最后的王

剧情片其它2016

主演:迈克尔·奥森,安德斯·达尔伯格,乔纳森·奥斯卡·达戈,奥斯门·布瑞德·埃克,艾尔·艾吉森,帕尔·斯维尔·哈根,托尔比约恩·哈尔,本杰明·海尔斯德,克里斯托弗·海维尤,斯蒂格·亨里克·霍夫,尼古拉·雷·卡斯

导演:尼尔斯·高普

播放地址

 剧照

最后的王 剧照 NO.1最后的王 剧照 NO.2最后的王 剧照 NO.3最后的王 剧照 NO.4最后的王 剧照 NO.5
更新时间:2024-05-15 12:34

详细剧情

  1206年,挪威爆发内战。王国一半的势力想要杀死国王的私生儿子HåKon Håkonsson,有两位勇士保护着这位王子。影片讲述了一个改变了国家历史进程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十几个人、几十个人械斗就政变了?颠覆国家政权了?这城堡搞得跟岗亭似的!

1.又像《王者之心》又像《权利的游戏》缩略版,倒了霉的王子复仇阿复仇阿复仇阿……其实是被复仇,只是多了雪橇激战

2.12xx年的挪威还是茹毛饮血好可怜看着就好冷{{(>_<)}}好哆嗦呢,咱天朝那是南宋阿,锦衣玉食阿

 2 ) 《最后的王》真实的历史背景故事

  小女子不才,正在写《挪威内战史》,写到哈康四世早期史,听闻有一部电影正反应了这一段历史,便找来欣赏。

  小女子认为这篇电影,只是在大方向还原了挪威内战的历史背景,但是在人物塑造上违背了史实。作为《挪威内战史》的作者,玫儿鞠个躬,为大家抛砖引玉,科普一下这段历史,期望各位看完玫儿这篇文章,对这部电影的背景知识增多一丢丢的了解。

  先为大家介绍影片中几个人物的历史原型:  

内战的一方:桦树皮鞋党

  影片的正方毕克贝纳人,历史上挪威内战时期两大党派之桦树皮鞋党(Birkebeinerne),字幕组不懂挪威语,实际上这个单词原指“用桦树皮做的鞋子”。驻地位于今天挪威北部的特隆赫姆,以及今天挪威西部的卑尔根。他们拥立了一个国王,本片中被毒死。

内战的另一方:牧杖党

  影片的反方拜格尔人,历史上挪威内战时期两大党派之牧杖党(Baglerne),字幕组不懂挪威语,实际上这个单词原指“主教用的牧杖”。驻地位于今天挪威东南部的滕斯贝格。他们也拥立了另一个国王,与桦树皮鞋党的国王相互对立(本片没出场)。

哈康四世和他的母亲

  婴儿哈康·哈康松,历史上的挪威国王哈康四世( Håkon IV Håkonsson )。时任桦树皮鞋党的国王哈康三世之子。   婴儿之母来自沃泰格的因加,历史上的来自瓦尔泰的英嘉·奥拉夫斯达特(Inga Olafsdatter fra Varteig) 。时任桦树皮鞋党的国王哈康三世的情人,哈康四世的生母。注:Varteig 这个单词,挪威语发音“瓦尔泰”,英语才发音为“沃泰格”,所以字幕组是错的。

本片两大主人公

  上图左:塞克尔沃拉德,历史上的护送哈康四世的桦树皮鞋党战士谢尔瓦尔·斯库路卡(Skjervald Skrukka) 。史料并没交代此人的母子被杀,也没记载此人最后死亡。所以他的故事,应该是导演加戏了。注:Skjervald 这个单词,挪威语发音“谢尔瓦尔”,英语才发音“塞克尔沃拉德”,所以字幕组是错的。   上图右:托尔施泰因,历史上的护送哈康四世的桦树皮鞋党战士托尔斯坦·谢夫拉(Torstein Skjevla) 。

时任桦树皮鞋党的国王哈康三世

  上图男:国王哈康,历史上的时任桦树皮鞋党的国王哈康三世( Håkon III Sverresson ),斯韦雷王朝开国君主斯韦雷的私生子,也是他唯一接班人。

太后和长公主

  上图母:太后玛格丽特,历史上的瑞典公主,斯韦雷的王后玛格丽塔·埃里克斯达特( Margareta Eriksdatter),也是哈康三世的继母(非亲生)。   上图女:长公主克里斯蒂娜,历史上的挪威公主,斯韦雷的嫡女克里斯汀·斯韦雷斯达特(Kristin Sverresdatter),也是哈康三世的同父异母妹妹。

兄弟俩

  上图左:英奇·巴德松,历史上的桦树皮鞋党的国王英格二世( Inge II Bårdsson ),哈康三世的继承者。   上图右:本文的最终大 boss 厄尔·贾斯拉(Earl Gisle),其实应该翻译为“伯爵贾斯拉”。这虽然是半虚构人物,但是有历史原型。他就是历史上的挪威伯爵哈康· 佛尔克维松 (Håkon Folkvidsson Galen),但他有一个更有名的绰号,叫“疯狂的哈康”,“疯狂”用来形容他在战场上的不要命行为。他是英格二世的同母异父的亲哥哥,大对方四岁,而不是影片中的弟弟。他的头衔是 jarl,也就是英语单词 earl 的词源,意思为北欧伯爵。当时北欧国家,一个国家在同一时期只允许存在一个伯爵,总览天下大事,如果在王权强大的时候,可以视为宰相,如果王权暗淡的时候,可以视为摄政王,而本文的疯狂的哈康,是国家军队总指挥,桦树皮鞋党的实际掌权人,大家可以把他看成东汉末年的曹丞相。

牧杖党魁

  上图主教:本文的反方拜格尔人的 BOSS,没提名字。其实他是历史上的奥斯陆主教尼古拉斯·阿内松(Nikolas Arnesson),牧杖党创始人,也是牧杖党三巨头的老大。他架空了牧杖党国王埃林·斯泰因维格(Erling Magnusson Steinvegg,本文没出场),极力想让自己妹妹的儿子,时任牧杖党伯爵菲利普·西蒙松(Filippus Simonsson,本文没出场)成为新国王。他最大的个性不是在战场上的表现,而是能在各方势力中游刃有余,是挪威内战后期的主人公之一。

  主要人物就介绍这些。至于影片出场的小兵甲乙丙丁就不多说了。下面开始展开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

  1130年挪威国王西居尔一世去世后,天下大乱。各种各样的人冒出来号称自己是某任国王的私生子,要求王位继承权。而各种野心家也围绕在这些“私生子”身边,开始了反抗现任国王、建立新政权的造反之路。1130-1240年,挪威在这长达110年的混乱时期,经常出现两个对立国王,互相功伐,史称挪威内战时期(Borgerkrigstiden)。

  1162年,挪威埃林松王朝短暂的统一天下,定都挪威西部的卑尔根。但是各种野心家仍不服埃林松王朝的管教。1176年,一个来自法罗群岛的年轻教士斯韦雷,自称是先王西居尔二世的私生子,开始树立了推翻埃林松王朝的大旗。一群海盗、破产农民、流浪者、犯罪分子聚集在斯韦雷身边,凝聚成了一个党派。这个党派号称代表着挪威最底层劳动人民的利益,为了推翻大地主与教士阶层的联合统治而奋斗终身。他们因为太穷了,甚至买不起鞋子,只好用桦树皮做成鞋子穿,被贵族们蔑称为“桦树皮鞋党”,没想到他们居然欣然接受了这个名字。他们虽然穷,没有装备,没有正规军队,但是他们有战术天才斯韦雷。斯韦雷是挪威历史上最传奇的国王之一,他是一个高超的游击战能手,精通“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精髓,用眼花缭乱的运动战,牵着敌军鼻子到处捉迷藏。他擅长扎根乡野,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慢慢蚕食对手,硬是拖垮了埃林松王朝。1184年,经过8年奋战,斯韦雷最终击毙了埃林松王朝的国王马格努斯五世,随后自立为王,定都挪威北部的特隆赫姆(影片中的尼达罗斯就是特隆赫姆的古称)。

玫儿亲手绘制当时的挪威地图,面积远比今天大

  斯韦雷当上国王后,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性,就娶了隔壁瑞典的公主玛格丽塔(影片中的太后)。他们俩只有一个孩子,就是影片中的公主克里斯汀。但是在斯韦雷没当上国王前,还有一个私生子,就是影片中的哈康三世。斯韦雷还有一个妹妹叫塞西莉亚,也算一号人物,在斯韦雷还没发迹时,埃林松王朝将塞西莉亚嫁给了瑞典的一个地方律师佛尔克维,并生下一个儿子疯狂的哈康(影片中的BOSS贾斯拉)。当斯韦雷当上国王后,塞西莉亚居然带着儿子,悄悄的离开了瑞典丈夫,逃回了挪威,找到了国王哥哥,哭诉瑞典丈夫怎么虐待他。斯韦雷大怒,在国王的示意下,挪威大主教(本片没出场,也是内战史的一个重要人物)宣布塞西莉亚与瑞典丈夫的婚姻无效。于是,斯韦雷为了拉拢手下,又将妹妹二婚嫁给了手下大将巴德·古托姆松,并生下儿子英格二世(影片中的英奇·巴德松)。所以说,贾斯拉不是英奇的弟弟,而是他同母异父的哥哥!

  斯韦雷王朝建立后,各种清算前朝贵族和教士的财产,分配给桦树皮鞋党的新贵。导致了前朝贵族和教士阶层始终无法认同斯韦雷。1196年,奥斯陆主教尼古拉斯·阿内松(影片中的主教)与另外两人共同建立了牧杖党,意思为主教的权杖,团结了挪威大部分的主教以及前朝的一些大贵族,先后拥立了前朝国王马格努斯五世的三位私生子为国王,正式树立起反抗斯韦雷王朝的大旗。

牧杖党标志——奥斯陆主教的牧杖

  影片似乎故意给观众灌输一个概念:拜格尔人(牧杖党)是坏蛋,因为他们背后有国外势力(丹麦和罗马教皇的双重支持),所以杀拜格尔人的毕克贝纳人(桦树皮鞋党)是好人。其实这是错的。这部影片在挪威上映后,也遭遇了挪威史学界最严厉的批评。其实,只有在埃林松王朝时,桦树皮鞋党才代表穷苦阶级,试图推翻牧杖党前身埃林松王朝与教士的联合统治。当时,桦树皮鞋党是弱势一方,牧杖党是强势一方,所以丹麦当时支持的是桦树皮鞋党。直到桦树皮鞋党打下了江山后,牧杖党反而成为了弱势一方,所以丹麦才反过来支持牧杖党。作为一个国外势力,丹麦的选择,你们懂的。在本影片时期(1204年),桦树皮鞋党是官方正统,牧杖党才是弱势的游击派。本片中,牧杖党人身穿铠甲,胯下骏马,而反观桦树皮鞋党没人骑马,也很少有人披甲,这都是误导观众啊!让观众以为装备华丽就是反派,装备简陋就是正派。其实,在真实历史上,内战的双方,并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就是几群野心家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断的打破和平,燃起战争。双方从高层到普通士兵,都是挪威人。但双方都极力寻找外国援助,比如瑞典就是影片中正派一方勾结的“外国势力”,所以国王才要原是瑞典公主出身的太后回娘家求援。

  1202年,斯韦雷去世,他唯一的儿子哈康三世即位。哈康三世虽然年轻,却具有雄才大略,他主动与牧杖党魁奥斯陆主教尼古拉斯和解,双方各退一步:哈康三世承认教士财产的安全,牧杖党承认哈康三世才是挪威唯一的国王。挪威内战,似乎到此就终结了。

特隆赫姆,哈康三世的首都

  但哈康三世有一个男人都有的缺点:“寡人有疾”。挪威国王登基大典,按照流程,需要在博格(Borg,挪威东南部,影片提过这个地名)举行的全民选举上通过。1202年,在博格选举上,哈康邂逅了博格第一美女英嘉(影片婴儿的母亲),然后两人就滚床单了。但英嘉出身不好,只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注定无法成为王后,所以她哪怕怀孕了,儿子也只是私生子。哈康三世滚完床单,返回特隆赫姆王宫后,就把英嘉忘记了!!!他根本不知道英嘉怀孕了,更没在临死前还惦记着母子俩。只因为他回到王宫后,有了新的猎物,就是他的继母,父王斯韦雷的嫡妻玛格丽塔!影片中刚开幕,就是玛格丽特与贾斯拉在滚床单,其实这是错的,故意黑化了疯狂的哈康(贾斯拉),真正与玛格丽特滚床单的,是她的继子哈康三世!不过,玛格丽特并不乐意和哈康三世滚床单,在斯韦雷死后,她就向哈康三世申请,她要带女儿回瑞典娘家定居,结果这对母女走到半路上,被哈康派人给劫持回来了!

博格选举遗址

  1203年圣诞节,在玛格丽特被哈康劫持回去不到半个月,哈康三世忽然病重,熬到1204的元旦节,就一命呜呼了,享年22岁。根据史料记载,国王的尸体有中毒迹象,所有人都怀疑是玛格丽特不堪被继子侮辱,于是把继子毒死了。关键是哈康死后,玛格丽特留下一个忠实的手下顶缸,自己却马上逃回了瑞典!这更坐实了玛格丽特毒杀国王的罪名。但是,根据历史记载,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有其他人参与!影片中将幕后弑君者指向疯狂的哈康(贾斯拉),又是在故意黑化此人。

  哈康三世死时,他的情人英嘉还在博格怀孕,哈康四世并没有出生。所以桦树皮鞋党并不知道哈康四世的存在,于是公投了哈康三世的侄儿古托姆即位,让疯狂的哈康(贾斯拉)摄政全国军政事。由于古托姆也只是个小婴儿,在位仅仅八个月就夭折了。这个时候,王位难产了,斯韦雷的男性后裔已经绝嗣(哈康四世此时刚出生,没人知道他),大家把目光投向了疯狂的哈康与英格二世,因为他们都是斯韦雷的妹妹的儿子。疯狂的哈康比弟弟更想当国王,但是他的生父是瑞典人,而英格二世的生父是挪威人,还是桦树皮鞋党的老人,所以最后,桦树皮鞋党选择了英格二世担任新任国王。但疯狂的哈康掌握了全国的军队,明显权势更大,为了弥补他,最后兄弟俩决定,把桦树皮鞋党的江山分成两份,特隆赫姆给英格二世,卑尔根给疯狂的哈康,英格二世只是名义上的国王,其实他根本管不了自己哥哥。英格二世是一个妥协派,想和牧杖党维系表面上脆弱的和平,反观疯狂的哈朗是一个激进的鹰派分子,一直高呼将牧杖党彻底弄死的口号,所以牧杖党特别讨厌疯狂的哈康,更愿意看到英格二世上位。这又和影片完全相反,在影片里,疯狂的哈康(贾斯拉)反而成了与牧杖党勾结求和的人物,这是对历史最大的反转啊!

  1204年,牧杖党魁奥斯陆主教尼古拉听闻哈康三世死讯,也连忙拥立了先王马格努斯五世的第三个私生子埃林·斯泰因维格为牧杖党新任国王(他两个哥哥都先后战死),并向丹麦求援,引入了丹麦派来的300艘战舰后,继续与桦树皮鞋党对抗。

  此时,英嘉独自带着哈康四世,隐居在牧杖党的统治区域内。她不敢告诉桦树皮鞋党,她怕桦树皮鞋国王英格二世为了巩固王位,会杀死自己儿子。直到1205年圣诞节前夕,不知道被谁走漏了风声,牧杖党知道了哈康四世的存在,于是派兵来追杀。 英嘉连忙带领儿子逃到了奥普兰首府利勒哈默尔。不久后,桦树皮鞋党也知道了这对母子的存在。

奥普兰首府利勒哈默尔

  1206年春,一群桦树皮鞋党人找到了这对母子,准备将他们带往特隆赫姆。可是他们在翻越利勒哈默尔与厄斯特达伦山谷之间的雪山时,遭遇了暴风雪的肆虐,身后还有牧杖党的杀手紧追不舍。经历了伤痛和饥饿的减员后,他们只好将希望寄托在身体状态最好的两名成员身上,他们分别为托尔斯坦·谢夫拉和谢尔瓦尔·斯库路卡。英嘉将襁褓中的幼子托付给两人,嘱咐他们一定要将孩子平安带往特隆赫姆。这两人怀抱着王子,脚踏雪板,冲入了茫茫暴雪中。经过多番磨难,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山间的小木屋,一边生火取暖,一边将融化的雪水灌入幼小的哈康四世嘴中。最终,他们终于平安抵达了目的地。 这一段历史,影片还原度比较高。

挪威经典名画《背负王子滑雪过山》克努特·伯格斯利恩绘于1869年,影片的装束参考此画

  在这次旅行(逃亡)中,桦树皮鞋党人遭遇了种种考验,但是没人放弃一颗前进的心。因为哈康四世在挪威历史上的崇高地位,这段经历也成为了挪威的国家经典象征,尤其是瓦尔泰的英嘉更被誉为国母。今天挪威最盛大的女子滑雪比赛 (Ingalåmi) 就以瓦尔泰的英嘉命名,这项活动每年3月的第二个周末在利勒哈默尔的桦树皮鞋滑雪场开始。

英嘉女子滑雪赛

  1864,挪威戏剧大宗师亨里克·易卜生(Henrik Ibsen)完成了名篇《觊觎王位的人》(Kongs-Emnerne),描写的就是哈康四世与各种人物斗争的故事,瓦尔泰的英嘉也成为了这部剧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据说易卜生在塑造这个角色时,寄托了对自己母亲的思念。   1940年,挪威著名诗人冈纳·赖斯-安徒生(Gunnar Reiss-Andersen)在诗篇《铁的重担》(Jernbyrd)结尾写到:   Bærer du jernbyrd mitt land?   - Som en kongsmor, din like,   bar dette brennende purpur   for retten til riket.   玫儿外语能力有限,暂且翻译如下:   “肩负国家重担,   “宛若国母紫裳,   “捍卫国家权利,   “必将永世流芳。”

以英嘉为形象的瓦尔泰市徽

  根据挪威正史记载中,哈康四世从小就相当聪明而机智。1206年后,哈康四世被疯狂的哈康收养,定居于卑尔根——也就是说,疯狂的哈康(贾斯拉)并不像影片中那样,想要杀死哈康四世,反而是他的养父,精心培养了他整整九年!

  1207年,牧杖国王埃林·斯泰因维格病死。奥斯陆主教尼古拉斯把自己外甥菲利普·西蒙松拥立为新国王。菲利普·西蒙松登基后,突袭卑尔根,俘虏了哈康四世。此时他才三岁,但是他拒绝称呼菲利普为主人。菲利普不敢伤害他,无奈之下只好将其释放。 不久后疯狂的哈康夺回了卑尔根。 在疯狂的哈康的安排下,哈康四世从7岁开始接受教育,应该是在卑尔根教堂学校(Bergen katedralskole)。

中世纪的卑尔根想象图

  1214年,养父疯狂的哈康病逝。 哈康四世继续在英格二世安排下到特隆赫姆教堂学校(Trondheim katedralskole)接受教育。在这所学校里,哈康四世与英格二世的私生子古托姆一起长大,接受同样的对待。当哈康四世十一岁的时候,他的一些朋友挑衅国王,要求国王英格二世给哈康一个地区去治理。甚至这些人怂恿他拿起武器对付英格二世,被他严词拒绝。他认为此时他还太小,号召力不够,以及因为他认为与英格二世战斗会因此分裂桦树皮鞋党。但是,他每次在做祷告时,都向上帝祈求在时机成熟时能让他飞向父亲留下来的遗产。

今天的特隆赫姆教堂学校,挪威最早的大学

  1217年,挪威的两个对立国王,桦树皮鞋党的英格二世与牧杖党的菲利普·西蒙松同时病逝。这两位国王,都没有正儿八经的嫡子继承人,结果双方经过协商,都接受拥立哈康四世为新任国王。随后,奥斯陆主教尼古拉斯累觉不爱,解散了牧杖党。挪威从此统一。

  牧杖党虽然解散了,但是一些残余分子不甘平庸,继续拥立了一些野心家,零星造反哈康四世,被哈康四世一一镇压。1240年,最后一位野心家——英格二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斯库勒·巴尔德松被哈康四世剿灭,标志着持续了110年的挪威内战,最终结束。

《哈康四世与斯库勒·巴尔德松》,摘自1380年版的《弗拉泰亚抄本》

  在哈康四世的统治下,挪威进入了难能可贵的和平期。他尽量保持了与教会的友谊而非敌对。他还积极主动的外交欧洲各国,甚至为法国国王指挥十字军东征舰队。哈康四世通过将当代欧洲文学导入并翻译成古诺斯语,并通过建造具有纪念意义的欧式石头建筑,扩大了欧洲文化在挪威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他将冰岛和格陵兰纳入了挪威王国的领土,还保持着在苏格兰外海群岛(今奥克尼群岛、设得兰群岛、赫布里底群岛、曼岛)与爱尔兰的宗主地位,达到了挪威版图的极盛期,被誉为挪威中世纪的黄金时代。

  这段历史就为您介绍到这儿吧。希望对您观影有所帮助。

 3 ) 比起国内的权利斗争~挪威的王室简直秒成渣~

不知是不是受了太多国内关于权利电视剧的影响,一想到王室,继承,种族总是能想出各种的宫斗画面,而挪威的最后的王简直是历史题材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流。耿直的维京BOY处理政治,情感,方式也很简单,能动手,就绝不动脑,少BB。像是二皇子这样的情商智商都不高的角色,最后都险些等级,真的你和四爷的差距差出10个甄嬛。情节也相对简单,就是一部关于逃亡的电影,也可以说是历史公路电影。拍摄的技巧谈不上,但是单从如此华丽的外景,看起来就很享受,如果要不是人物的出现真的会误以为是世界地理杂志挪威风光片,里面的雪原,树林,极光一切都太美了,美丽的景观中几个耿直的挪威汉子抱着孩子在跑啊跑 追啊追~画面美的不敢想象。片中另一个特色是没有女主角,凡是出现的有台词的女性角色貌似都没有好的结果,玛格丽特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余尔娃因丈夫的选择被杀,再也等不到盖好仓房的那一天,而丈夫在全程中只是表示了片刻的惋惜痛苦,就匆忙逃路。而后出现的贝尔纳族善良的女人,最终也是险些被追杀。总之看惯了大场面的历史剧,换换冷兵器口味也不错。

 4 ) 维京战斧对战圣殿骑士

剧情其实没什么特别的,中国多了去了。作为国人看这个电影,被吸引的还是环境,茫茫的大雪,高耸的树木,有点我国东北的林海雪原的意思,暴风雪下两个勇士和一个婴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挺好看的。滑雪射箭真是高手,怪不得挪威冰雪运动厉害,出门就雪橇能不厉害么。想起玩的帝国时代游戏了,代入感挺强的,用的战斧,还有弩兵和戟兵,找到了游戏里的感觉,最喜欢盔甲的骑士还有戴的锁子甲,长长的剑士战斗力强。只是谋反挺突兀的,政变完成了也不杀了对手就关着,顾及兄弟感情是不是过了不合逻辑了。还有,一帮人来被忽悠参加聚会,结果一个人出来说两句就同仇敌忾了,怎么这么单纯么。还有,抱个小孩套个项链就国王了,就没有疑问吗?直接送人头似的来地方大本营竟然没人拦,看来国外人真是单纯,太单纯了

 5 ) 电影、内战与《哈康萨迦》的片段

—— “你杀了人,又得他的产业吗?”(列王纪上21:19)

12世纪末,当纽堡的威廉(William of Newburgh)在撰写关于挪威国王斯韦雷的章节(Book 3 Ch. 6, Of Sverre, King of Norway)时(斯韦雷即是电影中婴儿王子哈康的祖父),便引用了这段圣经列王纪的文字。而他所针对的就是那段被称作挪威内战时期的历史阶段。

在那个政局跌宕、混乱的时期,挪威境内往往诸王并立,一位国王享位不久,往往就会出现觊觎王位者的竞争者,但因继承规则的缺陷(不存在明确的继承法),只要是出自哈拉尔德一世(Harald I Fairhair)一脉的男性几乎都有权利冲击王位的归属权,而无关乎是否是合法子嗣,甚至于后来的马格努斯五世(Magnus V Erlingsson)的合法性还是建立在母亲一系的血统上才与王室相关的基础上。求取权力者如此之多,一位国王的一两次胜利似乎永远无法确保江山永固,更血腥的是,在互相攻伐中能得以善终的国王实际上为数寥寥。

而这部电影的背景就是持续了超过百年的挪威内战的末期。影片的本名是《Birkebeinerne》,是来源于这段内战历史中非常关键的派别——桦腿党(也有译作桦树皮鞋党),这一派的支持者一般认为所拥有的非权贵化的平民色彩(事实上也有贵族支持该派),与贵族、教士和商人组建起来牧杖党(Bagler)互相对立,因此在当代历史的书写中,也曾代入过阶级斗争的叙述框架来解释内战的历史。无论如何,挪威内战很快出现的一大特征正是围绕这两派为核心展开的,王位竞争者依赖于派别,由派别成为竞争者稳固且核心的支撑力量,与其说内战的主体是国王的个人对抗,不如说是两派别间的对抗,而国王则是他们选出的代表和具有可替代性的首领。

整体来说,电影的剧情基本就是围绕桦腿党保护襁褓期的哈康四世逃离牧杖党的追捕而进行的。因此,英文版的译名改作《The Last King》(中译名应当就来自英译),初看便略显怪异。但如果从哈康四世(影片中的男婴)后来成为结束内战的关键角色来看,这里的语义也许多少可以被理解了。对挪威或北欧的观众而言,电影原名即桦腿党应该是很熟悉的概念,更何况影片中桦腿党人滑雪护送小王子哈康去特隆赫姆的旅程成为了后来几项挪威传统竞赛运动Birkebeinerrittet(长途自行车)、 Birkebeinerløpet(跑步)、Birkebeinerrennet(长程滑雪竞赛)等的历史来源。所以影片的英译可能更多是出于拓展观众群的考虑,也就无需厚非了。

因为豆友「边城玫女」在电影评论区已经发表了全面而精彩的内战史介绍文章,这里就不再多作赘述了。接下来想就影片的剧情涵盖的部分,对冰岛作家斯图拉·索尔德松(Sturla Thordarson)撰写于13世纪的《哈康萨迦》(哈康传奇,Hákonar saga Hákonarsonar)的相关部分作个简单的翻译,供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对照剧情参考,草译当有纰漏,任何的问题和建议,非常欢迎留言告知。感谢。或值得一提的是,斯图拉虽然是作者,受命撰写哈康萨迦,但他与哈康四世其实有着公仇私怨,从私来说,斯图拉是冰岛史学家斯诺里·斯蒂德吕松(Snorri Sturluson)的侄子和学生,而后者的被杀被认为与哈康的怂恿有关,从公来说,斯图拉是冰岛的当地领袖,而哈康四世则一直致力于拓展挪威国王的权威而试图臣服冰岛,并最终完成了这个目标。


注:下文翻译依照的蓝本是: Icelandic sagas and other historical documents relating to the settlements and descents of the Northmen on the British Isles, Vol. IV The Saga of Haco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Sir G. W. Dasent, London: Eyre and Spottiswoode, 1894. (英文本) Icelandic sagas and other historical documents relating to the settlements and descents of the Northmen on the British Isles, Vol. II Hakonar Saga, London: Eyre and Spottiswoode, 1887. (冰岛语本) 另文中()内的部分为音译原文对照。【 】内的部分为翻译时附上的简注。


哈康萨迦

1. 教皇英诺森三世在位之时,那些于北方之地所发生的事情汇编成了这部描述哈康(Hakon/Hacon)国王【哈康四世】生平的著作,这位哈康是国王斯韦雷(Sverre/Sverrir)之子哈康【哈康三世】的子嗣。彼时距吾主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已历一千两百年又三个冬天【1203年】。罗马帝国内诸帝并立,除了出居于阿普利亚(Apulia)的施瓦本的菲利普,还有身处阿尔卑斯以北的布伦瑞克的公爵亨利之子奥托【即奥托四世,奥托父亲狮子亨利是萨克森和巴伐利亚公爵,布伦瑞克是他统治中心所在】。两者互相攻伐,直到菲利普被其侍从菲利普公爵所弑为止【原文如此,似误,杀死施瓦本的菲利普的凶手通常认为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奥托】。这时的丹麦国王是瓦尔德马尔(Valdemar)【瓦尔德马尔二世】,瓦尔德马尔【一世】之子,瑞典国王是卡尔之子索克维尔(Sverker/Sörkvir)【即斯维克尔二世】,英格兰国王是亨利之子约翰,他也被称为失地王,另外还有就是斯韦雷之子挪威王哈康。事情发生在斯韦雷国王死后的一个冬天。这个冬天,国王哈康【哈康三世,斯韦雷之子】居住在特隆海姆(Trondheim/Drontheim)。在临近春天后,他出发前往卑尔根,并在那儿小住了一段时间。接由此地,他往南沿着大陆一直往东行进到到兰德(Land)地区【挪威内陆地区区划的一部分,大致相当于后文提到的奥普兰】的尽头。伴随他的有许多贵族,其中包括斯韦雷国王姐妹的儿子,即“疯子”哈康以及另一个姐妹的儿子“铸工”彼得(Peter steypir)【即彼得·斯特普(Peter Støyper)】,此外还有国王的亲族西古尔德(Sigurd)、鲁尔(Hroar)、神父的内弟艾文德(Eyvind)、自耕农扈从(yeoman)达格芬(Dagfinn)、国王的内弟艾纳尔(Einar)以及许多其他的封臣和麾下首领。当哈康王抵达埃尔夫地区(the Elf)以东后,他于秋天长时间都驻跸于博里(Borg)【现在挪威的萨尔普斯堡(Sarpsborg)】。这个时候名为英嘉(Inga)的那位女子便与他相伴,她善良而虔诚,又非常健康,是博里的艾尤顿(Audun)的亲属。英嘉在博里地区拥有许多出色的亲族,这些被称作瓦尔泰格人或瓦尔泰格战士。英嘉会待在国王的住所,而国王便与其同寝,疯子哈康与其他许多亲信都知道这件事。后来,哈康王离开博里后则沿海湾而上前往奥斯陆,之后再进一步北上。在奥斯陆尔后的旅程中,斯韦雷王的妻子王太后玛加蕾特(Margaret)与他们的女儿克里斯汀(Christine)则一道同行。哈康王在耶鲁节(Yule)开宴前抵达卑尔根,便准备了盛大的宴席,但那一个冬天的耶鲁季(Yule-tide)期间,哈康王却得了疾病过世了,他在耶鲁节的第八天咽了气。

2. 耶鲁节的第九天,桦腿党【也有译作桦树皮鞋党】(Birkebeiners/Birchshanks)立了西古尔德【西古尔德·拉瓦尔德(Sigurd Lavard)是斯韦雷的长子】之子古托姆(Guttorm)为新君。第十天,新国王给了自己的亲族“疯子”哈康以雅尔【大致可对应于伯爵】的头衔,这样一来,哈康获得了军队的指挥权力。春天,桦腿党向北返回特隆海姆。根据法律,古托姆在奥雷庭(Øreting/the Eyra-Thing)【从斯诺里·斯蒂德吕松(Snorri Sturluson)编撰的传奇或萨迦的内容看,挪威的新王会在奥雷庭上受到欢呼,而和国王相关或国王间的争议也在奥雷庭上得到裁判】上被正式推立成统御全部领土的国王。可就在这个夏天,古托姆王在尼达罗斯(Nidaros)【即特隆海姆】也咽气了。古托姆死后,桦腿党又召开了艾雷庭。庭讨论了国王的选举,军队希望哈康雅尔能够当选,但是特隆赫姆人反对,希望选择巴德(Bard)之子英格(Inge/Ingi)作为国王,巴德是古托姆【特伦德拉格地区的贵族】与国王【这里指国王西古尔德二世,事实上连国王斯韦雷也是以西古尔德二世之子身份参与王位竞争的】之女塞西莉亚(Cecilia)的儿子,而英格自己是哈康伯爵的同母异父兄弟。他们认为,相较于其兄弟哈康,英格的血统从母亲这边看没有远离王国,而雅尔本人则因为其父亲【“疯子”哈康的父亲是福尔克维德(Folkvid),是来自韦姆兰(Värmland)的一名法律宣讲人(lawspeaker),而韦姆兰在瑞典地区】的缘故被认为一个外乡人,相反英格无疑是挪威人,而且在特隆海姆有财产,是来自于挪威最负盛名的家族。另外,大主教埃里克(Eric/Eirik)【尼达罗斯大主教埃里克·伊瓦尔松(Eirik Ivarsson)】在这一争论中支持了特隆海姆人。这样就没有其他可以影响人们决定国王人选的理由了。庭最终以推选英格为王而闭幕【1204年】。这对兄弟也作了约定,英格给予其兄弟雅尔的头衔,每人各获得王国的一半,哈康继续负责领军,因为他更熟稔于率领卫队并且极有耐性。

3.接着,就在英格受选为国王之后的夏天,丹麦国王和主教尼古拉斯【奥斯陆主教】在海湾地区【即指奥斯陆峡湾地区,这一区域当时也称作维肯(Viken)】建立了牧杖党(Baglers/Crozier-men)。我们之前提到的英嘉当时还在博里郡(Borgar-sýsla)内名为希金(Heggin)区的地方,居住在福尔金斯堡(Folkinsberg)。一位名为索隆德(Thrond)的牧师在那里进行弥撒。英嘉在那时感到了不舒服,随后诞下了一名男婴。索隆德清楚哈康·斯韦雷松是这个孩子的生父。他为孩子受洗,并取名哈康,同时小心翼翼地维持这个秘密不被外人所知,即便是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他秘密地养育着这个孩子。同时,有另一个名叫许萨比的艾尔兰德(Erlend of Husaby)的人出现,他是斯韦雷国王的亲族,属于灰胡子古托姆(Guttorm greybeard)一脉。索隆德牧师去见了艾尔兰德,就男婴的事情与他进行商议并决定尽可能保护好这个秘密。于是接下来的十二个月,男孩便一直与牧师索隆德在一起。直到第二年冬季的耶鲁节前,索隆德牧师与艾尔兰德才从从博里以东出发,开始远行。随行者当然还有王子与其母,一行尽可能行迹隐秘地前往奥普兰(Opplanda/Uplands),他们到达海德马克(Heidmark/Hedmark)郡的哈默尔(Hamar-kaupang)【原文Hamarkaupangen正是哈默尔(Hamar)在中世纪时的名称,后文其实也直接提到了哈默尔的称法】之日正好是耶鲁节之夜。在这里,他们遇到两名桦腿党的地方行政官(sýslumenn),一个名字唤作“流涎者”弗里德里克(Frederick),另一个是“哥特人”戈雅法尔德(Gjafald);他们虽然拥有不少人马,但都处在相当的惊惧之中,因为这时的奥普兰正遍布着牧杖党徒【此时1205年】。而伊瓦尔主教也在哈摩尔(Hamar),他曾是斯韦雷国王一族和桦腿党的一大劲敌。尽管拥护年幼王子的众人的行动非常隐秘,但还是被主教发现了王子的所在。主教请求王子与其母亲在耶鲁节当天前来与他会面,並表达了自己与王子千丝万缕的关系,看上的确像那么回事。但桦腿党并不信任他,认为王子要在耶鲁节以后才能去找他,他们传出消息,说王子母子二人因旅途疲乏而不克成行。但是当耶鲁节一结束,行政官即抽调出三匹马,带着王子与其母亲马不停蹄地奔赴利勒哈默尔(Lillehamar/Litla-hamar)。而整个耶鲁节,他们秘密地躲在一处小庄园。于此同时,就在欢庆耶鲁节期间,桦腿党人向托腾(Thotn),以及邻近的其他地区发出信息,召集所有周边的桦腿党在耶鲁节后立马赶来。【1206年始】等耶鲁节结束时,他们也离开哈默尔,出发去利勒哈默尔,而王子已经在这里,队伍随后带着王子母子,转进于伊斯特代尔(Eastdale/Eystri-dali)地区,希望由此北上前往特隆赫姆。在这趟旅途中,他们饱受恶劣天气、霜冻与大雪的煎熬。有些时候他们不得不露宿在树林里或荒原上。而由于天气过于糟糕,致使他们对已方确切的前进方向茫然无措。于是,他们选出两个最擅长以滑雪板(skíðfærir)行动的人带着小王子走。其中一人名叫“混战者”索尔施坦(Thorstein scuffler),另一个是绰号“虾”的施凯尔瓦尔德(Skærvald shrimp)。他们找了两位认路的农夫在行程中引导自己。一行以尽量快的速度行进,却仍旧无法找到有人烟的住处,终于寻到一处搭建着些许外屋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生了火,尽可能照顾好小王子。之后,向导们(leiðsögu-menn)返回大部队,再于午夜返回居住的仓库。在这里活动要非常谨慎,因为若火融化了仓库的积雪,整个谷仓便会坍塌下来。那时待在外面显然要比里面更适宜。而除了融化的雪水入口,小王子并没有其他的食物。这个地方叫作纳法尔代尔(Nafardale)【这个地方在古北欧语中的含义是“崖边的山谷”】。此处极端难以通行,以致于除非用矛杆把积雪戳倒,就像每个人能做的那样打破障碍,否则几乎无法穿过这些积雪。幸好,只要他们身在伊斯特代尔,当地的农民都会给予他们最大的鼓舞,农民们不但出借马匹,又为他们指引道路。

因此种种,智者们说,桦腿党在此番旅程中所面临的磨难、付出的辛劳,以及他们带着王子北上特隆海姆时,应对敌人时的提心吊胆,都几乎可以类比於奥拉夫·特里格维松(Olaf Tryggvason)【即奥拉夫一世】和其母亲阿斯特丽德(Astrida)当年在行程中所体会到的困苦和艰辛,那时为了逃离国王之母贡希尔达(Gunnhilda)与其诸子的权势,两人离开挪威,向东前往瑞典避难。正如斯图拉·索尔德松(Sturla Thordsson/Sturla Thordarson)在哈康之歌中颂唱的那样:——

王公俯下骄傲的头颅, 是为忠于特里格维松之裔。 奔向那山丘逃出生天, 只为拯救幼龄的高贵王子。

这时在滕斯堡(Tunsberg)的“石墙”埃尔林(Erling stonewall)【即埃尔林·施坦维格(Erling Steinvegg),为前国王马格努斯五世·埃尔林松(Magnús Erlingsson)之子,马格努斯五世在内战期间便是斯韦雷的王位竞争对手】,菲利普雅尔以及牧杖党的领袖们从尼古拉斯主教那里得到消息,知道了许萨比的艾尔兰德与索隆德牧师两人如何从博里郡逃出,前往奥普兰的经过。消息也透露了两人的队伍中包括了国王哈康·斯韦雷松之子。因而这些人一得知这些消息,马上就派出了八位地区首领(sveitar-höfðingjar),率各部大军赶赴奥普兰搜寻小王子的下落,而且要求他们不计代价一定要抓住王子。但是当这些人北上赶到海德马克时,桦腿党早就带着小王子离开到伊斯特代尔去了,并正在朝北走向丘陵区的途中。牧杖党听闻有许多人沿途加入了他们。又因为天气恶劣至极,行动举步维艰,牧杖党对赶上对手几乎毫无信心。于是他们最终返回了海德马克。如斯图拉所言:——

为觅童子擅兴远征, 牧杖八首昂然出动; 不惜加兵奥普兰地, 却无幸运能立勋功。

另——

基督在欢庆时分, 为国王戴上了黑暗之胄; 伟大的王族后嗣, 在比赛中才能不被看透。

桦腿党带着小王子沿着所经地区继续北行。虽然旅途艰苦,但是一路上的农庄中都有不少人前来加入,在古德布拉德(Gudbrand)村,村中的桦腿党和农民子弟都希望追随小王子。当两位行政官,一位是塞明(Seming),另一位是“黑皮肤”索尔布拉德(Thorbrand)抵达伊斯特代尔时,这里已经有280个成年男子和远多于此数的少年(sveinar)聚集。他们是从称为阿尔(Al)的农庄下来此地的,而这个农庄位于丘陵区以北的高拉尔代尔(Gaulardale)地区的最北端。至此,桦腿党意识到自己终于摆脱了一切风险。然而对任何人而言,他都必定不会怀疑是全能的上帝才显示了对诸如奥拉夫·特里格维松和哈康这些王家胤嗣特别的仁慈;主让他们从敌人的威势中得到拯救,正如他给予这两位王族如是的巨大荣耀,一位成为了挪威王国基督教会的创立者,而另一位则在圣奥拉夫【奥拉夫二世】的帮助下,通过建造教堂、立法以及其他用以推动主的基督教事业的手段,而比任何其他的挪威国王更好地巩固了这一基督教王国,他的举措与他的脾气和修为一道将被同时代的人民广为知晓。

4.国王英格是时在尼达罗斯拥有大军。他听到消息,一支队伍已从东部穿过丘陵而来,但等他确切地了解到是桦腿党人因为旅途奔波的劳累,而悠闲地沿着有人居住的乡野前行时,已经太晚了。传言已然不胫而走,声称这些人中有一位前国王之子,却没人能确定这个王子到底是哪位国王所出。不少人推测一定会出现动乱,因为当时在丹麦和东方边境上已经出现了许多流浪逡巡的武装。国王英格此刻不但得报大军已从东方穿岭而来,而且其中极有可能有一位王子随行。对英格来说,他没有足够的信息确认这些人的动机,因此他通过号角召集了自己的军队出发去小博里(Little-borg),并且派遣了自己的两位亲卫,“长钉”君纳尔(Gunnar)和艾文德·萨姆松(Eyvind Samsson)去登上山丘。两人骑着马尽快地跑了上去。在他们到达山顶时,竟遇到了由两位桦腿党官员先行派遣去找国王【英格】的人,于是众人一起返回国王处,向国王详禀了整个旅程,包括他们如何找到那位小王子,以及小王子是作为英格亲族的哈康王之子的事实。国王和所有在场者听迄,便一齐感谢上帝。英格要求军队先返回城里,但自己与卫队等候小王子一行的到来。国王看到小王子后,用手臂抱起他、亲吻他,同时邀请女眷与整个宫廷共同欢迎小王子。然后所有人一起回到了城里。男孩和他的母亲同国王相处得非常愉快。桦腿党的旧部们也极其喜爱这位小王子,而他们更出于对其父祖的敬爱几乎每天都会去看望小王子。

…………

(节译毕)

 6 ) 影片,最后的王,这是部风景片

记忆里,这是第一次看挪威的影片,有些许的好奇,对于这个北欧国家,个人了解最多的就是当地的哥特乐队,"Theatre of Tragedy",“Sirenia”,"The Sins of Thy Beloved"...。对于电影,知之甚少,属于盲区。或许这是这个原因,让我对于此片的期待颇高

本片全程采用"斯堪地那维亚语系“,不看字幕,根本看不懂影片在讲啥故事。所以要看字幕,切记。

影片导演,Nils Gaup,早年凭借处女作《白夜迷踪》获得奥斯卡提名,随后的《海难》,使他再次受到业内人士的追捧。

影片由真实故事改编,1204年,两位勇士救出私生子(王子)Håkon Håkonsson之后所引发的一些历史事件

剧情的主线十分简单粗暴(可以说是过目既忘),所以不必过多纠结。关键看点有以下几个

首先,无比华美的雪景
摄像师将当地迷人而又壮观的雪景完全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感到绝对震撼

其次,辨识度很高的北欧演员阵容
1. kristofer hivju,这不就是Tormund Giantsbane(选自《Game of Thrones》 )

2. Nikolaj Lie Kaas,丹麦著名演员,曾主演《真正的人类》的走红世界影坛,去年再次出演《Child 44》,让人熟知

3. Thorbjørn Harr,出演美剧《维京传奇》的Jarl Borg被人熟知

最后,精彩激烈的雪地追击战
故事中,最有看点的一个桥段莫过于”雪战“,过瘾,利用了斯堪地那维亚特色---长矛对弓箭。可惜时间有限,不过瘾。

看完影片,脑子装满了那不可比拟的雪景,豪迈的雪山,白茫茫的树林,雪橇,完全忘记了这居然是一部历史剧,有故事情节,或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缺憾。虽然这部作品从《Game of Thrones》得到了启发,结合真实的历史进行编剧,可是剧情的薄弱与叙事的模糊让本片的观赏度与看点降低了不少。所以不要当剧情片来看,当风光片来看,就可以了。。。

推荐观众:风光片簇拥者

文字+图片首发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短评

评分虚高。场面很小,文戏打戏其实都不够精彩。最后一场战争戏中敌方的两个高手死的真莫名其妙,前一秒活蹦乱跳杀敌如切菜,后一秒被一击KO。//几个熟脸:悬案密码的主角和变态牧师,权力游戏中的野人。

6分钟前
  • 进击的举人
  • 还行

脸盲,名字盲的我,看得晕乎乎,到处都是雪,白茫茫,一堆的人,反正就是有国王血统才是王啦。。那个夺权的帅哥塑造得特别残暴,一开始的王后?毒死人就跑了?一场滑雪电影。

10分钟前
  • 阳光清清
  • 还行

滑雪比赛~ 小马特别可爱;反派长得像张鲁一

11分钟前
  • 请尊敬王道长
  • 还行

除了音乐和景色不错,其他的都不知道是什么鬼

15分钟前
  • Ahian Lee
  • 很差

3.5星。两个奶爸一萌娃,雪地逃亡本领大,可恨都是男儿身,木屋缺瓶娃哈哈。

16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滑雪板战斗

20分钟前
  • 九日空
  • 还行

不错的电影,由于是追杀,正邪分明,让人紧张投入,感动。推荐。

22分钟前
  • 身体大师
  • 力荐

呆萌也是英灵殿的考核标准了么

27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较差

又一部以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片子中雪地追击战非常的精彩,摄影师难度系数高。故事叙述逻辑紧密,演员的表演不错。个人认为是2016较好的一部电影。

30分钟前
  • lin
  • 推荐

差评,不好看

33分钟前
  • 不如电影
  • 较差

本可以拍成大戏

38分钟前
  • 卡苏天堂
  • 还行

天寒地冻的地方就是简单直接,半点阴谋诡计都没有。

40分钟前
  • 通叔
  • 还行

雪地场面还可以,宫廷戏简直拍成渣

45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果然如某友曾经说过的:要论心计,谁比的上大中国……😓跟中国宫廷戏比起来弱不禁风啊,不过谋反的戏码倒是世界通用啊😆雪地很漂亮,看的我以为是俄罗斯,人家明明在里面说通知挪威😏

46分钟前
  • amyhua0218
  • 还行

片尾曲很好听

47分钟前
  • Eowyn
  • 推荐

滑雪教育片

48分钟前
  • 积木
  • 较差

平平无奇

50分钟前
  • 王大宝
  • 很差

挪威春秋。

54分钟前
  • 无鬼斋
  • 还行

好美的极光

57分钟前
  • tonight
  • 还行

影20173:几场冰雪追逐戏挺好。终究会死,被历史记住的牺牲是值得的。最后冷兵器保卫战拍的更精良一点就更好了。

1小时前
  • Timing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