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斯

海外剧英国2020

主演:大卫·田纳特,丹尼尔·梅斯,杰森·沃特金斯,罗恩·库克,巴里·沃德,费伊·麦基弗,本·贝利·史密斯,布罗娜·沃,杰伊·辛普森,艾利克斯·巴哈特,乔尔·莫里斯,安迪·贾耶,查内尔·克雷斯韦尔,乔纳森·考尔,奥斯卡·伽蓝德,卡尔·马卡宁奇,罗斯·安德森,劳拉·埃尔芬斯通,劳利·基纳斯顿,西拉斯·卡森,杰米·帕克,皮普·托伦斯,托尼·威,斯图尔特·麦克奎里,杰拉德·霍兰,安德鲁·伍德尔,贝丝·戈达德

导演:刘易斯·阿诺德

播放地址

 剧照

丹斯 剧照 NO.1丹斯 剧照 NO.2丹斯 剧照 NO.3丹斯 剧照 NO.4丹斯 剧照 NO.5丹斯 剧照 NO.6丹斯 剧照 NO.13丹斯 剧照 NO.14丹斯 剧照 NO.15丹斯 剧照 NO.16丹斯 剧照 NO.17丹斯 剧照 NO.18丹斯 剧照 NO.19丹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9:22

详细剧情

大卫·田纳特主演的ITV三集新剧《丹斯》发布首张定妆照!田纳特将饰演臭名昭著的苏格兰连环杀手丹尼斯·尼尔森。剧集卡司还包括杰森·沃特金斯(《王冠》)、丹尼尔·梅斯(《好兆头》)等。该剧根据布莱恩·马斯特斯撰写的书籍《为同伴杀戮》(Killing For Company)改编,讲述尼尔森在1978年-1983年期间曾杀害15名年轻男子。Luke Neal(第一、二集)与凯利·琼斯(第三集)操刀剧本,Polly Hill担任制作。

 长篇影评

 1 ) 英剧大作《丹斯》,播出后就破收视纪录,观众评:怎么只有3集?

英剧最近真的频出佳作!

有豆瓣8.7的运动喜剧《足球教练》,被剧迷盛赞:“一集比一集好看”

有豆瓣9.3的真治愈系神作《万物生灵》,从画面到故事都没得挑,一集入坑!

还有就是下面要说的这部ITV新出的罪案剧,一季播完评分飙到9.0(目前稳定在8.8),看完之后还有一种“怎么只有三集?”的意犹未尽。

《丹斯》

《丹斯》是一部大作。

说它是大作,不是说它投资有多高,而是它的来头真不小。

《丹斯》的导演是执导过《小镇疑云》和《真实的人类》的导演刘易斯•阿诺德,都是豆瓣8.5+的水平。

主演大卫·田纳特,老牌演员了,最广为人知的角色有《神秘博士》中的第十任博士,《小镇疑云》中的探长,《杰西卡·琼斯》中的大反派,以及《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小巴蒂·克劳奇。

这还是大卫·田纳特今年的第五部剧,不愧是你,大提提,绝了!

演员阵容还有来自《王冠》的杰森•沃特金斯,《重任在肩》和《好兆头》的丹尼尔•梅斯,都是绝对的实力派。

全剧共3集,于9月14日在英国开播。首播就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9月16日播出的最终集收视率超29%,破了ITV今年的收视记录,收视人数超五百万,最高同时有近6百万人观看。

《丹斯》是一部真实罪案新剧,改编自布莱恩•马斯特斯1985年出版的作品《为伴而杀》(Killing For Company)。

讲述的是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丹尼斯•尼尔逊的故事,这位疯狂的苏格兰连环杀手在1978至1983年谋杀了至少多名男性(至少15名),最后被判终身监禁并于2018年5月在监狱中去世。

剧集一开始,就是典型的罪案剧套路。

一栋英式小楼因为下水道问题找人疏通,结果工作人员从下水道里发现了一堆类似人类骸骨的残骸。

经过排查,得出结论,残骸来源是阁楼的住户。

总督察彼得探长所在的小组负责调查这起案件,他和他的搭档等到阁楼主人回来,这位阁楼的主人就是剧集的男主人公丹尼斯·尼尔森。

丹尼斯是镇上的公务员,戴着一副金丝框眼镜,看起来斯文有礼貌,随口还能来上两句“英式幽默”。

三人刚进入到丹尼斯的阁楼,扑面而来的就是浓重的尸臭味,房间里显然还有尸体。

彼得本想诈丹尼斯一下,可没想到发生了以下对话。

“尸体剩余的部分在哪?”

“在橱柜里。”

没有一点隐瞒,甚至都没有一点慌张,丹尼斯就这么简单地把杀人案认下了。

之后在回警局的车上,丹尼斯还坦白,他一共杀了15-16人,并不只是阁楼橱柜里和下水道里的那些。

杀人案变成了连环杀人案,这是大案,警局立刻展开询问,意外的是丹尼斯也非常配合。警方才问了一句,他就把尸块存放的地方都说了。

除了橱柜里,还有在卧室的茶叶柜里,浴室的抽屉里,甚至能够准确到有几具尸体。同时,他还爆出了他以前的住处有大约12-13具残骸,而这些人都是4年前开始就杀的。

在描述作案过程的时候,他甚至几次打断了被委派来给他做辩护的律师,还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指责律师没有“正义感”。

这些话出自一个残忍的连环杀人犯之口,还真是讽刺。

死于丹尼斯手下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吸毒无家可归,或者因为是异乡人无处可去的年轻人。

丹尼斯在同-性恋酒吧,或者在街上搜寻目标,然后利用“善意”将被害人带回家,趁他们熟睡之际用领带、电线,或者用手将其扼死。

为了不让尸体有味道,他用了很多方法处理,烹煮、火烧、掩埋,或者放下水道冲走。

在这间审讯室里,丹尼斯描述的受害人多达15个。

不过看起来这么配合警方工作的丹尼斯也有隐瞒,他隐藏了两个最重要的信息。

一个是他之前的警察工作经历,还有一个就是这些受害者的名字。

因为尸体经过处理,很多都已经无法辨别身份,而失踪人口太多,一个个查无异于大海捞针。

更重要的是,一旦受害者的身份没有得到确认,就无法以被害人的名义在法庭上指控丹尼斯的杀人事实,丹尼斯实际的判罚就会远低于他应该受的。

于是彼得所在的小组开始了寻找受害人身份的漫漫长路。

但这条路走起了可并不轻松,丹尼斯因其前警察的身份,再加上他极度聪明,说出来的话看似真诚,实则真假参半。

而且丹尼斯对于曝光度非常的着迷,从一开始他就非常关注自己的新闻,会时刻跟踪自己的新闻报道。还写信给一位传记作家,邀请作家来为他写个人传记。

与此同时,彼得这边的调查也受到了阻碍。

先是因为其中一个可能受害人的身份特殊,上头不希望把这个人也拉到案件中来。

接着因为进展缓慢,上头要求就以目前的受害人数结案,理由听起来也很“在理”。小组加班加点花费太高,而且在高层看来,就算只有6个受害人,也一样能让他在监狱里待到死。

对于这些上层官员来说,剩下的9个人,9个家庭是否能得到慰藉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抓到了丹尼斯。

于是就有了明明已经找到证据证明是受害者,却因为已经结案且提报法院让这个受害人永远得不到正义,真令人唏嘘。

整部剧看下来,《丹斯》其实说不上是正统的罪案剧,全剧没有一个血腥刺激的画面,丹尼斯杀人的经过也没有展现,甚至连尸体的画面都巧妙的全部避开了。

3集下来,除了第一集里有很多丹尼斯自己的个人叙述,剧集更侧重于对整个案件后续的跟进。

比如彼得小组的艰难追查之路,还有布莱恩写传记的前后整个心理变化,以及对丹尼斯这个人的剖析。

而且比起用暴力血腥这些猎奇元素来吸引观众的罪案剧不同,《丹斯》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既是对丹尼斯这个穷凶极恶的罪犯的一次审判,也是对上世纪80年代伦敦的社会状况的批判。

丹尼斯最终只以杀害6人的犯罪事实接受判决,但众所周知,他实际上所作的远不止这6人,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就是80年代伦敦腐败的官僚主义。

最后想说说剧集的主创,因为剧集的重心没放在还原案件本身上,所以导演没有刻意用画面来营造悬疑氛围。

相反,剧集从头到尾都是冷色调为主,克制冷静,导演想要不带一点情绪去记录这整个事件过程。但是越是这种趋近于真实情况的镜头感,越是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

像是剧中给了彼得和他们小组很多定格镜头,尤其是在案件调查的后半段,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不甘和无奈,而通过这些画面,情绪很容易就被观众读到。

同样的,大提提的演技在剧中可谓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每次镜头怼到他脸上,脸上是平静到近乎没有生气的表情,眼神也是波澜不惊没有一点情绪,但是却让人看得觉得毛骨悚然背脊发凉。

尤其是他在看守所里和彼得和布莱恩的几次对话,表情神态加上和故事原型几乎一致的造型,让人感觉剧中这个人就是丹尼斯本人。

也是因为他的演绎太过逼真,以致于粉丝发出了“可能要暂时不爱大提提一段时间了”的感慨。

《丹斯》的整体观感其实很像在热播的《沉默的真相》,都是那种看完后并不觉得舒畅,反而更能体会到“长夜难明”的无奈。尽管只有3集,却因为太过真实中途一度让人压抑到看不下去。

不过好在《丹斯》的结局是光明的,就像布莱恩说的:

“这不是你的庆典,这是为了警醒大众。”

青石电影编辑部 | 老孟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2 ) 没有一秒血腥暴力,这高分新剧却看得我毛骨悚然

1983年10月24日,一场特殊的审判在英国伦敦开庭。

从媒体到群众,都为其毛骨悚然,同时议论纷纷。

本案的被告曾混迹于人群之中,罪行之残忍却震惊了最老练的调查人员;

他的经历不仅被《全球重大凶案》、《天生杀手》等犯罪节目收录;

还由传记作家布莱恩·马斯特斯撰写成书籍《为伴而杀》(Killing For Company)

直到今天,他仍是英国最为臭名昭著的杀人恶魔——

丹斯

Des

导演: 刘易斯·阿诺德 编剧: 刘易斯·阿诺德 / 布莱恩·马斯特斯 / 卢克·尼尔 主演: 大卫·田纳特 / 丹尼尔·梅斯 首播: 2020-09-14(英国)

这位自称“丹斯(Des)”的马斯维尔山连环杀人犯,原名丹尼斯·尼尔森

那场历时两周的审判曾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丹斯的作案手法和杀人动机,多年以来也一直备受关注。

ITV将这一案件搬上了银幕,由“大提提”大卫·田纳特(《神秘博士》、《好兆头》)主演,被认为还原度极高。

左图为现实中的丹尼斯·尼尔森,右图为“大提提”剧中扮相

该剧仅有三集,豆瓣评分8.4

一经播出,收视率就创造了ITV今年最佳,更是打破了2006年《心之狂野》之后的最高收视记录,累积超过1000万收看。

开篇第一个画面,就是1983年伦敦的社会图景——

失业率居高不下,人们来到伦敦闯荡,经历的却是梦想的破灭。

到就业中心,人家会问你,“你住在哪里?”

你若说“没有固定的住所”,那么他们会告诉你:“抱歉,我们不能提供给你工作”

这些“伦漂”大多露宿街头,常常故意切断和过去的联系,也因此更容易成为犯罪者侵害的目标。

于是,伦敦对于他们而言,成为了一个越来越暴力的地方。

这天,警局接到一起报案电话。

在北伦敦郊区马斯维尔山某公寓的下水管,发现了疑似人体残骸的东西。

刑警总督察彼得·杰伊和警员史蒂夫·麦卡斯克立即出动,来到马斯维尔山克兰里公园23号公寓。

看到从下水道取出的“残骸”后,彼得警长故作冷静,找房东问出了顶楼住客的名字——

丹尼斯·尼尔森,任职于伦敦肯特镇的就业中心,自称“丹斯”。

警官们守到夜晚,等来了一个身着浅蓝色衬衫、戴眼镜的男子。

看起来斯斯文文,普普通通。

但是,进入丹斯的公寓后那扑鼻而来的味道让警官们立刻笃定,屋内确实隐藏着见不得光的罪恶。

面对警官的质问,丹斯坦然承认:尸体在柜子里。

警员史蒂夫打开橱柜,果然找到了一个个散发出腐烂气息的黑色塑料袋。

下一个镜头,丹斯就被押送进了警车。

这就破案了? 再往下看。

警车稳稳行驶,史蒂夫随口向丹斯提问:

“你杀了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这个看起来平凡、可靠的公务员面无表情地回答:

“15到16人吧。”

随后,警方在他位于北伦敦的两个住所均发现了人体残骸,罪行得到证实。

为了正式起诉丹斯,警局开展了数次审讯。

丹斯格外配合,不但承认了杀人的事实,还将犯罪过程、处理尸体的方式全盘托出——

他会在同性恋酒吧或大街上搜寻目标,将被害人带回家,在其醉倒或睡着后用领带、电线等将其扼死。

如果没有死亡,则再将被害人按在水桶中使其窒息。

被害人死亡后,丹斯往往与死者长时间共处一室,甚至将尸体摆放在沙发上,与它一起听音乐、看电视,像亲密的朋友一样谈笑……

直到尸体腐烂后,才将其放置在地板下或者橱柜中。

最终部分焚烧、部分丢弃、甚至偶尔取部分器官进行烹饪。

丹斯的叙述,引起了警官与律师的极度不适。

他自己却保持着怪物一般的冷漠无情。

丹斯的交待非常坦白,但似乎又按照着他自己的计划。

他最初隐瞒了自己前警察的身份,还声称遗忘了所有死者的姓名。

后者恰恰成为了处理案件最大的困难。

为了给丹斯定罪,警方必须确切证明至少一个被害者的身份。

但是调查与确认死者身份的过程,却阻碍重重。

首先,尸体已经腐烂。

而那个年代还没有今天这样先进、便捷的刑侦手段,指纹都要靠警员们以肉眼进行比对。

其次,受害者基本都是社会边缘人。

如丹斯所说,政府对这些失业者、流浪者、吸毒者通常视而不见,漠不关心;

家属往往也已经与他们疏远,只有在听到死讯后,会为这个死去的孩子或爱人掉下几滴眼泪。

在丹斯回忆起最近一位受害者(史蒂芬·辛克莱尔)的名字之后,警方确认了辛克莱尔的身份并拜访了他的家人。

死者父母对流浪的儿子无可奈何,只能在失去后痛哭一场。

伦敦,有时确实是个孤独的地方。

此外,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媒体和舆论的压力。

案件刚刚曝光时,警局成为众矢之的:时时刻刻紧盯着案件动向的媒体们无疑敦促了警方的行动,推动着彼得警长和下属们日夜工作,力求不出差错。

然而,随着部分死者的身份得到确认,起诉条件获得了满足;

调查的持续反而牵扯出往事、给大众以“警方办事不力”的印象。

潜在受害者道格拉斯曾在遭到丹斯威胁时报案,警方的处理令人失望

一宗三年前未查明的加拿大游客失踪案,因为丹斯在回忆受害者时主动吐出肯尼斯·奥肯顿这个名字才真相大白,媒体对此大加鞭挞。

这样下去,深入调查不但耗费资金,还不利于警局的声誉,可谓“得不偿失”。

上层急于结案,乃至直接施压,叫停调查。

还好,出于职业素质和良心,彼得警官没有立刻退缩,也在机遇之下找到了更多受害者身份的线索……

为了避免剧透,在此不多赘述。

下面来说说与警方办案并行的另一条剧情线索——

从新闻了解到丹斯案件的老作家布莱恩·马斯特斯,产生了深深的好奇。

他真的是作恶多端
但看起来却又太普通了
和你在街上或者银行遇到的人没什么两样

布莱恩开始思考:是什么让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而尼尔森这样的人却与我们背道而驰?

很多人的想法可能如布莱恩身边的男生一样:丹斯本身就是邪恶的。

这不失为一种解释,但布莱恩显然不想止步于此。

于是,他写信给丹斯,希望以他为主角写作一本传记。

通过一次次谈话,布莱恩了解了丹斯的生活轨迹:

他在渔村度过的童年、六岁时在爷爷的尸体边懵懂地接触死亡、在部队的岁月、对亲情和爱恋的体验……

每一次对谈,都像是布莱恩与丹斯的一次心理博弈。

后来,布莱恩被彼得警官的话所警醒——

丹斯有一套自己的叙事,很容易将人“带进去”并产生信服。

而布莱恩则认为,传记应尽可能客观地呈现一切,将吸取教训、作出评判留给读者来完成。

这与本作编剧Luke Neal的观念相吻合。

Neal曾表示——

(丹斯这个名字)是一个有强迫性精神障碍的自恋者为了逃避谋杀而做出的建构是让尼尔森能够掌控自己叙述的一套谬论。 布莱恩和彼得在剧中的任务就是越过“丹斯”,越过人们所谓的“好心杀人犯”,去看到这个名字背后真正的人,这样才能看到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因此,从剧中的布莱恩到编剧Neal,都选择以大量的、多角度的呈现来丰富作品,而不是建立一套直接成理的叙述。

效果如何,见仁见智。

但借助他们的作品,我们确实能“看见”很多——

制度的冷漠及官僚主义、媒体的搏眼球和炒舆论、群众的愚昧与非理性……

作家布莱恩因为采访丹斯而受到攻击

谋杀未遂的受害者卡尔·斯托特受到公然的言语侮辱

丹斯本人,及其衍生出的牵涉经济社会、心理健康、刑讯程序、司法公正等的种种复杂问题。

最终,丹斯被起诉犯下六起谋杀和两起谋杀未遂,警方的调查工作告停。

其余大部分受害者的身份,至今仍未确认。

到今天,在丹斯最初声称杀害的15人中,也只有8人身份被确认

审判前夕,丹斯按照新律师的建议,突然决定以精神变态、并非预谋犯罪为由,对谋杀控诉作出无罪抗辩,争取过失杀人罪的较轻刑罚。

面对法官关于八项罪状“你有罪还是无罪”的提问,他以平静无波的语调八次回答:无罪。

站在记录者的立场上,布莱恩没有直接干预审判,出庭为丹斯做出不利证明。

但他仍然保留了自己的判断———

无论丹斯是否“精神正常”,他在作案时是清醒的,也曾有机会自首,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

最终,陪审团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基本达成一致,宣布:

丹尼斯·尼尔森,有罪。

想知道法庭判决结果和过程中其他枝节的朋友们,请在剧中一探究竟。

在丹斯连续作案、谋杀十五人的四年间,在旁人看来他仅仅是个普通人,“和你在街上或者银行遇到的人没什么两样”。

恶魔在身边,无疑令人后怕。

但更值得思考的,或许是——

能否用更好的方法去保护流离失所的穷人,去关注社会的发展是否健康?

是否有负责的机构和程序、有效的刑侦手段来及时处理案件,避免更多惨案发生?

是否有正义的法律体系、公正的司法系统作为有力的警示,保证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剧情最后,丹斯对警长说,“如果你们没抓住我,我会杀更多人。”

他的故事在牢狱中落幕,而社会与文明、人性阴暗面的抗争,仍将持续。

*本文作者:温C

 3 ) 超越《神夏》的三集片神剧诞生,资本主义比连环杀手更冷漠

连环杀手,向来是影视作品最受欢迎的“顶流明星”,从开膛手杰克到曼森家族,从B级片《月光光心慌慌》到奥斯卡神作《沉默的羔羊》,从《美国恐怖故事:1984》到《心灵猎人》,低则满足生理最阴暗的刺激需求,高则剖开心理最深处的杀戮欲望。 在《心灵猎人》里,大卫·芬奇巧妙地用公路片的形式结合自己最擅长的心理悬疑惊悚片的方式,重新解构了“连环杀手”,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十二宫》的延伸版。在创造了阴郁、迷幻、压抑的奇境氛围的同时,通过对三个年龄、性别、性取向、家庭环境、教育水平迥异的角色在这场“追逐”真相漩涡里的境遇和变化的描摹,探讨了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在“制造连环杀手”上究竟负有怎样的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连环杀手”是在美国经济和社会文化飞速变化的上世纪70-80年代“批量”诞生的,随着案件一同诞生的还有这个词汇本身,此前从未有过一个专门的词汇去描述所有以相似手法、模式化方式、一定时间周期作案的谋杀犯们。

他们无序的、心理的、随机的、动机不明的、无法捉摸的、来自人本性的带有某种诡异“美感”的恶,无法用正常的逻辑去推理和判断,而更可怕的是他们的这种“恶”可能潜藏在每个人的心底,谁也不知道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因会触发它。

《神探夏洛克》《黑镜》让我们领略了英国人三集片的魅力,短小精悍,视觉语言的讲究程度和内容思想的触及深度,让大部分电影都自叹不如,但这两部剧单集的长度都达到了标准电影的90分钟长度。

而ITV最新播出的三集片《丹斯》则成功将单集浓缩到了47分钟的标准电视单元剧的长度之内,却依然保持和前面提到的两部剧集一样甚至更佳的水准,可以说是对时间把握越来越“自由”创作者的一种提醒,我们真的需要写这么长的故事吗?

《丹斯》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的是英国/苏格兰著名的连环杀手丹尼斯·尼尔森的故事,据报道他曾在1978年-1983年期间杀害了15名年轻男子,其中最小的仅14岁,他把被害人肢解后埋在所租住房屋的花园里或者藏在房间的各个角落里。

他有严重的恋尸癖,还是一名同性恋者,曾经当过警察,后来在伦敦的一家求职中心工作,是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普通中年男子。在剧中,追踪他的警探在被记者追问如何形容这个天生杀人狂时,用了unremarkable这么一个普通的词语。

和一般讲述连环杀手的影片以死亡、案件、法庭等等开场不同,《丹斯》的开场和谋杀完全没有关系,而是一组新闻快速剪辑,以新闻报道般的冷峻口吻讲述了80年代英国经济下行,失业率陡增,年轻人迷茫,社会萧条的现状,镜头里是席地而睡的流浪汉、朋克歌手、不良少年、群租青年和霓虹都市——伦敦之间的鲜明对比。

而这也奠定了《丹斯》和一般的犯罪或是悬疑片截然不同的基调,你甚至无法把它分类到罪案片,它更像是一部借“古”(80年代)喻今的伦理道德片,甚至于该分类在社会学片或是哲学片之中,如果有这么一个电影类型的话。大段的台词和对话实际上是一场哲学思辨,就身份、善恶、金钱、政治、人性展开讨论。

这也是本剧并没有花任何笔墨在案件破获的悬疑设置上的原因,它试图探讨的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而不是去呈现结果本身,因此剧集基本没有出现过任何直接与案件或者死者相关的画面,一切基本都以相关当事人的口述来完成,使得整体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死者们则是以不带感情的照片和卷宗的面目出现,这种安排进一步渲染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也让死亡显得更惊悚和悲伤,这种惊悚和悲伤并非廉价的煽情,而是对于社会价值和环境对于生者不闻不问的旁观和不带态度的批判,是对人性和社会从系统到个体的失落和失望,是由内而外发出的悲鸣和绝望。

全片一直试图以一种存在主义的视角来探讨当下社会身份的模糊与偏离,在开场和结尾时分别通过两个角色来完成主题的开与合,开场是由警探之口说出这些年这么多人失踪竟然警方毫无知觉来提出诘问,结尾则有传记作家之口说出落点,这个故事是一个警告,关于一个沉默的普通人如何成为一个杀手的思考。

为了配合这种冷峻和冰冷的底色及视角,本片无论是在摄影机运动、剧情、表演,还是在布光、剪辑上都十分克制,花了大量笔墨在细节上做铺排,用镜头语言去烘托和表现人物心理,突破了很多以往同类型作品构建的基本叙事模式。

例如在10分钟之内就完成了从接到报案到抓获凶手的过程,没有斗智斗勇也没有追逐枪战,甚至于汉尼拔那样你来我往的心理战都没有,一切平静的仿佛只是请大卫·田纳特扮演的凶手吃顿饭。

事实上整部剧都弥漫着这样一种平凡的、波澜不惊的素色基调,就和凶手从头到尾厌世般的零表情一般,说起尸体在哪里的语气毫无起伏,在审讯室里连珠炮似的坦白,仿佛是等着警察发现自己一般,谈起残忍的杀人过程像是在讲述清洗一件衬衫一般稀松平常。

而这种刻意去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反而给予了观众更多的空间,让台词和各种细节被凸显了出来,而不是沉浸在单纯的所谓烧脑和视听刺激上。正因如此你才能在虚实转换的镜头和前后对应的铺排中看出角色的张力和编剧导演试图让观众所持有的态度。

例如用发现人骨报案的房东迫不及待地向警方追问和媒体披露的情节去对应凶手口中的娱乐化剥削。譬如在最后的法庭戏,被迫出庭指证丹斯的卡尔在对方律师的追问是否相信一个对他温柔以待的人是杀手时说出了极度真实的自问和发问:“我也很疑惑,他到底是施暴者还是拯救者”后,却因为异装舞者的身份被围观者嗤之以鼻地大喊“他应该杀了你”。

镜头里的卡尔从光亮走进黑暗,镜头随之由聚焦变为虚焦,照相机和人群的嘈杂声也同时由实变空,将卡尔的无助孤独伤感描摹得淋漓尽致,也和前面那句发自内心的质问形成了对照,让仅仅出场总计5分钟左右的人物都有了弧光。

对于系统、上层和体制的批判,仅仅通过两场警探和高层的对话就圆满完成,把反转用得恰如其分。光线上的运用也充满寓意,本应维护善的警方高层人物一直处于半阴影或全阴影状态,相反代表恶的凶手却常常处于全亮光的状态,对应高层的虚伪和凶手的坦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完成了对现实有力的讽刺。

而从赫拉克利特谈到《堂吉诃德》,从乌合之众聊到唐宁街,借看似对生命漠然的凶手之口说出资本主义金钱驱使下“死比生更有价值”的残酷现实,这份具有天然冲突感的透彻既符合其变态的心理逻辑,又模糊了人性的界线,无论是在情感认同还是在现状反思上都给予了观众另一层巨大的冲击。

而“名字”则是对于“身份”的另一层表征,也是此片的暗线,不是找出凶手是谁,而是找出死者是谁,正是这样倒置的设置让本片在明里看似在捧凶手,实在只是借凶手之口替死者代言,一个对生命和身份都不再尊重的社会又比连环杀手的夺命一击好到哪里去呢?

此外,剧集中无数次使用镜头内的画框结构来隐喻人物的困顿和迷惘。譬如在剧集最后一场探长和杀手的戏里,本应是探长的“胜利”一刻,却在收尾时给了杀手一个完整的毫无前景遮挡的背影,反而让探长囿于铁门之后,仿佛他才是即将失去自由的那个人,这组错位的对比试图暗示和引发观众去思考,虚伪冷漠的社会本身比监狱更光明自由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丹斯》带来的惊悚感更类似于《午夜凶铃》而不是《沉默的羔羊》,它所揭示的是隐秘的、长久的、未完的、后劲十足的和不置可否的,它在对于“死”这个意义的重新追问中,试图唤起社会对于“生”的再度重视。

最后全片以白底黑字讣告式结尾,留下可能永远无法获知姓名的7个或者更多死者的缺憾,犹如一个黑洞吞噬着每个人,因为我们永远也不知道身边谁是天生杀人狂,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为天生杀人狂,我们更不知道自己假如消失了,是否还能被看见。

假如活着都每个人都一个一个不再被这个社会看见,那么社会最后留下的是谁或者什么呢?这或许是主创都未能解答的疑问,而他们能做大概也只是记录、呈现、整理和重构了,正如剧中探长所做的那样,否则,如果我们都不记录我们自己,谁还会记录呢?

- END -

失控的艾尔吉侬,社交网络中的困境

电影,没那么伟大

八佰,一场全面的崩溃

荷兰弟X星爵CP成真,这部动画版“邪恶力量”值得你花钱

法拉利万岁!这**才配叫速度与激情

这部电影不是他们口中的“炫技”,而是对电影本质的探索和回归

这部年度最佳或是千禧一代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花非花电影大师们的科幻“恶”趣味

宇宙尽头的极致浪漫,只有成年人才能体会的沉醉

HAIL HITLER,我不是你的刻奇人生

燃烧女子的肖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第二性-上篇

燃烧女子的肖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第二性-下篇

SKAM之后的北欧制造

LOST AND FOUND,被图书编辑“坑”了的恐怖小说之王

带着偏见看世界,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为什么美国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ORDINARY LOVE,小人物的悲歌

女版“真探”?不!是难以置信的事实

 4 ) “Society is more interested in death than it is in life.”

“Where's the rest of the body? ” “In the cupboard. ” “So, are we talking about one body or two? ” “15 or 16, I think. ” “Have you searched the rest of the flat yet?” “You'll find more in the tea chest in my bedroom, And in the turned-up drawer in my bathroom. All in all,the remains of three people.”“195 Melrose Avenue N2. There, you'll find the remains of 12 or 13 people dating back to 1978.” 史上侦查最顺利的重大杀人案 顺利到警察怀疑他有什么阴谋 事实证明 他的目的确实没有那么单纯 但是也…没那么多弯弯绕 整部剧都让我觉得很压抑 即便判决结果还算让人满意 但是des的供述 平静得让人后背发凉 我好像明白了他为什么这么做 “Society is more interested in death than it is in life.” 但是我又好像没太懂他为什么非要这么做 说句题外话 庭审过程中控辩双方关于“guilty or not”的辩论还是很精彩的 但是 开头关于督察家庭的描述意义在哪儿…即便没占太大篇幅 可我依旧没想明白 还有 作家问督察:“当你第一次见到他时,你马上就相信他了吗?” 督察:“是的”“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我希望自己能胜任’”“这个别写进书里。” 作家:“我保证。” 然而开头…“本剧根据布莱恩·马斯特斯所著«killing for company»balabala改编”nice

 5 ) 冷酷的心

因为下水道被堵,警察抓到了一个连环杀手。然后这个连环杀手以异常冷静的态度将自己多年的杀人经历原封不动的讲给了警察。

然而,最终这个连环杀手仅以其中的六宗案件被定罪,而其余的近十宗因为法律因为政治因为无数的原因被尘封在杀手和历史当中。

其实要写的并不仅仅是作为杀手的丹斯有多么的超常,而是这样不可思议的案件如何变成了最终如此这般的结局。

丹斯在其整个犯罪生涯中似乎并没有刻意去隐藏杀人的行为,十五六个的年轻不年轻的男性就那样消失不见,无论被不被家人寻找,就那样消失在某个夜晚某个酒吧某个街头,消失的无声无息。

尽管有一些被家人寻找过,但是多数并不被人牵挂。

而丹斯能够将他们骗入家门的理由也不过一餐饭一杯酒。

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

生命之宝贵值得散尽家财保住它。生命之轻微丧于一餐一饭。

或许于丹斯而言,他的连环杀手身份值得犯罪研究学者写下八百部著作。而他自己念念不忘的死亡却是幼年时祖父的意外过世,没有人给一个孩童解释意外解释离别,大人们忙着惊慌忙着恸哭忙着葬礼,而孩童看到的是曾经跋扈的祖父如今苍白地溘然不醒,别离让人如此心碎如此不能承受。

而他隐晦的性取向又让他饱受歧视,格格不入。

或许对于他来说一个正当的生活在世上的理由,被人以正常的眼光长久的看待,就是很好的人生。然而每一个遇到的人,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对他冷眼旁观,甚至还有恶语相向以及拳脚相加。

如果未曾得到过又如何知晓?

如果未曾体会过又如何表达?

丹斯并不是一下子成了这样一个“怪物”,也不是每一个如他一般成长的人都会像他这样冷酷残暴,但是,究竟是什么,在哪一刻让他变成了最后这般呢?

最终相较于丹斯实际残害的人数,给他定罪受害者真的少到令人心碎,那些司法体系里的弯绕让他逃过了更为严厉的处罚,也让其余的受害者成了沉默者,这份来自制度的冷酷,与丹斯相比较有过无不及。负责案件的警察在昏暗的客厅中对同僚说着自己的无奈与愤怒时候,那些制度与执行制度的人所散发出来的无情,冰冷且残忍,让所有死者又死去了一遍,残忍地。

写传记的作家原本以猎奇的心态面对丹斯,当所有的真相被一点点剖析出来,当作家逐渐从这件事情中开始体会到猎奇所带来的受益的时候,他原本的良知开始被冰冷的利益所占领,爱人或者作家的初心,在蜂拥而至的媒体面前,在街头逐渐消散,只剩下一堆为了满足大众好奇心的惊悚文字,那些字里行间受害者,谁会真的在意呢?

剧集里的丹斯对着警察对着作家对着法庭侃侃而谈,相较于那些因为亲人横祸的心力憔悴,他是那样的冷酷却又睿智,他的残忍在所有云淡风轻里显得尤为恐怖。

最终他因为自己冷酷的残忍而本定罪,尽管相较于实际谋杀,他的罪罚已经很轻了,但是毕竟他被抓住被关押了。

然而,层层铁门之外,仍有冰冷的制度在继续让杀人者逃脱,本着利益的作家在满足大众的娱乐与猎奇,仍有歧视仍有伤害。

仍有无数人未曾见过得到过拥有过善意与温暖与爱与一切美好的东西。

仍有无数人。

最后

以及封神般的演技的丹斯

再见。

 6 ) 最舒服的悬疑剧观剧体验

这是看的最舒服的一部悬疑剧了。

首先因为他只有三集,且每集只有45分钟,对我来说刚刚好。

加入片单没多久,我就看了。每天一集,规律充实,刚好排遣我中午的无聊。

虽然讲的是最臭名昭著的杀人狂魔,却没有一点血腥暴力,提前知道了这一点,看起剧来就无比有安全感。不需要前方高能的预警,不需要弹幕护体,也不需要时刻捂着眼睛以防突袭,这种感觉是舒服的最大来源之一。

虽然没有一点血腥场面,但是却依然让人毛骨悚然。这要归功于丹斯这个角色的“魅力”和演员的绝妙演技。从看到演员造型和真人几乎一模一样开始,我就一直在拍案叫绝。他总是站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滔滔不绝,说得头头是道,他条理清晰,逻辑强大,镇定自若,甚至仿佛可以操控改变你的价值观。你恐惧他,被他惊愕,却又不得不为他惊叹。他说的每一句话:关于对生者和死者的态度差距问题,关于尚未被认定无罪的无辜者权利,关于受害人生前无人关注的问题,关于自己事无巨细地讲述作案过程帮助警方,关于知道自己有可能被判为无罪后以精神失常做辩护,关于赞同陪审团的决定…他的每一个举止:从未放下的烟卷,愤怒的敲桌,冷漠的面无表情,独特又不屑的苏格兰口音,监狱中画的漫画和写的长篇文字,对狗狗的关心,强忍的哽咽,无情直截了当的揭露…都会让你惊叹于他的特殊性,他怎么会如此的逻辑自洽,他怎么会如此的淡定,他怎么会如此的温柔又如此的恐怖?这是真实事件中的丹斯,也是优秀的演员塑造的角色。

(知道狗狗死了那一段演的太好了,瞬间就想哭但又一下子忍住,声音一下子就变了,居然让人还有点心疼。还有他的口音,我不知道是不是演员本身这样还是角色需要,反正非常符合这个角色,如果是其他角色我反而觉得这个口音很奇怪难听,但是放在丹斯身上就还有点…帅?)

故事发生在比较早期的技术不发达的时代,看得出那个时候破案很困难,作案很容易不被发现。警察承受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公安系统也不完善。如何寻找被害人,如何比对物证,经费,如何保护好证人,如何安抚受害人及家属…诸多问题都在这部剧中暴露出来。

最终我们也不知道丹斯为何这样做。因为儿时爷爷的去世而产生的对死亡的痴迷?恋尸癖?同性恋?精神疾病?没有确切的答案。他的很多个想法是不是不无道理?他对流浪汉的照顾,他在军队中的贡献无可否认。想想那些可怜的男孩子,他们以为找到了最温暖的依靠,却瞬间被勒进了地狱的怀抱。也许就像剧中证人所言“我也不明白。他对我来说,到底是救赎者,还是恶魔。”也许也像弹幕中所说“变态可能精神没问题吗?杀那么多人精神能没问题吗?”

剧中的男二警察,不得不承认他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但他总是急于求成,不善于分析罪犯心理;虽有为受害者家庭讨回公道的心却不懂得安抚。他只是在一味地冲。但至少他是正义的,在那个年代,他没有的东西别的警察也都没有,但是他有的其他警官甚至也没有。所以我们还是为他致敬,在丹斯被判决两年后他便辞职,后与癌症作斗争,这是那个年代的警察。(这个演员居然演过《赎罪》!我一点都没发现,果然我就是个没有心的观影机器。)

这部剧还让我了解到一些欧美国家的法庭流程。最后一集可以看的出,他们是很尊重程序的,就是不论这个事是什么事,无论结果多么显而易见,无论辩论过程多么荒唐,我们该走的流程要走,每个职位的人该做的事要做,然后得出结果。我一开始看每次开庭丹斯的辩护律师都逻辑强大地推翻证人证词,我还很担心很生气,他为什么要给他当律师?这样都能推翻?还能这样?都杀了15个人了居然还没事?但是我没想到,他们居然是陪审制度。(这是我在看完剧后查的)陪审制度就是有挑选出的陪审团以多数赞成票做出最终的裁决结果,法官其实只是一个控场的角色。所以最后陪审团通过判决“有罪”。这就有点没意思了,那民众肯定都觉得有罪啊,人家辩护律师白辩了。但这就是他们对法庭的尊重。律师也许也认为他是有罪的,他只是在履行自己作为律师的职责。不过,可能因为文化差异吧,我不太能接受陪审制度。欧美是为了让公民有充分的自主权才这样的。但是在中国,我还是更愿意相信专业的法官们做出裁决。这是这部剧让我涨的一个知识,很开心。

刚刚看了一点原著,想吐,对尸体的描写,哎太可怕了,想想他和尸体做的那些事情,一起…一起…结尾有两个绿色沙发,哎毛骨悚然…但是他说的也对,人们对生者死者态度为什么要不一样?我也迷惑了。可以用这样冷静的手法拍摄出来真的是部好剧。

要去看看男主演员的其他作品了!我真的好喜欢这种斯文败类的角色啊!(没有推崇犯罪的意思哈)

男主最后说“如果你们那天没有抓住我的话,我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也许150个,如果没有你们,我不知道我怎么才能停下来。”也许有些人生来注定杀戮吧,这是他们的瘾,他们的乐趣。

希望人间不再有恶魔游荡。希望你身边温柔的人一如既往。也希望你可以温柔对待身边的人。

 短评

2020还剩一百天,英国人依然可以。为什么英国人做什么题材大多都是至少7.5分起跳,我想也许菜头那句话是关键:早早地富裕很多年,见过足够多的好东西。所以有时候也没办法,审美也是历史遗留问题。

5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丹尼斯·尼尔森兰被称为世界连环杀人恶魔。他在同性恋酒吧,或者在街上搜寻目标,然后将被害人带回家用领带、电线,或者用手将其扼死。被害人死亡后,尼尔森将尸体剥光,对着尸体手淫,有时会和尸体一起听音乐、看电视,或者一起洗澡,同榻而眠。然后尼尔森将尸体放置在地板下或者橱柜中,过一段时间他会将尸体在取出来再清洗。最后将尸体肢解,部分在后院烧掉、部分作为垃圾扔掉。尼尔森偶尔会取尸体的部分器官进行烹饪。后期,尼尔森搬到克兰里公园23号公寓后,由于没有了后院,尼尔森会将尸体肢解后通过下水道冲走,由于尸体残肢太多造成下水道堵塞,这也是其罪恶行径被发现的原因。1983年尼尔森被指控犯有六项谋杀和两项预谋杀人,被判处25年徒刑,后被追加为终身监禁,在2006年他的假释请求被驳回。2018死在狱中,终年72岁。

10分钟前
  • 无非
  • 还行

实在是看过太多同类型的了

14分钟前
  • 是假发不是桂
  • 还行

“I pass the burden of my past and deeds onto your shoulders.”最好的是节奏和剪辑,尤其是利用DES的大字分割桥段,很干净。不足的地方是DTT的表演风格太强烈了,如果在文本深度上不够,很容易变成演技大赏。一开头想说点社会现状,但三集又没能讲清,卡在了表现人物和表达立意之间,高不成低不就。

19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推荐

“他是怎么样的人?”“普通人”这才是最让人恐惧的啊 dtt的演技绝了

24分钟前
  • cat
  • 力荐

同性恋简直是每个英国男演员必演角色,不过“同性恋变态杀手”……我倒真没想到他接戏这么猛。||害怕,看到第二集中Steve劝Jay说的话才意识到我自己也正被丹斯牵着鼻子走。那几声”无罪“”有罪“真是在铺垫中掷地有声。可以说各方面都很优秀——怎么说——犯罪题材传记片里的标准范文。不过一系列塑造让我想到暗流涌动的德国审讯室,这也是我喜欢的部分。

27分钟前
  • 牧三洵
  • 力荐

最刺痛我的是那个被杀未遂的男孩在法庭上说,“我真的很困惑,他到底是要杀了我,还是要给我温暖。”以及他走出法庭,人群中传出的那句“他就该把你杀死,你这个同性恋”。

32分钟前
  • VividCrystal
  • 推荐

社会只关注死人

34分钟前
  • 江边一只鸟
  • 推荐

始终没有交代清楚他暴露自己的动机

37分钟前
  • Karso
  • 还行

I wish there were more insights into the mind of the killer rather than this plain overview of this whole event sprinkled with obligatory glorifying of stereotypical policemen supporting characters

39分钟前
  • Coralineee
  • 还行

好的演技是让你从头至尾都在感叹演得真好,每个动作每个细微表情都是戏。出神入化的演技是你觉得他(她)就是那个人。DTT的演技已经进化到后者了。

40分钟前
  • tcv
  • 力荐

我杀的是冷漠的阶级与程序

41分钟前
  • 芝士——————拉丝
  • 力荐

严格意义上,这不是一部探案剧,而是透析人性和人格的上乘佳作。管中窥豹,折射社会问题、官僚做派,同时也呈现出善与恶的互相博弈和绞杀。演员的选角和演绎全都在线,尤其凶手、警督和作家这个铁三角的组合,撑起了一部2020年年度英剧。

43分钟前
  • 老珂
  • 力荐

DTT绝了,绝了啊,这个表演绝对值得一座BAFTA啊。

47分钟前
  • Marekors
  • 力荐

果然还是要看英剧 不管是题材 节奏表演还是社会意义 一切都甩出其他国家几条街吧 男主那种深入骨髓的冷静真的有点可怕 胖胖的警官很有正义感还是让人有一点点安心 虽然其中几度害怕被放过 还好结局可以让人再多信任法律与正义几秒钟

52分钟前
  • 村里种树
  • 力荐

妈呀苏格兰口音太恐怖了!在我听起来和印度英语也没啥区别了。其实从初中看今日说法我就发现了,案件背后都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54分钟前
  • 乖宝宝高晓晨
  • 推荐

一个只为挖掘真相的警长,一个想要探寻凶手内心的作家,对上从一开始就供认不讳的连环杀手,布局相当精准,没有一分钟划水剧情,精彩精彩!真事改编赋予了剧情难以忽视的力量,但另一方面也让部分情节丧失发挥空间,不少地方其实延展空间很大:警长一笔掠过的家庭现状,不再理解作家的同性伴侣,失去丈夫却得不到正义的女子...最后一集法庭辩护表面紧张,但对抗之后落得太轻,实际的冲突效果就有点不尴不尬(但仍然是个好剧!

58分钟前
  • 𝙰𝚒𝚛
  • 力荐

3/5。有点嫌弃它过于工整了。原还想打“温吞”二字,但又一想这部并不“温吞”,在立论上甚至算是清晰明确有力。《冷血》的变奏。英剧系统没有在导演层面上积极进取的劲头,但它绝对有最好的编剧传统:维护每个角色的完整周全和实体感,给他们自持的张力。时时刻刻懂得用个体去衡量、对照当下的制度。冷静中带悲悯,走在哪一步那就是这一步了,你自维护你对他物的审判和处在罐子里的精神状态,我也要维护我的审判——非常罕见地见到了这种交织。编剧保证了每一个人物的自洽。片尾放出受害者的名字,正照应了那句台词“我已经剥夺了他们的生命,不能再剥夺他们的身份。”从里到外,近乎没有野心和多余创作欲的剧本,却这么稳健笃定且照应周全,看似默然却动人。它不是广告商和展示架和广播,是践行者。ps. 要再加点社会土壤描写就好了。

1小时前
  • 前后目的地
  • 推荐

一直觉得金丝边眼镜男有种变态感 就是这种乍一看帅气彬彬有礼却让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气息啊 剧里说像个房子外表完美内在却已经腐烂😂 博士也演的太好了吧差点没认出来

1小时前
  • 推荐

说实话感觉全程就纪录片,本来以为讲的的Des的杀人过程,但从被捕以后旁观者的视角切入也不是不行。但3集太长也太短,除了提提其余没什么亮点,并不觉得节奏把握的很好,最后仅仅从法庭上来探讨这个人到底是高智商犯罪还是疯子感觉是一大败笔。这么好的一个人物原型感觉被浪费了,提提就没出现几次,还不如看纪录片来的爽。好吧看了一点点短评明白这剧主要反讽司法体系,Des并不是重点。也行,但就是太泛滥的题材了,放在Des身上实在容易被掩藏光芒。所以我有又开始嚎不存在的汉尼拔第四季。

1小时前
  • 塔迪斯里的温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