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之光

剧情片大陆2023

主演:辛柏青,黄尧,田壮壮,南吉,李勤勤,王宏伟,王奕雯,刘丹,张献民,金子,朱文,毛乐,罗康,祁又一,刘婉婷,刘洋,石小满,安娜伊思·马田

导演:张律

 剧照

白塔之光 剧照 NO.1白塔之光 剧照 NO.2白塔之光 剧照 NO.3白塔之光 剧照 NO.4白塔之光 剧照 NO.5白塔之光 剧照 NO.6白塔之光 剧照 NO.13白塔之光 剧照 NO.14白塔之光 剧照 NO.15白塔之光 剧照 NO.16白塔之光 剧照 NO.17白塔之光 剧照 NO.18白塔之光 剧照 NO.19白塔之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16:34

详细剧情

  本片讲述独自生活的美食专栏撰稿人谷文通(辛柏青 饰),偶然间认识了同样一个人的摄影师欧阳文慧(黄尧 饰),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陪伴,一起徘徊在人来人往的北京街头,寻找内心的归宿。一次偶然的机会,谷文通得知了欧阳文慧的隐痛往事,又发现了自己父亲(田壮壮 饰)失联四十多年的真相,让他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

 长篇影评

 1 ) 记录下

以前喜欢过导演的春梦,觉得有一种特别的幽默感和生机勃勃的颓废。自从开始拍中文片之后,喜欢不了一点,可能以前也有同样的问题,只是我没发现。

整个片子透露着猥琐:把猥亵妇女看成无心之失,把要及时“办”对方对对方“不客气”才能得到感情看作人生教训,连人真名都不知道就关心人和另外一人睡过没有。这些本质的想法让人觉得恶心,也让人觉得批判是没有用的,因为说得太多,每个人也只会有自己的视角,在没有艺术的掩盖下,思想的不堪才呈现出来,所以要感谢开始拍得越来越差的张律,也觉得对现状不满意的声音要让人看到不能只评判,要让新的故事在原本杂草的地方种上麦子。

最后的交流会也是尴尬,沙丹拼命上价值,导演拼命三连我不听我没有我不是都是你们搞理论的说的我们艺术家都是感受,随便一写随便一拍,没想到你们电影节要给我这么多奖。拍电影就地取材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拼命表达自己没有想太多和给片子上价值都是同一种行为,就是没有内核只能外表凑的装。可能导演不满意沙丹没有问出他引以为傲的wg创伤等思想深邃的问题吧,但是导演的不满意恰好让他的行为和沙丹的形成了共振。

牵强附会的理论家,矫揉造作的艺术家,还有被喂了不干净东西还不知道的观众,活在三个世界,散场之后,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2 ) 长评 | 场面调度时空的伦理

文 / 唯唯

全文约2600字 阅读需要6分钟


毫无疑问,张律已经看似成为了那一类「情感足够丰沛」的创作者。或许每一位批评者都不得不承认,张律的电影的确成功把握了一种布满诱惑力的“情感装饰”。这种装饰总是在其表面上无懈可击,以充满“故事感”的忧郁姿态和暧昧缠绵的口音妄图俘获观众们的芳心,从而使银幕前潸然泪下的观众借由影像的表层文本提炼出某些“人生至理”,令所有人都误认为自己寻觅到了未来可能的方向。张律就像是“电影古堡”里那位英俊潇洒的王子,他以轻率的场面调度意识和手段欺骗了银幕前的辛德瑞拉们,而《白塔之光》恰是他手里光鲜明亮的水晶鞋。

白塔之光 (2023)

这仿佛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并不是这样,杰出的批评者应该意识到,任何艺术的出现不是为了成为“中学语文阅读理解”式的解读文本,观众阅读/观看作品的目的不是回答“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这类愚蠢的问题,而是在不断训练自己「观看」的方式。无论对于批评者还是观众,他们都在既定的现实内——一切已完成的艺术作品都应当被视作“现实环节”的一部分,而非近乎洁癖的“作者论”当中的某种所有物占有癖好——尝试发明概念(idea)。这个概念当然是私人而非公共的,而这种「概念的发明」对于电影的意义则是,观众观看(作品)的过程的生成和教育。也即,场面调度,这如雷贯耳的四个大字。

电影的美德无疑是观看的美德,场面调度则是创作者训练观众如何观看以及宣扬作者理念的方式和途径。这几乎是老生常谈,任何观众都需要通过场面调度重拾观看的权力。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场面调度需要重申自己的道德。在《电影手册》的历史上,吕克·慕莱成功理解了富勒电影形式上的道德感,他利用富勒在场面调度上的尝试驳斥了批评家们对其“法西斯主义”的评论。吕克·慕莱总是不乏幽默感,他坚称“塞缪尔·富勒是唯一一个用脚在拍片的导演”。正是如此,场面调度的伦理问题从来不是在指涉一场道德审判(类似种族主义者对《乱世佳人》的围剿,简中互联网正在流行的给《辛德勒的名单》打低分的脑残行为),或是去约束创作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在察觉作品中风格的一致性、观看的民主性以及叙事者的企图是否具备道德感。就好像我们很难忍受哈内克即使高超但冷漠,施虐狂般的全景镜头,摄影机成为解刨机器在与施虐者共谋,以及贝拉·塔尔电影对其人物和物质的单调刻板,痛苦、悲伤的落后道德观念,和对时间的霸凌、风格演习而非眷恋与直觉性的部署。

白塔之光 (2023)

张律的《白塔之光》同样存在着令人无法忍受的场面调度:犹如小学生作业本上的连线题,在一个镜头内,现实与想象,当下与过去的时空,人物与物件之间,皆有着草率和粗鄙的关联。这无疑一场愚蠢的把戏。创作者需要意识到,时间不是可以被肆意玩弄的把戏,同时它不存在“物质-心理”的二分法,因为时间总是一以贯之,它早已不是蒙太奇的科学的玩物,抑或是一些长镜头和慢电影爱好者的勋章,而应当是完全独立的,需要创作者以释然和自由的态度去“践行”而非“描绘”的事物。就像阿克曼的《长夜绵绵》,我们确实在等待天亮,一切人和精神苏醒的那一刻,我们察觉到电影与光的诞生(结论-过程)的交流;以及在德沃斯的《小世界》(尽管我讨厌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分,它显得离奇和庸俗不堪)里,我们在睡眠/休息,在“极大/建筑-极小-苔藓”的阈值中找到了时间流逝的正当比喻——正如眨眼,眼睛闭上的那一刻,色斑的诞生提醒我们光存在它的对手和它的孩子。

Toute une nuit (1982)

但是在《白塔之光》,时间被肆意地切割、揉杂,当然包括空间——我说的是人物的“外在精神性”的空间,一种生存和以感官作为枝条蔓延的场域,而非一场戏里的某个房间——时间和空间沦落为叙事的子集,为了达成可见的情感传递的效果,而献祭成了牺牲物。没人在乎它们。我们只需要知道摄影机内存在一种情绪和情感(无论它们是什么),其它的物质皆可成为工具。辛柏青可以在任何的时间与空间中游荡、冒险,他已成为一位自在的幽灵,或许说冒险家。天啊!如果不是张律总是操着一口北京口音拿捏腔调,我真以为他在拍《回到未来》。当然辛柏青早已不是纯粹“电影的”身体,他也成为某种情绪的化身,正如我开头批评的那样,他是在小红书上撰写精彩文案的情感博主,带领我们在北京市的各大胡同忧郁、抽烟、倒着 city walk。所以辛柏青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冒险家,哪怕在洪常秀的电影里,我也可以说申锡镐和李慧英是一位时间的旅者(《引见》、《在你面前》),因为洪常秀是令他们在更为抽象的场面调度上进行着冒险,而非,一个“镜头内的蒙太奇”把戏(我以为在安哲罗普洛斯的那个时代过后就没人这么拍了)。

白塔之光 (2023)

当然,张律的《白塔之光》在一些地方上看是成功的,他切实地描绘了一种哀伤,一种对土地历史的迷恋(那个蒙古人的暗示,太典了,我怀疑这是什么症候),我相信他是真诚的——好了,毕竟现在大家都知道辛柏青长得像坂本龙一了。然而正如辛柏青和黄尧在废墟内行走的那场戏,是什么在勾勒《白塔之光》总体的面貌(无论是其地质,还是其时空观念),是那朵紫色的“北戴河之花”,还是那座没有影子的巨大白塔。无论是什么,作为测绘城市和人物行走路线的图纸,物体隐喻的简单设计将电影处理为一出盛大的字谜游戏,好像任何事物都与“过去”有关,但却沦落为感伤的历史小说的扉页。

白塔之光 (2023)

借由 Summum Bonum 对其精确的评价,作为一部“散步电影”,《白塔之光》却是一种“虚假的游荡”,它并“不存在任何偏移的虚线”,北京没有任何可以去与这些隐喻物件沟通的可能。哪怕在其前作《漫长的告白》内,张律也有其收放自如的舒适和更加暧昧的喻体系统,甚至张鲁一忧郁、苦闷的人物状态也绝不可能被轻易地当成一种风格撰写。哪怕是在“虚线的划分”内,《漫长的告白》也存在着选择和勾勒的可能:张鲁一与辛柏青有着完全交叉的两种表演风格,且辛柏青饰演的大哥有着自己独立的表演内容,而非黄尧饰演的欧阳文慧那样在一种刻板的“活跃”里塞入了令人恶心的别扭和情绪障碍。

最后,我们看向《白塔之光》结尾的最后一个镜头。辛柏青坐在下雪的屋外,与田壮壮的身形发生了一次镜头内的“叠画”,其寓意不言而喻。但在这样的场面调度内,我们看到了“儿子-白塔-父亲”的连线。是的,摄影机的确进行着一种主观化的观看,它侵淫并建造了一个有着符号意味的链条:一个由观看这个动作建立起的愚蠢的影像逻辑。因此,这个镜头几乎阐明了《白塔之光》在其场面调度伦理意义上的溃烂:为意义和情感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僵尸一般盲目的物质和腐朽、疲惫的人物身躯。

白塔之光 (2023)


评分表

往期推荐

长评 | 夜、回廊、【最后的】舞会

长评 | 真诚的虚构之火

长评 | 反对象征

 3 ) 当历史成为没有意义的词汇

影片回到了张律以前应有的水平。平缓的镜头运动建立了它的时间感,白塔和胡同街道建立了它的空间感,灰白调色让色彩不再饱和,带有一点不真实的、怀旧的情绪,像是一个梦。张律多次让不同时间、人物的镜头在同一空间内完成转场,放弃使用蒙太奇,增加了影像的层次和流畅感,让我的观感在意识和现实里徘徊。现实是当下的,意识是过去的。

因此,技巧将故事抽离于浓稠的、具体的北京,给了我放弃“现实”的漂浮之感。由此我又获得了另一种“真实”:它抒发了强烈的忧愁,类似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书里写的“呼愁”。

北京的文化遗迹随处可见,无论备受忽视,或者被维护得多么糟糕——房屋被新的白瓷砖和水泥包裹,像医院;胡同被镜头虚焦的钢铁森林包围;深藏着的庙宇,灰色的砖瓦,毫无生机的树木,孤零零的鸟窝,春日的大雪,叫声凄厉的乌鸦——都使住在其中的人怅然若失,“历史成为没有意义的词汇”,人们从颓垣断壁外透过干枯的树枝看破窗残宇时,心头便掠过一股寒意。成为巴黎,只是北京做的一个梦。

这种惆怅是双重的,它是步入中年的男主角进入他人生离别期,也是北京这座城市从烈火烹油的奥运繁华中走入黄沙漫天般萧瑟,细节中包含极其隐晦的历史阴影。历史就像没有影子的白塔,它的影子必须要在特定条件下才会显现。

影片是靠隐晦的意象,拼凑这座城市的历史镜像,传递一种裹挟时代和家国命运的存在主义危机。身为诗人却被迫转型美食作家的男主角,背负着三十多年物质社会对文人的逼迫,精神追求这般让渡给生存价值;他和他的同学们,发迹于一个诗人集体死去的时代,惨烈之后,万马齐喑,他们都停下写诗的兴趣;一位远在巴黎的同学暗示一种流亡的结局;黄尧饰演的女主角是北戴河的孤儿,在“岭南”长大。

最奇妙的要数田壮壮饰演的谷运来,他被逐出北京的家门,在北戴河沙滩上放了多年风筝。知道《蓝风筝》的朋友看到这里一定心有戚戚然,并且明白风筝是命运的牵线,一头拽在他的手里,一头则暗示了一个更早的过去。他饰演的就是他自己。

上官云珠和《乌鸦与麻雀》也是重要的影史意象,与《蓝风筝》一起形成了更复杂的互文,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早期华语电影背后,女演员在特殊年代所遭遇的不幸,与谷运来的际遇极为相似。

所以,影片抽离于现实,才有了另一种意味,片中的角色都是考里斯马基式的没有过去的人。它勇敢呈现了“知识分子”被驯服后的状态。它是后人在“知识分子”墓碑前的一场清明凭吊。这不难理解吧,故事是从一次扫墓讲起的。“北京欢迎你”就是催泪的哀歌。

如果是一位年轻的影迷,不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大抵看不明白电影的里子,而单纯把它理解为一部“父与子”的爹味电影。但这不怪观众。对于一个电影来说,采用隐晦叙事无疑是失败的原因,是导演过度考虑审查所导致的迫不得已的失败,并因此无法获得观众的充分理解。

从另一个层面,“对过去的留恋不舍”也意味着另一种失败。影片关于性别的设计,呈现了一种过去的观念和状态,在张律那里,这些年关于性别的议论仿佛没发生过。男主角投射出些许自恋,几个女性角色协助完成了男主的性格刻画,但她们的主体性欠缺了些。

故事放在当下,在性平的语境里,田壮壮的角色甚至还暗示了男性被污名化的可能性。父亲总是被歌颂,母亲总是要承担细微选择里的因果。我们会纳罕张律为什么还要这么编剧。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都是重要的,它是黑夜里的一声叹息。当什么表达都没有的时候,哪怕一次叹息也是值得赞许的。

 4 ) 随便写点

张律彻底回归中文语境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完全直觉型的,能想象他他在构思和写作之后不断运用「经验」和「感觉」来将其完善的过程。虽没有近似庆州般浑然天成的闪光,但日常隐在默不作声中的微妙心理于我还是心有戚戚焉。

白塔是似乎游离于张律序列之外的一部,无论对熟悉地域的再次探索还是对记忆和“事实”的再次审视。而总要寻找些什么的感觉被延续了。

1. 影子/痕迹

在地域上,白塔是城市的坐标。而在历史中,人是时间的坐标。白塔在城市中没有影子,那么人在时间中能留下痕迹吗?

白塔

人们总是用他者来反证自己的存在,被拥抱、被爱、被记得。这种痕迹是人们一直在寻找的,同时这种寻找的泡影在被戳破时也就变成了梦。所以在古文通失去父亲(关系疏离)、妻子(得知出轨)、欧阳文慧(离开自己)的时候,一向以礼貌和客气著称的他也会问南吉“你和她的前男友上床了吗?”在欧阳文慧遇到一家三口出游时,喜欢孩子的她也会问“这孩子是你们亲生的吗?”这两句话并非轻浮和刻意的侵犯,而是情绪的决堤,仿佛在质问自己为何会被抛弃。

2. 控诉/幻想

电影里有这样的一段对话,古文通在古运来的屋子里质问他是否承认当年的猥亵。“只要往灵魂深处挖,谁也不是一点错都没有。”(大致意思)这神奇的一幕既可以看作是儿子对得知真相的渴望,也可以看作是父亲对自己的指责和质问。摄影机似乎告诉我们,这一段是儿子的梦,而在情节逻辑上我总觉得将这一段解读为父亲的梦更合理。张律总在模糊虚拟和真实,虽然这是老生常谈,但他用了更加暧昧的方式。

入梦

电影里有好几次镜头开始是在夜晚,我总是会想起古文通在公交车上闭上眼睛做起眼保健操的那一幕,眼保健操的音乐重复而具有某种韵律,像是催眠又像咒语。另外一个镜头是他在床上被租客练习台步的脚步声吵醒,恰巧那脚步声也是重复的声响。如果将古文通起床后所经历的一切都解释成梦又怎样?一切我们对人物的解读都将翻天覆地。这种可供解读的方向让电影更复杂有趣,无限接近现实但仍然存在幻想空间。

正如卡尔维诺

 5 ) 北京在我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代我的北京朋友小饼发布。

还记得小饼在柏林看完本片后发来感想,“北京是无法被cancel的,不管它是什么样子,好的坏的,都有一个很大的意义在那里”,白塔之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回忆与私电影,而对我和小饼来说,那就是我们的散步时刻。小饼写完这篇整理后我们一起考虑该起什么标题,最后还是截取了两句电影中的诗,北京在我们的脚下缓缓移动,白塔寺是我们的散步中段。


机缘巧合又翻到了无穷小亮老师的《推荐一条被忽视的北京旅游路线》,意识到文中提到的“阜景路”和电影里走过的地方也有些重合,想说顺手整理一下在电影中出镜的地点,如果要在北京内城散步也可以按这条路来。基本参考的是在影片中出场的顺序而不是地理位置,有遗漏请见谅。

1. 胖子卤煮

两位主人公第一次在电影里同时出现的地方。

地址:阜成门大街内宏大胡同28号

2. 跳海酒馆

谷文通和欧阳文慧工作结束之后去的酒吧,根据墙上粉笔写的wifi密码(tiaohaipub)看出来的是跳海,他们家在北京有四家店,推测是后海店,主角们从胖子卤煮收工过去比较方便,但是没考证哈。

地址:西城区白米斜街9号

3. 平安大街

两个人喝完酒压的马路就是这条马路,看的时候急得我,很想说你们俩给我上人行道上走啊!地点是导演自己在采访里说的,“平安”,很直白一个意象(。“平安大街是北京城东西方向的第二条交通大动脉,是平安里西大街、地安门西大街、地安门东大街、张自忠路、东四十条的总称”,从电影里的街景看他们走的好像是地安门东大街的一个十字路口。

地址:如上所述

4. 望京soho

谷文慧家小区附近,但具体是哪个小区,不知道,不过出去玩定位到望京soho就可以了吧。

地址:朝阳区望京街10号

5. 白塔寺

本片主角一枚,谷文通家附近。看了一些视频大家都说白塔寺东侧比较出片,红墙白塔配上秋天的蓝天,应该会很好看。阜内大街有一小段也可以走一走,主要是有树。

地址:阜成门内大街171号

6. 月坛公园

谷文通早上起来啥也不带揣着兜就能去逛的公园,应该是月坛公园,加上电影里拍到一个天线塔(?)大概可以确定,我们又去踩了一下点发现确实是。月坛公园是三A景区,北京九坛八庙之一,面积比较小,在同类产品里不推荐特意去,门票还要收堂堂一块钱。顺便夹带一下私货我们会推荐景山公园和人定湖公园。

地址:西城区月坛北街甲6号

7. postpost

主角们多次前往的咖啡馆,导演拍得很美。夏天去了一次只能说命运在暗中给所有美景都标好了价格,楼顶蚊子多到店家准备好了1L装驱蚊液在楼上呀?!另外我一直以为能看到白塔原来其实不能。这家除了咖啡还卖一些出版物和二手衣服,潮得比较适度,不像三里屯那家感觉进去晾衣服三天晾不干。

地址:西城区羊肉胡同58号

8. 白塔之光

北京最知名青旅之一(?),很随意的片名由来。btw我觉得电影是从这里开始渐入佳境的。

地址: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85号

9. 广济寺

北京“内八刹”之一,影片里从胡同听到了广济寺的钟声。

地址:阜成门内大街25号

10. 北戴河

北京周边消暑圣地,谷运来自我流放至此我觉得非常合理。

11. 北大红楼

二人散步散到。还有一闪而过的《求是》杂志社石碑。

地址: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

12. 鲁迅博物馆

11和12连在一起还以为是种果近代文学圣地巡礼路线(。鲁迅博物馆其实基本上可以算在白塔寺旁边,这俩可以一起去(见小亮老师整理路线),而且博物馆真挺值得参观的,展品蛮丰富,如果对鲁迅感兴趣的话必去,不感兴趣也可以当参观四合院逛一逛,(现查了一下)门票还是免费的咧。

地址: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

13. 正阳门附近(???)

这里其实想记一下谷文通带笑笑放风筝的地方,但其实没太认出来,又觉得像朝阳某个地方……爆歉

地址:等网友认出来的()

14. 中国电影资料馆(2号厅)

这不用说了吧,有点太明显了。不禁想起张律在《春梦》里也拍过韩国电影资料馆。

地址:海淀区文慧园路3号

15.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谷文通前妻住院的地方,也是顾城出生的医院(改名了)。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进来,可能是为了凑数,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的别太脆,没有人出去玩的时候需要去医院

地址: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1号

也有没认出来的地方,比如有一家家常菜馆,一家西餐厅,凑合一下吧,啊。

 6 ) 无影者念旧,无倚者自殇——《白塔之光》可解读之处

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能转载,不能抄袭,不能搬运!!!部分观点来自与老师的对谈。

《白塔之光》没想到能给我如此巨大的震动,张律导演作为朝鲜族人,对北京的地缘性与区域特质把握到位,没有刻板的北京风情,而是北京人在北京的游荡与迷离,居住环境的同质与狭窄,生存环境的紧缩与异化,文化环境的加速与层递,故乡、原乡、血地、充满着对老北京的怀念,怀念逝去的那个时代,是年近50岁的谷老师,无法释怀的过往,父亲的被动抛弃,母亲的去世,前妻的患病,女儿逐渐增长的陌生感,北漂邻居的崩溃,暧昧对象的离去,独身一人的他选择与自我和解,在没有影子的白塔之光下,咖啡伴雪,北戴河的海边,飘荡的风筝,只有隐约的风筝线,没有飞翔的自我投射。

对于中国文艺片的思忖下,我对北京生活的憧憬,对某种文艺气质的向往,对爱情的拷问,对父亲的迷失与和解的思考,对时代性的变量考察,对诗歌本质的文艺性与生活性的深发,对中年困境的消解。总总话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140多分钟体量的文艺片,完全没有感觉到枯燥,其中涉及到诸多可以讨论的话题,简单罗列。

1、代际关系与父子:对于老北京人与新北京人的遗传与变异,不仅是生理,更是心理处境,父子情感联结的纽带,即便儿子对父亲再不闻不问,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虽然对父亲有误解,但越来越像父亲,最终成为父亲。不仅是对爱情的失望,对孤独的习惯,也是对自我的妥协。

2、人物关系结构:围绕辛柏青主演的谷文通,打通了一个平凡中年文艺男,一个所谓“孤独的美食家”的人物关系网络,平凡质朴的每一天里,中年男性有姐姐、姐夫、女儿常规的家庭成员,他还有一个五岁被迫抛弃他而独居北戴河的父亲,有一个身患癌症的前期,有暧昧有时却不成恋人的女性朋友欧阳文慧,有一个北漂的模特邻居,有一个在巴黎自杀的老同学老穆……在与不同的人交往的过程中,他小心翼翼的切换身份与状态,却难以发现真实的自我。

3、北京人与北京味:此处的北京故事不同于王朔、张元、王小帅等第六代导演关注边缘,也不是冯小刚、姜文等人的特殊年代性自我抒发,张律的北京,尊重北京的现代性与生活化,是真正在新旧北京变迁中直观书写北京的导演,北京就是文化经济政治之都,在这里,无论是居住、栖居、寄居、流浪、迁移、漂泊,总之是被北京味道给熏染了。

4、北京乡愁与地缘、区域电影:同时对于北京,即便是人切身处于北京,但依旧对北京有着深深的乡愁,对于原乡与血地的愁思,是一种对远去北京,也就是远去时代的怀念,是没有寄托的无根之萍,所以视觉上变成了“一水的白”,只好靠着嘴巴来品尝北京味道。而飞速发展的北京里,白塔似乎成为了朝圣之凝固建筑。这样的愁并非是纯粹的恋地情结,似乎谷文通渐渐发现自己不那么北京,他甚至也在泥沙俱下的现代化浪潮中,渐渐去北京话,所以他也想找回北京记忆,比如学北京老人倒立走路……同时,北京乡愁也在声音设计里,《北京欢迎你》、京韵大鼓、京剧、北京人的贫嘴、鸽哨、风铃,也可以参考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北京的愁不仅仅物理或地理空间的愁思,也蕴藉在心理空间的变迁之中。

5、风筝、镜子、烟:具体 道具的意象设计以及符号指向,镜子是最为关键的视觉拓展道具,当然也可以与拉康关联。风筝是有形的风筝线,无形的风筝,另外田壮壮与风筝,风筝与父亲,似乎与《蓝风筝》有所连缀。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避免社交尴尬的有效道具……

6、诗歌、诗人与诗意:文艺片中出现诗歌已经是屡见不鲜,但诗歌意象要用的恰到好处,不油腻造作,这点很难。《白塔之光》里谷文通曾经是诗人,为女儿读北岛、顾城、食指,这些有独特意指的60-80年代活跃的诗人群体,尤其是顾城,出生的医院与妻子住院的医院一样,顾城的自杀……但这些诗人群体实际上是他的父辈那个年代的顶流诗人,或许诗意在于,父亲与儿子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继承

7、迷影、迷法国、迷舞:本片的文学顾问是电影资料馆的老前辈李迅老师,其中有许多迷影的部分,设计的很有趣,比如李沧东的《燃烧》放映、电视机里的老电影光盘,上官云珠回顾展,是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取景,观众席里就坐着李迅老师。对于法国的迷恋也有很浓郁——法国自杀的老同学、法国的前男友、法国餐厅的中法合唱,对于法国的爱恋与《爱情神话》中的意大利元素异曲同工。交际舞的多次出现也很有意思。

8、讲客气、恋父、灵魂深处深挖:讲客气的中年人之自律与谨慎,是独身的防卫,是社交的面子,是父亲性格的影响。恋父在于欧阳文慧屡次叫“爸爸”等表现,而灵魂深处深挖,不仅挖的是父亲,还是观众。

9、互文性、对照性与平实化:影片中有多组互文与对照,包括谷文慧与欧阳文慧、谷文通与法国自杀的老穆、谷文通的被抛弃与欧阳文慧的被抛弃,风筝、手上的蚯蚓、平安树、鞋子……

10、北京的城市电影、城市人群:混杂的城市人群——河南姐夫、河北模特租客、内蒙古的南吉、广东或北戴河的欧阳文慧……交织构成了“北京人”,以及贫嘴的下棋北京大爷、旗人同学、房地产同学等他们都是老北京。

11、超现实与批判现实:超现实的部分主要是在①谷文通第二次拜访父亲,模拟审讯拷问部分应该是超现实,解释是梦境,而跳舞的片段也许是现实,但令人出乎意料。②最后一个镜头,从白塔摇下来,漫天大雪里,谷文通变成了父亲。

12、白塔与影子:对于白塔的意象,我还未深挖 ,影子必须在光投射的地方才有影子,两人在阴影里是看不见影子的,白塔因为过于高大所以没有影子,但白塔的光会让人的影子拉长,影子与孤独处境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关系。

13、爱情的克制、亲情的考验:罗兰巴特《恋人絮语》;全家福;饮酒;慢节奏对谈。

14、远景与空间叙事:老北京城墙边两人的走动,北戴河海边父亲的放风筝……富有电影感,空间隐喻与建筑赋情。

还有一些,写不完了,等二刷吧,以上这些,随便拎出一点,都可以写篇影评了。

 短评

猫和路灯都有影子,我们和白塔却没有影子。没有影子的还有隔间买不起油的模特,巴黎飞不回来的老友,北戴河洗不脱罪名的父亲。爱和傻瓜同音,血管和蚯蚓同形。知道我在废墟看一朵野花,不知道他把大海当成家。父亲看交际舞浇发财树放风筝,北京欢迎你,这是有的人回不去的城市,我们却成了北京的孤儿。

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1、3星出头,但辛柏青升(挽)华(救)了整部电影,他自己估计演得也很过瘾,不用技巧全是情绪,那段冬奥重置版的《北京欢迎你》也许是他演艺生涯迄今为止最高光动人的时刻,别说把老穆唱死合情合理,我都差点被送走。2、感慨田壮壮导演还是那么会演戏,也感慨导演现在只能演戏。3、王宏伟、李勤勤、同学聚会里地产大哥等大部分配角的戏都很顺,唱歌的安娜好美,笑笑也好自然,这种小角色一旦成立,场景就不会显得过于悬浮或尴尬。4、辛柏青与王宏伟抽烟的夜戏,以及与田壮壮跳舞的两场也赞。5、辛柏青有多适合这个角色,就会愈发凸显黄尧有多不适配,能看出她已经很努力去够这个角色了,可惜《过春天》才更属于她,演员除非演技横到不讲理,不然有些角色就是无法契合。但这个选角确实犯难,想不到谁的脸和演技更适合,张子枫或周依然或许能试试?

7分钟前
  • 小九儿
  • 推荐

.5 若带着与观看前作《柳川》同样的预设观感去观看似乎是难以进入的,愈发证明了《柳川》中将语境设置在异国并植入了语言和口音的异质作为叙事的基地是一种很聪明的讨巧行为,也只有在其特殊的情景下才能成立。在《白塔之光》中也存在一些口音的对比(对照组是北京话儿)但也仅仅只是作为日常的点缀出现在角落里,影片的重心还是处于对于日常的描摹上。一些对白或许真的是直白到“尴尬”,主要人物的状态也完全是类洪尚秀式的,这一些处理方式放在外语(特别是大家很熟悉的韩语)片中可能并不突兀,然而若用中文叙述则显得有些怪异,归根结底张律在创作的时候沿用的仍是在韩时期的思维,一种经过提纯的、人物之间用于构筑局部张力的抽象表达方式。日常的细碎被融进胶片机的过片噪音和顾城的诗句中,到最后确而只剩下无影塔矗立在一片白茫茫的中央。

9分钟前
  • VEX
  • 还行

不喜欢这电影,但珍惜在大荧幕看文艺片的机会感受1,中年男人的自淫。来路不明,失意失败的炮灰男,惹人怜惜。于是各种年轻女生投怀送抱,哲学,写诗,坂本龙一,不收房租,反复出现诗集,顾城2,复刻爱在,失败,台词经常在文艺与诡异的别扭间反复横跳3,对标上海之与爱情神话,但爱情神话里上海活得很好。在这里,似乎有一个另人怀念的北京已经随风飘逝4,父亲部分带有厚重与某种终极困境的述说5,小支线呈现出猎奇狗血八卦趣味,问与便宜前男友合租有无上床,前妻出轨被女儿看见等等6,小钟意外出镜7,北京欢迎你,这段反而触动,因为在我看来,像是在为十五年前的旧时代招魂。。。8,总体枝叶芜蔓散乱,氛围不错,背景生活市井细节可爱,但主要演员情节老跳出膈应人的东西,就是你刚想表扬它一下想,它就给你喂颗老鼠屎。

14分钟前
  • lucas流窜地球
  • 还行

2023.2.18——第73届柏林电影节首场放映一星给辛柏青老师,一星给李勤勤老师(她一开口全场就乐),一星给有容乃大到允许这么一部电影进入主竞赛单元的柏林电影节……两个多小时我都在重复🤨😰😵😱😑一系列表情,故弄玄虚的文艺电影注定成为不了名留影史的文艺电影,请各位主创刻烟吸肺。张律导演,目前看来您对朝鲜半岛文化圈以外中国各地的认知一半基于少许事实,一半基于您的想象……一个长年漂泊在外的北京人思乡时,另一个北京人安慰她/他的方式一般是建议对方找家中餐馆,点碗炸酱面/打卤面或是点道胸柿炒鸡蛋和炝炒土豆丝儿,而不是献唱《北京欢迎你》。您还是多拍延边和韩国吧,算我求您了。奖项方面,最佳影片别想了吧,辛老师若凭真本事够着一座最佳主演银熊没问题,然而已被角色坑亖,希望渺茫。

16分钟前
  • wowo
  • 还行

3.5。白塔无影,情欲难燃。

21分钟前
  • 蓝詹
  • 推荐

7.0。《柳川》之後,不會再奢望有一部一氣呵成的《慶州》,但有此已足矣。對前作的演員陣容進行更換後,終於將大部分人的表演狀態調整妥當,這使得張律能更為自信地將春夢構造與異鄉視角進行徹底的在地化。生命連結伴隨著文學創作一同逝去,只餘下城市角落的空堂陋室和口耳相傳的隻言片語。生於斯,長於斯,卻因丟失形而上志趣的投影而平白地成為故鄉裡的漂泊者。於是,他嘗試在與世事的若即若離中尋找一片精神的流亡地,正如北戴河之於北京。

22分钟前
  • Orpheus+
  • 推荐

基本上已经拍不出《庆州》级别的作品了,只剩自己模仿自己了,男主角都是照着朴海日演的。

26分钟前
  • plzbequiet,plz
  • 还行

那场女前台的戏我真的…受不了了,完全是一种来自中年男人的意淫,这个女前台像是神经病一样来这里用一种勾引一般的神情跟这个普中男说话,那个女生用一种“原配看小三”的姿态来打破这种恶心的东西,我真服了啊,好男权的电影,真的讨厌这种内向文艺中年男被外向文艺年轻女爱上的离谱没逻辑的自淫故事。感觉像是在拙劣的模仿《爱情神话》,没有那种美和朦胧感,只剩下油腻的对北京身份的自傲。好多场景都让我感觉非常难受,永远在自以为是地讲述自己来自北京,北京这住了谁,那住了谁,真有够烦的。很期待这个片子,但是真的很失望。只能说有一些可取之处,父亲这条线还是挺好的,这种无奈地妥协让我觉得有点涟漪。但是北花这个线像是没讲清楚似的,总感觉含了什么没吐出来,看着我挺烦的。

29分钟前
  • 舒服嗮嗮
  • 还行

北京竟可以被拍得这么美,《北京欢迎你》竟可以被唱得这么悲。

34分钟前
  • 夜照亮了夜
  • 力荐

中年男导演真是太爱中年男性了。1、电影中所有女性都对中年男主有意思。2、中年男性的爱情都是少女主动的,不关他们的事。3、中年男性婚姻失败是老婆先出轨。4、少女觉得辛柏青帅得像坂本龙一……导演对少女到底有什么误解?要不要向坂本龙一道歉?5、中年男性还是一个孩子,还受着原生家庭困扰。6、电影中唯一一个年轻帅气的男人是无用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趴在床上哭,需要中年男人拯救。7、导演对中年男人有没有嘲讽呢?严格来说有的,但不多。

38分钟前
  • 惘然
  • 还行

回到100%张律,即便是不再描写流动的东亚,多声部与跨境的元素也仍然存在于文本与人物前史中;而辛柏青不也正像是《咏鹅》和《庆州》的朴海日,被动的、永远在移动中(行走、骑车、坐车、开车而只在旅店等临时居所短暂停留)的幽魂,穿梭于当下和历史、现实和记忆之中,在白塔之下见证着城市过往和个人情感的“往者不可谏”,以及相当程度的失语吗?落泪的细节是,一开始“上官云珠”突兀地被与诸葛亮和司马迁共同列举,直到第一次走进父亲家镜头扫过墙上的贴画、电视里的光碟正播到《乌鸦与麻雀》的中段,才无比清晰地让我感受到过去的一切会在日常中渗透至下意识的语言中,而当唱起北京欢迎你的时候,昔日北京确确实实已经远去的悲伤也更甚了,或许长居北京的人更能感受到这一点吧,正如食指所写的那样,“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39分钟前
  • マツハラ
  • 力荐

五颗星给一直放风筝的壮爷……

44分钟前
  • 城东不斗少年鸡
  • 力荐

说不上多喜欢,也没有特别讨厌的地方,最开始一批影评出来的时候就很好奇说尧在片中割裂感太强的,看完就明白了,越能共情男主,越喜欢“京味儿”,就会越觉得欧阳文慧是跳的。扒拉完残羹冷炙把盘子丢进洗碗池,尧是洗洁精搓出来的泡泡,连悲伤都是没有影子的。政治隐喻似懂非懂,但看谷运来在雪天坐着就掉眼泪了。导演对准的那些人,精神世界都摇摇欲坠,像吱呀作响的椅子。他记录无法在自己的生活中坐下的人。

47分钟前
  • 知船
  • 推荐

四星半。在我看来是仅次于《庆州》的水准。“北京欢迎你”从未这般悲伤。通过一次摇镜完成一次时空更迭,或一次出梦,或一次想象。是一部明面上风趣幽默,内里却无比沉痛的电影。选角也是厉害,请来壮爷演父亲一角,实在太伤了啊!希望能在本届荣获大奖!@Berlinale73

49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力荐

比《漫长的告白》好,最大区别就是辛柏青老师脱胎换骨,表演有突破。演一个深入骨髓的“i人”,让人能沉静地沉浸观影。北京城,无影塔,破碎的家庭与迷惘的人生,在父子的梦中无声和解。张律拍出了太多值得被铭刻的名场面,散落在中老年两代男人失魂落魄的游荡里。至少让人在看的时候,会暗自感慨是“masterpiece”的风范(尤其田壮壮的部分),即使回味起来有所不足。 /北影节

5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前一个小时如坐针毡。我可能永远没有办法接受中年失意悲伤文艺老男人当个纯情闷葫芦,看着年轻女孩为她争风吃醋的叙事。

54分钟前
  • 假玛芬
  • 还行

与《爱情神话》构成了京沪互文:都是没有正经营生、“靠房吃房”的中年文艺男,都有一个暧昧的女伴、一个出轨的前妻和一个拖欠房租的租客,都频繁提到一个过世多年的女影星……这究竟是要怪国产文艺片创作者们的想象力太单薄,还是要怪京沪文艺圈里的老男人们太相似。一些脑中弹幕:一对广东(新生儿性别比全国第一)夫妇跑到河北的孤儿院收养了一个女婴,该情节的可信度堪比《漫长的季节》里范伟能在荒野铁轨旁捡到一个健康的男婴;患癌的前妻说这里就是你和(杀妻的)顾城出生的医院;田壮壮在大领导们的御用疗养地放风筝;至于“一群中年京爷喝多了对着手机里移民法国的老同学哭着合唱北京欢迎你(甚至因为词作者被封杀而不敢唱原版歌词)”的噩梦场景,即便有人拿着工业鼓风机把我骨灰使劲儿往这个房间里吹,我都要飘到隔壁卫生间马桶里把自己冲走。

56分钟前
  • Heal
  • 还行

不太喜欢,剧本的写法特像对对子,有着多个对倒关系和明显的缝合:与白塔对应的是望京SOHO二塔;与谷运来咸猪手冤情对应的是上官云珠自杀冤屈;与5岁父母分离对应的是5岁被送孤儿院;与巴黎老友故去对应的是小女友巴黎前任归来;与欧阳文慧的数码摄影对应的是南吉的洗印房;与母亲的墓碑对应的是妻子的癌症;与父辈的算盘对应的是女儿算数好;两次提到父亲手背的血管像蚯蚓;两个家中都有植物盆栽;两代男性净身出户;文慧姓名的重名…

5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Berlinale 73rd Wettbewerb #Berlinale Palast5-白塔之光,它占据着羊肉胡同post post咖啡大半的屋顶空间,也藏在住宅和医院的大白墙里,从元代建成便将礼貌京腔代表的优良美德种植在每个百京人甚至中国人心中;无影随形,光亮撒满每一个角落,一切必是敞亮的、端正的、无邪的,那是亲密关系间竖起的传统的道德的大白墙,是老祖宗留下的性压抑,是表达的无形障碍,也可以是流放不义之人的檄文所用的白纸,从那时到今日,从银幕外的审查到银幕内的审判;无处遁形,没有阴暗的影子也就没有逃避的港湾,父亲不会是,妻子不会是,也难有情人。白塔之下我们隔着什么彼此抚慰,在柳川互诉衷肠,在北戴河放飞风筝,在超越时空的长镜头中探访彼此内心的真实,在福冈式的结尾中回家。

1小时前
  • Parity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