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

恐怖片美国2013

主演:Brett,Beoubay,Ashley,Braud,Philippe,Brenninkmeyer

导演:Paul,Soter

播放地址

 剧照

黑眼圈 剧照 NO.1黑眼圈 剧照 NO.2黑眼圈 剧照 NO.3黑眼圈 剧照 NO.4黑眼圈 剧照 NO.5黑眼圈 剧照 NO.6黑眼圈 剧照 NO.13黑眼圈 剧照 NO.14黑眼圈 剧照 NO.15黑眼圈 剧照 NO.16黑眼圈 剧照 NO.17黑眼圈 剧照 NO.18黑眼圈 剧照 NO.19黑眼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05:57

详细剧情

某轻音乐队钢琴手亚历克斯(乔纳森·斯凯奇 Johnathon Schaech 饰)和温柔美丽的妻子佩妮(佩尔·詹姆斯 Pell James 饰)即将迎来一个新生命。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夫妻二人搬到位于郊外的一处幽静舒适大房子内。无奈环境的转变并未让他们感到惬意,初为人母的佩妮时时担心孩子,心中充满不安;睡眠严重不足的亚历克斯在工作上陷入平静,焦虑烦躁。新的生活环境让夫妻二人心力憔悴。在此期间,他们时常看到一个恐怖女人的身影在房中闪现,这更让他们的精神趋紧崩溃。   灵异事件愈演愈烈,极度渴望睡眠的夫妻二人不知该如何面对接下来发生的一切……

 长篇影评

 1 ) 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大剂量看蔡明亮的片子的那个时段,他的新片《黑眼圈》已经上映了。因此看之前就对这片子的背景有所了解。蔡明亮是马来西亚人,之前的所有片子都拍摄于台湾,而黑眼圈终于回到他的祖国,回到了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因为信仰和不够开放等问题导致该片前期被禁。通过不断争取,最终还是上映但惨遭五刀。 被禁理由也很可笑,因为黑眼圈的电影海报出现了小康的屁股,还有把吉隆坡拍得不够美丽。可他拍的就是最底层劳动人民,你们要多美呢?


那时还是夏天,我清晰地记得我边吃西瓜边看天边一朵云。知道有黑眼圈就去驴子上搜过,还真找到了一个同名的视频,下载完一看竟是日本男男A片。重要的是并未带来较舒适的感官体验。所以就这么从夏天等到了深冬,终于买到了黑眼圈的碟。拿在手里才发现黑眼圈的英文名字叫做:
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没有比这更直白更添堵更无奈更让人无所适从的句子了吧。


黑眼圈还是不折不扣的蔡明亮。他片子的一大重要标志:人物3-4个、情节简单、 从不交待、极为复杂。比较神奇的是,如果别人不提,我真的没感觉到对白少。别人说这片子又没对白噢,我才想起,对噢,是没怎么说过话。可为什么对白就只能是语言呢?有比语言更能传递感情和想法的地方,比如场景布置,比如肢体语言,比如眼神,为什么视而不见呢。


黑眼圈的人物就是这四个,所有的一切都围绕这四人展开:餐馆老板娘、湘琪、植物人小康、流浪汉小康、民工诺曼。至于他们的关系和发展蔡明亮是从来不会通过画面以外的其它手段来表达的,只能靠观者自己揣摩。因此出现了餐馆老板娘和植物人小康到底是什么关系的诸多猜测版本。可能是夫妻、也可能是母子。没必要追究那么清楚,反正是如果两人发生性行为就肯定是乱伦的那种关系。所以无法满足的她和无法满足的植物人小康天天在精神层面上碰撞。她把她的需要附加到一个长相相同的流浪汉小康身上,还抓着湘琪的手伸到植物人小康的成人纸尿裤里以传递自己的需要,同时以为这样就可以满足这个肉体在这里精神不知在何方的人。


湘琪在这部电影里比较像帮衬,虽然很重要但不会像其他角色那样突出。因为她和流浪汉小康的关系最正常最容易理解。很多时候湘琪是一面镜子,导演在借她的经历来映射其他角色。而在天边一朵云里,我觉得那就是湘琪一个人的电影,其他人都是背景。


植物人小康躺在洁白的床单上被人照顾,没人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他被他的身体完全困住,他只是瞪着很久才能眨一下的眼睛看着一个方向。湘琪给他擦洗的那一段和诺曼给流浪汉小康擦洗的那一段是一个对比。什么是无爱的照顾,什么是有爱的照顾,什么是冷,什么是暖。而被照顾对象的反应又是什么。他们都这么默默地被擦拭被抚摸。


流浪汉小康看似很自由,想做什么都可以,不用负担什么东西。他在异乡过着贫困的生活,无法交流,不去表达。他在困顿底部因此不再有其他想法,只剩下原始的需要。很难说这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束缚。


诺曼应该是最暖色调的一个人物了。他照顾小康的时候会觉得阳光普照,他的爱是静静默默的。虽然到最后这些堆积一触即发,他拿着锋利的罐头盒逼着小康的喉咙,可还是由扭曲变回温柔的面庞。这种感情是不能用原谅来解释的。


有人说这可能是蔡明亮最温情的一部电影了,确实是有温情的地方。温情不一定就是看着舒服或者泪流满面。说它温情是因为之前的电影着重点在隔阂、在寂寞、在错位,而这部的重点在需要和找寻。这个需要是什么,我觉得就是“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相同的需要在不同的人身上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民工诺曼的需要是不露声色却暗潮汹涌的。流浪汉小康的需要是原始、表达不清、无从选择也不想去选择的。湘琪的需要是正常、明显的。老板娘的需要是不能言说、是欺骗自己的。植物人小康的需要是不被了解,无从投递的。因为需要所以寻求,寻求归属感,寻求那张床,寻求夜晚该归属于谁。然而不温情的在于这种寻求的过程让我想到的只是四个字----“无处容身”。不断寻找却处处碰壁,然而无处容身更要寻找归属的空间。即便世界都满天烟雾,我们照样上演爱恨情仇。


蔡明亮自己也说 “拍电影的过程也是一个创作过程,我自己也不知道最后能找到什么,只是大体有个方向,比如在《黑眼圈》中,是外来劳工问题,身份问题,漂泊的身体寻找爱,寻找安定。”看似最静默最残酷最压抑的蔡明亮,他的主题却从来没有脱离过爱。得不得到是一回事,去不去爱是另一回事。这部电影里随处可见蔡明亮电影的标志象征物---水。漆黑的水塘,地下水管,有颜色的廉价饮料等等。为什么出现那么多水呢。蔡明亮的解释是:“水是最普通的东西,普通到我们几乎会忽视,以为水太普通了。但是很普通的东西,如果你仔细看,仔细思考,就有了象征意义——我常常喜欢让我的主角在电影中喝水,水喝多了,就要小便,所以,我的电影里有很多厕所的镜头。其实,身体就是一个容器,水是有象征意义的,西瓜汁能代替水吗?不能,就像性能代替爱情吗?不能。”但这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他没说,也没必要说,观者有自己的感受。电影不是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让你去自己去质疑去思考。


我觉得水的象征意义就是爱。生活中的爱不是像某些电影那样轰轰烈烈,而是很普通很不被关注的。有时候爱很多又放弃很多,可谁都离不了。不管你是爱理不理也好,消极逃避也好,博爱烂情也好,苦苦追求也好,谁都离不了。这是精神层面上的最原始需要。大概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对这种感情的强烈需要感。蔡明亮用极端却自然地方式表达爱,表达生命的意义,不粉饰不做作不说教。

 2 ) 异乡人之恋——蔡明亮《黑眼圈》

生命是甚么?睡眠、吃喝、排泄、清洁、金钱、性、爱、伤病、死亡……如果这是人的写照,植物人还是一个生命不?他只有等待他人的照顾,在关系与照料之中呈现出他生存的意义。现代人是感情的植物人,没有爱,怎样活?

如果蔡明亮的《不散》是借石隽、苗天、胡金铨的《龙门客栈》以及古旧的戏院来见证明蔡明亮对「电影的爱」,又如果《天边一朵云》是将艺术电影与色情电影整合,以求赤裸裸呈示「欲望的爱」,那么,《黑眼圈》可算是探求「无私的爱」,正如蔡明亮所说,「我想人与人的关系中,最美的就是从这个照顾的过程,无条件的施与受。」

《黑眼圈》中的马来西亚没有疫症,没有大旱,但空气污染,毒雾笼罩,人人戴上口罩(SARS!),好像无法沟通,一如前作《洞》,《黑眼圈》的主要角色之间并没有什么对话。一座废弃残缺的现代建筑,仿如魔幻迷宫;天井中有一泓绝望的死水,李康生把竿垂钓,一只蝴蝶拍翼——蝴蝶,是蔡明亮电影的新象征,可以代表爱情吗,就如海报上露骨的I Love You字样,只要有爱,死水也可能充满生机。

《黑眼圈》中的音乐取材广阔,有莫扎特的《魔笛》、李香兰的《心曲》和《恨不相逢未嫁时》等,但最叫人兴奋的是,蔡明亮终于用上粤曲了——何非凡的《碧海狂僧》:「情可哀,情可哀,哀哀情与爱好比一座断头台, 哭煞凄凉一粉黛,遭情所累惹愁哀……」情与爱好像断头台,电影中的孟加拉国黑工对负伤的李康生无微不至,后者并不领情;在刀锋边缘,黑工无私宽恕,最终三人在床上睡着了,床褥好像小船浮过那一泓死水。因为无私的爱,所以一切美好;绝望的死水,成为了宇宙的大倒影。

 3 ) 那一片迷人的水

    蔡明亮的电影中那些引人倦意的长镜头永远会在影片结束后的某个片刻蓦然出现在脑海。而我看他的每一部电影中途必有哈欠。但是每一部的结局都如此惊心动魄让人忍不住浑身颤栗。
    
    在这漫长的两小时中我谨将结尾当成终点而努力克制睡意。

    我以为失语症早已根治于某个莺飞草长的春日,即便蔡明亮的长镜头们也休想唤起曾经的抑郁。可是我分明错了。夜排挡前等候炒菜的湘琪,蝴蝶伫立裸背的小康,还有那结尾处一大片黑蓝的后现代水域,层层推进彻底击溃了我空虚的欢愉。

    将孤独诠释得如此透彻和温暖,他爱他,他爱她,三个人并排躺在捡来的床垫上,遥远处水母彩灯缓缓入画,诗一样的想象。在广漠而又隽永的水域,我们昏睡。即使所爱之人发肤温度就在身畔,睡眠始终是孤独的事。或者莫不如说:我们孤独得仿佛睡眠。

    于是对照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来看,更像是孩子无奈的撒娇: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4 ) 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蔡明亮的电影《黑眼圈》,英文名称《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顾名思义。

大致上我们可以猜测出:影片讲述的是关于孤独,关于孤独的心相互慰籍,因为各种各样可能的爱相互温暖的故事。 哪个人不重要,但是应该是某种地下层劳动者,或是流浪者,绝望者。哪个城市不重要,但应该可以假设出这是一个高速发展,人人都向钱看的城市。最后呢,影片探讨的是一个城市与人,人与人;金钱、生命、性、爱之间的关系的电影。

电影大纲建立了,需要一个剧本:时间,地点,人物,对话。
时间:就用上世纪末或是现在,世纪末意味着变化,现在意味着一切都在高速发展。
地点:肯定是发展中国家,这样才会有必要的发展速度,不断涌现的高楼大厦,也有残旧不堪旧区。
人物:小人物。
对话:还没想好。

如果是蔡明亮的电影还需要:
静止不动的长镜头,或是中镜头,演员自顾自演就好了。
台词,想不出来就不用想了。
当然也要些有隐喻的东西,一池在烂尾楼中的水,巨大的蝴蝶,莫名其妙的烟雾。

你可以说他的电影没有故事情节。但正是在这种无情节的显微记录中,一切最微妙的关系与情感才得以放大。这些平时视而不见的,恰恰是宝贵的。
这才是真正的蔡明亮。

 5 ) 关于速度与遗忘--我看《黑眼圈》

“I don't want to sleep!” 看《黑眼圈》的时候,我心里一直高呼,可是我的念力敌不过那一对「不识抬举」的眼皮。不识抬举啊﹗胆敢在蔡明亮那么精巧的凝镜前垂下来。我得承认,看《你那边几点》和《天桥不见了》的时候,我都要跟眼皮苦苦博斗,这次也几乎睡着了。当然不能怪蔡明亮,我只怪眼皮不长进。

有谣传说金马奖评审指蔡明亮把摄影师是植物人,如果此事当真,那绝对是金马奖的一大丑闻。不过,那班人既然可以让郭富城凭《三岔口》当上最佳男主角,又有什么话说不出口呢﹖镜头不动代表摄影师也不动吗﹖《黑眼圈》中那些构图和灯光都接近完美的画面是蔡导用法术变出来的吗﹖这则传闻实在叫人哭笑不得。

静止的长镜本来就是蔡明亮签名式的电影语言,亦是他能叫人沉迷的地方。我们走进电影院里,有时候不过是为了发一场梦,为了寻求一些娱乐和慰藉,可是蔡导不做梦,他要做的是「比现实还要现实的现实」,他要我们从「梦」里醒过来,透过他的眼睛去审视自己生活、去迫视这个世界。那「漫长」的两个多小时里,他利用他最熟悉的语言──影像和音乐,把生活中那些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在我们面前赤裸裸地还原。

我想起米兰‧昆德拉在《缓慢》里一段有关「快的速度与遗忘的强度」的描述:「当我说起T夫人的夜晚时,我提到了存在主义数学教科书前几章的一个著名方程式:快的速度与遗忘的强度直接成正比……我们的时代被遗忘的欲望纠缠着;为了满足这个欲望,它迷上了速度魔鬼;它加速步伐,因为要我们明白它不再希望让大家回忆;它对自己也厌烦了,也恶心了;它要一口吹灭记忆的火苗。 」

昆德拉的描述是一个很有趣的倒置。我们被遗忘的欲望纠缠着﹖抑或,我们早已被各式各样的欲望吞噬,以至不得不去遗忘﹖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当中,科技和信息以一种奇异的速度在翻腾,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人都踏上了时代的快车,享受在无边黑洞里飞驰的快感。然而,有更多人、更多事(基于无法或无力)都被这架列车甩在后头,像风景快速倒退,消失在零重力的宇宙里。

蔡明亮今次把背景从台北搬到他的家乡马来西亚,提供了一个舞台让那「被遗忘的一群」跃身在我们的眼前。电影中的三位主角都是在吉隆坡生活的外地劳工,属于社会的地下阶层: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的李康生拿着背心塑料袋在街上游荡,连路边摊的炒面条也买不起;受到无理的对待也不敢作声的陈湘琪在一家茶室做杂务,并负责照顾老板娘的植物人儿子(同样又李康生饰演);饰演印度人的诺曼把检到的旧床褥当成宝,召集一众同乡抬回老远的住处。我用「住处」而不是「家」,因为他们本来就是飘流的一群,暂时、甚或长时寄居在一个仅供容身地方。他们被挤在社会的边缘,被遗忘在失重的宇宙里,过着如蝼蚁一样的生活,因为言语的障碍,他们连说话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像植物人一样毫无反抗的能力,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细细的撕磨和缓慢的侵蚀。在那个彷佛静止的时空里,几首老歌飘过哀哀地唱出了他/它们被遗忘的命运。

可是,相比蔡导的旧作,《黑眼圈》没那么难以负荷,而且鲜有地洋溢着浓浓的温情。这一次他不仅抛出了问题,还积极地为我们提供了出路和希望,跳出了他自己多年来的框框。三位主角虽然被世界遗忘了,可是他们却没有把爱遗忘,在命运交会的时刻里,静静为对方燃起温热的火光,在黑暗中相濡以沬。诺曼把受了重伤的小康从街上检回来,衣不解带地照顾,他那无私的奉献实在使我动容,也叫感到惭愧。我不禁问了自己一句:「我能付出的爱又有几多呢﹖」当然,诺曼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的,但到最后又有什么好计较呢﹖片末,诺曼用锋利的罐头盖卡在小康的颈上,可是就在四目交投的一刻,时间停顿了,他们的眼泪都不其然夺眶而出,就在那短短的一瞬间,人与人之间那种近乎本能的爱已经把他们溶化了。我想就只有蔡明亮才能把爱拍得如此深刻细腻而不煽情,很久没如此被触动过。

不得不提的是那个地盘的场景,实在美得过份。一个被遗忘了的商场地盘,一整座灰色的、未经雕琢的建筑物,交错的楼梯在楼层之间穿插,正中的天井蓄了一池灰黑色的死水,在那蓝蓝的温柔灯光下,像极一幅巧夺天工的超现实油画。它令我联想起《三峡好人》那座忽然升空的建筑物,一样是「烂尾」地盘,一样是玩超现实手法,蔡明亮明显比贾章柯高了几班呢。小康在死水旁垂钓的那一幕,我差点哭了出来,太动人了。

在《黑眼圈》中,蔡明亮的人文关怀不单指向被遗忘的一群,亦指向那些在时代列车里飞驰的人。从茶室女老板这个角色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层的迷失与彷徨。我不禁要问,飞驰在无边的黑洞里,跟被甩开在失重的宇宙,到底有什么分别呢﹖当我们被欲望囚禁着,当我们已经不再懂得爱。蔡导更利用烟害这一隐喻发出了沉重而激烈的呼喊:我们已经无处可逃了,现在不只是缺水了,而是随时窒息死亡啊﹗不过,他是积极乐观的,从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我们看到的是爱和希望。那个长镜头真是经典,想象不到那种缓慢得接近静止的流动,可以构成如此强大的张力,完全把我的灵魂摄着了。

幸或不幸呢﹖坐在我们前排的两个男人中途耐不住离开了,我想他们的生活大概是多姿多采的,所以容不下那个寻常的世界,容不下那缓慢,容不下当中的细致,他们选择离开,从电影院的寂静回到时代的一片喧哗里。那一刻,我正在跟自己的眼皮对抗,一边不停转换姿势,一边跟自己说:「挺着。挺着啊。」当字幕随随升起前的一刻,我忽尔明白要怎样面对和响应自己的生命。感谢蔡明亮。

在网上的捎来了一篇访谈,转贴其中一段过来,我完完全全被蔡导的真诚触动了,感动得几乎落泪。他真的太屌了﹗

林:照例,请你提供几个台湾观众应该要看《黑眼圈》的理由。

蔡:理由其实很简单。我在街头卖票,那些支持我的观众,有些是看过我的电影的,马上就买;有的是没有看过,他被我说服,或是被我感动,他就买票。那他会问一句话说,会不会睡着?(笑)我说,我不敢保证,也许你睡着,他没有睡着;也许他睡着,你没睡着;也许你就爱上我的电影,也许你的眼睛就一亮。我基本上觉得看我的电影,有两个我想讲的:一个就是我希望观众把它当作是一个对正面社会创作的一个支持。这个支持你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但是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因为这个社会已经走到了一个价值混乱的时代,越来越没有希望。如果你希望你的后代,或是你自己,希望这个社会还可以存活得有尊严的话,你要支持个人创作,不只是对我,对所有好的作品(好的作品也包括商业片),而不是只让电影变成一个纯粹的商业概念在行走。你买我这张票的时候,你同时应该觉得说,我已经用了一个力气、心力,来支持个人创作空间的存在,维系这样的型态。第二我希望观众空空的进去,满满的出来。我总觉得说,好莱坞的电影走到现在,这十年来让我有一个感觉(我想观众也有同样的感觉,可是观众不会像我这样去分析):是「满满的进去、空空的出来」。满满的期待,期待什么呢?期待大明星,期待更大的场面,期待更多的资金在这个电影里面被我享受到,期待剧情,期待类型…。一堆期待进去,它都给你,为什么你是空的出来?我希望我的电影反而是,你没有什么期待,你就知道蔡明亮是一个很认真在做作品的人。我珍惜我每一个资金,我一分钱都没有浪费,我们赚的钱还是回到电影里面来。

你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我很气台湾的整个电影界,整个反我的人是反得没有道理的。第一个,他不知道我的电影是国内最卖座的台湾片。他为什么不知道?他也许装做不知道,他还是用那种论调说,你是票房毒药,所以我们不要支持。我说你不要管我的票房好不好,你要看我的电影对这个社会是不是有益的。什么有益呢?起码我的精神就跟你讲说,创作很重要。你的小孩要不要创作?还是你的小孩有钱就好了?他有钱,有一天你的小孩在路上被人家捅了一刀,你都会呼天抢地的问是什么原因?没有什么原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当一切都是争权夺利,都是功利的时候,你的小孩子就很容易被人家桶一刀。所以我很难说我的电影有多好看,因为真的见仁见智,个人的感受不同。但是基本上你知道蔡明亮带领的这群人从来没有【不认真】。不是说别人不认真,认真包含了一种很严肃的态度在里面。我太看重电影了,我太把电影当作是一种重要的工具,不然不会给你使用。你使用它、你怀疑它,但是你不要浪费它。你要探究它还能做什么,不是赚钱。赚钱老实说太容易了。

 6 ) 超载记录2

5点30分闹钟爬起来看,7点24结束,纯硬英版。下午马华文学课的PR点评作业,搭档到凌晨12点完成的初稿,大概很难,是真的很难,我也觉得很难……

《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蔡的主题还是孤独。一度觉得他的电影最好拍,都不需要什么台词诶,少有的几句话还都是收音机的背景音。大概他觉得在贫瘠的生活里,言语都是奢侈,滔滔不绝的那种,危险又丰盛的热情,是戏剧的戏剧化。他可能还是想做真实的戏剧,只是不小心被一群人误解为生活。一直喜欢蔡的镜头感,不像大多数人津津乐道某个长镜头,我倒偏爱他总在奇奇怪怪疙瘩角取景的习惯。他的摄影机好像空气。 但我是爱这种闷导的,他跟是枝裕和还不一样,他是复古的传统的一本正经的性感。李康生的屁股一如既往好看,塑料袋和快餐盒做成的口罩让我想起“人何尝不是植物一种”,最后关于族群问题,我决定先闷头睡一觉,脑子已经不够用了。

 7 ) 蔡明亮永恒的孤独和慰藉。

看完后立刻写了感受,感觉根本没有写出我的震撼,于是删掉,现在重写。

用“震撼”这个词太硬,莫如说是感动。从影片的开始、中间、直至结尾,感动一波一浪,丝丝窸窸在心肌的缝隙里钻爬,拱来扭去,有很多心里无形的烟影借由影片缓慢的释放,终于爬进自己的心眼,看到了它们的真身。

温暖的抚抱、孤独的慰藉,融化了枯燥的魂魄。

文艺作品就是一团思感的蒸汽,冒着独特色彩和形状的包子蒸笼,打开后腾腾四散。传达与接受的关系。
但我觉得蔡明亮的东西更像与亲密的恋人的做爱,一场身心的交流和洗礼,115分的影片,漫长富饶得像一场爱恋。交互、成长,带给我的是满溢的释放。高潮时融合进宇宙的温柔和博大感。

片中的一切让我觉得可爱,小小的情感碎片:照顾他们给予温柔的丰饶、在贫瘠破败的生活中捡到的柔软和凉爽、一无所有时的饭菜和绿豆冰、无聊中情感的激动、痒痒的欲望和小心、淡淡的依赖、纯真的关怀、孤独的放空、经营建造生活的趣味和满足、希翼的闪亮、失去的绝望、欲望的宣泄和表达、不再苦想的妥协、归于本真的温柔、感同身受相互抚慰。

上厕所、擦洗、托内裤、洗衣服,没放住掉下的绿豆冰袋子、放回去、笨拙地套一个塑料袋,洗床垫、扑打床单、喷杀虫剂、挠痒痒、水边的纱帐与风、要抱不抱的隐忍、一边咳嗽一边亲吻、没身份证进不了旅馆、失足走进水里……每一个缓慢沉默的片段,蕴含的情绪感受都转载进我的身体,满满得感同身受。

我总结蔡明亮的做平是:“永恒的孤独的主题,并给予永恒的慰藉。”

蔡明亮说,给观众空白感受的时间比传达更重要。更印证了他的作品于我的体验,一场感受浓郁的爱恋,拨露着人们心底的孤独、空茫和欲望,给予着彼此安慰。

蔡明亮导演的独角戏剧《只有你》三部中,每一部开头都有这样一句清唱:“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样拥挤;地上的人们,为何像星星一样疏离”。表达了贯穿于他世界的感受:孤独隔绝,人们为何不相拥而眠。这片儿跟情色一点关系都没有,最后,三个人疲惫的相拥而眠,不带任何成人的情色,而是作为自然生命的温柔。

每个人都有各自共鸣的作品,于我,它共鸣了我的想法:“推掉杂质的情感关怀。”

片中的一切都很美,在泛黄干枯的现实中温柔闪耀,像水珠渗入土壤。美得像一首诗集。

共鸣归共鸣,但我继而反思,孤独的本质是什么,慰藉又有何用?说人们的孤独是现实,倒不如说是错觉,慰藉也继而成了多余。但要如何失去错觉,看到永恒融合状态的真相呢?不管看了多少灵性,孤独仍然是没法逃脱的状态,慰藉是心理匮乏的隐忍欲求,无能为力。但我还不准备妥协。

我猜测,终有一天,我将不再喜欢蔡明亮的电影,在我终于从孤独毕业,融入到圆满中的那一天。

不知道天蝎座的蔡明亮也是否能逃脱出孤独的生活定义,创造出有更多解答的领悟性作品。

 8 ) 装B

所谓的台湾文艺片在我看来大都具有装B的嫌疑,特质如下:

1.节奏缓慢,长镜头

2.角色木讷,台词少

3.情节平淡,无结局

4.色彩灰暗,主角丑

5.突兀的性画面

黑眼圈就是一部装B的典范。借着所谓的文艺调调,把一个没有味道的半截故事装进去,台词省了,反正一般俗人听不懂;多镜头省了,剪辑也可以偷懒,反正玩的就是玄的,玩的就是曲高和寡,再去几个洋影展走一圈,就可以有模有样的四处叫嚣这个世界还是不懂我的小众电影。牛X啊~~ 可真把我折磨死了。

首先,太慢太淡太暗太无聊太花时间了,用了2倍速度播放,还得再加快进。说这话我就知道自己很俗了:我想电影还是应该有点娱乐性吧,至少可视性强一点吧,好歹别折磨你的观众啊。可见,文艺还是很牛B的,它说我就是要折磨你,这就叫做“比现实还要现实的现实”。靠,这么现实,搞什么电影啊,做纪录片多好啊。还有,现实中的人,老半天干瞪眼不说话,僵尸一样,这现实也太做作了。

台湾文艺致力于抛弃娱乐大众的功能,追求震撼人民教育人民的新途径,试图升华出更高小宇宙的含义,比如“孤独”和“人生意义”什么的,巴望着你能看出点什么,否则就是俗人,对俗人,他们摆出对牛弹琴高人一等的态度。不就是寂寞吗?不就是孤独吗?多深奥的东西么,经历过的人就懂,没经历的你说了也不懂,别多当会事儿,否则反倒显得不诚恳。

 短评

我受不了蔡明亮了,闷死了。

8分钟前
  • 阿朽
  • 较差

u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世界那末臟。(20140425重看。

11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推荐

0分!

14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很差

本片雖無《愛情萬歲》和《不散》讓我喜愛,鏡頭記錄下幾位沉默寡言的主人公的迷惘生活,蔡明亮導演仍保持了一貫的水準。只是當影片背景被放置於馬來西亞,除了背景語言更多元之外,甚至連身處異鄉的違和感都未著更多筆墨,描述的因孤獨而尋求慰藉,似乎仍該屬於是他曾經影像中的台北。

15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4/4/2007 9:30pm Cultural Centre

19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想闭上眼睛不理这一切,奈何这世界逼我看你们入眼。这次水很充足,却仍然漂浮无依。无微不至的照顾也进不去你的心,你从梦中醒来抚摸我流泪的脸,我才知道我的照顾是在向你索取陪伴。结尾又骚操作了。(跨境劳工,废弃楼房,水,邻国大火,陋巷板房,构成一幅富于幻想又无比真实的底层世界)

24分钟前
  • 鸿音
  • 推荐

建筑与身体分别作为空间与人的容器,最终病体进入废墟,实现了衰败的同步。

27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i don't want to sleeeeeeep alone.

31分钟前
  • 圈圈
  • 还行

需耐住性子看~

36分钟前
  • 老探戈
  • 推荐

亙古不變的廁所、水、鏡子..........我亦是等候拾取的流浪小孩...........唯一的問題就是媚俗,悲憫的媚俗...

40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6.26床垫。口罩。植物人。

41分钟前
  • pinkjar
  • 力荐

主线与概念结合得最隐晦的一部作品,回归母地反而语气失调

45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悶死我了

49分钟前
  • Yome
  • 还行

你似是风景缩到最小

51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本来挺困的,越看越清醒

55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4+,知觉的全方位入侵,身体代替语言,危楼中的暗涌。李康生作为客体与“容器”,被注入欲望等待发酵,他是空间中的爱神与源动力。水,镜像,亦真亦幻中流动着潮湿与躁动的情绪。忽然涌现的雾霾使成型的欲望更暧昧,欲望的罪恶感会因“模糊”而减弱吗?最后的超验时刻:镜头慢慢浮起,欲望渐渐下沉,危楼在“牢狱”中消失,密云又再涌动。

57分钟前
  • 粉粿症候群
  • 推荐

虽然他确实太不考虑大家的观影情绪了,但他也确实没想让太多人来观影

59分钟前
  • Noah
  • 力荐

与蔡明亮的初识,分打得不高。最后一个长镜头打得实在是骚绝

1小时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黑眼圈跟臉是除郊遊外唯二還沒看的蔡明亮電影,也是第一部在大銀幕看的蔡明亮電影,看完發現以前播DVD都白看了,他的電影也只能在大銀幕看。是一幅帶魔幻色彩的寫實畫作。

1小时前
  • 雨果
  • 力荐

不管怎样,终于温暖了把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