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动作片大陆2023

主演:费翔,李雪健,黄渤,于适,陈牧驰,娜然 ,此沙,武亚凡,夏雨,袁泉,王洛勇,侯雯元,黄曦彦,李昀锐,杨玏,陈坤,许还山,高曙光,冯绍峰,杨立新,丁勇岱,高冬平,徐冲,韩鹏翼,单敬尧,吴汉坤,百力嘎,刘乐,许翔,刘涵,徐菲,孙睿,耿业庭,金志浩,屈愉超,黄涛,樊汶东,姜宝成,阿仁,米铁增,僧格仁钦,马文忠,宁文彤,张经伟,杨添皓,李泽宇,夏晨旭,宋宁峰,俞颖,吴超,杨大鹏,赵磊,张振煊,宋渡宇,文波,图门巴雅尔,慕晓博,春晓,其勒木格,张雪菡,钱波,巴雅尔图,吴兴国,那尔那茜,刘潮,张艺泷,孙煌辰,艾力江·

导演:乌尔善

 剧照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1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2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3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4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5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6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13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14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15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16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17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18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19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5 12:34

详细剧情

  商王殷寿(费翔 饰)勾结狐妖妲己(娜然 饰),暴虐无道,引发天谴。昆仑仙人姜子牙(黄渤 饰)携“封神榜”下山,寻找天下共主,以救苍生。西伯侯之子姬发(于适 饰)逐渐发现殷寿的本来面目,反出朝歌。各方势力暗流涌动,风云变幻端倪初显……

 长篇影评

 1 ) 当神话史诗沦为华丽

大气磅礴的场面,奇幻史诗的格局,拉开了一个专属于神话世界的序幕。影片以反叛的觉醒为核心,以信仰与鲜血淋漓的斗争为起始点,将耳熟能详的封神故事改编的张弛有力。然而缺乏逻辑的台词,叙事的流水账,烘托过满的音乐,不够惊艳的实景,都让原本令人金玉其外的壮丽场面,变的败絮其中。 《封神演义》作为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想要合理又出彩的改编,无疑会有很大的难度,然而封神可以恰到好处的将经典得以诠释,同时将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此同时,影片塑造了专属于封神的世界观,在姜子牙出场之时完成"愿者上钩"的计划,而当姬发自愿去当质子之时,便是他想在纣王身边大显身手的开始。 由此可以看出,纣王对妲己的态度,对狐妖的看法,都足以将原著的历史还原,然而在妲己出现真身之时,视效的瑕疵,让原本精彩的画面变的略显苍白,但是影片所呈现出的世界观,都足以表达姬发对纣王态度的转变,而这个转变,便是他与父亲和解的过程。 当纣王成为了明君,这个充满着魔幻的世界便开始了真正的权力冲突,而其中的法术,则是背景与细节的开端,由此看来,姬发所代表的质子团,本质上是将宏观上的权力斗争得以诠释,而当青年看透了权力的虚伪,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便重新领悟了从仙魔变成人的千辛万苦。然而人物线的乏力,四大伯侯不分场合的出场,纣王诛族的不合时宜,都让原本精致的细节,变的流于表面。 片尾彩蛋的四大天王称场,将影片的壮丽史诗得以诠释,同时弥补了世界观架构的缺失,而对于完成真正的神话史诗故事,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个人评分:7.5

 2 ) 《哪吒》开启封神宇宙 我们中国人自己的IP能超越漫威吗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上映点燃了本有些平淡的暑期档,这个顶着“朋克妆”丧萌的哪吒,跟以往印象中的哪吒确实有点不太一样,直接打破了一票观众的三观,上映8天综合票房突破15亿的成绩,足说明哪吒的魅力值妥妥爆表。据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分账票房即将超过《疯狂动物城》,距离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榜的新冠只有一步之遥,希望这道国漫之光能够一直闪耀下去。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绝不仅仅只是重塑了哪吒与敖丙之间的关系,让大众粉上“藕饼CP”,电影通过对整个故事的改编,为哪吒这个人物注入了新的灵魂。哪吒扛起“我命由我不由天”大旗,替无数年轻观众表达出了内心的呐喊,即使命运不公、世人充满偏见,也绝不能轻易投降,因为“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也是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向往的命运。在情感共鸣上,父母倾尽所有都想护哪吒周全,李靖远走万里替儿求情、甚至愿意牺牲自己保全儿子的命,李母独自撑起家庭、忙碌中也要抽空陪哪吒玩耍,简直就是中国父母的典型,每个人多少都能找到一些共鸣点。笑点伴随着动人的细节,硬是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赚走了大把眼泪。结尾彩蛋中,姜子牙的出现预告了封神宇宙的开启,更是让人惊喜无比,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漫威”终于被提上了日程。

其实从哪吒这个人物的出处——《封神演义》这本小说中呈现的世界架构来看,封神宇宙的规模和构想丝毫不输给漫威。《封神演义》的故事性特别强,殷军伐西岐,周兵攻朝歌,悬念丛生,高潮迭起。在历史大框架中纵横想象的长篇叙事方式,构架了一个真实和虚拟交融的世界,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个大将都有一件法宝、一样绝技、一种战术,每段故事都带来花样翻新的场面。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例如忠厚懦弱的姜子牙、暴躁如火的黄天华,狡猾残忍的妲己等都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宏大的宇宙架构、鲜活的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性,封神宇宙的改编条件都足以比肩漫威。

而与漫威不同的是,封神故事所蕴含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上,值得深度挖掘的空间还非常大,封神故事可以说是真正表达了中国人思想和感情,是完完全全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神话史诗。

《哪吒》的热映让大家看到了封神IP改编的希望,从大众对于封神宇宙的呼声就可以感受到,接下来随着《姜子牙》等一系列作品的呈现,相信封神宇宙也会逐步建立起来。而另一边,真人电影也跟动画电影遥相呼应,2020年即将上映的《封神三部曲》也将同步推动建设封神宇宙的进程。

导演乌尔善为拍摄《封神三部曲》带着工作人员精心筹备了十年,李安的老搭档詹姆斯·沙姆士担任剧本顾问,《指环王》的制片人巴里做制片顾问,带来了先进的工业化管理经验。框架搭起来了,内容还是得中国人自己做出来才能保证原汁原味,导演带着美术团队走访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的十所商周历史、文物博物馆等宫观古迹,美学设计忠于中式风格。场景、道具、服装,都是我们自己的匠人一锤一凿、一针一线做出来的。

从目前公布的物料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海报上呈现的这只鼓,做的与商代晚期常见的足鼓造型——双鸟饕餮纹铜鼓相似度非常高,鼓腔两面饰鼍皮纹,鼓腔的下部有四个兽首。道具的精致程度就可窥见剧组在制作上做了扎实的功课,希望这部《封神三部曲》明年暑期档上映时,能成功接棒《哪吒之魔童降世》将封神宇宙完美的呈现出来!

 3 ) 封神归家!妖魔退散!

今天,电影《封神》终于回家了。 从立项拍摄,到疫情期间搁浅上映,再到今日窥见真容,我为乌尔善导演和整个团队的坚守喝彩,为他们把中国人自己的神话史诗搬上大荧幕起立鼓掌! 当毛阿敏或谭咏麟“花开花落”的歌声响起,30年前的我应该早已坐在电视前,一集又一集看起姜子牙、妲己、哪吒、闻仲和十二上仙的传奇故事。除了西游记,我愿意称封神榜为带我走进中国玄幻故事的最重要途径。 近年来,追光动画风生水起,把姜子牙、哪吒、杨戬轮番拍一遍,可都是从个体出发的动画电影,直到这次,乌尔善带来了一个完整的“真人”故事,他把所有神仙、妖怪、帝王、将相编排在一起,就是那个对味儿的上古神话世界。 电影抛弃了大而全的叙述模式,对旁枝末节的故事和人物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但故事合乎情理,自然顺畅。它把帝国崩坏归因于人性之恶,而不是简单的红颜祸水。它把父子对立揉进了家国矛盾,最终用温暖的“归家”终结所有猜忌。 影片服道化精心考究,堪称国产电影一流水准。配乐时而鬼魅阴郁时而雄浑瑰丽。演员表演上乘,殷寿的癫狂与傲慢,姬昌的仁爱与挣扎,妲己的阴柔与魅惑,连新人演员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姜子牙杨戬和哪吒贡献了很多笑点,算是紧张情节里的缓冲与调节。 最值得夸的,还得是特效。推荐IMAX,CINITY,巨幕等特效厅观影,攻城大战,神魔斗法,奢华的鹿台,十二金仙现身,不值得细节观看吗? 欢迎筹备尽十年的《封神》,终于回归观众的眼中。它不是什么中国的权游,它就是刻在国人基因里的封神榜,独一无二! 祝电影票房大卖,我疯狂期待第二部,第三部早点到来。

 4 ) 电影工业化很重要吗?好处是什么?

上周因为工作关系,去青岛东方影都探班了《封神三部曲》剧组。整个参观和学习过程都令人受益匪浅,因此借这个机会,在这里也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因为保密协议的限制,我没有任何在现场拍摄的图片,因此全文无图)

当我们在说电影工业化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如果要简单地总结,我认为工业化的最重要指标,一个是「标准」,一个是「流程」。只有建立起标准和流程的电影生产体系,才能被称为是「工业化」的。

当然,乌尔善导演之前在各种采访中,也提到了自己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认知标准。他的总结无疑是最全面和最官方的。

第一是类型化的创作,每个类型都有一定的创作标准,无论从剧本、制作都有一定的规范;

第二是科学且系统化的制片管理,以保障一部电影的大规模生产;

第三就是新技术的应用。

结合乌尔善导演的标准,以及我自己在《封神三部曲》剧组的所见所闻,我们终于可以在中国电影的制作体系里,谈论一下「工业化」的问题了。

作为一部神话/史诗电影,《封神三部曲》是中国电影甚至亚洲电影迄今最大规模的制作。而之所以要做如此规模的投入,是题材和类型以及市场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为了确保它在商业上的安全性,它在创作上必然是类型化的。而类型化的创作,其实就涉及到了类型的「标准」问题。

「类型」就是创作者和观众的一个市场契约,是观众在花钱买票之前,就能确信自己得到相应标准的娱乐体验。创作的类型化是所有标准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因为其他所有的技术环节都有相对成熟的国外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创作是必须要从本土经验逐步积累才能完成的标准体系。

标准的建立一般都要遵循如下过程:市场需求导致了应用,应用导致了体验,体验导致了要求,要求导致了标准。

对于国产神话/史诗电影来说,在经历了之前十年的摸索和积累,需求、应用、体验和要求都已经非常明确了。乌尔善导演作为这个类型中最重要的创作者之一,他凭借之前的《画皮2》和《寻龙诀》,已经为这个类型的中国电影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作标准。而《封神》则在继续这个循环,并开始重新建立标准。

从我在片场的体验来看,《封神三部曲》的拍摄无疑是重新定义了这个类型的标准。无论是从叙事、表演、角色造型、整体美学的建立,以及所有细节的落实,《封神三部曲》都超越了之前中国同类型电影的创作标准,并建立了一个达到甚至在部分环节超越了国际水准的创作标准体系。

电影的创作最后还是要依靠制作和生产环节的细节落实,最后才能把导演和主创部门的创作呈现为一个个的画面和最终的电影。对于绝大部分中国电影来说,如何在制作和生产环节确保最初的创作意图不折损,其实是一个非常考验和折磨大部分中国电影人的痛点问题。

相信大部分电影创作环节的从业人员都听说过这个形象的比喻:拍电影就像是你捧着一碗水跑长跑,最后比的不是谁先到,而是到了终点后你手里的这碗水还能剩多少。

之所以会有这个比喻,就是因为中国电影在之前的手工作坊时代,很难在所有制作和生产环节都做到忠实执行创作意图,当每一个环节都在因为各种无法控制的变量而折损创作意图时,这些环节导致的误差就像工业生产中的「公差」一样,逐渐累积之后,最后组装起来的机器已经无法百分之百地实现最初的图纸设计功能了。而超大规模的电影制作,就像是组装航空发动机一样。成千上万的工序和数以百万级的零件,以及供应链管理,任何的误差最后都会积累到最终的成品上。如果无法有效控制这些变量,除了无法按时交付产品外,这些误差积累也会导致原始设计无法百分百地发挥功效。

如果我们想让一部超大规模制作的电影,最终在银幕上实现最初的创作意图,就需要落实数以百万计的创作细节。而这个过程,依靠的就是工业化的生产体系。

有过制作经验的电影创作者,都会明白我上面说的那些痛点意味着什么。如果分析和拆解我在《封神三部曲》剧组看到的拍摄过程,相信大家会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工业化」。

有一场特效水池的戏份拍摄,需要演员在造浪机制造的波涛中进行表演。我的感受就是整个剧组的拍摄效率非常高效,流程非常合理,可以做到准点出工准点收工。

在很多效果完全靠运气的特效水池中拍摄,能做到准点收工是非常难的,这意味着剧组已经把所有可能的变量都控制住了。这些变量包括但不限于演员的表演排练、安全训练、现场的安全管理、在狭窄空间内的机位设计、灯光控制、人造波浪的效果控制、现场特效和后期特效之间的衔接、现场镜头效果和动态预演的效果检查,等等。

只看这些文字,其实很难估计出这场戏的准备和拍摄工作量。但经过我和乌尔善导演以及制片团队的沟通,我确信这场戏拍摄时,所有的人员和效果,以及特殊设备,都是经过事先的缜密排练和预演的。

例如,在特效水池的人造波浪中进行表演,估计很多人都不会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演员在人造波浪中根本站不住,一个浪花过来演员就会被冲出画面。靠给演员身上加配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一是会影响演员的表演,二是会给演员带来安全隐患(你沉下去就浮不起来了)。

如果是到了现场才发现这个问题,光解决这个问题就能急死制片部门。因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是靠现场的器材就能实现的。而这种细节问题的暴露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一是依靠成熟的外包技术团队,二是依靠事先的缜密排练和预演。

最终现场采取的解决方案,是在特效水池的底部铺满了钢板,上面有挂钩系统,让演员可以用脚部挂住这些挂钩,确保大浪涌来时,虽然身体会摇晃,但演员仍然能相对准确地定位自己的表演区域。

这场特效水池戏份的其他细节还包括但不限于:

所有参与水戏拍摄的演员,不但事先都排练过所有戏份,同时也提前接受了专业培训,还考了专业潜水证。拍摄现场也有安全员随时在画面外候命,确保演员的安全。

人工造浪机的浪花效果也是经过之前的排练,确保所有的细节都能达到导演的要求。

现场的绿幕和遮光黑布都是固定在挖掘机的机械臂上的,随时可以根据画面需求以及太阳角度进行调整,非常高效快捷。

每一组镜头拍摄完成后,现场特效剪辑立刻就能将现场镜头和之前的动态预演进行检查,确保所有镜头没有遗漏,以及所有镜头的效果达到了之前的设计。

在另一场动作戏的拍摄中,整个剧组也呈现了同样的高标准和高效率。

这场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人打斗场景,而且前中后景都有主要演员在表演,调度复杂,同时还需要人工降雨,以及配合复杂光效变化。在拍摄难度上类似《一代宗师》的开场雨中打斗,但参与打斗的演员人数更多,而且彼此之间的人物关系也更加复杂。

这场戏大概花了一周左右就完成了拍摄,每天的拍摄时间从中午1 点开始,到夜里1 点结束,正好12 小时。按照剧组的管理流程,这是一个「中班」加一个「夜班」的工作量。

(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因为整个拍摄过程非常有序,所以大家并不需要经常加班。所以在正常拍摄结束后,剧组工作人员还能够在晚饭后在驻地附近散步遛弯。当大家在楼下碰到后,相互打招呼时,都会问到,你明天是中班还是晚班啊?那种对话场景,相信在老式工厂家属区生活过的朋友都会非常熟悉。)

在城墙下的打斗戏份,有二十多个演员参与,因为之前经过了细致的动作排练和表演排练,所以在拍摄时,除了导演的表演调整外,几乎每一个镜头中的每一个演员走位都保持了高度的连续性。

因为涉及到复杂的特殊效果和特效化妆,所以整个拍摄中不时需要暂停,以便特效化妆部门进行特殊效果准备和调整。而现场的第一副导演孙晔安排的拍摄流程非常科学,整个拍摄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任何无序停顿和盲目等待。

(很多剧组工作过的朋友都会有一个印象,那就是剧组拍摄忽然会停顿下来,然后包括导演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它就类似在自习室里大家都在闲聊时,忽然会出现一个安静瞬间。那是一种混乱偶然达到了某种同步后的偶发现象。)

这种复杂动作戏的跳跃拍摄,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漏拍镜头。但在《封神三部曲》剧组的现场拍摄中就不会出现这种担忧。所有表演和动作都经过反复的排练,所有镜头都经过细致的前期规划,跨部门沟通会上也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范围和目标,整个拍摄现场忙而不乱,真正做到了紧张有序。

现场剪辑随时把镜头加入预览时间线,导演随时可以检查最终效果,配合这些专业化流程和职业化工作人员,我们最后看到的就是一个职业化的剧组在一个工业化流程中的专业化表现。

顺便提一嘴。在我探班当天的拍摄中,城墙上有一个由著名演员扮演的角色,因为镜头设计关系,他大部分时候都只是背景中的一个模糊身影。但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他全程都完成了表演,并一丝不苟地配合了所有准备工作。我一直觉得,这一点和「艺德」其实关系不大,这正是职业化的表现。因为这就是一个职业「演员」所应做到的职业化标准的体现。

就是依靠这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准备工作,以及数千项琐碎细节的具体落实,《封神三部曲》剧组才能做到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地完成了预定镜头的拍摄,并且达到或超过了预定效果。

而这个过程,就是创作标准和生产规范,以及乌尔善导演所说的「科学且系统化的制片管理」。

所有的这些加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业化」。显然,电影工业化很重要,因为它能确保在一个复杂的大制作电影拍摄过程中,导演和主创部门的创作可以忠实地呈现在最终的电影中,同时制片部门还能确保这一切都是在预算和周期内可控地有序进行。

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只有当我们可以在预定的时间和成本内,按照预定的质量标准,生产出一部预定类型的电影,我们才能在后续的包括营销宣传发行影院市场资金回收再分配等等细分环节上,有序推进,并进一步完善整个中国电影体系的工业化。

那时的中国电影才是真正的工业化产品,才能够真正地成为更大的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自【 张小北】

 5 ) 观看花絮访谈后我的一点感想

刚刚浏览了一遍《封神三部曲》的先导预告、制作花絮和导演访谈,十分震撼,个人感觉一定会火,随性畅言些许硁硁之见。

以前电影要火基本是靠几个散点,演员、演技、剧本等,而这回的《封神三部曲》强大在一个体系。2300人,拍个电影简直建成了一个有条不紊的公司,从道具制作、演员管理、拍摄到后期等等,都成建制在进行。食堂、安监、交通24小时待命,大部门底下分小部门,道具制作部门里面细分到皮革制作、金属雕刻、木柄装配、纹饰设计一直到自动化道具、特殊道具制作,可谓一应俱全包罗万象。这种情况下别说拍好电影,能有条不紊管理好所有部门就已经可以奠定一座丰碑。

这里不再全组眼盯着某一个名演员,不再仅靠导演一声令喝,现场极其庞大,导演身处一隅而无需联络,全盘自然而然在运行。其恐怕就是成熟的工业化电影,和国产电影历来的拍摄形式相比简直改天换地,对于国人来说如同天山雪莲,摇曳动人却凤毛麟角。

除了几个主要演员是老戏骨之外,群演都不是寻常混迹娱乐圈的路人甲乙,而是万人海选出来的“辛巴达三百勇士”,他们在两年的培训时间里学马术、练武技、探艺极、磨毅力,用导演乌尔善的话说,“我的演员,就要具备纯粹的男子汉气概。”这是成名演员永远不能做到的,从零开始的新演员不知而无畏,在时间的磨砺中,演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说《封神三部曲》这部恢宏巨制,不单纯成为他们上升的阶梯,更是其一生中难忘的回忆,在其他剧组囿于成本和时间难以体验到。

艺术方面,宣传片里所展示新制古典服饰就有几十种。每一块壁面的刻画,都有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毕业的工匠对老祖宗智慧的传承;每一支宝剑的纹路,均经历了难以胜数的流程工艺。堪说玲琅满目、美不自胜。

四年筹备、一年拍摄、三年后期,沉淀着昼夜经年对剧本的推敲、对人性的思索、对价值观的斟酌。如果说这样的作品不能成功,还有什么创意堪当“电影”二字?

 6 ) 期待

有了彩条屋的动漫封神系列 高口碑在前,相信也拔高了许多影迷对于乌尔善的《封神三部曲》的关注度和期待值,希望成品不辜负 “中国电影工业化先行者”这个称号,我预感应该是可以的。中国电影市场的自我调节和进化速度还是非常之快的,早几年还是鲜肉霸屏、烂片横行,现在已然是作品不行、票房就不行。毫无诚意的圈钱之作已经没人买单了,不管你是多大资金投入、多高颜值,不在剧本和制作上花心思都是白费,如果不是广电从中作梗,审核制度能够放宽一点,大荧幕早就各类题材百花齐放了,政治也好、社会民生也好、情感伦理也好,但凡聊深一点,就给禁了,恨不得都跟新闻联播拍成一个风格。一帮有匠心电影从业者们也只能迂回作战、夹缝求生。现在 这届观众已经行了,不知道冯小刚导演行了没有,也不知道广电什么时候能行。期待匠心之作《封神三部曲》能够一血《封神传奇》那部土洋结合、不伦不类、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前作之耻,打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魔幻IP代表。

 短评

乌尔善算是最近几年最靠谱的魔幻题材导演了,期待三年后的成片!

7分钟前
  • 玉玉的注水阿龙
  • 还行

什么鬼“中国的《指环王》”,老子有老子的名字,老子叫封神……2019.12.30更新一下:看了预告想说上来标记一下,发现原来一年多前出概念海报的时候已经标记过了,还写了这么中二的留言,明年见啊!要对得起我当年的这份中二哇!

11分钟前
  • 黄百万水果店
  • 还行

封神榜里所有的人物选角都不难,唯独妲己,别再是范爷了,虽然她真的像狐狸,可也只是长得像而已

14分钟前
  • 还行

只希望一点,千万不要拍成《指环王》。别搞那些中国没有的神魔,矮人,精灵什么的,否则肯定扑街。尽量按老版《封神榜》拍就好。

18分钟前
  • 不禁女色
  • 还行

2012年我就评论过这个电影条目,没想到一晃眼5年过去了!还以为这片子泡汤了,乌尔善竟然真的还在拍着,等到上映八年都要过去了,这样的坚持,是现在中国电影缺少的精神。

19分钟前
  • 你月经姥姥
  • 还行

中国的类型片指你了

21分钟前
  • Ted 浙一
  • 还行

希望能拍出中国的指环王

22分钟前
  • 无锋1977
  • 还行

国产奇幻片我只盲信乌尔善

24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不求媲美指环王三部曲,但求无小鲜肉当主角

29分钟前
  • 打工仔
  • 还行

看到李云中做人物设定,冉平写剧本,感觉找的人靠谱,应该不至于弄成捉妖记或者说中国话的指环王那种东西。期待

31分钟前
  • 比多
  • 还行

哇塞。。。真心期待冉氏父女编剧能编出豆瓣过6分的魔幻电影,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很期待,剧情别再把观众当弱智了好吗?

36分钟前
  • 游鲤先生
  • 还行

讲道理,我不希望这部电影仅仅只是“中国的《指环王》”而已,我真正希望的是,在以后人们谈到它时,可以大大方方的称呼它为“封神”。

41分钟前
  • 思路乐
  • 还行

看到网上一些阴阳怪气的嘲讽声音很不开心,如果我们都期待更丰富更多元的东西,那就应该积极肯定所有敢于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仅仅因为无知和偏见冷嘲热讽、置身事外的全盘否认电影工作者的努力,才是阻碍中国电影发展最大的障碍,我非常期待《封神》系列

42分钟前
  • 西奥
  • 还行

发布会很酷,制作团队很豪华,态度也很用心,野心非常大。但是从头到尾都没听到最核心的故事,持保留态度的期待

46分钟前
  • Tadashi
  • 还行

整体阵容:高水平导演、有远见的投资人,看看了。

49分钟前
  • 还行

值得期待他开创出一个属于中国的《指环王》系列。

50分钟前
  • MTalk1206
  • 还行

黄渤演的我一下子期待着,希望妲己不要让fbb演了

51分钟前
  • 劉胖胖
  • 还行

北京文化主投,乌尔善导演,我预测此片将会填补中国魔幻大片的空白,必将留名中国电影史,2020年将会是中国大片元年。

54分钟前
  • 是梦
  • 还行

乌尔善不会让人失望。

58分钟前
  • 萧一意
  • 还行

省钱出名的乌尔善联姻最烧钱的IP,祝福他吧

60分钟前
  • 衫弃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