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男孩

剧情片美国2016

主演:崔凡特·罗兹,安德烈·霍兰,马赫沙拉·阿里,娜奥米·哈里斯,加奈儿·梦奈,艾什顿·桑德斯,贾雷尔·杰罗姆,艾利克斯·希伯特,杰登·派纳,段·桑德森,艾德森·吉恩,斯蒂芬·布隆

导演:巴里·詹金斯

 剧照

月光男孩 剧照 NO.1月光男孩 剧照 NO.2月光男孩 剧照 NO.3月光男孩 剧照 NO.4月光男孩 剧照 NO.5月光男孩 剧照 NO.6月光男孩 剧照 NO.13月光男孩 剧照 NO.14月光男孩 剧照 NO.15月光男孩 剧照 NO.16月光男孩 剧照 NO.17月光男孩 剧照 NO.18月光男孩 剧照 NO.19月光男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4

详细剧情

  奇伦(艾什顿·桑德斯 Ashton Sanders 饰)的母亲宝拉(娜奥米·哈里斯 Naomie Harris 饰)吸毒成瘾根本无心照顾孩子,奇伦从小在孤独中长大,因为过于瘦小的身材而时常遭到周围人的欺侮和作弄。一次偶然中,奇伦结识了毒贩胡安(马赫沙拉·阿里 Maher shala Ali 饰),从此,胡安和其女友特蕾莎(加奈儿·梦奈 Janelle Monae 饰)的住处成为了奇伦的第二个家。  凯文(贾雷尔·杰罗姆 Jharrel Jerome 饰)是奇伦唯一的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感情渐渐超越了友谊。然而,为了隐藏自己的性取向,凯文不得不在同伴的怂恿下对奇伦大打出手,之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一晃眼多年过去,奇伦忽然接到了凯文打来的电话,两人终于决定正视各自心中真正的感情。

 长篇影评

 1 ) 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在颁奖季获得惊人口碑的[月光男孩],涉及同性恋、黑人、吸毒等禁忌话题,观影之前便博得了众人眼球。

当你带着惯有思维,认为它会是一部充满暴力,血腥,黑暗元素的电影时,看完你会发现本片其实是一股清流,黑人小清新的细腻与感性,将会令你陶醉其中。

电影讲述了一个男孩的成长过程,分为三个章节,从几岁到十几岁最后是成年后的光景。

生于单亲家庭的希隆,母亲吸毒,父爱的缺失令他从小身心羸弱,常常被人欺负,而他内心觉醒的性意识,又令他羞于与人交流,被置于万人之后,独自一人面对风暴。

这种风暴三次来袭,每次都与“蓝色”相关,因此电影也可改名为:“蓝色,是世界上最温暖的颜色”。就像片中胡安讲的那段话一样:“你跑来跑去追逐月光,月光下的男孩是蓝色的,你是蓝色的,所以我要叫你布鲁(blue)。”

电影中希隆第一次战胜内心的恐惧,是面对蔚蓝的大海;第二次鼓起勇气,击倒施虐者,他身着蓝色T恤;当他成熟时,面对十几年未见的“挚友”凯文,冰山融化时,他才发现凯文同样身穿蓝色卫衣。

可以说,蓝色就像是希隆的隐形盾牌,三场戏剧冲突,完成了三次身份认同,第一次关乎身体(与大自然的抗衡);第二次关乎性别认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次再见旧友,成熟强壮的身体依然难以掩饰内心的脆弱,因此这是对身份认同的一种认识与重塑。

电影有三点做的非常突出,分别是表演、摄影以及配乐。

首先,电影中饰演希隆三段人生的三位演员,从外貌特征上来看,毫无违和感。

不仅如此,三位演员都很会用眼神演戏,在电影中,自卑的希隆总喜欢低着头,佝偻着腰,但双眼却显露出倔强、悲戚与难掩的羞涩。

尤其是与凯文亲密接触时,那种试探性与抵触的眼神令人心生怜悯。

其次,是电影的摄影异常夺目。詹金斯被誉为黑人王家卫,现在看来不无道理。

电影的影调沉迷多情,与角色之前的情绪完美融合,整体氛围就像是吸毒之后的遁入虚无。这就大大解决了电影中那些暧昧情愫的表现问题,导演难以表达的想法最终都借助影像一一呈现出来。

在打光方面,电影主要采用了大胆阴郁的蓝色作为主色调,然后辅助性地配以高饱和度的紫色、黄色,以及颇具冲破力的红色。这些颜色的主观混合,再加上大量慢镜的辅助,将本片打造成一场视觉盛宴。

最后,是电影的配乐处理在瞬间拉近了观众与片中人物的距离。低沉、局促、压抑的音符,就像希隆跳动的微弱脉搏,在每分每秒敲打着观众的内心。

影片最精彩的一幕,是在临近结尾处,成年的希隆去见自己唯一的朋友凯文,两个十几年未曾谋面的人,在局促的餐厅中,不断擦出火花。

尤其是当凯文打开唱片机中的那首歌《Hello Stranger》,久别重逢分外惊喜,时间过了多久,似乎已有多年未曾谋面,还记得曾经的时光吗?一曲诉尽柔情,此中有深意,欲辨已忘言。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APP

 2 ) 黑人同性恋影片斩获最佳,奥斯卡真成“感动美国”

怎么说呢,今年的奥斯卡入围电影,在三三心里并没有完美“人选”。比如我承认,《爱乐之城》的确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摄影、音乐、灯光等技术环节处理上乘,但故事老套,仿佛像上世纪末的电影,穷男女为爱共造“美国梦”,浓浓鸡汤的味道呼之欲出。

《月光男孩》的技术处理也是近年同类型电影的上乘之作,然而叙事结构过于玄妙,有浓浓的王家卫和侯孝贤风格(导演本人也承认了这一点),但搁在这部影片里却总觉得让人使不上劲来。当然,说主题需要这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无可厚非,只是它更接近导演情绪的表达而非大众口味。

而说到底这两部电影的立意都让三三觉得自己在看童话。相信人性美好可以,但不切实际地幻想却不可取。这两部电影活在美国梦里,却没能看清社会的真实。也许社会越礼崩乐坏越需要有人来感动自己,今年奥斯卡选这两部片子入围,可能是想把奥斯卡办成《感动美国》。

就拿《月光男孩》来说吧,大概就是一位“非洲裔美国人”男孩“小荣”摆脱社会压迫,勇敢追求其“性少数群体权益”的故事。如果让余秋雨给这部电影写颁奖词一定是这样:

歧视中难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长大已经砺就坚韧内心,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一位普通的非洲裔美国人谱写下追求美国梦的不朽史诗,他,纯情一生只为心中所爱不离不弃,告诉我们:人间有真情,世界有大爱。

影片一开始,老戏骨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毒枭胡安和小弟上演一场灵魂对话,为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长镜头下,黑人握手礼和自带Rap的对话十分带感,甚至一度让我觉得在玩GTA。又因为看纸牌屋看的太多,每次看胡安总觉得看到了那位衣冠禽兽的Remy。

开头倒是很不沉闷,大概街头贩毒,披金戴银,满口金牙的黑人哥们是全世界都很熟悉的符号。当然,白人也有毒贩子,如果不加这一句,我可能会被怼。

总之胡安大哥是个毒贩子,但毕竟他是黑人,故事一定没有那么简单。至于后面,胡安大哥跟小荣承诺,“有事找大哥”,我们就叫他大哥好了。

而主角的出场则是真的被一帮熊孩子怼。熊孩子们追着小荣跑,笑骂他是死基佬。小荣跑进一件废弃的屋子,反锁起自己,熊孩子们自觉无趣也做鸟兽散。大哥与小荣在这间屋子里第一次见面。

大哥是黑人,而且还是第一个出现的黑人,所以按照道理他肯定不能是坏人。果不其然,微信的营销号可以给他写一个自传:《我贩毒,满嘴大金牙,但我关爱Gay,我知道我是个好小伙儿》。

毒贩子竟然关心小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小荣做心理辅导,不知道是出了什么事情,反正大哥看到小荣的第一眼就决定:这个大哥我当定了。他卸下了小荣的心防,小荣最后告诉大哥,你可以叫我小屁孩(little)。

但事实上,毒品贩子最不关心的就是他人的死活,如果他关心,那他为啥贩毒?

当然了,以上的毒品贩子请加上定语限定于:“非非洲裔毒品贩子”。

至于喀戎的妈妈,营销号的标题也是一样的:《我卖淫,我吸毒,我还家暴,但我爱自己的同性恋儿子:我知道我是个好姑娘》。没错,在某弹幕网站上,一位网友在影片的一开头就说:这是个好母亲。

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呀。

命苦不能怨政府,既然选择了同性恋就要默默走下去,否则就不是好同性恋。

后来,小屁孩长大了,小荣成为了真正的小荣。在遭尽同伴的白眼后,小朋友遇到了他的好朋友凯文。当然了,凯文也是个黑人。整个学校都是黑人,其实,整部电影在警察出来之前,就没有看到过不是黑人的人。

美国影视圈有一些潜规则,比如上帝一定是黑人,黑人一定不会第一个死,一开始是好人的黑人一般不会变坏,一开始是坏人的黑人很可能是个卧底。

说回小荣和凯文,他们很快便坠入了爱河,并在海边发生了一些美好且不可描述的事情。

但谁知道凯文很快背叛了小荣,在第二幕的结局,凯文听了刘若英的《后来》,中文又学得不很地道,没能理解“一定要让深爱的人受伤”只是一句比喻,只因听了学校混混的话,莫名其妙揍了小荣一顿。

小荣咽不下这口气,他选择报复,下了狠手,结果被带到了少管所,告别了童年时代。

再后来,小荣成年,最终成了现在的小黑(black)。

从少管所出来之后,小黑选择重新做人:继承大哥的遗志——开始贩毒。

虽然大哥也早在第一幕就莫名其妙的死了,但从少管所出来的小荣可能是在里面听感化音乐听的比较多,中文也不爱好,不知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要像正面榜样学习,出来后就成了毒贩子。

当然,对小荣影响比较大的一件事,就是在影片一开始,大哥曾经带他去游泳。不过,大哥教他的不是蛙泳,而是自由泳。在大海中搏击风浪,却也在大海中感受到窒息。三三认为在海里学游泳的一段戏,可谓是《月光男孩》的精髓。

就在这一段,导演也点题了什么是月光男孩:黑人在月光下是蓝色的。蓝色是自由的颜色,是大海的颜色,也是忧郁的同义词。黑人向往自由,但又十分忧郁,因而也有了Blues音乐。

所以,得先有黑人才有爵士,没有黑人,爱乐之城的白人可以说是黔驴技穷了。

不过三三觉得月光的隐喻更值得思考。月光是社会背景的隐喻,而最有趣的是:月光是白色的呀。

其实这个电影没啥好讲,故事七零八落,大概就是小荣跟母亲吵架,跟同学斗争,在社会上混出头,赢得了全世界,却输掉了凯文。

直到有一天,凯文听到一首歌,就想起来给小荣打个电话:“哥们,想你了,来一发?”之后就有了结尾的一段戏,小荣跟凯文在小餐厅约会,在一段絮絮叨叨之后,两人冰释前嫌,最终依偎在一起哭泣。

《为奴十二年》获得了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从结构上看跟《月光男孩》差不多,但《为奴十二年》并没有《月光男孩》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至少,在叙事上,《为奴十二年》是连贯的,人物是饱满的。而《月光男孩》里的人都单薄的像纸片:暖心黑人大哥,无助但爱自己孩子的黑人妈妈,迷茫的黑人青年,勇敢的黑人小荣……

《为奴十二年》让人觉得窒息,让人们深思废除奴隶制的意义。而上一届奥斯卡得奖的《聚焦》也是一个政治正确的故事,它赞赏美国的新闻自由,抨击建制派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和对社会信任的滥用,但它起码也讲了一个连贯的故事。

那么,《月光男孩》又讲了什么故事呢:黑人小荣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救赎。但在这个过程中,三三觉得,刻意强化种族和性别的台词和桥段让人分分钟出戏,不知情的还以为这部片子要讲的是“LGBT被镇压,LGBT要觉醒,LGBT的爱真伟大!”……

(强调种族意识的台词在影片中反复出现)

追求主流价值观没有错,统一一个对政治正确的理解也没有错,但别把政治正确当做作。电影,最基本的要求是讲好一个故事,或者塑造某种情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探讨立意的高下问题。而今年奥斯卡的作品,技术不错,画面优质,但在叙事层面却令人有些无奈。

当然啦,瑕不掩瑜,三三认为这部《月光男孩》,深刻地解剖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也很好的表达了导演的情感,揭示出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比起大多数无病呻吟的电影来说,绝对够得上是一部优秀的影片。

最后,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月光男孩》故事讲得这么单薄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月光男孩》过于想表达黑人权利和LGBT权利而忘却了基本的人性本就是复杂的。

胡安本应该有血有肉,他应该是个恶人,他也许有所反思,但导演不愿意直面黑人和LGBT复杂的人性。我们是要保障少数群体的权利,但绝不意味着少数群体就没有问题。如果说我们一叶障目,讲出来的故事可能并不那么让人信服,只适合在《感动美国》的舞台上播出。

 3 ) 不一样的黑人电影

(电脑里忽然发现一年前写了一半的文章,先放上来,以后补全吧。)

本届奥斯卡开始前预测最佳影片将会是《月光男孩》,而不是《爱乐之城》或《海边的曼彻斯特》,虽然颁奖礼上以乌龙的方式给人惊喜,其实,《月光男孩》拿最佳影片是真正的实至名归。

在我的印象中黑人电影大多是躁动不安的,如同一个荷尔蒙分泌过剩的青春期男孩,这种躁动不安可以演绎成追梦路上的激情四射,如《灵魂歌王》,《追梦女郎》; 也可以成为史派克李镜头下的愤世嫉俗、毫不妥协,如《马尔科姆X》 和《为所欲为》(DO THE RIGHT THING);或者剑拔弩张、苦大仇深如《被解放的姜戈》和《为奴十二年》。

很少有以黑人为主题的电影能像这部电影一样拍得那么细腻、含蓄值得反复玩味,我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感受是:一部有着王家卫气质的黑人电影,但与王家卫那种沉溺于拒绝与接受之间的情感漩涡不可自拔不同,这部电影的立意更加深远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Juan从车里走出,镜头跟拍,背景中出现两个黑人,Juan走近,镜头围绕两个黑人来了个360度的旋转,一个是Juan的手下在卖毒品,另外一个没钱还想要嗑两口,注意Juan的手下的表情,紧张兮兮、诚惶诚恐,长镜头继续,Juan和他聊天谈业务,然后男主角Chiron出现,被一群小孩追逐着骂着“faggot”,至此,电影第一个镜头结束,剪切至男主角Chiron身上。为什么导演要用这样一个长镜头?将一个不安全感的黑人置于镜头的中心,在我看来,这个人处于被审视的位置,这个审视可以理解为他的老板Juan来了,他处于被监督的位置,要格外谨慎,也可以把视野放大,理解为将美国黑人族裔放于一个被审视的位置,被审视者是惶恐的。这种情绪延续到下一个镜头上,手持摄像机追拍Chiron,晃动的影像,给人一种紧张、恐惧感。

男主角Chiron出生一个单亲家庭,吸毒的母球,从小缺乏爱的关怀,因为自己的不一样,被人起了个绰号“Little”,因为自己模糊的性取向被骂为“faggot”,在操场上没人跟他踢球。

在操场上这个场景值得反复观看,小孩们围成半圆,摄影机逐个拍下每个小孩纯真的小脸,注意这时候的配乐是女高音,配乐和摄影的结合给人一种仪式感,这时候不仅仅是主角,而是整个黑人群体,或者他们的童年,然后是Chiron和Kevin打架时的摄影处理,很讲就,全是拍摄他们肢体冲突时的近镜头,这组镜头强调的是Chiron与男孩亲密接触时的心理感受。

在学校被欺负,他从小就被歧视、被孤立,他的这一被边缘化的角色也可以放到任何一个少数族裔群体身上,当Chiron问Juan“基佬”是什么意思的时候,Juan说“基佬”是对同性恋者侮辱的称呼,你可以是一个同性恋者,但不会是基佬。这段对话,把faggot这个词换成nigga是不是也是一样的道理?

Juan收留了这个被歧视的孤独的孩子,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他没有说教,只是像一个父亲一样默默的关心他。

 4 ) 委屈的时间已经太长

本该热闹的夜晚,一个人窝在家里看完了这部电影。有人说得对,这是一部内伤型的影片。它明明那么细腻温柔地诉说了一个黑人男孩的成长历程,可是我的情绪却在电影结束后久久不能平复。

年幼时吸毒的母亲带来的暴戾对待,少年时被排挤欺凌的孤单,长大后被心上人背叛的伤痛,一路走来,这样的人生未免太沉重。背负着过多的迷茫挣扎和压抑痛苦,哪怕成年后努力打造出坚固的外壳,但底下依旧是不堪一击的脆弱和孤独。

看到Chiron面对一别十年的心上人终于委屈地说出“你是唯一一个碰过我的人,唯一一个”的时候,看到他面对妈妈迟来的忏悔而泪流满面即使说出“我恨你”但还是选择原谅的时候,感觉心脏被什么揪着一样难受,我懂他眼神里那种深不见底的悲伤,那一刻我很想用力抱抱他,因为我想起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那一段过往。有些父母永远不会知道原生家庭或自己的行为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及以后的一生会带来如何不可逆转的影响。而有些恋人也永远不懂他们给你的伤害会如何在你日后的情感道路上变成一堆细碎的玻璃,让你步步惊心不得前行。而残忍的是不管如何,我们依然要背负着这些不为人知的伤痛,隐忍地走下去。

影片的结尾,镜头回到皎洁的月光下,童年的Chiron独自站在海边,回过头时眼神清澈而坚定,也许这一刻,他终于能和沉重残缺的过去说再见。

 5 ) 严肃影评#27:再看《月光男孩》——新生的黑人电影

“Who is you, Chiron”(塞隆,你是谁)

这是《月光男孩》中的主角塞隆被不同人多次问道的问题。对自我的理解与认识,这是电影史上不断被探寻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话题。而在2016年,《月光男孩》要探寻的除了主角到底是谁之外,似乎还探寻了黑人电影对自身的认识理解以及蜕变。

《月光男孩》以及黑人电影的自我认识

可能很多人已经不记得2016年的开端是怎么对待黑人电影的了。在全球瞩目的奥斯卡上,没有任何黑人演员或者关于黑人的作品得到主要奖项的提名。这在推崇政治正确的好莱坞里闹出了不少争议,而社交网络上也出现了不少关于#OscarSoWhite(奥斯卡太白)的讨论,甚至连黑人超级影星威尔•史密斯也公开抵制奥斯卡,认为奥斯卡的投票会员对黑人影视创作人们种族歧视。

但如果翻阅2015年的电影作品,尤其是美国国内的电影作品,客观地说却并没有哪一部因为种族的关系而受到了不公的待遇。细细回想,你还能列出哪几部特别好的2015黑人电影甚至电视作品吗?你不能提黑人女导演艾娃•德约列的佳作《塞尔玛》,因为那是2014年的电影,更何况它已经在2015年的奥斯卡上被提名了;你不能提《冲出康普顿》,因为虽然它的票房意外地喜人,却不能说是一部特别出彩的电影;你不能说《奎迪》,因为即便瑞恩•库格勒作为导演和编剧是多么的出彩,都没有明显好于被提名的5人,而同样的话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饰演男主的迈克尔•B•乔丹没有被提名;你还不能说《酷毙了》和《橘色》,因为虽然它们是那么的清新,却都不能撇下小众独立电影的身份,而不能进入大众的视线因而无法被提名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作为(业余)影评人,我虽然能全心全意地向读者们推荐上述提到的所有作品,却不能过分同情它们没有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所谓困境。如果威尔•史密斯那么关心奥斯卡对黑人作品的歧视,为什么作为好莱坞数一数二影星的他不去接受甚至制作更好的黑人题材电影呢?为什么理应成为黑人电影人领军人物的他却连年去接像《震荡效应》和《附属美丽》这些缺乏灵魂的冲奥作品,或者像《自杀小队》这样的纯粹烂片呢?

而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也不喜欢被生硬戴上种族歧视者的帽子。对于一件艺术品的评价应该仅仅基于它的优劣,而不应因为他它所涉及素材的敏感程度而勉强加分(或减分)。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评价电影甚至是身边的事情时从来不提种族或者性别的原因。我们对种族或者性别这些敏感话题能够给予的最大尊重,大概就是完全不在作出评价前生硬地思考它们,而是把所要审视的东西放在与平常事物一样的起跑线上吧?

2016年有着众多的黑人电影佳作

而当舆论都还沉浸在1月奥斯卡提名是多么的种族歧视时,1月底的圣丹斯电影节却似乎给这些舆论的始作俑者提供了等待已久的话题。内特•帕克带着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席卷了这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最为闻名的独立电影节,更是得到了福克斯探照灯1750万美元的版权收购。各大媒体犹如饥渴已久一般纷纷对这部影片进行了赞誉,认为它已经提前锁定2017年的奥斯卡提名了,甚至以此预测2016将成为黑人电影的大年,对陈旧的奥斯卡进行反击。

而事实呢?因为内特•帕克自身的争议事件,这部圣丹斯上的大赢家后来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口诛笔伐。撇开创作者过往的罪行以独立思考评论作品的好坏是理所应当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在波兰斯基的丑闻后依然接受他的传世佳作《钢琴家》。但我对《一个国家的诞生》最中肯的评价,却是觉得它亮点不多,甚至为它在圣丹斯上赢得各项大奖感到莫名其妙,尤其当它的对手是年度最佳候选《海边的曼彻斯特》和《瑞士军刀男》等等的时候。

躁动的媒体说错了,《一个国家的诞生》由于其不太出彩的质量并不会被2017的奥斯卡提名。但他们的另一点却说对了——2016年确实是黑人电影的一个大年。

在《一个国家的诞生》后,高质量的黑人电影开始如约而至。《辛普森:美国制造》这一部长达七个半小时的纪录片以它惊人的制作质量赢得所有人的赞誉,我甚至在第一次观看时就认定这是2016年的第一部传世杰作;同样不落下风的还有另一部由艾娃•德约列制作的《第十三修正案》,从法律的角度阐述美国社会在今日依然存在的奴隶困境;而年末由著名黑人演员塞缪尔•杰克逊旁述的《我不是你的黑鬼》,虽然再次因为种族的话题受到观众两极分化的对待,在影评界里却依然赢得一致好评;独立作品中则有被广大观众遗忘的那部关于奥巴马夫妇第一次约会的优秀作品《南边有你》;当然少不了的还有短小而精美的《抽搐症候群》。

不过尽管有着这些优秀的作品,2016的黑人影视界似乎依然缺乏着一部一锤定音的作品。虽然《辛普森:美国制造》是那么的完美,它却是一部纪录片,要走入广大观众的视线还是有点困难;而《南边有你》和《抽搐症候群》虽然细腻精彩,却依然缺乏着传世佳作所需要的深度。

这个时候,《月光男孩》出现了。

《月光男孩》的创作团队,包括导演兼编剧巴里•詹金斯(左二)

《月光男孩》是黑人导演巴里•詹金斯在处女作《忧郁的解药》后时隔八年的回归之作。作为非同性恋者的他,这次选择的却是与其背景有着相似之处,却也不尽相同的那最为狭窄小众的设定——贫民区,黑人,同性恋。然而电影却靠着这些最为小众的设定探索着人类最为深沉又最为广泛的主题——对自我的认识,外界的影响,成长。

而帮助詹金斯完美探索这些主题的,首当其冲是那优秀的剧本。这份改编自舞台剧《月光下黑色男孩却似蓝》的剧本,来自于与詹金斯从未合作,却又与他有着极为类似背景的塔瑞尔•麦卡尼。作为麦卡锡天才奖的得主,麦卡尼创作了这个深沉的故事,可惜因为其复杂的结构一直无法搬上舞台。但在舞台上的复杂,在詹金斯的眼中却意味着成为电影的潜力。这两位同在湿热的迈阿密长大,小时候住处仅隔数个街区却素未谋面的黑人创作者,联手为观众带来了这部2016年一众影评们评价最高的作品。

我们通常在讨论电影的时候都会问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月光男孩》说的是什么?主角塞隆住在南弗罗里达的贫民区,他是一个同性恋者,然后他长大了。The End。看过这部作品的观众相信不会反对上面的这个概述,因为这确实就是电影所说的。

但细心的观众同样会知道,这实际上也并不是电影所说的。

《月光男孩》说的是一瞬间的故事,也是一生的故事

当《月光男孩》以最为简练的故事结构为我们呈现塞隆一生中仅有的那短暂的三段时间时,我们得以感受詹金斯为我们带来的这份最纯粹的人物演示。我们得以从近处观察塞隆,我们得以直视他的眼睛。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也是为什么詹金斯提到他在选角时关注的只有演员们的眼睛。他相信只要三位演员的眼睛足够相似,他们对这个角色的理解和表达也将会足够让人可信。在《月光男孩》里,我们得以花一个多小时去跟塞隆相处在一起,通过他的眼睛直视他的内心。而这部看似最为简单的电影,却也是2016年最需要深刻沉思的电影。

这正是为什么如果被问道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时,用心的观众很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原因。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关注它“说的是什么”,就如同错过了它想要表达的主题一样。

“说的是什么”对于这部电影而言,就像试着列出一个人的过往事件来理解他一般。这大概是可行的吧?他在哪里出生,他在哪里读书,他什么时候结婚生子。但这些问题真的能让我们更了解他的这一生吗?应该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要比列出来这些事件的总和更为深沉和更有意义。虽然这些事件总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难道不正是这些里程碑之间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日子所铸成的吗?

和塞隆一样,你我的生命没有所谓的剧情,无所谓“说的是什么”。有的只是我们如何去感受这个世界,如何去对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作出反应。而这,也正是《月光男孩》最为优雅,最为美丽的地方。我们跟踪着塞隆,去关心他,去同情他,去为他呐喊,去为他揪心,去为他落泪。我们因为他生活的困境而悲伤,我们因为社会对他那歧视的目光而愤怒,我们因为他以一身健硕的肌肉作为盔甲来回应社会的目光而理解和遗憾。我们可以感同身受,因为与塞隆一样,我们的生命中总有着某个不安的时刻。

关注更为平凡而容易让人产生怜悯的故事——新黑人电影的自我认识

关于电影,美国著名的影评家伊伯特曾经这么说过:“对于我来说,电影就像一部产生同情的机器一样。它让你对不同的希望、抱负、梦想以及恐惧产生那么一点更多的理解。它帮助我们去认识这些跟我们一样在旅途上的人们。”

《月光男孩》,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作为一部黑人电影,它有着毒品、贫民区、同性恋,但这些都不是它所关注的重点。它希望做到的唯一一件事情是让我们产生对塞隆的理解和同情,而它在这一点上做得是那么的成功,以致于当我们走出电影院时,我们能对身边更多的人表示理解和同情。

而当黑人电影终于放弃去为所谓的种族歧视与政治正确呐喊时,当黑人创作者们终于把目光关注在更为平凡而容易让人产生怜悯的故事时,我们也终于看到了黑人电影的进步。我们在《月光男孩》中看到这种进步,也同样在2016年的新美剧《亚特兰大》中看到这种进步。这些有着自己独特灵魂的黑人作品,让观众们有机会去观察自身以外的其他故事,让观众们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新认识。

而这,或许正是新生黑人电影的自我认识吧?

“Who is you?”

“我是《月光男孩》,我是新生的黑人电影。”

 6 ) 严肃影评#20:最简单的完美 – 10/10

(1/18/2017:《月光男孩》是我2016年十佳里的第二位,仅落后于《爱乐之城》。我后来又写了另外一篇更长的回顾影评,讨论这部电影以及它对黑人电影的意义,希望大家喜欢://movie.douban.com/review/8299843/

---------------------------------------------------------------------------------------------------------------------------------------------

这是最简单的故事,却又是最深邃的故事;这是由最私人的经历所编写出来的生活,却又诉说着人类最普遍的生活;这是最特立独行的电影,却又是本年度最依靠光与影打动着观众的电影。

这是《月光男孩》,很可能是2016年最好的电影,甚至很可能没有之一。

《月光男孩》

《月光少年》是黑人编剧型导演巴里•詹金斯时隔八年为大家带来的第二部长篇电影作品。跟他上一部作品《忧郁的解药》跟踪一对突然互有感觉的陌生人仅仅一天不一样,《月光少年》跟踪的是主角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变。而这部电影细腻的剧本,则改编自黑人剧作家,同时是麦卡锡天才奖得主的泰雷尔•麦卡雷尼的舞台剧作品。

我试图寻找与这部电影一样华美的语句去总结它的剧情,但却无功而返。《月光男孩》讲述的可以说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而它诉说这个故事的方法则是那么的工整。我们分别跟踪主角塞隆在小孩,青年,男人阶段的三段经历,籍此试图去了解他的一生。虽然打着“这是一生的故事”这个旗号,电影却在三个阶段之间有着大量的留白。我们甚至只能看到塞隆生命中简短的几天,以及那些为数不多影响着他生命的人。而电影中他的三个生命阶段,则由黑幕硬生生地隔开。每当我们沉浸在故事中为他的生命而感到苦楚时,黑幕总是伴着玄妙的蓝点或者红点到来。仿佛在预告将要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同时,不断提醒着我们眼前的仅仅是一部电影而已,无论它是多么的真实。

i. Little; ii. Chiron; iii. Bl

出生在贫困单亲家庭的塞隆从小被称为“小不点”,从小憎恨着依赖毒品的母亲,从小被周围的同学欺凌着叫他“基佬”(faggot,实在不知道要如何翻译才能达到这个词对同性恋者的极度侮辱)。沉默寡言的他遇到了有着与毒枭身份不相符充满着怜悯之心的胡安,给予他缺乏的父爱。胡安让“小不点”借住在他家,教“小不点”游泳。他还跟“小不点”讲述他自己往昔的故事——那个来自古巴,因为在月光的照耀之下肤色变成蓝色而被称为“布鲁”的男孩,成为了今天这个刚硬的男人。“总有一天你要决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胡安这样跟“小不点”说道,“别让其他人给你做这个决定了。”我们后来发现这句话或许给了“小不点”一生最为重要的启发。

转眼间“小不点”已经拔高成为了瘦骨嶙峋的高中生塞隆,而小时候保护着他的胡安也在观众毫无准备之下在屏幕以外离开了人世。本已举步维艰的塞隆,更需要面对毒瘾日渐增长的母亲,甚至要为她付钱买单。同时,渐渐懂事的他似乎已经慢慢明白接受了自己同性恋的倾向,更是与戏称他为“布莱克”的朋友凯文有着那稍瞬即逝的美丽火花。但他依然是同学们的欺凌的对象,让人更为痛心的则是凯文被迫成为伤害他的一员。愤怒不已的他终于忍不住以暴力反抗,可惜以暴制暴终究逃不过法律的制裁。

十几年后,当长大的塞隆变为“布莱克”进入我们的视线时,他身体上的改变大概是我们最为震惊的地方吧。披上了满身肌肉作为盔甲的他,如今似乎踏着胡安的旧路,成为了亚特兰大街头的毒枭。然而这个看似强硬无比的男人,在与母亲冰释前嫌的时候依然留下了温柔的眼泪;然而这个看似日常言语中充满着威势的男人,在见到“旧爱”凯文的时候依然无法组织自己的语言。故事的结尾,“布莱克”终于敢于面对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不再嗔怒于别人的眼光,只想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马赫莎拉哈什巴兹•阿里给出了电影中其中一段精彩的演出

上面的只言片语,或许概括了《月光男孩》的剧情,却完全无法表达出它深沉的含义以及对观众们内心的冲击。当结尾的题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还未回过神来的我们感受到的只能是那道不明的沉重与痛苦而已。

这一方面得益于配角们精彩的演出,尤其是饰演胡安的马赫莎拉哈什巴兹•阿里精彩细致的表演。这位从《纸牌屋》走入大众视线的实力派黑人演员是那么的让人有着安心的感觉,以至于即便他有着毒枭的身份,观众们却依然能接受到他对“小不点”细腻的爱。尤其是教“小不点”游泳那短暂的一幕,配合着异乎寻常地神圣的弦乐,仿佛是他给“小不点”的洗礼一般,真挚而让人感到充满父爱。

而仅在剧组三天的娜奥米•哈里斯则为嗜毒母亲宝拉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深度。虽然是一个容易让人生恨的角色,哈里斯对宝拉为数不多的对白和动作的拿捏却能传达出她生活中的艰难。实际上,剧本给予宝拉这个角色的戏份实在是少之又少,但我们似乎却能想象出电影篇幅外她的挣扎。而当最后她试图向儿子道歉悔过时,我们似乎终于能够相信,无论她的行为是多么的恶劣,她从来都是深爱着儿子的。

反过来说,类似给予宝拉这个角色这样大量的留白,大概是《月光男孩》最为迷人的地方吧。我们只能去幻想每一幕之间所发生的事情,去感受每位角色所经历的痛苦。例如安德烈•霍兰所饰演的年长版凯文,虽然精彩的演出给角色增添上了生活现实,我们却还是不禁猜测着此前的十年他到底都经历了什么才从一个话痨少年变为一个那么沉默的男人。又或许我们并没有猜测,但却依然能感到他的痛苦。

但无论这两位配角做得有多么的出色,都不可能掩盖饰演塞隆三个不同阶段的三位演员对这个角色那让人难以置信的演出。坚忍而寡言,或许是演技中最简单而又最难表达的东西了吧。它是那么的简单,因为剧本上写着演员要做的似乎只是如木讷一般地出现在镜头前罢了。但它又是那么的困难,因为演员需要用最细微的表情动作和瞬间表达出角色内心的挣扎,同时传递给观众深沉的情感。而这三位演员做到了,尤其是饰演“小不点”的非专业演员阿莱克斯•希伯特和饰演“布莱克”的特雷温特•罗德斯,我们似乎都能从他们的眼神中感受到他们想对其他角色说的话,以及想对观众说的话。他们的表演是那么的完美,以至于几乎没有对白的塞隆,在剧终时依然能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感到他所感到的痛。

“你是谁,塞隆?”

即使因为《月光男孩》是剧作家麦卡雷尼的半自传而使得它的故事有点过分的私人化,我们却能感受到电影故事以外超越种族与身份的人性主题。这也是我认为它凌驾于今年其他电影之上的真正原因。你可以把它概括为一个同性恋黑人男孩的成长故事,你也可以把它概括为一个关于毒品和欺凌对人影响的寓言。但这些都不是对这部电影最好的描述,甚至对没看过的观众来说是那么的具有误导性。

“你是谁,塞隆?”凯文面对十多年不见的朋友这么问道。而我们就像塞隆一样,沉默不语地思考着这个永恒的问题。对自我的不断怀疑以及不断改变的认知理解,对人性的爱,这些大概才是《月光男孩》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吧。

巴里•詹金斯与演员们

当然,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兼做导演和编剧的詹金斯吧。毕竟无论从剧本,到配乐,再到摄影,这部电影可以说都是那么的无懈可击。詹金斯在采访时说对他创作《月光男孩》影响最深的其中一部电影是王家卫的《春光乍泄》,而我们也可以在电影中餐厅的戏份中感受到这一点。甚至说《月光男孩》整个电影的本身,像王家卫的电影一样带着诗意似乎也不为过。打动着我们的似乎不是普通电影那种线状的剧情,而是人物内心的挣扎,以及从他们挣扎中映射出来的我们。也正因为这样,当这些人物感受到痛苦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为他们而痛苦,宛如我们跟这些毫不相关的人物有着某种联系一样。这部看似最为简单的电影,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我看来达到了绝大多数电影都无法企及的高度——让我们感受生命的痛苦与美好,让我们渴望与身边人联系交流,让我们思考自我的存在。

这很可能是2016年最好的电影,甚至很可能没有之一。

 短评

3.5 沙滩上的那一抓一抹。

1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Highly overrated

13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还行

比其他几部奥斯卡高级太多太多了。豆瓣打分低的有点出奇,可能更适合低幼爱情或者情感直接摆在台面上的这种,而且看电影带入的话,真的很不高级,拿自己的出柜经历去对比电影中的人?无聊。恰好这部电影还真是只有黑人背景才能有,只看到政治正确,本身眼光就有问题。很漂亮情感很饱满,喜欢。

14分钟前
  • 阿巴厮
  • 力荐

沐浴着清冷月光,我的皮肤变成蓝色,我的吻印在你的唇上,我的爱荡漾进无边海洋。某一天你打来电话,问我安好,说听到一首歌想起了我。时光是个筹码,年少时母亲斥责我不要看她,如今却求我去看她。就像我戴上了耳钉,你已将它摘下。我在记忆的水面泛舟划桨,沉醉进今晚的夜色,借我一身月光,做铠甲。

1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看了热门短评,就像知乎有些人觉得自己比美国人更懂美国大选局势一样,豆瓣有些人觉得自己比美国人更能看出美国佳片的好歹。说本片是靠着肤色和题材拿小金人的,基本上不懂电影,简直是对不知道比你高到哪里去的几千专业评委的侮辱。还有那个说把本片换成白人的,这故事可能发生在白人社区?

20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kevin给chiron做菜的那个镜头,看哭了。就是那种,珍爱的对不起过的老朋友回来了,我要给他做顿好的那种感觉。真的好感动。最后chiron说,你是唯一一个碰过我身体的人,我再也没有让别人碰过我。沉默,惊讶,欣喜。喜欢配乐和镜头语言,尤其是chiron见旧情人时候镜头的视角,好美。

25分钟前
  • 朵朵鸭🦍💨
  • 推荐

并没看到什么种族。 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29分钟前
  • 蔬菜浪味仙°
  • 力荐

最后居然没搞你们还是人吗???

33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可贵之处正是他的“一般”。你原以为是乏味的政治正确,结果他一点都不激进,甚至没有力气,轻柔又平和,还原黑人、同性恋、贫穷、暴力、毒品外壳之下凡人的本质。说《月光男孩》是肤色版的《断背山》,因为《断背山》给人“无关性别只是爱情”的启蒙,《月光男孩》异曲同工。

3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月光下的男孩是蓝色的,蓝色是一种温暖色。IMDB上8.5分太虚了,就是一部文艺小片而已。最令人感动的其实是小黑长大之后他挣扎、飘摇于世,武装到牙齿,可见到凯文的一霎那他怯懦的神情。本质上是对自我的探讨,牙套、车、月光其实都是掩盖了真实的自己。希望娜奥米哈里斯能拿奥斯卡女配。

39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还行

黑人版王家卫

42分钟前
  • 孜然一身
  • 还行

今年颁奖季政治正确的产物,碍于三段式的故事,最终只能流于情绪化和形式感的表面,倒是和以往那些苦大仇深政治正确的黑人平权电影不一样,它是小清新。片子在摄影上追求情绪上的忧伤氛围,也凸显了导演镜头调度能力的不足,同时也牺牲了叙事的节奏,最大的问题时三段故事流于表面无法深入。

4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少见多怪。

48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导演喜欢任性的夹带私货,不像王家卫的部分都动人,像王家卫的部分都多余。成年版已成毒枭的little,在见到他最初恋慕的人时,眼神依然回复孩童般的温柔不设防。一个人果然最爱自己的伤口,简直是循着伤口的轨迹报复性的长大成人,且还必须得回头凭吊那道伤口,与伤口再三缠绵,才能释掉心结。

52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这部电影实在清新、美好,甚至像一份经过过滤的带着光芒的回忆。故事很简单,加不加三个标题都无所谓,而且全部发生在黑人社区,没有任何想象中的肤色冲突。我想导演只是想拍一个普通同志男孩的成长,无关肤色;他的生活有和我们一样的困扰,他遭人欺侮也会愤怒,他为了爱情也可以一等十年…

5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简简单单的成长故事,但汹涌的情感就像月光下的海潮。跟肤色无关,跟性向无关,它只是关于一个男孩的成长,就像一个人跳着“春光乍泄”里的探戈,跳着跳着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我们会变成我们想象不出的人,但都会记得初恋时的海潮和月光。

5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三星半,那些话题性的设定让这部影片总是有些别扭。不过,深入到人物的情感与困扰的时候,又会因为那些抒情的细节让人小小感动,美国王家卫,黑人小清新

6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黑人/底层/同性恋,占齐了弱势群体主题的全部设定,没有比这更投机的了。老套的剧情,老旧的桥段。名不符实。

1小时前
  • frozenmoon
  • 还行

童年、少年、青年,如此残酷的人生中又闪耀出“坚持做自己想做的”的美好。简洁是优点,也带来了单薄的不足。没想到它会得那么多奖项。

1小时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与主流电影公司还在给美国人大上特上黑人平权的历史课比起来,这部电影真的算是黑人电影中的一股清流了。表演精准细腻,但节奏调度的不好。人权,毒品,同性恋,敏感元素一应具全;总的来说是一部话题性大于电影本身的作品。

1小时前
  • 饮歌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