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公园

战争片美国1971

主演:Patrick Boland,Kent Foreman,卡门·阿尔根齐亚诺,Scott Turner,Luke Johnson

导演:彼得·沃特金

播放地址

 剧照

惩罚公园 剧照 NO.1惩罚公园 剧照 NO.2惩罚公园 剧照 NO.3惩罚公园 剧照 NO.4惩罚公园 剧照 NO.5惩罚公园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8-31 16:29

详细剧情

  70年代初,随着越战升级以及国内抗议声音日隆,尼克松总统启动了50年代制定的麦克伦国内安全法(McCarran Act)以应对国内的紧急事故,并建立秘密的隔离营,它可以不经国会的批准甚至不经任何审判也不需要任何证据就可以直接将那些反战分子、激进分子甚至和平主义者投进监狱。在加州西南方的广袤的沙漠中,就有这样的隔离营,在隔离营里的犯人必须穿越沙漠,到达大熊山国家公园附近的基地“惩戒公园”,如在限定时间内不能到达,面临的是钳闭关禁和惩罚……

 长篇影评

 1 ) 群情激昂

1971年拍好,BBC一直禁播到2005年,煽动,比红卫兵还煽动
有句话说的好:这个国家的财富足够养活所有人,为什么还有人在生死线上挣扎


警察无聊搞了个游戏,他说他要跟你玩这个游戏
跑到国旗有赏,跑不到枪毙
最后有行小字叫做“最终解释”
你玩伐?

 2 ) 民间力量对政府肆无忌惮地“诽谤”-惩罚公园(美国版文革)

Peter Watkins - Punishment Park
彼得?沃特金斯标志性的“仿纪录片”中最著名的作品,BBC一直禁播到2005年,六、七十年激进主义电影中的难得佳作。
1968年的美国,反抗政府的情绪高涨:越南屠杀激起反战游行,马丁?路德?金的遇刺,黑豹党的出现,不公正的审判,直到麦卡锡法案的出台,规定政府可以在紧急状态时设置集中营,惩罚思想犯。
这部影片,根据当时的社会气氛,对未来作出了合理推想:把思想反叛的青年投入惩罚公园,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终点,而这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终点处早已布置好了死亡陷阱。
这就是变相屠杀,美国历史上并没有发生,但是在别的国家,发生了不止一次。这部影片激起愤怒,因为民主国家不是法西斯。丹麦电视台曾对影片内容信以为真,事后不得不道歉。
正是这部电影激起的反对声浪,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政策与法案,约束政府权力,不要把整个国家变成集中营式的“惩罚公园”。
民主的进程绝非一帆风顺,时常要面对专制复辟的可能,就算美国也是一样。而允许民间的反对声音,允许民间力量对政府肆无忌惮地“诽谤”,恰恰正是民主得以维系到今天的关键力量。

10元包邮,多买八折,我的网店:
http://shop61179315.taobao.com/

 3 ) 惩罚乐园

Punishment Park,这个公园真太冷。乃一部 Pseudo 记录片。恶评如潮,禁播经年。也不是没有道理,虽然拍的好看刺激,但确实有失公允,无法服众。而其实它既冷且热,不单反文化分子用即兴手法演出与官僚机构的场场口角抗争,惩罚公园实是一个玩尽杀绝比BR法更极端的一个死亡陷阱,被判刑的"criminal"要穿行几十里的沙漠,到达终点国旗所在地,但这不是劳动改造锻炼筋骨如此简单,因为在全无供养的情况下沿途更要受到军队警察的剿杀。若是好运到达终点又如何呢?等待的只是被一网打尽,这个公园还很绝。

 4 ) 以民主的名义赏给你毁灭的自由

    在相当的条件下,有才赋的总是要被有财富的耍弄,因为在裁决者眼中,无能的没有是非判断力的公民是不会获得我们审判机构亲睐的,正因为你有才而遭至压制,更因为你的才情已超出统治阶级的限定范畴,所以让你抉择Prison or Punishment Park,以民主的名义赏给你毁灭的自由,正如那位尊敬的钉座于台上的老女人说的,她的子女是有教养的,是绝不会和台下满心异端的可怜孩子们混在一起的.如此这样的女人确实为生产Booth与MR.xiao quan的标准工具,果真,影片结尾处,当摄影记者将镜头推向一个"无辜的"一脸稚气的年轻士兵(谋杀案的执行者)时,他们直能蚌着眼遗憾地辩解"No,No,No,It`s not~~",------"NOT a Game,NOT a Accident,NOT a Not~~~~~~"
Bullshit!oh TMD God,Game never over.

 5 ) 笔记

彼得·沃特金凭借一己之力拓宽了“纪录片”的边界——或曰是剧情片的边界——使二者混淆难辨,最终起到动员群众努力介入社会现实,改变ZF政策的政治意义上的作用。纪录片通常被认作是对过去历史事件(国家的或个人的)的一种重建,立足于现代回望过去,被要求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然而创作者的存在本就是纯粹客观无法实现的最大障碍,而沃特金基于美国现状所进行的合理推测——“惩罚公园”的建立——是否也有部分可归属于“记录片”的范畴中呢?沃特金借重“真实电影”流派的技巧伪造对了这一场令人寒战的判罚的纪实,而片中自我暴露的摄制人员,从原先的与美国政府的合作态度,在历经“惩罚公园”的死亡之旅后,逐渐偏向同情囚犯们的立场,尤其在结尾处,全然抛却了中立的记录工作者的身份,在警棍如雨点般落在早已体力不支的年轻人身上后爆发出愤怒的呐喊,镜头辗转于这些声称维护国家安全、民众利益的警察半身,对局部细节的极端关注使摄影机本身成为了控诉的利器,倾泻情感的容器,由此,沃特金得以开展对摧残人性的资本主义最凶猛的攻击。似真似幻,亦实亦虚,加利福尼亚的荒漠是美利坚的抽象象征,也是人性与无情的国家机器殊死搏斗的寓言地带,但沃特金不信仰神话,他深知个人的弱小,也知暴力的无能——对双方皆是如此——在观影煎熬之时,观众也在受到自己良心的审问。

2022.10.21

 6 ) 惩罚你永远无法说NO


       可别认为喜欢娱乐新闻人就肤浅,虽然八卦文章通篇嘻嘻哈哈没心没肺,但常冒出几句深刻的真理。比如中年当妈的麦当娜,面对一群窥私欲浓厚的帕帕拉齐,不再宛如处女而是宛如布道。我还记得她谈育女心得的一句话,活生生的把麦姐从性感符号催化成我的人生导师。她这么说来着: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女儿说NO。

    学会说“NO”的确重要,那是人生思考的第一步。懂得说“NO”更意味着你拥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有多可贵?简而言之,它能区别你是人还是兽。不过,说到拥有自由意志的不易,皮特•沃金斯一定比高龄阶段的麦姐更深有体会,他可不只是面对娱记泛泛而谈,而是在1971年拍出一部《惩罚公园》作为自己特有的表达。

    作为一部有名的“伪纪录片”,《惩罚公园》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当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接踵而至,美国国内激起一股反共飙风钳制自由思想,将捍卫自由意志的人士定性为涉嫌危害国家安全,大范围予以逮捕和审讯。“伪纪录片”的“伪”是因为沃金斯在影片中虚构了一个位于美国境内沙漠中的“惩罚公园”,凡是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均被编成悔改小组带到此处,接受专制统治者的审讯和惩罚。专制统治对自由意志的摧残是如此的荒谬和暴力,明显超越民主自由国家的伦理范围和实际状况。理所当然,《惩罚公园》首当其冲遭受惩罚——成为禁片。

    整部电影由两条主线贯穿始终。其一叙述的是自由意志者接受审讯。被编为638号悔改组的犯人因言行被国家安全法庭判为有罪。判决要求他们在如下两项惩罚中作出选择:要么被投进监狱,接受几年到几十年的监禁;要么进入“惩罚公园”呆上三天,其后便会开释。既然犯人们正是因为能够自己思考才会被捕,他们无一例外避重就轻的选择了后者。常识和常理告诉他们,“惩罚公园”不过是块沙漠,在高温荒芜中呆上三天绝对好过几十年的囚禁生涯,三天的艰难困苦肉体折磨,咬咬牙不就过去了,几十年的不自由,牙齿咬碎了恐怕铁窗依旧。自由意志促使人们能按照常理反思现状进行思考,它的缺陷也在于此,如果对方压根就是想玩玩你,不按牌理出牌怎么办?如果你放弃自由意志,那不正是和专制者形神一体?如果你选择自由意志,那么请接受专制者为你安排好的命运,他们只想只你于死地!

    另一条线讲述的是自由意志者们进入公园后的命运。编号为637号悔改组的人员已经选择进入“惩罚公园”接受惩罚,公园中的规矩如下:他们若能在三天两夜内按设定路线到达十几公里外的国旗下便可获释,但士兵们在会在他们出发2小时后开始追逐他们,被抓则意味前功尽弃。烈日灼人,无水无食,前方黄沙漠漠,后有凶狠追兵,那面代表自由的国旗始终在远方飘扬,如何到达?途中被掠回击毙自不待言,即使他们精疲力竭东躲西藏侥幸来到国旗下,却发现早有士兵在驻守,触及国旗永远只是手势而不是事实。

    两条主线并非一前一后,沃金斯巧妙的把两条线剪接到一起,穿插的影像更能激起观影者的思考。审判法庭没有庄重肃穆只有简单粗鄙,嫌疑人手铐脚链刑具齐全,一旦言论过激便得到暴力伺候。审判过程如同直接宣判,询问质证辩论统统没有,庭审犹如发疯的野马,直接把嫌疑人往叛国贼的坟墓上拉。而惩罚公园就是一个诱捕圈套,受罚者们一路的反抗逃亡、为命狂奔,一路的焦灼饥渴、绝望无助,用尽一切手段,结果不是死亡就是被捕。最终他们等到的不是自由,而是自己被枪击的伤口。犯人们和审判者之间的指控和反驳,受罚者和士兵们之间的逃亡与杀戮,让我们看到,专制暴力如何把自由意志责罚的头破血流遍体鳞伤。

     两条叙述线充满精心设计的细节,隐射现实又饱含寓意,这正是“伪纪录片”的精彩之处。例如在庭审前,法警例行公事的宣告:本次审判是由行政令授权。在三权分立最为明晰的美国,行政权力的扩大化正是当时美国政治的常态。铁幕升起使得意识形态的竞争越演越烈,美国只得推出拥有高度权力自主的总统强化统治,从罗斯福新政开始,总统宪政狂飙突进,终由“帝王总统”尼克松将其发展到极致。影片晃动不已的镜头偶尔扫过听证会背景,那儿居然挂了一副尼克松的画像。看来此时的总统已然取代正义女神的天平,他才是最威权的上帝。

    细节还体现在两组人员的形象设置上。代表专制体制的审判组成员衣着严谨表情刻板,生就一副口衔天宪的摸样。代表自由意志的罪犯则不修边幅衣着随意,倒真是从内到外的都散发着自由的气息。毫无疑问,高坐上方妆容肃穆的先生女士暗喻当时与专制联手的大商业大企业家。在战争年代,他们积极配合政府,战后的邀功论赏中便要求政府对自由思想予以钳制,因为后者的发展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对利益的收割。导演设置了一个来自富人家庭的女孩。由于所处环境类似,女孩的诘问处处让审判人员无从招架。女孩讽刺专制统治早就控制了权势者孩子们的思想时,他们哑口无言只能说,我们的孩子要是变得和你一样,那都是被你影响的,因为你只会唱“杀人、杀人”。镜头一转,“惩罚公园”对自由意志者的杀戮正在进行。绝妙的讽刺!

    沃金斯正是将庭审过程与公园受罚相对照,表达出当专制者无法从思想上征服自由意志,它就会举起死神的镰刀,暴力是它可怕的凶器与唯的一手段。当犯人们向国旗跑去,士兵开始练习各类枪械的射击,期待一场刺激的沙漠猎杀;当受罚者被打得倒下时,士兵说他们只是和平投降了;当自由意志者走投无路,只好放下思想皈依暴力,理由借一个瘦弱黑人之口说出,这操蛋的游戏使我们置身于一场革命,我们不是赢就只有死。暴力引发暴力,暴力制服暴力,暴力反抗暴力。人类逐渐遗忘尊贵的理性,原始的暴力开始蔓延,专制统治者蛀空人类的精神,空留野兽般的残骸,这正是沃金斯的点睛之笔。
    
    所以,当我们还能说“NO”时,我们就还有生命的尊严和美好的希望,因为,当我们永远无法说“NO”,我们不是傀儡又是什么?

 短评

play in the park with those who designed it

9分钟前
  • mxx
  • 力荐

!!

14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力荐

狠!!!!

19分钟前
  • 尹桃子
  • 力荐

政治伪纪录片

24分钟前
  • mills
  • 推荐

原来Peter Watkins早阿巴斯二十年就开始把玩记录片的虚实魔术,还是不顾死活的用在政治异见的主题上。在预设的框架下,具有与故事人物相似背景的业余或非演员们忘我地自由发挥,以至连导演自己都几度分不清真假。此片的拍摄本身就是行为艺术,在直指现实社会的同时,也是对大众媒体议程设置的反讽

25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这种还真是美国人能干出来的事,电影不穿差审问片段就好了,穿插太多导致电影没啥惊险感了。

29分钟前
  • 海边的曼彻斯特
  • 较差

美国国旗旁,摄影机(开场)和警察(结尾)都早早等在那里,一波人的故事结束,另一波人的则开始,事实便是电影在结尾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其自身作为自己阴谋论/革命的刽子手的事实。

34分钟前
  • TWY
  • 还行

虽然是伪纪录片,但是准确抓住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政府只有在我们变得暴力时,才愿意做出改变。”

39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非常好!不出意外,应该是我今年新看的最好的电影了

40分钟前
  • 何生生
  • 力荐

目前看过最好的伪纪录片,彼得沃特金果然没让我失望。

45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政治是狗娘

49分钟前
  • 芝鬼
  • 还行

4.5

52分钟前
  • 𝐓
  • 推荐

这片起码超前了二十年

55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彼得沃特金这片子好像在美国上了几天就被禁了,也是,都把美国人黑成什么样子了(“黑出翔”完全不足以用来形容)。其实只是没有很炫酷的交叉剪辑伪纪录片,但内容的直接实在大胆

5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58分钟前
  • 懊恼
  • 力荐

幼稚了,从手法到意识

59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还可以,但不符合我的口味,而且政治色彩过于浓郁

1小时前
  • 品客
  • 还行

伪纪录片。。。政治敏感

1小时前
  • 列车长&solaris
  • 推荐

彼得·沃特金凭借一己之力拓宽了“纪录片”的边界——或曰是剧情片的边界——使二者混淆难辨,最终起到动员群众努力介入社会现实,改变ZF政策的政治意义上的作用。纪录片通常被认作是对过去历史事件(国家的或个人的)的一种重建,立足于现代回望过去,被要求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然而创作者的存在本就是纯粹客观无法实现的最大障碍,而沃特金基于美国现状所进行的合理推测——“惩罚公园”的建立——是否也有部分可归属于“记录片”的范畴中呢?2022.10.21 (详见笔记)

1小时前
  • 吹牛伯爵
  • 力荐

“我厌倦了四平八稳。我试图寻找一种方式让观众相信那不是电影,而是实际发生的事件出现在了银幕上。电视可以轻松办到此事。如果你在看一场体育比赛或选举晚间报道,可能会感觉枯燥得要死,但它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真实。那便是我想要为自己的影片所注入的感觉。”……可惩罚公园导演彼得沃德金这段话的前提是:你得已经认定画面中的事件(如体育直播或选举报道)具有真实的可能性——即使画面中内容是假的是排演的,但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存在大量的类似事件。而如果把拍摄内容换成:超能力年轻人在天上飞来飞去呢?穿越云端时手提摄影的晃动感与画外持镜人的喘息声还能让你产生类似的真实感受吗?

1小时前
  • 赱馬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