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枪

剧情片大陆2002

主演:姜文,宁静,伍宇娟,刘小宁,魏小平,石凉

导演:陆川

 剧照

寻枪 剧照 NO.1寻枪 剧照 NO.2寻枪 剧照 NO.3寻枪 剧照 NO.4寻枪 剧照 NO.5寻枪 剧照 NO.6寻枪 剧照 NO.13寻枪 剧照 NO.14寻枪 剧照 NO.15寻枪 剧照 NO.16寻枪 剧照 NO.17寻枪 剧照 NO.18寻枪 剧照 NO.19寻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2 12:34

详细剧情

  马山(姜文)是西南地区某边陲小镇的一名普通警察,某晚参加妹妹婚宴时因喝得酩酊大醉被人送回家中,次日早晨醒来时,他发现从不离身的配枪不翼而飞。意识到偷枪人可用枪里的三颗子弹杀人时,马山不禁毛骨悚然,当晚所有参加妹妹婚礼的人都成了他的怀疑对象。  在对重点嫌疑人,卖“羊肉粉”的刘结巴、送他回家的周小刚、突然出现在周小刚家的旧恋人李小萌(宁静)一番追踪后,马山依旧没能理出任何头绪,而对李小萌的怀疑里,又混杂了极为复杂的感情,此又导致其妻怀疑他移情别恋。正在这时,李小萌在周小刚家被人用枪打死,马山作为嫌疑人被拘禁。经过一番冷静思考,他终于将乱麻捋顺,开始了寻枪之路。

 长篇影评

 1 ) 丢枪?寻枪!

该片讲述了,警察马山一夜梦醒后,发现自己的枪不见了,在丢失的枪里面有三颗子弹。于是,马山开始走上了一条不寻常的寻枪之路。

完全被开篇惊艳到了!开门见山,剪辑凌厉,完美地被带入到中年男人陷入丢枪危机的焦躁与臆想之中。主观镜头和各种超现实元素带来一种黏腻的焦虑感。关于枪到底丢没丢这个问题,真是越想越有意思。

陆川和姜文,用男人的视角讲一个男人的故事。追,寻,冲破你我他的顾虑和隐瞒,那不见却又被最终找到的,也不只是马山的枪。

 2 ) 在主观意识的天空里

               在主观意识的天空里
                                     ——评电影《寻枪》
讲主观之前,首先要客观地来说,陆川的这第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与他那著名的《可可西里》《南京》里的记录式的现实感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寻枪》是主观的、是充满意识流的、超现实感的……不管多少人,对这部《寻枪》有多么大的争议,但就个人而言,仍然觉得这种主观的表现手法是值得体察和玩味的。这也正表现了陆川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所追求的一种更加深入人的思考与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画面色彩华丽与否、服饰是否有中国特色的表面。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有着浓厚的主观情绪的电影。
首先从影片的故事主题上来说,这就是一场有关于人的精神的质疑。丢枪之后的马山,猜测、怀疑、焦虑、苦恼等一系列的情绪纠缠在他的头脑里,种种幻觉不断浮现,精神几近崩溃。此时的主人公受到的是责任、家庭、信任、背叛、社会、规则等等等等的考验。寻找枪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就是一个寻找自己躯壳的一个过程。那个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所需要的,那个能代表他自己种种社会地位、身份的躯壳不见了!所以,在丢失手枪之后,局长要扒了他的警服;所以,在丢失手枪之后,妻子对他产生了不信任;所以,在丢失手枪之后,他对所有的人都开始怀疑、猜测、甚至臆想……躯壳丢失了,本来应该说露出来的是更真实透彻的自己。但是,《寻枪》没有,它就此打住,没有落入俗套地表现轻松,而是让主人公更加仓惶、恍惚、以致无法正视本真的自己。这也就是导演对现代社会中人类多重角色、属性及社会地位的不安和无奈。其实他也是这样悲观并且悲哀地告诉我们,作为社会人要有必不可少的躯壳,哪怕那是狭隘的、僵化的、毫无思想可言的伪外衣,也要在生前你所活动的范围内将它披在身上。于是从这个方面也就表达了导演的主观上的对这种现实情况的体悟,从而也造成了一种矛盾,客观社会真实背景和主观思想认知上的矛盾。当然,导演也是要表达一种生活的真实的,现现实实的世界确实是不能改变的背景在那里的,不可能整个电影都沉迷于主人公的臆想中的。只不过他运用了一种主观的思想流动来表达这种真实,于是这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是主观思绪与现实世界的冲突,苍凉的启示,悲壮的完成。所以,才会有关于结尾处的争议,到底主人公死了没有?那个最后站起来似哭似笑的人究竟是谁?就我个人的理解,并且从以上的观点推断出,那么,那个人就是马山在手枪找到了,也就是躯壳找到了,并用被那手枪将自己暴露在外的失去躯壳以致扭曲的即将化作第二层躯壳的身体打死之后,所真正逃出来的真实的自己。那种大笑,亦可理解成大悲的表情,即是解脱后的畅快淋漓,也可以说成是悲哀的嘲弄。所以姜文用了那么一种意味深重并且复杂的表情。
并且相对于一个人精神的质疑,影片所营造的本身就是主人公的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他所感受到的只有周围狭窄的相对封闭的世界,整个小镇也只有他周围的那些熟识的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是导演特意安排的,导演的主观意愿和想法被刻意化。据说导演在拍片的之前,都要将那青石板路认认真真地清扫一边,并洒上水,以至这些相对纯粹干净的但却狭窄的环境能够与主人公精神上承受的压力、事件的曲折程度形成的反差和对应。所以,它整个就是在一个强烈的个人主观的环境下而反应故事中人物的精神恐惧的一部电影。
其次,从影片的摄影上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主观镜头的盛宴。○1主观镜头,能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剧中人的活动场景,感同身受的获取电影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而设身处地的为其着想,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 主观镜头,在这部《寻枪》里大量地被使用。对于这种表现心理悬疑的电影,主观镜头是最适合于表现主人公的情绪和各种各样的幻觉的一种方式。在片头,发现枪丢失之后,那段从家里到单位的路程,运动镜头加上主观镜头的低速摄影,并且是倒放。镜头摇晃,虚与实相交,景别模糊。给了观众长达约两分钟的强烈视觉冲击,并且摄影师在这一过程中故意地在越是拥挤狭窄的地方,镜头越是给的晃动的剧烈,放的速度也越快,并且在这慌张中间夹杂了一段较之相对宽阔的正常速度的画面,之后又进入刚开始的那种充满急躁感画面。这就更加强了一种情绪上的紧张和急促,也更有利于制造悬念。再配上急躁的摇滚乐,强烈了主人公此刻内心不安情绪的渲染。这样的镜头出现了不止一次,在另一处是主人公开摩托车追人的一段,同样的紧张和未知的情绪贯穿,再加上夜晚的神秘模糊和路灯的或明或暗,也暗示了故事的发展阶段:毫无头绪的一团乱麻。相反地,当客观镜头在宽阔的道路上的时候,特别是那一段主人公追小偷的插曲,是前所未有的一段开阔和明朗,甚至马山说的话都是那么的有哲理了,他这个人也显得真实和闪光了。但是一回到小镇就是主观镜头在这样狭窄的巷子里,正是这样的狭窄使思绪打了结,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什么人的思维都是受到制约的,于是主人公在这个狭窄的小镇像是一个囚徒一般。尽管他本身是一个警察。这就是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在此刻起到的对于主人公思维上的不同作用。
影片的主观镜头可以分为两类,整部影片也可以看出导演要将两类镜头所表达的两种世界之间的界限努力地模糊化,一就是○2“代表人物视线的真实世界镜头”,二则是“明显表示出主角主观情感与情绪的意识世界镜头(具有制假功能)”这一点在马山开会发奖金的那段能感受的特别强烈。马山通过自己的视角观察着所长冠冕堂皇的讲话以及同事们对于奖金的乐此不疲,与此同时他意识中的与丢枪有关的人物像转盘一样不断地循环出现,并且速度越来越快,直至极限,可以想象表面平静的主人公此刻精神上受到多么大的压力和折磨。所以这种模糊的两种世界的主观表现手法,能让观众更加渗入地进入主人公的思想之中。因为仅仅从一个人的表面,是看不出他在想些什么的。因此,观众就有可能在这种进进出出中产生出迷惑和猜疑,甚至会认为也许从头至尾的一切都是主人公想象的。所以说这种手段用的高明,甚至可以调动观众的主观情绪,这就叫入戏。所有的人都入戏了,其实这戏本身就所处在主观思想之中的。而且这种不断进出于意识和主观的现实之间的摄影上的表达手法,是特别能够表现一种悬念的色彩。对于本片,最大的悬念就是谁偷了枪,谁杀了人。能够解释的只有主人公残损的回忆、不确定的推测以及别人的叙述。正是这一点,才使这种运用进出主人公精神世界和主人公眼里的现实世界的方法,得以从不同的主观角度来片断式、充满迷幻色彩地展示那一悬念。
那些充满迷幻色彩的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技巧,代表了意识的流动,同样拥有强烈的导演的主观意志。陈觉与马山刚开始的一段对话,陈觉一回忆起饭桌上有什么人的时候,就突然在两个人中间出现了一张有着鲜红的随风飘动的桌布的饭桌,这些使语言和思维得到了自由和舒展。同时观众也突然眼前一亮,这是一种○3“用浓缩画面阐释短语”,将思想中的情景拉到现实的镜头前来,可以说这完全是叙述中或是思想中的东西。
总之,这部《寻枪》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情绪在里面,不管是导演的还是演员的。呈现出一种独特个人色彩的表达方式,将主观情绪与所要表达的不管是精神上的或是真实中的结合的很好。使得本片成为一个分水岭,一群受影碟影响很深的文艺青年们,在制作体系森严的电影世界之外叩响主流电影的大门。尽管还有很多的对这部电影的争议,比如故事情节没新意等等。但是并不妨碍这部《寻枪》在当年获得的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成绩。

 3 ) 《寻枪》剧情之我见

昨晚看完了《寻枪》,明面上是一个警察醉酒丢枪后,疯狂寻找的故事,故事的结尾警察假扮为罪犯想杀的人,骗罪犯打光了枪里的子弹。但看完后,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感觉似乎影片想说的不止于此。于是上网看了很多朋友的影评,之后结合自己的想法,梳理出了我对影片主旨的看法,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先上我的结论:“偷枪”的是马山的“阴暗面”。这里我不认为马山有明显的两个人格,我更倾向于马山的人格中存在两个方面,即光明面和阴暗面,下面会展开我这样想的原因。

先说明面上的故事,不成立的最明显的几个地方:1. 突然出现的抓小偷情节。2. 李小萌出事之夜,对马山及其妻子的过度渲染。3. 故事结尾处奇怪的变换,买票坐车的一会儿是周小刚一会儿是马山,周小刚最后却是被绑在马山家里,以及突然出现在马山后面的“结巴”。

1. 抓小偷的情节。

看完影片,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突然出现的马山抓小偷的情节,突然马山就出现在一条宽阔的马路上,突然就骑车抓小偷,最后缴获了一把“假枪”。这个最不合理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前因后果,甚至没有场景、时间以及人物的自然转换,仿佛这整个情节和前后是完全割裂的。我想,导演是以这种方式告诉我们:这一段情节都不是真的。请各位想象一下,这段情节是不是就和我们平时梦境中会出现的一些情况类似,没有前因后果,突然耳边响起抓小偷的呼喊,一看旁边有一个骑车的小偷,但是我没车啊,怎么抓呢?然后一辆自行车就以一种荒诞的形式走到了自己面前。骑上车去抓,自己怎么骑都不累,小偷最后问大哥你咋不累啊,马山说你听到了那首歌吗?我听着这首歌,怎么骑都不累。如此种种,都是极其不真实,极其荒唐的,我想导演是在明确的告诉我们:这一切不是真的。

2. 李小萌出事之夜。

如果真像明面上的故事那样,杀李小萌的是“结巴”,那么导演为什么要在事发之夜,着重描绘了马山及其妻子在家中的行为,并且其中也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比如马山醒了好几回,灯总是开的,他很奇怪:我明明把灯关了啊?再比如,马山起床发现妻子不在,下床去找,发现妻子在洗脸,并且诡异的是,导演给了很久妻子脸的特写,妻子眼中满是惊恐(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导演为什么要安排这些镜头?还有后来,马山在拘留的地方问妻子,我昨晚是不是出过门?妻子面如死灰,非常隐晦地说,你确实有一段时间不在床上。这里妻子的表情,以及对话,都在向我们传递:背后另有隐情。我想一种合理的解释是:马山半夜起床,妻子尾随,目击到马山走进了白宫,不久听到枪声,惊慌中又返回家中,猜想肯定出了大事,马山说不定杀了人,第二天马山被抓,她印证了想法,才会面如死灰:马山这次肯定逃不掉了。

3. 结尾处。

结尾处明面上的情节:马山告诉周小刚,你可以离开本地,周小刚很高兴。后面我们看到一个看起来像周小刚的人,去买票,走在铁轨旁,买票时的脸是周小刚,走在铁轨旁时给了好几个后脑勺的正反打,我想这里一半是“石凉”,一半是“姜文”,后来警察到了马山家中,发现真正的周小刚衣服被扒光绑在了家里。“姜文”走在铁轨旁,“结巴”突然出现在身后,几乎是贴在他背后,朝他开了枪。这里有好几处不合理,假如马山只是想假扮周小刚,为什么还要专门跟他说,你可以离开本地了?直接打晕绑起来不就行了?还有通过后来我们知道,真正的周小刚一定被绑在马山家里,那么买票的,走在铁轨旁的,为什么还会出现真正的周小刚?还有“结巴”的出现,几乎是贴在马山背后出现的,这是怎么做到的,在四周空旷的铁轨旁,一个人接近到这种程度,另一人完全没有提前察觉,在我看来这完全不合理。

所以综合上述不合理之处,我得出的结论是:影片中存在大量马山想象的内容,“小偷”和“结巴”都是马山想象出的人物,意义在于对自己想不通的客观事实进行“强行解释”。比如:我的枪不是丢了吗?为什么我手里还有一把?哦,是我抓了个小偷缴获的,是假枪。抓小偷时马山是不是也说过,这就是我的枪,长得和我的枪一模一样。再比如:到底是谁想杀人?为什么要杀人?哦,原来是有个结巴,周小刚用假酒害人,所以要杀他。不然无法解释,假扮周小刚离开本地,杀人者就一定会发现并跟上来吗?按常理来说不一定。但结巴就是跟上来了,结巴怎么如此迅速地知道周小刚要离开,怎么能靠马山这么近都不被发现,因为“结巴”就是马山自己,是马山对自己性格中阴暗面的一种抽象,只有抽象出这么一个反派,这样一个敌人,才能和他之前的想象自洽。所以之前他跟周小刚说的,你可以离开本地了,不是对周小刚说的,而是对自己说的,只有这样,自己的潜意识,自己的“阴暗面”才能相信周小刚要离开了,我要动手了,否则如果只是一个外在的,卖羊肉粉的结巴,是做不到以上这些的。

影片中还有很多弱一点的暗示,也能印证我以上的想法,有一些其他影评也说过,比如:马山第一次见“结巴”,说你是结巴,“结巴”就开始结巴,说你爹是瓦匠,“结巴”又连连称是,正因为“结巴”是马山的想象,所以“结巴”的人设,就全由马山决定了。再比如:马山去问自己妹妹婚礼的情况,一问三不知,这合理吗?实际上妹妹每一个问题都回答了,只是马山潜意识全部忽略掉了而已。

综上,我认为《寻枪》的主旨,是与自己的阴暗面斗争。马山性格中有光明的一面,他知道作为警察要恪尽职守,在家庭中也要做一个好爸爸,好丈夫;他也有阴暗面,对李小萌的欲望,对周小刚的嫉恨,对妻子的反感。他被自己的阴暗面吞噬,终酿成大错,但他最后完成了自我救赎,消灭了自己的阴暗面。我觉得马山在精神上,是一个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人物,看过《惊魂记》的朋友可能会和我有同感吧。

最后再多说几句,即使按照我上面的理论,影片中还是有很多站不住脚的地方。我的观感是,影片中有很多证据支持明面上的故事,也有很多证据支持我的想法。所以我猜,电影可能做过修改,才会出现又像猫又像虎的情况,可能审查人员认为,不管马山精神如何分裂,他毕竟是一位人民警察,还是受过表彰的警察,竟然最后杀害了一位无辜群众,这肯定是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可能影片的主创团队基于此做了修改?事实如何,我们其实已无从考证,能做的只有享受,影片带给我们的震撼和警示。

 4 ) 眼睛在旅行——《寻枪》里的主观镜头

    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当做电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即为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是代表剧中人物视线的拍摄角度,摄像角度就是观众的视点,如果有意从剧中人物的视线角度拍摄,意味着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视线看发生的事情。和客观角度相比,主观角度着重表现主体人物的视觉心理,往往出现不寻常的视觉印象。
    在这里主观镜头就成了一双可以随处“旅行”的眼睛,用以代替剧中人物的主观视野和感受,在此主要看看这双“眼睛”是如何刻画人物心理(眼镜会说话)和制造悬念氛围(眼镜会骗人)的!


    主观镜头的运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剧中人的活动场景,感同身受的获取电影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而设身处地的为其着想,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

    主观镜头对人物情绪和心理的刻画

    《寻枪》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大多是男主角马山的主观视角和感受。自“寻枪”行动展开伊始,马山的意识世界就变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换作马山的主观镜头语言,则表现为影像和声音的夸张其辞、如梦似幻——
    影像上:画面的浓烈渲染,镜头的摇曳不定,景别的似近而远;
    声音上:人物话语 分贝量的增强,音响效果重锤猛击,音乐伴奏或紧或缓。
借此过分渲染,从而传达出人物情绪,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有一组镜头是说马山在夜晚开着摩托追踪一辆车,寻找枪丢失的踪迹和线索。此时是由马山开摩托的一个客观镜头(全景)转换作马山的主观视角镜头(近景):(马山)看见路及路边的景物(树、牛、墙屋)都在飘移,晃动不定、朦胧不清,似乎在跟马山玩捉迷藏。这个镜头出神地传达出马山由于失枪开始“怀疑”身边一切事物的主观情绪,“怀疑”视角此时形象地再现了只能存在于人脑的抽象意识,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几分钟的剧情直接都用马山的主观镜头继续讲述:他开着摩托,视角模糊、景别不清,在行驶的路上也只给出前照灯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过镜头对准路面向前推进,渐入一幕幕过去24小时内出现在马山身边的人物:妻与子向他挥手告别说明马山离家已渐行渐远、新婚夫妇默然凝视的眼神反映亲属也和他有所疏远。马山对人“不信任”此时已严重影响到他与周围人正常的交际生活关系,而这一切的导火线仅仅是“丢枪”。
    马山恨不得“枪”马上就能出现眼前。车继续前行,不远处闪现一个拿枪人的背景,这个背景随着马山摩托的颠簸一直在晃动,看得出此时给的还是马山的主观镜头(马山本人始终没有出现)。这个镜头让观众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马山)”要找到枪否则人命关天(用警察局长说的话就是“枪里面还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的焦虑急切。
    以上三组镜头配的均为缓慢极具迷幻色彩的音乐,声画结合展现主人翁的“怀疑”心理。这几组主观镜头也说明,马山自己已经认识到由于“寻枪”导致他与人的隔阂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是否继续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诸多“问题”,又怎样抚慰猜测多疑的情绪以及精神上的创伤?“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国内惯例,大凡人到中年仍旧活得憋屈的男人必有隐疾。《疯狂的石头》中的包世宏和《鸡犬不宁》中的马三便是明证!《寻枪》中最明显的反应在这种精神创伤对夫妻二人正常性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带出的一系列感情问题。对于马山,早醒、失眠、多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压力的带出,与其惶惶不安的活着,还不如痛快的死去。我想在片尾马山灵魂出窍狂笑着跑开,应该算是一种精神境界如释重负的终极解脱!

    主观镜头对剧情悬念氛围的营造

    马山的意识世界发生变化,再通过导演运用主观镜头的有力呈现,让观众在观看任何一组新镜头、分析任何一个新剧情时,都会戴上一种猜疑的视角去审度:眼前发生的事情是真是假?因为剧中人的主观视角分为“代表人物视线的真实世界镜头”和“明显表示出主角主观情感与情绪的意识世界镜头(具有制假功能)”,导演们往往把两种镜头混淆运用,模糊真实世界和意识世界的界限,从而让观众对剧情难辨真假。如此一来,观众变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带着迷惑观看下去,这不仅使剧情更像悬念侦探片,“一切皆有可能!”也一再吊足观众胃口,不至于失去观影兴趣!可以说,主观镜头运用越多,观众越是渗入到剧中人的感官世界,越有被蒙蔽的感觉,也就越有挣脱蔽障、挖掘谜底的欲望。
    我想导演正是把握了主观镜头能够制造悬念色彩这一重要因素,贯穿于“寻枪”整个过程,吸引观众去推理、猜测最后的真相,才使得《寻枪》故事变得如此扣人心弦、紧张有趣。


    随着“枪”的线索一步步明了,马山的情绪也一步步稳定,镜头的运用也渐趋平和:远山、静松、乡间小路、小桥流水,一切的一切都给人予明朗开阔、水落石出的感觉。马山主观视野中“迷幻紊乱”的镜头也少了,甚至连主观镜头也运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客观陈述。悬念减少,观众可以不再被马山的意识左右,慢慢站以旁人的角度去分析发现最后的事实,变被动为主动。
    而此时马山和镇上人的关系也渐趋平和,和妻与子的隔阂更是换来了前所未有的融洽:马山把真相坦诚相告后,妻子理解了他的所作所为,儿子马冬也招来《福尔摩斯探案录》助父一臂之力。冰释前嫌,马山精神压力减少了,更知道家人在自己心目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当他最后一次离开家,站在家门向屋内张望时,主观镜头再次出现,它以马山的视角环扫空荡荡的屋子,然而画外音却出现了妻子“马山,你到哪里去?”的关怀以及儿子“出来以后再也不准打我,永远不准!”的和谈的声音。主观镜头语言再次把人物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末尾,马山被枪击中后,“他”回到儿子念书的学校,朗朗读书声中,镜头以穿过墙洞的窥视视角,看到妻子教书和儿子读书的身影,在他脑海中依旧念念不忘……继而镜头从教室走廊拉回,淡出,马山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人间回望,而这一次,是以“上帝的视角”!

 5 ) 结巴就是马三

其实很明显,最后马上绑了周小川在自己家,但是镜头里周小川去车站买票的时候,给的特写其实就是周小川的脸,我想这是导演在暗示这一切都并不真实,只是马山自己的臆想

还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几个暗示性镜头
1:马山第一次和结巴说话,结巴还没张口说自己结巴,马山马上肯定的说“你就是一个结巴”而结巴马上就说“是是是,我就是一个结巴”这样的台词不想是一个人自己给自己臆想出来的人自我催眠吗?:
2:马山老婆的话也印证了马山那天晚上不在家,她趴在马山身上说的话也耐人寻味“对不起,我不该吃你和周小萌的醋”显然她老婆知道是马三枪杀了周小萌
3:马山一再强调枪没丢,只是不见了,因为枪确实没丢,它一直在马山身边,马山只是看不见它了,看的见它的是结巴
4:电影最后,躺在地上的并没有哑巴,只有自杀的马山

 6 ) 马山杀人的幻觉和真相

首先要感谢@WillRious同学的推测(如果没有看的童鞋推荐先看):
//movie.douban.com/review/5798135/
觉得非常有道理,又倒回去看了些细节,补充几点。下面是按时间顺序写,我主观的想法也标出了,其它应该都是导演要表达的:


[杀人当天白天]

1. 陈军描述婚礼上的马山:“从来没见你喝过那么多酒,真正有凶气。”

2. (主观)老树精出现前,有一段战争戏:马山以前参过军打过仗。参考美国影片,杀人犯十有六七是越战回来的老兵。另,周小刚的兄弟,也是马山的战友,战死沙场。

3. (主观)周小刚住的地方叫“白宫”,老树精特意提起,应该不是随便起的名字(马山在表彰会上回忆各个人讲的话,也重复了两遍“白宫”)。每个人自有理解,不过度解释。

4. (主观)周小刚让马山在自己的车里找丢了的东西,没找到。这前后的对话里,解释了一些马山的杀人动机:“我(周小刚,和李小萌一起)这不是乘人之危”,“你身上还有什么东西,你的bp机都是局里给的”,“要帮忙找我”。

5. 周小刚开车走之后,马山独自站在原地,有一段幻想:
有人突然带个姑娘骑摩托车经过,这个情节分三个镜头,拍到摩托车的第一个镜头,姑娘是红衣服,后来再拍到他们,变成了蓝衣服,然后马妻从墙角出来,和马山打招呼。
这组镜头因为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地,拍摄会一起拍,服装组不会出那么大的纰漏,不是穿帮,是刻意而为,意思应该是马山前后换了女人。再加上后来马妻出现得莫名其妙,配了迷幻音乐。说明从周小刚走后,整段都是幻想。

6. 马山在一条很窄的小巷里走,遇见结巴给县领导送羊肉粉:这一整段也是幻觉。
对话的时候,小巷通出去是个大院,实际等马山走出去,遇到所长,场景是另一条路。而仔细看他们对话时作背景的大院,和马山刚走进这条巷子时,背景一样(都是一个两层的废屋,窗户上带两个窟窿,右边是扇黄门),意思是,马山一直在狭窄的想象空间里来回走。
这一场的几点补充:
    a. (主观)走进小巷前,不是直接走进去,而是先错过了,马山又回过头来,走进小巷。增加悬疑感,强调了这条巷子是特别的。
    b. 结巴说,我遇见你就不结巴了。(如果是一个结巴为家人报仇杀人,剧情也完全成立,何必加此一段)
    c. 在小巷里走的时候,用的是迷幻配乐,剪辑有多处跳接,时间上不是连贯的。
    d. 走进和走出小巷时,背景墙上唯一不同是一张红色的纸,排除了“马山自己掉头走回来”的可能,小巷是想象空间。




[杀人当晚]

1. (主观)老树精说李小萌:“你不喜欢她的时候,她非要你喜欢她。你喜欢她了,她又跟别人跑了。” 可以理解成杀人动机。

2. 离开老树精家,半夜马山开摩托车找枪,和自行车追小偷,拿到假枪。这整段也是幻觉:
    a. 马山半夜上路,看见亲友站在路边,妻子儿子向他挥手道别(联想到之前莫名其妙的升孔明灯一场,可能是马山在祈福),此时背景红黄灯光交替(不是路灯),又用迷幻音乐。
    b. 前方有人拿着枪,在雾里走进光明。

    然后就是自行车追小偷的一段。看怎么切入这段的:有个主观的晕眩镜头,倾斜着对向路面。

    c. 在山路上,“小偷”在前面骑车,马山身边飘过来一辆自行车。(此时有个夸张的飞机音效,个人觉得是表示晕眩) 。
    d. 骑车追人这段,几个场景平行剪辑:平地大路上两个人并行骑车;环山公路上一个人骑车(主观镜头,路牌上限行速度不断提高);矮树小公路上两个人骑车。
    e. 在自行车上质问小偷的最后,用了个镜头,叫Dolly zoom,又叫vertigo镜头(因希区柯克的vertigo迷魂记而得名),是摄像机倒退时,用变焦镜头增加焦距,保持被摄主体大小不变,但背景效果晕眩:典型的幻觉镜头。
    f. 马山问有没有偷枪,小偷果然就有枪,不是很奇怪吗?
    g. 这段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这个小偷。这段结束后直接切入在家和老婆在一起的夜景。
    h. 后来唯一出现假枪的场景,是最后一场,马山和哑巴搏斗,也在幻觉里面。唯一提到假枪的,是马山在床上向老婆坦白枪不见了,老婆说,不是在吗?马山说,那是假的。

(主观)我的猜测是:这是杀人前最后的心理斗争,小偷是有良知的自己,杀人念头和内心良知齐头并进,双方周旋了好一阵,良知试图打消杀人念头,最终没成功。
这么一想,再注意了一下两人的服装:马山偏黑,小偷偏白。个人观点。




[马山被哑巴杀]

1. 马山既然出计,要引诱凶手出来,为什么不穿防弹衣?还给老婆和儿子送东西?

2. 刘哑巴开枪射中马山。同时警察到马山家破门而入,发现周小刚,问“马山呢?”。这时警察已经破了案,发现是马山杀的人,所以最后赶到火车站。(周小刚被马山封住了嘴,那是瓶子个什么道具没看清楚,如果设计捉凶手,何必折磨周小刚)

3. (主观)注意马山和哑巴两人的服装,又是一黑一白(此前哑巴之前一直是淡色条纹衣服,马山或周小刚都没有穿过这件白衣),所以猜测又是黑白小人在马山脑里的抗争,小黑人本想打死周小刚,最后没杀成。个人观点。

4. 马山最后的笑,如果只是抓住哑巴,自己连命都搭上了,有什么好笑的。




[开场]
另外从写剧本的角度,开场是最重要的:

开场马山起床,马妻要他教训儿子。小孩能犯的错多得去了,但编剧偏偏选了“男孩第一次看到女孩下体”,“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个男女情爱纠纷戏,不是假酒故事。
并且马山从楼上下来,老婆睡楼下双人床(床上有很多女人内衣):夫妻分床睡。

如果硬要说意义,应该是“人民警察也可能开枪杀人”的假设,不管他表面多优秀,是不是受过表彰。
另外还有一点,战争扭曲人心吧。



顺便找出了原著小说,
//www.douban.com/group/topic/21734425/
虽然改编了很多地方,但哑巴的角色(在小说里是“何树强”),都和马山本人有很多关联,印证了马山和哑巴是同一个人。

 短评

看多了美国片,被这种海边腥味一般真实的方言片打动。陆川和姜文,用男人的视角讲一个男人的故事。追,寻,冲破你我他的顾虑和隐瞒,那不见却又被最终找到的,也不只是马山的枪。

7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老实说看的时候就感觉的到浓浓的人格分裂气息,“说来奇怪,我见到你就不结巴了”,但我喜欢更多的是故事片的气质和镜头的运用,有点像后来的《王的盛宴》,可恨的是拍人格分裂就大大方方地拍不要像那些二流导演故意剪辑出一个多重解读的故事。

10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音乐节奏吊得一笔,结尾神来之笔;宁静见姜文那段近景对话真真影后无疑,美艳撩人,值得反复赏玩;单车追贼的一段是全剧最爱!大概是陆川最好的一部片。极度情绪化,这才吸引人

13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基本是姜文撑起的片子

17分钟前
  • sonic monk
  • 推荐

从一开场老婆叫他起床的倒拍镜头(鬼子来了);宁静演的旧情人李小萌(阳光灿烂);去头皮砍下巴的超大脸部特写和说话磕巴(有话好说);自行车戏和刘小宁(本命年),直到终镜起身一笑又绕回鬼子来了。这么一路算下来此片像不像新导兼迷弟为领衔偶像拍的一部母题汇总传记片而这通常是著名影人退休前才会去作的?当然,如果致敬迷影才是陆川创作思路主驱动的话,也就意味着情节刻画与人物塑造必然处在次要位置甚至一度被扔到脑后,其中从李小萌身亡开始影片逻辑崩溃得堪比马山腹部中了假枪,所以也就只能给个……两星半。

22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结尾是这样的,马山终于找到了丢失的枪,但是拿枪的那个人偏要去找那个开假酒厂的报仇,马山用计将枪里的两颗子弹逼出来,这样他自己便中了两枪,那人慌了,过来看,马山立马把那人拷住了。我们看到马山昏迷,然后镜头一转,马山一脸解脱的笑沿着铁轨走来。这明显是超现实嘛。

24分钟前
  • djj
  • 推荐

陆川导演电影处女作,就能有姜文,宁静,韩三平的支持,实在是太幸运了。剧情上个人比较赞同认为陆川是想把男主角往精神分裂的剧情上去拍的解读。陆川用故弄玄虚的手段,避开审查的麻烦,拍成了这部风格怪异混搭,有些四不像的片子。尤其是在剪辑上,非常反主流,反常规。太怪,太乱,但也值得回味

27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事实证明,这片子好不是因为陆川,而是因为姜文

28分钟前
  • aluuuuuuuuuuuu
  • 推荐

【A】毫无疑问,这就是属于姜文的作品。影片的气质也和姜文本人一样,狂放:从开场的叠化转场中就生成一丝荒诞气息,发现丢枪那一刻所加重的摩擦音效实在是妙绝,随后现实与幻想的交叉剪辑以一种直接有效的运动对比(手持与轨道)突出情境。近乎是完美的开场,短时间内的影像拼接生成无限能量,极尽生猛而细腻的作者表达。在这之后便是类型的跳转,超现实手法的入侵,景框与演员走位相互撕扯,诡异氛围下聚焦个体的焦灼心理,以及妖艳的后摇气质。可以这么说,这可能是姜文拍过(至少是他主导)最痛快的一部电影。

29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据说拍摄现场导演被主演逼哭。有非常多的跳切镜头,第一人称视角镜头感相当地给力,全局你跟着姜文走就不想停了。7.9

3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形式主义太厉害了,不好看

38分钟前
  • fefe
  • 较差

人生其实一直都在找寻,名与利,灵与肉,情与真,你说你在寻枪,其实你何尝不是一把被生活折磨到走火的枪,岁月早已为你上了膛,一颗射向欲求不得的臆想,一颗射向贫瘠乏味的真实,灵魂在古镇小径上跌跌撞撞,直到出窍的那一刻终于有了解脱的快感。

41分钟前
  • 之晨
  • 力荐

陆川的导演处女作,有人说是翻拍黑泽明的《野良犬》,不过这不是中国人写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么?《寻枪》不同凡响的地方在于———它或许可以做一个分水岭,代表着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开始在壁垒森严的制作体系外扣击主流电影的大门。韩三爷还客串了,比较亮。

42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以陆导演现在的真实水平来说,这部片子是不是百分之百出自他手,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现在看来结合宿醉,偷斧头的人,乡镇悬疑等要素,再加上演员选得好,人家把导演的工作顺便也做了,所以说此片不好看应该不会能但若非要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这又有何必要呢,真有用吗!

44分钟前
  • ★冰凌宫★
  • 还行

姜文的风格掩盖了陆川的才气,但至少十年前,我们仍能看见他心里涌动的才华。可多年过去,却早已渐行渐远了...

47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与其说是陆川导演,不如说是姜文篡位

49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姜文监制并主演,无论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如何,姜文都至少占了一半的功劳,前半段看起来是个有趣的故事,说是悬疑其实更像是个黑色喜剧,可惜的是后面20分钟崩坏,太多快切镜头与快速剪辑,也无形中透露出了导演的“技穷”,很多地方交代模糊,有点仓促收场的意思,姜文的个人戏倒是从始至终都很精彩

52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在目前90min公映版里,《寻枪》的结局是被改动了的,因为原剧本有些不和谐,也过于戏剧化。而原剧本里那个反派,本来是韩三平相中的,不过戏份实在多,他没功夫演,所以取消了。真想看看美版120min是什么样子的。这也是姜文自执导筒之外唯一一部监制的电影,可见此片有多少姜文成分...

54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力荐

这是姜文的电影,不是陆川的电影。正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以马小军的幻想为骨骼,结构起《寻枪》这部电影的是马山的臆想与谎言。就像《罗生门》中的武士一样,死后的亡灵也会说谎,他在掩饰明知故犯的邪恶情杀,也在嘲讽云凹镇无处不在的“升平人瑞”。

59分钟前
  • 卷耳电影笔记
  • 力荐

哪有吹的那么牛。陆川当导演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

60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