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鹿人

战争片美国1978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约翰·凯泽尔,约翰·萨维奇

导演:迈克尔·西米诺

播放地址

 剧照

猎鹿人 剧照 NO.1猎鹿人 剧照 NO.2猎鹿人 剧照 NO.3猎鹿人 剧照 NO.4猎鹿人 剧照 NO.5猎鹿人 剧照 NO.6猎鹿人 剧照 NO.13猎鹿人 剧照 NO.14猎鹿人 剧照 NO.15猎鹿人 剧照 NO.16猎鹿人 剧照 NO.17猎鹿人 剧照 NO.18猎鹿人 剧照 NO.19猎鹿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4:34

详细剧情

越战期间,美国克莱顿镇5个经常一起打猎野鹿的好朋友中的三人尼克(克里斯托弗•沃肯 Christopher Walken 饰)、史蒂芬(约翰•萨维奇 John Savage 饰)和迈克尔(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即将奔赴前线。离开前夕,史蒂芬和另一个好友兼女友安吉拉结了婚,婚礼就是他们的告别会。三个年轻人在战场上被越军俘虏了,残忍的越军逼他们玩“俄罗斯轮盘”游戏,迈克尔乘机夺了越军士兵的枪。虽然顺利三个好友逃了出来,但在逃亡过程中他们失散了。迈克尔和史蒂芬最终顺利回到了美国,但史蒂芬终身残废了,住在疗养院不愿回家拖累家人。越战结束前夕,迈克尔从史蒂芬处得知他经常受到从西贡寄来的匿名的汇款,迈克尔断定一定是尼克。为了找回好兄弟,迈克尔决定再次冒险闯荡越南。

 长篇影评

 1 ) 人生如大梦,也是俄罗斯轮盘赌局

猎鹿人:赌场“成功”学

影片最后迈克尔和尼克对赌俄罗斯轮盘

迈克尔.西米诺1978年的电影《猎鹿人》信息量之大令人咋舌 ,表面上是一部越战启示录,实则要表达的是俄裔美国人的南柯一梦,这里面不但涵盖对战争、政治,阶级和意识形态的思考,更多的是导演对人生中的成与败,生与死,梦与醒的反思。

在狩猎文化中,鹿象征荣誉,也反射着猎人的心。或者焦躁不安,或者沉稳镇定,猎鹿人顾名思义,就是寻找“心”的人。神枪手迈克尔是一个合适的猎鹿人,他不但是个冷静的旁观者,还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在战前婚礼上,他倚靠在墙角喝酒观察者朋友们的一举一动,堪称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战俘营中他面对越共指在眉心的枪口,沉着冷静的救出了自己的朋友。他就是那种在电影中可以掌控命运、看破幻象的人。但正是这样一个清醒的人,战后回到家乡后彻底迷失了,面对不再逃跑,平静面对死亡的雄鹿,迈克尔崩溃了。那一刻,他不再清楚究竟鹿是自己的猎物,还是自己本就是鹿的幻影。

这部影片有一个巧妙的莫比乌斯环结构,就像是阿扎瑞罗图画小说《小丑》中直到故事即将结束时,蝙蝠侠犹如愤怒的耶和华降临在哥谭暴打嘲笑自己是懦夫的小丑一样,那一刻,城市守护者蝙蝠侠拥有一颗同罪犯小丑同样黑暗的心。《猎鹿人》正是通过两场俄罗斯轮盘的赌局,对两个主角迈克尔和尼克的塑造,来展现其结构和表达其思想内容。两场赌局构成了导演对战争和意识形态同质性的思考;两个主角从梦中人到旁观者的换位,则揭示了人生中的生死成败,梦醒时分的反思。

两场赌局分别在越共战俘营和南越政府所在地西贡进行,它既象征着越战背后苏美意识形态的争斗,同时也象征着两个世界看似不同、实则相同的生存哲学。人生如大梦,也是俄罗斯轮盘赌局,一颗子弹,一枪毙命反映的只是生活的残酷性——就像资本主义东施笑贫不笑娼的循循善诱——如果不成功,如果没有钱,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越共赌局不过是将这种生存还是毁灭的较量毫无娱乐精神的表现出来了而已。

尼克作为叙事暗线,是影片莫比乌斯环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这个炼钢厂的俄裔美国青年,指望着狩猎技巧能在越南战场上成就美国梦时,他突然发现战场上是飞机大炮和凝固汽油弹的天堂,枪口已经对准脑门,枪法毫无用处。当捡回一条命,却被长官质疑俄罗斯姓氏时,尼克大梦已醒,战场对于底层人既无荣耀,也无名利。所以当西贡赌场的经纪人暗示他底层人唯有戴上红布,走上赌桌,才有可能改变命运时,他明白了越南不过是美苏两个超级玩家控制的赌场,整个世界又何尝不是玩的同一种赌博游戏。这和他们另一个朋友史蒂芬回国后躲在退伍军人疗养院里天天玩宾果游戏如出一辙。

影片的最后,迈克尔在越南赌场里找到了头戴红布的尼克,此时的尼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俨然一副行尸走肉的模样,手枪几次易手,无论迈克尔怎样劝说,尼克最终还是等来了他期待已久的,击碎梦境的一颗子弹。迈克尔抱着血流如注的尼克痛哭不已,仿佛尼克就是那头在他枪口下既不逃跑,也不害怕的雄鹿,赌场内人声鼎沸,下注者窃窃然以为自己才是那个清醒的人,不知道尼克已随着那颗子弹进入到雄鹿的梦中。

 2 ) 猎鹿人

[电影] 《猎鹿人》
老晃 发表于 2005-7-14 12:20:31
 

    [猎鹿人] ★★★★
 
    片子几乎可谓冗长,足有3个小时,当中仅婚礼一场就大约用去30分钟,可看完一半,已经确信它是了不起的电影。
    奥斯卡获奖大片,能像这部这样名副其实的,最乐观也不超过半数。片子看得人很心碎,和《野战排》、《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绝然不同,它不刻意宣泄暴力,但暴力突如其来,只闪一下,就将一切尽数毁掉。

    片子里有好多动人的场景,也有不少令人心惊肉跳的段落,当中最刺激的莫过于德尼罗和沃肯之间的两次轮盘赌,但前后情绪不同,一个是恐惧,一个是悲怆。我感觉这片子最好的部分,就在于它能不动声色地煽情(把煽情蕴藏在极度的写实当中),这一点类似于拉斯冯的《破浪》。反战和反思战争固然是最大主题,但情感的主题——片中的友情更浓于爱情和亲情——恐怕尤为可贵和永恒,我最喜欢的是导演对片尾的处理,我以为故事会结束于沃肯之死,那样很刺激,但太悲观,而且观众的悲痛无从宣泄,于是有了后面的葬礼,葬礼也不是结束,而是葬礼后的聚餐和唱歌。唱歌放在别的片子里放在别的地方,可能是太煽情了,但放在这儿,尤其镜头拉出一个远景,反而烘托出那种创伤无法弥合的巨大悲恸,这个处理实在是好,比德尼罗猎鹿放生的那一场,有更多的意思。
    这个电影,把友情讲得一点都不伪善,一点都不夸张造作,这个其实很难。
 
 http://220.249.96.6:8080/oblog/more.asp?name=sixdoors&id=1120

 3 ) 电影里情绪失控的场面

电影里出现了多处角色情绪失控的场面,容易让人产生不适感的情节:
1、影片第13分钟Linda父亲醉酒掌掴女儿。
2、影片第39分钟Axel在婚礼上扛走一个伴娘非礼。
3、影片第40分钟Stanley击倒被摸屁股的伴娘。
4、影片第50分钟Michael裸奔。
5、影片第73分钟Steven开始在俄罗斯轮盘赌在即时情绪崩溃。
6、影片第135分钟Axel钻进保龄球轨道中。
7、影片第141分钟Michael夺抢向Stanley演示俄罗斯轮盘赌。

 4 ) 猎鹿人

挺不错的片子,只是中段越南部分稍欠火候,讲来讲去落脚点还是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距经典仍有一步之遥。

约翰·凯泽尔彼时与斯特里普正处于恋爱关系,正是在罗伯特·德尼罗和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力保之下,凯泽尔才得以顺利出演这一角色,而这也成了他短暂演艺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影片拍摄完成后他即因罹患癌症而与世长辞。

 5 ) Nick的两次死亡以及鹿逃走了

我打赌,如果不是Robert DeNiro 和Meryl Streep,以及《The Godfather》告诉我七十年代的影片的画质并不是我想象中的糟糕,那么我在近两年内是绝对不会对这种越战类影片感兴趣的。无奈豆瓣上甚至没有一篇能够看得入眼的影评,没有了所谓的peer pressure,我反倒有了写一篇影评的强烈念头。 越战对于死不起的美国人来说是一场持续了近二十年的阴霾。无论是兴起于加州大学伯克利的反战游行,还是John Lennon蓬乱着头发,穿着白色睡衣和洋子躺在阿姆斯特丹的大床上供人们拍照围观七天七夜对越战控诉,都能看出越战如同梅雨时期的雨滴,淋潮了美国人对“拯救、和平”这样伪善的词语的信任,于是多少人心中的角落生出了苔藓,六万人的牺牲可不是小数,再加一句,那死去的六万人,可都是嚼着口香糖吃着罐头坐着直升飞机的美国大兵啊。 反战、嬉皮、自由精神这样的词语在我越来越深入美国文化的时候以极其缓慢的速度重塑着我的人格,从约翰列侬到鲍勃迪伦,我承认自己只是摸到了那个时期精神内核的一个边缘,纪录片与唱片远不能使我深刻的理解上个世纪支撑着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年轻人们的精神力量,但听了列侬的Imagine: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for today…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And no religion too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life in peace…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Imagine no possessions I wonder if you can No need for greed or hunger A brotherhood of man Imagine all the people Sharing all the world…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 无比美丽的畅想,没有国家,没有杀戮,没有贪婪者和饥饿者,没有痛苦。 如果说人都必须有一些信念,很牵强也很不完善的说,我,一个刚刚满十八岁的独立灵魂,我的信念就是希望我自己过得愉快,希望所有人愉快。我的愉快建立在精神满足上,建立在他人的满足上,有人死去就有哀嚎,《辛德勒的名单》和《卡萨布兰卡》是我心里的胜过于《闪灵》一万倍恶毒的恐怖片。战争是什么?我不知道。有人告诉我需要用critical thinking来思考战争的意义,可是当你连critical的c还未在脑海中拼写出来就被AK-47轰烂脑门,那么任何的辩证思维都是扯鸡巴蛋,像珍爱自己的生命般珍爱别人的生命,这是每个高尚者,每个内心丰盈者,每个正常人,每个地球人所该恪守的。“你”这个个体所存在的基础是他人,于是在我混乱但执着的角度下,《猎鹿人》引起了我内心火山爆发般的共鸣。 影片始于一个宾夕法尼亚州的小镇上的一个炼铁工厂,主角是三个工人,Steve、Nick、Michael。平凡而繁琐,精力旺盛的年轻炼铁工人们有的是时间恋爱,泡吧,小镇坐落在偏僻的山谷中。这样的场景就算是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间段都是平淡无奇的,下班时间,工人们脱去肮脏的工作服换上平常穿的衣服,拉帮结伙地走在路上,偶尔开两个黄色玩笑,在平日里经常小聚的酒吧里打开一台小小的电视,拉开啤酒拉环,打赌自己热爱的球队准赢。除去清贫而单调的日常生活,他们甚爱在休闲时刻在深山中捕猎野鹿。Michael是猎鹿高手,他有自己的打猎哲学,“只打一枪”,在这样古怪的哲学中,他每次都能开着绑着野鹿的汽车满载而归。 Steve将要迎娶有孕在身的女朋友了,在老母亲的不情不愿中,婚礼开始。梅里尔·斯特里普饰演的Linda以一个伴娘的身份出现,她是小镇上典型的美丽忧郁的女孩子,父亲是个常常不省人事的酒鬼还偶尔家庭暴力,而Linda的大眼睛永远是红红肿肿的而又不失神彩,和她几秒钟的凝视仿佛就能窥情她所有的简洁单调的苦楚。这样符号化的形象是如此熟悉,接下来的戏码就是所有小镇青年都对她爱护有加,两个最优秀的青年Nick和Michael为了她,开始有些出离于友情上的尴尬与疏离。 婚礼开始,Linda和Nick的伴娘和伴郎的地位揭示了他们两人相互心仪的关系。(一开始Nick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沃肯出现的时候,我始终没有认出来他就是那个出演过《猫鼠游戏》和《低俗小说》的老戏骨,四十年代出生的影人不仅有超脱众人的长相,更有从影几十年的历久弥新,那些不受时间影响的特质在好多影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原来这次婚礼不仅仅是一场婚礼,也是整个小镇为应召入伍即将去越南的Micheal、Nick以及新郎Steve的送别仪式。在举办舞会的小礼堂中,墙上悬挂的几幅军人照片能够看出小镇的居民对军人怀有极其崇高的敬意。 整个舞会冗长而疯狂,其中值得玩味的是Michael对Linda发出的信号强烈的好感,其中有个镜头,michael靠在大堂的门边喝着酒,安静的注视着跳舞的Linda,而Linda也感受到了他的目光,频频回头与他对视来回应。此时的镜头中虽然并不完全是Linda一个人,而是热闹的舞会中的许多人,但是观众却奇怪地能够将焦点一直集中在Linda身上,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奇妙的镜头语言,或者说梅里尔·斯特里普天生就有着能够释放几十年的磁性,把人们的吸引力从无序拉入有序。 这三个未经历过战场的年轻人对越南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与畅想,他们高昂的情绪和愉悦放纵到极致的婚礼把影片推向了一个情绪上的高潮,接下来血淋淋的战争镜头才是镜片的情节内核----镜头已到达东亚的越南。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有这样的感受,但是当我从平静的Clairton小镇的过渡到硝烟四起的湄公河畔,我能够感受到一种“撕裂感”。也许这个影片并没有刻意去激发观众的这种情绪,但是犹如从一个温暖的屋内瞬间走向零下几十度的户外,你唯一的直觉就是“这很荒谬”。在《西线无战事》里面,主人公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中受了伤,恢复中却意外地得到了两周的休假时间,他可以从前线退下回家看望亲人。可是当他回到自己熟悉的城镇,看到亲人,他反而生出了一种巨大的不适感,“前线有人拎着自己的头颅在浴血,而这里竟然还有人喝咖啡?!”主人公陷入了现实的悖论中,他的这种不适感就是我说的“撕裂感”,它不亚于从地狱到天堂,反之亦然。 当前一幕还是平和的Clairton镇,后一幕就是那个皮肤黑黄的越共士兵把炸药扔进躲藏着满是妇女儿童的地窖。然后一队美国大兵被俘,像牲畜一样捆绑着,浸在雨水和泥水和血液与泪水混合的湄公河中。那个著名的赌博游戏要来了。 不停地吼着听不懂的越南话,面无表情,愚蠢,那个越共头子正带领他的手下乐此不疲的用人命赌着钱,在东南亚人难听的笑闹声中杀死一个又一个战俘。不难总结,在许多欧美导演的执导下,亚洲人往往是这个形象,愚蠢,面无表情。相比于罗伯特·德尼罗和其他几个说英语的美国人们那生动的嘶吼和求救,那几个越南人像是不懂得语言、音乐、艺术的劣等战争动物,玩着最最低级的把戏。于是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哪怕美国人成为了越南人的战俘,但美国人的“境界”也远胜于越南人,难听来说,把越南人别看成是人就行了。反观记录一战或是二战的影片,即使是丑恶的纳粹也是举止文雅,行为彬彬有礼,敌与我在形象上是对等的,在道德上我是远超于它的。这也算是一个悲哀,贫困与肤色注定了越共是一个野蛮的集体,而俄罗斯轮盘这种赌博游戏反倒是美国人给越共涂饰的亮色。 在残酷的轮盘游戏里,Michael像是一个稳操胜券的疯狂赌徒,安慰着Nick,狂笑着把六个弹孔上了三发子弹。这是怎样的赌注,六分之一陡然变成了二分之一,那个扳机扣动下去都可能是脑浆飞溅。在这里,也是我认为的全片的最最最出彩的地方,Nick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沃肯迸发出了他最痛苦、最耻辱、最崩溃的一段情绪,他那挤到眼眶的泪水和额头与手背爆出的根根青筋----与Michael不同,他怕死,他怕的要命,他不但不敢尝试三颗子弹的博弈,他连六分之一的死亡概率都难以承受。“ca、ca、ca”,看起来他的运气不错,放了几次空枪,他在艰难地玩了好几轮后还活着。但是在我看来,Nick在心里狂烈的矛盾中扣动扳机的一刹那已经死亡了,他的怯懦也呼应了他之后在西贡沉迷于这个游戏的终极原因,经历了亦生亦死的那一刻,以后的生命状态便永远停留在了混沌的不生不死,于是没有人能够唤醒他,带他走出这个木然的桎梏,因为Nick的灵魂早就在他的极度怯懦中逃离了他的躯壳。他极度忧虑失去生命的时候,潜意识就会保护他,扭转生死观的时候从而造成另一个极端。 再说Michael,他的确是一个上帝屡屡垂青的胜者,狂笑和大骂那个越南男人:“You son of bitch, you're gonna to die!”,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凭心而论,我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性感的男人,罗伯特·德尼罗独特的气质在笑声骂声里恶狠狠的击中了我这颗21世纪少女的心,虽然是几十年之后,但那种性感不会因为时间而失色,或者说罗伯特·德尼罗就是有这样的力量而不受时间的控制,反而历久弥新。我的英雄在绝好的手气中赌了一把,他赢了,于是魔鬼般残忍尸体般呆滞的越共轻易的被干掉了。他们三人顺利逃生,但由于Steve的腿伤,在之后惊心动魄的直升机营救中只有Nick一个人走了,三人在自我拯救与拯救他人中分离,走散在这样一个诡异又贫穷的国度。 之后影片的另一个部分开启了。越战暂时藏匿了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数不清的棺材和尸体的镜头,以及肮脏但是依旧歌舞升平的西贡街景。Nick在医院里的迟钝和呆滞以及他在西贡妓院里慌乱的逃窜,注定了他的迷失,就像我之前说过的,他“失了魂”,于是他无法安放自己的身体,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他成了一个游走在西贡的幽灵。 Michael在回到Chairton和Linda顺理成章的走到了一起,此时Linda这个人物的厚度就开始慢慢展开。她是那个在婚礼上兴奋地答应Nick求婚的女孩子,也是那个日日夜夜担忧Nick和Michael的女孩,也是那个不甘寂寞,渴求男性的关爱的女性。前面一笔带过的她那个爱喝酒打人的父亲绝不是无用之笔。一个缺乏父爱的女人,最有效的弥补心灵空白的方式就是对男性的爱的病态的索取。可能有人质疑说美国的开放远远超过中国,不会有什么所谓的等到白头这样的情况出现,而且Nick和Linda的关系也是明确中有些许的模糊。但是Chairton的小镇性质打破了我的顾虑,这样的小镇像是《廊桥遗梦》中的爱荷华州的麦迪逊郡,在这样的小环境中,人人都相识且相知,猜忌,八卦,绯闻,暧昧等等,一切秘密在一个小群体中都不算是秘密。实际上在Chairton镇上,Linda和Nick是大家公认的情侣,也是大家笃定的认为将要结婚的一对。可是此时,Nick生死不明,Michael却带着勋章回到故乡,Linda在没有探清Nick在何地做何事的时候就与Michael暧昧不明,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父向的俄狄浦斯情节。因而Linda对Michael只有精神和肉体的索取,而没有真正的爱情,Michael对Linda的感情始终是单方向的。 影片在到达尾声的时候,Michael又回到了西贡寻找Nick。其间,直升机从船上扔入海底的、难民疯狂的向美领馆涌进、伤残士兵登机返回美国,那些镜头告诉我们这场无意义的、残酷的、冗长而辛苦的战争接近了尾声。然而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曾经目光炯炯要娶邻家少女的Nick变成了一具面无血色的躯壳,额头上那红色的条带是他身上唯一鲜活的色彩,但是那是血液,是死亡。狂呼的越南赌博动物乱叫着,赌桌的负责人眯着眼睛,将子弹放入左轮手枪中,那熟悉的转轮声响起。“Michael who,Michael who”,Nick呢喃着,在被唤醒的最后一丝生命火焰中,他仍将生命交给了战争教给他的赌博。Nick终于迎来了六分之一中的一,将他彻彻底底从世界上抹去,剩下的只有Michael的呐喊和越南人愚蠢之极的唏嘘。 Steve失去了双腿,Michael失去了挚友,Linda失去了未婚夫,小镇失去了那个热乎乎的酒吧与曾经的嬉笑,Nick承受了两次难忍的创痛,一发灵魂的子弹,一发真实的子弹,他失去了所有。 最后,又是Michael狩猎的场景。曾经的“只放一枪”成了他的负担。仿佛他的灵魂不再能够承受精准的一枪,于是他只是跟着那头鹿,像个第一次狩猎的新手一样笨拙地跟着,像是嘲讽似的,他也没有把猎枪装满子弹,而是听候命运,放出来是却是发悲情的空枪。 鹿逃走了。

 6 ) 飞转的轮盘,这不是个一了百了的世界

       对影帝的了解不够,之前也没做足功课,所以当看过这部1978年的集奥斯卡六大奖项于一身的经典影片后还是结结实实的被震撼到了,不同于儿时第一次看凯奇《空中监狱》那种印象中的好莱坞大片的刺激,完完全全是另一种被吸引:小镇伙伴们打牙磕嘴聊些八卦,自驾于山水之间,举着猎枪在大自然中一显身手,短暂的美好时光。突然很想知道和男一号罗伯特德尼罗相关的更多信息。想知道他的成名作是哪部?又以哪个角色为人津津乐道而常留于心?如果需要做出评价,在已看过的一个巴掌就能数出的老罗出演的电影里,我会把票投给这部的主人公——麦克。
    
    对这样一部早已是功成名就的电影似乎再做任何评价都显得赘疣无益,让人倍感压力,可三小时的观影过程却未让人觉得冗长难捱,在辗转一夜后仍拾起了写下一星半点的念头,到底是什么攫住了我的神经。
   
    在“上帝佑吾美国”的歌声中影片结束,友人举杯悼念忘友也是为了一个新的开始,是想点缀些轻松欢愉的气氛还是着实的一个讽刺,这很难和片头那段五个小伙子一起打闹的真正欢乐相比,观众不会忘记那首经典插曲“Can't Take My Eye Off You”里那悠扬欢快的歌声:“I love you baby,and if it's quite all right, I need you baby to warm the lonely night”长久萦绕于心。然而现实却是青春时光不再,再也不会有欢快的五人行了。是该死的敌人还是可怖的战争或者是无形的政治,随便什么,将他们的肉体连同心灵一并撕碎了。

    从电影海报上绑着扎眼的血红色头带,用枪直指自己太阳穴的老罗到贯穿片中的那个可怖的俄罗斯轮盘游戏,左轮手枪转动着的弹夹里有六分之一的机会,我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想起了最近听过的一句话“要么去死,要么精彩的活着”可现实果真如此?三个经历越战的朋友,一个失去了双腿,在越南人泡着死老鼠的水牢里受尽虐待,一个逃了出来却因为那疯狂的游戏而彻底迷乱、精神错乱最终自戕,老罗饰演的麦克看似是朋友们中最幸运的那个,凭着坚强的意志活了下来,可他难道又能逃出升天?完整的躯体下面到底有多深的创伤。片中几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荣归故里时刻意避开了朋友们为他举办的欢迎晚宴,落寞的躲进旅馆之中,深邃的眼神中透出的难以言说的感情让我心生酸楚;被用枪托用耳光反复抽打的头部,使他患上了神经性并发症,总是反复做着一个扶太阳穴的动作,和衣而睡而又总是在深夜醒来,影片没有说明折磨他的是什么,或许梦境中战争的梦魇将会一直这么缠绕于麦克的心中。此刻这个曾经一击即中的好猎手、勇猛的战士在经历了疯狂的轮盘赌后还能那么轻松的扣动扳机吗?所有的所有,或许是那些未能亲历的人永远无法想象和言说的。
   
    有些消沉、有些失落,可这就是我们生存着的世界。对不起,我不能全身而退了。

 短评

糟乱、吵杂、冗长…要战争没战争,要越南没多少越南,哪里冒出来的名不见经传的导演,竟然拍出了另一部《好家伙》+《美国往事》!欢乐的极致,痛苦的极致,创伤的极致。战争回来后回避参加欢迎宴、再次猎鹿最佳时机选择空枪、葬礼后魂不守舍的悲伤…等片段堪为永不过时的影史瞬间。3小时前后观感反差最大的一部,结尾难受到瘫在影院座椅,后劲太大。如此难以遏制痛哭的结局,上一次看到还是《断背山》。

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战前人猎鹿,美国美如画。战后人如鹿,命如轮盘赌

1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SIFF2020。片尾德尼罗收获了单独的一次掌声,但其实沃肯演得也很棒。开头接近一个小时的小镇婚礼狂欢更像是绝望来临前最后的欢乐,每个人都极尽所能地放纵着,越南被俘那段濒临死亡边缘的焦虑感非常折磨人。一枪毙命的对照让人心碎,片尾的葬礼反而不是很喜欢,但瑕不掩瑜。猎鹿人无法再扣下扳机,挚友逝去,创伤永存。

14分钟前
  • uncannyblue
  • 推荐

“导演想说的是:你可以远离越南战场,却无法彻底摆脱它。它深刻触及了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此片并未像通常的反战电影那样将立场落足于政治谱系的自由主义那边,而是对于将自家子弟送往战场的保守的美国工人阶级的立场予以了尊重。”……与简方达的恩怨或源于此。“ 方达是荣归的制片人,当时和胡志明拍过片。”西米诺回忆说,“她有较强的反美情结。奥奖当天,她都没正眼瞅过我,因为我早被贴上了极右的标签。我们曾搭乘同一部电梯,我试图向她道贺,可她转身就走开了。就我所知,荣归那片的原始剧本结尾被改动过,方达希望表现出美国的原罪。她有这个权力,她是制片人。……颁奖夜后我们从未说过话。 ”

15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陪上性命不足6/1的生还可能,最后总会遇到那颗逃不掉的子弹

17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8.2/10 69,298 votes Top 250: #138

20分钟前
  • Max
  • 还行

我很想知道越南人当时是不是真把那游戏当娱乐了。片子太主观,但不是错。前戏虽然太长,但看20分钟就知道是好片子。克里斯托弗明显演得比德尼罗好,而片子开头把德尼罗的名字放在导演前面,就说明是靠他老人家赚票房的,因此硬汉形象从头撑到尾,审美疲劳。音乐好,但最后GOD BLESS AMERICA太好笑,弄半天是美国人被欺负了啊……

23分钟前
  • 丁丁|刘
  • 推荐

开头的婚礼无疑是场面中的经典片段

27分钟前
  • 力荐

看的时候很折磨人

31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缺点和优点同样突出 背景和铺垫冗长 叙事角度主观片面 切换生硬缺乏技巧 但是意象设置实在牛B 几乎任何一个段落都是大师级水准 两段轮盘戏神作 与猎鹿构成强悍对比呼应 音乐佳表演佳 沃肯之惊艳秒杀老罗和梅姑 和这些令人津津乐道的优点比起来 那些缺点算得了神马呢 只能让他难言完美吧?

35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层层递进,典型的三段式,战前战中战后分别用大段篇幅叙述,看到结尾再回想起开头几个年轻人在小镇上的美好时光,对比效果分外强烈,战争给每一个平凡人带来的巨大创伤展露无遗。“俄罗斯轮盘”那一段看的好紧张。梅姨年轻时候真美啊,仿佛仙女下凡般。猎鹿人,不知是森林的猎手还是战争的猎物。

36分钟前
  • Odair
  • 推荐

又臭又长

39分钟前
  • 𝐓
  • 还行

看了一晚,碉堡啊。很多场景单独拎出来都是格外震撼(猎鹿、俄罗斯轮盘、最后一场戏,等等)。当然加起来真的是很长。。猎鹿人最后都成了战争的猎物。沃肯大叔年轻时候美少年啊我勒个去,清秀得跟个女孩子似的

4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片段式的叙述,截取出战前-战斗-战后每个时期最强力的节点,我们看到战争改变了每个参战的个体,战争改变了小镇这个群体,所以战争改变了整体——美国;那场宏大的婚礼乍看或许只是一场华丽的展示,但看到结尾会发现那其实是一部反色的预言,就如同俄裔大兵死在俄罗斯轮盘赌下一般宿命。

4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像《飞跃疯人院》一样,我竟然不愿意再看第二遍。

51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B】还好我是ipad看的,不然肯定又是无数次暂停,铺垫实在是长啊……但后两个小时就很精彩了,俄罗斯轮盘等几场戏特别棒。导演想说的很多又处理的比较隐晦略过很多东西,导致我看不太懂ORZ。本来是想围观年轻的梅姨的,结果被年轻的沃肯大叔惊艳了,翩翩美少年啊

55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美国七八十年代的经典电影全让罗伯特德尼罗给演了

58分钟前
  • 我做导演不为艺术只为潜规则
  • 力荐

1.战前、战斗、战后,这才是一场完整的战争;2.狂欢、友谊、未知、期待;恐惧、决断、背叛、绝望;疏离、内疚、畏惧、遗忘。有人因为战争成了英雄,有人渴望战争,但是更多的人厌恶、恐惧战争,更多的人不愿意在战后提起战争,那是一段不堪回首、渴望遗忘的回忆;3.战争,摧毁了人性中最温柔的部分。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好吧!没想到这也是部战争片。……可惜!最爱的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没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我想如《巴顿将军》《猎鹿人》这样漫长的战争电影,要在电影院大屏幕看才能让我更有耐心认真看完吧?……原来那首<Can't Take My Eye Off You>不是「Muse」原创的歌曲啊!在影片听到惊喜了一下。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三人都是战争和国家意志的牺牲品,但是德尼罗会因为其表演风格而显得更像英雄一些,致使批判力度减弱。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作为穿针引线的人物,麦克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并赋予了自己极高的戏剧性。不能满分的问题在于前后不一致的节奏,以及结尾尼基的死。前面节奏较慢,娓娓道来,耐心铺陈,转到越南后却突然加快了,中间还刻意隐去一些链接,反而没了厚重感。尼基的死编排的有些草率,艺术逻辑或叙事逻辑都不够完美。如果安排成他盯着麦克,朝自己连开三四枪死去,我认为会更有力量。结尾唱上帝保佑美国也是败笔。

1小时前
  • 王写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