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

韩国剧韩国2020

主演:薛仁雅 金宰英 赵胤熙

导演:内详

 剧照

爱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 剧照 NO.1爱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 剧照 NO.2爱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 剧照 NO.3爱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 剧照 NO.4爱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 剧照 NO.5爱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 剧照 NO.6爱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 剧照 NO.13爱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 剧照 NO.14爱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 剧照 NO.15爱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 剧照 NO.16爱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 剧照 NO.17爱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 剧照 NO.18爱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 剧照 NO.19爱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4

详细剧情

该剧是讲述为了达成梦想而努力却没有实现梦想的普通人的人生重启剧,也是再次热爱满是挫折的人生并寻找微小却确实的幸福的“小确幸”电视剧   薛仁雅饰演金清儿,她是一个放弃了恋爱和结婚,连续8年准备考公

 长篇影评

 1 ) Pain demands to be felt

去台湾的时候看到大大小小的电影院里都挂着这张海报
乍一看我还以为是gay片……
后来回来看到出了资源才发现不是诶(。í _ ì。)

弯弯翻译成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星运里的错

平常都不大喜欢看癌症片,因为已经预料到结局的电影能看的也就只有对白和过程了
无非是一些鸡汤和小清新励志,在主角死去的时候上升到了整个电影的高潮,最后再来些不管人生失去了什么总是会有新开始要去走没有他的新道路,伤痛保留在心底,不去碰就不会疼了

但是那怎么可能呢
电影开始没多久就出现的那一行字非常触动我
Pain demands to be felt

所以当结局的时候,Shailene在葬礼上并没有读那些预先写好的那段悼词,因为她看向人群,意识到funerals are not for the dead,but for the living,然后她坐上车,那个有些asshole的作家出现,开始说自己和男主通了信件,自己女儿的病痛,书中的安娜与其又是怎样的相似,这时候Shailene打断了原本每个癌症片都要升华的高潮,直接让他fuck off
她说她只想be myself in grieve我才知道在一个人失去什么的时候鸡汤根本就不重要,不是说我听了你的故事,喝了你的鸡汤,接受了几句箴言,我就可以move on,and seize the moment

有些伤痛是注定要被狠狠地感受到
它刺痛在你的心里,随着血液蔓延扩散在身体的各个部分,让你的手脚冰冷发麻,积聚在胸腔让你想要大喊大叫无法呼吸
缅怀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失去他的伤痛让你没办法忘记他

当你最终习惯了这些痛楚,而不是遗忘,你才能带着这些痛苦继续开始你下一个阶段的人生,告诉自己It's okay

I love her. god I love her.
I'm so lucky to love her, Van Houten.
You don't get to choose if you get hurt in this world but you do have a say in who hurts you.
I like my choices. I hope she likes hers.


Ok, Hazel Grace?

Okay.

 2 ) 关于爱,关于恐惧。

17年写的影评,当时还没怎么用过豆瓣,发在QQ空间,写的倒是像从译者那篇译后记里面摘出来的一样。现在发上来,留个纪念。

好久以前啦

爱与恐惧

花两天时间,又读完了一遍星运,总觉得该交一篇东西,把思绪整理一下。

想了很久从什么地方写起,最后还是想到天才作家兼半职业希望消灭家彼得·范·豪滕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对Hazel和Augustus说的:“这世上只有两种感情,爱与恐惧。”那我们就来聊聊,聊聊爱,还有恐惧。

(P.S. 无比美妙的痛苦这里指Peter·Van·Houton彼得·范·滕豪所写的的小说,星运指John·Green所写的小说The Fault in Our Stars.Augustus即Augustus Waters 奥古斯塔斯·沃特斯,Hazel即Hazel·Grace·Lancaste 海蓁·格雷斯·兰卡斯特)

1.恐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恐惧,讲得浅一点,可能是晚上怕黑在关灯之后立即一溜烟地跑走;稍微深一点,可能是害怕生活中的孤独;但倘若讲得再透彻些,我们可能就会得到一个Augustus式的回答:我害怕被遗忘。”这不仅是Augustus最深的恐惧,也是整个人类群族最本真的恐惧,因为害怕被遗忘,人类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修筑起金字塔,长城,在看似广袤无际实则对于宇宙来讲微不足道的地球上拼命地进行物质层面的创造,想要在时间潮流的起落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然而Hazel对于这一切早已在对于《无比美妙的痛苦》一书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解读中获得了答案,她说道:“总有一天,整个人类,不会有一个人留下来,记住任何人的存在,记住人类所做过的任何事情。………到头来全是徒劳。有机体产生最初的意思之前,时间就已经存在;意识消亡之后,时间依然长存,人类无法避免,注定要被遗忘……”这是Hazel第一次见到Augustus时的独白,也是她从彼得·范·豪滕所写的书中获得的终极启示,明明谁都能想到这一切,而每个人却又在拼命地否认这一切。

Hazel的恐惧又是什么,比起Augustus的崇高情怀,小Hazel惧怕的却是最贴近生活的东西,他害怕的是身边的人因为自己的离去而被伤害。“比起16岁就因癌症而挂掉的小孩,更糟的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在16岁就因癌症挂掉。”Hazel害怕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因为自己的离去受到伤害,所以她“轻盈地行走于世间,不留下一点痕迹。”

Hazel利用充裕的时间来思考死亡,在书中彼得·范·腾豪无疑是作为上帝的隐喻而存在的,Hazel说“这是我拥有的最接近与圣经的东西。”,而彼得本人对于死亡的理解又如何?在无比美妙的痛苦一书中对于安娜,即自己逝去的小女儿的描绘中我们略微能窥得一二,他在失去小女儿的悲痛中将死亡看作是有限的生命体所将迎接的必然的结果,生命在此终结,意识从此消亡,而我们只是“紧紧攀附在意识这艘货柜床底的藤壶。”在迎接Augustus的离去之前,Hazel对于生命的解读即仅限于此,和彼得一样,或许他们害怕的不是遗忘本身或痛苦本身,而是这些事物带来的意义的扭曲堕落乃至丧失,是痛苦中那种绝对非人的虚无感。

不论是Hazel还是Augustus,对于自己的恐惧,他们都选择了接受,Hazel被人爱得深沉却又不广泛,她希望自己离去后受到伤害的人能少些,Augustus则在与Hazel的交往中学会了接受终将被遗忘的事实。

下面再来想想,你的恐惧又是什么?小时候我有一阵子痴迷于看各种未知生物的节目和书,即着迷于它们身上的神秘色彩,又对于人们传出的骇人传闻产生发自内心的恐惧,每每独自一人,哪怕是只和别人隔着一堵墙,我的脑子就不住地开始脑补那些“奇异生物”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情景,然后开始陷入无边的恐惧之中不能动弹。

没有人能拒绝恐惧,也没有人能避免恐惧,我们能做的,和Hazel与Augustus一样,面对自己的恐惧,接受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2.爱

Augustus为什么最终会爱上上小小的Hazel?这是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之一。Augustus,也可以译做奥古斯都,即拉丁语中罗马帝国第一任君主屋大维(Gaius Octavius Augustus)的名字,和罗马贵族一样,Augustus有着同样高贵的情怀,当同龄人沉醉于社交生活时,作为癌症病人的他,早已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如何被铭记,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留下自己存在的痕迹?这些问题困扰着Augustus从未离去,直到遇到Hazel,他惊奇的发现世上竟有人对于这些问题从本质上与自己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不可避免的沦陷。

有时候,爱是以Isaac的“Always”(永远)的形式存在的,而有时候,爱是以“Okay”(好吧)的形式存在的。作为罗马贵族的Augustus身上散发出的奇妙魅力(身材好,脸蛋棒)让Hazel从第一次见到就心动不已,而当Augustus褪去身上的光环,变成在癌症折磨下苦苦支撑的邻家男孩Gus时,所流露出的细腻深情却是真正打动Hazel的东西。

“如果我们在世上留下的痕迹难免是伤疤,那就选择你深爱的人来伤害你吧。”Augustus在最后的信中写道:“我留下了自己的伤疤。”作为晚期癌症患者的Hazel与Augustus,或许早在心中明白了自己的结局——给自己身边的人留下伤疤,却依旧在爱的魔力面前卸下了盔甲,即使最后仍给对方留下了伤疤,不论我们在世上最后留下的是伤疤还是吻痕,你没法选择不受伤害,“但对于选择谁来伤害你,你自己却的确有几分发言权。”

Hazel与Augustus的爱情是又一个韩剧式的癌症爱情故事吗,难道只有死亡才能让最后的爱情升华成为“永远”吗?并不是。事实上,每个春心萌动的少男少女,都会经历光彩四射,怦然心动的爱情,每一个在我们记忆中面貌模糊的过路人,都一定又着刻骨铭心的回忆。

宇宙之大,人类之所不能及;时间之长久,人类之所不能述。我们此时此刻及过往所做的一切,在时间的摧残中,最终都会归于灰烬,而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所为的“意义”,也将在其相对于宇宙时间的无限中,显得如此渺小与苍白。我们所在的空间,所能感受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因为无穷太大,所以有限之意义全无。

但有限虽然不能与宇宙时间之“无限”相比,终究不是虚无。

1与2之间,有1.2、1.112、1.1112………有无穷数字,若是将我们所处的一刻与下一刻比作是“1”与“2”一样的节点,那我们在这或短至一秒、或长至一生的时间里,又该拿什么来成就我们的意义,成就我们的“永远”?

唯有爱。

也许因为死亡或是岁月,那些我们珍视的人与事,那些我们记忆中宝贵的瞬间,都将变得物是人非,面目不清,也许到了最后我们将变得一无所有,徒然叹息。

但是总有那么一刻,那一分,那一秒,定然定然有真心之托,定然有长久之诺,定然有什么与天地相通、与宇宙呼应、在无尽的时间与空间中留下遥远的回响。而那些或短或长的瞬间,定会是永不会磨灭的“永远”。

正如威廉·布莱克写道:“在一粒沙中看见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到天堂。将无限握在掌中,于刹那中得见永恒。”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青春,有限的生命之中,找到你我的“Always”。

最后附上艾米莉·狄金森的《冬日的午后》

《无比美妙的痛苦》的书名即来于此

冬日的下午

冬日的下午往往有一种

斜落下来的幽光,

压迫着我们,那重量如同

大教堂中的琴响。

它给我们以神圣的创伤;

我们找不到斑痕。

只有内心所引起的变化,

将它的意义蕴存。

没有人能够使它感悟;

它是绝望的烙印,

一种无比美妙的痛苦,

借大气传给我们。

当它来时,四野都倾听,

阴影全屏住呼吸;

当去时,远得像我们遥望死亡的距离。

 3 ) 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你


    《The fault in out stars》,翻译过来是《星运里的错》,引用的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句台词。之前只是听说过这部小成本的黑马电影,知道在其首映三日便收获4820万美元,票房力压远超了朱莉女神的《沉睡魔咒》以及阿汤哥的科幻巨作《明日边缘》。今日一看,我才明白它能成为黑马夺得如此多奖项,真的是志在必得的,片子从头到尾都有着让人能笑着哭的泪点。整部电影看完后,我并没有像以往看剧情片一样,感觉到一些明显的锋利感,而是像是静静的欣赏完了一副颜色柔和的水彩画,十分的温暖。让我无法控制的写下了这一篇观后感,是的吧,这世界上总有一些美丽是让你舍不得闭眼遗忘的。
    电影讲述了两个患有癌症的青少年间有关爱情,生命和死亡的故事。16岁少女海瑟患有肺癌,虽然最近病情似乎有所缓解,但对于这样的奇迹她并没有感到特别高兴,她一直很能明白自己的处境,所以她不希望接触太多外面的世界,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我就是一颗手榴弹。”因为不知道手榴弹什么时候会爆炸,所以她必须将自己会造成身边人的伤害减到最低。但谁能阻止的了上帝的安排呢?当她在青少年癌友互助会上认识了同样身患骨癌的男孩奥古斯塔斯,认识了这个笑起来如同一朵向日葵般灿烂的大男孩,她的人生被牵动着缓缓开启了新的扉页。
    我这么说这个故事好似听起来有些俗套,不外乎生与死,不外乎离别与疼痛。但原著作者在其中注入了更多关于生命、家庭、死亡与爱的思考,使整一部小说有了更大的阅读空间,才能让我们有幸观赏到一部这样令人动容的电影。这部青春电影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虽然它展示的是一个严肃而充满痛苦的主题:癌症与死亡,但其中的角色却并没有给人带来压抑感,女主角的幽默和男主角的开朗尤其让人感到温暖。
    电影的其一是关于家庭。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手中那一颗独一无二的明珠,自己最深爱的孩子得了致命的癌症,对于所有的父母而已,无疑是多大的打击,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接受的了这种事实。除了陪伴孩子度过一次又一次艰难的治疗外,除了每个深夜紧急将孩子送往抢救室的慌乱之外,最让心酸的是我无法让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无法让孩子得到同龄人可以得到的快乐。癌症的存在,就是一种时间的折磨,你明明知道了结果,但却舍不得放手。“啊,上帝,我愿意把我整个天堂都给你,求你还回我的心肝宝贝。”
    影片中女主海瑟的父母倾尽所有,女儿想去阿姆斯特丹见自己崇拜多年的作者,他们心中是多么的矛盾,一怕孩子坐飞机出去有危险,二则十分想满足孩子的愿望。当必须二选一时,他们还是选择了让孩子去阿姆斯特丹。我觉得这个决定是震撼的,换做是我,我觉得我没有那么大的勇气让孩子去那么遥远的地方,我会圈她在我身边,保证她每一秒的安全,但我看到这才意识到,成年人们都往往忽略了去考虑孩子的意识和感受,毕竟这是孩子的人生,孩子有权力做自己的选择。
    从前,我只害怕失去你,而到最后,我才知道,你在我身边不幸福不快乐,要比失去你更让我害怕。
    其二关于爱情。
    一直以来,爱情都是人类史上最具争议性、话题性的情感,同时也是最具魔力和感染力的情感。在我们中国,就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的古诗句,在另一部电影《怦然心动》中有一段话引用到这里也正合适:“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在女主角海瑟面对万事万物都很无所谓有点封闭的时候,男主角奥古斯像一道明媚的阳光照进了她的生命里。这个笑容灿烂、幽默开朗、因得了癌而缺了半条腿的男孩不单只给了她热烈的爱,像不可抗拒的炸雷般进入她的世界,带她冒险,一字不落的去阅读她最爱的那本书,两个年轻的灵魂慢慢靠近,慢慢的相爱,分享彼此的兴趣与人生,他也点燃了她对这个世界的渴望与期待,不再低落不再害怕什么。
    因为是癌症患者,类似政府给予的福利,可以满足癌症患者最后的一个愿望,奥古斯无私的奉献出了自己的愿望,满足海瑟一直崇拜一直想去见一见远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作者,见完后,结果却不像所有人所期待的那样,作者嗜酒如命且粗鲁无礼。而在这个时候,海瑟才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这一个时刻,我无法想到痛苦,反而想到仍然存在的美好,试着收复自己的幸福,想想你周围的一切美好事物,保持开心。”在离开了作者家的那一晚,海瑟主动吻了奥古斯,这是他们第一次接吻,在那一晚,他们将彼此的初夜献给了对方。
    第一是他能欣赏我,第二是他能让我更欣赏这个世界。我认为,这便是一段最好的感情必须拥有的两个因素。
    最后是关于成长。
    两个得了癌症的青少年一起成长,可惜上天妒忌,最后奥古斯的癌症加重,濒临死亡,在最痛苦之时他但依旧保持了幽默乐观的心态,他对海瑟说我唯一最后想做的就是听你在我葬礼上的致辞,在我还活着的时候。
    这是海瑟在奥古斯这场自己办的“我还活着”的葬礼上说的话:“我不是数学家,但我知道一件事,在0和1之间有无限多的数字,当然在0到2之间有更多,或0到一百万,有些无限比其他无限更大,我们曾喜欢的作家告诉我们,我想要跟多的岁月数字,想比我能得到的更多,天啊,我希望奥古斯拥有更多的时间,但是,古斯,我的挚爱,我说不出我有多感谢,我们共有的小小无限,你在有限的日子里给了我永恒。”
    在相处的过程中,女主角海瑟明白自己生命中所有该拥有的的其实都已经拥有了,最宝贵的一切,一直不曾远离过。“事实上,我们都希望被记住,海瑟不一样,她知道现实,她不需要众多爱慕者,她只要一个,她得到了,她爱的不广,但她爱的很深,这不是比我们大多数人得到的更多?”你无从选择在世上是否受到伤害,但你能选择让谁伤害你。
    电影看完后,哭着哭着又笑了,最好结局莫过于如此吧。生命终将会结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就像电影中奥古斯对海瑟说的:“我相信有来世,我知道爱就像对空虚呐喊,而且必然被遗忘,我们的命运早已被注定,有一天所有的辛苦都会化为灰烬,我也知道地球会吞没唯一的地球,但我还是爱你。”
    你来了,带给我绚烂的彩虹,你离开了,把彩虹留在了我的心里。其实,我觉得,有时候我们连对自己真诚都做不到,所以,没必要苛责别人,在这个多变充满缺陷与不幸的世界里,若遇到真挚的相待,就好好珍惜吧。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魅力。天会黑,雨会下,一切都会前行。但若天黑,自然会有人为你点上明灯。(完)


                                               丹(写)

 4 ) 死亡是理性的

tfios 还没有在英国上映,但今天去看了粉丝专场。我读过几遍原著,不是粉,但室友是脑残粉,所以一起去看了。整个电影院几乎都是过渡在青春期的女生,有一对20s 的情侣,目测应该是观众年龄的上限了。

我一向对于改编于书的电影非常失望,a) 因为我不喜欢别人强加给我意境 b) 电影总显得过于委屈求全,刻意为了迎合观影群体而添加或删减些元素。必须要说,这部电影非常非常忠实于原著,导演在采访中也说,他好友的离世赋予了他能力和动力更好的诠释这本畅销小说;第二可能也和作者john green每日到片场探班有关,很少看到作者参与度这么高的电影,也很感谢他这么做了。电影的整个故事线完全忠于原著,从演员到tone都会很快让你找到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时的感觉。

但,唯一遗憾的,我认为也是不可避免的,就是这其实是一部粉丝电影。过于强调了男女主角之间的爱,虽然他们的相爱是有特殊含义的,是站在dying 的对立面 living, 但刻画成甜腻腻的小情小爱就有些over了,特别是Augustus和Hazel 第一次野餐的那个片段,原本应该是很感人的一幕:男生要用自己的wish of the lifetime 去完成女生去荷兰拜访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寻找故事里未完的结局,他要用好几件精心策划得几乎笨拙地暗示女主这消息,但电影拍出来,离我的预期稍微少了那么一撮味道。两个演员都走了心,可表现的就像只是从洛杉矶去纽约看看画展,缺少了距离感。

当然也有非常出彩的部分,原著中最经典的Augustus 在教堂为自己办的葬礼,确实拍的非常感人。 我一直很欣赏Hazel准备的那段悼词,“总有些永恒大于另一些永恒” 关于一些我们永远无所可知的答案,理解的过程允许是感性的,或任性的。这可能是这本书或电影最打动我的其一的部分。Augustus 一直很介意自己的人生如此简单就要结束了,因为他有梦,有想被这个世界记住的渴望。他窥探这个世界的秘密,永远是从别人的视角。可Hazel, 她是自己去选择,选择被谁伤害,选择被谁铭记,对她来说,这种去选择的权利就已经超越了一个作为癌症患者的意义了。我还记得在书中她曾向他父母表达过她对炒鸡蛋只能作为早餐出现而不满,就像她自己一样,她只能是被照顾的那个人,只能出现在别人的同情之下。所以, 她宁愿自己不被这个世界记住,只存在于那些真正爱你的人的记忆里,才拥有完整的人格。

影片到后三分之一部分,便开始过渡煽情了。影院里开始出现抽泣声,男主去世时这种哭声开始肆无忌惮的似打哈欠一样传染开。我可能是看到最后,电影院里少数没有流泪的观众。我室友说我愤世嫉俗。也可能和我自己的立场有关。我始终觉得电影应该给这两个孩子的父母多一些笔墨,作为亲历者的我,我感受的更深,更绝望。
去年夏天,当全家奋斗整整十个月,他还是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也像现在一样,没有掉泪,更没有祈求任何人的怀抱。我成了唯一目睹他离世的人。我以前一直在用别人的经验体验死亡,你会发现死亡是艺术性的,充实饱满的情感,浓重的色彩。可当他留下那一行泪,眼球迸出鲜血的时候,你会意识到,死亡就像射线一般,不会反转。我想那些打扮的朝气十足的姑娘们再想到这部电影时,除了描述男演员太阳系一般的笑容,还有过瘾的感情宣泄以外,可能不会再有其他。而对于任何一个贴近死亡的人而言,那深深的无力感胜过所有。

死亡,真的就是无尽的黑暗,就算你用爱来包装它,升华它,它也永远不是问题的解答。它是问题本身,永远无法回答的那种。

 5 ) The Fault in Our Stars

PS:想用影片名当评论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太妙了,并且也很好听。

多年前,第N次刷完《大话西游》后特别有感觉地浓重忧伤了几日,并写下了一篇名叫“爱情故事”的影评,那篇评些什么内容我现在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结尾处我对为此伤心了几日的自己写下了:从未谈过恋爱的人反而最喜欢对恋爱指手画脚。看来,我又要忍不住指手画脚一次了 。
 
传说中死亡和爱情是艺术创作永恒不灭的母题,又有传说,一流的电影是由二流的剧本三流的故事产生的,剧本太好的话留给导演和演员的空间就不太多了。那么,这个让我“哭晕在办公室”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构成的呢:
 
癌症女孩A生活在一个由药物和医院组成的世界中,但除去这点致命伤,她有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以及比很多同龄女孩更聪慧敏锐的头脑,她对世界没有人云亦云的想法,爱看书爱思考,喜欢独处,但没有文艺青年的酸腐味道,其实她的生活在我这个外人看来已经好过世上千千万万身体健康的行尸走肉了。过于理性的头脑使她随时处于迎接死亡的戒备状态。直到某一天她在很不情愿参加的癌症互助会上邂逅阳光男孩B。男孩崇拜英雄,害怕死后被遗忘,有着干净的笑容,看见A的第一眼就朝A放电,但看电影时不用任何暗示作为观众你明白这个人绝对不是谁都放电的,他有点喜欢她,第一眼就有点喜欢。
一向孤冷的A还以少有的微笑,这时你会明白貌似A也不反感B,甚至偏好感,这对于没有打算向外界敞开心胸的A而言很难得。在互助会上B讲述了自己害怕死后被遗忘的忧虑,A从未在互助会上发言,但为了回应B她第一次开口了:总有一天谁都会消失,每个人都会被遗忘,哪怕是伟大如莫扎特,若干年后也没有人会专门留下来为了记住他,更别说在座的各位了,所以如果恐惧这点,最好趁早将其抛之脑后,因为其余人都是这么做的。
 
A说完后B还以难以捉摸的笑容,不一定是认同A的说法,要知道这样的恐惧并不是旁人三言两语就能够消除的。但B似乎很享受听A讲话,不管内容是什么。之后的故事,也许按照诸君的期望发展,只是置换到两具将死之躯上面,很多都进行得很缓慢或者根本无法顺利开展,他们当了很久的朋友才有一个非恋人式的拥抱,以及很久很久以后才有了第一个KISS。但是他们喜欢四目相对,喜欢对着对方的眼睛谈话,喜欢倾听对方的喜好和需求,把对方的兴趣爱好当做自己的一样对待。
 
A的愿望在13岁那年为了迪斯尼被用掉,然而她现在有了更想要实现的愿望却没办法实现,B在与A交流的过程中熟知了A与那本爱不释手的小说的情缘,在鄙视A轻易用掉愿望的同时已经打定主意把自己的愿望送给A并陪同她去荷兰完成心愿,尽管中间因为身体缘故又出现一些波折,最终二人以及A的母亲三人一同前往荷兰,在见到作家的前一晚两人终于互诉衷肠决定以情侣身份相处并度过了心醉的一夜。
 
无奈A见到向往已久的作家后与自己想象的大相径庭,颓废作家不肯告知故事的结局,并责怪A太过较真,说一本书完了故事也就完了,故事里的人物也不需要继续他们的命运,还抛出一个无限比另一个无限大这样的“谬论”惹恼了A,A失望而归,毕竟这是支撑一个绝症患者的故事,而她亲眼见证了这个故事的缔造者将它捏碎。B一路追赶,生怕A为此更难受一个劲儿地说:没关系没关系,我可以为你写一个更棒地故事,你不要难过。
 
然后,二人走到一个廊椅上坐下,这时候A的情绪已然平复了许多,B在此之前都一直扮演着A的小太阳的角色,一直一直温暖着A,但是B选择在这个时候告诉A:我的腿又开始萎缩了,我只是一直没敢告诉你。这时候的B露出了片中第一次的绝望的神情,我猜,他起初只是单纯地想要借此来平衡A的失落,因为心细如他明白安慰一个人最好地办法不是一个劲儿的说不要难过不要难过没什么大不了的。而是告诉她我曾经或者现在比你的状况还要糟糕,也许世界对你不公平,但是我要让你感觉到我们俩是一样的,我对于你而言是公平的,如果我能有幸成为你的全世界,那世界的不公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想象一下中情花毒的小龙女,杨过的方法是我也中吧,想象一下大仇在胸无法释怀的不幸福的萧大哥吧,阿朱的方式是我死换你幸福。但是现实是B并没有他想象地那样强大,他还没来得及用自己的伤痛换取A的公平,他自己就已经开始倾斜了。
 
电影也从这个时候开始转换角色,B的伤痛开始由A接管,因为他们已经正式相爱了,而A事实上远比B要强大,后面的故事有点悲伤了。A开始病发,住院,坐轮椅,又开始更加害怕被遗忘,B说:我知道这很幼稚,但我一直期待自己成为一个英雄,身负一个伟大的故事,会被刊登在报纸上,我本该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A告诉他:你本来就与众不同,你总是痴迷于让人们记住你。我觉得你很特别,难道这还不够吗。你认为要过有意义的人生,要每个人都记住你、爱你,但你猜怎么着,这就是你的人生,你只能得到这些,我、你的家人、你能面对的世界,就是这些。如果这些于你还不够,那我很抱歉,你至少不是两手空空。因为我爱你,我会记得你。
 
这席话对B好像很受用,我猜依然不是这些话本身有多么能带给他力量,二是说这些话的人是A,这就能够带给他力量。他总是愿意聆听她的每一句话,愿意发自内心地崇拜她,一个少年他崇拜比自己还要小的少女。不是带着痴迷的崇拜,而是用爱她的方式来崇拜。很难想象的一种关系,我从未见识过的一种关系。据说,人在经历真正的爱情的时候整个灵魂会升得无限高,他会释放身体里所有的善意来对待他所面对的世界,并且心甘情愿。
 
之后,B想出了一个他能够接受死亡的最不坏的方法——预演葬礼,他要求A和好朋友C分别写悼词给他,然后他们三在教堂里一起出席了有当事人参加的葬礼。眼盲的C笑嘻嘻说了一大堆损友的话最后严肃地说道:如果未来的某天我能够安装电子眼重见光明,我一定会拒绝,因为我不想看到一个没有你的世界。
 
A的悼词:B是我此生灾星下的恋人,我们的爱情故事如史诗般荡气回肠。我没有办法开口诉说,只要讲起,我便要被淹没在泪水之中……
 
八天之后,B走了,A在葬礼上没有念此前准备好的话,而是说了许许多多安慰活人的假话,因为A渐渐明白,葬礼不是办给死人的,是用来安慰活人的,B坚持要预演葬礼,是因为真正的葬礼根本不属于他。作家突然出现在B的葬礼上,并试图解释A此前对小说的疑问,无奈A此刻沉浸在B的离去的巨大悲痛之中,加之本身厌恶作家,不留情面地把作家赶走了。C来找A,二人相互安慰,C告诉A,B真的很在乎她,每次一提起她就一个劲儿地说个没完。这个片段让我想起知乎的一个问答,问:一个男生什么时候才算真正喜欢上一个女生。最好的一个答案是:他做任何事都会想起要是她在就好了。
 
C还问A见到作家没有,说B曾给作家写了一封信,这时A才想起早已经把作家试图给她的信揉碎。A回到车里找到褶皱的信纸,打开读到B写给作家求助的信:我是如此好的人却写不好字,你是如此糟糕的人却能写出好句子。我要求你帮我写一封悼词给A,因为我文笔不好……你不必担心她是否比你聪明,因为你清楚她就是。她风趣而不刻薄,我爱她.这世上你没办法选择不受伤害,但你可以选择被谁伤害。
 
最后,故事在B的信中结束了,B直到死后都还依然在给A力量,给她延续生命一个最好的理由,那就是:不要忘记他,不要忘记他们的岁月,那里尽是美好。
 
这大概印证了福克纳的《野棕榈》里的那句话“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不存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是的,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我从小迷恋各种故事,正如直到现在号称喜欢电影的我也仍然停留在它是否是一个好故事的层面。我想我能与故事们相处自如,如同活生生的人一样,我与它们分别相处之后,它们之中有些能伤害我,有些能给我力量,有些让我大开眼界,有些让我很快遗忘。而我发现我喜欢的是那些不一定有完美的结局却一定能在很多很多细节上面触动我灵魂的真善美的故事。A和B的故事讲完了,现在我想谈谈它。谈谈我得到的,或者说我想得到的。
 
如果把这个故事定性成一个典型的爱情故事,那它是合格的,作为由大银幕来讲述的爱情故事,它更是做足了全套功夫。男女主角爱情角逐的时空都是被设定好的:泰坦尼克只有三天,空间只在一艘船上;都敏俊离开地球只剩下一个月的时日,空间只在俩人的家中。同理A和B亦是如此,同样的境遇很容易心心相惜,这样的恋爱很水到渠成,或者说很容易上手。相对封闭的空间+极其有限的倒数的时间+全心全意为对方着想的男女主=合格的浪漫爱情。
 
那么除此之外这个故事也具备了太多非典型的因素。我想这些才是创作者想要与观众互动和摩擦的焦点,爱情,只是一种载体。玄机隐藏在其中。
 
 
被遗忘
记得谁曾经说过:人们在惧怕死亡的成分中至少有一半是恐惧被世界彻底遗忘。在A与B第一次碰面的时候,B就很坦然地说出了自己的恐惧,可以还原一下B当时的话:我十八岁成了半机械人,半条退没了,但我一直想成为不平凡的人,我想要很多人记住我,我不想被遗忘。
很轻松地语调讲述沉重的经历,越是满不在乎其实越在乎。我想他当时主要是想说给A听,让A第一时间了解他,对他也产生一点兴趣。很顺利地,A对此作出了回应。告知他不必自寻烦恼,因为每个人都会被遗忘,这是全人类共同地命运,并不只是针对他个人。这是他们第一次交流。
但是通过这次交流,银幕外的我们能够思考的就太多了,因为我坚信这是个普适的并且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它并不会因为导演借着A的三言两语就能够让所有和B有一样恐惧的观众释怀。A的答案只是千万种之一,或许我们跟B一样爱听她讲,但并不能轻易地被它说服。B在留给A的信中说他在A生病进入IUC的时候偷偷潜入病房望着虽然病重却仍然活生生的A,想象了一下没有他们俩的世界。他觉得是没有办法接受的。
 
其实这一点上,我比较倾向于B的感受,我觉得害怕被遗忘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恐惧,尤其是当你知道死神随时都会将自己带走的时候。走后的世界是你没有办法知晓的。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谁的消失都是微不足道的。而存在唯有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才是有意义的。我们消失了,我们的意义也就消失了,就像我们从来没有来过一样。正是因为如此,某种意义上,所有的苟延馋喘都好过于彻底消失。
 
公平
如果你是这样想的:我不认为爱情里面有绝对的公平,如果真的爱,就不会计较谁付出得更多。这话我耳朵都要起茧子了,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是啊,谈恋爱的时候不计较,分手后慢慢算账。总觉得,一份有诚意的恋爱关系中,公平也许是最必不可缺的一环了,它是保证二人能走多远的基石。如果恋爱关系中长期存在不公,这份感情到崩盘时大多会酿成惨剧或者永远不能磨灭的伤害。

如果你没办法界定什么是公平,那我想也许你会明白什么是不公平。豆瓣上曾有这样一条广播大概能浇我心中之块垒:

“ 中国情侣没有交流,有的是听和服从、哄和被哄、发嗲和撒娇、指责或批评、抱怨与开解、倾听和安慰。没有交流,没有两个对等的人深度地对话,不,连浅显的对话都没有。因为除了琐碎,没什么可聊的。”
 
也许很多观众都把这部片子或者这个故事当做千千万万小清新爱情故事一样一带而过,并没有认为它有多么特别。但它对我而言很有意义,是因为它呈现了我所能想象的最好的恋爱的模样。A和B的相处方式是我最向往的一种。在这种关系中我充分地体会到了怜悯、尊重、公平、理性和诗意。而这些往往在很多别的恋爱关系中是被遗忘或者舍弃了的。直到最后他们都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这段关系的平衡,仔细打理夹杂在其中的尘埃,他们仿佛是两个找到同一件绝世珍宝的收藏家。
真正的爱情,不是相互占有,而是我能拿出多少东西给对方,而该自己保留的我绝对不会舍弃:自尊、独处的时光、及时表达意见的权利…..有了这些我才能继续更好地和你相爱。
这里有一段A和B的对话时全片所有的我喜欢的片段中最最喜欢的一段,也是最能够表达这段关系中珍贵的地方。
当A得知自己原本能够去荷兰却因为身体缘故只能被困在家中绝望时,她打给B说自己家的后花园有一座小时候爸爸搭给她的秋千,大概因为身体缘故她不能使用它。
这时候B调笑说:那我要来看看这泪之秋千了。
A苦笑
B:我明白你的意思,这真是个悲伤的秋千架。我希望你明白,即使你跟我保持距离,我对你的深情也丝毫不减。一切试图让我幸免于你的努力都是白费。(这男的哪里文笔差,简直就是诗人)
A:你看,我喜欢你,我喜欢和你一起度过的时光。但我不能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B:为什么?
A:因为我不想伤害你。
B:我不介意。
A:你不明白的。
B:我明白。我知道你在说什么。我说,我不在乎。能被你伤害是我的荣幸。
A:嘿,B,我是颗手榴弹,有一天我会爆炸,当我醒来我会摧毁我周遭的一切。我觉得我有义务减少伤亡人数。
B笑:你颗手榴弹。
B知道无法用言语让A信服他的决心,那就行动好了,要知道“最好的告白是长久的陪伴。”
看了片子的人会明白这段美妙在哪里,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死亡
一直以来作家海明威给世人的印象随着他的“硬汉原型”深入人心,但他又被施泰因称作“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在我眼中,迷惘跟某种柔软有关。至少是硬的反面。迷惘不是一种清闲的徜徉,而是一种焦虑的徘徊,它意味着灵魂的飘忽不定和一声叹息。海明威在目睹或者经历了一切人间悲惨剧之后在家书中写道:死亡,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最后,这位二十世纪爵士时代的经典硬汉用猎枪自绝于世了。
想想无数场战争中、天灾人祸中,有多少死亡变成一件很简单的事。简单到他们只是数字中的一员,连代表他们的符号都是群体化的。
说回影片,这部片子另一个让我欣赏之处,就在于,它所要讨论的问题在逐渐升级,由小到大。它始终在引导我们跟随这群患癌者一起思考用怎样的姿态来面对死亡会更好一点。如果说B是对于被遗忘的恐惧。那么A却是对于自己消失的影响的担忧,换句话说她更加恐惧被遗忘。A在13岁的时候差一点撒手人寰,她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但她和父母的关系仍然有些冷漠,因为妈妈说了一句:我从此就不再是母亲了。A一直耿耿于怀,她害怕母亲将自己遗忘,害怕自己的离去等于自己从未来过。当母亲告诉她,伤痛肯定是会有的,但是人能够带着伤痛活下去,并且自己永远是她的母亲。A才像小孩一样和妈妈真正讲和。
常听人评价一次自杀事件都会以这样的语句:他就这样轻易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谎言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听我说,没有人能轻易地死亡。无论何时,死亡都是一件无比沉重的事件。它意味着我不再能够与这个世界互动,也不再有可能性。我爱的、我恨的、我不屑的、我参与的不参与的,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它是一场世界上最隆重的告别仪式。你说,死亡怎么可能是一件简单的事。
 
“有些无穷比别的无穷更大”
这是我还没想好的部分,不说了。在我这儿,这部片子的角色相当于《怦然心动》的续集,我承认我是在持续亢奋的状态下看完的,并且我很有很久没有这样和一部电影触电了,我很喜欢,不管你怎么想。

 6 ) A letter Augustus wrote to Peter Van Houten

这种电影我无法评论,因为健康人无法体会癌症患者的内心,所以打星或推荐的都不是冲这故事,而是每个人就算你是星辰中的一个错误,也有对于美好的渴望。

直接网页复制小说里的那一封信

A letter Augustus wrote to Peter Van Houten

Van Houten,
    "I'm a good person but a shitty writer. You're a shitty person but a good writer. We'd make a good team. I don't want to ask you for any favours, but if you have time- and from what I saw, you have plenty-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write a eulogy for Hazel. I've got notes and everything, but if you could just make it into a coherent whole or whatever? Or even just tell me what I should say differently. Here's the thing about Hazel: Almost everyone is obsessed with leaving a mark upon the world. Bequeathing a legacy. Outlasting death. We all want to be remembered. I do, too. That's what bothers me most, is being another unremembered casualty in the ancient and inglorious war against disease. I want to leave a mark. But Van Houten: The marks humans leave are too often scars. (Okay maybe I'm not such a shitty writer. But I can't pull my ideas together, Van Houten. My thoughts are stars I cannot fathom into constellations.) Hazel is different. She walks lightly, old man. She walks lightly upon the earth. Hazel knows the truth: We're as likely to hurt the universe as we are to help it, and we are not likely to do either. People will say it's sad that she leaves a lesser scar, that fewer remember her, that she was loved deeply but not widely. But it's not sad, Van Houten it's triumphant. It's heroic. After my PET scan lit up, I snuck into the ICU and saw her while she was unconscious. I walked in behind the nurse and got to sit next to her for like ten minutes before I got caught. I really thought she was going to die before I could tell her that I was going to die, too. I just held her hand and tried to imagine a world without us and for about one second I was a good enough person to hope she died so she would never know that I was going, too. But then I wanted more time so we could fall in love. I got my wish, I suppose. I left my scar. What else? She is so beautiful. You don't get tired of looking at her. You never worry if she is smarter than you: You know she is. She is funny without ever being mean. I love her. I am so lucky to love her. You don't get to choose the ones you hurtin this world, but you do have some say in who hurrts you. I like my choices. I hope she likes hers.
I do, Augustus
I do." - page 310-313

 短评

John Green笔下的少女总是有着充满隐喻式的智慧。深夜一个人在电影院看得哭成狗,旁边的少女担忧的问我"Are you alright",我不知道如何解释哭成狗的奇怪心理活动,只好说I once had a lover died from cancer然后逃跑一样回了家。我曾从十级疼痛里看见死亡,这片子除了爱情都很好。

2分钟前
  • mr.x
  • 推荐

很遗憾,这部电影讲的是患癌青少年的点点滴滴,而不是某些人希望的阿姆斯特丹风情片。濒临死亡的人,一句告白、一个亲吻、一次做爱,都是奢侈。不要因为韩剧玩烂了白血病就贬低白血病,也不要因为自己无法理解就妄加评断一部电影、一个城市、一个人群。对将死之人要求戏剧冲突,真是荒唐可笑。

4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An "okay" movie that's about people who are not okay trying to be okay by telling each other "okay", and it's okay to be okay

7分钟前
  • 石狩川
  • 推荐

The book is not bad, but the movie is a little bit disappointing to say the least. And all the teenage girls sitting around me were ugly crying…Jesus…Are their ex boyfriends all dead?

11分钟前
  • Sophie Z
  • 还行

后半段全场几乎是在啜泣声中度过的,伤感与美好并存,在彻心扉的十级疼痛中充满感恩,充满爱。地球上任何一个有少女心的人(无论年龄)都会毫无费力地被男主的角色俘虏,谢表妹直接展现了她影后级演技。今年最美的小片之一。She's not loved widely, but loved deeply.

13分钟前
  • 望潮
  • 推荐

痛苦需要被感知。影片里印象最深的台词应该是“我们三个人有五条腿四只眼睛和2.5套肺”。然而这个世界上谁又不是残缺的呢,只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最完整的存在。明明知道很快很快的要说再见,无论是生离还是死别,都还是想回光返照一样的去过那些剩下的寥寥的时间。

14分钟前
  • Stubborn
  • 力荐

爱情和生命一样不可辜负。

15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John Green 这部小说本来就是给青少年用来书立正确价值观的,比如不抽烟什么,挺好。催泪也是种手段,目的达到就可以。(最大的感叹是:Gus 的性格太讨人喜欢了,感觉这种性格的少年只会出现在50、60年代的美国农村)

18分钟前
  • Jin
  • 还行

梵高写给提莫的信里提到:“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我快步走过去,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 在岁月的尘埃里。对的人只要遇到了,无论何时,就是最好的时光

22分钟前
  • LU-9009
  • 力荐

"I fell in love the way you fall asleep: slowly, and then all at once."后面一直流眼泪都觉得自己恶心。最终成片打破了此前对于选角的疑虑。这从来就不是一本少年苦情的癌症病历,而是最简单少女纯情的爱情手记。加上EdSheeran+Birdy+Grouplove+Lykke Li的原声,就那么痴痴笨笨的爱一场吧。

27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推荐

不谈抄袭的问题,光是同样的故事和人设,这部电影拍的要比小红花好的多

30分钟前
  • 意中人
  • 力荐

好剧本啊 几处转折都挺神的

34分钟前
  • 羚羊的灵魂
  • 推荐

“这世上你没办法选择不受伤害,但你可以选择被谁伤害。”享受生活里不完美的完美。“有的无穷大于另外一些无穷”

3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在巴西电影院里看这种片子,太违和了!本来已经沉浸在悲哀里,几近哭泣,莫名其妙巴西人笑了!这么感动的场面他们笑了!

38分钟前
  • Iris
  • 还行

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想哭的点,是不是觉得很假很不符合逻辑。难道是我太冷漠?

43分钟前
  • 臭鱼头
  • 还行

不是有绝症就韩剧了,内核不同。gus太迷人,生来自带高兴劲儿的自信,完全年长后我的菜。你预想像个童话,现实却是有点混蛋也不文艺,甚至没人在意。但是啊,爱情是件多美好的事,证明你曾经活过。OST很赞,把心里的秘密都哭了出来。数月前我在阿姆斯特丹时也是这种心情,一定要带爱人回去一次。

47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0和1之间的数是无限, 0和2之间的数也是无限。但是这两个无限是一样多的,请不要打罗素(我错了 其实是康托尔 by 2019/2/16)的脸谢谢。

50分钟前
  • 推荐

这是最近几年来看过的最好的青春片了。好美的爱情。女主表现出了比同龄男生更细腻的感情和对生活的洞见,但男主的热情活力还是感染了她并带给她快乐和希望。这本来是个俗套的故事,可是癌症的背景让这个故事的情节和台词都更加动人。每个人都好脆弱,却也都坚强勇敢。

51分钟前
  • 网兜妮妮
  • 力荐

这个小清新的片子成功的关键是原小说的对白底子不错,加之俩刚出道的小年轻出演,女主老道有演技,男主青涩很本真,他俩充满知性和幽默的言语交流让人很享受,必须承认我还是很吃这一套的。【Cine Times】

52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7.7。影院的观众比女主角哭的还厉害。男主角就像冬日里的暖阳,黑暗中的黎明。从互助会见面直到去世都是阳光、积极面对人生的那种。上天眷顾他,送了他一颗永恒的“星"。但是又对他不公平,没让他被永远记住。You are the sun in darkness, but doesn't belong to the night. 二刷中字觉得其实不错。

56分钟前
  • LoV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