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梁海战

战争片韩国2014

主演:崔岷植,柳承龙,赵震雄,晋久,李贞贤,权律,大谷亮平,李成俊,金明坤,鲁敏宇,金太勋,朴宝剑

导演:金韩民

 剧照

鸣梁海战 剧照 NO.1鸣梁海战 剧照 NO.2鸣梁海战 剧照 NO.3鸣梁海战 剧照 NO.4鸣梁海战 剧照 NO.5鸣梁海战 剧照 NO.6鸣梁海战 剧照 NO.13鸣梁海战 剧照 NO.14鸣梁海战 剧照 NO.15鸣梁海战 剧照 NO.16鸣梁海战 剧照 NO.17鸣梁海战 剧照 NO.18鸣梁海战 剧照 NO.19鸣梁海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9 20:50

详细剧情

1597年的朝鲜王朝危机四伏,朝鲜海军主力随着大将李舜臣(崔岷植 饰)被贬而遭受巨大打击,军纪溃散,只剩少量军舰。而倭寇伺机派出胁坂安治(赵震雄 饰),协同令人闻风丧胆的“海贼王”来岛通总(柳承龙 饰)的海盗军共同出击,势必攻克汉阳。危急关头,李舜臣力排众议,决定率领仅 剩的十几艘军舰前去鸣梁海峡迎战倭寇。李舜臣先是派遣部下任俊永(晋久 饰)去敌方汇合卧底俊沙(大谷庆彦 饰),又重振军心,以“勇者生,畏者死”的气概,号召与倭寇决一死战。 决战开始,李舜臣身先士卒,死守血岛,击溃“海贼王”好几拨先遣军,关键时刻任俊永的哑妻(李贞贤 饰)读懂他的唇语发挥作用,使得李舜臣将船成功获救。最终军民协力,重创了日本舰队,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长篇影评

 1 ) 历史上的的鸣梁海战

围绕鸣梁海战的争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中国网民认为李舜臣是副手,实际指挥是明朝水师提督陈璘。这是对史料不了解或者未读史料而造成的混淆。鸣梁大捷确实是李舜臣打的,也没有明军参与。陈璘指挥的海战是鸣梁海战不久之后的另一场露梁海战,这是由中朝联军打的。

是鸣梁海战还是露梁海战消灭日水军主力,鸣梁海战并没有史料宣称消灭日水军主力,恐怕是网上以讹传讹。鸣梁海战出名是因为其以少胜多,利用天时和地形设下伏击,打了一场漂亮的战役。而日海军主力则是在露梁海战被歼灭。

另有观点对朝鲜水师以十二艘战船对日军一百三十余艘战船取得如此战绩表示不解。这也是对史料不了解,对当时海战不了解造成的。

首先李舜臣并非硬碰硬的以十二艘船去攻击一百三十余艘。而是凭借对环境和气候的熟悉,事先设下伏击地点,将日水军引诱至鸣梁海峡,在水下还设有木桩铁索。其次,李舜臣的十二艘是战船,另还动用了一百余艘民船,加以改装。而日军一百三十余艘也是战船,后来还跟有两百艘后勤船。这样数量差距并不是太大。龟船是全封闭结构,铁制护板,顶盖四周有尖刺,船头有大铳,不惧近战。日呈秀吉之对龟船的描述是:“朝鲜人水战大异陆战,且战船大而行速,楼牌坚厚,铳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尽被撞破。”。而史载日海军战法以投掷焙烙和焙烙火矢为主,并无炮火。对铁甲船难以造成伤害。在加上二百后勤船只几乎无战斗力,所以朝鲜水师以少胜多大捷。

关于朝鲜水师和日本水师舰船数量的争议。有诸多说法,更有一些说法完全脱离史料。依据史料记载,比较正确的是,朝鲜水师方面,战船12-13艘,另动用改装民船100余艘。日本水师方面,战船130余艘,另有后勤船200艘。

 2 ) 最终兵器:龟船

韩国电影人凭着娴熟的回炉再造和举一反三,糅合本土特色,近年佳片井喷,拎着了亚洲电影的牛耳朵。但他们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例如遇上“大片之殇”。好莱坞很早就尝过同样的境遇,中小制作尽可以恣意妄为,万花齐放,顶级大片却多有雷同。巨额投资之下,商业回报成了重点考量,一切万全为上。《鸣梁》一片更为特殊,比追逐商业利益更重要的,是奠祭民族情怀。作为朝鲜最著名甚至是唯一拿得出手的民族英雄,李舜臣的传记电影是绝不能砸锅的。导演金韩民(好爱国的名字!)前作《最终兵器:弓》,题材冷门,拍得雷厉风行,张力万钧。一旦执掌浩大的爱国历史题材,塑造万世敬仰的千秋偶像,便不能再冒风险,或加载个人风格,唯有按部就班,中规中矩。《鸣梁》里能找到《弓》余韵的,是日方“狙击手”射旗与刺李的插曲,排除对当时枪械射程和精准的质疑,这一节拍出了高手对决的惊心。

拍《鸣梁》这样的题材,不必有任何新奇招式,四平八稳打完一个套路,已是最大胜利。李舜臣击溃倭寇,对于韩国观众来说,就好比咱们看到陈真踢了虹口道场,叶问揍翻了英国拳王,霍元甲击败了俄国大力士,那是不问逻辑不求真实的情感宣泄。只不过他们没有那么多抗击外侮的偶像可以膜拜,举国热情倾注于一个李舜臣,爆发出空前的票房能量,秒杀《阿凡达》,夺回了本土冠军。全片场面到气氛俱佳,动作和特效毫不含糊,足以使韩国之外的观众也热血沸腾,然而隔着一层文化落差,总感觉故事略生硬,硬伤略碍眼。然而在韩国观众眼里,所有硬伤非但不妨碍好评,倒能自动融入传奇本身,被当做神迹的一部分来解释,更添英雄魅力与战场传奇,最后化作挤压泪腺留下的皮肉伤。

既然煽情是唯一目的,制作上也只需要求大,将一切推向极致——最多的战船,最猛的爆炸,最大的漩涡,最野蛮的白刃战,最强弱悬殊的对比,最匪夷所思的败中求胜,向死而生。配乐的音量也要最滔天,有个搞宣发的朋友极度鄙视汉斯•季默的配乐,说遮盖了对白和音效,我很想听听他对《鸣梁》的看法,那音乐比炮火齐鸣、巨船相撞更震耳欲聋,希望隔壁影厅放的不是安静的文艺片。相对的,人物弧光、演员表演则简化到近乎苍白,这大概是崔岷植近年来最没有艺术挑战的角色,他最累人的不是揣摩和再现李舜臣的智谋与勇气,而是穿着几十公斤的盔甲声嘶力竭、挥刀砍杀,甚至在片场数次晕倒。日方统帅来岛通总,冠了个海贼王的易笑场名号,看不出与李舜臣相当的实力,编剧生硬改写历史,加强他英勇捐躯的悲壮,大概是为了打入日本市场所特制。哑女挥舞衣衫,老人高呼龟船复活,固然很燃,却也单调,而且潜藏诡计笑点。场面调度也是简单粗暴,一再重复长镜头和特写,炫技和技穷各占一半。每次战局逆转,便插入李舜臣之子一脸的惊异,这演员颇为省事,整部片只需两个表情即可。

据说为了照顾中国市场,从原版删去了20分钟,改用片头的一分钟“幻灯片”匆匆带过。真是失策之举。且不说如此大的信息量很难在热身入戏之际一举消化,韩外观众本来就对李舜臣其人并不熟悉,删掉了他所向披靡的战神伟业,少了他蒙冤入狱,受尽折磨,白衣从军的屈辱史,略去他在举国存亡下临危领命的讲述,他在鸣梁一战的选择便缺了水到渠成的自然,只船进击、诱敌深入的悬念铺排,“恐惧论”的合乎情理和情感张力,也都大打折扣。

结尾彩蛋一般驶出的大明战船,据说也是中国特供的,效果也很不好。第一,没有旗帜鲜明帮大明吆喝一嗓子,戳不着爽点还令人嘀咕,哪来的船,跟李舜臣有啥关系?属于拍马屁拍到了脚后跟;第二,就算辨明国籍,要是不了解历史,还真容易被误导,1592年大明水师就让日军闻风丧胆了,怎么1597年还需要朝鲜军孤军奋战,岂不是暗示大明见死不救吗?放在阴谋论者眼里,真要给韩国电影高级黑我大中华加上一条论据了。(文/方聿南)

 3 ) 鸣梁,山河动色

去过首尔的人都知道,市中心的光化门广场上座立着两尊铜像,一座是朝鲜历史上最出色的君主——李氏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另一尊则是名将李舜臣。
李舜臣的名字在朝鲜半岛可谓是家喻户晓,当年在抗倭战争中,曾率领12艘战船在鸣梁海峡以少胜多击溃133艘倭船。2014年7月30日,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拍摄的《鸣梁:旋风之海》在韩国本土上映,仅用18天刷新《阿凡达》在韩的票房纪录,跃升为韩国电影史上票房排名第一位。2014年12月,该片被引进国内院线,更名为《鸣梁海战》。
好电影的标准有很多,《阿凡达》就曾以精美绝仑的imax画面让人叹为观止,纵使其情节弱爆。但能让人回味无穷的,必然有让人拍案叫绝的情节设计,或是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近年来,韩国电影屡屡有精品面世,如《辩护人》、《杀人回忆》等都以情节取胜,有别于大家都已然熟悉的好莱坞大片英雄主义、美国梦等题材套路,韩国电影的情感铺垫更为扎实,而情节转折出乎意料之外又显得合情合理。
《鸣梁海战》的主角是朝鲜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李舜臣,而故事情节也基本上忠于史实,艺术加工的分量并不太多,创下的票房纪录虽说有民族情结加成,但海战场面浩大,人物刻画细致到位,情节跌宕起伏,反正后半段海战部分我是看得气都差点喘不过来了。
鸣梁,韩国珍岛与全罗南道海南郡之间的狭窄海峡。海峡宽约294米,与汉江宽度相仿。海峡内海水湍急,每隔数小时海水流向会发生逆转。海水涨落声音很大,故名“鸣梁”。1592年,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向朝鲜提出“假道入明”,被拒后派出二十万大军出征朝鲜。最初,倭军势如破竹,朝鲜仅仅一个月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国王李昖出逃中朝边境的义州,并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直至明朝发兵,才把倭军赶回半岛南部。与陆军“战五渣”的表现不同,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海军表现和陆军不像是同一国军队似的,狂虐倭军海军,闲山岛海战、鸣梁海战、露梁海战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三次海战。发生在1957年的鸣梁海战,是世界海战史上颇为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时的李舜臣,遭反间计诬陷下狱,后被贬为士兵在南部海边白衣从军。丁酉再乱,朝鲜举国上下一致强烈要求重新启用李舜臣。朝鲜王迫于形势,不得不顺应民心,重新任命李舜臣为三道水军统制使。而此时,当年扬威海上的威武水师只剩下可怜的12艘板屋船。
12艘板屋船是什么水平?我们看看结果,日军统帅藤堂高虎率领330余艘战船和2万陆军参战,李舜臣率领的12只军舰凭借着地利天时击沉了倭寇31艘军舰,另有大约92艘日舰被损毁到丧失战斗力。这已经是接近1:30的比例,脑补了一下一艘船被近30艘船围攻的画面,瞬时有里三层外三层包围着、外围的船都只能沦为打酱油和起哄的感觉了。可事实就是这么任性,在当年倭军多用近战登船白刃战的情况下,片子里出现了好几幕朝鲜水军的板屋船靠硬撞击突围的画面。
为什么一直强调朝鲜的军舰叫板屋船?玩过帝国时代2的人都知道,朝鲜水军最牛B的船叫龟船,片子里也有,不过很不幸,这种经李舜臣改良及创新的神器只打了一把酱油就没什么事了。剩下的12艘都是差一个级别的板屋船。而倭军的安宅船和关船,则是再差一个级别的货色。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哪怕被李舜臣的大炮轰了千百遍,小日本的海贼王还是坚持用鸟铳还击,那是因为安宅船和关船上根本就没有安装大炮……
重炮Vs鸟铳,赢了也是正常。可现实是大炮只适用于远距离攻击,当年的大炮也还不至于厉害到弹无虚发,一个不漏的境界,一旦漏网之鱼蜂涌而上进入白刃战,大炮的意义就不大了。事实上在12Vs330的形势下,想用炮击直接解决战半的可能性接近于零。于是,在片子开头,日朝两边的明显呈现着自信与恐惧两种完全不同的气氛,倭军扫荡、大将船副官被悬首于桅顶、海贼王加盟、朝方出现逃兵、龟船被焚……把朝方水军的恐战心理提到极限。而全剧除了紧凑的海战过程外,还贯穿着一种信念的传递,即李舜臣如何临危受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将“恐惧转化为勇气”。剧中的战斗过程也是朝军恐惧心理逐渐转化的体现,这和史实是否一致难以考究,但在李舜臣率领的大将船熬过了倭军两轮白刃战后,远处的朝军水手喊出的“大将船还活着!”和岸上百姓的欢呼激动,无疑将全剧的人心振奋度提升到了极致。而在取得最终的胜利之前,李舜臣似乎将走向悲壮的收场,幸而,“还能吃到东西,真好!”
国内的引进版,较之韩国原版删减了约20分钟文戏。所删减的部分对情节的铺开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对于朝军为什么这么惧战、海贼王来岛通总为何一提到李舜臣就咬牙切齿、为什么看着来岛通总的船被虐胁坂安治就是不来助战,这些情节在被删节内容里确实做了更好的铺垫。而其中被删的一幕,是李舜臣的双剑,上面分别刻着“三尺誓天,山河动色”和“一挥扫荡,血染山河”。题外话说一句,那两把剑真的很漂亮!
影片的海战和动作元素非常的吃重,绝大部分资金都用在了CG电脑效果上,以至资金吃紧没有采用3D拍摄。61分钟激烈海战毫无尿点,一些镜头特写也是刻画得颇为细致。挽弓射箭的镜头有多帅气就不用多说了,和李舜臣驻剑而起奋勇杀敌的英姿相比,身着鲜艳奇装异服的倭寇想说不像小丑都不行,剧组在这方面还真是颇费了些心思,其中来岛通总一身铠甲就花费了2800万韩币(大约15万人民币),重量超过30公斤。
值得一提的是,宏大的历史事件上,总有感人的爱情故事。哑女郑氏在目睹丈夫任俊永被刺伤而无力救助时,坚毅地在岸上挥动红衣,引起朝军注意并将炮弹打向丈夫所在的装满火药的草船,那一刻撕心裂肺的不舍与感人至深的爱,正应了李舜臣在最后所说的话:“这么深的仇恨,该如何是好!”

 4 ) 李舜臣的哀歌

我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每当遇见历史题材的电影,我总是先看电影后查史料,这么做的好处就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不会对电影过分的苛求,当然,这也是我对艺术的态度。

韩国对于李舜臣题材的电影基本跟我们“横店”题材(你们看我都不说抗日了哈哈哈)是一个概念,多而不精,不同的是,我们喜欢拍是出于社会需求,而他们拍则是除此之外,真的没啥好拍的了,大韩民族几百甚至上千年才出了这么一个不仅被本国甚至被他国(主要是中日)都认可的大英雄,怎么能不大书特书?而电影人对待这个人,基本就俩态度:胡编和乱造。

这是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翻一番李舜臣先生的简历就可以看到,这个人无论成名前还是成名后,甚至在他死后都被这种命运所笼罩着。首先抛开他的历史功绩不谈,他在成名前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一件事上:造船,如果是太平年间,他干到死也许只能收获一个“著名工匠”的头衔,按照当时对手工艺人的态度,可能没过几年这个人就随历史而去,但他造的船却是战船,更巧的是当时正在打仗!所以命运第一次捉弄他就是在这个时候,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龟船”其实不是他发明的,首次提及龟船的纪录来自于1413与1415年《朝鲜王朝实录》中的记载。这些龟船被称为“戈船”或“蒙冲”,主要被用来抵挡女真与日本人海盗,提到“蒙冲”可能有些五毛们就要激动,没错,这里的“蒙冲”就是我们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的艨艟船,只不过中国从来就不是个“大洋国”,对舰船的兴趣不大,但朝鲜就不一样,他们三面环海,而且资源有限,对于艨艟这种船型小,用料少,机动好的船有极大需求,李舜臣就是看准了这一点,于是经过他的改良,“龟船”就诞生了,但除了几个抠门的历史学家,普通百姓谁会纠结“发明”与“改良”的区别,于是,“发明家”这第一顶大帽子就先扣在了李舜臣头上。

李舜臣在闲山岛海战一战成名之后,曾被革职了一段时间,这段情节也出现在了本片开头背景介绍里,这里面真实的历史是一段极其搞笑又令人扼腕的故事,而大韩民族的“躺枪之王”李舜臣的人生观也是在此时出现了极大的转变。我们都知道,朝鲜这个王国,到了明朝时期,对中国的崇拜早就无以复加,以至于中国有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也不管好坏,统统照搬,最后他们终于把大明亡国的征兆“党争”也学去了,我仔细查了那段历史,李舜臣就是因为陷入了党争,而被已经谁都不信任的朝鲜王隔的职,当然,更流行的说法是日本人行的“反间计”,更有人直接提出就是丰臣秀吉出的主意,其实猴子真没那么大能耐,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只要一个朝代出现“党争”这个现象,再牛的人都会被玩死,李舜臣其实算幸运的了,他被玩的半死的时候复出还打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鸣梁海战”,但他复出以后,就像我前文说,他对待生死,早就是另外一种看法了。

本片对考据党最大的刺激,就是战争初期,李舜臣亲率大将船单打独斗小日本的那几场戏了,翻开史料,鸣梁海战的初级阶段,李舜臣是派了两艘小船去诱敌的(就是后面他升旗招来的那两艘船),但史料里没说他是在军中还是在船上,这就给了电影人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看到电影里所呈现的画面,其实是经过了严谨的逻辑推理,最接近史实的故事,你想想,一个普通士兵,在面对数十倍于我军的敌人时,恐惧肯定是唯一的心理活动,所以片中李舜臣那段“恐惧论”分析的是条条在理,他自己只有十二艘船,而且不是龟船,在没有任何战史,先例,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要面对300多艘船,他除了卖自己,事后的我们都想不出还有什么办法,所以我是相信他是跟着那两艘船一起诱敌的,俗话说“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如果他自己都没办法把恐惧转化成斗志的话,他拿什么去转化他的部下?然而,电影工作者把他这个行为更加艺术化的加工了一下,让他和他的大将船先出去迎敌,引诱的其实不对对手,而是对他身后那些观望的部下们,当然,这么做还有一个解释就是,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看到了他所效忠的朝廷患的是不治之症,他不想活了。

关于后面一个论点,最好的论据就是李舜臣战死的那场“露梁海战”,这场战斗发生在“鸣梁海战”几个月之后,是朝鲜抗倭的最后一场海战,而这场本来属于典型的“痛打落水狗”的追击战,居然造成了抗倭以来最大将领伤亡,明朝水师副提督邓子龙和朝鲜水师提督李舜臣双双殉国,一场追击战死了一个正司令,一个副司令,居然都还是追击方的,仔细想想,都不知道该跟人怎么解释,我们看看李舜臣是怎么死的,史料上说,他是率领着龟船冲入敌阵,被包围了,然后战死,大家再看看他以前的战史和战绩,这怎么可能是一个正常的李舜臣干的出来的事儿?忘了是谁说过,军人最大的荣誉,就是死在最后一场战斗的最后一颗子弹上。李舜臣是真心做到了。

李舜臣死后,他得到的封号只有一级宣力功臣,而在他死后43年,才追封为现在人所皆知的“忠武公”,为什么死了那么多年才拿到这个最高级的谥号?因为人总是一步一步才变成神的,而李舜臣的故事也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加工和神话,人们才终于在历史上找了一个无论从地位形象还是故事都跟他差不多的人,那就是:诸葛亮……

 5 ) 历史剧进退揖让多有不便

拍历史片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没有深厚的考据功底,没有广博的历史视野,都容易糟人诟病。但具备了这些还远远不够,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起伏,没有细腻入微的情境描写,更会被人吐糟谩骂。
这就不由让人想起《韩非子》里的一个比喻。齐王问画师,什么最难画,什么最容易画?画师说犬马最难画,鬼最容易画。犬和马是常人最容易见到的,画得好与不好一观便知。而鬼却从来没有人亲眼见过,谁也不能说你画的像还是不像。
历史不忍细看,拍得像了会被人说乏善可陈,拍得不像呢,又要被人说假大空。总之是一件苦差事。《鸣梁》的导演金韩民倒是乐在其中,前作是《最终兵器:弓》也是历史剧,评价不俗。时隔三年,拍的还是历史剧。当然本作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请的腕更大,场面更壮观,情愫也由“家恨”上升到了“国仇”。
崔岷植大叔的演技在《老男孩》中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此,中年废材大叔的标签永远地贴在他的脸上。本片中出演民族英雄李舜臣,难免让人会不时走神。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李舜臣的戏份虽多,但其实情绪相对单一,无非是镇定如恒、大气凛然、善恶分明。这让崔大叔身上弥漫的黑暗气质没有了用武之地。
反方一号人物“海贼王”来岛通总的蛮霸气质呼之欲出。当然一半还要归功于道具师,他那幅杀气十足的兜旄带来的气场太震撼了(虽然几乎是照抄自武田信玄)。腾堂高虎面部表情僵硬,加滕清正则有些面色浮肿,怕是水土不服之故。也难怪,谁叫他们劈腿劈得太厉害了呢?
如何以12艘板屋船击退300多艘敌舰,创下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是片子的重心。剧本交待得很有层次,从第一梯队到第二梯队,再到发起总攻,总攻得以逼近主舰进行贴身围剿,被李舜臣集全船之炮炸开一路血路,再到双方围绕升旗展开狙击战。来岛的蒙面美少男神射手弹无虚发,枪枪命中。几乎要一枪致李舜臣于死地,千钧一发之时,一发冷箭贯脑而过,坠海身亡,渲染得很出色。最后主舰坠入旋涡,眼看着全船人员殒命殉国……两岸观望已久的老百姓驾着小渔船,齐心协力将主舰拉回,才得以逃过一劫。
尾声时来岛通总丧心病狂,亲自杀到板屋船上,结果被李舜臣枭首示众,大快人心。这里隐约能嗅出一点《赤壁》的味道。同样是描写海战,吴宇森的的历史巨制从拍摄手法、镜头语言上半点都不逊色,可惜的是吴导胃口太大,非要搞成上下部,而且闯完好来坞回来,难脱一口西洋腔,价值观、审美观都不中不洋,丢失了三国时代所赋予的朴素韵味。再拿出去年国内较红的一部《大明劫》来比较,有波澜壮阔的家国情怀,有炮火纷飞的大场面,可惜场面调度、镜头语言都还处于电视剧层次上,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6 ) 斯密达300勇士

我并没有掐着表算,所以不知道那场海战戏到底持续了多长时间,但是总体上给我的感觉就是“根本停不下来”。交战双方把各种体位试了个遍,海战中能用的招全上了,即便是对于不带脑子专门看战斗场面的观众,也已经值回票价了。

这电影很难不让我想到上半年的《300》续集,特别是本片也出现了一艘自[哔]式爆炸船,而且还占有相当重要的戏份。不过在这部情感充沛的电影里,那对夫妻的生离死别故事反而显得不算太感人。李舜臣将军也在决战前来了一番鼓舞士气的演说,不过比起希腊的特米斯托克利的所谓普[哔]价值,他讲的“爱作死就不会死”的道理更深入浅出也更实用一些。当然对我来说,两场演说都没什么太大感染力。别逼逼,赶紧开打才是要紧事。

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的打一会儿逼逼一会儿,本片中的文戏和武戏存在于泾渭分明的前后两部分。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让爱看海战大场面的观众们一口气爽到家,弊端则是让前半段的文戏成了鸡肋:要说这段戏份没用呢,其实它还真是很用心的在为后面做铺垫;可要说它有用呢,又实在拍的太无趣了。

前半段有多无聊,后半段就有多带感。而且这种带感是全方位的,绝不仅仅是滑溜滑溜眼珠子。如我上面提到的,本片的情感非常充沛,而情感的传达则基本上不依赖于台词,甚至可以说没了台词本片的情感宣泄的更酣畅淋漓。我不懂韩语,不好评价这次的字幕翻译水平如何,但我是真没感觉出来本片字幕的存在对于剧情理解有多少帮助作用,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台词本身就太过深奥了,即使忠实的翻译过来了,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在说什么。文戏不好看也是这个原因,不管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文本就晦涩,总之前半段主角们不断叨逼叨,却没说出几个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字眼。倒是影片的后半段,几乎没有台词,而这不多的台词里,还有将近一半是各种人反复喊着“李舜臣!”但就是这台词极简的影片后半段,反而承载了电影情感传递的重要功能。崔岷植领衔的主角一方,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准确无误的传达出心里的潜台词,不需要张嘴便能激起观众内心的滔天巨浪。

令我印象深刻的台词还是有的,就是后半段山上的老者喊的“龟船复活了!”电影的最后以接近于彩蛋的形式展示了一下用电脑特效做出来的传说中的龟船。而在影片主故事当中,龟船则是看似缺席,实则无处不在。因为当老者喊出“龟船复活了!”的时候,观众们就明白了,其实有李舜臣在的战船就是龟船,无论何时何地。

反复渲染失去了龟船的朝鲜水师的境况多么窘迫,其实有点刻意营造紧张和悲壮气氛。事实上,当时的朝鲜水师虽然处境不容乐观,但那十几艘板屋船与日本的战船相比,性能上仍是很占优势的。从影片最后对日本水军的碾压就能看出来,相比于小个子的日本人驾驶的小个子的战船,朝鲜的船确实比较高大上,即便一开始就走这种横冲直撞的路线,收效也不见得很差。

除了那句“龟船复活了”,影片中还有两处情节让我大受触动。一处是围观的百姓们奋力拉主角们出漩涡那里,虽然这段原创情节未必科学,但确实很燃,我一向对这种走群众路线的戏份没有抵抗力,从年轻时看《龙珠》里的“撒旦撒旦”到《超凡蜘蛛侠》里建筑工人们用塔吊为小蜘蛛搭的天桥。另一处是终于取得胜利后,船舱中缺胳膊断腿的士兵们的打屁吹牛逼,特别是这句“如果将来我们的后代不记得我们今天做过的事,就太混账了”(大概意思),当年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恐怕没想过这么多,这其实还是今天的人们替先人们说的,真正想表达的是今人们自己的觉悟:“你们在这片大海上洒下的鲜血几百年来不曾被人忘记,以后也不会被忘记,请安息吧!”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样的台词萦绕心头久久挥散不去。

 短评

被砍了二十分钟,所以感觉就是劈头盖脸上来一顿打,没有决定性的高潮胜利,只是一次以少打多的海上战役。李舜臣伟光正,高丽人民围观发功也是斯巴达思密达了……人物内心情感上,还不如《最终兵器:弓》

2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鸣梁之后的露梁海战才是真正决定整个战争胜负的关键,在那场战斗中李舜臣阵亡了,一同牺牲的还有明朝老将邓子龙,而那场战争的指挥者是明将陈璘。戚继光干死的倭寇比李舜臣要多一百倍还不止吧,弹丸小国的几千人海战都能拍的有声有色,我泱泱大国号称百万雄师的赤壁之战却拍的跟屎一样。

5分钟前
  • Se7en丶小七
  • 推荐

选了一个化了烟熏妆还这么任性的做先锋,关白大人还真是眼瞎啊蛤蛤

10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歪曲历史

12分钟前
  • 海薛狄
  • 很差

不算佳片,但拍的就是精彩,一些韩国电影总有这种功力。海战太棒了,戏份够多,剧情转承启合都很棒,小漩涡呆萌呆萌的……

1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大概能体会到韩国观众的嗨点,毕竟是很民族自豪感的东西。影片起码能让这战争很热血,而bug或夸张的部分,其实也是服务于这种热血的,这样才更有燃点嘛。不过,这场战争总感觉拍的很乱。有点胡打胡有理。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燃燃燃燃燃,炸炸炸炸炸,太祖穿回三国杀杀杀杀杀!

17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力荐

利用国民爱国心骗取票房的烂俗电影... 其实电影中心一句话概括 “我们还有龟甲战船” 完。

18分钟前
  • 孤独患者张先生
  • 力荐

原来不仅仅是中国才有抗日神剧。2014.12.12成都万达影城(成华店)

19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意淫。

22分钟前
  • Echo
  • 还行

既然是史实就不要意淫了,当年大明带着逃到中国的朝鲜王室收复朝鲜半岛,才出了李舜臣这样一个英雄,别整得跟那场仗是高丽棒子的胜利一样。。。跟北韩一个德行,把朝战说成是自己英勇决口不提志愿军。

27分钟前
  • J号枪
  • 较差

还不错。旁边的妹子看得哭了....李舜臣盔甲上四条龙头上更是多得数不清这是要造反。

32分钟前
  • rena7
  • 力荐

见识到了这部破纪录影片的票房号召力,下到几岁儿童、上到大叔大妈,一个朝鲜最著名的民族英雄的故事最大的优势就是低门槛、强感召力从而观影人群广。可对我一个外人而言,未免太过个人英雄主义,bug略多。人物脸谱化,主角各种不死光环,狗血情节。韩国人的军教爱国电影。

33分钟前
  • zykmilan
  • 还行

鸣梁是一场海上足球赛 还自带主场观众..

36分钟前
  • zjj
  • 推荐

被韩国的主旋律爱国电影煽得狂哭不止……我国啥时候抗日抗倭能拍出这水准啊?啥时候观影人次可以达到五分之一以上啊?眼见着三五年无望……继续哭(T_T)

41分钟前
  • 风向未来吹去
  • 力荐

形式大于内容,小人物的动作比较夺人眼球,两次比较小激动的地方一是僧人们的由静到凶狠搏斗,还有就是探敌兵的舍身炸船,没有什么特别要费脑的地方,看看潮汐看看船战就好,略单薄,但肯定烧了不少银子

45分钟前
  • ZHANG-ZHANG
  • 还行

棒子的狗血爱国

47分钟前
  • skywalker
  • 较差

利用民族自豪感骗票房的韩国抗日神剧

50分钟前
  • 夏生
  • 推荐

老男孩大战海贼王,哈哈哈哈

55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推荐

在首尔看的第二部电影 看朝鲜人打日本人 总有种借刀杀人的感觉

58分钟前
  • DennisGerrard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