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店的女孩

爱情片法国1963

主演:巴贝特·施罗德,Claudine Soubrier,米歇尔·希哈董

导演:埃里克·侯麦

播放地址

 剧照

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1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2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3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4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5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6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13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14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15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16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17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18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19面包店的女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05:59

详细剧情

繁忙的巴黎街道上,法律系的大学生每天傍晚都与学画的希薇擦身而过,他倾倒于她的美貌,终于一天得到机会与她搭讪,一心以为下个明天便可发展。然而他却再也没有见过希薇,为了再次偶遇,他放弃了晚饭,改为在曾经相遇的街道上走三个来回。为了消磨时间,他走进一家面包店买酥油饼,此后天天如此,而且他感觉到面包店的女孩对自己颇有意思。男性的天性令他不由自主地与她调情,尽管他明知道她并不是他所喜欢的类型。三周后,他约到她共进晚餐,就在此时,希薇出现了,心中的女神与面包店女孩,他会作何选择?

 长篇影评

 1 ) 云备胎启示录

巴黎,维利耶十字路口,法律系的大学生查理每天傍晚与学画的希薇擦身而过。 倾慕希薇的美貌,偶尔的眼神对上都让查理心动不已。 朋友催促其采取行动:碰碰运气嘛~ 查理:和她搭讪吗? 朋友:为什么不试试呢,也许有机会。 终于有一天,查理与希薇搭上了话,他满心以为下个明天就可见到希薇,二人能持续发展下去,没想到第二天没见到女方。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女方仿佛忽然消失了,再无任何音讯。 失意的查理在可能遇见希薇的维利耶路口闲逛,每天晚上固定的来回走动,希望再次遇见希薇。 等待的过程漫长无聊没事做,他发现,18岁的面包店女孩似乎对其有意思。查理觉的自己很受女性欢迎,虚荣心又使其对女孩调情,尽管明知女孩不是他喜欢的类型。 三周后,查理约到面包店女孩共进晚餐。 就在此时,心中的女神奇迹般的出现了。希薇告诉查理,她崴了脚不能出门.....查理想了一会儿,鸽了面包店女孩,果断约希薇吃饭。六个月后,他们结了婚。 没有公开表达情意的关系都是朋友,可以和任何人约会。漫漫人生路中,选择伴侣,是耐心等待心中满意的人出现,还是边等待边找些乐子消遣打发时间,此事只关选择,无关道德。比较可惜的是,总有人故意不分清约会和恋爱的边界,把消遣包装成“恋爱”,哄骗无知的面包店女孩/男孩。 短暂的消遣快乐,对成熟的成年人来说是被蚊子咬了一口那样简单;对不成熟的人来说是被花蚊子咬了一口,涂花露水消肿膏没用,被咬的地方起泡破皮留疤很久不消失那样难。 你我在生活中都有可能被动扮演面包店女孩,成为他人无聊时刻消遣的工具人之一。某天对方忽然消失了,怎么办?开始反思这段关系,怀疑自己是否是很糟?输在哪儿?对方选择的为什么不是我? 假设A,竞争者1号,比面包店女孩漂亮(希薇比女孩漂亮)。是否只有整容,全面改善外貌外形,变成比1号更美的样子,才能满足查理的需求?NO,这失去了自己。 假设B,竞争者2号,比面包店女孩有钱。是否只有非常努力的赚钱,做百万富婆,满足查理对金钱的欲望幻想,他俩才能在一起?NO,这太累了。 假设C,竞争者3号,3号平平无奇。看不出哪里比面包店女孩好,也没什么大起大落引人注目的特殊经历。这回攀比的不在竞争者身上哦,反而是在自身。例如原生家庭的不美满,个人疾病史等自卑原因,没有被选择,是否只有假装这些历史不存在,就能配得上查理?NO,这太卑微。 亲爱的面包店女孩/男孩,这无关配不配,符不符合择偶标准,查理仅仅是无聊了,找消遣而已啊.... 情感中的事,兜兜转转。他人阶段性的需求也非统一标准。只需牢记一个要点:人,无法满足另一人所有的虚荣心、不同阶段的虚荣心。 选择吃正餐,还是糟糕的蛋糕填饱肚子,亦或大鱼大肉继续让脂肪膨胀,对方有选择的权利。面包店女孩们管不着,唯一能做就是:看清对方意图后,赶紧跑!!!

 2 ) 爱情独白

侯麦导演的六个道德故事中,道德往往是和爱情连在一起的。在这部短片里,男主角陷在两个女孩子的感情里拼命保持着清醒,最后用一个道德的幌子遮盖住一切。自己给自己设下一个谎言并骗自己相信,从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是一种压抑。
整个故事并没有十分曲折紧凑的故事情节,甚至在开篇处稍显松散与慵懒,正如男主人公和朋友施莱德迈着悠闲的步子在巴黎的大街上不慌不忙的走来走去一般。似乎每一个和街头偶遇的故事有关的情节都少不了这样的走来走去。这样的情节与村上春树的百分百女孩颇为相似,更确切的说,大概村上的灵感会来自侯麦。甚至在百分百女孩出版多年以后,有一个日本导演以此为原型拍了一部同名的实验电影。其中大街偶遇的几场戏以及“我”同朋友谈论女孩子的几场戏都有相通点可寻。照此说来,《面包店女孩》影响了后来的偶遇故事。
将整个故事分为四个个大段落,以男主人公为出发点,分别为:搭讪,等候,等候其间和面包店的女孩杰奎琳熟络起来,再次相遇。男主人公深信自己爱的一直只有希尔维,却不知道在这一段等候的过程里,自己已经从一段感情走到另一段感情中,又从这段自己都不想承认的感情里,走回原来那段始终深信不疑的爱恋中。
影片的开场便是一条又一条的街道,车辆行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由整个街区的全景慢慢过度到单个街道,行人,女主人公希尔维,以及我和朋友施莱德。这一切好像都是上帝安排的偶遇巧合,世界那么大,怎么就让我们在这样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相遇了呢?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你开始注意一个人,你会觉得这个人会经常出现在你的生活里。即便他出现的频率与以前没有什么差别。
为了配合电影独白的特点,片中几个希尔维出场和退场的画面都使用了甩镜头,好像是一双眼睛,不经意间一会回头便看见了那张让人心动的脸。
在车辆的嘈杂里,在人流的穿梭中,男主人公制造不小心撞到一起的误会开始了最先的搭讪。这是他们的初步相识,但他不知道,这个初次相识犹如流星乍现,火光只显现一瞬间,这一瞬间过去后,希尔维长期的消失让他陷入等待的灰暗之中。街道上的钟表无情的诉说着时间的流逝,重复了多遍的钟表场景在用一种静止的方式来表现着动态流动的时间。三天没出现,一周没出现,他一个人在这条街上走过来走过去,背影中充满了等不到爱人的相思与忧郁。“晚饭时间是30分钟,走一趟用3分钟,这样我遇见她的机会就多了10倍。”只有在面对自己爱的人时,才会用这样的方式计时,每一种可能性每一分每一秒的计划,都是为了一个计划内的偶遇。
然而希尔维是没有出现的,等待若是不能起到什么作用,那么就用寻找来弥补缺陷。在这段寻找希尔维的戏中,导演将巴黎街头的风景收进画面,市场以及广场,处处充斥着市民的生活气息。水果摊前有丰厚的人情味儿,颇似纪录片风格的拍摄让镜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显得真实真切。男主人公走过的街道,总有几个胖胖的中老年人从他身边走过,使这个画面更加具有和现实接近的亲切感。
在这样的散步式的过渡中,影片的重心慢慢转向面包店女孩的身上。男主人公最初选择那家僻静街道上的面包店,就是为了排遣等希尔维的痛苦。他用吃东西来掩盖自己的寂寞,朋友了回家,又没有一个爱人陪自己,他等的人又不知消失到何处身在何方,他只有吃一块饼干用这些甜甜的味道来安慰自己。并且这里可以将他藏起来,他觉得这是希尔维看不见的地方,看不见他每天的游荡每天的一边走路一边寂寞的吃掉一块饼干或是蛋糕,看不见他每天吃完糕点后随手将一团垃圾扔到路边。看不见他无人陪伴却又焦躁不安,用报复的名义同面包店女孩调情。
但巧妙的是,男主人公第一次从面包房里出来的时候,镜头给了一个俯拍的全景,高度差不多就是在二楼上。后来希尔维说,“我就住在那边的二楼”以及“我家的窗户朝街,我什么都看见了。”前后细微的呼应,却可以将整个故事变得更加好玩起来。希尔维似乎是一直不在场的那一个,连男主人公都觉得这里是她看不见的地方,可偏偏就是这样的巧合,让这姑娘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只不过远远望去,希尔维依然没有看清事情的真相。
面包店女孩和这家角落里的面包店一样,对于片中的男主人公来说,就是一个暂时歇脚的客栈,地点的歇脚和情感的歇脚。但是在这样的歇脚和等待中,男主人公似乎渐渐忘记了自己原来等的那一个人,他只记得他爱她,他要等她。但这等却是一种习惯和仪式。他觉得杰奎琳喜欢他,认为这是一种罪恶。他想搞一场恶作剧让她知道喜欢他是玩火自焚的行为。但事实上他心里是喜欢杰奎琳的,可是潜意识告诉他,他爱的是希尔维。于是他陷入一个关乎爱情道德的命题中,这让他觉得自己的爱不坚定,他不肯承认自己喜欢杰奎琳,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在让这个可爱的面包店女孩再对自己笑。他采取了伤她的心这样的愚蠢路线来换得自己的一时安心。
比较明显的看出他对这两个女孩动情的段落是他在书房里的时候。片中一共两场在书房中的戏,一场是在初次和希尔维搭讪成功后,他一个人在书房满脑子装的都是希尔维;第二场是渐渐和面包店女孩熟悉以后,他突然想抽离这种熟络和动情之中,这时他满脑子里都是杰奎琳。书房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而且书房的两场戏中,只有男主人公一个人,更加能够体现这种私密的气氛。在这种环境下想到的人,必然是和自己关系比较亲近的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报复希尔维的消失而和杰奎琳不急不慢的发展连他自己都觉得只是玩玩的感情,又为了减轻自己还爱着希尔维却又这样做而造成的罪恶感,他又拿杰奎琳出气。只是一个连他自己都看不真切想不明白的感情怪圈,一步一步下去,他已经陷入这个爱与不爱的悖论当中,完全忽略了他所爱的人的存在。否则他怎么会在几乎没有多少人的大街上看不见他曾经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也可以一眼揪出的希尔维,怎么会在又一次偶遇中尴尬的听希尔维说“我昨天遇见你了,但你在沉思。”
整部电影中没有多少对白,叙事除了片中人物的动作,便是主人公贯穿影片的独白。那是一个大男孩对关于一段爱情记忆的叙述,视点的出发点自然是年轻的男孩子。但是在影片的尾声处,导演却没有完完全全将将戏都放在他和希尔维的身上。如果按照之前的线索进行后面的故事,影片中不会再出现杰奎琳的镜头。正如主人公自己说的,他不清不楚面包店女孩是不是一个人在咖啡店里等不到他默默的伤心。但在他站在门檐下避雨等希尔维的时候,片中出现一个从室内摄出得镜头。那角度好像一个人坐在屋子里安静的看着窗外的雨帘,而那扇被视线透过去的玻璃门正是面包店里那扇挂着铃铛的门。此时面包房女孩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导演有意提示观众她的存在,也许这一切她看见了——落着雨的街道空荡荡,很容易看见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也许她并没有看见,不管看见看不见,她已经从这个男孩子的身边消失了,正如一开始就不该出现,他只是这场关于邂逅的浪漫爱情中的一个小小的替补。
影片在最后的结尾处给了男主人公一个美满的结局,但这结局中又是充满了巧合和误会。他原本以为这一切希尔维是看不见的是不知情的,但希尔维看见了。希尔维以为自己是知道这个故事的经过的,但她误解了还因此内疚。希尔维并不知道,他每天去面包店不仅仅是用食物来填充自己空虚的胃,不仅仅是在等她,他还在陷入一段纠结的感情中,和一个身体微胖天真却又严肃的面包房女孩。但在希尔维的眼里,只有这个男孩子为她付出的那些难过与心伤。
如果在爱情里讲究先来后到以及伦理道德,这份爱情必然会存在些许压抑。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即便两个都喜欢,但总有一个是更喜欢的。并且不能否认,假如有一个女孩子喜欢他,他也会不自觉的接受这份喜欢。甚至有这样的情况:因为自己对女孩子产生好感而误认为对方喜欢自己。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应该算是后者。然而令他陷入那段痛苦中的,不是希尔维的消失也不是杰奎琳的爱意,是他自己给自己预设的道德束缚,一个关于爱情的道德束缚。不是没有爱,只是不敢爱不愿承认爱。独白结束后,面包房女孩已经像她原来说的那样离开,对于他来说,和希尔维结婚应该是最符合他道德观念的做法。在这个观念里,他无疑是幸福的。

 3 ) 道德的逻辑

六个道德故事之一。男主带着年轻人常有的自负与轻佻,在心爱之人消失的时间里打发寂寞无聊的时光,和面包店的小女生进行了一场调情的游戏。如果说侯麦的“道德”不止于关心行为本身先在的伦理判断(这些当然是一个方面,如这男的行为有点渣,面包店女孩成为男主调情游戏中的弱小猎物),而更深层次地在探索人的内心与外在行动之间所呈现出的张力,那么短片中存在着的多重断裂与弥合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男主延续了“寻找”的外部动作,但实则已经慢慢抽空了动作的内涵。有趣之处在于男主以一种道德话语来自圆其说:对小女生的调情和果断抛弃小女生,都是“道德”的行为。道德的感知成为整合外在与内在的缝合剂。男主最初的深情是真,后面的轻佻也是真,但人是难以面对真实的自己的吧,多么需要一个符合逻辑的解释来自处。更有意思的是,影片最后,希尔薇恰恰因为看到了男主已经置换了意义的“寻找”动作(走来走去),所以才推进了两人感情的升温。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少人误解了影片最后希尔薇的话语所带来的含混。她真的看见了一切吗?其实并没有。她无法看见面包店内细微的调情动作以及男主的内心。(侯麦还有意把男主向小女生发出约会邀请安排在街道的另一交叉路口。)希尔薇以掺杂着矜持与娇嗔的语气向男主诉说“当时我也不能大声喊你”,只是笑话男主每天吃饼干和心事重重的样子。微妙之处在于,希尔薇逗趣的话(“我知道了你所有的罪行”)也在说话者与听话者那里分裂出两种内涵。与希尔薇的娇嗔相比,男主内心的尴尬简直要溢出屏幕。他内心道德的逻辑不攻自破,却也只能暗自咂摸这复杂的滋味,如嚼干涩的槟榔,带着尴尬甚至一丝幽默感。 结局是美好的。侯麦似乎无意采取强烈批判的立场,而只是轻轻的讽刺与调侃。这里没有爱情矢志不渝的神话,但侯麦并不否定爱的存在。或许只是回到那个古老的话题,认识你自己。我们如何对待爱,正如我们如何对待自己。

 4 ) 短篇的力量

对许多男人而言,跟女孩调情只是寂寞无聊或是情感失落时的游戏而已,他要娶的类型,心里早就算计好了,所以被调戏的姑娘,认真矜持,忐忑不安你就输了。

Rohmer真不愧是新浪潮大师,在短短的23分钟里,在男主角仿佛心不在焉的独白中,将男性的心理解析到一丝不挂。男主角焦虑地徘徊于Place de Villiers周围的几条小街,频繁出没于18岁少女工作的面包房,使得这个地点几乎成了一个封闭场景;而故事本身也充满了类似侦探片的紧张、悬念与神秘感:为何他一开始就知道陌生女郎Sylvie的名字?Sylvie又为何突然失踪了?他会真的与少女赴约吗?少女和Sylvie又是否会发现他在脚踏两只船?Rohmer对“短片”的见解如Maupassant对“短篇”一样,精简,戏剧性,充分在结尾营造了 effet de surprise,创造了一个出乎意料的 “chute”。

如果只看结尾两分钟与开场两分钟,这部电影有一个圆满的happy end,可是中间部分,男主角的心理斗争却制造了一个受害者:面包店的女孩。

 5 ) 侯麦与他的道德故事

作为电影人,侯麦应该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电影界中的思考者,侯麦无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他不仅仅自己思考,也希望他的观众通过他的影片来进行思考,这样一个思考者的形象,让侯麦的电影更加有深度,抛弃了一般电影的浮华。
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导演之一,侯麦的片子被接受的似乎要晚一些,他或许并不急于讲一个故事,更多时候他的故事正是他的思考所在,用电影的方式呈现一种问题,交由观众来继续思考,让观众从思考中得到些什么。我想,这应该是侯麦所想要的结果。
侯麦的电影大多呈系列的形式出现,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道德故事”系列和“人间四季”系列,相较后者,我则更偏向于前者。侯麦的道德故事系列中,我比较偏爱《蒙梭的面包店女孩》,虽然这只是一部不到三十分钟的短片,可是它依然能反映出一个侯麦式的叙述方式与电影语言。
单说电影本身,侯麦讲述故事是很细腻的,可以说是用一种很感性的方式在讲故事,娓娓道来,无论是《《蒙梭的面包店女孩》,还是《苏珊的爱情事业》,影片中大段的内心独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走入其内心。但是究其本质,我们可以看出侯麦很清楚自己想要让观众看到什么,他的故事本身所要表达的东西是很理性的。把这二者很好地结合,是需要功力的,我想这大概和侯麦与文字的渊源有关。毕竟侯麦最初是作为影评人出现在大众视线的,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更清楚观众想要看的是什么,更能理解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但是侯麦所坚持的并不是观众的“接受”,而是观众的“思考”。
从情节上来看,侯麦的电影并不是多么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甚至可以很简单,但并不乏味,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影片所讲的故事,但是我们不能用三言两语说清侯麦想表达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而得来,并不是侯麦的直接灌输。简单的情节用细腻的镜头语言表现出来,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缓缓而来的舒适感。但是侯麦的故事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发展,它总有“巧”的地方,比如《面包店女孩》里,男主人公在约好面包店女孩之后,却很巧地遇见了希薇,在《冬天的故事》里,多年未见的男女主人公在公车上碰巧相遇,这些“巧合”在故事中显得浑然天成,随着“巧合”的出现与发展,侯麦把想要让观众思考的东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跳出情节本身,面包店女孩并不是男主人公所喜欢的类型,甚至只是他消磨时光的消遣,可是当与希薇相遇,“消遣”与真爱相撞,取舍是显而易见的,但却不一定是合适的。当这样的故事被“道德”冠名,其中的讽刺意味显而易见。
在《面包店女孩》中,真正被刻画的人只有男主人公,故事情节随着他的意志而发展,变化也由他的动作推动产生,当人物有了自我评价,当他深处矛盾之中,最终做了一个并不能被大家所接受的决定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物的内心变化,人物的想法与行为的不一致性,正因如此,他是“主动”的人物,而不是一个故事里的人称代号。
带给我们思考的正是这样一个人,因为他的行为导致了故事这样的发展,因而带来了我们的思考,究竟怎样是对,怎样才符合道德标准?侯麦没有告诉我们,他给了男主人公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面包店女孩一定会成为他的一个心结,也许不会太久,但是必然会存在。道德与否与结局的好坏无关,电影不是说谎机,不会因为男主人公做了我们认为不好的事情而强加给他“惩罚”,也许这就是生活,所以在男主人公和希薇一起走在雨里前去约会的时候,我宁愿这副画面不要被面包店女孩看到。但是她是否看到我们是不得而知的,这也是侯麦聪明的地方,因为我们不知道女孩是否看见,所以不知道她是否受伤,也就少了指责男主人公最直接的理由。可即使如此,在观众眼里,男主人公的行为依旧是不对的,我之所以用“不对”这个词是因为,也许在更多人眼里,他的所作所为还不能涉及到“道德”话题。大概这又是另一个思考所在,究竟怎样,我们才能拿“道德”说事?
侯麦曾经对自己的“道德故事”系列作了这样的解释:“这不是探讨人们做什么,而是探讨他们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与其说是行动的电影,毋宁说是思想的电影。”行为其实并不是侯麦电影的重点所在,即使情节的发展由人物的动作来推进,但是侯麦的电影,情节也好,人物行为也好,都是为什么了表现当时人物在做出决定时候的状态,他在想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思想的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它比电影本身更有价值,毕竟大多数人眼里,电影仅仅是消费品,但是侯麦的电影却能作为艺术品,它不是供我们来消遣,而是为我们提供思考。当看侯麦的电影时,有时候我甚至会有一种感觉,似乎自己是在阅读一本小说,小说展现人物内心要比电影更加直白,而侯麦的电影采用了内心独白这个方式让我们走近人物,就像是小说里的心理描写,在大多数影片中,大片大片的独白是很少见的,但是当侯麦采用了这种方式,我们似乎离主人公更近了一些,对他的行为,对他为什么这样做,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侯麦似乎很少了技术上下功夫,他的影片很少有花哨的镜头,夸张的拍摄手法,但是仅凭故事,仅凭它所带来的思考,就可以让影片深入人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
侯麦的电影,似乎只适合安静地坐下来看,全身心的投入你才会知道它想告诉你什么,也许很多人会觉得侯麦的电影沉闷,絮叨,但是这种沉闷和絮叨正是对当下快节奏生活的人们的一种放松,就像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你坐在躺椅上品尝一杯咖啡,而不是在某个喧嚣的夜晚,坐在电视机前吃一碗速食面。你需要承认,有时候一杯咖啡能带给你思考的时间,但是速食面绝对不会。
侯麦的电影是有主题的,比如“道德故事”系列,但是当我们讨论主题的时候,其实更应该从“我”的角度去看,而不是“道德”本身,“道德”并不是一些条条框框,也不是影片的皮囊,我们要做的,是从“我”出发去深刻地理解“道德”。即使影片中的主人公能够做到自我反省,但是光反省又有什么用呢?也许我们也该试着作自我评价,就像影片中的人物一样,敢于分析自我,即使分析的不对,也是好的。
这样一来,我相信侯麦的电影对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教育意义,虽然当它带了这个附加值,观众会觉得这部电影,看起来比较“累”,但是这种辛苦是值得的。

PS:大三上学期的期末作业~

 6 ) 两个疑问及我的看法

看完电影后我产生了两个疑问:

1、为什么导演花了将近三秒拍被水冲走的垃圾?

2、希尔维知晓了一切后,为何还会嫁给男主?

我的看法:

1、扔垃圾这一桥段是小说中没有的,并且几乎所有观影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这定是侯麦有意为之的。

男主扔垃圾,随后被水冲走这个镜头发生在9分29秒。在这之前,面包店女孩对他而言,只是一个对他有好感的模糊的存在而已。但这之后,随着再次见到希尔维的希望渐弱,他决定从茫茫一片的意识中将面包店女孩用仪式塑造出来。故事因而进入第二个阶段。

所以,我认为垃圾被冲走这一影像,是一个电影意象上的分隔符

2、因为希尔维和男主都意识到了面包店的女孩只是一种手段,并且希尔维也通过这一切了解了男主是有力量的。

男主知晓面包店的女孩(况且她还是个漂亮又有人喜欢的女孩)对他有好感并采取行动时,在他心中,他所作的一切都是有目标观众的,那位目标观众就是希尔维。他通过不爱面包店的女孩但挑逗她来向希尔维报复,并且,更加重要地,证明他对于希尔维爱的纯洁性。

而现实中的希尔维,也恰巧透过窗户看到了这一切。所以,通过一种天赐的巧合,让男主心中的希尔维和现实中的希尔维合二为一了——这些挑逗便不再成为一种阻碍,从而完成了他们原本的使命。

对于此时的希尔维而言,因为身体的不便,她无法行动,从一种关系中占据上风的位置上跌落了下来。当然,随后,她也通过故意不打车及直白地向男主宣告她目睹了他的所作所为,来重新夺回了有利位置。但也得益于面包店女孩这一事件,让男主从她的意识中被塑造了出来,并伴随着之前没有的力量。

所以,他们六个月之后结婚,并重返面包店,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短评

无关道德。。。男人啊,蛋糕回来了,要曲奇还有意义吗???

9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路边的面包你不要买

10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短短不到半小时,却能刻画出一个极其老练而精致的故事,对于男女间那点繁复的情事,绝逃不开侯麦敏锐而透彻的法眼,在潜藏着太多自私和主观因素的情感面前,是否真能树立起一条绝对有力的道德标准,起到批判和谴责的作用,反观现实一次次的伤害始终没法避免。侯麦影像中的巴黎,永远都那么富有魅力。

11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以18歲少女與大學生來說,臉還真是糙老.....

16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侯麦在替所有怯懦的男人讲述他们各自的“面包店女孩”的故事。

20分钟前
  • 无限期停用
  • 推荐

“六个道德故事”之首:沦为过客的女孩“很容易看出那个面包店女孩对我有好感,你说我虚荣也可以,女孩子喜欢我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而她又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希尔维一直占据着我的脑海,是的,因为我一直想着希尔维,我才接受了面包店女孩的暧昧,感觉好像我没有爱上另一个女孩。”

25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该男子非常不讲卫生,一直乱扔垃圾。男性心理剖析的真逗,喜欢。

27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一个意味着真实,另一个则是错误”侯麦安排男生最后在两难道德困境时以这样的独白安抚自己。但是他最后离开时甚至知道自己懦弱的不敢回头看有没有被面包店女孩发现。是侯麦一如既往的略带对知识分子的讽刺或是自省。有趣的是男生是学法律的,而古希腊中关于法律的象征女神忒弥斯,正是她创造了婚姻的法则,明确了男女之间的义务。中间那几段男生去面包店买曲奇吃给人一种《重庆森林》里663去快餐店里和阿菲买厨师沙拉和炸鱼薯条的错觉。

30分钟前
  • 暗涌
  • 推荐

爱情就是这样,让人郁闷又惊喜,而和故事一直沾边的她,终于消失。

34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力荐

每次看完侯麦就会想到洪尚秀这个弱鸡

35分钟前
  • Eco
  • 推荐

“很容易看出那个面包店女孩对我有好感,你说我虚荣也可以,女孩子喜欢我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而她又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希尔维一直占据着我的脑海,是的,因为我一直想着希尔维,我才接受了面包店女孩的暧昧,感觉好像我没有爱上另一个女孩。”

37分钟前
  • 陈苍苍
  • 力荐

男人喜欢调情,女人却误以为是感情。多数男人会因为虚荣或同情开展一段感情

38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对许多男人而言,跟女孩调情只是寂寞无聊或是情感失落时的游戏而已,他要娶的类型,心里早就算计好了,所以被调戏的姑娘,认真矜持,忐忑不安你就输了。

41分钟前
  • Shudoku
  • 力荐

我认识所有喜欢侯麦电影的男性都如同这个短片里面的男主角一样——懦弱且鸡贼。

44分钟前
  • 老袁
  • 推荐

只要会讲故事就能把这么个简单的几乎没有情节起伏的故事也讲到这么好。但是这是个多伤心的故事啊

47分钟前
  • chai
  • 推荐

真是好看啊,相信很多女孩都会有共鸣,我们都是谁的面包店女孩呢?那些男人,在感情的空窗期,很容易就谈一次三分钟的恋爱了。但爱情或许真的不能拿道德不道德来衡量...

5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为什么会结婚了?!我很不喜欢这男的,而且发现他们很不讲卫生啊,拿完曲奇再拿钱,包起来还要舔口水,垃圾也随地乱扔。。。啧啧

54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六个道德故事”第一部,侯麦新浪潮时期的作品。《面包店女孩》大致确定了《六个道德故事》的整体基调,即恋爱中或婚姻中的男主角被另一个女性吸引,但经过一番灵与肉的苦斗,最终,翻然悔悟或是临阵脱逃的男主角又回归以前的情感和生活。

5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所以说喜欢侯麦的男孩大多不靠谱并自以为是,哪个男孩要是在建立人生观时期看侯麦可杯具了,因为侯麦太通透,他太容易让人产生自己也通透起来的错觉,并以此为借口肆无忌惮,走过一段让人哭笑不得的人生。

1小时前
  • 撕撕撕
  • 力荐

单万里老师建议我们模仿镜头、台词拍一个小西天版《生煎店女孩》的故事。可是机器还没准备好呢,生煎店就被拆了

1小时前
  • 萨罗迈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