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

战争片中国大陆1979

主演:陈冲,刘晓庆,唐国强,王佳宁,曹小敏,葛存壮,王彪,傅祖成,陶白莉,周森冠,徐光明,徐元奇,李世江,李小婉,张跃萍,赵万德,邱丽莉,袁苑,隋永清

导演:张铮,黄健中

 剧照

小花 剧照 NO.1小花 剧照 NO.2小花 剧照 NO.3小花 剧照 NO.4小花 剧照 NO.5小花 剧照 NO.6小花 剧照 NO.13小花 剧照 NO.14小花 剧照 NO.15小花 剧照 NO.16小花 剧照 NO.17小花 剧照 NO.18小花 剧照 NO.19小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05:59

详细剧情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桐柏山区一户穷苦人家为生计卖掉了亲生女儿小花,之后又收养了一个转移红军留下的女婴,他们给这个女婴取名也叫小花。十几年后,小花(陈冲 饰)的哥哥赵永平(唐国强 饰)为了躲避抓丁投奔了革命队伍,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掉队,幸被女游击队长何翠姑(刘晓庆 饰)所救,而何翠姑正是当年被父母卖掉的另一个小花。此时,赵小花在进入桐柏山区的解放军中打听哥哥下落时巧遇亲生母亲周医生(白莉 饰),母女相逢却互不相识,后来周医生同情这个可怜的小姑娘,于是收她作干女儿。就这样,十几年前失散的亲人在战火中又一次重逢,他们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又聚到一起,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之歌。   本片改编自小说《桐柏英雄》,在1980年的第三届电影百花奖上获最佳故事片奖。陈冲凭借本片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通以及南斯拉夫第九届“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长篇影评

 1 ) 关于影片《小花》的音乐分析


    在中国现当代电影史上,电影《小花》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它通过对赵小花为寻找失散多年的哥哥的所见所感,以及永生、小花、翠姑三兄妹经过战火的洗礼之后的团聚,表现兄妹三人的情感以及他们的回忆相互交织、穿插,从而来推进剧情的发展。从该影片可以看出,导演注重从情感和意境人手,追求更深刻的真实。
说起《小花》,大家印象深刻的一个是演员,一个是音乐。这是影片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演员唐国强﹑陈冲﹑刘晓庆等将剧中人物演绎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兄妹情。而我主要是针对小花的音乐进行简单的分析。
  电影《小花》的音乐运用是很成功的。李谷一饱含深情的声音舒缓、优美,而且歌曲配合影片,更感觉像是主人公在倾诉自己内心的语言,十分亲切、真实、感人。
     首先是对主题歌的分析。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这是电影《小花》的主题歌。从这首歌的歌词,可以表现出影片的主要情节,切合影片的主题。它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就是影片开始后不久,部队在行军,小花走在行军的队伍中,寻找哥哥。可是她没找到。而此时有主题歌的伴随,表现了小花心里的失望与悲伤。接着第二次主题歌的出现是影片的结尾,何翠姑为了救赵小花而身负重伤在抢救。赵永生去看她,两人相认。这时,主题歌《妹妹找哥泪花流》再次响起。用此音乐来结束整个故事,音乐十分深沉,加上那发自内心情感的吟唱,再一次表现兄妹之间浓厚的感情。主题歌在片头和片尾两次出现,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同时也为影片营造了整体的情调和氛围。
     其次,主题歌的旋律作为主题音乐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13次,起到贯穿发展整部影片的作用,配合剧中人物情感、性格、命运相关的发展,同时也为剧中戏剧性冲突的发展和高潮的出现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次:当小花看到硬币,得知哥哥的消息后,急忙跑着去见哥哥。这时响起了主题音乐。音乐在这里衬托出了小花见哥哥的急切心情。
     第二次:赵永生在山崖下负伤醒来,并救了一同掉下山崖的国民党兵。这里表现了赵永生的善良。
     第三次:游击队长何翠姑救起了负伤的赵永生。这里主题音乐的产生,体现何翠姑的关怀。同时也是一种暗示,人物情感的一种暗示。
     第四次:在去卫生队的路上,周医生回忆起自己的女儿。当时音乐响起,有一种难忘怀恋的感情融入其中。
     第五次:在卫生队里,周医生认小花做自己的干女儿,此时主题音乐的响起,并一直延续到晚上周医生再次回忆起自己的女儿。音乐在这里起到了烘托周医生想念女儿,思念女儿的作用。
     第六次:当赵永生复原后,在门口遇见何翠姑,把她认成幼时被卖掉的亲妹妹。这时主题音乐响起,侧面反映出了赵永生迫切见到妹妹的心情。
    第七次:在丁叔恒的家里,赵永生闯进房间,然后和小花意外相见。此时主题音乐的作用是表达了两人的高兴与欣喜,这是剧中的高潮,主题音乐对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八次:小花和翠姑两人在田野里聊天,小花发现翠姑很像自己的母亲。此时主题音乐响起,并一直延续到小花向哥哥说起翠姑。在这里音乐不仅起到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了一种铺垫暗示的作用,推动剧情的发展。
     第九次:赵永生和何翠姑在准备分开的时候,向她说起年幼时被卖掉的妹妹。主题音乐在这里出现,体现了赵永生对亲妹妹的思念以及渴望找到妹妹的心情,同时也起到铺垫的作用。
     第十次:何翠姑的父亲向她说起她的身世。当他们来到何翠姑出生的茅草屋时,音乐开始响起,此时音乐表现了何翠姑凄苦的身世。
    第十一次:在八路军攻打丁叔恒的战斗时,主体音乐再次响起。这时的主题音乐跟以往有所不同,比较激烈、急促。主题音乐所起到是一种渲染剧情的作用,体现出战斗的激烈。
     第十二次:战斗结束后,小花和自己的亲生父母相认。这时主题音乐响起,小花的激动与兴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十三次:何翠姑受伤,做了手术后醒来,这时主题音乐一直持续,翠姑躺在病床上,断断续续地喊着哥哥。画面中不时闪现了何翠姑对哥哥的记忆。此时的音乐传达了翠姑对哥哥的思念感情,也是一种感情的升华。
    接着,是场景音乐的分析。何翠姑抬着负伤昏迷的赵永生,艰难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为了保持平衡,她咬牙一步一步跪着上山,她的膝盖磨破了,鲜血染红了山道的石阶。这时,插曲《绒花》响起。这可以说是场景音乐,音乐给人感觉是坚持不懈﹑顽强。不仅揭示了何翠姑崇高善良的精神,同时场景音乐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创造意境。《绒花》也唱出了此时主人公的品质。
    这部影片除了在声音运动方面很优秀,声画节奏在这部影片中运用也是很成功的。
     比如,小花在发现银元之后,音乐节奏变快,表现小花的兴奋心情。这是声音节奏的变化。小花拼命跑着找哥哥一下子切到小花和哥哥遇到抓壮丁逃跑的情景,而把那硬币弄丢的事。画面很自然的过渡。然后在叙述完那硬币的事后,又很自然的切回现在,小花准备见哥哥的时候。结果这次不是她的哥哥。把回忆的情景插在小花跑着见哥哥的中间,一个作用是交代事情失散的原因以及硬币来源,同时也让画面过渡自然。这是声画节奏同时体现的地方。
     有一段画面节奏也是很记忆犹新的。当赵永生闯进房间,然后和小花意外相见。此时是整个剧情的高潮。当兄妹俩拥抱在一起旋转时,镜头切换到仰望天空旋转,两个人小时候一起躺在地上的情景,从而形成一强烈的对比与照应。
     至于声音节奏方面,在故事最后快结束时,八路军攻打丁叔恒的战斗中,主题音乐再次响起。这时的主题音乐不像前面那样抒情与悠扬,节奏加快,反而变得激烈、急促。当中的主题音乐加强对剧情的衬托,音乐节奏侧面表现出了战斗的激烈。
    总而言之,影片中的小花将悲痛化作了革命力量,坚定不移地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民族力量。影片《小花》强调了追求镜头的真实感,在音乐方面更是值得我们后人借鉴与学习的。

 2 ) 小花时代

偶然看到一幅剧照,激起了对一部记忆模糊的老电影的兴趣。这部拍摄于1979年的《小花》,应该是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影片,据说使用了许多西方现代电影创作的技巧,还有很多自主创新,比如彩色与黑白交替穿插,各种隐喻手法,当然还少不了蒙太奇,甚至意识流什么的。

其实最主要的,这是那个“史无前例”的十年前后少有的将人物情感、也就是人性作为主题,革命斗争退居为背景的电影,代表着中国政治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以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影片虽然少不了敌我斗争的“残酷”场景,但也出现了很多令人深有感触的细节。比如:男主人公赵永生抱着敌人滚下悬崖,苏醒后意外发现“敌人”也还活着,他举起了手中用作拐杖的木棍,随后停住,最后慢慢放下,他撕下自己的衣袖,给已经昏迷的“敌人”包扎伤口,然后掏出钢笔,在他手背上写下“我们都是穷苦人,不要为国民党蒋介石卖命”。

这个细节不再是斗争的范例模式,没有仇恨,没有你死我活,展现的是人性之中的善与高贵,仿佛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蓓蕾,闪透出改革开放后人性复苏的融融春意。

彼时的陈冲,圆圆的脸庞还带着18岁的稚气,却展现出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远胜她后来赴美之后按西方视角打造的亚洲女性形象,就像那个万象更新的黄金时代,转瞬即逝。

 3 ) ~~·

这部电影是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这是1979年拍摄的,正值中国电影复苏之际,《小花》的出现被形容为“横空出世”,可见当时它的推陈出新带给人们的惊喜。电影中的很多段子,爸爸妈妈他们至今印象深刻,那是属于那个年代青春留下的影像记忆。
一路把经典的中国电影看过来,《小花》像是等待了很久的礼物,看得我很是惊喜。电影中的“无巧不成书”在《小花》里尽显,编剧对于电影整体的结构能够把握地恰到好处,前有因后面就绝对有果,环环相扣,在揭晓答案时的节奏不拖沓,制造了电影中一个个的巧合。比如周医生带着小花到了部队上,大家让周医生认下这个干女儿,原因是两人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而这个在后面周医生回忆当年突围失败被迫转移将红果也就是现在的小花托付于何向东。而红果被赵家收养也是有合理动机的,因为赵家刚刚卖出了女儿小花,全家正陷入悲痛后悔的时候,这个女娃的出现无疑会让这个刚刚失去一个女儿的家更加后悔,仅仅是内疚都会让这个家庭收养这个女孩。更名为“小花”,从此这个电影就有两个小花 ,她们都有一个哥哥叫赵永生。而没有太久,在观众都在期待另一个多久出现,电影里有了营救昏迷的赵永生的游击队员何翠姑,她那张明媚的笑脸一出现,观众都基本知道这个就是另一个小花,是真的妹妹。因为那张和赵家母亲一摸一样的脸让我们判断这就是曾被卖出去的赵小花。主要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在开始不久基本让观众了然于心,而主要人物的支线和一些段子如国共双方派出的水底间谍居然是亲兄弟等等情节编剧都将他们娓娓道来,。还有最重要的是,我觉得之前看得很多电影里面都几乎存在一些让我不能理解的逻辑问题,但是这部电影里几乎找不到。
《小花》里的电影语言也是之前未能见到的丰富和新颖。这部电影在当时很新颖地使用了黑白镜头穿插叙述,比如一开头赵小花去寻哥哥,一路跑跑进回忆,回忆的镜头全是用的黑白,黑白之间的过渡自然不做作。还让我很惊喜的地方在于它使用了带有隐喻性质的蒙太奇,在电影刚刚开头,一家人把女儿送走的悲痛气氛和窗外风雨中树枝上岌岌可危的面临支离破碎的鸟窝,反复了三次直到鸟窝里的鸟儿全被刮落。再从摄影的方面看,摄影的方法丰富而多变,不只是长短镜头的交替使用了。大量地使用了跟拍、移焦、特写等之前的中国电影没有采用的方式来拍摄,而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还有中间有个旋转镜头,应是借鉴了戛纳获奖电影《雁南飞》,妹妹哥哥躺在草地上笑,镜头高速旋转,表现的是从前到现在兄妹之情始终未变,他们的快乐是有张力的,这样的表现方式是我之前在中国电影里没有看到的。光影的运用也是不得不提的地方,很多地方如赵永生在林中被何翠姑发现时,太阳从林中倾斜,半明半暗,这个镜头或许没有太多的象征含义但是让整个画面特别美。还有片尾翠姑因为中弹躺在床上休养时,因为重伤而产生的一系列幻觉,通过主观镜头的表现为七彩的光晕,或者是逆光中的景象,让整个大大为影片增色,带有浓重的浪漫色彩。
而年轻的陈冲和刘晓庆的美和神采让我觉得青春真的该多留下些能让自己翻阅的影像,那种神韵是再也模仿不出来的。

 4 ) 《小花》之新——关于影片的电影语言

《小花》之新
           
 ——关于影片的电影语言

范达明

张铮导演的《小花》确实很有新意。一般舆论认为,在该片导演背后的青年副导演黄健中,对于影片的创新起了重要作用。这里从欣赏年轻有为的新导演运用电影语言的角度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共十点,限于篇幅,每一点的阐述不能举例太多。

(1)黑白与彩色并用。这种方式就我所知,在国内公映的影片中,最早见于南斯拉夫影片《67天》。该片在叙述本事时用彩色片,在交代时代背景、出现历史人物(如铁托)时用黑白片,使后者仿佛有一种新闻纪实的真实感(实际上这里的黑白片部分也是扮演出来的),效果很好。《小花》则以故事本事与剧中人的回忆往事作为彩色与黑白并用的划分原则,也是一种首创。这种并用在两者转化时,如能利用某种片基或显影冲洗时的特技手段,使两者能逐渐化入(《67天》就是这样处理的),就不会显得太生硬。

(2)片头。习惯俗套的方式是纯用字幕来介绍演职员与剧中人名,或采用图衬字幕的叠印方式,图可以是装饰画、呆照或活动镜头。《小花》则一反惯例,用图文并列的方式,这可以说是借用了图文并茂的连环画或展览图片的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黑白与彩色并用——活的镜头(图)是黑白的,字幕(文)之底色是彩色的,这实际上也是为全片中的这两者的并用定了基调;另外,在具体使用时还不时变动着图与文的构图位置,使片头生动活泼。这是以前没有先例的。

(3)隐喻。影片在序幕中交代真假小花之由来并表现她们与父母骨肉分离时,穿插进了一组风雨中两只雏鸟在窝中拍翅挣扎,直至窝散鸟落的镜头,是一种典型的爱森斯坦式的隐喻蒙太奇。这是老手法,但运用得贴切自然,亦就产生了新意。片尾,表现真小花翠姑在病帐内与哥哥团聚的欣慰,对哥哥与假小花未来幸福的憧憬时,不时插入了一片纯蓝色的波光粼粼的水面镜头,实际上这是在告诉观众翠姑已处于弥留之际。编导瞒过了固执的小说原作者,坚持了自己处理翠姑最终伤重死亡的创作意图。这也是一种隐喻。这里用隐喻比直接描写翠姑死亡要好一百倍。我想,导演倒是要感谢小说原作者的固执,使之不得不采用了实质上是更高明的隐喻手法。

(4)低调与高调。影片不仅用了黑白与彩色的对比与并列,还注意了低调与高调的色度(影调)对比与并列,使影片具有绘画感。最典型的是影片最后部分。在最后第二场“人桥”战中,整个战时场面加用红滤色镜拍摄,使画面调子低沉、浓重,以表现革命战争的酷烈与悲壮。紧接着抢救中弹的翠姑一场戏,则用医疗帐篷内明亮的环境、白色的医疗器皿、服饰,即用极度高调的色度处理,来表达翠姑心地的纯洁坦白与对人民子弟兵崇高的深情的爱(这种高调还被用以反衬从翠姑体内取出的血污浓滴的子弹)。导演的这种有意识低调与高调的对比处理是别具匠心的。

(5)变焦距与变焦点。即镜头本身不运动,而通过镜头内焦距与焦点的变动来改变摄影效果(景的大小,纵深对象的清晰与模糊)的拍摄方式。两者在《小花》中运用得较普遍而造成新意。前者如永生与假小花在长堤上奔走并席地而坐,用变焦距一下子从全景退到大远景;敌保安司令部内庆宴作乐的一场戏,群丑百态,从中景到人物面部嘴脸的大特写,也是用了这种手法。后者如拍摄丁叔恒看希特勒的《我的奋斗》,焦点由持书者“人的头部—书—人的头部”来回变动,书封的书名则呈现从“模糊—清晰—模糊”的相应变化,它不通过镜头的外在移动却转移着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既看清持书人亦有机会看清其看书的书名;又如不少在树林子里的外景镜头,多采用前景景物反而模糊,中景人物却清晰的镜头,造成了空间的纵深感。国产片中这样的处理过去不多见。

(6)特写的内运动。习惯采用的特写镜头,一般纯粹是交代性质的,例如使人看清一个门牌号码、一个信封上的人名或地址、一把钥匙或一个门拉手。《小花》中的特写则具有更为细腻精致的性质。特别有一个永生昏死在悬崖下,一只红色花甲虫从永生手臂爬过的特写镜头,它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摆脱了特写镜头习惯于单纯交代事情的静止、机械的性质,而具有内运动,从而赋予了镜头本身以更内在的意义——虫已爬到了人的身上,至少说明此时离开一场白热化的激战已有相当长的时间,眼下是远离战场的宁静和平的另一个世界;悬崖上社会的人与阶级在厮杀,悬崖下自然界的生物与生命照例自由生息。而命运把处于激烈肉搏战中的永生抛到了万丈悬崖之下,他可能会摔死,但也正因为落到了这样一个环境里,才使他免于战死沙场;在清凉的山泉淋落下,永生真的苏醒过来,以至于最后有了被自己亲妹妹救起而回生的可能。从这一个独特的特写镜头,可证明导演对自己这部影片处理的精心。

(7)跟移镜头。翠姑与另一游击队战士用担架抬永生走山路的镜头,用了跟拉翠姑的移动近景镜头,逼近剧中人,听到她急促的呼吸声,看到她鼻尖淌下的汗水,仿佛是我们自己在抬着担架行动,使观众具有身历其境之感。过去国产片很少有这样的镜头出现。另外,如从两个方位,分别平行拍摄与组接小花与其父母互相在林中对跑的跟移镜头;影片前半部中小花激动地穿过林子去会哥哥的跟移镜头,等等。这类镜头虽在外国影片中常见过,但影片《小花》在这些地方用得恰到好处,有新意,很出色。

(8)全逆光。永生在敌司令部未抓到丁叔恒,气恼地打出一梭子子弹;正当此时,小花从直射阳光的窗户外爬进,挺立窗台——一个全逆光的迷离恍惚的镜头!突兀显现而挺立窗台的小花犹如仙女一般,周身放射出耀眼的光圈的辉煌!形式上神奇的镜头表达了两个主人公更加神往的心情——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相会全不费工夫”!这个全逆光的神奇镜头极大地抒发了相互寻找的兄妹俩在战地硝烟弥漫处邂逅相遇的激奋心情。这个镜头之令人叹为观止,不是其镜头的形式本身的奇妙,而在于它与此处影片的规定情境的有机统一所达到的可夺天工的贴切程度。
  
(9)新音画对位法。有声影片使音画结合,画外音使音画分离。《小花》则从外国影片学来了一种既非画内又非画外的音响对白处理。这是一种新的表现音画离合关系的音画对位法,且把它叫做“画内超音”。两个小花在很远的地方踩水车,互相悄悄询问年龄。在现实生活中,这时我们充其量只能听到水车的吱吱声,但是我们却听到了她们很响亮的对白声;它也不算画外音,因为说话人正好在画内。所以我把它叫做“画内超音”,即对白音响已达到超画面、超现实空间的效果。它使人有一种从远距离的画内聆听近音的亲切感,特别适用于亲爱者之间述说肺腑之言的场合。日本影片《生死恋》中野岛开车送大宫回家,小轿车在公路疾驶的大远景镜头中出现的两人近人耳鼓的对白声,亦可划归这一“画内超音”的范畴。
 
(10)意识流。人们的意识或内意识、下意识并非一概是对现实的直接感觉,而多半是往日积累的印象在现实新环境刺激下的内在自发复现的幻觉,它往往较直观感觉或直观感觉上升的理念要模糊得多,混乱得多。这种内在自发复现的幻觉的连续出现就是所谓“意识流”。它在银幕上被客观地、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出来,就是所谓“意识流”镜头。一切回忆、梦境、闪念镜头都可以说是一种“意识流”镜头。广义地说,《小花》的黑白片部分都可称“意识流”镜头。但我认为最典型的要算翠姑弥留之际的幻觉镜头:不是太有逻辑,比较错综复杂,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这组镜头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原因就在于它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翠姑尽管处于弥留之际而终于盼来了亲人的团聚、骨肉的相逢的整个内心的主观世界——有已经生逢的欣慰,有行将死别而相见恨晚的惋惜,更有寄希望于生者、寄希望于革命未来前途的安宁。当然,我们在此说的“意识流”,与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中的这一概念多少仍有不全一致的地方。

      
1979年 12月20日初稿;1980年1月7日改稿于Y.C.
2005年9月10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原载《工人文化宫汇报》 1980年1月31日(总13)第2版(节选)]


影片信息:
北京电影制片厂彩色故事片(1979年,10本)
 
编剧:前涉 导演:张铮
摄影:陈国梁 云文耀
副导演:黄健中
   
主演:唐国强(赵永生)、王佳宁(赵永生童年)、陈冲(赵小花)、曹小敏(赵小花童年)、刘晓庆(何翠姑/永生娘)、葛存壮(丁叔恒/丁雅云)、王彪(丁四)



 5 ) 重温“小花” 拍案惊奇

重看“小花”的初衷原本有三:一是看三大演员唐国强、陈冲、刘晓庆当年的青春靓丽形象;二是搞清三个主角之间真实的兄妹关系;三是在电影场景中欣赏那两首好听的歌曲。没想到的是,这部电影拍的居然如此之好,让我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击节赞叹。

可以说一个好电影的元素它都具备。首先是故事情节好:作为战争片,它并未对战争本身着墨很多,而是描述了战争背景下兄妹三人的离奇身世,是一个“妹妹找哥泪花流”的美好故事。最让我称奇的是电影拍得出奇的美,一反我心目中老电影尤其是战争片拍得很硬的印象:一片烂漫的山花,慢慢传来人物的话语,随着山花不断虚化、人声愈加清晰,人物渐次走入了镜头――这种人声景交融时空交错的场景在片中不断出现,非常有浪漫主义的意境。音乐好听是有口皆碑的,但凡对老歌有感情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两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和“绒花”。当然还有好演员:陈冲、刘晓庆那时是那么清纯漂亮,二人后期的发展作为真是糟蹋了当初的形象。有这么两个好妹妹,唐国强估计是全国人民嫉妒的对象。总之,一句话,故事好、情景好、音乐好、人长得好。

让我们记住该片的导演张铮、副导演黄健中。张铮后来销声匿迹,黄健中仍然活跃在影坛,虽然关于此人的负面新闻曾经沸沸扬扬,但让一个导演得以留名的是他所拍过的经典影片。作曲王酩,他完成了那个年代的大多数电影插曲。

这部电影对于我的意义在于,它颠覆了我长久以来形成的观点――那个年代的战争片不懂审美。甚至,我现在看来,历经这么多年的现代美学教育之后,我们当代导演也拍不出这么耐看的类似题材片,“理发师”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而西方诸如“珍珠港”之类的战争爱情片也根本不值一提。“小花”完全有实力获得我心目中的最佳战争片、最佳摄影和最佳音乐奖,也是最佳导演和男女演员的有力竞争者。

 6 ) 小花里的情和音乐

当时的也算很有名气的片子,当然,里面兄妹之情的总让人有种错觉,是“情人”的感觉,不过在众多电影当中还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通过兄妹、母女、父女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的故事,在人民战争的广阔背景下,讴歌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情谊。把当时的历史战争场面当作背景,主要表现赵永生三兄妹在战争中的命运,依照人物情感的起伏和性格的发展展开故事,该忽略的大段忽略,该描绘的细致描绘,在原小说传奇性的故事中,影片编导又增加了许多兄妹之间、两个妹妹之间、母女之间相见而不相认的戏剧矛盾,突出了影片的人情色彩。

这是当时战争题材的崭新角度,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电影语言上围绕着人物感情线,大胆地省略与主线无关的情节事件,主要描述兄妹三人的动作行为和思想感情来感染观众,如果按照年限来表述一定会觉得枯燥无味。

全片打破了时空概念,把过去、现在和幻觉交织在一起,产生出明快的节奏、鲜明的情绪变化和剧情上的波澜起伏。影片为了更加准确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内心活动,多次采用闪回的快速节奏穿插,这种瞬息多变的情感飞跃比起大段的完整的回忆和想象,更加符合人们的感知经验,来传达情感。


比如说周医生对17年前雨夜托孤的记忆,也是打乱原来的素材,用黑白与彩色镜头相互穿插,起到了一种相互对比、相互烘托、相互推动的作用,现实的周医生和当年发生的情景频繁地交流,不仅故事感人、结构新颖和画面优美,而且它的音乐大大发挥了抒情特长,对人物思想情感的揭示起到了丰富作用。紧紧抓住小花寻找哥哥的纯挚深厚的感情这一链条,用细腻而抒情的旋律,揭示了革命战争环境中特定人们的精神世界。

影片的主题音乐深沉苍凉,凝聚着焦虑又倾诉着忧伤。主题音乐无论在影片中重复出现,或是在不同场合的变奏发展,始终都围绕着一个“情”字,着重抒发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李谷一那亲切、深沉、充满感情的演唱,把一个平板乏味的叙述,变成了炽热的充满感染力的渲染。

音乐的另一鲜明特色是“新”,它把电子音乐和管弦乐、民乐融洽地糅成一体,在描写战争场面时避免用过去那种大轰大嗡的嘈杂音响,而是从写意出发,通过小提琴的独奏协奏或者中国小堂鼓、大堂鼓奏出的六连音的背景音型完成的。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回忆幻觉梦境想象等特定场景,音乐上采用电子琴的特殊音响,这种特殊的音乐形象不仅从色彩的变化上有力地烘渲染了环境,而且对塑造人物和深化主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音乐上的这些探索在中国电影音乐中是比较常见的,作曲家紧紧围绕着“情”字所进行的许多大胆的创新对影片的成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短评

就一个哥哥,看你俩怎么个分法?【当时我就邪恶了!】

6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有必要重温一遍了,老妈说当年她们最爱看的就是小花了,老爹最爱看的是少林寺。

7分钟前
  • 木二开
  • 推荐

刘晓庆抬担架上山那段配着李谷一的绒花,太难忘了

8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力荐

陈冲和刘晓庆还带着萌萌的婴儿肥,纯真的美,唐国强帅的秒杀韩国欧巴。片子整体还是浓浓的主旋律。

12分钟前
  • 三宁
  • 还行

新时期第一次创新浪潮,以“情”为中心,以心理活动为线索,内容形式均标新立异。大量运用闪回时空交错,摄影灵活多变,有强烈主观色彩,亦可见隐喻与意识流;学习国外经验使色彩成为叙事手段,彩色与黑白交叉形成对比。刘晓庆陈冲两生花

1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她就是她女儿,她就是他妹妹,他就是他弟弟,他就是她仇人!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高密度同质性的肥皂剧式角塑思路。虽然黄健中解释说在小说桐柏英雄的改编过程中有意做出大幅取舍,淡化主线突出情感。可问题这个“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故事本身的起承转合情节脉络感还是较为明显很难改变。力求形式出新固然值得推崇,仍需讲究因材施法追求风格统一。没错,小花留下了金曲塑造了明星,可这些却都是局部上的闪光亮点。整体而言,本片还是更像一部技法初探的生涩习作。黄健中抒情写意个人风格上真正成熟作品还要再等上几年去看他的如意、良家妇女……三星半。

1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如今回看,陈冲+刘晓庆+唐国强这样的演员阵容就是王炸。摄影画面的处理上,也很有一套。解放战争的现代时主线用彩色,穿插闪回十几年前的片段画面用黑白,很直观的区分时间线。葛存壮一人分饰父子二人同框出境,剪辑看起来也毫无破绽。高潮的激战与负伤段落用鲜红色滤镜渲染,刘晓庆的小花弥留之际的波光、树林、飞鸽、想象画面之间剪辑,很有些像苏联式诗意手法。李谷一老师的两首插曲听上去特别清澈,尤其《绒花》很好听。

23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2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小时候农村的露天电影看过无数遍,记得很多场景,印象最深的就是刘晓庆跪在地上抬担架。因为太小,再则露天电影声音效果很差,里面好多情节也根本没看懂。今天因为看了许知远的十三邀采访陈冲,突发怀旧之情,认真看完,也终于在四十年后弄懂了故事情节。本片时代的烙印很深,有很多现在看起来很夸张的表现手法,但我认为整体的故事架构很有吸引力,如果现在以此架构重拍一次的话,我会很期待的。

29分钟前
  • 笨锅
  • 推荐

看完24城记才想起自己儿时看过这部电影。妹妹找哥泪花流,一步步在阶梯上攀登的小花。

3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唐国强真嫩咩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舞台化表演…

36分钟前
  • 刘小青
  • 推荐

吸收了西方电影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和时空交错式的结构,将过去、现在和幻觉相互交织,而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意识流战争片。同时突破了文革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的爱情禁区而成为最早一部较为明显地涉及性意识的影片,以一种隐蔽的甚至无意识的方式,叙述着男女主人公欲说还休的性爱意识

39分钟前
  • 莱尼圆
  • 还行

转型时期的片子 中国人终于开始低头看自己了

44分钟前
  • 啸如
  • 还行

7.8 陈冲18+刘晓庆24+唐国强27。这就是当年的偶像剧啊。这三个人后来一个成了皇妃,一个成了女皇,一个成了皇帝……原来男女主角在一起转啊转的拍摄手法那个年代就有了。

48分钟前
  • Skybehindme
  • 推荐

电影语言很新颖,和人物场景搭配相得益彰,今天很多国产片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5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唐国强不是奶油小生,是巧克力小生吧。白巧克力==太标致了==几乎要晕厥!

5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电影语言很丰富,艺术性比较高。情节现在看起来的确比较老套了。但是现在国产片没有多少有那么静心地拍摄了。

58分钟前
  • 还行

年轻时候的陈冲真漂亮

1小时前
  • 影子的影子
  • 推荐

我小时候的感受:“陈冲姐姐真美,唐国强大哥哥真帅!”

1小时前
  • 树上的男爵
  • 力荐

1.曾经看过一遍,对“小花”这个名字印象蛮深,也一度因此与那部《晚春》弄混过片名;2.导演是有多爱变焦镜头,画面各种伸缩,还有很多镜头的摇移不够顺畅自然,……;3.那时候的表演风格还是有些作;4.如今就会怀疑里面人物行为的合理性,比如救陌生人要跪出血的举动;5.葛存壮爷爷一人饰演两角;……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