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素熙

剧情片韩国2022

主演:裴斗娜

导演:郑朱莉

 剧照

下一个素熙 剧照 NO.1下一个素熙 剧照 NO.2下一个素熙 剧照 NO.3下一个素熙 剧照 NO.4下一个素熙 剧照 NO.5下一个素熙 剧照 NO.6下一个素熙 剧照 NO.13下一个素熙 剧照 NO.14下一个素熙 剧照 NO.15下一个素熙 剧照 NO.16下一个素熙 剧照 NO.17下一个素熙 剧照 NO.18下一个素熙 剧照 NO.19下一个素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5 16:34

详细剧情

  素熙(金施恩饰)是一名专注于职业培训教育的高中生。希望找到一份好工作的素熙,开始在分拣呼叫中心进行职业培训,但她面临着贪婪公司的巨大压力。高中生太难以承受这种局面,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与素熙有着共同点的刑警吴宥真(裴斗娜饰)负责此案。她开始追寻素熙的死因。本片将担任第75届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第61届影评人周单元闭幕片。

 长篇影评

 1 ) 请陪伴你身边不开心的“他”

人该有多绝望、才会选择自己结束生命?

人该有多孤独、才敢走向最恐怖的死亡?

她一定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关心她的(包括家人)

她一定觉得她的存在或者离开甚至不会对任何人带来任何一点影响

自杀都是因为身边所有人不够关心酿成的恶果 :前段时间江西15岁学生胡鑫宇,在学校失踪106天后发现尸体。有人说是他杀,有人说是恶鬼,有人说是神秘势力,铺天盖地的猜测和消息;但最终警方根据调查确定为自杀缢死;然后案件就宣告结案,一个牵涉千万网友心渐近半年的案件,就用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结案。有没有追究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为什么会想到能做到自杀?是什么巨大的逼迫和压力,老师在干什么?身边的同学在干什么?他的父母又在干什么?多半又是校园暴力,或是青春期初恋,这个时候他需要一个倾听者,开导者。现在中国每个学校都会有心理辅导老师,但真正起辅导作用的又有几个?只是一个教育局要求的名衔罢了。

每一个体制都会有漏洞,我们不能质疑社会的发展和既定规律,或许有很多人会在其中受伤害,会在学校受伤害,会在家庭受伤害,会在工作受伤害,会在恋爱受伤害,会在社会条条框框看似不合理的朦胧黑暗中受伤害,但只要在其他地方得到释放得到关怀,一切都会过去。

所以多关心身边的人吧,每个人都会有难过、抑郁、有压力、自暴自弃、自我怀疑,但治愈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另一个人积极的陪伴!不论是谁,不论是什么关系,请陪伴你身边不开心的“他”

 2 ) 谁为自杀的人正名?

素熙啊,孤独至死。

人是孤独的,毋庸置疑,人人都是。

这世界没有一个人关心素熙,多得是自顾不暇的同伴。

男友和素熙都是充满才华又努力的人,但是在社会里连做梦的成本都没有。

周围热络的人,其实根本不了解素熙的处境,自杀的人们,走了之后,只会被定义为愚蠢,不为他人考虑的自私鬼。

中间素熙和女朋友聊天给出一句对男友的评价:他真他妈窝囊。简直是所有素熙们的处境,黑暗中的我看到了你,走近才发现,只是场地不同,原来大家都在黑暗中,只能在绝望中生出一种愤怒:你为什么不能比我好一点呢?希望一点点在消失。期待别人给予的同时自身又很难给出。我们都是一样虚弱的人啊。

对于朋友在眼前自杀的人,没人有空好奇他的恐惧有多少呢,只有被退学然后藏在像狗窝的家里,用柔弱的身体企图俘虏酒精,在梦里等待天使降临。

但是,朋友,能对他们有什么期待呢?

大家不过是长得不同,但手里拿着同样的名为“素熙”号码牌,排列成为多米诺队形,等着叫号

“下一个素熙”。

 3 ) 谁又不是素熙呢

昨天看片子的时候,其实脑子里最先想起的黄灯老师写的《我的二本学生》。黄灯老师的学生们也和素熙一样,也许因为文化成绩不好而进了不太好的大学,毕业后也不得不做着一些很辛苦却收入不高也不被尊重的工作。对,没错,进入什么大学,就已经决定了你是不是素熙了。其实甚至都不需要进入一流大学,中学、小学、再往前推,有些人一出生,大概率就已经是素熙了。可更可悲的是,那些进入了一流大学、貌似拥有一份体面工作的人,难道没有同样的素熙困境吗?

拿科技大厂举例。几年前的风光,轻松年收入百万的所谓体面的年轻中产,面对经济衰退,谁又能保证自己不是素熙?半夜两三点起床查裁员邮件的素熙还少吗?焦虑抑郁天天担心被pip的素熙还少吗?中产的体面,开豪车住别墅,看上去光鲜靓丽,还不是在公司毫无征兆的裁员令下不堪一击。体制与结构的决定,从来都不需要过问体制里的具体的人。所有的裁员都会变成一个又一个没有意义的数字,今天裁多少,明天裁多少。平日里聊天中吹着自己什么level拿多少股票管多少人,可这些到头来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只要不是董事会的成员,找个人代替你不是分分钟的事吗。这些科技大厂的素熙们,难道还少吗?

OK,你可以说,用大厂举例没有意义,经济下行,哪儿都一样。好,那不说公司说学校。片子里素熙所在的职校就好了吗?学校、教育局追求所谓的就业率、所谓的指标,制定指标的这些人又是经过了怎样的过程得出的结论,今年我们要达到X就业率呢?处于高位、有决策权的又有几个人认真真验证过这个X指标就一定合理呢?大部分不过是对底层一无所知的便便大腹在白板上大笔一挥,今年我们要到这个数,下面一群奉承喽啰迅速点头哈腰层层下达。谁又质疑过这些指标制定得是否合理呢?可又何止片子里的职高是这样呢?初高中升学率、毕业率、一本率、就业率、大学青椒出各类文章篇数、service小时要求、教书时间,各类各项,哪一项又没有指标呢?《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提到现在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经高达15%-20%,这些青少年的病因又在哪里?

所有的这些结构上的暴力,到个人身上,就是焦虑、抑郁、杀人或者自杀。可是你焦虑抑郁杀人或者自杀,结构也不过会说,“出了这样的事,真给我们丢脸啊。真让我们日子难过啊。”明明是结构上的暴力却不从结构上去解决,反而苛责每一个焦虑抑郁自杀的个体,“本来就是他的问题啊!他性格本来就有问题,情绪本来就不稳定。工作能力本来就不好,被裁不是很正常吗?”功绩社会将个体孤立,为追求个人幸福而忽视结构上的暴力。这样的各个击破让大家永远都只会向自己内心深处去寻找原因,可惜,问题根本就不出自于每一个个体啊。大家只会说,“哎,真想不到为什么他一个好好的大学教授要杀人啊?” ,“哎,那么高薪的工作,为什么要自杀啊?” “你都已经有那么好的一份工作,怎么还抑郁啊?”

就像韩炳哲在《妥协社会》里说的那样,“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后叙事时代,是“计数”而非“讲述”规定着我们的生活。” 统计与数字固然有其意义和价值,但如果让统计与数字代替所有的个体叙事,人,将不仁。在后叙事时代,公开的讲述越来越少。剩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讲述,分别在心理咨询师的诊疗室里,在孤独无望的人的日记本里,以及在永远被青山守望的坟墓里。心理学是现代社会末端人口的解药。它提供了一种框架,让你去思考自己的困境与问题,让你在现有的结构中与自己去和解。可是,心理学并不能解决结构性的问题。素熙依然是被困在系统里的素熙,只不过读了心理学的素熙,接受了自己被困在结构里的事实。

可是解药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解决不了,哲学也解决不了。政治学可以吗?法学可以吗?功绩社会现在依然在不断加速,所有结构、场域都只是以更快的速度去追求进步主义、去实现完美主义,去淘汰那些不完美的人,去优化那些本已不再需要优化的数字。优化这些数字的意义何在?实现更多的OKR意义何在?我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自己也不过是千千万万素熙中的一个。但我绝不想就这样算了,结构的问题也可以从局部瓦解。但要瓦解局部,必须先从个体讲述开始,必须从到局部的顶点拿到决策权开始。无论如何,瓦解需要时间,需要努力,需要魄力,需要勇气。但绝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做。从讲述开始,从公开讲述开始。分享自己的故事,去控诉结构,让他们瑟瑟发抖。不要说这些没用,没用也要做,因为做得人多了,就会有用。

就从这一篇开始。

 4 )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随机波动”对这部片子有一句评价:“当你作为系统的共犯时,你的业绩就会上去;而当你作为一个人的时候,你的业绩就下去了。”非常经典。

这部片子让我佩服的是,它在两个小时内全面呈现了资本主义借助数字化为每个个体打造的生存之网。

全片其实分为两部分,是双女主,前半部分将逼女主走向绝境的因素一一呈现,后半部分通过查案为每一个具体因素卸责。故而呈现类似纳粹那样“人人有罪而人人无罪”的荒诞感。

一方面,绩效压力使得各部门不断剥削下游部门。学校为了就业率逼迫学生接受不合规定的实习工作,公司逼迫员工无限加班+抑制情绪,员工枉顾客户利益和意愿诱导消费。另一方面,不同的分工体系造成人际疏离。不同行业的人互不理解对方的受压迫处境,以父母老师为代表,他们并不理解女主只是接打电话有什么辛苦;加班和工作时间的无序性导致朋友无法相聚,友谊共同体被消解,这种消解令人被迫将休闲时间用来工作,同时使人除了工作业绩之外再无获得存在感和归属感的途径。这两方面一边制造压力,一边剥夺人们逃离的空间。

后半部分其实是换了个主角,通过破案的过程呈现每个具体的人和部门卸责的逻辑,一个生命是被不同部门联合形成的体制压迫而死的,每个部门都只是尽力完成上级下达的评比指标,每个部门的工作都不足以导致女主的死亡,甚至每个部门里的压力制造者都是绩效标准下的优秀员工,你无法找任何部门的责任,因为要负责的是那张由每个人的尽职尽责打造的无形之网。就好比每个纳粹军官都不承认自己到了罪,因为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已,他们是优秀的、有责任感的员工,但他们同时是纳粹屠杀系统的零部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恐怖就在于此,细化的分工使人自身、人与人处于割裂状态。没有人负责,那责任只能是死者本身,她太脆弱、太不懂事或者干脆有毛病。可是导演多么周到,他用舞蹈明白的告诉观众:这本是一个张扬热烈、充满活力的生命。

这样一个系统就如同卡夫卡那个找不到的城堡,具有无上威权却不沾任何责任。

 5 ) 《死于996的女孩》

现实总比电影更加残忍。

前天,我的一个许久之前的群组聊天,突然有人发了消息。

原来,是几年前,一个癌症女孩下不了床,想要看看雪。所以我策划了几百万流量,找了大几百个人,弄来了全世界的雪景给她看。女孩去世后,这个群也就没什么人了。

那天说完这句话,我正打算解散这个群。

但是凌晨,突然有个群友说了句,【活着太难了,还是死了好。】

我第二天看到,就问他是不是遇到困难。

然后这位群友,就晒了许多图。原来,他得了恶性肿瘤,并且被公司开除,并且借了很多贷款看病。

我连忙安慰几句,也有人开始诉说自己的抑郁症,打工人,还有人陆续退群。

前天,我还写了一篇《四个青年,排队跳崖的事,大家看了吗?

在评论里,也有不少人分享自己的人生和辛苦,然后读者们互相鼓励安慰。

我不由感慨,在角落里,总有细微的声音,没有被听见。也只有在角落里,才有人发出真实的呻吟。

她,是一个原本活泼开朗,正义勇敢的花季少女

她,在工地也可以随时尬舞。

然而,一夜之间,她居然意外死亡。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尸检结果表明,没有他杀嫌疑,没有性侵嫌疑,酒精浓度低,直接死因是溺水。

看似普通的案情之下,到底隐藏了怎么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韩国又一部针砭时弊的力作——《下一个素熙》。

导演郑朱莉,影片荣获第6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最佳影片及卧虎单元最受欢迎影片(提名)。

下一个素熙

01

它讲述了一个悲剧故事。

素熙(金施恩饰)是一名职业培训教育的高中生,毕业在即,经学校安排,素熙进入分拣呼叫中心进行职业实习。

班主任告诉素熙,那可是直营企业,真是信了他的鬼。

素熙怀着期待的心情迎接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去了才发现,是外包的客服。

工作内容则是拖延时间让用户放弃解约,继续使用该公司的网络设备。

组长直言不讳:我们的工作就是思想控制。

啊这,是可以直接说的吗?

甚至还有来自更上层领导的传销式训话:这周我们才是第四?你们把平均分都拉低了!这样下去会受到惩罚的!

听着就让人窒息。

然而这才只是开始。

素熙接听的第一个电话,就遇到了直接开骂的客户。

“淦,你们到底要干什么,阿西吧&@#%&*……”

这还算轻的,还有同事被骂到从座位上弹起来。

那是一个难缠的客户,不同意解约,换了28个人打电话,失去耐心的客户终于忍无可忍,那个同事只是刚好撞到了枪口上。

为了业绩考核,他们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

强人所难,如此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换来的,只有顾客的辱骂。

连一向脾气好的组长遇到了,也难免口吐芬芳。

顾客向上投诉,领导亲自莅临办公室总(气)结(急)问(败)题(坏)。

“你算什么东西,竟敢威胁客户”。

“没能力就交给高手解决”。

“这件事解决不了,大家都得完蛋”。

太窒息了!

简直是职场霸凌!

还有没有王法啦!(生气)(尖叫)(暴走)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干的什么违法走私的勾当。

黑心公司,他们不做人,也不把员工当人。

这么多像素熙一样的实习生,她们有的才不过高中毕业。

她们没有社会阅历,不敢对资本主义走狗说不,她们没有勇气,不敢反抗,只有听天由命。

像这样的工作日常,可怕吗?压抑吗?熟悉吗?

没有尽头,明天不会好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好起来。

上级还会经常责骂他们。

压在头顶的KPI,无穷无尽的加班,上级的威胁,客户的辱骂和骚扰。

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再坚强的人,也会有垮掉的一天。

那为什么不辞职呢,因为不敢。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因为老师不让,因为学校要提高就业率。

被开除了回学校,要挨批评,要被惩罚,要穿着红马甲打扫厕所。

因为父母不理解,好好的工作,你要努力做啊。

素熙问母亲,自己可以离职吗。母亲假装没听见。

日复一日的折磨中,终于,有人受不了了。

那个人是组长。

在一个下雪的夜晚,组长在车里吸入有毒气体自杀。

因为公司不合理的绩效制度和超负荷的加班,组长以一己血肉之躯作为代价,留下遗书讨伐公司。

可笑 ,组长平时和蔼可亲,经常教育大家控制情绪。

却是第一个自杀的。

组长以死明志,换来的,却是相关当局的大事化了,是内部的保密承诺书,是公司一手遮天,家属求告无门。

公司甚至严令禁止员工去问丧。

连组长都没有办法反抗,职场小白素熙又有什么办法呢。

组长的死对素熙打击很大。

新上任的组长更是一个无情的监工机器。

迫于无奈签下保密承诺书之后,素熙像行尸走肉般对付着工作。

然而,处于实习期的素熙无疑是任人宰割的韭菜,不仅没有奖金,连应有的基础工资都不能完全拿到手。

新任组长以实习生离职率高为借口,故意拖扣绩效工资。

尽管素熙努力做到业绩第一,却仍然拿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报酬。

明明拿着最低价的钱,却做着心理压力巨大的工作。

心灰意冷的素熙选择在工作上摆烂。

既然客户想解约,那就帮他解约好了,反正我也拿不到奖金了,没有业绩,管我什么事呢。无所谓了,毁灭吧。

素熙一边操作帮客户解约,一边接收组长的信息轰炸。

“不好好做吗”

“你疯了吗”

“马上挂断电话”

接着组长从办公室冲出来,开始变阴阳人

“因为没有收到绩效才闹这出吗”

“就这么需要那笔钱吗”

“可能你是穷孩子,张口闭口就知道钱钱钱”

我tm真是听得血压爆炸,赤裸裸的人身攻击,求求做个人吧。

同样被激怒的素熙,打了组长一拳(拍手叫好)

素熙被惩戒停职三天。

职场的黑暗面让素熙失去了生存的动力,她试图割腕自杀,但是被救了回来。

清醒过来的素熙,恐怕更绝望吧。

为什么要救我,为什么不让我死。

我和母亲说想离职,母亲假装没听见。

我去见了班主任,班主任只会责怪我。

没有人关心我究竟经历了什么,没有人了解事实真相,没有人可以救我。

三天的期限马上就要到了,一想到明天又要回到那个人间炼狱就好痛苦啊。

我好痛苦,活着好痛苦。

一个寒冷的夜晚,素熙独自走向湖泊,选择死亡。

雪崩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每个人的作为和不作为,都将素熙一步一步逼向绝境。

作为观影者,我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走向绝路。

可是为什么,加害者没有受到惩罚,受害人反而要承受更多的痛苦。

“做辛苦的工作就应该受到尊敬,现实是做那种工作会更被人瞧不起”。

每个人对压力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承受痛苦的敏感度也不一样。

我们拥有上帝视角,无数次想问,连死都不怕,为什么不辞职呢,辞职就好了啊,解释给父母听就好了啊。

可是站在素熙的角度,绝望恐惧和痛苦是被无限放大了。

是她太脆弱了吗?

怎么会呢,她可是素熙啊。

是那个会为朋友打抱不平怒斥路人的素熙。

是学习最优秀跳舞最厉害的素熙。

是阳光开朗到在路边和朋友尬舞的素熙啊。

可是在她死去的那天,她眼里的光都消失了。

02

影片前半部分以素熙为主线,讲诉了一场职场迫害。

后半段则切换到刑警吴宥真的视角,开始追寻素熙的死因。

虽然对观众来说,素熙的自杀毫无悬念,但是在素熙身边的人眼里,这是一场谋杀,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当然,这无异于一场谋杀。

素熙死后,父母声泪俱下,要做尸检,哪怕会破坏女儿的遗体。

尸检结果出来,排除他杀,确认自杀。

父亲要为女儿讨回公道,向警局提供了一系列短信,工资明细单,控诉公司超额加班,克扣工资。

“为了赚钱,她天天加班,结果只有这些”。

然后忍不住痛哭。

“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只是叫她努力,如果我早知道,就不会送她去这种公司”。

吴宥真去到素熙公司,组长将过错都推到她身上。

“工作不上心,收到很多投诉,我就说了她两句”

更有来自高层的不当人的发言。

“我们才是受害者,公司的形象受到了多大的损失啊”。

“这个学生有这么多问题,事先什么都没说就让入职了”。

多么荒谬,让人愤怒!

从素熙同事口中得知,公司克扣员工工资,几乎是一种内部方针。

而员工只能忍受,因为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不仅对这种剥削视而不见,甚至还要处罚离职的学生。

质问班主任,却得到回答:我们也要看企业的脸色行事,这样我们的学生还有机会去就业。

学校为了教育厅的指标,不得不将学生送到专业不对口的公司。

根本不考虑学生们将面对怎样的苦境。

找到教育厅领导,教育厅借口说也要受教育部考核。

有心者无权,吴宥真面对昭然若揭的案情,也无法凭借一己之力使施暴者受到惩戒。

有关部门层层推脱,无良媒体不实报道,被上司公然指着鼻子骂多管闲事,看似是吴宥真的“行路难”,恐怕是未来千千万万毕业生的“行路难”。

03

《下一个素熙》是典型的现实题材韩剧,批判社会的冷酷,刺入心脏的真实,近乎绝望的爆发,让人如鲠在喉。

这注定是一场悲剧。注定是没有结果的调查,没有结局的电影,也注定是一个难解的社会难题。

好消息是,《下一个素熙》上映后,搁浅已久的韩国《职业教育训练促进法》修正案终于得到推进。

就在大家以为韩国电影又一次改变国家法律的时候。

韩国政府推出了每周最长工作69小时的改革方案。

这是什么死亡反转。

看来以往对韩国的讽刺“永远敢拍,永远不改”还是太轻了。

职场问题不仅仅出在韩国,试问我们身边有几个人是没有遭遇过pua的,说pua都算轻了,那种赤裸裸的霸凌才真的是让人绝望。

又有多少人,在人生和工作里,找不到可以安全栖息的岛屿,只能曝光在阳光普照里。

昨天,分享的《怒呛人生》最新火爆9分网飞剧,其实讲的也是一样的故事。

还有前两天的热搜—科员不满加班狂怼领导,确实让我们精神高潮了一次。

我也写了《狂骂经理,整顿职场,但然后呢?》,并且这篇文章短暂的成为微博热门。

虽然最后调查出,这件事是骗局谣言,但网民没有“反转”,反而觉得这种谣言虽然是谣言,却代表了人们的心声。

所谓的90后、00后整顿职场,也不过是年轻人自娱自乐,更像是苦中作乐的自嘲。

今天,又是《下一个素熙》

在这些文章里,我想说的都说过来。我没有刻意挑选题材,但题材层出不穷。

也许,这就是这个时代,难以被平复的撕裂,需要下一个素熙买单吧。

——关注VX号 世上最孤独的读书俱乐部

每日更新

 6 ) 为什么素熙手机里就保留了一段跳舞视频?

删除通话

删除短信

删除照片

卸载App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除了隐藏在背后的企业、社会、制度、权利、利益问题…

上司压榨她、利用她!

家人漠不关心,只有她割腕了才出现,对她的诉求也充耳不闻!

男朋友自私又窝囊,第一次出现时斗舞,素熙摔倒居然自顾自一直跳,在手机里也不关心素熙,只在意自己,对素熙一味指责和埋怨!

身边最好的朋友闺蜜,也嘲讽她的工作!

之前关心过的同事现在居然在排挤诋毁她!

班主任毫不关心她具体做什么,一味指责她,埋怨她!

熟悉的朋友在她需要安慰支持的时候,也各个不太在意,匆匆离去!

素熙就一段自己跳的很满意的一段视频,连一开始有失误的一段也没有,也许世上就剩下喜欢的跳舞能给予自己积极反馈了…

 短评

张家界跳崖的四个年轻人就是下一个素熙

7分钟前
  • 阿莱
  • 推荐

当女刑警坐在小酒馆同样的位置望着漏进来的一缕阳光时,她就已经成了下一个素熙。现在东亚普遍发生的故事只能由一群有良心的日韩导演拍出来啦,一想到这一点,画里画外,都让人压抑得透不过气。

12分钟前
  • 郑卷卷
  • 力荐

真实程度是每一个应届毕业实习生都能感同身受。止不住边看边想骂人

14分钟前
  • coconut lover
  • 力荐

制度、业绩、比别人强。我们困在这所谓的牢笼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也是素熙,也曾对未来充满希望,我能考上好的大学,能成为明日之星,能周游世界,可现实却告诉我,对于这么普通的一个我来说,要么死,要么疯,要么再也不是自我。

19分钟前
  • 木兮
  • 力荐

一部具备肯·洛奇式创作精神的电影,一部值得中国新导演学习的现实主义电影,一部纯粹的女性电影。

22分钟前
  • 黑狗成
  • 力荐

#Fantasia 一层层溯源,结构性不公像是无解题般将人吞噬,导演与影片气质浑然,门缝里透出的光回想起来灿烂又绝望

27分钟前
  • 木小K
  • 推荐

#6th PYIFF# 卧虎单元入围。前入围2022戛纳影评人周展映。“韩国的社会正义都在电影里”,对韩国社会的推卸责任、PUA文化和数字报表考核决定一切(尤其第三点)等问题都有抽丝剥茧式的观察与再现,两段视点人物分别是自杀女孩和查案女警察(裴斗娜一个戛纳两部都演面瘫冰山女警察……),后一段虽然基本没有提供什么案情新信息(也算是个希区柯克式的悬念布局),但一来勾勒了社会的系统性疾病,二来女警察也遭受到了相似的职场PUA和破案率考核,这个换视点再讲一遍还是由点到面式的深入,相当之有必要。虽然也是个“看到了问题,开不出药方”的无解困局,但前面“90后/00后整顿职场”的几场撕逼戏,后面裴斗娜的几场问责还是挺让人解气的。#年度佳作候选#

3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冰冷的数字系统,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溺死在名为指标的阿拉伯数字里。这个结构真好,前半段是由内向外的试探,后半段是由外向内的拆解,结尾也收得漂亮。

31分钟前
  • 张小晗
  • 推荐

把前半部分扩充成90分钟长片就好

36分钟前
  • 银敏悲
  • 推荐

目前平遥最佳 可以完全投入共情的片子 太好了

37分钟前
  • 三文鱼yu
  • 力荐

没有人比我们东亚人更能拍这种网一样的系统性绝望,个体的崩溃最后就像重新恢复平静的水库一样,毫无痕迹。

40分钟前
  • 达夫
  • 推荐

结合最近张家界四人自杀事件来看这部电影,职场的剥削、社会的规训、家庭的冷漠,生活压力从各方面向我袭来,窒息感与难过把我全部吞没。

43分钟前
  • rioniha
  • 力荐

我们都是素熙,素熙比我们勇敢,勇敢的结束了这一切,我们只是苟且偷生。

46分钟前
  • 陈绮贞圈外女友
  • 力荐

学校教授的不是课程,而是现实。企业招聘的不是员工,而是蝼蚁。机构监管的不是秩序,而是政绩。耳机不是我的武器,是杀死我的凶器。合同不是我的庇护,是推倒我的手臂。我曾在练舞房挥汗如雨,此刻却在水库边瑟缩。从地下通道里看过飘雪,也在餐馆门缝里见过夕阳,在这美好的人世却变成了下一个悲剧。

4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现在的小孩过得很幸福,不像我们小时候要吃很多的苦。”面对采访者如是说,杨澜说: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要吃的苦。或许这一代人在物质上不似前辈那般匮乏,但他们仍要面临许多精神上的挫折与欺辱。片名叫“下一个素熙”,很精准,素熙只是一个代表,是一个群体的指代,除了她的故事,还有成千上万个与她一样的人受困于社会的折辱中。《蜂鸟》导演金宝拉有一部短片叫《竖笛考试》,短片结尾是一个又一个孩子登上讲台面对考核,“下一个,再下一个……”,平凡的生命终究还是被吞没在时代的洪流中。能像《辩护人》一般改变社会的电影只是少数,但正因存在改变的可能性,电影仍有其值得努力的意义。

48分钟前
  • 野凡
  • 还行

她很努力了,冰冷的水还是沒过了头顶。

53分钟前
  • DING
  • 推荐

【平遥电影展展映】中国首映。韩国电影人对社会揭弊题材的创作仍是一骑绝尘的优秀。剧作、摄影、表演无懈可击。作为郑朱莉的第二部作品,其成熟优秀的完成度各方面碾压国内新导演。抽丝剥茧一层层一步步展示了压垮少女的一根根稻草。揭露了被忽视的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甚至直击举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向学校、社会、教育、资本公司、加害者和残酷无情的量化制度喊出发自内心、振聋发聩的愤怒叩问。同时也以女性视角对女性在直播、客服等职业所受的苦难加以关怀。太平间和葬礼戏份的真实感也令我动容。看到片尾,我已眼含热泪。青年演员金时恩演技极佳,表演层次丰富,丝毫不输裴斗娜。对于影片视角和叙事线索,我很疑惑为何导演没有选择以裴斗娜为视角来倒序剪辑叙事?以少女死亡的悬疑带出背后的社会问题,或许会有更好的质感。四星半

58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全州猎身,意外的结构。同样在讲手机对人的异化,现实对年轻人的撕扯,但它第一场餐馆戏,就暴击华语片。观众可能会意外于“下一个”,是姗姗来迟的,错身、背对的裴斗娜,但下一个其实是那帮青年人,群像异常动人。看起来懦弱、笨拙、可笑、胆怯、孤独的罅隙,居然全部都有合理的性格晖照。

1小时前
  • 木卫二
  • 力荐

PYIFF07【卧虎】剧作范本,文学性很强,社会批判的广度与力度都很到位。中途变换主角,不仅是剧作技巧,同时直指作品主题。下一个素熙是谁?是女刑警,是未来千千万万的高中毕业生。这个世界最令人绝望的真相是,麻木之人,早已被社会机器碾得棱角全无。那些热血未冷之人,始终悲哀。

1小时前
  • 居无间
  • 推荐

过于真实的职场与学校描绘,所有领导都只在乎自己的个人绩效,而下面的人不过是消耗品和流水线上的罐头,韩国及东亚的社会结构压力是外人很难真正体会到的,这一种病态的社会模式延伸到了方方面面,电影讲得很真实很生动,可惜不是每个世界都有一个裴斗娜一样的警官,叙事结构能改一下就好了,目前素熙和警官之间的连接还是太直接了,多些穿插倒叙或许会较平铺直续更引人入胜。#Fantasia

1小时前
  • 畫中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