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台湾剧台湾2021

主演:王净,范少勋,王柏杰,邵雨薇,姚以缇,曾少宗,袁艾菲,白润音,马念先,蔡嘉茵

导演:谢沛如

 剧照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1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2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3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4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5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6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13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14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15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16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17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18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19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19

详细剧情

  唱片业高阶主管柏翰与助理安以琪为了帮天后歌姬寻找主打歌〈最悲伤的事〉的原作曲与作词人的下落,在乐坛前辈吉哥与小猫女的神秘帮助下,揭开K张哲凯与Cream 宋媛媛这对恋人的悲伤爱情故事,以及过程中被牵连的暖男牙医杨祐贤和摄影师Cindy 的相爱相杀。

 长篇影评

 1 ) 有没有一个人,爱你胜过爱生命

今天上午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放映厅里有两对小情侣,一对老情侣(目测近50),还有一个穿着黑裙,脚蹬细高跟的姑娘,她在进放映厅前走在我前面。很庆幸,今天不是包场。

电影刚开始我觉得很烂,男主的爸爸生病死了,妈妈抛弃他跑了。现实生活中不会有这样狠心的妈啊,狠心的爸倒是有,女人死了不久就会找新人结婚。女主也倒霉,父母跟妹妹全部出了车祸,怎么这么倒霉呢!而且两个倒霉蛋还能凑一起,这剧编得太low了!

可是看着看着我还是留下了眼泪,好几次,因为人少所以也不怕被人看见。我给他发信息说我在看一部很烂的电影,男主角死了,女主角也死了,两个人都死了。

所以,与电影相比,即使不能在一起,都活着是不是值得庆幸的事呢?他回信息了,说:在,刚起床。很烦啊,上次船滞留,公司让写假报告骗保,这是犯法的事情,不能做。我也顾不上煽情了,跟他说不能写,钱早晚都能赚回来,万一查出来,公司让他一个人背锅怎么办?他说是啊,很烦。

我骑车回家,想起很多年前,也有过想死的时刻,那时很少人有手机,我只有一个很丑的中文数字机,我打别人的电话,告诉别人我要去找他,我到了,然后等他回信息。如果他不回复,我就在陌生的城市找不到这个人。后来他来见我了,在一个有8张单人床的房间里有了人生的第一次,然后早晨他接到另一个女孩的电话,说他不回去她就自杀。是的,那时很多人没有手机,可是他有。然后我就跟那女孩在电话里可怜巴巴地说:他要了我的第一次了。可是电话里的女孩根本就不理我,只是很大声地咆哮:你不回来我就去死。

没办法啊,我才刚毕业,我的父母为我上学花了很多钱,我不能死,他们会伤心。我就笑着跟他说:你回去吧!我回家了。我坐了一天的火车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和喜欢的人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在站台分手。再次见面的时候是5年之后了。

事后我很多次在想,要是他狠狠心,不来见我,我这一生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要是我很酷,对劈腿的男人不屑一顾,而不是傻乎乎地去问个明白,也不会有后来的我。现实生活中哪有一个人爱你胜过爱生命呢?他们先喜欢上了白百合,接着又爱上红玫瑰,得到了红玫瑰后,又会念念不忘白百合,就是这样纠葛。

前天为了钱被挨揍了,告诉他听,他说可惜我没有多余的钱养你。我说我知道啊,我也没要你养,你不是我男人,怎么能养我呢?他说是啊,我要养家,养小孩,我要有家庭的责任。你找个有责任感的男人嫁了吧!我笑了:我不会再嫁了,这世上哪还有有责任感的男人?以前他这么说我会难过:我所有给了第一次的男人,第一次牵手,第一次接吻,第一次给予全部的男人,怎么就不是我的男人呢?反而是那个初中毕业就去广州打工,期间不知道谈了几个男朋友的女孩子,最后还婚内出轨,离婚后很快交男朋友,为了钱和自由离婚时两个孩子都不肯要的女人,却是他要负责任的女人。

这世上有爱情的,说到底都是你情我愿。电影里说:人为什么要结婚呢?就是老的时候能够可以理直气壮地照顾你。我说这辈子就这样了,他说不会啊,也许老了就可以在一起了。我说为什么?他说她身体不太好。那一刻我觉得他很陌生,他的她如果听到了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后来想真是咸操萝卜淡操心,他的她现在住高楼,开豪车,潇洒肆意地生活着,哪是我这个每月生活费都不知道在哪的人可怜的?

昨天去工地,看到那个孤零零的小屋,它还在那里,没有拆。有个老人居然在放风筝,虽然风筝很大,可惜只是一张薄纸,没有葫芦哨子。

爱情复杂吗?她觉得自己很好啊,对每一段感情都付出了自己能付出的全部,只是她得到的回应是什么呢?他们说和你在一起感觉真好,可是我不是你男人。

这世上,究竟有没有一个人,会因为爱你胜过爱自己的生命?答案是有的,只是她的爱并没有得到对等的回应,所以她死了。

一个死了的人,怎么活都无所谓了。

 2 ) 爱情是自私的

最近看到好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痛骂着,这不就是一班自私的人的故事吗?哭点在哪?

其实我真的好想对他们说,爱情是自私的,你知道吗? 你爱上一个人是因为那个人会带给你开心或让你心动,但你的爱会不会带给你爱的人开心,这是未知数。所以,我说,爱情的本质本来就是自私的。

K因为没有办法陪着Cream过下半辈子,他帮她找了个好男人,亲手把爱情交给了另一个人。这是他自私的爱,他自私的帮Cream安排好她的爱情,不问她是否开心就把她推出自己的世界,只因为他怕也不想Cream承受离别的痛苦。

Cream即使知道了K的情况,她没拆穿K,她随着K最后的心愿,在K面前嫁给K所谓的好男人。达成K最后的心愿后,她离开了佑贤,找到了K,陪着K走完最后一段路,再一起实现下辈子的诺言。这是她自私的爱,她用了佑贤的爱,完成了她最爱的人的心愿,因为由始至终,她爱的人,只有K。

佑贤知道Cream是爱着K的,但Cream不说,他就不提。他看见Cream在游览着和K的照片,他看见Cream和K开心的试着婚纱,但他什么都不说。这是他对Cream自私的爱,他愿意娶Cream,用婚姻来成全Cream想要的,他也愿意等Cream真正爱上自己的那天。

Cindy不是不爱佑贤,如果不爱她也不会和佑贤在一起这么久,甚至答应和他订婚。但是比起佑贤,Cindy更爱自己,所以她才会到处留情,她爱佑贤,但她还是不能为了佑贤定下来。这是她自私的爱,虽然她到处留情、不想结婚,但被佑贤发现后,她还是愿意道歉,佑贤求婚,她还是愿意订婚。

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悲伤,也有着自己的自私。认同爱情是自私的,你也就可以认同Cream和K的所作所为。

 3 )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影评:心机BOY与绿茶婊的那些事儿

韩式悲情三要素:车祸癌症治不好。

3.14上映的台湾爱情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就是翻拍自韩国同名电影。聪明如你,光看标题就能猜到了吧,三要素一个都不会少。

他,张哲凯,16岁那年,生母因他患有癌症,留下房子和一笔钱,弃他而去。

她,宋媛媛,16岁那年,爸爸妈妈弟弟出车祸死了,她成了孤儿。

系统检测,此段剧透)她接近他,搬去跟他一起住,两人像是情侣,因为睡在一张床。两人又像是家人,因为除了有过一次亲吻,没有过别的行为。两人保持着“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暧昧,一起走过人生的16-30岁。

(系统检测,此段剧透)该来的始终会来,男孩在生命倒数的最后一年,他希望女孩能嫁一个好男人。女孩其实知道男孩有绝症,但为了满足他的愿望,草率的勾搭上一个牙医结婚了。

(系统检测,此段剧透)这边刚新婚,那边男孩就到了弥留之际,最后关头她回来了,追随男孩一起离开了世界。

跟朋友曾吹嘘过,我是个泪点很高的人,看电影从来没有掉泪过。结果真香,后面20分钟完全止不住,尤其从男主视角转成女主视角,交织回忆倒叙的时候,整个电影院此起彼伏,交相辉映着啜泣声。

电影之所以感人催泪,不得不说陈意涵起了最关键作用。其一,她有着人畜无害,水汪清澈的大眼睛,演起少女来也不会有违和感。其二,作为37岁中年妇女的她,有着较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酝酿出充沛的情绪,层层递进,爆发超强的感染力。

比如陈意涵在隧道追车,所有的情绪在一瞬间转换完成,喷薄而出,让人哭的不要不要的。

除了陈意涵演技大爆发,全场MVP外,刘以豪、张书豪,陈庭妮等人也算可圈可点,稳定发挥。

尽管被电影收割了一波眼泪,但一码归一码,客观理智来说,电影并不是一部好电影,剧情有非常严重的硬伤。

但让我非常疑惑的是,电影却有着超高的口碑与票房,是2018年台湾华语电影票房榜首,狂收2.4亿台币,比第二第三名加起来还要多,像极了当年《海角七号》的势不可当。正是在这样的光环下,我怀着朝圣的心走进了影院,结果却被毁三观的剧情雷到了,请问能赔偿精神损失么?

剥开过度包装的煽情,收起不争气的泪水,整个故事可以精简成:一个是自我逃避的心机BOY,和一个是自我伪装的绿茶婊互相伤害的故事。

张哲凯说:“如果爱能解释,就不会有人为此而痛苦和悲伤”。呵,这个口是心非的大猪蹄子。口口声声说爱是无法解释的,却要给宋媛媛安排爱情,为此不惜用金钱去收买别人的爱情,要摄影师Cindy离开牙医杨祐贤,Cindy看不上那点钱,张哲凯就用自己的绝症道德绑架,要把一切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宋媛媛的坏更加明目张胆,明知道牙医杨祐贤有未婚妻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劳动人民迎难而上的精神,撬墙角,当小三,逆袭上位。更可气的是,在骗走了牙医结婚证后,单方面退出了游戏,跟别的男人玩殉情。

爱会让人变得自私,那怕需要伤害其他人来成全自己。实话实说,生活中是有这样的人,但你电影却不能这么拍呀,怎么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作为青春爱情电影,主要的观影人群是未成年,或者刚出社会不久的年轻人。这时候正是他们世界观,爱情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能给到的作用,无异于一剂毒药,不知其可也。

还有一大败笔,就是宋媛媛最后的殉情,有为了制造悲情而悲情的嫌疑,看似在讴歌爱情的伟大,实则是在放大女主的脆弱,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殉情,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有梁祝化蝶。但一定要分清区别,他们讴歌的是敢于突破阶级的勇气,赞扬对爱与自由的向往。那么反观这部电影的殉情,是讴歌要对爱忠贞?别逗了,生命高于一切。

如果你非要不管,只想好好哭一场,那我给你推荐周冬雨的《山楂树之恋》,龙母的《Me Before You》,斯万克的《P.S. I LOVE YOU》,同样都是男主患绝症,额,咦,我们男人做错了什么?...

如果还不管,就想到影院同流合哭,那就去吧,需要我陪吗?限女喔。

你带上我,我带上纸巾。啧啧。

更多影评:

《惊奇队长》影评:以大橘为重 (哈哈哈)

《绿皮书》影评:奥斯卡最佳影片,实至名归

《驯龙高手3》影评:谢谢你陪我走过十年,再见

- END -

 4 ) 评分低的爱情片不一定是烂片

我给五星。

导演里边的细节推动不必多说,电影周边,原创歌曲,导演操刀歌词,死亡与期限的艺术展真的很吸引人。

这年头还有人肯讲殉情的故事,殉情本来就有牺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家人也很倒霉,罗密欧与朱丽叶对于家人也是很大的打击,只是大家不会太注意那些,而现在大家只在乎牙医,终究是爱情贬值了。

好的电影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当知道大体情节后,我还愿意一次次翻阅,只能是细腻的表演细节。k和cream的谈话,k的声音,cream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以及轻啄充满试探的吻。 k被拍摄,情绪被闪光灯照的晃不开眼有点不舒服以至于情绪不好“我就是个烂人,我就是自私啊。”那些真实的感觉

最后一张合照也很感人,刘以豪的眼睛好漂亮。

这个被嘲笑的爱情故事

一段爱情会变老会失去,人生太长,爱情啊,有太多意外结局,死是最安全的保鲜方式。

如果我们注定不能天长地久,你和我,只能活一个。

 5 ) 现在是连台湾导演和制片人,都觉得内地票房容易赚吗?

观众眼睛是雪亮的,见到各位的回复很是欣慰,身为爱电影的影迷又写了一篇2千万元制作的不及格故事,恭喜取得好票房突破3亿元


请问豆瓣啥时候可以打负分呢?那些打5星的评评语,好明显呀,都是统一免费看片被要求打5分的吗?

记得台湾电影在大陆上映的,多数是获过奖,或者取得什么荣誉,得到业内一致好评认同的,才在内地上映。实力证明过自己有才华的导演,数数还是那些导演前辈和近几年来的电影《那些年》《少女时代》《大佛》《血观音》《再见瓦城》《谁先爱上他》等等,没对比真的就没有伤害,导演、编剧有没有才华,一目了然。

看过韩版《悲伤》,太旧的爱情,好奇台版的改编会有什么新视角。韩版娓娓道来,一步一步带着观众,倒叙随着两人的为爱隐忍的悲伤情感陷入漩涡,各主演们均以自己对爱的理解和表达成全对方,细节拍得细腻,节奏掌控的很好。可台版的改编,我咧个天啊!电影看得一脸尴尬!

请问编剧是不是觉得自己将剧本,改编解构得老厉害了,爱情里是可以不讲道理的,但这也太不讲道理了吧!添加的人设立不住,还破坏掉原本两个可怜的男女主人设,变成两自私鬼,更不提行为动机了,叙事不合逻辑,生硬的转折,尴尬的台词,观点空洞肤浅,剧情缝缝补补变成狗血,期间翻了几次白眼,「人一旦陷入了爱情,就很难逃脱出来」拜托!时下连16岁的年轻男女们,都知爱情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别给年轻人瞎传递这种幼稚过时的观点参考。最后强行煽情悲伤,哦不!是恶意煽情催泪,全靠陈意涵哭戏演得好,有被她的哭感动到,但绝不是被这部电影感动到,好吗!!!最后殉情意图想上价值赞美他们的爱情,但你们的剧本却生生上演了一场一点也不值得被歌颂、三观错误的爱情,还不如直接照拍韩版得了。

请问导演是不是觉得自己拍了一部很特别的、非常不一样视角的爱情电影?蒙太奇运用的也太差了吧,导演功底还不如刚毕业的。最大的问题是这样的剧本,也不拦一下编剧,还达成一致拍完这电影。三观问题,为了成全自己爱情的私念,拆散牺牲他人,把无辜的对方推向黑暗,这样是要显得你们拍的爱情独特很勇敢,别人不敢拍吗?「人一旦习惯了孤独,那才是比悲伤更悲伤的事」啥!导演平常是不看书的咩?这样的观点低幼、完全谬论!孤独是一种精神气,并非人人都能达到的境界,与孤独相处享受孤独的,领悟到孤独中滋养萌芽出的那种爱,是大爱,爱自己才能懂得更好地爱别人。可能吧,编剧和导演可能是不懂关于孤独还有这种更高境界的层面,才会浅止于孤独情绪表层,认为被爱冲昏头脑,就该被爱蒙蔽,不然电影也不会拍成这样。好奇查一下导演,哇!佩服!过去还有一部车祸电影《回到爱开始的地方》,其他几部都是没听说过的台剧,好吧,事实证明导演也就如此水平…几年一直都毫无进步。

有些导演编剧,很执着,能力一部比一部进步,用票房或者奖项,证明了自己实力与才华;当然也有一些导演编剧也很执着,用一部又一部的电影,向大众证明着自己没有实力也没有才华……某些导演们编剧们制片人们就别装睡了,别执着了,该醒的时候就醒吧。

看过韩版好奇台版,看完电影对于我来说,这真的是一件比悲伤更悲伤的事情(T.T )不过没关系,作为观众应该宽容,好片差片都看,看了才能分的出 有多差和有多好。但日后还是尽量少看差片(⊙x⊙)

 6 )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殉情的美,前提是爱情的纯

这是一段让人无语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殉情传说……

面对这部电影,你可以感动,可以哭泣,也可以愤怒,甚至可以一笑而过。

但我必须要说:殉情的美,前提是爱情的纯。

//mp.weixin.qq.com/s/sFT6ASk80mZ7LE_amddh3g


悲情故事背后的主体中空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物角色——Bonnie,她的喜感不仅仅来自于其单纯的性格和略为浮夸的肢体语言,更源于她独特的自我称呼方式——她从不用“我”指代自己,而是始终用第三人称Bonnie(自己的英文艺名)称呼自己。即便是在面对面的私人对话中,她依旧从不使用“我”这个代词。于是,听她谈论自己,就像是在听她描述另外一个人。

这样一种颇有戏剧色彩的指称方式背后的逻辑是:将自我放置在一个“被审视”的位置上,以对待“客体”的方式审视和欣赏自己。这既是一种分裂,也是一种自恋。它意味着,自己无法以自我体认的方式描述自己,而只能将自己“客体化”,以此把握自身的感觉经验和情感体验。事实上,那个“客体化”了的自我,本质上是一个虚构的自我,是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是经过伪装后的自我。

其实,Bonnie这个诙谐的角色,恰恰是这部影片所有人物的集中“隐喻”:每个人看上去似乎都很完美、很单纯,但完美的表象背后,是一个个已经抽空的自我。

“如果爱能解释,就不会有人为此而痛苦和悲伤”——作为影片开头的旁白,这句话与其说是对爱情的理解,不如说是在诱导观众以一种较为“宽容”的心态去理解接下来的剧情。其潜台词是:爱是无法解释的,如果你认同了这一点,你也就必须接受电影中你可能无法接受的内容,因为那些你无法接受的内容是不需要理由的。有趣的是,男主人公虽然口口声声强调爱情的非理性特征,却在具体的行动中以一种高度克制和理性的方式处理情感问题——张哲凯始终在努力地给宋媛媛安排爱情,为此他不惜用金钱去收买别人的爱情(要求摄影师Cindy离开牙医杨祐贤),收买失败后用自己的绝症道德绑架对方,其目的只有一个:要把一切安排的明明白白、妥妥当当。

男主的行为背后,是一个被当代大众文化所普遍接受的爱情观念,即:“爱她,就要让她快乐。”这样的爱情观本无可厚非,但缺乏许多前提性限定条件:“让她快乐”的前提是要将对方视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要了解“她”真实的快乐源泉,要以对方认为的快乐方式给予对方。然而,正如很多观众提到的,张哲凯所做的一切,是用自己所理的方式安排别人的幸福。他简单地认为对方会因自己的安排而幸福。这里且不谈“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陈词滥调,单就其心理动机而言,与其说张哲凯以深沉而克制的方式爱着宋媛媛,不如说是以想象的方式完成了自我的爱情救赎。他在自己的想象中安排自己爱情的“剧情”走向,就像是一个观众,将“自我”客体化,欣赏着自己与宋媛媛之间的爱情故事而不顾忌对方的需求和感受,以自我欣赏的方式完成了关于爱情的美好想象,以自我感动的方式达成了对爱情的肤浅理解。而这,正如Bonnie的自我称呼一样,是一种分裂,更是一种自恋。

与张哲凯相比,宋媛媛则更加明目张胆,在明知道牙医杨祐贤有未婚妻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劳动人民迎难而上的精神,撬墙角、当小三,逆袭上位。更让观众难以接受的是,在骗走了牙医结婚证后,单方面退出了游戏,跟别的男人玩殉情。事实上,女主最后的殉情,仅仅为了制造悲情而悲情。看似在讴歌爱情的伟大,实则是在放大女主的脆弱,表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从情节上,我们很难捕捉女主殉情的动机——既然她深知自己爱的人临死前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她能幸福地活下去,那为何不顾爱人的遗愿却还要殉情呢?或许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她无法忍受失去男友后的孤独,只有经历相似的人才能理解相似的孤独,当这个人离开,剩下的只有一个孤独而空虚的自我,与其苟活不如轰轰烈烈地随他而去,至少在墓碑上还能象征性地将两个人的名字永远地刻在一起。可见,她与男主在一起的唯一情感支撑并非是纯粹的爱情,更多的是为自己排遣孤独寻找支撑。

这种解读虽然有过于主观化之嫌,但至少在接受层面上看,作为一部爱情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的情感逻辑确实难以博得大多数观众认同。观众之所以不愿为电影的悲情埋单,在于这部影片的男女主人公背叛了人性,看似很美,其实是卑。伟大爱情建立的前提是真实、自由、纯粹。而本片中男女主人公各自为他人做决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乃至干涉他人婚姻的行为态度,以及最后无病呻吟的殉情行为,无不割裂了美好爱情的“表”与“里”的同一性关系。

这部电影对悲情的刻意营造,折射出当今时代每一个人空虚而匮乏的自我。很多人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寻找的是一种悲情,准确的说是一种因匮乏而急需填充的表面化的悲情。这是一个悲情匮乏的时代,当代都市社会的繁忙、琐碎、重复,使我们难以从现实生活的平淡中掀起涟漪。生活越是平淡,我们对于悲情的诉求也就越发强烈。于是我们努力去在日常生活琐碎的一地鸡毛中制造悲情。这正如拉康所说的“镜像阶段”,每个人都急于寻找镜中的那个“自我”,然而每一次指认又恰恰是一次“误认”。悲情的匮乏从某种程度上反证了当代社会自我价值的“中空”。幸福和成功或许只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判断,人生真正的悲剧不在于经历了多少痛苦和挫折,而在于对原有信念的背叛,对自己控制命运决心的背叛。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充满悲情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其悲情的一面。在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命的流逝,一个个家庭的悲剧。我们反思每一个悲剧,反思他们的成因并联想到自身,由此产生了极为强烈的焦虑感。重压之下,于是我们逐渐走向了“犬儒主义”,其特征是要看穿、看透,同时却无所作为且不相信有任何可以作为的希望。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所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评价,恰恰是当代这一文化语境的折射。这种被营造出的催泪情绪,是该片既成功又失败的地方。

殉情故事背后的解构崇高

与《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各种差评相伴随的,是一系列相似的词汇:“无病呻吟”“矫情”“刻意煽情”。尤其是殉情这一桥段的呈现,让不少观众难以建立情感认同,并认为这是“老套剧情”的再次翻版。难道殉情故事已经感动不了我们了吗?抑或影片在呈现殉情故事时的方式有问题?

正所谓“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中西文化中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无论是中国的《梁祝》《孔雀东南飞》,还是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少年维特之烦恼》,不免都会以“殉情”为结局。殉情故事的核心,是歌颂恋爱双方敢于突破的勇气和对爱与自由的向往。它所探寻的是人类情感的纯粹性所可能达到高度。它将爱情放置在功利世俗的对立面,在成就伟大爱情的同时,展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俄国著名结构主义理论家普罗普在其《民间故事形态学》中,将民间故事划分为诸多角色功能,并将其作为叙事结构的基本单元。在普罗普看来,不同类型的民间故事有着较为稳定的角色功能及其秩序。借助普罗普的角色功能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把中西方较为经典殉情故事划分为四个较为清晰的行动序列:(1)男女主人公相爱;(2)爱情遭到外在因素干涉;(3)男女主人公一方自杀;(4)另一方殉情自杀。将这一序列简化,可得到“相爱——干涉——殉情”的基本叙事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殉情与其说是对爱情的坚守,不如说是对爱情纯粹性和超越性的一种确证。爱情所遭到的外在干涉,往往由世俗化的传统道德、宗法伦理、家仇国恨所承担,而殉情行为则是以摆脱世俗干涉的方式成就爱情的超越性。故事通过对世俗化因素的否定和扬弃,提升了爱情所可能达到的境界,在这一“正——反——合”的结构中完成了爱情主题的升华。

殉情的理想往往由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所组成:破坏与创造。破坏的,是肉体及其牵涉的世俗阻碍;创造的,则是灵魂及其代表的自由爱情理想。在这一相反相成关系背后,是一种“灵肉分离”的信念,即:肉体的消解无法阻挡灵魂的自由。于是在传统的殉情故事中,对待肉体的态度往往是不屑的,也正是在这种不屑的态度中,殉情的超越性才具有了能。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虽然在整体上基本承袭了传统的殉情故事的叙事模式,但在“干涉”这一关键环节上发生了变异。根据故事设定,男女主人公所面临的阻碍有且仅有一个:癌症。癌症意味着生命的有限性,它给男女主人公所造成的阻碍,仅仅停留在情感时间长短这方面,它恰恰源自于二人关系的内部而非外部。因为注定要分离,所以爱情始终只存在于彼此的想象中;因为相爱的期限注定是短暂的,所以任何一方无法给对方一个直到永远的承诺。

与其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不如说这是一个爱情“断念”故事。至少在表面上,男女双方始终未能相恋,而阻碍这一恋情发生的,是因生命的有限性而导致的天长地久爱情理想的破灭。这恰恰是对传统殉情故事“灵肉分离”信念的背叛。在影片的潜在观念中,肉体存废不仅未能成为爱情所无视的对象,相反恰恰成为了爱情的阻碍。这与传统殉情故事有着根本上的差异:传统殉情故事中,肉体所支撑的仅仅是表面化、物质化、欲望化的爱情,而真正提升爱情境界的,是抛弃了肉体实存之后的深层性、精神性、无功利的爱情。在这一“深”一“浅”的对比中,爱情的超越性和永恒性得以体现。而《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则恰恰相反,男女双方一直纠缠且的,是肉体生命能否长久的问题。男主之所以刻意安排女主的感情,就在于他知道女主如果得知病情后无法接受进而跟他一同死去,男主所认为的幸福建立在“生”的基础之上。所以无论女主嫁给牙医是否产生真正的爱情,只要女主还活着,总比死了好。同样,女主之所以在得知男主病情后继续配合男主的安排,就在于她深刻地理解男主的这一用心,既然男主生命所剩无多,那么以他希望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总比让他留下痛苦更好。这一切背后的逻辑是:肉体的永恒性是爱情的保障,爱情终极理想就是两个人可以永远在一起。如果肉体上的永恒无法实现,那么精神上的爱情就不能产生。于是,殉情故事本应具有的超越性和崇高性被影片解构,使得同样是殉情故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与传统故事相比很难让观众建立起情感认同。

不仅如此,《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情感线索缺乏逐层递进的情感逻辑。影片中男女主人公一个被家庭所抛弃而另一个则因全家丧生而成了孤儿,这使得传统殉情故事中起干涉作用的世俗因素因二人的“孤独”身份而消失了。于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直接面临生死考验。传统殉情模式中从世俗层面否定上升为超越性爱情的升华过程荡然无存。影片从一开始的情节设定上就未能形成本应具有的超越性。为了给最后的殉情进行充分的情感铺垫,只能在叙事视角上做文章:先以男主视角,讲述其为了爱情所表现出的牺牲和成全以及内心的纠结和矛盾,后转换为女主视角,呈现其为了顺应男主而作出的隐忍和让步,试图在视角的转换中叠加情感的浓度。遗憾的是,故事虽然几经反转,但一直停留在“情感/生死”这一层面的矛盾关系上,缺乏以往殉情故事中从世俗性上升到超越性的递进结构。对情感理解的层次性的单一和重复,导致影片在不断强调爱情的生死考验中延宕了观众的情感认同。这也是影片难以达成其悲伤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苦情传统背后的情感宣泄

从2017年《前任3:再见前任》中以“低幼化”的方式处理情感的现代都市青年,到2018年《后来的我们》中将事业成功贬损为前任离去后惩罚的中产阶级群体,再到2019年《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将自私爱情包装为超越世俗的殉情之美,无不折射出中国当代青年男女面的爱情观以及面对情感时的焦虑态度。这种焦虑表现为:既要追求纯粹的爱情,相信爱情的力量可以胜过一切,却又不愿为这份追求埋单;既要在想象中寄托超越性的爱情理想,却又在现实的无奈中为自己的私自寻找借口。

稍作辨析,会发现这三部情节和内容甚至是主题都相去甚远的三部作品,在其社会接受和情感态度上,包含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中国最“古老”的电影情节剧类型——“苦情戏”的基本模式(《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甚至在影片宣发中就将流泪和宣泄作为影片的核心“卖点”)。与传统那种以破碎家庭、破碎婚姻、家庭苦难为题材“苦情戏”不同,上述三部电影是以呈现爱情“遗憾”的方式达成其“苦情”效果: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基本毫无外在因素的阻碍,却因各种阴差阳错、不明所以的“遗憾”导致了爱情未能修成正果。透过种种故事的表面,不难看出,这种“遗憾”,源于一个古老而又世俗的爱情观:将婚姻视为爱情的最终目的和理想结果。

这种观念本身并无可厚非,但将《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其置于“纯爱至上”的故事外壳中,就会隐约显现出内在的紧张关系:一方面,故事试图呈现的是一种超越性的爱情观念,这种爱情化为亲情甚至达到了一种超越普通亲情、爱情的更高境界。这种在特殊情境下生成的特殊情感,本应使得一切世俗化的衡量标准都黯然失色。而另一方面,男主与女主的潜在诉求,却依旧是以结婚为最终理想,甚至在二人已经明确无法结婚的情况下,男主女主必须要以一种想象性的方式,完成了其象征性的“婚礼”(男主给女主挑婚纱时的一张“婚纱照”)。

无需赘言,苦情戏的社会功用,恰恰是以充盈的悲苦和眼泪,成功地负载并转移社会的创伤与焦虑。《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通过苦情戏所唤起的廉价且合法的泪水,释放现实中由孤独感和纯爱观的内在矛盾所带来的巨大的失落和绝望,将它转化为一份“超越人间真情”与“珍惜身边人”的安全情感。从这个意义上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之所以在台湾和内地制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票房奇观”,是有着其广泛的文化基础与社会背景的。

当今时代,人类开始进入独居社会,美国纽约大学的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所说的“单身社会”正在成为一个普遍化的现实。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他们更容易聚集或创建有生气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准确地说,我们的社会已经从一个保护人们免受伤害的社会,转变成了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会。这一变化,直接改变了人们对自身、婚姻的理解。一方面,社会给每一个人提供了独立生活的资本和可能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爱情意义不再简单地是为了世俗生活,其价值必须被不断拔高。另一方面,社会又让每一个人成为了“原子化”个体,而人类的社会属性和传统的家庭组织方式要求个体必须在特定的社群中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虽然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可以把个人分享和大众传播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通过即时通讯、社交平台与外界保持联系,但这一切所支撑的仅仅是独居生活的物质性外壳,至于其背后的精神孤独,则只能被放置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于是,婚姻和爱情作为一种重要社会组织方式必然性地承担了逃避精神孤独、维系传统家庭代际观念的作用。我们不愿接受被世俗化的婚姻,更不愿接受功利化的爱情,但爱情和婚姻又是当今时代青年男女摆脱“原子化”孤独的一种重要方式,对爱情崇高诉求又降低到了最原始的情感诉求中:摆脱孤独。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另一个潜在的情感逻辑,就是对孤独的拒斥。正如影片一开始所说:“人一旦习惯孤独,是一件比悲伤更悲伤得事”。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因孤独而始,又以各自的孤独而终。这也是这一殉情故事的“不纯”之处:因失去亲人而导致的孤独,本应由亲情来填补,而男主与女主却以一种“类似爱情”的方式填补孤独,使得这一所谓的“爱情”具有了某种功利性意味。又因为这种功利性会有损爱情超越性,于是二人始终坚守爱情的纯洁性(影片中维持这一纯洁性的方式是反复强调二人性关系的空白),保持着“友谊以上,恋人未满”的暧昧,一起走过人生的16-30岁。

不得不说,影片虽然反复强调对孤独的拒斥和对纯粹爱情坚守,但其对于孤独和爱情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表层面:只要有人陪伴就不是孤独,只要没有发生性关系就不算是爱情。这种靠表面化、外在化的证据来证明情感真实性的方式恰恰说明了情感的空虚和自我的缺失。事实上,是不是爱情,只有靠双方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证明;孤独不孤独,也只有自己的内心才能说了算,与是否有人陪伴无关。

男女主人公的从相识到相爱再到最后殉情的情感线索,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温馨而又甜蜜的“精神镜像”。虽然少有观众能有与男女主人公一样的经历,但观众却能从二人的孤独处境中指认出自我——那个在大都市中独居的、空虚的、孤独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以一种“苦情化”方式,成功地完成了当代社会群体性焦虑的宣泄和转移。

探寻人性背后的精神毒药

每当观众在用“三观”去评判一个作品的好坏的时候,我不禁在想,三观是否是评判作品的一个标准?一部“毁三观”的作品是否就一定是一部“烂”作品?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古往今来,有相当数量的文艺作品都有“三观不正”的嫌疑,诸如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等,但这并不影响它们在文学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谈艺术的三观是一件相当无聊且无效的事情:真正的艺术作品,从来不是一本道德手册或人生指南,相反,它恰恰是要跳出日常生活的框架,去探寻人性最为本真的原初状态和可能性。不仅如此,从“三观”的角度去评论艺术作品,就意味着评论者预先选择了道德立场,接下来的评论只不过是对其道德立场正确性的再次印证而已,从而难以得出对世界、对人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对于《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这类的爱情故事则更是如此,“作天作地”是这类电影的惯用套路,如果非要用“三观”的标准去衡量其好坏,实在是有点岂有此理。

然而,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不去质疑那么多经典爱情故事背后的道德观念,而到了《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几乎所有观众都在反复强调影片所呈现的“三观不正”问题?到底是观众们错了,还是影片对“三观”的处理确实有不到位的地方?

答案显然是后者,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观众的标准就是对的。“三观”虽然不是评判电影好坏的标准,但影片对待“三观”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片的艺术水准。具体而言,影片到底是以一种揭露现实丑恶的方式呈现这种爱情观,还是以一种美化的方式去遮掩影片背后的伦理缺陷,进而将其包装成为一个充满甜味的纯爱故事?前者,体现了导演组对待现实和人性的冷峻态度;后者,则毫无疑问是当代社会的“精神毒药”。

很遗憾,《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显然属于后者。本片改编自2009年韩国上映的同名电影。虽然故事内容和情节走向基本一致,但两者的风格却有着很大差异,韩版的导演元太渊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试图让故事沉浸在一种诗化的意境中,无论是对白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氤氲在一种凄美的氛围里,使这一老套而又略显矫情的故事赋予了诗化的意境。而台版的故事则在风格上试图加入一些清新明快的元素,且不说这种基调与故事整体的悲凉氛围是否相符,但就其效果而言,台版的这一诉求导致影片必须放弃韩版的诗意和含蓄风格,代之以直白的对白和简单明快的剧情。这一变化中,台版缺失了韩版的很多具有意境的桥段和元素,而牙医视角缺失,直接导致这部影片在伦理道德上备受诘难。在韩版故事中,牙医是以全知视角介入到男女主角的情感中的,他并非不是个单纯被蒙在鼓里的老实人。而台版遮蔽了这一视角,直接稀释了男女主人公情感的纯度,致使影片最后的“殉情”之美,荡然无存。

所以,《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其“不正”的爱情观,而在于影片将一个本已“不纯”的爱情故事,包装、美化为一个纯粹而凄美的纯爱故事。影片将所有的情感渲染的重点都放在了男女主人公上,让男女主人公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清晰可见,同时遮蔽牙医和摄影师Cindy的情感视点,试图通过一个“超越生死”“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将观众的情感认同拉回到那女主人公这边。加之在影像风格上,影片非常侧重对室内空间的呈现,以表现爱情的温馨与稳定感,使观众在充满想象性的视觉影像中不自觉地忽视了影片所试图掩盖的他人视角,利用爱情,意淫悲伤。

这就像是一颗裹着糖衣的毒药,吃下去的时候感觉甜美无比,但这并不能阻碍其毒药的本质。如果没有糖衣,事先就告诉你这是毒药,你不仅不会因其是毒药就避而不及,相反可能会以一种探究的态度审视它。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是很多经典作品即便“三观不正”也无碍于我们去探究它的艺术价值的原因。而那种裹着糖衣的毒药,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迷惑性,其目的不是让我们去探究和审视它,而是让我们“吃下去”——这才是“精神毒药”的真正可怕之处。

总而言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虽然问题很多,被人诟病。但其较高的热度、较高的票房以及一批批眼含热泪从影院走出的观众,从另一个侧面折射了当代社会人们的普遍生存状态:焦虑。焦虑是现代人的一个核心特征,它甚至比空虚和孤独更为根本。而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角色,应该相信什么样的行为原则。反思《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背后的社会问题,是比批判本省更具有批判意义的事情。

 短评

女主渣骗婚 摄影师拍摄不看取景器????

5分钟前
  • 很差

年度最烂电影!左边坐着俩哥们,其中一个还已经看过一遍了,然后开场就打呼噜,睡到结束开灯。右边一个锡纸烫精神小伙带着他那脸比贞子还白的女朋友依偎在一起,看着看着,那个女的竟然有节奏的哭了起来!我当时就喊了一声:“卧槽”,还真有人会哭啊?我想这种观影体验也是十分的奇妙了,呼噜声与哭泣声交相呼应,此起彼伏,太炸了!第一次看电影看到头痛。剧情方面,已经毁三观到无法无天的地步了,极尽烂俗狗血之能事,就连前任3都不敢像你这样拍啊。我朋友圈里看哭的那些小姑娘,我们互删吧,真的打扰了,你们眼中的爱情真的是太可怕了。口区。

8分钟前
  • 雲外憧憬
  • 很差

大家都说心疼牙医,我咋不觉得,他可是获得K所有房产现金的人,K留给cream,cream死了唯一只有丈夫牙医,然后结局牙医最后还是跟未婚妻走在ㄧ起,怎么看都是悬疑犯罪片,哪是爱情片。

11分钟前
  • 戏如人生
  • 很差

明明知道逻辑完全不通,还是哭了陈意涵那一段的十分钟。而我觉得整部电影就是那种台湾纯爱风,他们真的超会拍。本想给四星,但陈意涵的演出,将这部电影演活了,那一星,给她吧。韩国版,还是真实贴地一点。

16分钟前
  • 阿翔需要美少男解毒!
  • 力荐

戲名是說男二的,全世界都在坑他

18分钟前
  • cheokman
  • 还行

男二真的是比悲伤更悲伤

21分钟前
  • 年轮说
  • 还行

1.剧本牛逼死了,爱情观非常超前,冒着极大风险挑战着传统世俗观念,可能很多观众一时都难以接受,将爱情中灵与肉、爱与性彻底分隔,讲述着何为「真爱」。真爱不就是相爱的直男直女同居同床十几年,却依旧冰清玉洁吗?真爱不就是为了彼此,一方可以放弃拥有,一方愿为成其渣女,奉上自己的婚姻和身体吗?如果这都不是真爱,那何为「真爱」?2.前面的剧情非常狗血,但在真相揭晓时,所有喝下的狗血都变成同场少男少女们感动流出的泪水;3.另外还得夸一下选角,每一个演员都演得那么深演得那么认真,非常敬业,非常不容易。

2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很差

??牙医太惨。。。我选吉哥!陈意涵真好看啊 不懂这片怎么卖到全台湾第一, 跟战狼卖第一一样令人难以置信。。。。

25分钟前
  • 拉赫玛尼诺妇
  • 较差

最悲伤的应该是那个牙医吧 感觉这个剧三观有点问题 看完印象的竟然是喵喵喵喵Bonnie抱抱

28分钟前
  • 陈默
  • 较差

陳意涵的演技承擔了大部分觀眾的哭點,沒有她,沒有觀眾會哭,今年最矯情的電影無誤,但不得不說,有被感動到。

33分钟前
  • Puff
  • 还行

你们体会得到带了一包纸巾,而一张都没有用的感受吗?

35分钟前
  • 观望
  • 很差

这种“得了绝症就忍痛离开爱人、还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对方的幸福”的剧情也太老套、太狗血了吧。男主明明喜欢女主却不说出来,非要让她嫁给一个她不喜欢的人才开心,甚至还想给钱给Cindy让她离开未婚夫,最后还要假装有约会对象来让女主死心,简直蠢爆了。女主也很作,明明知道男主喜欢自己还要嫁给不喜欢的人,美其名曰“这样他才会安心”,结果婚都结了她还跑了。正常人的悲伤是无可避免地遇到困难和挫折,你们的悲伤是明明可以很快乐偏要折磨自己,明明不悲伤偏要刻意制造悲伤。你们两个蠢就算了,能不能别去耽误别人?牙医做错了什么要被你们这样玩?这电影的确很催泪,因为蠢哭了。

36分钟前
  • 朝暮雪
  • 很差

多年后,我再次想起了曾经被《一生一世》和《何以笙箫默》支配的恐惧。奇葩片,白眼能翻到天上去。没有一个人设、一个情节是正常的,坐实震撼心灵·逐梦音乐圈。所谓的反转没有拉回任何好感,险些在电影院和K一样昏古去。而这货居然是去年台湾的电影票房冠军,这如何不让人绝望啊……生病不说清,害人又害己。但其实没有任何人值得可怜,因为男二号脑子也拎勿清啊!深情这个词,大概就是被你们这些人破坏的。陈意涵的泪腺实在太发达,我已经彻底干枯了。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不就是浪费时间去看这部电影吗?

41分钟前
  • 晚不安
  • 很差

真係好悲, 後邊一位影迷後半段不停地有紙巾聲同抽鼻聲, 我就覺好夾硬下, 但發覺嗰嘴咸咸地, 有滴淚流咗入去.....嗰故仔好絕, 新時代編劇識得制造懸念, 後半轉折有新意, 而全部靚仔美女演出就好養眼....頭盔下我無睇韓版所以有驚喜.

42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回应海报的观影提示:不用带纸巾,带手机就行

44分钟前
  • BlackSheep
  • 很差

台灣現在只能拍出這種片了嗎⋯⋯在電影院裡看的尬死了

46分钟前
  • 黛比
  • 很差

我男朋友哭得稀里哗啦的 他不会有什么事情瞒着我吧??

51分钟前
  • 爱喜
  • 较差

因為笑了而被旁邊的觀眾歧視 我都沒歧視你們竟然看哭 最後我也笑到流眼水了 比笑片更笑片的電影

54分钟前
  • CC
  • 较差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女孩子,如果有个男人躺在你旁边十年都没有碰你,那他一定有病。#继日本电影之后,韩国电影本土化也是水土不服#

56分钟前
  • 惘然
  • 还行

如果爱情可以解释,这世界上就没有人为此痛苦了。

1小时前
  • NICOL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