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年代

爱情片美国1993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米歇尔·菲佛,薇诺娜·瑞德,亚历克西斯·史密斯,罗伯特·肖恩·莱纳德,理查德·E·格兰特,亚历克·马克温,杰拉丁·卓别林,玛丽·贝丝·赫特,斯图亚特·维尔森,布赖恩·戴维斯,诺曼·劳埃德,乔纳森·普雷斯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剧照

纯真年代 剧照 NO.1纯真年代 剧照 NO.2纯真年代 剧照 NO.3纯真年代 剧照 NO.4纯真年代 剧照 NO.5纯真年代 剧照 NO.6纯真年代 剧照 NO.13纯真年代 剧照 NO.14纯真年代 剧照 NO.15纯真年代 剧照 NO.16纯真年代 剧照 NO.17纯真年代 剧照 NO.18纯真年代 剧照 NO.19纯真年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0:48

详细剧情

  19世纪的纽约,上流阶层的人士有着一套自己的判断标准和生活规则,要求体面、得体。年轻律师纽伦(Daniel Day-Lewis 饰)也不例外,他将与门当户对的千金小姐梅(Winona Ryder 饰)订婚。然而在订婚前夕,他与梅的表姐、刚刚离婚自欧洲回到纽约的艾伦(米歇 尔·菲佛 Michelle Pfeiffer 饰)重逢,二人 一见如故,情愫顿生。然而艾伦的大胆行为和追求自我的作风是不被那个上流社会所接纳和允许的,在大家的眼中她是一个讨人厌的怪物。纽伦却意识到这种性格的可贵,并且被这种性格所折服,如果不能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如果一生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礼数为体面而活,人生将是多么的空虚和苍白。纽伦想和艾伦私奔,然而梅却怀孕了。虽然想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是却同样不想伤害他人的这对爱人,最终选择了放手。纽伦和梅结婚了,脾气和顺的梅一直处于无辜的中心。然而直到梅的死去,他们才看见了事物的另一面……

 长篇影评

 1 ) 纯真年代

《纯真年代》是一部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米歇尔·菲佛、薇诺娜·赖德等人主演的爱情文艺片。该片于1993年9月22日在法国上映 影片改编自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1921年出版的的同名小说,剧情主要描述发生于1870年代纽约上流社会的三角恋情

纯真年代”并不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的赞美,影片结尾多组回忆主人公一生的横移镜头中,作为旁白的原著小说是这样形容梅的:世界在她的岁月中粉碎瓦解,然后形成一个新的世界,但她对此却是一无所知的。纯真无邪的她,对周遭的变动视而不见……她死时仍觉得这世界是一片乐土。充满爱与和谐,就像她的家庭一样。电影中,“纯真”是对虚伪的道德不假思索的顺从,也是艾迪丝华顿对自己也身为一员的,规范、传统、永远代表上流社会最美一面的贵族社会厌恶又无奈的讽刺。

 2 ) 【横眼看碟】之三:《心外幽情》(The age of Innocence)

http://hengge.blogbus.com/logs/2003/06/17254.html

如果让我评选几部最能打动我的电影,我想第一个我会说是《心外幽情》(The age of Innocence)。

记不清楚自己看了几遍这部片子了,只记得第一次借得这部片子的VCD看完,就开始在大街小巷疯狂寻找——因为我也想买一本收藏。可是整整三年,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部片子。后来,开始看DVD了,却也不去想会买到这部片子了——因为那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奢求。

然而就象这部电影本身那样戏剧性的是:在音像城被关闭的最后一天,我在一个碟商的最后半箱碟中忽然发现了二盘DVD...一时间我竟然楞住了,迟迟没有下手去拿那两张碟——用“如获至宝”形容当时的心情只能说是太苍白了。后来碟商在别的地方重新开业,我又买了几张,前后一共买了7张碟送给好友。

心外何所物,让老横幽情至斯?

《心外幽情》(又译《纯真年代》),马丁.史柯西斯导演,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史柯西斯花了七年时间研读剧本,又花了两年时间准备,故事描述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上流社会的生活,无论是服装、餐具、陈设和布局、皆具匠心、十分精致。本片荣获93年奥斯卡五项提名及最佳服装设计奖,第五十一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女配角奖。

心外幽情、纯真年代,那是一个含蓄的年代,那是一段刻骨的恋情。年轻的律师纽伦虽然也是上流社会中的一员,但是内心却极度蔑视周围环境的虚伪,可是只能默默承受。本来已经要和大家闺秀的梅结婚的纽伦,却发现自己爱上了从欧洲回来的梅的表姐——伯爵夫人艾伦。二人试着冲破身边的束缚可是最终没有能够,而梅端庄娴静的外表下却是颇有城府的心机:她不动声色的、运用环境驱走了艾伦,使纽伦留在了自己的身边。片中纽伦和艾伦的几场戏中,两人在深爱、痛苦、矛盾、压抑中表现出来的感情让人无法不去扼腕。

《The age of innocence》直译是“清白的时代”,然而老横觉得还是《心外幽情》更能让我感觉到那个让人神魂颠倒到永远的故事韵味:得不到的永远是最美好的,心中压抑的感情是那样强烈却最终是无奈——人生是怎样的阴差阳错、是怎样的被环境所左右、最终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和生活...生活的意愿没有象自己想要的那样实现,违心、无奈、窒息的活着,无论试图挣扎、无论试图离开,最终还是屈服于环境,放弃自己所追寻的东西。

戏中有一段荡气回肠的一幕:纽伦婚后和妻子梅去看望祖母,恰巧艾伦就住在祖母家,纽伦知道后去海边找她,在海边远远的看到艾伦却没有上前,而是心里在想:那艘船驶过之前她如果回头,自己就走上前去。然而,千帆过尽...艾伦却一直没有回头。直到后来有一天,艾伦告诉纽伦:“那天看到你的马车,我就去了海边。知道你去找我,但我不能回头。”两个人都是充满理智又恪守礼教的,但是淡淡的话语间,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掩盖的深情...把这部片子送给老姐,她看完的时候,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船驶过,她没有回头。”可谓是尽得其中滋味。

春节专门陪老妈又看完一遍这部片子的时候,忽然想到那句话:“生活就象被强奸,当你无力反抗的时候,只能默默承受。”每当我看到故事的结局:年迈的纽伦最终没有再见上艾伦一面,抬头望向艾伦的窗台,眼前浮现的却是海边艾伦伫立的背影...不由的会想到:如果是我们自己,我们会怎样?是无论如何去努力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还是只能无奈的听从命运的安排?老横一直深以为傲的是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那仅仅是事业方面。感情,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握。

人生的无奈、造化的捉弄、人性的虚伪和环境的窒息...看完《心外幽情》我们会发觉:无常的一生,似乎无法抵抗命运的操纵;人生留给我们的,会是许多的遗憾和不甘。然而,是不是还应该这样去想:正因如此,我们才应该珍惜和争取,因为生命中充满着美好和希望,我们因此才去追寻。

 3 ) 三年前,当我在肩膀上文上薇诺娜赖德的名字时,我坚定地以为,我们俩分手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我们中间有一个提早死去。”——约翰尼·德普

" I knew right then,' adds Johnny. I knew then I had falling in love with the love of my life"----Johnny
I thought maybe he would be a jerk,' says Winona. `I didn't know. But he was really, really shy and far from any jerk..' ---Winona
(“我知道正是那个时候。”约翰尼补充道:“我知道那以后我爱上了我生命中的爱人。”——约翰尼
“我原以为他可能是个古怪的人。”薇诺娜说,“我不知道,但是他真的真的最非常害羞,一点也不古怪。”——薇诺娜 )







 

1989年6月的一天,赖德参加新片《燃烧的火球》首映式。当时年仅19岁的赖德,远远看上去活像一个洋娃娃。德普立刻被赖德的美貌震呆,整个晚上,德普都直盯盯的冲着赖德看,“那一刻就像电影中一样,所有东西都逐渐模糊,而只有她是清晰的”
“我知道那以后我爱上了我生命中的爱人。”
在女人面前素来自信泛滥的德普,为何偏偏在赖德面前突然失去了自信?德普自己的解释是:“赖德让我喜欢的死去活来,在真正的爱人面前,男人往往是最缺乏自信的。”

德普这样说.而薇诺娜说,那一刻,分明只有几秒钟,却能感觉到时间像静止一样停滞.
一个是正在上升的女星,”全世界最幸运的女孩”;一个是性格男星,正被注视着的叛逆男孩.一见钟情.


那一年,薇诺娜17岁.关于她的海报挂满美国各地.她是大众情人,她的美丽打动着所有影迷的心-----无论他们爱不爱她的电影.没人注意她的不快乐,没人能深刻的理解她的童年,没人知道,从13岁她便在镜头前NG,ACTION声中度过.她说,她是没有青春的孩子.

那一年,德普25岁.年纪轻轻,却已结婚又离婚,并有两次订婚.他文身,吸毒,组摇滚乐队,不懂得结婚与订婚间的区别.他叛逆,拒绝传统,并反抗一切.

他们的相似在于,表面风光,内心却苦闷无比.

也许,就因为这个,他们心灵相通,互相理解,并疯狂相爱.
 



在《剪刀手爱德华》一片中的默契配合,使他俩的恋情更深了,约翰尼在右臂上刺了"永远的薇诺娜"几个字,以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薇诺娜起初还以为那是贴纸,千方百计想把它擦掉,当她意识到只是徒劳时,惊得目瞪口呆。更令人叫绝的是,约翰尼表示死后要将刺了字的皮肤揭下留给子孙后代。

不仅仅是"爱德华"这个角色与众不同,更由于薇诺娜参演的缘故,约翰尼对《剪刀手爱德华》这部影片情有独钟、十分偏爱。他说:"能和心爱的人一起工作,而且还有钱可赚,那种感觉简直是棒透了!"在炎炎烈日下,他整天穿着从头包到脚的黑皮衣,手戴12英寸长的"剪刀手"而毫无怨言,至于每日早晚要花很长时间很大功夫上妆、御装和苦练使用剪刀手的艰辛,则更不在话下。在爱的绿荫下,他心里流淌着不竭的甘泉。

《剪刀手爱德华》导演提姆·伯顿称约翰尼和薇诺娜这对金童玉女是"当代的史本瑟·屈和凯瑟琳·赫本A070。摄影记者们也紧盯住他们不放,这令约翰尼大为恼火。但是,他只要见到薇诺娜的一声一笑,便释然开怀

德普曾这样形容他们的爱情."跟她在一起,与以往的感觉完全不同.我觉得,之前我从未真正的与别人交往过.Lori,我的第一个女友,她很好,但似乎并不是真的爱我.Sherilyn 欺骗过我,而我也似乎不在乎她.Jen,我们建立深厚的关系,但仅仅是某种关系,我们没有任何实质的发展.

而薇诺娜,她是不同的.她是我的一切,她是我的心,我的灵魂,她是我未来的妻子,我孩子的母亲,我们家的主人.没有人可以替代她的位置.相信我."

<剪刀手爱德华>上映后,两位主角的关系大白于天下,并被炒作的沸沸扬扬.他们肆无忌惮的对着记者宣泄自己的情感.是的,他们相爱,天下人都为之而感到幸福.而没有人想到,不幸的种子,正是这样悄悄种下.





18岁,薇诺娜迎来了事业的最高峰.而她的抑郁也达到了极点.她曾在凌晨两点对着写有"薇诺娜,世界上最幸运女孩"的广告牌痛哭失声.而此时,德普努力的分担着她的压力,并对这种痛苦感同身受."我很害怕她会死去,每当她看起来不太好时,我都会因担心她所受的苦难而哭着睡着。我不知道如果我的生命里没有了她我会怎么办。"

他照顾她,在她难过的时候,用手指插进她的喉咙,帮她吐出来.人人都说,在他的照顾下,她在逐渐好转.他们开始形影不离.在洛杉基,他们有了一栋房子,然后他们计划着再买一间阁楼.德普做早餐,而他们一起在床上享用.他们一起收拾器皿,德普负责清洗,而薇诺娜将它们弄干.尽管是明星,他们却有着普通情侣般的生活.而不同,也许就在于,他们比别人更加浪漫和疯狂.
  
”她已经完全迷上他了.只要有他在身边,无论何时何地,她都会完全的拥入他怀中.”当时的采访中,有这样的描述.

 

他们是那么恩爱,以至于对着记者的采访记录述说衷肠,面向镜头,旁若无人的拥抱依偎.他们不能忍受分离,每次单独排戏,薇诺娜总要留些纪念物在身上,就好象德普陪在身旁.然后他们憧憬结婚,薇诺娜梦想着一次蜜月旅行,德普计划着两人一起离开美国,到处漫游,躺在沙滩上喝烈酒.事实上,他们确实准备了订婚戒指.而德普则做了更疯狂的事.他带着薇诺娜去文身,她看见她的名字是怎么样永远的留在了他的身上.75美元,"winona forever".
 

“我从来没有成为那些喜欢出去疯并且想在别人面前控制一切的男孩中的一个。当你在成长时会经历一系列判断错误。没有坏的选择,只有错误的选择……人总会犯错误。我们先前的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深厚,但是我在过去27年所经历的任何事情都无法与我同薇诺娜在一起的感觉相比。你能够想象一些真实的事情,但那完全不同于你真正地去体验它。事实是相当有力的——相信我,这个“永远的薇诺娜”文身不是我轻率地做的一件事,她的眼睛可以杀了我……”德普这样谈论这件别人眼中似乎疯狂的事.面对采访者,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当他死后,将把文身淹制起来,送给薇诺娜和她的孩子们.而文身的计划,他其实已经思考了五个月.
 




童话之所以会被称为童话,也许就在于它的短暂和不真实.德普和薇诺娜的故事也是如此.他们的爱情只延续了四年.四年中,他们忍受着媒体的追捧和诽谤.他们的爱情被不负责任的夸张和扭曲.媒体解读他们的爱情,又制造着矛盾.因为两人的关系实在太完美,媒体甚至自己编造虚假新闻.两人最终和平分手.而整个故事最悲惨的那部分,莫过于,分手后,他们依然相爱.


“所有的小报记者更希望看到我和薇诺娜在银幕之外谈恋爱,但我并不觉得一对情人在电影里真戏假做有什么不好。至少,与薇诺娜一起拍戏,使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约翰尼·德普

1989年底,《人物》把德普与赖德捧上了“好莱坞新生代天王天后”宝座。两周之内,大大小小的媒体迅速汇聚成了一支“催婚军团”,派专人全天候把手他俩光顾过的每一间咖啡厅,只等新婚加印。赖德心里很清楚,德普对结婚尚未做好准备,但现实的压力又让她透不过气来。

 


德普终于买下了订婚戒指,但赖德突然迎来的事业契机,却让一次万众瞩目的求婚化作泡影——赖德获邀参加《教父3》的拍摄。可是天意弄人,赖德的“飞来横病”,致使所有憧憬毁于一旦。

1990年2月,拍完《龙虎少年队》最后一季的德普,牵着赖德前往罗马度假。岂料赖德在飞行途中爆发急性肺炎,高烧窜至华氏104度,到达罗马时已近乎昏厥。心急如焚的德普,在人生地不熟的罗马几乎豁出命来,陪着赖德辗转于各大医院,最后被当地一家传染病医院诊断:赖德的肺炎具有传染性,必须接受隔离治疗。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相依为命的两人成了一对名副其实的准“患难夫妻”。

 

失去《教父3》的角色使极度沮丧的赖德失去了结婚的兴致,她甚至对德普说:“我们现在还年轻,应该拍出几部像点样子的电影再结婚。”其实,事业心极重的德普是认同这一点的,尤其是自己的事业状况逊于赖德,几乎成了他挥之不去的心病。

 

两个月后,凭《蝙蝠侠》扬名好莱坞的蒂姆·波顿,为德普送来了《剪刀手爱德华》剧本,并力邀赖德一同加盟。《剪刀手爱德华》在1990年圣诞档推出后,全球累计票房高达8600万美元。这一回,德普的风头第一次盖过了赖德,而赖德也心甘情愿地跟在爱人后面,聆听那些女影迷的山呼海啸。





“三年前,当我在肩膀上文上薇诺娜赖德的名字时,我坚定地以为,我们俩分手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我们中间有一个提早死去。但现在我们都活着,并且现实变成了我最不愿看到的惨剧。”——约翰尼·德普

 

1992年,德普主演的《亚利桑那之梦》摘走了当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然而德普与赖德感情的红灯也轰然破碎——当德普强撑着对媒体表示“我们分手是因为彼此工作太忙,一年没有见面所致”时,《人物》则把事实真相抖了个底朝天:“一个妙龄女星不想过早地吊死在一棵树上,于是她在《纯真年代》的片场与丹尼尔·戴·刘易斯疯闹不止,一步步把自己变成了负心女。”更有恶毒小报煞有介事地分析赖德的心理:“漂亮女人总以为自己有用不完的资本,满心希望借助这种资本搭上更强的男人,比如那个得了奥斯卡奖的英国大个子。”那段时间,德普与赖德都沉默了,他们期望在这场舆论风暴过后,慢慢收拾这场感情残局。


  
过了许多年,提起那段分手的往事,两人仍唏嘘不已.分手后,某次记者穷追猛打下,薇诺娜曾慌张的说下这段话.”关于我们之间的事情,你还要让我说什么?如果我恨德普,也许我会有许多话想说.但是,我仍然爱着他.对于我,他是最好的那个.而我只能尽量不去想这些事.”

”遇见德普的时候,我还是处女.他改变了我一生.他是我最初的所有.他给了我第一次真正的吻.他是我第一个真正的男友.他是我第一个依靠.所以,他将留在我心里,到永远.”

 

而德普,过着更加放任的生活.对于他来说,薇诺娜是他前三十岁人生中最初与最后的爱.从此,他遇见一个又一个长相气质酷似薇诺娜的女人.面对采访,他说是自己搞砸了那段爱情.”当我想到薇诺娜的眼睛.Take My Breathe Away的曲子就会在我心中响起.”那首歌,是属于他们的主题曲,在他们的爱情中,这首歌被一提再提.”每次听到这首歌,我和薇诺娜的往事都会重会心中.事实上,89年到93年的那些歌,总会让我想到我和薇诺娜在一起的日子,那段时间,我真的很幸福.”分手四年后,提到薇诺娜,德普依旧这样说.再然后,他结婚,生子.往事被深锁在心中.对于薇诺娜,他终于做到只字不提.

 

 

但大家都说,德普不可能忘记薇诺娜.人们都说,薇诺娜是德普最初的爱情,他只是把她放在心里最隐秘的角落.甚至蒂姆波顿,德普的老朋友,也说过这样的话,”我相信德普仍会与薇诺娜在一起.也许不是现在,而是将来的某个时刻.虽然德普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在波顿眼里,他们是这般的天造地设.”他们爱的绝望.甚至当他们已经分手很久,德普都不愿承认已经分开这个事实”

 



波顿说,德普想要个孩子.事实上,德普经常憧憬做父亲的那一刻.”我要给我的孩子看剪刀手爱德华.我的孩子会说,爸爸,你和妈妈在那部影片中真是太酷了!”他甚至计划着为未来的孩子戒烟,怕自己成为孩子眼中的混蛋父亲.而德普现在真的有了一儿一女,只是他们的妈妈,不是站在剪刀手身边的那一个.

 

尽管经过了很多年,人们仍然希望薇诺娜和德普可以复合.他们的朋友做出过很多努力.波顿曾怂恿克里斯蒂娜里奇跟德普谈谈_他们是至交好友,人们希望薇诺娜能回到德普身边.之后的日子,人人都知道薇诺娜过的并不好,她传出过许多诽闻,但无一长久,而事业也渐入低谷.德普也一样.当他跟名模凯特莫斯共同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时,谁都能发现,这不是从前的德普,就好象从前那个德普已被薇诺娜永远的带走了.

而德普自己也期待着与薇诺娜的另一次合作.他们在一起筹划着拍一部叫<Just Be Together>的电影.在他眼中,薇诺娜永远是最好的演员.为了第二次合作,他宁愿去等.他们有过愉快的谈话,德普期待着”未来的某天,有些什么可以再次发生.”甚至薇诺娜也做出过愉快的回应.

 

但是,他们之间,终究什么都没再发生.

 

2001年,薇诺娜带着未付款的衣物走出服装店.举世皆惊.谁都不理解为什么心中如此完美的偶像会堕落到做偷东西的贼.人们说她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她因偷窃走上法庭,那段时间她频频暴光,负面新闻连连. 而德普在她最痛苦的时期站了出来.他送她一打粉红色的玫瑰.还有一个字条.上面写道:"不要烦恼.这种麻烦,总会在最出色的人身上发生.祝你在法庭上有好运.我相信你."

而从那以后,德普完整的洗去关于薇诺娜的文身.与妻子,儿子,女儿,隐居法国,归于平静安稳的家庭生活.德普的名字,再没有过与薇诺娜同时出现在小报上.

从此,再也没有人用 Babydoll 和My Tattooed Bad Boy互称对方.这段小插曲,成为德普和薇诺娜最后的传奇.

而好来坞的电影圈中,再没出现过如此疯狂,炽热,完整的爱情故事.





"我想为她去死.我是这样的爱她.我不知道没有她,我该做什么.我希望我可以吻遍她的所有疼痛,使它们消失,停止,不在出现在她身上.若她因此而哭泣,而我不知所措,我情愿杀死自己.我爱这个女孩,我爱她超过我爱自己."------约翰尼 德普 (1989年,12月)

约翰尼得普开车拉着荣获奥斯卡影后提名的玉女薇诺娜,带着身后的狗仔队飞驰在一条乡间的小路,先是从一只猫身上轧过去,然后在记者镜头下与薇诺娜激吻,接着告诉她以后离我远远的,就在薇诺娜愤怒地跳下车时,突然发现眼前巨大的广告牌子上写着,薇诺娜,我永远爱你,落款约翰尼得普。

 曾经的好莱坞爱情童话早已破碎,只有那一句句有关爱的誓言,永远被记忆封存……

 4 ) 纯真年代:我把情节给了谁,结局给了谁

看了一位品位高雅的小资女写的令人心动的影评,我才去下了《纯真年代》来看,只因实在爱慕这位小资女的美貌和腔调。

事实证明,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村姑要赶上小资女的品位,任重而道远。

《纯》的质感和它的名字一样,装得很厉害。虽然片中豪华的长镜头和特殊的光影效果,也偶尔让村姑我怦然心动,但这种好感大约来自村姑喝过几口劣质咖啡,而终因常年粗茶淡饭的缘故,村姑最终不能把它列为喜爱的影片。

《纯》的画面极尽奢华之能事,伴着故作深沉的画外音(朗读原著里的句子),不像一部电影,倒像介绍小说的电视片。应该说导演领会到了小说家的妙处,但对运用镜头和演员表达这些妙处时感到无能为力,就使用了画外音此等下策。电视剧《围城》也有这种好笑的方法——因为钱锺书文字的独特趣味性不可描画。这是艺术之间不能顺畅转化的一种现实,有阐述者才华有限的关系,也有一种艺术本身的不可替代性。用最灵活上乘的语言文字描绘一场音乐会,和去现场聆听这场音乐会之间绝对不是相等的。钱锺书的刻薄,张爱玲的悲凉,沈从文的悲悯,都离剧本很远,如果要拍片子,编剧要做的实在是比原著作者更为强大,否则只能失败。

言归正传,整个《纯》没有情节高潮,没有情感跌宕,没有床戏,没有脍炙人口的经典对白,实属闷骚片中的闷骚片,闷骚之极品,其中“骚”的成分实在不够精彩,“闷”却闷得价真货实——看了一半撂下了,过了半天,实在无聊,才捡起来。

1870年的纽约,人们穿戴整齐,虚伪到了极点,因为那时离1970年代肆无忌惮的乱伦、性乱还有100年之久。虽然一样也有好色的男人、空虚的太太,但是只能做不能承认,绯闻很多,但要用优雅的语言来传播。

情节烂俗,属于那种最普通的三角恋:男猪脚与他未婚妻(二号女猪脚)的表姐(一号女猪脚)相爱了,但因为世俗的缘故,男猪脚和二号女猪脚过了一辈子(看上去还很恩爱的婚姻),与一号女猪脚擦肩而过,彼此成为对方生命中的过客(实足知音体哦~)。

这场爱情的战争中,据说三个人都是痛苦的。但我并不同情男猪脚。

一号女猪脚——爱伦的夫家在欧洲,是个名门望族,她的丈夫是爵士,大家叫她爵士夫人。爵士搞婚外恋,按照当时的游戏规则,爵士夫人应当像没事人一样继续过下去。但爱伦竟然要求离婚。离婚在当时是一件合理但不合情,有理论没实践,法律允许但道德不允许的事。但这个女人不遵从规则,她为了她的心和她自己的原则,对丈夫的背叛提出严重控诉。

离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她回到纽约娘家的时候,纽约交际圈对她进行相当刻薄的刻薄。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她竟然没有对自己的离婚要求感到羞耻和痛苦,她那么泰然自若。她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她因为衣服不好看就拒绝参加party,聚会迟到亦不惭愧,她语言活泼,肢体灵动,她不端庄,她有想法,她有主张。

而二号女猪脚——梅是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她聪明,纯洁,是“最端庄的姑娘”。她与男猪脚门当户对。男猪脚叫纽伦,出身好,以品貌杰出著称,还是个律师。在他们订婚后,爱伦出现了,纽伦对她一见倾心。梅是人中之凤,然而吸引纽伦这种男人的,也许是一种与正统有偏离的倾斜度。——我想起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树长得挺直,比如高中语文课本里赞美的白杨,而在一些怀旧或思乡的小美文里经常提到一种“歪脖子榕树”或“歪脖子酸枣树”,这不是说作者的家乡或者旧事里真的就长着这么一颗树,而是“歪脖子”本身带着一种情绪或者说情调。一棵歪脖子树下的发生的故事,与一颗挺拔的大树下发生的,应该是两种风格吧。

“歪脖子”风情吸引了这个贪得无厌的男人。是的,我不同情他。这个闷骚的男人,表面是最规范的绅士名流,但骨子里却鄙视这一切。他享受因遵从规范而得到的认同和名誉,同时渴望灵魂的自由和纯真。他的未婚妻的端庄和无可挑剔,能让他获得尊重,他不敢亦不愿舍弃。然而她的端庄所带来的副作用——那种凝固的美(有别于爱伦的流动的美),毫无新意的言辞,完美无缺的修养,适应社会要求的做作,并不能让他感到快乐。在他爱上爱伦的最初,他仍然爱着梅,而且怕自己变心太厉害而急着结婚了。后来因为他得到了梅,而没得到爱伦,所以他渐渐不再爱梅,并且为了自己的变心,他找到了借口。他对自己说:如果她的冷静、可爱不过是一块落在虚无面前的大幕,那幕后是些什么呢?我从来没拉开过那块大幕。于是他合情合理地不再爱她。

当然,梅这种纯洁女孩的内心绝对不是像她看上去的那样。她有自己的一套计谋,如何攻守,失去什么,得到什么,在乎什么,忍受什么,她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在感情的战争中,她明察秋毫,无声无息却最为勇猛。但是她亦没什么好指责的,你可以像我一样不喜欢她,但她的确是贤妻良母,她最有利于维持家庭的稳定,家庭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谢芳老师在大学操场上里对我说:“成长就是一种屈服。”(不知道为什么我记得是在操场上。)纽伦婚后看着她,心说:“对一个丝毫不认为自己不自由的妻子来说,去解放她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梅是那种一早学会屈服的聪明女孩。她为规范而生。

而一号女猪脚的退让则不能定义为屈服。她不是简单屈服的人,从她的离婚可以看出来。她反对不合理的规范,但是她绝对不是一个轻薄女子。她并不风流。她只是较为真实。她只是——不装。她善良,她不忍自己的私欲导致表妹的痛苦,所以她选择放弃。她的私欲控制得十分适宜,十分凄美。她说,因为他的人品,她爱上他,所以她是不可能让他改变的。一旦他变成一个随心所欲的放荡男子,他对她的吸引力将变得很有限。这是一段先验的悲剧感情。

如果纽伦和爱伦私奔了,他们的爱情也未见得天长地久,因为没有得到,这段情成了纽伦最美好也是最感伤的东西,他一生为之叹息,为之纠结,“她在他的记忆中,是最让他痛心入骨的幽灵”。而他与梅的恩爱婚姻和贾宝玉薛宝钗是一样的: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他在花店订花时,给梅订的是百合花,也给爱伦订了花,是黄玫瑰。白色百合花的花语相对比较单一:纯洁和高贵,一如人们眼中的梅;而黄玫瑰的花语较复杂,预示一种有故事的感情:珍重祝福、嫉妒失恋、试着去爱、再见、拒绝的爱,为爱道歉……

而且一个男人在花店同时为两个女人订花的这个情节,很有力地提示观众:白玫瑰与红玫瑰,永远是全人类的故事,是全男性人类的终身情结。而且一般的男人都会选择白玫瑰,让红玫瑰成为心口上的永远的一颗朱砂痣。不过自从王菲满不在乎地浅唱低吟道:我把风情给了你,日子给了他;我把思念给了你,时间给了他;我把照片给了你,日历给了他;我把烟花给了你,节日给了他;我把烛光给了你,晚餐给了他;我把情节给了你,结局给了他;我把水晶鞋给了你,十二点给了他;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我把眼泪给了你……女人终于在YY中获得了片刻虚幻的胜利感!耶!

 5 ) 心外幽情

很久之前便買了《純真年代》的碟,那部電影有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然而打一開始,封面上如油畫般的畫面和三張面容柔和而模糊的面孔,便使我對它不以爲然。那應當不是我喜歡的style,矯揉造作的激情與煽情,講述一個老套到不能再老套的三角戀愛,加之以精致絕倫的畫面,在裝腔作勢的純真與潔淨中自欺,以爲回到了某個繁花似錦的年代,見證某段隱秘卻猛烈的陳年往事……這些都是我臆斷中《純真年代》會留給我的印象,所以沒來由地不喜歡,就好像頭一次看見片頭那朵朵盛開的鮮花,和mv中上流社會奢華熱鬧的舞會場面給我帶來的偏見一樣。

直到昨天,是陪媽媽一起看的,所以終于靜下心來。120多分鐘過去之後,我不得不驚嘆,這是怎樣的曠世奇作,可以在這兩個小時中,不僅抹去我全部的偏見並且將我俘虜。

乍一看,我無法相信這是出自Martin Scorsese手中的作品,那個拍攝過《愤怒的公牛》、《纽约黑帮》這些以下層和暴力為標榜的電影的導演,竟然也能以如此精致的畫面,最細膩的言語,最平淡的細節,來將這樣一個理當俗不可耐的三角戀愛關係娓娓道來,也竟然能夠對於那個些許虛僞和庸俗的上流社會的細枝末節津津樂道。

只是,在那油畫般恬美的鏡頭之下,在那花團錦簇之下,Martin Scorsese卻是以一貫的真實與深刻,將那個年代和階層的點滴殘酷地暴露在大衆之下,沒有過多地粉飾或者偏激的言辭,是的,這生活原本就是瑣碎而平淡,節制和謹慎便是那使上流人士成爲上流人士的束身衣,他們因此窒息僵化,卻也是甘之若貽。所以,所有的激情和熱血在那個故事中是不存在的,只是所有的細節都必須繁華而完美到令人覺得累贅且難以呼吸,這些裝飾和繁瑣便將他們的全部生活填滿,他們在乎的是門第、地位、權勢與影響力,他們感興趣的是他人的隱私與不道德,擔任道德衛道士,維持自己一成不變的生活與方式,世世代代,永生永世。不需要任何的更新與變革,因爲那可能帶來顛覆,更何況這些豐富的物質與品位,他們已經擁有一切,從瓖滿蕾絲的窗簾、異國風情的裝飾品、性感得恰到好處的華服、花紋繁複的瓷器與最爲光滑錚亮的珍珠,直至最好的戲劇、音樂、小説與畫冊……因爲別無所求,所以知道如若貪心企望某种改變,只可能引來失去。

他們的生活因此被繁縟禮節和閒言碎語填滿,爲了一樁樁無足輕重的事物而操勞費心,或者在沒有止盡的晚會中互相饒有興致談論著乏善可陳的話題,只因爲這樣讓自己庸庸碌碌,才能避免所有不應當的熱情和欲望。

於是,我們便看見了May這樣的女子,端莊優雅,教養良好,略有學識,懂得所有的禮節與規則,完美宛若天使,無論是天真純潔的一面,或者平庸的一面,都是恰到好處,讓人無可指摘。她便是應當站立在花圃之中,面帶微笑,雙眼望進去只是一潭清水別無它物,然後嘴中吐露出最美麗卻最空洞的言語,這遍足夠。她的幕帘永遠垂著,你不知道這背後究竟有什麽,總之,與你想象的截然不同。其實她知道的遠比你想象的多,她的思想遠比你想象中深沉,是啊,Newland至少窺測到了這一點,儅為Ellen送行的那一夜,他知道在座的那些僞善者,都清楚知道著他與Allen之間的關係,他們都是May的共謀者。

Martin Scorsese毫不虛僞造作,讓我們窺見的是那個階層最真實的一面。所有一切就是這樣美好寂靜到幾乎令人覺得了無生趣。甚至連Ellen與Newland之間的感情,這應當是如同乾柴烈火一般燃燒,然而他們之間的激情卻也如同瞬間迸發的火花,轉眼便消逝。更多的時候,Newland只是靜靜懷念或者思考,慾言又止,不輕易將一切表露出來。

就好像這其中大量的旁白,那個略顯蒼老卻平和的聲音,應當是看透了世事的最後驚鴻一瞥,忽而想起這曾經投入一泓泉水中的那一顆石子,雖未激起什麽千層浪,卻連那靜靜垂落至湖底被深埋的樣子也值得回味。我通常討厭那些以大段大段旁白來訴説故事與心理的手法,除了兩部,一個是《悲慘世界》,另一個,便是《純真年代》了。

“如果小船通過燈塔前,有回頭,那我就走上前去找她,如果沒有,我就折返。”所有的人都曾為影片中這一幕而扼腕。夕陽之中Ellen的背影刺眼卻單薄,然而她始終未曾回頭,Newland滿懷期待卻黯然神傷,低垂眉頭的瞬間光彩全失。他們之間就此結束。

或許早就已經結束,或者根本從未開始。那暗地中的熱吻的激情與十指相扣這樣短暫,他們之間暗聲低訴的情語早就煙消雲散。激情與熱望並不代表什麽。

在我看來,最令人泣血的,仍舊是在Ellen充滿異國情調的小宅中,Newland跪下,顫抖的雙唇親吻Ellen精致小巧的雙足,他緊緊抱住她的腰,她俯身也同樣給之擁抱,這樣的姿勢便是絕望與傷痛之後的無奈。原來他愛著她,卻勸她爲了家族的名譽與周遭的目光而選擇與丈夫妥協,他自告奮勇替她爭取來上流社會的接納,於是她只有忍痛為他接受一切;而她原來也愛著他,卻幫助他勸説祖母,終于提早了他與未婚妻的婚期,讓他們幸福相伴一生,於是他深藏心中的悸動,迫不及待完婚……

但是那一夜之後,所有的告白便毫無意義。Ellen一次次爲了Newland回到他的身邊,縱然感情百轉千回,他們卻總是錯身而過。一個仍舊是上流社會標準幸福小家庭的模範丈夫,另一個仍舊是遭受非議的一樁不名譽離婚案頑固的女主角。

直到那日相逢,他才知道,原來那一日,她知道他來的,卻是故意避開,堅忍著沒有回頭。

甚至連Ellen的秘書都盼望著Ellen擺脫那樁痛苦形同虛設的婚姻,而去尋找自己的幸福,然而Newland仍舊無法留住那顆與他仿佛相似的悸動而叛逆的心靈。Ellen一直在倔強地尋求她的自由,但,這與Newland無關。

那最深刻的痛苦,是在Ellen提起自己的婚姻中流露出來的,年少美夢的破滅與與年齡不符的傷痕,讓她稜角分明,她要放棄,她要犧牲,無所適從,但是她要追求自己的自由與獨立,呼吸的空間,至於其它的,都與此無關。

這便是女人,她們總是行動上的理想主義者,既然認定了,便不顧一切奮然去做。

然而Newland並非如此,他的反骨並不真實,他仍舊屬於那個社會,所以他可以掩藏那份感情數十年,卻仍舊生兒育女,過著平靜的生活,對於過往即使留戀感懷也不動情。他可以說出最荒謬的期望與烏托邦的夢想,卻在現實中連一步都邁不出,他不敢表明自己的愛而抛棄一切,他也不敢忍痛轉身走開,一次又一次,他因爲欲望而回到Ellen身邊,卻總是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仿佛要等待命運的判決,然後最終,他還是能夠説服自己坐在Ellen的窗下懷念想念中的那個女人的身影便是最大的幸福。這便是他的宿命了。他並非Ellen這樣的反叛者,只是那某种叛逆的因子讓他曾經深受這個特立獨行的女人的吸引,他愛她,是一種錯覺,只是因爲他得不到她,得不到她代表的那種他嚮往卻無力承擔的生活,最終他還是說對了一句話,Ellen代表的是所有他生命中錯失的一切美好。

ARCHER

You gave me my first glimpse of a real life. Then you told me to carry on with the false one. No one can endure that.

ELLEN

I'm enduring it.

也僅此而已。男人總是言語上的理想主義者,有太多的雄心壯志與美好嚮往,但是在現實面前,便以各種理由責任與義務而裹足不前。

最終,女人滿身傷痛,獨自承擔,所有的援手都仿佛是憐憫;而男人卻總是全身而退。

其實,May對於這一切都是最明瞭的。不知道是從何時,她便知道了Ellen和Newland之間訴説不清的情愫與糾葛。也許她看來是一個工於心計的女人,以自己的手段和精明而將一個並心有他屬的男人留在了自己的身邊。然而,直到最後Newland和May的兒子那一番無心之語才將一切都捅破。原來,May知道的比任何人預料中的都深刻,是的,也許儅Newland心動殺機的那一瞬間她也是明瞭的。只是她知道Newland過不起Ellen那樣的生活,Newland只是一個庸庸碌碌的上流社會的成員之一,他始終離不開那個圈子的評價和表面的友善,他承受不了衆叛親離和那些他最在乎的言論的非議,Ellen的到來觸動了他那偶爾探出頭的一絲叛逆,但那不是他的全部,可是他竟然沉醉這樣的熱情之中便以爲找到真我和真愛,奮不顧身,卻又左顧右盼。如若最終出軌,只可能玉石俱焚。

一個上流社會的女人,要學會的第一件功課,也許便是維持住自己的家族。May深諳此道,她明白Newland配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她也知道誰才是真正與Newland天造地設的。然而她只能用純真和無辜的眼神與言語來承擔自己的心痛和壓力,去企圖維持不讓一切出軌。

所以,May與Ellen的會面,並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威脅和施壓,事實上,她們也都心照不宣,明白這段感情最終只有唯一的走向,才能保證除了遺憾別無其他損失。Ellen也許比Newland更早便明白,他們之間,只是兩條平行綫偶爾的相交,於是迸發出瞬間的火花,僅此而已,如若對此戀戀不忘,最終只會將自己的生命不明不白地耗盡。她愛過Newland,愛的是他對她的寬容與理解,一個女人獨自一人行走在自己的理想與目標之中,任何一個支持或者關懷的聲音都會讓這個心力交瘁的女人心軟感動。只是,在她回絕了自己丈夫過於優厚的條件而選擇讓自己艱難度日的時候,這已經説明她能夠堅強地獨自生活,習慣了流言蜚語,所以她也終于明白了,I cannot love you unless I give you up,這句她過早說出口的話,但是她愛的始終只是那個為她解圍的Newland,他的寬容與同情之心。

看到這裡,我想這個故事並不悲慘,反而算得上是圓滿的。

然而我始終不明白爲什麽片名會被稱作《The age of innocence》,有個譯名,不加掩飾地翻譯為《心外幽情》,那或許更加準確。我搜索全篇,唯一提到純真年代,只有在片尾形容起已逝的May的一生。或許是吧,May算得上是代表著某一種純真的年代,自始至終,她捍衛住了這個屬於她的時代,並無改變。他們站在岸邊,遙望著那站在燈塔下的Ellen,始終,他們只能這樣遙望。這便是age of innocence吧。

 6 ) 完美的谋杀

粗看《纯真年代》,只觉得是讲述一段婚外情未遂的故事,细看之下,越觉得彻骨寒冷。本以为只有旧中国才有吃人的礼教,原来搬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一般适用,天下真的大同了。这段故事用官话来说是他悬崖勒马,终被纳入正轨,而她总算学乖,退出江湖,没再生事。而在我看来,却是——他们的爱生生地被扼杀了!

May代表上流社会最美的一面,雪肤花貌,温柔娴静,俨然又是一个宝钗。她射箭时箭箭中靶心,也毫无骄矜之色;明知丈夫心有所属,也照样纯真无邪,只三两下手势,就将危机化解于无形。

蜜月时,Newland想邀请一个比较谈得来的人做客,May说,你不觉得他粗俗吗?让他打消了念头,并让他知道,今后有很多问题将会如此为他先行解决。Newland与May对坐在书房,看她娴静地绣着花,突然感到无法呼吸,他起身刚打开窗,身后传来温柔的询问:你不怕那样会感冒吗?他发现自己如行尸走肉,死了很久了。

Newland与May去探望祖母,说起Ellen,May说,或许她回到丈夫身边,会使她快活些。Newland实在忍不住:我从不知道你如此残忍,即使是魔鬼,也不会觉得人在地狱会快乐!而May依然天真地说:那当初她就不该远嫁海外啊。

Newland终于下决心去旅行,追寻Ellen的踪迹,May过来伏在他的膝头说,我恐怕你不能去。因为今天上午,医生刚确诊她怀孕了,但两周前,她就已经在热络的聊天中,把消息透露给了Ellen,导致Ellen仓皇地离开。

Newland无力拒绝May的纯真,正如他无力掀起上流社会精致的帷幕,因为他知道,帷幕后面只有空洞和苍白。在上流社会混是必须遵守游戏规则的,比如,到处嚼舌根的八卦活百科可以成为座上宾,而遇人不淑的女人就活该遭人白眼,吃闭门羹;男人可以四处猎艳并作为炫耀的资本,而女人要离婚则必为世人所不容。

相对于May的纯洁无瑕,Ellen简直就应该拿只麻袋套住自己,不要出来现世了。而她偏偏出现在人流云集的剧院,出现在窃窃私语和望远镜瞄准的地方,穿着鲜红的礼服姗姗步上宴会的台阶。第一次遇见Newland,她笑着伸出手来让他吻,倒让他一呆。第二次,仍然是她主动伸手,他欣然与她相握。第三次,她在众人面前径直走到他独坐的地方,坐下与他说话,都不合规矩、不守礼法、有违传统,但她是那样的粗心,竟然毫不自觉。

她不明白,为什么这里的人是不哭的?为什么她要寂寞地住在这些人当中,戴着面具过活?为什么她只是嫁错了人,就仿佛给按上了不洁的印记?后来,在现实的教育下,她也知道,再也不能任性而为了。

所以,她明知道,Newland就在她身后,却忍住没有回头。
Newland望着她的背影想,如果帆船驶过灯塔,她回头,我就过去。
Ellen也在想,如果他过来找我,我就和他在一起。
她没有回头,他也没有走过去。

之前,她也不是没有给过自己机会的。在剧院的众目睽睽之下,她合着舞台上的剧情问他:你说第二天他会不会送她一束黄玫瑰?然而第二天,城里的黄玫瑰居然卖完了。第三天也是如此。当黄玫瑰终于出现时已经迟了,他只是匆匆走过。

这是一个充满寓意的世界。如果他与她要仰仗天时地利方能结合,就必定错失。偏偏他们就不肯再自私任性一点,离开这令人窒息的地方,只能徒留遗憾。道德和规矩只是让表面遵守的人获利,造就了一批虽无过犯、但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的卫士,而内心纯净无私、对自身更加苛严之人反而倍受诟病。

在最后的送别会上,Newland将一桌慈面善目的人视为一群沉默的共谋者,他们默默盯着,竖起耳朵静静地听,成功地把他和他的情人分开了;他们不动声色地团结起来,决定痛惩不守规矩的人。连最后一个让他与她独处的机会也不给。当他给她披上披风,想送她上马车,马上有人接口:我们会送她回家的。她简直是被押上马车的。

他们的爱被纯真的社会微笑着剥夺了,空余夕阳下一个绝美的背影,一个苍凉的手势。

如果谁都没有错,就怪社会吧!

 短评

男人们的一个永恒问题:老婆和情人,你更爱哪个。慢,推进都是小说读旁白,时间跳跃有点意思。古典,主人公的行事原则包括那些世人看法,都跟那个时代有着脱离不开的联系。

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1.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老马丁首次让角色向社会屈服。2.不动声色后的暗潮汹涌,冠冕堂皇中的冷酷残忍,虚伪矫饰下的隐忍激情。3.服装与布景美若油画,摄影机近乎一刻不停地轻缓运动。4.复古的圈入式强调,及模拟歌剧院望远镜视角的摄影。5.帆船驶过夕阳下的灯塔,徒留我在记忆中勾勒你的倩影。(8.5/10)

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马丁·斯科塞斯也拍古代…好吧是近代爱情片儿啊。还是上流社会题材。可以说剧情毫无新意甚至老掉牙,但是主演们都TMD太帅太美了,无论是丹尼尔·戴·刘易斯还是薇诺娜·瑞德,都很有气质。所以整体观感很好。摄影和服装布景细腻精致很好看。旁白略啰嗦可以删去。结局太仓促,铺垫2小时结果虎头蛇尾略坑

11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有Winona Ryder这样的白玫瑰,还要Michelle Pfeiffer这样的红玫瑰作甚!

12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Newland——男主的名字代表的就是纽约,这块新大陆上带着伦敦旧式的规则和新式的反叛。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婚外真爱,仅仅是因偷不得而念念一生。May是个典型好妻子,发现丈夫的异心也仍能温婉聪慧地给他选择机会。丹尼尔太适合这种多情又优柔的角色,而且正是因为这部戏导致他与阿佳妮情断。

14分钟前
  • 仲曰
  • 推荐

迷人的镜头语言。男主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兼假道学,光说不练的典范,他根本没有爱过他的妻子,他甚至希望她去死。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平静度过一生。马丁的厉害之处就是把你吸入人类心灵这个公共厕所,且你走进去了还意识不到这是公共厕所,因为你也是个公共厕所,你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17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人生就是这样,你会背负着无法向人说起的秘密终老,并且永远抓不住你最想要的东西,却无法有怨言。好难过

21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每當憶及她,他縂感到虛幻寧靜,宛如畫中的仕女,她象徵他所錯失的一切。

26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女人分很多种,像May 那样的,会很幸福

31分钟前
  • 亲爱的我呀
  • 力荐

又是这种红玫瑰与白玫瑰亘古不变的讨论话题,不过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罢了。从May的立场来看,男主和表姐实在有渣男贱女的嫌疑,婚前的自由抉择空间给了,婚后又温柔大度勤劳持家,男主倒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我呵呵了。若想责任欲望兼得又没这个能力,总得付出代价吧是不。ps.年轻时的薇诺娜真绝色。

32分钟前
  • 张苑希
  • 推荐

生活就象被强奸,当你无力反抗的时候,只能默默承受

3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居然有人说梅有心计……?请问一下你的表姐跟你老公暧昧你心里不急吗???你会两手一摊,好,你们是真爱,我离婚成全你们???有意思。“我在信里看出你有些忧郁……”“但你来了就不一样了。”这种语言挑逗大家看不出来?就算是年轻时的朋友,也不会在表妹和表妹夫结婚之前单约自己的表妹夫吧???“他会给他的情人送黄玫瑰吗?”这句不是勾引是什么?谁是谁的情人?还有第一天收到信故意第三天回的欲擒故纵……丈夫出轨是有错在先,但自己跟众多男人闹绯闻就是正确的???还有纽伦,既然不爱梅想带着艾伦离开,还要跟梅doi生孩子?艾伦结婚前干嘛去了?无语太无语了……只能说女人才能看到女人的小心思,我和妈妈都这么认为……那些感叹真爱的,祝你们也拥有这样的表姐。

39分钟前
  • 蓝莓波子汽水
  • 较差

那是一个男人都是戴礼帽的绅士而女人都是穿长裙的淑女的年代,那是一个行事讲究体面传统即使发乎情也得止乎礼不逾矩的年代,而现在是一个想打出“纯真”输入法最先跳出的却是“车震”的年代。

43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每当忆起她,他总感觉虚幻宁静,宛如画中的仕女,象征他所错失的一切。”马丁纯情起来配上眼花缭乱的视听语言真是不得了。

45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看似多情的少妇也曾专情,看似纯情的少女也最无情。一间书房如同囚笼,困住男人的自由。炉火旁没有出口的话,终于把爱火熄灭。他习得全部礼数,却愿跪在她脚边亲吻。她忤逆任何礼数,却能放手成全别人的幸福。可这个故事哪有人会幸福,堂皇之下百花皆枯。那天我迷信,灯塔旁的你没有回头,便辜负一生。

5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破配音,使劲模仿。很讨厌Michelle Pfeiffer的嘴唇很讨厌!且丑。音乐不错,片中器皿美。

51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恬静浮华下暗涌的渴望和彻骨的残忍,笑着杀人从来不见血。片尾终获自由之身,来到爱人楼下却又静静走开,这份感情已被时间神化至不真实,竟无须用重逢去证明。终明了阿佳妮为何会爱DDL,MP一如既往大女人,可爱可敬

56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摄影与戏服美轮美奂,油画般古典安静的氛围之下是汹涌澎湃的渴望和冰冷彻骨的残酷。为原著和老马丁所折服!

1小时前
  • 艾小柯
  • 力荐

很喜欢这个故事,但是老马处理有两点比较遗憾:1.相较于古典场面调度,摄影机运动和剪辑都过于现代,影片整体节奏可以更慢、更稳;2.MAY复杂性完全被两位主角戏份作空,成为一个仅有叙事功能的局外人。但事实上,这个人物其中的“纯真”和隐忍,如若构成三角对戏,整个电影深度会上一个档次。

1小时前
  • Peter Cat
  • 推荐

15.9.20 尤其喜欢最后在楼下的一段,所谓“很久以后想到你还是会记忆一阵汹涌”的感觉能被影像化成这样,无敌了。私以为本片代表了马丁心里最柔情最雅致最温和的部分,就像《巴里·林登》之于库布里克。看到片尾那行字更是一阵唏嘘,老马他爹有老马这样懂他的孩子,太幸运。

1小时前
  • Ocap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