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

剧情片英国2019

主演:蕾妮·齐薇格,贝拉·拉姆齐,卢夫斯·塞维尔,杰西·巴克利,迈克尔·刚本,勒温·劳埃德,芬·维特洛克,安迪·尼曼,费奈拉·伍尔加,罗伊斯·皮尔逊,约翰·达格尔什,菲尔·邓斯特,露西·拉塞尔,嘉玛-莉亚·德弗罗,菲利普·斯波,蒂姆·埃亨,宾利·卡鲁,朱利安·费罗,伊斯雷尔·鲁兹

导演:鲁伯特·古尔德

播放地址

 剧照

朱迪 剧照 NO.1朱迪 剧照 NO.2朱迪 剧照 NO.3朱迪 剧照 NO.4朱迪 剧照 NO.5朱迪 剧照 NO.6朱迪 剧照 NO.13朱迪 剧照 NO.14朱迪 剧照 NO.15朱迪 剧照 NO.16朱迪 剧照 NO.17朱迪 剧照 NO.18朱迪 剧照 NO.19朱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34

详细剧情

  故事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14岁的朱迪(蕾妮·齐薇格 Renée Zellweger 饰)因为其甜美的嗓音而被经纪人梅耶(理查德·科德里 Richard Cordery 饰)看中,就此走上了星途,但此时的朱迪并不知道的是,等待着她的,除了功成名就所带来的的名声和财富之外,更多的是痛苦。 时间来到几十年后,已经40岁的朱迪同丈夫西德尼(卢夫斯·塞维尔 Rufus Sewell 饰)离了婚,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罗娜(贝拉·拉姆齐 Bella Ramsey 饰)和乔伊(勒温·劳埃德 Lewin Lloyd 饰),经济状况十分的糟糕。无奈之下,朱迪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两个孩子留给前夫,自己前往英国继续打拼事业,可是此时的朱迪的健康情况已经非常的糟糕了,更糟的是,她早已经失去了粉丝们的信任。

 长篇影评

 1 ) 当梦想成为谋生手段

古美门律师说“一般成功的童星,有两种种式,一种是像玩偶一般被大人操控,被鞭子追着打的可悲的赚钱机器;另一种就是懂得察言观色,颐指气使的早熟毛孩”。

在最开始的最开始,在朱迪还不是一个非常有名童星的时候,她两个都不是——她显然只是单纯的热爱表演,梦想演出完美的舞台剧。但后来她选择了这条路作为工作。她开始成为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的行走的悲剧(可能有点言重,但至少和她最初的期待不一样)。我觉得,当一个人把梦想作为谋生手段时,环境的压力会让这个梦想本身逐渐失去原本的样子,变得面目可憎,甚至可怕。儿时被对发胖的恐惧和睡不着的药支配着唱歌,长大后她也不再唱歌,直到中老年,又一次被养孩子的经费不足支配着唱歌。

她毫无疑问是热爱唱歌的,她也毫无疑问唱的很棒。那为什么面对她热爱的音乐之路、她有那么多焦虑?因为除此之外她无路可走。所以她怕,她怕她以后唱不好歌,那种不安使人窒息。当米奇问她会不会演奏什么乐器时加了一句“还是说你只会唱歌?”朱迪笑了笑点点头。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如果同时伴有对自己能力的怀疑,那种不安全感就是悬在头上的剑,抚摸喉咙的冰冷的双手。即使是热爱的事业,在几十年挣扎之后也变得残破不堪。

但影片最后,朱迪意识到自己可能再也不会站在舞台上唱歌了。她也许找回了最开始对音乐的热爱,不参杂任何对生活妥协的热爱,尽情演绎,挥洒泪水,最后她唱的那首歌是关于梦想与希望,结局观众一起站起来歌唱也是把整个影片从前面一直丧的基调抬了起来,这么说这片电影还是关于梦想。

 2 ) 令我潸然泪下的不是朱迪·加兰,而是她

如果不是因为这部《朱迪》,我几乎都快忘记Renée Zellweger到底有多好了。

当然这句话并不是真的,如果让我评选心中最精彩十个的cinematic moments,其中一个肯定是《BJ单身日记》的结尾,Zellweger踩着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副歌的鼓点,穿着内衣在大雪中奔向科林叔的场景。

2001年,《BJ单身日记》横空出世,这部改编自《傲慢与偏见》现代畅销书版的英式喜剧,为Zellweger挣得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奥斯卡提名。

在那之前,她最有名的作品是和阿汤哥合作的《甜心先生》。在男人喜剧中担任女配,我们都知道这类角色留给女演员发挥的空间多么有限。

而在《BJ单身日记》中,她终于有机会大显身手。她塑造的大龄单身女青年Bridget Jones虽然丧但是善良,虽然酗酒但是有责任心,虽然无法控制体重但是却能以一片真心感动达西先生。并且,来自德州的Zellweger奉上了近二十年内美国演员能达到的最完美的英国口音之一。

紧接着的第二年,她又带着《芝加哥》席卷归来。

这部曾经被认为是《红磨坊》跟风制作的电影,却成为近些年来最为经典的音乐剧改编歌舞片。导演Rob Marshall是百老汇出身的导演,《芝加哥》在原音乐剧的基础上,对编舞进行了符合歌舞片特色的影视化改编,尤其是开场的All That Jazz一鸣惊人。在《芝加哥》获得奥斯卡奖的十年后,2013年的奥斯卡舞台上,Catherine Zeta-Jones被邀请重新演绎了一次电影中的开场舞。

在《芝加哥》中,Zellweger一改《BJ单身日记》中那个胖胖的善良女孩形象,减肥化身成为想要出名却一事无成的女演员,Roxie和Nowadays两首歌再次惊艳全场,也为她带来了第二次奥斯卡提名。

《芝加哥》在当年奥斯卡所向披靡,获得了十三项提名,并最终拿到了最佳影片的桂冠。至于Zellweger,很可惜的是,她当年的对手是百年一遇的《时时刻刻》中的Nicole Kidman,因此也与影后的宝座失之交臂。

虽然如此,但是两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足以让她成为好莱坞最炽手可热的明星。

2003年,《冷山》。她与去年的对手Kidman搭配Jude Law,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美国南北战争爱情史诗。当年这个组合有多火,或许可以贴上我看过最棒的《冷山》的短评:

“那一年妮可基德曼拿完奥斯卡正直颜值巅峰风头一时无两,那一年瑞妮齐薇格是最卖座的女演员演女配角拿和女主角一样的片酬,那一年裘德洛刷屏好莱坞奥斯卡颁奖礼都要揶揄他两句。后来,这些风光都散了。

终于,那年的学院没再让Zellweger失望,给了她一尊最佳女配角奖。奥斯卡一直有个说法,叫补偿颁奖。有人说02年Kidman拿的奖是补偿她01年没拿到的《红磨坊》的那尊,11年Colin Firth拿的是他10年《单身男子》没拿成的,12年Meryl Streep拿的是06年《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没拿成的。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冷山》这一尊应该是学院一次性奖励她连续三年出色表演的奖。

除了事业上的成功之外,Zellweger还是传说中的男神收割机,维基上有一个她前男友的列表,乔治·克鲁尼、布拉德利·库珀、金·凯瑞都在榜上。

然而,正如短评所说,那些风光后来都散了。当年奥斯卡还没有那个“保障演员五年饭碗”的说法,而是让人事业与爱情走下坡路的奥斯卡魔咒。04年的《BJ单身日记:理性边缘》,05年的《铁拳男人》和07年的《波特小姐》虽然口碑都不错,但是已经比不上当年风光无限的气势。

2013年的奥斯卡,Zellweger和《芝加哥》剧组的几位演员重聚登台,为当年的最佳原创配乐和最佳原创歌曲颁奖。多年未见的Zellweger让我几乎已经认不出来了,可她的声音仍然很动听,带着BJ那标志性抿着嘴才能发出来的音色。

2016年,《BJ单身日记3》终于来了。戏内,BJ需要面对高龄产妇这个身份所带来的挑战;戏外,Zellweger也失去了BJ最标志性的圆脸。

我记得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去电影院看了两遍。我一直很喜欢《BJ单身日记》系列,它们陪我走过了高三压力最大的时候,因此能在电影院再看一次Zellweger和科林叔总是很开心。

我能感觉到,Zellweger多少有寄希望于这部电影来为自己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但事与愿违,无论是Zellweger本人还是曾为她打下天下的英式喜剧,都已经不再享受聚光灯下的掌声了。

2019年,Zellweger出演了《朱迪》。

和所有讨巧的传记片一样,《朱迪》没有费力地去展现朱迪·加兰的完整人生,而是选取了她生命中最后的一次演出,伦敦演唱会期间发生的事情。开头是年轻的朱迪在片场的风光无限,镜头一转就是中年的加兰为了一百五十块的演唱费唱歌,在被酒店拒绝入住后投靠到前夫门下安顿两个孩子。那一年,朱迪四十七岁了,而现实中的Zellweger也已经五十了。电影给了朱迪很多的面部特写,而Zellweger有一双令人无法抗拒的眼睛,这也是为什么她在胖瘦之间摇摆那么多次却仍然能捕获人心的原因。

同样地,大量的特写也在时刻告诉观众,告诉我——她的粉丝,她已经老了,我想起她曾经在科林费斯和休格兰特之间摇摆可爱,想起她在漂亮的镜子布景中摇曳生姿妩媚动人,想起她在美国南部的山村里为Kidman守夜时的坚毅果敢。

当朱迪最后一次拿起麦克风,唱起Over the Rainbow这个代表作的时候,那一瞬间,她不再是朱迪,而是Zellweger本人,或者说此时的Zellweger和加兰合为一体,回望过去,他们都曾有过如此辉煌的过往,放眼当下,周围又是如此地寂寥。当她唱到中间语塞的时候,台下的观众为她合唱唱完整首曲子,银幕外的我也想告诉她,我们仍然记得那句经典的“Titspevert”,那条丑到极点的老奶奶收腹裤和那本惹事的日记,我们也想为她唱一次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让她能够再一次跑过下着雪的伦敦街道,朝着更好的未来奔去。

最后,加兰插着腰,泪光闪闪地对台下的观众说:“你们不会忘记我的,对吗?”

那就让我再对你说一次:“我们从未忘记你,Renée Zellweger。”


恭喜Zellweger拿下金球,离奥奖更进一步了,分享一下她在金球奖领奖台上的一句感人至深的话:

“...the top doesn’t matter. It is the journey that matters and the work that matters.”


美国太平洋时间 2020年2月9日晚,杜比剧场,Renée Zellweger在凭借《冷山》拿到最佳女配角奖的十六年后,凭借《朱迪》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3 ) 朱迪.嘉兰:在永恒中凋落

前天毕业论文开完题后回去看了之前下载后一直没有看的电影《JUDY》,之前觉得自己已经很了解朱迪.嘉兰(Judy Garland)这位女演员了,本科时痴迷老电影的我翻遍了当时图书馆与黄金时代影星有关的资料。但当我看过这部电影后对她还是比较震惊,我知道这位女演员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过的不顺利,但我记忆中看到的她最后一段时光的影像资料——像朱迪.嘉兰秀中与芭芭拉.史翠珊(BarbraStreisand)合唱(下面有音频的名字,大家可以搜索一下,这一版本合唱很好听),还有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表演都还算很体面。当电影中将她对于药物的依赖真实地还原后,还是忍不住为这位女演员的人生感到遗憾。

Get Happy/Happy Days Are Here Again (Duet with Judy Garland)

专辑:Barbra Streisand - Duets

因为本科论文是写的有关明星的论文,从那之后一直很关注明星研究,之前也在公众号发过一篇关于明星的小讨论《一个明星的陨落》,朱迪.嘉兰又是好莱坞明星制的一个重要缩影,于是今天想稍微对她有所提及。并且好久没专门写一点东西,今天是平安夜加上我的农历生日,打算动一动笔,今天在这里稍微对她进行简单介绍。

一、歌舞片与同志偶像:朱迪.嘉兰的特殊符号

朱迪.嘉兰是世界著名(也是第一个)同志偶像,著名的石墙事件来自于对她死亡的纪念活动。有趣的是,实际上,早期朱迪.嘉兰并不支持同性恋,虽然JUDY这部电影中描述了她与一对同性恋粉丝的交往,但这很有可能来自于电影作者对她的意识形态想象。至少她在一开始并不支持同性恋,并且明确表示过她这一观点,这个史实很少有人知道。而她最后却变成了第一代同志符号,这一符号的来源很值得去关注,其中的巧合性很多。为什么更具中性色彩的玛琳黛德丽(一般认为玛琳是双性恋)、嘉宝没有与此意象连接,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另外,朱迪.嘉兰在影史上的地位很高,AFI在20世纪末评选的最伟大女演员榜单中,她排名第八,在费雯丽、玛琳.黛德丽、芭芭拉.斯坦威克等人之前,鉴于她从未拿到过奥斯卡的正式奖项,可见她的影响力非凡。一般认为,她就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歌舞片最重要的代表性女演员,她的历史地位与好莱坞对于自身鼎盛时期的想象有关。还有,美国人票选的20世纪最伟大的歌曲也是她在《绿野仙踪》中所演唱的《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绿野仙踪》在影史中的地位为她增色不少。

二、明星制的缩影:朱迪.嘉兰的悲剧起源

朱迪.嘉兰是早期好莱坞明星制阴暗面的重要缩影,关于她的死因,大家普遍认为是因为她从小便被米高梅所控制,常年服药控制体重、睡眠,最终对药物产生依赖所致。同时期去世的玛丽莲.梦露人生最后的时光虽然也很差,但好莱坞明星制并不是她死亡的直接原因。2011年去世的惠特尼.休斯顿(Whitney Houston)虽然也是因为药物所导致的昏迷而溺亡,但她的死因并非直接来自于体制的直接作用。这些人之中,朱迪.嘉兰的悲剧恶果埋的最早。

从她的身世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下,尤其是近期韩国演艺圈发生的一系列悲剧。实际上,古今中外娱乐产业对于明星的剥削早已有之,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造成的结果都是明星个体能动性和自我认知的丧失,这在我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

惠特尼.休斯顿去世的年纪和朱迪差不多

虽然有人说韩国娱乐公司被人诟病的问题在于其通过法律手段剥削明星的权益。但实际上,“明星”这一身份背后的核心问题绝对不在于此。就算他们赚了很多钱,其作为劳动者的身份仍然处于被控制之下,明星作为符号、作为“生活方式”的背后存在着一套批判性话语才能够揭示的问题。表面上明星的身份要比马克思口中的工人或是最近谈的比较热的996公司员工的生活方式更加自由。但实际上,明星作为一种“身份”,其异化的方式更为隐蔽和特殊。之前看到的《社会学研究》中的一段话我特别认同:

(文化产业中的劳动者)制造同意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逻辑不再是传统的马克思—阿尔都塞式的,即管理者通过劳动过程塑造某种观念,以虚假意识的方式来掩盖真实存在的劳资关系,而成为拉康—齐泽克式的,即劳动者藉由特定体验进入了一个真实的幻象,在意识形态化的现实中追求着自己的剩余快感。最终,劳动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劳动之中。

《另一种娱乐至死?——体验、幻象与综艺娱乐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劳动控制》贾文娟 钟恺鸥

其实这种认同的制造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明星身份的殖民化”背后的运行逻辑。JUDY这部影片中所描述的路易斯.梅耶对她进行控制的这个过程也是如此,虽然这部电影中的少年朱迪.嘉兰展现出了很强的反抗意识。但我个人认为,这依然是电影作者的一次意淫,她若是那么早便觉醒,也不会在之后人生中遭遇如此悲剧。也就是说,在被控制的过程中,朱迪.嘉兰的明星身份早就将其自己的人格被吞噬,“明星”成为了一种信念、一种想象,就像《景观社会》里说的:人把自己个体的权利赋予到景观身上了,景观操纵了个体。

三、永恒中凋落:被掩饰的悲剧

现在,当人们想起朱迪.嘉兰这位女演员时,大家一般会想到她在《绿野仙踪》最可爱、动人的那副面庞,她是永恒的。这既是明星的一个悲哀也是一个幸运。幸运在于,存在于银幕、相片中的明星是永恒的,尤其在朱迪.嘉兰生活的那个明星占据电影工业主导地位的黄金时代,黑白媒介造就出了最伟大的一些演员,本雅明也将这一时代的明星比喻为“永恒的脸”。朱迪是一位永恒的“女神”。

黑白电影这一媒介很容易凸显明星的“女神”特质

悲哀在于,人民永远记住的是她们最光鲜亮丽的时刻,没人愿意探究“景观”背后的一切虚假逻辑,高以翔的死与浙江卫视背后的“失职”体现了当代文化工业何种价值观与经营逻辑?悲剧结束后,“造星”的神话还将继续。

四、结语

当然,这篇文章又是我在午睡时间喝了咖啡没睡觉这一个小时内的“激情之作”,很多内容只是想给大家一个启发,并没有花时间去深究。但很多问题绝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关于《JUDY》这部电影,如果很关注演技部分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女主角Renee在颁奖季很有希望笑到最后,拿下奥斯卡,但电影整体叙事一般,没在之前了解过朱迪的人很有可能看起来很乏味。今年女主角另一大热门人选露皮塔.尼永奥我也很喜欢,黑人女演员和惊悚电影也值得再拿一座奥斯卡,至于斯嘉丽.约翰逊的《婚姻故事》,我不确定其在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中的表现如何,因为另外两位本身就是演技派出身,各自也拿过一座奥斯卡,斯嘉丽虽然表现也很不错,但我估计按照评委们所关注的演员生涯的惯性来看,另外两位女演员可能更有希望一些。

最后,祝大家平安夜加圣诞节快乐。

原文发布于本人公众号:二狗狗

补充一下,最后奥斯卡提名尼永奥没有进入,我自己是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大的遗珠。另外两人拿奖我也很开心,虽然我对齐薇格有更多的感情与期待。

 4 ) 我们何尝不是木偶呢?

《朱迪》讲述了著名美国演员兼歌手朱迪·嘉兰的传奇演艺生涯。虽然朱迪在大众视野中基本都是风光无限的,但她在台下的更多时候是个可怜的提线木偶,被贪财的母亲、经纪人、电影公司老板操控着。她不能自由自在地吃蛋糕,不舒服了还得靠药物维系着精神和身体,继续为其他人卖命地赚钱。

翻了翻影评,大家似乎都在可怜朱迪,觉得她的一生虽然灿烂,但也是异常可悲的,因为一直被控制。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在现实生活中,谁不是类似朱迪的提线木偶呢?

我们中的很多人为了赚够钱生活,不也是被上司、老板、甲方爸爸们提着吗? 如果家里没有足够的积蓄,我们是没有能力亲自剪断这些束缚着我们的线的。

我们在双十一、京东六一八活动时买的东西,真的是我们自己需要的吗?还是因为看折扣力度貌似很大,就被商家牵着走了?

我们爱看最新的潮流趋势,但这真的是我们主观上想看的吗?还是,我们其实被永远变化着的由极少数人控制着的“潮流”和当前社会的审美观牵着?大家是不是发现当自己穿上所谓“潮流”的小白鞋、阔腿裤、宽大西装上衣等流行单品走在街上时,很多身边的路人也是这么穿的。我们追求的“个性”不过是商家为了促进我们消费提出的噱头罢了。

所以说,朱迪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怜。演员、歌手这些路都是她亲手选择的,她在这些领域闪耀过,已经是非常幸运的。

相比可怜她,我们还不如可怜一下自己。毕竟,能在世界历史上留下印记的注定是少数,我们中的大多数就只能在自己提线木偶的生活中发扬一些阿Q精神,让自己过得轻松快乐些。就像著名美国画家惠斯勒的观点“艺术本身就是意义”一样,也许,活着本身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weibo.com/u/3179898575

 5 ) 摘录

在米高梅的弗里德制片组( Freed unit )拍摄的歌舞片中,朱迪 · 加兰作为一位经常出现的重要演员,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偶像,既代表了好莱坞片厂体系的成功,也代表了这个体系的牺牲品。当 L·B· 梅耶与加兰签约时,她还不到十三岁,在与米高梅的十五年签约期中,她拍摄了近三十部电影。当这家“明星云集堪比星空”的片厂拒绝与她续约时,她才只有二十八岁。那时加兰已经被毒瘾、抑郁症和酗酒弄得萎靡不振,于是将注意力转向公共音乐会和一系列“复出”中去了。这些复出都建立在她的生活及银幕作品创造的神话和骚乱之上,正是那些作品将她的明星形象和知名度提升到高入云天的水平,罕有其匹。加兰三岁时就初次登台献艺,五岁时又以“古姆宝宝”(“Baby”Gumm)为艺名,和姐姐们参加轻歌舞剧巡演。稍后,这个家庭定居洛杉矶。当时,秀兰 · 邓波儿和杰基 · 库根( Jackie Coogan )这样的童星正如日中天,极具商业魅力,因此加兰的妈妈雄心勃勃,希望她能踏入影坛。加兰早熟的嗓音引起歌词作家阿瑟 · 弗里德( Arthur Freed )的注意,他说服梅耶雇用了她。加兰的形象与天才很难调和:片厂为将她天真无邪的平凡形象与她成熟、感伤的歌声融合成形而大费周章。她跟米基 · 鲁尼( Mickey Rooney )搭档,通过歌唱,她往往成为片中的主要解说者,不过却发现自己被归入健康的“邻家女孩”,而非爱慕对象。尽管米高梅的“特殊服务部”一直不遗余力、近乎强迫地让加兰通过节食和服用得克西林( Dexedrine )来瘦身,可是跟拉纳 · 特纳( Lana Turner )和海迪 · 拉马尔( Hedy Lamarr )相比,她仍然处于劣势。最终,她那可爱而狂躁的真诚和动人的歌声让弗里德确信她拥有承载一部影片的魅力和缺点。尽管如此,她在《绿野仙踪》( 1939 )中扮演那个突破性角色时,仍不得不再次假装成一个尚未进入青春期的农家女,这就要求这位十七岁的女演员将自己的体形隐藏在一层层束身带子和平淡乏味的方格裙子之下。不过,在那之后,朱迪 · 加兰就获得了出演浪漫主角的机会。在这里,弗里德的影响力起了关键作用,因为他开始争取成为制片人,希望加兰的魅力能推进他设想的计划。关于米高梅的弗里德制片组,已经有许多论述,不过很少有人意识到,弗里德对加兰潜力的认可让他赢得了梅耶对其实验性商业冒险的支持。弗里德招募了一批作家、作曲家、服装设计师和舞蹈指导,组成一支庞大的团队,在他的雄心与远见背后,是他为加兰的多才多艺构建起理想媒介的实际愿望。通过与文森特 · 明奈利( Vincente Minnelli ) —— 他最终与加兰结婚 —— 合作,弗里德实现了这个理想。在一部部各式各样的影片如《相约圣路易》( Meet Me in St.Louis ; 1944 )、《情定钟声》( The Clock ; 1945 )和《海盗》( The Pirate ; 1948 )中,弗里德、明奈利和加兰展示了众多过度幻想、歇斯底里甚至疯狂的时刻,这是以往的好莱坞歌舞片所罕见的特征,但却为明奈利富于创意的风格和加兰的人格面貌提供了绝佳的共同基础。她在《相约圣路易》中演唱的《过个快乐的小圣诞》(“Have Yourself a Merry Little Christmas” ),或者在《情定钟声》中那场婚宴上的表演,都展现了一种隐晦、忧郁的悲悯,那是加兰在塑造《绿野仙踪》的多萝西形象时首次显露出来的。与此同时,在其他导演执导的影片 —— 如查尔斯 · 沃尔特斯( Charles Walters )的《花开蝶满枝》( Easter Parade ; 1948 ),她在里面跟弗雷德 · 阿斯泰尔( Fred Astaire )和彼得 · 劳福德( Peter Lawford )演对手戏 —— 中,她又证明自己仍然能够表现出单纯、天真无邪的魅力,这正是当初米高梅雇用她的原因。在米高梅长大的加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产生了对兴奋剂的依赖,并最终付出了沉重代价。她的名声不好,而且经常出于身体原因而无法完成影片拍摄任务。就在米高梅与加兰解约后不久,她与明奈利的婚姻也瓦解了。(加兰曾五度结婚,这是她的第二次婚姻,给她留下一个女儿,即未来的明星莉莎 · 明奈利[ Liza Minnelli ];加兰的第三次婚姻 —— 丈夫是锡德 · 勒夫特[ Sid Luft ] —— 又带给她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洛娜[ Lorna ]后来也成为一名歌手。)尽管在她剩下的二十年生命中,她仅拍了不到五部电影,但她却一直在工作:录制唱片,参加音乐会的演出,出席电视节目。她有过多次失败的自杀,并继续与毒瘾搏斗,这一切最终让步于一个新的形象 —— 脆弱的幸存者的形象。如今,加兰最令人难忘的银幕表演似乎被她在生活和片厂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显而易见的困境激活了。她第一次复出时,在由乔治 · 库克( George Cukor )执导的《星海浮沉录》( A Star Is Born ; 1954 )中,她演唱《生在大衣箱里》(“Born in a Trunk” )的片段,就完美地展现了成熟的加兰是如何在其星途神话中传达出痛苦与忍耐的。她的嗓音和外貌越是一日不如一日,她悲悯的戏剧力量就越有影响。在英国和美国,她成为同性恋亚文化的一个强大偶像,在这里,她那雌雄同体的超凡魅力似乎完成了一个有关疏离和接受的幻想。她是个受害的悲剧演员,同时又受人喜爱,在加兰作为明星的潜在含义中,这样的身份构成了一个重要部分。她在四十七岁时因过量吸毒而死,让她的一生更富传奇色彩。她的去世也被视为“石墙起义”的催化剂,这次事件在不到一个月后就触发了同性恋权利运动。—— 戴维 · 加德纳( David Gardner )(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世界电影史》)

 6 ) 天才的悲剧——别被天赋蒙蔽

如果一个天才某个方面过于闪耀,这往往会掩盖他/她在其他方面的无能。一方面人们总是会选择性地更加宽容,忽略这些缺陷;更可恶的是另一种情况了,人们为了培养天才的所谓“天赋”,不惜牺牲普通人所具有的其他能力。

(养废了的朱迪,让我想起了早些年新闻里那些生活能力极弱的学霸故事,考进了大学却连洗脸水都不会打,除了会读书考试外简直一个废人了)

人生的议题有很多,某个领域的成功也许可以帮一个人在其他方面暂时蒙混过关。比如朱迪没有稳定的住处,没关系,她可以去巡演确保自己在酒店的住处,婚姻不顺也没关系,有名声有事业可以获得下一任丈夫,似乎生活中的一切难题对她来说都不是问题。

但这样的作弊对朱迪没什么好处,因为她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只会一贯思路觉得只要自己好好唱歌🎤好好赚钱,这些都会被解决的。

可这是治标不治本啊!

人们应该真正面对这些问题,然后从克服困难中获得力量和自我意志,而不是——“只要我好好唱歌”这些就会好了,只要“演出顺利”就会好了。朱迪为了完成这两个目标几乎牺牲掉了生活中的其他部分(正常饮食,睡眠,喜好,稳定住所……)所以她根本不具备安排生活的能力,甚至也不具备自我意志。她不了解自己,看不清别人,处理不好自己的生活琐事,也不会与别人沟通,她竟然除了唱歌做什么都能一团糟!

于是唱歌就成了她的救命稻草。她从唱歌这件事上才能获得认可和存在感,她也相信,通过唱歌其他问题也能被间接解决掉。

这一方面造成了朱迪的内心压力,她根本无法从歌唱中获得快乐,因为歌唱只是手段,是达成目的的工具。被工具化了的事情,怎么能给人带来发自内心的快乐呢?所以,朱迪强逼着自己唱歌,每次登台前都像自己按着自己的头去吃shi

这种混乱的生活,看起来那么令人绝望和痛苦,不知要怎样才能改变——

直到——朱迪的光环散去

她发现自己已经没必要歌唱了(剧院终止合同,没有人再愿意听她歌唱;儿女们要和爸爸在一起,不再需要她巡演来买房),她终于获得了歌唱的欲望,也重新获得了对舞台的热情。但匆匆已经47年过去了,她仿佛未曾拥有过人生。

(朱迪的人生已经无法重来,但如果看到这部电影的你还年轻,希望不要再跌入同一个陷阱:

不要为了某些“远大”的“目标”,放弃。生命中值得起舞的每一天

更不要被自己的某些光环蒙蔽双眼,光环固然耀眼,但总会有照不到的角落,也总有失散的那天,能陪伴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把自己磨砺地更强大吧,学会照顾好自己,学会生活。生活是需要努力才能学会如何过好的,需要勇气也需要坚强。)

 短评

难堪,难堪,难堪到不忍看。去世前的潦倒凄凉、自轻自贱、自暴自弃,那种如影随形的“残花败柳”感,让人心酸也辣眼睛,连撒娇都带着摇尾乞怜之气。纵然全世界都爱她,也不曾令她幸福。才华呐,从来都不是生存的加分项,更像是上帝的诅咒。

3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剧本普通,拍的也很一般。虽然蕾妮·齐薇格贡献了十分出色的表演,更是凭借着个人表现将影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就算是这样也依旧掩盖不了片子整体给人的枯燥乏味。

5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还行

全程都被戳在泪点上,朱迪·加兰呐,成也米高梅败也米高梅,如果不是明星制和LB,我不信她会变成unpredictable和unstable的万人嫌。这部把朱迪生命最后时光里破碎的美抓得太准了,她对舞台的无比执念,和对自己的无能掌控,像两股互相顶撞的力量,一定有一天会积累到令她崩溃,只是这个过程被电影一再延展,就显得非常残忍。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之于朱迪多像一个诅咒,这首歌让她被万千人记住,可她终此一生,到底也没能找到彩虹之上的奥兹国。看这部的时候一直想到My Week with Marilyn,但愿蕾妮·齐薇格能比当年的小米奖运好一点

10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力荐

被嫌弃的朱迪的一生。

13分钟前
  • 发条橙
  • 还行

快乐有时,悲伤无期,用影像刻度时间的残忍与命运的飘零。落入庸常的是好莱坞传记片惯用的展示-观赏视角,拒绝提供触摸本体的窗口。朱迪的笑容与小丑的笑容在某一时刻重叠,是时代的剪影,是在僵化社会的训练过程中因偏差而迸发出的生命力。齐薇格演的很好,她的喜剧天赋,恰成为她的抑郁之源。

1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当过最高片酬女演员,连续三年提名奥斯卡并无悬念拿奖,名利场的绯闻中心,记录和话题的缔造者,芮妮·齐薇格。起家于新千年之初,近期暗淡了十余年,如果今年拿到那樽影后,也算是纷纷扰扰潮起潮落的10s,一个完满的顿点。

1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Renée Zellweger 的表現太感人,給電影大大加分。分分鐘把《婚姻故事》的女主拋出幾條街,完全不在一個層面。

18分钟前
  • norris
  • 推荐

她的存在曾经带给世界欢笑,她的离开引发了一场石墙风暴——这就是朱迪·加兰,全世界第一个同志icon。复杂的童星成长经历塑造了独一无二的她,也让她在人格缺陷中饱受毁誉滋扰。齐薇格演活了这个不完美却注定属于舞台的巨星,让她在落魄尘埃中也能开出花朵。“心的评判不在于付出多少爱,而在于别人爱你多少。”当全场起立合唱“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的那一刻,她是真正的被爱着...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第9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Renée Zellweger

22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为了那一点点爱,我们上刀山下火海。

23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力荐

片子很平庸,剧本很糟糕,一条伦敦演唱会的主线,中间穿插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最后一次婚姻,同志icon和童年阴影等好几条有料的支线,但都成了主线之外的辅料,被编剧浪费不了了之了,支线的逻辑也很跳脱,节奏也不流畅,不管女主角的表演怎么优秀,这个角色也很难通过电影视听语言或者角色本身打动人,只能靠观众自己去脑补蕾妮·齐薇格和朱迪·嘉兰类似的星途经历来自行共情自我感动了。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芮妮齐薇格自身的影子和Judy的人生重叠在了一起,这大概是让影片变得很好哭的一个砝码,看预告片时你几乎不相信这个苍老的皮囊就是当年芝加哥里那个性感小尤物。童年的嗑药梦魇以及聚光灯下的不自由和中年颓唐双线交织,可惜当中总觉得欠缺关联和逻辑,更像是对年轻观众的脸谱化科普。 “评价人这辈子是否幸福不是看她有多love这个世界,而是beloved。”

29分钟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力荐

能在大制片厂时代非人的规则和激烈的竞争下存活下来的一定拥有最夺目的星光最扭曲的人格和对舞台最原始的热忱 影片本身格局很小只截取了朱迪加兰传奇一生落幕前最后的段落 却未做到小而精 重果轻因 在其诸多涉猎中也仅选择了较为保险的家庭线 无甚波澜 靠演员的表现一力支撑 同性情侣歌迷的支线和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31分钟前
  • Zeit9eist_
  • 还行

虽然剧本非常之弱,角色非常之浅,但Renee Zellweger 真实演技爆炸

3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最后一首Over the rainbow唱得我哭崩,Judy Garland的最后时光是这么的惨淡,年少成名,一生都在被消费被利用,最终却也无依无靠。

39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看Judy小时候,反叛地大口啃汉堡 大家都急着记录这个时刻 却没有人问她有没有吃饱 执拗跳下水箱后湿漉漉地出来 经纪人和老板都责备她 却没有人在她冷得发抖时给她披个毛毯;长大后了 在台上失态摔倒 大家都讥笑看她笑话 却没有一个上前扶她一下 晚上睡不着靠吃药喝酒度日 却没有人关心她这些夜晚到底都在想些什么。她的一辈子因为她的歌喉被压榨被消费被错误地爱 却没有人认真问过她 你到底爱不爱这个舞台。电影真的看哭了好几次 特别是最后两首歌 那个魅力四射的她 完完全全出于本能去热爱观众真心想给大家展示自己的她 好美。47岁就过世了的确可惜 但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她辉煌过灿烂过 让大家铭记了有过欢笑有过泪水 也是值得了。最后 这奥斯卡最佳女主请给芮妮齐薇格吧 求求们了!

43分钟前
  • 黄悦_
  • 力荐

一部我总觉得还可以更动人,但现在这个程度也能让我意难平的电影。用很古典的视听语言表现这位传奇女演员韶华已逝、风光不再、充满麻烦和遗憾的最后时光,Judy Garland人生中所有的激情与平淡,都伴随着一首首经典歌曲永存于我们的记忆。我最初一看到卡司就把本片列为本届影展必看电影:也许没有谁比拿过奥斯卡达到事业巅峰,之后又经历“变脸风波”的Renée Zellweger更适合出演这个角色,她演得很好。

48分钟前
  • 小A
  • 推荐

除了女主演的精彩演绎,可得最佳表演奖外,编剧过于单薄,全片乏善可陈。

4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艺术家的人生总是令人感叹,年轻时像商品一样被人消费,年老时孤独到无人可依。一首首经典老歌把情绪逐渐推进,只是距离把一切推向高潮还差一口气。

51分钟前
  • Rocrw
  • 还行

从头哭到尾,最后的over the rainbow直接哭到崩溃。演员选的太好了(就是美化了Mickey Rooney)Renée Zellweger‘s performance is truly astonishing!Judy短暂悲惨的一生都在唱开心鼓舞的歌,让人心碎。

52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