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灼人

剧情片俄罗斯1994

主演:欧列格·缅希科夫,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茵格保加·达坤耐特,娜杰日达·米哈尔科娃,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斯韦特兰娜·克留奇科娃,弗拉基米尔·伊林,阿拉·A·卡赞斯卡亚,尼娜·阿尔希波娃,阿宛盖·里昂惕夫,安德列·奥曼斯基,茵娜·乌里扬诺娃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剧照

烈日灼人 剧照 NO.1烈日灼人 剧照 NO.2烈日灼人 剧照 NO.3烈日灼人 剧照 NO.4烈日灼人 剧照 NO.5烈日灼人 剧照 NO.6烈日灼人 剧照 NO.13烈日灼人 剧照 NO.14烈日灼人 剧照 NO.15烈日灼人 剧照 NO.16烈日灼人 剧照 NO.17烈日灼人 剧照 NO.18烈日灼人 剧照 NO.19烈日灼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34

详细剧情

  影片的时代背景落在30年代斯大林统治下的前苏联。科托夫(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饰)是红军的光辉领袖,拥有殷实家底和幸福家庭,正在与妻子玛露莎(英格波佳·达库内提 Ingeborga Dapkunaite 饰)、女儿一起在别墅中度过幸福时光。不料,一名不速之客闯进了这里。当他揭开层层乔装的外物时,人们认出了他——一个失踪了十年的没落贵族米迪亚(欧列格·米契柯夫 Oleg Menshikov 饰)。米迪亚的到来犹如地狱派来的使者,随着他娓娓道来的故事,米迪亚和科托夫之间的恩怨纠结、和玛露莎之间的陈年旧情以及随着时代而扭曲的人生,都在故事中一一展开。而更为残酷的是,他带来了一个令科托夫一家陷入绝境的消息……

 长篇影评

 1 ) 约瑟夫和他的男人们

约瑟夫和他的男人们

@拉夫

(“怎么样?你去过动物园吗?你离开是因为他们不给你东西吃吗?”)

怎么样?
秃顶的西伯利亚男人
绿坦克结队而来
为我们的村庄扬起炊烟
——哦
苏维埃!

吃饱了饭的人民
开始发福
成为仆人

怎么样?
约瑟夫。大胡子
他们赶走绿坦克
哦,我们的约瑟夫

“上帝啊,我已不再是那个
 尿过裤子的男人”

2012.8.8.

 2 ) 左轮手枪里有六颗子弹

*警告,有大量个人演绎,如有误读敬请讨论



左轮手枪里有六颗子弹,再数一遍,还是六颗子弹。

但是当米特亚将枪口抵上自己的太阳穴时,我迟疑了,左轮手枪里真的只有六颗子弹吗,为什么他的表情竟如此深切地平静,平静下充斥着满满的绝望。
我还是倾向于那是一把空枪的,因为无论如何米特亚都不会选择在此刻死去,他刚刚爬起来,从燃烧着火焰的地狱,他即将可以回到他记忆中最美好的那片地方,尽管那些人好像离开了他也依旧过得很好,但是他还是想回去试试的。
他只是…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竟为了这个决定如此痛苦,以至于他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虚无的神明,他站在自己的罪孽之中不断地用往事,过去的冤屈和痛苦提醒自己的无辜,如果我有罪的话,这枪里应该会生出第七颗子弹吧。
他努力装做游刃有余,不断提醒自己现在的成功,但是他的恨意和委屈永远都无法克制,过去的幽灵不断折磨着他,我本可以拥有美丽的妻子,我本可以拥有美丽的女儿,我本可以生活得典雅安宁…我…真的不甘心。
所以他是真的痛苦,他像个小孩子一样只是希望旁的人也陪他一起痛苦,他在树林里吐露回忆中的往事的时候无法克制的想把昔日的恋人拖进对当年的向往和渴望,他防毒面具下狂暴的琴声,他给小女孩讲故事,借以对整个屋子的人宣布他的不得已,他饥渴着旁人眼里的同情,饥渴着他自己都不知道的宽恕,他向那个夺走他的恋人的男人宣布着他即将陷入与自己同样的命运时他希望看到与自己同样的恐惧,他希望…他需要证明他是因为被世界逼迫才会化身为这样的角色。
在毒太阳升起的一瞬间,他甚至已经说服了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他成长成一个冷静理智 ,执行着神圣使命的人。
但是当他回过头来看到他的仇人,满脸是血地哭泣的时候,他却又别开了头。
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永远是一个年轻的贵族,他的幸福是来源于美丽的花房,洁净的享受和音乐,那是再多的”正确“也无法扭曲的,正如他恐惧着流血和死亡一般,一个贵族是永远不会从流血和死亡中得到快感的。
所以大家都喜欢正直的科托夫,我喜欢米特亚。
科托夫是一个军人,他正直具有责任感,为自己的军功为傲,这无可指摘,这恰恰证明了他和米特亚是不同的人,他习惯了从他人的流血和死亡中得到军功,他习惯了生活在这样的体制之中,如果他在这起事件中不是受害的一方,如果此刻身份对调,他会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并且引以为荣,不会有人因为米特亚的哭泣而割开脉搏,那样才是最真切最深刻最残暴的无可挽回,毫无希望的寒夜。
至少现在,科托夫的痛苦,还能由一个贵族来哀悼吧。


B站个人演绎剪辑:[毒太阳/烈日灼人]厌弃-Mitya个人演绎

 3 ) 《烈日灼人》——极具戏剧张力的政治寓言

       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拍摄的《烈日灼人》上映于1994年,同年便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我对这部电影耳闻已久,决定静下心去看却是见了《电影世界》上半年评出的五十部最伟大的政治电影的榜单后——也是出于对政治学、极权主义和反乌托邦电影的一点兴趣以及对《电影世界》的一点信任。看完之后方被它强大的戏剧张力震撼到。
    一 惨烈历史下的家庭流变
    关于极权主义政治的电影,之前也看过一些。用一个家庭在风云变幻中的遭际流变来映射整个时代的悲欢,是这种容易具有史诗感的电影比较常用且观众也较为接受的手法。国外像《再见列宁》《通往自由的道路》,国内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较为典型成功的例子。
    《烈日灼人》的背景是近代人类历史上和文革同样黑暗可怖的斯大林“大清洗”运动。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尤其对于在本民族历史中可以找到许多相似叙事文本的我们来说,甚至有似曾相识之感。先大致介绍下人物关系和情节:支撑整个叙事的主要人物是三个人:红军将军科托夫、科托夫之妻玛露莎、玛露莎青梅竹马的前恋人——没落贵族米迪亚。一个典型的“革命”时期故事就此产生:米迪亚失踪了12年重新出现,打破了将军一家度假的安闲平静,他与玛露莎的旧日纠葛、互相责备又使被隐瞒多年的可怕真相浮出水面——正是科托夫的操纵才使得米迪亚弃家离爱远走他乡。而最为神秘丑恶的一环也随着剧情的深入逐渐清晰,那就是米迪亚的真实身份和他再度出现的真正原因:当年科托夫强派他去做情报人员,却不知,米迪亚此行,是以秘密警察的身份来逮捕科托夫的——1936年,正是斯大林党内清洗的前夜。
    和同样刻画了一女两男三人间微妙关系的《小城之春》不同,本片在人物关系上除此之外,还展现了这个家庭中众多其他成员——玛露莎家人的常态:沉浸在对往日生活回忆、不断追忆“解放前”的音乐多美好的奶奶,被重新教育、仍坚持“人之初,性本善是法律的基础,即使罗马的法律也是这样”的,夹在俄罗斯传统文化和新马列文化间的知识分子叔叔,学究的阿姨……这个家庭的基础是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式的,在这几个人物身上可明显窥见1917年之前和之后的分野以及变革对人们生活的改变。很多行动、细节是隐晦而有寓意的:奶奶小心翼翼地将1917年前从国外带回来的药倒在河里,“因为它们已经失效了”;叔叔口中的“樱桃园”,是借契诃夫之口说知识分子的错位感。
    二前松后紧的戏剧张力
    前面漫长甜蜜家庭生活的平静铺垫,和片尾迟到的暴烈变故形成最鲜明的对比,极强的戏剧张力令人在强烈的错愕震撼中思考悲剧的根源。
    电影除片头序幕讲米迪亚现状的一个侧面、片尾的悲剧结局外,全聚焦在科托夫大家庭的“甜蜜”生活上,这占据了极大篇幅。从大的事件来说,这家庭生活是一个平静——打破平静——恢复平静——再打破平静,悲剧结尾的过程。开端的家庭洗澡段落即将休假中三口之家的天伦之乐展现无遗,将军拯救乡亲的麦田展示了他的强力及在军中、国中、民中的地位,也让观众对其产生认同感。第30分钟米迪亚到来,以极为滑稽的方式继续影片的欢乐基调;重新聚首的大家庭话旧谈今、探亲跳舞,其乐融融,三人间的微妙关系靠演员眼神、景深镜头的引导来表达,女儿的天真浪漫更起到了穿针引线、巧妙化解矛盾的作用,有时看似插科打诨的闲笔实甚巧妙;到第 82分钟明了真相的妻子情绪失控,二人争吵,但随之丈夫的温存、现实的难以改变又让他们很快和解,家庭生活重复平静;第105分钟将军和米迪亚正面冲突,互相谴责对方罪责,但对家人、女儿的共同钟爱使得二人即便如此,还是达成协议,努力维持暴风雨前的平静,将军放下身段,等警察一来就悄悄上车。直到最后的高潮到来——抓捕将军的车终于开到,不明就里的女儿和家人天真地向他们表达友好,着装整齐的将军和警察一一握手,奶奶阿姨在米迪亚指挥下唱起了抒情的歌曲,插科打诨的将军藏着心中悲凉,带给家人最后的欢乐——她们始终相信他去参加完会议就会回家。全景深焦环绕镜头下家人的融洽吻别和俯拍特写下警察们的大汗淋漓、错愕疑惑对比鲜明。
    温情段落在女儿下车后伴随着舒缓音乐的终结而彻底结束,发生在逼仄汽车后座,突如其来的暴力群殴格外惊心动魄。镜头用不完整构图展示的只是警察们纷杂的拳头、狰狞的面孔,配合声嘶力竭的打斗声音以及镜头深处旁观司机目瞪口呆的神情,将赤裸裸的暴力恐怖展示在观众面前。如果说这展示的是肉体上的恐怖,那么接下来的才是更深层的精神恐怖,足以让人毛骨悚然:当悬挂斯大林巨幅肖像的热气球升起之时,昔日的受害者,今天的特权阶级米迪亚不由自主地右手痉挛着握成敬礼状,面孔扭曲,眼睛里说不清是悲伤绝望还是驯服的恶毒。 这是电影中我最难忘的一个镜头,每次忆及都感动深入骨髓的恐惧。
    与此相似的是《长别离》中已沦为失忆流浪汉的二战士兵听到未婚妻呼喊自己的名字,突然间站住,沉重地转过身,异常缓慢地高举起双手,就像一个被判处死刑的囚犯……这些细节是电影中神来之笔,极简又精准地描摹出人类隐秘的内心世界。
     三 可能与不可能之间——个体在历史中的选择
     我一直在思考,个体在历史中真的是选择的吗?最初我认为,个体生命只能被历史机器无情碾过,化成炮灰,别无更多选择。但看了不少讲二者关系的作品,仔细思索,却又不全然如此。就拿将军来说,他被以间谍的罪名被抓捕谋杀确实冤枉也违背基本人道法律,但他确实又利用过职权迫使另一公民成为情报人员,抢走其爱人;他的其他战友被斯大林匪帮定罪、谋杀时,他又保持了沉默。说到底,他是不合法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而米迪亚,他的确受害在先,“你们拿走了我的一切,我的生命,我的职业,我的爱人,我的祖国,我的信仰……”可科托夫反问:“谁迫使你?这就是你回来的原因吗?来享受,在痛苦中欢乐?”换言之,就是“不存在所谓的被迫,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只要你愿意为之付出代价!”
    就像我最喜欢的公知刘瑜所言的,“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小到本片,没有一个人真正无辜,“12年的特务生活浸染已使米迪亚成为制度本身”,他的双手已沾满被违法清洗的生命鲜血,他“回家”梦想的实现靠的是其他无辜生命的牺牲;将军本身是罪恶制度的利益享有者,“甚至他的家人也不是无辜的,正是他们十几年的沉默让这个制度越来越坚固。”理性来看,正如柏林墙倒塌后,法官赛德尔所说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那时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这是你应该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每个制度中的个体都有“枪口向下一厘米的权利。” 可《朗读者》中的汉娜没做到,本片中的将军和米迪亚没做到。每涉及这个问题,我都想设身处地地去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我会怎么选择,但真的太难了。对于历史中的个体,理性上我们要求他们明智勇敢地承担作为有常识的人和公民该承担的义务,但感性上还是希望更悲悯一点,理解他们的艰难。
   四 意象:火球、迷路的司机
    片中火球“呼啦啦”地运动着灼过画面中场景,印象中有这么两次。
    第一次,第80分钟米迪亚向小女孩讲述实为自己以前家园美好生活和无奈被迫离家的“童话故事”,大火球轰隆隆地穿过房间,照过墙上贴的唯一能看到旧日生活痕迹的照片,消失在树林中。我想,这是暗示极权制度毁灭了他们之前正常的生活,俄罗斯人民的家园、传统文化、精神信仰统统乃至整个俄罗斯大地都遭到灼伤毁灭。
片末米迪亚自杀后,火红的圆球又照过房间钢琴上的曲谱,最后消隐在窗外顶有红星的高大建筑后面。他以回家为生活下去的唯一目的,但却发现,自身的一切信仰早已崩塌,家园也已毁灭,自己早也不是记忆中的自己,荒芜的制度下,扭曲的自我只能献祭了。
   还有片头、片中多次出现的旋律:“天上的烈日灼人,深红的大海不息奔腾……黎明时你告诉我,你对我的爱情不再。我的心中没有痛苦悲伤,却被恐惧紧握。在柔和的晨光里,你带走了明天。让我们就此遗忘,事情本不该这样。我想这是我们共同的过错。”说的是爱情,更是极权政治下人们的整个生活。对,“这是我们共同的过错”,我想这是这部电影更值得反复观看、引人思索的原因所在。
   最后,表达一下自己的良好祝愿:希望世界上再不要出现第三个毒太阳,也再也不要有毒太阳赖以滋生的土壤。

 4 ) 最后的康康舞

最后的康康舞
桑克

    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优美而恬静的乡间生活,仿佛屠格涅夫笔下风情万种的俄罗斯风景画。精巧的乡间别墅矗立在幽静的艺术家之村里。远处是连绵的针叶林、金黄的麦田和清澈的河流。家人聚集在一起,说法语,跳康康舞,吃点心,唱《蝴蝶夫人》,朗诵普希金的诗句,踢家庭足球,谈起那些老朋友,拉赫玛尼诺夫和曾来过哈尔滨的男低音夏里亚宾。如果不是斯大林的名字,如果不是巨幅的热气球下悬挂的斯大林像,我以为这是19世纪的贵族或者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当球形闪电在房间里跳荡,击碎一张黑白照片,并点燃森林一角的时候,我开始感到不安的小火焰在舔我麻木的嘴唇。当神秘的夏日圣诞老人德米特里摘下他的墨镜,摘下他的胡子,摘下他的全部伪装之后,我才知道他是来自地狱的使者。这个借用盖达尔《铁木耳和他的伙伴》的出场方式,让我误以为这是一个有趣的田园交响诗的引子,仿佛长笛吹出森林明朗的呼吸。把一张画画得很美,然后用一把刀子从它的对角线开始把它切开,像切开一枚无辜的西红柿。这就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他是那个我尊敬的作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的儿子)的诚实。
    当斯大林的战友、红军英雄科托夫上校用他满脸的血和伤痕,用他低低的哭声告诉我他的痛苦的时候,我当然已经明白了米哈尔科夫想告诉我的东西。这是一个稍有历史知识或者社会经验的人一看就能明白的事实。但他却把这个残酷的点和一个优美的面结合在一起,把我和难受关在一个被窝的集中营里,而且不许探出头来。我想起一个关于绘画的故事。一个画家说,你以为把一个穷人画在一个阴天里就悲惨么?不,你把这个穷人画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才叫悲惨呢。多么有力的对比,那么多多余的阳光照遍了画面上的一草一木,但偏偏照不到这个穷人身上。这是怎样的哀痛呢?《烈日灼身》(俄文直译的意思是“被太阳灼伤的人们”)里充满清新的绿色和明亮的金黄色,但人的命运却是另外的样貌,“却道天凉好个秋”,英国人谈论天气的习惯似乎有了另外的意味,环境扮演什么角色更拿手呢?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成为历史系学年论文的热门候选题目,但如果让我来做,我可能因为描述不清而吃鸭蛋。我在农场长大,知道鸭蛋比起鸡蛋来,味道腥,有种原始的类似于野兽的气息,所以乡间很少炒食它,而是利用盐,把它做成腌制食品。把一个东西送到盐里,送到火里,算不算苦难?算不算考验?当带着原始腥味的鸭蛋变成文明的美味的腌蛋时,我应该理解什么叫作历史的变化,什么叫作现实的力量。
    这些东西都可以不谈。1936年的德米特里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且不说他躺在浴缸里偿还了一切。他被迫出卖自己的团体,被迫放弃自己的爱人,被迫……他爱生命的结果,就是失去尊严(尽管到最后的时刻,他用流尽血液的方式重新获得了尊严)。科托夫呢?他一直在和德米特里从前的团体做斗争,他甚至夺取了德米特里从前女友玛露霞的爱情,然而他竟被德米特里诬陷为自己团体的敌人,他感到荒谬甚至愤怒。他不懂法语,粗俗而朴素,他其实是这个贵族家庭的外人。抛开科托夫和德米特里的政治对立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作为另一种关系的对立,也就是知识和无知的对立,教养和粗俗的对立,贵族和平民的对立。在政治关系里,他和德米特里对立时,他和他妻子玛露霞的家族是一个阵营的;但在新的关系里,他和德米特里对立,也就是和自己妻子的家族对立。当叶莲娜唱完《蝴蝶夫人》之后,大家纷纷感叹:以前唱歌的日子是多么美好的时光!玛露霞的叔叔富歇瓦洛特感慨万千地说:“现在也没太坏。但人生的芬芳……人生的韵味已经消逝,一去不返了。有什么可争的。”这是这个家庭的真正主题,也是这首带有怀旧色彩的田园诗的内在主题,这个褪色的主题和科托夫的新生活主题是矛盾的,他属于轰隆隆开进的坦克,天空中飞行的战斗机群。即使家庭娱乐,他也把贵族的槌球改造成大众的足球。他在那幅巨大画像的幸福中,同时也在它的惩罚之中。跟着他倒霉的是卡夫卡《城堡》中土地测量员式的卡车司机,在整部影片里出没,寻找他的目的地却难逃命运魔术师的捉弄;玛露霞在爱情纠葛中,手指不安地敲击着玻璃杯,爱情危机在生命危机面前变得微不足道;可爱的娜佳幸福地奔跑在金黄色的麦田里,她不知道危险就在米沙叔叔(德米特里)优雅的微笑里……
    这部1994年拍摄、1995年获戛纳电影节大奖的影片的开头是克里姆林宫的尖顶/鉴定,一个老头在用水龙头清洗过街桥的栏杆……

 5 ) 燃烧着的抑郁——Nikita Mikhalkov《烈日灼人Burnt By The Sun》

    有人把Mikhalkov(米哈尔科夫)的片子同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比如《活着》进行比较:两者的人物都是漂流在时代洪流中的零星孤叶,人生轨迹时而相交、时而飞散开来,胶片让这洪流暂时静止,喜与悲也便映照在这一坛死水之中。

    《活着》的人物更加渺小,电影在表达情感意图时其方式很随便——平实的叙事、人物的减法、世事的变迁……可以说导演没有用什么很“灵感”很“创意”的方法去渲染人物的感情——故事讲得很好,事件安插和美。

    在这一点上,《烈日灼人》就大不一样了。Nikita Mikhalkov,同样是一个历史感很强的导演,却并没有采用第三方的、《活着》一类片采用的(不是说这类影片没有对历史的评论,这些评论是极端隐含的、不言自明的)——一种旁观叙述的极端形式;也没有采用老片子那种历史观鲜明的战斗式的宣传表达方式。Mikhalkov的这部影片的讲述外表总体是平稳的——导演就像是安坐在放映机后静静观察自己的思想轨迹、人物和观众在其中的沉浮一样。《活着》一类影片描述人物命运的多重交叉,而Mikhalkov在这部影片中注重的是在相对静止的一个时间段里(这里是一天)表达人物命运多次交叉后、在本次“交叉”时的情感和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调,在这一点上Mikhalkov非常积极,为此,他采用了诗一样的意象——烈日。

    当这样一个明显是后期直接贴补胶片而成的、技术含量不高的“小太阳”(火球)伴随着呼呼的音效出现在湖面、米蒂亚讲述关于往事的自编故事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这有点儿太突兀了,特别与前一段现实的描绘手法相比较还显出了些许不和谐。但当这个火球进入下一个镜头——他们儿时曾一起玩耍的白桦树林时——我们知道了:这个火球在不停地移动、向着同一个方向似乎有目的地移动,然后,他竟然在大房子门口顿了一下便“风风火火”地、又有点儿“失魂落魄”地闯了进去——无所适从地流连于回忆中,好像是在寻找什么,但始终没有如愿——或许它从来就没有想过能收复什么。当相框的玻璃在烘烤的压抑中破碎之后,它悄悄离开了,没有带走什么,却又留下了很多很多——像以前很多次离开一样。

    米蒂亚还在慢吞吞地讲着故事,但是他明白故事没有结束。不过重要的是埂在心中的那铅沉的情感并没有因为他的回归而消逝、编诉的故事反而加重了对回忆的感慨。就像是米蒂亚心里的愤怨、他将这愤怨集中到手抓住的任何什物、挥舞着、叫喊着,但发现尽管回到了朝思暮想而又不敢回到的旧地后,这愤怨也仍然无法排遣:为他割过腕的爱人如今已经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大家穿着白色的衣裙终日舞蹈歌唱、终日安心幸福于那个“大热气球”(影片中居民建造“斯大林”热气球的事件贯穿始终)的阴影之中。米蒂亚自然会默默地思寻:这一切是为什么?是什么让他一无所有?而当这一家黯然的生活使他稍稍平静之后,他抬头看看天突然找到了答案。于是,手中的什物没有被痛痛快快地摔在地上,而是被安安稳稳地放在了手边的桌子边上——但是却把无奈的额头重重地按在了墙上。

    可这些剧烈的冲撞行动并不是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这一切被隐含在了蒙太奇的小太阳里。小太阳当然是离开了大房子,但是它同样没有消逝,而是疯狂地撞向了森林、燃着了一棵树……(这个“疯狂”用得不好,那其中的感情远比“疯狂”隐秘、动机也远比“疯狂”复杂)看到这里我们还无法确定那“答案”是什么——我们只能猜想。这种隐含恰恰符合了一种诗性。

    烈日作为喻体或者意象通常表达炽烈、热诚、执着、疯狂、狂躁或者强权等客体,但是这部影片的“小太阳”却不是这样,它将这些复合了起来。如题,它表达的是一种抑郁。太阳在寻取幸福的人的眼中是炽烈的执着的、炽烈属于青春的爱情,可是当有一个跟大的太阳作为强权炙烤这些追寻幸福生活的人们的时候——这种“压抑”的情势迫使“炽烈”转变成一种“狂躁”,“狂躁”的小太阳经过岁月的磨蚀就化成了影片中的“抑郁”。一切的一切,小太阳在影片的某几个时间点上同时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片中人物的故事,这也是一种诗性。

    米蒂亚讲述自编的童话故事的时候,显然我们感觉得到那小太阳代表了他的抑郁无奈,其实这时候科托夫和玛露莎又何尝不是怀揣着那小太阳呢?当坐在政治警察中间满脸是血的科托夫突然痛哭流涕的时候,我们明白这烈日也表达了他的无奈和痛苦;当字幕上打出玛露莎和纳蒂亚的结局的时候,我们也明白了这烈日同样炙烤着他们!当我们回顾片中少先队员们举着斯大林像的游行、居民们以极大热情建造斯大林气球的情景、甚至纳迪娅一般打扮自己一边唱着那首歌的样子时,我们知道这时他们的小太阳也许是“炽热”、是温暖、是深情,而等到他们也变成“有故事”的或者“编故事”的人的时候呢?我们又猛然记起片头在雪地中唱着“被烈日炙烤”的乐队和小女孩、以及在曲中舞蹈的夫妇……我们也明白了——这个寒冷国家的人们无一不受着炙烤、感受着那无奈和抑郁!

    影片以米蒂亚的割腕自杀结束,小太阳熄灭在窗外——总觉得这个结尾太平淡。不过另一方面来说“熄灭”并不代表灵魂的安静,“熄灭”恰恰更加呈现了一直被强调的“抑郁”——太阳作为灼烧着的抑郁不是以爆炸等完全宣泄的形式为结局,而只是——“熄灭”。斯大林气球像幽灵一样悬挂在半空,其下是痛苦的和沉迷的人们……

    好在我们还记得送行家人的歌儿。“晨钟响起,如此多的回忆,我的心说:我们年轻时候、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家乡,我的爱留在那里,当我们说出道别的话,钟声仍然在响……暮色钟声……时间没有带来不幸,误解中度过的春天,永远流逝……”,这似乎是导演特意留在这儿安抚我们的。

    这一切不是影片直接表述出来的,但是这些又蕴含在小太阳这个意象中,这就是诗。我没有见过任何一首诗用“太阳”代表“抑郁”这个意象,不过Mikhalkov做到了!

 6 ) 关于烈日灼人的真实大清洗

      科托夫上校娶了这个家族的小姐玛尔索才住在这里的,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一家人过着舒适,宁和的日子,虽不时有一些小事发生,却如调味剂一般丰富着温馨的生活。不久,家族的养子米迪亚回来了,和谐宁静的生活从此被打破。米迪亚十年前突然失踪,家族中没有人知道他去哪里了。对这个问题最关心的是科托夫的妻子,因为米迪亚原是她的男友,由于毫无道理的失踪,当年的小姐已为人妇。故事自然转移到两个男人的身上,但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原来,米迪亚是苏联秘密警察,他当时的上司就是科托夫。科托夫派遣米迪亚执行抓捕叛国分子的任务,米迪亚身不由己,但他却立功了,只是失去了他作为贵族的养子所能得到的一切。于是,他想报复。他用温情的语言和贵族式的多才多艺刺激着那个没有成为自己妻子的女人的敏感的神经,使她受到内心那无法抹去的情感的折磨。而对于科托夫,米迪亚凭着自己特殊身份,借助于当时斯大林搞的个人崇拜氛围,将这位英雄推上了国家的敌人的位置。科托夫失去了自由,米迪亚最后也自杀了。


    这是一个被无情的太阳灼盲双眼的人的悲剧,一个所有的人都被革命与专政这颗毒太阳燃烧,所有的人在绝对的光明下失去信仰和视力的寓言。在这颗太阳底下,人民有着统一的口号、思维和奋斗,整齐有序地呼喊着、向着既定的目标冲锋着,为了在人间建立千年王国乌托邦而自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生命和尊严是最起码的,还要充当无耻的炮灰和可憎的反面教材,普通人再也不会有过去的生活情调,激进分子再也不会有悲戚的情怀,再也不会有朝霞湖畔的娜塔莎,再也不会有真正的亲近。布尔什维克就像是通天塔那样难以建造,需要持续的奉献和牺牲。这这试验过程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倒不是人民的积极性,而是不能对最高领袖有丝毫怀疑。所有的挫折都是敌人破坏造成的,敌人在哪里,敌人在“我们”当中必需剔除,而这自然是最终审判,没有上诉的机会,最残酷的是这就像一个永动机似的循环。

  也许,对大多数俄罗斯人而言,斯大林时期的暴政是一段无法抹平的伤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因为那是太多的痛苦与无奈。电影《烈日灼人》却客观尖锐地审视了那一段残酷的历史,目的是提醒人们整个民族不能重复那苦难,为的是让更多的人记住被烈日灼伤的时代。影片中很多场景和道具都被寓意了深刻的义:河边危险的碎玻璃以及假日中的军事演习暗示着国家平静中有股暗流在涌动,始终在原地打转迷路的司机,明显是对当时前苏联的被集权控制的隐喻;斯大林的巨幅画像升在天空中,这个镜头揭示了时代背景,那画像仿佛就是独裁政治,无论对与错,人们必须向它敬礼。为了反衬主题的残酷,电影有大量的诗画般的田园风光,也许只有这和谐而泣强烈的对比才能更恰当地表现出那种狠毒的烈日。


斯大林时代(部分相关)
  1918年,俄国内战爆发。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等人入选了由列宁组建的五人主席团。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里津征粮,在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强化了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这段期间内,斯大林多次违抗当时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的决议,处决了很多红军中在沙皇时代任过职的军官以及“反革命”。为了征粮,他还使用了焚烧村庄的手段,逼迫农民服从和防止食物供应被强盗劫掠。最终红军在察里津战役中取得胜利,同时他也和第一骑兵军的军人建立了政治上的合作关系。在斯大林掌权后,察里津被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改称伏尔加格勒)。1919年初斯大林被调回莫斯科,3月24日他与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结婚。5月他又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线,期间对红军中的逃跑者,他严厉的把他们作为叛徒集体处决。

  大清洗(俄语: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英语:Great Purge)是指在1930年代,苏联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它包括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做秀公审、关押和死刑。
     在苏联“镇压”这个词被官方用来表示对被认为是反革命分子或者人民公敌的人的迫害。大清洗的目的之一是将反对分子清除出共产党,一般认为其最终目的在于巩固斯大林的权威。与此同时在社会上进行了一系列针对被认为是或者被指责为是出于落后或者秘密政治目的反对苏联国家以及共产党政策的人群的迫害运动。
   官方将一系列清洗解释为消灭潜在的破坏分子和间谍,其背景是当时苏联预期的与德国之间的战争。公众目光主要集中在对共产党领导阶层本身、政府官员和苏联红军领导人的清洗。大多数这些人是党员。

 短评

烈日之下诗化的伤痛

4分钟前
  • Scarrie
  • 力荐

麦田从伊始到结局,从险些被碾压到见证碾压,怪诞的毒太阳一直诡异的悬挂在麦田的上方。发生在这片土地的悲剧在很多年以后以复刻乃至重度改编的方式在南方的邻国重演,想到了一位和科托夫些许类似的英雄人物,只不过他最后死的对得起他打下的这片土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看完才知道导演和他女儿是主角。

12分钟前
  • 苏觋觋
  • 力荐

"被太阳灼伤,血红的海洋干涸。"米哈尔科夫用满载丰收与喜悦的乡村田园美景反衬出斯大林大清洗的残酷悲凉,前一小时节奏舒缓散漫,但细节和情绪都已铺垫好,最后的合家欢和灵动可爱的小女孩天真无邪的推波助澜令人唏嘘不已。两次入房巡弋的火球和悬吊斯大林肖像的热气球,寓意昭然。(8.5/10)

1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用细节堆积故事,用轻松的镜头讲残忍的事,是中国导演最值得学习的。不过这真是一部电影节片,主题和拍摄的学院派满足了评委的一切需求。

17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前苏联大清洗的背景在片中几乎完全没有台词上的直接触及,前半的镜头叙事温馨阳光到几近流水账,之后各种反复,告密,阴谋,全都在小群体内套上温情的面纱自我隔绝。家庭与个人在由上至下的、以进步为名的苏共毒太阳照耀下,烧炽至烬。

19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力荐

这个国度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米哈尔科夫。我们呢?

24分钟前
  • 董肥樂
  • 力荐

虽然很不想把这部片贴上政治标签,因为整部片实在是太温熙美好了。但正因为背景是在片中似乎只字不提的前苏联大清洗,显得片中的家庭温情和一望无际随风摇曳的麦浪透露出平静中的哀伤。看片的过程中经历了人性的反复,不能单纯用同情这样幼稚的情感去看待人物。纯真无邪得要命的小女儿,在成人的环绕下显得孤独而不自知。复仇和迫害全然绕道而行,直到最后也未有破坏家庭的表面宁静。最难得的是告密者的处理,饱含了人性的挣扎。唯一明示的政治标识,大概是片尾随着气球冉冉挂起的斯大林画像。

27分钟前
  • hilly
  • 力荐

8 1923前俄罗斯诞生过陀思妥耶夫斯基 托尔斯泰 屠格涅夫 柴可夫斯基这些属于全人类伟大的灵魂 1923后一坨恶臭剧毒名为屎大淋的翔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巨大伤害是全人类的痛;影片最后献给那些献身革烈焰而被灼伤的人 在恐怖革命之下每个人都在说谎;小女孩是全片最出彩的角色

29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我杀人,安知人之不杀我;始以杀戮张威势,继以懦怯长猜忌,戈矛起于石交,推诚不见腹心,民不见德,惟乱是闻,举凡丈夫之磊落,胥成女性之阴贼,声声同志,人人离心,异己必锄,同气相残,人诋其阴狠,我知其内馁也!我革人命,人亦革我命;君以此始,愳(惧)亦以此终”

32分钟前
  • 小凯曦光
  • 推荐

“被太阳灼伤,绯红色的海洋干涸。我听你说过,我亲爱的鸽子:那里将不再有爱。让我们离去吧,我将不再冷落你。”美轮美奂的麦田,温馨的家庭聚会,看似平静的情景下暗藏着汹涌的波潮和哀伤,虽然只字未提故事背后政治大清洗,但各种意像的使用让整个影片都充斥着一种残忍的美。

35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田园风情下涌动翻腾的政治风云,人心在波动诡谲中沉沦。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于平波下暗流涌动,于无声处蕴藏惊雷。始于一个被大橡皮擦抹去之人的夏日造访,在慢刀解剖历史的同时又刃入脊髓地探讨。每个人都是洪流一叶舟,每个人也都有桨。念昨日美好之人在昨日消失之时却多沉默,人总说自己无能为力又想保住过去的一切,集体造就的烈日其实是每个人投射的火苗。虽说个人在时代的潮流裹挟中势单力薄,但个人也有或沉默或助恶或拒绝的选择权。秘密警察解决了一个无辜的路人司机,却嘟囔着欲加动机以求自己行为的正当性,正是这种个体的自我催眠造就了集体罪恶。红场清洗的栏杆,过度吃药的保姆,到处找路的司机,麦田上空飘浮的画像,耀眼的火球,飞掠之处留下一个个灼伤之人。

41分钟前
  • 顾小山
  • 力荐

美好而又漫漫漫漫长的日常戏,悲剧却来得如此深沉,田野间兀然升起的巨幅斯大林画像、一再出现的Утомленное солнце的旋律以及Надя,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46分钟前
  • 江湖遠人
  • 推荐

再次肯定了我一直坚持的德国与俄国是最能尊重和利用本国的历史的国家。

50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就是个硬生生带入历史层面的三角恋故事,豆瓣上苏俄老片的评分有时甚至比日韩片更虚高,米哈尔科夫的女儿是唯一亮点

55分钟前
  • RIC
  • 还行

危机一直潜伏于风吹麦浪的田园生活,结尾的巨幅肖像让人不寒而栗。第一次遇到没有主创还全场鼓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人民对这历史都特懂吧。

60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又一次被米哈尔科夫折服!面对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升华历史!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8/10。坦克糟蹋麦田,假日草坪的防毒演习和扎脚玻璃,弹钢琴时的防毒面具和墙上反复渲染的与斯大林握手照,这些闯入者将一派祥和拖向毁灭;场面调度营造舞台感, 开篇灰暗的克里姆林宫下角军人、清洁工的复杂运镜(拉出横摇再固定)交代时代风貌,假扮瘸子的米迪亚和步伐混乱的少先队进行编排映射虚伪人格,科托夫呼唤玛露莎下楼随后做爱的场面采用暖黄高光加柔焦、前景用栏杆遮挡,整个场面温馨彰显秘密警察的阴沉,当黑色轿车传出科托夫的哀鸣,没有被特务毒打的正面镜头给予其人格尊重,结尾的经典长镜头在特务枪毙问路司机出画后,移向货车裹尸处上方的镜子,脸在风中扭曲的斯大林气球缓缓升空,不动声色的惊悚,浴缸割腕的米迪亚眼角流泪以鲜血洗刷良知;烧毁森林的球形闪电是大清洗的残酷,迷途司机和哼歌跑过麦田的女儿暗喻不明真相的无辜民众。

1小时前
  • 火娃
  • 推荐

一个被无情的太阳灼盲双眼的人的悲剧,一个所有的人都被革命与专政这颗毒太阳燃烧,所有的人在绝对的光明下失去信仰和视力的寓言。

1小时前
  • youngma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