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与自由

剧情片英国1995

主演:伊恩·哈特,罗塞娜·派斯特,伊西亚尔·博利亚因

导演:肯·洛奇

播放地址

 剧照

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2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3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4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5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6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3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4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5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6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7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8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9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8

详细剧情

  1939年,失业的英国青年大卫,如同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青年,一起加入一国际组织游击队,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投入西班牙内战,对抗佛朗哥的独裁暴政。大卫因负伤来到巴塞隆纳,战时血泊中悲惨呼喊的声音,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恶梦呓语。他发现自己摇摆于对社会主义的忠诚与新认识的爱人之间,心中的改革梦想却不因远离战场而稍减,最后选择回到前线战友身旁……    本片曾获96年坎城影展金棕榈奖提名、法国凯萨奖最佳外语片、欧洲影展最佳影片。

 长篇影评

 1 )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土地与自由》是乔治·奥威尔关于西班牙内战的回忆录《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的影像化。西班牙内战是二十世纪最为错综复杂和耐人寻味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多种人类未来的可能性在这里碰撞、激荡;这场战争也是斯大林主义和托洛茨基主义交锋的余音,西共和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从携手并肩的战友最终变为不共戴天的仇雠。这场战争是残酷的,大规模地虐杀战俘、屠戮平民屡见不鲜,从格罗尼卡的街道到阿拉贡的群山,白骨盈野,碧血满地;这场战争也是浪漫的,海明威、罗素、聂鲁达、加缪、白求恩等各国知识分子不远万里为信仰而战,成就了这一“人类群星闪耀时”。

 2 ) 我他妈真是醉了!

我一直以为盎格鲁撒克逊男人到异乡为弱小民族求解放顺便睡下当地女人的故事仅存在于我等第三世界国家,却没想到他们对第一世界其他种族一样如此。

片名叫“土地”与“自由”。然而除了一处比较深入探讨土改问题的辩论以外,整部电影其实都在叙述一场跨国恋情。而且这个恋情既和“土地”也和“自由”一点关系没有,放在任何一个其他时空背景之下都会被立刻解读为盎格鲁萨克逊男人对他国的精神猥亵。有趣的是,同样的故事在日本海军部的半纪实故事片《上海陆战队》里:影后原节子就扮演了这样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上海女性却因为接受了日本人好心的接济而成为中国愚民泄愤的对象。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百老汇名剧《西贡小姐》之中,也出现在香港电影芥川龙之介的《南京的基督》,我们可以称之为“蝴蝶夫人”症候群:异族的形象永远是个女性的,盎格鲁萨克逊人永远是男性形象,他们强制性的插入(侵略、革命)又强制性的拔出(撤军、身份要求)留下的是悔恨与怅惘。从另一个方面讲,这是否是海洋文明对大陆文明的一种矛盾心理,就像男人对女性生殖器一样,《金瓶梅》所说“生我之门死我之户”。他们厌恶这个曾经逃离的出生之地,但又对她提供的安全、温暖和愉悦无限怅惘。

本片第二宗罪就是极端的伪善:导演没有给男主角大卫哪怕一个开枪杀人镜头。男主身经百战,在酒馆里用过来人的口吻怒斥娃娃兵,可是对观众来说,他从没杀任何人,好像他就一直跟着游击队陪跑,特别是在一场详细描述战场情况的攻占村庄戏里,导演使用快速剪辑,唯独不把他和死去的敌人剪辑在一起。所有的敌人好像都是别人开枪打死的,他只是一个战地记者。在战争尾声,还要特意突出他不愿向有人质的敌人开枪来凸显他的人文关怀,基本上大卫就是天使。

本片第三宗罪就是非常明确的政治界限。共产主义不好但共产主义里的民主好,资本主义不好但资本主义的美国好,因为美国get things done。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政治名词之中,导演像吃螃蟹一样,把共产主义革命之中符合西方价值观特别是盎格鲁萨克逊价值观的名词一个个挑出来展现给观众,精准的向西方观众传达了一个严守基督教新教而非天主教的,原始民主而非高度政治化的,盎格鲁萨克逊浪漫主义而非德意志的法兰西的,反法西斯的而非反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

我对本片的评价是令人作呕。

 3 ) 电影名字比较有趣

看这部电影的人估计不少都是看过乔治·奥威尔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电影用孙女在爷爷去世后,翻到爷爷遗物新建展开陈述的。主人公是名英国年轻下岗工人大卫,英共党员。在西班牙驻北非的军队在佛朗哥发动叛乱后,受共产国际号召和自己的一刻保卫民主与自由的正义之心,偷渡到西班牙参加保卫共和政府战争中。

大卫参加的并不是之后在历史上留名的国际纵队,而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简称马统工党)的武装。战争并不激烈,但是乏味和折磨人。双方躲在各自的山头上,拿着陈旧的十九世纪的武器,双方都很难击中对方,主要是通过对骂和煽动对方逃亡作为武器。

大卫在参加完一个攻打村庄的任务之后不幸受伤,回到巴塞罗那养伤,风向却变了,苏联派来的军事指导团开始干预,要求所有的共和政府武装听命与其支持下的西班牙共和军。而后大卫又因此要参加国际纵队和西班牙女友兼战友布兰卡闹翻,但他目睹到共和军为了独揽大权不惜向昔日同志发起进攻(奥威尔原著称为“内站里的内战”),不禁幡然悔悟,回到了原先的马统工党阵营。

但好景不长,再一次攻势之后,共和军在收拾了巴塞罗那的无政府主义者之后,也把手伸到了这一边。加泰罗尼亚地区,本身是少数民族地区,又加上意识形态的分析,不愿听命于那些斯大林主义分子,但无奈共和军人多势众,布兰卡在冲突中被枪杀,只能缴枪卷铺盖走人。

而后大卫还受到通缉,他撕掉了英共党员证,潜逃回英国。

奥威尔本人在内战归来之后看清了斯大林主义面目,成为了坚定地民主社会主义者,在国内又被昔日同志看做叛徒。

影片中歌曲可能对中国观众比较熟悉,例如国际歌、马赛曲等革命歌曲。

与原著不同的是,奥威尔本人是带着老婆去打仗的,没有西班牙女友。

推荐电影背景阅读: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754836/
《西班牙的民主和内战》: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85202/

 4 ) A film that leaves you with a clean taste

I am no great fan of youthful idealism, but I must confess to a secret fascination of the Spanish Civil War. If you share this interest, and/or my other, more reluctant admiration of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the this film is for you, too.

Nothing kills a movie about idealism faster than a Utopian, absolutist tribute to a perfect ideal. This film, fortunately, manages to steer clear of the usual temptation of idolizing the youth, and their dreams of liberty and equality. We are shown the mundane stuff these lovely men and women are made of: not too smart, not so pure, not always steadfast, but nevertheless take us in with that honest urgency, that earnestness of doing good, which looks and feels both alien and touching to us pettite bourgeoisie, with our petty ambition and white-washed materialism.

The cinematography is stunning, although I feel the blue tint must be a deliberate choice, in order to obscure the muddiness and squalor of the trench life. The story line is lively, too, although the girl's death in the end seems rather contrived. Ken Loach does have his limitations.

I strongly recommend a companion volume to this film: the incomparable book, "Homage to Catalonia", by George Orwell. This is the single best book about one's participation in a revolution, intelligent, moving and clear-headed, and beautifully written.

 5 ) 弗朗哥——最后一个法西斯

弗朗哥究竟是正义的使者还是恶魔的化身?说到底,还是站队的问题!当西班牙建立共和国,国王选择体面退位,流亡海外。此时对于西班牙大多数人来说,谁执政无所谓,但当刀子划到中产阶级、划到贵族,划到教会时。这些人才发现极左派并不是要成立一个联合政府,而是要彻底消灭自己。于是乎内战便开始了,各个势力集团没有统一战线的前提下,往往是乱打~此时军方代表弗朗哥,开始起兵,逐渐统一全国。他在位时把西班牙经济从末流,一直走到西欧第四。但毫无疑问他也是个独裁者。他知道。如果提前交权。那么他为西班牙所做的一切将会化为乌有~跟流氓打交道要用流氓的手段~弗朗哥最后恢复王室,使西班牙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其实他完全可以扶植自己势力。但是他没有。在我看来。西班牙国民,以及世界对他的评价过于苛刻,对他的贡献却避之不提。这并不公平。在我看来。弗朗哥他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者。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家庭至上的人!!

 6 ) 第13名:《土地与自由》——影史50部平民史诗

死在自己手里

《土地与自由》 land and Freedom 年代:1995年 / 国家:英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 导演:肯·罗奇 / 主演:伊恩·哈特、罗莎娜·巴斯托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曾创作了一幅传世名作《格尔尼卡》,这幅画正是取材自1937年德军法西斯对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大规模轰炸。那时的西班牙正在经历着一场艰苦卓绝的内战,共和政府军和左翼联盟鏖战以佛朗哥为首的右翼集团。尽管佛朗哥的背后有德国、意大利等法西斯的支持,但最终共和政府的失败却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由于敌对方势力过强,而是败在了自己的手里。
       关于西班牙内战的时代背景,在影片开始部分,就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向观众传达了,同时也传达给了影片的男主角大卫。他是英国人,但因为没有工作,决定到西班牙去加入人民阵线,成为一名民兵。那时,像他这样的志愿者多达四万多人,来自五十多个国家,有美国人,有德国人,也有中国人,他们共同组成了“国际纵队”,让共产党的光芒闪耀在伊比利亚半岛上。
      大卫脖子上的红领巾是他的标志,但并不是有一抹红就一定是赤色的革命。在整个革命的进行中,势必要跟落后的观念进行冲突,同时也会有一些极左思想蔓延其中,这也就造成了过程里的众多分歧。
      民兵队伍刚组建时,就有一个女人,因受不了无聊的训练,巴不得赶快扛着枪就上战场,为此跟教官发生了争吵。等到战争真的开始了,却有的人要中途退出,只是要回去教训教训那个出轨的老婆。这些小分歧也许是鸡毛蒜皮,但是在大方向上的矛盾则是最要命的。
     最大的一次分歧出现在一场会议上,议题是要不要把土地公有化。有的人认为,为了支持战争,他付出的已经够多了,必须得留有自己的东西。但大一部分人则认为鉴于其它村子实践经验,应该消除私有制,将个人财产都充公,以作为战争的补给。会议讨论地相当热烈,最终会议商讨的结果是将土地公有化。这场戏长达13分钟,不同的观念在封闭的空间里互相冲击,镜头则在一旁静静纪录,新旧思想的碰撞可谓火花四射。
      可是当共和政府军要收编这些民兵时,更大的矛盾出现了。大卫被政府军发放的抢打到了胳膊,这又引发了新一轮争吵。那时在民兵中认为,共和政府军受到了斯大林的指使,因此大卫加入了国际派之后,布兰卡就视他跟斯大林是一伙的,从而与其反目。可是国际派里又是怎样的呢?他们无非也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巷战间隙,发现彼此喊话的都是自己的同胞,“为什么你在这里?” “我不知道!” 然而,同是反法西斯阵营里的人,彼此的嫌隙也是相当大的问题。在酒馆里,有几个大兵在调侃民兵,这让曾是民兵的大卫气不打一处来,上前跟他理论,直至动手殴打起来。
      如今想来,整个影片当中,大家最团结的一幕就只有在库根出殡时,所有人一起唱起《国际歌》。然而尽管阵营一致,但出发点和立场的不同,还是最终导致阵线溃败。共和政府军前来,解散民兵部队,并将武器没收。大家惊异地发现曾经的战友吉恩居然成了政府军的一个将领。惨剧还是发生了,布兰卡被打死,民兵部队也就此遣散。这让人不得不想起《风吹麦浪》中的戴米恩和泰迪,同样是兄弟反目,同样是正义被压垮。整个西班牙内战失败的原因,被奥威尔一句道破:“政治上清醒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这是一场共产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之间两败俱伤的战争,而远非同佛朗哥的战争。”
     在片尾,大卫的女儿用威廉姆莫里斯的诗来为这场无果的战争做墓志铭:“战场在召唤,士兵在呐喊,这里没有懦夫,死荣耀你的生命。” 精神会永存,那一捧泥土可以证明。

 短评

8/10。民兵占领教堂后对是否实施土地公有制议论纷纷,从这场戏开始影片真正进入到肯洛奇的核心主题:究竟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人人平等,而不是一句镇压反对派的口号。大卫成了西班牙内战情形的缩影:当反法西斯主义同仇敌忾之际,马德里内部的街垒枪声却成天上演,那些投票选择真正的自由、民意的马统党,被迫使用容易打伤自己的劣质武器,姗姗来迟的援军反倒窃取革命的果实、解除他们为自由而战的权力,人们只能成为默默无闻的牺牲者,人权被无情践踏。洛奇抨击了反法西斯阵线失败的原因是排外和歧视妇女战斗力的斯大林主义,以浪漫手法描绘了林荫下做爱的革命志士,并对比在内斗中消磨的苦闷时光,最后大卫的孙女将红色领巾包裹的土地撒向棺材,举手致意为革命者的英勇高唱挽歌。虚化了交战方,枪毙的大批农民和牧师让人充分感受战争的恐怖。

7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辩论是灵魂,肯洛奇牢牢抓住了这一点。

10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热血和激情牺牲在政治斗争的脚下

1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昔日豪情俱化作累累白骨,满腔热血被无情利用,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复杂格局下,“革命”早已失去起初的单纯意味,沦为政治势力互斗、倾轧、排挤的上位手段,所谓“内战中的内战”更让人寒心绝望,被打败的永远是理想主义者的天真。斯大林又被黑了一把。

1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如果事先没读过诸如《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之类的书,恐怕要看得一头雾水吧?但如果读过的话,就真没有任何新鲜的东西了啊……

19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海明威、奥威尔、加缪、毕加索,众多文艺界大佬的加盟让西班牙内战世界闻名,从内讧和自相残杀的角度看西班牙内战可太真实了。在这场代理战争中,听到“这些外国人跑到我们的国家指手画脚”还不算最让人吐血的,理想和激情在政治博弈中手无寸铁不堪一击的样子,看的我真叫那个恨啊,开枪打死你,还要把你搞臭,说你在为法西斯战斗。政治是战争机器绞肉机的发动机,永动机,杀人不见血。

21分钟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推荐

英国佬眼中的西共 西社 西工内部大乱斗

24分钟前
  • 暗黑4出了吗
  • 还行

7.5 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政治前是脆弱无力的,但是正是那可贵的理想之光照亮了身处腐朽堕落的人为政治中的人类社会并给予了其一丝救赎的机会;历史从未属于过“人民”,人民的热血滋养了野心家并沦为其获取权力的棋子,人民的牺牲构建了权力的地基,同时也喂饱了苍蝇;人去做一件事并不是因为它是对的,而是为了证明它是对的;革命是头母牛,需要众人一齐挤奶,助产小牛。而大多情况是没人做事而分了母牛,接下去去抢有母牛的人;不要放下你手中的枪;为什么历史总是给理想主义者开玩笑?当那些居高临下者朝他们开枪时我知道这个世界印证了人类自身最大的局限性--理想在现实前的不堪一击,背叛革命理想的人往往是最擅长玩弄权力的人。权力能取缔理想,但无法阻止新的理想的诞生,或许这就是人类自身为数不多的能够突破局限的可能。

29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有些情节真的很像奥威尔的经历:意外加入马社工党、儿戏似的训练、连续几周无战事、两派在高楼上对峙喊话。打败理想主义者的不是法西斯,是丑陋的政治斗争

32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戛纳补片21。镜头固守在盟友一侧,敌军是模糊的虚无,化作无法对焦的枪林弹雨;当组织内部出现裂痕,激烈的正反打随之出现,友爱与分歧、亲密与诀别同在。素材组织散乱,节奏时缓时急,几乎挖坟式的历史梳理,令结尾咆哮般的预言太过强硬。

3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看到又有大抵读过奥威尔的市侩自作聪明大晃那颗里面除了极权就是民主的头嘟囔着“傻逼们你们都上当了吧?”后 决定打满分

38分钟前
  • 于小师
  • 力荐

最后谁是谁非真的说不清楚了,革命面临的难题似乎往往是个人与集体,破坏与重建,激情与冷酷,当然还有乱世之下扭曲的欲望。电影试图鼓励那种纯粹的革命热情,但是一腔热情不能将谁带到哪里,多半最后人们迷失了革命的目的。即使回归,也只能说明历史给人的选项总是太少。

43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肯·洛奇的战争片始终关注“非正规军”,他的战争片也从来没有宏大的场面,只有一场场残酷的小型战斗,却总能让你看到悲情的集体和悲惨的个体。热血青年从英国来到西班牙,投身反法西斯战争,却看到分崩离析、反戈相向的统一阵线,政治和人性的复杂性让他最终选择了离开……

44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撕毁党员证的那一瞬间是真正走向革命道路的起始,为自由战斗终身的共产主义战士最终会同自由的土壤一起扎根于属于人民自己的土地之中。

49分钟前
  • 黄仲勉
  • 力荐

我的亲爱的战友你们在哪里?长眠在山林间在被解放的土地里 和我们一样流血的革命者们在哪里?消失在同盟者的枪口下和刑讯室里

53分钟前
  • 取名困难症患者
  • 力荐

回忆的叙事方式初看老套 但确实实用(比如叙事省略),结尾不错,传承

56分钟前
  • paracelsus
  • 还行

“那些是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你需要他们的帮助,你就得缓和你的口号,因为不这样他们就会吓跑。”

57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布兰卡的死触动了泪腺。她自愿参与这场战争,跟无数社会主义青年一样,自愿为自由、为土地、为人民而战,结果不是死于敌人之手,而是死于曾经的战友枪下。这一群人,他们拼命战斗,什么也没有获得,却还要被背叛、遗弃,甚至被通缉、入狱、死亡。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黑斯大林派倒是无所谓,但是连国际纵队也黑,就让我有点怀疑影片的倾向了,况且也没几个人会真心认为托派组织能成事吧。说起来要是有样学样,把马统工党的游击队换成土八路,把共和政府换成国府,把佛朗哥法西斯换成日本法西斯……小右看了估计就得骂娘了。

1小时前
  • 申酌长怀
  • 推荐

给Ken Loach点赞。仍然是革命的内部视角,试听上节制,大段的讨论,严峻的政治性。照着《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拍的吧?

1小时前
  • 57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