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银光梦

记录片香港2013

主演:伍锦霞,伍锦屏,小燕飞,马金玲,李奇峰

导演:魏时煜

播放地址

 剧照

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2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3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4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5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6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3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4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5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6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7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8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19金门银光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24

详细剧情

  李小龙未满周岁便亮相银幕的《金门女》,导演伍锦霞是 三藩市华侨,三、四十年代在香港和美国执导过九部粤 语片,不乏民族意识及女权色彩。既是第一位执导港片 的海外华人女导演,更是独立特行、超越时代的奇女子, 毕生短髮男装打扮,人皆以「霞哥」相称,于纽约经营 的中餐馆更成了传奇地标。影片在资料蒐集与追访亲友 之馀,不忘拿同样大志未竟的两位同期的影坛先锋作映 照,华裔荷裡活女星黄柳霜及当时唯一的荷裡活女导演 Dorothy Arzner,皆被时代遗忘多时,今日重获肯定。

 长篇影评

 1 ) 电影是梦

1970.1.25离世,享年仅35岁。在香港和美国导演和监制过作品,把中国剧团带到美国。1.纪录片制作:信息源全面,生前好友采访,跨越两大洲的生命旅途实地复原,照片扫描,中美媒体形象,作品,历史大事回顾。很喜欢动画和古典乐。2.最感动的点:一个人和那么多人有过动人的友情,离世后还能从朋友口中听到生命痕迹。电影真的是梦,当生命逝去后那些美好的记忆可能再也没有其他人会懂,连一起参与制作的人也不会拥有同样浓度的回忆。再也找不到片源,封存的影像。真的很感谢有人用心去找这个被历史遗忘的风云故事,一个生命活过的痕迹是整个人类艺术故事的共同素材。当我看着一个满脸皱纹却脸上带着光彩的老人笑言曾一起合作的粤剧女演员有多么美貌,当发现那个聚集一群做梦艺人的餐馆在被拆前曾进入麦当娜唱片封面时,我真的羡慕爱艺术的勇敢者,也想起了HJK说的“Love is not for weak people“.对自己应该过怎样的一生有了坚定的想法。

 2 ) 寻找被遗忘的霞哥


   伍锦霞作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活跃在香港和好莱坞的最成功的华人女导演所拍的十一部影片《心恨》、《怒火情焰》等皆在香港和美国华人圈内引起了巨大轰动,其与1937年拍摄的影片《民族女英雄》更是最早的关于爱国与国防题材的电影,1961年与小燕飞合作的《纽约唐人街碎尸案》是伍锦霞的最后一部作品。但从观众对伍锦霞的了解和一些和她合作过的导演在自己回忆录中对伍锦霞的只字不提来看,她确实是处在一个被历史刻意遗忘的角落。同样被遗忘的还有阿兹纳,作为好莱坞第一位女性导演竟然许多电影人也对其并不了解。是巧合还是那个年代的女导演总是处于这样的尴尬局面。导演魏时煜专注于研究女性电影机缘巧合下收到伍锦霞生前留下的六百多张珍贵照片,决定创作此片来纪念这位重要的华人女导演同时重新探讨女导演在华人电影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全片根据伍锦霞导演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分为六个章节,金山少年、银坛新秀、南华第一、金门女郎、海岛海岸、叶落纽约分别讲述了伍锦霞的出生成长背景、早期对电影的热爱及电影生涯的开始、其电影在华人圈获得的巨大成功、最后晚年不再制作电影后在纽约唐人街开餐馆的经历,片中采访到了伍锦霞的小妹伍锦屏和曾经与伍锦霞一起共事过的小燕飞、马金玲、李奇峰等,由于伍锦霞已去世四十余年,与其共事过和相熟的大多数人也已不在世,所以得到的皆为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


  影片在两处有一种跨越时空的联结,第一处在于巧妙地把现实生活中与伍锦霞没有交集的好莱坞华人女演员黄柳霜与第一位好莱坞女导演桃乐西阿兹纳连接起来,黄柳霜作为华人演员在好莱坞发展的巅峰代表却因为角色性质让其在华人圈声名狼藉,与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伍锦霞当时在华人圈中的不俗地位,在早期拍过《民族女英雄》这样的爱国题材电影之后,更重要的是作为美籍华人她一生制作的十一部影片全都是华语片。与黄柳霜事业轨迹的对比突出了在那个年代伍锦霞在华人电影世界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桃乐西阿兹纳是另外一位女导演活跃于1929至1943年之间的好莱坞,期间共执导十六部影片因优秀的剪辑技巧被伯乐大导演詹姆士科鲁兹发掘。虽然阿兹纳在她的电影生涯中获得过不俗的成功,却也难逃在退出影坛后被观众和业内人士遗忘的命运。在许多肯定了桃乐西阿兹纳第一位女导演地位的人之中,却也有不少人认为其接班人是在1953年执导了自己电影处女作的女导演艾达卢皮诺,忽视了在两人年代之间重要的伍锦霞作为女导演的存在。与桃乐西阿兹纳跨越时间的对比,说明了女导演在一个男性为主导的行业和年代中总被遗忘的无奈事实,许多人错认为桃乐西阿兹纳与艾达卢皮诺之间的断代也侧面隐喻了东方女性在好莱坞被重视的困难。
   另一个穿越时间与空间的联结是导演魏时煜自己与伍锦霞。片子的叙述线索是伍锦霞一生的不同时期,却同时也是导演魏时煜追寻伍锦霞的道路。期间穿插了导演造访多次的不同城市如旧金山,香港,纽约,夏威夷等,顺序同样是吻合着伍锦霞一生发展的步调。半个世纪后一位华人女导演用自己的方式追寻着一位前辈华人女导演的人生踪迹,这一呼应观众为之动容。两处的巧妙联结与故事讲述的清晰线索都显示了导演很强的逻辑思考和把控能力。

   熟识伍锦霞的人都称其为“霞哥”一些晚辈则会称她为“霞叔”,因其总是穿着长长的裤子、衬衣和西装外套与当时大众审美中的女性之美完全冲突,也因为她一生都不曾与任何异性恋爱结婚反而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的女星演员非常亲密。
   根据对酷儿电影的定义,影片表达的主旨或相关情节与酷儿有关,或其主创人员中有酷儿则可以定义该电影为酷儿电影。伍锦霞虽然一生都未曾公开表示自己自己是否是同性恋,甚至她的朋友们在她逝世之后依然把她保护在世俗眼光之外,但“霞哥”终其一生的tomboy 式打扮也确实符合酷儿的身份。在伍锦霞的电影中,女人总是主角,在其1939年的电影《女人世界》中,核心角色全部都是女性,也是香港第一步全部都由女演员担纲演出的电影;并且其爱情总是不完美或是悲情结局,《心恨》中女主默默为男主付出后积郁成疾最终孤独去世。这些元素是否暗示了伍锦霞本人对于男性群体的某种抗拒不得而知,但她的作品对于酷儿电影的研究同样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导演在呈现故事时使用了自己的第一视角来叙述,并没有试图营造出一种客观的第三人称讲述并且在影片的第六个版本中加入了导演自己的镜头完成了讲述者所带领的一条完整线索。这种讲述效果更能拉近观众与电影、与伍锦霞的距离。片中前后共有五分钟《唐人街碎尸案》和《金门女》中的老片段展示,包括李小龙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以女婴身份出演电影的镜头,以及黄柳霜电影的剧照都很大增强了叙述的力量。

   导演魏时煜在极其稀少的历史资料下开始数年的调查研究后完成了这部对华人电影历史及世界女性电影历史都极具意义的作品。导演对故事逻辑及节奏还有艺术性的把控能力让观众在九十分钟的观影时间里牢牢被吸引。影片中爵士及富有三十年代特色的音乐的运用非常出彩。通过与黄柳霜和桃乐西阿兹纳的对比,突出了想要表达的主题,伍锦霞在华语电影史的地位及女性导演被忽视的无奈现状。而导演本人的第一人称讲述用自己研究调查的过程作为线索串联起伍锦霞传奇的一生的手法也是一大特色,还原给观众一个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英姿飒爽的“霞哥”的身影。

 3 ) 梦的多重奏

                           梦的多重奏
                                    ---电影《金门银光梦》中梦的多重变调

                                                                丁小龙
                                               
我生活在影像中。
                       --- (瑞典)伯格曼
我就是一个影像。
                       --- (法国)戈达尔



                                                 
1

首先我坦白这不是电影评论,而是一位电影嗜好者带有偏颇的个人化的断见。因为电影评论(真正意义上的)意味着:对所看电影细节的反复斟酌、对电影的美学背景的洞彻了解、对导演的序列电影有时间意义与美学意义的双重领悟。所有的这一切我都不具备。由于客观的原因(没有录像带,没有网络资源,内地方面没有公开放映等等),这部电影只看了一遍,因此很多细节之处难免会有谬误或者遗忘,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并不影响电影所带给我的整体感受与思考,而我所要做的就是以电影局外人的眼光用文字尽量呈现出这部电影带给我的美学上的看法。
   
   我所想到的首先是文字上面的种种局限。文字是否能够真正地去描述另外一种艺术?我们能否真正地用文字这种带有自身局限性的工具表述另外一种用其他工具呈现的艺术作品?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沉浸在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或者马格利特的绘画中的时候,我们在头脑中形成最初的氛围式的艺术风暴能否付诸于文字?
   
   所有的这些问题并不是关于艺术本体论的二律背反式的辩论,所有的这些问题是关于艺术最初并且最为重要的问题:艺术是什么?表现艺术的工具如何在受制于艺术工具的同时超越物自体?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所面临对抗而又相溶的关系如何处理?
  
    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不确定的。即使是叔本华或者海德格尔这样的这样的哲学大师在面临这样的诘问之时也会陷入到思辨的黑洞之中。正是因为如此,才会产生艺术,才会有艺术的多义性和歧义性等特点。尽管苏珊.桑塔格早在自己的美学论文中论述自己如何反对阐释。但是相反的是,桑塔格留给世人的也是她作为雄辩富有才华的美学阐释者的形象。所以,优秀的艺术品会给我们带来美学甚至心灵上困惑,我们需要文字这种熟悉的工具为我们减轻焦灼之感,减轻桑塔格所说的“那种巨大而又沉重的压覆”。
   
  美学上的阐释均带有个人化的影子,即使现代文化批评工具是如何的理性,这种影子随着语言局限同时倾泻而出。
   
  这种解释的困境同时存在于《金门银光梦》这部电影之中。


2
  “导演,我是学英国文学的,伍尔夫《一个人的房间》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如何在您的这部电影中得到体现?”
  “导演,您的电影中出现了李小龙小时候的影像,请问这是否与电影的主线不太相干?”
 “导演,您的电影中伍锦霞是一位同性恋导演,请问她的同性恋身份对她作为导演的身份有何影响?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请问导演,黄柳霜在这部电影的的存在对于这部电影有什么美学上的功能?”
 “导演,请问您如何用这部电影来表现时间与空间的变化?”
 “魏老师,请问拍摄纪录片的最大难处与乐趣分别在什么地方?”
 “请问老师,您如何来选择电影的配乐?请您谈谈关于这部电影配乐上面的趣闻?”
 “魏老师,请问您为什么选择伍锦霞作为自己的拍摄对象?拍摄完这部电影对您来说最大的收获在什么地方?”
 “导演,请问您在剪辑上有什么深刻体会?”
 “请问导演,请简略谈谈早期好莱坞电影女导演的发展脉络。”
 “请谈谈早期好莱坞电影的特点?”
 “导演,听说您也喜欢文学,麻烦谈谈这部电影的文本结构?”
 “导演,请谈谈纪录片电影。”
 “导演,请谈谈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导演,请谈谈电影。”
 “导演,请谈谈艺术。”
......
......

   这不是影评,并没有固有的主观性的结论。我的想法是每个问题的背后都是一种出自于个人的美学角度与理念。即使没有给出答案,这些问题本身均可构成这部电影的不同的切入点与阐释点。所有的问题的提出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看出这部电影作为艺术品的丰富性与多义性。
   所有的这些问题构成了这部电影作为梦的艺术所具备的高质量的美学品格。
   所有的这些都关于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梦的多重诠释。
   还有,只有真正丰盛的梦值得去诠释。而这部电影具备了这样的梦的特质。
   在交流会上,导演魏时煜给每个问题都做出了回答。但是从现场的情况来看,有的关于本体论的问题超出了电影范围,但同时带给了导演与我们新的视角与视阈。
   总之,在这个电影展览结束后,我也收获了很多视角与理念。而我所要谈论的只是自己个人的一些看法。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梦的多重奏。

3

梦的第一重奏:结构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空间结构,无论是具象化的电影,还是抽象化的音乐。在与导演交流的时候,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部电影有其独特空间结构,这些不同的介质从不同的侧面烘托了主人公伍锦霞的不同层面。
具体地说这些结构包括了:
社会背景(宋美龄访美,赛珍珠的《大地》的拍摄,黄柳霜等人的印证);
作为媒介的报纸(她的死亡以报纸的讣告为标示);
电影旁白(穿插,承接与补充等作用);
对他人的采访与资料的搜证过程(小飞燕的采访对电影的整体结构非常重要)
伍锦霞拍摄的电影小传。

这些看似散乱的材质在导演的精心安排下,形成了一种和谐带有梦幻气质的艺术品,好似音乐家舒曼的某一首梦幻曲。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的第一本书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在那本书中,作家同样用巧妙精致地方式解决了空间这个艺术上的难题。
    我在这里也不做过多叙述。

梦的第二重奏:时间

   就像小说这种叙述文学,电影也同样面临着时间的选择问题,而好的艺术品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时间在内在生命中缓缓流过却也留下了痕迹的感觉。在处理时间问题,导演魏时煜至少在三个方面做出了美学选择:
电影被分为六个篇章,这种分法让电影有了文本上的意义;
电影用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来显示时间的流逝;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关于河流与桥的意象,显示了时间的某种循环。

当然以上只是叙事上的某种策略,而这部电影看完之后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时间感:时间带来的幻觉以及时间的残忍。

在讨论时候,导演说了采访中的一个细节:上面采访的人都属于过去的那个时代,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而电影固定了他们最后形象与言语。

或许,这正是我们喜欢电影的某个原因,也是电影的时间艺术上的重要价值。


梦的第三重奏:身份

   这个身份具有很多意义上的断面,我感兴趣的是两点:主人公的身份以及作为导演本人的身份。

   主人公伍锦霞作为在好莱坞早期的华人导演,作为保守社会下的女性,作为出柜的同性恋者,作为在美国生活的华人等等各种身份(种族上的,民族上的,性取向上的,社会背景下的等等身份特征),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更多关于其社会学层面上面的价值,这种价值取向并不低于这部电影的美学价值。我想正是因为这种复杂的身份特征才让导演以及观众对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充满了期待。
 
  伍锦霞到底是怎样的人?导演并没有给出答案,我们也需要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尽管这个答案最终也会完满。这种寻找或者拼贴的本身就充满意义。

   另外一个是我对导演拍摄这部电影最初美学期待的好奇。我想要知道的是当一个导演在记录另外一个女导演的过程中,她是否也是在探索自己的身份,作为导演的身份,同时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

这在文学上也有例证,例如JM库切的《夏日》,爱尔兰作家伯姆的《大师》等作品都是作家在写另外一个作家,这种创作过程本身是否带有对身份的探求或者某种焦灼?
因此,正如导演所言,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也可以说成关于艺术的艺术。

梦的第四重奏:象征

    最重要的象征来自于《金门银光梦》这个电影名字。我猜想至少有三个重要的象征:金门,银光以及梦。
    
  金门:一种空间的象征,同时也指涉伍锦霞的电影《金门梦》。
  银光:象征电影本身,也同时指向了伍锦霞个人身份中最重要的一点:作为导演的伍锦霞,或许也象征着魏时煜导演本人的关于电影的态度与理念。
  梦:最重要的象征。电影是梦,伍锦霞的形象是梦,时间是梦,魏时煜拍摄电影本身也是对梦的考量与拷问。

  所以这部电影更是一种关于梦的奏鸣曲,关于电影的电影,关于两位电影导演在时空中相遇的梦境。

  电影本身是场梦。
 

4

   期待以后可以第二次看到这部电影,或许那时候会写得更具体更通透一些。也期待看到导演魏时煜的其他作品,过去的以及未来的。
 
   这种梦的多重奏会经常流淌在那些观看者的梦中。

 4 ) 逐夢金門的異樹奇花--作者JT

       梦再精彩也难追忆,凭着几百张垃圾堆里捡回的旧照片,电影《金门银光梦》的编导魏时煜把伍锦霞一这位几乎被世人遗忘的中国女导演的银屏旧梦复原,带着观众逐梦大半个世纪前华人女性杰出代表的金门奇女。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渐兴,而中国的女性仍处于自身定位的蒙昧时代,在电影圈中伍锦霞不仅离经叛道的男装形象未见指摘,她在通常只有男性才能驾驭的片场的执导能力也未受任何置疑,就连惊世骇俗的同志身份也被圈里圈外人有意无意地呵护着,这个生在异乡金门成名于故土香港的女导演在魏时煜的故事中被定格为女人中的异树奇花。
       尽管兄弟姐妹众多,自幼受父亲宠爱,终身未嫁的伍锦霞的人生历程显然与兄姊迥异,从药剂师妹妹口中我们也只能得到些对姐姐自幼喜爱电影的片段记忆,至于她拍电影的经历具体印象也仅限于挂在家中后失佚的奖状,似乎家人并未特别以她在演艺圈曾经的名望为荣耀,观众反而从妹妹见到她旧照时发出没看过的惊讶中觉出一丝凄婉。
       更多的故事来自与伍锦霞共过事的朋友。金门、洛杉矶、夏威夷、纽约的三年辗转访问,身兼编剧、导演的魏时煜像是个执着的考古学家认真地发掘每一片关于伍锦霞电影人生的记忆碎片,随着友人串起六百多张旧照片的回忆,伍锦霞的形象似氤氲梦境中摇曳着鲜活起来,似花非花,似树非树。从《心恨》,《民族女英雄》到《金门女》,清丽的脸庞,俏皮的波浪短发,坦率直视的眼神,自信豁朗的身姿,片场内外,影像中无论身边是男是女,伍锦霞都是王。她的场强到自己身故四十多年后仍让当年邂逅的男演员唏嘘,九旬老人在夏威夷的街头背影把观众的心带回了太平洋战争时期的华人世界,人们可以想像伍锦霞当年悉心毕力拍摄的电影对华人乃至中国的意义。而从影院里听到众口一声的"霞哥"时观众发出的笑声,也能体会到这个集男女优点于身的奇女子的魅力。
       从洛城到纽约,伍锦霞从导演变成片商进而餐厅剧院老板,她像水泊梁山上的宋江一样成为初到美国的华裔艺人朋友们心目中的"及时雨"。"霞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她的"宝宝"餐厅也像梁山一样成为华裔乃至美国名人聚集地。导演似乎并不满足于讨论主人公在电影方面的成就,而通过小辈口中的"霞叔"继续延伸这位新女性的商场传奇。她女性的细腻温情在餐厅经营中处处体现,而对朋友比男人更豪爽慷慨,甚至赌场一掷万金而绝不挂怀,即是男人也汗颜不如。相较与她合作过的男导演对媒体绝囗不提她的贡献,反让人感到妒嫉心强如女人了。伍与胡鹏共同执导《唐人街碎尸案》主演小燕飞推测剧本就出自伍手,而多少让人揣摩"霞哥"对男人阴鸷心机的厌恶。
       人云女人是花,男人是树, 在56年短暂人生里,作为女导演,伍锦霞导演过11部电影,数度远涉万里回到她的梦中故土香港,她剧中女主角如花艳丽,生命如歌动人。作为男性化的女同志,她一生也许爱过许多女人,也许只是被女人爱,像棵身上缠着爱她的女人们藤蔓的大树。男人、女人二者在伍锦霞身上孰多孰少?2014年时逢伍锦霞诞辰百年,斯人已去,香港女导演魏时煜的《金门银光梦》让伍锦霞从故纸堆中复活, 斯人故去,花非花,树非树,银屏上的火树银花是否化成观众梦呓:此生做这样一个女人,也好!

 5 ) 【观影札记】金门银光梦:处在影史盲区的人

Siff Day3: 金门银光梦 大光明。导演魏时煜来见面会,跟她的名字一样,导演很中性,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伍锦霞也很中性,人称霞哥,甚至霞叔。伍锦霞给我的第一印象,真是像极了林青霞,可谓中国“二霞”啊!虽然林青霞是演员。作为一部靠史料撑起来的学术性纪录片,很难得能在翔实的资料上做到可看性。伍锦霞作为第一位在好莱坞拍戏的华裔女导演,与韦伯、阿兹纳等好莱坞“非著名女导演“一样是电影史研究的盲区,其作品更是不被后人所熟知。纪录片正是想要通过挖掘这样一位不为人知的女导演的生平事迹,来填充电影史研究的空缺,重塑女导演的影史地位。听说阿兹纳的纪录片也要开拍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工作中。哦,还有那位婴儿李小龙,萌萌哒有木有!

 6 ) 被历史忘却的坚韧与坦然

       经友人提醒才关注到这部电影,冒着大雨,穿梭于电影节中拥挤的大光明,在最后一刻赶上了。这是一部关于女性导演甚至女性电影人的纪录片,简介里说伍锦霞常年短发西装,这样的特立独行引起了我的注意,华语电影第一位女性导演可预见的传奇故事让我瞬间兴奋起来。

      伍锦霞出生于20世纪初的旧金山,是第二代华裔,在20岁出头的时候机缘巧合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当时的她没有太多的电影知识和经验,就这样她在美国拍了她的第一部华语电影《心恨》,这部描写抗日和华裔主题的电影反响还不错。她带着《心恨》和它的女主角回到香港,并留在了香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在港导演拍摄了5部电影,就这样开始了她的导演生涯。伍锦霞能成为一位电影导演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顺其自然,就跟她的同性恋身份一样。她的打扮,她和几位合作女演员的亲密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刻意避嫌。当时正是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期,男人的相对缺失和一些固有思维和规矩的打破给伍锦霞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但要留下自己的印记绝非易事,霞哥(伍锦霞的别称)是因为同性恋身份而“天生”坚韧自信,还是因为明知必须坚韧而愈发加速了自我认同,这样的过程就算是放在现代LGBT社区都值得探讨。纪录片还出现了另一个女性,美国第一位女性导演多萝西•阿兹娜,我也同样充满好奇,阿兹娜说她的西装男性打扮是为了工作需要,于是我也开始了同伍锦霞相同的推测,到底是骨子里的坚韧勃发还是时事造人最终让这两位女性以一种异于常人理解的姿态自信得站在男人中间。

       她们以时代新女性的姿态自信得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但世人依然辜负了她们。如导演所说,这两位女性导演都被电影史忽略了。伍锦霞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回到美国,并拍摄了《金门女》,这是一部戏剧和观赏性很强的电影,虽然电影在后世的记录中更多是李小龙第一次出镜扮演了一个华裔小女婴,但在当时这部描写海外华裔生活且故事性极强的电影还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让人不解的是同行男性却自动忽略伍锦霞作为这部电影导演的事实,同样的事也发生在了她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纽约唐人街碎尸案》。霞哥说她拍电影是很自然的事,并没有曲折的过程,可无论如何自己的作品被忽视甚至篡夺总是让人愤慨的事,自信并笑对人生的霞哥是怎么面对这样的结果呢?纪录片并没有提到甚至揣测伍锦霞当时的想法。但事实是战后,甚至在她继承了父亲的产业,用自己的影视公司独立制作电影也并没有延续很长时间。就像我们知道的,好莱坞在和平年代达到了新的黄金年代,女性导演再次被广范围的淹没,更不要说一位华语独立制片导演了。霞哥带着她的自信和做派在纽约做起了餐饮,和当年开始拍电影一样自然,作为名人的伍锦霞在餐饮业顺风顺水,依然活得有资有色。影像资料中的霞哥短发西装微笑淡然,那笑容似乎是经历风雨后的豁达,又或是从一开始就坦然面对自己和人生的信念。

       伍锦霞的人生是传奇充实绚丽的,她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自我认同和强大的人格魅力让我印象深刻,她有着众多业内业外的朋友,纪录片中很委婉得说大家都有很默契的保护着伍锦霞的同性恋身份在社区和圈内圈外的影响。纪录片的视角还是有限,并没有挖到更多她私生活的内容,我可以感觉到她的个人情感还是孤寂的,朋友众多,但有没有陪伴她最终走到底的伴侣呢,她在人生后期好赌,而且是豪赌,纪录片同样委婉得转述霞哥所谓追求心跳的刺激。我倒顿时感受到了她的孤独,女性要有多大的坚韧和自信才能站在时代的浪尖,又要有怎样的温柔和忍耐来实现情感的慰藉。作为惊喜出现在放映后的魏时煜导演对主持人,一个艺术生说,毕业后能做什么就做起来吧。这是一种无奈下的释然,抑或让我想起了那句“蒲草韧如丝”,我们柔软但坚韧,隐形却可无处不在,无害也可锐如刀锋,所以能做什么就做起来也可意为想做什么就做起来吧。亦如霞哥,顺其自然,坚韧面对,想我们敢想的,做我们能做的。

 短评

资料翔实,脉络清晰,这位导演也是了不起。(巧的是啊,昨晚才看了《古巴花旦》,下好了电影,今天逛着书店就找到了《霞哥傳奇》)

6分钟前
  • vivi
  • 推荐

从被遗忘的电影史中追溯伍锦霞,亚裔、女性、移民、导演,在那个还是男权至上和种族歧视的美国这四个标签所带来的艰辛可想而知。但伍锦霞恰恰在于打破常规,其与黄柳霜、黄宗霑、李小龙的故事,是电影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9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不仅聚焦于伍锦霞个人,还可以视作一代华人电影人的集体记忆。近半个世纪后的走访,抢救性的口述回忆,弥足珍贵,特别是与一些熟悉名字的交集,令人感叹所有的故事其实都彼此相连。

11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力荐

比较难得的是伍的经历和导演的表达没有女权的悲情,一个女性在男性主导的产业获得尊重,是她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功。她的妹妹也好美好平和。那个时代的女性在镜头前都很有力量。最后披露她适度成瘾真是画龙点睛——她的压力。让我想起纲手大人!都是豪赌的女人。

13分钟前
  • 山下猫
  • 推荐

这部伍锦霞传记纪录片SIFF错失后即后悔不迭,等了足足五年终复得见。金山少年、银坛新秀、南华第一、金门女郎、海岛海岸、叶落纽约六章节,女导演追寻着女导演的足迹,带观众重见那些来自性别、语言、文化、国家、战争的重重考验,亦有来自同时代的黄柳霜、宋美龄、Dorothy Arzner等女性沉浮作衬,嗲。

14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SIFF 之前几次放映都错过,这次总算弥补了遗憾。选题非常有意义,大量翔实的事实论据塑造出一个多面立体的Esther Eng(有些资料编排稍显莫名),考史学术型纪录片拍得这么条理清晰、明白晓畅是专业素养的体现,而透露出的温柔优雅则让人折服于导演的女性视角和魅力。

15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我操!!!!我现在的住址就是霞哥生前住的地方!!旁白说出那串地址的瞬间我浑身都在抖,虽然楼不是一栋楼了(我现在住的楼是八十年代建的,位列Chinatown gentrification的积极加害者),但那种最近几个月第N次被历史的闪电劈中的震颤,哇哦。她开的餐厅的原址也在隔壁那条街。今天下午还谈到当初选房子时那个纯粹关于性价比的考量就这样在过去几个月里不断塑造着我的研究方向,还谈到Chinatown history-making/historiography,此刻我甚至感到说“塑造”都言轻,说历史研究的自我训练和试水也不足以描述这种serendipity。是学术的命运!是历史的亡魂在召唤我!是中国城的灵光在吸引我!时间!空间!酷儿和移民的电光石火!啊,我好快乐。

17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第一次听到伍锦霞这个名字。片中没有她的视频资料,只有口述回忆与被抢救的照片,但拼出的风姿已让人神往不已:二十出头做导演、梳利落短发“男仔童花头”、感情生活洒脱的同性恋者、纽约传奇餐馆总是笑着的老板、赌场上一掷千金的霞哥…传主之外,编导魏时煜也挖掘了与演员黄柳霜和导演桃乐茜·阿兹纳两位女性的命运作为比照。都为时代所误,为世人所遗忘,但无论是她们留下的影像还是制作者的叙述,都坦荡、平和 、从容。两个唏嘘的点:曾出演霞哥影片的小燕飞去世前几年接受访谈,说到旧日拍档只剩自己,“死剩种”了,说罢哈哈大笑;还有影片的结语:“在拍摄本片时我多次旅行,探索锦霞曾经拥有的时空,我经常需要面对种族、语言、文化和性别的限制,对于锦霞,这些限制似乎根本不存在。即使存在,她在跨越边界时,充满信心、绝无忧虑、不知畏难。

21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有声论文,而已

25分钟前
  • 江山万岭尽皆迷
  • 还行

另一種視角的切入。

28分钟前
  • CAESAR.
  • 还行

伍锦霞作为华人第一位在好莱坞拍摄的女导演,本身的传奇性和娱乐性使这部关于女性主义的纪录片具有看点,可看的人还是很少...

32分钟前
  • killblue
  • 力荐

科普性较强的资料记录&剪接,在历史钩沉中追寻这位好莱坞首位华人女性导演不寻常的一生,这些强有力的标签结合众口交赞的口碑,虽仍只能简单勾勒其传奇形象,但已足够迷人;以《排华法案》的兴起&废弃与二战时局为背景,横向联系同期女星黄柳霜、导演桃乐茜·阿兹纳,形成一个超越时代的阵营。

3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上海电影节展映】关于美国华裔女导演伍锦霞的纪录片。伍锦霞作为上世纪30-50年代重要的华人女导演,却一直被电影史研究忽视。这次观影让我大开眼界。纪录片以年代为线索,从伍锦霞再发散到黄柳霜、阿兹纳、小燕飞、李小龙等影人。并谈到伍的女同倾向。采访到不少年过九旬的伍锦霞好友。颇为珍贵难得

37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才过了八九十年而已,第一位华裔女导演(也是个帅T)的人生和作品就险些被湮没在历史中了……从伍锦霞的故事出发描述华裔美国移民史与电影史的交叉点,整个观影过程充满惊奇,像侦探小说一样有着抽丝剥茧的体验。

38分钟前
  • 小油飞
  • 力荐

条理清晰、叙述娓娓道来。英文片名里girls是复数,影片确实也包括了黄柳霜和Dorothy Arzner,颇显导演的视野。

41分钟前
  • 沁云
  • 推荐

虽然结构也不好黄柳霜很美但是并对剧情没有帮助,但是还是看哭了。

42分钟前
  • 闵思嘉
  • 力荐

霞哥和她的女人们!(那个年代的好莱坞和香港,一个西装长裤的女导演,一个女人们爱戴的女人,一个争相结交的饭店老板,一个一掷千金的赌徒)

47分钟前
  • 小卫
  • 推荐

以垃圾堆撿來的一盒劇照開頭,看導演如何在史料極有限的情形下鋪陳論述,是滿有意思的。映後座談有陸生問在陸上映事,導演答曰某電影節曾說若刪除民國的旗就好……

48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谢b站,果然看了邱导演的论文还是有点意义的,这里面的名字终于有那么一两个算听说过了。。人物本身确实非常有趣,发现的过程和相关的人也很有趣,还是挺值得一看的,适合自己发挥想象力。。发现导演是《古巴花旦》那个,不知道是不是资料太少太碎的缘故,缺点大概可以说都是拍出来没有题材本身有趣吧,一些旁白语速太慢有点像机器人还有断句错误,某些揣测略刻意,比如她可能确实是同性恋,但这么严肃把香港狗仔八卦作为依据反而削弱这个猜测的严肃性,还有关文清自传是不是有意不提曾经合作过的伍锦霞。。这种19世纪末出生的大导演在风起云涌大时代的人生经历中,可能单纯就是这种合作排不上号吧。。另外中文字幕有不太准确的地方,比如人家说拍了interesting movies,字幕是“好电影”。。

50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一部典型的学术型纪录片,导演用功之细,挖掘之深,制作之精,同类纪录罕有与之匹敌者。虽是学术型纪录片,却无学究气,娓娓道来,也可为一般观众接受。中国第一位女导演伍锦霞,知者甚少,该片是科普,也是对中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的补充。

52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