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战争片捷克 / 斯洛伐克2006

主演:伊万·博尔内夫,奥德里奇•凯瑟,尤莉亚·延奇,马里安·洛布道,Milan,Lasica,祖扎娜·菲亚洛娃,马丁·胡巴,约瑟夫·阿布汉姆,伊里·拉布斯,鲁道夫·霍辛斯基,Pavel,Nový,加罗米尔·杜拉瓦,彼得拉·赫雷比科娃,Eva,Kalcovská,Sárka,Petruzelová,Tonya,Graves,雅罗斯拉夫·托姆萨,Pavel,Vondruska,伊斯特凡·萨博,托马斯·齐林斯基,Petr,Ctvrtnícek,Ladislav,Zupanic,鲁道夫·耶利内克,奥尔德日赫·弗拉赫,J

导演:伊日·门泽尔

播放地址

 剧照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2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3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4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5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6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3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4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5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6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7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8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9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0:33

详细剧情

坐监多年的扬•迪特(奥德里奇•凯瑟饰)大赦获释,他被“放逐”到捷克北部边境森林里修一条看上去永远修不完的道路。回想年轻时候,迪特感慨万千,那时的自己(伊万•巴尼弗饰)只是个年轻的饭店服务生,却立志要成为百万富豪。小个子的他精通服务之道,同时不忘追逐金钱和女人。他先后到过生活奢靡的天堂艳楼,布拉格最气派豪华的巴黎饭店。在那里,饭店领班告诉迪特,他之所以精通各项待客之道,是因为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长篇影评

 1 ) 我曾愚弄过的那段时光。





年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像扬•迪特一样,打扫一间无聊的旧房子,然后在某个下午,太阳懒懒得的穿过窗户,你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眯着眼睛,慢慢的喝着啤酒,缅怀你一生所经历过的那段时光。

只是可惜,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大概都没有这样精彩而值得回味的人生可以这样追忆。

这是一部来源于捷克的电影,他荒诞却真实,虚情且有真意,用短短一百多分钟迅速扫描了一个人的一生。扬•迪特,那个怪怪笑容的男孩,喜欢把硬币丢在地上看别人的反应,喜欢通过酒杯来观察另一些人的人性,喜欢立志,并且不断追逐,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清晰的特质,他是一个懂得人的人。

他的经历特别像我们这些从事广告的流浪者,不停的穿梭的不同的公司。从开始到最后,因为相同的理由进入,因为不同的理由离开。从一个小小的服务员开始,做到了最好的领班。他是不是像极了年轻时候的我们,为了一些当时看起来的NB理想,放弃了很多,拼命努力,拼命学习,充满热情,甚至不知道对错,如同在纳粹时候的扬•迪特,其实并不真的了解战争的含义,还是在为了那个单纯的理想而去努力。

他不坏,甚至有一点聪明过了头,但是傻的时候也一样的傻。

这是捷克大师伊利曼佐年近70之时的作品,它总是让我想起库布里克的最后一部电影“大开眼界”,因为当你成为大师的时候,年近老迈的时候并不是去缅怀什么,而是超越自我,这是一件真正令人敬佩的事情。如果有一个人,三十多岁,说要超越自己,你觉得他其实就是一个SB,但当一个70岁的老年人做了这种行动之后,你真正能够发自内心的敬佩。

其实这部电影的名字,讲的应该是另外一个人,就是巴黎饭店当时的最高领班。但是抱歉我忘记了他的名字,他是一个看起来完美的人,精通各过语言,了解每个客人的需求,在纳粹入侵的时候,桀骜不逊,誓不低头。而且他是真正的服侍过英国国王的服务者,而扬•迪特不过是非洲王子授予的勋章。

但是恰恰是扬•迪特的不完美,他才像极了我们自己。那个最好的服务领班经理,是理想化身,不够真实。而扬•迪特,甚至是小聪明,都让我们看到了愚蠢的自己。

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于那些社会主义的细节记得如此清晰,这部电影在反映这个时代特征的时候,恍然间看到了“再见列宁”以及“窃听风暴”,当有一天,你坐在家中的时候,忽然间一些人冲进你家告诉你,你的财产不属于你自己,属于人民的时候,你会不会也一样平静,因为确实已经没有了任何道理而言。

这个文章本来的题目应该是,那些曾经愚弄过我的时光,它让我如此清晰。

 2 ) 不动声色的悲凉——《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根据片名来想象,应该是衣香鬓影、觥筹交错,大家互相说着俏皮的话,贵妇伯爵们优雅休闲地进行交流的宫廷戏。我错了。这部电影不过是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一个普通的捷克人,在二战期间德国入侵捷克前后的生活轨迹。

迪特,小个子服务生,样貌英俊,头脑灵活,一心一意要往上爬。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不够好,也不算坏,精明能干,但又有些小滑头。他在酒吧里兴致勃勃地当服务员,腰杆挺得笔直,状态饱满,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有的机灵劲儿全都使出来。此时在他的眼中,世界是一条通途,如果他努力,必可达到成为百万富豪的宏愿。事实上,他也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和运气,从酒吧服务生做到布拉格最大的巴黎酒店的首席服务生,向他心目充满着金钱和美女的理想生活靠拢。

一直到此,电影仍是波澜不惊,一个又一个琐碎的镜头。直到二战期间,德国入侵捷克。镜头并没有大刀阔斧地展现战争的血雨腥风,依然是戏谑的风格,不动声色的讽刺,不动声色的残忍。一个民族的坚强和苦难全都在不动声色中勾勒出来了。

迪特仍然以一个底层小人物的机灵,自愿地与德国人靠近,和德国姑娘结婚。小人物慢慢地向自己的梦想接近,可是,当他实现了自己梦想的时候,他却又阴差阳错地失去。小人物的一生,有过努力,有过自大狂妄,但也有挣扎——当他追着火车想把面包递给犹太商人的时候,当他发现赤身裸体的金发美女不过把他当小餐桌的时候,他终究发现了自己的内心深处,仍是渴望着除了金钱美女以外的东西。影片最后,迪特对着镜子回首自己的一生,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达成一致,他终于接受了自己,不再挣扎,不再幻想。世界平静下来了。

这不是让人心情愉快的电影,但这是让人难以释怀的电影。它并没有鞭笞人性丑恶的一面,而只是赤裸裸地摊开来放到我们面前,看,事实就是这样。整部电影的叙事语调很平缓,不渲染,不自怜,镜头带着一些小小的戏谑和荒诞,情绪都是轻描淡写带过。所有的这些平缓,慢慢地聚成了不动声色的悲凉。小人物的一生如此,国家的命运如此。虽然平静了,但终难抹去悲凉的底色。

 3 ) 《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小人物 大历史 殇

《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捷克)2006
导演:杰里闵采尔

    影片的创意很高明,通透的将一个国家的民族之痛用最最草根的智慧予以展示。一个小人物所经历的时代变迁,对应着整个民族的衰落,震撼得不得了。更可贵的是,这个电影不是在如醉如痴的哭诉耻辱,不是在义愤填膺的追求理想,而是在运用人类大脑中永存的智慧在分析事情,在隐喻现实,在鞭打灵魂。
    这个高点的强势力量使影片在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小人物的乱世求生、小人物的灵魂回归中展示了整个民族衰亡的真实与无奈。因而,影片基调所产生的冲击力完全在于这个故事的核心——餐厅服务员迪迪,这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小老百姓。
晚年的迪迪被发配到不毛之地苦役,清苦的环境曾经也是一派繁荣。在这里的老人回忆着时代变迁、历史盘踞的整整一生。按照迪迪的性格,于是我们发现,在一个普通人眼中的庞大历史是如何面对,如何经历的……。
    年轻的迪迪有着异常不符合标准的身材和相貌,比芸芸众生还差一些,也有着比较他人更发达的智商和情商。因而,迥异于世俗的这个小个体的生存能力和思维模式使这个家伙与众不同。但他实在是太渺小了,依附于他人的生存定势以及小人物能够做到的人之常情要他看到的还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于是,这个不是民族英雄、不是救世主的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其实只能用八面玲珑来形容。
    一个八面玲珑的草根从站台小贩发家,借着察言观色的灵巧发达到“百万富翁”。这种经营性的个体发展并没有证实这个小男人是个利欲熏心的投机分子。相反,在大众的观感中,迪迪是一个一心向善的人。他的向善代表了贫苦老百姓的一生夙愿,赚到钱,过好日子。在迪迪将价值连城的邮票随风飞逝之前,他总是可以将金钱、美色以及权利处理到为自己服务。这些时候,他没有爱、没有情、没有什么人性的观念在支撑,有的仅仅是赚取钱财的取之有道。于是,从小贩、街头咖啡厅、富翁俱乐部、国家级餐厅到纳粹生育中心,都有他用聪明换取的金钱和声誉。那时,他的夙愿是立志去作百万富翁。
迪迪在影片中一直在重复着他的游戏,将硬币丢到地上。于是,那些小有钱财闲坐的咖啡厅座客、花费很多钱应酬的商人、根本不把钱当回事的官员都会撅着屁股去拣。这个现象告诉我们,这些担当国家栋梁的人物的内心都是怎样的一种垃圾自我。这些掌管国家财富的人们成就了自我的贪欲,也成就了迪迪的人生。可是,捷克这个国家可能遭遇的民族性溃败是永世无法磨灭的。德国人越来越近,有些我们自己曾经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意思。人民在反抗,如高级侍者为代表的爱国者。政府在妥协,用纪录片迷惑自己的无能。终于,捷克变成了纳粹德国。民族沦亡,国家沦陷,那个侍者用绅士的风范和高尚的风骨让人激动和崇拜。
迪迪一生中的女人缘毋须多说,但凡美女屡见不鲜。从妓女到高级妓女,就是不见爱情,只有情爱。所以,善良的迪迪路见不平救下德国小女人以后,这个青春健康的女性势必成为他的最爱。而这个最爱,一心向着德国,一心向着纳粹政治,被洗脑,而且一直在认真的去洗迪迪的脑子。可怜的迪迪的确是好人,为了爱义无反顾,用八百年没整明白的族谱换取纯种“良民”的身份,忘却了国家,被朋友们愚弄。而作为无为的生存者,迪迪确实很聪明,已经聪明到将国家政治都在为自己服务的境界。于是,观者看到了这个内心不安的小男人与纳粹小女人仪式化的做爱中希特勒那张丑陋的脸。
无法去回避这一幕带来的震撼和恶心。老百姓就是这样在政治面前被同化,信仰坚定的扭曲人性。这种可笑的定论在不可笑的年代很可笑。然而,在那个年代之中,哪个人却不是那样呢?不是身体力行,就是口是心非。个体在体制面前,人性在政治面前,真实与荒诞却合而为一,不可否决,也不可撼动。小女人义无反顾的去了苏联战场,临行前瞬间的人性回归也没有让迪迪得到真实的爱的滋润。再见时,女人已经从内裤里掏邮票了。这个转变让人感到悲痛和窃喜。后来,女人死于非命,留下了邮票。后来,迪迪成了梦想中的百万富翁。再后来,他被带红箍的人们带进了监狱。在狱中,迪迪终生希冀的同类们却不曾理睬过他。
导演杰里闵采尔在展示迪迪的回忆时,活灵活现的运用了诸如默片等风格化的影像,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实乃大师手笔。在展示现实的影像中,深色系清冷的画面对应了人物的沧桑变迁。这两种艺术手段活生生的将原著小说的味道更清晰的表现,一个活泼好动,一个深沉内敛。一个人的青春和年迈,一个民族的曾经和现今都历历在目。小人物迪迪的一生在历史沟壑中浮浮沉沉。而影片及原作的命题——我曾经伺候过英国国王,就是一个小人物对于自我的一种评价,一个草根说我曾经如何如何的大众心态,而民族的沉浮则从这个小人物心中展现。
用小老百姓的善良幻化整个时代的变迁,《我曾经伺候过英国国王》这部理性与感性结合的完美电影展示了社会背景无声无息。人性在升腾,在整合,在寻求突破和前行。在这个刻意弱化社会、政治、体制的电影中,唯一可信的还是人性美的永恒,唯一可信的还是善良人性对于国家的关注和救赎。而这部电影和原著小说的好看,还是在于用人类智慧高度反思人类的愚蠢,而不是更愚蠢的去继续什么。

 4 ) 换酒店变富翁,看风云得美女——我的一生,跟英国国王关系不大

很奇怪的片名,第一眼看到时赶脚有点山寨,但是看完简介和其成绩后不明觉厉啊!
资料馆推了海啸奇迹来换这个,刚好,看看很少看的捷克片子。

首先说一点:如果你要带着这个片名去看那你就会超级失望的,里面没有华丽的白金汉宫,没有重兵把守的阵势。

整部片子通过多种的闪回和回忆的切换讲述小个子“传奇”的一生,中间穿插各种细节和故事,信息量超大。

从最开始的小酒店到最后到曾伺候过英国国王的师傅(这也是唯一和片名有关系的)的大型豪华酒店,小个子一次次的成功升职,一次次的亲眼见证权势金钱的好处和腐败,一次次的看到色情服务的糜乱。同时,小个子的手法也逐步渐长,一次次的打败身边的“敌人”(干涉自己的同事),慢慢的攒钱变富,当然还有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女体“盛宴”!

多处镜中闪回,相同镜头切换变化,在一次次的回忆中,小个子逐渐成长:从最开始的不找人钱到最后的分文不差人,从开始屡试不爽的扔钱币到最后的放回口袋,而始终不变的是他对生命中的每一位女人都用了那甚为浪漫的一招,包括最后的德国妻子。
自己的乐于助人使其认识了妻子,也使自己变成了叛徒卖国贼,而好战爱国的妻子毅然选择投奔战场一线,留他自己在旅馆改造的种马人类研究所。

电影的最后,之前很在意的华丽奖牌放在了动物身上,极具讽刺意味。

电影虽平缓但是讲述的内容很多很多,必须推荐一下。

 5 ) 每一个时代的向上爬都是绝望的。

每一个时代的向上爬都是绝望的。

因为徒劳无功。小到一个懂得人性的小招待,大到把世界卷入战争的小胡子,都是如此.

电影往往会让人们失去想象力,因为阅读文字的场面而产生出来的想象是每个人都不同的,但是已经形成画面的场面却让所有人拥有了共同的影像,或者不如说,剥夺了他人想象的空间。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却有人做得还不错.这部片子有很多技术上值得称道的地方.好在它把很多技术隐藏得十分自然,观众并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中电脑处理的场面.而化妆师把他和希特勒的外部特征渐渐融合的时候,观众都会对这种细节会心微笑.

扬•迪特自然是一个时代的镜子,他每次把钱撒向地面的时候都有一种小人物恶作剧般的快感.但是这不仅仅是他,即使不在那里,不在那个时代,人们依然希望看见那些讨厌的中产阶级趴在地上捡钱.富人们的圆桌瓜分着佳人的身体,而扬•迪特则爬上去实打实做了点功绩.当欧洲的权贵们分享捷克的失败而达成妥协的协议时,希特勒则爬上了欧洲的土地实打实把所有人干掉了.那个具有传统道德感的万能绅士总管也被逮捕了——无论怎样的绥靖和中心主义,英国国王的派头解决不了小胡子的野心。无厘头的小人物终于在犹太人的邮票中得到了想要的,小胡子也终于把他恶俗的种族清洗弄成了真。向上爬的极至是——自己最终相信了自己对外的装样,把自己也给骗进去,于是扬•迪特终于觉得站在了梦寐以求的位子上。即使这样的代价是进入一个困境15年。

当然,唯一解决这种向上爬困境的办法是,去边界,逃离所有的等级阶梯。承认自己是个什么东西是世界上最简单也最难的事情。等扬•迪特终于喝着朴实的啤酒时,那个把世界都变疯狂的家伙也早就把自己杀掉了——他还不如当年继续考美术学院呢。天下都太平。可惜欧洲美术学院是个最讲究等级的地方,干脆就没有带他玩,所以自作自受被屠杀了。

 6 ) 兜售香肠,或伺侯英国国王

    “我的一生,只向往成为百万富翁,但在成为富翁之前,我只想在火车站兜售香肠。”
     另一句话也很经典,“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前个晚上,又看了一部赫拉巴尔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我发现我看过的捷克电影,几乎部部精彩。

    一个简单的小人物奋斗故事,依然是二战前后到布拉格之春之间的时间为背景。一个小个子靠小聪明、努力和运气,好不容易一点点从卖香肠的到饭店服务生到饭店首席服务生,被一个德国纳粹军人姑娘看上,成了她的丈夫,到成为百万富翁自己开饭店,却因为成了百万富翁而进了牢房。离开监狱后,他又接下了一家废弃的小酒馆,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情节很荒诞,不时让人发笑。有几个有意思的片段:

    一个卖绞肉机的商人,喜欢把钱一张张地铺在房间的地板上,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币,自我陶醉。

    在一家布拉格著名的豪华饭店,捷克将军在吃掉了N只火鸡,喝了N瓶酒,一夜玩了4个姑娘后,临走前结账。将军不耐烦地听饭店经理说完一串账单后,拿出厚厚一堆钱,只用几张付了账单,剩下那堆钱,一张塞给了女服务员,又拿一张塞给了小个子,后来将军看看手上剩下厚厚一堆钱,干脆全部塞给了小个子,潇洒离去。

小个子是个浪漫男,每次和他心爱的妓院姑娘做爱,都要在姑娘的身体上布满鲜花和美食,从此轻易就俘获了姑娘的芳心。这一幕床上浪漫很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的镜头。看来男人都认为鲜花能取悦女人。

    德国姑娘丽莎和小个子结婚后,为了响应希特勒号召,制造优等人种,有一天她说,今晚我很可能怀孕。于是和小个子上床。小个子忙乎的时候,丽莎两眼充满虔诚地紧盯着墙上的领袖画像。忽然,丽莎的脸长出了胡子,变成了希特勒的脸,于是小个子颓然倒下。当然,这仅仅是小个子的幻觉。

    后来,豪华饭店成了德国人的优秀雅利安人种配种中心。小个子的任务是把那些用来配种的姑娘们照顾好。在她们面前,他根本不算个男人,姑娘们经常光着身子,在小个子面前旁若无人地走来走去。光着身子的姑娘们的笑声,很是超现实。

到了交配的日子,披着白纱的姑娘们,穿着军装的男人们,一个个排好队,走进一间间房间,去完成元首布置的培育下一代的光荣任务,气氛蛮像是庄严的。

    小个子靠丽莎从犹太人那儿搜来的邮票成了百万富翁,丽莎却死了。小个子终于实现梦想开了家饭店。他染上了卖绞肉机的商人的癖好,把纸币一张张地贴在墙上,几乎贴满了一整面墙,作为装饰。

    有一天,小个子还在继续把钱贴上墙,来了两个带着社会主义红袖章的人。告诉他,饭店的一切都归公了,他惊讶地问,我坐的这张椅子都不是我的了吗?红袖章进一步告诉他,百万富翁们都抓进牢房了,小个子强调说,我也是百万富翁。问,你有多少钱?小个子答,我有1500万。红袖章说,100万关一年,那你得坐15年的牢。

     小个子进了牢房后,看见昔日的富翁们老老实实围坐在一起,埋头干扯松羽绒的活。小个子也领了一袋,依然像从前当服务生时候那样,很谦卑地坐在了一旁。

    赫拉巴尔真是个有意思的老头。原来,捷克人比中国人更知道,如何穷开心

 短评

7.7

6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幸福来自遭遇的不幸。。。对花的偏爱,镜子中女性身体。。。纯粹人种培训中心。。。服务生掀桌子。。最后他把一开始骗的钱还了 一个轮回对金钱与女人的态度变化,永远的旁观者姿态

11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当年忍住没看下载是对的,大银幕上前半段尤其华丽。为财色所迷的小个子在乱世中得悟人生真谛的故事,很流畅,只是交叉叙事中有些生硬的地方。CG有点假,但用的都是地方。

16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绝对好看,可惜借出去就没影了,没影了没影了

20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喜欢这种用戏谑并妙趣横生的方式轻松表现大时代的风格。“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的遭遇”,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以及第二次捧着热狗追火车的镜头是泪点。

22分钟前
  • 可乐杨
  • 力荐

很特别的一部电影。捷克大作家赫拉巴尔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原著。导演伊利·曼佐曾改编过6部赫拉巴尔著作,其中还有两部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23分钟前
  • shlaiyaya
  • 推荐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是天主教教会,他们买卖的东西谁也没见过,摸过。我们称他为上帝。

25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看该片的过程中,总是想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其实,两者的风格相去甚远,但酒店、侍者甚至旗帜、语言、纸币、邮票等的那些精致的细节,还是有颇多可比较之处的。作为捷克新浪潮的重要导演之一,伊利·曼佐早已经跨入大师的行列,该片是他晚年的巅峰之作,细节做到了极致,但不如早年作品那么锋芒毕露

30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不错。

32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相比起曼佐的前作,此部新作微微让我失望。

35分钟前
  • 37°2
  • 还行

赫拉巴爾。

36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推荐

近年来看过的好片之一,几乎没有之一。光色、节奏、音乐、故事||很喜欢片中巴黎饭店的领班先生。非常有派头。||主角的德国妻子真是个健康美的姑娘。人被意识控制的时候无可厚非||虽然整个片子和英国国王没半点关系||明天去布拉格

37分钟前
  • 开花的刺
  • 力荐

这是真正的一个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的片子,我们的主人公一直做着服务生的工作,一直追逐着金钱和女人,追逐着百万富翁和身份的认同,镜子里面对于自我的审视,抛弃硬币追逐大利的习惯,和为了成为百万富翁的认同宁可锒铛入狱的举动都是不错的情节,当然,还有非洲国王和他和纳粹妻子及取种的故事都不错

39分钟前
  • mark
  • 推荐

这就是三大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

40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很文学化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小人物的有趣

46分钟前
  • 大刚
  • 还行

愈发觉得伊利曼佐才是东欧的费里尼嘛~!看那纷纷扬扬的马勃菌,看那肥硕的女人屁股,看那记忆深处的一片金黄。。。。看的第四部伊利曼佐

48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力荐

清理五星的牺牲品,四星半吧

52分钟前
  • gris-gris
  • 推荐

门泽尔改编的赫拉巴尔还是最为地道。对原书删减和“语流”风格的保持很到位,而采用的这种时时闪回的剪辑方式也很有趣。默片技巧(由片头那段默片提示)很引人注目。这是一次成功或者接近完美的改编。当然扮演主角年老时候的演员比年轻时候的好太多了……

5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非常好看,太应该去看看小说了~~

56分钟前
  • 厨房里的ATC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