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第四季

海外剧英国2020

主演:奥利维娅·科尔曼,海伦娜·伯翰·卡特,吉莲·安德森,乔什·奥康纳,艾玛·科林,托比亚斯·门基斯,查尔斯·丹斯,克莱尔·芙伊,玛丽昂·贝利,埃默拉尔德·芬内尔,艾琳·多尔蒂,斯蒂芬·鲍克思,安格斯·里,弗莱迪·福克斯,查尔斯·爱德华兹,理查德·古尔丁,佩妮·唐尼,萨姆·菲利普斯,莱迪·托马斯,迈克尔·科尔根,杰夫.伯顿,凯文·麦克纳利,保罗·杰森,尼古拉斯·戴,理查德·西姆斯,唐·加拉格尔,盖伊·西纳,约翰·汉弗莱,贝恩·科拉科,尼克·欧文福特,Andrew Piper,Michael Buerk,Tom

导演:本·卡隆,保罗·惠廷顿,朱里安·杰拉德,杰西卡·霍布斯

 剧照

王冠第四季 剧照 NO.1王冠第四季 剧照 NO.2王冠第四季 剧照 NO.3王冠第四季 剧照 NO.4王冠第四季 剧照 NO.5王冠第四季 剧照 NO.6王冠第四季 剧照 NO.13王冠第四季 剧照 NO.14王冠第四季 剧照 NO.15王冠第四季 剧照 NO.16王冠第四季 剧照 NO.17王冠第四季 剧照 NO.18王冠第四季 剧照 NO.19王冠第四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9:17

详细剧情

本季涵盖1977年到1990年的事件,撒切尔夫人和戴安娜正式登场。   1970年代来到尾声,英女王伊丽莎白 (Olivia Colman)一家煞费苦心为年届30依旧未婚的查理斯王子 (Josh O’Connor)寻找一位得体的新娘,以确保王位后继有人;英国上下则因为首位女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 (Gillian Anderson)提倡极具争议的政策而动荡不安。随着撒切尔夫人带领英国参战福克兰战争,继而引起英联邦之间的纷争,她和英女王的关系势如水火。此时查理斯王子与青春正盛的戴安娜·斯宾塞女爵 (Emma Corrin)童话般的爱情正好为英国人民带来一丝安慰,使他们团结起来。然而,宫廷之内,整个王室却日趋决裂。

 长篇影评

 1 ) 第5集剧评:一个贫民想要改变社会需要几步?他翻墙进入白金汉宫

闯入女王卧室的平民费根

王冠第四季第五集(S4E5),是王冠四季以来我最喜欢的单集之一。然而它并不在这一季的讨论焦点之列——戴安娜王妃显然是最引人注目的光点,人们再次被这位“人民的王妃”的美貌和气质所打动,为她在王室遭受的恶劣对待义愤填膺地去讨伐查尔斯和卡米拉。但是对于当今社会,第五集,这几个八卦焦点几乎完全没有出现的一集,才是更有深入讨论意义的——因为我们当下面临着相似的痛。

IMDb有一条评论说,这是“commoners-focused”的一集,即,将镜头焦点对准普通人的一集。我几乎怀疑是编剧为了和第二季第五集的“普通人”焦点呼应,因而将这一集也交给了一个普通人和王室的碰撞。S2E5的标题是Marionettes(提线木偶),是一个普通的报社记者写了一篇文章批评王室,引发了一阵民众质疑和挑战王室的热潮,最后女王秘密接见了这位记者,记者给王室提出了几条建议,大多数建议王室都采纳了,也从而度过了这次王室舆论危机。而S4E5,标题直接是这位普通人的名字:Fagan.

剧情如果当一个段子说特别简单:一个神经病闯入了白金汉宫女王的卧室。但这一集显然不是将它当一个茶余饭后的搞笑段子来调侃,而是严肃地对待了这件看起来很小的“奇闻逸事”的前因后果,这串起的因果链和逻辑链,正是我们当今的世界,之所为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如果没有看到这个历史背景及其与我们当今的关联,就会像一些网友一样奇怪地质疑为什么要把这种鸡毛蒜皮的、太阳报那种八卦报报道的“ trivial occurrence” 正儿八经地拍上整整一集。

80年代初期,英国失业率飙升,经济低迷。一个伦敦的底层油漆工人,Fagan,丢了工作丢了老婆孩子,只能每两周排队领失业救济金度日。与此同时,撒切尔夫人力排众议发起了对阿根廷的福兰岛战争。战争获胜的消息传回来后,英国人士气大振,撒切尔因而赢得了民众再次的支持和拥戴。而在战争胜利之夜,Fagan并不开心,作为一个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仍然强烈质疑着撒切尔的经济政策。他甚至想跟撒切尔谈一谈。他问失业救济处冷漠的工作人员老板是谁,他要去投诉,工作人员骂他是白痴,不以为然地说,你去找啊,去找国会议员。于是他真的去找了国会议员。国会议员用惯用的官僚礼貌接待了他。接下来的对话非常精彩,我忍不住全文记下来:

(接下来几个关键场景我都做了原话摘录,有的英文原文实在太精彩,我懒得也舍不得一一翻译了,大家凑合看吧。英文对白一部分来自我盲听打字,一部分来自我在网上搜到的剧本原文)

【对话场景一:费根和国会议员】

"What can I help, Mr. Fagan? "

"I want to talk someone about the system. "

“Whcich system?"

"This system, Britain."

"What is it about this system that bothers you?"

"It's unfair.And disgrace."

然后国会议员开始岔开话题,问他平时做什么,费根答做油漆装修,但是最近活不多,这是因为国家没有投钱在房屋装修上。通过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政策相联,他把话题引回到了撒切尔身上, 责怪撒切尔把钱都花在一场完全没有必要的战争上。议员表示反对,表明自己支持战争的立场。于是费根问他知道这场战争花了多少钱吗,”民主制度的捍卫者“国会议员说,“我当然清楚,政府有公布数字。” 费根接着说:“Why would you spend over 3 billion pounds against total strangers rather than looking after your own family?"

接下来议员进行了一番义正言辞defend演讲,证明 Falklands 战争对英国而言的正义性和必要性,然后总结陈词,感谢费根的关切,“我会记录下来的”。费根说,“不,你不会。”赌气的议员就立马写在了小本本上,等于下了逐客令。

费根没有立马离开,继续把注意力切回撒切尔身上,看着议员背后墙上撒切尔的肖像照说,“真的有必要把她照片挂在这吗?搞得像土耳其或伊拉克。” 议员说:

“She is my boss."

“I am your boss, I am constituent. "

"You voted for me?"

"You must be joking."

议员说,“原谅我没有把你当boss,因为撒切尔是保守党党魁,我是保守党一员,所以我觉得她是我的boss。”

费根又开了几句不友好的玩笑,议员这下直接站起身逐客,并且再次礼貌地重申,

"if you still wish to register your protest, I suggest you do by vote or peacefully in the street, as your right in a civilied and democracy. "

"But I want to talk to someone about her, whom do I speak to?"

议员先是不以为然地建议了反对党党魁,然后戏弄地说,“如果那不行,就去找女王。她每周二都会和首相有一个私人会面,为什么你不直接去白金汉宫直接问她呢?“

费根离开。

之后,费根真的坐公交车去了白金汉宫,从侧面的铁栅栏翻了进去,并且躲过了监控和门卫,进入了白金汉宫内部。但是这一天,女王不在白金汉宫。他被一个侍女发现了,但是赶在众人追查到他之前,他又成功地从白金汉宫出来了。

王室并没有很重视这次意外,仅仅当作一个笑话来调侃,甚至都没告诉唐宁街。这也就给费根第二次成功的闯入提供了机会。过了一阵,费根第二次秘密闯入白金汉宫,这一次,他成功地见到了女王, 在女王刚醒来的清晨。

【对话场景二:费根和女王】

在最初一系列的惊吓慌乱后,女王和费根展开了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

-费根:“就给我一分钟,好吗?……我只是觉得你见一些‘正常’的人会更好(Just… gimme a minute, will ya?……I just thought it might be good for you to meet someone normal)”

-女王:“我一直见的都是正常人(I meet normal people all the time).”

-“不,你没有。你见的都是举止良好的人,卑躬屈膝。他们不是正常人(No, you don't.Everyone you meet's on best behavior.Bowing and scraping. That's not normal)”

- “所以这就是正常?(And this is normal?)”

-“这可以是。如果我能够冷静下来(It could be, if I ever calm down.)”

在一阵生活化的对话后……费根说,“什么方法我都试过,写信、跟我们国会议员谈,但是都没有用,民主的幻影(mirage of democracy), 所以我来找你,国家元首,你是我最后能够求助的了,一个可以真的做一些的人(the head of the state, you are my lastly resort, someone that can actually do something)."

-“What is it you would like me to do?"

-"Save us all from her."

-" Who?"

-"Thatcher. She's destroying the country. We've got more than three million unemployed. More than at any time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Doesn't that bother you?"

- Yes, it bothers me greatly. But there's nothing I can do about it." When you've been in my position as long as I have, you see how quickly and how often a nation's fortunes can change. Joblessness, recession, crises, war. All these things have a way of correcting themselves. Countries bounce back. People do. - Because they simply have to.

- That's what I thought. That I'd bounce back. And then I didn't. First the work dried up,

then my confidence dried up.Then…the love in my wife's eyes dried up. And then you begin to wonder, you know, where's it gone? Not just your confidence or your happiness, but your… They say that I hav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now.I don't. I'm just poor."

- The state can help with all of this.

- "What state? The state has gone. She's dismantled it, along with the other things we thought we could depend on growing up. A sense of community, a sense of,you know, obligation to one another. A sense of kindness. It's all disappearing."

-"I think you're exaggerating.People still show kindness to one another, and they still pay their taxes to the state."

-"And she spends that money on an unnecessary war and declares the feel-good factor is back again. In the meantime, all the things that really make us feel good, the right to work, the right to be ill…the right to be old, the right to be frail, be human,mmm, gone. You may think you're off the hook. but she's got her eye on your job, too. You'll be out of work soon."

-Let me assure you, Mrs. Thatcher is an all-too-committed monarchist.

-"She has an appetite for power which is presidential, and in this country, a president

and a head of state cannot coexist. Mark my words, she's put us out of work.She's quietly putting you out of work."

对话基本进行到这里为止。这时候侍女端上来早茶,看到这位陌生男子震惊了,女王说,我没事,然后轻声跟她说,请叫警察来。在警卫赶来之前,女王问费根,还有什么要对她说的吗,费根看着女王,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说出一个词,“No。“ 我本以为这个沉默里他充满了失望,因为他发现他所resort的最后一个希望也对他的境况、对这个system无能为力,甚至,可能,也是同样的冷漠。但是,他接着说,”Thank you。“ 女王明显松了一口气,表情缓和,说,“我希望这件事后他们不会太为难你。” 费根又说了一句,“Thank you。”

这时候警卫冲了进来,费根伸出手要跟女王告别,警卫呵斥道,“Don't touch her!" 女王微笑说,“没关系。” 于是跟费根握手,并说,“I shall bear in mind what you said. " 费根不置可否地低下头,松开了女王的手。警卫冲上来押走了费根。女王一下靠在沙发上,猛松一口冷气。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费根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撒切尔大获全胜。这其中有两段非常重要的对话,值得摘出来。

【对话场景三:撒切尔 x 女王】

第一段是发生在撒切尔和女王之间。

撒切尔为这件“国耻”向女王道歉,并且痛斥费根这样的暴力的”trouble maker“。

女王却替费根说话,”但他并没有使用暴力,实际上,整个过程中,费根伤害的只有费根先生他自己(他被玻璃划破了手指)。“ 紧接着,女王把矛头指向了撒切尔:“费根先生作为一个失业受害者,不能全怪他。你上台三年以来,失业率已经翻倍……“

撒切尔打断女王,义正言辞地说,“失业只是暂时的,而且是给英国经济施加药物的一个必要的副作用(necessary side-effect)。“

女王也不示弱,打断撒切尔的演讲,“ 那我们是不是要对这个药更加小心?一些可怕的治疗,别把本该治好的病人治死了。像费根先生这的民众正在为生活挣扎,难道帮助他们不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吗?What of our moral economy?“

撒切尔继续不慌不忙演讲,“如果我们国家要转向正轨,就必须抛弃过时的、有误导性的“共同责任”(collective duty)" 观念。只有单个的人和家庭。自利(self-intereted)的人会让他们自己过得更好,这才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我的父亲生意失败了可没有国家可以依靠,是经营家庭的风险和责任促使他成功。“

女王似乎对这样的三观感到震惊,笑着说,“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你父亲那样了不起。“

撒切尔直接撕破脸,“你看,这就是我们不同的地方。我认为每个人内在都有这个能力。“

女王继续追问,“甚至包括像费根先生这样的人吗?“

撒切尔说,“费根先生,另当别论。两个不同的医生都得出结论,他患有精神分裂。如果他因为精神问题会免于刑事起诉,那么他会被关在一个nice的精神病医院,以确保他不会再造成危害。”

说完这话,撒切尔看了一眼表说,“我得走了,我要去参加胜利大游行。”女王惊讶地问,“什么胜利大游行?” 撒切尔站起身骄傲的说,“夫人,我们刚刚赢了一场战争。”

【对话场景四:女王x菲利普】

第二幕发生在女王和菲利普亲王之间。他们一起在电视机前观看意气风发的撒切尔在胜利游行上向民众挥手致意。

女王说,“我觉得她操之过急了,现在我们这里保安又加强了。”

菲利普说,“她是为了保护你。”

“From what?“

“From lunatics."

女王引用了费根的话反驳菲利普,"Normal people. My subjects."

菲利普感到无语,“Come on. That man was clearly a lunatic.And a fool.“

女王坚持,“Yes,but in the best sense, like Lear's fool.“

菲利普打断:“Don't get all…Shakespearean with me.“

女王笑了一下,不再纠缠。

所有相关对话到此结束。

不知道你看完我摘取的这几个重点,是不是还会觉得这只是一个街头小报的无聊闹剧。当然我相信,这个过程的细节未必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甚至,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费根说,“当时女王马上就跑出去了”,也就是说,这场对话可能根本就没有发生。所以基本上,这一集是剧作者Peter Morgan的再创造,但正是这次再创造,赋予了这一集巨大的力量,为观众理解历史和现实提供了极佳的诠释脚本。

仅仅就剧情来说,它呈现了一个极具张力的三角关系:费根-撒切尔-女王。我画了一个简陋的图来简单说明。从最直观和简洁的关系来看,撒切尔的政策导致了平民费根生活的不堪,他认为这是系统的问题,想通过直接与撒切尔谈话来纠正这个系统,然而这个通道被堵死,于是他只有不借助任何系统直接以个人的行动,闯入这个系统的最高层,面见女王,以争取纠正这个错误的系统。他在直接目标上成功了,却在最终目标上失败了,因为女王没办法约束撒切尔的政策。

这是故事的基本架构,但它如果只是一个好故事,不值得我大费周章在这里码这么多字了,这里,更关键是每个人及人物关系背后所代表的符号、结构和社会事实。我在这个三角关系里再加上更多细节信息,包括费根的社会身份,我们就可以看到另一个层面的意义。

这里的左右不只是字面上的左右,实际上就是政治光谱里的左右。撒切尔是典型的自由保守主义者,费根的工人身份注定了他的利益诉求是偏左的(资料显示他某个时期还加入过工会)。而女王在中间,她既不能左,也不能右(当然女王自己真实的政治立场另谈),对于左边的费根,她是同情,对于右边的撒切尔,她是怀疑,但是她能表达的只能限于态度了,没有更多的行动可以采取。但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撒切尔到底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导致费根沦落至此,为什么女王很怀疑她的政策,那么在反对声如此大的情况下,她的政策为何又能推下去,需要我们回到当时的时代场景里去看。

二战后的欧洲白废待兴,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给欧洲的复原打入一剂强心剂,为欧洲带来一段时间的繁荣,这个时候,盛行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原则,强调经济国家干预,也为民众提供诸多福利。这也是费根说的,小时候所依赖的那个国家和社会。但是到了六十年代末,强心剂的作用走到了尽头(这也是1968年欧洲革命风暴的背景),与此同时,战后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与黄金脱钩,石油危机爆发等一系列事件,导致欧洲陷入了70年代的经济低靡,英国处在这场危机风暴的漩涡之中,本土制造业每况愈下,通货膨胀严重。

这时候,时代在酝酿着另一股决定全球半个世纪的一股力量。70年代,经济学家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Chicago boys)提出的自由主义经济逐渐被重视,并在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派经济学因为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中复兴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自由市场的中心位置,而被称为“neoliberalism"。中文翻译为“新自由主义”其实体现不出来与“new liberalism"的区别,但英语“new“和“neo”的区别是,前者就是”新出现的“,后者有”复兴“、”复制“的意思。也就是说,70年代,人们开始认为经济问题原因是国家管得太多。哈耶克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撒切尔。当时刚刚成为保守党领袖的撒切尔,曾经在一次党内会议上,举着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让大家看见,并且说,“这本书就是我们所相信的。”

而这一经济思想在这个世界上最早得到政策落地的并不是英国,而是智利。1973年,智利的陆军总司令皮诺切特用流血的军事政变推翻了民选的左翼社会主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成为智利大独裁者,并立即启用“芝加哥男孩”这批经济学家来推行市场经济,比如废除最低工资,取消工会权利,对国有银行和企业私有化等等——听上去是不是很耳熟,这些正是撒切尔在当政后也力推的。当然,皮诺切特是一个争议极大的人物,不仅因为他暴力镇压国内异己,还因为他的政策同时带来了经济起飞和失业率飙升——这也几乎是所有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的国家会面临的争议。对此,右派可能会说,“这是国家转型必要的side effect“——正如撒切尔对女王解释的一样,左派则会批评说,这说明经济起飞这些衡量标准本身的不可靠和虚伪。有趣的是,皮诺切特和撒切尔是好朋友,撒切尔发动对阿根廷的福克兰战争时,智利是唯一支持英国的拉美国家,后来撒切尔还去探望过这位后来因为多项罪名被软禁的独裁者(有点不知道撒切尔痛斥别的非民选领导人的立场是什么)。

那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撒切尔在70年代末当选后,就开始在英国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在这里,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些政策及其影响,可以用一个跟我们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对照,即我们的“改开”。刚好都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仿佛是世界规律注定的dynamic,世界上几大重要领导者人都聚齐了,要推行这一政策。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的英文版,他将四位领导人作为了封面并排在一起:撒切尔,皮诺切特,里根,以及我们的春天的故事。当然各国具体的实施情况都有不同,但趋势一致。

在英国,费根面临的情境就是:国家福利打碎,改为私有化,把国有产业和资产都扔进市场的浪潮里竞争——意味着铁饭碗没了,工人们需要竞争上岗,只有少数有能力或有关系的才能抢到饭碗了,因此大批人失业;打压工会、抑制罢工——工人的能力被削弱,失去了议价能力(我猜这或许也是费根被各种忽视,没有办法通过任何合法手段表达诉求的原因之一);收入税削减——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房价上升……

当然,这些政策是撒切尔在三个任期内逐步采取的,未必跟费根事件发生时间完全重合,但那时国企和福利私有化已经开始,这在王冠前几集也可以看到。我们可以看一张英国失业率图(如下),在费根事件发生的1982年,英国的失业率趋近历史顶峰。

新自由主义带来的不只是失业率,这是最直接和表面的结果,对社会影响更大的结果可能要数,费根跟女王说的:

"What state? The state has gone. She's dismantled it, along with the other things we thought we could depend on growing up. A sense of community, a sense of,
you know, obligation to one another. A sense of kindness. It's all disappearing."

简而言之,即,拆毁人们的社区互助和对国家的依赖,每个人都变得更加个体化,变成一个独立的劳动力,进入竞争性的市场,参与竞争,角逐饭碗,角逐注意力。经历过改开的国人,可能多半会觉得这是对的,这是社会活力的来源,是经济的驱动力。但是与此同时,当近些年“打工人”和阶层固化越来越多出现在公众的讨论中,当人们抱怨着看病难和读书难,当人们斥责着假摔的南京老太太和某些公司司机,当人们发现小区里谁也不认识谁,人与人的冷漠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丧文化成为年轻世代的主流时……我们的suffering其实跟费根的痛苦并无太大差异。

这是一种依赖于大量牺牲的所谓的“进步”和“跃升”。当然,撒切尔们不会觉得这是牺牲,从他们主观上来说,牺牲一部分人当然不是他们的目的,只是手段,或者说阶段性的必要的现象。因为他们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最终所有人都可以获得他们应得的。强大的人坚信所有人都应该强大,懦弱的人不值得同情。国家不需要为这些人负担。弱肉强食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就像撒切尔和女王的对话说到的,

撒切尔:“如果我们国家要转向正轨,就必须抛弃过时的、有误导性的“共同责任”(collective duty)" 观念。只有单个的人和家庭。自利(self-intereted)的人会让他们自己过得更好,这才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我的父亲生意失败了可没有国家可以依靠,是经营家庭的风险和责任促使他成功。“
女王“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你父亲那样了不起。“
撒切尔:“你看,这就是我们不同的地方。我认为每个人内在都有这个能力。“

紧接着,女王不放心地追问了一句,“甚至包括像费根先生这样的人吗?” 显然,这是剧作者借女王的话想要表达的观点,以及想要借助费根表达的观点,你们说好的先富带后富呢?真的都富了吗?还是贫富差距反而更大了?真的每个人都可以走上这条路,获得成功吗?在这一集,因为集中批判撒切尔,剧作者赋予了女王同情心,让人性的温情在女王和费根之间发生:女王和费根交谈,并握手,女王也因为这次来自平民的意外闯入获得了心灵的震动和对国情的新认识,于是对撒切尔展开了质疑,也在菲利普骂费根那个“神经病”时将费根归结为”李尔王”(如果我们对比起史实是女王根本没有和费根交谈,可能会更加唏嘘)。当然,女王的反思不可能会是彻底的,在菲利普说“别跟我扯莎士比亚”时,她也只是笑笑不再纠缠。她的同情让她发出了疑问,也为费根说话,但她的position让她只能止步于此。

至于撒切尔对女王这个追问的回答,当然也是这个故事真实的结局,正应验了福柯对现代性的透视:这些被定义的“不正常”,都要被推到边缘,集中关起来,比如送到精神病医院。但从这一集里我们可以看到费根对社会其实是非常有洞察力的(当然要感谢编剧),他没有直接怪罪于某个为难自己的官员,而是直接将自己的困境诊断为”这个系统出了问题”(这几乎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同时,他将自己的经历精确地总结为”民主的幻影”:这个系统,设置好了民主的流程,提供了若干民众表达诉求的渠道,然而,国会议员压根不会把给自己投票的一个小p民当boss,依然认定自己的党魁或者国家领袖是boss;一个底层工人想要指出这个社会的问题,他只能,打破皇宫的窗户,翻墙进去找这个系统的最高元首谈话,然后被抓起来,送进精神病医院。

剧集的各组对比意味深长,一边是撒切尔战争的胜利,一边是费根遇到的这个制度带给他的不堪与挣扎,一边是女王忧国忧民同情贫困百姓,一边是撒切尔坚信人人都必须强大。

英国经济后来当然获得了飞升,从刚才那张图线性图我们也看到了英国的失业率逐年下降,直到1990再次回升,整体经济也在撒切尔下台那两年转为衰退,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简单而言,纯粹从经济增长数字来说,新自由主义很容易带来飞升,也会带来物质的极大丰裕,但是它同时伴随的贫富差距的扩大、环境的破坏、人文精神和社会凝结力的陨落以及危机愈加频发的风险。新自由主义就像给社会吃了兴奋剂。

有一位不喜欢这一集的网友在IMBD批评了编剧Peter Mogan: “he is fully out in the open attacking the Monarchy and anything conservative while implicitly promoting socialist viewpoints. He should know better since his mother escaped from Communist Russia and his father escaped from socialist Nazi Germany. ” 我没有查到Peter本人的政治倾向,但是这一季的Crown,的确充斥着对君主制度的批判(尤其是第7集对一个皇室秘密的揭露),我都震惊于保守的王室会允许这样的内容被公映——这可能从侧面说明了民主的存在?也或许在英美,艺术创作的民主自由远远比底层民众的自由诉求表达多得多。

而对于本季中撒切尔,不难看出,剧情也是批判多于褒赞,撒切尔的政策带来的后果或存在的问题,本季通过整整一集来充分展现,而其政策带来的好处,却只是一笔带过。或者更公允的说,第四季剧集是让王室和撒切尔互相批判,借撒切尔批判王室(第二集),借女王批判撒切尔(第五集和第八集)。在2020年,或者说,在近几年保守右翼纷纷活跃于各政治经济舞台的情境下,这样的批判或许更能引起回应。

有趣的是,虽然费根被主流系统避之不及,却在非主流界获得了认可。1983年,也就是“费根事件”的第二年,英国朋克乐队Bollock Brothers 翻录Sex Pistol的著名唱片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将其remake成电子的“Never Mind the Bollocks “,请了费根来参与,唱片封面即是费根。他是个多么酷的摇滚符号啊。

唱片封面上的费根

The Bollock Brothers的唱片

中间那位是费根先生

相关的,必须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集的配乐,开头呈现费根生活时就播放了The Cure 的Boys Dont't cry。这又是神来之笔。后朋乐队The Cure 1978年成立于英国苏塞克斯, 这首歌1979年发布,也是当时以及后来的大热歌。像那位形容本集为“common-focused"的网友说的,“The songs from The Cure symbolizes the changing time in this era, foreshadowing the revolutionary concept of Punk Rock and Grunge music in the 90s, further constructing the weird position the crown repres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

(这篇文章写得比较匆忙,许多内容有瑕疵,欢迎交流,我之后会不断修改完善)

部分Referece:

网友评论来自IMDB://www.imdb.com/title/tt9812688/reviews?ref_=tt_urv

失业率插图来自://www.economicshelp.org/blog/glossary/thatcher-economic-policies/

 2 ) 五星给予全季,关于戴安娜,不止是婚姻,说一下她真实的原生家庭

这个剧评,并不能单纯视为是第四季的评论,更多是追剧三年的一些个人感想。

关于戴安娜,虽然我在小时候就听过这位王妃的芳名,但真正对她有了解的兴趣是在知道《王冠》要拍摄与她有关的内容后,我对这位王妃的感受一直不算太好,虽然网络上对她的称赞比比皆是,但之前认为她并不十分美貌,所以不大在意“英伦玫瑰”这种美称,至于其悲剧的婚姻,无论是了解之前还是之后,始终认为“可怜”“受害者”这种理由只能让人同情,远远不能让人喜爱。目前我对戴安娜王妃的态度依然是“中立”,既不褒扬或崇拜,也不去批评。

首先是她的原生家庭,“平民王妃”这种谣言应该早就被打碎,斯宾塞百年贵族不论如何与“灰姑娘”“麻雀”都不沾边,“平民王妃”的说法可能源于“人民的王妃”,后者五字可谓真知著见,戴安娜的确极受英国人民爱戴,而且这种爱戴的理由并不肤浅,前者是不知所云,“灰姑娘”可以解释她身为一个土气的普通lady,突然被放到世界舞台上倍受瞩目,但是英国本身从未实行过贵庶婚姻,也不存在“prince”必须娶“princess”这种规则,贵庶婚姻广泛实施于德国一带的王室,英国是真的存在“平民百姓”做王后这种旧例的,虽然很长时间里一直是王子公主通婚为主流,但与本国贵族结婚也不存在任何王室婚姻规则问题。

戴安娜婚姻的悲剧,我认为她的父母(原生家庭)要对此负一定责任。不是一方出轨就叫悲剧,她婚姻很多不幸是因为她没有很正确地面对这个问题,她在一开始选择婚姻时就知道卡米拉的存在(当然她的不幸不仅是卡米拉代表的夫妻情感关系问题),但她没有更审慎地去面对。之后她也一直用自虐、逃避来解决问题。她的父母不仅没有示范、教她如何处理与看待个人情感,而是在她年仅18岁,思虑不成熟却又要面对王室婚姻的时候,也没有给予过有用的关怀或帮助,或者是关心她的感情问题,劝慰她更理智地对待,反而一直是她的朋友在她周围,在影片中她的两位grandma,也没有任何正面引导(现实详见后)。戴安娜选择与查尔斯结婚(明知双方了解与感情不够多且对方另有情人),本身就是不明智的,但是明知她只有18岁,却毫不为她未来生活作着想,只想让她成为王妃,这种明明知道不少成人规则却让她往火坑里跳的人物也颇可憎。

王室一方,是认为查尔斯年届三十,该娶妻生子,以催婚的态度,抓住一位资质合格的女士,自然希望查尔斯与此女缔结婚姻,不过是与现代大多数儿女已达婚龄的家长一样,单方面热情满满,无关这女士内心如何,未来何方,当太子妃还有不愿的事吗?儿子虽有蚊子血,可以一般心境揣度,一个不好看的已婚妇女在心头又能鲜艳几年,威尔士亲王拈花惹草也是正常事件,身为女人本就该忍则忍,作为储妃更该大局为先。“喜欢不喜欢”,在普通家庭考虑婚配时仿佛也在物质条件之后,何况王室,再者查尔斯对戴安娜也并不完全不爱,戴安娜漂亮性格好,迟早查尔斯回心转意会当合格丈夫好男人,只要一切皆控制有序,就是稳定家庭。一个当今不少豪门还奉行的婚姻模式,放到80年代的英王室,也不算十分丑恶用心,只是完全走错方向,“不明智”。

戴安娜的原生家庭

生母

戴安娜生母讳弗朗西斯•露丝,弗朗西斯是第四代弗莫伊男爵莫里斯•罗什之女,莫里斯是乔治六世的朋友,还是第三代弗莫伊男爵詹姆斯与“百万美元公主”,弗朗西斯·埃伦(与《纯真年代》女主Ellen同名)·沃克之子。美国的这位弗朗西斯小姐,其家庭在纽约地位十分之高,是阿斯特夫人400位有幸参加舞厅盛宴的宾客之一(阿斯特夫人之子是瑞吉酒店创始人,阿斯特家族另一成员威廉创建了华尔道夫),乃真正上流名媛,家族朋友有范德比尔特。她与詹姆斯成婚11年,生下两女两子,之后离婚(又是一场婚姻不幸),当时男方尚未袭爵。离婚8年后,詹姆斯成为了国会议员,又起诉妻子要求要回女儿的抚养权,理由是她触犯了“人身保护令”,剥夺了女儿的自由,而弗朗西斯的律师是美国前国务卿托马斯·F·贝亚德,最终以庭外和解收场。这场闹剧14年后,弗朗西斯与一匈牙利裔骑手再婚,2年后又起诉离婚,理由是如果二人还在一起,她父亲富兰克林·H·沃克就要剥夺她的财产继承权。这次离婚4年后【1911】,她父亲去世,为她与她的孩子、她的姊妹留下了近1500万美元的遗产,并声明不能分给前女婿詹姆斯·伯克·罗什。

至于弗朗西斯•露丝,她的母亲,露丝·西尔维娅·罗什,片中出现过,是王太后的女官,有大英帝国勋章、维多利亚女王勋章。据说,她劝说过戴安娜不要与查尔斯结婚,她说:“亲爱的,你必须明白,他们的幽默感和生活方式是不同的,我认为这不适合你。”

弗朗西斯•露丝本人,从结婚照片看,她是位颇秀丽的美人,戴安娜容貌上遗传她更多,她与丈夫约翰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她在戴妃六岁时离开了丈夫,与彼得·尚德·卡德私奔,两人在两年后结婚。关于孩子的抚养权,打过非常激烈的官司,有趣的是,弗朗西斯的母亲即上文提到的露丝夫人,成了关键的一点,露丝坚信婚姻是神圣的,所以她认为弗朗西斯出轨与另一个男人在一起不可原谅,她出庭作证反对她女儿,于是约翰才能成功保留戴安娜的监护权。她再婚后一直在苏格兰低调地生活,然而1988年六月,她又与第二任丈夫彼得分居,因为他为了另一个年轻女人抛弃了她。96年,又因醉驾被禁开车。而她与戴妃关系,在戴安娜生前最后的时候,也并不融洽。她孤独终老,晚年投身天主教慈善事业,2004年去世。

继母

戴安娜继母讳瑞妮·麦考代尔,瑞妮是芭芭拉·卡特兰女士与亚历山大·麦考代尔的独女。其母芭芭拉是20世纪世界上最畅销的作家之一,有大英帝国勋章与圣约翰勋章,她创作的浪漫主义小说总销量达7.5亿册(一说20亿),是伦敦的超级名流,以身穿粉红雪纺长袍、戴金色假发与羽毛帽、浓妆加身为常见造型。芭芭拉出身中产阶级,她的长弟罗纳德·卡特兰少校是国会议员。她出生不久后家庭财政迅速恶化,芭芭拉后来将这次经济衰退归因于她的祖父詹姆斯·卡特兰的自杀,她说,詹姆斯是一名金融家,在破产后开枪自杀。然而,根据遗嘱认证登记处的记录,她的祖父是开黄铜铸造厂的,并且留下了92000英镑的遗产。随后不久,她的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去,芭芭拉的母亲在伦敦开了一家干货店,以维持生计,不幸的是,除芭芭拉之外,她的母亲与两个兄弟都死于1940年的二战。她26岁时与亚历山大上尉成婚,在女儿瑞妮童年时两人就离了婚,并改嫁亚历山大的堂弟休·麦考代尔,生有两子。芭芭拉后来曾扬言,瑞妮的生父其实是第五代萨瑟兰公爵乔治·萨瑟兰或女王叔父肯特公爵乔治王子。

芭芭拉与蒙巴顿勋爵有着长期的友谊,当蒙巴顿1979年死去时,她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悲伤”。蒙巴顿支持芭芭拉的各种慈善事业,甚至帮助她写了一本书《Love at the Helm》,提供了海军和历史背景资料。蒙巴顿遇刺后,查尔斯王子成立了蒙巴顿纪念信托基金会,这本书1980年发行时,其收益的被捐给了基金会。

据说戴安娜喜欢阅读芭芭拉的小说,当然戴安娜并没有邀请芭芭拉参加她与威尔士亲王的婚礼。芭芭拉后来公开批评戴安娜的离婚,但1997年戴安娜在巴黎车祸前不久,她与芭芭拉关系有好转。

瑞妮人生也十分戏剧性,她容貌美丽,18岁初次登上伦敦社交舞台,就被评为年度最优秀的名门闺秀,并与达特茅斯伯爵继承人订婚,生有四个孩子,婚后对政治产生了浓厚兴趣。23岁时,她成为威斯敏斯特市议会中最年轻的保守党议员,她在当地政府工作了17年。她参加了威斯敏斯特市的城市规划、公园和人事委员会,然后代表里士满进入大伦敦议会。在这个职位上,她对环境规划和古建筑特别感兴趣。她担任了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政府工作组的主席。1973年,她与她的同事约翰·斯宾塞有了婚外情,她与丈夫达特茅斯伯爵因此于1976年离婚,并于同年与约翰再婚。她与继子女们关系很差,她重新装修家族宅邸,为了能大量使用新的镀金和墙纸,出售了大量艺术品与土地,斯宾塞伯爵虽然完全赞同妻子,但戴安娜的弟弟、爵位继承人查尔斯则讽刺继母品味“如摩纳哥五星级酒店的婚礼蛋糕般庸俗”。戴安娜父亲于1992年去世,两天后,她的继子、新任斯宾塞伯爵查尔斯把瑞妮赶出了庄园。瑞妮不允许拿走任何一件物品,除非她能证明这件物品是属于她的,而且她的所有员工都在未经通知的情况下被解雇。戴安娜王妃亲自在瑞妮的卧室里站岗,看着女仆保琳·肖把伯爵夫人宽大的衣服放进四个路易威登的手提箱里。当戴安娜王妃发现手提箱上有浮雕的大写字母“S”时,她决定这些手提箱也属于斯宾塞家族,在戴安娜的指示下,女佣匆忙打开名牌衣柜,把衣服装进黑色垃圾袋。查尔斯把所有的袋子都踢下了楼梯。瑞妮得到了400万英镑的遗产和伦敦梅菲尔的一栋联排别墅。1993年瑞妮又与一位法国让·弗朗索瓦·德·尚布伦伯爵(拉法耶特侯爵后裔,与美国罗斯福家族有亲缘关系)于伦敦成婚,戴安娜和她的兄弟姐妹没有出席婚礼。1995年,瑞妮又与这位尚布伦伯爵离婚,恢复她以前的姓氏,即斯宾塞伯爵夫人。戴安娜去世之前,她与继母瑞妮和解。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介绍一下戴安娜的家庭,从她的父母及祖辈的抓马婚姻可以看出,她生长环境(不是物质)是不怎么理想的。

从【电视内容】说一下查尔斯与戴安娜在本片中的婚姻非常赞同高赞剧评,这一场沸沸扬扬的事件不是简单的什么出轨、偷腥可以解释。准确来说,是由于三人(查戴卡)感情观、人格与王室预计(或他们本人预计)的有了较大出入,而每个人又不能控制别人,随着感情与心态的变化,爆发是必然的。

先谈一下电视剧是如何描绘这几个人物的人格与感情的,从这些内心因素上事件的推动。

卡米拉的性格,是非常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的性格,而戴安娜与查尔斯,就是不清楚自己该怎么办的那类人。前者人物有女王、撒切尔夫人,共同点是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怎么做,并且懂得牺牲、懂得珍惜,这类人不管是善是恶,都不会让自己饱含悔恨、失控露丑,他们一般会接受现实,如果不接受,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坚定地改变,他们内心有种强烈的力量,不怎么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戴安娜、查尔斯,更像是摇摆不定的钟,这类人情感充沛,但是却没有强大的毅力去扶持感情,代表人物还有前几季的菲利普与玛格丽特,他们或是不满现状,却不去克服内心的不适或寻求合理的改变;或心有真爱,却困于王室条例、内心的摇摆,最终草草结婚,在婚姻的梦魇中搏斗嚎叫,伤心伤身依然痛苦破裂。他们不能接受现实,所以无法尽善尽美地完成职责;当出现可以改变的拐点时,又因为内心的懦弱,不愿付出高昂的代价,所以失去更多,最后抱怨他人。他们以为自己搏斗的对象是深宫王权,却不知道其实对手是自己。他们有自己想干的事,但却没能干成;他们明明不愿接受不幸的未来,却在别人的推动下亦步亦趋。可幸的是菲利普与玛格丽特步入中晚年,逐渐与自己和解,戴安娜最后也终于作出了忠于自己的选择去离婚撕破脸。

戴安娜的痛苦很多情况下是来源于她无法适应新生活,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而她的丈夫不仅没有给她帮助,反而背叛了她,而且对她冷暴力。她后来的蜕变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在哪里,她可以成为比她丈夫更耀眼的明珠,获得民众的爱,而不是去做深宫怨妇。

这场婚姻的问题在哪里,可以说太多了,戴安娜——关于她选择与查尔斯结婚,有人说她是被骗了,她以为会有最美的爱情,但却遇上了渣男;有人说她是虚荣又愚蠢。我个人看法是:戴安娜是不爱(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真正的爱情)查尔斯的,当然不是说她不在乎不喜欢丈夫,但是她对查尔斯的感情,更多是出于“这是我丈夫”的爱、她是他的妻子,她对他怀着赤诚的情感,只要当时查尔斯回归家庭对她珍视尊重又帮她融入生活环境,她对他的情感一定会满溢出来并且忠贞不二,但现实中的走向注定最终这原本感情基础就差的婚姻走向灭亡与崩塌。

这肯定不会是两个成人之间那种浪漫相知的热烈情爱。戴安娜生活于一个那样的家庭,她当时只是个18岁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女性,她估计连什么是“爱”都不清楚。她肯与一个三十岁相貌有点猥琐的男人(电视剧中的只是个驼背又别扭的年青招风耳帅哥)约会,除了是因为这男人是威尔士亲王之外不做他想。电视剧中,演的很清楚,不管是谁开始搭讪(这不重要,搭讪不等于勾引),重点是戴安娜她对自己有可能成为王妃这一走向与事实是无比激动的,但是这种激动也不能简单说就是虚荣,倒不如说是无知,或者说,就是因为不够“虚荣”,才有了后来的悲剧。因为她想象中的、渴望的,是成为那种童话故事里的“王妃”,不是现实中王权加冕的。还记得她室友说的离别之言吗?富丽堂皇的王宫、成群的仆人、华丽的衣裙、恣意鲜妍、英俊深情的王子,这是故事里的王妃,不是现实中的冰冷宫廷、独自一人冷清度日、各种繁文缛节与规矩、根本见不到的丈夫、各种要求与公务。她嫁一个人却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究竟是什么,如梦似幻之下全是冰冷甜食的呕吐物。

最后说一下演员。最初选角宣布“素人”艾玛·科林时,我对她是比较期待的,但是剧照曝光后对她的期待一下跌入谷底,戴妃肩宽脖子长,头身比十分完美,艾玛脖子短又前倾,仪态非常糟,完全不符戴妃时尚icon的设定,而且脸较短,显得更加娇小,面部上也不够深邃,很难体现戴安娜高贵优美的外表所带来影响力。还有,戴安娜身前影像资料说明了她本人魅力是多么强大,声音温柔得像想象中的公主,总是给人善良真诚的优雅气息,这种气息不是玛丽苏式的完美,给人高高在上之感,而是让你感到她离你如此之近,就像一股春风,她很亲民,但却不给人庸俗平淡的感觉,一切充满爱心的举止都如此自然而不委顿矫作,所以受人喜爱决不是单纯的容貌美丽,见过她真人的人真的会臣服在她的魅力下。

《王冠》前几季,克莱尔·芙伊的表演与科林都出现了一样的问题,从剧本上看表演没有什么差错,演员演技层次细腻,角色前后统一,但是在模仿真实人物时,都会露出一种与本尊不相似的怯、惊、委缩,尤其是表现角色内心受到剧大震动十分脆弱时,都会四肢僵硬委缩,而且非常明显。本尊应该更加舒展而内敛。

再说下女王,女王真实长相偏鹅蛋脸,下脸略多,轮廓较流畅,上庭略短下庭较长,眼睛超大,鹰钩鼻超挺,正面大鼻子,但不露鼻孔,眼间距短,脸长宽正好。但是奥莉维娅太阳穴太凹陷了,又颧弓突出,就有些苦、土气,她的鼻子又短又塌又漏鼻孔,而且眼间距宽,与本尊长相相差太多,显得呆滞、凶、苦闷,所以她的表演完全没问题,但她做女王同款动作,脸的观感就有了差别,女王中年后眼角与嘴角都有些向下,五官又锋利,显得就有点冷漠,但奥莉维娅的表情就像是生气得要命要发火。

最后,全季最打动人的是那位费根油漆工,果然底层人挣扎于温饱,思念着子女,被政府齿轮历史长河辗压的绝望,依然迸发出的一点国民亮光,还是胜却闲得没事瞎搞的王室感情戏无数。

 3 ) 为啥说王冠毁了戴安娜,戴安娜却救了王冠?

为啥说王冠毁了戴安娜,戴安娜却救了王冠?

一、

网飞大剧《王冠》演到第四季,越来越明确地表达了一个观点:王冠吃人。

这季里就生吞了戴安娜。

戴安娜,一个20岁的青涩少女,只身嫁入皇宫。她的故事里有王子、公主,有走过长街的“玻璃”马车,有长达八米的婚纱,有梦幻一般的婚礼。这简直就是童话!以至于剧中戴安娜的好友都羡慕地说,你到皇宫以后,一定要给我们打电话啊,在那儿,你的水杯上是不是都会画着一顶小王冠?

但几乎是一走入皇宫,戴安娜就被打入了冷宫。她见不到她自己的丈夫查尔斯,打电话给王子,永远都是“查尔斯现在不在,不过我会把你打来电话的消息转告给王子的”,然后就没有回音了。王子忙着和卡米拉厮守。

她打电话给女王,得到的消息也是“女王现在不方便”。她见不到女王。是啊,女王是没有必要见她的。女王需要她做的就是一个恭敬守礼的威尔士王妃,最好是静默而得体的木偶。剧中,当戴安娜拥抱女王时,女王懵得连双手都不知该放在何处,事后,女王说这真是“令人厌恶的拥抱”。

孤独、无助、绝望,戴安娜换上了进食障碍和抑郁症。

查尔斯将戴安娜精神状态不佳的消息四处宣扬,就差像《雷雨》里的周朴园一样逼老婆繁漪喝药了。

王冠的残酷还在于,不论查尔斯做了什么,即便和戴安娜离婚,他仍是王子。可戴安娜若是离婚的话,将一无所有。

二、

可是,我们不会再记得被打入冷宫的那些皇帝昔日的宠妃,却会一直记得查尔斯不爱的戴安娜,因为戴安娜走向了公众。

英国首相布莱尔说戴安娜是“人民的王妃”,恰如其分。

童话里的公主,眼里只有王子。那当我们真的见到这样一位公主时,她会怎么对待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戴安娜的回答是,我就和每个普通人一样。她内心里并不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王室成员,她首先觉得自己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一个活生生的人。戴安娜也喜欢逛街,喜欢流行音乐,甚至会带孩子去吃肯德基。

于是,戴安娜在见到百姓时,会与她们握手、拥抱,细心地一束又一束地接过她们手中的鲜花,见到小孩子时一定要俯下身子……

也许会有人觉得,就是这些逢场作戏式的亲民举动,谁都会做,只是她们不屑于如此去做罢了。

他们大错特错了。当你做这些举动时,不论是身处其间的人,还是电视镜头,都会捕捉到你的动作、神态、心情,以及背后所隐藏的你的真意。因而,我们才会更讨厌做作,甚于冷漠。因为那些逢场作戏是一种欺骗,也是对我们每个人所抱有的真心的践踏。

戴安娜不是亲民,她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所以,同样需要时常与公众打交道的首相布莱尔都会在回忆录里说,“我知道,她向残疾人和病人们伸出援手的方式,透着真挚,没有人能够模仿,也没有其他与她地位相当的人做过这样的事。她当然了解那样做的结果,然而,如果没有真诚的感情,效果是不可能如此显著的。”

三、

戴安娜身处冰原之上,陷于无助之中。于是,她当然愿意去认识、了解那些同处无助之境的人们,如果可以的话,她也愿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与这些人们报团取暖。

从这个意义上说,戴安娜不是投身于慈善,而是重新定义了慈善。慈善不只是捐款捐物,更是感同身受。

戴安娜去见残疾人,病人,深入美国充满混乱和犯罪的街区,深入随时有爆炸危险的雷区。、

在那个人们认为一碰患者就会感染艾滋病的年代,戴安娜与罹患艾滋病的儿童不带着手套直接握手,而且拥抱了患儿。与她一道前来的美国总统夫人布什都留下了眼泪。

就像迈克尔杰克逊说的,戴安娜的为人真的很好,热心肠,又有同情心,很真实的,她不会为了公关宣传造假,她是真的非常有爱心。

戴安娜的这些举动改变了人们的王室的固有看法,拯救了王冠。

步入近代的英国,削夺了王权,保留了王位。一个问题接踵而来,就是既然国王不再握有实权,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钱养着你们?

二战后的伊丽莎白女王,竭力都是扮演超然的领袖与不会犯错的道德楷模。因而,王室越少出现,越安全。

但在一个日益平民化的社会里,人们更愿意看到更完美的自己,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他人。

戴安娜成功地将王室的政治身份转化为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与党派无关,却像阳光一样照亮漆黑,像春风一般抚慰人心。人们看到了王室所能拥有的道德力量,不是在私德领域的纯白无瑕,而是在公益上的奋不顾身。

剧中,卡米拉说,戴安娜童话的锻造是由于主人公备受委屈。她只说对了一半,戴安娜在王冠下的委屈,确实引发人的怜悯,但她将个人的委屈化为让他人舒展的努力,才真实地获得了人的钦佩。

所以,戴安娜离婚后,王室为她保留了威尔士王妃的头衔。但是,我们更愿意称呼她——戴安娜王妃。

 4 ) 剧是好剧,人是烂人。

我不想给查尔斯和卡米拉的关系做一些人性的、冠冕堂皇的解释。是的我可以理解你们遭遇了并不完整并不快乐的童年成长和爱情,你们的出身和教育局限了你们的命运,但是无论如何,你们都不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伤害另一个人的前提下,用这种卑鄙无耻的手段争取到的幸福,也怪不得你们两个永远都抬不上排面。

我非常讨厌卡米拉,倒不是因为我有多喜欢黛安娜,我只是无比厌恶这种在道德和底线的边缘试探人性的女人。你的人生已经稀巴烂了,你就要拉着别人的人生陪葬,无论你是为了什么,野心还是有趣。这种人不配做王妃,甚至连一个善良的人都不配做。

除了一个怂蛋和活着,也不知道你费尽心思的从那里赢得了什么。

 5 ) 已知的结局最为残忍--结合时事评《王冠第四季》

一开始的时候,我是带着十分兴奋的心情看这部剧的,毕竟我对英国80年代的流行文化和历史很感兴趣。尤其是戴安娜王妃和撒切尔夫人的登场,让我对这部剧更加抱有期待。这一个星期断断续续看下来之后,觉得确实还原了英国那个激荡的80年代。尤其是对英国80年代流行音乐的运用,使得全剧处处都是第二波英伦入侵的影子。像戴妃最爱的Duran Duran,Ultravox以及Queen等歌手的名曲,都有出现,这对于我这个New Wave的忠实听众来说是个惊喜。

但是当我把这部剧与历史的史实以及英国的现状结合起来的时候,我的观剧感受似乎带上了一层沉重的气氛。因为我知道,这部剧虽然其中含有众多虚构的成分,但是它纪录的是曾经的历史。而曾经的历史又直接影响了如今的故事。所以当我看到《王冠》当中有些情节的时候,总会不由得联想到现在。

第一集,以伊丽莎白二世骑马向白金汉宫外的人们致意为开头,以蒙巴顿公爵的葬礼为结束。可共和主义者对于英国政府的控诉,却贯穿着这一头一尾。这声声控诉把北爱尔兰的伤痕一开始便展露在我们的眼前,告诉我们这片土地承受了多少的哀愁和痛楚。之后的剧情虽然没有重点着墨于北爱局势,但是频现于电视报道中的示威,恐袭,还是告诉我们80年代的北爱尔兰依然动荡。而撒切尔夫人在蒙巴顿公爵去世后向女王立下的誓言,则告诉我们她与IRA之间即将展开血腥的战争。后来在80年代发生的绝食抗议和布莱顿爆炸案,也印证了铁娘子的决心有多坚定。如今,北爱政府继20年前的吉尔莫四人组后,又逮捕了一位涉嫌参与1974年伯明翰爆炸的嫌犯。而英国脱欧后可能留下的硬边界,则似乎是折磨英国的‘癌症’复发的征兆。

第五集‘费根’告诉了我们,撒切尔夫人削减福利,打击工会的政策给英国带来的影响有多沉重。这一集讲述了迈克尔费根闯入白金汉宫并于女王谈话的历史事件,同时也描写了伦敦的失业者们落魄贫困的景象,以及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多次求职无果的费根走投无路,只能用特殊的方式‘上访’,让女王听到民意。那段女王与费根的谈话,让我联想到如今英国社会由于疫情失去工作的老百姓们。他们其中可能在80年代,作为20出头的年轻人,就已经忍受着贫困的屈辱。正如Wham那首Wham Rap当中唱的,‘...I may not have a job, But I have a good time...’,尽可能的用酒精和音乐麻痹自我。20多年过去了,私有化的遗毒依然存在,失业人群依然居高不下。政治家们把他们失业的罪过推脱给移民和少数族裔,于是人们选择了脱欧,选择了排外,继而出现了疾风一代丑闻(Windrush Scandal,少数族裔被剥夺工作资格的事件),然后少数族裔又反过来用BLM回击着...如果撒切尔夫人还在世,看到如今的英国社会非但没有复兴,反而愈加分裂和衰败时,不知她会作何感想。而女王这样的上层阶级,真的能听到百姓的心声吗?她又能做出多少改变呢?

而全剧最大的看点,也就是查尔斯与戴安娜的婚姻,则最让我感到唏嘘。在我看来,卡米拉,查尔斯和戴安娜的情感纠葛不仅是他们个人的痛苦,也是王室的痛苦。当看到菲利普亲王对戴安娜说出我们都是‘局外人’时,我能感受到王室婚姻的巨大悲哀。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为维持着君主立宪制度的存活而被折磨几乎筋疲力尽,每个人都在逢场作戏,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枷锁。而如今看看哈利与梅根的公然背叛,看看安德鲁王子丑闻爆发时的窘迫,你会明白伊丽莎白二世如今的心境,其实和撒切尔夫人离开唐宁街的心境是如出一辙的,那就是‘哀莫大于心死’。而尽管女王无可争议地贯彻了当年一声‘我将为这个国家奉献一生’的誓言,但是当人们开始怀疑‘We will meet again’时,当人们走上街头抗议防疫措施时,女王的心情该会有多无奈。女王已经尽力了,可是百姓已经不再相信童话了。

《王冠》将会拍到第六季,也就是2000年代作为全系列的结尾,但是我们已经知道这个系列的真正结局是什么样了。 ‘查尔斯和卡米拉进入白金汉宫后,外面围着一圈圈的抗议人群...’毫无疑问这不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可残忍的是,这或许是一个必将发生的结局。那一轮太阳,终将在黑夜中若隐若现一阵后,再也不见其踪影。

 6 ) You have no enemies?

“You have no enemies, you say? Alas, my friend, the boast is poor. He who has mingled in the fray of duty that the brave endure, must have made foes. If you have none, small is the work that you have done. You’ve hit no traitor on the hip. You’ve dashed no cup from perjured lip. You’ve never turned the wrong to right. You’ve been a coward in the fight.” — Charles Mackay

 短评

有可能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背地里还是会悄悄看这个剧?

7分钟前
  • 丛林宜歌
  • 力荐

也不是其他剧情不重要,但是EmmaCorrin实在是太有灵气太有魅力了!婚礼彩排后的那段讨论看得很是心痛,当初嫁进皇室的黛安娜真的还只是个孩子…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但为何要让一个天使来遮掩皇室的丑陋,让一个妻子和母亲以及她最爱的两个孩子来承受一切痛苦…

8分钟前
  • 雪里拾多德
  • 力荐

Gillian Anderson演的撒切尔太劝退了/查尔斯渣出新高度 和卡米拉确实是“天生一对”

9分钟前
  • 巧克力维他奶
  • 推荐

终于看完了,十个小时眼都要瞎了。女王彻底沦为配角,戏还不如狗狗多。撒切尔夫人演成了老巫婆,佝偻又沙哑的样子哪里有一点铁娘子的神韵。黛安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小小年纪野心勃勃,各种不如意后一心一意报复皇室。都不是什么好人。

13分钟前
  • Eric·要回家
  • 力荐

期待许久的第四季如约而至,花了一整天全部刷完。这部剧仍旧对讲述重大历史事件保持了极大克制,世纪婚礼、马岛战争这样的重要时刻都点到为止,据传花了大成本复刻的戴妃婚纱也没有得到很多镜头。失业工人闯入白金汉宫一集可谓别出心裁,以点带面反映了撒切尔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对英国社会的深刻改变,编剧毫不留情地展现了撒切尔夫人个人及其政策的诸多缺点,却也不吝给她足够多的篇幅以至于第四季只有这一位首相;除撒切尔外戴妃也是本季主角,可惜她只得到了十分钟的快乐时光,余下部分我们都在反复见证这段个人悲剧;女王本季戏份大减,很多时候扮演的是一位不了解子女的母亲、越过雷池的君主、无情冷酷的姐姐和木偶般的国家象征。这一季的故事,不过反复讲述几位女性的人生悲剧罢了。

18分钟前
  • 过期黄桃罐头
  • 力荐

所有天真地相信爱而结合,并认真挽留过爱情或婚姻的人,大概都能体会并感谢本片描述出来的黛安娜王妃深刻的痛

20分钟前
  • Charles Rosen
  • 力荐

太爱这个系列一如既往精致宏大的工整感 而且剧本情节设计的剪辑及构思也巧妙不落俗套 世纪婚礼这种被播烂的场景就轻轻一笔带过 反而聚焦整一篇幅在油漆工入宫这样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痕迹的偶发事件上 从小见大 以单独个体为缩影反映当时整个社会的图景 卡司依旧个个deserve艾美的水平 不能算是戴妃(本尊)路人粉 但看她剧中被卡米拉按在桌上摩擦的那顿饭无法不牙痒痒 依然恨不起来查尔斯(角色) Josh演技是英国90后里翘楚了但气质上还是褪不去令人心生怜爱和保护欲望的傻气大男孩感 还原不了现实里这位威尔士亲王年长许多+歪瓜裂枣的猥琐 【虽然知道该剧的中心思想是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含着金汤匙出生也不一定就幸福 但既然众生皆苦 还是想在随便走走都会迷路的house(=castle)里哭

23分钟前
  • 水包酱
  • 力荐

黛安娜如果没有嫁给charles估计就是一个热衷慈善的社交名媛,但是因为这段悲剧婚姻和英年早逝 在世人眼中封神,后人不断惋惜 各种书籍影视作品不断纪念,不知道她怎么想的,做个岁月静好的贵族包租婆可能就挺好的。。。

24分钟前
  • Malotru
  • 力荐

看了第二集觉得撒切尔夫人和黛安娜的转场很有深意,一个没过test坚持自己,一个过了test但终身被困

29分钟前
  • 豆友198422144
  • 力荐

有人关注撒切尔、有人找寻戴安娜、还有人等待女王回归,我仍偏爱玛格丽特。虽在中年版演员中,M已不是颜值担当,克服了换演员,M是那群人中几乎唯一敏锐,没有丧失人性、沦为机器,说好听点是皇室的机器,加上撒切尔,都是制度的机器罢了。最喜第七集,想不到第四季了,M这个第N顺位继承人还能有自己的一集,也许现实中她也是个不容忽视的人吧。她是伊二世王朝悲剧的第一代,戴安娜是第二代,哈利是第三代,前两人已不能抗争,时代救了哈利吧。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说奥巴马是喊声大、做事少的总统,热血终被制度吸纳,剧中人又何尝不是。当I成为it,就是无力的开始吧……无论把王室比作齿轮、龙卷风、漩涡...M这个从中心走到外围、甚至边缘的人物,感谢导演没有无视她,并在美丽的外表下拥有迷人的灵魂。To Magaret🍷🚬

34分钟前
  • 海宁
  • 力荐

地表最虚伪家庭大秀第四季。想当公主的各位,渣男渣女在你死后,幸福的在一起了。女王难道不是天下第一自私。自己要嫁自己爱的人,然而妹妹儿子都不行。其他人的过活在她眼中还不如那几只柯基。

39分钟前
  • PetrichorDai
  • 力荐

Emma Corrin不拿艾美的话,天理不容。我觉得剧组甚至也可以让她来角逐最佳女主角这一殊荣。

44分钟前
  • KW15
  • 力荐

引用剧中撒切尔夫人:“他们既不高贵,也不优雅。”(顺便查尔斯真的是一个人渣。)

47分钟前
  • riverpassing
  • 推荐

本季两大对手戏:查尔斯VS戴安娜,女王VS撒切尔夫人

48分钟前
  • 回音
  • 力荐

直接跳过了第二第三季直奔世纪婚姻而来...查尔斯:好不容易等了几十年人都忘了,一部剧又把旧账翻出来了(btw Josh O'Connor is way too cute for this role,演员给老王子挽尊不少;戴安娜:我真的只快乐了十分钟。这对驼背夫妇真的集齐了古希腊悲剧的所有元素,一家子都好冷淡,宁愿喂柯基也不愿和儿媳谈话也真是绝了

52分钟前
  • 推荐

再次连续看电视十个小时...几个瞬间:第五集油漆工跳进女王寝宫说的那番话,第七集Margaret跳Bowie的lets dance彻底的快乐,以及撒切尔一边聊政事还要一边给一桌子老白男亲自下厨喂饭...男权真害人

56分钟前
  • Sea son
  • 推荐

看完了,总觉得最后几集有点碎。还是耿耿于怀,女王可以对二度闯宫的人洗耳恭听大度宽容,对着全家坑骗来的小女孩无情刻薄,两只手支棱着也不愿意安抚Diana。没那么喜欢这一季大概是没有HE吧,不想从一地鸡毛转向一地火鸡毛。

57分钟前
  • Dinglosopher
  • 推荐

第四季今日上映,这套剧集是我此生看过最好的英美正剧,没有之一。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莎士比亚戏剧。

1小时前
  • 葭茵
  • 力荐

josh把查尔斯再继续演下去的话我一个路好就快要疯了,太渣了

1小时前
  • 💊
  • 推荐

女王和首相的剧情线从第一季开始就都是每季最精彩的对手戏,两个人物身份的冲突便是制度本身的冲突,本季和撒切尔夫人的冲突也不例外,一个是靠无为而治来保全制度,一个是靠实际行动来争取未来,同样是为国家献身,截然不同的手腕,结局也是天差地别。女王最后只能靠自己微小权力能颁发的勋章来鼓励进展,再继续自己的无为而治来保全体制,这种系统下愿意做事和出头的戴安娜也注定是悲剧。

1小时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