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篇

剧情片中国大陆2017

主演:陈年喜  邬霞  乌鸟鸟  老井  吉克阿优  许立志  

导演:吴飞跃  秦晓宇  

播放地址

 剧照

我的诗篇 剧照 NO.1我的诗篇 剧照 NO.2我的诗篇 剧照 NO.3我的诗篇 剧照 NO.4我的诗篇 剧照 NO.5我的诗篇 剧照 NO.6我的诗篇 剧照 NO.13我的诗篇 剧照 NO.14我的诗篇 剧照 NO.15我的诗篇 剧照 NO.16我的诗篇 剧照 NO.17我的诗篇 剧照 NO.18我的诗篇 剧照 NO.19我的诗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9:19

详细剧情

生活就是艺术,人人皆有诗心。六名打工者,六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漂泊于故乡与城市之间,忙碌于幽深的矿井与轰鸣的流水线,饱经人间冷暖,同时将这样的生活化作动人的诗篇。“我的诗篇”就是写给世界的情书,来自...

 长篇影评

 1 ) 工人写诗,工人读史

在大光明影院看了加映场的《我的诗篇》,一部讲述6位工人诗人的纪录片,数度落泪。

在吴晓波老师(也是本片的联合发起人)的活动上结识了本片的联合导演吴飞跃(另一位是诗歌评论家秦晓宇),很年轻很有才华,有眼光有情怀,衷心地感谢他和创作团队用一年多的辛劳带给世人这部影片。

演职员表出现的时候,甚至惋惜自己不是有影响力的影评人,有能力把胸中复杂的情愫写下,将这部电影推荐给更多的人。

我出生在一座国有矿山企业,父母和祖父母辈都是工人,外公是矿山的总工程师,片中煤矿工人老井和爆破工人陈年喜这样的形象就是我从小接触的阶层。《澎湃》刊登的上海大学一位高老师的影评,将影片的意图解读为工人“渴望通过读书与创业,摆脱无能工人身份的”励志型叙事,看得我目瞪口呆。

曾经,在我的父母和祖父母这两代人眼中,工人是一个平等甚至光荣的身份,这个身份与文学、诗歌、音乐毫不冲突,甚至非常和谐,就像喜欢索尔仁尼琴的爆破工人陈年喜。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做工人的叔叔伯伯们组的管乐队在矿山影院的舞台上开心地演奏,像极了电影《钢的琴》和库斯图里卡的《地下》里的场景。

而如今祖父辈们多已经不在,父辈们在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变革和困顿之后,开始转而相信,工人和农民是应该摆脱的身份,只有一级一级往上进入精英阶层,才有可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纪录片里拍摄拿过奖的诗人乌鸟鸟在广州职业市场求职,诗人的身份让他只能求全去找一份内刊编辑的工作,但招聘人看到他唯一还算“有用”的技能是“会开叉车”。

纪录片里和我自己祖父辈家里的家具,大多都还是工人地位和收入尚高的80-90年代置办的,到现在可曾再换过新的?

影片折射出来的这种历史性的阶级思考,上一次有这么强烈的类似感受还是青年时期读到德国诗人贝尔托·布莱希特的名诗《工人读史》。

除此之外,诗和诗的力量,作为人类智慧结晶中最美好的事物之一,为所有的人都能提供力量、带来思考,这一点上的平等,也是影片的另外一条主旨线——服装厂女工邬霞在鼓励患抑郁症试图自杀的父亲的诗中写道:“爸,生活有多艰难,就有多珍贵”。

但生活依旧是艰难的,同样的对比和深刻可以在韩国导演李沧东的佳作《诗》里找到,这原本在东方文化深处扎根绵延了上千年文化之根,到了我们这一代,就成了“你写诗就是不务正业,写诗能养活你自己吗?”

希望这部纪录片,能有更多的人看到。

 2 ) 我的诗篇 | 情怀和感动之后,工人诗歌如何挑战资本的逻辑

澎湃《我的诗篇》系列评论之一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42902

【编者按】
       ”诗歌是一个时代最后的秘密。我们通过互联网寻找到六位特殊的工人,有自杀身亡的苹果手机生产工人,有叉车工、爆破工、制衣厂女工、少数民族工人,乃至地下800米深处的矿工。他们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他们敢于从沉默和被代言的境遇站出来表达自己……”作为今年上海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唯一入选的华语纪录片,《我的诗篇》在前两场放映会的票脱销后,所加映的第三场也旋即售罄。这部讲述当代工人阶级与诗歌的纪录电影,一时一票难求。这或许意味着,劳动、苦难与歌颂生活这些最古典的情感,在今天仍然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
       这部纪录片关乎诗歌之美,也关乎社会平等与劳工权益。澎湃新闻即日起起刊发围绕此一纪录片的一组评论报道,探讨我们时代对劳动的书写与反思。
       
《我的诗篇》海报:“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昆德拉曾经断言,我们的时代是小说的时代。随着资本主义逻辑的扩展,现代人获得了全新的时间概念。而小说以其情节性战胜了古老的诗歌,更好地回应了这种资本时代的时间感。当我们以为大部分的当代知识精英已经放弃诗歌这种体裁的时候,《我的诗篇》却告诉我们:诗歌并没有死,而另一个阶级正在默默地接续诗歌的余绪。
       在这个意义上,《我的诗篇》是前所未有的。作为一种独特的记录方式,该片通过六位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片段来捕捉他们诗歌中传达的“意象”。诗性的镜头语言,也很好地与这些意象暗合,达到了文与质的统一。因之,我们可以对彝族充绒工吉克阿优的双重边缘生活感同身受,我们明白了他为何要攒起最后的热情和力量来吟唱远方的家乡和亲人,尽管想象中的故乡已逐渐被主流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所裹挟吞噬;我们也看到了叉车工乌鸟鸟缺乏方向的失业生活,从而了解他诗歌中内在的荒诞感源自何处;爆破工陈年喜和矿工老井则带给我们更多的暗黑能量,让我们触碰到真实的血泪、疼痛和愤怒——这是一种尖锐的痛感,像岩石崩裂,像一瞬间坠入黑暗无渊的矿井;而制衣女工邬霞的诗句则要轻盈的多,我们仿佛能看到,她在布满荆棘碎石的生活之上依然要欣然舞蹈,以追逐和保存最后一丝的美与人之尊严;最后,富士康工人许立志则“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直到流水线工作的平庸与无意义彻底吞噬了他,“曾经咽下的现在都从喉咙汹涌而出”,他选择用死亡来反抗。
       
富士康工人许立志的骨灰被撒入江河,他用死亡完成了终极的反抗

       在两个小时的影像冲击下,我们似乎窥得了另一个世界的面貌,而工人的诗歌正是这个世界的钥匙。我们借了他们的眼和他们的心,对那个世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然而,两个小时之后呢?在获得一大堆情绪和情怀之后,我们是否很快就心安理得地回归到中产阶级的生活中去了呢?我们在“同心”、“同情”之后,是否还能和我们的工人阶级兄弟姐妹“同理”,真正理解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处境,还有最重要的:他们为什么要写诗,或者他们必须写诗?
       显然《我的诗篇》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由于只有情绪和情怀,这注定只能是一部中上之作。根本的问题还在于,这部作品没有深刻地切入政治经济学。换言之,《我的诗篇》在成功传达诗歌意象之余,并没有进而剖析工人所处的权力关系,包括他们与机器和技术的关系,与资本所有者和国家的关系,以及在全球价值生产链中的地位。因此,我们只是感到悲伤和生活的残酷,却无法理性地认识这种悲伤和残酷从何而来,对工人阶级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工人阶级”何以成其为自在自为的阶级。而我们获取的影像始终是个体的工人——或在孤独地作业,或在孤独地写作——而不是工人的群像。至于这些工人-诗人与工友是如何相处的,他们如何在共同的劳作与生活中获得集体性的阶级认同,而写作与吟唱诗歌对这个群体又有何种影响,更是无从得知了。此外,资本所有者与国家在这部并不算太短的纪录片中也基本是缺位的。作为最终攫取剩余价值的一方,他们从根本上控制和规训工人。他们对于资本、技术手段和市场的掌控,正是工人阶级被持续剥夺的根源。
       实际上,相对于他们的观察者和影像记录者来说,工人阶级自己的诗人对权力关系要敏感的多。例如,女工邬霞的《吊带裙》就忠实记录了她的劳动产品(吊带裙)如何与她分离,通过复杂的流通链条,最终到达匿名的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正是马克思所言之劳动的“异化”,只不过中国女工用她诗性的语言再一次向我们吐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此外,还有一些尚未变成影像的作品,比如杨东在《最后的工厂》中,也描述了工人与机器的复杂关系,以及在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工人与机器的共同命运。这些朴素的政治经济学,工人阶级的诗人们了然于胸。
       权力关系被遮蔽这一重大的缺失,使得观众并不能从本质上理解,工人为什么需要诗歌。工人诗歌从来都不是对于诗意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的想象。实际上,诗歌和音乐类似,正是工人阶级能够掌握的少数几种反抗形式之一。诗歌打开想象的新空间,并且以显而易见的“无用性”公然对抗资本主义的功利逻辑。写作和吟诵诗歌,使得工人阶级的诗人们得以一次次暂时脱离工厂的规训和资本的控制,关照并反思自身的状态,从而短暂地恢复主体状态,对抗个体的“异化”——无论是美学意义上的,还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尽管资本的逻辑一次次又把他(她)们重新拉回到流水线上,但诗歌始终提供了反抗的可能,如果“生活是一场战斗”的话。
       
对于那些工作在数百米下的深井中的工人阶级,我们如何真正去体会和思考他们的处境

       如此,一种更好的表现方式也许是布莱希特式的“陌生化”与“疏离”。实际上,冷峻而克制的影像风格有助于抑制观众过度的同情和情绪沉沦,从而给予观影者更多的空间思考人物和诗歌意象背后所体现的政治经济学,体验工人阶级所处的权力场域和社会关系。
       然而,我们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此片从未从诗学的层面进入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也许并非是主创团队的偏失,而恰是由于资本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介入。从本月最初的试映会开始,资本的烙印已若隐若现。试映会的主角已悄然转向了影片的资方和制片方。于是乎,地产广告代替了影片介绍,名主持和礼仪小姐代替了志愿者,华商会与各类精英取代了工人阶级。实际上,片中记录的五位诗人无一被邀请参加试映。当他们的诗篇由所谓的知识精英和资本精英来诵读时,我们收获的不是感动,而是震惊:震惊于资本的吸纳能力为何如此强大,连工人诗歌这样异质性的反抗形式也能够被重新包装贩售,瞬间变成温情脉脉的面纱,以遮蔽真实的权力关系与潜在的劳资斗争。这很可能是工人阶级的二次异化:第一次是与劳动产品的异化,第二次是与自身文化产品的异化。
       当然,资本的介入并不代表资本的主导,而阶级关系的缓和也并不是罕见的历史事件。上世纪之交,美国工人的生产环境与福利待遇大幅度改善,背后正是所谓的“进步资产阶级”在推动。而随后三十年代的新政也建立在进步资产阶级、城市知识分子以及工人和南方农民的政治大联盟之上。不过资本的让步从不是理所应当的,我们也并不能假设,投资工人诗歌影像记录的资本,必然是天然良善或热心公益的。工人阶级生存状态与政治地位的改善,从来都依仗工人阶级自身的反思与斗争,从而促使一部分资本精英进入政治妥协或更为广泛的社会联盟。而这一场旷日斗争完全可以从诗歌开始。
       在这个意义上,《我的诗篇》可以是一个分水岭。由于资本或隐或显的形塑,或者主创团队的各种认知或现实限制,这个作品的确没有深刻地切入当下工人阶级面临的权力关系。但无数例子说明,作品本身的进一步传播完全可以突破资本最初设定的游戏规则,获得新的意义,捆绑新的话语。资本也许要借工人诗歌的社会关注度来拓展自身的政治代表性,或直接贩售“中国最贵的思想”。然而一旦观众和广大的工人阶级看到了背后隐含的政治经济学,资本的逻辑必然面临挑战。

 3 ) 只谈情怀的纪录片都是耍流氓

看了宣传片之后期待值很高,看了成片以后非常失望。基本就是一个时长两个小时的宣传片。看得出摄像师和剪辑都是专业的,但导演的水平和学生习作差不多,浪费了一个非常好的题材。 第一,导演的工作量很低。每个人物故事的拍摄量基本一到两天就能完成。 第二,拍摄的内容元素非常单一。大量的诗人朗诵自己的诗,大量的诗歌以字幕形式出现,诗人和导演的对话。苍白无力。纪录片的镜头对准了诗人,但呈现出来的内容却没有超越诗歌文本。很多摆拍段落看起来都很做作。 没看明白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光有一些了不起的诗歌和诗人并不等于就会有一个好纪录片。这些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做创作,这是对恶劣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反抗,正因为他们的反抗和才华所以他们了不起。但是片子本身似乎只是呈现出了恶劣的环境,和了不起的诗歌。诗人的角色被剥离了。 换一个工人的脸,让他来读诗,也会是一样的效果,只不过诗不是他写的而已。冲击力实际上是相似的。 为什么没有工友们对这些诗歌的讨论?

 4 ) 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这是影片主人公之一陈年喜的一句诗,之所以拿他来做标题,因为这是全篇我最喜欢的一句诗。

《我的诗篇》不仅仅只是一部电影,还有出版的同名诗集。因为对工人诗歌这个题材的兴趣,在一年多前就参与了诗集的众筹出版(虽然本人从不读诗,也很少读文学作品)。半年前又参与发起了这部影片在北京的一场众筹放映,同时也协助了其他场次的众筹观影活动,当然也观看了这部影片不止一遍。

这一路走来,我认为《我的诗篇》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了。

“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同样是对制作公司以及每一位众筹发起人和每一位认真看这部影片的观众的写照。

一家很小的制作公司,拿着从京东上众筹来的仅仅30多万的资金就上路了,去拍了这样一部小众得不能再小众的电影,而主人公可能是你我平时走在路上很可能会绕着走的一个群体,但就是这样一个群体里的一些人,却在做着你我这些人从来不曾做过的事情——写诗!

影片制作出来了,也几乎拿遍了国内为纪录片设置的所有奖项,但是,没有发行公司愿意发行,无法公映。朋友们,还记得方励的下轨和《冬》的惨淡吗?这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悲哀!但这部电影是幸运的,靠着爱好者的力量,在全国各地开展了百城众筹观影的活动,历时近一年的时间,目前已经成功发起了800多场,离众筹成功1000场的目标也指日可待了,无意中创造了一项吉尼斯纪录。还因此走上了申奥之旅,成为一支少见的民间代表队,而且英文版诗集也在美国众筹出版。能否申奥成功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国的观众今后再使用苹果的时候,可能会想到在遥远的中国深圳,有一位年轻的工人诗人许立志,因为某些原因选择跳楼自杀。更幸运的是,影片终于找到了愿意发行它的公司,全国公映离我们已经不再遥远。

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我想每一位众筹发起人最深有体会,患有“重度码字恐惧症”的我,竟然在放映结束后写了长达1万字的众筹总结,真真把自己给惊着了,现在又来到豆瓣发表自己的处女评,没有优美的文笔,但有真挚的情感!

这“低微的骨头”不仅仅是影片中的六位主人公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庞大的群体,同样也是和我一样的这800多位众筹发起人,以及每一位认真看过这部影片的朋友,更是千千万万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的芸芸众生。因为有你我的努力,才有了这寸寸光阴的改变。

每一个看过这部影片的朋友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有自己的解读,社会的现实,生活的艰苦,自己的渺小,以及种种的无奈,你的解读体现出的很可能正是你过去的生活经历,而我的解读更多的是生活的不易和心中的那份坚守。

长篇大论的影评我不擅长,豆瓣上有很多写得很详细很不错的影评,朋友们可以去看,比如《劳动者身份的尴尬错位》这篇,作者因为看了这部电影,感动于这些人这些事,写了这篇广受好评的影评,再后来成了一位和我一样的众筹观影发起者,而这样的发起人还有很多很多……

我只说几点我最有感触的地方。农民工睡在地下室里讨薪的那段,非常的短,我印象中只有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给我内心的冲击非常大,同一片蓝天下,如此强烈的对比。我很好奇当时在旁边玩滑轮的那些年轻人,他们看到为了讨回自己的血汗钱,不得不睡在地下通道的、这样一群衣着褴褛的农民工,心中真的是冷漠的吗?如果是我,我恐怕很难再继续滑下去了。

有很多朋友觉得这段太短了,可我想这可能跟我们电影的审查机制有关,能呈现出来恐怕就已经不易,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是有机会让更多的观众看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听到这个群体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的声音,更好得让不同阶层的人进行平等的对话,而不是以往从我们的角度居高临下对他们的解读。所以我想制片方可能也是出于这样一种心意,不得不对影片的内容做一些取舍。

兵马俑的那段,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我们无法选择,只能被动的接受,虽然我们很多人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却过着机械般的生活;当看到陈年喜给卧病在床的父亲理发时,让我想起了13年自己的父亲因一场意外住院时的陪床经历;看到邬霞在半夜穿着吊带裙,用玻璃当镜子,既有心酸,又是苦中作乐,生动活泼;乌鸟鸟找工作时的处处碰壁,谁又没有这样的经历;吉克阿优对民族传承的困惑,让我想到了自己家乡的旧村改造,四百多年的村落1200多户乡亲,仅仅一年就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将是一栋栋20多层的钢筋混凝土的建筑,这样彻底的铲除与重建,难道真的就是好的吗?如今,对家乡的回忆只能从别人拍的照片里获得……

看过这部电影的很多朋友都会和我一样,想起自己,想起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因为我们和影片中的六位主人公一样,都是普通人,他们经历的我们曾经或者也正在经历,影片讲述的是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我们的故事。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不是一部靠你的双眼就可以看懂的影片,它还需要你带上心灵,如果你的心是浮躁的,你很难发现它的好。借用一位朋友在观影后的话,每个眼睛看到和理解到的都不同,所以我不知道好和不好的临界点在哪,只觉得这些工人的诗歌让我在浮躁的社会能将心下沉,沉到650米的地心……

一部走心的电影,等待走心的你去欣赏它......

一位小朋友的可爱作品

一位书法爱好者朋友,在观影后写的片中陈年喜的一首诗的名字

一位书法爱好者朋友,在观影后送给主人公之一老井的书法作品

认真观影的朋友们

观影前后举行诗歌朗诵的小朋友们

可爱的小朋友们的打板照,O(∩_∩)O哈哈!好有爱

被誉为穿得最少的打板照,(*^__^*) 嘻嘻……你在往哪儿

瞧瞧我们的猴赛雷

美女发起人的打板照哦,据说有人因为看这部电影找到了女朋友

点点的星光,你就是那颗最亮的星

打板被玩儿坏之后,再来个南海保卫战O(∩_∩)O哈哈~

一位发起人朋友用电影票拼出的影片的名字,创意满满








 5 ) 诗歌是生活的另一种表达


台风过去的那个周末,天气变得格外晴好,久违的蓝天,白云朵朵。

风和日丽的下午,应朋友的邀请参加《我的诗篇》主创人员观影活动。之前,我只是从吴晓波的公众号里断断续续知道了邬霞的名字以及拿奖的消息。

我想象不出来这些电影里的主人公们的生活,因为他们距离我实在太过遥远;我想象不出来怎样的生活重压之下还能继续保持诗歌创作的动因和执着;我想象不出来究竟有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正在我们周围轰轰烈烈又悄无声息地发生着。这些问题让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某种好奇。

图书馆的放映厅。偌大的场子,三三两两地聚集着一百来位观众,显得空旷而散乱。有家长带着孩子过来,也有银发夫妻结伴而行。导演上台先介绍了些背景情况,灯一黑,广电总局的龙标就窜出来了。

画面安静悠长,声音刺耳嘈杂。因着这并非顶级的放映设备带来的奇怪的观影体验,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这个看似繁荣却又荒芜的时代。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就好像电影里主人公们每天所担心的那些事情。

导演很克制地用镜头记录着每天这些工人们的生活,劳作、歇息、探亲、吃饭。有人生,有人死。生者未必理解这个世界,死者又何尝不是呢。我看着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人没有欢声笑语,没有远大抱负,甚至模糊了各种背景、抹去了之前的各种人生轨迹,交代的只有他们的诗歌和他们自己。影片用各种生活中捕捉的噪音作为背景,提醒我们生活的乏味和单调,偶尔配上的舒缓的钢琴曲,像是在点缀在生活中的一点点欢乐与希望。

这些挣扎奋斗在社会底层的工人们,若不是他们写下的诗歌,恐怕我永远不会知道他们在世界上存在过。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谁来关心?那么,那些还不会写诗的工人们呢?那些用低价啤酒、劣质手机打发闲暇时光的劳作者们,他们也同样背井离乡来到城市闯荡,然后生活下去或者离开这里,每天埋头工作10多小时,工头把他们做出气筒,老板把他们当赚钱机器,客户把他们当路人甲。谁来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他们自己,“习惯了,这就是生活啊。”

工人,这个一度听上去很高尚的名字,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很多年了。走在路上,从他们身旁经过的时候,你或许连眼都不会抬起一下。他们的存在就好像花园里的蚂蚁、电线杆上的麻雀一样,存在的同时似乎又不存在。他们肤色黝黑,满身土气,统一的制服让人无法区分彼此的差异,闲暇时的交谈用着本地人所无法了解的家乡话,这些让城里人难以忍受、避之不及,唯有过年前才想起他们的好来。

工人,已经很难成为这个时代的主人翁了。

而如今,把他们和诗歌联系在一起的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这么一群人的情感和理想。让我突然想起,是啊,他们其实就在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地方。
我并不懂诗歌。我原以为,诗歌应该是文人雅士在茶余饭后舞文弄墨的东西,应该是充满着理想和情感,吟诵那些闪闪发亮的人生,应该是出自生活无忧的成功人士之口。但是我错了,恰恰相反,那些“成功人士”聊得更多的是投资重组、是拍卖收藏、是环球旅行、是离婚拆台……诗歌?这个时代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顾城和海子不是都自杀了么,汪国真不是去世了么,连高考都不准写了啊!这年头还有人在写诗?不是穷极无聊就是脑子有病吧。

可是我看到了邬霞的诗,以及电影中更多的诗篇的时候,我突然了解,其实每个人都是诗人,尽管他们工作环境肮脏不堪,生活条件举步维艰,挣扎在生存线上,但是依然在每一个可以表达的地方用凝练、具有冲击力又十分动人的词句,表达着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向往和热情。不是诗歌打动了我,不是这部电影的纪实手法打动了我,而是这些活生生的人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我。他们就生活在我的身边,虽然衣衫褴褛、虽然口齿不清,虽然生活拮据,可是对于这个社会的观察和洞悉,他们比我更加敏感更加真实更加直接。

什么是诗歌?通过他们,我知道,诗歌就是情感的一次集中迸发,它是可以脱口而出的,是可以时时吟诵的,是可以直指人心的。

更多的人在沉默。大屏幕上,一首接一首的诗歌传递出来生活的悲凉和他们的希冀。大家都在沉默着,然后有人开始抽泣。“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我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们更加不易。这些诗句带着生活中最纯真质朴的味道,通过诗人们奇怪而不同的口音向我奔涌而来,把我淹没在放映厅里。

有观众提问,电影里的主人公的命运是否因为这部电影发生了转变。

然而并没有。

一部电影并不能改变什么。他们的诗歌也并不能带给诗人回报。灯光亮起的时候,我清醒过来,意识到诗人们其实距离我依然十分遥远,每个人可以尝试去做的,真的微乎其微。沉默的依旧是大多数。这个社会正在不断沦陷,那些梦想和幸福的光环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我们总是觉得,只要大家一起努力,这个世界应当会一天天好起来的吧。我们的理想若然都可以成功实现的话,那么真的期待一个美丽新世界的到来。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散场以后,有幸跟导演握了握手。他的手很有力,就好像他的脸庞一样刚毅。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在这个年代,似乎只有青年才能奢谈理想,才能一往无前地去追求某个目标,无关商业和功利。也许他也是用同样的力度去握住乌鸟鸟的手、陈永年的手,那一双双挖过煤矿、采过山石、扛过锄头也写过动人诗篇的手,能让这些诗人们放心,总有一个人会跑过来真的关心他们的故事和情感,会替他们担心明天的工作和今天的晚餐。

我们都期待一个美丽新世界的到来,我们也都沉沦在这空虚乏味的当下。诗歌带给我们力量,让我们看清前方和身旁的路人甲,让我们重温自己曾有的远大理想。104分钟尽管只是人生中的一个片段,但是因为这些字字句句,让我去思考、让我感到羞愧。电影结束,走出图书馆,那些诗句不断浮现,提醒我生活仍在继续,提醒我生活仍需要一种表达。

 6 ) 评我的诗篇 (半成品式的拍摄+聪明的运营模式=利己利国利民)

很高兴看到了一部没有受到政府禁止,反而帮助推广传播的,纪录社会底层困苦生活的影片。说明我们的政府和社会越来越成熟了。

影片有很多的煽情但并没有阐述任何观点也没有对各个故事进行更深入拍摄,这对影片的整体观看效果上是不足的。但我同时认为这正是影片非常高明之处,这是一个漂亮的擦边球。在诸多社会问题被广泛认同和关注的基础上,拍摄了这样的一部“半成品”,是非常有智慧的,我认为影片足矣引发更广更深的关注和重了视了,而且不会涉及太多敏感内容而被禁播,由于高超的策划,使影片最终达到,利己,利民,利国多方获益的效果。

因为此片以半成品形式播出,所以我也不想做过度解读。我认为影片播出后带来的影响效果远比观看效果重要。

所以我希望观众也已理智和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这部影片。
因为他们每个人的遭遇不同,对生活的态度也不同,所以我对他们每个人的行为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下面我想描述我对每个故事中人的看法。


我看到有六位诗人,六位在社会底层艰难生活诗人。
他们和我们一样,在生活中经历着各种磨难。


乌鸟鸟
一个需要在城市立足的求职者,影片中他没有谈及到自己的梦想,他同时在找叉车工与编辑两份工作,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位,到处碰壁,和我们大多数人的遭遇相同,怀着热情不停的努力,但现实是单位需要的人才与我们具备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差距。
影片最后乌鸟鸟的孩子出生了,他做出了成为杀猪匠选择,他依然可以创作。

陈年喜
一个背负着家庭压力的硬汉,影片中没有谈及他被辞退原因着让我没法去质疑矿山方的合理性,但从他的经济上看他的工资收入是很勉强的在维持家庭生活,影片中也没有解释为何他的家庭没有医保,他用歌词中呼唤一位打击贪官的青天,我很希望看到对这个人物进行更多的深入拍摄让我们了解他的遭遇,才能让社会更有力的支持他,维护他的权利。

吉克阿优
与世界各个民族,包括我国占大多数的汉族的文明进程一样,民族传统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而衰落了,这段影片中透着淡淡的忧伤。


邬霞
一个在繁重工作下积极乐观的女姓,她的故事中,她轻描淡写的表现了她对社会赋予他们农民工这种身份的态度,记录了她在流水线上的工作,没有进一步说明她收到的待遇。
读她的作品《吊带裙》 最后一句,陌生的姑娘我爱你,我没有感触到她在传递爱还是什么。

老井
长期在危险并且艰苦环境下工作的煤矿工人。
拍摄组深入地下让我们看到了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

许立志
一个在超高强度下工作的人。一个选择了终结的人。
影片中对工作的唯一描写就是他超长的加班时间,除此之外就是家属的悲痛和对许立志生前的回忆。
对许立志的介绍我想引用他自己的作品来说明。
我像流水线一样辛苦的光阴,和最新款手机一起打包。
贩卖到大洋彼岸,等候下一个轮回。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他们把它叫做螺丝。
 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
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
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

他似乎没有选择。

上述是我对六个人故事的简述,影片只是一个“半成品”,但并不会影响影片引起的社会效应,影片使观看者看到了社会的角落里有这样一群人。

最后我想说,人生并不公平,贫富差距是会存在的,但这类影片将会使我们更全面的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各层面,当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的不足,就会有更多的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保障,合同法,等制度建设的更为完善。

 短评

圖文並茂PPT,三星給人們。

7分钟前
  • 風景
  • 还行

詩被肢解,又沒有重新構成自在的結構,無奈淪為苦難的註腳。喜歡陳年喜的詩,自有一番風味。「美人濟貪,英雄濟富,沒人上過梁山。」開頭不久有一段很像《失衡生活》,或許可以這樣來拍中國工業化歷程和工人生存現狀。

8分钟前
  • 介意
  • 还行

关乎流离、失根、漂泊与寻找,讲述磨砺、倔强、痛感和执念,无言与字行两相对照,最朴素的生活生发出最入骨入魂的诗性,强烈的真实感与点滴嵌入却力抵千钧的诗意缠绕,镜头与诗作的拥抱也相当灵,如石缝之花流动的殷红血液与跳动脉搏般深沉动情,锋利现实、笔端情愫和影像质感的结合更如诗般直戳心房。

11分钟前
  • 英国病人
  • 推荐

纪录片本身好,今天的经历更跌破眼镜!他们的每一句诗都凝聚着无比粗砺的生活经验,而纪录片的作用就是把这种经验曝晒于日光之下。最喜欢老井的《矿难遗址》。

13分钟前
  • 西西弗斯之歌
  • 推荐

看着看着哭成狗!他们都不是专业演员,没有那种戏感,但这不是戏,他们真实,真实到触及心灵!估摸着票房不会高!但艺术不是用票房衡量的!

18分钟前
  • 白竹
  • 力荐

“我住在XX花园,但这里没有花,只有农民房;我们在农村是农民,到了这里还被叫作农民工,挺有意思的。”“200年前,不存在煤矿工人,200年后,可能也不会存在,我只想把此刻记录下来,让历史知道我们的生活。”即便不是诗歌的普通话语,亦充满诗意,内容远大于电影形式本身

21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这世界本不平等,有人一生下来就输了,别提起跑线,大多数人连上跑道的资格都没有。影片质量一般,但与国产片横向比较,就显得好,带着掏心掏肺的诚意,从大工厂流水线到矿山井下,把他们的生活硬生生地摆出来,就这条件,你还写诗?矫情到了极致,就超越了矫情本身,如果诗写得再好点,真能让人落泪。

24分钟前
  • 张敦厚
  • 推荐

诗是最温暖的秘密。

25分钟前
  • 蓝蓝蓝蓝
  • 力荐

看片子之前,因为该片总策划的身份,曾有过对片子过于商业化和猎奇的担心。然而看完全片,惊喜远超想象。相对精良的视听语言,克制隐忍、不过度煽情的表达,朴素诗句自现的内在力量,很受感动和震撼。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本片,准备买几本同名书送给朋友。

26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力荐

特别喜欢陈年喜的片段

31分钟前
  • ting
  • 推荐

毋庸置疑,诗人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被当作了砧板上的肉,去满足白领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猎奇心,去满足他们所谓触动的“灵魂”,最后所有人都被自己感动到了,然而一点意义没有。废镜头太多,作PPT看挺不错,作纪录片是不合格的,根本什么都没有记录到

36分钟前
  • madaoooo
  • 还行

摆拍很严重。。。

37分钟前
  • 夜帝不熬夜
  • 还行

中上之作吧。工人自己念诵的作品,不乏震撼人心的时刻。但是始终没有切入政治经济学;没有讲述工人与工作场域的内在权力关系,而诗歌为何是一种反抗形式。试映会开始,各种“知识精英”与资本家诵读诗歌那部分,真把人看吐了。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吸纳与消解异质文化产品的,从而把之包装成中国最贵思想。

41分钟前
  • 江离载菁
  • 推荐

画面挺精致的,但是导演太沉浸在他的抒情段落里了,其实这几个人物不用煽情光听他们说故事就已经很动人了,但每次讲了几句想要进入人物就被导演切到“诗意”的画面里开始刻意渲染,就好像在不停地摇着你的肩膀说“我们都这么努力了你怎么还没被感动”。配乐也是个问题。题材很好,有点可惜。

45分钟前
  • 王子洮
  • 还行

这部片子要给工人看、读书人看;中国人看、外国人看……工人的澎湃,诗人的温柔。泪水一直模糊了双眼,从头到尾不断起鸡皮疙瘩。太震撼了。

48分钟前
  • Fawn
  • 力荐

那些诗人让我又相信文学了(电影本身匠气重,很不喜欢导演对村寨祭祀的奇观化展现)

52分钟前
  • 影子
  • 力荐

读了kindle上的诗集电子版,那么简单朴实的文字,却又那么有力地叩击着你的心灵,这是时代最真实的样子。震撼,震撼,震撼。

56分钟前
  • Letter 蔻
  • 力荐

是时代变化太快,太压抑了么?逼着这些底层工人们只能通过诗来展现高贵灵魂?……很遗憾没能在许还在世时关注到他……请珍惜身边滴诗人吧……

60分钟前
  • robin & cabin
  • 力荐

最受触动的镜头是电梯摄像头拍到的许立志生前的最后几秒影像,最受触动的诗也是他的那首《一颗螺丝掉在地上》: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 在这个加班的夜晚 / 垂直降落,轻轻一响 / 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 就像在此之前 / 某个相同的夜晚 / 有个人掉在地上。

1小时前
  • 芦哲峰
  • 还行

看起来像是一部半成品...配乐很生硬,影像和文字结合得不错,社会意义也OK。但没有把一个如此出众的题材呈现出效果,表达真是硬。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