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未来

剧情片大陆2017

主演:杨子姗,尹昉,李勤勤,王婷,娜仁花,周波,陈雨锶,周云蓬

导演:李睿珺

播放地址

 剧照

路过未来 剧照 NO.1路过未来 剧照 NO.2路过未来 剧照 NO.3路过未来 剧照 NO.4路过未来 剧照 NO.5路过未来 剧照 NO.6路过未来 剧照 NO.13路过未来 剧照 NO.14路过未来 剧照 NO.15路过未来 剧照 NO.16路过未来 剧照 NO.17路过未来 剧照 NO.18路过未来 剧照 NO.19路过未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5 04:41

详细剧情

  耀婷(杨子姗 饰)是在深圳出生长大的甘肃人,除了办理身份证外她再没去过甘肃。如今在深圳打工二十多年的父母决定返回甘肃农村老家生活,耀婷看到父母在村子里生活并不如意,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父母重新接回深圳生活。小混混新民(尹昉 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尹昉自述: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演技

尹昉32岁了。

大部分看过他表演的观众都不相信这个数字。按照传统说法,他已过而立之年。

但这个来自长沙的大龄青年充满了少年感,双眼稚气未脱。如果你近距离见过他,还能感受到他的紧张和局促。

2010年,24岁的他被崔健选中主演《蓝色骨头》,摇滚教父评价他“潜力无限”。

这份潜力在《火锅英雄》中是劫匪“孙悟空”,在《红海行动》中是战胜自己的狙击观察员,在《路过未来》中是异乡人新民。

他在同一条道路上走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指向商业和大众,一个指向艺术和孤独。前者的成绩是2018年贺岁档票房第一,后者的成绩是2017年唯一入围戛纳的华语长片。

蛇形前进,速度沉稳,也足够成功、足够引人注目。

尹昉要成了。

即将被资本和创作者争夺的他,仍然在思考“我究竟想要什么”。

(以下为尹昉自述)

11岁:我看到他们抽烟了,觉得他们会杀了我

我小时候的概念是,抽烟的孩子肯定都是坏学生。

刚上学的时候,11岁左右,晚上去厕所,就看见有大的孩子在那抽烟,我当时就吓得……给我吓得特别大的阴影,我觉得他们看见我看见他们抽烟了,他们会杀了我,小时候胆小到这种程度。

而且他们可能除了抽烟,那种感觉也很痞,我就一直特别害怕,有时候晚上都不敢上厕所,害怕碰到他们,我觉得他们会把我谋杀,对那两个人的样子记忆特别深刻。

后来偶然的机会就跟他们聊上天了,他可能看你小孩,就逗你两句,开始也是特别害怕,后来慢慢慢慢就放下这种戒备心了,就重新去认识他们,发现他们也是很好的人。

尹昉(中)他旁边的女孩是刘诗诗,二人曾一同考进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中央芭蕾舞团代培班

可能我的这个经验比较夸张,但是我们生活中很多这种情况。

我小时候还经常跟同学打架,不是因为我要打架,而是我觉得这个事情对,是非感和道德感特别强。包括对一些现象也好,事情也好,对人,就会觉得分得很清,好人、坏人。

但是你慢慢长大,成长之后,看到的越来越多,看书也好,去旅行也好,你会更加去理解人性的各个层面。

尤其我看一本书叫《正义之心》,对我启发挺大的,尤其是从表演上,它是给我一个思路,怎么去理解人和理解这种道德感。

我的家教也没有多严,觉得整个家族吧,氛围特别好。小时候受我外婆的影响特别大,我觉得她是特别有慈悲心的人。她有一种大爱,不是说只是对你好,或者对自己的家人好,她对每个人好。

16岁:后来学工商管理,因为它那时候最热门,是社会给的一个标准梦想

小时候稀里糊涂学了舞蹈,11岁来北京就专业学了,其实我小时候跳舞还是有一点热情的。专业学了之后,尤其学芭蕾,很压制这个东西,所有的都是非常规范的,有绝对的标准。每天的训练非常枯燥,慢慢对这个东西就没有热情了。

而且觉得特别煎熬,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那个艺校学员班还有5年,看不到头。

我就不想学了嘛,大学我就考了北师大,也是因为是个综合性大学,可以修双学位,就学了工商管理,下定决心要改行。

其实对未来特别没有一个真正的想法,当时工商管理真的是最热门的专业,就觉得应该去抓住最好的,从商,能挣着钱。

梦想就是考哈佛商学院,那是最标榜企业家的一个时期,好多成功学的书籍,对于成功的定义都是那个样子的,有一些企业家横空出世,像联想的柳传志。

因为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就会觉得那是社会给的一个标准的梦想。

考哈佛商学院其实特别遥远,我连英语都没有准备,但它一般都需要几年的工作经验,那就先累积,顺便在这个过程中学英语。

18岁的尹昉

06年大学毕业,我去了一次招聘会,投了5、6份简历,只被一家公司通知面试了。一个演艺公司,叫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面试第二天就上班了,工资1500,后来涨到2000-2500。

毕了业,我就没有再想过还会再去跳舞,问我学什么的,就说学工商管理的。当时想把跳舞这些事情忘掉,有时挺决裂的。

工作后,生活也很难,觉得离我哈佛商学院的目标很远很远,特别的沮丧,特别的迷茫。

一年半就辞职了,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知道当下并不是我想要的,那段时间是最痛苦的。

21岁:我很想再跳舞,我心里还是有感受的

其实离开舞蹈之后,我还是很愿意去看舞蹈演出,2007年看了皮娜·鲍什(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的《穆勒咖啡馆》。

我之前没有正儿八经看过这样的现代舞,尤其是国外的。看了之后很震撼,我想那样去跳舞,它勾起了我一种想跳舞的愿望,但只是埋在心里,因为我觉得已经不可能了。

辞了职之后我就去上上课、练练功,当时也不是想把舞蹈捡回来,就是想动一动,也不知道要干嘛,时间怎么去打发。

后来就也是接触到一个在美国跳舞的华人,我觉得他的那种状态特别好,就是特别的真实和纯粹。

我觉得,哦,这是一个舞者的状态!

然后就让我很想,很想再跳舞。也是偶然的机会,2008年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建团招新演员,我一个同学他非得拉着我陪他去,我就也递了一个简历,他们就安排了面试,需要展示肢体,我都扔了好久,虽然慢慢捡回了一点,但做一个职业舞者还有很大距离。

其实我心里还是有感受的,提前一天给自己编了3分钟的舞蹈,然后就考上了,进了一个职业舞团。

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是跟别人差距挺大的,因为我考试的时候没有去呈现基本功,呈现的也是我比较擅长的,就把最好的、最有感受的呈现了。团长真的觉得特别好,眼前一亮,但一上班发现我练成这个德行,然后就慢慢练。

24岁:我没有演技,我只是把角色背后的故事建构出来

舞蹈和电影表演都有各自的限制吧,有互相补充的。

舞蹈的表达会更抽象,而且我很喜欢、很追求抽象的东西。

但是舞蹈又需要很具体的东西去支撑,而且它很少有具体的叙事和具体的人所面临的选择。更多地从自我对身体的探索,我跳舞这几年就越来越自我,越来越远离生活。

电影表演是要去接触到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处境。

演《蓝色骨头》的时候全凭本能,也不知道该怎么样的去准备角色,就是拿到词知道这个戏凭着感觉演,慢慢地有了一些经验。

《蓝色骨头》

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演技,没有表演技巧,但是我会找到一些方式和途径让我能顺利地进入角色,先把角色背后的故事构建出来,让我能在拍摄的时候,很顺畅地去经历角色所经历的事情。

接了《路过未来》,我当时也是跟李睿珺导演聊完了之后说,有没有体验生活的方式。当时更想在职业这块了解,他是不是认识试药的这类人(尹昉在《路过未来》中饰演一个找人试药的中间人),如果有这样的渠道或关系的话,我可以去跟他们接触接触。

后来他就约了我,2016年,在北京夏天最热的一天,早上8点在十里堡地铁站,他说是人最多的一站,我们等了40分钟都上不去,差不多早高峰都过去了才挤上去,但也是人贴着人。

其实我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有这样的经验,然后坐了一个多小时到了西苑,北京西北边,北大那块儿。因为导演在那生活了11年,包括他前面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都是在那完成的,他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剪片,特别小的一个房间。然后他告诉我这边人的一些故事,他看到的,他自己怎么生活的。

那天特别累,一直出汗,一直走。

其实这一天能给这个角色多大帮助?没有那么明显、那么直接的一个作用。但我看到导演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个剧本,他关心的人是什么,他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去讲这样的一个人的故事。

从这里面你更加去理解导演,看到导演的视角,那我后面再做的工作是基于这个前提的,也会去用这样的方式。

32岁:我享受关注,但不会去迎合粉丝的声音

我觉得我这个人还是挺没有目标的,我没有那种想要去达到的一种结果或者是很具体的梦想。

拿影帝的想法其实也会有,但不足以成为我做事情的动力,而且我觉得这种事情我实现了也不过如此,一步一步走来也有这种感觉。

有时候会反思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我什么东西都去做,真正愿意去付出我所有精力、所有时间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我一直怀疑,想做有兴趣做的。我本身是一个好奇心特别强的人,我觉得我做事情最大的驱动力就是好奇心和探索欲。

所以我就放弃目的性,纯粹去享受体验的过程。

但也不是说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慢慢我觉得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可能慢慢这个东西就清晰了。

《红海行动》之后很多人关注到了我,有了很多女粉丝,你要说完全不享受,也不可能。人还是有虚荣心的,尤其是被关注、瞩目的这种虚荣心。

小时候我喜欢的女生,我都追不到手,她们都不喜欢我。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我很小,会被女生,尤其是大姐姐宠一些。

慢慢的慢慢的我觉得自己有吸引力、有异性魅力的时候,应该是我做艺术的时候,我觉得是因为找到自己了,人的那种状态会更强大更自信了。

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里面,你感受到了虚荣心的时候,会再去审视自己,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旁观,在看,就好像这是别人一样。

我很难给自己规划一条路出来,我肯定不会去迎合粉丝的声音,因为我一直以来都是属于有自己判断和自己轨迹的人,如果我离开那个轨迹,我可能就没了,我就找不到自己所有的这些东西了。

首先我觉得还是考虑作品本身的品质,不管它是商业片也好,艺术片也好。如果有的选的话,我肯定选我最喜欢的导演,然后是剧本和角色。

站在最高处的肯定就是那几位,侯孝贤,然后王家卫,李安。贾樟柯也……喜欢,但我一直没有想过我去演他电影的状态,因为他前期都是用的他那个范畴的演员,我看的时候没法想象我演这样的角色会是怎么样的。

但是包括现在很优秀的类型片导演,我觉得也是我在一个阶段特别愿意去尝试的,杜琪峰我也很喜欢。

后记:

尹昉仍然不适应“明星”这个身份。

他是舞者、是演员,但他没有办法在我们面前扮演一个“明星”。

接受采访时他偶尔会陷入表达困境,但绝不会将回答引向某个固定答案,也不会泛泛而谈,这本是很多受访者的惯用招式,但尹昉很有可能在一次采访中经历一段坎坷的自我剖析。

记者们日常见到的“艺人包袱”与他几乎没有交集。他甚至不太习惯摆拍,你能在几张“失败”的成片中看到他努力隐藏自己的无措。

少年感,因为他还是一块璞玉。

这个认知让人在一瞬间的喜悦后,迅速陷入担忧。

娱乐圈为所有即将成名的人,准备好的了诱惑和压力。当你成为演员、当你签约公司、当你拥有名气,你的自由度、选择权和心境都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大部分时候,这种的变化往往自己都无法察觉。

少年感或许终会消失,但愿棱角会成长为锋芒。

采访:法兰西胶片

整理/撰文:空山

摄影:血与冰激凌

本文首发于毒舌电影APP

后后记:真的是非常喜欢尹昉了,可惜当时的专访和看片时间冲突,没有面对面地见到他。后来他在上影节有一个论坛,我竟然也没有参加到,遗憾……

当时看完采访实录,整颗心脏变得很柔软,有一种想要谈恋爱的感觉(特别帮他P了几张照片,遮住后面的杂物)。

基于这种情感,第一次用了“自述”的写作方法,因为采访中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时间线,他自己的表达既真诚也有许多可爱的地方。

在杂志上见过几次这样的操作,似乎很简单,但其实有一种微妙的难度。原始素材决定你是否能用这种方法,文字剪辑决定最终的效果,要忍住修改采访者措辞的冲动,又要让文字流畅有起伏。

第一次操作,只能说效果平平吧。

对了,因为写这篇文章,还知道了“中年”的年龄定义。一直以为过了30岁就是中年,当时把尹昉写成“中年人”,不少粉丝都来纠正来着,感谢(囧)

 2 ) #电光幻影# 《路过未来》

#电光幻影# 《路过未来》,灰蒙蒙的天埋下生活的尘埃,不停留的故事里,未来正摇摇欲坠。

从未被要求出生的人们,用数十年的时间感受这一生的叙写,是什么样的色彩流转在最后的记忆里,总是在结局那一刻才明晓。我们以为的甜,会从浓烈化成清淡,我们感到的苦,会从冲击变作细腻,我们以为的种种情绪,都会在不可复制的记忆里刻下独有的纹路,而我们自己却成为了纹路的合作品,在宇宙里销声匿迹。留下过的所谓的痕迹,也许可以化作各种意义留存,但是我们自己再也不晓得了,再也不会晓得了。

生活的味道最终是什么样的呢,大概很难用一种方向去叙述,感受得多了,遇见得久了,到了最后也就形容不上来了。抿抿味道,是浑浊的,不可定义的。

《路过未来》被渲染的是一部很有力度的影片,但是真正上映后,平淡的感觉几乎辗转住了各种口碑。身临其境的感受了一次,却有点形容不上来那种情绪,像是真正的浑浊,带着焦虑,染过一点悲伤,留恋的是记忆里的一抹甜,还有柔柔的麦子香,可是被淡淡焦灼的气息覆盖住了原本的一切,仿佛知道点什么,又仿佛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在徘徊着,有目标无目的的流浪着。

没有太多歇斯底里的剧情,大哭与大笑都极少出现,情绪最激动的那一回,大概是在医院里的躁动,在逝去的人面前的爆发,像是一支窗口,大多数时候都需要压抑着安静去生活的日子,只得了那么一个借口,终于可以冲着外面并不美好的风景,暴喊出来宣泄一下,继而又是沉默的一切,不是不出声,只是再没有力气,也没有意义,去大声的出声了。

很多人生,只会苦上加苦,不想麻木,但也没有更多的意外和惊喜了。人生到了最后,就是一部等待残旧的书目,晃晃荡荡,但求平安。

看得很压抑的一部电影,但是意外的满意,当人生的十字交叉走到悲哀的时候,一切平静如初。或者平静是最好的感受喜悦,也是最好的消化痛苦,不必选择。

路过未来,之后呢,未来去了哪里。

作者:小佛搞特

 3 ) 确认过眼神,同是异乡人

1

身在他乡,你在哪一个瞬间最想家?

舌头,或许是人体中最容易想家的器官。它牢记着家乡的味道,再怎么相似的口感,都糊弄不了它;再多的山珍海味,都没办法冲淡家乡路边摊上一碗小吃的滋味。

不合口味的饭菜,是异乡人共同的烦恼,其实算不上多大的麻烦,却渗透进一日三餐,提醒着我们,这里终究不是家。而饮食上的差异,还仅仅是“异乡综合症”中,最微不足道的“病症”。

那就回家吧。可当初离开时温情满满、亲密指数五颗星的家乡,现在还回得去吗?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掀起了一波打工潮。背井离乡的年轻人,把绿皮小火车挤得满满当当。他们来到蓬勃发展的陌生城市,为了一个美好的明天打拼。

深圳,就是这样一个打工重镇。

电影《路过未来》就把镜头对准了这座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和在这里讨生活的打工者。

《路过未来》是80后导演李睿珺第五部作品,入围了2017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这也是2017年唯一一部入围戛纳的华语长片。

其实,这不是李睿珺导演第一次与世界级电影节交手了,他的五部作品几乎弹无虚发。处女作《夏至》就入围了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第二部作品《老驴头》也获得了鹿特丹剧本发展基金和后期基金支持,并入围釜山电影节。

两年后,李睿珺带着磨练得更为成熟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改编自苏童同名小说),来到了欧洲三大电影节之旅的第一站——威尼斯电影节;而后又凭借《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来到第二站柏林电影节,获得“水晶熊奖”提名;而今天要说的《路过未来》,则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了第三站戛纳。

一本正经的李睿珺导演

2

名声越传越远,口碑越来越高,但李睿珺的电影并非曲高和寡。事实上,他讲述的故事,离我们越来越近。

这一次,李睿珺的镜头暂别了家乡甘肃的马背与驼铃,转向了人潮拥挤的大城市深圳。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城市,因此片中的语言,也不再是地域性极强的方言,变成了走遍中国都不怕的普通话。

而在演员的选择上,影片也启用了颇有观众缘的青年一代演技派——杨子姗

她在片中饰演打工妹耀婷。在拍摄中,为了更贴近角色,她秀出了暴瘦20斤,苍老10岁的职业技能。

心疼流失的胶原蛋白

而担任本片男主角的,是在《红海行动》中让人记忆深刻的兵哥哥尹昉。

但在《路过未来》中他脱掉了一身正气,穿上了花衬衫,带着小喽啰,摇身一变成了油嘴滑舌的市井滑头新民。

可正可痞的尹老师

《路过未来》的主角,都是当初跟着爸妈一路南下,在深圳这座他乡成长起来的“二代移民”。他们的父辈当年赶上了20年前的打工潮,也将经历20年后因为产业转型造成的失业冲击。

耀婷的父母就在这个阶段先后失业,妹妹尚在读书,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只剩下大女儿耀婷。然而耀婷所在的工厂也不景气,动不动就毫无预兆的停薪休假。

城市高昂的生活费用,让一家人不得不退回老家。

但城市不是说待就能待,老家也不是说回就能回。当年破败的房屋,早已成了羊圈;赖以为生的一亩三分地,也因为常年无人管理被转让。

自己没地,那就去农场打工。但离开土地那么多年,种地收割的技能早就生疏了。

这下好了,在城里当不成工人,回老家做不成农民,到哪都是异乡人。

尴尬的处境,让耀婷不得不担起所有的压力,既然家乡回不去了,她只能重返深圳。

她要将这块他乡的地踩实了,稳稳的、真正的在这里留下来——她要在深圳买房!

而另一边,看似在城市生活中探索出了一条“不正经”的生存之道的新民,其实也是孤魂野鬼一个。

他一个人蜗居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母亲早就没了音讯,父亲也去世了。父子两代人在这座城市奋斗二十多年所有的积蓄,最后只换来父亲的一块墓碑。

耀婷拼命赚钱买房,新民倾家荡产买坟。

一个为了活着可以安居,一个为了死后能够安息。

这是他们在无法掌控的时代洪流中,无法选择的个人命运里的执念。

3

其实,在《路过未来》中着重描写的这一代人背后,隐藏的是三代人的命运。

李睿珺也在对谈中提到,这部影片与前作一脉相承。在以前的作品中,他往往展现的是留守在老家农村的爷爷、孙子,这一次他的镜头追上了在外打工,一直处于缺席状态的爸爸妈妈。

李睿珺非常擅长以小家喻大家,在上一部作品《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中,一家三代,对应了裕固族的发展。

其实我们大可将李睿珺的作品看成是从三代人的视角,讲述同一个主题,而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困境与执念。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剧照

《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描写的是留守在农村的老一辈,他们被时代潮流抛弃,安土重迁是他们写进血液里的真理。

《老驴头》中的老汉为了防止祖坟被沙漠掩埋,73岁一个人对抗漫漫黄沙。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中的老马,为了不被火化变成一缕轻烟不留痕迹,宁愿被活埋。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落脚到了这个家庭中的最小的一代——孩子。父母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席,造成了情感上的长期缺失。而故土的文化,也早已随着老人们的离去而淡化。身份的迷失与焦虑,让他们不得不踏上艰难的寻根之路。

而《路过未来》关注的,是顺应潮流,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中间一代

可在打拼20多年,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住的他乡。“拼命留下来”这五个大字,没日没夜地敲打着他们的命门。

不难看出,李睿珺每一部作品的主题都不轻松,但面对如此有重量的题材,他表现出了难得的克制

在他的电影中,很难看到放大人物情绪的大特写和居高临下的上帝视角。他严谨地和拍摄对象保持距离保持平视,尽可能呈现客观的视角。

借用导演郑大圣对《路过未来》的评价:

“这个片子的讲述方式那么平和、那么面不改色,但其实他有一份难得的温暖和坚韧的力量。”

的确,李睿珺导演的克制的镜头中所呈现的,并不是冷眼旁观的“凝视感”,而是有温度的“陪伴感”。

现实残酷,正如“老驴头”终究丢了驴,“白鹤”一去无影踪,“水草丰茂”的家园不复存在,“未来”也只能是 路过。但导演终究还是饱含温情地留下一头纸糊的驴,一片仙鹤的羽毛,一段草长莺飞的回望,一次只身打马过草原的幻想。

不拔高不贬低,导演在讲述亦在倾听,忍住眼泪,用不“颤抖”的镜头倾听那些无处发声的天涯沦落人的声音。

4

在《路过未来》中,总是反复出现一个在大排档卖唱的流浪歌手。有趣的是,他唱歌基本不在调上,但有一首歌他唱的特别好——《异乡人》。

披星戴月地奔波只为一扇窗

当你迷失在路上

能够看见那灯光

不知不觉把他乡

当做了故乡

————《异乡人》

或许因为只有这一首,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声音,一个异乡人的声音。

《路过未来》本身,就是一首献给异乡人的歌。

 4 ) 假如可以不止路过

综分7.5,三星~三星半(半星给李倩和新民)

电影从异乡打拼的底层年轻人角度切入,落下乡愁的笔墨、现实的留白。光看简介会觉得这是一部很“丧”很“致郁”的片子,但无论是小姐妹之间还是男女主之间,那种漂泊的相依尽管无奈无望却又透出最温暖的坚守之情。

全片没有太多配乐,歌曲的挑选看得出导演的用意。主色调偏淡,长镜头如同女主长期压抑的心境,有着沙砾感。最喜欢的画面出现在男女主站在安全通道门后的那几幕,无论是色彩、构图还是欲言又止的站位。

影片的优缺点还是较为明显的,就我个人而言,影片前半节奏慢,叙事上有冗余之处,对故事的发展、戏剧冲突的铺陈不够精炼有效。从耀婷坐在医院长椅上哭泣那一段开始渐入佳境,几幕重头戏不算完美但都很有冲击感。镜头再次放缓后节奏又遭遇了一点损失,直到影片在小段充满暗示的极其文艺的镜头里拉下帷幕。片中最可爱生动的角色当属李倩,前后期心理变化最大的则属男主角新民。

整体而言,是一部基调不算明快、关注点既主流又边缘、演员表演在线、质量有一定保证的真.文艺片。

 5 ) 他乡是他乡,故乡在何方。

2018-05-7 有幸参与了《路过未来》成都场路演 喜欢电影里的新民有点坏坏的小可爱,影片里涉及到的是很多现代社会都存在的问题。新民是一个试药的头子,到处找人为医院试药。耀婷努力工作,为了买房子把父母接到深圳,由于凑不够首付而参与试药。影片中有很多相联系的小细节,比如耀婷爸爸身上和耀婷身上的疤痕。 其实写到了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有很多感慨。杨子姗小姐姐的演技在线的,她把耀婷这样一个角色演绎的很好,对于家庭的责任压迫着她,想要在深圳买房的压力推着她前行。新民的妈妈,我个人理解是买卖的新娘,当然我也不知道这样理解的对不对。在新民四岁的时候,他妈妈跑了,他爸爸听说他妈妈来了深圳,所以把新民也带了来。在深圳这样一个墓地也基本媲美房产的地方,新民也想要给爸爸买块墓地。其实社会上像新民耀婷这样的人有很多,在他乡打工,拼命的想要留在他乡,希望他乡变故乡,可其实他乡永远是他乡,可是故乡在哪却也说不清。新民是尹老师饰演的,他真的有把痞痞的却又透露着点点可爱内心抱有一份善良的新民塑造的恰到好处。写到这里我已经完全是一锅粥了,我其实当时特别想问一个问题,但是拼命举手也没有被提问,我很想知道新民对于耀婷的感觉,因为电影时长的原因,所以感情线不是特别连贯,其实这个世界像耀婷一样善良对家庭抱有责任的女孩不说全部,但也不少,所以在新民遇到耀婷的人生之中难道就没有遇到类似的女孩吗,还是由于母亲的原因选择性的忽视了,因为对于耀婷的了解更深入,所以喜欢了她吗? 啊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了,我现在只想拼命的夸尹老师,他真的好可爱,好爱新民嘤嘤嘤,疯狂为尹老师打电话!!!੧ᐛ੭

 6 ) 故乡回不去,城市无归属,当代年轻人的乡愁

背井离乡,却又难以融入。故乡回不去,城市无归属。《路过未来》非常写实,敏锐洞察了当下社会情感焦虑、房价、整容等尖锐问题,直击当代年轻人的乡愁。镜头语言隐忍克制,不贩卖苦难,甚至也不带倾向性去批判,而是展示小人物的拼搏与挣扎,仔细描摹了那些外来务工者容易被忽视的精神归属问题。让人跟随着影片的叙事,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答案。

1.你是否也是城市里的异乡人?

耀婷父母们这样的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的转型之中失去了立足的资本。早晚要回到家乡,也会发现由于在外打工多年,他们连农活都做不利索。失去土地,失去务农技能后,故乡成了再也回不去、融入不了的地方。而作为二代进城务工者,又如耀婷一样,为买一处安身立命的房子苦苦挣扎。但几千块的薪水,对于高涨的房价而言,根本是杯水车薪,在城市安家何其艰难。

镜头里的工厂里蔓延着麻木的气息,没有生气的工人们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戴着防护口罩,机械地完成一个接一个动作,他们也想努力的融入这个城市。如整容打工妹一样,吃烤串、去KTV唱歌、穿颜色鲜亮的衣服,想要通过整容改变命运,可总有各种问题扑面而来,让他们再次看到,自己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夹缝之中。

那些远离家乡,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很容易在电影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失落的故乡、难以安居的他乡,原本就是当代青年人共有的乡愁。同样是异乡人,蜗居的城中村与深圳世界公园只有一墙之隔,一边是城市的美丽与繁华;而另一边则是平凡生活的破败与无力。过着拧巴的日子,却不知道如何改变。

2.麻木世界的一抹暖色。

这部电影用白描的方式,去展现一种可贵但随风易逝的真实。从主角工作的工厂,到路边的夜宵大排档,到繁华与破败并存的深圳,再到苍凉的甘肃农村,都毫无造作布景的痕迹,而是以全然真实的姿态,在大荧幕上原原本本的呈现,在钢筋水泥森林打拼的异乡人。

真正的底层生活,就是会有种种现实横亘在普通人的面前。镜头扫过汗流浃背的男人,推车、搬砖、扛沙,对他们来说,力气就是挣下一顿饭的保证。这些没有名字的人,有着对城市美好生活的想象,可眼下却过着困顿的生活。

还好电影有着一丝暖意,耀婷遇到了新民,世事艰难碰撞出的真心和共鸣,患难见真情的相濡以沫。两个无法在时代和时间上停靠的人,抱团取暖。他们都有小小的梦想,都竭尽所能的付出,希望能在未来得到相应的收获。而且,在深圳这座“世界工厂”,新民和耀婷遇到了很多好人。有人愿意借给她钱,有人愿意让他晚交房租。而这些人彼此之间,也有充足、鲜活的善意。

3.白马意象与一丝希望。

之前看过李睿珺导演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让人有些惊艳。充满当代农村特征的鲜活画面,泥土味道仿佛要从屏幕中冲出一样。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与当代强制执行的火葬激烈的碰撞,极具个人风格的诗意化处理。像白鹤、白马等意象已经成了他的某种符号。虽然《路过未来》的整体的风格更现实主义一些,把视线聚焦于外来务工者,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但依旧保留了白马、骆驼等意象。

梦到在荒凉的沙地上,长发的女人骑着白马。这是影片里唯一非现实的表达,沉甸甸的现实,在梦想里做了最后的一次升华。生活给了她债务、疾病、给她套上沉重的枷锁,也送爱人到她身边;在梦里她回到故乡,踏戈壁骑白马。作为一个漂泊多年的异乡人,只有梦才是绝对自由的,在梦里一切都不再重要,疲惫不堪的灵魂将得到短暂的休憩,而梦醒了,还要继续和拼搏奋进,幸而有人比肩。

这些城市里随处可见的体力劳动者。他们人数极多,散布在城郊的每一处工厂和每一处建筑工地,而反映他们生活的影视剧作品却少之又少。在这个眼球经济盛行的年代里,他们成了失语的人群,成为城市夜色中昏暗疲乏的背景。还好有着《路过未来》这种文艺片,去关注他们。本片用长镜头记录,拍摄了这个时代里不被关注的角落,并保持思考的态度,去把这些看到的东西表达出来,有着积极的意义。

——————————————

微信订阅:cmf2015 ,可能是全网福利最多的电影话剧号。

 短评

毁在了一点都不生活上。

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就算有再生之恩,吃不起饭也要买房,卖掉健康也要买房,这种孝顺逻辑让人害怕。

7分钟前
  • Mumu
  • 还行

导演有点想当然,很多东西都过于表面化符号化,故事和人物都缺乏打动人的地方。我不应该看完#每分钟120击#之后去看这部电影,都是写面临生活困境的年轻人,一对比真的感觉伤不起

10分钟前
  • Upup haha
  • 较差

深圳打工妹の焦虑日常:父母退休,妹妹上学,急需凑齐首付,身体又亮红灯…打工,发传单,有偿药性测试,温饱线打工族白描图;打工者进退两难的生存境况,医院挂号难看病贵,房价攀升,底层社会现实写照。日子虽然艰苦,人间尚有真情。不贩卖苦难,不施加同情,也不指明结局出路,只提供客观平实视角

1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起码三次我都以为片子要结束了,结果又演了起来。

17分钟前
  • 人気小圆头🔒
  • 还行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看不见的未来。聚焦8090这一代的城市漂泊青年迷茫、焦虑,李睿珺这一次极度写实,因此也放弃了艺术取舍,所以影片过于冗长,观影过程很难熬。

18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不下雪的城市竖起了铁塔,没通过的好友想回到故乡。一座城市像这个国家的浮萍,两个人和这座城市一样无根。是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工蚁,是向往美丽慕光而生的飞蝇。平地起高楼,攀到顶端却不是主人;奉献大半生,买到了墓地才算安家。造楼却住不起楼,生病且看不起病,走马过沙漠,那里没有雪只有沉默。

2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整体感觉比较旧,支持下小众导演吧,非常勉强三星。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新一代异乡人在深圳的生活。

27分钟前
  • 橘猫爱吃鱼
  • 推荐

李睿珺这次拍得是年轻人,其实都是时代变化下容易被忽视掉的群体的生活状态。杨子姗与尹昉,在外漂泊追寻未来的异乡人身上,制造业转移,打工族新的生存危机。房价、试药等社会话题,束手束脚的情况下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城市与故乡哪里才是“家”?窗外大大的世界,内心割不断的迷茫

30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最饱满的是甘肃部分,城市空间拍的极其单薄,女性角色的动机都十分模糊。少了之前的灵气,多了三分刻意七分匠气。基本发展下去李睿珺可以去拍二线台的上星婆妈剧了

33分钟前
  • 💛
  • 较差

你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相当糟糕的作品 情节设置尴尬 表演牵强 甚至人物也不够可信 前段糟糕的让我坐立不安 但我还是对这部作品抱有极大的同情 李睿珺选择的是这样一个群体 一个我们随时可能因为生活无常而滑落至的群体 至少让我起了共鸣

35分钟前
  • 番茄杀手
  • 推荐

3.5 这部片子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表演僵硬、节奏拖沓、符号化严重、场面调度滞涩…不一而足。但让人意识到电影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意识到我们这个国家还有如此令人心酸的现实。有些问题三年就能改,有些三十年也变不了,李睿君这部显然属于前者,值得鼓励。

3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还行

看这部影片有种特别的疏离感:你觉得离他们很远,但其实又很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背井离乡,在他乡又难以落脚,他们如候鸟,成为故乡和他乡的双重陌生人。当然,也有酸甜苦辣。导演用影像呈现了当下冒着气儿的现实中国:对整容的执念、农村土地流转、试药以及社会物化下的情感凉薄。3.5

41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李睿珺作者化的东西是甘肃,骆驼,马和沙漠,一种对家乡的追根溯源。思想内核和人为关怀有了,很遗憾影像上没有给人好感。这部其实也不错,大城市务工人员且活当下,在大气候稍一改变情况下随即便吞没的渺小感处理的很好。还有他拍出了房子、建筑工地对中国底层人的压榨,素材就很让人敬佩。[B]

46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2.5 宛如低配版的赵德胤拍了顾长卫的《微爱》。片子假装现实主义,实则空中楼阁。其实李的前两部也生硬刻意,只是城市背景更易暴露问题。不过,如果不拿“戛纳眼界”看,倒勉强算国内华语片环境下的诚意作品。罗列社会问题虽集中且套路(医院、工厂、看房、KTV 大排挡),但比起《暴裂无声》那种还是要对路些,至少传达出了如今普通年轻人“缓慢死亡的未来”。

47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难得在影院看到有这样贴近普通人生活的影片,所以加一星。人在困境中,绝望之水慢慢从脚淹到头,无力的挣扎到影片结束都没有解决。拍得很节制,不好融入,像是一个旁观者。KTV唱歌是一个情绪的爆发点。结尾的梦境让沉重的现实飞了起来,这点好。

52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内容刻意,追求现实性而没有艺术性,无法超越审美上是阶级属性。

55分钟前
  • 猜火车司机
  • 较差

别人都说艺术片难拍,票房又低……等等一些问题。其实我想说的是导演有信心去现实题材,那确实不容易,加上观众对影片的见解争执不一,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也要去保障片子的质量。说实话我个人还是喜欢这类似的片子,像这类似艺术就应推荐推荐,希望大家多去电影院观看。

58分钟前
  • @追风筝的人
  • 推荐

明明是年度最佳表演+直击社会现实的唯一入选戛纳华语片(2017),在这里却跟《前任3》一个评分,也真是很迷了🤔

1小时前
  • Riri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