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剧情片大陆2015

主演:内详

导演:郭柯

播放地址

 剧照

二十二 剧照 NO.1二十二 剧照 NO.2二十二 剧照 NO.3二十二 剧照 NO.4二十二 剧照 NO.5二十二 剧照 NO.6二十二 剧照 NO.13二十二 剧照 NO.14二十二 剧照 NO.15二十二 剧照 NO.16二十二 剧照 NO.17二十二 剧照 NO.18二十二 剧照 NO.19二十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4:34

详细剧情

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八年间,至少20万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日军的性奴隶,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慰安妇”。在影片2014年开拍之时,中国内地仅剩22位“慰安妇”幸存者。当光阴慢慢划过,时间抚平伤口,这些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的老人们,如今又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经历着怎样的悲喜忧乐?

 长篇影评

 1 )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电影叙述得如此平淡,却刻画得如此沉重。二十二位老人过着清贫的生活,没有人为她们受到的伤害赎罪,甚至没有人认罪,但是她们仍旧坦然得面对着残酷的过去,她还记得韩国老家民谣的调子,她还抚摸自己得到的勋章,她看猫仔不吃的自己再吃,她见儿孙都长大了便觉得幸福,她独自一人离去还把苦难深藏,她说我男人不嫌弃我,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她说过去了…就过去了,她说,谢谢你们… 女孩说,我从小是奶奶带大的,所以我喜欢阿婆,她们都很可爱。志愿者说,和诉讼无关的事情我们就不问了,尽量让她们高兴。退休教师说,我那时幼稚得认为可以让日本政府道歉赔偿,但是三十年了,没有任何回应,反而还打扰了她们的生活,我感到很后悔 … 我说,对于我无法做到的事情以及人性最初的良善与美好,我永远怀有无比的敬意。

 2 ) 尊重电影,请进影院!!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

相信大多数观众都不喜欢纪录片,尤其是这种叙事叙人结构的电影。但这部电影值得大多数观众去影院仔细观看,细细聆听老奶奶们叙说过去残酷的现实。但内容并没有想像中那么沉重,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坦然面对今后的生活。郭柯导演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镜头安静却有力量,提醒我们不应该遗忘历史,遗忘这些曾遭遇残酷迫害的慰安妇们,这些慈祥的老奶奶们。

看到某些键盘侠,连电影都没看,就直接批评电影质量不高,搏取同情,揭露伤疤。如果中国人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历史,怎不被后人取笑,被世人取笑。何况慰安妇事件,中国人和韩国人是最大受害者,应该唤醒大家的关注,不应该让她们感到孤单和寂寞。因为有我们,今后要让日本政府向慰安妇道歉。首先不能遗忘!

尊重电影,走进影院!!

 3 ) 我们不该替先辈忘记一切

《二十二》,从来没有一篇文章,在写题目的时候就觉得心里如此沉重。二十二,二十二岁?二十二年?不,是二十二个人。“慰安妇”是很多人都觉得特别敏感,不愿意面对的一个词,对,影片《二十二》就是讲述的仅剩的22名“慰安妇”。   《二十二》是由四川光影深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的一部关于在日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幸存的“慰安妇”长篇纪录片,由郭柯执导,二十二位“慰安妇”参与拍摄,也是中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纪录片”。该片以2014年中国内地幸存的22位“慰安妇”的遭遇作为大背景,以个别老人和长期关爱她们的个体人员的口述,串联展现出她们的生活现状。从1932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至少有20万女性被日本侵略者强征为“慰安妇”,至2014年,仅仅在中国内地剩了22名幸存者,这就是片名《二十二》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世的幸存者越来越少。这些我们都知道,可是对于她们真正的了解,我们缺失的太多。我们经常会感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那她们呢?谁又真正了解过。   虽然沉重,但是导演郭柯并没有刻意的去渲染苦难,他用温和的镜头,淡淡的色调,为观众平静展示了这22位老人的生活。即使大雨也不是那种“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昏暗感,相反带给人一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宁静。片子没有去贩卖苦难,就是真人真事的记录,可是这些却远比刻意的戏剧性带给我们的意义和启示更加真实。导演用严格的标准只拍当下,不用历史的画面,也不用刻意的剧情化,因为她们本身的存在就超越了影像。导演也没有过多的融入自己的想法,只是用镜头凝视着她们,不必千言万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会告诉你很多,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很多女性在战争期间被日军诱骗、强迫,沦为日军发泄性欲、任意摧残的性奴隶。她们在战争期间受尽各种难以想象、难以启齿的虐待,其中大部分当时就被折磨至死。在煎熬中,她们日盼夜盼终有一日能重返家园,她们也是“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然而当她们历经艰辛回到故乡,等待她们的却并非同情,而是无休止的歧视,侮辱和排斥。人们凭着自己的主观爱恨去标签化她们,在一部分普通人眼中,她们是耻辱的。可是,正是她们,为那些普通人,背负着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的过往。92岁的老人韦绍兰是其中的一位受害者,当年在逃回来之后,伴着咒骂声,过得生不如死。她的儿子也一辈子生活在阴影之下,60多岁独自一人的他,是因为村子里的人总说嫁谁不好,嫁个日本人,他也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人们没有忘记仇恨,可是却选错了对象。在2017年8月14日,电影上映前又一位老人去世,她们由刚刚拍摄时的22位,到如今只剩8位,她们这一生可能等不到日本人的道歉,可是,她们可以最终获得这个社会的认同和关爱,等到国人的尊重。放下的是她们,放不下的是我们。导演通过影片让我们知道了,现在的他们就是一群普通,可爱的老人。   很多人在讨论,到底应不应该拍这样的一个纪录片,有人觉得不应该,不该再去揭开老人的伤疤,打扰她们的平静,可是历史就是现实,我们不说不代表它没有发生,不代表它不存在。她们就是历史的见证者,圆明园的断壁残垣还留在那里,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没有资金去修复吗?不,不是的。它留在那里,是为了告诉我们,不要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无论国家如何强盛,都要不忘初心,奋勇向前,不停止脚步。   正如人们所说,面对伤痛,不终日怨恨,但一刻不忘,过去的苦难都将激励我们奋勇向前,终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4 ) 希望更多人关注这个不被日本政府承认的话题!

受题材限制,“慰安妇”记录电影《二十二》在2014年完成制作后,后期发行宣传都因经费问题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导演受到2016年韩国黑马电影《鬼乡》(与《二十二》为同类题材)运作模式的启发,在网上两次发起众筹,最终筹得经费于7月7、8、9日在全国十几个城市获得提前点映的机会。 电影的名字是以幸存者的人数来命名的,2012年导演曾拍过一部《三十二》,2014年完成《二十二》的拍摄,截至今年电影上映,影片中的幸存人数仅为10人。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催人泪下的配乐,仅仅通过二十几位老人及其身边人讲述她们那段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和生活现状就构成了电影的全部内容。以拍摄手法和表现形式来说,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这段历史和人群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其实该不该把这样的题材搬上大荧幕,该不该揭开历史的疮疤,一直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争议。我认为『了解才能被正视』,对历史正确的解读和宣扬是应该被接受的。武汉场我们也有幸跟影片中一位湖北孝感的老人的家人一起观看。 影片正式上映时间为2017年8月14日。受商业电影的夹击,电影最终能获得怎样排片也是未知,希望看过影片或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积极在微博、豆瓣、知乎、朋友圈等平台转发宣传。谢谢🙏🏻

 5 ) “不说了,说了我难受”

关于历史,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侵略了哪块土地死了多少人经常被人提起,而这些抗战时期丢失尊严的少女却不经常被人记住或者说一带而过。

皱着眉头看完这个纪录片,心情五味杂陈,当时的她们都还是花季少女,却被肮脏的东西弄脏了她们的身体,亲眼看着自己的亲人被杀害,老奶奶说“不说了,说了我难受”。七十多年过去了好多人从来都没向别人提起过,饱受屈辱的活着,一些人因此不能生育,还有儿女因身份的原因不能结婚。

见证过历史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不证明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沉重的历史让更多新一代的人知道,勿忘国耻牢记历史。

 6 ) 专访|郭柯:一个男人与二十二个“慰安妇”的故事

本片为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参评参展影片

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八年期间,20万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日军的性奴隶。在影片《二十二》开拍之时,中国内地仅剩22位“慰安妇”幸存者。

当光阴慢慢划过,时间抚平伤口,这些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的老人们,如今又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经历着怎样的悲喜忧乐?纪录片《二十二》将于8月14日正式上映,我们与导演郭柯一起聊了聊影片背后的故事。


聊了很多之后,郭柯最终将自己导演时的心路历程落在了这一句话上:“我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在走。”

而一张剧照里的他则展现了另一种模样——郭柯坐在监视器前眉头紧锁,听着耳机里传来的翻译声入了神,认真得着了迷的样子让人很难再回想起他之前语气里的轻松与洒脱。

“有时候觉得自己挺双重的。”他对自己评价道。

郭柯坐在监视器前眉头紧锁

2012年,郭柯着手制作拍摄纪录短片《三十二》,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名叫韦绍兰的“慰安妇”幸存者。到了2014年开始拍摄长片时,只剩下22位老人了,纪录片《二十二》由此得名。影片还未上映便收获了许多关注,人们对郭柯的拍摄手法更是褒贬不一。对此,郭柯却自有一套评价标准:

“不是说你能拍到什么,而是你怎么去拍他们,我觉得这个对于我来说会更重要。”


她们和我们想像中的不一样

2012年12月初的一个午后,在广西桂林荔浦县的一个小村庄里,黑瓦红砖的房门前坐着一位老人韦绍兰。

92岁高龄的她每天仍要烧柴、挑水、务农事,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韦绍兰是一名“慰安妇”。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期间,包括她在内的很多亚洲女性被迫为日本军人提供性服务,并伴随监禁和暴行。

如果看过那些有关“慰安妇”的文章,你会发现,她们给你留下的印象大概只有一个,那就是惨。她们身心饱受摧残却无以言说;她们晚景凄凉无人陪伴;她们利益受损却控诉无门;她们被当作历史的活证人,任人消费她们的苦难。

如果以“慰安妇”为关键词搜索,你还能看到“慰安妇不堪蹂躏”、“求死不得”、“慰安妇的血泪控诉”……等等。这一圈看下来,她们的生活似乎真的只剩下了痛苦与折磨。

但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

“当你真的接触到这些老人以后,你根本想不到她们是什么‘慰安妇’。她们就跟普通老人一样,就像是我们的家人,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苦大仇深。”这是郭柯拍摄时,那些老人们留给他最大的印象。

直到现在,郭柯依旧记得老人们热情招呼他们的模样。“会把家里的东西给我们吃,会担心我们那么多小伙子中午有没有好好休息。”于是,为了让老人家安心,后来他们在午休的时间就不去拍摄了,剧组一起休息到2点半左右再开始工作。“就像老年人看着晚辈一样,她也很爱护你。

所以更多的时候似乎是我们,或者准确地说,我们当中那些善用媒体或者有话语权的人,认为她们应该是惨痛的、悲愤的。基于维护民族自豪感的需要,基于发泄民族主义情绪的需要,“慰安妇”这个词,便成为了一个最趁手的话语武器。

凡事皆有因果

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触目人心的画面,郭柯选择了一个更为温和的方式去叙述这个故事。这对于一部纪录长片来说是有一定风险的,大部分宣发公司和院线更看重的仍是片子的商业前景。但郭柯有自己的思量。起初他也想过要在“慰安妇”这个噱头上做些什么,但是随着与老人们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发现这是一群需要他去尊重、去爱护的人,她们的乐观与善良让他想用一种她们觉得舒适的方式去记录下这件事。

“我觉得尊重她们要摆在最前面的,因为她们是长辈是老人,晚辈对长辈应该是这么个态度。”

这也是他想传达给观众的理念。面对这样一群人,你可以给予你适当的关注与陪伴,但无止尽的猎奇心理或是过度贩卖的怜悯和同情对于她们不会有任何帮助。

“我们其实也完全可以做到那样,让老人们说出那些残忍的经过,把片子拍得很“血腥”。但我会想,将来有人看到这样的片子,他们会怎么想?或者过个5年、10年我再去看,我心里会想‘原来你就是那样的人啊’。所以你是一个什么的心态去面对他们,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一个导演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很大程度地影响着观众看待这个事件的角度。当作品面向大众,而不仅仅是个人情怀的满足时,这是必然要去考虑的。郭柯觉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很重要

但如果除去了“慰安妇”这顶她们被强扣上的“帽子”,这样一群老人还有记录的意义吗?

对于我的疑问,郭柯认为,其实凡事都是有因果联系的,她们的经历是一道不可磨灭的印记,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就足够说明一切。“就像数数一样,我不用告诉你一二三四了,其实大家都知道,我就从五开始讲,讲五六七八九,讲她们的现在时。”

片子里,有些老人家的家里挂有毛泽东主席的画像,在她们的眼里毛主席是带领着她们逃脱厄运纠缠的人,是带她们走向了新生活的人。湖北的毛银梅老人原名朴车顺,她的姓便是后来跟着毛主席改过来的。“我爱毛主席,他爱我们,我们也爱他。”

郭柯还回忆到说,当时有个老人问他:“现在是谁在当毛主席?”在她们的眼里,毛主席是一个世代传承的职位,能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人都是“毛主席”。一切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还有一些老人会在不经意间说起了日文的问候语“你好”和“请进”;92岁的韦绍兰老人还笑着唱起了山歌:“天上落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通过一个个细节的刻画和展现,郭柯不仅拼凑出了当下慰安妇幸存者们的生活状况,更展现了她们那代人当时对于中国社会的普遍认知。

“我们更多的是想在片子里边通过内部的东西去做一些处理,去把老人们通过某些点连接起来。”

“我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在走”

郭柯平日里是个喜欢安静的人,不太爱说话,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的独处。

最初想要拍摄这个题材是因为他在微博上看到过一篇介绍韦绍兰老人的文章《一个慰安妇生下的日本孩子》,他觉得,自己能被这个题材所吸引“是顺其自然的”,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但相比起如今性格里的沉稳,郭柯年少时则显得叛逆多了。上初中的时候,成绩差,爱捣乱,高中甚至还辍过学。

正是因为这样的反差,郭柯觉得其实一切都是缘分。他小的时候从没想过自己长大了会去拍片子,他觉得“这都是老天爷给安排好的。”谈到关于未来的想法,他表示并不喜欢特意去规划什么,

“把当下的事儿做好以后,下面该做什么自然而然便会来了”。

在拍摄《二十二》这部纪录片的前几年,其实郭柯很少拍东西了。“我不是说不想拍,但还是想跟着自己的状态走,不用那么急功近利。”如今面对片子给他带来的荣誉和好评,他已经不太在意了。“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我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在走,这就够了。”


对话郭柯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在拍摄的时候肯定会有比较动情的时候,您是怎样处理自己的情绪的呢?

郭 柯:

控制吧,不要自己陷入故事里面。不要把她们的身份摆在太前面了,不然拍她们的角度就会不一样。尽量不要想她们是“慰安妇”,多去观察她们的生活,多去捕捉她们的生活细节,然后在访问的时候、聊天的时候尽量跟她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多关心一下她们之后的生活和现在的一些心理状态。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那会不会觉得即使没有我们的关注,她们一样可以过得很好?

郭 柯:

当然了,老人过着她们的生活,该怎么样怎么样,老人他过着自己的生活挺好的。大家老是在某个节点,在某个纪念日的时候老是要把他们弄出来,这种行为或者这种做事的方式我觉得还是要思考一下,到底对与不对。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那这种关注对于她们有好的一面吗?

郭 柯:

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生或者志愿者,他们就去老人的家里面陪着她们,我今年春节去的时候就发现有好多广西本地的也有外地的,他们就去老人家里边去住几天,就陪着她,帮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挺好的。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您会在意别人对您片子的评价吗?

郭 柯:

我肯定也会去看别人怎么评价嘛,但是能影响我吗,我觉得不至于吧。因为毕竟现在也30多岁了,也有一定心理的承受能力,也没关系。再说了,我只要时刻想着当初拍的时候不是要给大家看的,就能调整一下,自己心态自己调整嘛。至少我对老人的态度,我觉得这一点将来我也不会遗憾,这一点我觉得做到了就挺好。

所以大家怎么去怀疑也好,网上怎么去评论也好,我都能去接受。因为毕竟只有我跟她们相处得时间比较长嘛,我能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大家可能也没见过他们,通过一些初步的了解,当然会从一个导演的角度去评判。你的能力不行啊,你的手法有问题啊,我觉得都没问题。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二十二》这部影片的上映计划安排在什么时候呢?

郭 柯:

8月14日公映,7月7日開始提前點映。近3万民众众筹100万宣传发行费才得以公映,所以我们很珍惜此次机会。

文 / 郭瑾

编辑 / 黄炜婷

 短评

《二十二》比《三十二》更为平淡 但又觉得原本就应该是这样这两部片子的意义在于让人们“不终日怨恨,但一刻不忘”她说:“之前记者来了好几次,都没跟他们说这个”她说:“谢谢你们”这两句就是对郭柯导演团队的认可将她们带进公众视线让人们了解并正视这个群体谢谢你们

6分钟前
  • 俟河之清
  • 力荐

我个人很欣赏导演的镜头语言,不掺杂过多的个人见解,没有试图把国家的灾难强加给个人进行“升华”,也没有过多感情的宣泄,零碎化、生活化的呈现,描述的近乎是二十二个普通老人的晚景。这也就够了。

7分钟前
  • 大脸猫
  • 力荐

不论收获的情感类别是感动,悲伤,愤怒或兼而有之,将镜头对着这些从人间地狱中走出、压根不愿再回首残酷往事的性犯罪受害者的身体与面容拍摄,价值与意义是零。那些温情伪诗意日常的下雨镜头真是看了让人想吐。

10分钟前
  • LOOK
  • 很差

她们越笑我越难过 她们不是慰安妇 是被称之为慰安妇的受害者

15分钟前
  • 力荐

那些说导演不行故事没讲好给低分的人是有多懂?这电影不是让你看技术,也不是在给你讲故事,这是赤裸裸的历史。这历史只陈述就足够震撼和深刻,还给你来个铺垫高潮跌宕起伏是怎么着?历史的伤痛和这部电影记录的那群人的伤痛你够什么资格给评分,这时候就别摆什么高姿态了,装给谁看。

19分钟前
  • 在你身体里冲刺
  • 力荐

但愿至少有一位可以见证到官方的道歉…

23分钟前
  • 回K-pax了!
  • 力荐

关于应不应该拍这个问题,没有记录,最后真的会变成从未发生过。记住并不是为了带着恨,只是有一些东西不应该被遗忘。

24分钟前
  • 尸口
  • 推荐

对她们的正确称呼是<二战期间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

29分钟前
  • DONT_BOTHER
  • 推荐

哭成傻逼 你们来看阿婆 阿婆就很高兴了 突然好希望 人生是有轮回的 突然好希望他们下辈子能像我一样 是被爸爸当公主宠大的 然后旅游路过日本 也能露出愉快的笑容 好心疼那个70岁因为日本身份不能结婚 还被弟弟所讨厌的爷爷 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无能为力发泄在别人身上 哎

31分钟前
  • SUNTORYYYYYYYY
  • 推荐

一生的苦难都过来了,到最后也只有一座卑微的坟头。2017观影最佳。

3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今天只剩下8位了。如果说吴京的电影代表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和群体效应的民族主义膨胀感,这部大概是个人和群体的耻辱记忆。如果说吴京宣传他是卖掉房产才拍成电影,这部是靠32099名观众的众筹。这部电影不需要任何煽情,不沉重不悲痛,展现的是老人们最后的生活。她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小众的人。

36分钟前
  • 千寻|Scorpio
  • 推荐

同意“抢救式记录”的说法,初衷值得肯定,但这种题材光以情动人还远远不够。动不动就以各种漂亮(却做作)的空镜串场,开始还是因受触动而落泪,中段起基本都是因为哈欠了。“去苦难”适得其反,内容单薄隔靴搔痒,素材组接无力,没空镜就成了个短片访谈录。“唯美”的制作思路其实更接近剧情片,然而呈现出的效果却更像一场以慰安妇老人为主题的摄影展。同样是拍采访,得学学人家王兵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39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可能成为这些老人最后的影像了。不谈技术,这部纪录片本身的意义值得五星。

44分钟前
  • 草乙
  • 力荐

这部电影所承载的意义大于电影本身

49分钟前
  • ashen one
  • 力荐

我不认为影片的哪一帧是浪费的。愤怒是一个点动的情绪,没有人能持续愤怒70年,最终一切的情绪都要归于生活,归于平淡的一分一秒。被迫成为“慰安妇”,愤怒过后沉淀下来的是什么。我很欣赏郭柯的镜头语言,因为那才是生活。太多的事都太难,而她们很美。《阿里郎》很美,知足很美,友好很美。谢谢。

54分钟前
  • 绿子
  • 力荐

被将近结束时的一段话打中,大意就是,早知帮她们跟日本政府打官司不会有结果,就不去打扰她们了。其实,不管是去打扰她们,还是不去打扰她们,我都能理解。只是记得尊重她们,尊重她们的疼痛。她们不是被八卦的对象,也不是国家间唇枪舌战的武器。

59分钟前
  • 陆壹肆
  • 推荐

我们从不缺乏对英雄的崇拜,可很少有人佩服平凡人承受苦难的那种了不起。

1小时前
  • momo
  • 力荐

没资金,采访人数少,资料缺乏,能拍已经是勇气。这种题材,还想组织得多丰富多显眼?打分低的是多专业呀!!!一堆评分低的说些白痴都知道问题。还有一个说没准备好!准备好,老人都走了吧!无论如何,伤疤都在哪里,不是谁去揭不揭的问题。不然老人跟他们说谢谢,不跟你们这帮脑子进过期豆瓣的人说

1小时前
  • 清鬼吟
  • 力荐

题材很好,但是这部纪录片几乎没有成形的故事,以大量空镜头表现情绪,对内容进行碎片化的罗列,而挖掘不深,镜头语言上的调度目的太过于显著。虽然知道拍摄很难,但是纪录片毕竟不是写调查报告,必须作为一个成熟影像展现给观众。

1小时前
  • 撒马尔罕守门员
  • 还行

存在价值远大于自身内容价值的片子

1小时前
  • 懒猫戏花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