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袭60阵地

剧情片澳大利亚2010

主演:布伦丹·考威尔,哈里森·吉尔伯特森,史蒂芬·李·马奎德,杜坎·杨,盖东·格兰特利,瓦维克·杨,马丁·托马斯

导演:杰瑞米·西姆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奇袭60阵地 剧照 NO.2奇袭60阵地 剧照 NO.3奇袭60阵地 剧照 NO.4奇袭60阵地 剧照 NO.5奇袭60阵地 剧照 NO.6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3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4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5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6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7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8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9奇袭60阵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1 20:42

详细剧情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呈现出胶着状态,来自澳洲的伍德沃德中尉(布伦丹·考威尔 Brendan Cowell 饰)在昏暗的地道中接管了一支爆破部队。18个月以前,伍德沃德尚远离战场,在巴布亚从事矿场爆破工作,同时与年幼的女友渐渐确立了关系……随着战事的推进,伍德沃德响应号召,凭借自身的爆破专长加入军队赶赴欧洲。伍德沃德起初的表现未令下属们折服,但在成功炸毁德国人的机枪阵地后,伍德沃德和战友们一起被派往位于比利时的“60阵地”,那里是一处令协约国士兵闻之色变的德军阵地,大家传说60阵地前协约国的战壕中洒满了鲜血。伍德沃德一行人抵达目的地,发现战友们已在60阵地下的地道中布置了百万磅炸药,然而引爆的时间迟迟未能确定……

 长篇影评

 1 ) 真正的地道战

      记得小的时候电视上总会放一些抗战题材的电影,其中就有描写抗战时期我八路军游击队在平原上开展地道战的影片,例如《平原游击队》和《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中的主角“双枪李向阳”还是我儿时一众伙伴们心中的英雄形象,在游戏中争相模仿。而这种题材的电影在那个年代真的是百看不厌。

       时间一晃过去了这么多年,类似题材的电影已经很少见到了,不过最近很幸运的在央视6套上,看到了这部同样是挖地道的影片。影片的故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来自澳洲的矿工,他飘洋万里来到战火交织的欧洲大陆,参与到这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当中,他的任务就是发挥他的特长,在敌我对峙的阵地下面几米甚至几十米展开一场地下的战争。导演没做多少铺垫就将故事带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上,阴雨绵绵的阵地里,一片泥泞嘈杂,还随时传来炮火的轰鸣以及炮弹落入战壕时传来的惨呼。进入地道中则跟外面的世界形成巨大的反差,狭窄阴暗的地道,在地下绵延纵横,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道中,蜡烛成为唯一的光源,而手中鸟笼中的小鸟则往往是这些士兵们唯一的伙伴,这样局促而密闭的空间里,有时候这里静的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这些士兵们所要面对的是环境上的压抑、心理上的孤独与恐惧、还有就是要面对敌方的同行随时可能挖进你的地道中的激烈火并。导演在描述战场的残酷的同时,将镜头时不时的穿插回到男主角的故乡,在那里描述他前来参战前的过往,以及在那遥远的地方,有着那么一位好姑娘在等着她。

       逐渐的故事发生的地点转移到了,影片名称所在地“60高地”,男主角所在一方准备对“60高地”上的德军阵地发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爆破,无数炸药通过地道被埋藏在了德军的阵地下方。在解决了地道中的排水问题之后,就只等大批德军驻扎进入阵地。一切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德军中的地道高手,眼看着就要识破他们的这次计划,在一次地道突击将这个隐患解决之后,最后爆破的时刻总算是到来了,一声惊天巨响,男主角合上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爆破的开关,敌人的阵地以及一位年轻的战友,伴随着这声巨响被炸上了天。镜头一转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穿上象征荣誉的战袍,与心爱的可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影片的镜头最终定格在他与一帮袍泽的合影中。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这让我见识到了远在我们抗战之前,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战场所展开的更为激烈精彩、更为规模庞大的地道战,而穿插于紧张战斗之间的来自家乡的温馨故事则令影片极具收缩感,导演通过这样的手法,将战争与和平的巨大反差,通过镜头传递给所有的观众,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长见识的优秀电影。

 2 ) 男主角长得真像史瑞克

这位男猪脚一出场,哥就震惊了。怎么回事,难道是史瑞克穿越玩真人版了?看看他的鼻子,看看他的动作神情,以及在影片中的作用,实在是像到了极点,另外他和女友的老少恋,也是让女方家长尴尬的原因,这里又和史瑞克的剧情重叠了。看着这些工兵在泥泞的地道里摸爬滚打,感觉这才是真实的地道战啊。

 3 ) 奇袭60阵地

本片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1916年澳洲矿工奥利弗伍德沃德辞别了女友--自己挚友的妹妹,来到了血腥的欧洲战场。此时的交战双方已经把战斗从地面、空中发展到地下。双方都招募矿工、工程师组成工兵部队,向敌人的阵地下方挖隧道、布置地雷炸药、把成千上万的敌军士兵炸上天。双方都在地下延展工事,一场在地下的掘进与反掘进的殊死搏斗开始了。伍德沃德和他的澳洲工兵一营一连的士兵已出色的战绩赢得了前往比利时60高地的任务,在那里他们克服了地下水的渗透、德军的地下侦查,付出了多名士兵的生命,终于完成了任务。他们让向来高傲的英国士兵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这些在地下钻洞的澳洲人。

本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但是却能够在狭窄、昏暗、空气污浊、满是泥水的地下表现出另类战场的残酷、血腥。那些原本不受重视的矿工、工程师是这个战场的主宰者。

影片巧妙地采用了两条主线穿插的叙事手法,让它有别于同类型影片。在战争主线之余,与之平行的另一条叙事线索抓取了主人公隧道专家伍德沃在家乡与其心爱的姑娘经历的点点滴滴。他们的爱情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桥段,但只因二人鲜明可爱的个性照亮了全片。

感觉上,两条叙事线索都很平和,即使是战争线也都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叙事情节。但正是在这些平和之下,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才有机会表现出人类本性的生动一面。也更加兀显,这场战争的荒谬和残酷!本质上讲,这不是有关于平民利益的战争,但是流血、牺牲最多的却还是平民们!

 4 ) 好片子

澳洲人民出产的一部好片。很多影评网站给分很低,说场面不大,说是地道战。我估计可能是理解不深。
影片里有很多发人深省的镜头与画面,主题十分的鲜明,各路演员感情投入整体感强烈。虽然只是一个工兵为主角的战争题材影片,但是全片剧情紧凑,设计合理,很喜欢。里边有很多令人难忘的镜头。刚愎自用的军官,懂得每一寸阵地都是浸满鲜血的德国士兵,那句老兵的告诫“照明弹飞起的时候,不要急着趴下,不要动,机枪只会打移动的目标。”趴在战壕里看明信片的德国士兵。还有那个故意让儿子给自己沏茶的父亲。

 5 ) 光荣与梦想,还有阴暗与战争

【你看到自己眼中的绝望】

爱情、家庭与个人命运,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一文不值。

电影的前十五分钟左右,地下沉闷的呼吸、持续不断的炮轰声,略显冗长的叙事让人觉得压抑到不想看下去。然而,一群矿工,在阴暗的地下如老鼠般生存的矿工,他们都曾拥有鲜妍明媚的生活。
两条主线穿插讲述的故事,终于在最后半小时内达到了高潮。

战争中的光荣与梦想。
地下的九十英尺的阴暗与看得见看不见的硝烟。
每个人都有着非凡的坚韧与勇气,身上承载着的是国家的使命与不可违抗的命令。他们身上携带着妻子或者女友还有母亲的照片,那是黑暗中的亮,冷酷中的温情。

战争意味着伤亡。甚至某种程度是意味着绝大多数军人的墓碑。

老父亲死了。
飞毛腿比利死了。
最后Tiffin也死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

【你听到的是自己的心跳声】

给予了准备时间的告别。
生与死的告别。

像Oliver这样的人,天生就是当指挥官的料。
而像Tiffin这样的人,是更为平凡的人,没有成熟的少年。面对战争会怕,面对在头上飞过的炮弹炸药会哭,会提着鸟笼像个孩子,会迷路会走在队伍的最后面,会偷闲给Oliver的女朋友做个小木匣。他的梦想是走出矿井以后做一个小木匠。

可他没有走出矿道,面对即将到来的爆破和死亡,他擎着最后一根蜡烛在最后的矿道里,默念着“你听到的是自己的心跳声”。是自我欺骗还是安慰还是勇敢。
Oliver救不了他,他亲手按下了爆破的闸。
他的战友救不了他,每个人都是战争的一个棋子。
几秒钟后,Tiffin的心跳声也随着爆破音和翻滚的火烟而停止。

【你体验到生命有多无可奈何】

影片来源于真实的故事:
"1917年6月17日,Oliver Woodward和他的战友们用血泪换来的那场19分钟的爆炸造就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爆炸长度相当从伦敦延绵至都柏林"

接下来的字幕更是让我感慨:
"这一场战役是协约国在一战期间最大的一次胜利。而德军在一个半月后又夺回60阵地。 这场战争死亡人数有一千六百万。"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胜利与失败,都是一阵烟云。
光荣与梦想,无从判定。

 6 ) 《奇袭60阵地》:扎实舒缓,深沉蕴藉

不得不说,《奇袭60阵地》让我必须要修正之前的说法:这才是整个三月影市淡季水准最高的电影!
一部澳大利亚电影,不但拍出了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经典战争片扎实舒缓、沉着大气的范儿,且连其中深沉蕴藉的悲剧感也仿佛是直承那个年代而来,这对我这样一个着迷于老电影的人来说,着实是一个很大的惊喜。
好电影的根基是讲人,讲故事,这个基点从电影被接受成为一种工业,一种大众娱乐艺术开始,就没有变过。只不过电影发展到现在,无论主动还是被迫,都在越来越为科技的表演腾出空间,为“奇观”的展示腾出空间。这是对的。要不然电影就会固步自封在过去的惯性里,慢慢消失掉生命力。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当主流电影的爆米花倾向越来越严重,当大片习惯于用钱砸出一个又一个奇观,当小片习惯于用台词堆出一个又一个段子,并且让观众越来越习惯于这才是所谓“电影”的时候,人,还有故事,到底还能剩下多少空间?
说远了。这不是《奇袭60阵地》应该承担的东西。在电影院里,它的海报和《洛杉矶之战》被并排放在一起,但或许,它的票房连《洛杉矶》的零头也不会有。它不时髦,也缺少噱头,在电影节电影奖遍地的今天,荣获澳洲电影大奖12项提名的荣誉屁也不是,它有一点点古板,就像它的海报,不逢迎,不讨好,用后背朝着观众,它是继承,但不发扬——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好电影。
《奇袭60阵地》讲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对德作战的西线战场上,一支来自澳大利亚的地道爆破小组(当时澳大利亚属于大英帝国)承担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德军驻守的比利时60阵地之下埋设数万磅炸药,并最终爆破成功的故事。这也是人类战争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其爆炸长度相当于从伦敦至都柏林!
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观。如果这个题材换成好莱坞来拍,它会更惊险,更大场面,更扣人心弦,更适合主流口味……不一定不会是好电影,但肯定不会是如现在的这个样子——《奇袭60阵地》拍的则是人。
总是有那么一点希望。希望观众在进电影院之前,不要预先先拿一个框框把电影框死了:这部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开头要怎么样,中间要怎么样,结尾又要怎么样……只有符合了我预期的才是好的,不然就不好。这样当然不是不行,毕竟看电影本身只是一项娱乐而已,压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不过,这样会让自己错过许多好的电影。
就像李小龙说的,如果要品尝别人的茶,先得倒空自己的杯。当然,不止是李小龙这么说。
《奇袭60阵地》有不少不足的地方(特别是当电影逐渐行进到后半部分的高潮的时候,本来存在于德军军官和爆破小组指挥官伍德沃之间的剑拔弩张的斗法莫名其妙地泄了气),但它用克制内敛的镜头语言,扎实的坑道作业细节,拍出了一个地道爆破小组的英雄群像,拍出了他们既充满个性,又纷繁多面的内心世界:你多半不认识其中的任何一个演员,尤其在电影的开篇,他们脏兮兮的造型几乎让你无从分辨,但当电影结束的时候,你一定会记得他们当中的大部分,记得他们的抱怨和玩笑,记得他们在战争的重压下不同的活着的方式,甚至会记得他们有妻子和母亲在为他们一刻不停地织着手套和袜子……因为正是他们带你进入那个战火纷飞的情境,在狭窄逼仄的地道里,让你体会到他们的勇敢和怯懦,体会到生存和死亡,体会到牺牲可以重于泰山也可以毫无价值,体会到“残酷”两个字底下更复杂的含义……这就够了。
写这篇文字并不是推荐。《奇袭60阵地》注定了不会是一部热门的电影,它甚至连引起应该的关注都不会有(昨晚那一场,影厅里坐了不过十来个人),但,就像真正的好书总是与那些畅销榜无缘一样,主流的视野之外,永远不缺乏好电影的存在——人的时间不可能都用来看电影,错过一部并不可惜,可惜的是一直错过。

 7 ) 残酷地道战,真情兄弟连

   与其说这是一部战争片,倒不如认为《奇袭60阵地》利用战争背景去控诉战争的剧情片。本片没有战火纷飞的战场,却有极端条件下的人性与友情。



   这是一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片,众所周知,一战号称“人肉绞肉机”,在多数战争合约没有制定的情况下,其残酷性与破坏性举世闻名。所以一般来说在表现一战的电影中,大多电影并没有直接表现子弹横飞的战场,而是旁敲侧击的通过战争来表现其残酷的一面,比如库布里克的《光荣之路》和热内的《漫长的婚约》。其中卓别林的《大兵日记》更是把一战战场的恶劣环境采用喜剧的方式表现出来,过程中不时笑料迭出,但最后剩下的只有沉默与深思,《奇袭60阵地》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以一队澳大利亚隧道工事兵为视角,通过战场上的友情与人性,更加体现出对战争的无情的控诉。

 
    作为一部发生在战场上的故事,《奇袭60阵地》表现战斗场面的镜头屈指可数,但在反映战场环境方面却通过细节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英国联军与德军在西欧前线惨烈的战况被活脱的表现出来。通篇泥泞潮湿与肮脏破烂的画面,随处可见的残肢断臂,被污鼠咬嚼得所剩无几的人肉尸身更被淹没于泥泞之内,死状恐怖。而对于隧道工事兵,不但潮湿幽闭的环境摧残着每个人的身心,而且随时都要屏气凝神,随时准备与德军隧道兵展开遭遇战,随时都可能有丧命的危险。电影在开场十几分钟,就是把隧道兵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特点完全的展示出来,极度压抑,更加能体现出这群不为人知的小队的饱受折磨的身心与紧张的工作环境。

 
   《奇袭60阵地》采用了两条主线穿插的叙事手法,在战争主线之余,与之平行的另一条叙事线索抓取了主人公隧道专家伍德沃在家乡与其心爱的姑娘经历的点点滴滴。这条线索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战争的残酷,其恬静与明亮的画面与阴暗泥泞的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过这样的叙事手法有点断断续续的感觉,况且伍德沃的爱情主线波澜不惊,有些拖沓,虽能起到衬托的作用,但还是有些冗长和趋于平淡,倒不如采用伍德沃回忆的方式来表现这条线索,寥寥笔墨足够。

 
   本片以写人为主,小队中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比如沉默寡言的胡子男,憨厚的工兵,气盛的飞毛腿。当然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为的是让这些角色立体化,形象有血有肉,以至于当某个人物阵亡时令观众产生共鸣。另外,电影后半部分点缀了德国隧道兵的工作,这样的插入有些突然,但好处在于对战争双方的描写能使得本片的意识形态不发生倾斜,没有沦为那种歌颂杀敌的主旋律电影,而是模糊了正义与邪恶,没有将德军妖魔化,通过两方面的斗智斗勇与遭遇,把战争的危害性活脱的表现出来。比如最后那个临死前看家人照片的德军新兵,这样手法有些老套,但却是能把战争残酷展现出来的一种最好方式。

  
   《奇袭60阵地》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刻画,把人物之间的友情与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极端情况下那种友情最为可贵。本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从很多对白中表现出了战争伤亡的惨痛,比如“点三支烟”的故事和年轻的担架员与伍德沃的对话,虽说不如镜头来的直接,但作为一部小成本的澳大利亚电影,片中这些细节对白确实大有用处。电影还有一个角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主人公身边的青涩小兵提芬,从开场怯懦的表现知道最后在倒塌的坑道中点燃蜡烛等待死亡的降临。一般来说在其他影视作品中,这样处处受到主人公护着的年轻角色最后死亡率很小,但本片中却因一次意外走向终点,极为突然。从这个人物身上能直接的反映出所以战争电影最直接的主题,反战。所以当最后所有人在欢呼胜利的同时,提芬独自留在坑道中,手持蜡烛,耳边响起开场时的那句话:你听到的是你的心跳。简单一个镜头,却是全片最有力度的一个画面。战斗大捷,但观众却无法开心。

 
   最后说一下本片的音乐,电影的配乐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能然观众在看片时感受到背景音乐的动听,一种是纯粹的烘托主题和气氛,本片的配乐无疑属于后者,在观影过程的中你很难体会到本片音乐的存在,但当结尾处提芬的画面出现时,主题曲响起,观众才能感受到小提琴独奏那其悦耳的旋律,更加把主题烘托出来,这就是作曲家的巧思之处。

 短评

题材不错,稍显刻意

6分钟前
  • 困难户
  • 还行

看片总结:战争中有一技之长真不是好事,跑得快,挂了,会木工,挂了......ano,我是不是剧透了是不是剧透了是不是剧透了是不是剧透了

10分钟前
  • 薄荷
  • 推荐

原谅我,没有认真看。

13分钟前
  • 皓宇
  • 还行

WAR,,WAR ,,WAR

15分钟前
  • 没心没肺
  • 推荐

老老实实用传统手法讲故事的电影。尽管不够惊艳,但也没什么缺点。

16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难得袋鼠国能出这样的片子。最后炸响的那刻,震撼人心。影片处处伏笔,小细节处理的不错。

21分钟前
  • 御。
  • 推荐

一战前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爆破。一群男人和半固体物质的故事:蓝色黏土,黄色膏状炸药,泥浆。原来矿工也可以很美的!

26分钟前
  • 何碰碰
  • 力荐

久违的战争片

30分钟前
  • mr.tall
  • 推荐

战争片永远不是我的菜。边洗衣服边看,一个半小时后还是没入戏,不过被某位网友的短评影响到,男主角就是Russell Crowe和朱时茂的切换!

31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还行

握紧摇曳的烛光,等待宣告死亡的爆破声从地下90英尺传来。你独自等待,和自己的心跳声。战争中从没有什么所谓光荣的牺牲,那都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说辞,战争本身就不光荣。但如果这就是战争,荒诞的战争,起码你死在了长大后。2011.3.17《奇袭60阵地》(推荐,四星)

33分钟前
  • 乔小囧
  • 推荐

强大,沉默中的爆发

38分钟前
  • Lucifer
  • 推荐

本以为看这电影会很闷很累,可未曾想还真有点看头。

40分钟前
  • 经纬万端
  • 还行

虽然不如澳洲1987年的light horesman,,但是比近年的科科达小路,以及妮可.基德曼的狗血片《澳大利亚》强得多的一部澳洲电影,也比加拿大的狗屎片《帕申达勒》强得多。

44分钟前
  • 原教旨托利党人
  • 力荐

伍德沃德那张老脸,真不像二十五六岁。

45分钟前
  • 豆办
  • 还行

工兵系的战争片很少,澳大利亚的战争片很少听说,细描一战战场的真实战役更少,基于此,本片虽然拖沓过长,但诚意满满,尤其对男主人公的塑造,颇为真实。

48分钟前
  • 哗啦啦
  • 还行

战争片的铁律之一就是:掏照片的那位,无论如何都是最先挂掉的那位。

52分钟前
  • 还行

工程技术个人勇气

57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不错啊

1小时前
  • 卢十四
  • 推荐

男主角的脸一直在Russell Crowe和朱时茂之间切换,有没有。。

1小时前
  • 门特
  • 还行

好闷

1小时前
  • alex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