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三天可见

综艺大陆2019

主演:姜思达,谢娜,周一围,袁弘,于正,池子

导演:谢露薇,伊克拉木

 剧照

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1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2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3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4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5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6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13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14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15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16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17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18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19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5:53

详细剧情

  「看懂一个人,才能决定Love or Hate」  腾讯新闻出品,姜思达工作室制作的明星社交实验节目《仅三天可见》,将于10月29日于腾讯新闻上线。 节目将以姜思达为“第一视角”,记录与八位明星嘉宾为期三天的相处过程,并在相处结束后完成一次“走心对话”,挖掘当下年轻人的社交心态。

 长篇影评

 1 ) 仅三天可见的明星朋友圈,被这档国产真人秀彻底看穿

不知从何时起,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已成为一种常态。 三天时间,去了解和认识一个人,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然而,最近有一档国产节目就大胆发起挑战。 用仅仅三天时间,去走进一个聚光灯下的明星,并试图看懂TA——

仅三天可见

Only 3 Days

导演:谢露薇 / 伊克拉木 主演:姜思达 / 谢娜 / 周一围 / 袁弘 / 于正 / 池子 类型: 真人秀 首播:2019-10-29(中国大陆)

这是由腾讯新闻出品的一档真人秀节目,由姜思达主持。 了解姜思达的人应该知道,此前他已出过两档节目: 座谈形式的《透明人》,以及跟拍记录形式的《陷入姜局》。 这档新出的《仅三天可见》,有点像二者的结合—— 在每一期节目中,他将作为“第一视角”,和当期的明星嘉宾随行共处三天。 在节目最后,两人坐下来进行一次深度谈话,以挖掘嘉宾的生活态度。

截至目前,《仅三天可见》已播出四期。 在前几期节目播出后,相关话题屡屡登上热搜,热度可见一斑。 豆瓣上,《仅三天可见》也被评出了8.2的高分,对于一档国产真人秀来说算是不俗的成绩。

肯定会有人疑问:在综艺节目百花齐放,访谈类节目也频频创新的今天。 为何《仅三天可见》能够在口碑和热度上获得双丰收? 在我看来,是因为它以姜思达独有的感受力和表达方式,将“真人秀”这三个字做出了独一无二的风格。 接下来,就来给大家好好聊聊这三个方面。


1、《仅三天可见》的“真”

看过这档节目的人就知道,姜思达是这档节目的灵魂。 从第一天到第三天,他都要和当期的嘉宾不断交谈、对话,从而碰撞出新鲜的观点和态度。 在此之前,关于明星谈话类节目,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了。 从最早的《鲁豫有约》《可凡倾听》《超级访问》,再到近几年的《圆桌派》等等。 这些节目无一例外,都局限于某一个封闭的访谈空间

而《仅三天可见》就打破了这种空间上的束缚,姜思达会跟随访谈对象一起工作、生活,记录其真实状态。 换句话说,要在嘉宾的日常生活中对谈,也让嘉宾在这种随时发生对谈的状态中去进行日常工作和生活。

此外,在以往的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提的问题大多比较“套路化”。 双方互动的方式也相当——你问我答,有来有回。

《仅三天可见》就完全打破了这些套路。 首先,姜思达作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会在他某个有想法和触动的瞬间,突然地对嘉宾进行提问。 作为被提问的嘉宾,也不一定默守陈规、非得作答。 比如第三期节目中,因为于正对工作的过度专注,就无形中让提问的姜思达吃了不少闭门羹。

另外,作为一档不按套路出牌的访谈节目。 节目中对谈的双方,在深入挖掘对方的想法时,往往是令其猝不及防、没有准备的。 比如,姜思达会在聊天时突然让于正拿出手机,让他念出微博上最近的三个搜索记录。 谢娜也曾拿起姜思达的手机,当众念出他发的朋友圈。 可以说,这种涉及个人隐私的“突击”,在以往的对谈节目中几乎不会出现。

因此,无论是从访谈双方的相处模式,访谈的问题,以及访谈方式来看。 《仅三天可见》都把真人秀的“真”字,做出了新的高度。


2、《仅三天可见》的“人”

如果说姜思达是整档节目的灵魂,那么每一位与之对谈的明星嘉宾,就是给这档节目注入血肉的部分。 从前面四期来看,每一期的嘉宾都是话题人物。 第一期的谢娜,是主持界一姐,微博上粉丝最多的“太阳女神”。 但是,她却经常被网友群嘲业务水平和情商双低。

第三期的于正,从爆款剧《宫》的编剧,一路做到了现象级电视剧《延禧攻略》的制片人。 但他也因言语上的过度自负,而背负了诸多骂名。

此外,还有第二期的池子,第四期的袁弘,以及接下来会登场的周一围等等。 在这些受访明星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争议性和矛盾性。 放在以往的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大多会把目光聚焦于这些话题人物身上,最能激起观众好奇的部分。 而他们所提的问题,也基本都围着最具争议的部分打转。 《仅三天可见》就突破了传统的形式—— 在敏感和尖锐的八卦话题的同时,又有像日常聊天一样闲话家常,更有充满哲学思辨的人生思考。

杨澜曾写道:做访谈节目的人是以提问为生的,这样的人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提问。 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情况下,提问比答案更重要。 而《仅三天可见》就用这种非常“姜思达”的提问方式,将一个具有八卦属性的舆论人物,带离了那个标签化的舆论中心。 在每期节目中,让观众看到这些明星在标签和争议之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当谢娜说出,她最想忘记的十年,是家里最难的那十年时。 她不再像微博上那般光芒四射,也不再像网友口中那样低情商。 此时的她,只是一个因为家庭而具有软肋的普通女人。

(想忘记父母)最辛苦的那十年 我现在想到会很心疼他们 我帮不了他们

当于正回答,他愿意选择“让全世界的人幸福一天”,而放弃“让自己的作品豆瓣9.9”的选项时。 这其实等同于,他放弃了一个让自己可以自负的机会, 此刻的于正,体现出的是其内心深处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本能。

我选择(让别人)幸福一天 因为我觉得一个人活着 能让别人幸福一段时间 是非常非常难的

发现了吗,在这些极具姜思达个人风格的问题下,每一个标签化的话题人物,都呈现出了自己的多种可能性。 打破标签,从而发现和理解明星人物身上的多面性。 这正是《仅三天可见》的宗旨,也是这档节目最大的魅力之一。


3、《仅三天可见》的“秀”

《仅三天可见》的节目定位,是明星社交实验。 因此,不同于传统访谈中,主持人和受访者之间你问我答的座谈对话。 《仅三天可见》更像姜思达与受访者之间,彼此切磋想法、碰撞思想、表达自我的一个秀场。

在这个秀场里,所有流程以姜思达为主导而展开: 姜思达跟随嘉宾进行三天拍摄,姜思达的个人陈述总结,姜思达与嘉宾面对面交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秀场里,姜思达所表达的一切都是自由且自我的,而不管它是否正确,甚至是否客观。 从节目的先导片里就可见一斑: 姜思达曾对着镜头说:“可能这个东西完全出于我的主观,但我不在乎客观”。

我不在乎客观

于是,他可以在池子和朋友的聚会上,明确表达自己无法融入。 他也可以在采访于正的一天结束后,表达自己对于正的“烦”,甚至不想继续进行采访工作。

这些与受访嘉宾公然“作对”的言行,被原原本本地放在了节目中。 放在其他人身上,有作秀的嫌疑。 但放在姜思达身上,你就会意识到:无论看似多么冒犯的言论,其实都是完全符合他性格的个人秀。 这种从采访人出发,就打破常规的做法,也让这档节目具备了不同的风格和魅力。

回到这档节目的名字本身,仅三天可见,这原本是针对微信朋友圈而开发的一项功能。 这是一个极度开放的时代,每天一睁眼,我们都能从朋友圈里,看到无数让人心惊肉跳的新闻。 这也是一个极度封闭的时代,每当点开一个人的微信主页,我们往往都会被“仅三天可见”的字样阻拦在外。

在这个开放和封闭共存的时代,人性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变得越来越微妙。 《仅三天可见》这档节目,就让我们看到,哪怕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名人,也具有不为人知的多面性。 它更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对他人的情感,可能都仅仅建立在片面了解,甚至是持有偏见的基础上。 但其实要上升到真正的爱与恨,全面地理解TA,才是唯一的途径和法门。 正如这档节目的slogan所言—— 看懂一个人,才能决定Love or Hate。

本文作者:张不才

 2 ) 代表“普通人”的杨迪

我并不觉得仅三天可见里面的杨迪拍短视频有多么的可怜可笑,人家是凭本事赚的钱,有啥子可怜的。阿雅还在那边面露难色,真的够够的。杨迪起码凭自己本事赚到了比普通人多一点的钱。我们普通人在公司为了赚钱低头哈腰的,都是令人敬佩的,并不可笑可怜。只是阿雅们的钱太容易了获取,所以“看不上”普通人生存的方式罢了。

 3 ) 于正和姜思达明里暗里骂了对方多少回

这个节目真的绝了,点开就能收获今日份的快乐源泉。

两人明明都透露着对对方的厌恶之情,还要拼命把访谈做下去。

节目的最开始就是精华:于正对姜思达说,“因为你年轻,虽然你没有那么美。”

于正开心笑着对姜思达说完这句话,姜思达深深地压着了一口气,并闭上了眼睛,试图消化心中的怒气。

他们都在相互嫌弃,并相互保持微笑。

《仅三天可见》,节目如其名,姜思达要有三天和于正待在一起,看他每天的生活和日常。

这对姜思达当然是煎熬。姜思达明确跟导演说:“如果不来录这个节目,肯定是不愿意跟于正相处。”

正式解读一下于正和姜思达的这三天访谈,总体就是:从暗里相互看不顺眼,到明里不顺眼,最后互有好感,又别扭地直白反抗的过程。

第一天姜思达跟着于正去横店工作。

不说是姜思达了,是个普通人看到于正全程在“指手画脚”都让人烦躁......

他从进入剧组开始,所有人见到于正都腾的一下站起来,对他微笑示意。就于正自己一个人在说,其他人全部都听着。

就让人明显感觉出来,于正真的是从面子上就渴望所有人的尊重,尤其是自家的演员和工作人员。

于正,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一方面抄袭,一方面又想做到行业顶尖。一方面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可是在做法上又渴望别人的尊重。

姜思达的嘴很毒,但是于正的嘴更毒。姜思达的毒带着一丝克制,但是于正的毒是无所顾忌。

吃饭的时候,因为于正很瘦,并且在减肥,所以把饭全部给姜思达吃,说了一句:“你胖和瘦都差不多,所以可以多吃一点。”

说完还补刀,“我作为编剧制作人,看过好看的人太多了,你在普通人眼里还可以”。

看到于正的优越感了吗?一语双关:我的眼光比普通人高,姜思达长的比较丑。

之后于正又居高临下让一个龙套演员模仿姜思达,弄的姜思达和龙套演员都很尴尬,龙套演员没模仿,于正还说一句:“注定你要永远是一个龙套演员。”

我一直以为于正只是对明星或者在大众面前是这个样子,没想到他私下和剧组工作人员,和对待采访者,他都是这样.....

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姜思达做访谈,于正对他没有任何的尊重。一直在看手机,跟别人说话,忙工作的事情。

有时候,姜思达问于正问题,于正不回应他。姜思达问两遍,不理,三遍,不理,最后姜思达放弃,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而偏偏他们还如此拧巴,相互看不上,还要强行对视。

我不懂这个环节,两个人相互看那么长时间,能怎样呢?只会加重对彼此的厌恶。

最后只得到了那句最扎心的:“你年轻,虽然你没有那么美。”

何苦呢.....

姜思达说:“于正像一个教导主任,自己像一个拄着太阳穴装作在听的学生。”

其实于正心里也明白姜思达不待见他,就率先攻击调侃他不够美,还说思达揣着明白装糊涂,哈哈哈哈,笑死。

一天下来,姜思达的总结:“于正老师知道自己烦人吗?”

第二天,一上来还是仍旧一个自恋的于正。

姜思达问于正去不去同学会。

于正说:“不去,没有共同语言,他们都好老。”

说完这句话,我觉得于正以后应该也没有同学了......

聊完没两句,于正又开始看手机,不理姜思达了。姜思达只能伸懒腰缓解尴尬。

于正第二天更加肆无忌惮不想理人,只在自己的手机里寻找存在感。

最后于正带着姜思达去看黄梅戏,对姜思达说了好几遍:考验你文化水平的时候到了。(明里暗里说姜思达文化程度不够)

本以为文化程度高的于正会享受黄梅戏,可还是在玩手机.....弹幕已经开始骂于正没礼貌到丧心病狂了.......

当晚,姜思达又发出了神一样的拷问:“我没有必要跟所有人交朋友。”

两天相处,两个人的关系已经达到了冰冷的顶峰。

没想到第三天,春暖花开了,他们去了游乐园。

我现在真的同意游乐园是可以解放一个人的天性,缓和一段关系,加深一段感情的地方,尤其是对于正。

前两天,于正就是一个不招人待见的死丫头,到了第三天,他变成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少女。

然后开心比耶。

你会觉得他真的......有点可爱,好像玩的时候就放飞自我了。

不敢玩的时候,还给自己:加油,鹿小葵。(我一个爆笑)

于正就是一个傻白甜本甜。

最后两个人的关系火热上升到姜思达愿意帮于正整理头发!!!

我看的是一个访谈吗?

我真的看的是一个访谈吗?

为什么故事如此激荡人心?

于正和姜思达去开碰碰车,于正害怕的不行,一直向姜思达求救。(于正简直是表情包的存在)

最好笑的是,于正不会开,所以全程卡丁车都没动一下。

姜思达为了报前两天的仇,一个劲撞他,我都看到了姜思达报复成功的笑容。

最后姜思达玩游戏获得了一个鳄鱼,还送给了于正。

于正开心的不得了,一直让工作人员给他不停拍照,拍的照片还说要做微信头像。

我再次怀疑自己到底看了一个什么样的魔鬼访谈?!

这年头还有人掐腰拍照吗?

最后这张:???

有点看不懂故事的发展了。

结束游乐场之行,两人又回归本来面目。于正对着镜头“别带我来游乐园了,年纪大了受不了”。

姜思达对着镜头“不要逼我们于老师逼太紧,你们这帮年轻人”。

于正指着姜思达“不不不,他已经不年轻了”。

整个三天的访谈,你看的时候前期会觉得无厘头,后期又有点无理取闹,但是反而姜思达和于正都把对方看的很透彻。

于正形容的姜思达:少年,心地纯净,还在痛苦中。

真的完全匹配姜思达本人。

而姜思达形容的于正,也很贴切,活的自在。

居然被拔高了深度。

于正吧,其实挺适合访谈节目的。郭敬明是诡辩,于正的嘴是骗人的鬼。

比如那些年,他骗过的人。

袁姗姗比袁咏仪漂亮。

袁姗姗坚持下去是下一个范冰冰。(这个还是别坚持了)

自恋第一。

抄袭不认。

郭敬明讲究面子上要过的去,于正:面子是什么?能吃吗?于正属于睁着眼睛说瞎话,但是他认为瞎话是对的。

所以和姜思达在访谈节目里,于正不在乎节目播出后会怎么样,有没有人骂他。他还是始终自大相信市场离不开他,网上的恶评再多,观众依旧会看他的戏。

那句话形容于正很对:心中有戏,目中无人。

相比于郭敬明,于正显然更聪明。他懂市场,懂营销,不看资本眼色,不为流量折腰。他可以常霸热搜,操控流量。

所以于正现在比谁都越活越快乐,越活越舒心了.......

你细品,你再细品,真心觉得姜思达和于正是一个灵魂共鸣的妙人儿。

 4 ) 沟通真的需要引起重视

睡觉前看了樊登读书里推荐的《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我才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情感是需要表达出口的。换句话说,长期以来,我的交流比较迟钝。

欣赏过张艺兴一段时间,刚好看到了他的采访,得知主持人比他小,他脱口你怎么不叫我哥,占了我那么久便宜。接着就自然转换成了“老弟”,笑喷众人

练舞期间,他喝了奶茶,对着奶茶也说“太可以了,这厉害了”。看着他大口大口喝完,买东西的人一定也会很欣慰吧

还有晚上10点半了吧,他还要去练小课舞蹈。果然优秀的人都很努力啊

最后还在间隙把饭约好,可真是身体用力精神一点也不内耗啊!

 5 ) 仅三天可见,抛掉所有明星光环,单纯这个人,你还喜欢她吗?

看完《仅三天可见》的节目,谢娜和姜思达很明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一个是乐天派,不希望悲伤简单快乐就好,如果然她选择消除自己人生的十年,她希望是消除最痛苦的十年。

一个是喜欢残缺的美,喜欢在情感上或者人生上有一定程度破碎的人。

采访者想要深度挖掘,窥探被采访者的残缺甚至不堪的的地方,但是谁能想到她早已将这些抚平。

两个人的破冰是在谢娜,她主动问起姜思达朋友圈,并且还求姜思达给她解释,“那你像一般周一我们中产的话”这句话什么意思?谢娜是真的看不懂姜思达朋友圈。

姜思达笑声嘀咕了一句:“没啥人看懂”。在思达看来,是没有人懂的孤独,在谢娜看来,是好笑的事情是她看不懂又很有意思的一句话。

我小的时候也很爱看快乐大本营,谢娜是一直被称为“太阳女神”,但一路也经历了很多网络暴力,节目中回应了自己被说“被diss主持风格”、被嘲笑“看不懂姜思达长文”等的事情,她都当笑话讲的。

姜思达的节目一直会有一些直击灵魂的拷问,“如果不记得她曾经帮过自己,如果不记得她已经功成名就,你能否喜欢她?”看完节目我想我还是很喜欢谢娜的。

 6 ) 《仅三天可见》第五期,姜思达对话火箭少女101,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这期《仅三天可见》,姜思达对赖美云的那段访谈非常有意思。为什么说“有意思”呢? 因为两个人情商都很高,一面精准揣摩对方的意图,一面推掌过招。 访谈者提问有的放矢、多方试探,被访谈的则是心领神会、坦诚配合,两个人谈嗨了,竟然直接在摄像机前头开始隐喻对谈电波交流,还不给屏幕那边解释,甚至很哲理很禅意,顺便给足了节目效果……简直是捡到宝了吧! 以至于在最后经典的“两真一假”三个问题环节,轮到赖美云反问姜思达: 赖美云:火箭少女难搞吗? 姜思达:火箭少女不难搞。 赖美云:我难搞吗? 姜思达:你难搞。 赖美云:sunnee比我还难搞吗? 姜思达:sunnee比你还难搞。 感受一下。 被试图深入剖析内心的赖美云,最后在连续回答了“你爱火箭少女吗”、“你爱这个世界吗”、“你爱自己吗”这三个递进式的充满套路的问题之后,笑眯眯地调皮反问道——“我难搞吗”? ?一个才二十一岁的小孩啊,面对诸多直刺内心的问题,不仅全都坦然又漂亮地答了下来,还能古灵精怪地调侃回来,这扑面而来的从容感是怎么回事。 好了,那就来看看这次访谈本身吧。 这个访谈里呈现出来的赖美云,给人的感觉是,她活得清楚,边走边想,在成长,且不断成长。 现在不妨让我们来做一个假设。 假如你是姜思达,你要做这么一个有深度的访谈节目,该怎么准备呢?那就从收集资料,寻找感兴趣的、可能深入的点开始吧。 那么,你开始思考。什么点比较容易触及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偶像,比较内核的部分?家庭,梦想,孤独,所受的伤害,身上的标签,对名利的看法…… 而在这一步就会发觉,正如姜思达所说的,赖美云很有意思。 这期《仅三天可见》,姜思达对赖美云的那段访谈非常有意思。为什么说“有意思”呢? 因为两个人情商都很高,一面精准揣摩对方的意图,一面推掌过招。 访谈者提问有的放矢、多方试探,被访谈的则是心领神会、坦诚配合,两个人谈嗨了,竟然直接在摄像机前头开始隐喻对谈电波交流,还不给屏幕那边解释,甚至很哲理很禅意,顺便给足了节目效果……简直是捡到宝了吧! 以至于在最后经典的“两真一假”三个问题环节,轮到赖美云反问姜思达: 赖美云:火箭少女难搞吗? 姜思达:火箭少女不难搞。 赖美云:我难搞吗? 姜思达:你难搞。 赖美云:sunnee比我还难搞吗? 姜思达:sunnee比你还难搞。 感受一下。 被试图深入剖析内心的赖美云,最后在连续回答了“你爱火箭少女吗”、“你爱这个世界吗”、“你爱自己吗”这三个递进式的充满套路的问题之后,笑眯眯地调皮反问道——“我难搞吗”? ?一个才二十一岁的小孩啊,面对诸多直刺内心的问题,不仅全都坦然又漂亮地答了下来,还能古灵精怪地调侃回来,这扑面而来的从容感是怎么回事。 好了,那就来看看这次访谈本身吧。 这个访谈里呈现出来的赖美云,给人的感觉是,她活得清楚,边走边想,在成长,且不断成长。 现在不妨让我们来做一个假设。 假如你是姜思达,你要做这么一个有深度的访谈节目,该怎么准备呢?那就从收集资料,寻找感兴趣的、可能深入的点开始吧。 那么,你开始思考。什么点比较容易触及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偶像,比较内核的部分?家庭,梦想,孤独,所受的伤害,身上的标签,对名利的看法…… 而在这一步就会发觉,正如姜思达所说的,赖美云很有意思。 她的家庭环境不难了解,网上搜搜就能看到。 她的外在呢,小小只,客观来说身高是个引人注目的点,粉心疼,黑也抓住不放。还有,显而易见的可爱。 她的性格?嗯,好像就有点和外表不同了,敏锐点就会发现,她的性格其实倾向于成熟。而且,她看起来阳光开朗,却在纪录片中说自己内向害羞?看起来乐观开心,却又历经坎坷磨难、中伤苦痛,她真正的想法,又是怎样? 种种的反差,或者说种种割裂感,便成了显而易见值得挖掘的点。这让人不禁开始思考:这种割裂是什么样的?怎么产生的?它意味着什么? ——赖美云在那甜蜜的外表之下,究竟是否有着苦涩的内心? 这看起来与姜思达所喜欢的“破碎”不谋而合,也难怪选中她作为谈话对象之一。 姜思达这一次开始话题,选择得自然又巧妙。 先是火箭少女们在船上谈论起《创造101》经典的游轮场景:在气球上写自己的愿望,然后放飞。这时姜思达顺势问了赖美云——你在气球上写了什么啊? 这个时候姜思达正坐在赖美云旁边,我们大可以猜测这时他就已经开始寻找切入点,这个问题绝对不是无心之问。 这个问题,背后真正探究的是: 作为你人生重要转折点的《创造101》,参加这个节目,你的愿望,你希望从中得到什么? 赖美云:我想说我一定能被人看见。因为我,我真的是因为自己太小只了,所以做这一行就是经常会被人忽视掉。甚至是平时生活的时候,那种高个子的人,(我)经常会被他们的手肘打到头。所以我对于希望被人看见这件事情,就更加地有执念。 希望被人看见,就意味着感到自己被忽略。 姜思达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小”字。他感到这个“小”背后,可能隐藏着解答赖美云自我觉知方面的钥匙。于是他抓住这里深究下去,精炼出第一个叩问割裂感的问题: 你觉得自己是弱小的还是强大的? 而赖美云的回答则是:我现在觉得自己是强大的。要是早几个月前,我可能会觉得自己弱小。 这个回答引人注意的点在于表明两个时间点的词汇,现在,跟几个月前。几个月的时间,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从弱小变成了强大,转变不可谓不重大。很显然这里值得展开说下去,于是姜思达引导: 所以我可以理解说,这两个月其实你一直在为自己打气? 我看到这里,明白姜思达真的做了很多功课,也真的敢去别人不敢问的问题。 他明确地提到了“这两个月”。可能不关注的人会不太清楚,但稍微翻一下赖美云的微博,就会发现她从八月中旬起,到十月份为止,几乎一直没有动态,数个活动也因病并未参加,外界众说纷纭,撕逼不断,抑郁论,退团论,种种种种……而赖美云回来,并第一次表明了自己良好的状态:扛住了那些,我现在觉得自己是强大的。 她是如何给自己“打气”,从弱小变得强大,我们不得而知,却有线索可见端倪。 和姜思达的这次江边访谈是十月份,而在11月22日,赖美云发布了一首新的单曲。 这支单曲叫《不渺小》,由她自己参与作词。 沉在海底的十字星座 保佑着我捕猎中逃脱 …… 直到失去所有力气 绝望中学会挣脱 才明白 这海水无法将我吞没 …… 我是我 就像浪花不停穿梭 就算破碎成一个泡沫 也不会退缩 …… 心中装着一整片天空 每个人都有不渺小的梦 歌曲的立意正是,“我虽然平凡,但是不渺小,我虽然没有颜色,但无色可以是所有颜色”。 这首歌就是她这次涅槃式成长的缩影。 俗话说就是学会了和自己和解。 我都可以想象赖美云的心情:我单曲还没发呢,怎么就提前问了我是弱小还是强大这种问题,是不是会读心! 再一次佩服姜思达看人的精准度,这才三天啊。 于是赖美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很好想象了,她表示自己曾经确实觉得自卑,不希望和别人不一样。 这一下就提到了自我之外的他者。姜思达便顺理成章地将话题从自我认知,转移到对于如何面对外界、公众。他用了一个对于公众人物而言,非常具象化的问法:你能多大程度接受别人盯着你不放? 赖美云果断表示,接受不了。因为她认为自己没准备好,不是最好状态的自己。 我本来一直觉得赖美云这样是因为腼腆害羞,没想到是出于完美主义,对自己要求太高。也正如姜思达此后的追问——“你这个人会自我折磨吗?”没有直接道出关联,却暗含递进。这就是自我要求高的结果,而不出意料地,赖美云认为自己有点钻牛角尖。 到此为止,第一个割裂感已经渐渐清晰:弱小与强大。 她曾经自认弱小,这或许是因为自我要求过高而引起的自卑。而现在,她反倒认为自己是强大的。 也就是说,赖美云的成长破解了问题中隐含的割裂感,即希望她在弱小和强大中不得不选出答案的困局:弱小是过去式,强大是现在进行时。 这样,她也就坦诚地亮了这样一张牌来:现在人们所见的我,是一个确实在向上的、完成蜕变的我,没有诸如阳光背后的阴影,我不打算“卖惨”。 于是,姜思达换了一个角度重新发起话题——提起赖美云可爱的外表和成熟的性格。 而对于这个,赖美云笑着承认了,坦然之程度令人咂舌。相比于《回家的礼物》那档综艺中,她一边说着“人都是孤独的”,一边突然担心起会不会有人说自己人设崩塌,明显已经从容和淡然了许多。 你自己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形象其实有很大的割裂感? 这个问题大有“看来你也明白我在问什么,那我干脆就不客套,直接问出来好了”之意。没错,姜思达直接点明了赖美云形象上的割裂感。 设想,假如你是赖美云,你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才算得体? 稍有个不注意就会给黑可乘之机,套上“做人设”的名号。 赖美云是怎么回答的呢? 我一开始有。我一开始甚至是,会担心别人因为我的内心讨厌我。我担心别人如果知道我本身性格和他们想象中不一样的时候,会觉得幻想破裂,而去隐藏自己原本的性格…… 慢慢慢慢,可能经历,然后时间,还有跟火箭少女其他成员相处的这段时间,会让我觉得自己其实没有什么不好。然后,就是真实的时候是最舒服的。 赖美云再次用到一个时间节点,叫“一开始”。 可爱的人一定要有傻白甜的内心,成熟的人一定要有成熟的外表吗?曾经的赖美云这么认为。既然外表无法改变,那么她就只好让内心来迎合外表。而她也指出这一切的动机,不是别的,是不想让别人失望的利他心理——并且是过去式,这使这样的行为一下变得无可指摘。 不过,正如姜思达总结:所以之前,可爱两个字,一定程度困住了你。 而赖美云将时间轴拨回当下: 有。但是我现在仍旧觉得,我很喜欢别人夸我可爱。我就是可爱!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优点,这是被大家认可的点。 回答中“对/是”和“有”之间,其实还是稍微有点差别的,赖美云并没有觉得“可爱”这个标签就是一种完全的束缚。她还是喜欢别人夸她可爱,但她巧妙地把这种夸奖转变为应该感激的善意,我想这是她在成长中学会的乐观的思考方式。 并且讲起了普遍性的道理—— 有一些东西可以去变好,有一些东西如果你改变不了,那你就去认可它。 在这里开始讲道理,对象当然并不是对面坐着的姜思达,而是未来将收看节目的观众。她随时都有着这是一档面向大众的节目、而不是单纯对谈的自觉,配合着总结,拔高主题。 那么第二个割裂感也已经基本解决:外表与性格。 她曾经无法正视外表和性格的差异而试图掩埋,而如今她想通了,喜欢外表,也喜欢性格。 她拼接了这样的割裂感,让它变成统一的矛盾。 赖美云打出第二张牌:现在你所见的我就是真实的,这个割裂感我想开了,不是很care了。 问到这里,如果我是姜思达,我会在内心开始暴走……“几个月前”,“有段时间”,“之前”,这些传达出来的信息是什么?是这些问题击中的是以前的她,不是现在的她。若我想探究她的痛苦和烦恼,她的痛苦已经被自己咀嚼消化,拿出来给大家看的时候,不是痛苦,而是结了痂的成长。 但我毕竟是迟钝的我,姜思达毕竟还是姜思达!谁说把血淋淋的痛苦给人看就算深度了?他就觉察到了这些时间节点背后的东西:她——这些少女,在飞速变迁的生活中,心态究竟发生了多少变化,有怎样的成长? 如果这一年多以来可以划分成不同阶段的话,其实我想让你试图用语气词,来描述一下。 这个问题让我眼前一亮。语气词的限制,既生动有趣便于理解,又能让人领略一番谈话人的语言魅力,给这个稍偏沉重的访谈增添了一丝欢乐。 而且它能够以小见大,勾勒出所有十一个女孩多少重合的心路历程:先是不可置信,再是疲惫,然后迷茫,最后重整旗鼓,再度出发。 姜思达通过这个问题,让先前看似较为零散的问答联系在一起,加上赖美云绘声绘色的答复,一同勾勒总结出这个女孩儿一年多来的心路样貌。 题外话,其实这个小节有段对话我还蛮喜欢的: 赖美云:能get到吗? 姜思达:能get到,有了上下文其实就能get到了。 赖美云:啊,行。挺好的。 只言片语毫无废话,多么干练的工作交流,让我身心舒爽……高情商对话初现雏形,有内味儿了。 随后则是姜思达再次更换角度,从家庭入手开始试探,寒暄式开头,先问近况,“最近把母亲接过来啦?”“是什么时候做的决定?” 其实这里有个访谈小技巧,做社会研究也经常会用到。虽然问卷、访谈提纲里有事也会询问年龄、家庭等个人信息,但它们毕竟比较隐私,所以不大会开门见山地问,而是聊开了、乃至聊完了,才开始问这一部分,以得到较好的回答。 问完这两个问题后,姜思达才触及正题:询问赖美云的妈妈对自己事情的看法,是否交流,是否更孤独,母女间生活的方式等等。 赖美云的回答仍然无比坦然:不喜欢添麻烦,不太聊,孤独什么的也还好,嗯我给我妈打钱,但是打出去也会跟广大儿女一般心痛等等…… 赖美云的回答仍然无比坦然:不喜欢添麻烦,不太聊,孤独什么的也还好,嗯我给我妈打钱,但是打出去也会跟广大儿女一般心痛等等…… 我们发现,赖美云在对待家庭时,真的相当成熟自立,不论是经济层面还是心理层面。 这一段问答同样让人唏嘘: 姜思达:那你不会更孤独吗? 赖美云:也还好。 有一个“更”字在那,说明原本就孤独。赖美云并没有否认这一点,而是简短回复三个字一笔带过,也还好,听起来非常轻描淡写。 分明只是简短的对话,仔细想想,却让人心情五味杂陈。没有一个人明确点出孤独,话里话外却都是孤独的意思,像是在说:我习惯了孤独,没事,一个人撑住就可以。 都不愿给妈妈添麻烦,怎么会给一起工作的同事添麻烦呢。面对这个用坚强将自己包裹住的小女孩,再接着这个话题深挖,便显得不知趣了。 姜思达当然不会选择这么做。 紧接着姜思达连着问了两个同类型的问题: 你是个幸运的女孩儿吗? 你是个不安的女孩儿吗? 问到第一个问题时,或许赖美云还不是非常明确问题的意图,于是答道:不是,有付出就有回报。但是问到第二个问题时,赖美云已经反过来,积极理解了问题的意图。是的,她也在揣摩姜思达问问题时,期望哪方面的答复——高情商的对谈正式开始了。 如果是说在工作上,其实我没有不安的感觉……一下子站得那么高的位置,慢慢下来或者直接下来,是很正常的。 一般被问到“你是不是个不安的人”这种问题,说不定都是一头雾水,不知往哪个方向回答才对。但是赖美云通过幸运、不安这两个词,迅速get到这其实是在问,偶像这样成名的方式是不是偶然、会不会有虚无感,是不是会随时有回到从前的不安。 果然接下来,姜思达顺势问了下去:“逆风翻盘,向阳而生”,这几个字对你管用吗? 承接着他们两个都知道在谈什么、但是谁也没明说是什么的那档节目,姜思达提出了节目的口号,并以此试探起了赖美云的人生态度。 对你管用吗? 逆风是人生绝大多数的情况吗? 对你来说,最“逆”的是什么情况? 向阳而生的“阳”是什么? 意图是: 你觉得在困境中成功,努力追求梦想,适用于你的人生吗? 人生总是困境中吗? 你认为人生中最大的困境是什么? 你的梦想是什么? 从这里开始,两个人开始了一连串的隐喻对话,非常有意思。尤其是这一段: 姜思达:向阳而生呢?这个“阳”是什么? 赖美云:这个阳就像是,今天这种多云的天气。你不知道它在哪。你明明知道它就在你头上,但是你不知道它在哪。但是你也要一直往最亮的地方走,等它从那个云中透出来的时候。 姜思达:它现在透出来了吗? 赖美云:透出来了。 姜思达:它在告诉你什么? 赖美云:径直走就是了。 这里我们感到,赖美云其实是一个很擅长形象思维,又很含蓄的人。她没有选择用直白的语言去解释、去辩白,而是采取了充满暗喻的手法去展现出来。其实透过她作词的《下雨了》、《不渺小》,我们都能窥见这种强烈的画面感和隐喻。 姜思达选择顺着赖美云的隐喻往下走,利用意象委婉询问下去。 在江边的灰色天空之下,两人的交谈与景色相互交织,抽象的词汇都变成了感官互动,竟然充满了诗意与哲思,不禁让人也想寻着透出的光,径直往前走。 而这一次,赖美云也仍然觉察了提问所指向的根本。她在这次访谈中首次主动提起话题: 我没有去想说,具体的目标、具体的梦想是什么,我没有。 对于姜思达一再追问的“阳”,她意识到这是在询问她目前的梦想,于是还是保持着一贯态度,坦诚地摊牌:我曾经的梦想已经实现,现在不知做什么,也曾慌张过,但现在选择相信自己。 又是一次曾经和现在的对比,又是一次成长。 可以说姜思达现在遇到的赖美云,是一个成长之后的赖美云。 那么假如这次采访,是在“前段时间”呢?是在“几个月前”呢?或者甚至,在“最开始”?每个阶段的采访,想必都能收集到不同的内容。 这并不是赖美云失真了、或者回避问题,而是她恰好完成了一次成长,正好遇到一个机会,迫不及待、又小心翼翼地将这段经历坦诚地吐露出来,说给大家听。 这并不是赖美云无懈可击,而是赖美云从不吐露当下的悲伤,只有克服之后,才会笑着说出来。 如果给这次采访一个主题,我想大概就是“变化与成长”。 而姜思达的思维似乎和赖美云先前的隐喻发生了化学作用,回问了一个同样充满隐喻的问题: 你觉得山好还是云好? 这个问题乍一看突兀,甚至不知所云——其实在赖美云回答之前,我也确实不知所云。而在我愣神困惑之时,赖美云却不假思索做出了回答: 云好。山的话,它永远只能杵在这儿,然后看周围的景象慢慢从你身边走过。云呢,它可以做那个主动的人。它经过这儿,经过那儿。 在我好像懂了点什么却仍然懵逼的时候,这段对话还在毫无间隙的继续: 姜思达:但是人们能够记住一座山,却记不住一朵云啊? 赖美云:是。 赖美云:但是我自己觉得自己像山,然后,很向往云。 当时屏幕前的我:?等会儿?山是什么?云是什么?咋个突然问起了谁好?和前面的话题有关系吗?你们俩别聊嗨了就这样抛下我们用脑电波进行灵魂交流啊! 我的情商当场跟不上他们打哑谜的速度了…… (后来我也写了些解读,但是大白话太破坏这些语言艺术的意境,我就还是删了。) 总之,第三部分则相比前两节更加深入一个层次:直接探索被采访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而最后一个问题,问得更是深刻,也颇有总结意味: 如果是歌唱,你一生只能歌唱一个词,你会歌唱哪个词? 我以为赖美云会选择“爱”,会选择“妈妈”,甚至更多。而大概任谁也想不到,她的答案竟然简单到了极致—— 啦。 只要用最简单的词,你所有的情绪在里面,它就能够是一首很好听的歌。 我想到很多。 如果一生只能唱一个词,她不会用这个词来表达自己,她只是说——这能够是一首很好听的歌。她的音乐就是纯粹如斯。 而如果一生只能唱一个词,她不会定下一个确切的词,却会用一个无意义的词来表达所有意义。 有人说这是在逃避问题,但这不是。你说作为一个偶像,有多少表达的自由呢?你今天说了A,人们开始曲解你,说你在说BCDE;你明天说了F,有人指责你为何忽视了ABCDE。 当A不再是A,诉说A好像也失去了意义。 就好像只有音乐、只有舞蹈、只有舞台和绘画中还存留着那个最自由的自己。 艺术兴许是一种解脱。 “啦”,兴许是一种抗争或者解脱。 那是自由的。 最后用姜思达的总结来收尾吧: 我之前有设想说,比如赖美云是一块儿水果硬糖,然后你去含这块儿水果硬糖,你都能含出什么味道?因为一上来就是特别甜,晶莹剔透的,粉色的。你含着含着就猜测里面是什么味道,结果出来,货真价实的水果硬糖。而她不是天生的。她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她是练出来的。她是把自己变成这样的。 如果赖美云觉得自己弱小, 如果赖美云觉得自己自卑, 如果赖美云在担心别人因为那份割裂感讨厌她,从而持续着营业, 如果赖美云被可爱困住, 如果赖美云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要干嘛…… 打住。 可以有如果,但也没有如果。 那些痛苦她确实经历过、反复咀嚼过、深思熟虑过,一个人跌跌撞撞地寻找出口过,若非如此,她也不会在一次访谈中,便显露出如此成熟的思维,和一切成型的想法。 可那些痛苦又确实是过去式。她想通透了,想明白了,穿过那条海沟,终于见到了透下来的光。 这就是, 赖美云把自己变成一颗水果硬糖的故事。 文章来源:知乎匿名用户//www.zhihu.com/question/360194421/answer/930633184(该转载已获得授权)

 短评

喜欢最后一秒,指针划向“恶魔”的谢娜。

6分钟前
  • 西瓜季节
  • 推荐

节目制作上有它粗糙的部分,但好在这份粗糙带来的是真实感,比起明星嘉宾说了什么我似乎更在乎姜思达说了什么。

7分钟前
  • 花大叔爱电影
  • 推荐

第一期的谢娜,思达提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有些眼前一亮但还不够尖锐,或许是由于依然无法和谢娜平等(甚至应该稍微居高地审视吧)。谢娜的眼神透露出复杂。也正是如此,在片尾,她对姜思达,几乎是临场反应或者说基于无意识的灵魂拷问,不自主暴露了她性格的复杂一面。姜思达都愣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他愿意放出来的一幕,但绝对是谢娜最自我暴露的一幕。

8分钟前
  • 白猿流过南方
  • 推荐

很“姜思达”风格的访谈节目。前半段的部分更多是思达和访谈者相处的三天里,从他的角度对访谈者的评价,重点更多是在后半段访谈,特别是彩蛋的“三个答案”简直是全集的高光部分。而思达后面自己说的“没有特别到位”其实也点出了本集重点就是在谢娜身上没找到“破碎”这个东西,为什么我们长大慢慢不喜欢看快乐大本营,为什么我们觉得断臂维纳斯是美的,就是因为缺憾美,它显得真实。而谢娜的“美”,她并不真实。

9分钟前
  • 高达君
  • 力荐

姜思达还是太自我沉溺了,从《陷入姜局》起就一直在透支他个人的内心世界。这种视角去挖掘“透明人”或许会增加温度感和细腻感,但搬到明星身上,就有点自我感动。但年轻人也只能这样了,用真来换取对方的真,以弥补眼光的不够老辣。

10分钟前
  • 書崎
  • 还行

于正那期好看,不等于于正好看,是姜思达和于正的化学反应好看。姜思达很喜欢池子,但池子那期非常难看。太年轻,所以顾不上我们不理解的人,太自恋,所以看不到我们不想看到的世界,太浅薄,所以轻易就被说服和感染。我还是爱访谈类节目,但好的访谈不该是谁的独白,它应该成就一个采访对象。回过头来,于正那期本可以做得更好看,但有没有人想花时间精力去做这件事,又是另一个话题。

15分钟前
  • .
  • 推荐

火箭少女,张艺兴这两期,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娱乐行业,到底会让人变得多空洞。

19分钟前
  • Orange,
  • 推荐

思达最后说的他没看到更破碎的谢娜我感觉是谢娜把更多的破碎藏在心底了吧 不愿人触碰 正如她塑造的荧幕形象一样 她希望人们在经历苦难后依旧别忘记快乐 快乐是最重要的 想起《卡比利亚之夜》最后的画面 即使绝望也会微笑着向前

20分钟前
  • Ditto
  • 推荐

第一期片尾,“三个答案中,两个真,一个假”环节中,私揣度,谢娜的第一个回答,即“刚才的访问当中所有的回答都是完全真实的”,为假,爱钱和对孩子说谢谢都为真;姜思达的第一个回答,觉得谢娜美为假,觉得自己聪明和原来公司闹掰为真。想深一点,可能“两个真一个假”就是具有迷惑性的,who knows

24分钟前
  • Fiona
  • 力荐

姜思达第一个节目是《透明人》,一个采访节目,第二个节目是《陷入姜局》,一个自己的vlog节目。而《仅三天可见》是一个介于俩者中间的节目,既拍了三天vlog又有对明星的采访,而三天随行的vlog也形式大于内容了。[ps,长沙最好喝的奶茶是茶颜悦色,姜思达你买的是啥?]

26分钟前
  • kakakarl
  • 还行

姜思达做访谈做的好的原因,他对这时代的好,颇有洞察;但他对自己的好,无动于衷。期待下一期。

27分钟前
  • breaddddd
  • 力荐

姜思达是不错,但第一期嘉宾选得不合适,采访者与被访者不应该是不对等的关系。如履薄冰,试探不了真正的深度。从这个角度说,这节目该向《送一百位女孩回家》取取经,保证合适的距离感,才能抵达相对的真实。彩蛋部分的快问快答很加分。这节目有意思的地方是,它也在塑造采访者,这其实也是双刃剑。PS:采访池子和于正,渐入佳境。节目呈现了姜思达试图融入一个人的生活的过程。于是,他带着观众看到了池子的通透以及于正的自信壁垒。

29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个人观感。这期节目还是挺平淡的。就像互相问三个问题,有真有假一样,我不会认真的去相信谢娜说出的每一个字,毕竟她自己都说见过太多形形色色的人。娱乐圈不是白呆的,真要不顾一切暴露自我吗,我觉得是个人都没这么傻。所以,从某个程度看,思达或许没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反正我没看到我想要的答案。唉,或许也是我们自己的问题,都追求深刻、爱好破碎和痛苦,所以对简单、平静、快乐,都看轻了些。但,没办法,就是没法去彻底相信。一个细节,聊到孩子,她整个人都是更加坚定的。这是我唯一感受到的,她的捍卫。珍惜已有的一切,这是很聪明的生活方式啊,她比我们更会做人。最后,我脑子里想起那句话,你要是一辈子都装好人,那你就是个好人。如果谢娜一辈子都是她表现出的这般乐观,那她就是乐观的。是自己的赢家吧,希望她幸福。

34分钟前
  • 一点也不cinema
  • 推荐

“我喜欢在情感上或人生上有一定程度破碎的人”

35分钟前
  • 赵德柱
  • 力荐

没有达到想象中 首档明星社交实验 的样子,就是真人秀外拍加访谈啊。首期更像是给恩人献礼的作品吧,有点艺术人生的感觉。

38分钟前
  • 飞天小女警
  • 还行

姜思达是一个有厚度的人。

43分钟前
  • 阿怪
  • 推荐

姜思达低经费制作版奇遇人生

45分钟前
  • 我要买裤子
  • 推荐

即使你不喜欢姜思达,你也不得不承认,才华这个东西是会闪光的。

46分钟前
  • 水泥座圣斗士
  • 推荐

我讨厌为走心而走心,年轻很好,创造力很好,好奇也很好,但是作为一个没有什么沉淀和知识储备的人,见人就走心实在是无法给出一个有意思或者使用有意义的东西,而是给人一种感觉是满足了一下大众的窥私欲。无主题的接触,实在是太。。。姜思达的敏感,也成为了一种卖点,资本的力量?

49分钟前
  • 光与影
  • 还行

我想加姜思达微信天天给他朋友圈点赞

53分钟前
  • 懒惰小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