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之前

大陆剧大陆2019

主演:曾宝仪

导演:乔希·韦塞尔卡

 剧照

明天之前 剧照 NO.1明天之前 剧照 NO.2明天之前 剧照 NO.3明天之前 剧照 NO.4明天之前 剧照 NO.5明天之前 剧照 NO.6明天之前 剧照 NO.13明天之前 剧照 NO.14明天之前 剧照 NO.15明天之前 剧照 NO.16明天之前 剧照 NO.17明天之前 剧照 NO.18明天之前 剧照 NO.19明天之前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08:34

详细剧情

  当现代人类被泛娱乐的网络内容所遮蔽双眼,人们被封锁在看似丰富、实则重复的信息茧房中,越来越不关注身外之事。而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正在悄无声息地进入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明天之前》是一档以世界视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讨论整个人类族群共同面临的科技、社会、人文问题的纪录片。所选取的4个题材分别是:人类是否应该拥有退出生命的权利、机器人能否进入家庭成为人类的伴侣、正在逐渐到来的人类永生科技、不同群体的人类该如何相处。  腾讯新闻出品联合奥斯卡制作团队一起历经一年时间,到访了近20个国家,拍摄了包括世界顶级科学家、争议话题人物以及相关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揭示了人类作为个体和群体可能将会去到的未来,以及人类文明即将遭遇的变革和重塑。明天永远都会变成今天,而身处今天的我们,永远都身在明天之前。

 长篇影评

 1 ) 四个主题,四种思考

EPS1 – Ghost in the shell

一枚硬币有几个面?两个吗?我觉得还有第三个 – 那个窄小的,常常被忽略的侧面,那是个可以让硬币竖立起来的面。

娃娃,无论是否赋予人工智能,TA好像始终被认定成一个工具 – 一具人类可以舒适安全地施展他们全能自恋的躯壳。TA 能被接近100%的设计和定义成他们服务对象心仪的模式,以满足主人们一个个“皇帝梦”。没有利益的矛盾,没有妥协,TA安全,有效,顺从,满足“自我”,功能强大。

不同的声音,多维的观点,可以肆无忌惮的畅游于文明的社会。存在即有原因,但并非“相对”合理。人类利益与需求的多样化,从来都是以派别来挑战与制衡“民主”里各方,要满足“你们”的需求和利益,前提得是不会与“我们”以及“他们”的冲突。

我们七情六欲是否是人类社会作用的生理进化需求?它们如同我们精神的皮肤,保护以及让我们和这个世界链接交互着。显然,被走访的特殊人群中的几个人,无一例外都是在和其他人类相处的时候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然后选择了一个相对舒适及自我的方式,寄情于物 - 从古至今,人类从来不缺乏这种方式与情怀,只是如今换成了人形甚至仿人性的物,有些人便顿感不适,要呼吁禁止 – 无对无错,都是不同的观点,出自不同的利益需求。

我更想关注的,是这些“特殊人群”需求的根源。他们都坦言,面对娃娃,自己不再需要追寻,妥协,处理和面对人际间的复杂关系,娃娃能给他们想要的全部感觉。我估计,这也许并非是一个女性或者几段糟糕的恋情就导致如此,如果此生他们不再与人相处,这真的是一个很治愈和安全的方式。

想起GHOST IN THE SHELL, 如果某天娃娃们有了意识,自我觉醒,有了和其他人类一样的自由意志,这些寄情于物的诸位,估计该尴尬了吧,娃娃们可能会不遗余力的证明诸位才是在shell 里的Ghost吧。

心理的创伤,还盼系铃人能找到通往心灵自由的真正出路;为人父母,盼多在爱中探索践行自省。

EPS2长生,不老

长生和不老在我们的文化中常常一同出现,然而这却是两件事。

倘若长生和不老只能选择一样,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我会选择不老 - 拖着一副衰老或者多病的身躯长生下去,再精彩的世界,我也没有精力与之链接,说不定还会给家人或者不相关的人增加负担,可能帮助某些行业兴起与创收,但于我自己,面对的将是一个没有质量的生活。

人活一世,死后就真的物质消灭了吗?物质守恒一说好像能为我们提供些科学的安慰,灵界也有投胎转世的猜测。片中液氮所的研究员说,她和丈夫其实希望自己的意识可以是永存的,载体是电脑。其实在电脑发明前,人类一直都有载体将精神或者创作留存与流传,比如书籍,电影,活体(基因)等等。

如果是长生,那多久算是呢?

生物博士说自然界有很多生命体都长寿,比如有些树木。

但长寿和永生,依然是两件事。

如果人类永生,将会是怎样的世象呢?人口爆炸?或者人口数目慢慢恒定?如果永生,时间是否就没有意义了?一切发展是否会变得缓慢或者接近停止?

片中讨论的另一个点是延长寿命。如果在没有“不老”的前提下,自然规律,即生命由出生发育到死亡,最后延续的是生,还是推迟死呢?

不老,身体就一定不会病变吗?年轻,就会与死亡无缘吗?

很认同英国那位带着两位漂亮小姐姐的博士的观点,意义和价值大于选择的本身,如果人类社会在慢慢的发展中,可以不断的攻克一个又一个病理或者生命发展中的难题,我们的寿命自然会逐渐的延长且有质量,那我们对这个议题的的兴趣可能会大大减弱。

EPS 3 - 隔岸,彼岸

隔岸的并非全是徒步,也坐火车;

火车顶上的狭小空间,按人头收五位数的美金;

隔岸的并非全来自墨西哥,很多来自政局动乱的中南美洲;

隔岸的并非都怀揣着美国梦,很多人被迫无奈,背井离乡;

彼岸的农场后院就是一望无垠的隔岸,却只有简单的铁丝网作为边境装置,

彼岸年迈的老夫妻,面对比随时造访自己后院的南美“教父”,必须用枪来保护自己

彼岸“臭名昭著”的老兵自卫队,并非“自我优越感”痛恨非法的隔岸人,

他们曾经任劳任怨做着很多彼岸人认为只有隔岸人才会做的脏累活,

随着隔岸的以更优势的价格进入彼岸市场,使得原本还有正常生活的他们,

待业在家,所以无视舆论压力,自建组织,为自己的利益一战到底;

彼岸的志愿者出于人道,在沙漠里定点供水,

彼岸的收容中心,面对记者对收留的隔岸人身份是否合法提出质问时,

再三强调,他们的工作流程都是合法的

一些人善于发声,但有些声音的出现,目的不一定是想解决什么问题

一些人善于做事,很多人行动背后的逻辑,仅仅是为了维持自己正常的生活。

社会想象系统之复杂,无论隔岸抑或彼岸,都无法一概而论地简单归因。

EPS 4 –自主选择,被决定

如果人有选择生的权力,那要有选择死的权力。

如何定义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对于一些人而言,能活着就是幸福;而对另一些人而言,无法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生命不再有质量,活着,本质上是对死亡的延缓。

很多事情,真是二元对立的存在。生来残疾的人,挣扎向生,是一种对命运的不服与挑战;而生来正常的人,突然被疾病夺取健康机能,也是求死心切。主动求死的方式自古流传,只是技术的发展,让过程更仪式化,能被能理解的人祝福,最大程度上减少痛苦。

从尊重人权的角度出发,允许当事主体选择的存在,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尊重吧。 但如果当事人, 无法自主做出选择的时候,选择权落在相联系的他人手中,或者被决定的主体不是人类的时候,抉择可能会相当挑战,也可能会相当轻松。

如果不长大,怕是永远不会意识到时间的存在与可贵,死亡的真切与分别的痛苦。

 2 ) 人类真的已经准备好迎接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吗?

成立于1996年的成人娃娃生产公司Abyss Creations经过20年的研发改进,终于生产出具备学习能力、能与人类产生情感的性爱机器人Harmony。过去,Abyss Creations每年至少能卖出300个硅胶娃娃,而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创始人Matt McMullen发现,很多用户爱上了硅胶娃娃,他们不但有生理上的需求,还需要情感上的陪伴。于是Matt McMullen成立一家新公司Realbotix,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和VR/AR。

早在几年前,日本学界就提出了“无缘社会”的概念。很多当代日本人没有朋友(无社缘)、跟家人关系疏远(无血缘)、与家乡没有什么关联(无地缘),而这种状态即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困境,媒体称之为“现代人的孤独”。在这种人与人关系越来越疏离状态下,有些人选择饲养宠物,有些人寄情于其他爱好,而有些人可能需要的是某种意义上的伴侣。机器人伴侣顺势而生,为当代人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而让机器人进入人类家庭,弥补甚至取代人类的部分情感需求,会为整个人类社会结构带来什么影响吗?

纪录片《明天之前》第一集探讨的就是关于AI机器人的话题,思考它们出现的原因、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这部纪录片的特点在于,加入了主持人的视角。曾宝仪深度参与话题,旅途开始前她几乎都有带着自己的观点出发。而当她越来越靠近话题中心的时候,立场变得越来越摇摆。在很多问题面前,也许是我们对问题的了解程度,无形中塑造了观念。当我们直面真相时,我们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可能是修正我们固有的观念。这是这部纪录片最有趣的地方,观众跟随着曾宝仪,从第三视角变成了第一视角,不知不觉变成话题的参与者。

曾宝仪来到圣地亚哥探访了这家美国最大的情趣玩具工厂,她见到了传说中的Harmony。

Harmony不但具备十几种性格特征、微妙的面部表情,甚至还能模拟人类的体温。而Matt McMullen的工作团队还在不断地研发新的功能,力图让他们的机器人接近真人,甚至比真人更完美。

成立至今,Abyss Creations拥有了大量忠实客户。曾宝仪拜访了其中几位资深成人玩偶用户。这些人几乎都在感情上受挫折,以致抗拒跟真人相处、谈感情。对于这些用户,AI机器人不仅仅只是满足他们生理上的需求,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扮演伴侣的角色。

机器人从一开始的工具化定位,慢慢发展成人类伴侣的角色,在社会上引起非常大的反响。设计了所有机器人硬件的工程师苏珊认为,人们跟Alexa、Siri聊天,甚至是自动驾驶的汽车,都已经具备了人格,为什么不能让这些机器人具备人格呢?

而另一拨人却不这么认为。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伦理学教授凯瑟琳·查理森,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对机器人伴侣最坚定的反对者,她则认为,机器人伴侣的出现将使人类丧失人性。在她一系列观点中,可能大部分女性用户都比较关注的是被物化。不可否认,大部分成人玩偶都是基于男性消费者开发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很多女性看到仿真硅胶娃娃时会有不适感。但事实上,据数字显示,Abyss Creations每年三到四百个订单中,有10%来自女性客户。

曾宝仪在这次探访中,也见到了正处于初级研发阶段的男性玩偶Henry。曾宝仪后来在纪录片展映分享会中说到,她一开始对女性玩偶极其反感,甚至预先带着批判心态,但当她触摸Henry完美的躯体时,她有点动摇了。

也许,成人玩偶只为男性用户服务本身就是误解,甚至更是对女性群体的忽视。

AI机器人的出现显然无法阻挡,但让AI机器人取代人类的位置,是更复杂的问题。而从中引申的思考,是关于“人的定义”。人与人的相处,是一种经验的交流;爱一个人,并不是因为对方的完美。我们人类具备的许多缺点,AI机器人都没有。纪录片展映分享会上,有观众提出,有时候我们爱一个人,除了得到爱,还要付出爱,对方不一定是顺从的,甚至在对方软弱的时刻需要我们去保护。这个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赞同,但随之而来的假设却让人不寒而栗——当AI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这些缺点或许也可以被模拟,机器人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在适当的时刻伪装软弱。这大概就是为什么AI机器人的出现会让人感到恐惧的原因之一。

为了得到答案,曾宝仪来到英国,见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专家戴维·垃维。他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开始投身研究,曾担任在1995年国际象棋大赛中战胜世界冠军的IMB超级电脑“深蓝”的团队顾问。他对人工智能的前景有过诸多预测,他坚定地认为,人类即将面临机器人时代的到来,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人类想获得主导地位,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正如霍金提出的“人工智能威胁论”里提到,人工智能的进步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当AI脱离人类束缚,发展到可以优化自身的时候,受限于生物进化的人类,将无法控制他们。而当AI最终产生了自我意志,势必与人类的意志发生冲突。

我想,腾讯新闻拍摄《明天之前》这档纪录片的目的不在于为现阶段的人类社会提供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也不存在这个答案。我们人类社会走到今天,都是在摸索中前行。我们很难保证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踩下的每一步都正确无误,更难预测踏错一步可能带来什么巨大的灾难。但是,我们有必要知道我们走向哪里。这可能是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所在,它为我们呈现多元观念,以及试图挑战观众的固有认知。

也许霍金预言的时代离我们很远,甚至最终不可能到来,但我们正在经历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道路,却比我们预想中的进程要快。无论摆在我们面前的处境是否乐观,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明天到来之前,我们都应该要有充分的准备来接受这一切。

 3 ) 纪录片《明天之前》观后感

四集内容,每个都属于独立单元,却包装在一起叫《明天之前》,有强烈的拼凑感。认真看了第1、2、4集。总体感受是的确思考了一些问题。而主持人在镜头前的情绪变化和面部表情,更像是曾宝仪的见证体验之旅。当然,这并不是负面的评价。至少让我看到:我与主持人对不同事情的看法和感受是存在不同或相似的。

我所认同的内容有:

第1集,戴维·拉维教授预言,2050年之前,会有人和机器人结婚,而且法律也会进一步放开。他相信人会爱上机器人,甚至会变成社会的主流和常态。原因是:很多人都可以爱上他们的宠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喜欢的层面。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会拥有性格、感情、同理心,他们的行为也会和自然人相当接近。既然人都可以爱宠物,拿就一定会有人爱机器人。

韩国目前有一个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为机器人创造基因组成的方法。目前,让人机器人生育孩子所欠缺的技术,就是如何把机器人的基因组成,转化为人的基因组成。或许实现这项技术还需要100年。但是戴维·拉维教授曾在2014年预测,围棋程序至少需要10-15年才能击败世界冠军。但到了2016年,这件事已经发生,所以一切都在加速到来。我们几乎生活在机器人时代的前夜。

而让人担心的是,当机器人的智力达到一定高度、拥有足够的敏捷、能够四处移动时,他们的人工智能会让他们在很多方面比自然人更优秀。而且他们可能会“接管”这个世界。也许有一天,我们制造出来的机器,会觉得不再需要自然人的存在。而他们可能也会有能力去付诸实践。我们可以立法限制制造机器人的种类,但估计无法完全禁止。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的存续,如何掌握控制权是个让人担忧的问题。究竟怎样才能应对10年、20年或30年后机器人的大量出现。没有答案。

关于安乐死的看法:

第4集,关于“告别的权利”,我的观点与菲利普·尼什克医生相近。我们的出生是被动的,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否留在这个世界。这是我在2016-2018年的哲学学习中,思考过的问题。而今天,我对这件事的态度,跟4年前一样笃定。因为这套价值体系是经得起推敲的,如果没有另一套逻辑的强烈冲击,我是不会轻易改变这种想法。

在我看来,珍妮女士坚持活下去的思想,的确对大众有着积极鼓动的作用。但我还是希望,我可以拥有有“告别的权利”。我会在我奶奶和父母都离世后,选择安乐死。当然这是我用现状来看待这件事。如果我日后有了妻子和孩子,我安乐死的时间也会推后。

总之,我是不希望自己自然死亡的。我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例如看电影、看纪录片等,还喜欢写影评和见解。同时喜欢旅行。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的视力模糊了、我的双手双脚越来越动不了,我会觉得我是时候离开这个世界。因为到了那个阶段,我除了每天在家或医院外,我什么都做不了,我像个傻子一样呆着。而那段时间可能会特别漫长,5年、10年,甚至更久。我每天不但要经受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心理折磨,还要经受身体每况日下的生理折磨。而我不想要经历这些。我想体面且不痛苦的死去。

---------------------------------------分割线--------------------------------------

《一篇连第1集都没完全看完就发朋友圈的不成熟的文章》

相信大部分自然人的结合,都不是买卖的结果。

但机器人伴侣是一种商品。你不满意可以退货或扔掉,然后换一个或再买一个,而且你买多少个都可以。等于每个个体独立组成一个小家,你可以对机器人伴侣随意处理,人人皆是奴隶主。

美其言,这叫自由选择。你可以选择跟自然人生活,他可以选择跟机器人生活。但这是对现代社会两性家庭的颠覆性解构。不需要跟自然人沟通,每天跟机器人交流。那样的社会,人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和暴力?每个个体的价值观还是进步和积极的吗?

我一直都相信,终究有一天,人们全身上下都可以实现机械替换,唯有意识永存,实现真正意义的长生不老。但这个过程所面临的困境,若没有处理好,就会掉进无尽的深渊里。

 4 ) 永生与死亡是永恒♾️的话题

#优秀纪录片之旅1⃣️

信息的发展看似丰富多彩,但却被带入了信息的孤岛。

1- 机器人伴侣,

有部经典的科幻文艺片《HER》(斯佳丽配音,超级有磁性的嗓音)大概就是在探讨这个问题。Ai伴侣真的会比人类更加的忠诚吗?人与Ai伴侣间会产生感情吗?sex robot会代替人类形成新的社会形态吗?婚姻制度会解体吗?在第一集里除了能看到机器人伴侣的前沿技术和未来设想以以外,人们可能更加会去思考那些未来之前的情感牵绊和社会伦理问题。

2- 人类应该追求永生吗?

从遗传角度来说基因🧬改造的确能优化生命的长度,对个人也行是好事,对社会来说资源机会等等又会怎么样呢?没有死亡,活着的意义会变成什么?冷冻技术对疾病来说未必是真的永生,但希望对生者来说可能是最好的安慰剂。额~还是希望生命是有限的。

3- 政治话题…(没啥兴趣)

4- 告别的权利(安乐死)

我们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吗?对于疾病缠身的人来说死亡是一场带着狂欢的解脱。但对普通人来说呢,安乐死如何才会被理性选择?如何规避合法后可能带来的伤害?至少,还是希望对疾病缠身的人来说有权利选择体面的离开。

 5 ) 生命 情感 与公平

这部纪录片共四集,分别以机器人伴侣、永生、非法移民和选择死亡为主题探讨了关于情感陪伴、生命延续、移民冲突和生命的选择权四个问题。

比我看到过的大部分中国纪录片要好,我很喜欢。

就我个人而言纪录片应该做的更多是呈现真实情况,并引发思考。这部纪录片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几种人对于生命中的这几个问题抱有这样的思考,我觉得这就很不错了。

在看这部片的时候,我跟着它的节奏在思考:

机器人伴侣会产生感情吗?通过计算后做出“爱你”都行为,这是爱情吗?如果机器人可以无限接近人类,会主动产生陪伴和宽慰的行为,那么真人和机器人都界限是什么?

为什么选择永生?生命都延续是否会扩大社会的不公平?就像人类可以决定是否结束自己生命一样,我们可以把长久地活下去当成自己的一个选择吗?

当经受苦难的人前往自己的国家寻求帮助,我们应该承受风险将它留下吗?一个国家给人民留下的苦难要另一个国家去治愈吗?有限的资源应该和他人分享吗?所谓公平和正义的背后,是不是在牺牲一部分人原有的利益去救助他人?这样对被牺牲的那部分人公平吗?

我们有权利体面优雅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吗?当我们用安乐死来逃避疾病和痛苦的时候,是不是让医药和救助行业步履变慢,那这对需要医药救助渴望活下去的人来说,是不是变相的剥削?

我还没有得出自己的答案,但是以上的问题,都是它给我的收获。

 6 ) 思考当下,对话明天

很久没看到这种形式和深度的访谈纪录片,也被曾宝仪和摄制组花一年时间穿梭寻觅的身影和诚恳打动。记录一下看完四集的感受。

1.爱是什么

第一集讲机器人伴侣。曾保仪试图探讨机器人能否进入家庭成为人类的伴侣甚至婚恋的对象。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机器人开始从冷冰冰的生产力工具变成了情感互通的交流对象。Realbotix就是一家从做成人玩偶转型到开发机器人伴侣的公司。虽然他们的产品还未上市,但是从模型来看已经可以和人无障碍的交流。并且她们的个性还可以由用户自由设定。这样的产品已经得到几位成人玩偶的用户的好评,也很让人期待未来市场的反应。

其实今天不管机器人多么智能,对大多数人而言它们只是“工具”。我们可以喜爱,甚至依赖他们,但那感情无论如何不是伴侣之爱。那假设某一天它们开始向你微笑,眨眼,开玩笑,回应你的聊天,那是否意味它和我们的关系可以超越生理需求而要到达精神的高度?片子中的几位成人伴侣的客户显然是这样看待自己的伴侣的,甚至有人公开和自己的玩偶伴侣“结婚”。我想他们的大脑一定有高度的模拟能力,因为把从人类社会得到的爱情经验转嫁到玩偶上,显然是需要极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可能不啻于写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莎士比亚,因为那都是一种抽离于现实经验而获得的情感体验。

反对者当然也在发声。他们说这种技术让AI伴侣的流行会造成对女性的物化。也没错啊,独立的个体无法永远俯首帖耳的顺从。那些在现实中产生交往挫败的男性,他们的问题可能不是去找一个玩偶解决生理和心灵孤独的问题,而是如何建立和一个独立人格的亲密关系的问题。所以说到底那个机器人是物而不是人,它既没有人性之复杂又缺乏人被赋予的独立自主性。可是可能它们获得这些的时候并不遥远,雷·库兹韦尔预言的奇点时刻的到来也就还有一百年。那个时候我们如何看待这些AI机器人?

所以我们超越了爱情开始讲人性。我们能接受机器人智能和工具性的一面,却无法接受它们“人性”的一面。到底“人性”是什么,它可复制和可定制吗?人类几千年来刚弄明白“自我”是什么,就又陷入“人性”是什么的诘问。片子里说技术上人类已经可以制造机器人基因,目前的难题仅仅是如何将机器人基因转化为人类基因?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会有点毛骨悚然吧。这样我们的安全感支于何处?何况这些智能机器人在基因、性格、道德上可能更有优势。好了,回到这个人工智能的困境就不用再继续想下去了,反正人的想象力从来都一直被技术的发展吊打,从未例外。

2.活着然后呢

第二集谈永生。永生是一个永生着的问题,因为人类还未实现永生。 纪录片采访和展示了各种人类发明的大大小小永生科技。当然有些发明的科学性是存疑的,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人们追求永生的热情,不断驱使这些层出不穷的发明。

从古代的皇帝追求长生不老药到当下各种科学非科学的试验,这些都是对生命延长的寄望。我记得《奇葩说》里也有类似的辩题,地球上的人类都永生不死是件好事还是坏事。当然两方面都有利弊。永生是个美好的愿望,但质疑是多数:人类的文明传统都是基于每个人都平等地有一个死亡日期这个事实。当这个前提不再成立时,要颠覆多少我们的价值观伦理观,且不说还有资源耗尽的问题。如果人一生追求的只是“活着”本身,那这个活着的状态真的有意义吗?可这些仍不能阻止那些人想要长久活下去的渴望。片子里,冷冻技术已经成功地延续着一些人的“生命”。我们如何想象某一天那些人从充满着液氮的罐子“醒来”继续活着?这大概像是把单向连续的时间属性变成了间歇的甚至有反复的。所以和第一集一样,当技术可以满足人的某一些非常欲求时,我们是否听之任之甚至推而广之?

3.平等是奢侈的

第三集要面对的是想要越过美墨边境的非法墨西哥移民。特朗普和一部分美国人坚定的认为这些非法移民夺走了原本属于美国人的福祉,包括工作机会和高工资水平。可是他们建起的隔离墙不仅挡掉了追求美国梦的墨西哥人,也挡住了遭遇黑社会和其他生存威胁想要逃去美国的避难者。

如果我们追问墨西哥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那部分原因正是美国对毒品的需求才滋生了黑帮在毒品交易下的生存。所以究竟谁来为死亡线挣扎的人买单?这个系统性的问题可能让人无法去问责单个的群体,但是这样就不顾人人生存权的平等吗?如果这个平等会造成更多人的生存困境,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在旧系统里添砖补瓦,而是要打破它。平等不是天然得之,而是昂贵有代价的。

4.活着还是死去

最后一集探讨人是否拥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纪录片追踪了一个想要自主的结束自己生命的老人在瑞士实施安乐死的全过程,并且留下了曾宝仪和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刻的对话。

我一直是赞同安乐死的。对于在乎生命质量和尊严的人,安乐死都是最好的方式。但是片中那个陪丈夫安乐死的黛比和那个自出生就和残疾抗争的珍妮却教人反思这样死去是否过于自私和示弱。当下安乐死还是未被多数接受,背后的质疑也指向这种方式的轻率,毕竟死亡是不可逆的。不同于选择一个餐厅吃饭或者一个旅游景点,后悔了可以换一个。对于死亡必须足够谨慎和理性。可是这种理性走到了极端就出不来了。到底什么标准判断这个决定是合乎理性的?病人是否与痛苦做了足够的抗争,是否和家人有足够的沟通?是否对未来治愈可能性做了足够的预见?等等。这些,理性无法抵达。

活着还是死去,说到底是个感性的问题。可是当它面对理性的制约时,就变得困惑。我想原始人做决定大概就是拍脑袋,gut-feeling,这样选择的过程不纠结,事后当然会有后悔,可是后悔了也回不去,所以也没有痛苦。现代人就得面临理性的拷问。这个拷问包括道德与正义,不仅仅是个人的,还有群体的。想想看不同的人对死亡标准肯定是无法统一的,所以究竟是个体的尊严和自由重要,还是多数群体的,甚至整个人类的福祉更重要?

活着,可以是卑微的,痛苦的,可以是勇敢的,抗争的。可惜没有一套绝对的标准告诉人该怎么活着,也搞不出一个标准告诉人什么时候可以结束生命。如果我们承认个体对生命权的掌控,那我们就要承认这个生命权是被平等地拥有,那我们也得接受有人会为这个权利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个沉重的话题,让现代人跳出当下自己的困境,去和彼岸世界的人们对话,和明天对话。期待更多这样的节目,有更多的问题被提出,有更多的讨论被激发。

 短评

爱,死亡和机器人,人类的未来和当下,我们看不到却实实在在与我们同时存在的人与事,几度感到恐惧、悲伤、陷入无尽的自我渺小,但宝仪的存在又能把我踏踏实实再拽回来,那些我所困惑的、颤抖的疑问,不再是让我轻飘如尘埃的缘由,每一个感受都是真实和值得看见的,而它们终将在时间的流走里消逝或找到答案。一己的私欲或狭隘,不会阻止任何滚滚而来的明天。

4分钟前
  • 小年左
  • 力荐

看了腾讯的超前试映,四集中的《机器人伴侣》,正好是我最想看的一集,其实看完心情很复杂和忧虑,因为这些看似超前的议题正是我们即将面对的困境 → 科技正在改变人类文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已经处在和人工智能建立情感的阶段了→社交网站,虚拟偶像,定向推送的内容和消费体验。看完剧中已经实现的智能人和以成为伴侣的案例,我依然坚定反对机器人伴侣,这不仅会摧毁现有婚姻制度和人类社会,机器人如果能够在情感和精神上比拟人类,那它们终将进化到超越并代替人类。

6分钟前
  • 我累特
  • 力荐

这几个话题都很好,曾宝仪还挺加分的

10分钟前
  • 椒盐伞菌
  • 力荐

在AI机器人的开发生产上,人类此刻在做的,已不仅是“造物”,而是试图给“东西”注入人格,甚至为它们灌装灵魂;并因此而期望,能够从复杂不可控的人际交往中逃离,遁入与机器的关系之中,不止寻求身体层面的互动与满足,更渴望在精神层面与之交流。假如在近未来,机器伴侣只花三五分钟就学习掌握了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爱情小说中关于情感互动的表达,那么这个知晓了每种爱的表达,精通于爱的互动,能够回应每种爱的需求,甚至能比人类更为深刻地理解爱、定义爱的“灵魂物种”,还能被称为“机器”吗?它们,应当像人类一样拥有人权吗?人类还能随时随意的终止关系、毁灭或丢弃它们,任意的处置它们吗?再进一步说,它们,这些高等智慧的、深具灵魂的物种,届时还愿意将人类这浅薄、脆弱、花心、充满瑕疵与局限的“低等碳基生物”,视作自己的伴侣吗?

11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愿意选择伴侣机器人做另一半的人,大多有以下理由:“它可以帮我做家务,对我也没有情感上的要求,而且还有不错的外貌”“我连自己都养不活,更无暇去照顾妻子和儿女。”“我不用担心它会生老病死,也不需要对它负有责任。”“和它在一起我不会受伤。”……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不用做家务、不用照顾家人、不用对他负责、自己也永远不会受到伤害。逃避掉勤劳,责任和真实的爱,这样的人生也会很无趣吧。社会越发展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科技越发达人情越淡漠,现代人大多内心孤独,恐惧社交。这是个问题,所以就有了伴侣机器人。而以前人们只会想到要逼迫自己走出去,变得更阳光。片中有个工程师说不用担心机器人会取代人,毕竟是人在控制机器。但你觉得那些连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的人,不会被机器控制吗?

14分钟前
  • 纳米
  • 推荐

#IDF2019#纪录片的正确打开方式!观感和宝仪的一句结语基本吻合:这些真实存在的事冲击个人的固有价值观,但我们是来理解这个世界,不是来评判这个世界。al/玩具替代伴侣(《her》成为现实)、人们渴望逆转衰老对抗死亡,种种现实正在重塑传统的伦理道德,“正常”的边界在逐渐模糊。不过有如马特·海格在《活下去的理由》中写的那样,“‘正常’其实是主观的,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这个地球上有70亿人,就有七十亿种正常”,谁能说这些在现在看来是匪夷所思的尝试在日后不会常态化呢。

17分钟前
  • 𝑮𝒊𝒅𝒆𝒐𝒏
  • 力荐

挺好的,说实话这个题材一般团队也没能力做,腾讯有资源,还愿意去关注,挺好的。摄制水准挺高的,曾宝仪让人感到舒服的同时还透着一些可爱。最让我感慨的是第二集,看到非常非常年轻的两个女大学生在很严肃地思考人类的现状和命运,觉得很珍贵。

21分钟前
  • COS_白日梦
  • 推荐

就第一集就好评了 没见哪个讲ai的拿sex doll开头 别带着偏见去看

22分钟前
  • Petrichorlover
  • 力荐

关于终极问题的思考年度最佳纪录片

23分钟前
  • 慢慢行
  • 力荐

很棒的纪录片。选题有未来感,选材很丰富,呈现的内容很有警示性和讨论度。大开眼界。

28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克制礼貌却有深度,这个纪录片太酷了,曾宝仪也让人路转粉

31分钟前
  • 朋友圈不营业
  • 力荐

为啥我看出了恐怖片的感觉?😂

33分钟前
  • 胧月夜
  • 推荐

看片会看了《机器人伴侣》这一集,鸡皮疙瘩掉满地,之前写过一句话,“时间空间都是一种契机,错综复杂不过我和你”,那种感动是关于爱本身的,哪怕你是机器人,是渺远天边的云或雨。很佩服片中能把充气娃娃公开于自己日常生活的受访者们,毕竟大部分人早已习惯“摆拍朋友圈即真实”的生活。还是那句话,关于爱,最初与最后,于你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36分钟前
  • 妖精你往哪里走
  • 力荐

腾讯牛逼,曾宝仪牛逼,好雨知时工作室牛逼。补充:讲难民的第三集不好,圣母的一集,不谈中美洲国家的问题不谈美国安全的问题,朝鲜的难民我们不是见一个遣返一个吗?

37分钟前
  • 伍迪伦
  • 力荐

第一集引发我的思考是:作为女性我想要一个男性玩偶。但显然制造商的受众是男性,女性则认为这种商品在物化女性。想象一下你以后在手机上玩乙女游戏,可以配套定制攻略角色的AI人偶,我觉得这个市场是无比巨大的。AI人偶和VR游戏一旦成为性商品,将对性观念和伦理观念产生颠覆式冲击。但这是早晚的事情,无论法律是否允许。

42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人类在不断扩大“正常”的定义,这也许是我们时代的特点,永远走在接受和认同的路上。

43分钟前
  • Le Vent
  • 推荐

四集不够看,但是每集都明显要消耗大量资源和劳动也实在无法要求更多。四个议题都很重要而且都是两难选择,追访到对立双方的关键人物造成讨论反思而非简单下结论,这是最宝贵的。/20190704继阿雅之后,曾宝仪也身兼幕后策划制作和幕前主持做了纪录片,还都是腾讯的团队。而且这部比起《奇遇人生》不管格局还是深度都高到不知哪里去了,仅仅刚看的第二集就飞了无数个地方采访了无数个科学家,曾宝仪的表现大气又可爱,挺牛的。

47分钟前
  • 肖浑
  • 力荐

在我的印象当中曾宝仪就是个性很勇敢和直接的一个女生,这次的主持也是很游刃有余,很喜欢她的风格,这个作品很用心了。

51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曾宝仪:为什么不是我呢?为什么一定要有“资格”才能关心这个世界?我们不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吗?如果连我都不关心自己即将面临什么样的明天,我到底还能掌握什么样的今天?

56分钟前
  • 三四
  • 力荐

洋气又高级 站在了时代的最前端 喜欢选择两方对立的视角做混剪 可以引导观看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同一个问题 第一集开头和结尾的呼应棒呆 结尾娃娃说「我将统治世界」以及诡异的笑真的一身鸡皮疙瘩😂

59分钟前
  • 满岛光粒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