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血五人组

战争片美国2020

主演:德尔罗伊·林多,乔纳森·梅杰斯,克拉克·彼得斯,诺姆·刘易斯,小伊塞亚·维特洛克,梅兰尼·蒂埃里,保罗·沃尔特·豪泽,加斯帕·帕科农,阮明智,Y·兰,阮·拉姆,桑迪·范佩,让·雷诺,查德维克·博斯曼,吴青芸,阮英俊,德文·鲁默,亚历山大·威特斯

导演:斯派克·李

 剧照

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2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3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4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5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6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3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4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5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6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7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8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9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0:42

详细剧情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斯派克·李为我们带来了全新作品,这个故事讲述了四个非裔美国退伍军人返回越南的故事。他们前去寻找死去的队长(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的遗体和埋藏的宝藏。在对抗人与自然的力量的同时,我们的英雄们还要面对越南战争中的残暴行径所带来的持久破坏。

 长篇影评

 1 ) 他永远不会害怕“说错话”,更不怕失手

受全球疫情的影响,戛纳电影节被迫停办,而斯派克·李出任戛纳评审团主席的事也因此顺延到了2021年;但这并没有影响斯派克·李持续活跃在公众视野之中。

斯派克·李

无论是记录疫情下的纽约的短片,还是关于美国“弗洛伊德”事件的发声,现年63岁的斯派克·李都展现出了一种“年轻人”的难得的热情, 我们又或许可以说,斯派克·李正是那类永远不会害怕“说错话”的导演。

斯派克·李拍于疫情期间的短片《纽约纽约》

而斯派克·李对于广大影迷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2018年摘得大奖但又饱受争议的《黑色党徒》,还是年仅32岁时所带来的天才之作《为所应为》,都给影迷留下了有趣的银幕记忆。

2018《黑色党徒》

1989《为所应为》

可以说,斯派克·李从当年的“叛逆小子“慢慢步入到当下的好莱坞主流,依靠的正是其激进、大胆的创作态度和对黑人群体细致入微的描摹。而在如今因疫情而千疮百孔的电影创作环境下,他却依然为观众带来了他的新作《誓血五人组》,或多或少也给全球电影业带来了鼓舞。

2020《誓血五人组》

但无论如何,电影本身才是最首要的,《誓血五人组》和斯派克·李自己创作生涯中那些佳作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虽然本片依旧刻画了深刻的黑人角色群像,并以媒介自反的形式回溯越战,但是却没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反馈到表达之上,并且还在“反类型”叙事上栽了跟头。

影片《誓血五人组》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越南,四个黑人越战老兵时隔四十五年后再度重返越南,本来愉快的寻金之旅却遭遇到意外的阻碍。

从故事上来看,《誓血五人组》依旧是斯派克李近些年最拿手的那一套:“观察一组特定群体的生活,并让他们在一个传统的类型片故事中通过戏谑与杂耍来达成一定的反讽。”而往往其对于人物群像的构建也正是在这些日常或是戏谑中来达成。

影片《誓血五人组》开场的前几段,斯派克·李延续了其一贯以生动黑人社会生活场景为序的传统,如同《黑色党徒》那样,一上来就为黑人群体赋予了直观的共性,紧随其后又安排四个主角坐在一起闲聊,四个主要人物也正是由这场戏开始被逐一赋予个性。

在对话的最开始,斯派克·李就让人物在生活层面上迅速抛出话题:“关于麦尔文18岁的儿子。”然而,就在几句简单的交谈间,开篇所展现的“亲密无间”的四人关系便已透露分歧。

鲍尔看着照片,却反过来问麦尔文有没有备枪,这里无疑巧妙铺垫了鲍尔的激进主义倾向。其后残疾越南小孩的出现和关于特朗普政策的闲聊,在明确了鲍尔激进主义倾向的同时,更是将另一位主要人物艾迪划分到了鲍尔的对立面,埋下了人物之间分歧的种子。

但紧随其后,影片却忽然转变画面宽高比,并且变为了胶片拍摄的画面。与此同时,更是响起了《现代启示录》中的经典配乐《女武神的骑行》。主线故事短暂停滞,插入的是五人组当年在越南的战斗回忆。

事实上,这种看起来相当突兀的做法,也正是斯派克·李刻意设计的“戏谑”时刻。中途掐断类型片叙事,拿出独立时间来呈现与主要人物群体息息相关的“历史影像”(此处可以理解为是斯派克·李自行复刻的历史影像),以媒介上的跳脱来加深观众对于人物群像的认知。

而《誓血五人组》的这一段由于其内容明确的指向性,无疑呼应了影片开头的历史影像,从而直截了当地引出越战议题。而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段影像也依然属于主要人物黑人群体的生活片段,展现的还是主要人物群体关于越战记忆的共性。

显然,一组完整的人物群像除了共性,还需要有差异。而斯派克·李在《誓血五人组》中的四人群体内部逐渐树立起身份对位的“工具”显然正是鲍尔这一人物。在影片的中后段,斯派克李俨然将鲍尔作为了主角来对待,甚至可以说鲍尔成为了影片中的“公民凯恩”。

在寻金之旅中,鲍尔激进的态度、古怪的言行使其与外界(这里的外界指黑人群体之外的其他群体)不断产生碰撞,并反过头来为主人公群体制造麻烦。而主要人物群体之间的矛盾也正从另外几人对“疯狂”的鲍尔的态度来展开。

麦尔文和欧迪斯显然保持中立态度。面对鲍尔,他们一方面表示反对甚至发生冲突;而另一方面却依旧重视着战友、同胞的感情,对鲍尔投来关怀。

而艾迪则是站在了鲍尔的对立面,正如影片开始不久的酒吧闲聊戏铺垫的那样,艾迪显然保持了他温和的作风。但有趣的是,它却并不意味着艾迪与鲍尔之间会频繁冲突。相反,艾迪恰恰是与鲍尔冲突最少的人,绝大多数时候他都没有直接参与到另外三人的纷争之中去。

更巧妙的是,斯派克·李让这个人物带着一台胶片摄影机,并且在故事的进行中时不时地短暂插入艾迪摄影机的视角。媒介上的显著差异,寓意着这个人物被隔绝在了群体之外,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不断审视着这一群体关系。

可以说,艾迪其实是站在鲍尔对立面、又远离麦尔文和欧迪斯的旁观者,并且由于其媒介的独特性,这一人物站在“复古”视角审视越南面貌,亦承担起向观众回溯战争的职责。由此在主要人物之间便构建起了具有同一性但又立体分层的关系框架。

框架建立之后,想要为人物群像添加内核显然需要更多导演表达层面上的东西。而在《誓血五人组》中,始终“不在场”的彪汉诺曼,则正是影片中这组黑人群像的灵魂所在。

在影像层面,斯派克·李多次利用明显的打光、道具甚至是富有宗教意味的出场,来将诺曼的人物形象神化;同时在叙事层面,诺曼这一角色也被设置为事件的重要动机之一;最后,回归人物关系本身,诺曼也在主要人物的这组“多层”关系中起到某种维系作用。

而经由回忆片段和历史影像的交织,诺曼也由此成为了本片中完美黑人精神的化身。他被斯派克·李定义为是马尔科姆和马丁·路德金的集合体,在暴力和“爱与和平”之间维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他也正是以诺曼所象征的这种完美精神为参照,才在主要人物的群像内部划分出多个派别出来。或许,斯派克·李正是想在等片中通过对完美精神的辩证思考,来探求能付诸于实际的黑人平权最优解。

但诺曼这一角色的设置最重要的还是对比到艾迪和鲍尔这两个极端上。这是两个富有寓言性“戏谑”桥段,艾迪作为回溯战争的“和平媒介”却暴毙于越战遗毒。

媒介的死亡,无疑代表着站在“完全和平”角度来反思战争的失败。而鲍尔在一段伊甸园式的经历之后,终于被揭晓了其癫狂的“玫瑰花蕾”,他如今的激进、古怪到头来却是因为自己在战争中的温和、感性所致。

这其中的反差无疑正是一种对越战的极大讽刺,而诺曼在片中对于越战和黑人平权关系的长远思考,显然才是斯派克李在面对这一议题时所要推崇的态度。鲍尔儿子这一角色与诺曼在前后“五人组”中的对位似乎也正印证了这一点。作为黑人的年轻未来,斯派克·李似乎在期许他们能拥有诺曼那样的精神。

影片《誓血五人组》虽然刻画了层次鲜明的黑人群像来讲述平权问题,又用大量利用媒介回溯越战检讨战争,但这二者最终却呈现为各自独立,并没能结合起来让表达更上一个台阶。

正如上文所提,斯派克·李要将两个议题结合到一块的关键是鲍尔这一人物,但他选择将鲍尔的“玫瑰花蕾”留到影片的最后才揭晓,其实是有些不妥的。结合前面鲍尔“闪灵”式的不断癫狂和不断的意外,影片整体看下来显得戏剧性过于强烈。

前两个小时内的影片信息,都将鲍尔古怪行为的来源指向了其对金子的极度渴望,但到了最后半个小时,又忽然揭晓一个并没有丝毫铺垫的反转,将鲍尔这个人物在全片的行事动机强行扭转了过来,对于观众来说这实际上显得过于牵强。

更重要的则是影响到了鲍尔这一人物的清晰定位。如此天差地变的反转下,观众其实很难再把鲍尔的悲剧和黑人平权、战争创伤这两方面牵扯上太多的关系。如此强烈的情感冲击下,似乎更像是出于鲍尔对于误杀朋友的内疚自责,而这想必应该也不是一贯热衷于追求对现实层面问题发出声讨的斯派克·李最终所想要表达的。

同时,在鲍尔、艾迪两个对位人物的塑造过程中,斯派克·李的考虑也有失严谨。艾迪这个旁观者与其他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距离过远,甚至在中间关键性的酒吧戏中几乎完全缺席,这造成了艾迪这一人物与主线叙事之间产生明显脱节,由此完全沦为了一种媒介视角。

而艾迪在袒露破产事实之后没过多久就草草死亡,让这一转折变得缺乏意义的同时,也完完全全浪费了艾迪这一个本可以站在鲍尔对立面做出深度的人物。而鲍尔这一人物的种种古怪也显得有些过头了。无论是面对白人、墨西哥移民、黄种人甚至是自己的黑人同胞,他都或多或少的表露出恶意,但却又并未在他的身上看出他对黑人群体本身有多少的感情。

某种意义上来说,鲍尔更像是被塑造为了一个反社会典型,用来嫁接对特朗普和“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的讽刺。过度的“戏谑性”,显然是削弱了这一人物和黑人平权议题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

另一个问题,则是斯派克·李对于媒介的过度依赖和过火的”反类型”的策略。作为本身嵌套了经典淘金故事的《誓血五人组》,斯派克·李选择在主线叙事的进行过程中,时不时会穿插一些历史影像或是五人组的越战回忆。

在影片前中半段,这一设计也确实达到了叙事上“反类型”并且强化主题促进剧情推进的作用;可到了影片中后半段,主线叙事发生重大转折来到情节高潮的时候,叙事过程中依旧是不间断地切换到历史影像以及回忆部分。

但由于在前半部分已经出现了大段的回忆和历史影像,导致至此再出现的这些历史影像和回忆在内容上和之前所出现的产生雷同。这非但没有和主线结合起来增加表达的深度,反而间接性打断了主线高潮部分的叙事节奏,让主线整体看来异常凌乱拖沓,两个半小时片长与实际内容厚度有些不成正比。

至于《誓血五人组》“反类型”叙事上的失败,其实可以对比前作《黑色党徒》看出端倪。《誓血五人组》和《黑色党徒》同样,在类型片框架的主叙事下,掺杂日常和历史影像来弱化情节性并服务于导演个人观点表达。

但不同的是,《黑色党徒》中每一场看似和主线叙事脱节的日常、对话,实际上都和主线叙事的前后或是人物关系有所关联,而对于历史影像的使用也是如此。

影片《黑色党徒》中,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那段3k党集体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平行蒙太奇,在完成导演个人的政治讽刺之余,与主线叙事也依然相勾连着;甚至,在两个时空的摄影技法上也彼此关联。

影片《黑色党徒》中,3K党集体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

由此,《黑色党徒》中的影像运用和添加日常情节在帮助影片脱离死板类型片叙事框架的基础之上,又不至于让主线陷入断裂。并且,在这些“额外的”影像、日常和主线叙事之间也围绕着同一个社会议题搭建起了互通的桥梁。

2018《黑色党徒》

斯派克·李在《誓血五人组》中践行了类似的想法,但却并没有达到《黑色党徒》的和谐。大段大段的“私货”对话和重复率较高的历史影像资料,再加之剪辑上场景与场景之间的切换过于跳脱,使得整部影片叙事松散又冗长。

反过来,本是为戏谑、反讽而设计的“额外内容”,也正因为过于无聊的主线而变得充满说教意味。足足两个半小时片长,但最终导演个人表达的提炼,却绝大部分来自于后半段的三次短暂的打破“第四堵墙”,而其费劲心思所设计的“反类型”却反倒有了无用功的意味。

可以说,《黑色党徒》在国际上的成功,无疑给了斯派克·李不少继续发扬其类型叙事+反讽议政并行风格的信心。结合当下美国正在发生的剧变,斯派克·李也或许是想通过这部《誓血五人组》来评析时政、声援同胞。但过于旺盛的表达欲望到头来反而却令成片的质量有所下降。

在《誓血五人组》之后,斯派克·李或许需要在先锋创作意识和观众的观影体验之间寻找一个更好的平衡点。而《誓血五人组》虽然不是那么的成功,但斯派克·李对于时代的声援显然已经传达到位。

结尾处北越女播音员打破“第四堵墙”脱口而出的那句“祝你好运”,或许也正是斯派克·李要献给如今依然坚持在美国的大街小巷上,为黑人权益而摇旗呐喊的广大同胞的祝福。

作者| 黄摸鱼;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2 ) 黑人为谁而战——《誓血五人组》

黑人为谁而战——《誓血五人组》

今天聊聊电影《誓血五人组》。

片名Da 5 Bloods (2020),别名五滴血。

一贯关注BLM(black lives matter)的斯派克·李带着他的新作《誓血五人组》来了。

《誓血五人组》讲述四个美国黑人越战退伍老兵重返越南的故事。他们四位老大爷此行主要两个目的,第一个是寻找当年老班长的尸体骸骨,第二个是寻找当年遗失的黄金。在他们此次行程中,再次引出黑人抗争不公待遇的话题。

其实《誓血五人组》的内容缺陈乏新,和斯派克·李以往几部作品调调一致。

他们四位老大爷带着一个小儿子算是新的五人组,四位老大爷连同死去的老班长则是旧的五人组。

新旧五人组都想在白人掌握话语权的世界里分一杯羹,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卖惨卖乖、巧取豪夺。

中心思想就是,不管黑人内部如何分裂,自己如何不堪,全世界都欠他们的,他们抽烟喝酒吸毒嫖娼,他们拔掉无情始乱终弃,但是全世界欠他们。他们可以不学习不努力,但责任一定是白种人剥夺了他们的学习权力,他们可以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但责任一定是白种人强迫他们上的战场,他们可以不对祖国负责,但责任一定是祖国亏欠他们。

同时在《誓血五人组》中,也表现了他们对黄种人的一贯态度。

他们可以依靠白人提升自己的待遇,需要的时候可以和白人分赃,而黄种人则滚一边去。越南猴子全部突突突了,就你们也想跟黑人大爷分一杯羹?越南女人更只是他们眼中的XX工具罢了。

美国人普遍喜欢以越战做背景板,一方面越战期间反战情绪达到顶点,另一方面越南人的反复无常给美国佬正义形象增光不少,这种口水战才有的一打。

反过来你见过几个导演想涉及朝鲜战争的呢。当年美国人打着联合国旗号,气势汹汹地跑过来,结果被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陆军按在地上摩擦摩擦。他们在国内连反战情绪都没酝酿好时,就灰溜溜地撤退了,根本不给做背景板的机会。

《誓血五人组》中大量提及马丁·路德·金和黑豹组织,这两者作为黑人平权运动的最高峰永远成为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马丁·路德·金意识到毫无章法的暴乱根本无法改变黑人种族命运,于是他教导黑人要有组织,要学会抗争。黑豹组织则坚定的认为只有武装斗争才能实现自身诉求,隐隐有一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味道。

根本原因还是他们社会制度与生产力不匹配,仅仅依靠和平请愿没法改变现状。

黑人暴乱并不可怕,强盗起家的白种人有的是办法对付这种级别的小打小闹,反倒是教导黑人不要暴乱才可怕。当马丁·路德·金教育黑人们不要暴乱给人口舌时,当黑豹组织建立了自己的社区时,统治阶级害怕了,他们哪怕不要脸面,不惜撕下伪善的假面具,也要直接冲进家中杀人,也要一劳永逸的铲除马丁·路德·金和黑豹组织。

灯塔国现在愈演愈烈的暴乱,缺少行动纲领,没有思想指引,只能按照统治阶级的意愿,向着情绪定向爆破的方向发展。戏里戏外没啥区别,一部电影更是不能改变什么。

《誓血五人组》更像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黑种人不断发声,在享受奶头乐的时候可以多喝到一些新鲜奶水,享受政治正确。而黄种人在西方则依旧没有话语权,日常要忍受意识形态斗争带来的污名化,只有在争取票仓的时候才会得到一些忽悠的漂亮话。

黑人在美国闹,那就让他们闹去吧。如果身为被黑种人鄙视的黄种人,还要去替黑种人发声,那真的是脑壳子有问题了。在美国BLM(black lives matter)是政治正确,ALM(all lives matter)会被人骂,在我们这里ALM才是政治正确。

《誓血五人组》画面采用多种屏幕尺寸,有不同的荧幕宽高比、不同的数字胶片制式,类似《山河故人》用三种尺寸表现三种历史时期,《誓血五人组》中也是窄屏表示过去,常规尺寸表示当下,宽屏表示未来。

影片中大量穿插历史资料照片和视频,给人在上历史课的感觉。

《誓血五人组》试图弄清楚黑人群体在为谁而战,究竟是为了一个欺压自己的国家,还是为了自己的种族群体。

当这个问题抛出来时,就已经表明这个国家处于割裂状态。只要人吃人的制度还存在,这个问题就没有答案。

我们的立场则可以很简单,隔岸观火,引以为戒。

丧钟为谁而鸣,

黑人为谁而战。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3 ) 本以为是USA版《喋血街头》,结果是弗洛伊德版战狼3

本以为是USA版《喋血街头》,结果是弗洛伊德版战狼3,有几个点看糊涂了:

1.老兵的战争时间是1969-1971,去寻宝的时间2017-2020左右(川普露脸),50年了,最年轻的都得70了,儿子看起来才20多30?

2.妓女阿仙是那哥们越战时期的相好吗?保养再好也得奔7了吧,女儿也是看着才20多30?孩他爹离开越南50年,难道中间又回去啪的?这个情节完全没交代,也可能是我中间出去撒尿没看见

3.那个被乱枪打死的老大爷,本来为了一己私利才冒险自己走的,摔了一跤就大彻大悟,金子也不要了,还让人莫名其妙的抓苦力自掘坟墓了呢?战斗力精神力都堪忧啊

4.都2020年了,越南还能随便拿枪突突突吗?又不是金三角。让雷诺到底是黑社会还是什么官方背景的负责人?轻飘飘就能搞一帮武装分子杀人越货?虽然法国妞提了一嘴,还是有点懵逼

5.cc家给了200万,黑人组织200万,排雷组织300万,还剩下差不多八九百万是自己分了吧?本来分了也正常,一把年纪翻山越岭过去不就是为了钱吗?可演着演着已经美版战狼了,那就和影片主旋律不符了啊,有点牙碜~~

*最后让我想起了《喋血街头》,人李子雄不顾兄弟情义非得要金叶子的时候,你梁朝伟义正言辞的一顿臭骂,等人拼了老命带回HK了又理直气壮的去跟人要钱,感觉有点婊,当然不代表杀张学友就是对的~~~~(这段纯属画蛇添足,不同意此观点的也别分神,俺们主要还是聊五人组)

 4 ) “黑莓之夏”的预言片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黑莓之夏”,就是指2020年5月25日米国“跪杀黑人事件”后,带来的全美骚乱与抗议活动。这个名词是俺仿照“XX之春”生造的,“黑莓”的寓意就不用多说了。

如果今年5月前看到《誓血五人组》这部电影,也许还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在米国警察跪杀弗洛伊德后,全美掀起轰轰烈烈的“黑莓之夏”运动,就会让人突然一惊,心思这部《Da 5 Bloods》怎么就像是为“黑莓之夏”拍摄的。

俺曾经去过越南,从南到北走过,在以前的西贡、现在的胡志明市待了好些日子,在影片中看到西贡河、战争纪念馆、胡志明市街景等,都觉得非常熟悉。还有几位黑人老兵在《女武神》的音乐中坐船去的两旁满是丛林的小河道,俺也去穿行过。这一切多少有些故地重游的感觉。此外,俺曾经写过一部中篇小说《美山塔》,写的恰好也是一位越战老兵回到越南南方重温旧梦的故事。应该说,这些都是让俺对这部影片格外感兴趣的原因。

影片一开始采用的纪录片,展现了米国黑人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遭受歧视、迫害以及黑人组织反抗、抗争、参加越战等的历史,其中有些镜头让人特别震撼。比如近距离枪杀越共那段视频,以前只看过那张照片,这次看到现场视频,真的是相当震惊。

片中说到,当时米国黑人占全美总人口11%左右,但参加越战的黑人士兵,却占整体的30%左右,可见黑人真是“同军不同命”。这几个越战老兵还算命大,战后多年终于回到了越南。他们可不是只想故地重游,他们是想拿回越战时掩埋在战地的一箱金砖,并找到战死的兄弟遗骨。

寻找金砖和遗骨的过程还算顺利,找到遗骨那段拍得也很感人。不过,金砖得手后,故事的走向有些出人意料,出现了误踩地雷、当地人来抢金砖以及让-雷诺扮演的法国大佬带人来与黑人老兵火拼的情节,倒是十分精彩,让整个故事越来越有看头。

这其中反复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一顶写着“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红帽子,被人换来换去,这其中有什么寓意呢?从后面的情节来看,戴着红帽子回到越南的米国老兵,一心想找到并带走那些留在战场上的金砖,说白了就是一直想几个人独吞这些财宝。如果强行解释一下,似乎可以暗喻特朗普那种“米国优先”的想法,就是想独霸世界的财富。

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可是在一个雷区,踩雷的风险不说,还有当地人也想分一杯羹,另外看似与他们合作的法国人也毫不手软,也想拿走一份。其实,这就是米国现在的状况,米国佬为了拿走金砖,也是毫不留情,大开杀戒,连法国大佬也照样往死里整,一点也没有盟友之情。

当然,影片最大的预言还是揭示了米国黑人的骚动,连最后喊的口号和标语“Black Lives Matter”都跟现实中“黑莓之夏”运动中出现的一模一样,不知道是不是斯派克-李一开始就算好了2020年5月要出“黑莓之夏”这一幕,还是“黑莓之夏”运动的参与者观看了《Da 5 Bloods》这部电影受到了启发。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也值得好好琢磨琢磨,其中几位黑人演员的表演也非常精彩,影片对《现代启示录》、《第一滴血》等几部越战片的致敬或嘲讽也都蛮有意思。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捎带了解一点米国黑人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抗争历史。

 5 ) 黑人政治类型题材,比起排山倒海我更喜欢暗流涌动

斯派李的作品辨识度其实很高,黑人题材,政治讽刺,黑色幽默,现实主义荒诞叙事等标签,都能在斯派李的作品中找到。

《誓血五人组》是斯派李耗资最贵的一部电影,网飞有钱!在网络平台上线,其中的角色有我们熟悉的《黑豹》饰演者查德维克·博斯曼,还有让雷诺。

《誓血五人组》算是今年目前为止最审美隔离的商业大片了,烂番茄专业影片高达91%,观众爆米花却只有66% 。

嗯,你懂的,黑人题材+政治+如今美国的情况,这部片子想必是能引起不少西方专业影评人政治高分高潮,有没有为了政治正确打高分的人我们不知道,没有证据和数据我们也不好猜测,毕竟电影点评从来都是主观的。

《誓血五人组》有两条时间线组成,互相交织一直到影片结束,故事背景则发生在越南,为了理顺剧情我按时间线为大家梳理,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角色的名字我就不按原片来了,毕竟斯派李喜欢玩得就是群演角色太多。

我们都知道美国1955-1975间深陷泥潭的越南战争,影片用了不少的纪实照片和片段素材,来回顾那个时期战争的惨烈和残酷。

影片里过去的时间线就发生在越南战争时期,画幅也变回了传统的4:3,并加上了复古的色调,在越南战争期间,黑人占美国11%的人口,却派出32%的黑人士兵上越南前线,从而有了“用黑人来当炮灰”的声音。

越南战争时期同时也是美国黑人平权运动的高潮时期,几个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越南战争中黑人的复杂心态和困境。

看完电影我能理解《誓血五人组》为何能让一部分人拍手叫好,因为影片塞满了斯派李的很多政治主张,这些主张非常直接反映了当今美国的现实政治矛盾和摩擦,当然更多的是讽刺。

同时也反映了越战对美国尤其是对现今黑人留下的后遗症,对人心灵不可逆的创伤思考。

《誓血五人组》不甘心只是作为一部寻宝枪战爽片来敷衍了事,而是想要表达更多。

看到这大家以为我要吹爆这片吗,很遗憾我对政治批判并不感兴趣,我也不想妄自菲薄自己是专业影评人。

对于我主观观感来说,《誓血五人组》的剧本主线故事,就是传统得有些过时的西部片结构的一个分支,那就是给主角们设立一个黄金任务,然后展开冒险剧情。影片中还真的是黄金都懒得换成其他的。

正因为故事主线没有任何张力,再加上后面确实没有任何反转,导致影片对于普通抱着看爽片的大众来说,毫无刺激可言。

相比较于斯派李自己的作品《黑色党徒》,该影片是多么新鲜的设定,一位黑人模仿白人口音,用打电话的方式混进白人至上的3K党。这里面发生的戏剧冲突和讽刺调侃,让人听故事梗概都觉得有趣。

《誓血五人组》主线寻宝路线的乏力,也是为何影片进行到1个多小时,才真正挖到黄金的原因,因为影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寻宝冒险片,而是斯派李的私货片。

这也是为何有一大部分人爱这片爱得不得了的原因,因为斯派李的政治表达和讽刺,有时候确实玩得有趣。

如果细品的话,其实影片每一个场景都可以解读,片中也充斥着美国政治文化的各种梗的思考和嘲讽。

再加上最近美国出现佛洛依德事件,更让影片得到了结合时事的加冕,尤其是影片结尾黑人那句口号,让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趁热加上去的,太应景了。

但坦白讲,反而我对这种明着暗着都强调黑人平权的影片不太感冒,我更倾向于认为好的政治或种族类型影片,暗流涌动比排山倒海更为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逃出绝命镇》,《守望者》剧集,或者斯派李自己的《黑色党徒》,都比这部《誓血五人组》这样赤露露呐喊黑人平权要来得深刻和耐人趣味。

而且这部影片的一些观点,也让身为亚裔黄种人的我看了有些不舒服。

比如影片开头曾经越共的老人请黑人们喝酒,暴躁哥说他们可能杀了豹哥,但反过来想越战时期美军杀掉的越南人也不少吧。

然后还有在船上一位越南市民给暴躁哥贩卖鸡,虽然是刻意骚扰,但暴躁哥不断喊出越南猪,这样种族歧视的双标法则,让我完全对主角们产生不了更多共情。

当然这里有另一层更深的解读,这些其实都是斯派李最写实化的表达,以此来说明现今的社会就是如此双标的,用暴躁哥的话来说,就是“我最讨厌种族歧视和越南猪”。但这句话本身说话的人就很有问题。

这从中也暗示了在美国,其实最受歧视的或许不(只)是黑人,而是同样受到歧视或更受到歧视的有色人种,比如亚裔。

而对于越南人民来说,不管黑人白人,你们统统都是当年让越南陷入战争,让越南人民手足相残的美国人,越南不欢迎美国人,这里又多了一层战争思考的维度了。

在影片中,类似于以上值得讨论的戏份比比皆是,也正因为斯派李为了加入更多的解读,从而也把影片的节奏弄得很涣散,当观众想看这群老头如何展开冒险寻宝时,剧情却迟迟未发生,东拉西扯聊了很多和主线无关的剧情,这些剧情喜欢的人喜欢,不喜欢的会觉得又长又臭。

到了影片后半段,节奏渐渐回归渐入佳境,而且更像是一则寓言故事。

就我的理解,其实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象征意义,简单来说,豹哥代表了黑人平权时期最初的声音,但这个声音演变的影片中的现今四人,分化成不同的目的和意识形态。

寻宝的五人组代表了美国,细分的话暴躁哥属于共和党,从他带的支持川普那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帽子就能看出来,其中这顶帽子还被好几个不同立场的角色戴过讽刺意味十足。

主角叔则是真正能对战争反思,比较符合观众共情的角色。

让雷诺代表法国殖民者,大家不要忘了越南曾经被法国殖民统治长达七八十年呀,而法国小分队则代表了现今的法国,三人有着不同的立场和想法。

更大的隐喻,我认为五人组进入丛林冒险寻宝的过程,其实是对越南战争的一次镜子隐喻,五人组代表美国,雇佣军代表越共,黄金代表着虚无缥缈毫无意义的目的,讽刺了越南战争的无意义,最后剩下的则是死亡和仇恨。

影片暴躁哥独自进入丛林精神失常迷路的片段,影射了在战争中迷失自我的士兵,而且还带有一些宗教的解读意味,暴躁哥口中不断念着圣经的片段,穿过如同伊甸园般的丛林被蛇咬,最后像耶稣受难一样张开双臂受死等。

影片的结尾的好几个片段,过分美好也显得非常不真实,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假象,也可以说真实发生,还有影片中过去的片段展示,除了豹哥是年轻的,其他四人都采用了现今年龄的演员,这里并不是斯派李不用年轻演员,而是刻意为之,增加更多神秘色彩。

总之,个人认为《誓血五人组》比较挑观众,能看懂片中表达的意图,会让你觉得影片是个宝藏,否则就是一部在及格线徘徊的作品而已。

 6 ) 誓血五人组 战争永未停止

伍越战老兵,40年后重返越南丛林,以寻找埋葬在此的战友诺曼尸体作为幌子,实际上来挖掘曾经埋藏在此金条的故事。

影片以1978年2月26日,默罕默德阿里的采访开始,我的良心不会允许我,为强大的美国射杀同胞,或者有色人种,以及在泥泞中饱受饥饿折磨的穷人,我有什么理由朝他们开枪呢,他们从没有叫过我“黑鬼”,没对我动用过私刑,没有放狗来咬我,没有剥夺我的国籍。1967年4月28日,穆罕默德·阿里拒绝在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武装部队体检报名处进行入职,因此被判处监禁5年,还被取消了拳击执照。

接着影片出现了登月以及流落在街头的黑人,出现了马丁路德金、西贡死刑以及越南凝固汽油弹女孩潘金淑,这个被汽油弹溅中的女孩,绝望的裸体奔跑在大街上。阿里和马丁路德金和黑人民权运动以及黑人自豪感密不可分。而马丁路德金被暗杀也非常可能与他反对越南越南战争有关。所以本片通过历史资料,以及喋喋不休的四名黑人对话,揭示了越南战争中非裔受到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美国黑人士兵占越南前线部队的30%以上,欧迪斯、艾迪、麦尔文、鲍尔以及战死的诺曼都是黑人士兵,曾经在越南丛林并肩战斗。他们再次回到胡志明市,回到了一个他们从未离开过的地方。因为4人皆有不同程度的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战争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这四人的日常生活。欧迪斯的女儿被叫做蟑螂、黑鬼,一直受歧视。而鲍尔经常做噩梦,梦中再回到那个炮火连天的战场,鲍尔说,他梦中看到了诺曼带领着他战斗。战争就像幽灵,从未在每个士兵的生活中离去。

影片后半段看似是寻宝运动,实际上在寻宝的过程中,强化了战争从没有在他们的生活中消失。水上集市上,卖蛇卖鸡的商贩故意上来挑衅,咆哮,你们杀了我的父母。寻找的金条,是战争的延续,同样的使人丧失理智,几十年前埋藏的地雷,照样杀死了现在的队友。越南共军和四名队员的厮杀,象征战争的延续,鲍尔被枪杀在了亲自挖好的坑中。

法国白人又一次骗了这四个黑人,就像不停插入的越南电台嘲弄他们,你们为什么要为返回时把你们当成二等公民对待的国家而战,结合最近轰轰烈烈的BLM运动,I can’t breath 席卷美国,影片在这个节骨眼上映,非常具有深意。再次返回的丛林没有什么变化,黑人的地位依然如故,种族不公依然如故。

(文中图片来源《誓血五人组 永不停止的战争》,侵删。)

 短评

无语,抢金子说成黑人应得。。。328

7分钟前
  • 西西里的朗读者
  • 还行

乃飛的東西也估得出大概。聖胡安奇蹟至少能看完,這部的戰時場景都拍的比較出戲。

11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真正的cinema,很开心斯派克李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得电影。不过有一点说来好笑,这部献给黑人的电影,对亚裔的描写倒是充满了偏见。

15分钟前
  • 银河系系主任
  • 推荐

又臭又长,但还是要给斯派克李点赞,黑老美政府的同时,主要还是黑自己的同胞,容易情绪化,被煽动,智商低,没有主见出尔反尔,以至于最后马丁路德金那段演讲也被我理解成警示黑人,这个题材虽然不讨喜,但对非裔黑人应该起到警醒意义!

18分钟前
  • 怂囧小赫
  • 还行

黑惨。要不是他拍的。也只有他能这么拍。

20分钟前
  • 果樹
  • 还行

越战时期的那段复杂历史,在斯派克·李的戏仿闹剧下反而被简单化了。主线实在太“国产烂片”向,一不留神就会出戏到“低配林超贤”,两个时空拍得都和玩似的。不过片中对各介质素材的挪用拼贴还是有可圈点之处,虽然远远达不到重构历史的境地,但至少能做到言之有物,这个PPT还算能给及格分。

2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仿佛如天启,算准了现时世界这一卦;形成了精准到过头、甚至会被误认为在“蹭热点”的互文。如若按最初愿景在戛纳上映,顺带两家破冰,怕是得几十个头条才覆盖得完所有讨论,没见到这幕“热闹”过于遗憾【。从带有年代符号的各种意义回溯出发,电影一直在中小规模的动作片和偏“高级”的时政历史片中游走,合格的“热带惊雷”气息与PTSD对诸个角色们的冲击与随意的时间跳跃组成了属于前一种类型的闪光点;但某些时候不加掩饰的“带货”与《黑色党徒》后走得还要远的刻板印象与事实混淆则让落笔变得更为致命。给四星赞扬Spike始终拥有的“个性”,但也更多是种保留。PS 媒体综评板块和用户得分的各自“表演”也十分精彩,甚至成了观影之外最神奇的“花絮”。

25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在一个PPT里插一部电影也挺不容易的。这不是夹带私货啊兄弟们,PPT才是正片,那个所谓故事是附送的……所以胡编乱造刻板印象根本不是个事儿,本来导演也没上心不是,要不怎么连个年轻版的演员都舍不得请(我其实一直以为整个故事都是Paul的YY,但是看到最后发现并不是)。Netfilx给的自由让这些大牌都变得挺任性的,无论是老马丁还是斯派克李……当然视听上还是有点想法的,以及用电影写影评/提供非裔士兵的越战视角也算是一个不错的idea,但是完成得实在是糟糕……就这还要戛纳展映呢?得亏今年戛纳取消了……

26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三个字:很糟糕。技术上,满满的电视感,丝毫看不出是《为所应为》的导演手笔。冗长,乱加戏,台词尴尬。最要命的其实还不是以上吐槽,而是,披着一个反战的外壳,执行毫无章法不讲逻辑的黑人平权内核,刻意和做作,引起不了观众的丝毫共情,反而徒增反感,这是最致命的私货贩卖。而且放在美国正处于肤色纷争的困扰时期来播出该片,还适得其反。

29分钟前
  • 老珂
  • 较差

无耻混蛋式黑版现代启示录,今年最糟糕的配乐

30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还行

抛开结局去看吧。压根就和种族没太大关系,而是讲述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战不复存在,剩下的是更加赤裸的金钱、资本关系:不再关乎你站哪边。越共还是美国,在大主角眼里都是一个样(典型的美式批判,不会站美国政府一边,更不可能站共产主义一边),他不在乎道义如何,“我承认我就是杀了无辜者,又如何”,也不是种族歧视链(白鄙视黑,黑鄙视黄),黑人之间也会相互算计——真正的“黑吃黑”,资本能够将所有人卷进来,无论肤色。五人组最后只剩下一个,而他是唯一一个与越南人结合的,两人的后代隐含着更为复杂的跨国资本主义关系;余下的一行人只剩下下一代的大卫活了下来,标示着一个美国人真正想翻过越战这一页,想洗清手上的血污,只能等到一代人的消逝。而五人组仍有一人活下来,也说明一切并未翻页,而是以更复杂的形式出现了而已。

35分钟前
  • LiM
  • 还行

给人的感觉是Netflix拿了一个大数据写的商业片烂剧本找到了斯派克·李,这位刚拿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大导演对剧本很不满意,就找来自己的编剧,一起往里加私货,为黑人群体发声,为剧本增加主题的厚度,呐喊的同时也想要要兼顾反思,无奈Netflix给的这个类型片的主线故事实在是太糟糕了。

3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在一个破缺的容器里努力填补着自我沉溺的话语,拼凑起的冗长内容时刻将你我带离出这个过往与当下都难以消解的枯燥表意,掺杂了社会性话语后的叙事似乎只能依靠画幅的变化来掩盖其疲软的原貌,只是支撑着我们的始终是未知的要素。那些控诉早在照片的记载里展现的更加真实,褪色载体里的个体回忆早就比拟定中的集体共情更有意义。

43分钟前
  • NanSLi
  • 还行

道理我都懂(BLM、反战等),可这片子真的让人很迷惑,满脸大写的迷惑。

48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较差

以黑人运动自身的反射,以及通俗影像上的互文/对照(几乎是明喻针对《现代启示录》)来重审黑人自己的价值与存在,前半段趋于经典而后半段沦为平庸,后期的斯派克李也越来越半吊子。

53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趣味十足。

54分钟前
  • 李霁琛
  • 力荐

不是 大伙儿都一道来的 怎么你拉个屎就能发财 我走个路还把自己走没了呢

59分钟前
  • bbotonmi
  • 推荐

观影之前先看了评分,当时只有6.1,现在只剩6分了,觉得疑惑,斯派克·李拍了烂片?观影过程中不断的质疑自己是不是不会看电影?这片明明这么牛逼!可能我对影史了解太浅,但李在本片的画幅调动、政治隐喻、人物间矛盾的处理上都让我眼前一亮。不知道最后那句“BLACKLIVESMATTER”是后来加的还是本来就有,如果本来就有那真的太牛逼了。还有缅甸丛林河流上挂着的AJ13“MELO”,完全彰显了李的属性。

1小时前
  • 草间赤鼠
  • 力荐

文本的平庸与可预料性反而创造出了更多的表述空间,“窄画幅越战回忆”从一开始就是Paul的脑内剧场,其情节甚至情绪牵引层面的有效性都被遮幅格式(现在时间线)下的“淘金之旅”完全打碎与抽离,这就是一种对经典好莱坞电影之时代局限性的高级逆反;而当两种画幅最终交汇,斯派克·李为打破次元壁的Paul和他的心魔 —“早已逝去的、如麦格芬一般存在的Norman”安排了相拥的镜头,并在后文中以相同的视听语言拍摄了Otis与女儿的相认,这就是战争与种族问题的一体两面,属于个体的磨难被永远局限在了过去,而属于集体的伤痛却被延续到了未来,横向对比《为所应为》时期,斯派克·李的作者表达体系绝对没有退化

1小时前
  • 顗礼
  • 推荐

不能忘记斯派克·李的另一层身份,作为一个黑人导演的行动家身份,政治性的标签是斯派克·李电影中的最突出元素,很大层度上,电影就是他发声、示威、行动的方式。越战电影作为一类特殊美国战争片,担当了美国反思反战精神的重要题材,当然依然还是白人主流意识形态所阐述的话语,斯派克·李所要做的就是拍摄一部属于黑人的越战电影。闪回视角的五人组营造出的是一种虚假的、矫揉造作的电影感,还包括毫无紧张感、如同在表演般的枪战情节,这种虚假情境设置正是斯派克·李对传统白人视角的越战片的反讽、戏谑、嘲弄,用这层虚假抵达历史记忆的真实,重申黑人历史的重要性,还包括其中穿插的演讲、照片、配乐表明导演毫不掩饰的政治立场。不必拘泥于电影本身,其实可以把本片看做斯派克·李借电影所撰写的一本黑人宣言书,重申马丁·路德·金的坚定信念。

1小时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