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美国夫人 剧照 NO.1美国夫人 剧照 NO.2美国夫人 剧照 NO.3美国夫人 剧照 NO.4美国夫人 剧照 NO.5美国夫人 剧照 NO.6美国夫人 剧照 NO.13美国夫人 剧照 NO.14美国夫人 剧照 NO.15美国夫人 剧照 NO.16美国夫人 剧照 NO.17美国夫人 剧照 NO.18美国夫人 剧照 NO.19美国夫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9:16

详细剧情

  20世纪70年代,保守派活动人士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凯特·布兰切特 饰)领导了一场出人意料的反对“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ERA)”运动。让我们通过她与一众第二波女性主义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罗丝·伯恩 饰)、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特蕾西·奥尔曼 饰)、雪莉·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乌佐·阿杜巴 饰)、贝拉·艾布扎格(Bella Abzug,玛戈·马丁戴尔 饰)和吉尔·拉克尔斯豪斯(Jill Ruckelshaus,伊丽莎白·班克斯 饰)——重新见证70年代文化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攻坚战是如何永远地改变了美国当代政治版图。

 长篇影评

 1 ) [第一季全] 美国夫人插曲歌单@时间点[场景] Mrs. America OST Full List

美国夫人插曲全集

原问:请问第四集片尾曲是什么名字? 如题。最好还能有这个版本唱的人的名字. 感谢 答: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 - Jackie DeShannon 这部剧的一些音乐都蛮好听的.因此我決定,来更新一下本剧OST的每集所有歌单。万一又听到喜欢的歌了呢?

最新一集在最下方。希望大家喜欢。如果喜欢的话请点个赞。谢谢!诚挚邀请大家留意歌词,结合场景就会感受到本剧选歌的用心。(最上方是qq音乐的合集,全部更新的都放在里面了,创建的过程也是重听的时候,越听越有意思——)

排行榜 随着第一季进入尾声,小小地来一个top3排行榜,欢迎交流👏 最耳熟能详 top 3: 24. 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 (同时也是阿甘正传ost) 25. What Ever Will Be, Will Be (Que Sera, Sera) 33. The Entertainer (卓别林) 最似曾相识 top3: 2. Rain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 15.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12. Oogum Boogum Song 纯音乐/交响乐 top3: 1. A Fifth of Beethoven 17.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26. TSOP (The Sound of Philadelphia) 诚挚推荐 top4: 39. You Don't Own Me 5. Make Your Own Kind of Music 14. This Time Tomorrow 52. Song of the Soul

Opening Theme Song 1. A Fifth of Beethoven - Walter Murphy

S01E01 - Phyllis 1971 2. Rain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 - B.J. Thomas @12:50 [Phyllis & Friends at Beauty Salon] 3. Magic Carpet Ride - Steppenwolf @20:10 [Phyllis arrives at DC in a taxi] 4. Fire - Etta James @41:09 [Shirley Chisholm's presidential candidacy] "Yes, I expect to go all the way. (big smile)" 5. Make Your Own Kind of Music - Cass Elliot @Ending Theme Song [Make a toast "To the ERA!"]

S01E02 - Gloria 1972.04; 8/38 6. I Want to Take You Higher - Sly & The Family Stone @03:35 [Gloria arrives at the Ms. Magazine launch party] 7. Tell Mama - Etta James @05:55 [Ms. Magazine launch party, people dancing] 8. Hum Along and Dance - The Temptations @09:03 [Gloria & her date Frank dancing and kissing at the party] 9. The Flesh Failures (Let the Sunshine In) - James Rado, Lynn Kellogg & Melba Moore @12:55 [Phyllis & conservative women start a campaign against ERA, in full swing] "Fairness doctrine" 10. Chip's Funk - Black Heat @21:04 [Gloria & Betty awkwardly sit together on an airplane, Betty explains she had said good things about Gloria too but the reporter didn't quote that.] "People are always trying to divide up women. It's just another way to take away our power." 11. Here Comes That Rainy Day Feeling Again - The Fortunes @23:50 [In the radio, Gloria and liberal women are waiting for Senator to call back.] 12. Oogum Boogum Song - Brenton Wood @30:58 [STOP ERA women hand out bread to legislatures in the House.] "From the breadmakers to the breadwinniers." 13. For Me and My Gal - Judy Garland & Gene Kelly @44:04 [In the TV in both Phyllis and Gloria's homes, in memory of youth, Gloria's abortion] 14. This Time Tomorrow - The Kinks @Ending Theme Song [Gloria goes to Bella's to agree to be the spokesperson]

S01E03 - Shirley 1972.06; 18/38 15.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 Anita Bryant @00:23 [The conservative women meet in Phyllis's home to decide the name of their activist group] "Stop telling...stop tormenting...stop taking...stop taking over......" 16. My Girl - The Temptations @05:48 [Gloria, Shirley & Flo discussing, in party background] 17.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 Feminist Anthem version (Move On Over) @08:09 [The crowd of Feminists singing for rally] 18. Are You My Woman ? (Tell Me So) - The Chi-Lites @08:44 [Shirley arrives at the '72 Miami Democratic convention] 19. Oye Como Va - Santana @28:58 [Gloria and Bella prepare to deal with McGovern staffers over including abortion in his platform] 17.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 Anita Bryant @Ending Theme Song [Phyllis is reassured by her well-stocked basement/bomb shelter] (第17首在本集有两个版本,可惜只能找到原曲纯音乐版,希望qq音乐以后能够有更全的资源)

S01E04 - Betty 1973.01; 30/38 20. I Just Want to Celebrate - Rare Earth @00:51 [Street scenes of New York, Betty meets fans while feeling threat by Gloria] 21. I Know - Bonnie Raitt @04:55 [At a Democratic lawn party, the women discuss concerns over the rising threat of Phyllis] 22. This Girl's in Love with You - Dionne Warwick @15:30 [Betty dates a man at restaurant, look back to her glorious times] 23. I'll Take You There - The Staple Singers @29:58 [The African American women begin to form their own organization at Sundays at Flo's] 24. 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 - Jackie DeShannon (1965) @Ending Theme Song [Gloria calls Betty to butter her up]

S01E05 - Phyllis & Fred & Brenda & Marc 1974; 33/38 25.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Que Sera, Sera) - Doris Day (1956) @03:11 [Fred taking photos] 26. TSOP (The Sound Of Philadelphia) - MFSB (1973) @06:38 [Brenda decides to debate Phyllis] 27. 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Saint-Saens) - various artists (1886) @12:25 [Phyllis rubs Fred's foot and try to get Fred into a couple debate] 28. Can't Seem To Make You Mine - The Seeds (1966) @14:20 [Phyllis takes the LSATs in replace of her son Bruce] 29. Roller Girl - Anna Karina (1967) @19:01 [Brenda in a lesbian bar] 30. Are My Thoughts With You ? - Linda Ronstadt (1970) @25:03 [Gloria & Frank in bed, discussing] 31. My Music - Loggins & Messina (1973) @27:07 [Transit to LA scene] 32. Etude Op.10, No. 3 in E Major (Chopin) - various artists (1832) @43:39 [Phyllis's son John, play a piano/离别曲] 33. The Entertainer (from The Sting) - Scott Joplin (1902) @46:40 [Phyllis & John play a duet on the piano] 34. Can't Let Go - Psychedelic Soul Crew @47:36 [Gloria, Frank, Brenda & Marc in the kitchen] 35. Free to Be...You and Me - The New Seekers (1972) @Ending Theme Song [Gloria, Frank, Brenda & Marc watch TV together. It seems no one is really living free.]

S01E06 - Jill 1975.02; 34/38 36. Radar Love - Golden Earring (1973) @10:16 [Phyllis is on a payphone in campus before class, go through her contact list] 37. If God is Dead (Who's This Living in My Soul) - Loretta Lynn (1972) @15:45 [Phyllis & her friends visiting Ms. Hobbs] 38. Piano Trio No. 2 in E-flat major D.929, Op.100 (Schubert) @20:16 [Phyllis meets Jill in Washington restaurant] 39. You Don't Own Me - Lesley Gore (1963) @Ending Theme Song [Phyllis meets Congressmen and is told to drop the floor fight] (随着剧集走到中后段,剧情冲突逐渐白热化,揭示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沉重,本集采用的大量音乐也从流行乐变成交响乐,第37首歌算是本集最为轻松的风格。p.s. 不好意思,第37首歌在QQ音乐没有Loretta Lynn的版本,因此找了一个风格相似度较高的版本,大家如果有兴趣找到欢迎分享到评论中。谢谢大家!)

S01E07 - Bella 1977.04; 35/38 40. Blitzkrieg Bop - Ramones (1976) @03:36 [Phyllis is pied at the restaurant] 41. Cherish - The Association (1966) @20:13 [The Schlafly family is taking Christmas photo, and getting tense] 42. Are You Sleeping (Brother John) - ERA version @23:08 [Montage where conventions are held all over the country] 43. Cherry Bomb - The Runaways (1976) @32:34 [Phyllis discovers and plays the tape of Liza] 44. Hold Your Head Up - Argent (1972) @47:46 [Everyone is receiving their invites to the National Women's Conference: Women on The Move] 45. Me and Jesus - Tom T.Hall (1972) @Ending Theme Song [Phyllis and Lottie on the phone are planning to have a counter-rally of the convention] (本集距上一集过去了两年,角色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但批准ERA的州只从34增加到35。事情越到后面越艰难,随着最后决战逼近,两派斗争渐趋白热化。而两派各自内部的矛盾也愈加凸显,只是最后各自也达到了新的和解。 “Fear never move mountains. What's right is right.")

S01E08 - Houston (Alice) 1977.11; 38-3/38 = 35/38 46. Amazing Grace - Yes (1977) @Opening/00:00 [Torch relay is started in Seneca County for the Women's Convention] 47. Miracles - Jefferson Starship (1975) @17:47 [In restaurant bar, Alice drinks a Pink Ladyl after messing up an interview, and amazingly enjoy chatting with a liberal woman stranger. And a hidden miracle, in Betty saying she won't fall in line with lesbian right proposal.] 48. This Land is Your Land - The Kingston Trio (1940) @32:09 [Alice joins the lesbians singing this Woody Guthrie classic in the Gay Lounge. Alice is finding back her own voice.] (这首歌居然是老友记Friends里Joey推销 Identical Hand Twin的“原创”主题曲哈哈哈) 49. Show Some Emotion - Joan Armatrading (1977) @34:31 [Alice goes get milk and apologizes in lowest voice for the poster to libbers.] 50. I Feel Love - Donna Summer (1977) @36:22 [Alice sees Gloria walking towards her, making a grand entrance] 51. We Shall Overcome - Joan Baez/Pete Seeger (1963) @45:22 [Attendees of the convention sing together this civil rights anthem when a proposal calling to end doubl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of color passes. This song was also sang in '60s civil rights movement.] 52. Song of The Soul - Cris Williamson (1975) @Ending Theme Song [Rolling captions at the end. Cris is feminist folk singer and lesbian political activist.] (第50首歌用在那个场景里也是很有趣。这一集主题为什么是Houston而不是Alice?不是人名而是地名?不仅是Pamela获得了六年来难得的自由和放松,Alice也从无止境循环的日常采购和餐饮安排中解脱出来,哪怕是做作的Rosemary,也终于成为实质代表,而不必事事都听Phyllis掌控。突然间,气氛变得平和温柔,一丝丝飞扬,Pamela也能独自行动。推荐听51和52。 When your worst nightmare comes true, you know your fear is not coming from nowhere. Let's defend ourselves before they become nightmares to more and more people.)

S01E09 - Reagan 1979; 38-3/38 = 35/38 2017; 36/38 2018; 37/38 2020; 38/38 2020; House vs Senate; Democrat vs Republican; Liberal vs Conservative 53. Atomic - Blondie (1979) @12:10 [Gloria and Betty walk away, and entrance of a parody of the two.] 54. Triumphal March - Verdi (1897) @14:12 [Phyllis' grand entrance at the gala] 55. How Great Thou Art - Uriel Vega (saxophone solo) @19:28 [Phyllis and congressman Phil Crane discuss the endorsement to presidential candidate and possible appointment in return.] [Christian hymn based on a Swedish traditional melody and a poem written by Carl Boberg] 56. Ride Like the Wind - Christopher Cross (1979) @37:51 [Phyllis in an elevator to meet Reagan, going up to her rising political career. and Reagan take the White House] 57. More Love - Kim Carnes (1980) @40:22 [Betty talks about the tides turning against feminists with Gloria in a salon] 58. Little Weaver Bird - Molly Drake (1950s) @46:40 [Phyllis is in the kitchen peeling apples, wearing suit under apron] (第55首没有音源,所以找了一个天籁版本。)

(最后一集,随着最后的真实录影回放,随着一个个年份的排列,似乎编剧想说的都已经在本季说完了。很不舍。但也许剧集有结束,现实却不会终结,当现实照进梦想,又怎样让梦想照进现实。本集最后截取现实片段却展现出浪漫结局,有暗示或想象的空间,却仍然不脱离实际,这是我们的编剧需要学习的东西。而剧中的人和现实中实实在在的榜样,则是我们都要学习的人。)

 2 ) 「反女权」大剧《美国夫人》的76个历史细节和彩蛋

「反」女权历史随便挑个十年出来,就是一部大剧。

从《杀死伊芙》的专业杀手、《国土安全》的躁郁症间谍,到《傲骨之战》的律师、《西部世界》的机器人等等,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在欧美影视剧中欣赏到复杂且多样的女性角色,很大一部分功劳在于西方女权运动长达数十年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批驳与挑战;是女权主义者们的努力,逐渐改变了好莱坞等影视圈子的游戏规则。

因此,几乎所有在欧美从业的主流影视编剧,对女权主义理论多少都有过了解。哪怕主人公并非女性,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以女权主义为元素的编创手法。

而《美国夫人》则在表面上「反其道而行之」,讲述了1970年代席卷全美的一场「反女权运动」。

《美国夫人》的故事背景如下: 1971年10月,《平等权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简称ERA,被美国众议院批准通过。ERA是针对美国宪法的一项补充,旨在从宪法层面为性别平等提供基础保障,以便离婚、财产、就业、教育等社会民生的问题可以在宪法这一项最高法律中得到毫不含糊的、对所有性别一视同仁的支持。

因为是对宪法的修正与补充,ERA被众议院通过后,还需要在全美至少38个州分别被州政府批准。 而1970年代正是美国第二波女权主义走向鼎盛的时期。从白宫到街头,都有女权主义者的身影,ERA被38个州批准通过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菲利斯·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的主妇/作家/政治活动家突然冒出头来。

施拉夫利组织起全国的右翼主妇,成立了「反ERA太太团」,在与女权运动长达10年的较量中,成功阻止了ERA进入宪法,让全美女性的平等权益受到了重挫。 为什么施拉夫利要这么做?美国第二波女权运动是怎样的?支持ERA与反对ERA的利益组织如何博弈?《美国夫人》虽然不是一部严谨的历史正剧,但它的许多内容也确实借鉴了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以上这些问题,看完这部剧都能稍有眉目。 在今天这篇文章中,你将会看到《美国夫人》的76个与真实历史相呼应的细节和彩蛋。小到女权领袖们具体说过的话、用过的词,大到闻名全美的历史事件 —— 来一边看剧一边回顾女权历史吧! 先奉上人物关系图一张:除去图中标注「虚构」的地方,其他信息《美国夫人》都如实呈现了出来——

女权主义者也好、反女权主义者也好,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完全相同,但图中同一颜色区块的角色,综合考虑她们在《美国夫人》全9集中得到展现的立场,还是比较接近的。


1. 施拉夫利(Schlafly)与太太团们在发廊聊天,桌子上摆了一本封面为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大头照的杂志。这本名叫News Week的杂志,确实曾在1971年8月16日以斯坦纳姆为封面模特,印发了当周的期刊。

图左:施拉夫利太太团们在发廊拿起的News Week期刊;图右:1971年8月16日News Week期刊。

2. 第一集中,施拉夫利从好友爱丽丝(Alice)处收到了一箱关于「女权运动」的资料,其中包括女权运动领袖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以及下图中黄皮封面的这本《理解女性解放》(Understanding Women’s Liberation)。

爱丽丝是编辑虚构的反女权角色,寄这么一箱东西给施拉夫利当然不是真的要让她研究「女权运动」,更是出于一种「你看看,这些都是什么东西」的态度。而这本《理解女性解放》,正是出版于1971年的真·反女权读物,主要聚焦于第二波女权运动中「成员们如何不团结」、「运动的领导人们很有问题」、「各种政策矛盾」等等半虚半实的问题。

3. 施拉夫利前往华盛顿与克莱恩议员(Philip Crane)会面。

左:克莱恩在剧里由马斯登(James Marsden)扮演;右:克莱恩

现实里,克莱恩是共和党中担任国会议员时间最长的人,而他在晚年间经常被批评「不接地气」、「选民们都不知道他在干嘛」。剧中,施拉夫利撞见克莱恩议员正在接听辖区选民们的电话,施拉夫利表扬他说「你竟然亲自接电话」。这里其实是剧组对克莱恩的反讽。

4. 施拉夫利在会议室被一群男人们要求记笔记。她出门向秘书要纸笔时,被后者称呼为「Ms. Shlafly」。施拉夫利强硬地纠正道:「是Mrs. Shlafly」。

在20世纪早期的英文语法中,未婚女性的前缀是Miss,结婚后前缀则变为Mrs且必须继承丈夫的姓氏。不仅是女权主义者们,只要是对「双重标准」有基本认知的人,都开始觉察到「由婚姻状态来决定女性前缀」这件事,从语言的潜意识层面加固了「婚姻对女性人生的重要性」这一刻板印象。一种不区分婚姻状态、所有女性都可以选择使用的称谓——「Ms.」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而「Ms」真正得到广泛的普及,则要多亏于斯泰纳姆在1972年创办的女权期刊。期刊名就叫「Ms.」。

5. 施拉夫利的新闻通讯(Shlafly’s News Letter)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但第一集中出现的《女性「平权」有什么问题》这一封通讯并非刊印于「第五部 第4期」,而应该是「第五部 第7期」。

6.第一集的末尾,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National Women’s Political Caucus,简称NWPC)在国会议员贝拉(Bella Abzug)的办公室集体亮相。NWPC是1970年成立的跨党派草根组织,聚集了美国所有党派与无党派的女性权益运动家。创立大会上,斯坦纳姆发表了《致全美女性》的演讲。此次演讲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公开讲话之一。

剧中,在贝拉的办公室里,女权明星们集体出场的这一幕戏,弗里丹被众人打趣「不支持女同性恋议题」。历史上的这位第二波女权领袖确实认为「不应该让同性恋议题分化女权运动的资源」

7. 第二集开头出现的Fresca广告,是1971年真正播出过的:女演员头部以下被抹去,随着「Fresca不含糖,我喝了后不会胖,丈夫就会注意我」的台词说出口,女演员的身材逐渐披露在荧幕上……在youtube上搜索「Fresco 1970」就可以找到这则广告。

8. 斯坦纳姆接受采访时出现的封面图,是「Ms.」期刊先行版的图片。这一期的「Ms.」刊印于1972年春季。

9.斯坦纳姆出席活动时,与一位黑人女性好友交谈在一处。这位黑人女性角色在后几集中均有戏份,但不知为什么,编剧从未安排她的全名出现在台词中(如果这里说错了请赶快去评论区纠正!)。

她是Florynce Kennedy,被女权伙伴们称呼为Flo,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黑人权益与女权运动家,后面我们还会讲到她。

10. Flo与斯坦纳姆交谈时提到了波士顿的一位司机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男人也能怀孕,堕胎就会是圣礼」。这个桥段是现实生活中斯坦纳姆与Flo在各自做演讲时经常提及的一个故事。

11.同为女权运动的先驱代表,斯坦纳姆和弗里丹的关系十分复杂。剧中,斯坦纳姆在活动上被记者问道:「弗里丹说,媒体想把「斯坦纳姆」捧成名人,但人们不该误以为她是领导者」。

剧集后半部分,斯坦纳姆和弗里丹在飞机上偶遇,后者解释自己「被记者错误引用了」,让斯坦纳姆不要误会。

但事实上,弗里丹在现实中确确实实、一字不差地公开对斯坦纳姆说过「媒体想把她捧成名人,但人们不该误以为她是领导者」。

12.斯坦纳姆在酒店房间等待麦戈文(George McGovern)参议员的电话时在跳踢踏舞。而正如剧中所说,斯坦纳姆本人确实很会跳舞,她小时候练过踢踏舞、长大了经常去探戈酒吧里跳探戈、大学期间也会在剧社里跳现代舞。

13.斯坦纳姆的男票!作为第二波女权运动的当家门面,斯坦纳姆的私生活从来都不是太大的秘密。现实中,斯坦纳姆确实曾和名叫托马斯(Frank Thomas)的黑人男性长期约会。而这位小哥也不是普通人,他是花旗集团的第一位非裔董事,曾在福特基金会担任秘书长长达17年。

14.伊利诺伊州正要投票批准ERA修正案之前,施拉夫利带领太太团们给有投票权的政客们送面包和果酱,呼吁反对ERA。

这件事确实曾发生过,是1970年代各州反对ERA的太太团们经常用的一招。配合着「我支持母亲和苹果派」(I am for Mom and apple pie)的口号,太太团们在现实中成功阻止了伊利诺伊州批准ERA。

15. 第二集最后,斯坦纳姆回忆起自己22岁时非法堕胎的经历。当时人在英国的斯坦纳姆,得到了伦敦医生莎普(John Sharpe)的帮助。因为堕胎手术并不合法,当年的莎普医生对她说:「你永远不能跟别人提起我的名字;而且你要掌握自己的人生」。这句话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剧中。

斯坦纳姆将2015年出版的回忆录《正在途中的人生》(My Life on the Road)献给了莎普医生,并在书中说道:「我已经尽努力过好了我的生活。这本书献给你。」

16. 太太团们为自己的组织起名字,施拉夫利提议说要不叫「施拉夫利鹰女」(The Shlafly Eagles)。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和施拉夫利有关的右翼组织,目前仍在美国活跃着。他们有自己的专属youtube频道,还上传了许多对《美国夫人》剧集的批评。

17. 第三集聚焦的是民主党历史上参与总统候选人竞选的第一位女性、同时也是第一位非裔竞选者谢丽(Shirley Chisholm)。

这一集的编剧Tanya Barfield(上图左)和导演Amma Asante(上图右)也都是黑人女性。这两位在这一集中对美国女权运动中黑人妇女的困境有一处绝妙的结构设置:明明是关于谢丽的剧集,但片头和片尾都没有出现黑人女性的身影,正如70年代黑人女性所面对的现实——既被白人男性的政治体系排斥,也不受白人女性的权益运动的关注。

18. 第三集9分钟处,斯坦纳姆和Flo唱的歌名叫Battle Hymn of the Women,是改编自1861年沃德·豪创作的《共和国战歌》。

在1972年迈阿密的民主党全国大会上,斯坦纳姆确实曾带领女性方阵在场下唱了这首歌。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都特别抓人,但若想单曲循环,可能得去youtube上找资源了。

19. 民主党大会前,贝拉和谢丽吵了起来,说谢丽的「竞选就是个笑话」。现实里,谢丽在最后确实被她的许多女权伙伴们抛弃了,因为大家并不相信她能赢得总统候选人的席位。

20. 谢丽在酒店房间里对周围一切都十分警惕,因为她怀疑自己被尼克松与共和党监听了。这才有了她对着通风口宣言「我是谢丽·奇泽姆,我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经典画面。谢丽的警惕并没有错,因为后来我们都知道,尼克松果然企图窃听民主党的办公场所——也就是之后致使尼克松被弹劾下台的「水门事件」。

21. 1972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争期间,麦戈文议员的僚士对斯坦纳姆抱怨,说她在公共场合称呼麦戈文为「最好的白人男性候选人」。现中,斯坦纳姆当年确实是这么说的。纽约时报对此曾报道称,斯坦纳姆的语气「虽是在表扬,但也藏着暗讽」。

22. 第四集开场,女性们在街头欢呼「罗诉韦德案」(Roe v. Wade)的胜利。1973年的罗诉韦德案是美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案件。最高法院在此案中承认了妇女的堕胎权受到宪法隐私权的保护,由此改变了许多州原本设立的「堕胎非法」的法律。

23. 剧中,弗里丹在家里和友人坦白,觉得自己不该在媒体上说斯坦纳姆和贝拉的坏话。友人回复道「她们也说服了埃夫隆(Nora Ephron)在《绅士》(Esquire)上黑你呀」。

这里指的是《绅士》(Esquire)杂志在1972年11月份的一篇文章。作者埃夫隆在其中将弗里丹描述成「粗暴而可悲地急于维系自身影响力」的人,而将斯坦纳姆说成是「妇女运动可亲的代表人」。 不过现实中,斯坦纳姆应该没有在背后撺掇埃夫隆写出这样的文字。

24. 第四集中出现了另一位共和党内的女权运动者,奥黛丽(Audrey Rowe)。这是奥黛丽第一次与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NWPC)的领袖们见面。现实中的几年后,她将会接任成为小组的主席。奥黛丽也曾作为「美国年轻政治领袖」(一个官方组织)前来中国学习过。

25. 弗里丹与伙伴们聊天时揣测施拉夫利是约翰·伯奇协会(The John Birch Society)的成员。约翰·伯奇协会是美国的一个极右政治组织。虽然在剧中施拉夫利否认了,但在现实里,施拉夫利在老年时被媒体曝光确实是约翰·伯奇协会的成员。

26. 这一集的编辑给了玛格丽特(MargaretSloan-Hunter)更多戏份。

玛格丽特是女权+黑人权益+同性恋平权运动家,曾和马丁路德金一起并肩游行,并协助创办了「Ms.」期刊。剧中,玛格丽特明显觉得和白人女权伙伴工作有些不自在,因为大家会把自己当成「我们也关心黑人妇女」的门面担当。现实中,玛格丽特确实在联合创办「Ms.」不久后便离开了编辑部,不过具体原因并不为外人所知。

27. 弗里丹在剧中回忆自己曾经上过的一个谈话节目。她提到一个短语——「无名的难题」(the problem that has no name)。

这句短语出自她最富盛名的著作《女性的奥秘》。其中,她认为主妇们在性别不平等的文化中强撑着一副「优雅且奥秘」的姿态,背后却是带孩子、没工作、包揽家务、不被理解等等问题结合而成的「不快乐」。而这种「不快乐」,在学术界或社会各界中,是「没有名字」的,因为从来没人关注过、也没人觉得值得关注。

28.弗里丹在谈话节目上被主持人打断,发话说你再打断我,我就连说十次「性高潮」。

现实中,弗里丹确实这么做过,但其实是在弗吉尼亚(Virginia Graham)主持的一个女性对话的节目中。

29.斯坦纳姆与她的杂志「Ms.」在这一集中遭遇了骚扰。源头是名叫作Screw的杂志在广告栏目将「Ms.」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和「可以提供口交」的广告词放在了一起。1973年,Screw杂志某一刊的对折页画了一个女性裸体,容貌则是照着斯坦纳姆画的,抬头印着「把屌安到女权主义者身上」一行大字。剧中所展现的内容完全属实。

30. 在Flo的聚会上,Flo当众斥责了一些伙伴「歧视同性恋」的言论。现实中,「交互视角」(intersectionality)是Flo坚持贯彻的行动方针 —— 不仅要关注女性,也要关注女性与各种社会身份的交错,比如女性与性取向、种族、阶级等因素交互而产生的结果。

编剧安排这一个桥段,也是为了引出之后她与玛格丽特联合成立「全国黑人女权组织」(National Black Feminist Organization)一事。

31.在施拉夫利与弗里丹的辩论上。施拉夫利以「谢谢我的丈夫允许我来今天的辩论」开场。

现实中,这一开场白是施拉夫利在和女权主义者辩论时常用的语句,因为她知道「这么说能惹女权者不开心」——这句话将原封不动地出现在第九集。

32.弗里丹与施拉夫利的辩论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且发生过不止一次。而第四集的原型,也就是大学校园的那场辩论中,二人的言辞也确实十分火爆。

「汤姆阿姨」描绘的是一位向白人奴颜婢膝的黑人形象。在这里用来讽刺「施拉夫利是一位以女性全体利益为代价向男性讨好的人」

千真万确,她老人家在现实里就是这么怼施拉夫利的。

33. 第五集标题为《菲莉丝&弗莱德&布兰达&马克》(Phyllis & Fred & Brenda & Marc)。这集标题是在致敬1969年的美国电影Bob & Carol & Ted & Alice。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对夫妻在开放关系上的探索。其中Bob和Carol是更开放的那一对夫妻,而Ted和Alice则相对保守。

正如《美国夫人》剧中布兰达和马克代表着更为激进的、探索新式关系的夫妇,而菲莉丝和弗莱德则代表传统家庭的那一方。而《美国夫人》第四集的片尾曲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也正是电影Bob & Carol & Ted & Alice的片尾曲。

34. 施拉夫利的丈夫弗雷德(Fred)正被采访,施拉夫利在旁边陪同。工作人员恭维地指出弗雷德像罗克·赫德森(Rock Hudson)一样英俊。这里字幕组已经在旁边标有注释:罗克·赫德森是著名美国演员,是当时千万女性的梦中情人。然而讽刺的是,他本人虽然有妻子,但实际上是同性恋。

35. 与斯坦纳姆、布兰达一起坐在司法部共同探讨如何应对施拉夫利的这位女性,剧中被称呼为金斯伯格太太(Mrs Ginsburg)。

她就是鲁斯·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现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是最高法院第二位女性大法官。1956年,金斯伯格被哈佛法学院录取,当时系里有大约500名男学生,9名女学生。1970年,她参与创办了《女权法律报道》(Women’s Rights Reporter),是美国第一本专注于女性权利的法律杂志。在剧中所展现的时间段,金斯伯格正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72年到1980年),在那里她成为了第一个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并与人合作撰写了第一本关于性别歧视的法学院案例书。

36. 这一集的主要人物布兰达·费根,是Ms.杂志的联合创办人之一。她不仅是女权运动家和律师,还是一位电影制片人。布兰达毕业于哈佛法学院。

剧中提到的她「在哈佛读法律时,女学生在教授眼里不受重视」这一件事情,摘自她的回忆录Not One of the Boys,书中她提到法学院是一个对女性不友好的地方。

37. 布兰达提到自己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成员的律师(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简称ACLU)。

金斯伯格大法官当年也在这个组织担任董事会成员及总顾问。二人在联盟里一起领导了妇女权利项目(ACLU’s WRP,Women’s Rights Project)。

38. 剧中施拉夫利担心自己因没有法学博士学位而被布兰达羞辱。她的丈夫弗雷德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不喜欢辩论时的用语,改变谈判局势即可」(If you don’t like the terms of the debate, change the shape of the table)。

《美国夫人》的编剧达维·沃勒(Dahvi Waller)之前也曾担任电视剧《广告狂人》的制作人。而弗雷德说的这句话,致敬了当时《广告狂人》中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不喜欢他们所说的,那就改变这一场谈话」(if you don't like what they’re saying, change the conversation)。

39. 斯坦纳姆在1963年出版过一本书,是关于沙滩文化和休闲旅游的,和女权毫无关系。

40. 第五集提到了一部叫做《自由自在…你和我》(Free to Be You and Me)的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给斯坦纳姆的Ms.基金会(Ms. Foundation)捐过钱,是70年代享誉全美的儿童文娱项目,由演员和作家托马斯(Marlo Thomas)制作。

《自由自在…你和我》旨在打破性别刻板印象,鼓励男孩和女孩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这档节目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70年代成长起来的美国孩子们。

41. 这一集中与布兰达发生关系的朱尔斯(Jules),在布兰达的回忆录中也有提及,是布兰达最初的「拉拉经历」。只不过她在书中将对方称呼为:「一个臭名昭著的蕾丝,我暂且叫她莱拉好了」(a notorious lesbian I’ll call Lila)。

42. 之前提到了斯坦纳姆的一位黑人男朋友。本集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女权领袖的另一位男朋友(剧中斯坦纳姆声称只是一夜情关系)斯坦利(Stanley Pottinger)。

现实中,斯坦利与斯坦纳姆的亲密关系从1974年持续到80年代早期。当时他是司法部民权分部(civil rights division)的律师,为尼克松工作,属于共和党派。 斯坦纳姆本人作为一位民主党派的女权主义者,在私生活中并不那么泾渭分明。以至于她的一位同事曾对此事评论道:「你竟然和共和党的人谈恋爱,你到底想干嘛。」

43. 现实中,我们反ERA的保守派领袖施拉夫利确实有一个同性恋的儿子。剧中,施拉夫利和儿子一起弹了一首钢琴曲子。

这首曲子叫the Entertainer,是老电影《刺激》(The Sting)的主题曲,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个欺诈师的故事,也算是回应了剧中施拉夫利和她儿子不得不与真相保持距离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44. 历史上,马克在1975年出版了一本叫做《男性机器》(The Male Machine)的书,在剧中也有提到。书中,马克基于个人经历和感受,探索了男性气质(masculinity)的迷思,论述了男性气质对社会的负面作用。斯坦纳姆为这本书写了序言。

45. 怀孕后的布兰达与斯坦纳姆讨论她的性向问题时,对斯坦纳姆说「你要召开记者会,在我身边宣布我们都是蕾丝吗?」。

在这里,布兰达指的是第二波女权主义开创者之一米勒特(Kate Millett)曾经历过的一件事。米勒特在1970年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后,与几十位女权主义者和拉拉联合举办了一场媒体招待会,对外宣称女性解放和同性恋解放运动有着共通的目标。斯坦纳姆是这场招待会的出席者之一。 然而弗里丹(Betty Friedan)却不看好这次公开声援,指出将女权运动和同性恋运动放在一起,会树敌太多,从而不利于女权运动的推进。 剧中,布兰达问了一句:「凯特·米勒特现在又在哪」(Where is Kate Millett now?)这句话有点嘲讽和凄凉的味道,布兰达也觉得公众无法消化过于激进的身份,比如同时推进女权和同性恋权利。 布兰达在与施拉夫利辩论后的几个月,也就是1974年的秋天生下了一个女儿。后来她于1987年和丈夫离婚。布兰达最终选择出柜,继续以律师身份在反歧视法律方面工作。

46. 70年代中期开始,性骚扰问题开始在美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职场性骚扰事件开始得到媒体曝光。这一集中,贝拉(Bella)、谢丽(Shirley)和吉尔(Jill)会面的海斯(Wayne Hays)议员,就是当时最出名的美国国会性丑闻当事人。

海斯是众议院行政委员会主席,也是俄亥俄州议员代表,在1976年被秘书伊丽莎白(Elizabeth Ray)指控性骚扰,同年从国会辞职。剧中出现的与贝拉有过对话的女秘书应该就是伊丽莎白。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文章记载,伊丽莎白的办公室很空旷,桌子上放着一本Fear of Flying的小说。

该小说是1973年的一本畅销书,讲述的是一位困于自己的婚姻中的29岁女诗人探索自己情欲和性幻想的故事。伊丽莎白的桌子上还有一台未插电源的打印机,据她本人说,没插电是因为她不知道如何开机。

47. 剧里,谢丽的同伴对伊丽莎白这样的女秘书表示轻蔑,暗指这些姑娘是自愿去给这些政府官员提供性服务的。谢丽却纠正道,这些政府官员的行为就是不对的。

正如剧里所展现的那样,谢丽确实一直在为职场上的女性和有色人种权利问题发声。她被称为MeToo运动之母。

48. 现实中的施拉夫利对于性骚扰也一贯表达出谴责受害者的态度。据时代杂志报道,她在一次1981年举行的参议院委员会中评论性骚扰说:「有贞操的女人很少会受到不请自来的性骚扰」。剧中施拉夫利的台词可能就源自这里。

49. 有一个场景是谢丽和贝拉与一群民主党国会议员一同参加有基督背景的国会祈祷早餐会(Congressional Prayer Breakfast)。基督教仪式化的纪念和建国两百周年纪念在这里联系到了一起,从侧面反映了教会权力已经渗入国家政治体系的现实。

50. 贝蒂·福特(Betty Ford)作为福特政府的第一夫人是ERA法案的主要游说者之一。现实中,贝蒂曾被反对ERA的人视作一大威胁,比如施拉夫利就曾要求贝蒂公开用于宣传的账目明细,因为她怀疑大量的联邦钱款都用在了第一夫人宣传ERA上面。当第一夫人贝蒂被诊断出乳腺癌时,弗里丹表示希望「女性运动的力量可以流向她」(hope some of our strength can flow back to her)。

51. 在1972年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吉尔曾愉快地宣布「当下是共和党派女性的黄金时代(the best possible time to be a Republican woman)」。因为福特时期的共和党派是倾向于支持妇女解放等民权议题的,随着后来里根势力慢慢扩大,整个党派右倾,保守势力开始占上风,慢慢地才有了2016年川普在党内大行其道的政治面目。

52. 第七集开篇,施拉夫利在全国共和党妇女俱乐部演讲,后来吃饭时,有人往她脸上砸了一盘子香蕉派,并怒斥她道:「你这样对女性发动战争是背叛自己的性别」。

这件事确实在历史上发生过,但并不是随便哪个服务员做的,而是一位叫艾伦(Aron Kay)的抗议人士。

这位艾伦老哥在70年代以「往人脸上砸派」而闻名于美国,曾砸过右翼记者、CIA的长官、反堕胎人士等等。波普艺术的开创者之一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也是他的「派下败将」。 艾伦老哥今年70岁了,仍然健在,他接受Vulture杂志采访时说,自己看到《美国夫人》的这一桥段后,「笑得停不下来」。

53. 到底要不要在全国妇女大会上把「同性恋平权」列入议程——老大姐贝拉在这一集经历了许多思想斗争。历史上,贝拉(Bella Abzug)确实是最早在联邦立法层面提出「禁止以性取向为由的歧视」的议员。当年有一位叫做艾德·柯屈的议员,与贝拉一同提出了这一议案。柯屈议员和中国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具体是什么咳咳,可能各位得自行谷歌。

54. 罗丝玛丽在这一集新成立了一个组织,叫做公民审查组织(Citizen’s Review Committee)。

历史上的1977年,因为得到了白宫方面的支持,全国妇女大会的筹备工作在前期还算顺利。反ERA阵营知道和施拉夫利相牵连的组织有可能会被排挤,所以她们中的许多人以公民审查组织的名义活动,全面调动了各地宗教组织的力量,占领了许多州的妇女大会分会场。

55. 施拉夫利的女儿去普利斯敦上学时,因为与母亲同名——女儿名叫「小菲丽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 Junior)——被周围同学排挤,于是自作主张更名为莱莎(Liza)。现实中,施拉夫利的女儿确实给自己改了名字,但她与母亲的政治立场颇为相近,在2020年还给川普的第二次竞选投了钱。

虽与母亲政见相合,但施拉夫利是「头号公敌」,确实是当年施拉夫利的女儿在普林斯顿改名字的理由。「头号公敌」这几个字也是她女儿曾用来描述她母亲的原话。

56. 施拉夫利在女儿的信件中找到了一盘磁带。内里是逃亡乐队(Runaways)的著名单曲《樱桃炸弹》(Cheery Bomb)。逃亡乐队是一支全女子成员的硬核摇滚乐队,成员大部分都是拉拉,《樱桃炸弹》也是一首反叛气质十足的摇滚歌曲。施拉夫利发现女儿竟然听这种歌,估计受了不小冲击。不过这个故事桥段应该是虚构的。

57. 施拉夫利的鬼畜:第七集的施拉夫利为了获胜已经不惜代价了。她从多个磁带中挑选出很平常的女权主义发言,而后剪辑成一盘极端且刺耳的宣言,好像「女权主义者们不打倒传统家庭誓不罢休」。

历史上,施拉夫利并没有这么做,但另一位反ERA的主妇,戴安(Dianne Edmondson)确实曾混剪出这样一盘磁带。这盘磁带在反ERA运动中起到了极大的效应,煽动了许多宗教保守势力,在70年代末的右翼社群里广为流传。

58. 米琪(Midge Costanza)的故事和现实中的经历基本一致:她是卡特政府最高层的顾问之一、是美国第一位获得「总统顾问」头衔的女性。米琪在任职期间并没有出柜。她去世于2010年,一生都在为同性恋平权而努力。

59. 米琪的女朋友简(Jean O’Leary)也是一位现实中有据可考的同性恋平权运动家。她是后来全美同性恋工作小组的领导人,是「出柜日」的创立者之一。但她和米琪的关系在当年,哪怕在女权者的圈子里其实也是不为人知的。后来,简在接受采访时才向外界透露,她当时和米琪是伴侣关系。

60. 小伙伴们看这集的时候可能也有想过,当年施拉夫利是不是私底下串通了三K党一起来搅全国妇女大会的局。经查阅,此处的说法各不相同,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当年的施拉夫利和三K党有所合作。

61. 这一集的主角是反ERA阵营的爱丽丝(Alice)。爱丽丝是一个虚构角色。在酒精和药物作用的影响下,迷醉的爱丽丝穿梭在全国妇女大会的各个奇幻角落。在表现手法上,让人想到《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可见剧作者的用心之处。

62. 这一集开头,爱丽丝和帕梅拉两人自驾穿梭在美国公路上,前往休斯顿参加全国妇女大会。这个场景很像著名的1991年女权电影《末路狂花》。

和《末路狂花》中的塞尔玛一样,这次旅途也是剧中帕梅拉摆脱暴力、控制欲极强的老公的一次逃亡。而这次全国妇女大会的经历也让爱丽丝明白了,施拉夫利其实隐隐地在操纵她,因而爱丽丝才会把自己的价值完全绑定在施拉夫利的认可之上。

63. 剧中的狂欢盛典——美国的《全国妇女大会》在1977年11月18日到21日召开。确实如剧中所展现的一般,全国妇女大会是一次盛大、喧嚣(甚至有点混乱)的集会。据NBC当年报道,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美国女性集会」。大约两万人(大部分为女性)参加了这次大会。

64. 爱丽丝和帕梅拉来到酒店大堂发现人满为患,酒店被超额预定所以不得不与支持ERA的运动领导人奥黛丽(Audrey Rowe Colom)共用一间房。

现实中,当年的大会确实遇到了酒店房间供应不足的问题,导致参会者需要拼房。据华盛顿邮报记载,11月18日的凯悦(Hyatt Regency)宾馆大堂中「有超过500人……排队等待办理与会手续」、「成群的女人们拖着她们的旅行箱,在等待她们的房间分配,她们唱着歌并结交新朋友」。 一位来自密苏里州的保守派代表人希金斯(Dallas Higgins;她是三k党领导人乔治·希金斯George Higgins Jr.的妻子)当时对媒体说,她无法订到私人房间所以很怕她被安排和「黑人同性恋」住在一起。

65. 纽约时报1977年的一篇文章描述了大会的气氛:「到处都是女性身影,她们大多数是中产阶级,来自俱乐部、教堂、工会,待着胸牌,上面写着“你不能假设我更喜欢年轻的自己“(how dare you assume I’d rather be young)」 这一集中,大会里的各种场景都有较为精准的还原,从舞台和场景设计,到各种会议标语、标识、甚至胸牌,都是直接从当时的照片中还原出来的。

66. 第八集的开头,一群女性点燃火炬,从纽约的塞内卡县将火炬一路传递到休斯顿。

起始地点塞内卡县是1848年美国第一次女权大会举办的地方,大会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世俗、宗教方面的权利。

贝拉、弗里,和著名网球运动员碧莉·金(Billie Jean King)一起传递火炬

67. 反ERA代表罗丝玛丽在大会上发言,却被支持堕胎权(pro-choice)的声援浪潮一声声喊着「choice! choice! choice!」而打断。

这段情节源于1977年11月21日大会针对堕胎合法化(reproductive freedom resolution)举行的一次投票会场。据华盛顿邮报当天报道,尽管会议主席试图强调秩序,支持生育自由的群众却激动地唱起了《美丽的美国》(一首爱国歌曲)并举起拳头高喊:「choice!choice!」。

68. 大会在探讨立法废除针对性取向的歧视时,一直排斥同性恋话题的弗里丹站起来公开支持性取向自由。

现实中确有此事,而且剧中弗里丹的发言几乎和当时她的发言一样,只不过略作简化。

69.上百个印有「我们无处不在we are everywhere」的彩色气球飘舞在整个会场,以及大家齐唱《我们终将战胜》(we shall overcome)这首歌,都是真实出现过的场面,这也是当年全国妇女大会的高光时刻。

70. 施拉夫利在1979年参加法律资格证考试的时候,确实带了假发,后来被芝加哥论坛报(Tribune)的记者撞见,这才有了第九集开篇的这个段落。现实中,施拉夫利被记者问到「为什么戴假发」时,回答说「因为今天没做头发」。

71.大姐头贝拉好不容易和卡特总统安排上一个见面会,谁知道总统只给了15分钟。女权小伙伴们对此十分不满,期间还吐槽卡特总统为了增加国防储备而削减民生项目的预算这件事,并说「我们应该写一封新闻稿」。

现实中,女权小伙伴们确实写了一篇新闻稿批判卡特政府的这个决定,因此引起了卡特本人的不满,觉得自己丢了面子。「被一帮女性指手画脚显得很弱」——这句话也确实是卡特顾问的原话。

之后,卡特就开除了贝拉。而当年的妇女工作组里,有大概三分之二的工作人员决定与贝拉共同进退,剧集中大家集体辞职这一场面,就是源自于此。

只不过现实中,人们都是打电话辞职的,没有剧中「当着白宫幕僚长一个接一个递上辞呈」这么戏剧化。

72.1979年,ERA法案即将过期,反ERA阵营举办了庆功宴。在剧中,罗丝玛丽和另一位反ERA的阿姨装扮成贝拉与斯坦纳姆的模样在台上唱歌跳舞。现实中的反ERA庆功宴,还真就是这么一回事。

73.剧中,在一次保守党派的聚会上,两名年轻人保罗·马纳福特(Paul Manafort)和罗杰·斯通(Roger Stone)主动与施拉夫利攀谈并问及她是否支持里根。这两位男性角色当时确实在为里根的总统竞选跑腿。后来也成为了2016年川普的总统竞选顾问。两位近年因被指控操纵选举和欺诈作假等等罪名被捕,马纳福特的罪名未能成立,斯通则是被判了刑,要坐40个月的监狱。

74. 施拉夫利确实曾有意加入里根的内阁,并希望得到教育部部长(Secretary of Education)或国防部副部长(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Policy)的职位,但都没能如愿。

施拉夫利接着试图得到最高法院在1981年空出的一个席位(如果成功,将是最高法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法官),但里根将这个席位指派给了奥康纳(Sandra Day O’Connor)。奥康纳是性别平等法案的支持者。

奥康纳是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一位女法官

75.80年代早期,由于经济不景气以及核心工作人员的流失,斯坦纳姆主办的Ms.杂志生存艰难。1987年Ms.杂志被卖给了澳洲媒体Fairfax,但在1989年又被美国女权主义者们重新买回,1990年杂志停刊了7个月,1991年以无广告杂志的姿态重新发行。

注释:Ms.杂志的官网//msmagazine.com

76. 下图这段对话,指的是弗里丹和希希(Gail Sheehy;记者、作家)为了支持ERA法案而组织的一次晨跑。

事实上,弗里丹提及的演员明星们(包括Paul Newman和Joanne Woodward)花了500多美元让弗里丹替她们完成这次跑步。同样也有一些人花钱让希希替他们完成这次跑步。 两人在这场公益跑步比赛中都是倒数,希希比弗里丹领先一些。虽然弗里丹声称这已经破了她的记录。她在采访中提到,别人嘲笑她说:「那不叫跑步,贝蒂,这是散步」。剧中斯坦纳姆朝她打趣时引用了这句话。 历史上,性别平等修正案(ERA)确实在施拉夫利等保守派人士的反抗下没能通过。

但永远有人在性别平等的道路上前进。

虽然内华达、伊利诺伊和弗吉尼亚在2017、19、20年分别通过了ERA,但反对派认为ERA法案的法理期限早就过了,不能算数。


最后,奉上斯坦纳姆在《美国夫人》最后一集中的独白,与大家共勉:

撰写|Ms. Glide

编辑 | 王玥璇

制图 | Ms. Glide、陆召袂

 3 ) 保守派VS自由派:从服装角度看美国70年代女性群体的巨大分裂

美国60-70年代,裤装被传统家庭主妇认为是不可接受的,甚至裙裤也不可以。与此同时,东西两岸的自由派女性服装却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美国夫人》不仅仅是反女权代表人物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一个人的故事,它描述和重现了美国60-70年代整个女性平权运动的复杂性,长达10年的《平等权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ct,简称ERA)推动并最终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令人讽刺的是,修正案的反对者很大一部分是女性:那些满足于传统家庭身份的主妇。

所以准确来说,《美国夫人》的真正主角是《平等权利修正案》,它向观众展示了同一时期立场截然不同的两个女性阵营。

即使在女性平权、宣称无党派的自由阵营,也夹杂着不同的利益主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打算。

格洛丽亚想要推动堕胎合法化,雪莉想要为黑人女子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贝蒂坚决地站在女性群体这边,贝拉则选择迂回战术,寄希望于男政客的开明和信诺。

女性群体的内部利益分化极容易被当时占主流的男政客利用,成为冲击女性平权战线的最大隐患,也导致了ERA的阶段性失败。

女性自由阵营脆弱的联盟

相比自由阵营脆弱的联盟,由施拉夫利牵头发起和组织的美国主妇保守联盟内部就稳定得多,即使有着某些利益冲突,也在施拉夫利“高明”的斡旋手段之下得到化解。

这种自由和保守阵营之间的针锋相对和水火不融,是剧集的服装主设计师Bina Daigeler进行角色服装订制时的一个关键原则。

她和她的服装团队通过大量收集当时的时尚和新闻杂志图片,拼凑出一份完整且分裂的美国70年代女性服装档案

服装组制作的MOOD-BOARD

以菲莉丝·施拉夫利为首的保守派

作为反ERA的中坚分子、保守女性代表、传统家庭主妇利益捍卫者,施拉夫利宣扬传统家庭价值,捍卫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相应地,她和其背后的女性阵营(多数为家庭主妇)的着装风格也(仍然)有着非常明显的传统女性特质。

第一,也是最显而易见的,这个群体极少穿裤装,因为在她们心里,裤装是模糊女性特征的第一步,A字裙是很常见的一种款式。

第1集

香蕉姐扮演的艾丽丝身上藏了关于这个细节的一个彩蛋,第3集中和施拉夫利同处一室时,曾私下试穿过一条裙裤,但仍然觉得不适合。

即使是裙装对裤装最大让步的裙裤,也被保守派觉得不可接受,这不仅说明了当时保守主妇对新风潮的抗拒,也暗示了在保守阵营但敢于尝试新风格的艾丽丝将会慢慢转向自由派(后面会有专题讲到艾丽丝)。

第二,整体风格走的是传统女性的淡雅柔和,采用大量饱和度低的暖色调,比如粉红、橙色和骆驼色,或者柔和之后的冷色调,如天空蓝、薄荷绿等。

第三,虽然美国60-70年代是女性权利和社会地位发生巨变的一个时期,但那时时尚产业还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多姿多彩和普及,也没有H&M、ZARA这些快时尚企业,尤其是郊区中产女性,仍然困在“家庭”的小天地里。

即使当时女性自由风潮刮得轰轰烈烈,他们仍然保留着50-60年代传统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女性服装风格,会一起去购买布料(注意是布料,不是成衣),根据选购的布料和相熟的裁缝沟通订制服装(某种角度上来说,那时候的女性服装比起现代女性更具有个性和个体特征),甚至连家用围裙都是订制的。

根据季节的不同,她们拥有独立的冬季衣橱和夏季衣橱。

但当然了,我们这里所谈论的保守女性力量,主要组成部分是美国郊区中产家庭的白人女性,一般都拥有较为殷实的家庭财富(来自丈夫或者父亲)。

第2集伊利诺州的投票现场,相比起反对方,支持方的女性解放阵营成员无论在人种和收入阶层上都更多元化,这当然也体现在了两派截然不同的着装上。

反对方多数是家庭主妇
支持阵营自由派

第3集由施拉夫利推动的全国禁止《平等权利修正案》启动会圣路易斯站中,其中一个发言人所说的话更是将她们白人至上的狭隘思想赤裸裸地表达了出来。

第3集
第3集

虽然服装都是在多伦多的工作室制作完成,作为绝对主角的凯特·布兰切特在剧中的服装大部分都忠于历史,是当年菲莉丝·施拉夫利衣橱复刻版,从接受《多纳休秀》(The Phil Donahue Show)访问到街头抗议活动,和在google里搜索到的媒体图片相差无几。

第2集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了:

1976年在堪萨斯城参加密苏里州共和党委员会会议时穿的白色波点花纹粉色长袖上衣搭配白色马甲。

历史照片,剧照待更新

1977年在白宫前领导的ERA抗议露天活动时穿的象牙白长腰带外套。

历史照片,剧照待更新

还有多次在电视上进行辩论时穿的柿红色网眼针织长裙。

宣传照片

自信和稳定,是菲莉丝·施拉夫利的性格特征,而这也反映在她的穿衣风格和单品选择上,胸针和(或长或短的)珍珠项链这种典型的富裕阶层白人女性钟爱的配饰必不可少地被用上了。

第1集
第1集

服装师甚至在Etsy(美国电商平台)上淘到施拉夫利1982年出席晚宴时穿过的一条极具未来风的多明尼加时装品牌Oscar de la Renta长裙(剧集宣传海报上的那一条),并将它移用在了1979年那场著名的“ERA死亡宴会”上。

宣传海报

正是在这个晚宴上,施拉夫利声称:

ERA今晚就会迎来它道德层面的和宪法层面的真正死亡。
应该就是这一件

服装师另外的一个挑战是:公众镜头外菲莉丝·施拉夫利的着装风格究竟是什么样的?

在家里、私下和朋友聚会时、甚至在厨房忙活时她都是穿什么的?这些生活细节并未出现在媒体曝光之下,需要根剧剧情和角色性格进行重新订制。

整个剧在9集的长度里跨度9年之久(初步估计是1971-1979),这就要求每集每个角色的服装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

在剧集的前半部分,依然保持着60年代遗留下来的一些服装风格,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角色年龄的进一步加大,施拉夫利的风格也将会慢慢地转向更深的颜色和一些相对不那样紧贴的服装(随剧集更新)。

自由派

和保守的施拉夫利(及其支持者)不同,女权主义者、ERA支持阵营的女性穿衣风格显得更为多元和有趣得多。

嬉皮士风、波西米亚风、东部纽约都市风,穿牛仔裤、T恤和带有各种印花图案的衣服,更符合我们现代定义的时尚女性,因此服装设计师混搭了不少时尚品牌,如Diane von Furstenberg、Yves Saint Laurent、Missoni等。

格洛丽亚·斯泰纳

其中又以Ms杂志创办人格洛丽亚·斯泰纳为标杆人物(眼镜也和当时斯泰纳戴的是同款)。

第1集

第2集中她(右1)所穿的复古小花裙来自时尚品牌Yves Saint Lauren。

刚开始时她穿得女性特征很强的迷你裙、过膝长靴、毛皮大衣,但随着政治生涯慢慢展开和其主导的杂志影响逐渐增大,曾经野性十足的自由派,也不得不注意起自己的公众形象,穿衣风格慢慢转向极简主义,牛仔裤成为她的日常标配。

雪莉·奇泽姆 Shirley Chisholm

前两集对雪莉·奇泽姆的时间不多,第3集开始慢慢有了更多的着墨,比起第2集的主角格洛丽亚·斯泰纳刻画得更为出彩。

作为美国历史第一位竞选总统的非裔女性,雪莉·奇泽姆身上承载着两重象征意义:女性权利的觉醒和种族平等向前迈进一大步。

在女性权利尚未被充分认可和黑人歧视仍然严重的70年代,一个黑人女性进行政治竞选,很容易被加诸其身上的不同群体利益所撕裂。

要抵抗住这样的双重压力,就必须要具有非常强势的性格才能够驾驭。

同时,她知道如果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民众支持,在外观上必须先打造一个强势、值得依赖、稳定的形象(毕竟人靠衣装)。

与激进的政治表现相匹配,在服装上她多选择鲜明的印花和斑斓的色彩,甚至连配饰都渗透出一种充满自信的气场。

艾丽丝 Alice

是的,我将香蕉姐扮演的艾丽丝放在了自由派,因为我相信她将会成为保守主妇群体转向自由派的一个集中代表。

相对剧中众多历史真实人物,艾丽丝是剧组完全虚构出来的一个角色,旨在反映出70年代后期保守和自由派想到融合的一个潮流,而她和施拉夫利之间的友情又会对这一历史潮流的转变增加更强烈的戏剧效果。

前两集更多是作为施拉夫利好友的配角角色出场,但主创已经在慢慢铺垫她的自由之路的转变。第3集戏分虽然仍然不多,自由派转变的思想和走向却已经初见端倪。

在种族平等问题上被好友出卖,不仅让艾丽丝看到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不择手段的施拉夫利真实面目,也让她第一次亲身下场见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当然在服装上也插入了一个小伏笔,正如我们前面在保守派服装风格所说的,裤子被中产阶级主妇们视作洪水猛兽,但一向唯唯诺诺的艾丽丝却像个好奇宝宝那样去尝试(虽然目前阶段她仍然觉得不合适),这为她将来接受自由和解放女性思想做了一个非常微妙的铺垫。

在这里的裙裤设计是非常巧妙的,完全符合了当时艾丽丝的思想状态,对自由阵营世界的好奇但又不敢过于张扬尝试,完全形式的裤子可能被她认为是一种过于激烈、无法接受的行为。

期待后面以她为主题的独立集出现(到时我们再详细分析)。


以后会跟着剧集更新,继续分析女权主义者包括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作者Betty Friedan)、吉尔·鲁克尔肖斯(Jill Ruckelhaus)等人的服装特色。

Jill Ruckelhaus

其他陆续更新。

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4 ) 选择裤装的她:争取的不仅仅是多一件单品的自由

当女性平权落到穿裤子合适与否这件事上,在现代生活里看起来是魔幻的,但在半个世纪以前,却是一个严肃的站队问题。

美国60-70年代,裤装被传统家庭主妇认为是不可接受的,甚至裙裤也不可以。

与此同时,东西两岸的自由派女性服装却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某种程度上来说,能不能按自己意愿在任何场合自由地穿上裤装,成为了那个年代的女性是否取得自由的一个标准。

当女性平权落到能不能穿裤子这件事上,在现代生活里看起来是魔幻的,但在半个世纪以前,却是一个严肃的站队问题。

从无到有的女性裤装史

直到27年前(1993年),美国政坛女性还会因为拒绝穿裙装而被禁止进入国会,半个世纪(准确来说是48年)以前,女学生在公立学校的着装标准仅限于裙子。

女性穿裤子的历史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久远,今日爱穿啥穿啥的自由来得并不容易也不是,它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前卫和勇敢女性用一生为我们争取过来的。

贝蒂•弗里丹是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之母

20世纪20年代之前,女性裤装还普遍不被社会所接受。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部分青壮年男性被征召入伍,大量女性被逼走出家庭承担起那些原来由男性担当的工作,成为社会劳动力群体的主力军。

比裙子活动范围更大的裤装自然也成为工作女性的日常穿着选择,但也仅仅在工作岗位中。 在社交生活中,裤装仍然是被认为是不得体的,女性本身也并没有强烈意愿要去穿裤子。

裤装“推广大使”:Coco Chanel

虽然非其本意,但当年在法国多维尔度假区为了避免过分裸露而穿上帆船裤的Coco Chanel,无意间进一步鼓舞了全世界的女性群体穿起了裤子。

作为时尚icon的她的日常穿衣选择,对女性群体产生非常广泛且深刻的影响,也为裤子这个单品埋下了时装的概念,而不仅仅是出于战时的实用性考量。 当年她所穿的帆船裤(yachting pants),和我们现在日常常见的裤子样式其实还有相当大的差别。

宽松得看起来和裙子非常相像,更因为轻薄的材质而看上去有一点睡衣的感觉。

刚开始是作为女性在沙滩或者乘帆船出海时套在泳衣裤外面之用,这也是为什么它被称之为帆船裤的原因。

Coco Chanel后来曾经说过,后悔当年这样的随意地穿着裤子在公众场合露面,导致了后来很多女性穿着裤子在出席晚宴。 但这是后话了。

惊世骇俗的YSL Le Smoking无尾燕尾服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男性重新回归家庭,50-60年代和平时期女性的妻子和母亲角色再度被强化,裙装再次垄断女性衣橱。

以60年代作为时代背景《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穿得最多裤装的是“男人婆”苏西,甚至在酒会等正式场合也以裤装出席,这被视为是不得体和过于乖张的。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3季

而米琪则只有在非常休闲的情况下才会穿裤装,比如度假或者夜间朋友聚会喝酒的时候,在表演、晚宴和其他正式场合都是各种裙子配大衣外套。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3季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3季

但正如已经离开乔的米琪在自己的单口喜剧事业上混得风生水起,要求已经冲破家庭局限、在社会上创造过更多价值的女性重新回归家庭,必然会带来很多的不满情绪。

传统家庭职责(妻子、母亲)已经无法满足年轻女性,她们想要寻找除家庭外的更多的人生价值,这为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运动埋下了伏笔。

顺应时代的发展,Yves Saint Laurent在1966年推出的Le Smoking无尾燕尾服, 现在可能会被形容为“A爆”“御姐范”,但在当时用“惊世骇俗”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甚至很多酒店和饭馆都禁止接待穿这套无尾礼服的女士。

YSL Le Smoking Tuxedo

70年代变得激进的穿衣风格

相比起未来80-90年代的审美单一化,70年代女性服装风格呈现一种大爆炸状态。

款式、花纹及颜色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没有一个占据大主流的风向,各种单品任意混搭,不同风格(奢侈、朋克、牛仔风、嬉皮士、东方异域风情)不断得到融合和再分解,是一个真正充满活力的年代。

这又与当时少数群体崛起的时代背景一致,黑人平权、LGBT性少数、女性平等,不同的阶层、种族,甚至地域(东岸、西岸和中部地区)都出现差异较大的穿衣风格,嬉皮士对东方(主要是印度)文化的过分热衷又增加可供利用的无限元素和主题。

较为年长的女性钟情于40-50年代的复古风,青年女性则始终对抗60年代过分浓重的嬉皮风,但无论是哪个年龄段,舒适和休闲几乎成为这个年代女性服装风格的一个核心基石。

相对于以往的定制概念,chic这个代表着放松和好看的潮流语开始盛行,隐含着平民化和普遍化(你不会用chic来形容高订服装和品牌对吧)。

1.Blue jeans丹宁十年

如果要在70年代选出一个单品成为集女性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百搭之王,牛仔裤必然在首选清单上。

直筒、喇叭、高腰、连身裤各种剪裁式样层出不穷,用色之多也达到了几乎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其中又以传统的丹宁蓝色牛仔裤最受欢迎。

1972年Levi's的杂志广告

《美国夫人》施拉夫利在华盛顿街头走向众议院的40秒时间里(第一集),游走在她身边的那些支持ERA的年轻一代中,身穿牛仔裤的女性占据了绝大多数(注意背后行人的裤子和颜色)。

第3集中在准备游街物料的自由派可以给到一个更为清晰的展示,肉眼可数的就已经有8个女生穿着蓝色牛仔裤。

各大服装品牌每季新出的单品不仅没有成功把牛仔裤挤下单品之王的宝座,反而积极围绕着它进行新品设计。女性消费者不仅购入更多的牛仔裤,也将原来就有牛仔裤搭配出新风格。

70年代之前,牛仔裤还只是仅仅作为一个功能性单品在工作场合使用,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

但得益于60-70年代揉合着朋克文化和嬉皮士文化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牛仔裤受到大量年轻人的追捧,同时也引导着包括Levi’s、Lee在内的一大批原来主打功能性的牛仔裤品牌转变成为引领时尚的领军者。

牛仔裤成为自由派作为坚持个性、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潮流选择,70年代也被称之为丹宁十年。

任何一次的自由女性阵营聚集,身穿牛仔裤的女性总是随处可见。相反,以家庭主妇为主的保守阵营,几乎都是清一式的裙装(第2集)。

在这个时期,女性在各种场合穿裤子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尤其是东西两岸地区)。 迫于压力,美国政府于1972年通过了《教育修正案第九章》(Title IX of the education amendment),允许公立学校女学生穿裤装上学。

2.Jumpsuit连衫裤

在工作场合转成成日常穿着的单品不仅仅是牛仔裤,原先仅限男性的工装服也被华丽改造成红极一时的女性专属连衫裤。当时常见的连衫裤上身带有纽扣和大开领,下身有常规裤子的口袋,制作材质广泛,包括涤纶、棉和丹宁在内。

《美国夫人》第4集非裔女性群体在家中聚会中,身穿红色连衫裤的女生显得非常出挑。

连衫裤不仅作为日常搭配单品被广大自由女性所喜爱,也慢慢成为晚装的一种,但相对于日常穿着的款式,晚装连衫裤在材质和样式上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更修身,材质更为闪亮,且多为无袖。

3.Unisex大行其道的中性风

此处强行插入《老友记》硬广

70年代涌入职业大军的女性更多(1970年达到了43.4%),也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进入高级管理层,职业套装也成为她们彰显权力和力量的一个手段。

早在1932年的时候,法国设计师Marcel Rochas就已经推出女裤职业套装(Pantsuits),将女性想要穿裤装和职业西装的两个需求做了完美结合。

和30年代偏向勾勒女性线条的pantsuit不同,70年代的套装设计不仅仅借取男性职业套装的外形,更吸收了他们大开大合的风格(宽松、oversize),“女强人”这个被男性特质所包围的职业刻板形象在这个阶段开始成形。

千禧年极简主义

今天离《美国夫人》所在的70年代,已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女性平权运动也已经到了以METOO为标志的第四次。

经过70-80年代过于浮夸的风格大杂烩之后,从90年代起极简主义在现代职业女装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千禧年更成为时尚界的主流。

《傲骨之战》第2季第2集玛雅所穿的Armani Collezioni职场裤装

这和近现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职场天花板不断打破和传统的性别意识日渐模糊的时代发展背景是紧密相联的,整个商业环境慢慢偏向不再过于强调性别分工,而是更看重个人能力和商业价值。

2015年,纽约市委员会人权部宣布:

禁止企业对员工作出基于性别不同的着装及妆容要求,即是说,企业不能强制女员工必须穿高跟鞋,除非要求所有男员工也穿高跟鞋,或者除非所有女性员工都必须戴领带,否则企业不能强制要求男员工必须戴领带。

近现代的极简主义和70年代盛行的中性风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跳脱性别二元、以个人为核心、根植于现代快节奏高强度生活的一种反文化运动。

在这种生活哲学之下,现代女性的初装剪裁重新回归到舒适和功能性上,用色也慢慢精简到黑白灰米四色,样式简单之余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甚至以往被认为“不够专业”的牛仔裤也慢慢浸透到大部分工种上。

结语:无形的绳索

在一个假想世界里,如果有女权主义者建议把全世界的裙子都烧掉(甚至秉持着有杀错不放过的原则,不管苏格兰男士们的苦苦哀求,连kilt都不放过),我应该能理解这种极端的想法(虽然不支持)。

如果“我穿上丈夫那样的裤子(当作一个玩笑),会怎么样”这个念头不曾出现在女性脑海里,她们应该不会知道自己穿了一辈子的裙装,那些被社会交口称赞、带来丈夫甚至陌生男子赞许表情、甚至同性嫉妒眼光的或短或长的长裙短裙晚礼服,她们的整个衣橱,就是自己一打打造的黄金监狱,一个无法打破的无形魔咒。

正如《美国夫人》里那位美国历史第一位竞选总统的非裔女性雪莉•奇泽姆所说的:

被人操纵了太久,以致你们都感受不到身上的绳索了。

你要摆脱绳索,就必须先能感知绳索的存在。


首发:卷宗 Wallpaper

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5 ) 为了看懂这部剧,花一周的时间补了参考资料

最近刚好想出一个关于女性议题研究的系列,初衷是对女性议题关注但不了解,对各家之言跟着频频点头又总想不清楚,更困惑于提到女权,舆论的激烈与撕裂。于是,想用研究的“笨方法”,从重要历史、经典著作开始,理解女权是怎么回事。

《美国夫人》是一部全明星阵容的历史剧,背景是第二波女权运动。巧妙之处在于,比起女权主义者单方面高呼“我要什么”,笔墨还着重刻画了另一方“反对什么”,呈现平权浪潮下的众生相和利益纠葛。 通过影响整部剧的三个关键问题,审视了一项争取了近百年的权益,为何至今结局不明。

在看剧时,有三个问题一直在萦绕,找了些资料,试图探索答案。(第一部分的历史背景,涉及的内容太多了,准备再单独出一篇。)

01 为何在当时,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平权运动? 02 反女权到底在反对什么,这种主张对男女皆有害吗? 03 最意想不到的反对群体,如何造成半个世纪的分裂?


01 回望过往

—— 《美国夫人》处在女权运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第一波女权运动:争取女性作为人的权利

受到启蒙思想的启发,发现基于天赋人权的权利,在法律条文明确之后,衍生出来的投票权、受教育权、工作权等,女性并没有实现。人性、人权的概念落到具体实践时,出现了区别对待。

一战二战和经济大萧条时期,外在需求迫使女性走出家门,加入社会建设和养家糊口的行列,赢得尊敬,促进女性的重新界定,只能固守家庭角色的说法不攻自破,激发了女性创造成就的内在欲望。

但男性退伍后,女性面临工资削减,很多人回归家庭,迎来生育高峰。

比起战时对职业女性的追捧,广告主、社会舆论重新塑造了“幸福主妇的形象”,年轻貌美、温顺、容光焕发、热衷家务。

处处暗示“美国主妇太幸运了”的背后,还有一声受到压抑的低语,“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吗”?

女性逐渐意识到,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决定,而是社会所规训。

第二波女权运动:从生活经验层面考虑到了社会性别(gender)

波伏娃《第二性》的著名论断是“女人是被文化塑造的”,第一性是父权和男权结构,决定了第二性的存在。女权浪潮伴随着抵抗一切基于族群、年龄等方面的歧视和压迫,《美国夫人》中指代女权主义者就不是feminist,而是liberationst。

《美国夫人》的焦点 —— 平等权利修正案(以下简称ERA),一句话概括就是 “美国的男女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

1971年,在ERA提案期间,耶鲁大学法学院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美国宪法是在假定妇女不作为法人而存在的情况下起草的(Constitutions were draft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women did not existas legal persons)。

零碎的改变过程是漫长而不确定的,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才能有效地实现美国法律结构的必要变革”。

但反女权力量的出现,让势头大好的ERA,面对半个世纪的分裂。


02 女性特权论

—— 不是优待,是加重了性别偏见

《美国夫人》开篇是反女权领袖菲利斯,她穿着星条旗图案的泳衣参与筹集资金的时装秀活动,展示完镜头拉进,看到了她逐渐消失的笑容。

她更喜欢的是访谈节目、讲座、辩论现场,对热衷的国家安全能侃侃而谈的场合,想要进入国会实现影响力。

现实却是经常碰壁,两次竞选议员失败,丈夫认为她不会竞选成功,才做做样子帮忙。

菲利斯并非不在意,剧中不是像女权主义者一样,放在台面上的申诉。但通过放缓的节奏,会注意到细腻的刻画,比如一个微表情的特写,一次回头的审视。

即使生活美满的她想成为幸福主妇的代言人,即使一再标榜“从未觉得受到了歧视”,这些无声的表达,传递了融在她生活里一个个介怀的信号。

大魔王给你个眼神,你品,细品

女性从政之路不易。

但因声势浩大的ERA,政治家更关注她的女性身份,点醒了她。尽管明确表示通过女性议题赢得竞选并不感兴趣,但撼动ERA大潮中受到忽视的家庭主妇群体,将意味着四千万张选票。

面对职业歧视时,你会怎么做?

当时的女性,多数在职场中默默接受,乃至放弃职业追求。伴随着意识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直面问题,主动争取权益。

菲利斯则选择站到了对立方,自建一支队伍,以此争取话语权,赢得参与“数字游戏”的筹码。

看到了不知是立志还是讽刺的故事:因女性身份碰壁,转身却以反女权的姿态,号召主妇安于家庭角色,实现了自己追求的事业。

“当菲利斯把ERA变成女性内部的战争,而非讨论社会性别角色(带来的问题),ERA就失去了胜算。”

如果在自媒体时代,菲利斯应该能做到流量大V。深谙夸大言辞、扩散焦虑的手法,“获得大众关注的人总是赢家”,剧中不止一次为证明观点捏造事实。

通过巧言令色,菲利斯凭空树立了攻击女权的靶子。

ERA追求法律上平等的权利,到她口中就变成否认男女之间的一切差异。

有的观点过了半个世纪,依然具有煽动性:

“婚姻制度是世界上最适合女人的交易。”

“女权主义者是得不到像我们一样美满的家庭,心生嫉妒。”

核心是彰显女性的“特权”

类似于1986年美国国防部长提出的“我认为妇女的生命太宝贵,不能参与作战。”

这种特权的“照顾”下,背后是“女人根本不行”的看法。以自身柔弱接受从属地位,使命回归于恪尽妻职母职。

当律师的丈夫驳斥了菲利斯的特权论是把常态当成了保障。

警惕:女性的福祉不能全靠男性的善意

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如果把依赖丈夫当成唯一的正确答案,高声呼喊“爱的供养”作为普世价值主张,实则带来隐秘而沉重的性别歧视。

《女大法官金斯伯格》提到当时的一些典型法律条文,比如,“丈夫是家庭的主人,应有他来选择家庭的住处,女性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职场歧视案件层出不穷,以性别划分等级,造成优劣批判是污名化,局限女性自我发展和成长。”

男性也被“生来优越论”架在了与成功模式捆绑的位置上

有钱养家、事业成功才是实现自我的标准化形象,加剧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同女性一样,抹杀个人和生活多元化的一面,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个人特质和品德,评价维度趋向单一。

父权环境下,男性如果家庭贫困、身材瘦弱,可能会遭遇欺凌。为了符合男性气质,也不能轻易流露出脆弱的一面。


03 反女权的集结号

—— 女性内部撕开了一道口子

面对来自女性内部的阻挠,女权主义者的反应是什么呢?

从不屑到不解。

最初ERA的局面势如破竹,认为菲利斯不过是“边缘化的理论”,迟早被遗忘。

现实却是迅速反转,主妇们的行动力和效率令人惊叹,还想到了给投票者送面包这样巧妙的手段。

“送面包的组织”把女权运动的领导者打得措手不及。轻视变成惊讶和不解,“法律没阻拦她们整天待在厨房里烤面包啊”。

不解是有原因的,对平等权利的呼吁,不是仅凭几个女权领导者的主观臆断,是历史发展中逐渐明朗,众多女性形成了共识,逐渐走到了一起。

《幸福的奥秘》提出,主妇们在日复一日单调的家庭生活中,“看不到自己21岁之后会是什么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困惑,蔓延到并没有犯错的丈夫和孩子身上”。

安稳生活和自我探索互相撕扯,女性还有所企求:“作为心灵和精神的生命,思想的境界又在哪里呢?”

所以,“无以名状的问题,像沸腾的水,在美国幸福主妇的形象中迸溅而出”是真实的。

而剧情的大反转,女性运动主角之一 —— 主妇居然站出来反对ERA,也是真实的。

为女性争取权利的过程中,来自内部的反对,让我们看到了关键的三个因素:

环境:当否认了现有生活,也没看到更好的生活;

所得:不清楚能获取什么权利;

所失:损失厌恶的威力更大。

这股浪潮颠覆了“幸福主妇”的形象,动摇了信赖的价值基础。世世代代根植的理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彻底改变的。

声称可以自由选择,但生活环境和舆论压力不变,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每个人做选择时,担忧的不是“选择”,而是连带的结果。

如果你选择不结婚,会在主妇群体中听到“40岁没结婚没生孩子是没人要的象征,是可悲的。”

如果你选择成为家庭主妇,可能会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同情或揶揄。

很多主妇不了解ERA究竟代表了什么,通过之后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但不工作也能养育6个孩子的中产家庭主妇,担心失去丈夫供养的恐惧,首当其冲地反对ERA 。

自下而上的疑惑,映照出女权共同体内部的分裂。究竟争取什么权利为先,是温和还是激进路线,意见常难统一。

这种情况下,仅靠举着“进步”的大旗,告诉主妇们“应该”做什么。

课代表般一厢情愿地谆谆教诲,说服力不强。 如果不理解主妇的处境,细分群体的利益诉求,难以形成有效的策略,越来越多的主妇加入了反对的阵营。


《美国夫人》借史思今,今天的问题,有历史沿革的痕迹。反复讨论的内容,早有样本。

对菲利斯的争议,依然值得借鉴。

《大西洋月刊》的影评,有一句是“从肮脏的伎俩到媒体操纵,从厚颜无耻的受众规模化到特权的武器化,她的幽灵无处不在,而且可能永远不会被驱逐”。

华盛顿大学打算给她授予荣誉学位时,遭到一些师生的反对,理由是“职业生涯表现出追求政治目的的反智主义”。

学校给出的解释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而是认可一位校友,对美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发了大规模的争议和辩论,在许多情况下,帮助人们更好地阐明了对自己价值观的看法”。

近半个世纪的讨论和争取之后,可能依然会像金斯伯格所说,“真正的改变是具有永续性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a half-life的翻译有好几个版本,更喜欢这个,想到《女性的奥秘》里说的,困在郊外别墅里生活优渥的中产主妇

参考资料:

特别感谢 :美国夫人的讨论组里 “关于《美国夫人》的历史背景书籍推荐” ,豆友 已注销 和qycanace 分享了 《女人的一个世纪 — 从选举权到避孕药》,这本书从头到尾看完,对把之前零零散散的认知串起来了。

链接://www.douban.com/group/topic/171924334/

1. 德博拉·G,费尔德.《女人的一个世纪 — 从选举权到避孕药》[M]. 2006. 新星出版社;

2. Emerson, Tomas I.; Brown, Barbara A.; Falk, Gail; and Freedman, Ann E. 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 A Constitutional Basis for Equal Rightsfor Women[J]. Faculty Scholarship Series. 1971. Paper 2799.

3. 阿迪契.《亲爱的安吉维拉》[M]. 2019. 人民文学出版社.

4. 王业昭.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妇女的反女权运动 —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J]. 2015. 《社会科学家》.(第3期,总第215期).

5. 贝蒂·弗里丹 . 《女性的奥秘》[M]. 2005. 广东经济出版社.

6. 琳达 赫什曼. 温柔的正义[M]. 2018. 中国法制出版社.

7. 纪录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 2018.

8. 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Roberta W. Francis. National Council of Women’s Organizations. 2014.

9. 纪录片:女权主义者,她们的所思所想. 2018.

10. 豆瓣课程:用性别之尺丈量世界.

11. 李银河. 《女性主义》[M].2005. 山东人民出版社.

12 徐艳蕊. 《媒介与性别》[M]. 2014. 浙江大学出版社.

13. 玛丽·比尔徳. 《女性与权利》[M]. 2018. 天津人民出版社.

14. The Atlantic:We’re Living in Phyllis Schlafly’s America.

15.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M]. 2011. 上海译文出版社.

会持续更新女性议题的研究,关注这方面,想做点什么,也是自我探索的一部分吧。正在学习中,欢迎交流呀。

公众号 闲能捕卓

 6 ) 《美国夫人》:从高歌猛进到折戟的10年,女权的至暗时刻

完整影评 👉 佛4 -《美国夫人 I》:女性平权激进吗?

欢迎大家在荔枝/podcasts/小宇宙app上搜索、订阅、评论我们! 请搜索【佛4】


2016年美国大选,希拉里惜败特朗普,这从根本上说,是她所代表和宣扬的民主党自由派价值,向基层人民普及的失败——明明多次民调都显示希拉里支持率更高,网络上、报纸上无数名人为希拉里背书站台,最后却惜败特朗普——这剧情,简直就和《美国夫人》一毛一样啊!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本土的女权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涌现出了各种女权活动家,平权运动气氛高涨,《平权修正案》一路凯歌;而正是这时,横空杀出了保守派活动人士Phyllis Schlafly,她创办了《菲利斯·施拉夫利小报》,并通过其强大的人脉关系动员各州的白人家庭妇女反对ERA和自由派的女权运动。Phyllis带领美国的家庭主妇异军突起,成为了一股让人始料不及、并且难以招架的反ERA力量,以一敌众,让本来胜券在握的ERA运动最终破产。

真实的历史故事

《平等权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简称ERA),意在保障公民无论性别均享有平等的法律权利,旨在改善薪酬平等,家庭暴力,孕妇歧视等。20世纪60年代第二波女权主义的兴起,ERA得到艾森豪威尔,尼克松,肯尼迪等总统的支持。

1972年 国会参众两院表决通过,需四分之三的州批准才能生效,即50个州里需38个

1973年美国已有 30 个州批准,民意测验也屡次表明大多数美国人都支持ERA

1973年Phyllis Schlafly带领保守派重回政治舞台,ERA在余下各州的批准突然变得困难重重

1974年缅因州、蒙大拿州、俄亥俄州批准

1975年北达科他州批准

1977年印第安纳州批准——至此共有35个州批准了ERA

1978年卡特总统签署联合决议声明,批准期限延长至1982年6月30日

1982年延长后的期限到期,ERA最终以三州之差宣告失败

1980年开始,共和党采取反堕胎的立场,撤回了对ERA的支持并致力于反对修正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Phyllis所领导的这次反ERA运动,彻底改变了70年代女权运动的走向,标志着上世纪6、70年代女权运动由盛转衰。至此,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走向没落,保守派重振政坛,传统家庭价值观重新回潮,美国由此进入了保守主义的黄金年代——里根时代。

美国夫人 vs 美国女性

尽管剧名叫《美国夫人》,海报上也将Schlafly置于胜利灯光下,但《美国夫人》其实是展现女性群像的作品,剧情跨越整个70年代,以Schlafly为主线承担主时间轴,呈现ERA运动的重要节点;同时采用多POV叙事,每一集引出她的对立阵营——女权阵营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视角,带出一些不同的问题点、政治处理方式等,由此整体形成一幅6、70年女权运动的全景。

历史上的ERA运动核心(相信我不需要标注她们谁是谁)

格洛丽亚(Gloria Steinem)

Gloria是一位光芒四射的、留着长发、带着标志性的眼镜的女权主义记者,巨大的人格魅力为她聚集了大量女性粉丝,是ERA运动中自由派的“门面”。但与此同时,她的美貌也是她的”负担“,因为大家都觉得因为Gloria有“pretty face”,所以才会有人听她说话。

这一点其实还挺讽刺的,因为“花瓶”这个词,本身就是男权用来物化女性的;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提到“美丽”完全是一种“男性赋予女性的价值”,而现实中的女性反而是用这个标准来更加苛刻地要求其他女性,甚至还有很多人抨击黑寡妇的形象太美(向男权献媚),所以拒绝承认她是女权icon……

可是同样的问题反过来,男人会因为自己帅而在表现自己才能的时候感到羞耻吗?各大公司在夸耀着自己的“最帅CTO”们时,有哪一个CTO(全部是男性)会因此感到uncomfortable吗?

Gloria的主要诉求是堕胎权,也就是生育自由。在阐述她的主张时,Gloria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台词:

不是堕胎合法化了,堕胎才开始发生;关于合法化的选择不是堕胎和不堕胎,而是合法的堕胎和非法的堕胎。

看到这一段时,我不禁想为Gloria起立拍手叫好,但几乎同时,我又想到了另外两个最近在中国颇有争议的议题:卖淫合法化和代孕合法化。

同样的道理,卖淫是从合法化之时才开始发生的吗?代孕是从代孕合法化之时才开始发生的吗?身为女权主义者,我主张、并拥护女性自由且负责的处理自己的身体,不管是使用还是交易,不管是我的头脑、手脚、子宫、还是阴道。然而,现在的女权主流支持堕胎合法,却反对卖淫合法和代孕合法的——每当这种时候来临我又觉得自己非常割裂。

堕胎在中国是合法的,中国女人不用冠夫姓,很多人由此得出“中国已经做到了男女平等”这一荒谬的结论。演员陈冲曾经做过一次采访,提到在她刚长大的那个时间段的中国,其实男女真的是相当平等的,是“女性撑起半边天”的时代——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那个时候的“平等”实际上处于生产力需要而简单粗暴地抹去了男女之间的差别。就像我们的媒体鼓吹的那样:女性在疫情中是英雄,和男性一样勇敢、强大,而当疫情告一段落,女性就要回到“妻子”、“女儿”、”妈妈“这样的支持性社会角色中去。

贝拉(Bella Abzug)

Bella戴着眼镜、身材微胖,穿着嬉皮,但从外形上看甚至有点滑稽。她是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的创办人之一,早在60年代就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反战人士,精通政治谋略,可以说是非常懂得这个建立在男权核心之上的政治机器运转的方式。但在妥协和谈判中为女性争取权利的同时,Bella也在长期的政治博弈中变得“圆滑”,于是遭遇了一些对于她“不够激进”的批判。

我本人是经常被评价为“激进分子”的一类,所以渐渐地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你激不激进,其实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取决于谁在评价你。

在你20岁时决定要和真爱结婚,这不激进;但等你30岁的时候还因为没有遇到那个人而不结婚,就变成了激进;大家都生一胎时,你主张生二胎的权力,你是激进;而当大家都生二胎,你坚持不生,或者只生一个,也会变成激进——坚持日心说的哥白尼,在当时也是一个被烧死的“激进派”。如果说激进确有一个定义,那也是一个流动的定义,它不是是一个我们可以用来判断的条件,更不是一个我们可以用来批判的规则,批判别人激进的同时,你只不过在证明自己有多保守、多落后。

雪莉(Shirley Chisholm)

Shirley是美国第一位国会黑人女性议员和黑人女性总统候选人,她在女权主义者里的特殊身份让她成为了为贫穷的底层女性和非裔女性的代言人,她也是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的创办人之一。

Shirley的核心诉求就是她想成为一个黑人女性总统,所以她的阻力不仅来自于男性,还来自于女性。她在组织内部的争论也进一步验证了我以上关于“激进”的观点:对Gloria来说,Bella是保守的;但对Shirley来说,Gloria也很保守,因为她认为“一个黑人女总统”太激进了,不应该成为她们现阶段争取的目标。但当Gloria说服Shirley将自己的一部分选票置换给白人男性议员,换取他对ERA的支持后,这个白人男议员又狠狠地摆了她们一道,拿着Shirley的选票投了否定票。

贝蒂(Betty Friedan)

Betty被称为“现代妇女解放运动之母”,著有《女性的奥秘》一书,主张“解放所有家庭主妇”,被认为是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的导火索。Betty的主张直接和Phyllis Schlafly针锋相对,《女性的奥秘》也被Schlafly在她创立的“美国革命女儿会”上点名批评。

Betty的丈夫为了更年轻的女人而抛弃了Betty,这就成了Betty的弱点:这个事实令她感到羞耻,而她作为一个4、50岁的中年妇女,对恋爱的渴望也更加让她难堪。Betty尝试约会,但约会的男人只对Gloria感兴趣;当Betty和Schlafly在大学辩论时,Betty在更衣室外面试图和Phyllis的老公Fred的调情,更是被无情羞辱。

Phyllis攻击她是一个弃妇后,Betty恼羞成怒、失去控制,当场反击Schlafly是一个女巫,自己恨不得把她绑起来烧死——“烧死女巫”一直以来都是男权迫害女性的举动的一种代表意向,所以当Betty说出这句话之后,现场一片哗然,之后的辩论环节兵败如山倒。

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说:女权主义者就是在和自己体内厌女的部分作斗争的人——Betty正是如此,她深知道她那个喜欢年轻女人的前夫是厌女的、她深知道Schlafly攻击她是弃妇是厌女的,她也更加深刻地知道为此感到羞耻的自己也是厌女,但她却没办法战胜、也无法接受这部分“厌女的自己”。

这一点我真的非常能relate!就像我深知道对女性的体型攻击(body shaming)是厌女的,我深知道用外表去评价一个女性的价值是厌女的,我也更加知道我因为超重而自我厌恶是厌女的——但仍然,我没办法说服自己不去自我厌恶,甚至无法战胜体内的“厌女基因”也成了我自我厌恶的源头。

吉尔(Jill Ruckelshaus)

Jill是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中唯一的共和党人,她是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支持者,同时也是积极推动女性堕胎权的社会活动家。她是偏保守的共和党内的女权主义者,穿着打扮更像Phyllis Schlafly,而不是自由派;就连她与Phyllis之间的辩论,也是私下进行的,更偏向于是党内之争。

但是,恰恰是因为Jill作为一个常年活动在政治舞台上的工作女性,她真实地看到工作中女性的处境,才让她觉得女性应当在家庭以外的场合也展现出自己的力量,并且获得法律的保护,这使她成为了一个女权主义者。

Jill也许不尖锐,而是更多地依靠人脉、政治手段和温和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她的共和党身份也给了观众另一个看待平权运动的角度:同是共和党出身,Jill是“饱经男权制度洗刷”的工作女性,而Schlafly是在无关紧要的基金会“工作”的家庭妇女,她们之间观点的对立,来自于她们不同的经历和生活环境。当Schlafly对Jill说“淑女是不会受到性骚扰”时,Jill愤怒地反击:

They could be you. They could be me.

而事实上,Phyllis“从政”的第一天就遭遇了男政客的性骚扰:男政客对Phyllis粉色的裙子不加掩饰的赞美、揉肩抓胳膊等过度肢体接触、甚至暗示Phyllis在会议结束后去他的酒店。而在那个议员办公室里,当Schlafly被要求做会议笔记时,她抬头去看其他男人的表情,镜头一个一个扫过去,没人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女人无法身居高位,最多是个“秘书”。于是Schlafly假笑,站起身去拿笔,这时她回过头来看那些忽略自己、已经开始侃侃而谈的男政客们……男人们讨论的声音模糊下去,和窗外清晰的“ERA”的口号交织在一起,那一刻Phyllis的表情是复杂的,因为她知道自己正在遭遇性别歧视,但她却不能愤怒。

Phyllis Schlafly迷人的、标志性假笑

《美国夫人》中的不同女权运动代表都有各自的诉求,也有自己的政治处理方式,我们惊讶于女权主义内部竟如此分裂的同时,也惊讶于她们竟也可以如此团结。作为观众,以及另一个镜像世界的参与者,每当我看完一集《美国夫人》,我就会感到更加不孤单。我很难去完全讨厌其中一个角色,也无法完全赞同任何一个,我从每个人身上都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我的同伴。

世界从不分为彼此,你我永不孤身一人。Devided we fall; united we stand.


佛4 完整影评 👉 《美国夫人 I》:女性平权激进吗?

 短评

“精灵不会再回到瓶中。”

6分钟前
  • 千鶴子
  • 力荐

几乎看不出时代背景,是不是意味着社会进步不大?

7分钟前
  • п,已限流
  • 力荐

仔细听女主的演讲,很多观点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女权引起女性内部争议的地方。我们声称女权是使女性拥有可以选择的机会,你可以外出工作也可以当全职主妇,可又有人指责你甘愿囿于厨房与家庭是被男权奴役使然,同理也可以女性爱美(身材样貌化妆品)为例。作为一个边走边学的女权主义者,很多方面我立场坚定,但很多问题我也在摸索,在男权话语背景下真的有不被影响的自由意志吗?反女权的女性是在捍卫自己的权利还是捍卫自己作为男性附庸的权利?喜欢这部剧和几位卓然演技带给我的思考,点名表扬Cate,一个毫无疑问的女权主义者,在平权成为大势所趋的当下,选择出演一个这样反女权的角色。

10分钟前
  • Lanita
  • 推荐

真的好。另外我一开始看的时候以为ERA早就通过了,毕竟也不是啥激进的法案,现在gay都能结婚了。结果我前女友说她专门查了一下,ERA时至今日都没有通过,还在扯皮。我就觉得好绝望,Gloria Steinem都是上一辈女权主义者了,感觉说起来都是历史,yet we are still fighting the same fight and not winning。今天也是有点想吐呢。

13分钟前
  • 濛大板儿
  • 力荐

对于女性,究竟女权主义可以只是一个政治选择吗?

15分钟前
  • Eeeeeeeecho
  • 力荐

全职家庭主妇请明白几个重点:1.女权争取的是群体利益,包括家庭主妇,2.女权希望更多人走出家门,但绝不是逼着你离开家庭,3.如果你感觉到了某种歧视,那是这个社会的挤压,是社会环境不重视家庭主妇的付出,不是女权主义造成的,请别他妈的随便甩锅,4.请永远不要忘记,你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是无数女权主义者用血汗牺牲换来的,不是你老公施舍的,所以,当她们战斗的时候,可以沉默,但请别哔哔赖赖的添恶心添堵。

17分钟前
  • 碎碎念
  • 推荐

同意Gloria Steinem本人对该剧的评价。总有一些势力做出一些表面上你想看到的东西,让你去忽视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忘记你为之抗争的东西,这些势力才是最可怕的敌人。

18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本季最佳,看哭好几次。一个人不可能通过背叛自己的性别取得真正的成功。

23分钟前
  • 荞麦
  • 力荐

Phyllis Schlafly参政多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国防安全及美苏关系等问题上始终被当作花瓶,只有在投机的反平权事业上,才刷到难得的存在感;然而即便在此问题上身先士卒功勋卓著,她也从未进入共和党的权力核心、得到男性同僚的尊重,只能屈身餐桌底下分食boss们掉下的面包屑,一生得到的最高评价不过是“里根革命中的一个步兵”~这才是全面展现女性的困境,清晰描绘男权体系中女性面临的种种桎梏和天花板。

24分钟前
  • Nau
  • 力荐

Schlafly的言论姿态就是今天反对派的照妖镜:身边即世界,看不到更广阔的社会还有被歧视的女性就以为社会歧视不存在;无根据揣测污蔑女权寻求的不是平权是特权;希望把女性束缚在家,美其名曰保护。他们有的也在现实生活中郁郁不得志,只有通过污名化女权博得同流者关注;本来温和的谈话因他们一再挑衅变得激化,正好扣上女拳的帽子。但他们的论据又是如此偏激而可笑:他们认为女权发展产生了一些矛盾,所以女性的争取不具正当性;他们指责女性压榨了男性的资源,可他们的策略不是帮男性争取资源,而是炮轰女性的争取;或者指望女权主义把无论男性女性的问题全都解决,在一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然后坐享其成。反女权主义并不是一种主义,它不成系统,只驳论不立论,只质疑不建设,作用仅仅是指出女性主义理论现有缺陷并帮助其不断完善发展而已。

29分钟前
  • 法外之徒
  • 力荐

让她们去工作,让她们做不好主妇,也做不好外面的工作,哪里都失去存在意义。其实所谓女性解放,不过是为了经济价值,但最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这个举措后,都发生了什么鬼事。你歌颂一般的叫好,不过是自欺欺人。可不解放呢?去nmd吧,怎么可能不解放。

31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我说。这部剧不是在讲反女权。而是说如果一个女权主义者不女拳或者反女拳,反对和男性斗争的话,自己争取女权的路会变得多么崎岖。

36分钟前
  • 棕毛巨贵二大爷
  • 力荐

Too good to be true

38分钟前
  • kerenfang
  • 力荐

男性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让女性内部分裂。女权运动最大的阻碍来源于女性内部,已婚女性和未婚女性的割裂,工作族和家庭妇女的对立。好讽刺,这正是我们在经历的现实

43分钟前
  • 哈哈哈
  • 力荐

女权不是平权,有些权利本来就平不了,有些东西就不必对男人低声下气的说我们是平权了。^^

44分钟前
  • sweet 幻想...
  • 力荐

这部剧目前(第三集)为止,最让我起鸡皮疙瘩的一幕就是,支持ERA(平等权利修正案)的女性(多是年轻未婚女性)队伍 和 反对ERA的家庭主妇队伍 在相反的楼梯上互相回头凝视对方,那一刻不得不思考是什么把拥有共同命运的她们分裂到如此地步呢。不过转念一想,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她们都共同意识到了女性需要站出来为自己的利益呼声呐喊,意识到了女性参与政治的必要性,意识到了权力的重要,哪怕是不同方向的楼梯,只要向上走,尽头到达的也是同一个地方 The fight is not about Equality. It’s about Power

48分钟前
  • 🌟
  • 力荐

改借那句耳熟能详的台词:女人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让这个世界回到该有的样子。

5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1) 争取堕胎合法实质是在争取女性掌控自己身体的权利; 如果男人也会怀孕那么堕胎就是圣礼, 同理如果男人也会来月经卫生巾就会免费; 2)我尊重一位女性成为家庭主妇的选择, 但我更希望越来越少女性选择把自己束缚在家庭之中. Revolution is messy. People get left behind. 大魔王的角色极富有人格魅力, from breadmakers to breadwinners这句标语真聪明, 但也证明要争取男人真心加入女权运动中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们是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的既得利益者。ep4双方正面交锋,Phyllis真是聪明,立即从丈夫那里获取了扰乱对方情绪的能力。格洛丽亚作为较温和的女权主义者屡屡受挫令人深思。女权团体内部的分歧和斗争也很有趣。

55分钟前
  • Oswin
  • 力荐

靠这剧做女权启蒙,效果不会乐观,否则你看短评区点赞最多的热门,“女权不是平权”?什么玩意?这是给女权主义者的进阶版教材。凯特的原型人物,一句话概括:用她所有的聪明才智、实干与野心,在她个人的狭隘局限里打转。作为野心勃勃,甚至可谓有长远抱负的高知女性,长期被丈夫忽略轻视怠慢,她的一切能量都在伺机爆发,而最终找到了一个荒谬出口:心机算尽、调动一切资源,反对一个能让她自身的性别与能力获得公平公正生存生长空间的《性别平等法案》。斯坦纳姆、弗里丹、谢丽几位女权领袖的画像也很360度,你不断看到她们的彷徨和盲点。谢丽选举中,女权内部的龃龉和倒戈也给我们教训:不要与虎谋皮,跟权势男性谈团结、合作、让步与折中。谢丽说的对:权力不对任何事让步,如果不追求真正的平等,就要永远乞求男人,拾其牙慧。我对谢丽肃然起敬。

58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大魔王也要横扫电视圈啦哈哈哈哈哈哈,香蕉姐金牌辅助。还有罗斯拜恩…!姬爆了姬爆了。

1小时前
  • 野生动物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