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尼的录像带

剧情片其它1992

主演:亚诺·弗里斯奇,安吉拉·温科勒,乌尔里希·穆埃,Ingrid Stassner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播放地址

 剧照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2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3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4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5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6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3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4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5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6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7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8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9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3

详细剧情

  本片是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的“冰川三部曲”之第二部。少年班尼(亚诺·弗里斯奇 Arno Frisch 饰)酷爱观看录像,就连自己房间内也有一部摄像机。一天,他邀请了在录像店外认识的陌生女孩(英格里德·史塔斯纳 Ingrid Stassner 饰)回家共同观看他拍摄的家庭录像,在共同把玩一把土制气枪时发生了意外,班尼杀死了女孩,并录下了经过。几天后,班尼向母亲(安吉拉·温科勒 Angela Winkler 饰)和父亲(乌尔里希·穆埃Ulrich Mühe 饰)坦白自己的杀人事件,二人大吃一惊。父亲决定让母亲带班尼去埃及旅游,自己则留下处理尸体。问题是,班尼的罪行就这样消失无踪了吗?  本片获欧洲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西比奖,并被提名欧洲电影最佳影片奖。

 长篇影评

 1 ) 影像的力量

作为“冰川三部曲”之第二部,也是三部曲中故事性最强,主题最单刀直入的作品。

影片开始便是班尼珍藏的一段杀猪视频。这个视频的拍摄地在班尼父亲的农场里,14岁的班尼反复的观看着杀猪枪射入猪脑里一枪毙命的镜头,不断的倒带观看颇有后来《趣味游戏》的意思,哈内克对于观看者与影像之间的关系和反思贯穿于三部曲中。班尼痴迷于观看暴力影像,而自己也在房间里使用摄像机记录拍摄着生活中的点滴。他在录像店外搭讪到了总是在此驻足观望的女孩,女孩受邀来到了班尼家。班尼给女孩观看了自己最喜爱的杀猪影像,在观看过程中班尼同样不断倒带反复观看,不断在重复的暴力瞬间中满足自己的心理快感,这种对暴力影像的操纵感同样在《趣味游戏》中达到极致,只不过此片还是角色对影像的控制,而《趣味游戏》中则将对操纵,窥视暴力的权利以及反思对象丢给了观众,每个看电影的观众都成了此片中的班尼......随后班尼将杀猪枪递给女孩,但女孩胆怯的放下了杀猪枪,班尼嘲笑她是胆小鬼,而女孩也嘲弄班尼是胆小鬼。在如此刺激下,班尼向女孩的腹部开了一枪,女孩应声倒地并惨叫爬行。面对不断惨叫的女孩,班尼向她的头部开了一枪,整个世界安静了下来,班尼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暴力影像作品,他是演员,是编剧,是导演......

他冷静,淡然,有条不紊的清理现场,洗净布满血迹的衣服,在摄像机前将腰部的血迹涂抹均匀,仿佛鲜血与自己肉身的结合如同艺术品。随后他淡定的和朋友去夜店消遣,并在朋友家过夜,他没有丝毫情绪的波动,仿佛杀死的只是一头猪而已……第二天他剪去了长长的头发,留了一头接近光头的板寸发型。在理发前,理发师询问他是否确认要剪,理发师害怕班尼的父母接受不了。此时,这个冷静的杀人犯还是一个未成年的需要监护人监管的事实提醒着观众,这是一个牵扯众多的黑暗故事。

回到家的班尼被父亲强势的斥责他的新发型,并告诉他父亲讲话时不准走动,而母亲则坐在一旁保持沉默。此时,一个父权统领下的家庭状态慢慢展现出来,颇有后来《白丝带》的影子,不同的是班尼在父权压制的阴影下还多了现代化影像的侵染。班尼堂而皇之的在父母面前播放了自己杀死女孩的录像,他麻木的表情让人无法琢磨他的动机。父母知道了他杀人的事情,于是在客厅商量着处理尸体的计划,比如将尸体切成块状销毁……而班尼房间里的录像机记录下了父母谈话的录音。

影片后半段,班尼与母亲为了躲风头去埃及旅行,而父亲留下来处理尸体。大量母子两旅行的片段,暖色,充满自然美感的非洲景色和人文与班尼生活的钢筋水泥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比。而班尼与母亲用摄像机拍下了旅途中的一切,此时摄像机记录的美好与城市生活里记录下的暴力可谓充满讽刺的意味。可电视上无处不在的战争新闻和洗脑节目却依旧无法逃避,暴力始终没有离开过,暴力是人性中不可回避的元素,死亡本能,施虐与受虐,即便在风景如画的地方,依然无法回避,所以母亲在旅行的最后一天崩溃痛哭。用大量电视新闻中对战争的报道和暴力血腥画面的呈现来揭示生活中暴力无处不在的状态,这样的表现手法在之后的《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中达到了极致。

最后班尼将记录下父母关于如何处理尸体的对话影像播放给了警察看,他的父母被传唤至警局,班尼只是冷冷的对父母说了声对不起。到底是警察破案还是班尼自首,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这也不是重点。故事开始于影像,也结束于影像,杀人,处理尸体,破案,所有人的行为都被影像操控。《第七大陆》中失去信号的电视在此片中展现了它掌控一切的力量。

 2 ) 是反叛,还是批判?两者皆是。

看完一下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表达那种感受。只能说哈内克太暴力了!

在看到班尼面对那种绝大多数人都会惊错、惶恐、不安现场时的那种冷静,冷静到没有一丝波澜的超然时,一度认为这孩子已经失去了在他这个年龄对这个世界抱有的希望和期盼,只是在借自己的身躯在有生之年借这个世界来完成自己仅有的好奇和爱好,在此之外的其它都是漠然置之。

待看完后,觉着他只是在纪录,只想真实的用他的镜头记录在这个世界所有表象底下每一个真实的发生。这也是他向来不喜欢、也不去看,在他看来那些带有包装外衣的电视影像。

最终他选择将那个现场说出去,也是因为这个——既然在拍摄,既然在记录真实生活里的发生,那就不应该只留下可以看见的真实而抹去或消失不能被看见的真实。只要发生过,无论是什么,就不应该将其隐藏或消失。这就是哈内克的暴力!不从众于表象,就是要对这个世界发出他的反叛和批判。

班尼的原型就是哈内克,哈内克的内部就是班尼。

 3 ) 《班尼的录像带》:亲爱的,咱们的孩子杀人了,怎么办?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在这个越来越不安宁的世界,当然也孕育着越来越不安宁的孩子们。熊孩子年年有,这几年特别多。而比熊孩子可怕的,是熊孩子犯罪了。

最近大家不是在关注中国大陆会选送什么电影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吗?五年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爱》的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早在1992年,就创作了展现犯罪的熊孩子的生活状态的电影《班尼的录像带》。

其实我自己对迈克尔·哈内克电影风格的印象不是很好。除了这部《班尼的录像带》,我就看了《趣味游戏》。但至少《班尼的录像带》我还看得下去,《趣味游戏》几乎难以消化。虽然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以暴力元素著称,但他的电影里展现的暴力不惨痛,更没有快感,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感觉是“冷”,明明镜头展现的是施暴,镜头却比吃瓜群众还要冷淡,不直给、没有情绪表达,让看电影的你我找不到宣泄的出口。这种表现手法不可谓不高级,但没法连着看好几部,估计这么一来,下一回看迈克尔·哈内克至少要好几个月后了。

但明明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这么不受大众欢迎,我为什么还要说说他拍的《班尼的录像带》呢?因为这是一部关于病态少年的电影,而通过迈克尔·哈内克这么“冷淡”的镜头语言,这个叫班尼的熊孩子的形象就那么立起来了。 对于班尼形象特点的阐述可以参考后来在2011年上映的《凯文怎么了》。《凯文怎么了》也是聚焦于犯罪的问题少年生活状态的电影,而且片中的凯文和班尼一样,似乎都是“天生的恶魔”。不知道《凯文怎么了》在故事创作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是否借鉴了《班尼的录像带》。只不过,凯文也许因为受父母的文艺兴趣的影响,无论是宣泄还是施暴,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电影也在音效、色调、事物细节等等方面极力放大凯文的表现欲,到最后甚至将凯文的杀戮渲染得十分华丽;而班尼最让人汗毛直立的特点,是他居然能在作恶、宣泄后自然流畅地调整自己的声色,不知道他的过错的人,只看在人前默然淡定、爱摄像爱看录像的他,很难想象到他内心邪恶的一面,不仅电影中他的父母难以琢磨自己儿子的心思,连电影之外的我们想对他痛骂都无从入口。

更可怕的是,明明之前疏于沟通的父母出于对班尼的保护,又是帮他毁尸灭迹又是带他去埃及旅游的,可到了最后,这倒霉孩子居然还把之前偷拍的父母讨论如何处理后事的录像放给警察看,自首的同时还把父母也拉下水了!面对儿子的举动,班尼的父母不解地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班尼的父母不明白,作为观众的咱们也不明白,哪怕是从之前班尼日常的人际交往来看,咱们也只是看到了一个不太爱遵守规矩、但从不缺朋友的熊孩子而已。可是,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班尼走向了最后的这么一个不归路呢?

有些朋友说:“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管教的父母。”但是班尼这样的“熊孩子”在我看来,可能他天生就有着对恶的嗜好,家庭氛围、社会问题、客观困境只不过是后天的刺激因素罢了。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食梦狂人”)

 4 ) 三部曲中最好的一部

看了三天,终于看完了
奥地利导演麦克哈内特的冰川三部曲,拍得最好的是第二部《班尼的录像》其实三部电影都说的是同样的主题:沟通的丧失

越是接近越忽略了交流,或者说丧失了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对关注的渴望最终皆为泡影

《班尼的录像》中这种屏蔽无处不在。亲人们之间交流的平台完全依靠录像带,交易所构建的层次关系,传递的过程漫长而无奈。父母完全不知道也压根不想了解孩子杀人的动机,热心的毁尸灭迹希望保护孩子的努力就如同片尾新闻中嘲弄欧盟用自己的理解妄图化解三个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一样徒劳。

男孩是一个局外人,他的视线就如同贯穿全片的镜头一样茫然冷漠,无论是戏中还是戏外。

《班尼的录像》中的受害者,《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中的父女都是让人叹息的角色,平凡的让人想起来就难过。

岁月易逝,善待身边的人。

《第七大陆》看睡了,不提也罢

老头导演是一个敏感而又细腻的人,特写长镜头描绘的生活细节沉闷的让人无法忍受却又不由自主的去重新审视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生活片断,有功力。

唯一不满:新闻片加的太多了,功能完成就行了,老想让主题再放大,思想内涵再深刻些,烦不烦啊

无知者最有福。

 5 ) 圣母的泪水,微弱的光明

人生写的第一篇影评,严重剧透。

班尼成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可以随意的使用钱,因此他拥有完成行动的各项条件。他从电视媒体,录像带,电影里观看大量的暴力。他的父亲甚至带他去农场亲眼观看一只猪被杀死的现场,他拍下那个杀害与死亡的瞬间,他的摄像机如同他冰冷的心一般漠视死亡。这一切“死亡暴力的图像”如同洒落在桌上的牛奶一般,班尼用布轻易的擦去,与他擦去女孩在地上渗出的大量血迹一样,没有一丝畏惧。

只有当那个被他邀请到家里的陌生女孩,看着那个猪被射杀的瞬间而说出“下雪了”的时候,他(与观众一同)才意识到世界比他的注视要更加广大,天地因果的存在。但那一瞬并没有拨动班尼僵硬的心。而后他轻易的开枪(杀猪枪)杀死了女孩。剧本在处理那撼动人心的谋杀之后,轻快的描写班尼的行为,他没有恐惧紧张,而是先去吃了个甜点,画一会儿画,随意的翻看女孩的书包。间隙间才去处理女孩的尸体,与打扫屋子并无二别。他怕弄脏衣服,遂裸身处理完血迹,中途还跟朋友电话约着去夜店,他赤身裸体坐在镜子前打电话,他望着镜中的自己,看到身上沾到的血迹,甚至用录像记录下自己用手将血迹涂抹在身上。

而后班尼如往常一样出门,此时的观众知道班尼杀了人,而尸体还在家中。带着这个前提,观看班尼的行踪,他去寻找姐姐,是否是要寻找姐姐的帮助?而姐姐没在家,他晚上住在朋友家,欲言又止。在他的内心有一丝渴望想要坦白,但都无果而终。最终这一丝坦白表达在了他的头发上,他偶然路过理发店,进去剃光了头。此刻我们可以看出被暗藏在班尼心中的能量,那股杀了人之后在内心涌动的能量被表达出来。

之后的故事必然是父母该如何处理这件事。首先是母亲的遭遇,当班尼推门进来时,母亲正在插花,她看到班尼的光头时,惊讶的愣住了。而后是父亲一味的责骂,“你剃光头就像一个囚犯,你要做一个守规矩的典范”。。等等。盲目的道德与规矩的宣说,父亲的脑中充斥着无用的教条与管教,在这一番话中,他不曾有一刻关心儿子剃头背后的原因(剃光头这件事表达的如此强烈,确没有引起父亲的一点真正的关心)所以在厕所刷牙的班尼甚至不看父亲一眼,他满不在乎的在厕所里做自己的事,最后只对僵硬的堵在门口的父亲说了句,“我可以离开了么?” 剧本在此刻开始呈现出父亲之作风。

第二天,班尼在课堂上轻易的撒谎出卖朋友。紧接着回到家班尼将杀人的录像展示给父母。电影在此时直接呈现三个人面对谋杀录像的脸部特写。首先是母亲,她的反应来自本能与无助,惊恐的。而后是班尼自己,当画面里枪声响起的时刻,他眨了一下眼,过后他的鼻孔微微扩张,呈现出一种按耐不住的深藏的情绪涌动。唯有父亲是面无表情的,“正常的”观看,在第三声枪响杀死女孩时,他甚至都没眨一下眼。

夜晚班尼入睡后,父亲与母亲在客厅长谈商量对策。实际上仅仅是父亲在做极为理性的分析与一心要隐瞒事实并碎尸的建议。母亲的反应很有意思,她听着父亲给出的碎尸建议,竟然按耐不住的笑了。这是一种典型的笑,是对荒唐之极被揭露的时刻会发生的轻笑(这是一种人类的共性反应),她只是不断的表达自己的无能为力与对父亲的质问“你是认真的么?”。有意思的是,父亲提到“他们会认为儿子犯下这样的罪行,父亲也有责任”。这句坦白中即包含了剧作者的责问,也包含了父亲内心真正的病根:软弱与潜逃。

一个巨大的谎言即将展开,母亲带着班尼去了非洲暂时逃离,父亲要在这几天毁尸灭迹将这一切暴力与杀害雪藏。为了回到并维持表面平静的生活。对于所有剧本所指的当代“类似的范集体人群”而言这是一个无法脱掉的谎言的外衣,平静和需要维持的生活。

而后导演用大量的关系镜头拍摄 母子 在非洲。(之前的篇幅里,人物出现以单人镜头为主)来到一个落后的国家,以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游客的身份,观看(大量使用班尼的录像机素材)落后的景观:大巴车窗外到处在兴建的楼架子,贫穷的街道市场。母子住在一个高级酒店中,他们同一切旅游者一样的体验着消遣的时光,去海边游泳,逛名胜古迹,游玩娱乐设施。这期间伴随着一些旅游带来的轻快的愉悦,同时安插着几处远远的母亲与父亲的不为人知的通话。随着几天的游玩好像那桩杀人事件就这样快遥遥远去了。

在非洲待得最后几天里,忽然有一天,如前几天一样母子同躺在一张床上,儿子在轻松的看着电视里的歌舞节目。忽然间在这表面的平静里,母亲按耐不住内心的涌动,留下眼泪。

此刻是电影最为触动人心的时刻,因为这一切的谎言里终于流露出了真情。只有母亲伤痛欲绝的眼泪才在男孩心中浇灌了良田,唯有此刻是整个电影救赎的刹那。男孩在一生的骗局中,在父亲的谎言,上层阶级的富裕物质条件里,在电视媒体泛滥而轻易呈现的暴力中,终于遇见了柔软的真心颤动的时刻。此刻麻木与欺骗的外衣终于被撕开一道裂缝。悲伤,恐惧,懊悔,一切善的根性在母亲绝望的嚎啕大哭中赤裸的呈现出来。

有意思的一条暗线是光明与黑暗,当母子第一次睡在非洲酒店的床上时,儿子因为房间里光太亮而睡不着。母亲说要不要把窗帘拉上,儿子说不用。此刻的光,使班尼无法在黑暗中(他的房间里无时无刻不拉着窗帘漆黑一片)入睡的光,如同他几次看到家里墙上的那张小小的圣母相。是圣母(他的母亲)带来的光,是悲伤的眼泪中闪耀的同情与真心涌动的光。

电影在这一点光之后便迎来了光明,班尼回到家中打开自己房间,窗帘都被拉开了,房间中呈现出完全的明亮,班尼自己也没再关上窗帘。

此后迎来了电影最为关键的第二处对谈,当父亲处理完一切,来到班尼的床前,问他:我就是想知道一件事。

父亲:“为什么?”。

班尼:“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想知道那是怎么回事。”

这一句台词涵盖了整个故事所有的质问:一个少年,在一个麻木(父亲的一味教条而无真心交流)与谎言(父亲的谎言),纵容(父亲给予的所有物质财富,一个少年的经济自由),充斥无足轻重的影像暴力的环境中放肆的长大后,所给出的一个杀人动机的答案,仅仅是轻轻的一句:“我只想知道那是怎么回事?”

这里面包含了未成年的单纯成长与整个社会家庭教育的失语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随后电影进一步的将那被所有人认为的与自己无关的影像暴力附加在主角自己身上。

班尼用录像机记录了父亲当晚的罪证并交给警察。在最后一个画面中,观众从电视机里看到班尼一家在警察局被带走的画面。那些媒体里要遥不可及的暴力,那些好像只在屏幕里发生的暴力,与自己无关紧要的暴力,终于落在了自己的身上。自己也最终成为了影像中的那一场暴力。

当然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部弑父的电影。

2021/3/2

上海

 6 ) 一点分析。

Benny生活在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常常租赁大量有关于暴力的电影录像带,也喜欢用自己的摄影机拍摄暴力景象,并反复播放暴力的桥段。影片从Benny拍摄的一段杀死猪的影片开始,并反复播放了猪被枪杀死的那一刻。影片的惊悚的高潮开始于Benny音像店门口遇到的一个女孩。Benny将女孩带回家,给她播放了杀死猪的影片,并在给女孩展示了那把杀死猪的枪时,杀死了女孩。然而,Benny从处理尸体,到向父母坦白,到埃及旅游,再到向警局承认罪行,Benny,一个少年,从未表现出一丝的慌张。Benny在杀人后的心理和精神的稳定,便是本片最值得关注的特点。

首先,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看,Benny的人物塑造比较立体。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分析主人公班尼,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行为和动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本尼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正在与无聊感和对生活的不满作斗争的年轻人。从Benny的房间中电视,录像机,和大量录像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Benny是一个对视频技术和拍摄痴迷的人,也能看出父母常常满足Benny的物质需求。Benny每日都把自己沉浸在房间里,通过观看新的暴力电影和自己的片段消遣。Benny并没有在学校和社区与他人有很强的联系,and父母为他提供的更多是经济支持。因此他对视频的痴迷和对拍摄一切的渴望可以被看作是他逃避世俗现实和寻找某种意义上的一种方式。Benny不断地观看他那段最喜欢的杀死猪的影片,从中获得快感,以至于他对暴力和死亡产生了麻木,这或许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心理疾病的症状。Benny在杀死女孩后,不仅没有表现出慌张,还悠闲地吃东西,打电话,听摇滚乐,用摄影机拍摄女孩的尸体,并把血液抹在自己的身上。对于Benny来说,死亡似乎是一种值得被影像记录的美学。他倾向于把人和事件看成是电影中的情节,并倾向于把他人物化和非人化,这表明他可能患有缺乏依恋和缺乏移情能力的问题。

同时,影片的cinematography对塑造Benny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状态起到了较大帮助。整部影片的视觉可以被分成两个差异较大的部分:一个是在阴冷的奥地利,另一个是在温暖的埃及。奥地利的部分以冷色调和高对比对为主。在Benny的家中,影片只使用了单点光源,从单个方向投射硬光在环境和人物的脸上。房间的环境因此显得十分昏暗,让人感到窒息。此外,Benny和他父母的脸会被单点光源营造出有强烈对比的光影。在Benny和父母坐在家里餐厅一起吃饭,和对话时,影片把单点光源移动了至了头顶。人物的眼睛都被处于阴影之中,而仅有额头和鼻子反射着顶部的光源。这种如Francis Coppola的《教父》的打光方式,能很有效地突出人物的神秘和压力感。此外,影片极力避免了使用广角镜头拍摄远景,而是尽量地利用了中长焦镜头所带来的压缩感。在中长焦镜头的成像下,环境和人物主题都会在视觉上压缩得更为紧致,and物体之间的距离也更为接近。这样的压缩感能很有效地创造出狭小的空间,并营造一种压抑的氛围。而这样的高度压抑的环境整反映了Benny生长的环境的内心活动,可能是导致Benny孤僻和冷漠的关键因素。然而,当Benny和他母亲来到埃及旅游时,整个画面转向暖色调,形成较大反差。尽管影片仍然主要使用了中长焦镜头拍摄Benny在埃及的生活场景,埃及其广阔的沙漠和城市,仍能表现出与奥地利全然相反的气质。

总结,Benny's Video的人物塑造是丰满的。Benny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很容易从他在犯罪前和犯罪后的各种行为的细节中看出来。同时,摄影所营造的Benny生活的压抑的环境和气氛,更能暗示Benny形成心理和精神问题的部分原因。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帮助,Benny的形象将会薄弱不少。

 短评

哈内克是变态,鉴定完毕。

5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还行

t682766d2 终于续期了,胡锐!!!

6分钟前
  • 李和百万幽魂
  • 还行

或许是部传播学电影。媒介(摄像机)首先作为界面,被用来拓展电影表现形式,是一种媒介自反;作为“窗口”的媒介展示超真实的世界,人被暴露在拟像化的现实之中,对暴力习以为常,而媒介展示的暴力对人的消解又与现代人的冷漠无情自私等绞缠在一起,互为因果。暴力养成于此,后根植于人。

10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哈内克早期的[班尼录影带]极好地反映了他的冰冷风格和后期的主题,例如暴力的毫无来由和父辈对子辈罪行的遮掩。然而它最好的地方在于对影像与真实之间吊诡关系的反思:一方面影像的"假"让人与现实混淆,并促成了暴力的产生;另一方面影像却无比真实地记录了罪行。唯一不成功地是片子里浓浓的劝世意味。

12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如果说《隐藏的摄影机》的暴力是“看不见”但无处不在的,那么,《班尼的录像带》的暴力就是“看得见”而且随时会发生的。哈内克以冷酷的方式审视着这个世界:暴力,就是这个世界的潜意识。

17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靠,哈内克真是太变态了,前半小时的折磨感真是比隐藏摄像机更厉害。。论折磨观众无人出其右。。当然后半段有点跟不上的样子。。呃,原来这就是趣味游戏里面的变态少年之一啊,演变态有一手。。。

2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传媒中的暴力本质与人类心底的毁灭欲连同性欲的满足,哈内克所探讨的内容与柯南伯格的《录像带谋杀案》近似,同样涉及‘暴力“然而与柯南伯格的极端血腥大相径庭,利用画外空间和监视器内的镜面镜头对画面造成大量的留白,类似加缪《局外人》的人物形象,”门框“象征着封闭、压迫

27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家庭关系的梳理、时常观看的B级电影、不见阳光的房间、父母夜晚的声音、爷爷的葬礼、杀猪的录像、姐姐的欢乐与自己的孤寂,共同构造了班尼的变态!

30分钟前
  • 雕刻时光
  • 推荐

8.0/7.2 片中人物突发的暴力,突发的情绪,简直令人来不及做出相应反应.

33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窃听风暴的爹,铁皮鼓的妈,生了个老无所依的儿子。录像部分很好。偷拍戏可以有很多的启发。想起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秃先生。

38分钟前
  • 内个死猴子
  • 还行

哈内克在拍冰川三部曲的时候,肯定内心在高呼,中产阶级去死吧!!!!

39分钟前
  • 喜上眉梢邪王子
  • 推荐

镜头用意有的地方过于明显而显得愚蠢

40分钟前
  • hitlike
  • 还行

一口气看完压抑得有点想吐,自毁倾向又要爆发....................

42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可以和《录影带谋杀案》与《死亡论文》一并看作“暴力影像三部曲”了。哈内克塑造的班尼这个角色没有有一丝一毫的情感,似乎将杀人看作了游戏(此后的[趣味游戏]也是其变奏)。无处不在的录像带和电视广播媒介(贯穿“冰川三部曲”始终),各种“框中框”(画框中的播放屏幕)与镜面反照。吊诡的是,录像带既诱发了冷漠与暴力,同时又记录并促成了对暴力的惩罚。中产阶级的优越感、隔膜感与无视他者痛苦的心理亦由母子二人游览埃及时所拍摄的录像彰显出来。哈内克对画外空间的运用功力炉火纯青,特别是对杀人场景的呈现方式——通过画面中的录像监视器呈现,而受害者却始终在画中画的画外,那一声声的凄厉惨叫更能震动观者。杀猪(让我想及[老无所依])的录像段落在片头与片中均有倒放或慢动作,凸显了操控/游戏心态,及逝去生命的无可挽回。(8.5/10)

4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评分:B 哈内克恐怕是在世导演中气质最接近哲学家的,从职业生涯初期开始,他冷峻克制的镜头语言,就不停在挖掘恶及伦理秩序的冲突。放弃庸俗人道主义的立场,而是朝人性深处去窥视。这使得他注定比同时代其他导演站在更好的视点上。

47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不咆哮的野兽。

51分钟前
  • 麦兜
  • 推荐

主题先行,意识形态大过叙事内涵。我依然觉得这种题材并不适合用电影,这种无法确保观众注意/关注某些重要信息的表现方式来承载。

53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7/10。如[伊甸湖][男孩不哭][晨曦中的女孩]告诉我们庇护罪行的平庸之恶远比极端之恶危害性更严重,侧旁敲击的信息处理不带主观。哈内克师承布列松的真传:主人公日志式的叙事方式,离开情节的视点与画外音铺陈(录像中气枪杀人),景框静止,演员无表情,暴力无动机,冷白色的置景构图投射内心的压抑。

5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C+ / 录像带本应是媒介伦理探讨的中心,但这一元素又总是游离在表面,因而态度也显得有些暧昧不明。没有《趣味游戏》般的压迫感,更没有将对媒介与人性的质问由表及里地撕开。不同介质的变换建构了错落重叠的叙述者,教堂管风琴段落极佳。这几天觉得哈内克某种程度上有点像安东尼奥尼。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冰川三部曲之二 哈内克对犯罪语境中家庭伦理关系可能性进行探讨 班尼行为的奠基 在起首杀猪及美式恐怖片录影带中已给出暗示 片末的父子对话也印证这点:杀人纯粹出于好奇 在此人与猪之间并无区别 用前三分之一来压抑 到录像带里三枪响过 再到家庭讨论尸体处理 直到最终逆转 情感起伏如脱缰野马 不错看

1小时前
  • 文泽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