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糖人

记录片英国2012

主演:Stephen 'Sugar' Segerman,罗德里格斯,马利克·本德杰鲁,Dennis Coffey,Mike Theodore,Dan DiMaggio,Jerome Ferretti,Steve Rowland,Willem Möller,Craig Bartholomew Strydom,Ilse Assmann,Steve M. Harris

导演:马利克·本德杰鲁

 剧照

寻找小糖人 剧照 NO.1寻找小糖人 剧照 NO.2寻找小糖人 剧照 NO.3寻找小糖人 剧照 NO.4寻找小糖人 剧照 NO.5寻找小糖人 剧照 NO.6寻找小糖人 剧照 NO.13寻找小糖人 剧照 NO.14寻找小糖人 剧照 NO.15寻找小糖人 剧照 NO.16寻找小糖人 剧照 NO.17寻找小糖人 剧照 NO.18寻找小糖人 剧照 NO.19寻找小糖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52

详细剧情

  罗德里格斯在上世纪70年代发行过两张专辑《Cold Fact》与《Coming From Reality》,在南非有超过50万的销量且知名度可与滚石乐队相提并论。但与其他知名的美国歌手不同,南非的歌迷得不到任何一点关于罗德里格斯的信息,除了专辑歌曲之外唯一能了解的只有专 辑封面上一张并不清晰的相片。两张专辑后,他好像也就此销声匿迹。  对于在南非的辉煌成绩,罗德里格斯其实并不知情,他在美国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没有知名度,专辑销量不佳,被唱片公司抛弃,曾经一度做着装修屋顶的体力活…… 南非开普敦一家唱片店老板斯蒂芬与音乐记者克雷格听到罗德里格斯在舞台上奇特自杀的传闻后展开调查,寻找小糖人之路就此开始,一段神秘的传奇故事就此展开……

 长篇影评

 1 ) 从《寻找小糖人》展望21世纪商业纪录片发展趋势

   电影史之初,卢米埃尔兄弟曾断言电影是项“没有未来的发明创造”,从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这是因为他们拍摄的纪录片在内容与形式上日渐重复,没有及时创新,因而再也无法引起观众的兴趣。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去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寻找小糖人》(Searching for Sugar Man)的分析,得到对于21世纪的纪录片发展趋势的展望,全文充当抛砖引玉之用。
    对于《寻找小糖人》的独特之处,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起。
1、故事片的讲述方式
    在本片里,瑞典籍导演马利克•本德让劳尔(Malik Bendjelloul)讲述了一个被埋没的音乐天才罗德里格兹又重新被世人关注的真实故事,导演采用的是悬疑片通常会采取的递进式叙事结构,按照线性的时间进程进行推移,使这次《公民凯恩》式的探求沿着时空维度来结构全片。
    本片基本遵循了好莱坞故事片常常采用的三幕式故事讲述模式,即“建置-对抗-结局”的方式 ,这样的结构方式不仅对于剧情片而言是适用的,而且当纪录片也采用这种方式时,也非常有利于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点的展开。近年来大多数斩获国际大奖的纪录片,大多不是仅仅因为主题的深刻与激昂,而往往是由于它们采用了这种故事讲述方式,带领观众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旅程 ,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比如《生于妓院》(Born into Brothels)、《超码的我》(Super Size Me)、《不可击败》(Undefeated)、《华氏9•11》(Fahrenheit9/11)及《海豚湾》(The Cove)等等。
    影片一开头,史蒂芬•西格曼(Stephen Segerman)驾车行驶在山路上,他的歌声应合着车内音响播放的《小糖人》(Sugar Man)的旋律,并且告诉了我们有关他的绰号“老糖”的来历,这个称呼与罗德里格兹的关系带出了全片的叙事动机——追寻罗德里格兹的传奇人生。传说中的他的惊世骇俗的死亡方式令人啧啧称奇,这个在舞台上自焚的神秘人的人生真相到底是什么?
罗德里格斯在最初出道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导演本德让劳尔缺少1998年之前有关主人公的真实画面资料,根据导演接受媒体采访时的阐述,导演表示自己由于受到2008年动画片《和巴什尔跳华尔兹》的启发(对于此片是否属于纪录片的范畴,曾引起学术界的热议),采用了动画的方式再现了罗德里格斯过去在底特律的生活场景,这段画面穿插在导演一开始对他的首张专辑《冷事实》(Cold Fact)的两位制作人丹尼斯•科菲(Dennis Coffey)和迈克•西奥多(Mike Theodore)的采访中,此外,还用长镜头拍摄这个城市诗人孑然一人行进在小镇的街道中的场景,怀旧的色调与他的那首《小糖人》的旋律把观众带到了他最初追求音乐梦想的日子里。
    然后,导演采访了当年的酒保和瓦工,他们回忆说当年的罗德里格兹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而这个观点也在丹尼斯•科菲的叙述中得到了证实,这样的叙述看似只是对他当时生活状态的回忆,实则与本片后面他目前的生活方式遥遥相望。接下来,导演来到了罗德里格兹第二张专辑《从现实来》(Coming From Reality)的制作人史蒂夫•罗兰(Steve Rowland)的家中,他为本德让劳尔展示了罗德里格兹当年的照片,并对他的才华予以高度评价,他播放了他认为《从现实来》这张专辑中最为悲伤的歌曲:《因为》(Cause)。这首歌叙述的是一个在圣诞节前两周丢掉工作的人的苦闷,而这也正是罗德里格兹当年在公司录制的最后一首歌,这首歌的歌词也真的成为了他命运的预言。
镜头转至南非开普敦,导演进一步对他的专辑传播到遥远的南非的原因再次设置悬念,没有在美国得到关注的罗德里格兹的音乐居然在南非收到疯狂追捧,这样的现象自然也会让观众愈发感到好奇。罗德里格兹在南非的影响之广,但最初却是以盗版的方式进行传播,除了他在专辑封面上的头像,他的忠实爱好者们甚至对他本人依然是一无所知。
音乐人威廉•莫勒(William Moller) 回忆自己第一次听到《I Wonder》时所受到的震撼,罗德里格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开启了民智,那些想要逃离工业化城市、追求自我的歌词,被南非受到政府压制的人们赋予了反体制的含义。他们齐声高唱着他的歌曲走上街头,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自由运动”。
导演采访了音乐记者克雷格•巴索罗缪-史其顿,他回忆道,当时国家所有事情的目的都是保护种族隔离制度,而这张专辑,把压抑的民众解放了,他的歌曲成为“自由运动”的圣歌,也正是由于他的音乐,带动了南非的音乐革命,歌手们利用自己的嗓音唱出对政府的不满。采访至此,画面中想起了他的《反体制蓝调》(Establishment Blues),画面中是当年民众反抗的资料片,或黑白或彩色,都充满了激荡人心的力量。
导演再次建置悬念,让“老糖”现身讲述他当年听说罗德里格兹在美国名不见经传时的心理震动,这引发了他的兴趣,促使他试图从罗德里格兹的专辑中寻找少得可怜的信息。克雷格•巴索罗缪-史其顿讲述了他自己听来的一个关于罗德里格兹自杀的故事,但随之而来的诙谐的音乐似乎在暗示着并不是罗德里格兹的真正的结局。
96年,南非的发行公司在正式发行《从现实来》时邀请史蒂芬•西格曼撰写专辑的小册子,他在这些文字里提出寻找“音乐侦探”的想法,而克雷格•巴索罗缪-史其顿恰好看到这份小册子,自告奋勇地成为了“音乐侦探”。他对真相的追踪从罗德里格兹的专辑的版税的去向开始,他替导演对观众提出这个疑问:如果罗德里格兹死了,那么,他的钱到底落入了谁的腰包呢?这样敏感的话题,可想探究的难度有多大。几家南非发行公司的高层都把矛头指向了发行了罗德里格兹两张专辑但当年在圣诞节前与他解约的苏赛克斯(Sussex)公司的前老板克拉伦斯•阿凡特(Clarence Avant),面对质疑,他强调自己的公司已经倒闭了,并且表现出恼羞成怒的态度。人物真相只有当一个人在出于压力之下做出的选择时才能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该选择便越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本性。 而在这段采访中,人性中对于金钱的追逐暴露出来,这也与影片后面对于罗德里格兹及其家人对于金钱的态度截然不同。
这条线索断开后,观众的胃口又被吊了起来,但问题得到了解决,克雷格•巴索罗缪-史其顿恰好在一次聆听《内城布鲁斯》(Inner City Blues)时偶然注意到了Dearborn这个地名,他在黄页中找到了它的所在地是底特律,他联系到了迈克•西奥多,一切真相大白,罗德里格兹根本就没死。
接下来,罗德里格兹的大女儿伊娃回忆起了当她看到那篇关于寻找他父亲的报道时的情景,在这个铺垫下,男主人公罗德里格兹终于以现在进行时的状态出现在影片中,出人意料的是,出现在镜头前,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个愤世嫉俗的人,而是一个温和平静的人,由于生存状态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本质显现,当一种社会环境造就了人的特殊存在时,这种显现就带有明显的文化内涵 ,他以这种不卑不亢的精神面对生命中的成败得失,纵使被音乐工业暂时抛弃,但他的精神还在,他充分将艺术修养的培养放置在陪伴女儿们长大的过程中,甚至表达了对于在常人眼里辛苦低卑的体力劳动的热爱。
女儿回忆了1998年3月2日,全家陪伴罗德里格兹前往南非演出的经历,画面是动画片与家庭DV的结合,导演用简洁的方式提供给观众清晰明了的信息,而后面演唱会的盛况则剪辑了当年的演出纪录片,他说,“谢谢你们让我活着”,歌迷们唱着他们早已烂熟于心的歌,五千人的演出场激情洋溢, 最后,画面上是演唱会实况的升格画面,观众泪流满面,伴随着画外音的叙述,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家”,这次一次独一无二的演唱会。至此,导演已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把历史影像与现实画面相结合,将前两幕应完成的内容交代清楚了,因果、时间及空间,对于纪录片的重要性不亚于剧情片,随意拼凑的事件不会成就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而本德让劳尔却成功完成了纪录片对于叙事完整性的实现。
这部纪录片甚至还有一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尾,对于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而言,讲好故事的要素包括: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强大的戏剧张力计一个令人信服的结局 ,而这三者都被包含在了本片中。在结尾里,罗德里格兹的大女儿伊娃与演唱会的一位保安喜结连理,罗德里格兹当了外祖父,我们还知道,1998年,他在南非举办了6场演唱会,门票都被销售一空,当然,导演不忘借助被访者之口再次提出版税的问题,并以暗示他将回归平凡生活的歌曲《我要逃离》(Rodriguez I'll Slip Away)做结尾,在他和家人看来,他的南非的演唱会上的火爆也许是一个美丽的梦,生活还要继续,他们不会沉迷于此。背着工具包的罗德里格兹在横移镜头的跟随下一直向画面右边走,这与影片开始他向画面左边走的情景形成呼应,似乎在向观众告别,他的双面生活又将继续了。
2、音乐先行
从电影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听觉的加入开创了爱森斯坦所说的“感官合成”(synchronization of senses)的可能性,积极影响观众对影像内容的诠释。按照美国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对纪录片的分类方式,本片属于策略式纪录片,因此,导演必然会在提供采访实录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诉诸观众的情感,在本片中,罗德里格兹的音乐之旅是表现的重点,因此配乐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音乐几乎贯穿了整部影片,在每段故事的节点,几乎都有符合叙事内容的音乐适时响起,这不仅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作用,更是对罗德里格兹的音乐成就的极大肯定。
    而当本片获得奥斯卡奖项之后,不仅影片本身引起了观众们观影兴趣,连他的音乐也再度得到了传唱。索尼旗下的“传奇”(Legacy)发行了影片的原声专辑,里面收录了他在40多年前录制的14首歌,这张专辑获得了比影片更为广泛的传播。
类似的纪录片,还有日本NHK拍摄的《Another Hey Jude》,1989年年底,在天鹅绒革命胜利后的捷克斯洛伐克,到处都能听到披头士的名曲《Hey,Jude》,影片探索的主题也是:为什么这首歌会在“布拉格之春”时,如此受捷克人的青睐?
    这种“经典歌曲背后的故事”式的纪录片,是一种极佳的拍摄素材,全球被广为传唱的优秀歌曲非常之多,其中的许多歌曲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都发生了一些或有趣或离奇的故事,希望纪录片创作者们可以充分利用好这块素材宝藏,创作出更多的优质纪录片。
3、致敬真实电影
    真实电影(Cinéma vérité)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代表人物是人类学电影工作者让•鲁什,这一风格的名称源于他的作品《夏日纪事》的副标题“真实电影的一次实验”,这部影片表达了新的纪录片观念,即纪录片创作者应积极参与被摄者的生活,促使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与同时期在美国兴起的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有着明显不同。
虽然真实电影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纪录片形式,但是对真实电影风格的延续的纪录片,已经成为目前全球纪录片创作的主流倾向,近年来引发观众关注和学界热议的影片几乎全是这种形式,比如埃罗尔•莫里斯的《细细的蓝线》、奥利弗•斯通的《刺杀肯尼迪》、摩根•斯伯力克的《超码的我》及迈克•摩尔的《华氏911》和《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在这些影片中,导演都不再仅仅充当纯客观的“隐形人”,而是积极参与到拍摄过程中去了。
    其实从弗拉哈迪的“搬演”开始,许多纪录片的导演都在拍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观众的情感体验,真实电影的特点之一就是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意志,本片贯穿始终的就是对于罗德里格兹的敬意,而音频被索尼电影公司发行之后,获得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奖项,罗德里格兹的音乐终于真正得到了全美的关注,他在美国的演艺事业完全复活了,这也是真实电影所追求的对于现实的干预所产生的效果的表现。更何况,在片尾的演职人员表里,导演的名字也出现在了演员的行列中,这更能直接体现导演的意图,这样的干预影片内容的方式,相必将是将来纪录片的创作趋势之一。
   
   从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纪录片发展现状而言,纪录片与故事片相比在产业方面几乎处于边缘状态 ,纪录片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迫在眉睫,“纪录片是最好的电影”,虽然纪录片有着各自各样的局限,导致其无法在叙事和蒙太奇语言上有重大突破,通过对于在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的纪录片的研究,可以吸取成功作品的经验,力求纪录片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可以不断提高,以实现纪录片的繁荣发展。


本文已收录至《“纪录片中的中国与世界”——首届高校主题学术论坛论文集》2013年11月。

 2 ) 传奇是制造出来的,是他耕种的一生让我感恩

往常看到这样的电影肯定会第一时间感叹罗不可思议的故事,感叹一个用音乐温暖人心的艺术大师与众不同的生活。但今天看到结尾,穿插着一首《你的苦恼》,于是反复沉吟歌词中,他告诉你揭示你但一点都不难接受,他的从容也让你从容,他接受生活,接受不愉快,接受音乐才华的结束也接受回味式的分享,就算和多年来从未蒙面的无数激动不已的粉丝见面,也依然没有显露灼人的星光。天知道那个时代的南非人们是有多感激这位身世迷奇的大师,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就算后来这么意外的知道了自己作品的影响,有那么多人为他而惊叹, 甚至将他捧至猫王之上,也并未让他的生活从此万象更新,他还是一样,乐意分享过去的自己,也乐意回到自己现在的生活。于是比起音乐才华更让人感动的是他的朴实与从容。他只是踩着生活的节拍在释放自己,用音乐或者双手,他都乐于感受。 想想却发现,其实这样性格的人身边也有。
所以,我是想起我爷爷了,才会有这么多想写的。回想起爷爷的时候会发现他让人心酸的善良,他对待我们时的慈爱和罗是那么相似。罗曾经写出自己再也不能超越的音乐,也从不放弃自己劳苦的生活;而我的爷爷,也养大不再属于他的子女,耕种了几十年的田地,直到七十多才肯停止对儿女们的输送,后来加入花鼓队全心去追求他自己的爱好,但也只持续了两年不到就结束了整段人生。我不只一次崇敬的回想爷爷,他的不假外求他默默却又几十年如一日般耕种生活的热情,是任何时候的我都不曾有的,我真是幸运能有这么一个爷爷。所以,咀嚼到电影结尾的时候,我才恍然觉得这样传奇的一个人物,其实也就是一个父亲,一个蓝领工人,一个持续的默默的热爱自己生命的人。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人。虽然越发难得。而音乐,让罗的热爱也温暖了无数人。包括现在的我。

 3 ) 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啊

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念叨这一句话。是啊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啊。

老糖建了一个网站,为了了解一个素昧谋面、却对他对他的国家影响巨大的歌手。他以为他死了。一切都是传闻而已,连老美都不了解的歌手,他又了解多少?
如果说励志,老糖才叫励志。说简单也简单说困难也困难的事儿,又有多少人真的下功夫去做了呢?他做到了。
老糖半夜里接到罗德里格兹电话的那段太神了,悬疑片突然摇身一变成了励志片。他知道那是他,他在唱片里无数次听过他的声音。在那一刻我热泪盈眶。
别说我矫情,生活可不就该这样子?平凡是多数人的状态,贫乏却是可以改变的。对老糖来说,追寻一个自己喜欢歌手的下落只是平凡生活之外的一种乐趣,它是生活的一味调料——它让平凡的生活并不显贫乏。

罗德里格兹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呢?
年轻时去酒吧卖唱、被挖掘出唱片、沉寂、去工地打工。南非的传奇更像是走得一遭狗屎运。可贵的是这泡狗屎没有把他砸昏头,他还是像过去一样静静地生活在底特律。要是谁有一天指着一退休老工人告诉我,“嘿你知道么,这大爷在南非开国演唱会专辑卖了几百万张”,我可不信。
可生活不就该这样子么?你默默地做过一些事情,因果轮回,也许有一天你会有意外的回报,也许一辈子也没有。暴发户可以是状态,但不能是心态。

电影里有个场景,一份报道上写着——
American zero,South African hero.
配图是年过中年的罗德里克兹手戴着墨镜,手拿吉他。
生活就该这样子嘛,zero代表了平凡的状态,hero却是不甘贫乏的心。

 4 ) 他在走路,就真的只是在走路而已

   他走路缓慢,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在冰天雪地里踉跄而行。他在走路,就真的只是在走路而已,眼睛往下看,认真得好像在完成一件任务……这是电影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镜头,这走路的姿势一下子吸引了我所有的注意力,就觉得他与常人不一样,看完电影,他的确不一样。

  过生日希望收到满满的生日祝福,遇到困难希望身边的朋友能关心帮助…一个人,总是或多或少的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赞美,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生下来就在为他人而活。明明家里闹不和偏要人前秀恩爱,明明对某些问题不明白偏要装作自己海纳百川,明明讨厌极了上司的嘴脸偏要低头哈腰的完成任务……因为我们太在意别人,所以我们失去了自己。

  罗先生相反,他选择做自己。他穿着燕尾服去当木工,他带着孩子去有钱人才会去的博物馆,他告诉孩子别因为自己是穷人就觉得有些事不能做。当他从木工变成巨星的时候,他在台上从容的唱着歌,当他以巨星的身份回国后,他又从容的继续当木工。作品不被大家接受的时候他是那个样子,被万千狂热的歌迷深爱的时候他还是那个样子,外界潮起潮落,独留他风平浪静。失去什么或者得到什么对他来说是一样的,他就这么走着,按着自己的步伐。他的安宁让我也跟着安宁。

  一个人能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已实属可贵,罗先生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传奇经历能如此云淡风轻的一笑而过,更可贵。要怎样充盈的内心才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或许,那是当一个人简单到极致的时候。

  他在走路,一条漫长而又孤独的路,可他就只是在走路而已。

 5 ) ¨I talked to Jesus at the sewer¨

人们总是强调他在南非创下的辉煌,“他比猫王还红!”“滚石比他差远了!”


可是我觉得他之前和之后的生活更像一个传奇,穿着燕尾服做最苦最累的活,唱完万人演唱会,回家继续修剪草坪做苦力。人们都说,他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可是他的生活毫无改变。他在没有人知道他的时候,身处完全的贫困,搬过25次家,经常家里连卧室都没有。可是他仍然带孩子们去博物馆和美术馆,让他们欣赏文化中最好的那部分,让他们知道在内心可以和有钱人平起平坐。

红了以后,他继续住在他那所破旧的,住了四十多年的房子里。朋友们都不相信他能这么轰动,觉得他那些演出照片是PS的。

他面对镜头的时候局促,羞涩,完全不会说点什么巧妙的话显示自己,或者再创造一点神秘的迷雾,他甚至不掩饰自己的羞涩。

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啊,他们贴近大地,贴近所有人,他们的谦卑和真正的高贵一样稀少珍贵。大部分人都在努力成为别人的焦点,努力显得与众不同,努力活得有优越感而超越众生,努力跳出所有陈规陋俗而不用受到拘束。而Rodriguez明白艺术家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一样要组织家庭,带孩子,做繁重的工作,在社会规范内行事,过平凡人的人生,他或许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他可能就是觉得自己顶多有更多的话想唱出来。

真正的艺术家孜孜以求,从生活中的各各方面搜索素材,将一切转化成创造的源泉,像科学家那样严谨,寻求表达的最佳形式,又像个建筑工人那样勤勤恳恳,那样朴实,这样坚持上二十年,三十年。

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了,一个十分平凡,也让人感动的奇迹,而人们只看到那个让人泪流满面的瞬间。“我在下水道对耶稣倾诉”,其实就算那个结局的瞬间没有来,耶稣也听到了,一直都听到了。





 6 ) 小糖人 你没化

那年你应该岁数不大 背个吉他像个游魂 徜徉在底特律某条街道上
大雪遮住了一切 那些丑陋的建筑 破败的街区 肮脏的勾当 遮不住你的穷困与希望
你忙着讨生活 你去给人修屋顶 你还得做些粗活累活混口饭吃找个地儿睡觉
可你还有梦想 你得玩吉他 你要创作 你想写点自己的东西说点想说的事儿
你是否经常饿着肚子弹琴唱歌 就像我和哥们吃着拉面谈着理想一样可笑

你乐意去各种各样的地儿演出 哪怕是同志酒吧 招妓酒吧 摩托车手葬礼
你是否在等待一个机会 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去做一张刻着自己名字的CD
对于这个世界 你是否也会感到失望
你看到冰冷的政治 爱情的谎言 可耻的背叛 人类无止境的贪欲
音乐是你批判的堡垒 吉他是你愤怒的枪
可你大部分时间默默无闻 渐渐被人遗忘 甚至人们以为你自杀

你经常失业 朋友很少 你似乎只能在下水道对耶稣倾诉 不止是教皇连酒保也会说管他屁事
你爱过一些姑娘 可那些姑娘不爱你 她们也许更爱慕钻石豪车和高级酒店的超级大床
只有音乐是你的朋友 是你的精神伴侣 只有吉他是你最忠诚的狗 它陪你喝酒
那个走入生活死胡同的街头男孩其实并不孤独 因为你内心本身便充满爱与包容

你没成Bob Dylan 可你是Sixto Rodriguez
你在美国是个销量6张的蹩脚歌手 可你在南非比猫王还牛逼
你的东西在美国无人问津 可你的思想漂洋过海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和音乐
你没有千万巨款 可你是个精神世界的超级富豪
你在某个破烂不堪的酒吧被人嘲笑 可在地球的另一端你享受了无冕之王的礼遇
你不是一个电视里的完美人物 可你是个低调谦逊努力的好爸爸好丈夫
你奇迹复活功成名就 可你还是那个超级大床都不敢睡的蓝领工人
你是真正的艺术家

这个世界不是所有的人都追求名利
这个世界也不是所有追求梦想的人都能成功
可我们得去相信 有些人 他们依然在默默努力
他们是成功的 因为成功并不单单靠数字评判的
他们在用一种超然的心态活着 活在可能随时融化他们的现实世界里
他们可能是修自行车 可能是搬砖的 也可能就在你身边吃着拉面
可他们没有扔下吉他 没有丢掉画笔 也没有放下笔
他们仍然在用生命去做他们所钟爱的一切
他们是伟大的 因为他们尽力了

而他们又都是小糖人
他们都不会被这个世界融化
他们依然像爱人的吻一般甜蜜
他们仍旧纯洁无暇悄悄的活着地球上的某个角落

他们也会像你一样 在某个被人遗忘的午后动情的唱着
小糖人/轻快一点/因为它一切让我疲惫/给你这没蓝色硬币/你能不能把我带回/我五彩斑斓的梦境

向Sixto Rodriguez致敬
祝福所有梦想的朋友梦想成真





 短评

“在南非,你比猫王还要受欢迎” 就像有一天我们曾经崇拜的已逝偶像突然复活,那该是多么让人兴奋和美好的事情,这个纪录片的意义正在于此。一些人眼里的无人问津,另一些人心里的梦想和信仰,然而对于造梦者,他依然孑然一身、继续漂泊。年度最佳纪录长片,2012的《画廊外的天赋》+《金属精神》。

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不少人还在继续追寻那些版权费最终流到了谁手里;Rodriguez的妻子也成了一个谜,很多人想一探究竟;拍这个片子的导演居然也因为抑郁症自杀了……感觉围绕这个纪录片发生的一切,可以另外再拍一个纪录片了。

10分钟前
  • 远子
  • 力荐

一个人是要有多么诚实,谦逊,同时又对人生有着深邃的感悟,才能始终不被名利左右,不迷失自己。坚持从事体力劳动的生活方式很让我触动。我认同劳动的确是让人保持清醒,诚实做人的最好途径。

14分钟前
  • 麥爾斯
  • 推荐

了不起的灵魂,神奇的故事。Rodriguez并非是“拿得起,放得下”,或许他是未曾拿起,谈何放下。面对一切,他从容和接受,面对物质,他宽容和无私,他有他的音乐,却从未想过要靠它们过得更好,从而使得他本身成为一个传奇,造就不可思议的奇迹。

16分钟前
  • RD
  • 力荐

你永远无法理解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看了这片后会有多么的激动。就算对全世界悲观,对全人类绝望,也无法阻止我对生活的热爱。世界上有一种人,他就是可以活得像电影一样精彩。不,远远地比电影还要精彩。他的心中永远怀揣着梦想,不管这个梦想被现实操得如何七零八落。推荐给所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1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高潮真感人,看完这个的第一念头就是重看Anvil,那片子有更棒的角色

22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American Zero, South African Hero. 难以描述的感动,大过于音乐本身,大过于完美的叙事,大过于名誉、财富的诱惑:因为它本是这样的一段人生传奇,起落沉浮,终归于平和淡定的人生态度,平凡的人坐拥传奇的人生,不平凡的人格。

2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是不是也该拍一部《寻找班得瑞》?

27分钟前
  • 推荐

这五星其实是想打给上帝的……您老人家真能弄……

29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我在圣诞节前两周丢了工作,我向下水道里的耶稣倾诉,教皇说关他屁事”。连从不懂诗为何物的我都一下子湿了眼眶。

33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东边不亮西边亮,造化弄人最传奇,太他妈励志了,文艺青年们不要妄自菲薄,加油加油。

3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一个国家的神,引领几代人的精神领袖,三十年来,却对此一无所知,默默无闻的在另一个国度里忍受贫穷,颠沛流离,卖苦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却又生活的充满诗意。当年迈的他终于站上舞台,开口唱歌,我也好想同台下的歌迷一起站起来,为他尖叫,为他跳跃,为他流泪,那歌声真的太美好。

38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说实话音乐一般好,而这正是吊诡所在。听说这个导演为拍片子倾家荡产,如果他没拿奖片子默默无闻,他又会怎么样呢?这个世界有无数的艺术家竭尽才华却一无所有。。在对彼岸的消费中,歌手传奇式的点火自杀来圆满神话。establishment‘s blues这首不错,激进而又没有现在的网络传播,就只能埋没了。

41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同一个人,此处默默无闻,彼处如日中天,真是传奇。

4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线索安排和与音乐的结合都可圈可点。传奇本人在镜头前是安静内敛的。他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吟唱诗人,拥有强大的精神内力,在命运的起伏前不卑不亢。这就是文艺的力量。

5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大概就是一觉醒来发现被点了50万个赞的感觉吧。

55分钟前
  • 还行

纯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热爱音乐的人看的热泪盈眶

60分钟前
  • XU
  • 力荐

在美国默默无闻的歌手,却在南非人尽皆知,甚至启迪民智掀起革命。这样传奇的人生相信不会有第二个人拥有,但他仍旧默默生活在住了四十多年的底特律家中。衔接动画做得美。歌儿真是太好听了,听得要哭了,看完电影第一想法就是赶快亚马逊买碟啊啊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上得了天堂,下得了地狱,耐得住人间平凡

1小时前
  • 彌張
  • 力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学万万不能选哲学专业,不然只能去搬砖了!“Jumpers, coke, sweet mary jane.”

1小时前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