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2012

记录片法国2012

主演:内详

导演: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维瑞娜·帕拉韦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利维坦2012 剧照 NO.1利维坦2012 剧照 NO.2利维坦2012 剧照 NO.3利维坦2012 剧照 NO.4利维坦2012 剧照 NO.5利维坦2012 剧照 NO.6利维坦2012 剧照 NO.13利维坦2012 剧照 NO.14利维坦2012 剧照 NO.15利维坦2012 剧照 NO.16利维坦2012 剧照 NO.17利维坦2012 剧照 NO.18利维坦2012 剧照 NO.19利维坦201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6:12

详细剧情

  In the very waters where Melville's Pequod gave chase to Moby Dick, Leviathan captures the collaborative clash of man, nature, and machine. Shot on a dozen cameras — tossed and tethered, passed from fisherman to filmmaker — this is a cosmic portrait of commercial fishing as it's never been seen.

 长篇影评

 1 ) 美得不科学

我可以说我下错片了么。。然后意外发现神作。虽然都是用GoPro随机拍的,比个人DV还粗糙,有的画面居然觉得好美。
尤其是那几组在海面上下沉浮视角的。海浪推挤下突然露出的天空空隙,群鸟在飞。还有朝阳下的甲板,难得明亮暖色调,不断有水流冲刷镜头。一个船员面对镜头在看电视,基本没有动作,我忍不住打瞌睡了,醒来一看,他也打瞌睡了哈哈哈。
甲板上死去或者垂死挣扎的鱼的确有些重口味,惨白的鱼眼无限逼近镜头,晃开了,再一次无限逼近镜头,无数次。。
嗯,竟然一点不费劲地看完了。我是有多无聊。

 2 ) 哥特式黑暗的肉体诗歌

Leviathan是哈佛“感观人种/民族学实验室”(Harvard Sensory Ethnography Lab) 近几年出产的实验纪录片之一。另一部较有影响力的是SweetGrass (2009),两部同出于实验室创始人Lucien Castaing-Taylor之手。

片子大部分的镜头是用低成本的Go-Pro相机拍摄的。相机被挂在船体,渔网,或渔民的身体上,制造出一些极度晕眩的画面。时不时相机还会被扔进大西洋愤怒的波涛里或拖网渔民日复一日的腐臭中。离开了电影人的手,镜头的眼睛看到什么不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是机遇的运作,这也不免给电影增加了一分更深层的现实主义。

Leviathan大致属于纪录片里种族志电影(ethnographic film)的范畴。种族志电影是人类学重要的工具之一。其主流手法与其它纪录片相同,依靠线性叙事,并以传达信息为目的。换言之,内容大于形式。同时民族志电影一直也是先锋电影人进行美学实验的平台。著名的法国导演和人类学家Jean Rouch就创造了ethnofiction,模糊记录与虚构的界限,并是使用跳割(jump cut)的先驱者。

Leviathan里基本没有对白,也无画外音对画面进行诠释。观者要在混乱,不对称的视觉体验中努力寻找一致性来架构某种叙事。Leviathan重形式大于内容,但并不是一次纯粹的美学实验。它带有一股强烈的叙事冲动,需要观者放弃传统的观看模式,将自己置身于两个生命体验(自己和电影)的融汇处,感受生存的本质:动态的混沌。

 3 ) 视觉挑战:技术形式创新如何为主题表达服务?

1. 技术等工具如何呈现画面形式,并使其为主题服务?如gopro的使用,有夸张、扭曲、变形之感,更让渔船等物体显得庞大。

2. 除了视觉、听觉之外,人的恶心等心理反应,也成为另一种形式,构成导演的表达。

3. 谁在观看谁?

4. 好像是较少的,不需要听懂影片中人物的语言(不需要翻译字幕)就可以观赏的纪录片?画面就是表达(导演本身也不期待观众去听语言)?

5. 这些表现是否都是一种对于自然状态的模拟(利维坦隐喻的背景),所以在形式上,没有了语言、没有了解说词,没有了其他附加的东西。影片中非常饱满的色调,我在看的时候,觉得这是一种早期的港片中阴曹地府的状态。其实这就是一种导演希望呈现的大自然吧?

在主题上,由于在自然状态中,万物是平等和自由的(就像人自己洗澡和给鱼冲刷一样,都是一般的生灵)。但有了权力(越然提到的控制)之后,万物之间的自然平衡状态被打破。人在宰杀时的表情,以及看电视时呆滞的表情,都显示这是一种对自然的予取予求,以及拥有权力后的傲慢、不尊重自然。其实整体的血腥风格,我觉得和《海豚湾》很像。

 4 ) 12.23 法文导演交流场 笔记整理

二刷在银幕上果然不同:更想吐也更震撼。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是完全浸没式的,被逼紧贴着最真实的影像,整个观影过程观众的身份也随视角完成多次转变。更难得的是如此眩晕(扭曲?)的视角也充满美学与命运感(轮船航行在画幅正中,海浪前仆后继,对称而神圣等),同时不失叙事逻辑。结尾十几分钟的鸟群部分仿若神迹。映后QA时导演说,鸟群在黑夜中像天使飞行也说在为了食物互相争斗。导演综合客观地将工业捕捞的过程展现出来,没有一个镜头多余。问及方法,导演说她在船上呆了一年半,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处理这些庞大素材的方法是,剪辑时将摄影体验浓缩,变得抽象、美、又清晰。关于镜头的处理,导演是把部分摄影机绑在了船员身上,船员照常工作,所以“既客观又主观”。这种操作方法简直要喝彩,这就是绝对客观即为主观,真实与虚构从未有过边界,一切都是自然产生的。

 5 ) 海兽

看完这片让我觉得自己很闲。

不好看 但绝对有意义。

奇妙的视角 反转的镜头 杀好的鱼流过眼前的冲击画面,无言的控诉着这渔船就是这海上的利维坦。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不言而喻。

联想到一篇文章,讲述泰国吃人的渔业。渔船上高强度的劳作和恶劣的环境使得贩卖压榨奴工现象严重,而这建立在吞噬奴工血肉的产业,每天都在向世界各地输送着来自泰国的海鲜....

这个庞大的产业链,就是利维坦。

我们任何人都无法逃脱成为它的一部分。

 6 ) 有关利维坦的一些断想

《利维坦》
1.作为一部实验纪录片,这两位哈佛大学教授,呈现了一种诗意写实主义影像。镜头语言虽然晃动,但是很成熟,GoPro,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水上水下,对人物面部与身体局部的捕捉,水下水上的镜头语言太震撼,有点联想到德勒兹所说的“液体-影像”。 这是一部将摄影机架设在水流之上的电影。
2.装置-影像的声音与影像之关系。在这部电影中,人声基本处于一种缺失状态,或者说人声与环境声、噪音等具有平等的地位,这是一种audio-vision或者audiovision影像,声音本身带来一种绵延。人声的“凹陷”甚至“缺失”,对环境音的强调与放大,是对声音的物质化与去物质化!
3.镜头晃动感太强烈,GoPro带来一种"沉浸式体验"(immersive experience)。从电影中你可以看出导演与你是同一类人,导演的影像语言表明了他的态度立场,尤其是一些长镜头和特写的运用,让你感觉到如果你是导演也会这么去拍摄。
4.对身体局部的晃动的粗糙的呈现。其实整部影片导演将人类创造的海上巨轮与人类自身隐喻为一种利维坦,那么对巨轮的全景呈现和对人类身体的特写,都是在强调这种旧约里出现的怪兽的贪婪与残忍。尤其是影片结尾处一人昏昏欲睡,更像是希腊神话里看守圣物的怪兽打的瞌睡。这里的船体与人体是同一的,而身体也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肉体。
5.没有人声,只有环境声。
6.中间的黑屏,但是环境声在持续。 影片中多次出现黑屏,但是影片的声轨仍在继续,这是用声音对影像的一种延续,还是一种影像序列自身的一种断裂?还是如同德勒兹所说的“间隙”?总体上说,这都是一种“非理性剪切”。
7.机器声像怪物的声音,人的渺小。
8.最后一段看电视的长镜头,出彩。拉开了与一般纪录片的距离。整体上,这部纪录片
9.水上穿行的镜头,像怪兽在游走。五星镜头。
10.海鸥在夜空中成群飞翔,结合水上水下穿梭的镜头!
11.导演给你持续的强力!重复与差异。
12.水中穿梭的表现,顶级影像语言!
13.结尾处,字幕出现,但是影像声音仍在延续。

 短评

简直是soul shattering experience,直接把我吓到应激反应全起。这些视角不属于人类,属于死物,属于其他生灵。不该被人眼看到的影像被人眼拍到看到了,我们成了什么?

6分钟前
  • Trillian
  • 还行

快要在血水中溺斃的感覺要比滿肺子塵埃的感覺來得還要強烈。

11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近代最重要之一。不像看電影,像走進一場演唱會(重金屬?),撼動的不只是眼睛跟耳朵。5/13新光三刷(之前都在電腦看),不只是當代電影眼,也是當代電影耳(GoPro單聲道,化劣勢為優勢),如何與當下encounter,再找到獨特的形式產出,是SEL的核心精神。這次重看,也強烈感受到訪JP時,他可能暗示的「無人性」。可是同一時間,也深深震懾於奠基於無人性上的官能的恐怖感。

14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上天入海的蝼蚁镜头,硬是将普通的海上作业拍成了造物史诗。渔船机械铁链仿佛行使神迹,捕罗万物,各种海鱼贝类的挣扎肢解与血水洪流被无限放大。通过气氛上的强烈对比,就连船员说笑洗澡和看电视打瞌睡都仿佛成了某种神秘难解的宇宙规律,颠倒上下的夜行海鸟犹如幻梦,感官震撼之极

1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越回味越神奇。★★★★

1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在船上历时六周,可以看出两位年轻的导演为了拍这个片子很吃苦。看了片段也还挺吸引人,一个小型摄影机绑在(估计是)船的链子上,时而沉在水下时而在水面上,天上有数目巨大的飞鸟。但问题是,拍成短片应该就够了,干嘛整这么长呢?也没看明白想表达什么啊?现在谁都能拍电影了但这样真的好吗?

17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巨兽是捕鱼船,还是人类代表的终极大杀器?在我看来都不是。镜头完全贴在人身,鱼头和船首,制造了一种被黑暗笼罩,无法洞察整体全局的影像压迫感。导演当然是故意的,有些故意抖和无端黑,是有意识的加工选择。至于它要表达什么,它确实什么都没有说。就是“你自己去看”。

19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Lucien Taylor的又一视觉自然暴力片。调得昏天暗地杀戮饱满的色,Gopro拍出各种匪夷所思的镜头,在是人是鱼的自我辨识间反复修正ethnography对“otherness”的概念--这是学者电影与art house的最新尝试。

21分钟前
  • V_Lachesis
  • 推荐

像刀划破鱼腹,这部电影试图划破某种“观念”。但通过字体的选用、相机角度的选择我们知道作者还是陷入了“勇者斗恶龙”的叙事。

22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实验性

2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欢迎进入"拍下即是作品"的新时代。这种画面电脑做不出,过去只能靠画,现在既然已经拍出,说明革命正在发生。家卫老师赶紧用这个拍部剧情片,感觉会炸天。

27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更新的视角,更与众不同的体验。未必好看,首先是不同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这里仍由诸神主宰 他们的法力无边

34分钟前
  • 暗黑4出了吗
  • 推荐

迄今最极端纯粹的纪录影像,非生物视角(无视点),自然声,剧本构图调度布光全凭自然界/神之力来完成。摄影机被绑在渔民身上、弃置在甲板上、扔入水中随波沉浮。不过,最实验的作品也没能真正摆脱主观加工与理性选择,剪辑和混音工作便是如此。| 男人看电视的固定长镜&海天倒置中的群鸥。(9.0/10)

3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船作為海中獸一目了然,捕獵、吞噬、消化、排洩過後,鏡頭開始重新聚焦於船員身上,縱橫臉上的不知是汗是雨是海是淚。船若是那獸,試問其中的人為何。一下一下對鏡頭的撞擊都在說明,這一切並不與你無關。船員昏昏欲睡之間,我在想或者重點不是人在究竟是甚麼,而是人其實可以決定自己是甚麼。

41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片子粉碎了纪录片的一切手法,完美的展现出了自己的一种独特韵律,镜头的每个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精心雕琢。怒海波涛,无声杀戮,一切都那么迅速安静,好似从未发生过一样。【PS:看完后一段时间内估计都不想再吃海产品了】 8.7分★★★★☆

44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逼格大杀器。沉重暗黑格调下,聒噪的群鸥浮沉在滔滔狂狼,枉死的鳕鱼冲刷锈迹的兽胃,疲倦麻木的渔民重复满足怪物的食欲。人发明出高效的生产线,这条线一端是让商人揪心的产值,一端是海洋的痛苦。虽然屠戮万物,但利维坦毕竟是海洋秩序的重心。然而渺小贪婪的人类,能扮演好毁灭与兴盛并重的角色吗?

47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我知道你们想说这是大烂片,我第一遍看完也想差评,摄影师我帮你扶稳镜头好吗;第二遍几乎所有镜头都喜欢 - 我感觉我就站在那里,并且感受到这样的生活,尤其在他们在腥湿海风中停下来点根烟的时候; 后来越看越喜欢,我基本可以一整天都在循环看

50分钟前
  • Nin
  • 推荐

我觉得屌爆了,绑在渔船各个位置的摄像机固定机位创造出巨兽意象,从眼到胃到消化道的过渡,最后镜头又回到渔夫上(并且,巨兽有趣且嗜血,但人作为驾驶者却是干净无趣的)。在渔船两侧飞行的海鸥和一大群粘附在渔网上又逐渐脱离的海星作为无意识的景象模糊了海天人船四者的界限。

5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毕赣推荐。

56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