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诺契卡

喜剧片美国1939

主演:葛丽泰·嘉宝,茂文·道格拉斯,艾娜·克莱尔,贝拉·卢戈西,西戈·鲁曼

导演:恩斯特·刘别谦

 剧照

妮诺契卡 剧照 NO.1妮诺契卡 剧照 NO.2妮诺契卡 剧照 NO.3妮诺契卡 剧照 NO.4妮诺契卡 剧照 NO.5妮诺契卡 剧照 NO.6妮诺契卡 剧照 NO.13妮诺契卡 剧照 NO.14妮诺契卡 剧照 NO.15妮诺契卡 剧照 NO.16妮诺契卡 剧照 NO.17妮诺契卡 剧照 NO.18妮诺契卡 剧照 NO.19妮诺契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56

详细剧情

  嘉宝在本片中扮演一名苏俄女干部,奉派前往巴黎调查三名手下出售一批沙皇时代珠宝的工作进度。这三名手下俨然已经被资本主义所腐蚀。不料她自己置身在自由浪漫的花都之后也不禁思想解冻,并且跟当地的中年美国男子发生了难分难解的爱情。而这名男子正是珠宝的前主人派来的阻止他们工作的……

 长篇影评

 1 ) FIFF9丨DAY8《妮诺契卡》:政治意味浓厚的爱情喜剧

第9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妮诺契卡》,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美艳间谍的思想解冻的评价了!

灰色的你:

slay,爱情片的外表,政治片的实质,本身趣味性又十足。

果树:

戏眼都在嘉宝身上,我原来也以为她会是唯一加分点,然而看下来只觉得僵硬无趣。

kc512:

把意识形态赤祼祼拿出来讽刺,幸好后段爱情喜剧类型元素为主,才不做成成为宣传电影的尴尬。

我们敏熙:

知道大致剧情时我很关心女主在国家和爱情之间的选择,没想到最后会这样草草收尾。“嘉宝笑了”当然是个极大的噱头,嘉宝那段真不知是说演得好还是演得差好。

法罗岛岛主:

Ernst Lubitsch和Billy Wilder两位喜剧大师合作创造出的Groucho Marx式刻薄幽默的电影,政治讽刺梗处理的很高级。“他长得像我们的同志。”“嗨,希特勒。”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家们mean起共产主义来不留余地。

我略知她一二:

微笑而不失尴尬的爱情喜剧,人物和剧情的反差甚至有点不浪漫。对嘉宝来说还是难度很大吧,毕竟让她在镜头里强颜欢笑我看着都替她累,但是前后割裂式的人物情感竟然被冷淡的气质融为一体,这种天生把角色自己的演员实在是百年难得。相比之下男主角虽然俊潇洒,但还是像一个花瓶一样做了陪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子夜无人:

刻板印象下的妙趣横生,可能是因为维持了一种在两边的意识形态上各打五十大板的微妙平衡,一些讽刺明明很极端但让人觉得可爱而无恶意。如果享受本身就是一种腐蚀,那么信仰迟早要变成洪水过后被白蚁侵食的建筑,日积月累逐渐落空;如果幽默感本身就是一种背叛,那么冷酷还是无法维持爱情的底色,它终究应该是放声大笑的模样才对。但一切的表达还是太止于喜剧了,浅浅掀起的一层,简单得就像铺在草地上野餐的席子。

#FIFF9#DAY8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苦笑?

    这是嘉宝诞生100周年纪念合集中,我看的最后一部电影。

    刘别谦的喜剧手法果然技高一筹,影片虽然通过一个“布尔什维克女士”(嘉宝饰)被巴黎的花花世界所腐化的过程,辛辣地嘲讽共产主义革命的刻板、教条和违反人性,但内容毫不说教,也不低级趣味,每一个针锋相对的焦点都点化得恰到好处。

    他们在1939年就意识到这一点了(而且说实话,“他们”讽刺得还算客气的),对于在我这种教育背景下长大的人,观摩后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推荐老妈也看了一遍。原先我满心以为她会认同其中的讽刺,没想到,那种根深蒂固的教育和观念,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拔除的;老妈表现出很大的不安,尤其当看到列宁的肖像被开了个小玩笑的时候。尾声时,她很郑重地说,这部电影不太对头,再怎么样,主人公也不能嫌弃自己的国家;并叫我以后不要再看这种电影了。

    其实这不过是部开玩笑的电影而已,从中我看到深埋于我父母那代人内心的恐惧,对政治的恐惧,更有自小深信不移的政治信念被抽离、被否定的痛苦。无怪乎他们常爱表现得很凶悍来掩饰内心的脆弱和伤害呢。

    真想不到,简单的一部旧式娱乐电影竟能引出这么些话题;近来我越来越发现我父母那辈人身上蕴藏的丰富宝藏了,它们即使看起来多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甚至荒谬可笑,仍旧是财富。

    言归正传。嘉宝前半部分严肃的样子、成天挂在嘴边的那套理论,倒的确很像那么回事。当时苏联的制服,还是很优雅得体的。她在工人餐馆放声大笑的情景,虽然引得我也跟着一起笑,但总感觉很僵硬。尽管我同意当年评论所说的,嘉宝也是演喜剧的一把好手——与他人横向比较,的确很明显——但是与她自己过去塑造的悲剧形象一比,顿时黯然失色。她过往的角色太成功了,她面部的血肉,那双眼睛,还有嘴角,似乎已经定下了它们的职责;我在观摩的过程中,也不经意地会想从她的眼里读出悲剧的意味。

    我想最糟糕的,是影片将她的神秘气质盘剥得不留情面;谁愿意去看揭去面纱的嘉宝呢?

 3 ) 价值观小于爱情

确实,本片虽好,但瑕疵明显。
一是嘉宝在饭馆大笑的镜头,的确做作且丑陋,而且持续过长。再之是那顶该死的据说是嘉宝笨人设计的帽子,简直丑得要死。
再之是嘉宝华衣在咖啡馆的一场,有点过长而且牵扯,弱化了效果。最后的不足就是结尾的处理,其实满可以在巴黎就将结局漂亮的搞定,回去莫斯科再回来,设计上啰嗦而无巧妙不分,设若将片子控制在90分钟以内,流畅姓就会好很多,而结尾的啰嗦以及对意识形态的过度揶揄,则与片子主旨有一定的脱离与不必要。
最迷人的还是前半部分扮酷的嘉宝,到位贴切。以及比利怀尔德的台词,很多地方都智慧。

 4 ) 分针和时针接吻了

”现在是午夜十二点,分针和秒针接吻了。”拍这部戏,日后的大导演比利怀德还是个编剧,可让人忍俊不禁的台词就一个接一个蹦出来了。嘉宝饰演的苏联女特派员让人想到比利后来《柏林艳史》里空降而来的美国女议员,只是嘉宝的演技甩了那个女主好几条街,也许不是演技问题,是气场!“嘉宝笑了”是这部戏的宣传文案,事实证明悲情女神的喜剧表演也毫无违和之感。工人餐厅里那突然爆发的笑一直被人诟病,观影的时候确实感觉唐突,但如此明显的bug习惯掌控一切的刘别谦难道就能看见、忍了、咽了?!求大神指点!!至于那顶像烟囱一样的帽子,虽然滑稽得毫无时尚可言,可千真万确地增加了喜剧效果,深度怀疑是故意的吧。三个苏联特派调查员让人马上想到比利怀德后来《玉女风流》里同样的设置,只不过后者完全被卡通化的滑稽了,完全的搞笑小丑,不像前者还保留着可爱的特质。男主道格拉斯的演出一直被拿来与这个那个那个这个比来比去,可我觉得他的演出很有魅力,就是那张不靠谱的脸,深情起来才那么让人沦陷得难以自拔。

 5 ) 黑出新高度

三十年代的喜剧片,现在看仍然有笑点。冰冷,教条,刻板,将解放全人类视为己任的苏联女干部妮诺锲卡来到了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国家 - 法国巴黎。在这里,住所讲究豪华,时髦的人们每天更换几次衣服,没有定量分配的食物,而是享用不尽的美酒佳肴,可以畅所欲言而不用担心被告密,更没有人监视你的一举一动。追求舒适快乐是人类的本性,妮诺锲卡很快就爱上了巴黎,也爱上了浪荡的公子哥,里奥。这里必须承认,里奥能说会道,擅于察言观色,撩妹技能max,尤其是送花那个情节,满纸甜蜜,花中藏了一瓶妮诺锲卡从小喝大的山羊奶,这样一个贴心的小狼狗,没有哪个女人不会被打动啊!电影对意识形态挂帅,失去人性的前苏联充满讽刺,比如出现了几次的列宁画像。妮诺锲卡初到巴黎时,居然带了伟大领袖的照片,郑重其事地放在床头。妮诺锲卡与照片里的列宁一样严肃,冰冷,忧国忧民。 妮诺锲卡在资本主义的温柔乡里醉酒的时候,镜框里的列宁和妮诺锲卡一样,学会了微笑,轻松快乐。妮诺锲卡回到苏联后,房间高高在上的列宁像又变得冰冷严肃,画像象镜子一般映射出妮诺锲卡的内心。衣着破旧,面无笑容的人们在阅兵队伍中高举着威严的斯大林画像, 无疑在传达一个信息:人民不快乐。再比如让朋友们羡慕的三人间,破旧的房屋没有隐私可言,管理员可以随意出入,人们生活在放大镜下,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妮诺锲卡的丝绸睡衣引发争议,上升到政治高度,衣着寒酸的舍友恳求妮诺锲卡讲一讲巴黎的生活,那个与现实生活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光是听一听,摸一摸光滑的丝绸面料就已经无比神往了。妮诺锲卡慷慨地将睡衣赠送给了即将结婚的女友,女友欣喜若狂地带着这件二手睡衣去度蜜月,这个情节让人心酸。一个女人连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人们不敢笑,不敢大声唱歌跳舞,朋友们聚会因为食物短缺还要每人带个鸡蛋,所有私人信件要经过审查,然后划掉全文,切断人们与外界的联系,这样一个国家,还要去解放全人类?最后三个朋友留在君士坦丁堡意味着“他们不能审查我们的记忆”, 人民一旦觉醒,就会设法追求自由,富足,公平的生活。而里奥的出现,虽然是个圆满的结局,但着实突兀。花花公子一夜变性,为了爱情追随到天涯海角,这个弯也有点大了。不过既然是喜剧,里奥又那么会讨人喜欢,我也就喜闻乐见最后的拥吻了。

 6 ) 在冷战开始前的十年

这部片子是1939年拍的,而冷战的序幕直到1947年才被拉开,但早在十年之前,美苏的意识形态对立在这部片子里就已经非常明显了,也引起了我的一些好奇。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嘉宝主演的片子,之前对她的印象就是一些剧照,瑞典女王,冰山美人,而这部片儿里,她演一个艳若桃李冷若冰霜的苏俄女干部,在刚到美国的时候,整个人仿佛1个红色AI,像个冷冰冰的机器,毫无人味儿,和热烈追求她的法国男贵族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人物性格设置和男女搭配也算是后来一些言情作品的原型了(随手举例,比如日剧《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里的杏也是这样一个冰冰冷的工作机器,后来被爱情滋养后才越来越有人情味儿),早期好莱坞果然盛产各种经典的通俗桥段。

不过这里面对俄罗斯角色的设定真的很典型,美艳女干部来到美国后被资本主义世界的物质和男人所感化(甚至可以说是漫威宇宙里黑寡妇形象的灵感源头之一);外强中干热爱饮酒的苏联男性,一进入资本主义花花世界就被腐蚀。这和冷战时期、甚至冷战之后的美国大众传媒里塑造的俄罗斯人形象也是有重叠的。

这里面应该一方面有美国玩儿熟的把戏,就是以一种居高临下且不求甚解的态度对世界上其他文化背景进行刻板印象的描述,比如当年对亚裔的呈现里,男性就是傅满洲陈查理,要么奸诈要么软弱,而女性就是苏丝黄蝴蝶夫人,要么性感“easy”要么呈现出一种楚楚低眉、等待美国白人男性拯救的姿态。(甚至一直到今天这种刻板印象也依然有市场)

美国塑造“野蛮/异端/外来者”这种形象基本上算沿袭了现代西方国家一以贯之的传统,早在十九世纪德国就流行过“黄祸论”、包括后来的东方学,都算此类。在这类偏见中,中国作为东方/远东是一类,奥斯曼和阿拉伯作为伊斯兰是一类,黑非洲印第安又是一类,都是被当成“文明以外”的“异端”来歧视对待,是直接被他者化了的。

(关于他者化这个概念,简单理解就是强调敌我,“我们”与“他们”不同,“我们”是文明的高级的,而“他们”是野蛮的低级的,他者化的重要核心就是不把“他们”当成和“我们”一样的人看,所以才能心安理得地搞歧视和偏见。)

而苏俄情况又与上述几种不同,它是1个在美国/西欧看来处于“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存在,一方面国家具有现代化政体、军事体制和经济体系特征,但同时又被认为是文明程度、文化素养、和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斯拉夫民族,属于不够文明但又蛮力很大的列强国家。

而在十月革命之后,第三国际体系又是一个和当时欧美所有政治体系都不兼容的体系,和第二国际/社会党/工党也很不一样,无论是对本国政治还是对外政策,都不相同。(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建议可以了解一下党史。)

所以此时苏俄之于美国就不再是一个可以只被居高临下歧视的存在了,而是一个既要嘲讽,又要忌惮的存在。而且我之前不了解的是,其实十月革命在美国民间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当时美国对苏联的敌意也越发尖锐,尤其十月革命产生在这样一个在他们看来处于“文明与野蛮边缘,笨拙却又力大无穷”的俄罗斯。

此外,美国也一直惯以“天选之子”自居,非常喜欢给自己竖立可以打的靶子,这个靶子最好还要足够“异端”且足够强大,比如在20世纪初期,这个靶子是殖民主义和君主专制主义,而一战结束后,殖民主义式微,四大君主专制帝国垮台(德国、奥匈、沙俄与奥斯曼),这时红色苏联应运而生。

在了解完这一长串背景之后,再去看彼时的好莱坞电影,就能看出更多的言外之意。事实上,看美国的主流电影,比如早期的经典好莱坞,再到现在的迪士尼系列,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能看到非常多的意图与无意识。电影既是传播者,向观众传达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又其实也是反馈者,电影也折射出彼时官方与民间对很多问题的认知,非常意味深长。

最后说回到这部电影,虽然这个电影是美式propaganda,倒也不能说里面对苏联的刻画就不对,毕竟真是的斯大林时代大概比电影里呈现的还要可怖得多,主要是电影里传递出的那种轻佻态度令人不适,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自以为是的、觉得其他地方落后、可笑、需要被拯救的典型的美国式态度。但是他们真的关心那些人民吗?他们恐怕更关注自己的姿态。反而理解了《上海的金枝玉叶》里郭婉莹晚年不愿意对BBC等外国媒体讲述文革诉苦,他们并不会真的去理解,只会拿你的话用作他们的政治意图。所以越发觉得像何伟写的寻路中国系列有多么难得,是一种平和、客观、真正有同理心、不自以为是怜悯的视角。

 短评

不算喜剧,更像是政治宣传片吧。西方对社会主义的害怕和诋毁真是从一而终的,只不过我们现在成了俄国的继承人了。情节主要是原本意志坚定的女干部被灯红酒绿软玉温香腐蚀的事,这个描述没什么,巨大的物质落差使这事客观上可能发生。主要是背后嘲讽揶揄的嘴脸就恶心了,三个干部去巴黎挥霍国家财产住豪华酒店、与敌对阶级勾结侵吞国资,这样的蛀虫居然回来后还有脸抱怨“起码他们没法审查我们的思想”,还把糖衣炮弹莱昂当亲人一样——西方宣传口这样的嘴脸在过去几十年一直被视为是合理的,所以才会有苏联亡于思想战线、我国涌现无数公知。当且仅当生产力的提升带来的财富比例的改变,西方国家靠掠夺侵吞的财富和对欠发达国家的使坏摧残都不足以支撑其相对式微时,社会主义的奋斗与成功才能被普罗大众所认知。

9分钟前
  • 小重山
  • 还行

嘉宝笑了

12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恋爱中的女人,都是如此,哪怕嘉宝。认识她的人,都说这里的嘉宝才像真的她,喜欢笑,喜欢恶作剧,喜欢新奇的事物。所以,她会觉得拍这个电影的时候很开心。她不再是那个为爱伤心的女人,她开心的大笑,也许有那么一刻,她是嘉宝。

1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They can’t censor our memories, can’t they?#党妹学#始祖,以及几十年后施瓦辛格演终结者的mannerism完全就是复刻嘉宝啊

16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午夜12点,一半的巴黎人在和另一半的巴黎人做爱。”资本主义太邪恶了,腐蚀我们社会主义女同胞。

17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尽管一些梗(把纳粹认成同志、你的角膜十分健康、和管家同志握手、开香槟以为枪响)是有意思的,但是那种对于共产政治的粗陋刻画是非常轻浮的,甚至充满优越感的。所以我很讨厌。

21分钟前
  • 我忘记吃饭了
  • 较差

刘别谦导演 比利怀尔德编剧 嘉宝出演,多么美好的黄金时代的黄金组合

24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9。刘别谦+怀尔德的导+编,嘉宝+道格拉斯的表演。前半部分很搞笑。社会主义美好女青年就这样被万恶资本主义的巴黎给毒害了,哈。

28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妮诺契卡是谢耳朵的原型吧!

32分钟前
  • eros
  • 推荐

剧本里有很典型的怀德风格台词,和后来的one two three一以贯之,不过该片儿在刘别谦的电影里确实不算上乘,是典型的美式propaganda,就,也不能说美国对苏俄的刻画就不对,毕竟真实的斯大林时代只怕比电影里可怖得多,主要是那种轻佻的态度令人不适,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自以为是的、觉得其他地方落后、可笑、需要被拯救的典型的美国式态度。但是他们真的关心那些人民吗?他们恐怕更关注自己的姿态。反而理解了《上海的金枝玉叶》里郭婉莹晚年不愿意对BBC等外国媒体讲述文革诉苦,他们并不会真的去理解,只会拿你的话用作他们的政治意图。所以越发觉得像何伟写的寻路中国系列有多么难得,是一种平和、客观、真正有同理心、不自以为是怜悯的视角。

37分钟前
  • 曼仔
  • 还行

一个男人去一家咖啡店, 他向服务员要一杯不加奶油的咖啡。过了一会,服务员跑来说:“抱歉,我们今天没奶油了,只有牛奶。我给您上一杯不加牛奶的咖啡好吗?“(齐泽克引用过这个笑话)

41分钟前
  • NULLAND
  • 还行

资本主义花花公子腐蚀社会主义女干部的浪漫故事,简直把苏联黑出天际。帽子、鸡蛋、内衣……各种小物件的设置很细致,嘉宝表演成熟期的作品,把一个红军女战士的转变展现得相对而言不那么突兀。

46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细节上玩味无穷,整体上却一瘸一拐,刘别谦的喜剧[妮诺契卡]充满了一厢情愿的想象,故而让人嘴里尝出不该有的酸馊味道。就算最荒诞的喜剧也必须有“真”的东西,而电影对苏联霸凌式的嘲笑建立在富人对穷人的蔑视上,而不是真正针对于它的法西斯属性。电影最后是在说:有了钱,你才能吃好喝好赏花看雪;有了钱,你才有资格享受自由放纵去爱。

49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葛丽泰·嘉宝饰演的苏联女特使冷若冰霜,也可以说是冰山美人,然而万恶的资本主义敌人居然使我们忧心人民的伟大同志腐化堕落,还让她笑出来了,实在罪大恶极,必须判处他们赔偿一位男士与之相伴终生。

51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整体上不太喜欢这部,黑苏联无所谓,但改变对方信仰的东西就是香槟、晚礼服和一顶真的很丑的帽子,除了让我联想到出国挥霍公款的腐败官员,完全不觉得他们的爱情美好啊!比较妙的几处讽刺:共产党员把纳粹当成同志;开香槟与枪毙的比拟;打上马赛克的信。男主角的情话很牛,撩妹技能Max。

53分钟前
  • 刘康康
  • 还行

1.恩斯特·刘别谦与比利·怀尔德联手打造的跨国爱情喜剧,政治讽喻有点超前到冷战时期的感觉,无怪乎让人马上想及怀尔德的另一杰作[玉女风流](三位特派员太相似)。2.一部在摄制前便以“嘉宝笑了”为卖点亮点的电影,以往只演悲剧正剧的瑞典冰霜美人首次尝试更换戏路,虽然餐厅大笑戏稍显尴尬古怪(实而推迟延宕的爆笑既符合生活场景,又不无隐喻意味),但并未影响票房,只可惜本片的成功让米高梅高估了她的喜剧表演能力,嘉宝最终在下一部喜剧口碑折戟后毅然息影。3.男主演茂文·道格拉斯的表演毫不逊色,埃菲尔铁塔观光戏与室内调情戏都引人回味。4.Heil Hitler与满满Censored的信揶揄力度极大。5.滑稽而“时髦”的高帽。6.戴王冠的艳使与床头嘴角上扬的列宁照片。7.“德拉库拉伯爵”贝拉·卢戈西客串的苏俄上司。8.是为刘别谦最爱之一。(8.0/10)

5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莫斯科的共产主义女干部就这样被爱都巴黎的情话王腐朽了!"Ninotchka, it's midnight! One half of Paris is making love to the other half." awwww

6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magnet:?xt=urn:btih:f59760ab98f2692baa1d3ff376ecd18c371cfe9f&dn=Ninotchka.1939.1080p.BluRay.x264-HD4U

1小时前
  • Eden's Curve
  • 推荐

當劉別謙離世後,比利懷特在喪禮上感概世界再沒有劉別謙的電影,那一年是1947,世界才剛經歷慘烈的二戰,是時間巧合,還是命運的提示?電影也開始變得殘忍,要轉入人內心從不見光的黑暗層面,好像《大國民》一開場那樣,人人不自覺也會闖入非請勿進的大屋。劉別謙必然是舊時代的,他看到死後的世界又能不能再一笑置之?白色恐佈未來臨前,他還有餘地向列寧,馬克思開玩笑,對共產主義懷著同等目光,也看到資本社會如何改變人心(雖然她被改造了,合乎了男性慾望)政治話語變得情慾,男女情感在看似保守的時代中顯現有他/她的小樂園,無論你的取向是什麼,不明自知,也樂在其中,最色慾的都在鏡頭以外發生,人人也察覺對方底線,從而試探玩味,又有誰不想在這樣的國度中過日子?每次看劉別謙電影,彷似道別一個從來沒有經歷過,保持樂觀單純又優雅的國度。

1小时前
  • 何阿嵐
  • 力荐

比利·怀德编剧,他师父刘别谦导演的,又名《情迷冰美人》。也是开苏共的玩笑,开场和《玉女风流》一样是三个苏联人来到资本主义国家。当年美国媒体对在此片上映时的最醒目的宣传语是“嘉宝笑了”,这句宣传语也流传至今。嘉宝在电影确实是开怀大笑,不过有点做作,不太自然

1小时前
  • stknight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