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民

剧情片香港1992

主演:黄家驹,乔宏,廖启智,陈国新,泰迪·罗宾,李名炀,刘洵,刘以达,邱礼涛,罗利期,谷峰,胡枫

导演:张之亮

 剧照

笼民 剧照 NO.1笼民 剧照 NO.2笼民 剧照 NO.3笼民 剧照 NO.4笼民 剧照 NO.5笼民 剧照 NO.6笼民 剧照 NO.13笼民 剧照 NO.14笼民 剧照 NO.15笼民 剧照 NO.16笼民 剧照 NO.17笼民 剧照 NO.18笼民 剧照 NO.19笼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5 00:34

详细剧情

  香港寸土寸金,一些底层民众无楼可住,只得栖聚于危楼屋舍之中的床位。这些老弱病残分别用铁丝网相互隔开,被称为笼民。其中,祖先生(乔宏 饰)的智障儿子(廖启智 饰)终日嬉戏耍闹。唐三(泰迪罗宾 饰)是占小便宜的货色,而且尖牙利齿嘴不饶人。老人在笼中度过百岁寿辰,一直贩卖杂货维持生计,还有算命先生整天念念有词于事无补。此地发生命案,警察前来调查,却始终无法改变困境。这时,古惑仔毛仔(黄家驹 饰)从狱中放出,无视CID老爸的责骂,而与昔日死党重新混在一起,并住进了笼中。这时,公寓管理人员说接到业主收回楼宇的信函,希望各位租住户可以搬出,引起群情激愤。笼民开始向正在竞选的徐、周两位议员申诉,而后者为了收买人心,都作出了体察民情的样子。暗地里,徐议员与业主勾结,用重金收买毛仔,骗得了笼民自愿搬出的签名……  本片获得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张之亮获得最佳导演,乔宏获最佳男配角奖。

 长篇影评

 1 ) 香港电影中的贫困:《笼民》(1992)和《歌舞升平》(2008)

小时候我是一个港剧迷,港剧中的写字楼、居民楼在我眼中代表着光鲜亮丽的大都市,而港剧中的人物,从富豪大鳄到普通白领,他们的生活都让我无比神往。90年代的一些时装港剧带给我对香港的想象是:遍地黄金,人人富裕。

上大学后,我开始接触到一些反映香港现实的电影或剧集,我才发现,富裕只是香港社会A面,而贫困是香港社会B、C、D、E……面。香港的人均GDP在全球的排名是很靠前的,但香港人的人均居住面积却小得可怜,约有半数人居住在政府建造的狭窄的高密度的保障房(公屋)中。而对于极度贫困的香港居民来说,他们连公屋都住不上,他们住在更加逼仄的劏房即房中房中,更有甚者,他们住在“笼子”里!

1992年,韦家辉导演的港剧《大时代》风靡粤港,我也跟着大人追剧(我应该不是在首播的时候看的,可能是93、94年或更后一点时间看的)。

该剧满足我对香港这个“金钱世界”的幻想——香港是繁华都市,香港是人间天堂,香港人是天天都可以吃鱼翅捞饭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香港经济一飞冲天的年代,那个时候的香港人确实普遍富了起来,很多人的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贫困其实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座星光璀璨的都市。在诸多新浪潮导演如许鞍华、方育平、严浩等参与的“狮子山下”剧集中,我们看到了香港底层市民的奋发向上,但他们的生活处境仍然是艰难的。

同样是1992年,张之亮导演的现实题材作品《笼民》,深深刺痛了整个香港社会!

底层社会中的老弱病残,他们住不上公屋,住不起劏房,他们只能住在危楼屋舍中床位上,彼此间用铁丝网隔开,他们如同住在笼子里,是为“笼民”。

这样一部“卖惨”之作,由著名歌手黄家驹主演。黄家驹醉心音乐,出演的电影非常少,他主演的影片只有两部,一部是《BEYOND日记之莫欺少年穷》(1991),另一部便是这部《笼民》。

《BEYOND日记之莫欺少年穷》是为BEYOND乐队量身定做的作品,由BEYOND四子(黄家驹、黄家强、叶世荣、黄贯中)和王菲(这个组合今天看来也算是一个“神级组合”了)主演,是一部以音乐为主题的青春、爱情、励志片。

如果说黄家驹出演《BEYOND日记之莫欺少年穷》是出于乐队进军电影界的一次“合体”玩票,那么,他主演《笼民》应该是出于一份“公益心”——除了“惨”,《笼民》再也没有别的卖点,这样的影片几乎毫无“商机”可言。

黄家驹在影片中出演一位不良青年,他叛逆、自私、狡黠,但最后还是良心发现了。黄家驹并不是一个好演员,但他在《笼民》中的比较自然、内敛的演出,是他一生中最好的表演。

说到表演,在影片中出演配角的乔宏、廖启智、陈国新、泰迪·罗宾等,都贡献了非常精彩的表演,其中廖启智的表演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他也因此获得了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从此奠定了他在香港影坛黄金绿叶的地位。

张之亮是香港导演中比较有文艺气质的一位,北上后他也执导过商业大片,如《墨攻》(2006)和《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2014),前者差强人意,后者则沦为大烂片。2011年的“文艺片”《肩上蝶》则是张之亮“文艺生涯”的一次灾难性的“滑铁卢”,从此以后,我对他的作品已经没有“期待心”了。

每一个创作者都有他的黄金时代,90年代是张之亮的黄金时代,他最好的几部作品都是90年代的,《笼民》之外,还有《自梳》(1997)、《流星语》(1999)等。《笼民》是他创作生涯中最特别的一部作品,这是他的一次贴地创作,他拿掉了所有的文艺腔调,只留下平静而关切的注视。

《笼民》也保留了港片所特有的相对强烈的戏剧冲突,这种保留可以说是瑕瑜互见的,它既能让更多的人看进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写实的痛感。在这点上,它与同样反映社会现实的《癫佬正传》(1986)有着某种相通之处。

《歌舞升平》海报

与《笼民》不同,由张经纬导演的同样是反映极度贫困群体的生活的影片《歌舞升平》(2008)是以纪录片的形式来呈现香港社会中的贫困的。

歌舞升平,太平盛世,香港的穷人并没有那么容易被看到。漫步香港街头,你几乎看不到来自本地的乞丐。香港有一些流浪者,但他们流浪的条件似乎也比内地的流浪者要好一点,这可能得益于香港有着比较健全的社工体系。香港的贫困是隐藏在“歌舞升平”之下的,而“歌舞升平”这个片名是对这种现状的一种反讽。

《歌舞升平》采访了五个极度贫困的家庭,五个家庭的贫困原因各有不同,真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段落是,老婆婆在采访中诉说自己吸毒的不孝子,每次回家探望,不过为了要点钱去买毒品,要不到便偷或抢。靠着政府的综援,这五个家庭本来是可以勉强为生的,但遇到不孝子、坏老婆等家门不幸之事,他们便在贫困的路上陷入了深深的泥潭,根本无力自拔。

影片的最后,是过年的时节,烟花在城市的上空绚丽闪耀,而这五个家庭,家中毫无过年的气象,他们发愁的仍然是下一顿饭怎么办。烟花,他们可能也看到了,盛世,他们可能也听闻了,但,属于他们的却只有无穷尽的贫困。

《笼民》中的贫困是“造”出来的,“演”出来的,而《歌舞升平》中的贫困,是真实的,也是此刻的。时过境迁,这五个家庭的样板,仍然存在于今天的香港社会的肌理之中,样貌可能会有一点点变化,但无奈之“贫”与无解之“困”仍然缠绕着他们。

香港电影中的贫困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以下的片目:

《一念无明》(2016)中曾志伟、余文乐“父子”共住一间劏房(高低床)。

《五个小孩的校长》(2015)中拾荒家庭。

《子非鱼》(2013,纪录片)中贫困的小学生。

《不设房》(2011)中靠综援度日的困居劏房的电影“追梦人”。

《平安米》(2002,纪录片)中靠着“太平绅士”派米派利是过日子的老人们。

 2 ) 个人感觉是香港当时社会的缩影

可能是因为没有感受过那个年代,所以就很想在电影中感受一下。和其他反应香港社会的片子一样,这个片子也充满了压抑的感觉,很难想象在狭小的笼子里连着睡十几二十年的觉是什么感觉。

影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两段长镜头,第一个是头七的时候唐三打牌的长镜头,第二个是中秋节笼屋party的长镜头。通过出神入化的运镜路线让我彻底感受到了压抑。错综复杂的笼屋的结构:“三层铁床、曲折又狭窄的走廊、偶尔伸出来的没关严的笼子、烟雾缭绕的空气”。无一例外地展示出了生活的压抑。而最令我压抑的部分是他们在这种环境下还在开着party,很难说这是一种什么心情,是坦然面对生活,还是苦中做乐呢?我猜只是因为在那种环境中同命相怜的人才会有的一种情绪吧。而他们最终不搬的原因,我猜也是因为这个,而不是那些俗里俗气的钱。

我觉得这部片子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香港资本与民主之间的问题,可以看到在片中所有的民主元素,两位议员都是“为了民主”,实则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真正的“民”最后连一张小小的床都要被推倒,好几十人看的电视最后也只能在废墟中飞舞着雪花。这些所有的事情不禁让我思考民主的本质。毫无疑问这种为了利益相关的民主最后只能让社会抛弃那些彻彻底底的“底层”,因为他们除了唤起同情之外什么都不能干,包括最后什么都没有干的两位议员只是在电视访谈里面打嘴炮。但是彻彻底底的民主呢?是否又会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中层的利益呢?因为毋庸置疑,在香港这种地方,是金字塔结构的社会,底层要比中层多得多。

如今,30年过去了,香港的情况可能并没有太多的好转,只是从当时的笼屋,过渡到了现在的劏房。而他们失去了什么?失去了同病相怜的人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温暖。就像是剧中说的一句话,在笼子里面就会想:不是自己被关在笼子里面,而是看得人被关在了笼子里面。但是现在我觉得,这个笼子在我这个观察者眼里并没有彻底的消失,反而变得更不透光了。

总之,解决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

 3 ) 何为”笼“

如同电影镜头里的一只老鼠为了面包跑进里有陷阱的笼里,最后被困住,要么自己饿死,要么被杀死,结局还是听天由命。社会底层市民为生活所迫不自愿地走进笼里的生活,里有有被社会淘汰的生产力、有智力障碍人士、有犯过错误等不被认可的部分人,他们也代表不同性格的人,都有人性自私自利的一面,可最后在拆迁前使大部分人凝聚在一起是相互的感情,最后的狂欢、最后的歌声、忘我的陶醉,场面感人。
  “见到的是自己想见到的东西,正所谓不是你住在这笼里,是看你的那些人住在这笼里。“如何定义笼呢?看着电影百味杂陈的感动,可怜一堆住在失去自由的笼里,温情地感受底层市民欢快地起舞、粗口相对的平凡生活,这真的是被笼里困住的人们吗?而我们自己呢,无形的笼在哪里呢?
  因感情不依不舍或想用一种共同进退的方式面对拆迁,要么一起留,要么一起获得更高层次的生活,我想他们更希望的可以选择前者。对就业前途失去希望,社会上仅剩笼民感情弥足珍惜,盲目地继续这样的生活,享受精神乐趣,真的足矣吗?未来呢?其他社会的发展呢?不能否认我们的生活需要这样不计利益的关怀,保留这具有无效消防措施、拥挤生活空间的笼民区让人们去留念去感叹吗?社会需要发展,发展需要利益妥协,合理地保留各自的利益区间,不是只有笼民区才该拥有的感情,只是笼民间缺少手握交换价值的物品,减少与人间的利益谈判,他们才能维持这纯真的感情。故我们不是愚昧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今天,而更应该想想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社会风气,倒退到笼民生活也没有人所希望的。
   电影里也看到了政客的嘴脸、作者的职业操守、教徒的信仰等等。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4 ) 无法在内地上映,这部生猛赤裸的华语巅峰之作,至今未被超越

上周,我们给大家推荐了今年港片的口碑力作《浊水漂流》。

电影真实呈现了香港底层民众无房可住的众生相,而住房问题也一直是寸土寸金的香港老生常谈的弊病。

众所周知,香港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的房租也一度是全球最贵。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香港房租最贵的地方不是铜锣湾和中环,而是18区中最贫穷的深水埗。

在这里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笼屋和棺材房,最高的租金可以达到每尺(约0.09平方)300港币。

即便如此,这些笼屋却因为面积小所以总价低,也就成为了低收入人群们的首要选择。

直到今天,仍然约有二三十万香港人生活在这里,过着我们难以想象的生活。

一部29年前的“三级片”,就赤裸地呈现了这群人的生活状况。

甚至有人评价,它就是最好的香港电影,不用加“之一”——

笼民

导演: 张之亮

编剧:张之亮 / 吴沧洲 / 黄仁逵 / 钱耀恒

主演: 黄家驹 / 乔宏 / 廖启智 / 陈国新 / 泰迪·罗宾

上映日期: 1992-09-16

片长:145分钟

《笼民》是香港现实主义电影的巅峰之作。

因为过于真实和赤裸,片中出现了诸多粗口脏话,因此它也被划分为“三级片”,被禁止在内地上映

在当年的金像奖上,它曾击败张曼玉主演的《阮玲玉》、周星驰主演的《武状元苏乞儿》、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等电影,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多项重要大奖。

在这部电影中表现亮眼,荣获最佳男配角的演员,正是今年年初因病去世的金牌配角廖启智

此外,《笼民》还是Beyond乐队主唱黄家驹生前的最后一部电影。

在《笼民》上映不到一年,黄家驹就因意外去世,此片也成为了他的银幕绝唱。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笼民》都是一部可以载入香港电影史的经典之作。

顾名思义,“笼民”就是一群住在笼子里的人。

他们几乎都是老弱病苦的人,无法负担外面的高额房租,所以才不得不在老楼中的笼子里群居。

这里面的笼子被堆叠起来,每个笼子不足2平方米。

你可能难以想象,每个这样的笼子就是一个人生活起居的几乎全部场所。

这些笼民共用厨房,风炉自备,每个月的租金是180元。

电影刚开始,就用一个长镜头为我们呈现了笼民的日常生活状态:

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从笼中拿出痰盂,倒掉里面的排泄物。

院子里面,一群人围成圈,在这里洗脸刷牙。

院子中央是整个笼屋区最宽敞的地方,也是晾晒衣服的公共区域。

但缺点是这里毫无遮挡,只要一下雨,场面就会变得十分狼狈。

在笼屋里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生与死也随时可能在这里发生。

某天,一个名叫道友祥的人突然去世,但围观的其他笼民却并未特别震惊。

这已经是今年第三起了,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

唯一惦记着死者的人,只有他的债主,以及想要顺手牵羊他死后遗留物的人。

新闻媒体得知这起死讯后前来调查,却意外发现了一个99岁高龄的老人。

比起报道稀松平常的笼民死亡,他们想要抓住这个难得的热点,采访老人长寿的秘诀,并承诺满足老人的愿望。

但是,当老人说出想要找到自己兄弟的愿望时,却被记者阻拦了。

他们教老人说自己想要坐直升机环游香港的愿望,并把赞助商的广告插入其中,场面十分荒谬和讽刺。

可以看得出来,没有人真正关心这群无家可归、无房可住的底层民众。

唯一惦记他们住处的,是这栋楼的业主。

收到上级的通知,这栋楼将要被拆掉,于是业主便派人前来劝说,让所有的笼民搬离此地。

给他们的赔偿是每个人3.5倍的月租,也就是六百多元(港币)。

一时间,所有的笼民被这则消息划分为了不同的阵营。

一方是以唐三为代的的妥协派,因为他们想拿到政府的赔偿金。

另一方是以陆同为代表的反对派,他们不愿离开这个栖身之所,因为外面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容身的地方。

在民主投票之后,大多数人选择不搬,此事也暂时被搁置。

不过,住在笼屋里的话事人深知拆房是上级的决定,他虽不愿离开,但也不想坐以待毙。

于是他带上自己的儿子,去找区议员沟通,想要为笼屋的人争取最大的利益。

区议员是一位精明的政客,他许诺会带着记者亲自前去笼屋探望,并解决大家的难题。

因为当时正值选举之际,他其实是想借着这样的曝光,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民心。

但没想到的是,另一位议员也得知了此事,并同样提出了前去探望、甚至和笼民同住三天的想法。

原本是一场笼民们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行动,却在电视媒体的镜头之下,变成了一场议员们争取政治资本的闹剧。

笼民们的居住问题、赔偿诉求均未得到解决,很快又有新的难题出现。

政府发布新的命令,超过一定楼龄的危楼都必须拆除,而60岁以上的人可以得到政府的妥善安置。

这也就意味着拆楼势在必行,但是只有年纪大的一部分人才能得到安置。

剩下的人变得更加恐慌,他们在坚守自己的阵地和争取更高的赔偿之间,变得游移不定。

毛仔是新来不久的笼民,也是这里年纪最小的笼民。

他之前因为犯罪进过监狱,出狱后就住在了这里。

在议员的利诱之下,他私下收集了这些想要获取赔偿的人的信息,并在暗中交给议员所服务的财团。

有了这份名单,财团的态度变得更加强硬,拆楼势在必行。

不过,在财团行动之前,毛仔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又联合自己之前的兄弟,偷回了这份名单。

毛仔也因为此事,和所有笼民成为了患难与共的亲人,大家变得更加团结。

很快中秋节到来,所有的笼民都像家人一样聚集起来。

他们衣衫褴褛,物质贫瘠,在狭窄阴暗的笼屋里召开了一个中秋节party。

大家不分彼此,放下恩怨,一起跳舞唱歌,这也成了全片最经典的镜头之一。

中秋节的聚会,也成为了片中最后的狂欢。

在此后不久,就到了政府下令拆楼的截至日期。但所以笼民都躲在笼子里不出来,牢牢守护着自己最后的家园。

大批警察、消防人员来到这里,开始了强制行动。

他们把笼子一个个锯开,连笼带人一个个抬了出去,并随意放置在大街上。

记者的镜头向全世界直播者笼民们愤怒、咆哮、哭诉挣扎的模样,但都于事无补。

他们如同被关在笼子里、被限制自由的动物一样,毫无尊严可言。

唯一的区别是,比起笼民的住处,动物园里的笼子可能还要更干净宽敞。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笼民》将香港的住房问题生猛且赤裸地呈现出来。

与此同时,片中又有不少耐人寻味的隐喻。

比如廖启智在片中饰演的,是一名智障的角色。

他有一个十分特别的癖好:收集被捕鼠笼捉住的老鼠,并把它们的骨头在屋顶排列起来。

这些被笼子困住的老鼠,不就是这群笼民的缩影吗?

而这些被整齐排列起来的白骨,从一开始就预言了笼民们最终的命运。

在生猛大胆的题材下,《笼民》的视角却又是极其平和的。

导演并没有过多地渲染笼民们的困境,甚至片中还有十分欢乐的情节。

在反思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时,也没有偏袒任何一方。

业主有错吗?这是他们自己的房子,需要拆迁依法收回理所当然。

政府有错嘛?他们为了城市发展,去旧换新也是为了带动经济更好地发展。

既然都没有错,那到底是谁的错,那就只能靠各位观众去理解和解读了。

直到今天,香港的笼屋依旧存在,而住房已然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在城市的繁华背后,永远有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

当我们为片中的人物唏嘘时,又有多少在大城市打拼的人,真正做到了安家立业呢?

电影中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台词:“不是你住在笼子里,是看你的人住在笼子里。”

不论从前还是以后,这样的“笼子”从未消失,“笼民”也一直都在。

*本文作者:阿怪

 5 ) 但愿“笼民”的苦,不再出现——絮语《笼民》

一早就想看这部电影了,不仅仅因为它获奖多,不仅仅因为它是张之亮的成名作,也不仅仅是乔宏黄家驹廖启智的名声,我还想看看,香港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笼民”,究竟是一种什么的生存状态。
 
似乎似像一些“碌架”床那样,然后四周围上铁丝网,只留个不大的网扇,当夜深睡觉的时候,把锁一扣,就是自己那仅有的空间。两床相隔不过一米,床铺几乎占据室内的所有空间,能透点气的,仅有那个几层公用的天井,公共厕所,公共楼梯,“笼民”,其实也就是典型的贫民窟居民。
 
在患难中,大家彼此相处融洽:平常挤在一起打牌,嬉笑,钱财利益不太计较,为长者庆生,为死者作祭,和老朋友问寒暖,和新邻居度难关……笼子没有把他们分割开,此时铁网围住的,只是大家的财物,心,却紧紧抱在一块。大家仿佛都安于这种生活。
 
但这实际上,都是些苦中作乐,乐也融融的日子罢了。他们心里,也肯定会期盼着改变,虽然自己的能力不足够。终于,消息传来了,是收楼的公告;这是一个多么明显的催化剂阿!看着天井里的投票又犹豫,看着毛仔手上的过半人签名,就知道,“笼民”们的心,都在忐忑,都在盼望,能有多点钱到手,从此过上好一点的居住生活。
 
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时代在变化,香港在发展,“笼民”现象的消失,势在必然,但其中含杂的一切社会问题,却又让官员们无能为力。我们可以把两个律师议员的入住看成是讽刺,但从中也能看出,对于笼屋的处理问题,非一朝一夕之事。“兴,百姓苦”,这种搬迁,也算是对底层人们的一种苦吧。
 
在看到中秋夜里的天井狂欢party时,我就知道,悲剧准备出现了。陈十一的忘情起舞,大家的开嗓歌唱,都是对现实的无奈,“今朝有酒今朝醉”,谁又能掌握自己的明天呢?后面的集体躲在笼里,要警察逐个笼搬出,只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让人不忍卒睹的,还是中秋之夜的合唱,笼屋里的最后笑语。
 
结尾很短,是说毛仔在动物园里重遇妹头、陆同和太子森,然后大家笑着,隔着猩猩笼相望而已——我感觉这是个不完美的结局,张之亮没有清晰交待“笼民”的具体下场,我不知道这是否为政治上的考虑。还有中间一些细节,如满地的老鼠遗体,太子森的吓酒吓茶等,我都未能参透,算是一点遗憾。
 
我很喜欢这电影,也许也是因为我也曾在一些很挤迫的宿舍楼里住过,体会过个中的喜怒哀乐,那些公共厨房,公共厕所,一个走廊玩耍,楼上喊楼下的吃饭,等等,现在都是我珍贵的经历,相比于现在广州公寓的户对户不认识(至少我家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我感觉,以前虽然环境不好,但人情常在,如今的社会,到底算不算另一种的退步呢?我不知道。
 
和“笼民”们一样,本人家当年也是响应市区发展大计,从老城区搬到郊区,其中租屋买屋补偿交通堵塞配套不足等细节不在此详述了,我现在只是在想,能不能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让基层的人们少受一点苦呢?
 
但愿“笼民”的苦,不再出现。

 6 ) 观后感

暴力拆迁前的天跌落嚟當被冚,拮据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自己都没顾好怎么能关怀别人呢,就如一个道友突然离世提到的唯一关怀就是上次赌钱输了还没有还钱,其他人真的不知所措也只能无能为力,这就是笼民们的常态吧!一场突如其来的收楼行动出现了,当中会有人赔偿到位可以走、当中有人会因为住惯就不想走(当中陈十一说要等哥哥陈十来看他,那段很泪目)、不过太部分的人也是不知所措地过的一天就一天。)随着时代的变迁,笼民的问题是要解决的,最后连笼子一起锯开,连笼子和人一起赶走,犹如把垂死针扎的动物拿去杀死一样。导演没交代到每个人的结局是怎样,只是交代了家驹在动物园里看到三个笼友一起,我们只能适应这个进步的社会,愿以后再也没有这种现象吧。一部群戏,老戏骨做的真好,乔宏叔(女儿四十的姥爷)、李名炀(乌龙院的老师傅)、谷峰(不知道有什么代表作见到样子就知道了)、泰迪罗宾(那个矮仔、在这里全程粗口承包太入肉了、刘洵(九品芝麻官的李莲英等等)以前的港片真的太厉害了,两个半小时真的很精彩,现场收音+长镜头一流。

 短评

第37分06开始到第44分55秒的一个时长7分49秒的长镜头,足以称得上大师级的镜头,可以媲美世界上任何一个让人称道的长镜头!无论是场面的调度,还是镜头的精准程度,甚至演员的发挥,都是一流的,太棒了!

6分钟前
  • Taku
  • 力荐

所有演员奉献淋漓尽致的演技,每一段都是极致的人生。长镜头的调度妙到极致,2个多小时只觉意犹未尽。颇有新现实主义的左派温存,这种深层的底层人的情怀,颇有温度的,无外铺设一种悲悯。(如果非得加个港片排名,此片个人港片前三)9.2

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1.影片主线聚焦于有四十多年历史的笼屋(华夏男子公寓)拆迁问题,借此展示香港下层人民的住房及背后的社会问题,阶级差距,只展示,不介入。2.笼民在香港电影中无论哪方面都可算是个异数,一是没有类型元素,二是用长镜头代替了各类剪辑(构成剪辑,省略剪辑,快速剪辑)。3.隐喻蒙太奇,影片末尾的猩猩住在笼子里隐喻笼民的非人生活。对比蒙太奇,几位政企高管走在开阔的高尔夫球场对比狭窄的的笼屋。从这个方面看,笼民继承的是苏联蒙太奇传统,及至我国三四十年代的左翼电影传统如沈西苓。

9分钟前
  • 江寒园
  • 还行

张之亮的导演之路一直不顺,而片中四人都已西去,而今念起,无限唏嘘。

12分钟前
  • snowinter
  • 推荐

传说中的群像。。。

1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当年之香港,一如今日之大陆,真真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强拆。

17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长镜头群像表演和展示,末尾的电视镜头直播和采访议员实在令人耳目一新。而最后一镜,毛仔和太子森等人隔着笼网相遇打招呼,亦仿佛双方皆在笼中,至死也忘不了自己曾是笼中人。

2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笼内看尽世间百态,笼外看遍现实冷暖。底层百姓的众生群像,狭窄空间一眼望穿。精彩的群戏、出色的调度和长镜头,这是一部真正关注小人物群体的电影,也是九十年代不可忽视的香港电影之一~

22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本来以为会是很说教的社会底层人民题材,没想到拍得这么平易近人,每个人物都塑造得很好,有一种特有的小市民啰嗦的温暖。(就是黄家驹有点让人出戏?)看完来翻短评才发现里面室内长镜头一个接一个,真是不露痕迹,牛。

2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正所谓,香港影史佳作前十排的上。

25分钟前
  • 囧老伯
  • 力荐

5- 新現實主義餘波之:(底層、強拆)之最後恐慌最初瘋狂。一干老戲骨,群像个个鲜明。似情景劇/舞台劇canned laughter的環境聲設計。螺獅壳裡做道場,強調度和長鏡(尤116-125‘26連續三運動長鏡旋向苦中樂高潮) “聽講有得食,唔聽唔得食。” 見幽默與人情。首尾略蛇足。黃家駒青澀,劉以達沒認出。

26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人在笼中,就算画地为牢也是冷暖自知。完全的市井草根气息,感觉不像是电影,而是生活本身。2个半小时真是太短了,几乎看不到导和演的成分。最好的香港电影不用加之一。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难得由一干硬里子演员挑大梁,个个哭笑自如,潇洒传神,这才撑起了纪实与戏剧浑然一体的长镜头场面。只有议员视察问题和拆笼两场用了短镜头剪辑,手法自如。谷峰和刘洵的夹生粤语很传神。最后的中秋群舞和电锯拆笼两场融煽情于叙事中,不落痕迹。正所谓:港片最高作,赏罢无余憾。这次的胶片质量很好。

31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长达140分钟,没有任何类型片元素,连结局都没有刻意处理,这还是港片吗,那看啥?不一般的长镜头,令人怀念的纯白话字幕,各种口音的广东话,时过境迁了好多熟悉的面孔,还有那些已经远去的人,永远不再变迁。每一个笼子户都有一段彪悍而无奈的人生

33分钟前
  • 糕41
  • 力荐

孤独的来,孤独的走,其实大家都是害怕寂寞。中秋节的狂欢感动到落泪。狭小格局、长镜头,很多此类调度。香港多是商业片,能有这种电影极难得。

3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笼民与香港电影新浪潮一脉相承,强调长镜头、现实映射、主题同构性,与黄金时代的武侠、喜剧和警匪片两个路子,但好在那批人还在,集体智慧还在,它是新浪潮最后的杰作。说张之亮之后江郎才尽,不如说其集体创作精神消失,香港电影的手艺,如今只留在个别人身上,许鞍华、杜琪峰..已无往昔人才辈出之景

36分钟前
  • 故城
  • 力荐

本来是冲着黄家驹去看的,看了之后发现是一部好电影,看看二十年前之香港,看看今日之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电影里那种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现在的电影里找不到了。可惜,家驹留下这一部电影,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38分钟前
  • 尾生
  • 力荐

感慨:“学好广东话,朋友遍天下。唱好英文歌,老板送辆车。”→_→可能今天全场只有我这种不懂粤语又跟不上英语对白速度的白痴,打算默默挂一版外挂字幕重新拉一遍,争取搞懂每一句台词、俚语以及其背后的文化要义。幸好,蒙太奇是超越语言的利器,电影语言是不必翻译全球共赏的珍宝。

4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北岛有一首一字诗《生活》:“网”。笼民们自成一体的笼中生态,组成一个巨大的时代之网,香港最底层边缘群体的一个直接触碰,既包含着底层的窥探猎奇和同情,同时借笼内外的对比冲突展现难以调和的城市发展乃至时代困境。狭窄空间内的场面调度和群像刻画,表现出超强的导演技巧和演员素养,多处精巧且富有表现力的长镜头和细致捕捉的人文关怀,一改港产片的粗糙和流俗,老演员和编导们功不可没。张之亮继承新浪潮衣钵,书写着香港本土“贫民”史诗。

46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张之亮那时只有30多岁,所以摄影手法上见到很多年轻独特的想法,例如强搬笼民的电视直播,但坚持传统的草根理想依然高大,对笼民生活中简单的喜怒哀乐落足功夫,全然一副底层画卷。当中几段长镜头悲喜鲜明,苦中作乐只能成为笼民脱离精英视界后发出的自嘲喟叹。出现的家驹,成为影像内外永恒的音符。

51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