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1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2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3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4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5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6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13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14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15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16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17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18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19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3

详细剧情

  马切罗(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Marcello Mastroianni 饰)是某杂志的专栏记者,他曾试图成为一名作家但是事与愿违,只得终日为明星绯闻奔忙。马切罗经常出席一些社会名流的交际酒会,于是他暗自和摄影师勾搭,设计拍摄明星隐私然后公诸于众。马切罗有一个女友元玛,在送 她回家的途中,搭乘了一位妓院老鸨,后者对他讲述了很多风月场中的轶事,这让他对名利场更加厌恶。在基督教的某个仪式上,一位从美国来的名模总是对着媒体搔首弄姿,后来马切罗的批评家朋友斯泰纳一针见血指出了她的虚伪之处,这让他逐渐认清了上流社会的腐朽,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他发现自己并不热衷奢华的生活,而且对于那个自以为是的元玛也并不满意,并进行了我行我素的反抗……

 长篇影评

 1 ) 甜蜜的生活——费里尼撰写的“现代启示录”


费里尼的两部电影是我心中的巅峰,一部是《八部半》,一部是《甜蜜的生活》,《八部半》无疑更加成熟,在艺术手法上已达完美,是费里尼最成功的作品,《甜蜜的生活》之所以令我倾心,就在于它如手术刀般冷峻的笔法,将众生惶恐置诸镜头,以罕有的辛辣讽刺直击社会病,与《八部半》相比它更像是一部启示录而非天马行空的幻想诗。
欣赏费里尼的电影时,总有万千感慨,可形诸笔端时,或者欲转述他人时,总觉得虚空,言之无物不能切害,非要看个几遍,才能领悟一二,可能这就是伟大电影的艺术魅力,如罗杰伊伯特所说:“任何把思想置于画面之上的电影导演注定只能拍出二流作品,因为他抵制的正是电影艺术的本质。”电影艺术正如文字艺术,需要修砌意象,意象之间有精微的关系,使受众易于联想,但又不至于绑架思想,应该具有充足的开放性,——“枯藤老树昏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优秀的电影也是这样通过片段给受众造成独一无二的印象。
正是由于上述的开放性,本片有很多解读,指出比如“罗马的七座山峰”,“七个黎明”,“七宗罪”这类暗线,为了避免深入细节束缚思维,我仅在明线上试图分析电影的精髓。
在我看来,影片似乎由一个开场,一个结尾,和其间十一幕联系不是很密切的“独幕剧”组成,开场和结尾似乎与影片内容格格不入,略显荒谬,这个后面再详述,先把它们列在下面:
开场:耶稣像从天而降
第一幕:马切罗马伦娜妓女家过夜
第二幕:爱玛自杀,就医
第三幕:马切罗迷恋希尔维亚
第四幕:马切罗教堂遇老友斯坦内
第五幕:圣母闹剧
第六幕:斯坦内派对
第七幕:父亲来访
第八幕:古堡聚会,隔空对话
第九幕:马切罗与爱玛吵架,妥协
第十幕:斯坦内自杀
第十一幕:疯狂派对
结尾:怪鱼
电影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三个问题:
1. 现代生活的荒谬和无意义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这样几类人的生活状态:记者,影视明星,权利阶层,富豪,知识分子,教民。如果我们思影片中每一个角色的生活目的,似乎无法得出答案,他们似乎都不快乐,都制造疯狂的“甜蜜”来“充实”生活,影视明星马伦娜和马切罗在第一幕中的交谈,马伦娜提及自己想到小岛上去生活,但又怀疑自己不会去,提及自己颠倒都不会站起来,提及无处不在的压力;第六幕,斯坦内告诉马切罗深夜的宁静使他恐惧,他为何恐惧宁静?恐怕是恐惧自我,恐惧我们降生于世,却发现自己生活的年代没有生活的意义,它如此荒谬,电影中的所有角色都在这中茫然不知所措,这种根本性自我否定也一直围绕着马切罗,令他不安,文学艺术拯救不了斯坦内,钱拯救不了马伦娜,上帝不能带领教民走出困境,理想也一样拯救不了马切罗。
2. 疯狗般癫狂的社会病
记者无疑是影片中最常出现的职业,他们取向低俗,拿别人的痛苦当娱乐,是追求疯狂的猎奇者,难道这就是记者这个职业就是这样天生低俗吗?恐怕不是,马切罗在第八幕说:“通常是观众要求我们夸大事实”,记者并不是罪魁,它只是庞大社会病的缩影,观众猎奇肮脏的心理就像小报记者一样无孔不入。
教民的疯狂是社会病的另一个侧面,宗教的本质的精神在这里已经荡然无存,教民内心的狂热只能算作异端,来参观的人不是好热闹得猎奇者就是求神但是不敬神的教民,众人推倒神圣之树谁最大的讽刺。
所有的一切无非是众人的癫狂。
3. 个人的孤岛化倾向,交流的失效、低效
我个人认为这是电影着力要表达的一个点,影片开场的耶稣像和结尾的死鱼,直到我看第三遍时,才有所领悟,开场和结尾之所以设计得如此不合常理,是为了要突出影片荒诞的氛围,暗示一些东西,影片中随处可见神圣和恶俗的对立,首尾就奠定了这种基调,通过这种极端的对立,加重对角色迷茫痛苦的理解,神像是美的,但是它是假的,怪鱼是丑的,但是它却是真的。除这种对立之外,首尾还有另一个细节暗示影片基调——交流失效的孤独和无法自救——影片开头马切罗因为直升机的轰响无法和正在日光浴的美女交流,影片结尾马切罗因为海浪声无法听清对岸天使的呼唤。
整个影片虽有过马切罗自我救赎的尝试,但很快失败(小岛写作),更多的都是希望获得交流的尝试,但是马切罗周围响起的都是无用的噪聒(爱玛的倾诉,小报记者尾随等等),而面对可能给予他救赎的人,马切罗都与其陷入了无法交流的泥沼(渴望得到马伦娜天长地久的爱,却发现根本没能了解她——第八幕,古堡隔空对话;渴望得到知识分子斯坦内对他灵魂的改造,却发现它根本没发现斯坦内内心的痛苦和争执——教堂弹奏巴赫的托卡塔,自杀;渴望得到父亲对他的人生指明道路,但是父子始终隔膜——父子在法国舞女家对坐),不管是爱人,朋友,还是亲人,马切罗都无法走入对方的内心,马切罗最终无处求援而走向癫狂。
现代人交流上的困境似乎比之前两点更难发觉,但我始终坚信它是现代病的表现之一,也是电影所着力表现的困境。索塔说:“只有橹舰中划桨的奴隶才彼此了解,而我们却礼貌的误解别人,所以别人也应当误解我们。”媒介的发展似乎使我们的交流更加通畅,但是我们却更加孤独,这种孤独是史无前例的,每个人都变作一座孤岛,语言仿佛生了病,交流变得模式化和低效率,我们几乎不能理解别人,甚至不能理解我们的亲人,这种孤独的情绪和生活的无意义交织,加重了现代人的迷失。
费里尼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困境:这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众生如苍蝇般到处乱飞乱撞,主人公马切罗似乎有一些不同,他一脚踩在狂热的泥沼里(身为小报记者,有一个只会做爱和做菜的未婚妻),另一只脚试图迈向光明(马切罗多次表达渴望改变,有所作为);在“本我”中,马切罗遇到了他本我的代表——希尔维亚,马切罗迅速沉迷其中,希尔维亚成为他复杂欲望的交织体,但是马切罗和希尔维亚的交流是失败的。在“自我”中,他在玛伦娜和爱玛中间难以抉择,试图在玛伦娜那里获得真正的爱的尝试失败了,最终也没能理解玛伦娜,试图摆脱爱玛肤浅的“母爱”,在大吵一架之后还是妥协了,接回了爱玛。在“超我”层面,马切罗以为自己了解斯坦内,并希望自己能在这个文化圈子里救赎自己,最终有所做为,可是斯坦内的自杀是马切罗彻底迷失。马切罗在本我,自我,超我中都无可依靠,无可交流,所以马切罗变成了营营众生的一部分,在最后的聚会中陷入了癫狂的状态。
每次我看《甜蜜的生活》时,总会陷入一种莫名的忧愁,这可能来自于马切罗这个角色的代入感,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像马切罗一样迷茫,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好奇的看着这个世界,既有自己的梦想又和这个世界同流合污着,我们也在深夜里反思自己生命的意义,一次次面对希望,最终有一次次的面对失望和绝望,希望自己能有好莱坞式的美好结局,却最终无法直视自己破罐子破摔的惨状,马切罗就是我们每一个矛盾着的现代人的缩影。
异装者说:“到了1956年,每一个人都会堕落。”尼采的预言正在实现——毒品取代了战利品。费里尼所说的生活的甜蜜在我们身边处处可见,而我们用这甜蜜饮鸠止咳。
(电影配乐和演员几乎完美,在这里再不赘述。)

 2 ) 露滴牡丹开不开



 七百年以前,德国哈默林。黑死病非常猖獗,黑死病俗名鼠疫。花衣笛手从天降,笛声引,鼠跳河,众人喜。众人食言不给钱,笛手离开哈默林。第二年,六二六,谁家玉笛暗飞声?小孩子,百三十,齐齐随笛手,消失幽谷里。
 
    看到费里尼让一群花气球如猪崽般尾随萨克斯手屁颠屁颠夺门而去,我的第一反应,靠这老头太耽美了,还是暗黑系。紧跟着我也一耽不可收拾,从气球想到花衣笛手,又从Pied Piper想到《西班牙公主的生日》,真的萨克斯手太像《生日》里的小矮人了,一副被美人用插在胸口的白玫瑰投掷过后滑稽又心碎的表情,尽管王尔德从没把这篇童话搬上银幕,对于我这样的“脑筋蹦蹦跳开关没拉好甲后必不是乙寅后有可能是丁症候群”患者而言,我说他俩像,那就是像了。
 
    话说《露滴牡丹开》这电影还真是好看。片名译得也好,Christian Dior零二年推出的那款香水也该跟着改名。典出《西厢记》“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男女相欢的意思,顺着这个思路下去,我觉得译成《露华浓》也说得过去。(有师兄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举“露华浓”为译名最贴切的化妆品牌子,我甚以为然,因为这个牌子的沐浴露,泡沫真的好多好丰富哦~)主人公马切洛·鲁比尼是个窝着脚的唐璜,很合时宜,不合实际,一个虽大写却显得歪歪扭扭的“我”字,年轻男人看完多少会觉得他像自己(好比年轻女人读完《飘》多少会觉得自己像郝思嘉)。与之交集的女人无一不活色生香,玛德莱娜车边款步轻摇,马切洛背后捻花轻摇;爱玛勇夺许愿枝,马切洛怒掴未婚妻;西尔维娅招狼弃猫嬉水圣女泉,马切洛丈二记者摸不着头条;“教堂天使”隔海把手招,马切洛醉酒把头摇。T.E.Lawrence在《七根智慧柱》导言里放话道:“All men dream,but not equally. Those who dream by night in the dusty recesses of their minds wake in the day to find that it was vanity: but the dreamers of the days are dangerous men, for they may act their dream with open eyes, to make it possible. This I did.”身为第二种人的马切洛醉心于重写价值却又处处犹豫,也不过和每个人一样,不得不回应内心深处的声音而已,这个扭股糖似的“我”,其矛盾与混乱,是对自己的存在之美的诚实肯定。
 
    斯坦纳,唉,活脱脱一意大利版Richard Cory. 如果人是按美感的法则来谱写生命,我就要披起占卜袍,戴上女巫帽,摸摸水晶球说,天灵灵,听此人在教堂弹的那段风琴,俺就知道他时日不久矣;俺在他脸上看到死相啦,俺那时想到莫扎特啦,地灵灵。可惜俺的水晶球放反了,这世界其实,偶然性为主,必然性为辅,一点也不悖论,好像他自己说,应当远远地相爱。斯坦纳,唉,他对自己和儿女作的恶,还不及他对马切洛作的恶多些。你不愿在你的朋友面前穿上衣服吗?你向你的朋友显露你的真相,算是对他的崇敬吗?无怪乎他诅咒你坠入魔道去。为着你的朋友,你越装饰越好,因为你应当是他的射向超人之箭与希望。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斯坦纳嘴里的话,句句像真理,可是真理还从不曾将绝对者纳入过婚床呢,真理的情妇们当牢记这点。我有冲动要将马切洛的名字拉长为Marcellolita.
 
    斯坦纳家朋友,诗人艾厄丽丝的三种遁世法,用优利乌斯·凯撒的口吻嚷嚷出来就是我喝,我抽,我操;还说了句大意是I believe if one lives intensely, every moment is a year, 王菲唱深爱过谁一天可抵上一岁;“你高得像个哥特塔似的,我们的声音够不着你,”艾厄丽丝这名字意为彩虹,个人觉得挺贴切。而玛德莱娜,唉,某部老红军电影的台词,“这丫头恁招人疼~”名媛做累了想靠岸,可是天下女人并非个个都适合靠岸,况我们的马切洛丽塔怎么也成不了岸,最多是一块漂移的大陆或龟背。恩反正,我是很心水这丫头来着。。还有法妮,她那个手帕衬衫文胸的戏法是怎么变出来的呀,呜呜呜我小时候用手帕叠个小老鼠都要半天呢,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以后可不可以改成手帕衬衫文胸呢。。。人与人之间永远不能相互了解,both Emma and Marcello are 100 percent right,不知理解,无论和解。。。。纳蒂雅的东方舞其实跳得不赖,梵蒂冈粉妆起来的俩小鬼比天使好玩。。。。。帕帕拉佐原来是“狗仔队”的词源,我就想,费里尼不至于因为角色是个paparazzi就管他叫paparazzo吧,就好像动画片《蔬果村》里管柠檬叫“小柠檬”管花生叫“小花生”一样。。。。。。浮世绘雕到这份上,再要酿高潮就只有沉默,于是片尾的鱼便阴沉着脸上岸了。
 
    我也吹不下去了。

 3 ) 甜蜜的生活

场面调度复杂,精致的灯光、服装,以及流畅的表演和剪辑,仿佛在一座座博物馆中拍摄。将普通的主题拍摄的奇想深刻,放在现在一点不过时。也许不是告诉人们甜蜜的生活应该怎么做,而是促进你思考这一问题。
费里尼展现的这幅意大利上层社会风情画,是夜夜笙歌,骄奢淫逸的狂欢之后的病态,畸形。剥开物质文明富裕的外表,这些欢欲无度的“上等人”面对的精神空虚,愚昧焦虑是本片旨在揭露的内核。导演将这幅甜蜜生活的画卷娓娓道来,似乎也直指着每一个观者内心那苦涩的精神危机。

 4 ) 理一下线索/一些截图和评论(待完成)

开场,直升机吊着基督像飞行

在宴会上,记者Marcello打听王子的菜单,想拍照被发现,被严重警告,他不以为意。看到认识的Maddalena过去搭话,于是两人离开宴会,乘坐Maddalena的豪车出去兜风。注意宴会开始的场面,有强烈的隐喻性:

戴面具的演员们

两人来到个僻静角落,Maddalena对Marcello说想离开罗马,他说:“我挺喜欢罗马”。在谈话里显示了两人财富差距巨大。被路人看到豪车并惊叹,Maddalena提出要送这人回家,Marcello说:“你在想什么?”后来两人来到这位老鸨的贫民居所中,在破床上Maddalena提出要做爱,Marcello说:“在这里吗?”然后顺从的做爱了。Marcello对Maddalena的决定虽然有不同意见,但永远只是微弱地语气提出,他不想破坏两人的关系,而Maddalena也从来没更改过她的主意。Maddalena对Marcello表现出一种强权,而他自身默认这种关系。

老鸨贫民居所向下的楼梯

早晨Marcello回到家,未婚妻Emma第一次出场,她服安眠药企图自杀。Marcello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焦虑,飙车把她送到医院,这里Marcello应该是非常爱Emma。注意他称她为“疯婆子”,这个称呼在后面多次出现,跟别人交谈时提到她时侮蔑的称呼,吵架时骂她的称呼。注意最后Marcello给Maddalena打了个电话,但她在熟睡没有接。Maddalena对Marcello没有回应,到此,此关系的性质已经十分明确。

护士奇怪的帽子,医院向上的阶梯

大明星性感女神Sylvia来到罗马,Marcello也在,在一间屋子里记者们向她提问,这时候Emma醒来了,给Marcello打电话,表现出极大的嫉妒心,怀疑他和Sylvia有什么,Marcello回复:“这屋子里至少有50人呢!”Emma:“我要把你眼睛挖出来!”“你现在就回来好吗?我想做爱。”之后Emma要他晚上回来吃饭并热情的问他想吃什么。Emma对Marcello无与伦比的依赖,电话最后Emma说:“Marcello,你爱我吗?”

电话结束时的画面,狭窄的平行透视,如同牢狱

Sylvia去圣彼得教堂,记者们跟着她拍照,但谁都没有Sylvia体力好,爬楼梯时追不上她。Marcello追上去看到她坐在楼梯上看窗外,见他来了之后她说:“come on~”,Marcello跟着她上到顶层。也许他看到Sylvia坐在楼梯的样子就已经完全沉醉

看窗外的Sylvia

通往顶层最后的楼梯

在顶层他俩听着教堂钟声敲响,Marcello说:“这就是神圣的罗马。”Sylvia把他墨镜摘了,自己帽子也被吹走了。进入宴会场景,Marcello跟Sylvia跳舞,对她说:“你使所有事物,所有事物,你是夏娃,母亲,妹妹,情人,朋友,天使,撒旦,地球,家......对了,就是这种感觉,家。.你为何出现在这里?快回美国吧你让我不知所措。”这其实是很奇怪的事情,Marcello是有未婚妻的,但Sylvia带给他家的感觉?Emma是一个极其缺失安全感的人,依赖他,但Sylvia其实对他完全不在意。跳着跳着舞,来了另一位演员,Sylvia就放弃了Marcello,开始了他们的狂欢。

狂欢的队伍

结束之后,Sylvia来到旁边找到她的丈夫Robert,被骂了一顿,Sylvia愤而离去,Marcello去找Sylvia,带着她驾车出行。中途下车Marcello想亲吻Sylvia,但听到狼群嚎叫,Sylvia扭过头去开始学狼叫,很开心Marcello找地方想安顿两人,找了Maddalena,她接到电话很惊喜,Marcello说想带个人去她家里,她问是谁,他不说,她问你想干什么,Marcello就自行否决了去Maddalena家里的念头。这时Sylvia在车里无聊,下来与野猫玩,问他有没有牛奶。他去找牛奶回来看到Sylvia在喷泉里戏水,Marcello被这个场景惊呆了:

Sylvia叫Marcello一起来玩

Marcello对Sylvia说:“你到底是什么人啊?”然后明确的富于寓意的镜头出现了:

Sylvia为Marcello进行洗礼

显然Sylvia被赋予了神性,这个人物从一开始出现就是所有目光的焦点,体态神情完美无瑕,除了她的伴侣,她几乎就是女神。其实在之前教堂爬楼和宴会狂欢的时候,Sylvia的活力令人侧目,简直就是神话里的形象。Marcello就是这么认为的,以至于之后Sylvia索吻他不敢去亲,他也不敢触碰Sylvia,拥抱她。他们在水池里站了一夜,天亮之后回去,Robert抽了Sylvia一耳光,然后打了Marcello一顿。Sylvia就此从影片里消失了。

在教堂门口Marcello看到旧友Steiner就跟进去叙旧。问神父可以带个人上二楼吗,神父说当然,Steiner对Marcello说:“你看,神父都是很随和的。”在二楼的管风琴处Steiner先是弹了一段很欢快的乐曲,被牧师用眼神制止,然后弹起了著名的BWV565,妈的我在这里非常出戏,不知道这么神圣化的东西放在这干嘛?

在BWV565中,Marcello离开教堂

Marcello和Emma去郊游,也是去做报道圣母玛利亚奇迹之树显灵之事。在车上Emma给Marcello喂吃的,Marcello很烦她但还是都吃了,像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态度。整个显灵的事件像一次作秀,大灯打光,摄像机起起伏伏,还有个导演在安排。晚上两个被认为具有神启孩子在在奇迹之树前祈祷,生病的老人围了一圈。Marcello跟Emma本来在一起,但他执意要爬上载大灯的架子。Emma向玛利亚祈祷:“圣母玛利亚,如果他娶我为妻,我愿意每天步行到这里向你祈祷,哦不,我希望他能像从前那般爱我。”天降大雨,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开始不断指认:“圣母在那里!”三次,并跪下来祈祷,人群一片混乱。众人开始抢夺奇迹之树的枝条,它被人们分了。混乱中Marcello寻找Emma,Emma诅咒拍照的记者说他们不懂得尊重人。一切平静之后,当时在奇迹之树周围的老者因肺炎而死了,夫妻俩和记者参加了葬礼。

记者一直在不停的照相

待续

 5 ) 喧嚣中的现代荒原

因为我在古米亲眼看见西比尔吊在笼子里。孩子们问她:你要什么,西比尔? 她回答道:我要死。 ——艾略特《荒原》 费里尼给这电影的副标题是:现代荒原:罗马。 两架直升机轰鸣开来,地面上的孩子雀跃追逐,飞机由远及近,巨大的耶稣像仿佛从天国降临,旋即远去。 这著名的开头,多年后被安哲在他的《雾中风景》中给予了致敬,码头上水中升起的巨手,指引方向的手指断裂……剧中的奥瑞提斯(名字取自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亚》三联剧的主人公)喃喃吟诵里尔克的哀歌:若我呼喊,谁会,在天使的序列里,听到我? 罗马的荒凉,马切洛的悲剧,有着与安哲电影的悠远凄清完全不同的调子,它表面上是如此喧哗,以至于让主人公陶醉迷恋,流连忘返。甜蜜生活,逐幕展现。 第一幕:欲望之名 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夜夜笙歌,曲曲尽觞。马切洛飞舞花丛,以记者的身份合理地窥探,劫取,满足自己追逐甜蜜的欲望,玛达莱纳惊艳出场,满脸都是厌倦的淡漠和冷感。她轻撩裙裾,款脱秀履,无声潜行如猫。街头随便邀请一个妓女上车,兴之所至去她家喝咖啡。阴暗潮湿的小房间里忽然起兴做爱,不设定的一切,如同罗马的夜风,倏忽来去。 春宵一刻之即,那边厢痴情女友艾玛却服毒自尽,疲惫归来却面对一具昏死的躯体。欲望以不同的名字呈现自身,内里却总是如一。艾玛想要独占,马切洛想要更多。 更多的更美的,从飞机的喧腾中降临,每一个人都毫无吝啬的献上自己的殷勤,全意大利都拜到在瑞典女神的脚下,她——西尔维娅,谁会不想要她,她金发飞舞,狂狼无边,她丰盈的躯体如春水激荡,沙哑的嗓音有着孩童般纯真的魅惑。女神降临,哪个男人能平静?马切洛捡回她踢飞的高跟鞋,在美人失意时快步跟随,全仗着那热切眼神一秒未松的密切关注。罗马的街巷,每每驻留时,他想倾吐的爱语,却总被一些美人随时游走的兴趣阻断,他不得为她偶然捡到的流浪小猫去找牛奶,在街头左奔右突,狼狈不堪。归来时却见美人嬉水喷泉,一副绝世美景毫无预告地蓦然出现。 她在水流中行走,水幕就在她身后,她迷惘而沉迷的表情,是一个谜。 他想高诉她:你是造物主在第一天创造的第一个女人,你是母亲、姐妹、情人、朋友、天使、魔鬼、大地、家园……她,就是他想要的那更多吧。然而,她好像并没有听见,他看到行人愕然的注视,这才意识到,喷泉水停了。 梦醒了。 天亮了,又一个黎明。 他送她回去,在旅馆门口,被等待的未婚夫施以老拳。只因她是如此彰显的欲望符号,以至于每个染指的男人都必须受到惩罚。 艾略特的《荒原》中,情欲的泛滥也是现代荒原的肇始和表征。 第二幕:信靠之地 “圣母显灵”,马切洛、艾玛和摄影记者帕帕拉佐一起去看个究竟,采访中,见证神迹的孩子的家人被指示摆出各种姿态,老人在一本正经的叙述中忽然停下问,需不需要我抽只雪茄?神圣事迹片刻被颠覆消解。 癫狂的群众,烧钱的大场面,费里尼的神奇的调度能力,艾玛远远看到显示神迹的树下抱着病孩的妇人在祈祷,又眼见大雨中人群随着孩子们指示东奔西跑,结束时,病孩却死去了,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相信神迹存在,许愿树的枝条被蜂拥而上的人群疯抢。艾玛也冲了进去,她抢到了一枝,不管怎样,宁信其有。 这就是他们的信仰,马切洛在高高的摄影架上,只看到了混乱,神并没有出席。 游走中马切洛又随一个相识的模特搭上了去乡下的车,一行人各色各异,玛达莱纳居然也在其中。在城堡的大厅里席地而坐,谁认识谁,谁是谁,好像都没那么重要。忽然有人提议去附近一个古堡探险,幽冥的古建筑中人影越发扑朔迷离。被玛达莱纳牵引,马切洛来到一个空旷的房间,玛达莱纳却把他留下,自己绕到隔壁,通过传声孔,向马切洛吐露真情。她说,她想嫁给他。惊觉爱情,原来以往的露水情缘都是为这一刻而存在。马切洛心潮澎湃,不由得大声说出自己的爱。他不知道的是,原来这一切,真的只是玛达莱纳所说的游戏,隔壁房间里,她的情人正拥着她窃笑着听着这真心告白。黑暗中,一双手拉住马切洛,不是玛达莱纳,马切洛却也没有拒绝这好意的邀请。 天亮,又一梦醒。回途中,玛达莱纳已不见人影。 信仰和爱情尽是虚妄,但也有人活得真实幸福。马切洛眼中,斯坦纳就是如此。他忠于内心,纯粹清明。家庭幸福,其乐融融。这正是马切洛想要的一切,从斯坦纳身上,马切洛看到了自己的空虚和堕落。客厅中艺术家齐聚,听斯坦纳录下的雷声,自然的声音。看那一双美好的小儿女,卧室中睡得恬静。面对马切洛的羡慕,斯坦纳却说,最悲惨的生活都好过于在一切事情被精确计算好的有组织的社会里受保护的生活。 第三幕:荒凉之夜 父亲来了,马切洛有点不敢相信。父亲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重温罗马的繁华夜生活,马切洛找来摄影记者朋友陪伴,同去熟识的酒吧。费里尼的高明在于用朋友的嘴巴,巧妙地讲出电影没有交代的前文,父亲这个角色,在马切洛心目中,基本上是失职的,除了能惹母亲生气,离家出走之外,好像没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父亲显然并没有留意到朋友的讥讽,他全身心沉浸在酒吧的欢快气氛中,迅速被法国艳舞女郎深深吸引,以至于要跟人家回家过夜。马切洛无奈,只得随后跟从,然而他身心俱疲。想要偷偷溜走之际,却被酒吧舞女叫住,原来父亲在她房间中人事不省了。 父亲坐在椅子上,没有一点声息,在这宁静的一刻,马切洛忽然发现自己其实有很多话想跟父亲说,他想把从前岁月中的那些伤害和误解,痛苦和委屈都倾吐出来,他想跟父亲和解,有一次真正的父子交流。后来,父亲忽然醒了,醒来的父亲却只想离开,想赶上夜行客车回家,无论马切洛如何挽留,父亲还是不管不顾地走了,在街头送父亲上车,他追出几步,怅然停下。 身边最近的人就是艾玛了,然而两个人却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同坐一辆车,吵闹不断,艾玛屡次下车,又被劝回,最后,在艾玛的温柔恳求下,马切洛却再次爆发,把艾玛从车上揪下,扬尘而去。艾玛独自一人在路上彷徨,车声渐进,是的,马切洛又回来了。 这就是情侣不是吗?相爱相杀,片刻不得安宁,却离不开斩不断。到了还是会睡到一张床上。 警察局忽然打来电话,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斯坦纳自杀了,子弹穿过太阳穴。就在那天宾客云集的客厅上。还有两个孩子,他一并带走了。迷惘之际还得带着警察去车站接回斯坦纳的外出的妻子,她对一切都还一无所知。媒体是贪婪而堕落的,他们不管别人,只要新闻,斯坦纳的妻子被狂拍时还以为记者认错了人,她怎么活下去,这是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第四幕:怪鱼与天使 怎么办? 艾略特在荒原的最后所言:舍己为人。同情。克制。 马切洛却选择了逃避,躲到浮世的喧哗里,在更深的无聊中去躲避无聊,用更多的泡沫去掩盖虚空。脱衣舞,众人围观下亲昵暧昧,马切洛骑在一个姑娘身上,把酒洒满她的全身,把从破垫子里掏出的鸡毛鸭毛粘上去,马切洛是否是想要造一个天使,带领自己飞升? 又见黎明。大家都跑到海边去了,有人说,渔民捞到了一条大鱼。 这是一条怪鱼,它庞大的肚腹朝向天空坦露,奇怪的眼睛注视着人群,马切洛感觉那鱼在看自己,看到了什么,他也不知道。 (注:鱼的古希腊文正是人子、救主的缩写,因此鱼和十字架一样,成为基督教的象征。) 那个女孩,在轻轻呼唤,那是一个天使一样的女孩,马切洛在一个餐馆里看到过她,她的侧面跟某个教堂里的画像极其相似。然而,他听不清她的话,隔得太远?还是周遭太吵? 马切洛还是随着昨夜狂欢的人离去了。女孩轻轻一笑,转身走开。 他拒绝了天使。也许他原本就不相信有天使。 浮华之后,大地荒芜,费里尼的荒原景象,带着他自己的狂欢色调,萨克斯手悲凉的演奏之后,一挥手,那些气球蹦蹦跳跳地跟随他到后台去了。这神妙的一笔,恰如电影的整体意蕴:现代荒原中唯一可以凭靠的就只是这人造的幻觉。 光影的绚烂,就是费里尼对人世荒凉的最后拯救。

 6 ) 从一个喜剧迅速向悲剧坍塌的故事

不敢说自己看懂了费里尼的故事,只是在这里写下一些自己的解读和注意到的细节。我觉得很多评论也没有解读得很详细,有些细节没讲清楚,恰恰是这些细节,非常体现费里尼本人的偏好和想传达的理念,我喜欢称这种为导演夹带的私货。可能因为大家看的都是一个非常不走心的翻译版本。看电影一不能忍受删减,二不能忍受的就是歪曲,所有的漏翻、乱翻都是对导演的不敬,许许多多的外文电影都充斥着不负责任的机翻、对修饰定语的漏翻、甚至过于卖弄搞点漂亮句子,观众看到的电影不是导演的电影,而是这些“再创作”者的意淫。我也不懂意文,整部电影断断续续看了7、8个小时,中英字幕一起看,主要理解的参考依据都是英文,英文始终跟意文较接近。下面进入正题:

电影分成多个小故事:1、直升机吊着神像升天(神像升天);2、恰恰恰酒吧跟踪王子偷情(偷情跟踪);3、马切跟M女郎勾搭并载一个站街女回家,并在站街女家放荡(初遇M女郎);4、马切归家发现艾玛自杀,将其送院就医(艾玛自杀);5、S女郎嫁到,马切带其在罗马游玩,最后被S的老公爆锤(美国女星S);6、偶遇斯坦纳老友,在教堂弹琴(教堂弹琴);7、圣树神迹降临,媒体疯狂(神迹降临);8、在斯坦纳家聚会(友情聚会);9、在一个未知的餐厅写作,并认识了一个小女孩(初遇天使);10、再见父亲,游玩了恰恰恰酒吧,还去了一个女郎的家,最后与父亲分别(再见父亲);11、偶遇N女郎,跟随她去了一个趴,并进行古堡探险(古堡探险);12、跟艾玛大闹一场,又和好并打了一炮(分分合合);13、斯坦纳杀了自己孩子并自杀(老友去世);14、彻底疯狂的一晚通宵,以及黎明时分在海滩上游荡(彻底堕落)。

整个故事表露出罗马富丽虚浮的群众生活之下精神萎靡道德缺失心灵空虚,里面的各种人行为都十分豪放狂热,近乎到有些痴线的地步。乍看之下觉得这种豪迈的人生、豪迈的生活作风,整个人都焕发活力,引人靠近,罗马这片魔障之城、到处涌出堕落的土地就是这样诱人深入。神像升天一节之中,神像被直升机吊起,其寓意有大量的解读不多赘述,直升机经过一大片尚在开发的土地,显示出这个时期的罗马正在急速扩张,越来越多人进驻到罗马。在做日光浴的女郎跟马切用耳语和手语调情,马切显然十分擅长这种隔岸交流的活儿,还甩了几个飞吻。然后神降临于城区之上,整片城都笼罩在神的庇佑之下,镜头一转来到恰恰恰酒吧偷情跟踪,酒吧的表演充满荒唐的搞笑气息,一片混乱中马切勾搭上了

居中的jester充满东方神佛特色

M女郎,马切的小弟啪啪洛萨(paparazzo)也出场了,其实我个人认为paparazzo不是这个小弟的名字,只是个代名词,paparazzo也是狗仔的英文,这位低层人物似乎不配拥有姓名。

M女郎很漂亮,她主动载了一个站街女回家,昭显其与妓女似乎有点心灵相通相互理解,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中对妓女的用词丰富得令人发指,用了很多个不同词,都是妓女娼妇的意思,我认为费里尼有意把大部分女人都归成娼妓一列,穷的只是娼,富的也不过是妓,导演库布里克酷爱费里尼的片子,在其《大开眼戒》中同样有传达出类似观念。在站街女积水的地下室里,M和马切来了一发,里面其实透露出两人对站街女的人权漠视,站街女下班了回家就回归了正常生活,但仍要献出自己的生活空间给他人行不苟之事。屋子外站街女与一个应该是皮条客的人在讨论要不要诈M和马切一笔,但站街女拒绝了,似乎是这位底层在这方面更有道德感可言,而皮条客已经习惯对来自上层的羞辱逆来顺受并从中牟利。

艾玛自杀,被马切送院。过程中马切又骂她疯婆子,又不满她找麻烦,他眼里可能认为艾玛就是个娼,送到医院后还念着M,给她打电话,但她只顾睡觉没理马切。马切对于上流的妓来说,又不过像是个找乐子的附属品。镜头一转来到美国女星S的故事,接机过程中不断有人提及这位女星的瑞典脸庞诱人犯罪,但S是位美国女星。来到S家里,S的老公对她不闻不问与艾玛打电话给马切问长问短生怕他掂花惹草形成对比,接下来带S游览罗马古建筑的部分就比较有趣了,所有人都不及S这位美国女星有活力,但在塔楼顶端,S却问马切Giottos Campanile在哪里,马切说不在罗马在佛罗伦萨(这段的中文翻译严重出错,S和马切交流讲得是明明白白的英文),整个过程反映出这位瑞典女郎受美国影响,变成喜欢上蹦下跳但缺脑子的猩猩,大概当时对老美的刻板印象都是如此。S在楼顶稍稍对马切示了好,接下来的舞会马切就发了情的野马,疯狂舔狗,讲话虽浪漫但也极度荒诞,整个舞会的镜头表现一片欢乐,

整个舞会都受S女星的带动,跟在她背后欢乐,多年前我似乎在猫和老鼠等动画里看过类似表现

只有S的老公在沉闷地画肖像画,中间一个侍从把S脱掉高跟鞋捡了回来,后来S老公跟S讲的是一个怪诞的罗马人把你的鞋子送回来了,我认为这里怪诞罗马打扮侍从代表的其实是这个扭曲的罗马,这个城是有生命主观能动性、有魔力的,会对一些人的行为进行修正同化,罗马就是这样一直培养信徒的。

S老公还点评了一番侍从的衣着,其斯巴达特色张冠李戴,就像民国人还留着清朝辫一样
与S女郎调情的这个人的形象也值得注意,想不起在哪里看过类似的面容但这个面容是十分像恶魔的

后来马切把S带到了街上游荡,其实S从来没正视过马切,在特雷维喷泉(Fontana di Trevi)差点亲上了S,突然就天亮了。而后马切悻悻地把S带回她家,还被她老公暴揍了一顿。

这一幕,又漂亮又好笑

来到教堂弹琴章节,刚开始摄影师问马切接下来该怎么拍,马切就说让马站桌子上,女人躺在地上拍一张,可见媒体创作背后的粗制滥造,喜欢搞荒唐噱头,当然后面对媒体有更大的嘲讽。然后马切像受到神启一样走进了教堂,邂逅昔日好友斯坦纳,斯坦纳的存在对马切来说确实如希望一般,迷茫的马切的确因为有斯坦纳这一缕希望指引而避免了一开始就像深渊堕落,斯坦纳是位有文化有地位有家蕴的作家,他赞赏马切,他也希望把他引向正途,希望他成为正直的文学作者,而不仅是当媒体的傀儡。但教堂里一句对话却很玩味,体现出费里尼对教派的讥讽。

英文的正确翻译是“他们甚至允许我在教堂里play organ”,organ可以是琴,也可以是生殖器

来到影片的一个小高潮,神迹降临。据传有两个小女孩在一棵奇迹之树附近见到了圣母玛利亚,吸引大批媒体前往,也有很多求神拜佛想治病的群众前往,政府出于某些原因扣押了几个召唤神灵的神童,现场迅速被搭成一片影棚,不禁让人怀疑媒体示之于公众的新闻,是否都是在这样的“影棚”里拍摄出来的?到底读者读到的报导内容是否算真实呢?还是读者其实只是媒体任意摆布的群体,媒体想让读者知道什么,读者就只能知道什么。啪啪洛萨几个狗仔在“神迹降临”上演还以物质金钱诱惑那些祈祷的群众进行摆拍。入夜正式开戏,一次采访中,记者给了采访人一篇读稿,甚至读稿还写错了内容,可谓十分不走心,这样的影像播出去侮辱公众智商。神童终于放了出来,与神对话开始了,过程啼笑皆非。

过程拍摄过度敬业,连场面镜头的调度都十分敬业,制片水准不可谓不精良
暴风骤雨里群众哄抢神树的树丫,场面一度yin乱

费里尼对媒体的抨击是非常猛烈的,伍迪艾伦在自己的《解构爱情狂》里也深度讥讽了媒体,片中地狱里的第八层留给了媒体人,最后一层留给变态。老美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也一直在声讨媒体的诸多不良行为。西方对媒体的怀疑一直存在,媒体总是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甚至断章取义,好事都能用坏角度解读,误导众多读者。一如国内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公众号一条条标题党,一篇篇软文,一句句口号,制造盲目崇拜,再收割崇拜,还号称为知识付费,实则其文章,水里没有一点干货。他们不是不讲真话,有时候他们只讲一半真话,制造恐慌,拉拢脑残跟随他们的脚步对他们的敌视目标进行网暴声讨,一个个不曾拜读康德,对道德无甚深入理解,却大言不惭指责他人缺德。可怕的是不仅大量中年人盲目相信,广泛传阅,连年轻群体都被精神腐化,近年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我认为就是其中一个表现。回到正题,求神的孩子当场暴毙,次日清晨,只有部分人为死者祈祷,十分讽刺,神救死扶伤却有人在神的眼底下暴毙,而媒体力量庞大,却多数冷眼旁观,甚至以新闻价值牟利。

友情聚会上,马切真正做了一次心灵洗涤,这里的座上客都是有思想的艺术家,所以不像其他社交活动那样声色犬马。费里尼夹带了自己喜欢莫兰迪画作的一些个人私货。斯坦纳一再劝说马切做正经文学。在聚会上录音带回放的海浪声、鸟语声中,马切终于找到了一丝平静。中间一段与斯坦纳与其孩子的交流显示出他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还经常从他们的讲话中得到文学启发。最后斯坦纳与马切的一段谈话隐约透露出斯坦纳走入思想胡同,临近崩溃的苗头。

在一个餐厅里,马切初次见到了天使的化身,是他亲口说。马切会来这里,大概是的确有了真正搞文学的心,但他一直受到来自艾玛的追问,难以静下心创作。

小女孩确实很漂亮,后面她再出现时,仍是天使化身的象征

再见到父亲,马切燃起了更多的希望,年少时父亲经常不在家,老妈经常以泪洗脸。马切一直想跟自己的老爸来次认真的相处,做一次多年来一直缺失的和谐,感受下父爱。他们又去了恰恰恰酒吧,仍然是充满特色的小丑表演,老爸还勾搭了一位舞女,并且表示腿玩年。从马切父亲的把妹举动可以看出他精于玩了,想必抛下家庭的这些年锻炼不少。马切其实十分不愿意父亲跟舞女回家,但父亲根本不理他,病了一通之后,父亲又默默走了。马切本想重新寻回家庭温暖,起码家庭可以给他生活希望,可惜他失败了。

接下来进入古堡探险,马切被N女郎带到了一个古堡里聚会,这种聚会是马切堕落的开始,以后马切的生活里充满了这种糜烂的聚会。聚会的地方在远离城区的城堡里,上流的人都喜欢在城郊幽静的深院大宅里搞点糜烂的聚会,《大开眼戒》里亦如此。在去的路上以及古堡中,都一再有男人嫌弃狗的片段,但女的却对狗钟爱有加,男的从女人身上寻欢,女人就寄望于狗身上作乐。马切在城堡有见到了M,M给这位新参者介绍各位贵族,带他游览了城堡,,到处的古色古香的艺术油画。在接下来玩的隔室传话游戏里,M亲口承认了自己就是妓女,心甘情愿,一边说着喜欢马切一边在边上就跟另一位情人搞上了,其实上流里面各个女人都是这样游走在男人之间,个个男人都钓着,哪里有好处就扑向哪里。趁着夜色,这群人组织了一次古堡探险,里面讲到的一句话很重要——Careful, the place is overrun with mice, beetles, vipers,owls and vampires. 这句话出自吸血鬼德古拉的传说,吸血鬼居住的城堡满是蛇虫鼠蚁脏东西,如果想对这句话有更多了解不妨看下《惊情四百年》。然后说这句话的人还补了一句And now it will also be full of whores,意思是现在这里还会充满娼妓,我认为这句话既代表了这些男人对这群女人的看法,也昭显出罗马这片糜烂之地充满淫乱,一如吸血鬼古堡充满脏污,罗马的核心是堕落,所以滋生、吸引各种堕落,同时也暗示这座古堡从古至今,都是这种不正经用途,现在是将来也是,所以后来那个黑发中夹着一缕白丝的女人就在这里来了一发。过程中他们还玩了一个招魂游戏,说着这里有鬼魂出没的时候,镜头里就有一只手飘过去牵马切,然后就开始了不可描述。

离开古堡时可以清楚看到一个牛鬼蛇神版的维纳斯像,寓意这群人道德和艺术观的扭曲

接下来与艾玛的分分合合里,马切说了一句我反感你充满侵犯、依赖、母权的爱。先是被父亲抛弃,还有昨晚开的眼界,加之被M的羞辱以及艾玛扭曲的爱已经让马切走到了崩溃边缘,好不容易来了一发有点心灵安慰,斯坦纳的自杀事件又接踵而至,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连斯坦纳这座希望灯塔都倒下了,马切彻底走向了堕落,从一个旁观者升格为参与者,融入了这片堕落。在最后彻底堕落的聚会上,马切成为了疯狂的领衔人物,撞门破窗,表示自己已经成为了广告商,为了钱可以出卖灵魂,一个女郎骂他是蠕虫,而在他与艾玛吵架的时候也说过艾玛的爱逼得他像蠕虫一样,确实除了成为蠕虫别无出路。只要给足佣金,他可以写文章把你包装成任何人,25万是保罗纽曼(主演《铁窗喋血》)、30万是马龙白兰度(极为出名的《教父》)、40万是约翰巴里摩尔(《大饭店》、《化身博士》),从那时起,商业包装已经显露出其荒诞,到现在流量明星时代更是顶峰。堕落聚会上,有律师、明星、演员等等,上演了基佬芭蕾、脱衣舞等等表演,马切的行为越发离谱,简直像个精神病,在屋主下逐客令之后,马切仍然坚持进行派对,对在场的各人都进行点xiu评ru描述,最后公然撒鸡毛作贱了其中一个女郎,这是马切堕落的高峰。最后终于天亮了,马切又一一给粉墨退场的各位作了谢场献词。在海边骚男芭蕾舞演员又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The more that retire, the more new ones come out, two go and ten take their place, by 1965 there will be complete depravation.有人退休就会有人上位,走了俩又来十个新,1965年就可以全面堕落。罗马的堕落简直像政治目标一样。海滩上搁浅了一条怪鱼,怪鱼的象征也有很多人解读了,不多细述。最后关头,天使出现此岸彼岸间,马切一开始隔岸调情的功力尽数失去,所以对于天使伸来的橄榄枝不为所动,最后天使只好挥手告别,马切也举起了手,无名指上没有戒指。马切已经大概认识清了“生活的甜蜜”。

———————————————————

最近发现B站翻译的版本还不错。希望各位都能不受渣字幕毒害。

 短评

4.5。难以言表的绝望与其无以言传的美。费里尼模糊了悲观与乐观、沉重与轻浮的界限,成就一场令人彻底沉醉的悲剧。男与女、当局与旁观、上流与下流、身死与心死、乃至影语与情绪,充斥着的无数迷人的相对,都积聚成最后浅滩上相对的两岸。自然、坦诚、灵动、优雅,看过最美的黑白电影、暂时保留之一。→21.7.31 时隔五年大银幕重温,资料馆二刷,五星满上。卷轴一般!细致又宏伟,个人、行业、国家的纵深,广阔到不自觉,一直波及到我们在此时此地的生命体验。多少场面多少情境,就是热搜浮动背后的模样,就是你脚踏媒体创作两只船的模样,就是我们在围城状态下的模样。羡慕死了那场雨,什么时候有钱有力拍这种雨戏。

8分钟前
  • Ocap
  • 推荐

08年左右初看;12个众生相浮世绘的段落,以一个平民出身的记者之眼窥上层浮华朽败、析恐惧灵魂、涉道德宗教,宛如一个包裹了巨大的梦的外衣里面,还深藏着即将醒来的零碎梦境;印象最深的仍是斯坦纳,他应该是马切罗内心最深沉最焦虑最恐惧的化身。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8/10。费里尼象征式开场:悬掉着一樽耶稣像的直升机上,马切洛隔空与比基尼女郎调情,罗马的奢华糜烂给基督教精神蒙尘。但丁游历地狱式的结构连缀起夜店的狂宴、古堡的纵欲到海滨别墅的脱衣舞、人骑人和易装癖的恶作剧,男男女女或郁郁寡欢或逢场作戏,而摄制组在圣母显灵处布光、搭架,狂热的宗教氛围支配下万千信徒跟着瞎指挥的女孩无序乱跑、指大树为圣母,明显带有理性世界崩溃的隐喻;未婚妻理念朴素的结婚成家带不给马切洛甜蜜,潮湿的妓女房间折射出他权势的卑微,富人偷情被拍就派手下抢夺相机、老父亲与舞女行欢时差点丧命、名媛上一秒说娶他一下秒搞上陌生男子,上流社会的丑态俨然游历地狱,马切洛呆在乡村餐馆打字被可爱的女孩唱歌打搅,麻木的灵魂刚复苏立刻陷入好友杀死儿女后自毙的悲剧,结尾海滩捞起的大怪鱼映射这群人灵魂搁浅的灾难。

1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那场喷泉的戏,一生只能有一次

11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我努力了三次想看完本片,仍旧未果,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对题材不感兴趣?情节的理解不够?文化差异?表演不对自己的口味?逻辑性不符合自己的习惯?节奏太慢了?故事性不强?太文艺了?混乱?也许是综合性因素吧,总之,我仅仅看完了前一小时,后会难期!

12分钟前
  • 毕大费
  • 较差

#费里尼影展# 没有睡着看满三小时!特别喜欢那些超现实的细节:气球跟着小丑走,海滩上的怪兽鱼(这段以前怎么没注意!)、直升机吊基督像等。相比之下《绝美之城》只是山寨致敬版。

17分钟前
  • btr
  • 推荐

该沉醉的时候痛苦着,本甜蜜的却带忧愁…人生不一定要跟随音乐节奏。

2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相比于《卡比利亚之夜》,本片已能全然呈现巴赞所谓的“现象学写实主义”。不再束缚于戏剧性的情节,影片呈现出片段化的小母题结构,让人想起老塔的《卢布廖夫》。不同于老塔静谧而宏阔的影像营造,费里尼的镜头是世俗的、喧嚣的、个人趣味的隐喻,它直接而完整地讲述着自我的心象,所见即所得

24分钟前
  • Bolin
  • 推荐

字幕窘的都想死了!

27分钟前
  • 維恩埃里
  • 推荐

物质配给的高度组织和基础欲望的廉价消费,遮蔽了上流人士的前进眼界和价值理想,即使是寻觅形而上价值的两性心灵对话,也需要在身体诱惑的安全距离外才能进行,并轻易被另一具肉欲燃烧的胴体打断。曾经的纯真心灵在命运的沙滩上试图和你对话,但尘世的喧嚣最终让你放弃了这次沟通。【10】

29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费里尼,想说爱你不容易……毫无防备地挑战三小时观影,过程中难免睡睡醒醒,从不知所云到若有所悟。狠狠批判了媒体和记者的盲目和狂躁。一个男人最失败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在情欲欢爱之间辗转停留。所谓甜蜜的生活,只是一个沉沦的幻觉。到最后他完全迷失自我,认不出那个单纯姑娘的笑容。

30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夜晚总是特别长,耗尽一切力气才被拂晓打断。生活是甜蜜的,但马切罗却一直如此痛苦。

3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费里尼的夜与日切换的如此之快,一切亦真亦幻,神迹与绯闻,名利和欲望,每一幕都是荒诞的舞会,之前以为的正常人的爱玛,最后也是疯子。也许就那饭店里的姑娘,片尾呈现的笑容是真的。。。

39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看了三个晚上才看完,前面觉得简直太无聊了,完全靠着无以伦比的摄影在撑着(60年哪找的这么一套如此优秀的变形宽银幕镜头?意大利自己家产的畸变控制可不这样啊…)考虑到当时的电影主流观众年龄层,我甚至觉得这和《小时代》贩卖的东西本质上也没什么分别啊,如许知远说的那样,浮华背后的虚无和悲伤不就是知识分子的春药嘛……哦但后三分之一把我看跪了…这悲伤可不是春药级别的悲伤…这悲伤直接破表了。而且60年前的罗马,跟现在的北京上海可不就一个样嘛…人类果然是毫无进步啊

42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很久没看过让我这么不适的电影了,真心不懂费里尼,也不想装看懂。花三个多小时解构和揶揄上流的淫乱和虚无,我只想感叹:导演你是有多无聊,金棕榈真是鱼龙混杂……ps:叙事节奏和情节线也真是烂得令人发指~

43分钟前
  • Beluga
  • 很差

174分钟,坐了一上午,抽了八根烟,喝了两瓶零度,加上上一部,懵逼一天。知道为什么传说中的清华北大学霸就喜欢看无脑爆米花电影了。

4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三刷。1.费里尼通过淡化情节而注重情境描述的散文式叙事,将平民出生的马尔切洛(工作和情感经历)作为视点切入骄奢淫逸、精神世界匮乏的罗马上流社会,借由十二个几无关联的生活片段构成一场谱写风月众生浮世绘的城市交响曲。以人物置身特定环境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及精神状貌为中心,逐渐延展至宗教、情欲、家庭、传媒与自我存在价值的探索和剖析。2.主要角色具备的象征意义:平民背景、被奴役方的艾玛;资产阶级、奴役方的玛达莱娜;身为巨星却内心简单纯粹的西尔维娅;斯坦纳是焦虑和恐惧的化身,而海边笑语的外来少女宝拉是马尔切洛内心深处的愧疚乡愁以及再也回不去的浪漫与纯真。3.日夜流转的如幻若梦,看似甜蜜的生活在人生过客陆续退场之后,也只有独自面对落寞的虚无。|你是夏娃,母亲,妹妹,情人,朋友,天使,撒旦,地球,我的家。(9.5/10)

51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天,突然就亮了。很灵的段落:结尾海滩、古堡魅影、大喷泉、俯瞰广场、旷野决裂……伊伯特每隔十年重看,心生不同感悟,最后他的结论是同情马切罗这个电影角色,也爱他。

56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费里尼代表作,与新现实主义分道扬镳。构图和光影绝佳,叙事有意识流的影子,内容上结合了社会批判和精神分析,揭示了罗马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生活背后精神上的无根状态。吊耶稣像的开头(后被[尤里西斯的凝视][再见列宁]借用)和结尾海滩段落充满象征性,大喷泉、古堡魅影、圣母显灵、淫乱狂欢。(9.0/10)| 20230218费里尼回顾展大光明4K大银幕重温,虽则由看似松散的断片组成,实而相当有逻辑性与戏剧性,对罗马这座永恒之城在现代的奢靡沦落空虚颓废作了无与伦比的描摹,结尾堪称妙绝。

5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优美,迷人,神秘,深刻。喷泉那段或许可以称得上影史最美的桥段之一,圣母显灵的那段会是影史上最让人震撼的段落之一,脱衣舞那段或许是影史上最具诱惑力的场景之一。

1小时前
  • 把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