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

记录片英国2015

主演:艾米·怀恩豪斯,茅斯·达夫,马克·容森,托尼·本内特,皮特·多赫提,拉塞尔·布兰德,娜塔莉·科尔,弗农·凯伊,艾丽西亚·凯斯,杰·雷诺,大卫·莱特曼,格拉汉姆·诺顿,苏菲·拉沃斯,乔纳森·罗斯,杰斯

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

播放地址

 剧照

艾米 剧照 NO.1艾米 剧照 NO.2艾米 剧照 NO.3艾米 剧照 NO.4艾米 剧照 NO.5艾米 剧照 NO.6艾米 剧照 NO.13艾米 剧照 NO.14艾米 剧照 NO.15艾米 剧照 NO.16艾米 剧照 NO.17艾米 剧照 NO.18艾米 剧照 NO.19艾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6:15

详细剧情

  曾获得7座格莱美奖杯的艾米·怀恩豪斯,于2011年7月23日,因饮酒中毒而去世,享年27岁。此纪录片公开了一些艾米生前的私人影像,并且希望从艾米本人的角度来揭开这场悲剧的背后真相。制片人James Gay-Rees表示:“这样一部拥有当代性的影片,能够抓住时代精神,以其 他电影无法达到的方式来解读我们所处的世界。”  艾米·怀恩豪斯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爵士女歌手之一,除了慵懒沙哑的嗓音,她总是顶着高耸蓬乱的蜂巢头,化着极致夸张的烟熏妆,穿着凌乱暴露的衣衫,让所有人的视线都被她吸引。她的歌曲仿佛来自深不可测的心底,有一种蛊惑的魔力。然而可悲的是,艾米却成为了自己的成功、媒体、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囚徒。这个社会中,人们一方面赞赏她的才华,在另一方面也毫不留情地在伤害和消费着她。

 长篇影评

 1 ) Amy Amy Amy - 她只是运气不好

Amy Amy Amy

音乐圈有个27岁俱乐部,那是属于音乐天才们的俱乐部,而它恐怕是所有摇滚嗑药青年们的奥林匹亚山上的众神殿。它坐拥着Jimi Hendrix, Janis Joplin, Jim Morrison, 还有被初入摇滚的青年拉去贴金比例最高的Kurt Cobain (好像听过smell like teen spirit 就是我爱rock ’n’ roll, 醒醒吧,青年!)。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只是由天才来贡献,但没有天才的搅动,历史仿若嚼蜡。恰好,每个十几二十年,总会“下凡”一些奇才们,他们可能是单独出现或是一批涌现,但就是这么些看似瀛弱的个体,用匆匆数十载的人生,炸出了这他或她的“一骑红尘”,之后,便绝尘而去,留于世人惋惜。而这中间最讽刺的莫过于,这世上根本没有“天妒英才”这词,有的不过是普通人的“虎视眈眈”。平凡人苦练声乐数十载,不如人家老天赏饭吃,怎能不羡煞旁人,又怎能不让庸才嫉妒入骨?

Amy Winehouse是二十一世纪里的第一位新成员,而她的特别之处在于,她是天生的爵士乐歌者。不同于民谣,金属,流行,摇滚;爵士不是一种仅仅可以靠呐喊或低吟,或别的方式即可完成的音乐载体。爵士更像是一种歌者自我发明的独特语言,几种简单的,重复的律动,即可抓住听者的耳朵,从此就有些东西刻入心田,再也无法忘却。这是一种属于一见钟情的音乐。这是一种无法模仿的东西,可能有人可以在youtube上把Jim Morrison,Jimi Hendrix,Kurt Cobain ,模仿到神似,像Janis Joplin模仿到感觉对了,但如何模仿Amy Winehouse 的音色呢?更何况Amy每次演唱都是独一无二的重新演绎。

有时候很难去讨论,如果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是如历史里呈现那般,按着既定的轨道,早早陨落;又或是,命遇贵人,续命成功,一生饱受名利之痛,苟延残喘?

好事者,总是想从纪录片里,传记里,采访录里,去揪出一个罪魁祸首。但是,每个人对他的人生都已是尽了自己毕生的勇气与努力,没有比那时那刻更好更对的选择。而早陨的天才,如果要怪的话,只能怪运气不好,在最该是低谷的青年时期,已然抖露了天赋,年少成名,错过了本应学习“忍与隐”这混世本领的最佳时期。

世人都爱用“感同身受”来敷衍那些明明他们无法安慰的人或事。一个平凡人如何感受一开门,就压上阵来的闪光大炮的日子?下意识一个随意的动作就招来笔诛墨伐,这已算平凡招数,而那些基础款配置,如人肉搜索,“掘人祖坟”,更是见诸媒体日常终端。这种信息爆炸的年代,明星们跟通缉犯的精神状况是何其相似。

Amy最可惜的一点在于,她始终坚持自己是一个爵士歌者,不是一位明星,她并不想要被公众围绕,而一直坚持的不过就是做做音乐,唱唱歌,安静上街过普通人的生活。

作为同时代的Lady Gaga,则是她最好的反例。Gaga, 出道之初就娴熟运用“借媒体之眼来撩拨公众的情绪“的必杀招,进而推波自己的事业。这种“复杂”的应对,不能简单进行否定,但有点是非常肯定的,即Gaga是明星,而不是音乐艺术家,但Amy是。

这个世界有一点很可笑,人人都追求”真善美”,但这三字,何在一起不过是一个“纯”字,Pure么?
而,当真的有人带着“纯”去与世界相处,便会发现,她是那位最不受欢迎的人物,于是,尝试的失败,所带来的焦躁,失望,进而便是跌入绝望。

于是,“城府”才能带来赏赐的假象与短暂的美好。

 2 ) 为什么要我起标题

周六的电影院里人很少 放完trailer进入倒数的时候 整个厅里静的只能听到后座缓缓拿爆米花又小心翼翼嚼的声音

从高中开始知道她 再翻妈妈的Vista看图片的时候被她的眼线和蜂窝头吸引 抱着好玩儿的心理去听了她的歌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Rehab 是什么意思 也从来没查过 但在那个还在用QQ空间的年代 我的背景音乐一直是她

从那以后 她的歌听了一遍又一遍 一首又一首 但是关于她的生活却从来没有了解 直到有一天在一个音乐软件的主页新闻上有一次看到她 这次 她死了

除了喜欢她的声音 从来也都不是她的超级粉丝 也不会因为她还在不在这个世上而有什么改变 生活中总会有人对已故的人有着特别的宽容 仿佛离开抹去了所有他们做过的事 可当时的我还是不能免俗的把她的歌又听了一遍 除了欣赏 又多了惋惜
直到有一天走在街上看到电影院的外墙挂了她的照片 冲进去买票却发现还没上 盼了一个月却在首映那天错过了 又过了一个周 终于在昨天捧着冰淇淋 坐在电影院里看她 the girl behind the name.
听她第一句生日歌的时候 就觉得浑身麻了一下 看到早年的她 大大咧咧的真实 披着头发干干净净的笑 还会因为假设的问题而upset 到后来眼线越来越长名气越来越大 笑容却越来越少
从Blake第一次离开 电影院里就开始能听到有人抽鼻子的声音了 看过了她在阳光下那么拉着他 走得多快眼睛都没离开他 再看她录完back to black轻松的走出来 到最后他们婚后Blake成了她的drug mule 心里多少都会怨Blake 可想想她曾经说的 we always hurt each other like this 两个受过伤的人在一起难道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上天给了她天赋和机会 也安排了他的父亲和Blake一同出现在她生命中 缺了任何一个 她也都不是她了
看完电影以后她的歌我想我可能不会再跟着节奏扭了 应该只会静静的听完吧

 3 ) 《艾美懷絲》:在那巨大名字背後的小女孩

艾美懷絲(Amy Winehouse)在音樂事業上的成就是無人可否認的。她憑藉著兩張錄音室專輯瞬即登上巔峰,橫掃各大國際音樂獎項,包括五座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短短不到十年的音樂生涯,艾美懷絲早已在許多人的心中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山姆史密斯(Sam Smith)自認深受她的影響,而愛黛兒(Adele)也是因為她開始拿起吉他創作。艾美懷絲的才華確實為她的人生譜出一則傳奇,但傳奇的崛起往往伴隨戲劇性的墜落。2011年7月23日,她被人發現陳屍於倫敦寓所內,死因是酒精中毒,得年27歲。

艾美懷絲的人生彷彿是跟著其他天才音樂家的腳步走,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科特柯本(Kurdt Kobain)、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還有數不盡的音樂人都是在年少時才華盡顯,直到27歲便早早離開人世。從結果來論,謎樣的早逝幾乎是傳奇故事命定的結局,好似唯有如此,才值得人們反覆推敲、填補謎團中的空白,並且加以傳誦。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阿西夫卡帕迪亞(Asif Kapadia)執導的紀錄片《艾美懷絲》即是如此,只不過他無意在傳奇之上錦上添花,而是試圖拼湊出隱藏在「明星」之下,那如同你我,只是一般人的艾美懷絲。

電影通篇構築在艾美懷絲過往的私人影像,以及少數的公開演出之上,故而觀眾看見的,絕大部分是舞台之下的艾美懷絲。影片伊始是少女時期的艾美懷絲,脂粉未施的雙頰帶點嬰兒肥,模樣純真也有點傻氣,卻已微微透露出在歌唱上的自信,以獨特嗓音為好友唱生日快樂歌。這樣的她,實在很難與後來那位頂著蜂巢髮型、化著誇張貓眼妝的艾美懷絲作連結,唯一可辨別的是天生沙啞的嗓音。艾美懷絲滄桑的聲線實在迷人,搭配她詮釋歌曲時隨興卻情感豐沛的態度,總讓人以為她早已看盡世事,然而真實的她卻恰好與此相反。片中的她,只是個率真(Frank)的小孩。她毫不掩飾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即使已成為歌手,甚至是明星,她依然學不會世故與虛偽,如此才能在廣播節目中公然表達對編曲的不滿,也毫不掩飾自己對毒品的需求;即使鏡頭就在面前。

正是這份率真,讓艾美懷絲只能將自己攤在世人眼前。細探她所創作的歌詞,不難發現其中紀錄的都是最私密的想法,尤其是感情生活,更是她極為重要的靈感來源。出道第一支單曲〈Stronger Than Me〉是寫給第一任男友:「You should be stronger than me/You've been here 7 years longer than me/Don't you know you supposed to be the man/Not pale in comparison to who you think I am」,顯見艾美懷絲十分渴求愛情、更需要倚靠男人來換取安全感。有評論指出,阿西夫卡帕迪亞採取的敘事觀點流於刻板的性別印象,但我以為,與其說艾美懷絲是「依賴愛情的女人」,倒不如說她是一個在尋找穩固依靠的小孩。艾美懷絲的父母在她9歲時分居,而父親此後幾乎從她的成長過程中缺席,或許是因為如此,讓她總是在有意無意之間找尋「父親/男人」的形象;只是,她身邊的男人卻老是將她推向黑暗的深淵。

從影片來看,布雷克(Blake Fielder-Civil)無疑是艾美懷絲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之一,她的第二張專輯《黑色會》(Back To Black)呈現的就是和他之間分分合合的情愛糾葛。一般輿論認為,布雷克正是誘使艾美懷絲開始接觸古柯鹼與海洛因等一級毒品,進而沉淪毒海的始作俑者。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來看,布雷克絕對不是好情人,但艾美懷絲依舊為他深深著迷,甚至愛得難分難捨、患得患失。原來艾美懷絲戒不掉的並非毒品,而是愛情,「愛是失敗遊戲,」(Love is a losing game)她唱道。如同王菲和伊能靜,艾美懷絲可以為了愛情放下事業,但也因為愛情,讓她醞釀出足以創造事業巔峰的能量。《黑色會》專輯為她帶來國際性的成功,包括艾爾頓強(Elton John)、傑斯(Jay-Z)、邦喬飛(Bon Jovi)和賈斯汀(Justin Timberlake)等藝人都一致推崇,全球銷量更突破600萬張,並囊括葛萊美五項大獎。雖然因為吸毒史遭美國拒發簽證,無法親自到場領獎,但仍無法掩蓋當晚她所綻放出的璀璨光芒。

亮眼的成就勢必帶來媒體的強烈關注。無庸置疑,艾美懷絲是個才華洋溢的爵士歌手,東尼班奈特(Tony Bennett)對她滿是讚賞,可是她不是「明星」,她也從未把自己當作「明星」。如果媒體是把雙面刃,那麼變形而成的狗仔文化更是如此,是故任何人都可以成名15分鐘,但是這15分鐘的代價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在大紅特紅之後,艾美懷絲開始成為鏡頭的焦點,鎂光燈不停閃爍,看似照亮她往後的人生道路,可這景象卻令人看得驚心動魄。不同於晚幾年竄起的女神卡卡(Lady Gaga),艾美懷絲顯然不懂得凌駕於媒體之上,甚或是操弄媒體,於是她只能像隻代宰的羔羊,脆弱無助地蜷縮在鎂光燈強烈的光芒底下,任憑記者之筆惡狠狠地宰割,最後在轉瞬間從最受歡迎的人墜落成最不受歡迎的人。諷刺的是,此時艾美懷絲的父親早已深暗媒體文化,開始帶著攝影機強行侵入她的私生活。

紀錄片上映之後,艾美懷絲的父親米契懷絲(Mitch Winehouse)極為不滿,認為影片對他做了不實的指控,同時更有誤導觀眾、忽略艾美懷絲的音樂才華之嫌。阿西夫卡帕迪亞的紀錄片固然偏重負面的刻劃,但我想他只是意圖藉此剖析艾美懷絲人生悲劇背後的真相;或者說,他意在還原那個躲在「艾美懷絲」巨大光環底下的小女孩,那個坦率真誠卻又脆弱無助的小女孩。畢竟一場悲劇的產生,不會只有酒精和毒品,那太簡化一個人和一場人生了。唯有除去眩目的光芒,才能看見最為真實的樣貌;而那樣貌極有可能醜陋不堪。

對深愛艾美懷絲的歌迷而言,這部紀錄片呈現出的影像確實殘忍,特別是看著她在喝得爛醉之後,被經紀人趁機台上飛機,送至表演場地;又或者是看見她在舞台上嚴重恍神、無法演唱,遭觀眾倒喝采。這些畫面出現在大銀幕上時,我們彷彿成了那些看笑話的媒體,冷眼旁觀她的種種糗態,甚至是落井下石,卻無人願意伸手幫她。回歸到紀錄片的中心問題:到底是甚麼原因造就艾美懷絲的人生悲劇?是布雷克、米契懷絲,還是艾美懷絲自作自受?導演沒有做出任何評判,卻讓我們覺得自己難辭其咎。

 4 ) 敢爱敢恨才能痛快淋漓

我在豆瓣音乐版块只写过一段文字。
    那时我偶然听到you know i'm no good, 为之震撼, 于是我搜寻了一下歌手信息,却发现她年纪轻轻的就死了,于是我这样叹息着:“
    Amy Winehouse,英国的犹太人,一生放荡不羁,爵士乐才华优异,沧桑的嘶哑嗓音别具一格,滥用毒品,卒于27岁。
    自我介绍时,我常常说,本人少时严格学习古典起家,而现在口味广泛。可这多少算扯淡,所谓的口味广泛大部分只扩散到pop和rock。我不用任何毒品,我中规中矩在快板慢板急板的章法之间游走,然而听到这首歌,我被震撼了,节奏、配乐、曲调,再加上那深含无奈的灵魂的堕落歌词。
    在精力充沛的27岁逝去是否可惜?可是惊世骇俗的一切事早就过完,何必在剩下的重复无趣的日夜中空啼过去?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灵魂爵士女歌手的代表作。看尽人世繁华,却在心底深深孤独,抗拒暖意,不相信别人,不相信自己。
    ‘我欺骗自己,可你本该知我绝非善类’。”

    今年闻有纪录片,观之,多少有点喜欢了这个姑娘,虽然她沉沦在毒品和酒精中不能自拔。我一贯认为痛苦不是做蠢事和坏事的理由。
    我喜欢她,是因为她敢于爱。
    多少人说她的故事就是渣男毁一生的典范,可是我就是喜欢她飞蛾扑火的勇气。
    纪录片中她回忆写歌的过程是这样说的,要记得那个男人的一切,甚至他脖子的气味。这该是一种爱到所有细节都能调动全身所有细胞的感觉吧。
    喜欢一个男人就要了他,不管名利财富任何世俗。渣男也好,爱就爱嘛。
    中国大地到处飘着鸡汤文,教育姑娘不要去追男人,要找事业有成比自己高级的男人,凭什么?敢爱敢恨这世界才美好。
    “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 if you live long enough.”
    所以,功利的人学会更功利,潇洒的人更学会毫无保留的爱。

    RIP, Amy。
    愿你在27 club了无牵挂尽情歌唱。


2017年准备好好做微信公众号——穆尔登格
影评、看世界、俄罗斯周边,欢迎关注

 5 ) 她人生最风光的一刻,也是她最落寞的时候

对于许多人来说,有些人要到去世,才开始变得熟悉。比如张国荣,比如梅艳芳,比如大卫·鲍伊……比如父亲。 艾米·怀恩豪斯去世前,如果你不听爵士乐,也许她只是你记忆中一个得过格莱美奖的英国传奇女歌手,喜欢高耸夸张的发型,喜欢化浓烈的烟熏妆,眼角斜飞,被外界称为“毒后”。 她去世时,最让人惊讶的是她的年轻。才27岁,对于很多大器晚成的明星,可能还没有机会登台,她却已经谢幕了。 她2011年去世后,年底,英国便出了一部纪录片。然而这部电影资料贫乏,角度单一,口碑并不好。 2015年的纪录片《艾米》,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对艾米·怀恩豪斯的亲友进行了100多次采访,1997年他就凭借24分钟的短片《盗羊贼》获得第51届戛纳电影节电影基石单元电影基金会二等奖。《艾米》最早也在戛纳电影节亮相,最终获奖无数,几乎拿遍了那一年的纪录片大奖,包括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以及在前两天被点名批评的豆瓣,也获得了第2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2015)评分最高的纪录片(提名)。 《艾米》的好看之处,就在于努力还原了艾米·怀恩豪斯短暂又跌宕的一生,她的音乐与毒品,她的才华与陋习,她的闪光与黑洞,她身边的那些爱她也附着在她身上吸血的人们,那些给予她灵感的爱与毒,同样也将她一点一点置于死地…… 而《艾米》所做的只是尽量记录,尽量还原,尽量丰富,但不做评判,不进行臧否。 据说《艾米》受到了怀恩豪斯家族公开的不满。一部关于亡者的纪录片并没有讨好到被记录者的家人,这其实是另一种肯定。 艾米·怀恩豪斯短短27年的人生拥有了很多人终期一生追求的才华、财富、名望、爱情……却也是这些所谓的成功一点一点将她摧毁。 艾米的歌迷都怪罪将她引上吸毒之路的丈夫布莱克,然而他们却是这世界上最相近的两个灵魂,都脆弱,黑暗,有自毁倾向,相互吸引。 在她荒凉的童年,父母离异,因为暴饮暴食肥胖而自卑,唯一肯定她才华的奶奶后来也去世了。他也许是她成年后唯一情感上的肯定和依赖。当别人都说她不应该怎样怎样,只有他会问她想不想怎样? 布莱克一度将艾米抛弃回到女友身边,这却给了艾米写歌的灵感,那张让她获得格莱美奖的第二张专辑《Back To Black》,同名主题歌中艾米写道:“你回到她身边,我回到黑暗”。 后来两人又复合,纪录片中有很多他们那段时间的影像,两个人真的是如胶似漆,像一对接吻鱼,时刻亲吻,时刻黏在一起。 没有办法,她就是爱他,就是离不开他。哪怕他和她在一起时仍和另一个女孩交往,带她走上吸毒之路,后来又抛弃她,在她成名之后再回来找她……他就是她的毒,给了她最大的伤害,也给了她最深切的欢愉。 《Back To Black》中另一首歌《Rehab》就写的戒毒,艾米写说:“如果我老爸认为我没差,他们硬要我戒了它(毒品),我绝对不会去!去!去!” 爱情带着艾米往深渊里沉沦,亲情也是。当艾米染上毒瘾,别人希望她去戒毒中心治疗,她的爸爸却表示女儿挺好的,根本不需要戒毒……因为此时的艾米已经成名,父亲希望她不要因为戒毒而错失演出机会。 电影中有一幕是当艾米被盛名和毒品折磨得精疲力尽,逃去一个小岛,结果父亲也来了,还带来一支摄影队,拍摄以他为主角的真人秀。 张爱玲说:“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艾米那时才二十出头,却已经觉得人生被耗掉一大半了,已然苍凉。 在小岛上,有歌迷来找艾米合影,之后,艾米的父亲还要对她的举动提出批评。以一个公众人物的要求来要求她。却丝毫不关心女儿为何会有这些异于常人的举止言行,为何女儿会骨瘦如柴,丝毫不关心此时女儿的身心已经完全破碎。 少年时,艾米曾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一个减肥的好办法,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然后再全部吐出来。”那时她患上暴食症,家人却全不放在心上。 到她生命的最后两年,她骨瘦如柴,毒品和酒精夺去了她的健康,她又患上厌食症。 不管是布莱克,还是后来与布莱克离婚后艾米短暂交往的男友,都是帅哥。看得出,本身并不美的艾米,才华再被肯定,依旧对外貌有着深深的执迷。 然而在她生命的最后,陪伴她最多,乃至她去世后最先发现她尸体的,是她其貌不扬的保镖。 艾米去世后,纪录片中有一个长镜头追随她保镖的身影,脸上有焦灼也有哀伤。或者,最后最关心她的却是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艾米的人生是一场事故,是一场战争,是从一个极端跑向另一个极端的无所适从,是一次怎样都无法讨好的跑偏,也是一个巨大的冷笑话。 《艾米》中最哀伤的一幕是艾米获得格莱美时。 那是她人生最得意的时刻。然而她当时因为吸毒被美国拒绝入境并不能去到现场见证自己的荣耀,最爱的人也不在自己身边(布莱克当时正入狱)。 当人们为她狂欢,她当然也是高兴的。 只是后来艾米将闺密拉去角落,对她说:“没有毒品,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这也是她最落寞的时刻。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6 ) Amy是个好女孩 她只是没有掌握运气

     深夜12点看完了《艾米》,没坚持到字幕出完,《Valerie》一响起就赶紧关了,因为已经泪奔。
      Lady Gaga最初在外表上多多少少模仿了Amy,但Amy就没她这么好的运气。
     Amy是败给了自己的纯真,她真的是一个没多少城府的女孩,20出头的时候上节目,主持人问她出新专的感受,她表示老娘就是要坚持自己的想法,绝对不加弦乐,绝对不加!Amy就像是一个普通混酒吧的女孩,个性粗野,不害怕自己的瑕疵。
     她并不是一个巧人,但Amy身上最可敬的一点是她的真实。虽然有了名气,依然可以牵着闺蜜的手上台。在片子最后,她跟偶像Tony Bennett一起录歌,紧张的就像是一个要考试的小学女孩。
     看到Amy的经历,总是不自觉的想起Whitney Houston,但Amy走的比她还早。Whitney的人生毁于渣男手中,Amy也是,而且还是两个男人。Blake接受采访的时候并没悔意,对于渣男来说这不过是死了生命中其中一个女人而已。爸爸也是渣男,听说Amy死后他还筹划了一部纪录片,据说很恶心。
      渣男就是渣男,怎么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成熟呢?但是Amy看不到这点。她说谈恋爱就是要全身心投入,真心处女座。
      让人心疼的一点是,Amy对于身材的苛责,暴食症和嗑药酗酒一样,都是她逃离已经交叉感染生活的最好办法,但是催吐无疑就像宿醉后的头痛,嗑药的副作用那般。她不停的吃,咽下生活的苦闷,然后又吐了出来,再次堕入地狱。
     Tony Bennett在最后说:You see... 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 if you live long enough。Amy不是Mr Bean,她不会活得很长。只是Amy太可惜了,她没有坚持到“生个孩子就能治疗文艺青年所有毛病”那天,天才总是比普通人早一步燃尽一生。

 短评

从崭露头角到人生巅峰再到迅速陨落,只用了短短几年而已,天赋有多高,自我约束力就有多低。归根结底是败给了自己,做了成功的囚徒,聚光灯和感情生活击垮了她,毒品和酒精是两大杀手。如今回忆她的生平还是让人百感交集。TonyBennett寄语,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if you live long enough 【本短评入选了豆瓣第一年的日历,深感荣幸】

6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你丝毫感觉不到导演的用力或者尖锐的地方,他却把片子拍的力道十足,用艾米生前的私人录影和相关人士的访谈剪成一部电影,让你很愿意相信他找到了这起悲剧的根源,可惜最后没看到片中大反派渣男渣父母接受采访。明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很有戏,不过奥斯卡好像更喜欢励志的那类音乐纪录片。★★★★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材料组织的真好,Amy在面对音乐名声爱情友情亲情毒品等诸多问题下的赤子之心都被导演挖了出来,以及随之而来的脆弱,仍然很难讲清楚到底是谁的错,男友父亲毒品闪光灯酒精放纵沉迷脆弱,在某种程度上,连她与生具来的嗓音与天赋,都是那个下午的罪魁祸首。

12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很可惜这部寻常的纪录片充其量也就是部艾米人生轨迹的大纲说明书,真正能够聚焦于其骨血深处的探讨和追寻相对还是弱了一些,艾米之于我大概就是艾拉,比利和乔普林的当代混体,那种融合了神经质,抑郁症,野性原始和病态式纯粹的路子基本快在这个时代绝迹了,同时也令其作品和意识显得更为珍贵。

15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艾米和lady gaga最红的那两年,是近10年欧美流行乐坛最有趣的一段时光,他们都是创造时尚的人,怪先锋,可惜现在只有阿呆和霉霉什么的,太boring

20分钟前
  • tata
  • 推荐

Amy有自己的问题,有自我毁灭的倾向,但是当代唱片行业的急功近利让她彻底失去了控制,她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却被推向了一个自己无法承受的位置,这听起来有点像千篇一律的早逝天才故事,但毫无疑问的是她醉人的声音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珍宝。

25分钟前
  • JoshuaLi
  • 推荐

并不只是在展现才华,更多的是呈现Amy如何被毒品,名气,家庭,音乐产业以及大众媒体拖进一个绝望处境,让观众眼睁睁看着一个爵士歌手如何在聚光灯下逐渐走向毁灭,实在太令人痛心了。

3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她的生命中没有出现过好男人,不管是父亲还是男友都辜负了她

32分钟前
  • 七宝
  • 还行

惊艳的才华需要配备过人的心智,不然必定被四周的邪恶吞噬。

34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尽管开头只是艾米成长过程的轻描淡写 还是让我们见证到她从小埋下的阴影 那个用酒精毒品和炫酷外表麻醉自己的艾米 内心深处却是如此的脆弱不堪 热爱的音乐 最终却带来意料之外的名利 动人的歌曲因爱而生 而她唯一所剩的爱在破碎后 终于在聚光灯下走向生命的尽头 世间再无如此纯粹动人的歌声

38分钟前
  • MR.Charles
  • 推荐

素材挑得节。顺序剪得好。音乐配得好。生动地展示了「让你先爱上这个人,再把美好活生生钝刀割肉杀死在你面前」的悲剧制作精华。好一部「渣男毁人生」之「老公渣远不如老爸渣来得毁」。然而我觉得Amy有自毁型人格。然而一个用酒吞送止痛片的观众也是没什么资格对此作出扼腕表情。

41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悲剧性、戏剧性、宿命感、一语成谶、毁灭性的爱情、受困的天才…还有突然死亡。所有人看完这部片都会爱上她,为她扼腕。但皆因为她具备一切好故事的关键元素,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这个导演的能力甚至动机,塞纳之后选她,整合材料的方式几乎一模一样,多少有点投机取巧的低劣。

43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天赋异禀有时伴随的是难以自控的颓靡生活和坏脾气,或许是这样,有些人拥有高出常人很多倍的才华,却也承受比常人多出很多倍的自暴自弃,置身漩涡边缘,忍受不了了就按下生命停止键终止游戏,艾米的人生可能就这样,长板短板一样明显,像跟魔鬼做交易的浮士德,好未来好情操好才华不能什么都让你占了。

4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片子平叙自然,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也没有任何私人的角度,但就是看得那么让人难过,得知自己拿到格莱美那一刻的Amy依旧跟一个小女生似的天真可爱,大概六年前我听到Amy的"Back to Black"这本专,之后很一段长的时间每当有人问我最爱的歌是什么,我都会讲"You Know I'm No Good",如其歌,宝贵而脆弱

52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推荐

前半段的成长记和后半段的暴发史,构成最鲜活而独一无二的艾米,缘起缘灭,或因为音乐,或因她是处女座,或因她只是艾米。“如果不要唱歌这个天赋,只要我能走在那条街上,无忧无虑地,我会愿意的...”就像托尼·班奈特所说:“慢慢来,你太重要了。生活能教会你如何活下去” 活着比音乐更重要。

5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对完全不了解Amy Winehouse的人来说,这样的纪录片非常抓人。导演最高明的是没有任何预设立场,只是从远处投来怜悯目光,却能让人觉得哪怕在毒品、酒精、厌食等组成的负螺旋中,依然隐藏着那个热爱爵士的女孩,仿佛下一秒她就会用极具穿透力的嗓音谱写天籁...

5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导演上一部车手赛纳让我哭成狗,这部看完更加整个人都要不好了

58分钟前
  • 黄小米
  • 推荐

Everyone says life is short, but we never treat it seriously enough...

60分钟前
  • 夏晓光Pe
  • 推荐

之前在Bennett的纪录片里就看过一点点两人录音的片段,真是此音只应天上有。后半段实在太令人揪心,就像死亡早已是注定,身边的一切都在推她进入最黑暗的深渊... "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 if you live long enough."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基本就是amy自己的私人影像串起了全片,看完泪奔了真的替Amy感到惋惜,她只是一个脆弱敏感贪吃的小女孩。

1小时前
  • 胖胖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