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3号

剧情片美国1995

主演:汤姆·汉克斯,比尔·帕克斯顿,凯文·贝肯,艾德·哈里斯,加里·西尼斯,凯瑟琳·奎南,马里·凯特·舒切尔哈德特,艾米丽·安·劳埃德,米克·休斯,麦克斯·艾略特·斯莱德,琼·斯皮格勒·霍华德,特雷西赖纳

导演:朗·霍华德

 剧照

阿波罗13号 剧照 NO.1阿波罗13号 剧照 NO.2阿波罗13号 剧照 NO.3阿波罗13号 剧照 NO.4阿波罗13号 剧照 NO.5阿波罗13号 剧照 NO.6阿波罗13号 剧照 NO.13阿波罗13号 剧照 NO.14阿波罗13号 剧照 NO.15阿波罗13号 剧照 NO.16阿波罗13号 剧照 NO.17阿波罗13号 剧照 NO.18阿波罗13号 剧照 NO.19阿波罗13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59

详细剧情

  1969年7月20日,乘坐着阿波罗11号的美国人尼尔·阿姆斯特朗成功登陆月球,迈出对人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大步。与此同时,资深宇航员吉姆·洛维尔(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饰)和亲人好友们通过电视密切关注着这历史性的一刻。吉姆曾乘坐阿波罗8号飞到月球附近,他同样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登陆月球的梦想。这个时刻很快来临,就在3个月后,吉姆被任命为阿波罗13号的指挥官,他将连同伙伴佛瑞·德汉斯(比尔·帕克斯顿 Bill Paxton 饰)、杰克·史威吉特(凯文·贝肯 Kevin Bacon 饰)再次升空前往月球。他们满怀着希望,却没想到有无限的磨难等在前方……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包括1996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奖在内的20多个奖项。

 长篇影评

 1 ) It's a successful failure!

1970 年4 月11 日,美国航天员洛弗尔等三人乘阿波罗13 号飞船升空,开始了人类第三次登月考察的旅程。经过两天行程将抵达月球轨道时,突然间,服务舱的液氧气箱爆炸,飞船失去了稳定。登月途中遇险,情况万分危急!幸运的是航天员训练有素,临危不惧,不慌不乱,沉着冷静,在地面测控中心的帮助和指挥下,靠着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勇敢,在狭小的登月舱使用有限的动力、水和氧气,操纵着登月舱绕过月球,中断登月飞行并安全返回了地球。

这是我摘抄自某本科普杂志的话,做影片介绍也不错。作者用这二百来字就概括了那惊心动魄的7天,实在有轻描淡写的嫌疑(拜托,人家是科普杂志,又不是科幻小说。)。电影的描写可比它精彩得多!从“休斯顿,我们有麻烦了”到“阿波罗13号最后一次通话完毕”,这近两个小时的影像记录远比二百来字来的刺激。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进入大气层、绷紧神经的三分钟、恢复通话、排山倒海的欢呼。我的心被电影揪的七上八下,随着剧情上上下下,最后,看到航天员平安到家长舒一口气。太了不起了!尽管他们没有完成原定登月任务,不过,在危险丛生的太空里上下齐心协力成功返回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吉姆说,这是成功的失败;中国人说,这是虽败犹荣!

感谢朗·霍华德、汤姆·汉克斯、艾德·哈里斯、比尔·帕克斯顿、凯文·贝肯、加里·西尼斯联手为我们奉献一出好戏(介么强悍的阵容!)。

在人类征服太空的道路上,
我们记住了一个个辉煌的名字:加加林、阿姆斯特朗、杨利伟、翟志刚……
他们的成功同样也是人类的成功。
然而,
可有谁记得
那些为人类太空事业牺牲了宝贵生命的航天工作者呢?

太空征程永远充满变数和危险。

我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高中地理老师播放的纪录片里苏联火箭发射后不久倒栽葱砸向发射台引起的熊熊大火。

1967 年1 月27 日,美国三名航天员地面试验中在充满纯氧的飞船座舱里因为打不开的门被活活烧死。

1967 年4 月23 日,苏联航天员科马罗夫在回家的路上降落伞故障,在与家人通了最后一次话后,科马罗夫遇难并成为航天飞行中首先死亡者。

1971 年6 月30 日,苏联联盟11 号飞船和礼炮1 号航天站对接成功,飞行24天后在归途中由于座舱空气泄漏,帕查耶夫等3 名航天员窒息死亡。

1986 年1 月28 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39B发射台上,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载着7 名航天员升空,进行它的第11 次航天飞行任务。飞行60 秒,高度10 公里,为突破音障航天飞机加速到全速。这时固体助推器突然冒出火焰,飞行第73 秒时外挂燃料箱爆炸。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数秒钟内化成一团火球。从火球和浓烟中散射出的无数碎片像流星雨一样散落在大西洋的洋面上。发射场上数千名观众和地面操作人员以及在荧光屏前观看发射实况转播的广大观众,都被这一突发事件惊呆了。7 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1996年2月15日,中国长三乙火箭(CZ-3B)首发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号,火箭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约22秒,火箭头部着地,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全部损失,星体和箭体基本没有大的残骸。死亡6人,伤57人,爆炸地点距发射架1200米,毁伤民房80余间。故障原因后查明为惯性基准大回路里的一个电子元件失效,造成惯性基准无输出,以后长三乙四射四成。

2003年2月1日,载有七名宇航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结束了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返回地球,但在着陆前因起飞时砸中的左翼隔热板扛不住大气层的灼烧,航天飞机解体坠毁。哥伦比亚号连紧急着陆的选择都没有。电视图像显示,解体的哥伦比亚号在德州的上空划出了数条白色的轨迹。

2003年8月22日,巴西SLV-1型运载火箭在发射场爆炸,来不及撤离的21名航天专家被炸死。

…………

就是这一次次的失败换来了人类迈向太空的一大步。

你可以对这部弘扬美式主旋律的电影嗤之以鼻,或者认为它不过是好莱坞炮制的“汉堡包”。

但是,请你对三位宇航员和他们身后所有航天专家们表达敬意好吗?

今年是人类登月成功30周年的日子,还有人质疑美国人主导了登月骗局。我不知道他们的脑袋是不是进水了……

那本科普杂志还提到了一件事:有一次苏联航天员弗拉基米尔·铁托夫和格拉弟·斯塔拉卡罗夫也面临一次极端危险局面。他们的航天飞船定在晚上发射,每一件事似乎都按计划进行。突然之间,宇宙飞船及其运载火箭被包围在火焰之中,眼看顷刻之间粉身碎骨的可怕悲剧就会发生。幸好在可能的悲剧发生之前,一个专门的固体燃料发动机——紧急营救系统——点火,将返回舱从发射火箭中分离出来并把它喷射到约500 米到700 米的高度,然后通过降落伞着陆在离发射阵地附近的安全地方。

 2 ) 我们需要一个可以仰望的目标,不是这个星,可以是那颗星

阿波罗13号是1995年老电影了,不过由于故事发生在1970年,因此,略显粗糙的画质可能更有那个年代的感觉。而很多当事人在那时也依然健在,为这部影片的制作也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现在中国的00后们,成长在中国已经基本摆脱了饥饿的年代。很多人即使并不富裕,但也真的不需要羡慕西方的一切了。对比起这部电影拍摄的1995年,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中国自己的探测器已经登陆了火星,中国自己的宇航员刚刚进入了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嫦娥探月计划的绕落回已经顺利完成。中国值得骄傲! 很多人说,登月计划、深空探测距离我们太远,房子、医疗、养老三座大山还没解决,可不可以脚踏实地一些。我们不需要赘言航天技术对于人类技术进步的意义,只说我们的精神与思想。如果没有了对太空的探索,我们并不必然的把钱投向解决身边的问题。我们总要仰望一些事物,讨论一些话题,让我们的精神不至于被时时刻刻锁在日常的嘈杂中。不讨论外星人与月球,也会讨论娱乐明星与综艺节目。对比起需要研究人员付出长时间投入的探索星辰,资本显然更喜欢立竿见影的造星运动。这我又想起了巴兹奥尔德林的话,他们承诺我们登陆火星,现在看看,我们得到了什么?F&c#*ook?! 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没有对太空的探索,我们可能真的会更在意彼此之间的差异,而不是共同点。我们会为了一点点的不同划分出各种各样的阵营,而忘记了,我们与西红柿之间的相似之处可能远远大于我们与最接近的外星文明(来源于计算中的上帝)。

 3 ) apollo 13

T.Hanks演的相当的好
那句:
Houston,We've had a problem here.
更是表现得非常完美

虽然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
但是处理的非常好
能一直抓住观众
一步一步的前进
而且就算不懂任何太空知识也不会觉得闷

虽然又是英雄的一次胜利
but I like it.

 4 ) 阿波罗13号影评

片中出现的背景弦乐对于太空危机气氛的烘托我觉得极为可圈可点(当然不排除是我个人阅片量不足得出此结论),想来这是我今年第二次因为电影配乐而对一部电影印象深刻,上一部是一个月前的《变脸》。

唔除了配乐之外印象最深的居然是有关IRS的美式幽默。

相比于另一部同类型的电影《火星救援》,《阿波罗13号》显然设置了更多的高潮迭起的桥段,但毕竟前者是虚构科幻电影,后者是真实事故/事件改编。

这或许也就是真实的太空危机,在发生近三十年后的细致的荧幕改编所该呈现的效果。

两者(指两部电影)在叙事结构和分镜上有较多的相似性,(或者表述为火星救援对包含阿波罗13号在内伟大的太空电影的镜头语言的致敬),但是考虑到1969年的时间背景对比上火星救援的一定程度上的科幻塑造,我个人会觉得阿波罗对地球和太空双线刻画的紧张感会被火星救援好上许多。

在电影后半段已经登月失败,主线变为NASA/未上太空的队员等数千人为返回援救群策群力的时候,身为观众,身为观众,恍惚间想起肯尼迪总统于1963年的演讲《我们选择登月》当中的:"space is there"。

即使登月失败,但是登月不会是结果,登月是无数人类勇气和智慧凝结出的一个阶段目的,援救,一样是危险与伟大的历险。

感谢电影。

以上,作为Apollo 13的影评。

仿佛看见了星际穿越和火星救援

美国人的一生:出生 纳税 XX 死亡

 5 ) 人类对未知永恒的追求和向往!

奥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人类对太空的追求和探索是这个纷乱嘈杂的世界唯一可以超越所有分歧的东东,每次重温总是在心里得到一次感动,想起我在小时候漆黑夜里仰望天空的梦!

 6 ) 阿波罗13号之我见

很多年后,重看这部片子,仍然觉得好看。不过好看之余,我还有了一些理性思考,写下来,自我激励。

1.做任何事之前都会有一些征兆,好的和坏的。如果你过于自负,或者太想要成功,就会对这些征兆视而不见,降低了警惕性,丧失了分析征兆、预处理的机会。

2.团队间的相互信任非常重要。如果你对你的队友不信任,那就在开始之前将他拒之门外,但是,一旦成为了队友,就要百分百的信任。

3.当出现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冷静,不要慌乱,一旦乱了阵脚就等于自取灭亡。迅速从千丝万缕中理出头绪,判断各种可能性,取其中最大的可能做为着手点。但这也并不代表就是就要按照一种可能性走下去,要在处理过程中不断观察新的变化,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处理方案和着眼点。

4.有时候放弃对既定目标的追求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因为有太多的眼睛在盯着你的成败,有太多的理由要你去证明你的能力,但是,切记理性应该占第一位。暂时的放弃不代表永久的失去,“稍息立正再出发”也许会产生更大的能量。记得那个戴着眼镜、小小个子、秃脑门的科学家果断地建议宇航员们关闭电池送氧活门,结束登月行动时,他是慎重的,再三权衡的,他承受了太大的责任,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宇航员们有生还的希望。

5.任何成功都伴随着风险。当风险降临时,不要紧张,不要退缩,有条不紊的解决问题,化劣势为优势。 6.记得永远不要放弃生命。记得活着的时候感激生活。

7.任何时候,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替补,但是替补更需要自我重视,因为一旦被选中,就说明如果没有你,任务可能无法完成。

8.一个大的任务就是一次大型运营,所有个体都应积极参与,但所有个体都应该抛弃个人英雄主义,记得做好自己的环节,做好与其它环节的配合,别试图让自己成为主导。

9.最感动的一句话,是那个帅帅酷酷的总指挥说的:we are not losing the crew.这是一位真正的团队leader。有勇有谋还不够,重要的是还得心中有爱,有“一个不能少”的爱心和决心。

 短评

格局挺大,气氛渲染也到位。缺点是前半段节奏过慢,节奏有点冗长。

5分钟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别担心,如果他们能让洗衣机飞上天,也会把他们弄回来的。”老太太这句大亮。飞出地球、登月、星际旅行,一个个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都正在一个个变成事实,这个世界在40年前就已经那么科幻了呢,相对来说最近几个十年相对无聊很多。40年前的人类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劲。

9分钟前
  • 容安
  • 推荐

美国主旋律就是冗长、缓慢。

11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上海电影节展映】终于在巨幕看了4K版。效果非常棒。真实事件改编,加上NASA训练飞行机营造的真实失重效果,观感极佳。全片虽充斥着航天术语,但也极大地增加了真实感,其实事件本身的一波三折足以扣人心弦、令人揪心、紧张、感动,添加戏剧性桥段和美式主旋律渲染色彩反而是画蛇添足了。四星半

12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没想到这部片会如此脸盲,很久才分清楚谁是谁。这是非常好的题材,但却拍得很不好的一部片。许多平淡的对话,加上过缓的情节,即使是真实场景还原,也不该如此没有表现力。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太纪实就需要一些音乐之类的渲染情节,但这部片就是平淡,仅仅靠危险时刻的惊险吸引人是不够的。

13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还行

它满足我心目中满分的所有标准。激扬的音乐,紧凑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得当的画面。各方面不是最好的,但和在一起却有种劲道~有人探索宇宙,有人永不放弃……

15分钟前
  • fight2010
  • 力荐

居然是看的第一部朗·霍华德…够老套够俗气的美国主旋律,基本是好莱坞太空片模版了,但还是挺好看的…不过NASA清一色都是白人男性,女性在片中也只能是丈夫身后的家庭主妇,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一点反倒值得玩味,美国应该不会再出现这种电影了。同时只有美国拥有如此高的电影工业水准,能拍这种商业大片向全世界灌输其自由又保守的美式价值观,苏联即便是拥有再高的航天技术也抵不过一个好莱坞啊…正是这一点更引人深想“人类”的一大步究竟是谁的一大步?另外没想到凯文·贝肯年轻时还蛮帅的。

19分钟前
  • 推荐

安迪霍尔说写《火星救援》最大灵感来源其实就是阿波罗十三号,both电影和真实事件,这找来一看,果然精彩,人也没有过分煽情,但是你看到舱内的宇航员和地面上NASA的所有聪明人,都在想办法,遇到一件件挫折一件件解决,会被人类智慧感动。

23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主旋律里还不错的片子,不过配乐能不能收敛一下,本来就很主了,音乐还煽成那样~~

27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还行

有Hanks我才看的...

31分钟前
  • jijo
  • 还行

最好的主旋律,没有之一。小时候看确实无感,如今重看算是看懂那个女配提名了,演得真好。理工男魅力大展示,各种感情(夫妻的、同事的、男人的、女人的、理想、家庭)纠结抵死但都低调不狗血,剧力万钧好看得不行,《勇敢的心》你凭什么啊凭什么...

32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在我的“太空电影观影史”中,没看到过比这部电影更“硬”的、更真实的技术细节呈现。这种堪称极致的真实感,让它更适合被归为科技灾难片而非科幻片。天上地下两个密闭空间,将争分夺秒紧迫感互相加成,每一种状况与临阵磨枪都不断让影片回环进高潮中,至少持续了40%的影片时间。(必然的)美中不足是人物书写不够细腻、复杂,每个都太“朗·霍华德”,太教科书模板了。

35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阿波罗13号》以微调的方式和克制的姿态,精心处理从编剧到表演的每一个细微末节,为我们再现了发自灵魂深处的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影片。

37分钟前
  • Sunman
  • 力荐

放在当年一定是大片了,没有现在炫目的特效,但纵观一切都那么精彩,紧张真实感很强,对媒体的嘲讽很明显,对民众所关注的导向有很多异议,TOM的秀感很强,不是演得不好而是怎么都感觉像演的,GARY不得不说挺苦逼的,除了冒名顶替外,参演 的这种太空电影角色都很尴尬,但他的表演却是真实可靠的!

42分钟前
  • ★冰凌宫★
  • 推荐

20190617@天山重看,观影初期看得鸡冻印象深刻,还忍不住想上厕所的片,主旋律不让人嫌拍得好更加不容易,最伟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失败,发射前不祥之兆连连,在一堆烂牌里幸好拿到了最好的牌,人的渺小与人的伟大共存,哪怕艰难险阻也永不停歇的探索征程,许多被临摹的镜头语言,比起是否成功登月,更在乎的是倾尽全力让宇航员都活着回来,无数日后火起来的大熟脸,加油飞呀加油人类

46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剧作很完整,但所谓真实事件改编的片子总是觉得有些生涩,美国电影太过技术的毛病决定成与败,不是说所有优秀的美国导演都是卡梅隆。

50分钟前
  • 语然小语
  • 推荐

这算是美式的主旋律了;开头的那个对接比喻实在下流;真笨,星星才不会掉下来;

51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和大多數美國大片一樣,剛開始一直是娓娓道來的感覺,沒有多少讓人腎上腺素提起來的劇情,但看到休斯顿,我们出问题了!”才開始真正的進入劇情了,片中那種美國主義變現的淋漓盡致,Tom Hanks的加盟也是一大看點,推薦級別的影片

53分钟前
  • Wayne
  • 推荐

想当年学校组织看,大家都看得屁滚尿流,厕所严重阻塞

54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还行

抱歉,我先看的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然后在2016年才看的阿波罗13号,只能给个三星向航空事业的先锋们致敬了。。。

58分钟前
  • 约翰迈克莱恩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