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情片美国2020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艾利克斯·夏普,萨莎·拜伦·科恩,杰瑞米·斯特朗,约翰·卡洛·林奇,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马克·里朗斯,约瑟夫·高登-莱维特,本·申克曼,J.C.麦肯泽,弗兰克·兰格拉,丹尼尔·弗莱厄蒂,诺亚·罗宾斯,约翰·道曼,迈克尔·基顿,小凯文·哈里森,凯特琳·菲茨杰拉德,茱丽叶·安吉洛,布伦丹·伯克,凯文·奥多奈尔,爱丽丝·克雷梅尔堡,拉里·米切尔,韦恩·杜瓦尔,迈克尔·布鲁里布,达米安·杨,米歇尔·赫斯特,马修·勒弗沃,克里斯蒂安·利特克,马克斯·阿德勒,肖恩·帕森,爱德华德·弗莱彻,C·J·

导演:艾伦·索金

 剧照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2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3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4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5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6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3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4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5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6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7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8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9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00:34

详细剧情

  1968 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和平抗议演变成了与警察和国民警卫队的暴力冲突。抗议活动的组织者包括艾比·霍夫曼、杰里·鲁宾、汤姆·海登和鲍勃·席勒,他们被指控阴谋煽动暴乱,随之而来的审判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几场审判之一。

 长篇影评

 1 ) 索尔金更左了吗?

【媒体用稿,请勿转载】

2013年,创剧人(creator)和编剧的艾伦·索尔金(Aaron Sorkin)在美剧《新闻编辑室》(Newsroom)第二季第四集里安排了一场戏:作为正面领衔主演、ACN电视台当家主播、(自称)共和党人麦卡沃伊(Will McAvoy)在直播节目中,利用高超的诘问技巧和逻辑归谬,将参与占领华尔街运动(Occupy Wall Street)的意见领袖之一的纽约大学人类学博士候选人雪莉(Shelly Wexler)辩驳得哑口无言、气急败坏。

《新闻编辑室》第二季中,麦卡沃伊和OWS运动的意见领袖的对决

作为“成熟”、“世故”代表且亲民主党的索尔金,借剧中人物之口,对声势浩大但却空喊口号、诉求混沌、过于理想主义、缺乏可操作性的左翼运动进行了一次单方面的降维打击。索尔金言下之意无比明确:旨在蔑视权威、高喊口号的左翼运动,对于现实政治改革其实于事无补,它既不能唤起普罗大众的认同,也无法像右翼“茶党”运动对具体政策产生影响,最终只是一种自嗨的政治表达。

2020年10月16日,奈飞上线了索尔金最新执导的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影片表现了1969-70年间,在尼克松政府授意下,联邦检察官起诉了一年前芝加哥民主党总统选举大会场外7位带头组织抗议的、不同背景的反越战人士。索尔金又一次借片中人物之口讨论左翼运动。只不过这次,他对之前《新闻编辑室》中的论证有所反思。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剧照

适逢5月26日,非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因明尼苏达州白人警察过度执法后死亡,全美继2014年非裔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枪杀案后再次全面爆发“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抗议运动。虽然大部分抗议活动和平进行,但仍不乏一些抗议升级为暴乱、抢劫。至少200座城市宣布宵禁,共三十余州出动国民警卫队6.5万人维持治安,超过1.4万人被捕,运动至少造成19人死亡。

在此语境下,最新上线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以下简称“审判”)更像是对于席卷全美的黑命贵运动和不到20天即将进行的总统大选的一次表态。

《审判》故事肇始于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彼时美国反文化运动也步入高潮,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的遇刺更是全面激化了民权运动。大批反战人士、嬉皮士、左翼人士在各个政治、性别、文化议题上互相交织,最终以反越战为宗旨,许多人纷纷决定在8月下旬芝加哥举办的民主党代表大会上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示威者与警方在芝加哥街头对峙八日,最终造成一系列流血冲突,超过500名示威者、100名平民和150名警察受伤。

1968年民主党党代会外的抗议

尼克松1969年接任美国总统后,保守派政府决定杀鸡儆猴。司法部长米歇尔(John N. Mitchell)指示联邦检察官状告“煽动”芝加哥抗议的8名组织者共谋跨州犯罪、煽动骚乱。这场审判本质上是一场政治秀,在尼克松政府强调“法律与秩序”的大语境下,与其说这是一场司法审判,不如说是一次游街示众。然而,反战人士们顺水推舟,将这场公开示众变成了发表观点的舞台。随着审判开始,几名嬉皮士被告(他们自称“异皮士”[Yippies])不断在当庭捉弄、辱骂法官,在法庭外更是将庭审内容当成宣传材料,控诉司法体系对反战人士的不公。

剧照

火爆的现场

美国作为普通法国家,庭审属于对抗制诉讼,真正的交锋是诉辩双方律师之间的攻防;但这场聚光灯下审判的主角,最终却成了法官朱里斯·霍夫曼(Julius Hoffman)。霍夫曼本人原先也很难说是“坏人”,在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他甚至是坚定的异议人士。但在此次庭审中,霍夫曼大失风度:他频繁驳回被告律师的动议、拒绝关键证人出庭,全程更是无视黑豹党领袖鲍比·希尔(Bobby Seale)的诉求,甚至下令法院法警将其在座位上捆绑、用布条塞口。霍夫曼在整个庭审过程中,表现得像一个失控的被侮辱者,他与被告方的互动像是一种恶性循环:他越对被告方不公,被告方越对他藐视、辱骂,而后气急败坏的他为了尊严,就惩罚性地继续对被告方不公。司法部长本想上演一场严刑峻法的司法正剧,到头来却成了霍夫曼与被告方怄气的二人转。

1970年2月18日,陪审团宣判合谋罪不成立,七人中的两人完全无罪,剩下五人因跨州煽动骚乱被判入狱五年。两年半后(1972年11月),联邦第七巡回上诉法院因霍夫曼在庭审中的偏见以及FBI非法窃听辩方律师办公室,推翻了霍夫曼的判决,并下令重审,司法部最终放弃了诉讼。芝加哥七人最终取得了在反战宣传、司法审判上的双重胜利。

索尔金延续了他这十年来在《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2010)、《点球成金》(Moneyball,2011)、《乔布斯》(Steve Jobs,2015)中的编剧技巧,他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推演整个故事;相反他以芝加哥审判为主轴,时间线不断往返跳跃于芝加哥抗议现场、被告方的律师办公室以及霍夫曼的法庭。2010年,一部同样反映此次抗议和审判全过程的纪录片《芝加哥10》(Chicago 10)也采取了相似的手法(比较亮眼的是这部纪录片引入了大量动画,再现了审判的全过程)。历史真实题材的限制,让索尔金不得不采取了这种已然些许老套的叙事手法。

《芝加哥 10》与《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一样,使用了很多动画

但,为了烘托高潮,索尔金也改变了许多法庭事件的性质。比如朗读越战阵亡将士名字的桥段,在真实历史事件中发生在某次庭审开庭前。为了剧情需要,索尔金硬是将这一桥段放置在了结案陈词的阶段——对于观众而言,主角在结案时慷慨陈词是一种套路化的期待,但索尔金努力选择一种反套路的推进高潮方式,算是某种殊途同归。然而,由于涉及人物过多,《审判》仍然更像是个复刻历史的行活儿,而非精心结撰的杰作。

最有趣的是,索尔金在影片后半段安排了一段七君子之间的内讧。七君子本身社会身份各异:其中有律师出身的社会运动家,有一呼百应的青年领袖,也有当时在美国异常扎眼的嬉皮士群体。其中打扮随性、生性顽皮的嬉皮士艾比(Abbie Hoffman)与身为反战活动家的汤姆·海登(Tom Hayden)之间爆发了一场言语冲突。海登认为吊儿郎当的嬉皮士们把反战当成了自身表演“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舞台,将之作为收割粉丝、获取社会关注的良机——海登甚至认为后者根本不希望战争结束,因为只有越战继续,他们才能继续表演。海登不满于嬉皮士们用给警察、士兵献上雏菊这种空洞的表演行为(即著名的“权力归花儿”[flower power],艾比和另一名被告鲁宾[Jerry Rubin]是这一运动的重要推广者)来推动进步运动,并且因为“愚蠢”、“道德变坏”的嬉皮士做派,给真正的进步人士拖了后腿。

著名的权力归花儿(flower power)运动

审判庭外的七君子中的六人

而异皮士艾比则反击海登,他认为海登这种知识分子妄想通过选举的方式来重塑政治,并不惜为此放弃掉一些价值,这是百分百的功利实用主义。他进一步一针见血地指出,七君子站上被告席,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在芝加哥发动了什么暴乱,而是因为他们的立场完全站在了当局反面,他们仅仅是这次立场之争的祭品。

与七年前《新闻编辑室》中的那场电视问诘比起来,索尔金的立场发生了微妙的游移。七年前,索尔金无疑是东北岸的民主党知识精英,对理想主义化的学院左翼实践的鄙视,坐拥对后者满满的优越感。七年之后,极化的两党政治、冲突不断的种族问题,以及更为激烈的抵制文化(cancel culture),似乎将索尔金逼向了那个更为情绪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境地。相比于《新闻编辑室》中功利主义的温和共和党人麦卡沃伊,《审判》里代索尔金发言的七君子们更加凸显了被极化政治的党同伐异逐渐吞噬掉的属于温和派的中间地带。

无论影片内外,七君子都取得了胜利。但七君子的胜利,与其说是反战声浪、嬉皮士运动的胜利,不如说是霍夫曼法官的作茧自缚。美国的上诉审判不做事实方面的审查,大部分审查的注意力放在整个判决的程序合规性上,而正是霍夫曼法官在初审时充满偏见的审理过程,才使得七君子们“死里逃生”。虽然第七巡回法院驳回了判决、下令重审,但尼克松政府也不愿再次为七君子们提供表演舞台,最终才使得这场审判“圆满”结束。

巡回法院宣告七君子无罪的复审宣读于1972年11月21日,而就在14天前,尼克松在总统连任选举中狂赢49州,以520:17的选举人票、60%对37.5%的普选票击败了反战的自由派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George McGovern)。仅就《审判》的结果而言,反战派取得了道义和司法的胜利;但如果回看历史,标榜“法律与秩序”的尼克松深谙“沉默的大多数”(silent majority)的内心心理,并以此话术成功连任。

1972年尼克松在大选中狂赢49州

七君子的成功上诉,或许在尼克松在内的保守派看来,只是无关痛痒的小败;而强调“法律与秩序”的口号,才保证了保守主义思潮在1970、80年代的全面回归,更使得共和党得以在1969-92年的24年间把持白宫长达20年。在这个意义上说,《审判》中的海登是对的——比起想要让五角大楼漂浮起来的嬉皮士的雏菊,让自己所支持的候选人最终能坐在椭圆形办公室里,显然更重要。但索尔金却只是惊鸿一瞥般地隐晦表达了这一点。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于去年10月开拍,在距大选不到20天时上线,但它却完美地隐喻了当前的美国政治。尤其是弗洛伊德抗议愈演愈烈后,特朗普多次重提“法律与秩序”,而作为挑战者的拜登则不仅降低了支持抗议的调门,转而更强调和平抗议,同时更是挑选了在担任加州总检察长时以司法风格强硬著称的贺锦丽(Kamala Harris)为自己的副总统搭档。

无论美国是否还会有属于21世纪的七君子,也无论走向不可调和的分裂局面的美国能否重新调和矛盾、求同存异,索尔金所期待的奉行实用主义的“自己人”,或许在20天后即将诞生。而《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或许也正是索尔金为自由派选民吹响的集结号。这或许也才是这部电影的题中之义。

索尔金,你在说啥?

 2 ) 网飞年度冲奥大作,终于来了!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黄四郎

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今影坛,有一位大师,实力不可小觑。

他叫艾伦·索金,人称“好莱坞第一编剧”

《社交网络》、《点球成金》、《白宫风云》、《新闻编辑室》……

他并不高产,但部部神作。

《社交网络》《点球成金》

近年来,名誉等身的他,也开始亲自操刀,做起了导演。

最近,他第二部自编自导的作品在网飞上线了。 发行当天,豆瓣开分7.7。 没过几天,一路狂飙到了8.5。

故事从一场看似普通的审判开始。

法庭上,两方代表及律师唇枪舌战。

但这起案件非同一般——

指控方,可是来自美国政府的高级法律代表;

被告方,却形色各异,不像是同一路人。

故事从一场看似普通的审判开始。

法庭上,两方代表及律师唇枪舌战。

但这起案件非同一般——

指控方,可是来自美国政府的高级法律代表;

被告方,却形色各异,不像是同一路人。

通过旁听观众的反应不难看出,被告有着超高的人气。

每段发言过后,都是掌声雷动。

不光如此,法院门外,还有示威人群聚集,为被告们疯狂打call。

电视报纸实力刷屏,此案备受世界瞩目。

法院外示威的人群

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审判?

追根溯源,还要从当年的历史背景说起:

60年代末,正值越战期间。

美国军人被成批成批运到这里,为这场非正义战争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本土,有相当一部分美国民众,看清了越战的实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战运动。

1968年,民主党党代会将在芝加哥举办。

届时,美国一半的重要政客,都会来到这里。

反战同盟敏锐的察觉到,这是谋求舆论曝光的好时机。

他们特地从天南海北来到芝加哥,举办示威游行。

虽然火药味十足,但游行的本质还是和平运动,动口不动手。

可是游行过程中,不知是谁突然喊了一声:“冲鸭!”

示威群众脑门一热,肾上腺素飙升,迅速朝着警察奔了过去。

警民之间发生了硬杠,结局两败俱伤,多名反战代表被逮捕。

不过常言道:自由美利坚,冲突每一天。

这种事嘛,见怪不怪了。

没过几天,代表们纷纷获释,各回各家了。

各路游行代表

可是,1968年,也是美国的大选年。

白宫那边改换门庭,新总统尼克松上位。

新官上任三把火,尼克松急于立威,就把这档子陈年旧事捞了出来。

借此机会,杀鸡儆猴,打击反战势力,岂不美哉?

总检察长任命法律代表状告各路代表

于是乎,之前被逮捕的代表们都稀里糊涂被拎了回来,重新受审。

庭审中,控方极力控罪,法官特意刁难,硬生生审了快半年。

是抓是放尚未笃定,最终结果依旧扑朔迷离……

谈判焦灼进行当事人表情凝重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简称《七君子》)由真实事件改编,取材自1969年,美国司法史上著名的“芝加哥七君子事件”。

本片透过其中的几次重要庭审,加上部分演绎,重现了事件的全程。

相关涉案人员原型照片

虽然以法庭戏为主,但在快节奏与大段台词的铺陈下,却一点也不觉枯燥。

更何况,《七君子》还有精彩纷呈的全明星群戏,令人大呼过瘾。 本片群星云集,说是今年最豪华的好莱坞大片,都毫不为过。

主创人员官宣加盟海报

受审的七君子中,戏份最多的有两位。 一位是“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他在片中饰演大学生代表汤姆·海登。

埃迪·雷德梅恩 饰 汤姆·海登

嬉皮士代表艾比·霍夫曼,则由萨莎·拜伦·科恩饰演。 他是英国著名谐星,之前曾凭借多部屎尿屁喜剧博出了名气。

拜伦·科恩代表作低俗喜剧《独裁者》剧照

除此之外,片中还有许多金牌绿叶不容忽视—— “蝙蝠侠”迈克尔·基顿、“头号玩家”马克·里朗斯等等,都为本片增色不少。

上图:迈克尔·基顿下图:马克·里朗斯

当然,能得到这一众大腕的青睐,自然少不了导演超强的号召力。

导演在片场

艾伦·索金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特点,有极高的辨识度。 台词创作上,他擅长运用大量的演讲及对白。 字数多、语速快、信息密度大,俗称“机关枪台词”。 但索金的台词可不是生编硬凑。 精妙的语言组织过程中,人物形象被勾勒得鲜明无比。 前作《社交网络》中,刚开场,就是男主扎克伯格与女友的桌前对话。 开场十分钟,台词密度就高达普通电影的三倍之多。 唇枪舌战间,一个毒舌刻薄高智商的书呆子怪才形象,就被深深印在了观众脑子里。

《社交网络》

《七君子》中,同样如此。 庭审开始前,大法官特意声明,自己虽然跟受审的霍夫曼同姓,但希望大家不要搞混。 这个下意识的无心之举,也间接暗示了,法官的内心深处,早就对反战代表极为不满。 这也为片中,法官无处不在的刁难之举埋下了伏笔。 为此,台下的霍夫曼不慌不忙,插科打诨,卖萌耍贫,满满都是对法官的蔑视。 寥寥几句台词,一个放浪形骸、藐视权威的嬉皮士形象,也被立了起来。

索金的第二件法宝,则是玩弄叙事结构《史蒂夫·乔布斯》中,他并没有把这位互联网传奇大佬的一生讲成流水帐。 而是另辟蹊径,以乔布斯每一次重要的产品发布会前,与创业伙伴、家人、朋友的对话为主,透视这位天纵奇才与周遭人等相对的关系。

《史蒂夫·乔布斯》剧照

《七君子》中,索金同样做到了。 他并没有采用“从游行到庭审”的线性叙事。 而是截取了百日庭审中,最为重要的几段场面,又将游行过程掰碎了,填充进庭审间隙的夹缝之中。 故事的真相,则在最后一刻揭晓,让观众有了恍然大悟之感。

不得不说,正是艾伦·索金的鬼斧神工,才让本片酣畅淋漓,余味悠长。

不过,本片的诞生过程,命途多舛。

早在2007年,索金就写完了本片的剧本。

最早敲定的导演,是大名鼎鼎的斯皮尔伯格

这位好莱坞首屈一指的电影大佬,对本片剧本青睐有加。

可后来由于档期原因,斯皮尔伯格只得一拖再拖。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转眼,就过去了十三年。

其间,索金名利双收,还通过导演处女作《茉莉牌局》,证明了自己的导演能力。

斯皮尔伯格特意找到索金,鼓励其自编自导。

另外,还给出了理由:

“片子的上映,不能再拖了。”

听罢,索金眉头紧皱。

他明白,斯皮尔伯格直冲要害,一语中的。

2020年,的确是本片上映的最佳时机。

为什么?

1969年的美国,正处在不破不立的大变革时代

少数群体的平权意识日渐觉醒,黑人、女性运动此起彼伏;

而越战的爆发,更让自诩“世界灯塔”的美国人陷入了深深的颓废与迷惘。

当时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对美国政府进行着声讨。

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就此爆发。

与之相对的,则是保守势力的负隅顽抗。

1968年,一声来自种族歧视者的枪响,夺走了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生命。

他的死,也标志着进步与保守两派势力的矛盾,已然不可调和。

马丁·路德·金

可偏偏,当年美国政府高层中的保守派,不在少数。

1969年上台的新总统尼克松,就是这样一个不得民心的元首。

所谓“七君子审判”,也只是他秘密授意下的一场杀鸡儆猴。

既不是民事,也不是刑事。

审判的目的,唯有政治。

不得民心的尼克松

后来因“水门事件”被迫下台

其实,虽然此案名为“七君子”,但最早受审的,则是八个人。

第八人名叫鲍比·希尔,是黑权运动组织黑豹党的领袖。

当初,他并没有参与反战游行,只是碰巧去芝加哥做了四个小时的演讲,就被稀里糊涂抓去受审了。

片中也通过律师之口,道出了逮捕鲍比的实情:

尼克松当局只是为了借助他的特殊身份,挫伤其他示威者的形象罢了。

不难看出,尼克松的党同伐异之心,昭然若揭。

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 饰 鲍比·希尔

同样可憎的,还有那些政客的嘴脸。

新上任的总检察长,特意将法律顾问叫到办公室,商议能扣在七君子身上的各种帽子。

在他的身体力行下,“司法”已然成为了奴役人民的武器。

约翰·道曼 饰 总检察长约翰·米切尔

主持庭审的老法官更是迂腐保守势力的代表。

为了恪守心中不可亵渎的传统规则,不惜在法庭上,对鲍比·希尔拳脚相加,威逼利诱。

而这些,都是当年民权运动遭遇重重阻力的具象化呈现。

被捆绑禁声的鲍比·希尔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艾伦·索金心中,一个个为了正义奋斗的义士。

前文提到,“七君子”来自五湖四海,并不是同一类人。

汤姆·海登代表着大学生民权。

艾比·霍夫曼,则是嬉皮士民权的代表。

一派儒雅博学,一派狂放不羁。

各有所长,但也互相看不惯。

汤姆不满艾比放浪的私生活,而艾比又觉得汤姆迂腐沉闷,纸上谈兵。

在庭审一度陷入僵局时,两人曾经发生过激烈冲突。

汤姆认为民权的首要目的是赢得话语权,并愿意为之做出适当牺牲;

而在艾比看来,民权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为此必须寸步不让。

哪怕以后来人的身份看,我们也难言两方孰对孰错。

他们之间,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七君子事件”当事人珍贵照片

最终,他们也找回了初心,相互和解。

终审陈词时,汤姆站起身来,铿锵有力地宣读了4752位越战牺牲美军的全部名单。

当初,他们正是为了反战,才团结到一起的啊。

名字一个个念出来,在场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静穆肃立。

既是为了向遇难者致敬,更是对保守派提出的抗议。

和平大潮,浩浩汤汤。

那些逆天而行的人,又何必做无畏的逞强?

可反观当今的美国,又像极了当年政局的翻版。

特朗普粉墨登场,堪称尼克松之后的又一位“懂王”。

警民冲突愈演愈烈,平权示威此起彼伏。

弗洛伊德事件导致了大量的暴力冲突

这正是斯皮尔伯格,鼓励艾伦·索金赶在今年发行本片的原因所在——

那个风云突变的时代,回来了。

而艺术,往往是一个国家的镜子。

文/黄四郎

 3 ) 美国的六十年代:嬉皮、新左派与越战

作为这段历史的爱好者,看完本片确实非常激动,密集的台词、不给人喘气空间的剧情、丰富的人物形象,都让本片成为值得多刷几次的好电影。看了下现存的影评,居然没有一个嬉皮粉介绍一下相关背景,有点失落,忍不住主动来说说这几个主要人物和历史背景。

首先,不仅是六十年代的美国,六十年代的世界都进入了学生运动的狂热期,在冷战的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孩子对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弊端和劣根性感到不满,社会主义社会的孩子对戒严和zz文化控制感到不满,寄希望于资本主义式的民主化。法国五月风暴、美国嬉皮士运动,捷克斯洛伐克学生运动,“整个世界都进入了青春期”。

片中七君子,在真实历史中最为人熟知是艾比霍夫曼。Yippe不是一个组织的名称而是Hippy的昵称异变,而且国际青年党这个称谓是艾比霍夫曼乱扯的,他们根本不是一个党派。艾比霍夫曼和杰里鲁宾原先都是SDS的干部,两人相识后一拍即合脱离出来并命名自身为Yippe,其中包含了对嬉皮士运动那种浪漫自为对新左派运动无法施加更大影响的失望。他们两个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前烧纸币,将美元撒在交易所前并点燃。艾比霍夫曼为人熟知源于他最擅长利用媒体制造噱头,因此被记录下来的事件和照片非常多,包括广为流传的雏菊插在枪管上的照片,就出自于他带领嬉皮士围住五角大楼并声称要给五角大楼驱邪的事件。另外民主党代表大会召开之前,艾比霍夫曼等嬉皮士推荐了Mr,Pigusas作为候选人,而这是一只猪的名字。(另一种说法是这只猪是在他们审判期间被提名的)种种跳脱的夸张表演让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不太积极,认为艾比霍夫曼想要利用媒体达到革命目的,但却被媒体消解了革命的严肃性。从Hippy到Yippe,代表了嬉皮士运动的发展,也代表着嬉皮士运动的黄昏,Yippe之后的Yuppie,无论在着装上还是行为上,都已经重新回到主流社会的轨道上。

而片中的哈姆海登,作为SDS的代表站在被审席上。哈姆海登原来是《密歇根日报》的记者,在六十年代初期SDS和SNCC相继成立,美国民运开始爆发后对学生民运组织开始感兴趣,并充当了两个组织间联络员的角色,后来成为SDS中的灵魂人物。SDS,全称“Student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学生寻求民主社团)”,在1964年后接手SNCC(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成为当时新左派运动的领导者,片中提到的休伦港宣言,便是以哈姆海登带头的SDS署名的六十年代新左派运动最重要的演讲之一。SDS在最巅峰的时期成员高达10万多人,分部遍布全美各大高校。

片中被捂嘴的博比西尔作为“黑豹党”领袖,代表了当时的黑人民权势力。在片中的展现似乎黑人民权运动和新左派距离很远,但事实上排挤白人是黑人民权运动中“黑人力量”等激进团体和个人主动选择的结果。可以说黑人民权运动是美国六十年代社会运动的起点,1955年,罗莎·帕克斯公交车事件成为美国社会运动的催化剂,50年代末60年代初黑人民权运动直接促发了SDS和SNCC的创建,早期SDS和黑人民权组织常常合作,但随着马丁路德金非暴力抗争策略的失效,主张暴力革命的黑人民权组织崛起,以SDS为代表的新左派逐渐转向与嬉皮士运动合流。从马丁路德金的和平示威,到“黑豹党”的全副武装,标志着黑人民权运动从非暴力转向暴力的过程。

艾伦·金斯堡,美国“垮掉派”诗人,社会活动家。在片中只是个打杂的角色,但现实中无党派社会活动家却是新左派运动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艾伦·金斯堡以《嚎叫》著称,该诗抛弃了传统诗歌的韵律,长短句的运用非常不规律,采用了大量低俗的词汇和描写,引起上层名流的轩然大波。

芝加哥民主党代表大会是六十年代各种形式的社会运动的峰点和汇集点,嬉皮士运动、新左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和摇滚乐队还有各式社会活动家聚集在一起,为左右选举结果在希尔顿酒店附近聚集,以此次暴乱为节点,美国六十年代民运极速走向崩解和衰落。

最大的学生民运组织SDS分裂,其中分裂出去的一支极端力量组建了“地下气象员”团体,以极端暴力为目的,制造两百多起爆炸案,最终被当作“恐怖分子”抓获。而暴力的频发也让社会大众对学生民运的印象逐渐转变为负面,七十年代后新保守主义蔓延了整个社会,尼克松当选,开始清讨之前的暴力民运分子,1969年民调显示82%民众支持遏止学生抗议活动。虽然看似六十年代美国学生民运没有取得成功,但如卡利耶尔所言,血和汗的付出与牺牲并不是白费的,新的思想已经在人们的心里萌芽,渗透进街道的瓷砖缝隙,种族平权、性别平权、环保主义、多元化等新思想在过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在不断成长。

一些后话:

现今世界又再次有走向风起云涌的趋势,无论对哪一个体制而言,芝加哥七君子都好似在讽刺着每个站在权力巨兽上的家伙,这部影片不应该只是被当成现阶段选举的zz攻击工具,让这部电影搅起的尘封历史,成为我们以古鉴今的路标。

相关文献:

芝加哥七君子词条://en.wikipedia.org/wiki/Chicago_Seven?wprov=sfti1

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

格林威治嬉皮公社:美国“新左派”运动编年史、阿比·霍夫曼——六十年代另类表演秀

让·克劳德·卡利耶尔:乌托邦年代

 4 ) Chicago 7+1 七八人里观万象

这部电影的来龙去脉有点复杂,想从影评里了解一些背景资料,发现观点展开偏多,事实陈列偏少。维基百科里的介绍相对详实,但是大多没有中文页面。补充一下这八位被告的成长和教育背景以及审判之后的人生概略,可以看到电影里的更多细节-

Abbie Hoffman, 1936-1989

国际青年党 Youth International Party 的创立者之一 ("Yippies" 雅痞就是这么来的)。也是 Flower Power 运动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出生于 Massachusetts 州 Worcester 市的一个犹太中产家庭。1959年毕业于 Brandeis University,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之后在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修完心理学硕士学位的课程。他的老师有心理学家马斯洛 Abraham Maslow (1908-1970),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家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 (1898-1979)。

1989年死于过量服用苯巴比妥 Phenobarbital。

Jerry Rubin, 1938-1994

国际青年党 Youth International Party 的创立者之一。

出生于 Ohio 州 Cincinnati 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卡车司机。从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毕业,获得历史学位,1964年进入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之后因偏重社会活动中退。Jerry 的父母在十个月间相继离世,他带着13岁的弟弟到以色列的基布兹kibbutz 公社工作生活和学习。Jerry 还曾前往哈瓦那 Havana,从古巴革命中学习。

1970年代中期 Jerry 成为一名商人,1980年起在华尔街做股票经纪人。1994年在回家过马路时死于车祸。

David Dellinger, 1915-2004

国家结束越战动员委员会 National Mobilization Committee to End the War in Vietnam (MOBE) 的组织人。曾协助创立激进和平组织,非暴力革命委员会 Committee for Nonviolent Revolution。

生于 Massachusetts 州 Wakefield 镇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毕业于耶鲁大学,律师,共和党人。母系祖母,or 外祖母,曾活跃在美国革命之女组织 Daughter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Dellinger 曾在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1936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当他在牛津学习时,到访过纳粹德国,还在西班牙内战时开过救护车 (他也许能遇见奥威尔)。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43年,因鼓动反战和拒服兵役 conscientious objector 入狱。在联邦监狱时,他曾组织拒服兵役者抗议餐厅的种族隔离,最终监狱方因抗议取消隔离。

一生反战,2004年在 Vermont 的一家疗养院去世。

Tom Hayden, 1939-2016

争取民主社会学生 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 (SDS 左翼学生组织,1960-1974) 的领导者。

生于 Michigan 州 Royal Oak 市,祖先是爱尔兰人。他的父亲是克莱斯勒公司的一名会计,曾经服役海军,有酗酒暴力倾向。十岁时父母离婚,他由母亲抚养。1956年 Tom 入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是密歇根日报 (学生报纸创立于1890年) 的编辑,1960年代初期是密歇根大学新闻学系的助教。

一生从政,作为民主党人曾经担任加州众议院 (1982-1992) 和加州参议院 (1992-2000) 的议员。也是动物权利的坚定支持者,曾促成海顿法案 Hayden Act 在1998年的通过,将流浪动物的安乐死处置时间推迟至滞留72小时之后。与影星简方达 (Jane Fonda 1937-) 有过17年的婚姻。2016年病逝。

Rennie Davis, 1941-

争取民主社会学生 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 活跃者与活动组织人。

生于 Michigan 州府 Lansing 市,他的父亲供职华盛顿,是经济顾问委员会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CEA) 的幕僚长。Rennie 毕业于 Oberlin College。

1970年代初,曾追随印裔灵修"大师" Maharaj Ji。之后成为风险投资人,以及做自我觉醒和冥想的演讲。

John Froines, 1939-

毕业于耶鲁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70年代初在 Vermont 市 Goddard College 担任教职。1990年曾担任 UCLA 的职业健康中心主任,后来担任联邦职业安全与健康委员会有毒物质部门主任,2011年从 UCLA 公共健康学校退休。

Lee Weiner, 1939-

生长于 Illinois 州 Chicago 芝加哥市。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曾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 (15位诺贝尔奖得主) 学习政治哲学,从 Loyola University 的社会工作学校获得硕士学位,1969年时,他是西北大学的博士生及教师助理,1975年完成学位论文 The Professional Revolutionary: Notes on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reers in Revolution Making 获得博士学位。

曾经在 Rutgers University 社会学系执教,1972年 Bobby Seale 生日时因开玩笑"starting a new Communist party in New Jersey"被媒体爆出,失去教职续签合约。之后一直致力于社会工作。写了一本书 Conspiracy to Riot: The Life and Times of One of the Chicago 7 于2020年出版。

Bobby Seale, 1936-

黑豹党 Black Panther Party (BPP, 成立于1966年,1982年解散) 的创立者之一。黑豹党的主要活动是监视警方行动反对其在黑人社区的暴力。

出生在 Texas 州 Liberty 市,父亲是木匠。早年家庭贫穷,1955年加入美国空军。退伍后在多个飞机工厂当钣金技师。1962年入学 Merritt 社区学院学习工程学和政治学,期间兴趣由工程转向社会活动。

1970年曾被诉与黑豹党折磨并谋杀警方线人 Alex Rackley 有关,后因陪审团无法达成最终判决而撤诉。1973年参加加州奥克兰市长竞选,在9名候选人中得票位居第二。之后一直致力于保障黑人权利的社会活动,并写有自传。


片头1968年的重要事件:

1968年8月26日至29日民主党国家大会在芝加哥召开,林登约翰逊 (Lyndon B. Johnson 1908-1973) 在此之前已经宣布不再寻求总统连任。

1968年4月4日,黑人活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1968) 被暗杀。

1968年6月5日,民主党重要人物、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 (Robert F. Kennedy 1925-1968)被暗杀。

1967年秋,民主党选定芝加哥作为其1968年全国大会的地点,反战联盟决定将同期举行示威游行,也就是影片中的"riot",这场骚乱中约有500+示威者、100+市民,以及152名警察受伤。


这部电影老戏骨小鲜肉云集,我就觉得高司令不会接演一个彻底的反派,无论怎样打着法律牌实施着密谋,还是有他的道德底线。但是又有谁会是彻底的反派。丹尼尔彭博顿 Daniel Pemberton 的配乐不错,尤其片尾曲。希望能有 Take the Till 的热情,实现 Hear My/our Voice 的目的。嗯,也许应该是 Hear Your/their Voice.

Rennie Davis 在2005年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If you were to do a survey of what causes misery on earth, it would tend to fall into three broad categories. One, we can call systems: the economy, AIDS, terrorism – things that are 'systems' in nature. The second would be a list of everybody to blame: Bush is the cause of my misery, my ex-wife, my boss. The third would be things that come utterly out of left field: a tornado through town, a tsunami, events that are not in our apparent control. What this huge list would have in common – something everybody would agree with – is that the cause of misery are things outside 'myself'. But the cause of our misery is absolutely, positively not at all what we believe it to be. This is not a new view. Certainly saints and philosophers in every generation have basically argued if you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you have to change yourself.

如果你想针对是什么导致地球上的苦难做一个调查,最后会落入三大类。一,我们称之为系统性的;二,我们可以列张名单归罪于其他任何人;三,自然灾害。所有这些都在‘自己’之外。但是导致悲惨世界的原因并非如此,这已经不是什么新观点,圣贤和每个时代的哲学家已经说过,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先改变你自己。

所以啊anyway,无论每一年的 New Year's resolution 新年决心能否全部兑现,还是要每年必做。

 5 )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纵观影史,令人印象深刻的庭审戏可谓数不胜数。《控方证人》里于法庭中浮出水面的真相,《熔炉》里聋哑儿童用手语对院长罪行的倾诉,以及《光荣之路》里法官为了讨好上司而不择手段的恶行......而《芝加哥七君子的审判》中,庭审戏则是占据了大部分篇幅,内阁的黑暗,社会的丑恶与人民的反抗,皆在这短短两小时中呈现在我们眼前。

电影开篇,几幕交织的场景一一呈现在银幕上。“七君子”身份各异,有学生,有嬉皮士,亦有宗教人士。而他们被捕的原因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因反对越南战争而游行示威。与其说他们是君子,不如说他们是千千万万君子的代表,只不过,在游行中有人丧命,有人重伤,而他们只是站到了最后一刻。

内阁的黑幕,也自电影开头便逐一呈现:对于控方律师威逼利诱,命令其不择一切手段拿下此案;面对辩方主力律师的缺席,非但未延迟开庭,更是屡次驳回被告的请求。更加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对于陪审团中倾向于被告者,法院更是伪造黑手党的信件予以威胁,使其被迫退出庭审,进而加大控方的胜算。正如被告人之一所说,“这是政治审判,而我们注定是会失败的。”

审判开始,法官判决的倾向性便原形毕露。面对控方律师的言语,法官点头哈腰,丑态尽显。而对于辩方任何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的言论,法官逐一将其喝止,必要时刻还将发言者加以“不尊重法庭的罪名”。发表演讲的黑人抗议者更是处处得到“照顾”,最后甚至被警员将嘴堵住,使人啼笑皆非。每当控方处于劣势,法官便会以各种无中生有的方式结束庭审,辩方却只能敢怒不敢言。

休庭期间,银幕上呈现的是七君子被捕前的往事。数以万计的游行队伍在街头游行,囊括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无不高举反对战争的牌子,队伍中更是有勇者高举美国国旗,声势浩浩荡荡,响彻芝加哥。此情此景之下,他们迎来的并不是谈判亦或改正,而是催泪瓦斯与枪林弹雨。大兵与警察不管三七二十一,见人便打,甚至对于救人的群众也拳脚相加。正义的血液,于芝加哥街头飞溅,而地球的另一端,美国,朝鲜与中国的军人也正在因美国政府错误的决定而流淌着血液。而这七君子,有些是组织团队的一员,有些只是从混乱中杀出血路的反抗者。

这场审判的风波,很快在芝加哥扩散开来。法官丑恶的嘴脸,被告人无尽的冤屈,引发了轩然大波。越来越多的公民聚集于法庭之前,高喊出"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响彻云霄;先前的政府高官,也再看不下去这样的罪恶,顶着压力乃至威胁,赫然出现在证人席位上,与法官针尖对麦芒。甚至控方的律师,也再无法无视正义,对于法官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这次“七君子审判”,无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光阴似箭,随着时间的流逝,庭审已足足进行了151天。随着背后的黑幕逐一暴露,控方的压力也日渐增长,法官也被迫委曲求全,企图让七君子认罪,并许诺从宽处置。当所有人都以为高潮已经退去时,七君子派出的代表汤姆海登却将整个事件推向了最高潮。他手持朝鲜战争中牺牲战士的名单,响亮地将他们一一读出,振聋发聩。而评审团与双方律师,亦起立以示尊敬,全场一片哗然。法官的整顿效果已捉襟见肘,此刻,所有人心中的正义都已被唤醒。千千万万的名字,充斥整个芝加哥,为人们所铭记,哀悼:他们只是普通的美国公民,却要为政府错误的决定买单,令人悲恨交加。

THE WORLD IS WATCHING.世界在看的,是美国内阁的恶行,是法庭上的丑态,是七君子的正义。这次审判,如果说最开始是臭名昭著的,结局则是引人深思的。这场“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于半个世纪后终以电影的形式为世界所有人所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6 )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公道自在人心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是2020年好莱坞第一编剧艾伦·索金自编、自导的一部实力佳作。故事讲述了1969年美国政府对七位民权运动人士的政治审判。艾伦·索金在剪辑、台词以及人物刻画上,都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实力,令人拍案叫绝。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969年,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前任总统约翰逊刚完成权力交接不久。新总统上任,意味着原内阁成员要主动辞职,据说这是美国政界的传统与礼仪。   然而,上一任司法部部长拉姆齐·克拉克,却等到继任部长约翰·米切尔上任前的最后一小时,才向尼克松递交辞呈。这令米切尔恼羞成怒,试图还击克拉克对他的公然羞辱。   于是,米切尔召来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托马斯·弗兰,弗兰再向米切尔推荐了自己的得力干将理查德·舒尔茨,作为此次审判的公诉人。   米切尔的目的简单粗暴,就是要将克拉克在位时认定无罪的一伙民权运动人士定罪,并判处十年监禁。   舒尔茨当即指出,他们并没有犯罪。   米切尔用傲慢的语气羞辱了年轻的律师舒尔茨:不要扯这些没用的。老子请你来,就是要你给他们定罪。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定他们的罪。   这是影片故事发生的直接原因。

  那么,1968年夏天,那一群民权运动人士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呢?答案是,为了结束越南战争。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背后案情至今尚未公布。主流的看法认为与他主张结束越战有关。肯尼迪遇刺之后,其弟罗伯特·肯尼迪在选举时也遭到暗杀。兄弟俩的政治立场很相似,都主张结束美国在越南的战争。   肯尼迪两兄弟先后遇刺之后,美国的继任总统,包括约翰逊和尼克松在内,谁都不支持结束越战,反而不断征兵投往越南战场。美国兵战死的人数不断增加,战争中对越南的妇女儿童也进行杀戮,这引起美国人厌战情绪高涨。   1968年8月26日,民主党大会在芝加哥举行。影片的主人公们决心要在芝加哥举行游行示威,目的是想让竞选下一任美国总统的民主党议员答应,结束战争。但是,市政府不批准他们这次游行示威,不仅不给他们提供场地,反而增派了一万名警员去防暴,最后,警察挑起了暴乱。   回到开头,米切尔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要烧的,就是羞辱他的克拉克。因为米切尔没办法直接报复克拉克,就转而欺压他经手的一桩案件涉案人员,也就是七君子。

影片强悍的剪辑,不仅紧凑地交代了剧情,而且还将不同立场的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对比,使得人物的语言像子弹一般具有杀伤力。无论你看几遍,你仍然会被精简的台词所打动。   除了剪辑,影片最突出的就是艾伦·索金最突出的台词技能,他给演员所安排的台词都十分贴合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这让每一个演员在说话的时候,你便能察觉到这个人物的真实内心。台词具有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能做到这一点的编剧,真的是了不起。   米切尔作为新上任的司法部部长,当他提出要起诉七君子时,舒尔茨提到了前任司法部部长克拉克相反的意见,米切尔当即打断了他,提醒舒尔茨如今是尼克松总统的天下,也是他米切尔的天下。米切尔再三提到克拉克对他的羞辱,他不仅辱骂克拉克是孙子,不懂礼仪,甚至将其上升为不爱国,他现在就是要替天行道,重新教会美国人什么叫礼仪。然而,任他巧舌如簧,也改变不了他心胸狭隘,利用公权力泄私愤的事实。   米切尔代表了一类人,一旦坐上某个位子,就把自己看成了高高在上的神,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可以颠倒是非黑白。这样的人,比流氓还可怕。因为流氓还受律法的制裁,而这些人却玩弄律法来整别人。

  第二个大反派,恐怕就是集结了观众所有厌恶的法官大人。这个法官更是象征腐败的美国政府,强权,傲慢,预设立场,偏袒,歧视……作为象征公平、公正化身的法官,却是一个年迈的偏执老头子。讽刺的是,他的所言所行,恰恰与他所代表的身份相反。他把宪法赋予他的审判的公权力,当成是自己个人的好恶游戏。他歧视黑人,公然做出不利于被告方的裁决。   审判过程中,只要是辩方律师提出申诉,一概驳回。只要是对控方律师不利的审问、证人证词,统统不予采用,甚至不等控方律师提起申诉,“英明”的法官大人就会率先裁决“驳回”。片中的法官,原本应是正义的化身,却扮演着彻头彻尾的大反派,象征着美国公权力被滥用、亵渎。

  七君子中的主要代表人物艾比·霍夫曼,更是一个舌灿莲花,能讲脱口秀人才,他在庭审中数次嘲讽了法官的不公正。他和他的搭档杰里·鲁宾一起穿上法官的服饰,说是向法官致敬,待他们脱去外衣之后,里面却穿着警察的衣服。引得当庭的人哄然大笑。这便是极大的反讽——虽然穿着法官的黑袍,干的事却和1968年夏天挑起暴乱的警察无异。   当法官不让他们说话时,艾比仍然能想出用这种幽默的方式来还击,纵使是强权,也不能压制反抗的声音。 台词无疑是本片的一大亮点。辩方律师都辩才极佳,无奈架不住有一个良心长歪了的法官。你说什么,都没用。七君子中胖胖的戴维·德林格,一生之中坚持用非暴力的方式推进改革,面对警察的阻挠,始终冷静、礼貌相待。然而,饶是这样一个连蚂蚁也舍得不捏死的人,因为对法官的裁决极度无语的情形下,不仅辱骂了法官是“流氓”,并且还动手打了法警。法官的审判带着明显的不公,逼得最温和、最理性的人也忍不了了。

  七君子中,有两个人是拉来充数的,为的是让陪审团在审判其余五人有罪时减轻心中的罪恶感。其余五人分为三拨人马,他们之间也是有分歧的。汤姆·海登与艾比·霍夫曼两人之间的分歧最为明显。这也恰恰说明了他们三拨人根本就不是一伙的,只不过是联邦调查局的人认为他们是一伙的,就是为了定他们的阴谋叛国罪。

  汤姆是专门搞学生运动的,在那次活动中,因为目睹好友伦尼·戴维斯被警察打爆了头,而变得义愤填膺,发动抗议者:“如果注定要流血,就让血流遍整个城市。”这段话被录音,当作证据呈上法庭。汤姆一直都认为是警察挑起了战争,却没想到自己的话会成为不利的证据。在律师比尔的逼问下,汤姆也意识到,自己的话存在歧义,他忽然反思:难道是我挑起了暴乱吗?   艾比也是在此时才恍然大悟,指出汤姆的原意是说,“既然我们注定要流血,就让血流遍整个城市。流的是我们的血,而非警察的血。”于是,艾比与汤姆和解。   艾比作为辩方证人代表,受审。面对控方律师舒尔茨的质问,一向桀骜不驯、巧舌如簧的艾比数次失语。他意识到,当人们只想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来曲解对方时,根本无法沟通。舒尔茨问他,你是否蔑视你的政府时,艾比回答说:“与我的政府对我的蔑视相比,我的蔑视不值一提。”舒尔茨继而追问他,你们来芝加哥扰乱大会,是不是故意想跟警察发生冲突。他沉默了许久,舒尔茨以为他是被自己问得哑口无言了,艾比却说:“给我一点时间,朋友。我从来没有因为我的思想而接受过审判。

  艾伦·索金也正是通过机智的语言交锋以及适当的沉默,来表达本片的主题,即,语言无法让人们相互理解,反而是分裂的根源。   高潮戏时,汤姆作为代表总结陈词。法官甚至都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他,只要认错态度良好,向政府投诚,本法官就对你青眼相加,给你一人减刑。   汤姆懵了。他有些难以置信地重复了一遍法官的话,看起来是被自己受到的特殊照顾而激动得语无伦次了,实际上他心里遭受着难以言喻的悲凉,他是在用小心确认的方式表达极大的反讽。   最后,汤姆念了一份名单。是他们接受审判以来,在越南战死的4752名美国士兵的名字。从影片开头,就由汤姆的搭档伦尼在记录,他想提醒大家记得,不要忘了最初的初衷,是为了结束战争。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他们正在无声地陨落在越南。   念名单,反而成了最有力的语言,让所有人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理解了彼此的内心。每个人的立场、观念、想法、方式都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在呼唤一种根本性的东西回归,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法官虽然宣判他们五人有罪,但法庭经久不息的掌声反抗了这场不公的审判。   公道自在人心。

 短评

情绪饱满的最后宣判一幕与《辩护人》遥相呼应,我深呼吸好几口气才把眼泪压下去。并不巧合的是,两片讲的都是政府蓄意给普通公民思想定罪的故事。精致的剧本是本片最大看点。面对一场长达五个月、复杂且琐碎的庭审,要在俩小时里编织成一个戏剧实在不易,但索金完全做到了,把庭审、庭外和前情三条线做了不落窠臼的精妙穿插,好几场平行剪辑戏的台词写得漂亮极了!编剧还有意弱化了最容易调动观众情绪的暴动戏,有意略去了当年请金斯伯格等名人出庭作证的噱头。可惜索金的导演功力还是欠火候,否则这片就是又一部精彩绝伦的《社交网络》!几位主演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开场几分钟就构建好了被主审的五位的人物弧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里朗斯扮演的辩护律师,预定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最后,与其拿本片反思遥远美国的当下,不妨反思邻近香港的当下。

8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当懂王把今年夏天发生的一切称之为左翼暴乱、拒绝承认美国存在广泛的警暴和种族问题时,艾伦·索金用一部取材于真实历史的法庭片做出了最热血的左派还击,借古与讽今结合得有穿越之嫌。工整、沉稳的剧本揭露了美国不只有民事审判和刑事审判,还有杀鸡儆猴式的政治审判。而在国家机器碾压式的霸凌面前,从被告到律师甚至到检察官都做出了最理想主义的回应。——问题是,我们知道这一切不只是理想主义,而是真实发生过的美国现代史。没有无因的反叛,只有舍身的信念。为什么高举拳头?因为全世界在看。

1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对白如子弹,剪辑如利刃,索金不给与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切莫松懈与退缩。电影收纳这场过去的伟大战斗,又在今天将其精神重释于世间,这是带有革命诉求的左翼运动纽带。举起坚定的拳头,无论那时还是此刻,我们都格外需要和迫切。“全世界都在看”,牺牲不会白费,敌人不会长久,请坚信。

14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Sorkin太匠氣.....編排得太精緻,blur掉了歷史的真實感.....而且我不喜歡把三觀糊在每個角落的電影

16分钟前
  • 豆丁
  • 还行

索金的电影应该叫speech film:完全靠对话驱动、用对话衔接镜头、以对话为主要甚至唯一动作的电影。本片尤其明显的是一个场景常剪在人物一句话说到半截再由下个场景中的人物完成这个句子,用言语的对比、延伸和重复制造speech montage,而其余音效(杯子响、掌声、法槌、摔门声)都是不间断的台词间为数不多的标点。配乐则无足轻重,本片中只有类似警民冲突这种不以可辨识对话为核心的短暂场景中作为不易察觉的低音和声存在(《社交网络》就不会这样)。好在speech正是法庭的特征和公民不服从的内核,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影片最直观(闻)的戏剧冲突,所有情感调动也皆由与话语和话语权相关的剧情点燃起。缺点是本片成了大型mansplain六十年代精神现场,这种对speech的迷恋和索金所代表的白男局限进步政治简直一体两面。

20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經歷過去兩年,戲中太多事彷如親眼見證,歷史如斯重演。「我從來沒有因為思想受過審判」,誠哉斯言

23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当警察微笑摘下警徽,我觉得这比任何恐怖片的镜头更加让人毛骨悚然

26分钟前
  • 红茶尼禄
  • 推荐

here are their names. 所有政权都怕名单

29分钟前
  • soyoungsogone
  • 力荐

抛开其他的想法,看完让我产生思考的是到底存在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游行与和平抗议?世界各地各种组织所组织的各种游行与抗议,我相信里面很多都仅仅只是为了发声,可最后却往往都走向了与政府的对抗,从而产生暴力流血事件! 很多国家地区还往往都有着可以自由游行自由集会的权利且该权利受法律保护,但对待抗议游行的态度从本片中美国政府的处理就可以管中窥豹,可以说是军警宪特随时待命,不仅不批准场地,明面上有军警周围监控,暗地里还有fbi与警察派人卧底其中,利用民间组织的松散性质和无纪律性质通过情报制定计划产生冲突,从而站在合法的角度上将组织头目一网打尽,最后操控司法机关大搞所谓的“程序正义”审判,这一套流程看的真的让人触目惊心!

30分钟前
  • 影愈者
  • 推荐

总觉得,这个条目,某天,就,会消失。

32分钟前
  • 璀璨俗世
  • 力荐

人家的主旋律电影……结尾交待,霍夫曼法官在年度评级中,被78%的芝加哥庭审律师评为“不合格”!

33分钟前
  • 淡清的水桶
  • 力荐

朋友,给我一点时间吧,这是我的思想,第一次接受审判。

35分钟前
  • 珍珠小馒头🍪
  • 力荐

“Do you have contempt for your government? (你是否蔑视你的政府)” - "It's nothing compared to the contempt my government has for me.(与我的政府对我的蔑视相比, 我的蔑视不值一提)”

37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近年来左派电影的高峰,犀利、高密度、痛快。左派的理想情怀再显得何不食肉糜,至少也有其可爱之处。对Abbie这位言必称Cultural Revolutuon的哥们很感兴趣,在一个不可说的年份自杀了。唯一不美的是,最后对那句以血还血类似的话做了“非暴力”的解读,过于牵强,还是往后缩了。这里得引用教员名言:XX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XX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40分钟前
  • Kengeiek
  • 推荐

本索金舔狗一心只想活在索金的剧本世界里

45分钟前
  • 哒哒
  • 力荐

真·以电影为檄文

48分钟前
  • 路伽维加
  • 力荐

一部分人看来这部电影揭露了美国之耻,但这部电影也同时揭示了美国何以为美国,美国何以伟大—蓬勃有力的公民社会,不同意见交锋牵扯,公民享有意见表达渠道,关键时刻可以仰赖的普通人的良知和正义。

53分钟前
  • 摩诃衍那提婆
  • 力荐

太民主太理想太灯塔了

56分钟前
  • 鶩習
  • 推荐

索金大师不愧是大师,在两个小时的时长内讲述了美国六十年代民运错综复杂的权利与社会关系,通俗易懂丝毫不显臃肿,人物也富有个性,法庭戏也不枯燥,如果要挑缺点那就是这片太匠气了,太靠剧本了,少了些灵气。演员都是拿奖的种子选手,最后对暴乱的直面展现也是颇有趣味。这个片子很适合和今年维吉尼亚金拍的迈亚密一夜一起看,各个民运派系观点的冲撞以及民运所附带的责任,这两部片讲的都很有意思。

60分钟前
  • 吃货F
  • 力荐

通篇就讲了一件事儿————拿人当人。

1小时前
  • Hornykid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