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

剧情片大陆2013

主演:冯远征,戴立忍,冯波,杨旸,钱学格,司源,马精武,胡晓光,余少群

导演:王竞

 剧照

大明劫 剧照 NO.1大明劫 剧照 NO.2大明劫 剧照 NO.3大明劫 剧照 NO.4大明劫 剧照 NO.5大明劫 剧照 NO.6大明劫 剧照 NO.13大明劫 剧照 NO.14大明劫 剧照 NO.15大明劫 剧照 NO.16大明劫 剧照 NO.17大明劫 剧照 NO.18大明劫 剧照 NO.19大明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4 16:34

详细剧情

  明朝崇祯15年,全国内忧外患,大将孙传庭(戴立忍 饰)临危受命带着妻子冯氏(冯波 饰)来到潼关抵抗李自成的军队。与此同时游医吴又可(冯远征 饰)怀着济世救人之心来到潼关拜访师傅——药局提领赵川(钱学格 饰)。大敌当前,孙传庭军中士兵染上怪病,同时还要面对崇祯皇帝(余少群 饰)的催促出兵和潼关豪绅顾清远(马精武 饰)等人的自私敛财。赵川因施救不力以身殉职,吴又可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靠着不同寻常的治疗方法与孙传庭惺惺相惜。最后瘟疫终于被控制住,但是国家的病症能否被战争治好吴又可和孙传庭都无法预料。  本片主题曲由BossaNova女王小野丽莎演唱,这是小野丽莎首次用中文演绎自己的歌曲作品。

 长篇影评

 1 ) 一些历史和人物背景

明毅宗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距离农民军占领北京还有两年。

这一年,农民军横扫河南,包围了号称“八省通衢”的开封府。

彼时的开封,不仅是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的治所,是中原的腹心,更是海内能够比肩京师、南京的“一线城市”。一旦开封有失,朝廷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遭受多重的巨大打击,本已相当糟糕的形势也将进一步走向糜烂、乃至不可收拾。

放眼天下大势:东虏在关外已成气候,多次破边墙入塞饱掠,辽东、华北官军应对不暇;西南地区的土司叛乱此起彼伏,吸引了朝廷大批军力;其余内地官军大多武备废弛、不堪一击。只有三边军镇(延绥、宁夏、甘肃)的边军由于多年以来持续与蒙古作战而维持了一定的战斗力。局势如此,朝廷只得继续依靠以三边军镇为核心的秦军集团作为对抗农民军的主力,以解开封之围。

至于主帅人选,朝廷则想到了曾在镇压农民军过程中“大显身手”的前陕西巡抚、现监狱服刑人员孙传庭。

三年前孙传庭与时任兵部尚书杨嗣昌矛盾激化,遂称病告休。不料杨嗣昌落井下石,声称孙传庭谎报病情、推托王事。遂引得崇祯帝大怒(估计孙本人演技也不太行),下诏逮捕。

人的命运要靠自我奋斗,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刑满释放人员孙传庭,就这样被历史的行程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影片的叙事,也就此徐徐展开。

主帅人选已定,自然少不了陛见奏对。一如影片所述,孙传庭对皇帝表示,镇压农民军只需五千精兵足矣。影片借此展现孙传庭韬略满腹、胸有成竹,实有捧杀之嫌。实际情况是孙在大牢里待了三年,不了解外部情况的变化,以为农民军还是当年那些无组织的流民,对敌方实力估计严重不足所致。

更有甚者,孙传庭还在皇帝面前立下了“三月平贼”的军令状,沦为后世笑柄。

并且,孙传庭在到任后发现时局的发展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料,便立即上疏反悔,将“五千精兵”改口为“两万人马”,结果遭到皇帝严辞拒绝。

后两件事,影片中都没有涉及。

影片的叙事范围,便是自新任三边总督孙传庭到任至其第一次出潼关期间所发生的故事。(孙传庭就任督师发生在其第一次出关之后,不在影片叙事范围以内,因此片中人物对孙传庭的“督师”称呼有误,这也是影片的疏漏之一。)

在这一阶段,孙传庭主要的工作是两件事情:一是抓紧练兵,二是拖延出兵。这两点在影片中都有展现。背后的原因,还是官军的实力不足导致。自崇祯十四年九月至次年二月,短短半年时间,两任三边总督傅宗龙、汪乔年相继率秦军与农民军决战,结果先后兵败身死,秦军有生力量遭受严重打击。到了孙传庭接任时,所倚重的竟是高杰、白广恩这样的农民军降将,可见官军的实力已是捉襟见肘。

影片重点表现了孙传庭的刚愎自用与草菅人命,固然容易令人对其作出“杀伐果断”的评价,但结合历史上其后来在河南地区的表现来看,这其中更是暗含了一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偏执乃至疯狂。

崇祯十五年九月,经过了数月的准备和休整,孙传庭终于无力承受朝廷方面的不断催促,正式率军出征解开封之围。影片叙事的主体部分也到此为止。

而随后一幕中跳转出现的孙传庭战死的尸身,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即孙出关后一战而败亡。

实际上,孙传庭战死于本次出关的一年之后,战死的地点也不是在替开封解围、与农民军决战的战场上,而是在潼关这个他最初出发的地方。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

真实的历史,比影片更加精彩,也更加残酷。

崇祯十五年九月,几乎在孙传庭出关的同时,开封的城防也终于到了崩溃的边缘。经历了农民军的数月围困,城中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普通居民大批饿死,官军则公然食人。河南巡抚高名衡、巡按御史严云京眼见守土无望,竟自掘黄河大堤水淹农民军。农民军既散,而开封全城皆没于水,居民死者十之八九。事后,崇祯帝念及二人“守城劳苦”,竟然不予追究。时人有诗“赞”曰:绣衣使者(巡按御史严云京)出奇算,中夜决堤使南灌。须臾盈城作鱼鳖,百姓尽死贼亦散。

十月,孙传庭率部于河南境内冢头遭遇农民军。孙事先设下计谋,命总兵牛成虎部诈败,其余各部设伏,农民军中伏遂败。不料官军竞相争抢农民军所遗财物,放弃追击乱作一团。农民军趁机反杀,大破官军,孙传庭率残部退回潼关。

崇祯十六年五月,在经历了大半年的恢复之后,三边总督孙传庭正式就任督师兵部尚书,总督陕西三边、山西、河南、四川、湖广、贵州、南直隶江南江北军务。八月,孙传庭率部再出潼关。农民军采用诱敌深入战略,故孙部初期得以高歌猛进,不数日即占领洛阳。此时孙传庭左右建议暂停进攻,立足洛阳稳扎稳打,孙终未采纳。一方面因为朝命难违,另一方面可能孙本人也意识到一旦农民军主力打回来洛阳根本守不住,不如继续前进寻找战机。

出洛阳后,由于进入了农民军控制的核心区域,孙传庭部开始屠杀百姓。自汝州、宝丰至唐县,数百里之地,数十万居民,皆为官军屠戮一空。

无从得知孙传庭的真实想法,可能是从入寇内地的东虏之处中得到的启发,通过最大程度降低对方控制区的人口,来达到削弱对方实力的目的。

不同之处在于,东虏于内地如入无人之境,所到之处官军无不一触即溃,无需担心追兵,故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掳掠人口财物而从容出塞。

而孙传庭由于害怕农民军追击,担心携带大量人口无法脱身,便就地屠戮民众。

这便是“克复失地”的“王师”,在本国土地上的所作所为。

相比于可以治愈的瘟疫、可以肃清的变乱,这才是真正的劫难。

数百年来公认的荣华富贵之地河南,在经历了黄河决口和孙传庭屠杀的双重蹂躏之后,从此一蹶不振,一直没有恢复元气。

不管孙传庭内心所想到底如何,他的所作所为都已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九月,官军进入郏县,农民军认为决战时机已到,遂遣精骑切断官军粮道。孙传庭部署官军分路撤退,企图再度打通粮道。但由于军心不稳,官军争相退却,农民军乘势攻击,歼灭官军数万,孙传庭再次逃窜。

十月,农民军进逼潼关,官军已成惊弓之鸟。一日之内,潼关天险即告失守,孙传庭死于乱军之中。

次年正月初一,农民军首领李自成于西安登基,国号大顺。

影片的结尾,孙传庭战死沙场,而吴又可则归隐山林。似乎在试图阐明:兵者,杀人之法也,终归是末途;医者,乃活人之道,故得以长存。

但影片没有展现的是,仅仅两年之后,在吴又可归隐的那片世外桃源般的江南土地上,南下的东虏将掀起新一轮的腥风血雨,制造一起又一起规模不亚于孙传庭河南屠杀的惨案。

乱世中的人命,终归只是如草芥一般。

 2 ) 天灾妙手除,国疾无药医

文/梦见乌鸦



    这是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王竞的电影,说来也比较悲哀,以王竞的水平在国内电影导演中应该属于一流行列。可是知名度却与能力不成比例。《一年到头》、《我是植物人》都是非常不错的电影,要不是去年的《万箭穿心》,恐怕能记住王竞的人更少。有人将其归结为独立电影人在国内没有生存空间,在我看来,像是贾樟柯、王全安这些导演都是独立电影起家,他们的知名度更广一些,因为他们在海外获奖了,相当于镀金归来,档次上升的意思。王竞的作品其实跟这些导演的片子说很像其实也不一样,同擅长现实题材,王竞生活气息更重一些,像是《万箭穿心》就是中国版的《一次别离》,我觉得这部电影比《1942》更适合内地申奥,我擦扯远了。。。。


   《大明劫》是王竞第一部古装题材电影,有戴立忍和冯远征两大明星,预算飙升到了3000万,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的配乐,小野丽莎的主题曲,韩国团队做得战争特效,看上去很高端的样子,其实还是独立电影。



   说道古装题材,基本上囊括了三种类型,武侠片、战争片、历史片,前两者出镜率很高,后者非常则属于大熊猫片种。《大明劫》却不是那种人们常说的古装大片,抱着娱乐态度观赏本片的观众会失望。这是一部历史电影,而且是一部特殊的历史电影,与《赵氏孤儿》、《荆轲刺秦王》甚至今年三月的《止杀令》这类传统历史更不同的是,《大明劫》表明讲述一段历史,实则话里有话,甚至可以说是捞偏门指桑骂槐的作品,你可以说电影里针砭时弊,也可以说借古喻今,总之里面的信息量很大,绝非单单展示一场瘟疫那么简单。



   《大明劫》讲述明末瘟疫横行的史实,这个有典故,感兴趣的可以查查《明朝那些事》,按照很多史学家的说法,明朝不是灭在李自成的手上,而是因为这场史无前例的瘟疫当明朝官兵丧失了大半战斗力。崇祯十四年(1641年),也就是电影时间的前一年,“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也就是说,电影故事发生时,当地已经瘟疫横行了。两年之后传到北京是大爆发,京师从二月至七月瘟疫大流行,“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据估计,北京城当时的人口在80万至100万,这场大疫就夺走了20万人的生命。



   而《大明劫》选择了1942年这个相对空白的时期,虚构了这段故事,孙传庭与吴又可确有其人,像是孙传庭死守潼关,吴又可发明“戾气”一说和《瘟疫论》这都是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但两个同时代的人八竿子打不着,吴又可是在苏杭一带研究瘟疫,孙传庭在陕西,因此而言本片虽为讲史,但故事是凭空虚构,本片借用这“假故事”来挖掘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深层含义。



   说是瘟疫夺去了明朝江山无可厚非,史上有不少帝国差点因为瘟疫完蛋,比如拜占庭。不过电影借用瘟疫这个模式,渲染了乱世之中的一场雪上加霜的灾难,实则是借用了很多灾难片中惯用的手法,也就是利用灾难背景来暴露更深层弊端,比如《大白鲨》中讽刺了政客为了利益仍然开放鲨鱼出没的海域,《铁线虫入侵》曝光了制药公司的黑幕,《大明劫》也是一样。在疫情加剧的时候,明末腐坏的根基立刻显露出来,官宦勾结弄权、崇祯刚愎自用、乡绅霸占土地,为了免除赋税伪装成军士。电影通过孙传庭的视角,展示了明末状态,甚至克扣军饷、火铳糟烂等问题也被一一曝光。可以说这场瘟疫只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即便没有,明朝灭掉也是时间的问题。



   有一段情节很能展示这种腐坏的状态,就是吴又可与孙传庭对话的一幕,前者用了《黄帝内经》做了比喻,指出当驭权之术凌驾于驭世之道时,就离完蛋不远了。也难怪崇祯上吊前的说出“诸臣误我”这句话。《大明劫》的“劫”字看上去是在说瘟疫,实际上指的是明朝深入骨子里的腐化,后者才是真正劫数。



   在另一条主线中,吴又可展示了如何发现疫病和治疗的过程,这一段有宣传中医的嫌疑,但对于荒戾场面的展示还是非常令人震惊的,空无一人的村庄、满地腐尸,兵营中的哀嚎,那种悲凉气氛呼之欲出。这条主线之间展示了明末的战乱和疫情的凄厉景象,也旁敲侧击的指出明末腐化的基础,瘟疫是导火索,引出了很多见不得光的事件。而且片中描写孙传庭残暴的一面,而历史对孙将军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他几句发自心底的呐喊有发人深省的意味。联系到当时的大环境,也从侧面描写了明末官员们的为官之道,在经历阉党弄权之后,明朝官员的就是以这样一种状态在官场生存,用句大俗话:用到你你是孙猴子,用不到你你是猴孙子。吴又可幸亏沾了历史原型的光,否则依照当时的环境,这位医生最后绝对活不成。



   《大明劫》这部古装电影可以说有很多王竞的招法,虽说是古代戏,但生活气息依然很浓,而且直指人心,比如孙传庭夫妇、吴又可和师父的情节,这都是王竞擅长的地点。但本片在人物关系和冲突方面则比较弱,大概是为了这个题材做出了一定的牺牲,让电影两条主线前半部分显得有些脱节,一个在努力弥补明朝的四处漏风的根基,一个在治病救人,到了后半部分则显得顺畅多了。人病了,无论是小小的伤寒还是可怕的瘟疫,只要有一个神医就不是问题,而国家病了,就算十个孙传庭也不顶用。

 3 ) 重温这部370多年前就戴口罩、建方舱、防瘟疫的电影

我知道即便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现在也没人喜欢,因为严肃的姑娘没有瓜。说到姑娘,感觉这稿子又悬了,因为全篇只有几张老男人的脸。

所以是时候积累真正的文化底蕴了。

你可千万别走,就假装正经这么一回。我会原原本本的告诉你,明朝到底是怎么没的,你准爱听。是不是越来越像瓜?

明思宗崇祯17年(1644年),李自成大兵攻陷了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精神崩了,杀了宫中所有的姑娘,逃到煤山,在一棵歪脖树上上了吊,大明王朝从此灭亡。就在两年前,垂死挣扎的崇祯还信誓当当的给积弊已久的大明朝下了最后一剂猛药,但结果可想而知。

这就有了根据史实改编,由王竞执导,2013年上映的大型古代战争剧情片《大明劫》。但当时王竞似乎并没有向商业妥协的意思,把资金一股脑的全都花费在了电影本身,没有了宣发的费用,使观众对电影毫无关注和预期,导致院线排片量极低,全国上线一天即下线,仅仅收获了惨淡的454.1万票房,让3000多万的投资血本无归,从此王竞就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再无新片问世。

尽管如此,从服化道、演员表演、人物塑造、剧情主题等电影的制作维度来讲,《大明劫》可谓是近年来全方位被低估和忽视的国产历史片。

现在回头看来,这段拍摄于7年前,真实与虚构交织,距今已378年的明朝历史横截面,仍颇具强烈的现实意义。

只能遗憾的说,一部好的电影或许经不住商业金钱的考验,但一定能积蓄口碑耐得住时间岁月的考量。下面就来看一下这部低开高走,豆瓣高达8分,讲抗击疫情和王朝覆灭的《大明劫》。

崇祯15年,李自成的闯军围攻开封已久,连年战火、时疫横行、民不聊生的大明王朝危在旦夕,崇祯帝(余少群)迫不得已释放了含冤羁押狱中的孙传庭(戴立忍),任兵部尚书(督师),命其率明朝最后一支精锐部队南下陕西潼关,攻打李自成解围开封,平复战乱。

与此同时,不惯太医院搬弄权术,败于办公室政治的吴又可(冯远征)辞了医官当了一名游医,却因给病人开猛药方遭到大众误解,被府衙驱逐,只能去陕西潼关投奔师傅医药提领赵川(钱学格)。

临危受命的孙传庭仍抱有力挽狂澜、匡扶大明社稷的爱国理想信念。怎奈地方割据专权、官员贪腐渎职、劣绅蛀虫横行的现实着实骨感。而朝廷非但不予补给粮饷还再三逼其火速出关,不容他战前从容布局练兵。

处处受挫、步步险棋、进退两难却不容有失的孙传庭为保大明朝的一线生机,只能果断采取以下非常凶狠之手段。

第一步打老虎:受命督师潼关前,崇祯大殿上问孙传庭有什么要求。孙提出有五千精兵加之当地驻军足以。崇祯却以"当地驻军若听调遣,和至今日"语调,怼了孙传庭一番。足以见得,此时的崇祯已经人格分裂。自己的天下却难以差遣将臣是谁之过错?因此孙传庭到潼关的第一件事就是干净利落的斩杀总兵贺人龙这个大老虎,捕其亲信,夺回军权。

第二步沙场点兵:随后孙传庭去到兵营,视察兵士训练和武器装备情况。孙懂得强有力的兵源和精良的装备才是出征保胜的根本。沙场秋点兵后的他大失所望,大明军队的腐浊程度远比想象的还要糟糕百倍,兵源不足,操练缺乏,武器残次,弹药短缺,完全不具备出征应敌的硬件条件。

第三步查验军粮: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检查粮草时,孙传庭慧眼识破了当地粮官企图以无充有蒙混过关,掩盖粮草不足的诡计。愤恨中孙将粮官斩杀于粮仓,要稳军心、得民心就要筹措粮饷。

第四步清退屯田诛杀蛀虫:朝廷国库空虚无粮饷补充,崇祯又忌惮孙传庭成为第二个贺人龙,只一味命其火速出关,不予补给。背着千疮百孔的大明负重前行的孙只能从当地豪强劣绅下手,让他们清退屯田补缴钱粮。而这些侵蚀大明朝多年的蛀虫只在乎眼前利益,全然不顾江山社稷安危,勾结军队统领,使出万年不变的手段——毁尸灭迹、死无对证。再次陷入绝境的孙传庭,只能断然使出杀招,清除内鬼、法办劣绅、充公家产。

第五步选人治疫:军需军备已初见端倪,但潼关的疫情早已从民间蔓延至军中。赵川依照《伤寒论》的传统手法医治时疫病症并不见效果,加之军队统领仍对军士染病治愈抱有幻想,不顾事态紧急,蓄意隐瞒疫情,直至军中大规模扩散,减员无数。孙传庭见状只能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启用与传统医道向左的游医吴又可。

吴又可是片中唯一给孙传庭排忧解难的人。他通过对时疫病例的长期观察研究,主动求变,改良手法,果断用药,开创了一整套防治瘟疫传染病的手段,有效稳住了疫情,下面再来看一下吴是怎么为孙传庭出关平乱送去一线曙光。

《每分钟120击》丁达尔效应的名场面

第一步确定人传人:吴又可通过200多年后才被现代科学发现的丁达尔效应也就是光的散射现象,发现时疫在人际间迅速扩散是依靠一种所谓疠气(即病毒)的东西在空气中传播,从而确定了人传人的传染途径。

明朝N95口罩

第二步戴口罩防护:针对人传人,吴又可要求军营中与病患接触时,必须以面巾遮掩口鼻防止疠气侵染,最大程度的阻断传染途径,降低病毒感染概率,应该说早在明朝,我国就已经有了医用外科口罩的雏形。

明朝健康码

第三步健康分级制:以各色布条为记,将轻症、重症、健康兵士区分开来,针对人群的轻重缓急对症分级下药,优化药剂供给和人员类别,有益于治疗期间的统筹管理,像不像健康码?

明朝方舱医院

第四步建方舱隔离:染病军士按病症程度,在兵营中画地为界建立"方舱",分别在指定区域内隔离治疗,不得随意走动,焚烧染病士兵遗体,有效的防止二次传染几率。

擅自出营,二次传染

第五步防止二次传染:在诊病中吴发现一些原本健康的兵士却无故病情加重。原来他们贪念钱财,擅自违反隔离制度,去乱葬岗挖人以百姓冒充士兵骗领抚恤,形成时疫二次传染。吴快速将情况上报孙督师,及时避免军营疫情的二次复发。

瘟疫得到控制,武器粮饷也在有序补充之中,但开封告急,朝廷一再催促孙传庭出关迎战。圣命难为,臣子别无他选,硬着头皮拔寨出征的孙传庭只能狠心火烧方舱中的病症兵士,以免时疫再起殃及后方。

吴又可见此情此景,深知大明气数已尽无可挽回,唯有不告而别,游走江湖行医者之事,整理病例手稿最终编撰成传世之作《瘟疫论》。而孙传庭的命运与大明王朝的结局一样,从被释放的那刻起就早已注定。

为让你对两个历史人物有更全面的了解,这里擅自主张与搜索引擎公司合作,提供以下两段信息。

孙传庭

孙传庭(1593-1643),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人,明末著名爱国将领,最终在率兵镇压李自成民变时,兵败战死潼关,马革裹尸,年约51岁。《明史》记载称"传庭死,而明亡矣。"足以见其在明朝军事上的历史地位。

吴又可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江苏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著有《瘟疫论》,开创中国传染病之先河,最终因拒绝清朝"剃发令"而被处死。其经方"达原饮"用于2003年非典治疗取得奇效。

《大明劫》是严格按照史实走向呈现两个人物的,不过这两条人物线是否在真实的历史时空中生产过交集、发生过碰撞,并没有明确的史料佐证。

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末的孙传庭和吴又可无论身处何地相遇与否,命运都紧扣风雨飘摇的明王朝,裹挟在王朝兴衰的历史洪流之中。

说回本片类型——古代战争片,似乎必须与场面宏大、气势恢宏、经典史诗这些词语挂钩,但王竞导演并没有在这些"表面功夫"和内政宫斗上做文章。开场寥寥几分钟攻城战之后,便转向细致扎实的文戏。据说在《大明劫》开拍前,王竞已经潜心研究明朝历史和片中人物达两年之久。

放弃大众喜闻乐见的视效大场面和强戏剧冲突等类型片元素,四平八稳的将镜头聚焦到孙传庭和吴又可两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刻画上,用过分充足的篇幅着墨并不为世人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王竞选择了与商业属性背道而驰,这有悖于古代战争片收割票房的惯常套路的做法,也正是《大明劫》票房惨败的根本原因。

这剑走偏锋的做法当然是王竞导演的刻意为之。他或许就是想拍一部突显文人气质,折射社会现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这样做注定要得罪投人和资本。

纵观王竞导演的作品不难看出,不论是展现春运的《一年到头》,还是揭露医疗黑幕的《我是植物人》,以及大家最为熟知的颜丙燕主演的反应离异妇女艰难生活的《万箭穿心》,都是社会现实题材和注重观点表达的电影。

当然相比以上作品王竞导演在《大明劫》的商业化上还是做出了一些让步,但还远远不够。回首2013年国产片票房10佳,我们不禁要问是要《小时代》《富春山居图》动辄套取几亿人民币的商业模式,还是要做一件关于电影本身的事呢?这个话题多少有些悲观,但值得肯定的是就在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我们回顾的不正是《大明劫》这种被货币数字淘汰的影片吗?

而《大明劫》也正是秉持了导演的创作惯性,在一年的时间内(1642年),展现两个封建王朝的精英人物坚贞的与害国蛀虫和疠气瘟疫死磕的故事脉络,来反衬出已是"植物人"的明朝万箭穿心前注定难以魔改的劫数。

《大明劫》在不触碰历史红线的前提下,将孙传庭金戈铁马、整装出关前,解决军需之忧、肃清害国蛀虫的用兵行事之道与吴又可诊断杂症、判定时疫,有悖常规下猛药去疾救人之道,虚构拼接,形成武将和游医、救国和治疫两个人、两种道之间的呼应和对比,揭示出在王朝兴衰中人物们不同的历史使命和命运抉择。

孙传庭和吴又可在各自行业同样是犀利的下猛药者,但猛药能救人性命却不能扶正救国。治人一者可为,医国一者难为。爱国武者唯有马革裹尸来报效国家,而明医道者唯有著书立说使医道长存。

历史的车轮总是惊人的相似,无论是疫情还是其他,无论是吴又可还是孙传庭,总会有一个老年人跳出来给你讲述那位小姑娘的"音容笑貌",不见,大明朝!

 4 ) 古代人遇到瘟疫怎么办?

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传染病对人类而言仍然十分可怕。

那么在几百年前的古代发生了瘟疫,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故事发生在1642年,明朝内忧外患,一方面要面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又深受瘟疫的困扰。

眼看就要打不过李自成了,崇祯皇帝只好把囚犯孙传庭放出来,让他临危受命。

乍一看好像是崇祯给他一个戴罪立功机会,但其实他入狱的原因很冤,他是被奸人陷害,再加上崇祯是非不分,他本来就不该入狱。

孙传庭来到潼关后,发现这里问题很严重,援剿总兵贺人龙不听从调遣,粮草不够,地方豪强强占军田……最重要的是还爆发了瘟疫,将士接连被感染。

这个时代的人面对瘟疫基本上是无解,因为这是1642年,要再过40多年列文虎克才会发现细菌,再过200多年伊万诺夫斯基才会发现病毒。

这就好比三体人发射了两个智子到21世纪的地球,物理学家们突然发现那些被定为公理的物理规律都不成立了,却又找不出原因。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药局提领赵川身上。

他学了几十年的医术,救死扶伤无数人,这场瘟疫却让他束手无策。

患者喝了他熬的药一点效果都没有,还是逃不出死亡的下场。

麻黄桂枝解表,黄芪白术补气,都是祖宗传下来的经方,为什么一点都不管用,他百思不得其解。

医家传统,祖宗疗法,突然都毫无作用,这直接颠覆了他的三观。

一个自认为在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人,其它人也对他十分认可,突然有一天被难倒了,而且穷尽毕生学识也解决不了这个难题,可想而知会对他造成怎样的打击。

正如智子把物理学家逼得自杀了,这场瘟疫也让赵川开始怀疑人生。

他一边问“到底哪里不对了”,一边撞在了士兵的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早在公元前430~前427年的雅典就曾遭遇瘟疫,公元21~1266年的罗马帝国也是如此。

从有记载以来,传染病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古代人没有研制疫苗和特效药的技术,但是可以思考病毒的传播方式,从而找到减少伤亡的方法。

比方说,虽然古代人不知道什么是精细胞和卵细胞,但仍然知道做爱可以生孩子,所以就能够想出避孕的方法。

早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用纸莎草、蜂蜜、碱和鳄鱼粪做成栓剂,达到避孕的效果。

而人类首次发现精细胞,是在1677年。

同样的道理,古代人不知道病毒是什么,也没有能力杀死病毒,但是可以尽可能控制它的传播,从而控制疫情。

电影中,江湖游医吴又可就是在偶然中悟出这个道理。

冯远征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饰演医院外科专家安嘉和,在本片再次饰演一位医生。

他打开窗户,阳光从外面照射进来,处于逆光环境的他就看见了灰尘。

灰尘平时我们看不见,但不代表没有。

于是他猜测,病邪就像灰尘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我吸进去染上了瘟疫,再呼出来传给你,你呼出来再传给他人,这就是瘟疫的传播途径。

所以他的结论是首先要告知全程百姓,大疫将至,务必人人小心。其次是隔绝病患,以防人人传染。以及开窗通风,以防疫气聚集。

事实证明,吴又可的猜测是正确的。虽然他不能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他的猜想,但至少大体的思路是对的。

然而军队的指挥使根本不相信他:放屁,净在这里危言耸听。

吴又可的思想太超前了,自然不被人们接受,就像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坚持日心说,结果就是被活活烧死。

在所有人都不相信科学的年代,你相信科学,你就成了另类。轻则被排挤,重则被处死。

和“空气传播”相比,人们更愿意相信是他们触怒了瘟神,要给他们降灾。

他们并没有采纳吴又可的建议,而是请高僧做法,驱瘟神,烧疫鬼。

那些驱邪捉鬼的江湖骗子能发家致富,像吴又可这样的真正能救人性命的医生却颠沛流离。

吴又可当初在太医院工作,但他看不惯庸医弄权,所以才辞官做了游医。凭借他的医术,他完全可以升官发财,但是他不在乎名利,而是坚持做他认为正确的事。

他辞官做游医反而因祸得福,他接触的病人成百上千,看到的症状也是千奇百怪,从而让他的医术更加高明。

这同时也导致很多人跟不上他的思路,不理解他治病的方式。

军营里刚刚出现瘟疫的时候,吴又可和赵川一起去给患者看病。患者的症状都是发热呕吐,但他俩写的药方却截然不同。

赵川坚持认为他是对的,吴又可是错的,又是说“这为世代医家所遵循”,又是说“《伤寒论》历经千年,不能因为侥幸治好了几个患者就对医圣不敬”,又是说“如此狂妄忤逆,是我医家之大忌”……

事实证明赵川并不能阻止瘟疫,僧人做法也不能。

所有的办法都不行,他们才决定让吴又可来试一试。

吴又可的做法是隔离感染者,感染者住在一个地方,未感染者住在一个地方,不得越界。

其次是让所有人用布蒙面,相当于戴口罩。

这两件事同时进行,确实有效控制了疫情,至少每天新增的感染者的数量大大减少。

这种方法在400年后的今天仍然奏效,每个人自我隔离两周,从而找出所有的感染者,进一步控制疫情。

不过吴又可这么做只能保证不出现新的感染者,对于已经感染的人,他也没有办法把他们全部治好。有的人喝了药就好了,有的人喝了药也不会好。

孙传庭见状,做了一件至今都饱受争议的事:在出征的前一天,他趁感染者们睡着后下令放火把他们全部烧死,企图逃出来的也会被火枪击毙。

孙传庭对此的解释是,如果带上他们,他们非但打不了仗,还有可能传染整个军队;留在这里又有后顾之忧,如果有人把他们放了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其中有一个军人才十多岁就被强迫充军,他不想打仗,他想回家看他的母亲,所以他即便治好了病还是希望吴又可不要解开他的白布条(系了白布条的就是感染者)。

他还远远没到打仗的年龄,他躲过了战争,却没躲过无情的烈火。

孙传庭在整部电影都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你很难用“好人”或“坏人”来评价他。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有缺陷、有污点、有心机、有城府的角色,远远比那些伟光正、十全十美的角色更能打动人。

孙传庭的初衷是保家卫国,但是他也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假如杀一个人可以救十个人,也许很多人都不会动手,但是他会毫不犹豫地动手。

同样的,既然烧死感染者们可以拯救整个军队,甚至拯救全国人,他也会毅然去做。

虽然死者的家属会骂他,百姓会骂他,直到四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还会骂他,但是他不在乎,因为他坚信牺牲小部分人、拯救大部分人的选择是正确的。

(当然,几百年前没有疫苗和特效药,感染瘟疫就是九死一生,孙传庭烧死感染者有他的道理。但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就没有必要了,既然感染者是可以治好的,又何必杀了他呢?)

当初孙传庭刚刚到潼关后,就先假装向贺人龙示好,然后趁其不备将他拿下,把贺人龙以及他的亲信全部杀了,从而完全掌控潼关。

有人绑架他妻子威胁他,他就骗对方会带他去治病,其实是一刀捅死他。

凶残暴力同时又懂得智取,堪称智勇双全。

地方豪强强占军田,孙传庭向豪强追缴历年积欠的军粮,豪强就烧了账本,又烧死王令吏,死无对证。

豪强觉得孙传庭拿他们没办法,孙传庭就以暴制暴,先斩后奏。

他们觉得孙传庭不可能把他们全都杀了,但孙传庭偏偏就是要把他们全都杀了。43个豪强全部斩首示众,家产充公。

他们心狠手辣,没想到孙传庭比他们更狠。

最狠的是他把所有感染瘟疫的人都烧死,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这个世界必须有人做好人,也必须有人做坏人,既然大家都不愿做坏人,那就我来做吧。

他拥有一切成大事的特质,只可惜遇到了崇祯。

崇祯不肯给他充足的准备时间,也不肯给他军饷和增兵,只是一味地催促他出兵,最终孙传庭大败李自成。

果然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孙传庭曾经问过吴又可:你觉得大明朝气数已尽了吗?

吴又可说:明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

孙传庭和吴又可阻止了瘟疫的蔓延,但是没能阻止明朝的覆灭。两年之后的1644年,李自成就攻陷了北京。

吴又可治疗瘟疫和崇祯治理朝政形成鲜明对比,人祸永远比天灾可怕,瘟疫不能让明朝覆灭,但是昏庸的皇帝可以。

如果皇帝昏庸,有再多的猛将神医都无济于事。

大明劫的“劫”,不仅是指瘟疫,更是指他们有崇祯这样的皇帝。

片尾字幕显示:

吴又可领先世界近200年开创性地提出了病毒学说及病毒的传播方式。

他在1643年完成了不朽名著《瘟疫论》,从而奠定了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基础,书中所记经方“达原饮”用于治疗非典收到了奇效。

人们把明朝抗击瘟疫的故事拍成了电影,也许未来也会有人把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故事拍成电影。

说不定到时候片尾字幕是这样的:

2003年,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经长期努力抗击了非典。

2020年,终南山说“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而他自己却在第一时间赶赴武汉,继续救死扶伤。

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工作中,李兰娟对浙江省非典防治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

2020年,李兰娟公布两种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药物。

 5 ) 《大明劫》:历史除了借鉴,还留下什么

【剧透慎入不过这样一部悄悄出现的电影应该没有人会去看吧】

现在回想起来,明史热,大约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燃起来的。历史不全是人事,但却不能没有人事——而当年明月大约是真的把历史当作人事来写的一位。不如教科书那么冰冷,不如政治宣传那么脸谱化,而且更展现了一种对这段人和事的沧桑情怀,而这种沧桑仿佛不是他这个年纪应该有的。当《明朝那些事儿》终于走到最后一刻的时候,相当一部分读者会由衷地为这个曾经昂扬如今病入膏肓的巨人而惋惜。虽然我对当年明月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有点过于维护明朝而敌视周边民族、政权的历史观不甚认同(技术上讲,老子家里虽然几代都在辽东,但好歹是北满南汉混血,民族融合的结晶好嘛),但当年明月让我发现,有一些人骨子里就有一种理想主义以及对某样东西的执着——你不但无法把它除去,还会被他感染。

当年明月的明史,《大明劫》的导演王竞的明史,都是这样。

说电影,先说导演。王竞对电影门外汉来说,不甚有名。但他执导的几部豆瓣高分电影让人不能直视。他去年的电影《万箭穿心》豆瓣评分高达8.4——仅就分数而言,这是许多中国导演拍电影拍电视剧拍广告一辈子也达不到的分数,也是张艺谋、冯小刚的电影近来许多年未能企及的高度了。如此评价虽有失公允,但至少说明了一些问题。

再纵览他的几部电影,都是现实题材的,而且都不是商业片。《大明劫》是一部古装历史片,历史片通常都和大制作挂钩。王竞这一次突然操起了大制作(其实也不是很大,还远不及一线导演的那些商业片),让人有点疑惑,担心他是不是也要靠大场面撑剧情了。

事实证明,我其实被预告片骗了。所有的战争场面(通常只有这些才是大场面)都在预告片里了,加起来大约只有10分钟。剩下的107分钟都是文戏(忽然有一种坑爹感)。

《大明劫》的背景是这样:明崇祯15年(1642),崇祯自缢前两年,李自成围攻开封。崇祯皇帝(余少群 饰)万不得已将关在死牢内的孙传庭(戴立忍 饰)释放出来,督师陕西军政,南下攻打李自成。可是潼关一带瘟疫横行,身强力壮的士兵纷纷病倒,几天就不治身亡。军营里面的运尸车一趟一趟的将将士们的尸体运走。江湖游医吴又可(冯远征 饰)临危受命,大胆提出对《伤寒论》的质疑,提出自创一套的祛病方法,创立《瘟疫论》。

要说明的是,两大主角孙传庭、吴又可历史上真有其人,且同处崇祯年间;《伤寒论》、《瘟疫论》也确有其事。不过这俩人有没有见过?那就不知道了。这就给艺术加工留下了空间。事实上,《大明劫》一直在历史与艺术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平衡:历史上明确记载的,绝不篡改;历史上没有记载的,可以加工。这就比那些“秘史”高明多了。

影片第一幕,数面大大小小的破损明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箭矢横飞,炮声隆隆。起义军正在围攻开封。炮兵在后摇动投石机,弓弩手在炮兵前,步兵则扛着云梯冒着枪弹箭矢如蝼蚁一般登墙。城墙上,明军军官紧张但有条不紊地下着口令:“开火!”“装弹!”“开火!”间歇着带有一些其他命令,比如“后面的人快点!”或者是“炮口向下!”

战斗的细节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比如明军的三眼铳和子母铳(子铳套在母铳中发射,发射后子铳可以快速更换,节约装弹时间)都在银幕前惊鸿一瞥。即使是一眼,也足以见电影做功课之深。

仅仅几分钟,时光仿佛已经陡然转至数百年前。

紫禁城里,崇祯皇帝坐立不安:“开封重镇苦守三月,每天死的都是朕的子民!”

有这样一种有趣的观点:在某些情况下,世袭比选举更能保证人民的利益。因为在家天下时,一个明君会明白,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要想一直这样下去,就必须让人民一直生活得好,所谓权力与义务对等。正如美国开国元勋麦迪逊所说: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内在或外来的控制了。相反如果皇帝是有任期的,他就没有必要为后世负责。所以崇祯的心情就不难理解了:什么反贼官军,都是老子的财产啊!

接下来,就轮到兵者孙传庭,和医者吴又可这一武一文出场了。他们将从各自的擅长的领域入手,扶大厦之将倾。

中国人的传统历来是重视“联系”的,兵者与医者,虽然水火不容,但用兵与用药,实为殊途同归。孙面对内忧外患,吴面对瘟疫横行,皆是在毁灭的边缘,靠毕生所学与所信,舍命一搏。

来到潼关,孙传庭面对的是一系列军政积弊:兵源不足、补给不足、军屯被占、政治腐败。这一切对孙来说,其实并不是问题。他有理想,也很现实。军阀拥兵自重?设计杀掉,连他的兵一块儿杀。粮官保管不力?直接杀掉。缺粮缺饷?找土豪要。军屯被占?抢回来。土豪们竟然勾结军官烧掉了土地册?反了你们了!军官被他先玩儿后杀,土豪们则被招待了一顿鸿门宴。士兵们冲进来的时候,土豪们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留条性命,但他理也不理。那一瞬间我有点同情土豪了。也许那里也有好人,只不过贪财了些,就稀里糊涂地掉了脑袋。

这就是电影里塑造的孙传庭。在我个人看来,这个塑造还是相当合理的。身处乱世,对付流氓,也只能用流氓的方法。他就好像是又一位蝙蝠侠,于浊世而独醒。

孙传庭激将吴又可,是二人第一段对手戏。吴又可提出军中疾病不是伤寒(不传染),而是瘟疫(可传染)。孙令其治病,吴推脱不去。孙激道:“先生学医为何?学不能致用,要它何用?”吴这才出山。可见相对于孙,吴是个更加理想主义的人。

吴又可曾反复被官军和民军捕获,但医治都是不遗余力。官军和民军曾为争抢他爆发一次搏斗,最后一名民军试图杀死他以防为官军所用,最后还是放弃了。作为一名医者,在这样的乱世,恐怕也是一场煎熬。

吴又可是一名游医,于是他得以成为各方势力的传话筒。起义军士兵告诉他,造反的理由很简单:活不下去。孙传庭告诉他,杀人的理由很简单:面对艰难,总有人要做出理智的选择。他见到的官军与民军里,有好人,也有坏人,没有正邪之分,唯一重要的是生存。

吴又可这边与瘟疫搏斗虽然凶险万分,但相对于孙传庭那边的血雨腥风,竟然显得平静许多。人心恐怕还真是这世上最险恶的东西。吴又可首先控制了传染,保住剩下的军队,接着开始尝试治愈病患。这时,全片的高潮以一种非常冷峻的姿态到来了。

崇祯连连催促孙传庭南下解开封之围,但军营中依旧有百十病号。大军不能把他们带走,也不能留人照看,当地无力供养。于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就到来了。杀。

吴又可眼看自己的医治即将成功,却换来这样一个结果,欲哭无泪。孙传庭说:要知轻重。吴又可说:我是一个不知轻重的人。也许对医者来说,人命确实是无法以轻重衡量的。但对一个国家来说,可以。

于是吴又可离开了,他回到了江苏老家,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孙传庭没有去追他。电影中的这一幕,他坐在昏暗的营帐里,读着吴又可留给他的信。阳光突然射入,一扫阴霾,原来营帐被军士收起,这是要拔营启程了。

新的一天开始,二人走上不同的道路。而大明的终结,也由此拉开序幕。

导演王竞擅长现实类题材,这会是一次借古讽今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无关紧要。《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特意在自序中强调他并非借古讽今,我觉得确实如此,因为历史的规律是如此的一以贯之,当你在说一段历史时,总能在今天找到对应。人心从来没有变过,所以人事也不会变。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又有谁能真正逃脱历史的束缚呢?吴又可对孙传庭说:“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治愈。”《建国大业》中蒋介石的一番话“反腐,亡党;不反,亡国”,道出历史的十字路口的多少心酸无奈:其实根本就没有选择。

所以就只有无奈吗?吴又可还说:“历朝历代,皆是始兴终衰。世道更替,医道长存。”总有一些东西跨越了时间的鸿沟而保留到今天。这就是历史除了冷冰冰的借鉴,留给我们的东西。那些故事,那些轨迹,那些情怀,那些信仰。我们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一个人在那个节点的体会,看清这个世界,看清人的善良与邪恶,然后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新的历史中走出我们自己的路。

 6 ) 王朝倾覆,医圣不朽

谈到中医话题,互联网上两派人马争锋相对,争论如火如荼,几近势不两立,但以著名中医学家为主角的《大明劫》,却不会因此迎来两极分化的评价。无论你是中医理论的支持还是反对者,都能从影片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大明劫》有一条颇体现“普世价值”的故事脉络:名医吴又可不盲从师长和圣典《伤寒论》,独立求索,锐意创新,以实践出真知,战胜顽疾,著出《瘟疫论》,为后世造福。

你可以看作,这是拿传统中医当引子,讲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励志故事,放之于四海都能引起共鸣。对中医的大段描述,也并未流于“天地阴阳”等术语充斥的玄之又玄,而是脚踏实地做了切实的阐述,对于病症描述、医治原理,都条分缕析,通透分明,几场中医论述能叫外行也没有隔山之感,最起码我这个医盲听得十分过瘾,是现实知识化作银幕语言时深入浅出的典范。

《大明劫》的标题气势雄壮,英文名《Fall of Ming》(明朝的覆灭)更是直接点题。影片犹如把一个烂摊子一层层剥开给你看,兵士战力生疏,粮草紧缺,火器是废铁,朝廷拨款不至、日日催兵,东墙还没补好,西墙又开了口子,已足够让人头痛,更有乡绅逐利,内奸作乱,反贼偷袭,瘟疫侵扰,良将纵有三头六臂,也回天无力,只得左支右绌,背水一战。

中段对开封城内可怖景象的一瞥,篇幅虽短,却深刻揭示了什么叫内忧外患,什么叫大势已去,弥漫其间的末世恐慌气氛,不比那些反乌托邦科幻片来的逊色。大明王朝是个病人,观众则成了望闻问切的大夫,无需上演大部队怎么溃败,李自成怎么进京,崇祯怎么上吊,单看一幕幕的惨状,谁都会摇摇头,叹一声:病入膏肓,没治了。

也正因为性质上的相似,种种亡国症结中,瘟疫一项被单独拎出来,大书特书,和整个局势形成了比照。军中瘟疫肆虐,只需一个思维活跃、经验丰富、不循规蹈矩的游医,痛下一剂猛药,便得治愈;而一个国家已入肌理的顽疾,却绝非一个铁血将军呕心沥血可以挽救。聊天时我向朋友推荐此片,他们问我故事讲了什么,我回答,医生治病,将军打仗,各司其职,干的事却是同一性质,对方十分好奇,这两者怎么能成一回事,我笑道,这就是立意所在了。

因看片前不知道历史上有此号人物,冯远征饰演的吴又可一出场,我还以为是个神秘莫测的高人,哪知他一开口,满身市侩、圆滑的江湖气,进入抗疫大战后,其小人物的怯懦、恐惧、坚忍和使命感逐渐显露,终于升华为一个医圣般的光辉存在。另一主人公孙传庭是个儒将,一句“投笔从戎十几年”勾勒出人生轨迹,导演王竞选择台湾的戴立忍,大概也因为他的宝岛口音比较“儒”一点,只是这份儒在一把大火后荡然无存,本就杀人如麻的孙传庭变本加厉,摆起屠杀乡绅的鸿门宴,部署对染病部下的血腥围猎。

勉强是个双雄戏的结构,吴孙二人其实对手戏并不多,寥寥几场对话,印象最深的是出征前那场《黄帝内经》的谈话,表面上是“只谈诗情,不谈疫情”,其实表达了两人做事理念的冲撞。这分歧难以抚平,为后来吴又可的逃离埋下了伏笔。影片认可吴的观点较孙更具长远和全局眼光,所以《瘟疫论》流传千古,明朝却大厦倾覆。

故事自然是与史实有大量出入的,王竞在制作花絮里说,穷尽了所有关于那段历史的记载,因此是有理有据的改编,而非许多古装片信口戏说的胡闹。剧情丰富,改编成几十集的电视剧也没有困难,为了适应两小时的电影篇幅,适当的演义处理是必要的。吴又可通过观察阳光灰尘,推断戾气的传播方式,当然是十分传奇化的桥段,有点像武侠片里打通任督二脉,这里不必较真,戏剧效果是出奇制胜的。

难得的是片里还有些笑料,赵提领那句“早知道就把女儿许配给……”,一个士兵踩灭火把的动作,都引发了阵阵笑声,赵提领一再质问“为什么不喝药”,也让我想起某句网络用语,扑哧了好几回。即使是悲剧,也不必从头到尾哭丧着脸,能从惨绝人寰中播撒一点幽默的种子,未尝不在预示着劫后余生的希望。(文/方聿南)

 短评

如果你想看的是大咖演员上演冷艳高贵上档次的流水作业,亦或是穿越离奇又恶搞的古装且不太大的片儿,这部剧显然不适合你。这种选取内部视角出发的历史呈现作品,讲的就是真实,想涨姿势这个绝对适合。

6分钟前
  • nil
  • 推荐

看着像是年轻版的王学圻和中年版张震在演戏。

10分钟前
  • 狗不理酥皮面包
  • 还行

正儿八经历史剧,有疫情有诗情。大疫之年,用药如用兵需当机立断,但国家兴亡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患者的痊愈不过是国家濒死前的回光返照。救国还是救人成为兵家和医者的宿命(两位主角一个战甲护身,一个绒布防病),两者最终是相悖的。

1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片中的服装、道具和梳妆相当严谨,搭配严谨诗意考据的台词,这部历史剧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应该是我的年度华语TOP 3吧。因为国内电影市场什么片子都讲究商业性的歪风邪气,这片子碍于制作成本确实没什么看点,但它拍出了一种气节,拍出了韵味和一个家国天下的大主题,感觉太惊艳了!★★★☆

1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有些不忍,有些决绝,有些感概,有些叹息

18分钟前
  • 未然
  • 力荐

美国有《传染病》,韩国有《流感》,日本有《感染列岛》,中国有《大明劫》。虽然影片电视电影的质感过于明显,但是剧本严谨,借古讽今,整体上非常值得一看,比起《万箭穿心》的造作矫情不知道了好了多少。

1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又一部注定被市场忽略的好片,多久没在影院看过这么好的古装片了啊!该有的都有了,只是结尾略微平淡而已。王竞现在也算是良心导演之一了,真想抱住这些给国产电影以希望的导演说声谢谢!

20分钟前
  • 君宝同学
  • 推荐

戴立忍的表演水平在这片子里忽高忽低。冯远征是真好。

23分钟前
  • 淘金汉
  • 推荐

大明末年,江山气数竭尽,一官一医,官试图医朝之积弊而败,一人之力无法力挽狂澜;医则尽力医治瘟疫之蔓延,虽成,然终不敌战之惨烈。官战死沙场,医则退隐水乡。医者仁心,医得瘟疫却医不得人心;官绅皆腐,国之将倾,官欲医国而不成,是为大明劫,亦为警示现世。

27分钟前
  • David_QianDD
  • 推荐

无史诗级场景却有史诗级气魄。

31分钟前
  • 卡兰
  • 推荐

看了台湾学者巫仁恕对明清易代时期苏州经历的战乱的描写,觉得影片最后吴又可(苏州人)回到老家,住在一个风景如画,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还是太理想化了。当时的情况是城市和乡村都不安全,没有你可以躲的地方。

35分钟前
  • 波吕许尼亚
  • 力荐

病不入肌肤入口鼻则为瘟,国不等外寇兵自溃则为劫。

39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近十年最好的古装片。

41分钟前
  • 棲息在別處
  • 力荐

这部电影很“难”看。第一是电影院没有怎么排片,很困难看到!第二是不恶搞,不炫技,不雷人,踏踏实实讲故事的古装电影,很难得看到!

44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热爱明史的人或许能从中看出不一样的东西。

45分钟前
  • 无为之治
  • 还行

最佩服王竞的两点:1)借古喻今,关注的是人不是大场面;2)对细节的严谨。两处可见,一处是查粮仓那段,孙一剑下去米漏出,士兵在背景处用手捂住破口;一处是吴出门冶瘟疫那段,士兵来回踩了两次才把火熄灭;不是说处理得有多好,而是导演做电影的态度,就像黑泽明要求非镜头内的道具也必须真实一样。

46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故国有明

51分钟前
  • 封狼居胥
  • 力荐

病入膏肓唯等死,气数将尽命难存。纵有英雄能伏虎,亦无本领转乾坤。

56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堂堂正正面对历史、面对现实、刀刀见血的中国电影。家、国、天下,粮食就是人心,驭世还是经世。医者医人,谁者医国?| 和小朋友的对话那里,加一段怎么从潼关到苏州的路程的叙述就好了。看电影前觉得主题曲有点突兀,但电影结束片尾曲响起的时候,只觉得再合适不过……

59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每个镜头都特考究,画面好看,故事不算跌宕起伏,但逻辑都对。我觉得今年这电影质量上绝对是第一。要扣半分的就是冯远征的的表情和语气老不太对味。还有觉得这片估计票房够呛。

1小时前
  • fly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