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拉斯维加斯

喜剧片美国1998

主演:约翰尼·德普,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托比·马奎尔,Michael Lee Gogin,拉里·塞达尔,Brian Le Baron,凯瑟琳·海蒙德,Michael Warwick,克雷格·比尔克,Tyde Kierney,马克·哈蒙,蒂姆·汤默逊,理查德·雷西尔,Ransom Gates,拉瑞恩·纽曼,理查德·波特诺,黛比·雷诺斯,史蒂夫·斯基里帕,威勒·特耶,佩恩·吉列特,卡梅隆·迪亚兹,莱尔·洛维特,弗利,格里高利·伊齐恩,加里·布塞,特洛伊·伊万斯,克里斯托弗·米洛尼,克里斯蒂娜·里奇,拉里·布兰登伯

导演:特瑞·吉列姆

播放地址

 剧照

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1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2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3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4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5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6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13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14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15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16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17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18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19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4:47

详细剧情

  来自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的体育记者杜克(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饰)和他的律师朋友刚佐博士(本尼西奥·德·托尔 Benicio Del Tore 饰)一起开车前往拉斯维加斯,寻找他们的“美国梦”。一路上,他们带了大量毒品和酒精,也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药物作用下,许多迷乱和癫狂的画面出现,让他们分不清幻觉和现实,到底哪个更残破,哪个更肮脏扭曲。两个人的混沌,加上拉斯维加斯本身的纸醉金迷,“美国梦”似乎遥不可及,两个人留下垃圾场一样的五星级酒店房间,无法停止迷幻的路途……

 长篇影评

 1 ) 让疯狂来得再猛烈些

为了可怜的几分Extra Credit,我还是很努力地把这部片子看完了。
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 听这名字就觉得够颓废的。
很失败,怎么也没看懂这部电影和我们课上讨论的American Dream 有什么联系。
一部充斥着酒精和毒品的电影。两个男人,一路疯狂开车前往Las Vegas,喝酒,磕药,发疯,没有一刻是清醒的。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人要是活到了这种地步,也算是一种境界。没有目标,没有计划,也无所畏惧。永远不清楚自己是活在现实中,还是幻觉中,大量地吸食毒品,然后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世界是扭曲的,一切事物也是虚构的。缥缈的快乐和恐惧,愤怒和悲伤,疯癫和呆滞。到最后,回到了现实,发现自己原来还是那么空虚和迷茫。

刚才在网上查资料,才知道原来那个戴着诡异滑稽的浅黄色眼镜的秃头男是Johnny Depp。囧

 2 ) 影片片尾两段点题话以及一段摘自Hunter S.Thompson百度百科资料页面的一段话

"He who makes a beast of himself gets rid of the pain of being a man" Dr. Johnson(片头)

There he goes, one of God's own prototypes, a high-powered mutant of some kind never even considered for mass production, too weird to live, and too rare to die. -Ugh!

We're all wired into a survival trip now, no more of the speed that fueled the 60's, that was the fatal flaw in Tim Leary's trip, he crashed around America, selling "consciousness expansion" without ever giving a thought to the grim meat-hook realities that were lying in wait for all those people who took him seriously, all those pathetically eager acid freaks who thought they could buy peace and understanding for three bucks a hit. But their loss and failure is ours too. What leary took down with him was the central illusion of a whole lifestyle that he helped create. A generation of permanent cripples, failed seekers, who never understood the essential old-mystic fallacy of the acid culture: The desperate assumption that somebody or at least some force is tending 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
他是世界上最后一位正统的新闻工作者,曾是《滚石》杂志的国内事务部主任,被称为滚石历史上最著名的记者,左右新闻发展的缔造者,被称为“Blog"精神之父,算是成功将60年代反文化延续到70年代的功臣,前几个月,还在网络专栏里骂总统。有着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熟悉他的朋友应该看过Johnny Depp主演的片子《Breakfast With Hunter》(中文名为赌城风云),这部影片由Hunter S.Thompson自身经历改编,并拍摄.因为这部Breakfast with hunter与这个展会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将故事的大纲贴出来.帮助阅览. 如下:60年代中期,反战、嬉皮、摇滚乐、雅皮(国际青年党)、学运、药物文化这一锅粥还没有煮到一起去,但并不妨碍一些人先知先觉,比如亨特·汤普森。这部电影的同名原著小说还有一行副标题--“深入美国梦中心的野蛮旅程”,它是1971年的畅销书,写的却是1965年汤普森的真实经历,对于刚刚经历了幻灭的一代愤青和花童,恰倒好处地呈现了狂欢到来前的一种莫名的兴奋,一种胡作非为的勇气、一种自我放纵与挑战的游戏精神。当然,它同时也是对50年代垮掉一代文化的继承,作者和金斯堡一样重新阐释了美国梦,也进一步增加了怀疑的成分;更不用说,足以跟老毒虫威廉·巴勒斯媲美的毒品/幻觉之旅--它简直就是《裸体午餐》的现实浓缩版;另外,和杰克·克鲁亚克的“自动写作”有得一拼的是,汤普森发明了“gonzo”一词,用来指称完全现场的、不做修改的现场新闻式写作,在电影里,阿拉可以看到约翰尼·戴普扮演的gonzo记者嗑药、听尚未成为摇滚巨星的“齐柏林飞艇”,在打字机上敲字,他的来自萨摩亚岛国的律师朋友干脆名字就叫Gonzo,他像威廉·巴勒斯一样在录音机上大玩磁带拼贴!10年前的克鲁亚克,不过是酗酗酒、听听比波普爵士乐,在写作的时候还滴酒不沾,要说垮,嬉皮士要比他还专业。

Hunter S.Thompson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808206.htm

———————————————————————————————————————————

以及:
Hunter S. Thompson(1937.7.18-2005.2.20) wrote Hell's Angels: The Stranger and Terrible Saga of the Outlaw Motorcycle Gangs, 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 He is the creator of Gonzo Journalism. His father Jack Robert Thompson(1893-Jul. 3rd 1952) was a veteran participated in the first world war, as an insurance assessor after the war. His mother Virginia Davidson(1908-1998) was a librarian. Hunter's patents met at a social gathering in 1934 and married in 1935. Thompson's family located in the highlands of Cherokee Indians Triangle near Louisville Highlands. On July 3rd. 1952, when he was 14 years old, his father Jack Robert Thompson died of myasthenia, and later brought up by his mother alone, but because of his father's death, his mother gets tippling as a hobby. He was in US air force, retired as the first-grade pilot in 1958. Shot himself to death in 2005, ended his 67 years story life. A movie adapted from Hunter S. Thompson's novel is called 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 (1998), his novel and the movie are same name.

I talk about Thompson is because last night the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of a literature I've booked sent a letter Thompson wrote to Hume Logan on Apr. 22nd, 1958. And the letter is the 21st letter collected in a book called Letters of Note which has collected 124 lett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from BC to now, like Mick Jagger to Andy Warhol, Queen Elizabeth II to US president Eisenhower with the Queen's hot cake recipe at the same time, Virginia Woolf's last words to her husband written on the eve of her suicide, punk godfather Iggy Pop's letter to a young music fan's advice etc., English actor Benedict Cumberbatch recommended it.

没有谁非得穷尽余生做他不想做的事
第 2 1 封 信

一个人必须做到些什么
必须得有作用


亨特·斯·汤普森(Hunter S. ompson)写给休姆·洛根(Hume Logan)

≈≈≈≈≈≈≈

1 9 5 8 年 4 月 2 2 日


1958 年4 月,传奇作家亨特·斯·汤普森年仅20 岁,当时还在美国空军服役。汤普森的朋友休姆·洛根请他提供一些人生建议,于是他写了这封极其睿智的信。汤普森自己的事业大有起色是十年之后的事了,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地狱天使》(Hell's Angels)的大胆问世,这本书是他在深入摩托车飞车党“地狱天使”内部一年后所写的。紧接着出版的,可以说是汤普森最著名的一本书—《赌城恨憎》(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他开创的刚左新闻主义也随之广为人知。2005 年,身体状况日益恶化的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给妻子留下了一张题为“橄榄球赛季结束了”的字条,内容如下:
 
 “不再有比赛。不再有长传1。不再能漫步。不再有乐趣。不再能游泳。67 岁。这是50 岁又过了17 年。比我需要的、想要的多了17 年。无趣。我总是很刻薄。没有乐趣—谁都没有。67 岁。你变得越发贪婪。做你年纪(老年)该做的事。放心—这不会伤害你的。”



亲爱的休姆:

你想得到建议—啊,这可真是件人人都会做却又很危险的事!因为建议别人过什么样的人生,这行为与自大狂几乎无异。擅自给一个人指出正确的最终目标—用一根颤抖的手指指出“正确的”方向,是傻子才会做的事情。

我不是傻子,但是我尊重你问我意见的诚意。你听我说,我请你记住,所有的建议只属于提供建议的那个人。一个人的真理可能是另一个人的灾难。我不是透过你的眼睛看人生的,你也不是透过我的眼睛。假如我试图给你“具体的”建议,那你恰如问道于盲。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莎士比亚)
 
诚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随波逐流,还是游向目标?这是我们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的选择。很少有人明白这一点!想想你做过的任何影响你未来的决定,我说的或许有错,但无论多么迂回,我都觉得这样的决定无非就是一个选择—在上述两件事中选择:随波逐流或奋力上游。
    
但你若没有目标,为什么不随波逐流?这是另一个问题。享受漂流无疑比盲目游动要好。那么一个人如何找到目标呢?目标不是星辰中的一座城堡,而是一件现实可及的事。一个人如何确定他追求的不是“大冰糖山”—冰糖般诱人却无味无形的目标?
    
答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生的悲剧—就是我们总努力了解目标,却不了解人本身。我们设立了一个目标,它需要我们做某些事,于是我们就做了这些事。我们调整自身,只为满足一个概念,一个实际上无效的概念。比方说,你小时候想要做一个消防员,我可以颇为肯定地说,你现在不再想当消防员了。为什么?因为你的视野变了。变的不是消防员这个目标,而是你。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人生经验的综合体。你不同的经历叠加起来,使你变成了不同的人,因此你的视野也改变了。这件事不断地发生。每一次转变都是一个学习过程;每一段重大的经历都转变了你的视野。
    
所以,调整我们的生活,以适应一个目标的需要,这是不是看起来很蠢?因为我们每天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目标。除了急性发作的神经症,我们还能指望达成什么目的呢?
    
那么,答案一定和目标没什么关系,无论怎样,也和任何可及的目标没什么关系。要完全阐述这个话题得用掉一大堆纸。只有上帝知道有多少书写的是“人类的意义”这类事,只有上帝知道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有上帝知道”只是个说法而已。)我要是老生常谈地告诉你答案也没什么用,因为我承认自己绝对没有资格将人生的意义缩略到一两段文字里,我恐怕是天底下承认这件事的第一人。

我打算避而不谈“存在主义”这个词,但你或许可以把它记住,勉强当成一种要诀。你或许还可以试试读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的《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和另一本小书《存在主义—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萨特》(From Dostoyevsky to Sartre)。这些都只是建议。如果你确实满意自己的现状以及自己正在做的事,那么对那些书敬而远之。(别自找麻烦。)回来谈谈答案。就像我之前说的,把信念放在可及的目标上,说得再好听,这似乎也是不明智的。因此我们不是要努力做消防员,不是要努力做银行家、警察或医生。我们要努力做我们自己。

不过别误解我。我不是说,我们不能做消防员、银行家、医生—我的意思是,我们必须让目标顺应个人,而不是让个人顺应目标。每一个人都是遗传因子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有着某些才能和欲望—包括想要使人生过得“有意义”的根深蒂固的需求。一个人必须得做到些什么,必须得有作用。
    
在我看来,准则大致如下:一个人必须选择一条道路,可以让他的“才能”得到最大发挥,以满足他的“欲望”。这样做,他就能完成他的需求(用固定的模式向着固定的目标前进,以此找到自我定位),避免荒废潜能(选择一条让自我发展不受任何限制的路),并且避免了接近目标时,发现目标凋萎或丧失魅力的恐惧(他没有屈身迎合所求之物的需要,而是使目标顺从自己的才能和欲望)。
    
简言之,他没有终其一生走向一个预设的目标,而是选择了一条自知将乐在其中的人生道路。目标绝对是其次的,走向目标的过程才是重要的。说一个人必须以他自己选择的某个模式前进,这近乎荒谬。因为让另一个人来设定你的目标,就是放弃了人生极有意义的一面—正是做出决定的意志行为使得一个人成为个体。
    
假设你认为你有八条道路可以选择(当然全都是预设的道路),假设你在这八条路中都找不到任何真正的目的地,那么—接下来是我所有话的重点—你必须找到第九条路。
    
这自然不像听上去这么简单。你所活的人生相对狭隘,它是纵向而非横向的生活,所以不难理解你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感受。而一个拖延着不做选择的人,将无可避免地接受环境为他做出的选择。<图片1>所以,如果你现在将自己列入对人生不抱幻想者的行列,那你别无选择,唯有接受现状,或者认真地追寻一些别的东西。但寻找目标时要小心:要寻找一种生活方式。要决定你想要如何生活,然后看看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你可以做什么来谋生。但是你说,“我不知道该看向何方,我不知道该寻找什么”。
    
这便是症结所在。放弃眼前的东西去追寻更好的,这是否值得?我不知道—值得吗?除了你,谁还能做这个决定呢?但即使只是做“去追寻”的决定,在此之前你也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如果我不就此罢笔,恐怕要写出一本书来了。我希望这封信不像乍看之下那般混乱。当然,得记住,这只是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或许只是我认为它具有普遍性,但你不这么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创造出自己的信条—这仅仅刚好是我的信条。
    
如果信中任何地方读来没道理,务必让我知道。我并非试图送你“上路”去寻找英灵殿,只是提示你,不必接受现有的生活递给你的选择。生活远不止如此—没有谁非得穷尽余生做他不想做的事。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最终还是做了不想做的事,那么无论如何也要说服自己,这是你非得要做的。你会发现不计其数的同伴。
    
先写到这儿吧。直到再次收到你的来信,我一直都会是—

你的朋友
亨特
纽约市佩里街
1958 年4 月22 日


本文摘自《见信如晤》
浦睿文化授权发布,请勿转载
《见信如晤》 Letters of Note
这是一本名人书信集,全书收录了124封各国名人书信,其中时间跨度从公元前至今,涵盖了历史上许多大事件和政要、明星、文艺工作者、科学家的逸闻趣事。

124封信风格不一,有米克·贾格尔写给安迪·沃霍尔的信,随性地提到了滚石乐队唱片封面设计的概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寄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字条,同时附上女王陛下的私人烤饼配方;伍尔夫在自杀前夜写给她丈夫的绝笔信,读来令人心碎;朋克教父伊基·波普写给一个年轻乐迷的建议,优美、细腻,能温暖最冰冷的心灵……

“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推荐:读这些信让我们停下脚步,幻想那些曾活跃在信件背后的伟大人物和他们的人生境遇……一封封信像是一扇扇窗,通过它们可以窥见人与人之间流动的爱、美好、疼痛,以及巧妙的诙谐。


没有谁非得穷尽余生做他不想做的事
2016-03-23 鲤newriting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gwNDA2MA==&mid=404060103&idx=1&sn=5f6f86152d3766b0582b8ba947629642&scene=0#rd

 3 ) ✴️

23

iyo 摸魚專屬數字427(可在此賬號內關鍵詞“427”🔎)

X/10 XX/1010

*️⃣/✡️/✴️

❇️❇️/✨(請參見7.14最新的那篇 ❇️ ❇︎ ❇️天選之子的待遇就是你突然喜歡什麼 那個家夥就會最短時間讓你得到/看見什麼哈哈哈)

heptagram/✴️

427/27 別注37別注heptagram/✴️

✴️別注♋️☯️☮️三位一體

53 別注✡️

43

73

dodecagram /✴️(請參見7.8 7.11和7.13的dodecagram 天選之子的待遇依然還是你突然喜歡什麼 那個家夥就會最短時間讓你得到/看見什麼哈哈哈哈哈哈哈)

🔺🔻/♦️

satanic pentagram/🌠

☸️/✴️

✴️/🏜

 4 ) 美国梦

1971年,著名自由撰稿人Raoul Duke接受《运动画刊》的邀请,到拉斯韦加斯报道一场沙漠摩托车赛,他和他的萨摩亚律师朋友Oscar驾着一辆名为“红鲨”的敞篷车上路了,这汤旅程他们还有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找寻他们心中的“美国梦”。上路前《运动画刊》曾预付Rauol 300美元,他们用这些钱买了两包大麻,5片LSD,半罐古柯碱以及其他药物和酒。一路上他们遇到了赛车手,妓女,背包客,警察和摇滚青年,发生了各种各样荒诞,混乱,绝望的故事(比如曾经把Flamingo酒店的房间弄得一片狼籍几乎招致拘捕),但那个悬在天边的“美国梦”却没有更清晰,而大量服用药物的后果也慢慢显现出来,两人出现了幻觉,在拉斯韦加斯也处处不顺

 5 ) 象Hunter Thompson一样降落

      不幸的是,我还是看到了噩耗,前几天我乐呵呵的看台湾朋友的BLOG联盟,然后就是眼睛先出了事儿,Hunter Thompson后出了事儿.
     但还是Hunter Thompson抢先一步,60年代的伟大精神代言人差不多都快死光了,对于我们这些喜欢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怀旧分子来说,不是最大的悲哀也是理想偶像的轰然倒塌.Hunter Thompson是GANZO新闻写作的发明者,<滚石>杂志的优秀编辑,60年代迷幻药物文化的推广者.2月20号的时候,老人家在科罗拉多州家中突然举枪自尽,不知道是突然发现了时代的秘密,还是悟到了死理.
     在集体狂欢的60年代,在体验神秘至上的60年代,Hunter Thompson成功的作为先锋而先知先觉,没有逼迫和利益驱使,更多的是自觉的热爱与执着的坚持,始终捍卫着60年代的文化传统,反文化,建立和发展亚文化体系,在60年代之后,依然干着老本行,数十年如一日,就在不久前照样在报纸的专栏上谴责那个让美国人感到羞耻的总统.98年的时候,同样是60年代新人的英国导演特里吉列姆伙同大偶像JOHNNNY DEPP拍了一部叫,《拉斯维加斯的恐惧和憎恨》(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又译《赌城风情画》、《赌城情仇》)的CULT MOVIE,原作就是Hunter Thompson的同名原作小说,它还有一行副标题——“深入美国梦中心的野蛮旅程”,是1971年的畅销书,写的却是1965年汤普森的真实经历,而它承前启后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一方面继承了60 年代的文化特征,又教育了一代新人,但小众还是小众,片子从头到尾在飞,要么是即兴疯狂的GANZO写作现场,要么就是狂饮和飞,完全可以看作是药物服用的科普电影,能真正热爱并且看明白的,估计不多,起码在我国可能是如此,但却纪录了人类最混乱最好玩儿最大胆最放纵的神奇年代.
     据说在最后的时刻,他少有的把儿子和孙子请到了自己的农场嬉戏,打电话跟妻子聊天,心平气和,说着说着就拿枪了断了自己,而他的遗愿居然是希望把骨灰放到炮弹里,一炮轰掉,没有人能想到这个到今年为止刚好67岁的老顽童干吗突然要离开我们,然而他选择了降落,如同更多的先人们做过的那样,在leary喊出嬉皮運動著名的口號:Turn on, turn in, drop out之后的40 年之后,Hunter Thompson也真的开始做榜样,带着我们一起去降落,然后看着更多的孩子们一起飞,去寻找灵魂的位置.

 6 ) Hunter·S·Thompson传记电影

查过资料有讲这是一部根据Hunter·S·Thompson的曾写的一篇刚左新闻报道改编而成的一部作品。但说实话这样的解释带入电影中很剧情逻辑是无法解释也无法理解的。我觉得不如将其看作一部以Thompson作为第一视角的个人传记电影。而且原片也隐晦地涉及这一想法多次,譬如:

1.高级酒店的经理一直把一个叫做Thompson的信转交给Duke处理。

2.此外还有前面Duke在幻想自己在Matrix酒吧的时候碰见了自己(一个老头),请仔细观看其穿着打扮,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Thompson和duke在电影中的经典造型。

3.Duke全程自言自语絮絮叨叨的播报自己看到的一切和自己所思所想,跟刚左新闻的要领完全一致。

整部片子浸入式的先解构了Thompson这个现实中的人物然后再在片中重构了Duke这样一个人,所以剧情在此片中也被削弱。

特瑞吉列姆带我们体验到的是Thompson的脑部高潮,但整部影片含沙射影的谈论美国历史涉及到太多直接抛出的概念人物事件,且没有直接推动剧情发展,这就如同从没看过漫威电影的人上来就喂你一部终局之战,普通观众很难下咽,消化不良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最终也难免沦为一部粉丝向的优秀传记片。

其中的迷幻元素也没什么好说的,都是为了服务上述而存在,讨不讨喜请自行斟酌。

 短评

警察,记者,赌徒,比赛者和搭便车人。他们寻找的不确定的“美国梦”,最后由于毒品和酒精而演变成充满恐惧和憎恨的噩梦……最总混乱的片子..

5分钟前
  • Carla
  • 推荐

Too weird to live, too rare to die. 豪华MV,acid科普,自娱自乐,只有跨进门了才知道,那些超现实主义啊野兽派啊psychedelic啊都是特么哪里来的了。

8分钟前
  • Sally?imdb9?9
  • 力荐

最致幻的电影之一,改编自“刚左”新闻传奇人物亨特·汤普森的同名自传小说,叙事缭乱零碎,呓语与金句交织的独白贯穿始终,吉列姆用各种手法(超现实影像、极端机位、倾斜构图、单色滤镜、炫目色光、叠影、扭曲变形、戏仿与拼贴)呈现瘾君子的主观幻觉与飞升历程。秃顶+罗圈腿行走的约翰尼·德普、肥胖暴躁的德尔·托罗和戴着古怪假发的马奎尔光是形象就已经够疯,表演更是尽皆癫狂。令人难忘的幻象:眼球中的蝙蝠,鳗鱼头宾馆接待,酒吧里的爬行动物食客,越战轰炸机与大兵,摩托赛场上的越野车(伴着[现代启示录]中的瓦格纳[女武神]),马戏团的费里尼飞人,奇高的审判桌与监禁臆想,裸女头变乳房的照片,衣冠猩猩。配乐亦大赞,包括滚石、披头士、鲍勃·迪伦、尼尔·杨等人歌曲。穿插60年代末的纪录影像。阴魂不散的搭便车者很[在路上]。(8.5/10)

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这段时间追星来着,没怎么看电影,好久看了这部居然还是因为金韩彬,吸你妹的毒,还居然信仰毒品,明目张胆把男主头像纹身上追求毒品文化,其他6个孩子可被你害惨了再说电影,俩人演得确实不错,科普了几种毒品的服用效果,真的是可怕,他俩总是一个清醒一个迷糊,清醒的那个总感觉下一秒就会被迷糊的给杀了,满嘴谎言,看完我都没理解他俩到底是去干啥的,可能因为我看的时候比较生气忽略了些东西吧电影本身没什么剧情,更多的是毒品上头的感觉描写吧,结尾那一段个人理解仿佛是在宣扬,鹰酱还真是厉害,天天讲人权讲多元文化,毒品文化也行哦

11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我曾经在看完午夜牛郎之后跟夏老师说我觉得当个午夜牛郎也不错,夏老师说你看完午夜牛郎居然还会想要去当午夜牛郎,你也够牛逼的;我要是说我看完这片子我也这么去一趟拉斯维加斯不知道他会说什么……

12分钟前
  • 马夫蒂纳维艾林
  • 推荐

无法充实的美国梦终会过了药劲儿。虽然迷狂沉醉像是不好演的,但从实际结果看,也是缺乏明确想法最终导致了失控,多余、不起作用、深陷自我、集体自嗨,费了很大的劲还是纸片一样,主角配角齐齐单薄。德普演戏真的懒,惯用技巧撑起一切。对配角的设计也是,像充分利用年轻演员的热情。陀螺可能嗑嗨了。

13分钟前
  • Superhat
  • 较差

这片儿你得飞了之后再看

14分钟前
  • 预见|| X X
  • 推荐

首先值得称道的是德普和德尔托罗的表演。把六七十年代的垮掉派的颓废吸食迷幻药的状态演令人惊艳。但是特里·吉列姆就是太注重吸食迷幻药后的刻画,以至于影片很大篇幅都在表演这种状态,有癫狂夸张和卡夫卡式的荒诞,影片本身的内核就显得苍白,好象是徒有形式,刻意营造一种氛围,显得有点乱,又感受不到诚意。况且就吸食迷幻药后的真实性来说,也不及《猜火车》里的效果。

18分钟前
  • 绝色天平
  • 还行

这种主题适合拍个十几分钟的短片,意思意思就行了,整整俩小时都看这玩意儿,反正我是受不了。最最最不能忍的,还是好好一个电影,非要加没完没了的旁白,说好了展现磕药之后看到的世界呢?那就给观众看画面就好了,说那么多话是要干什么,自相矛盾。真的受不了任何电影有旁白。

21分钟前
  • Marni
  • 较差

整個劇組不是喝多了就是嗑藥了。裏面好多配樂《海盜電臺》裏也用過。

24分钟前
  • 江湖遠人
  • 推荐

太飞了

25分钟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只是当一部电影来看的话,在同类型里并不算好,甚至是看完只剩空虚和迷惘,所以为什么要在电影里寻找寄托呢,我不理解也不想理解,我只是觉得难过,怎么就走到了这里呢……

26分钟前
  • 歌德尖塔
  • 还行

好吵,好闹,看完我都想不起自己在哪里了。简直是毒品效果教科书,太精准。据说Hunter Thompson对电影改编过程很清楚,跟Depp私交也不错。所以《朗姆酒日记》还是他演。眼袋叔的脸竟然像现在的小李!配角都是depp小李同期

28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

60-70年代,迷幻的天下。在致幻剂里寻找失落的美国梦。JD的造型告诉我,男人再帅也不能谢顶。

32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力荐

镜头下倾斜的世界,一个把美国梦转变成恶梦的地方,一个嬉皮士追寻自由而不得之地,最后留下的是垮掉的一代的癫狂与LSD...毒品、摇滚乐、民主与自由是永远都讨论不尽的话题...红色雪弗莱与白色卡迪拉克,红白蓝的all star

33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推荐

7.3,这个热闹的电影里面有大肚腩的切格瓦拉,金毛且满脸痘痘的蜘蛛侠,嬉皮土妞玛丽以及秃顶罗圈腿的杰克船长,但是如果不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原著小说精神,是很难看明白本片的。美国六、七十年代的精神已经一去不返,这样的电影也绝对是后无来者了

38分钟前
  • 皮陀
  • 还行

德普+敞篷车+公路+嬉皮士+LSD+70s+拉斯维加斯,出色的画面感觉和向60年代的致敬,至于故事情节什么的跟它较真你就输了

3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全片都是服用LSD后混乱的场面,而刻意做作的表演看起来就像《巨蟒与圣杯》般无厘头荒诞,但这又不是在说一个实质是荒诞的故事。明显是Terry Gilliam的一场失败的实验。

43分钟前
  • M.
  • 较差

“每个从主流社会醒过来的年轻人都在寻找自己,除了游行和旅行,他们也尝试着堕落。”影评这句很赞。片子虽然我看晕了,但是还是觉得不错。没试过,怎么会知道什么是毒什么是药呢?知道是毒的戒了,是药的话就去普度众生吧!

45分钟前
  • Miss Me
  • 推荐

X220190410:像这样高智慧的种类,是不会大量繁衍的,太奇怪了难以生存,太稀少了难以死亡.现在我们所有人都在一条幸存的旅游线上,没有60年代那般疯狂了,那是一条提姆李尔的旅游线,他附落在美国宣传意识扩大化,甚至都不去想想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它一直在等着那些把它看得很认真的人,所有这些稀奇古怪的可怜的吸毒者,他们以为他们只要花五元买毒品就可以得到宁静和理解,但是他们的迷茫和失败也同样是我们的,李尔他记下的不过是他创造的一个生活方式的幻想,这一代他们是永久的跛子,他们探求失败,他们永远都不会理解这个古老神秘的毒品文化的本质,这种绝望的设想,有些人或者至少有某些力量,在这条隧道的尽头看管着心火.

49分钟前
  • 小哒1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