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武士

动作片美国2003

主演:汤姆·克鲁斯,渡边谦,蒂莫西·斯波,比利·康诺利,托尼·戈德温,真田广之,小雪,原田真人

导演:爱德华·兹威克

 剧照

最后的武士 剧照 NO.1最后的武士 剧照 NO.2最后的武士 剧照 NO.3最后的武士 剧照 NO.4最后的武士 剧照 NO.5最后的武士 剧照 NO.6最后的武士 剧照 NO.13最后的武士 剧照 NO.14最后的武士 剧照 NO.15最后的武士 剧照 NO.16最后的武士 剧照 NO.17最后的武士 剧照 NO.18最后的武士 剧照 NO.19最后的武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9 04:41

详细剧情

  美国内战结束的十年后,当年的南北战争英雄纳森(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因无所事事而终日酗酒。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来美做生意的日本商人。纳森的彪炳战绩令对方刮目相看。此时正值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意欲训练一支现代化的作战部队,于是纳森被请到了日本。  日本很多武士都不欢迎纳森的到来,他们坚决不肯抛弃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对将武士西化十分反感。他们在首领乌吉奥(真田广之 饰)的带领下举刀起义,躲到了一条偏僻的小山村自立为政。天皇大怒,派纳森率领他训练出来的现代化军队去围剿叛变武士。岂料皇军全军覆没,纳森亦成为了阶下囚……

 长篇影评

 1 ) 《最后的武士》的影评——懂日本历史的人看会肯有感受


   我是怀着感动看完这部电影的,又一部触动我心灵的电影,尽管我是个中国人。日本为了变强不惜放弃传统,甚至是优良的传统,只为变强,现在我知道为什么日本二战时那么强了。  

  最后武士们挥舞着战刀冲向完全西化的鬼子们,那画面真使我不忍,历史的车轮是不能倒退的,冷兵器的时代结束了。武士时代没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最后全体鬼子为战死沙场的武士们致敬,武士们也为日本变强作出了贡献,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现代化强大的日本,其实对武士来说,战死沙场是非常光荣的。而鬼子就是鬼子,是为了变强而放弃武士精神人。  

  看到最后拿着枪的日本士兵逼那个武士放下刀的时候,我也为之动容,就算为了现代化也没必要完全抹杀掉武士文化呀,武士精神的没落也代表日本军国主义的诞生。从武士到鬼子,这就是变强的代价。全剧还有一句台词令我记忆深刻,“对于你丈夫,我很难过”“他尽他的职责,你尽你的职责,大家都没错,我接受你的歉意”也许是文化不同,也很难理解他们。

 2 ) 最后的信仰,最后的悲壮

如果有人问我,阿汤哥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哪一部,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那一定是,最后的武士。

我承认,阿汤哥有很多优秀的电影,而阿汤哥帅气的形象,也早就在人们心中奠定了坚定而永恒的地位。但是,他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象《最后的武士》那样触动和吸引我,也从来没有一个角色能象内森那样长久地在我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是的,我没有喜欢上那个在《壮志凌云》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我没有喜欢上那个在《夜访吸血鬼》中苍白英俊的他;我没有喜欢上那个在《雨人》从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找回寻常亲情的他;我也没有喜欢上那个在《碟中碟》系列中酷到极致的他。

但内森 霍根,与所有阿汤曾经饰演过的角色都不一样,褪却了眼神中曾有的骄傲和优越,洗尽了曾经覆盖在他身上的耀眼光茫,这是一个全新的阿汤,你不会在看到他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他,因为那时的他还没有灵魂,在结束了对印弟安人的残酷战争后,终日沉迷于酒精的麻醉和虚妄的演出中,颓废地消磨着光阴的内森,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阿汤哥,但却诠释出一种对他来说崭新的神态,迷茫。

看得出来,内森的内心是迷茫的,荣誉和勋章都不足以排遣他潜伏在灵魂深处的孤独和惶惑,那次看似光辉的战争,没有为他带来荣耀和满足,却引发出他对于战争和人性的思索及厌倦。另一方面,他唯一擅长的却又只有战争,那些在他头脑中不断回放的血腥杀戮镜头,是他此生无法逃离的梦魇,唯有酒精,能让他暂时忘记仇恨,忘记杀戮,忘记思考。他不喜欢这种生活,却又无法逃避这样的人生。他蓬乱的长发,潦倒的眼神,以及跌跌撞撞的步伐,无不清晰地揭示着他内心深处的矛盾和迷惑。

傍晚的霞光在北太平洋苍茫的海面和湛蓝色天空的映衬下,变幻出血红色的光环。内森踏向日本的旅程,如此忧伤。

这是电影中第一次出现内森的内心独白,也是我第一次开始喜欢上阿汤哥。

在渐已麻木的表象之下,潜伏着他如此脆弱的心事,如蛋壳般,轻轻一碰便碎掉。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人,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他掩藏在内心深处那份无法轻易触及的脆弱。这也许是因为,人性的弱点总是比人性的优点更值得研究和探索,也惟有有缺点的人,才能让人感觉更加真实。

我常常在想,假如时光倒流,假如内森还有重新决定的机会,那么在1876年6月12日的那个傍晚,他会不会仍然站在船头,作出同样的选择。而当他选择为日本天皇平反“叛乱”的武士的时候,是否能预知自己在其后竟然会深深地为那些“叛乱”武士的精神所折服。

其实影片中有一点很令我困惑,在片头出现the last samurai(最后的武士)的同时,出现了一个“侍”字。查了一下,武士指10~19世纪在日本的一个社会阶级,一般指通晓武艺、以战斗为职业的军人。而武士的精神即武士道的内核是:精干勇猛,不畏艰难,忠于职守。这其中的忠于职守,其实指的就是忠于天皇。也就是说,“侍”是武士的原义,也是武士精神的核心。恕我愚钝,想象不出这样的武士精神对于天皇有何不妥之处,又缘何要将其称为“叛军”。在我看来,“叛军”二字其实是一心要推崇西方文化的大村为胜本冠上的名号,至于天皇本人,他羸弱的身影和气弱游丝的声音从刚一出场时就在昭示着自己的傀儡身份。

内森与胜本在丛林中交战的那一幕,因着当天的大雾,带有浓重的神秘感和宿命色彩。对于这场必输的战役,尽管同去的官员和将军都借口逃离或躲在士兵的身后,内森依然执着地尽着自己的本份。这也是我第二次被内森打动,他骨子里虽然厌恶战争,但在每一次面临挑战时,不管有多不可能,都能“竭尽所能,然后听天由命”。内森能在那样的场合中存活,一方面是奇迹,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他有着这样的个性。

当所有的杀戮都在刀光剑影中结束,当一群牛高马大,强壮无比的武士如从天而降的神般站在浑身是伤的内森面前时,他依然牢记着自己这句“人首先应该竭尽所能,然后才听天由命”的座右铭。在他的性格中,有种异于常人的执着,所以,即使在生命消失的最后一刻,也能在瞬间创造奇迹,为自己换回那万分之一的存活机会。

很多人无法理解胜本对内森的包容。我想,对胜本来说,内森是非常强大的敌人,但这个敌人的内心深处,既有着对战争的独到理解,又有着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而这两点,恰恰都是胜本作为一个纯粹的武士所欣赏且需要学习的;另一方面,胜本从如困兽般争斗的内森身上,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一种决然和悲壮,这样的惺惺相惜,足以让他放弃妹夫被杀害的仇恨,去接纳内森。不过这一点,却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日本武士的悲哀: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凡世间的亲情,而是不息的战争和没有原则的忠诚。他们所推崇的精神,与寻常人的不同,这使得他们从出生开始,就注定只能做为天皇的武器,并且成为政治和时代的牺牲品。

内森在武士村渡过的那段时光,是影片中最宁静也最唯美的部分,也是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在那里,大部分的人们都沉默寡言,他们似乎可以用眼神传达一切深邃的思想和感情,而语言,则变成多余的沟通方式。在那里,生命以最平和最舒展的姿态生长,岁月也变得安静而悠长。漫山遍野的芦苇,青翠欲滴的草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勤于习练的武士,寺院中安静打坐的禅士,清丽而沉默内敛的高子,友善的人们……所有这一切,与内森之前经历的凶悍凌乱的时光都不一样,如一首美丽的田园牧诗般吸引着他。这里不仅仅是一处可以强身健体的习武之地,更象是一个用于修身养性审视自我的禅院。这里的时间是安宁缓慢的,有着如水滴般清脆的声响。

在那个叫做武士村的小村庄里,内森获得了重生,不仅仅是生命的重生,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内森在日记中记录了他在武士村的生活:“我继续和这些不一样的人们一起生活。每个人都很有礼貌,鞠躬微笑,但是内心却有着深沉的情感。他们让人佩服,每天早上起来就专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我从没见过这样严明的纪律。我很惊讶日文‘武士’代表服侍。胜本坚信自己叛变是为了天皇。武士道的真谛是什么?约束自己服从道德规范?追求内心的平静?练好武士刀?这里有太多我永远无法理解的事情。我从未相信宗教,战争更让我对上帝存疑。但是,在这里却充满精神的力量。虽然我也许永远无法参透,但我却能意识到这种力量。在这里,我第一次安然地入睡……”

从内森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与其说打动他的是武士道的精神,不如说是对平静有序的生活的一种向往以及对武士礼让、内敛的性格要素的欣赏,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对高子的歉疚和发自内心的爱慕。

其实爱情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但却是必不可少的点缀。应该说,高子这一角色,既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又是影片中最难把握的一个角色。试问,有谁能在自己的丈夫被杀后,还要忍辱负重,低眉顺眼地去照顾那个杀死自己丈夫的仇人,甚至连自尽的权力都没有呢?虽然说在日本,女人的身份始终是卑微且无足轻重的,但这并不代表她没有情感。那掩藏在温婉柔顺外表之下的内心,是她曾经汹涌澍湃的仇恨和一点一滴细微相处中缓缓变化的情感。小雪把这个角色把握得恰到好处,既表现出了高子因屈辱而强行控制的复杂内心,又将日久天长的接触中滋生出的依恋和不舍演绎得淋漓尽致。高子的眼神里,自始至终流动着的,便是她在痛苦和爱恋之间游走的暧昧情愫。

内森与武士们的相处,则经历了一个从被排斥被仇恨到被接纳被喜欢的过程,当他最终溶入武士村的生活,并发自内心地喜爱上他们后,内森已经由最初平反叛乱的将军转化为一个弘扬武士精神,坚守武士信念的不折不扣的武士。如果说内森与胜本在森林中的一战所表现出来的勇猛,更多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求生愿望的话,那么内森和胜本联手完成的最后一战,则是在胸怀武士之信仰,心系高子之柔情的背水一战。这样的战争,无论结局如何,内森已经赢在气势上。
然而,对于胜本来说则不一样。作为一个武士,他的内心是骄傲的。他对于天皇发自内心的忠诚,比起大村明为发展国家,实则中饱私囊的行为,要坦荡得多。然而同时,他又是悲哀的。当胜本一心一意地保卫天皇,期待天皇能勇敢地站出来反抗不平等条约,弘扬几千年来承袭下来的武士精神时,天皇能做的却只有闭而不语,甚至,连看一眼胜本都没有勇气。

该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那属于武士们的最后一战呢?当洋枪大炮与刀剑盔甲形成强烈的反差时,当战火销烟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击中奔跑的马匹和武士时,当现代文明以其势不可挡的力量迅速摧毁几千年来承袭下来的武士精神时,当那片曾经青翠平静的草地上洒满武士的鲜血,堆满武士的尸骸时……心里的疼痛如潮水般迅速地蔓延出来,淹没了所有的期待。战争,在转瞬之间以最惨烈的方式摧毁生命,摧毁幸福,摧毁和平,摧毁内森逐渐爱上的武士村,但它永远无法摧毁那些坚存于武士们内心的信仰。

胜本带着他的信仰死了,死在内森的刀下,他死得悲壮而不甘。漫天纷飞的粉白色樱花花瓣,象飘落在风中的信仰,有种绝望而孤零的美。在一片黑压压的士兵的礼拜中,胜本的死亡不象是对武士的清灭,而象是一场盛大且悲凉的仪式:这一仪式既象征着武士时代的终结,又将武士精神以最为悲恸的方式溶入人们的头脑中,告诉他们:有些历史,不能遗忘。

影片的最后一幅画面,是内森牵着马回到武士村,在那里,武士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老人、女人和孩子,以及他所向往的恬静安宁的生活。画面在内森的微笑中缓缓淡出,他的笑容,既是内心坚定的力量,又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往事种种,均溶化在高子柔情似水的双眸中。

这样意犹未尽的结局,是我喜欢的。幸福不需要描述,只需要想象。

看到结尾处的CAST,才发现这部电影是爱德华?兹威格的作品,难怪我在看的时候,很多次强烈地感受到如《燃情岁月》般唯美、自由且纠结的气息。

电影结束,脑海中萦绕不散的,依旧是漫山遍野自由开放的樱花那美丽纯洁的颜色,以及内森挥之不去的种种眼神,迷茫的,凌历的,狂野的,幸福的……

如果有人问我,阿汤哥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哪一部,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那一定是,最后的武士。

 3 ) 叙事人、历史与他者之镜(戴锦华课程笔记)下

前面我们用西部片的变奏和叙事视点,来进行了讨论。接着我们会看,近年来就像这部影片一样,其实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好莱坞就很少有单一的,纯粹的,纯净的类型电影了,绝大多数的类型电影,都一定是拼贴的,嫁接的,杂糅的,混搭的。

这部电影也一样,我们说他是一部变奏了的西部片,他同时也是一部历史片,一步异国情调电影,一个个人成长故事。我们会看到奥格伦拯救武士文化这样的一个故事,也是奥格伦自我治愈的过程,他在影片中完成了意义的交换与救赎。他曾是血腥屠杀印第安人的刽子手,最终以一个迎着现代文明的枪炮,迎着被屠杀被屠戮的命运,来证明一种文化的精神和文化意义的方式,完成了一种替代性的交换。

那么这个过程,它通过造型语言的延展,造型语言的变化来完成的。

实际上在村庄遭到了日本政府派遣的刺客的袭击的时候,大家注意到在视觉的构成上,他已经开始构成了双英雄,双主题,双重领袖。这还不够的话,他还用了绶剑,赐剑,还是刻了铭文的宝剑,在从叙事意义上奥格伦取代胜本之前,他已经让胜本用这个仪式给了他正式的接纳与意义。

当然我们都知道宝剑是不能刻字的哈哈,但是这不重要,这是仪式、象征、表意与写意。

总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脉络,它通过视觉语言造型语言,来结构他和胜本之间的关系,他和胜本之间的交流,相互位置的转变,胜本从一个神秘的异国人,异乡人,成为了某种特殊精神的象征。慢慢成为了奥格伦的精神导师,又慢慢变成了他精神上的兄弟。再一步是他给予了他继承人式的,象征式的命运。而后他确实接替了他的角色。

这是一个层面,然后我们再看另一个层面,这也是我产生了多少有些啼笑皆非的感觉的原因。

他在这个故事中安排了一个没有爱情的爱情故事,或者说是没有性爱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带有了,巨大的悖谬性,就是胜本的妹妹接受了杀死自己丈夫的凶手。可能日本在中国面对类似事件上有某种文化差异,但是我不认为差异程度深刻到了这种程度,就是你最终如此深切地爱上了杀死你丈夫的凶手。而他全面地接替了这个位置。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叙事线索和造型线索,确认了这个来自美国的,日本的最后的武士奥格伦的重要的方式。

当然大家看到经典的双人中景镜头,从习剑,从和孩子的友谊开始,然后到了和成年的武士团体习剑,从失败到获胜,一个文化的介入过程 。一个动作和造型的文化的介入过程。

那么到了这个画面出现的时候,一个明丽的光线和温暖出现的时候,就和绶剑一样的视觉上的命名式肯定的过程。

岔开说,这是好莱坞拍的日本故事,但整个故事都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拍摄的。因为他需要一个绝对的荒原搭设所有的场景,村庄,小溪,古老的道路,一切的一切都作为一个巨大的电影实景建构完成,才能够给我们一个刚刚步入现代文明的,前现代社群的风光和景色,同时他雇佣了不知道多少人去染制和缝制服装,听说他们还借用了黑泽明电影的制装,以便让所有的服装真实的使用武士时代的工艺去制作,以便服装赋予演员体验不一样时代的身体。

我们后面讲到简爱的时候,还会涉及到一个关于服装与表演,服装与造型,服装与演员的身体和故事的表达之间的关系、

那么更重要的是,他在家庭空间中所占的位置。大家回忆一下奥格伦第一次遭遇武士是在浓雾之中,一个牛角头盔从雾中浮现,带来一种邪恶的,异样的前现代的威胁。然后汤姆克鲁斯非常勇敢的迎击他们,然后战败被俘虏。还有一个重要的造型手段就是他如何第一次穿戴被他杀害了的这个家庭男主人的和服。到他被允许穿上日式的和服,到妻子亲自把丈夫的盔甲穿在他的身上。在这个影片中,最为美国人所想象的东方式的节制,东方式的含蓄,他没有出现激情场景,全部身体的表述就在盔甲的这一场戏当中。那么大家听到非常有意思,其实和服,日式的榻榻米上,餐桌上的位置,和服,盔甲,头盔,在这个故事中作为一个造型语言,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一个空的位置,这个位置在最后汤姆克鲁斯所扮演的这个奥格伦的身体来占据。所以这是一个在视觉层面上,成功建构的,循序渐进的,关于一个落魄美国人进入明治初年的日本历史当中,并且成了他们中间最有代表性,最后合法性的一个角色。

刚才我们讲的是叙事视点,我们从叙事角度上讨论他,在这部影片中叙事视点,同时成了影片观看结构的重要依据。奥格伦作为第一人称叙事人,绝大多数场景都以他为中心,并且由他的物理的,心理的视点位置来拍摄。

但是由于他是一个落魄美国人在明治初年的故事,所以影片中他战败被俘,然后来到了日本武士的村落,在这个村落当中,他认识,他认知,他融入,最后和他们一起开创村庄的这个过程,以汤姆克鲁斯奥格伦为中心的视点镜头,和一组又一组的,我称之为纵横交错的视觉段落组合在一起。就是在村庄这个段落中,不管是奥格伦和胜本,还是和遗孀,还是和孩子们,其他武士的关系,都是通过不同视点镜头的交错,通过不同方式的看与被看的关系来建构的。

不管是孩子们眼中可爱滑稽的奥格伦,武士眼中危险的陌生的奥格伦,和遗孀眼中厌恶的要放逐却又不能放逐的奥格伦。到最后奥格伦展现出了身体魅力,成为了这个家的男人,就是通过不同视点的切割,完成了心理层面,不同层面的角色意义转移的过程。

好莱坞电影的魅力在于他可以不断捕捉最新的艺术发现,科学发现,文化发现,把他变成新的元素,而好莱坞的乏味,其实就在于他所有的变化只服务于一个不变的故事的变动。所以一个老道的好莱坞电影观众,是不断地捕捉完备这个变奏,同时又享有这个不变的叙事模式所造成的,我称之为认同的经济学。你付出的最少,你就可以得到。

那么这部电影最大的变奏就来自于日本,来自于东方神秘主义,来自于现代与前现代的意义倒置,通常我们说要朝向现代化,我们要启蒙,但是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们是在前现代的文化当中发现了真正的尊严和力量。

所以最后对这个电影做一些概括的话就是,他作为一部西部片,揭开了西部片神话下面掩盖的历史,但是他却以一个转移了空间场域的,转移了地理地缘政治格局当中空间位置的故事,来重塑了西部片的神话。

我们说他把西部片的,征服野蛮印第安人,白人顽强地变荒原为沃土的故事还原为武装到牙齿的美国骑兵去杀戮和平印第安人的历史真实。他却用一个落魄美国人最后在日本武士精神的认同当中,加入日本武士团,并且获得了日本武士精神,实践了日本武士精神的故事,再一次完成了关于美国精神的神话,关于美国文化的神话。

 4 ) 还可以有比小雪她老公更杯具的电影角色吗???

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他就穿着非常鲜亮的盔甲,戴了个鬼面具,骑着大马冲出来,不错的亮相。可惜好景不长,脸都还木有露出了,2分钟之内被阿汤哥灭掉了……

本来嘛,在杀人如麻的好莱坞电影当中,当个没有露脸没有台词的炮灰那是一点也不丢脸的。死了就死了呗,反正死那么些人,5分钟之后就没人记得你了。

问题在,导游非让他的老婆孩子大舅子都活蹦乱跳地继续表演到最后,不断提醒观众这个红盔武士有多么地杯具。

首先,大舅子收留了杀他妹夫的阿汤哥,呃,算了,大舅子嘛跟妹夫也没多亲,何况还有政治原因。然后,老婆跟杀夫仇人阿汤哥搞上了。这也罢了。反正老公死都死了,搞别的男人那也是正经事。最后,居然连儿子都投靠了阿汤哥,嗷呜,我鲜血狂喷倒地不起了~杯具啊杯具~~~还可以更杯具一点吗?

本剧唯一亮点还是渡边谦演的胜元老大(我们就不要计较为啥保守派的武士英语讲那么流利了)。冲着这个角色才给了4星。

 5 ) We can not forget who we are or where we come from!

  天皇在最后被武士刀所动容,说出了电影所要表达的最有分量的话:we can not forget who we are or where we come from!

  电影故事的主要矛盾,以最尖锐的方式--战争展现出来,就是新旧势力的冲突。旧势力,是“顽固不化”的,是“冥顽不灵”的,但是,却是魅力四射的。当工业革命带着政治进步机械的无情的碾压着武士道的时候,当洋枪大炮带着分皇权订法律驱逐武士道的时候,一个彻头彻尾的“新”人,来自美国的上尉,却被“苟延残喘”的武士道所吸引。武士道,那是土著的信仰,就像印第安人要割下敌人的头皮--Algren深深忏悔敬仰的印第安文化。这也提醒着我们,这是部彻头彻尾的美国片儿...

   在改革中,除旧是无法避免的,这是进步所必须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强国之路,但是就像影片中所表现的一样,武士道并没有被完全抛弃,并没有被埋没。反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武士道精神被发扬光大了,众所周之,那是军国主义,纳粹。

   在而后的战争里,不管日本是侵略还是反侵略,都体现着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奋力搏杀,效忠天皇,遵守纪律,甚至战败剖腹的也不在少数。不管正义还是非正义,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骨子有种坚韧不拔,那就是武士道。民族精神支撑着大和,在战后迅速繁荣,走上发达。经济的腾飞自然与他们执着,严谨,遵守,坚韧是分不开的。

  影片借主要矛盾,借新旧冲突,要探讨的是传统文化的,说土著文化也好,的继承问题。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传统文化传统信仰是不能丢的,民族魂都丢了,那还混什么啊?同样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日本腾飞了,美国人有在欧洲的根,这基督那天主。我们呢?

   封建制度在清朝迎来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熙知道学习、宣扬汉文化,学儒立国。千百年来,儒家学说支撑着中华民族的魂魄。可在封建之后,中国迎来了特殊的状况,内外忧困,封建的戊戌变法救不了中国,压着三座大山的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历史选择了共产主义。就像电影中说的“国家和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宿命”,共产主义和儒家所宣扬的大同是多么的相似!似乎千百年来的传统应该继续...但是...学过近代史的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共产主义的“焚书坑儒”。常年的黑暗,让历史的英雄们习惯于斗争,甚至在和平时代也要在枕边掀起斗争才好。斗争之后,百废待兴...一个伟人划了几个圈圈儿,定了一个中心,带着中华民族开始了经济建设的和平时代。

   似乎所有人都忽略一样旧的东西,在各种各样的斗争它被磨灭了,被消损了,只能苟延残喘于学者的研究里,残喘于应试用的课本里...那就是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或者道家法家佛家,任何曾经支撑着华夏民族昌盛了千年的精神力量。

   影片里武士刀传承了武士道,我们的论语呢?那是用来考试填空的!儒学在韩国昌盛发展的时候,新加坡以儒以法立国的时候,孔子学院在海外声名鹊起的时候,我们的国人在疯狂的经济建设,在疯狂的追求GDP,在疯狂的为了考试为了出国学习英语...

  现象摆完了,一个影评所能做到的,也就改结束的,让我们用风靡在中国的语言结尾吧:

  We can not forget who we are or where we come from!

 

 6 ) 随便扯扯

1.关键词,1876年的小巨河战役,这一战211名美军被几千名印第安人围歼(见小说晨星之子),团长卡斯特是南北战争中的英雄,有人说卡斯特如果不死很有可能如同格兰特那样,成为美国总统。影片一开始就借克鲁斯之口提到这场美国人心目中的惨败。顺理成章的把主题导向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冲突。2.对最后一战的吐槽。我勒个去,日军的装备也太强了,几十门加特林机关枪,十多门火炮,统一的雷明顿后膛枪,配上刺刀,比甲午战争时日军的装备的还强,不对,这装备在北洋时代都算强军了。再说骑兵,坂上之云里的主角何必这麽辛苦跑法国学骑兵,跟武士们学就成了啊。克鲁斯的那个同事简直就是刻意被安排的领盒饭,数百人的步兵既不修工事防御也不结成密集阵形以刺刀阵对抗骑兵。这美国教官也太水了,还不如几百年前的织田信长。太平天国时的洋枪队头子华尔也被打死。可见十九世纪的美国教官普遍水平不高。

 短评

和血钻和燃情岁月相比,自然是不及了。拉得太开,力道便不够足,斧凿痕迹便重了。可那些日本男人凶狠而清澈锋利又有孩子气的眉眼啊。其他亚洲人,似不曾见。莫不就是武士道么。

5分钟前
  • 鸳鸯
  • 推荐

1,最后一战,装备差距太悬殊,在DOOM和BH的带领下,天灾放弃死守,冲下高地求战,最终人头送尽。但受到感动的对手已然在心中敲出GG。2,众多大场面小细节的粗糙处理让人不禁怀疑导演是否用心。3,太长。4,喜欢汤姆克鲁斯的自会去看,不喜欢的看了也会有所得。5,不值得推荐的好片。

6分钟前
  • Trouble
  • 很差

很好看,节奏也不错,最后有点画蛇添足,让武士们一战而亡会更好。BTW,看看这片子就知道真田广之让我们的陈凯歌大导演糟蹋成什么样儿了。

9分钟前
  • 八月槎
  • 推荐

把武士道文化正面的因素诠释得很好,老外穿和服果然怪怪的,汤姆克鲁斯把胡子刮了更好看。最后看哭了,镜头拍的真心美。

12分钟前
  • megumi
  • 力荐

和谐的美日合作斯巴达,结尾也太恶了吧唧。男性和女性(包括天皇大人),正派和反派界限太明显,这样不好~

15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还行

是真正的大片,其中的战争场面让人热血沸腾,尤其是其中的配乐,有东方的苍凉悠远,我估计是日方做的,他们的音乐让人很是待见。这部电影虽然是描写日本社会变更时期最后的武士,但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拍摄,让人觉得大美帝国主义真是战无不克,连武士首领胜元都一直询问上尉如何作战,orz~不过武士很感人

17分钟前
  • 爱智慧
  • 力荐

叙事风格非常好莱坞,但却又试图诠释十分日本风格的主题。想要扯开一个宏大叙事的架构,但却流于表面缺乏力道。日本人对西乡隆盛和萨摩藩的特殊感情其实是基于一种比影片主题更微妙的原因。这其中确有对现代化的向往和对传统精神的怀念,但更多的个体的感情共鸣

19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中国正是缺少胜元这样肯为传统去牺牲的人,才会在现在失去自我,中国人现在缺少的就是传统,我们革命革的太彻底,以至于在今天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

23分钟前
  • satanlz168
  • 推荐

本以为阅尽大场面,没想到错过了阿汤哥的武士。Hans Zimmer配乐一贯的磅礴大气煽情无比,由静转动的流畅动作剪辑令人肾上腺素飙升。题材结合明治时期东西合璧的冲突,臆造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最后的武士,可是让西方人大爽了一把。个人认为Edward Zwick是除诺兰外能“完美结合艺术与商业”的第二人,而他们共同的一点都是拥有Hans Zimmer~P.S. 给真田广之安排的打戏骚到飞起,简直就是哈撒给、哈撒给、哈撒给......

25分钟前
  • 岛马
  • 力荐

汤姆克鲁斯太man了……不是那种装出来的man,而是骨子里透出来的那种man。最后的那场大战让我想起了义和团……原来哪里都有一些人,恪守着传统的道义,守护着内心的理想,可惜时代已经将他们抛弃,所以他们注定要成为悲剧英雄……什么时候中国也能有自己的战争史诗呢?别跟我说集结号……

28分钟前
  • 噩梦枕头
  • 力荐

音乐赞,演员赞,真实自然的震撼,捍卫本有的文化...日本果然是一个灵性的土地

33分钟前
  • 澈黑
  • 推荐

重温:难得细腻的美国片子 但是咋也脱不去整个民族崇洋媚外的劲儿 刺激了我重新研究下日本文化

37分钟前
  • 天蓝海蓝
  • 力荐

一个时代的完结……

42分钟前
  • 曾经
  • 推荐

A man does what he can until his destiny is revealed to him.Remember who we are or where we come from....

43分钟前
  • 楼楼兰兰
  • 力荐

(9/10)武士道其实就跟中国的侠义、西方的骑士精神一样,永远是让人向往学习、但最终无法全面普及的精神,因为政治家不需要理想主义者。片尾明治天皇被阿汤哥所感动接过了胜元的武士刀,这只是艺术创作,作为一个大政治家,明治并没有侠者的浪漫,相反明治用军国主义偷换了武士精神。

48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武士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不过不应该用到侵略中

50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武士道的精神力量不可否认,不过被运用到侵略战争,走向凄惨命运也是必然。

52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还行

历史的车轮呼啸而过,传统在飞扬的尘土中转瞬湮没。

53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一個國家前進的過程,不得不捨棄不合時宜或阻礙進步的事物。導演所要表達的絕對不是歌誦武士的高貴美好,而是要表現拋棄長期以來所信仰的精神是很殘忍的,當槍砲彈藥勝於古老的盔甲刀劍、當制式化的管理凌駕傳統的訓練,承認這樣的事實對於武士來說應該是整個價值觀的毀滅。

58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忍者偷袭村庄那场动作戏很不错,手里剑、锁链各种武器都有露脸,武士刀对砍的非常过瘾。片子里各种日式美景也很到位。往深里说的话,美国人试图以一部电影来解释武士道精神有点扯淡,对他们来讲去日本过点平淡日子追求一下心的平静,与去印度、中国、泰国以及东南亚各发展中国家,根本没啥区别。

59分钟前
  • 小姓何送货的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