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共和国

喜剧片其它2003

主演:Georges Corraface,Ieroklis Michaelidis,Renia Louizidou

导演:Tassos Boulmetis

播放地址

 剧照

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1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2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3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4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5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6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13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14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15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16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17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18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19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6:45

详细剧情

  7岁的凡尼斯(乔治斯·科拉菲斯 Georges Corraface 饰)与家人生活在伊斯坦布尔,他的祖父拥有一家香料店,在那里,凡尼斯度过了他的童年。祖父通过类比香料的特性来教授凡尼斯关于生命、宇宙和地理的各种知识,年幼的凡尼斯还爱上了与他一起玩耍的土耳其女孩,姗美。然而不久后,政治的暴乱破坏了美满的家庭,凡尼斯和父母因持有希腊国籍而被驱逐出镜,迁往雅典,身为土耳其公民的祖父则得以留下。时光飞逝,不惑之年的凡尼斯已经成为了一名天文学教授,备受尊重,但他却觉得生活中充满迷茫,似乎总是缺少那么一点香料。离开家乡的35年来,他依然渴望着回到儿时的故乡,渴望着再见到那个美好的女孩……  本片根据编剧、导演Tassos Boulmetis的真实经历改编。

 长篇影评

 1 ) 两座城的爱怨情仇

我在伊斯坦布尔的朋友Aysee,她是第一个告诉我“希腊人恨土耳其人”这件事的人。“恨”其实是一个情绪很强烈的词,倒不如说希腊人不太喜欢土耳其人比较贴切。当然,这些情绪在年轻一代身上已经不再那么明显,就比如今天你在街上遇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你问她恨不恨日本人,她可能会回答为什么要恨?国仇家怨,时过境迁,时间给了每个人都意想不到的答案。再者,任何的恨里面可能都隐含着爱,日本人称西安为“不朽之都”,NHK拍《丝绸之路》,全片浓郁的追思情绪甚至超越CCTV版本。希腊和土耳其也一样,国仇家怨四百年过后,伊斯坦布尔仍是希腊人最常去旅行的地方,有不少人带着老照片到伊城的小街小巷去,试图找到自己或自己父辈曾经住过的房子。每年夏天,希腊也针对土耳其推出独有的签证,允许他们到临近土耳其的爱琴海离岛度假,每次签证时长为一周。

1453年5月29日,在博斯普鲁斯翱翔的海鸥见证下,威尼斯守军和希腊人由于不敌土军进攻,君士坦丁堡沦陷。历经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拉丁帝国的这座伟大都城,最终落入奥斯曼帝国手中,成为突厥帝国近四百多年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个名称来自于希腊语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这个各位大概有所了解,但事实上今时今日“伊斯坦布尔”也并非土人所创,而是同样来自于希腊语στην Πόλη,意思是“进城”。这么多年,从帝国首都到当今土耳其第一大城市,她孤傲的身影一直伫立在爱琴海的一侧,而另一侧则是希腊人永恒的都城,爱琴海除伊斯坦布尔外第二大的城市,也是欧洲文明起源的地方——雅典。而土耳其人和希腊人的爱怨情仇,也同样围绕着这两座城市而展开。

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后,奥斯曼帝国也从此逐渐征服整个希腊。奥斯曼帝国末期,王朝四分五裂,1821年,希腊人发起独立战争,正式宣布希腊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奥斯曼帝国成为协约国的瓜分对象。风水轮流转,此时的希腊政府怀着建立“大希腊”的野心,开始积极参与对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发展到这里,就要不得不请出土耳其近代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土耳其当今的国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图克。如果你到过伊斯坦布尔,大概就能记得,伊斯坦布尔最大的机场Istanbul Atatürk Airport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正是他,组建国民军,自任总司,并在萨卡里亚河战役中,大败希腊国王亲自率领的近10万大军。有趣的是,阿塔图克先生,这位土耳其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事实上诞生于希腊的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这座城市在希腊北部,比雅典更靠近伊斯坦布尔。

从被奥斯曼帝国统治到独立再到反攻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和希腊人在认同和排斥中度过了漫长的四百年。近代土耳其和希腊,由于领土争端、民族纠纷、宗教信仰及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同样冲突不断。时至今日,希腊和土耳其仍旧因爱琴海诸岛的归属及塞浦路斯的问题而关系紧张。隶属于欧盟成员国的塞浦路斯,与朝鲜半岛一样被瓜分成两半,南部隶属于希腊,北部属于土耳其。土耳其至今不承认塞浦路斯政权,我的塞浦路斯朋友贝丝,之前从欧洲直飞土耳其曾经被拒绝入境,因为她“来自于一个不存在的国家”。写到这里,你大概也就不难理解两个民族由来已久的矛盾和冲突。除了这些,土耳其和希腊几十年前曾经发生的“遣返原籍”事件,也是近代矛盾争端的主要来源之一。

2003年,希腊导演Tassos Boulmetis根据自身童年经历所编导的电影《香料共和国》在希腊上映,引起极大反响,迅速成为当年也是希腊电影历史上最卖座电影。2005年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名扬海外。有趣的是,这部大部分篇章都在描写伊斯坦布尔的电影,却没有在土耳其上映。故事讲述男孩凡尼斯与家人生活在伊斯坦布尔,他的祖父拥有一家香料店,在那里,凡尼斯度过了他的童年。1960年代,凡尼斯的父亲因为持有希腊国籍,被土耳其当局遣返,凡尼斯和母亲随同父亲迁往雅典,而身为土耳其公民(希腊裔,但因为生在伊斯坦布尔所以拿土耳其护照,凡尼斯和他母亲也是土耳其护照)的祖父则选择留在伊斯坦布尔。从男孩长到少年,再到少年到中年,故乡伊斯坦布尔,记忆中的祖父和儿时的玩伴,成为丹尼斯心中挥之不去的哀伤。

这部电影很形象描述了当时希腊公民被迫离开伊斯坦布尔的情况,当时离开的人,被通知只允许携带一个行李箱,其他留在伊斯坦布尔的财产则充公归土耳其国家所有。其实当时被赶走的不只是希腊人,也还有亚美尼亚等其他非突厥民族的人。不少在希腊生活的土耳其人,也不得不返回土耳其,这个“遣返原籍”事件因为与中国几乎无关,所以也没有出现在我们世界历史的书本中。但当年的这次生离,造成了很多希腊人从此与伊斯坦布尔永隔。片中最动容的就是凡尼斯父亲说过的那段话:

“你祖父压根儿就不想离开伊斯坦布尔,我们谁都不想离开,说什么都不想。伊斯坦布尔是城上之城,它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美妙的音乐、灿烂的夕阳,还有和我们分不开的闲话家常,在我们被通知滚蛋那晚,移民官在我耳边说,只要我改信伊斯兰教,我们就能留下来,不会有人再伤害我们。你想知道这些年来我挥之不去的梦魇吗?那就是我没有当场拒绝,我迟疑了足足五秒钟,愿上帝原谅我,那是我这辈子最难熬的五秒钟,希腊还是停留在想象中比较美,想象中比搬来之后实际所见更美。愿上帝原谅我。”

我昨天问我的希腊朋友,我说伊斯坦布尔和雅典,你更希望住在哪里;他说:“伊斯坦布尔是一个适合去旅行的时候,去待一个星期可以,让我住在那里我受不了,看看那些交通,你可能塞在一条路上三个小时都动弹不了,还有那些拥挤的人群,这些我都受不了。而且在雅典生活,我觉得会比伊斯坦布尔更安全,在雅典,凌晨一两点走在街上你不会觉得有危险,但在伊斯坦布尔有些街区还是很危险的。”我跟他说我的意思是如果伊斯坦布尔和雅典都是空城,现今的这一切都不存在,你要从中选一个你觉得比较美的城市住下来,你会选哪个。他回答说:“这样的话,我会选伊斯坦布尔。”

雅典当然还是很美,让我搬来这里住上一年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四百年下来,好像过往的那些希腊人们把最好的东西都留在了伊斯坦布尔。事实上我在伊斯坦布尔最喜欢的两个地方,曾经都是希腊人的街区,一个是Cihangir,另一个是Galata,这个街区是典型的希腊人街区,就在欧洲新区İstiklal大街的两端,İstiklal大街——这条伊斯坦布尔目前最标志性的主购物大街,同样也是希腊人的杰作,希腊驻伊斯坦布尔的大使馆也就在这条主街上,常常看见就让人产生物是人非的唏嘘感来。Cihangir和Galata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变,就沿用希腊人原来的称呼:Galata在希腊语中是“卖牛奶的人“的意思,尽管现在的Galata早已经没有卖牛奶的男人;而Cihangir是伊城现在最著名的艺术家区域,也是房价最高的地方之一,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尔罕·帕慕克,其工作室就在Cihangir。

土耳其人和希腊人的爱怨情仇仍然在继续,这两个民族的兴衰史其实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伊斯坦布尔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沦陷而没落,从维京人口中的“伟大之城”变成当代土耳其第一大城市,甚至连首都也都不再是。雅典,这个亚历山大大帝王朝的首都,尽管仍旧是希腊的首都,但登上报纸头条时却总是伴随着“国家破产”、“经济崩盘”的字眼。传说,亚历山大东征前曾就东征一事征求过智者的意见,智者说“你看,云总是从西边来。”但亚历山大仍旧执意东征,脚步虽然最远抵达印度,但王朝最终却被东罗马帝国所灭。我希腊的朋友打趣说:“要是他当时不往东,往西边去,东罗马帝国甚至都不会存在。”很多我们现在看起来对世界产生巨变的事,其实最初都只是一个小小的想法而已。

我希腊的朋友,她总是觉得说美国人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他们的语言都是伪造的,来自于拉丁语和希腊语拼拼凑凑(虽然我们在谈论这个的时候说的就是英语)。她说她在学习英文的时候,常常觉得有些希腊语的词汇在英文中根本找不到对照的。“让人民变得愚蠢,政府就更好控制他们,英语诞生的时候实际上就压缩了人们的视野,很多其他语种已经到达的地方他们都没有,英语其实是很贫瘠的语言。因为这样,政府统治起人民来就更容易。可惜现在的希腊人一心都觉得这些英语文化很了不起,他们都忘了希腊语才是世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我相信这样的事情也一定同样发生在中国。”

“Freedom”这个词语诞生于希腊,来源自希腊语“ελευθερία”,意思是一个人到了一个他觉得喜欢得不得了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思想境界,就好像一个人,通过领悟到了他生命的意义”。"Ocean"这个词语也来自于希腊语“Ωκεανός”,意为“一大片蓝色”,“Ω”意为惊讶。最初创造这个词语的人,大概也是被爱琴海那一大片深蓝所惊讶和震撼。常常我站在雅典的街头,望着远处,就会觉得时间真是宏伟的东西,千百年间,她到底改变了多少人们执意认为会是永恒的事?土耳其和希腊的爱恨情仇其实在时间长河中都不过是沧海一粟,再过几百年,或是几千年前,又会有什么民族站上世界的舞台,又会有什么令人感动的生死离别会发生?等到那个时候,爱琴海两端的伊斯坦布尔和雅典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没有人知道答案。

 2 ) 这片讲的还真不是希腊人,而是夹在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Rum Polites的离散史

Rum Polites, often referred to as Constantinopolitan Greeks in English, konstantinoupolites or Polites in Greek, Istanbullu Rum in Turkish. Rum is the Turkish word for Romeos, Roman, after Eastern Roman or Byzantine. The term Polites has a further significance in indicating an attachment to an urban legacy as the word Poli means city as well as Istanbul, the City. The word Poli is also used, in capitalized version, not only as an abbreviation, but, also as a reminder of the city's position of being the biggest and most important urban center in the Greek world and beyond - a status it retrains in the biggest and most important urban center in the Greek Ecumenical Patriarchate of the Orthodox Church. --<"The Last of the Cosmopolitans?" Rum Polites of Istanbul in Athens: Exploring the Identity of the City> 最初看《香料共和国》的的感动源于对伊斯坦布尔恋恋不舍的痴迷。当伊斯兰教阿訇的吟诵声回荡在伊斯坦布尔灰色的天空,蓝色清真寺、圣索菲亚、盘旋在博斯鲁斯海峡上的海鸥一一呈现,穿过一排排房屋高塔与清真寺,那个更日常的伊斯坦布尔出现在观众眼前,面朝麦加礼拜的虔诚穆斯林、在天井中洗衣的妇人与嬉戏的孩童,还有繁忙喧闹的集市,和中间那一爿讲土耳其语的“希腊人”开的香料店……看着这50年代的伊斯坦布尔,瞬间便将我拉回到了在那儿几乎不眠的日与夜,第一次与记忆撞个正着,几乎被击中心脏——我多么想念那里啊! 所以我想,大概这部《香料共和国》不仅是关于人生流转之间系在心头的童年往事,也是关于伊斯坦布尔这不可言喻的魅力的吧。 其后在做功课的时候,无意中翻阅了一篇博士论文,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一群叫做“Rum Polites”的居住在雅典的土耳其东正教徒以及他们与伊斯坦布尔的城市认同之间的关系,而这一群人和他们的历史正与《香料共和国》对上了号。于是我才渐渐清晰,原来Fanis一家的经历并不只是属于他一人的记忆;原来无论是用土耳其人,还是用希腊人来称呼他们都是一种误读,他们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独特而或许并不受公认的称呼,代表着他们早已被封尘被否认的过去与身份;原来《香料共和国》中Fanis一家经历的颠沛流离与纠结痛苦,并不是关于夹在土耳其与希腊这两个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身份认同危机,而是关于一群被困在过往的历史中,无法被定义的古老族群身份和记忆失落的现代悲剧。于是,这个似乎弥散着淡淡的清新与忧伤的童年掌故,便一跃走进了血色惨淡的现实之中。 在这篇论文的序言部分,作者记述了他第一次接触到这群如今生活在雅典的Rum Polites的经历,而这一段旅程坚定了他将这个族群作为研究对象的信念。1998年的夏天,这个生活在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人独自来到了雅典Rum Polites的聚集区,正午闷热的街道上空无一人,他几乎不知怎样开始他的采访调查,这时几个当地的年轻人有说有笑地走到他附近,用生硬的土耳其语交谈着,作者无意听到了他们讲的几个笑话,嘴边不禁露出了一丝笑意,这几个青年留意到这个细节,立刻气势汹汹地质问他在笑什么,作者窘迫地解释道他来自伊斯坦布尔所以听得懂土耳其语。一听说他来自伊斯坦布尔,刚才还充满敌意的这些年轻人立刻友好热情地围住他,七嘴八舌地询问他住在哪个区家乡在哪里,直到确保他如同他们一样都是伊斯坦布尔土著,更是兴奋不已。在听说他此行的目的后,这些年轻人立刻主动提供了帮助,告诉他平日Rum Polites常去的酒吧,甚至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他们不断地告诉作者,所有的Rum Polites都会很乐意接受他的采访,因为他们非常希望讲述他们的故事,让别人知道他们的历史。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香料共和国》中Fanis,他的父亲还有爷爷对伊斯坦布尔的那种感情,那与我们这些与之萍水相逢的爱慕者是截然不同的。而我也或许理解了导演为何要细心地铺陈许多微小的细节,去这样拍一部或许大多人并不能完全明白其深意的电影。他正如同其他的Rum Polites一样,以电影为语言,记述他的故事,这一段Rum Polites的离散史。对观众而言,这个故事就像一道色香味兼具的佳肴令人回味无穷,而对于当事人而言,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他们隐秘的回忆与无言的辛酸。 感受到导演用意至深的,不仅仅在于外交官与他的儿子,也不仅仅在于那个阴冷的伊斯坦布尔的夜晚,影片中许多不经意的细节里头都大有文章。 比如当主人公一家搭上火车离开伊斯坦布尔的那一晚,火车鸣笛出发时站台上一闪而过的肖像,正是现代土耳其之父凯末尔,也正是他的世俗化改革开始不断影响Rum Polites原本富足平静的生活;而在Fanis父母争吵中曾提及Fanis的父亲曾与美国大使工作,那时家里还有电冰箱的日子,或许与1938年开始土耳其政府限制Rum Polites从事的职业范围,并在二战中向他们征收高额的税收有关;而片中Fanis爷爷的旧伤则是在希土战争期间留下,过去四百年与穆斯林和平共处的Rum Polites在战场上却忽然倒戈,与自己昔日邻舍兵戎相见,自此之后土耳其境内反Rum Polites的情绪时不时便会大规模爆发,而影片中一位老爷爷提及的50年代那场让他一直胆战心惊的动乱,正是历史上破坏最大的反Rum Polits暴动之一…… 国家政治与个人命运的结合在这部电影中不仅仅只是一种噱头和影射,而是实实在在干涉,这是它比《阿甘正传》这类的影片少了些诗意矫情多了份残酷的地方。而甚至无需刻意张扬的展示,时代留在Rum Polites的生活和心灵上的伤痕就如同这些稀松平常的对话一样,已经如影随形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 无论是过去的君士坦丁堡,还是如今的伊斯坦布尔,它的魅力都叫人无法抵挡。它就像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在创造发生着奇迹的一千零一夜,变幻出不同的样子,却又显得糙然而漫不经心。这里有与天地共生的海峡,有东正教与伊斯兰教最宏伟的遗迹并存,而它的现代城市就像是一部80年代的欧洲电影,它充满着不稳定性,因此给它蒙上了一些危险与神秘感,就像土耳其男子那深邃的眼睛一样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连一个匆匆过客都是如此,更何况是生长于斯,见证过查士丁尼的丰功伟绩,看着Mehmed II的铁骑踏破城门,在Galata区与五湖四海而来的移民跟商人共同经营着这座城市的拜占庭人。正如同Fanis的父母在餐桌上的争吵都会引经据典扯上拜占庭皇帝,在这一群走入20世纪的人在精神遗存上仍活在中世纪里,如果说他们的民族认同是基建于怎样的一份集体回忆的话,毋庸置疑一定是那座传奇的城市,东罗马帝国的首府,东正教世界的中心,受耶稣基督与圣玛利亚庇佑的永远不会沦陷的“城上之城”。是的,即便今日他们牵挂的是伊斯坦布尔,但在他们心中总是有一个君士坦丁堡永远鲜活。然而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这座城市的历史被另一个民族另一个帝国取代,于是当拜占庭从一个人来人往生气勃勃的都市,变成墙上的马赛克和大学中的一门古老学科之后,他们便成了没有了过去的人,谁会把自己跟一个已经灭亡500年的文明扯上关系呢?于是他们成了土耳其人,奥斯曼帝国中的居民,他们与穆斯林比邻而居,却始终保持自己的信仰与文化。 1930年代开始,他们从土耳其人变成了希腊人,因为在文化上显然他们与希腊更为亲近,但在希腊的遭遇却更为辛酸。他们因为不了解近代希腊的历史,不知道民族英雄的名字而被认为缺乏国家荣誉感和民族热情,或许是一种伤害;但对他们而言更伤人的,是当周围的希腊人带着怀疑询问他们是否受洗在家乡是否有教会,这更像是一种侮辱。难道他们不知道我们所来自的城市,那里有着全世界最宏大最雄伟的东正教堂么?难道他们不知道这座曾被成为君士坦丁堡的城市从公元330年开始便是东正教世界的中心,是普世东正教宗主教宝座所在的地方么?难道他们不知道一千多年以来我们的祖先是与拜占庭皇帝与皇后一同在圣索菲亚崇拜上帝的么?世界宝座之下的子民如今却被同宗信仰的弟兄姊妹,以宗教权威的态度来万般检验,可他们在伊斯兰的铁骑苦苦坚持信仰多年,甚至正是因此才被含泪从他们的家园放逐至此的呀!他们被迫戴上了希腊人的身份,而希腊更劫掠了本该属于他们的那份宗教情怀与自豪,拜占庭的地位在它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再次被否定,而Rum Polites的身份与记忆终被取代消散。 或许片中导演对于语言的采用编排或许正是表达了这种暗示,在60年代的伊斯坦布尔Fanis一家说的是土耳其语,数年后的希腊他们说的是希腊语,但当Fanis重返土耳其与他童年钟爱的女孩相逢之时,导演却让他们操着生分的国际通用语,英语。为什么主角不再说土耳其语了?这是否符合现实?或者这并不是导演所考虑的,对他来说语言或许象征着传统与记忆的延续正在逐渐式微,他或许已经预见到随着时光流逝,他们这一群流离失所身份模糊的离散的异乡人,也终将落地生根,他们或许终要承认他们再也回不到那块他们繁衍生息了上千年的土地,而他们梦中的那座城上之城也终将淡去,无论在回忆中她如何美丽,也终是他乡。 这是关于导演的回忆,虽然他生命的主菜发生在希腊,但他至少有过满是香料的阁楼,博斯鲁斯海峡上的红伞和为他起舞的土耳其少女,然而他的子孙,他的子孙的子孙呢?20世纪的历史对Rum Polites来说尤为残酷,他们为了自己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苦苦坚持了400多年,却最终发现自己被遗弃在了时光里,这世界在前进而他们却找不着可以寄托往事的根,没有了家乡的他们虽然以讲述与回忆的方式苦苦维系自己的记忆,但或许就如影片中Fanis再次回到已经人丁零落的圣乔治座堂,他帮助那位颤颤巍巍的老人点起一根蜡烛,正如当年他的爷爷为他所作的那样,但一阵冷风吹过,微弱的烛光便应声熄灭。也许最终有一天,Rum Polites这个名字也将走入冰冷的书本中,而那座曾活在Rum Polites心中又真又活的城上之城,就如同漫天星光一般,只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 “他压根儿不想离开伊斯坦堡,我们谁都不想离开,说什么都不想。伊斯坦堡是城上之城,它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美妙的音乐、灿烂的夕阳,还有闲话家常和希腊分不开,在我们被通知滚蛋那晚,移民官在我耳边说,只要我改信回教,我们就能留下来,不会有人再伤害我们。你想知道这些年来我挥之不去的梦魇吗?那就是我没有当场拒绝,我迟疑了足足五秒钟,愿上帝原谅我,那是我这辈子最难熬的五秒钟,想象中的希腊比较美,比搬来之后实际所见的更美。愿上帝原谅我。”——《香料共和国》

 3 ) 从香料看土耳其文化

【from维基百科】希腊历史
古时的希腊是由各城市组成的城邦治。希腊曾经被其城邦马其顿领导。在亚历山大三世的领导下,马其顿王国灭亡了波斯帝国,希腊文化随之传播到埃及、中东和中亚地区,史称希腊化时代。希腊历史中政治与军事上重要的城邦为:雅典、马其顿、斯巴达和底比斯。

虽然在军事上希腊在公元前168年被罗马共和国完全征服,希腊文化却反过来征服了罗马人的生活。作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希腊文化继续主宰着东地中海,直到帝国被分裂成两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本质上就是希腊化的。东罗马抵御了几个世纪来自东西方的攻击,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最终被沦陷,奥斯曼帝国也从此逐渐征服整个希腊。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821年,希腊人宣布独立为止。1828年希腊独立战争结束后,希腊在1833年建立了君主政权。在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初,希腊不断扩张领土,吸收奥斯曼帝国内讲希腊语的族群,直到1947年希腊的版图成了现在的样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腊曾被轴心国占领,二战后,希腊又经历了一次内战。1949年内战结束后的希腊宣布加入北约组织。1967年4月21日军人发动政变,之后又宣布废黜国王。塞浦路斯问题最终导致了军人政权在1974年的垮台,其后公投通过废除君主制,共和国成立。1977年大选结果左派势力增长但是并未使政局混乱,希腊政局自此安定。1981年希腊正式加入欧洲共同体。

 4 ) 人生与爱情

凡尼斯的人生如是说:童年就像一道开胃菜,充满了欢笑的回忆;中青年时,就像主菜,会尝到各种不同的、丰富的味道;将近老年,就变成了甜点,细细品味人生的甘醇。

年轻的凡尼斯,在舅舅妥协的婚事上,悄悄加了料,导致其不能成婚。因为他那会执着认为:结婚,在一起生活,只有跟自己喜欢以及匹配的人才行。而后来当白发已经出现在两鬓时,他微笑地看着童年恋人姗美走向离别的站台。只因他那时明白:心如在一起,天涯若比邻。

优雅与艺术,意韵深长。香料美食、漫漫人生与浩瀚宇宙,达到了一致的博大精深。

 5 ) 完美的隐喻,浓烈的乡愁

从伊斯坦布尔到雅典,30年后再从雅典返回伊斯坦布尔,这一来一去并不算太远的距离却犹如永恒.
不仅仅是爷爷店铺里香料的诱惑,也不仅仅是那份青梅竹马却了犹未了的情愫,还有父亲含泪的忏悔,身份的认同,土耳其与希腊的恩怨和一千年来纠缠不清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沉积.
从老少亲情透视人类共有的朴素情感,我看过<天堂电影院>;
从个人成长折射宗教信仰,我看过<易布拉辛先生和古兰经的花>;
从特色烹饪和调料代表独特的文化特性,我看过<饮食男女>;
从青涩的少年懵懂再到后来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那种错过的苦楚,我看过<恋恋笔记本>
而将这一切糅合得完美如伊斯坦布尔蓝色大教堂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只有这一部<情迷色香味>

这部片创造了希腊电影票房的奇迹,也是希腊历史上为数不多远销世界的电影之一.希腊文原名Politik Kuzina,英文片名 A Touch of Spice. 据说希腊文原名是个双关语,因为politik既可解释为"政治的",也可解释为"来自伊斯坦布尔的",因为希腊人把伊斯坦布尔(他们的君士坦丁堡)称作"polis",相当于英文当中的"the City", 那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

导演Tassos Boulmetis的这部精妙之作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全在于他发自内心的真挚和强烈而复杂的情感.这部电影据说就是他根据自己的经历所写就的.被迫离开那天晚上所有的泪水和着火车浓浓的蒸汽,在他的心里想必是拧成了一个永远都解不开的情结.终于在不惑之年得以抒发,除了完美的画面以及精湛的表演之外,最打动心灵的恐怕是那美妙的音乐了吧,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响起,勾出了我眼眶里打转的泪水.

总是有人叫嚣让文学艺术远离政治,可是这可能吗?既然政治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我们又是社会动物,如何能够与这种活动完全隔绝开来.在政治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就像电影里的小凡尼,所有的生活在7岁那年完全被政治打乱.可是我们还有艺术,那种最私人却又最能引起共鸣的手段来描述这一切,来发人深省,或者震撼心灵,来化解我们心中那纠缠的情结. 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反抗的手段呢?

也许,我国的张大导陈大导冯大导应该来看看这部片:没有大制作大手笔,没有打斗场面,没有忸怩作态的台词和故弄玄虚的结尾,也没有国际巨星.有的只是朴素深沉的情感和忠于内心的执着.

最喜欢的场景之一是爷爷教小凡尼天文学知识,用各种香料代表每一个天体:Pepper is hot and scorches, just like the sun. Venu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and cinnamon is bitter and sweet, just like a woman. 最后一幕,身为天文学家的凡尼回到废弃多年的香料铺,从角落里找出散落的香料,铺在桌子上,找回失落多年的感觉,然后再一口吹散,香氛缭绕如同迷幻的苍茫宇宙......还有什么比天文学更能代表古希腊文明的精髓呢?古希腊人大概是太专注于星空之美进而才对这个自然世界着迷然后才有了那些朴素深刻的哲学思考吧.

有这样一句台词:Old wounds are sneaky. 小凡尼他们这样的希腊人身上的旧伤,大概可以追溯到1453年拜占廷帝国被土耳其人征服开始吧.当征服者要把原居民从自己的故土上赶走时,那是怎样的一种背井离乡!但是,就是有如同爷爷那样的希腊人永远都坚守在自己的故土---这座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不肯离去,哪怕经历骨肉离别的煎熬,这种信仰的力量恐怕是我们所难以理解的. 但是最为可贵的是作为征服者的土耳其并非凶神恶煞,这部电影也没有沦落为一部充满血腥暴力的政治控诉.可见心灵虽无形,可力量堪比利剑,个人虽渺小,可是其真实超越了一切矫饰.

 6 ) 土耳其美食与爱情

“外公的朋友都很特别,因为都来自伊斯坦堡,历史和血缘上独树一格。最特别的是他们像磁铁,和罗盘辨认方位一样,老家朝哪里,决定他们的方向。”

土耳其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它的美食同它的文化一样味道厚重浓郁。
“朵洛西,听我说……”
“有时候反而会歪打正着,加点不一样的香料。小茴香味道强烈,能让人变得内敛;肉桂能让人两情相悦,若你想说‘我愿意’,那就加肉桂吧。”

凡提尼在外公的香料店长大,外公教会他感受香料里的哲学,也教会他生活的哲学。故事在最初就很吸引人,然后慢慢展开,把整个土耳其的传统和美食向我们和盘托出。

***

这电影又叫《香料共和国》,但可能标题里这个名字稍好一些。又一部典型被名字拖累的好电影。

这片子充满温情的家庭气息,比如凡提尼的舅舅是它的爱情启蒙老师。他是一个船长,他说:“女人如果愿意为你做菜,就表示她爱上你了,”
“我跑这一趟就遇上了一个,她叫柔柔,她做的菜是皮里亚斯最好吃的!”

“那你怎么不娶她?”

“她只会烧菜啊。”

***

凡提尼是天才的厨师,小时候就能作出最好吃的菜。但爸爸不喜欢他烧菜,因为他太小了,邻居家的女儿在九岁的时候就能烧出很好吃的菜,但现在还在精神病院里,因为教士说她太小了,能烧出这么好吃的菜一定是被鬼附身了……

在最后舅舅打算娶一个相亲认识的女人,他不断地强调说,她是个好姑娘,家世很好,是军人世家……
然后慢慢扯掉船舱里面和各式各样女人的合影。
他指着照片中的女人对凡提尼说:她叫柔柔,我跟心意相通,充满默契。我们是天生的一对……

凡提尼答应教舅舅的未婚妻做外公最爱吃的牛肉。这是土耳其人的传统,准新娘必须要作出土耳其料理,而这位准新娘只会煎鸡蛋。

但那天以全家人的呕吐收场。凡提尼对埋怨他的爸妈说:舅舅走遍了世界,怎么能跟只会煎鸡蛋的女人过一辈子?

***

凡提尼的爱情亦是如此。

儿时因为战争而分离的玩伴,一直存在他的记忆里。那个小女孩在火车站把自己的一套小厨具送给他,跟他说:“下次我去雅典,你做饭,我跳舞给你看。”

他一直留着她寄的明信片,并且也把附着香料的明信片计给她。但后来终于断了联系。

而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之后,凡提尼在外公的葬礼上才遇到她。她已经是军官的妻子,女儿像当年的她一样笑容甜美。
凡提尼试探地问到她的丈夫,她正与丈夫分居。女人现在是一个导游,于是凡提尼在广场上大声问:我现在打算在这里观光一阵子,请问私人的导游需要多少费用?

她说:我不会向你收费的,但你能为我做什么?

他笑了说:跳舞给你看?

***

故事并没有结束,我想只有认真的编剧才会做这样的事情。在最后的10分钟,故事戏剧性的又有了转折,让人怦然心动之后,思绪如潮。

我一向喜欢精致的电影,这样精致又看似平淡的讲故事,最见功力。我连续看了两遍之后,忍不住还想看第三遍。这是一部很过瘾的片子,我记得只有李安的《饮食男女》让我有过类似的兴奋。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以美食来承载文化,并且都结构精美,处处都是巧思。

片子的结尾,凡提尼回到外公的小阁楼,将角落里散落的各种香料放在一起,然后吹散化为繁星。

个人不是很喜欢,我希望故事结束在车站,凡提尼说:“不要回头,珊美”
“在月台上我们心意相通,那一幕,将永志不忘”

不过这并不影响电影给我的观感,这是一部结构精致的电影,演员全部都很讨人喜欢。非常喜欢它营造出的氛围:

“地点非常奇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灯塔旁边罗盘会失灵。周围的气氛让人专心。”

 短评

「星空中有我們看得見的東西, 但也有我們看不見的東西. 食物也一樣, 只要好吃, 看不見鹽巴又何妨? 但精華就在鹽巴里.」「美食當前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問題不在食物, 而是同桌吃飯的人.」@SHIN

5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你是什么味道的

9分钟前
  • 晚安小姐
  • 力荐

看完后我花 了一个小时跟纠纠吵 争论这个片到底好不好看

12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推荐

喜欢

13分钟前
  • 松狮牌机器猫
  • 力荐

冲着吃的去的,我太肤浅,没感觉

15分钟前
  • 阿苏
  • 还行

整個形式都像天堂電影院的翻版,但香料的特性卻發揮得不得要領,導演在童年回憶、成長歷程、離別重逢這些大方向上的把握,火候還不夠,以致淡乎寡味,前後照應沒達到預期效果。

16分钟前
  • 阿Q
  • 还行

在中文大学逸夫堂看。幽默得很恰当。结尾稍稍有些弱。

21分钟前
  • rhyme
  • 力荐

看完想立即打包飞去伊斯坦布尔

26分钟前
  • Di
  • 推荐

土耳其香料

28分钟前
  • No One
  • 推荐

超喜欢那个爸爸,还有男孩做的茄子。音乐很美。

32分钟前
  • huangmj
  • 力荐

D9 C274

35分钟前
  • 风之影
  • 推荐

很灿烂

40分钟前
  • 懒人老猫
  • 力荐

浓郁而飘散着香味的土耳其美食

45分钟前
  • 烟视媚行
  • 力荐

爱生活,爱香料。

47分钟前
  • 攸宁陶陶
  • 还行

香料,也是可以用来做画的

51分钟前
  • maya
  • 推荐

饮食也可以是一种爱国的情怀...

53分钟前
  • Vesper LEP
  • 力荐

小茴香味道强烈,能让人变得内敛,肉桂能使人两情相悦。很喜欢这部电影,像读一本书一样。看这部之前,已经好久没有一部一看名字就直觉会好看的电影了。

58分钟前
  • A-sun*
  • 推荐

战争没有带走他们的生命,却带走了他所有的爱

60分钟前
  • 太阳的倒影
  • 推荐

之前营造的很棒,结局应该还能更好。

1小时前
  • whyseeimage
  • 推荐

关于美食、香料、故乡和爱情的故事。电影篇张感好,故事娓娓道来,看完会向往土耳其这个神秘的国度。

1小时前
  • 心有猛虎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