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字体

记录片英国2007

主演:Michael Bierut,Neville Brody,Dimitri Bruni,David Carson,Matthew Carter

导演:加利·哈斯特维特

播放地址

 剧照

传奇字体 剧照 NO.1传奇字体 剧照 NO.2传奇字体 剧照 NO.3传奇字体 剧照 NO.4传奇字体 剧照 NO.5传奇字体 剧照 NO.6传奇字体 剧照 NO.13传奇字体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8-31 16:48

详细剧情

  由独立制片人导演Gary Hustwit执导拍摄的纪录片《传奇字体》,讲述了Helvetica字体从起源诞生到它的特性和影响力,影片访谈了不同时期的老中青三代设计师,畅谈这款简洁、直接、醒目的传奇字体背后的故事。  1957年,新字体Helvetica由麦克斯·米耶丁格和爱德华德·霍夫曼在瑞士Münchenstein的哈斯铸造所作为排版铅字制作。新的工业化时代正在来临,这种容易辨识和阅读的字体形式更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很快风靡世界。2007年,Helvetica字体诞生满五十周年。Helvetica字体已然存在于我们随处可见的任何一处角落,几乎成为了工业文明和机械化的象征。

 长篇影评

 1 ) 一部保留了部分杂音的献礼片




前段时间看完了纪录片Helvetica。

作为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字体对于大众甚至一部分设计从业人员来讲,还是一个琐碎、遥远、不值得过多关注的尴尬角色。正如Matthew Carter在影片中感叹“如果你说到字体设计师,他们通常一脸茫然。偶尔真有人听说过这个词,但他们也以为这些人都死掉了。”

而Helvetica在她的50岁时,能有人为之拍一部电影,拍完了巡演还有人看,看完了DVD还有人买,买完了被传到Google Video上还能排上Top榜,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这部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像是大明星Helvetica于某个表彰大会上放给客人看的“献礼片”——非常精良和专业:优美、轻松、有点振奋人心的配乐;明媚、幽默、出其不意的字体画面(出自电影Borat的摄影师);涵盖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瑞士,法国和比利时,老中青三代设计师以及创始人 Eduward Hoffmannh后人的扎实采访。如果你是Helvetica的忠实Fans,片中对变着法子的夸赞将让你觉得无比悦耳“信息应该由文字内容表达,而不是字体。这是我们十分喜爱Helvetica的原因” “我很庆幸没有人让我去改进Helvetica,因为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但在我看来,操着德国口音、语速奇快的Erik Spiekermann的话虽然率直的有些不留情面,却更引人深思。当问到为何五十年后Helvetica依然如此流行,他叹了口气反问“为什么坏品味无处不在?”

Helvetica和它的模仿者Arial的流行,其实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它就像是默认的选项一样被拿来就用。这种不经思考,与其说是热爱,倒不如说是对“字体”投的弃权票。人们认为Helvetica的优点是透明、中立、没有感情,选择了省事而且不会犯错。而这种不作为式的“正确”仅仅建立在“字体本身并不表达信息”的基础上。可字体真的不能够恰当地表达内容吗?还是因为字体的设计和选择,比颜色、间距、位置更复杂和难以掌握?


作品不拘一格的David Carson认为“不要把“可读”和“传达”弄混了。一件东西可读并不意味着传达了信息,更重要的,并不意味着正确传达了信息。反过来讲,有些刚开始难以阅读的东西,也许表达了完全不同的信息并且值得读者花更多时间去参与。” 在数字世界里,手迹这个概念已经逐渐消失。人们很难再通过字迹来体现感情和人格。而对于最注重个性、厌恶雷同的设计师而言,这时如果连认真选择合适字体的机会也不珍惜,那无疑是非常遗憾的。


Stefan Sagmeister(他那些在自己身上乱写乱画的作品被国内的BBS转的到处都是)对所谓Helvetica代表着的现代设计做了一个形象的概括 “我对通常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是失望透顶的。他们太无聊啦!我们拿到一份手册,它们都有着大量的留白,上面写着几行用Helvetica一类字体的小字、下面来个抽象的小LOGO、再配一副商务人士走路的图片……这些狗屁无聊透顶。”

很庆幸导演将这些反调都保留了下来,可这部献礼片的主调依然是粉饰地对Helvetica进行歌颂:对于非称线字体现代、理性、简介的吹捧,却绝口不提衬线字体其实更适合阅读;偷换概念地将非衬线字体等同于 Helvetica,一笔带过甚至忽略其他非衬线字体诸如Akzidenz-Grotesk, DIN, Univers; 将在商标、公用设施、街边小店上的流行拔高为设计上的成功。而Helvetica一书的作者Lars Muller夸张地在大街小巷不断指认Helvetica的一段,则使这种吹捧达到了令人难为情的高度。

总的来说,这依然是一部让人看着很舒服的电影:有着精良的制作,众多顶级设计师的现身说法。况且Helvetica本身也是一个精良的字体,只是因为用得过多才成了问题。
http://liupeiyu.blogbus.com/logs/14936478.html

 2 ) 万金油

影片里面老一辈的设计师都很坚定的推崇Helvetica,像Wim Crouwel说的,他就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现代主义就是他的生命。同样,年轻设计师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喜好也是有影响的,所以环绕Helvetica这种字体上关于迷人或丑陋的问题,其实大多数就是前浪和后浪的问题。现代主义有过推翻其他设计流派的壮举,后现代主义也吵吵嚷嚷的繁荣过一阵子,但后来还是回归理智,进化成更加成熟的设计风格。

我是现代主义的爱好者,但是不得不说,有时候去看现代主义的设计会觉得沉闷,因为在今天的视觉环境里,层出不穷的风格实在是太丰富了,有时候评论家甚至还来不及给一种新风格命名,它就被更新的掩盖掉了。

对于国外的视觉环境,要去学习和欣赏,但我们急切要做的,是如何改善我们自己的视觉环境。一走出外面,“坏品味无处不在”,一走进书店,“坏品味无处不在”,一抬头,“坏品味无处不在”,一低头,“坏品味无处不在”……

英文字体在我们的视觉环境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主要的视觉元素,难道我们所有的设计都为“精英”而做?字体设计师们是不是应该向日本人学习,做出更加漂亮与功能性更强、更具生命力的中文字体?如果说Helvetica在国外的视觉环境里已经泛滥,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去调研一下黑体、宋体、楷体的使用率?更何况,Helvetica作为一种有着无懈可击的细节和超强功能性的字体,虽然说使用泛滥,但整洁、冷静、大方、严肃的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统一了混乱的视觉环境。

方正已经设计了很多漂亮又实用的字体,但从应用上来说,还是设计师才会去考虑和挑选它们。你可以去观察一下,不论是公司PPT、公司简报、大学生简历、街头巷角贴着招聘启事、路标指示牌等等,字体的使用真是惨不忍睹。

这让我思考:设计师是为少数人服务或是为大众服务的?要如何做,才能推动整个视觉环境走向整洁,而信息的传达更加清晰和准确。

我想,我们急需像Helvetica这样像“万金油”的中文字体。

 3 ) 设计师的使命就是与周遭的丑陋作斗争

Helvetica,拉丁文的意思是“瑞士的”,代表了二十世纪50年代的瑞士排版风格,被认为是字体领域的现代主义设计典范。

纪录片开头呈现了一些钢板雕刻的字,老人细致地操作着排版、上墨到印刷一道道工序,最后在卡片上印出‘Helvetica’ 整洁的字形,也许这种传统的转印工艺逐渐被现代数字打印技术所取代,但它所透露的工艺气息仍深深吸引了我。

我们无时无刻在接触着各种文字,字体是文字的直接表现方式,它的魅力在于通过细节呈现某种视觉基因,形成特定的识别气质,并且以一系列的规范形成稳定的模式。

老一代设计师崇尚简洁、实用、中立,他们经常使用的字体稳定不超过几种,喜欢用网格来框定,他们认为伟大的字体本身只是一个透明的容器,它的整体观感只为传递文字本身的信息,而不会让读者去关注字体本身,所以他们极力推崇Helvetica,甚至认为它已然是无称线字体的终极形式了。
追求个性和独立的设计师则排斥Helvetica,它为政府机构和各大型企业所广泛使用,他们厌恶这种字体所掩盖的死板和虚伪。从这个角度讲,字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美的表现,不应该千篇一律,甚至我们不应该使用转印字体,而要在每个具体的设计中自己亲力为之。

Helvetica的流行很大程度也因为计算机的普及,先是成为Mac的默认字体,到后来微软PC上的模仿者Arial(Monotype公司1982年出品),也派生了GNU/Linux系统早期的预装字体Nimbus Sans。在网络世界是它浏览器的默认字体之一,在现实世界中它普遍成为商业广告和公告标识所选用的字体,深入到每一个角落。在记录片中你会在各个画面中应接不暇发现Helvetica的无处不在。

from wikipedia:
“Helvetica被广泛用于全世界使用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的国家。同样的风格也被移植到希腊字母、希伯来字母和汉字。加拿大政府的联邦认证制度(corporate identity program)也使用了这个字体及其各種版本。Helvetica被大量使用在标志、电视、新闻标题以及无数的商标。 如3M、愛克發、BASF、美国航空、American Apparel、BMW、Crate & Barrel、Epson、德国汉莎航空公司、Fendi、J. C. Penney、Jeep、川崎重工業、Knoll、英特尔、無印良品、雀巢、松下、Microsoft、三菱電機、摩托羅拉、豐田、Parmalat、SAAB(Helvetica 83 粗體)、三星、渣打銀行、Staples、Target、Texaco等數百間主要企業的標誌都是使用Helvetica字體。”
“九廣東鐵(現為港鐵東鐵綫)所有車站(翻新後的大圍站及落馬洲站除外)的站牌和指示牌均使用Helvetica,但於2008年已被港鐵換掉而消失。而港鐵公司於1998年前興建之車站(油麻地站、觀塘站、荔景站和北角站將軍澳綫月台除外)均使用Helvetica。九龍站月台是最後一個使用Helvetica的車站。
香港無綫電視明珠台新聞報道字幕系統於1986年12月至1994年5月期間使用Helvetica字體。
方正黑体、方正超粗黑、方正中等线的字体英文部分使用的是Helvetica。”


我十分喜欢Helvetica的简洁气质,但不至偏执地否定其他字体。起初开始迷恋字体是因为它让我通过软件写出风格迥异的字,字体的发展其实也是普通大众个性化需求的体现,时代在变,我们的审美观也在变,当然会有更多优秀的字体会被创造出来。各种平面设计软件已先进到让人惊叹,但它们仍然不能替代艺术家、设计师的眼光和直觉,工具没有创意的调遣,它终究是没有生命的。

流行未必经典,经典必定流行。

 4 ) 关于电影字幕翻译的记忆

我只参与翻译过一部电影的字幕翻译,那部电影叫做《Helvetica(2007)/海维提卡/字体传奇》。

2007年底,在拿到片源和英文字幕后,由杜钦发起组织,我(谭宏涛)、厉致谦(colourphilosoph)、江疆(jjgod)、杜钦(cognito)、朱亚力(Alex) 五个人分工翻译,杜钦负责统稿,江疆还用软件做了版本管理,后期的校译和润色工作主要由我来完成,记忆中总体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在此之前我只翻译过英文的字体/设计类的文章、教程、维基百科等等,这次字幕翻译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深刻的体验。

说一下我对字幕翻译的心得以及我对优秀字幕翻译的理解。

一、信达雅首先当然是“信”,准确。对于普通影片来说,字幕翻译的“信”在于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但这是一部设计行业的专业纪录片,所以包含大量的字体排印术语和平面设计史的内容。首先必须彻底的理解原文的内容,把涉及到的术语、概念正确地翻译出来,已经有通用术语的用通用术语,还没有统一的翻译名称的,要仔细斟酌确定,尽量的简洁准确。

二、第二是“达”,流畅。不但是行文的流畅,还包括理解的流畅。电影字幕和普通文章的翻译不同,字幕的出现时间很短,更重要的是电影画面才是主角,观看者往往是首先看清画面之后,才用余光扫视一下字幕,因此字幕的翻译尽量要用通俗直白的文字和词汇,尽量用短句而不是长句,尽量用普通句式而不是倒装句之类的复杂句式,让观看者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就能够看清并且理解。

“达”的秘密就在于在翻译的后期,要完全抛开原文,完全用中文观众的角度来阅读字幕。如果有严重不符合中文语言和思维习惯的地方,那就是有问题的地方。

三、第三是“雅”。这一点电影字幕和普通文章的翻译有极大的不同。普通文章的翻译是书面语,追求文艺、古雅、华丽的风格,但电影对白大多是口语,电影字幕的“雅”追求的是“神同步”,也就是对风格和节奏真实的还原。

这些真实还原包括:

1、说话人的语言风格。有些设计师特别是设计评论家的说话非常有水准,逻辑严密,字字珠玑,大量的术语、长句和复杂句式,记录下来直接就能够当文章来发表;有些设计师的语言就非常的简朴真诚,都是用最简单直白的词汇;还有些设计师说话比较粗俗,话语之中常带有一些脏字。

翻译的时候,首先要把这些角色的不同语言特色准确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要做一个均衡,要把那些过于复杂的长句进行拆分和简化,方便理解;然后这毕竟是一部专业领域的纪录片,(一些设计院校的设计专业老师直接在字体设计课堂上播放这部纪录片),因此那些过于粗鄙的词汇要尽量文雅的表达出来。

2、说话人的情感和语气。说话人的真诚、喜爱、愤怒、疑惑等等情感,要准确表达出来。

3、说话人的节奏。简单说就是让中文和英文的说话时间长度和停顿尽量匹配:英文是长句,中文也应该是长句;英文停顿的地方,中文也应该停顿;(针对短句)英文是3个音节,3秒钟,中文也应该是三个字,3秒钟。

节奏调整的终极境界是“神同步”,也就是可以直接脑补用字幕进行中文配音而丝毫没有违和感。在字幕调整的后期,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用来调字幕的语言风格和节奏,每个片段反复的播放十多遍,就是为了调这个同步和节奏,对口型。

所以这个字幕的翻译用了超过两个月的时间,说到这一点可能要被字幕组同学们取笑了,但我觉得一个好的翻译是一个无限逼近的过程,虽然永远不可能做到完美,但总是可以做的更好一点。

后来我们虽然又合作翻译了同一导演的工业设计纪录片《造物》 Objectified (2009),但后期的润色工作不是我负责,没有这个风格和节奏的同步环节,因此虽然大家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但我感觉总体质量并不及第一部影片,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总是缺乏一种代入感,这是让我感到深深遗憾的地方。

 5 ) 由人们对Helvetica字体的态度想到的

电影中很自然的分为3派:
第一派是Helvetica的忠实拥护者,有大多是些老年设计师,他们正当年的时代还是活字筑排的年代。他们坚持Helvetica是最好的,其他很多字体都很烦人。他们认为最好的字体是让人不会特别注意到字体而直接看到其内容。
第二派则是以大卫卡森为代表的设计师,他们认为Helvetica是无个性的字体,不能通过字体属性来获得对文字含义的认知。他们认为Helvetica太无聊了,有个性的字体才是王道。
第三派则是新一代的设计师,他们觉得有限制是好事,不需要太多的困惑于如何选择,他们更注重效果。

实际上,这不正是从包豪斯的现代主义开始到现在整个设计发展史么?

包豪斯现代主义的那代设计师,是一批强调规范、简洁、没有过多的话语的设计师。而后来人们看遍了这些没有情绪的冷冰冰的设计后,厌烦了,于是出现类似于大卫卡森这样个人主义极强的设计师,于是时代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个人主义风行,大家都疯了,过分的强调个人意志,过分的张扬个性,导致大家都很头疼,人们于是又开始反思,这便是第三派所代表的言论。他们觉得不管代表普遍原则的东西还是个人意志的东西,都无所谓,相对来说普遍原则的东西更能直接起效果,不需要过多的选择。

我们大致可以将Helvetica和其他个人意志较强的字体比较一下,得出如下结论,Helvetica实际上是一种带有普适性、通用性、国家意志(政府机关用之,让人产生信任感)、高效性(大企业用之,让人产生高效感)、社会意志等属性的字体。适合用于给人效率、信任、强势、规范等效果的地方,带有更多的包容性,因为形式太为人所常见,也最符合人们都习惯的审美感受以至于容易让人们不去过份关注字体而沉入到文字所表达的内容里。

而其他个性字体,则更多的是体现个人意志、叛逆、独树一帜、不拘教条的属性。适用于激起人们注意、标示自我属性、突出个人想法等场合。

实际上不管是哪种字体都有适合使用的地方,不管Helvetica还是其他字体都不能说在所有地方能代替对方,字体本身也没有对错的问题,“真正的对错”是字体是否与使用的地方相匹配。或者说,字体本身没有好坏,好坏在于你怎么用。

最后感谢snl、Alex、colourphilosophy、jjgod和cognito为这部伟大的电影(引起更多的人对字体的注意和思考,让人可以反思字体设计和整个设计史)所作的中文版字幕。

 6 ) Helvetica:一个字体的是是非非


如果不是专业从事平面设计,恐怕知道Helvetica的人实在寥寥无几。这件事情很有思考的价值:几乎每天,我们从睁眼开始就要面对的Helvetica,却很少有人真正认识它,了解它。
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字体之一,Helvetica刚刚迎来50华诞。为了向这项改变了平面设计半个世纪面貌的创造致敬,英国导演Gary Hustwit特地拍摄了一部名为《Helvetica》的记录片,将这款字体的前生今世、辉煌寂寥都浓缩在短短80分钟里。影片结束的时候,当观者再抬眼四处张望时,会发现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一个没有Helvetica驻足的角落了。

这种全世界使用率最高的无衬线字体,是瑞士的Haas Foundry公司在50年代推出的代表作之一。当时 “国际字体风格”(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也称为“瑞士风格”)十分受欢迎,其中的佼佼者是Josef Muller-Brockmann 在1896年推出的Akzidenz Grotesk——一款已经有半个世纪历史的无衬线字体。为了和Akzidenz Grotesk 在竞争市场份额,Haas Foundry希望能设计一套新的无衬线字体。于是Helvetica应运而生。它是由设计师马克斯•米耶丁格(Max Miedinger)和爱德华德•霍夫曼(Eduard Hoffmann)于1957年设计的。当时米耶丁格和爱德华德在瑞士哈斯铸造所(Haas’sche Schriftgießerei)将其作为排版铅字。这种字体最初的名称是“Neue Haas Grotesk”,意为“哈斯的新无衬线铅字”,后来被哈斯的德国母公司斯滕佩尔(Stempel)在1960年改为 Helvetica(为“瑞士”的拉丁文),使其更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
因为Helvetica字体的设计简洁中性,几乎不流露任何多余信息和情感,它在60、70年代风靡一时,被广泛用于全世界使用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的国家。当然,同样的风格后来也被移植到希腊字母、希伯来字母和汉字。Helvetica大量出现在标志、电视、新闻标题以及无数的商标中, 如3M、美国航空、American Apparel、BMW、Crate & Barrel、德国汉莎航空公司、Fendi、Knoll、英特尔、无印良品、雀巢、松下、Parmalat、SAAB、三星、Staples、Target、Texaco等,数百间企业的标志都在使用Helvetica字体。
同时,Helvetica字体清晰规整、易于阅读的设计,让它成为很多政府部门和公共设施的标准字体,因此拥有了更高的辨识度。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设计师Massimo Vignelli 为纽约城地铁设计了标识系统和地图后,Helvetica就几乎垄断了政府部门的所有Logo(以至于有人认为使用Helvetica的人都支持越战,在设计界甚至遭到过抵制)。加拿大政府的联邦认证制度(corporate identity program)使用了这个字体及其各种版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其列入最早的馆藏字体。Helvetica还是苹果操作系统的默认字体,微软常用的Arial字体也来自于它,这也为其在平面设计中赢得了不少出镜率。
正是因为坐拥此等巨大的影响, 2007年Helvetica诞辰50年的时候,才有了全球范围的庆祝活动。伦敦设计博物馆举行了“50-Helvetica”展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推出了Helvetica 五十年(50 Years of Helvetica)特展,这部《Helvetica》自然也是献礼之作。
和Helvetica字体设计风格神似,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也是——简单、明了、规矩,易于阅读。全片以对Helvetica相关人员(涵盖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瑞士,法国和比利时,老中青三代字体设计师,创意人士、评论家等)的访谈串起,穿插大量由Helvetica构成的广告、招贴,再辅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毫不拖沓的剪辑,没有一般涉及专业领域纪录片的艰涩,但务必让你随时都能接收到有关Helvetica的信息。认真看完八十分钟,相信你转眼就能分辨出周围哪些字是Helvetica。

Helvetica字体在世界范围如此受欢迎,它的优势自然不用多言,倒是影片中几位设计界大腕对它的批评值得玩味。David Carson 说:"Helvetica没有表现力。无论它写的是什么,就像一个很平凡的人在那里很平淡地say Hello一样。……一件东西可读并不意味着传达了信息,更重要的,并不意味着正确传达了信息。反过来讲,有些刚开始难以阅读的东西,也许表达了完全不同的信息并且值得读者花更多时间去参与。”Stefan Sagmeister的批评则近乎指责:“我对通常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是失望透顶的。他们太无聊啦!我们拿到一份手册,它们都有着大量的留白,上面写着几行用Helvetica一类字体的小字、下面来个抽象的小LOGO、再配一副商务人士走路的图片……这些狗屁无聊透顶。”这些中生代的设计师,将对传统的反叛和颠覆视为己任,在他们看来,Helvetica毫无感情和个性,可算是最坏设计的范例。而年轻一代设计师的观点则充满着实用味道和去政治化倾向:“只要在你的传单上,用同一磅大小的Helvetica Bold,它看上去都是挺不错的。”
放下Helvetica字体设计到底是好是坏不谈,不可否认的是,它代表着战后一种全新的设计思潮,它和包豪斯建筑风格、欧普艺术等,有着浓重的血脉联系。尤其是欧普艺术,画家摒弃了传统绘画中一切的自然再现,用规则重复的几何图形来代替原本的具体形象,目的是为了达到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从而产生令人眩晕的光效应现象与视幻效果。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艺术形式深具野心。我们都知道,人对艺术品的欣赏体验与其受到的教育、人生经历等紧密相连,可欧普艺术却希望通过人类一致的感官和生理反应,达到对艺术作品的“无差别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Helvetica字体要完成的任务,不也是“无差别”的信息传递么?相比复杂的手写体,庄重的衬线字体,Helvetica均衡、简单、冷静到缺乏感情的设计,正是为了让字体不至凌驾于内容之上,使读者全情投入文本本身。这是Helvetica的长处,同样也是问题所在。过分强调设计形式为内容服务,却忘记了形式本身传递出的信息,以及它有可能带来与观众的互动。设计最终沦为简单的实用主义,这Helvetica深为反对者诟病的最大弊端。
经历了反叛年代的沉寂后,Helvetica在新世纪重新焕发了青春,究其原因,却难免有些尴尬。风靡全球的互联网浪潮,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人人都感觉自己似乎拥有无限选择权力的时候,却发现世界绝非我们想像般美好。选项固然增加了不少,但我们为决定付出的成本也成直线上升。在“速度决定一切”的前提下,简单明了,不带任何倾向性,又不会产生歧义的Helvetica,就顺利成章地成为最经济可行的预案。更可怕的是,这种操作系统的默认字体,经常会有意无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长时间的视觉轰炸后,你还能确定自己的选择中又多少是经过主体思考而来?尤其是在中国,传播业各个环节还显稚嫩的大环境中,选择“默认”,似乎永远是最安全的……
就像影片里那纷繁缭乱的蒙太奇一样,如今,周遭的Helvetica实在太多,传递的全是关于现代化的种种信息,无疑让正朝这个方向行进的人们兴奋不已,躁动难耐。但是,有时候我们必须停下脚步,仔细分辨一下,这些既强烈又隐蔽的视觉符号中,到底哪些应该欣然接受,哪些应该抛诸脑后。Helvetica50在瑞士举行的大会上,主要议题就是“Helvetica会一直流行下去吗?”。没错,按照现在的状况,Helvetica依然会流行下去,可问题是,默认代替选择,不愿加以取舍地滥用下去,Helvetica的价值,除了流行以外,还能剩下什么呢?

 短评

Helvetica 对于我来说,就是冷静、清晰、精准的代言词。能简单,绝对不要复杂。不要有任何情感,每一个细节无可挑剔。

7分钟前
  • 胡天翼
  • 力荐

用了有几年,从来没用心看过它的名字到底怎么念

8分钟前
  • 大作人家王書紀
  • 还行

在科普之后非常辩证地分析了Helvetica背后的意义,本质上非常像(Helvetica代表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碰撞。H的中立、简洁、秩序感代表着一种风格,受到一部分设计师的推崇,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另一群人认为是乏味的、缺乏个性的。潮流即是不断在变化的,经典虽是经典,只是不要盲目崇拜便好。

13分钟前
  • NovemberRain
  • 力荐

非常骄傲呀~西文字体盛大YY~

14分钟前
  • 消失
  • 还行

字体也有大学问。

16分钟前
  • Bill
  • 推荐

里面那些字体设计师一个个都是大毒舌,听他们骂人可真是丰富了表达词汇呢。

19分钟前
  • 容安
  • 力荐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20分钟前
  • Manchild
  • 力荐

70年代时,年轻一代都追捧迷幻剂一样的字体,到了80年代,他们的思想完全乱成一团,他们不知道在乎什么,但他们知道要反对什么,那就是 Helvetica。当字体排印设计终于陷入了不可挽救的混乱中,设计师们在90年代末能做的就是回归了,回归到早期的设计方式,并用一套新的理论来支持它。

24分钟前
  • mockee
  • 力荐

so cool

29分钟前
  • 白铁Jazz
  • 还行

平等理性的看待海尔外提卡 睡前我想了一下 这是哲性问题 先是人们需要一种新的事物打破现在的混沌 然后新的来了 一窝蜂的赞美和普及 然后又权威混沌垄断了 有人维护经典 有人开始质疑权威 有人认为已经到达顶端 有人固步自封 有人认为这是另一个混沌 有人还不知道这一切

32分钟前
  • Shy
  • 力荐

认识和了解这一伟大的无衬线字体。后现代主义典范,纯粹,理性,权威。中文字体感觉唯有微软雅黑有此份量但也望尘莫及。片末的主题升华很不错,从字体到设计,学问很多。

35分钟前
  • Ruler
  • 推荐

journalism课上放的。还算有趣。

39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还行

Helvetica用了这么多年的字体 哎 很好的片子 很直观的表达

42分钟前
  • Amandachun
  • 力荐

为一个字体拍一部纪录片,真是难得。每天都在用这个字体,知道它名字的又有多少。实用主义的理性和美学的结合,它真的很耐看。

46分钟前
  • 半透明
  • 推荐

很直观、丰富、中性、有教益的纪录片。Helvetia=瑞士/Helvetica=瑞士的

48分钟前
  • btr
  • 推荐

想到关山最爱的大标宋

53分钟前
  • 赵叉叉|她是最好,没有之一
  • 力荐

Helvetica,拉丁语“瑞士的”,完美的现代主义字体设计,读起来看起来都好舒服。原来身边存在那么多Helvetica设计,惊讶于设计师可以用如此充沛的词汇来描述形容一款字体。字体和空间的关系,字体本身的正负关系和结识的矩阵体系,神奇的美学。大师说,真正算得上好的字体大概有一打,他常用的只有两三

57分钟前
  • SSEN
  • 推荐

不错,远不只是关于Helvetica。OL:http://www.jlpfans.com/player/a99880d39e5daec3-1-0.html

1小时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推荐

detail matters

1小时前
  • ZEricy
  • 推荐

http://www.helveticafilm.com/ | Download Helveticafilm here: http://www.mininova.org/tor/1018081. + Chinese subtitles here: http://tinyurl.com/4xkv72 | 这篇讲Arial和Helvetica的文章很有学术味道,写作方式也很学术。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英文字体——由Arial和Helvetica 的比较引发的思考。 http://snurl.com/25f

1小时前
  • zonov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