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守自盗

记录片美国2010

主演:马特·达蒙,Gylfi Zoega,Andri Snær Magnason,Sigridur Benediktsdottir,保罗·沃尔克,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George Soros,巴尼·弗兰克,David McCormick,Scott Talbott,拉加德,Eliot Spitzer,本·伯南克,乔治·W· 布什,Timothy Geithner,艾伦·格林斯潘,巴拉克·奥巴马,Henry Waxman,安·克莉

导演:查尔斯·弗格森

 剧照

监守自盗 剧照 NO.1监守自盗 剧照 NO.2监守自盗 剧照 NO.3监守自盗 剧照 NO.4监守自盗 剧照 NO.5监守自盗 剧照 NO.6监守自盗 剧照 NO.13监守自盗 剧照 NO.14监守自盗 剧照 NO.15监守自盗 剧照 NO.16监守自盗 剧照 NO.17监守自盗 剧照 NO.18监守自盗 剧照 NO.19监守自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0:53

详细剧情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多国陷入金融危机,损失高达20万亿美元,数以百万计人加入失业大军,甚至丧失家园……本片通过详尽的资料搜集,追访全球金融业界猛人、政客、财经记者,披露金融大鳄的崛兴之路,公开业内和学界贪污腐败的政策背后的惊人真相。

 长篇影评

 1 ) 动物园守则

在动物世界里,跑不快的动物被跑的快的动物掠夺了生命;在文明社会中,强壮的人掠夺瘦弱的人生命是违法的,但巨头掠夺散户,往往是合法的。

任何文明都有代价,哪怕是遵守交通规则。你知道,人们往往以行人是否遵守交通来判断一个人的素质,我也曾经这么认为。有一天晚上,四下无人,无车,我在等一个红绿灯……在等待的途中我忽然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几乎不假思索地执行了无车经过依旧不过马路的低效率行为?

这个就是我为了文明付出的小小代价。

如果没有红绿灯,没有车行专用道,效率几乎没有损失的肯定是行人,但行人又是效率最低,带来效益最少的种群,所以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和效率,人类发明了红绿灯。当社会效益和效率提高,行人也会经常得益,为了回报自己的得益,行人也会遵守红绿灯法则。

文明社会,可以让我们不假思索地作出许多判断。我们相信陌生人替我们烧的饭,相信陌生人为我们去除病痛,甚至相信陌生人为我们保存钱款,我们通过一个个简单易懂的数字去相信我们不熟悉的物品质量……这些简单高效的判断由一个庞大复杂的文明系统组成,我们成为里面小小的螺丝钉——我们把乱穿马路视为野蛮,我们把在家里储存大量的黄金和现金视为愚昧,我们是文明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在保卫这个社会。

但如果过多的作出了不假思索的举动,就会被人利用。

二十年代,美国由于日益增长的产品产量和人民底下的消费水平造成的巨大矛盾产生了大萧条,英国人凯恩斯让美国总统罗斯福相信,只有花钱才能救美国。限定劳动时间,提高最低工资,有范围地通货膨胀,谴责过度储蓄,政府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修路修桥,童子军宣誓爱国就是让妈妈多买点东西……发展至今日,我们都开始知道提高内需的重要性,翻开任何一张报纸,打开任何一台电视,浏览任何一个网络,那些教你赚钱的方法不一定靠谱,那些教你花钱的说辞绝对蛊惑人心。

花大钱,住大房子,开大车,给子女最贵的教育,这是一种成功,这是一种光荣,这是一种爱国!我们都听过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可怜的中国老太太啊,积蓄了一辈子,才住了一天自己的房子,你看人美国老太太,多潇洒~

文明社会的人会相信,我们的体系跑在了一条安全的快车道上:工资会加,产品产量在持续上涨,告别通货紧缩……今天的五块钱,也许在明天只值一块钱,所以先把明天的一块钱花了,就是赚了今天的五块钱。那些存钱的中国老太太啊,你们就像在动物园仍然害怕被吃掉,没有安全感的小动物,可怜。

但是,我们真的能相信,这个世界已经没有掠夺了吗?的确,公平自由的贸易让人们的生活变美好,但“看不见的手”真的能管住人们冒巨大的风险来换取巨大的金钱吗?

说句实话,INSIDE JOB里那些资本运作者的智商,我捆十个一百个都不是他们的对手。他们已经聪明到跑在了法律的前头,他们不仅能忽悠你把明天的一块钱花了,还能忽悠你反复地花同一块钱,然后他们的账面上多了五块钱。最后他们先拿钱跑路了。

为什么美国老百姓这么敢超前消费,敢把钱交给陌生人投资?因为社会越文明,我们就越相信银行,投资商,信用评定机构,保险机构……我们相信我们的红绿灯不会出故障,但没有考虑到绿灯后面的路是不是还没有修好。

当然了,我们国人,目前,还没有这种危机感。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在和平的动物园中圈养太久,对于文明社会的信任体系还无法完全放心。有时候,我们会伤心地呐喊,为什么我们的商人如此黑心,我们的社会如此缺乏诚信;但有时候,保持警惕也并不是坏事,动物园里仍然会有食物链,对于那些跑过本身实力和银行利息太离谱的巨额消费及长期投资,我们仍要多一个心眼。

因为从长远看,大家都死了。这个仍然是凯恩斯说的。

 2 ) 屁股决定脑袋

片中所采访对象,均为智商极高,教育背景极好之精英。
这些人不可能不知道体系中存在的风险。
显然,保护最底层者的利益,并不是他们的6偏好。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说,我个人的观点是……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也是带有立场的。

 3 ) 这部片子告诉你真实的美国

我认为这部纪录片是对金融危机最好的解读。

导演兼制作人Charles Ferguson把事件的前前后后都交代的十分清楚。清晰的思路让观众很容易理解有关这个问题的种种:风险积累的原因和过程,全球受金融海啸打击之后的影响和反馈,在美国,学术界,商业界乃至政界,谁在从损失惨重的投资者手中捞钱,而投资者所买的正是他们的产品,谁在纵容其发生,谁在给极其危险的金融产品一个高的评价,事后又只称It's just our opinion,谁又在一直呼吁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但得不到正面的回应。片子甚至提到了,华尔街的分析员和银行家们是红灯区的主要顾客,以及,少数大佬们贪婪的无止境的赚钱时,和他们在酒吧吸某种粉末时,大脑中极度兴奋的区域是一样的。大量的采访和法庭审判录像让人不得不相信导演所讲。

去年,我读了前美财长Henry Paulson的书《On the Brink》,讲其在任期间“拯救”金融海啸的种种措施,说服国会给钱,说服本国或外国商业银行给钱或者收购,从而拯救濒临倒闭的两家房地产抵押公司,两家大投行和最大的保险公司,当时,我觉着这样真make sense,但谁知这无非是在保护食物链顶端的几只猛兽,钱是一环传给一环的,杠杆leverage ratio是一环环放大的,倒了中间的一个环节,以后自己怎么吃肉啊。

我真有点不懂了。

法庭上,拥有5架私人喷气式飞机的雷曼兄弟CEO被法官质问的哑口无言,公司内部发给sales的邮件已经铁证如山,全堂哄笑他之后,他怎么可以事后该怎么逍遥还怎么逍遥。

被纪录片记者问的哑口无言,多次赶记者走的白宫经济事务顾问,怎么还是哥伦比亚商学院院长。

在这样的一个国家,一个导演可以拍纪录片明着暗着批评历任总统和高官,最后还在“美国春晚”奥斯卡得奖,但是,什么事儿该怎么着还是怎么着,你咋地吧。

看来民主和想说啥说啥也不能代表什么,做到了也不见得好。或者说,美国还没真正做到。

临近结尾的一句话,真是点睛之笔:It's a Wall Street government!!!

片子的题目起的真好。

Inside,一切的原因和利益诉求都是由内向外的,华尔街高管和政府经济高官的人员调用都一家亲了,还说什么。

Job,这不是无意的,无法预测的,无法避免的,无法察觉的,发生之后用全力解决的危机,这是他们的工作。

 4 ) 大学作业 捋脉络


  影片先从冰岛近两年直至出现经济危机的情况分析,主要包括环境和经济。冰岛在这两个方面做了很错误的决定,最终导致惨剧的发生。环境,政府先后允许美国和其他国家在冰岛建造破坏环境的迪特和水力发电资源设备;其次,经济,本土的三家银行提供了十倍于冰岛经济总和的贷款。而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审计在这期间未发现任何的问题。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后的半年内,冰岛的失业率翻了三翻。
  交代这些情况后导演抛给我们这样一个疑问,是什么让这个原本安逸适居的国家一夜之间变成如此,影片就此分成五个部分来解释。
  Part I How to got here.
  影片直指金融市场的漏洞和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次级贷款。当投资银行利用市民的储蓄存款进行风险投资,当市场监管机构对金融衍生品缺乏必要的监管,当投资银行仅仅依靠公司层出不穷的假账来判断公司价值而进行投资时。CDO的形成除了更多揭露金融从业人员贪婪的嘴脸、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暴利外,似乎真正对经济的增长推动未见分毫。
  PART II Bubble.
  在美国梦的美好幻想中,每个人在金融这块大蛋糕中分享着经济泡沫带来的极致快感,迷失了自我。全美40%的利润来自于金融行业,每个人都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失去理智。像AIG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将35亿拿来分红而非抵御风险,这最终导致其破产清算。在这样一个人傻钱多的温床中,滋生出的是大量用于嫖娼和毒品的商业应酬费用,其占整个金融衍生品的5%,华尔街的精英在巨大的欲望和金钱驱使下,人性的阴暗面被无限放大。在整个金融危机中,起到推波助澜的无疑是评级机构,在十几亿的利益诱惑下,对一文不值的有价证券CDO给了AAA的评级。而那些投资银行像高盛,在违背为客户争取更多的利益的职业准则下,遵循的是金钱至上的游戏规则,即客户损失更多,他们就赚的更多。职业操守在被狭隘理解的金钱至上的美国梦中一文不值。
  PART III Crisis.
  整个食物链因为08年房产的赎回、CDO的崩溃而断裂,放款人无法再向投行出售他们的债务。让人讽刺的是贝尔斯登在破产前一个月仍保持者A2的评价,雷曼和AIG则分别是A2和AA。经济危机的爆发让美国的失业率高达10%。对于中国来说,重挫也是不言而喻的,制造业面临大量裁员,社会底层那些依靠劳动养活自己的人面临失业面临生活拮据的境遇。
  PART IV Responsible.
  整个危机让我们意识到替危机买单的不是那些金融大鳄,而是那些在社会底层最贫穷的人,他们承担的更多。金融界的高管们依然坐拥财富,并利用他们在政治中的影响力使自己逃脱更多的责罚和更多的税收,对他们除了社会的谴责似乎别无他法。这不仅牵扯出政治和经济的暧昧关系,同时,更多学术被指和利益相关被利益左右。
  PART V 情况有多糟?这部分电影着重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分三块。首先,本国制造业因为发展中国家更为低廉的劳动成本而逐渐衰弱,转而向高端创新科技发展。但是高端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普及的高等教育,这也是第二块讨论的问题,在学费逐年增加的美国,高等教育似乎成为奢侈品,得不到普及的高等教育如何让美国向高端科技转型成功?第三块则着重于美国不可忽视的越发严重的贫富差距,套用郎咸平教授前段时间的一个新名词就是阶级固化,中产阶级在整个社会的所占比例日趋减少,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被鼓励用越来越容易得到的贷款去满足自己的消费,而等待他们的是没有到头的还款。
  经济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反思是深远的,当社会的经济增长不是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而只单看金融界联手制造出来的一纸数字;当踏实工作的底层百姓为整个经济危机埋单而非那些金融机构赚的盆满钵满的高层;当整个社会都在消费金融行业带来的经济假象繁荣而变成为全民投机的狂热;当金融绑架政治,总统在竞选时总是拿改变它作为获取选票的手段而上台后却迫于压力无力改变之时;当监管机构审计机构被利益侵蚀迷惑,未完善的法律制度不能保障投资人合法权益;当光鲜的金融行业背后却在成为毒品和性服务的温床。这已不仅仅是美国面对的问题,这是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或衰退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正视它并解决它才不会让金融危机像是间歇性发作的心脏病影响一个国家的正常秩序!

 5 ) 通俗易懂作品的必要性

虽然赢了奥斯卡,但对《Inside Job》的批评不是没有。我看之前的豆瓣,有一篇恶评说本片不好是因为导演先入为主,一定要把银行家写的很邪恶,但实际上经济危机的起因是美国两房的政策云云。这种批评不是没有道理,《Inside Job》确实在很多方面都一笔带过、缺乏深度。同时,影片也有很多误导的地方,比如导演问Martin Feldstein你作为AIG的董事为什么不研究经理人年薪问题,这明显是属于敌意问题,对理解这次金融崩溃也没有帮助。

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纪录片这一载体本身的局限性,就会发现有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2007年的金融崩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如果要想说清楚的话可以牵扯到数十年前的陈年旧事。和在金融崩溃有关的诸多话题中,任何一个要想有深度的介绍一下写书恐怕都要数百页。比如在说道CDS的《Fool’s Gold》仅写这一个产品的历史就写了一本书,而且其中还没有包括技术性太强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两个小时的片子要想把整个事件说的滴水不漏肯定是不可能的,它能够完成的功能注定是蜻蜓点水。虽然深度不足,但蜻蜓点水也有蜻蜓点水的好处。我看Roger Ebert的影评,发现这位赢过Pulitzer的大作家居然对金融危机也不甚了解。一个高级知识分子都是如此,一个普通老百姓可想而知。大多数对于金融不是很感兴趣的人恐怕对这次的崩溃不怎么了解,虽然金融危机涉及到了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此时,有一个蜻蜓点水、但整体流畅易懂的作品出现是非常必须的。

在书籍方面,我认为一本书介绍整个危机最好的作品是《All the Devils are Here》,《Inside Job》虽然不如该书详实,但几个主要的点一个都没有错过。在现在这一阶段,能够对金融危机有全方位的了解往往比强调某一因素(比如上述强调两房的论调)更为有益。大萧条已经是80年前的事情,但究竟什么引起了大萧条大家还都不怎么了解,更不要说还未完全过去的事件。因此,不说强调某种特定的因果往往更为正确。

当然,《Inside Job》的立意并非仅仅是教育,影片深入浅出的叙述金融危机是为了批评政府、金融、学术等方面的“罪魁祸首”。我觉得有这种主观性没什么不好,中立是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任何创作本身就在表达创作者自己的某种意念或想法。而且,这本是一家之言,创作者自然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他的看法不一定是全面或正确的。只要不是自称中立误导观众,那么影片怎么说都是可以的。

虽说如此,但影片请的大多数不是当事人多少有些遗憾,而影片请到的人大多是一开始即看到真相的“智者”,虽说看看这些人的真面目很有趣(Roubini和Rajan的书我计划要看),但没有反对的声音总是让人觉得有缺陷。除此之外,上述“虐待”Feldstein和攻击其他被采访者的片段也让人多少觉得影片可能不是在实事求是。

这些缺陷是存在的,偏见和不全面也是存在的,但这些问题无法掩饰《Inside Job》一片叙事清晰、事实全面的优点。作为应景之作,这部片子是很上乘的纪录片,可以推荐给所有对金融危机不甚了解的人看。

 6 ) SCI优秀论文一枚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对纪录片有点兴趣,虽然涉猎不多,但我想好的纪录片应当像一篇规整的文章一样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自然科学方面,BBC的片子就如同说明文范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社会科学的话,本片绝对可以作为议论文范文入选教材。理由如下:

首先,论点清晰,干脆直接。甫一开始就提出deregulation的祸根说,从冰岛引述开始直到最后很主流的落点到自由女神像,不偏题不跑题,中心思想贯穿始终。

其次,论据翔实,旁征博引。片中众多政经界重量级人物的第一手采访资料相当给力,再加上丰富的史料陈述和数据统计,特别是那些陈年旧月的报纸、税单全部翻出来,相当的考据范儿。

最后,论证充分,有理有据。全片以采访加旁白的基调为主,摆事实讲道理,五个部分结构缜密逻辑分明,来龙去脉分析的头头是道,配以统计图表,彰显严谨的学术范儿。

所以在奥斯卡学院派的评委眼中,本片绝对是SCI优秀论文一枚,获奖在所难免。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论文虽然严肃却不枯燥,这要归功于出色的配乐和剪辑,引片结束后的那首big time和片尾曲congratulations都很赞。另外,在波澜不惊的叙述之外片中还偶尔穿插一些良心拷问式的撩拨,以淡定的画外音应对急了眼的受访者,那些不肯接受采访的字幕打出来更是无声胜有声,一招连消带打直击要害,迅速占领道德高地,观众看得义愤填膺,达到不证自明的论证最高境界。于是我也能充分理解那位给盗版碟做翻译的老兄,一定是看得怒发冲冠,忘了仔细听采访中说的各种数据,急于向广大祖国群众揭露华尔街的贪婪无耻,不自觉下笔就如水银泻地,愤怒之情跃然纸上,对白大意离题万里。。

PS:片中那个Andrew Sheng说:“A real engineer builds bridges,a financial engineer builds dreams”,当时憋了一眼他的title是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心想我党还有这等人才,接受这样的采访还能说出这么有才的话?回头百度了下,原来是香港证监会原主席,马来西亚人。。

 短评

怪不得美国网民纳闷:中国能毙了自己的贪官和奸商,美国却花钱救了他们并让他们重整旗鼓。

7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对经济以及金融危机感兴趣的不要错过。制作十分宏大,从冰岛全国经济沦陷,引及世界级金融巨头,数据细致繁多,条理逻辑却很清晰,条分缕析,针砭时弊,把美国和世界上某些监守自盗的金融家讽刺得体无完肤。可即便如此,这正是金融家们的一贯嘴脸和惯用手段,发家致富的必经之路。马特.达蒙全程配音。

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这才叫纪录片,这其中的观点不一定都对,却代表了这个社会的反思精神和反思能力。

12分钟前
  • 庐陵
  • 力荐

hedge了个fund的!

17分钟前
  • 黄小米
  • 力荐

世界末日根本不需要自然灾害,有华尔街那群吸血鬼就足够了。“华尔街政治”这个观点真是一针见血,观海兄,你也洗洗睡吧,要么也下海好了。欧洲国家的那些政府真比美国政府有诚意多了。以及,比起金融界的那些学术枪手,影评界的枪手都弱成渣渣了。

22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力荐

思路很清晰,采访对象很牛逼,配乐做得很不错!

27分钟前
  • mOco
  • 推荐

在我看,纪录片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记录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另一种则是把现有的记录片段重新排列组合,并配合人物访谈和讲解,进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更像是一篇议论文,本片显然是后者,条理清晰、论据充分,结论有力,就赢了。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据丰富,论证紧凑,虽不够全面,但在关键问题上一矢中的,简洁明了。

3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觉得特别讽刺。纪录片里accuse的那些人,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想成为的人,想去的公司,想赚的那份钱。

41分钟前
  • Chandelier
  • 力荐

以为马特达蒙转型了。。。结果悲剧的发现丫儿只是旁白。。。被骗。。。但此片颇具教育意义,它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再一次证明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建议将此片收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以供大家引以为戒!

43分钟前
  • Ray
  • 推荐

片中有一句:美国人能不能上大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取决于他们将能不能付得起学费!!!!!!!!美国的“官官相护”其实不亚于中国,甚至奥巴马政府都默许了上届政府的作为。导演悲观的认为现有局面很难改善或者以后还会有问题,因为奥巴马政府用的依然是危机之前订立“不良”制度的那些专家。

48分钟前
  • Nobervem
  • 推荐

虽然之前也了解过金融危机,但是从这电影,我了解了什么是金融界

49分钟前
  • 建筑民工
  • 力荐

真一般~会讲英文那中国妞哪找来的~

52分钟前
  • 无字纸船
  • 还行

小布什、奥巴马、保尔森、伯南克、索罗斯……悉数登场。看完本片的第一感觉就是,马克思又要胜利了。另外,少给一星的原因是:本片少拍了五百分钟。

57分钟前
  • 一只野兽
  • 推荐

并没有大家评的那么好看。。。游戏在那里,玩或者不玩而已。。。要么远离地球文明。。。。

1小时前
  • 顽童OST
  • 还行

一个悲剧的结束就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美国金融决策层和体制依旧是换汤不换药,影片创作者思路清新,一众金融界高层学者经济学家教授作家轮番登场,让我们看到了金融海啸背后的复杂原因。影片最后那些还值得我们去奋斗的未免有点艰难,又一轮悲剧重新整装代发!★★★★★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一部预设立场的秋后算账意味的檄文。可以看作是控方陈词,因为基本上辩方没有发言的权力。投行们不是有钱吗,把请说客的钱匀一些出来,拍一部「我本善良」作为辩方陈词吧。

1小时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根本是编导的一家之言,只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把反对立场的人通通归类为傻瓜,这种纪录片究竟有什么价值?因为批判主流、批判权贵、批判政府,就是一部好作品?什么时候价值观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了?

1小时前
  • 十八号木木夕
  • 较差

这是一个thriller,拥有史上最泯灭人性的villains,并且他们无一受到些许惩罚。看好后心中充满百倍于[buried]的愤怒恐惧和绝望,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如此有力得证明了"金钱太强大人性本恶而世界是没有希望的"凄惨事实。你无法想像我有多希望这片子是纯属虚构。

1小时前
  • bayer04
  • 力荐

什麽恐怖片驚悚片,都不如這個最真實的世界嚇人。哪裡都一樣,權利掌握在最少數的人手裡。影院裡一直有人鼓掌叫好的片子已經不多了,感謝lincoln plaza一直在公映這部片...一定要跟著字幕再看一次 有些沒有聽懂 暫且四星。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