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壁

剧情片德国2008

主演:本诺·菲尔曼,弗洛里安·卢卡斯,约翰娜·沃卡莱克,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导演:菲利普·施特尔茨尔

 剧照

北壁 剧照 NO.1北壁 剧照 NO.2北壁 剧照 NO.3北壁 剧照 NO.4北壁 剧照 NO.5北壁 剧照 NO.6北壁 剧照 NO.13北壁 剧照 NO.14北壁 剧照 NO.15北壁 剧照 NO.16北壁 剧照 NO.17北壁 剧照 NO.18北壁 剧照 NO.19北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8

详细剧情

1936年纳粹者发起全国青少年挑战阿尔卑斯山背面的活动,很多人都认为那是死亡之墙,但还是有2位德国青少年挑战,而最终失败的故事。 人们在雪山中发现了他们的尸体 其中一人手紧握攥着一个小页血书,上书“给我一套装备。我能爬到中国……”

 长篇影评

 1 ) 德国山岳片的复兴——Nordwand和德国山岳电影

毫无疑问,《Nordwand》是对1920年代和30年代流行的称为 “山岳电影(Bergfilm)”的德国类型电影的一种致敬。山岳电影电影之所以引人入胜,主要是因为其北欧精神(Nordic)内核,而北欧精神正是日耳曼文明(北欧、德国)不同于拉丁文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斯拉夫文明(捷克、波兰、俄罗斯、南斯拉夫)的所在,当然北欧精神对其他两种欧洲文明也多有影响,因此了解所谓北欧精神也对深入理解这个电影有所帮助。本文的目的不只是解读《北壁》,也想介绍一下德国特有的类型片山岳电影,探讨一下山岳电影的哲学和文化意义。

Nordic,我们姑且把它翻译成北欧精神吧,具体是什么还真是一时半会儿说不清,其实老毛子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也是维京人,带领毛子皈依东正教的弗拉基米尔也是维京人,所谓诺曼人也是维京人,所以欧洲五小强英德法俄奥都有维京血统,也都有北欧精神。这个问题太复杂了,需要单独说。

1.20-30年代的德国山岳电影

德国山岳电影无可争辩的代表人物是Arnold Fanck(1889-1974年),他出生于德国西南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弗兰肯塔尔(Frankenthal),在柏林洪堡大学获得了地理学博士学位,并一直以Arnold Fanck博士而闻名,即使是在电影片头字幕中也不忘他的博士title。插一句,这个真的非常非常德国,在德国,如果你在外国拿到了博士学位,那么你往名字前面放Dr.是违法的,要蹲一年大黑牢,真的不骗你。现在其实还好了,二战以前德国博士相当于低级骑士封号,你念了博士就是贵族了,所以德国人真的非常重视。Arnold Fanck自己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登山家,1920年,他与Rolf Bauer,Odo Deodatus Tauern和Bernhard Villinger一起在弗赖堡成立了Berg-und Sportfilm GmbH Freiburg。1920年,他制作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纪录片Das Wunder des Schneeschuhs(《雪靴的奇迹》)。随后在1921年发行了一部更重要的纪录片《与山的斗争》(Im Kampf mit dem Berge),这部电影时长72分钟,Paul Hindemith为这部纪录片创作了杰出的电影音乐,时长58分钟,这个长度在当时简直不可思议。

Dr.Fanck

直到1924年,Dr.Fanck(我们也尊重一下,都给他加上Dr.)才发行了他的第一部故事片山岳电影《命运之山》,由登山家Luis Trenker主演(后来他成为了非常成功的导演,也是重要的山岳片导演)。Dr.Fanck于1926年拍摄了电影史上极其重要的影片《圣山》(Der Heilige Berg),这部电影中Dr.Fanck发掘了牛逼闪闪的Leni Riefenstahl,没错,她就是法西斯美学代言人,地表最强战力女导演,后来拍摄了《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这部电影的摄影师Sepp Allgeier正是后来《意志的胜利》摄影,配置强大到令人发指。

Leni Riefenstahl,如果有“帝国视觉总监”的职位的话,那这个位子一定是她老人家的

德国山岳电影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除上述牛人外,山岳电影摄影师Hans Ertl后来拍摄了《奥林匹亚》,二战爆发后成为隆美尔的摄影师,还随军拍摄了德军征服厄尔布鲁士的电影。他同时也是水下摄影机和滑雪摄影机的发明人。

Hans Ertl,尼玛就没见过不帅的纳粹

德国山岳电影表现出以下鲜明特征:

1.山是神圣的,是精神的象征。

2.登山是通过“自我挑战”来达到精神上的升华。这种观念非常接近Julius Evola《山顶冥想:登山作为精神探秘的隐喻》(Meditations on the Peaks: Mountain Climbing as Metaphor for the Spiritual Quest)的主题

3.批判现代城市生活,用城市生活与更接近自然的传统生活进行对比。

4.对两性关系有悲剧性看法。简单地说,山岳电影最后一般会死一个,至少一个。

5.阳刚作为一种精神上的理想

6.条顿式的蛮勇,女人的行动力来自男性。,

7.赞颂“浪漫的孤独”,表现很多男人是之间的“袍泽式的自我牺牲”(Oh,汉语真的是被玩坏了,其实我想说comradeship,但同志这个词有歧义)

8.现实与幻想之间界限的模糊。拍摄手法接近纪录片风格,演员不用替身。尽管早期山岳电影演员和摄影师都是登山好手,但是可想而知他们还是要面对极大风险。看景不拍照,拍照不看景你懂的。其中部分角色在电影中扮演自己,例如飞行员Ernst Udet。Ernst Udet必须专门介绍一下,这位大哥是一战德军空中马戏团指挥官,是仅次于红男爵的二号空战王牌。战后由于不允许德国拥有空军,Udet成了世界顶级特级飞行员,在Riefenstahl的电影《Die weiße Hölle vom Piz Palue》、《Stürme über dem Montblanc》等影片中扮演自己。1939年受老战友戈大胖子邀请出任德国空军兵器生产总监,第三帝国空军一级上将。

9.浪漫的宿命论。

一战中的Udet将军,那时候还是中尉,帅

以上9个元素构成了Dr.Fanck无声山岳电影的核心,也同样都出现在《Nordwand》中,一个都没落下,没错,甚至Udet将军都出来了。

《无良杂种》中穿纳粹军服的法鲨,纳粹征兵海报既视感,帅

《无良杂种》里面昆汀也有一个对德国山岳片极佳的致敬。当法鲨饰演的英国军官被党卫军盘问的时候,他谎称自己来自贝希特斯加登并且参演过《圣山》为自己开脱,侥幸在第一回合较量中解释了奇怪的口音。这个段落虽然荒诞但却真实,因为圣山中滑雪段落的演员都是当地居民,而且演员表中都打出了名字。爱死昆汀这种精致的“低俗”了,不爱电影你都看不出这些点来。

2.《Nordwand》的山岳片传统

山岳电影在德国以外的地方并不出名,但在德国,《Nordwand》上映后马上就作为山岳电影的复兴被评论家和博学的影迷接受。电影制片人和导演也公开承认了这一点,导演Philipp Stöltzl在影片宣时说:这部电影就是受经典山岳电影启发。Stöltzl的作品非常有趣,他从90年代开始为德国乐队Rammstein导演MV。1998年,他在Rammstein《Stripped》MV中大量使用了《奥林匹亚》的剪辑镜头,当时就遭到“复兴法西斯美学”的批评,《Nordwand》同样被一些影迷批评是在复兴“被纳粹污染的类型片”。这点我倒是没什么可说的,因为我也这么认为,导演想表达啥我都懂,但是感情上就是觉得很法西斯美学(非贬义)。

强壮的T叔

Rammstein(德国战车)的另一个MV《Ohne dich》本身就是一个山岳电影,非常强烈推荐。关于Rmmstein我必须多说一句,这是我最爱的乐队之一,大多数非德国听众认为这个乐队是个极右乐队,因为战车的表演大多数时候确实充满冷峻的法西斯美学。主唱T叔原来是东德国家队游泳运动员,壮的像个熊,还特别喜欢露肉,给人的感觉那就是一个从党卫军征兵海报里走出来的人。战车演唱会还喜欢踢正步喊号子啥的,他们还喜欢放火(T叔可是有牌照的专业焰火师),这些元素都显得他们特别法西斯。但是如果你能听懂他们的歌词就会发现这个乐队其实是个左派乐队,歌词极其动人,动不动就引经据典的,还玩好多文字游戏和多重含义,其实人家在德国的第一个标签是NDH(Neue Deutsche Welle,德意志新浪潮),第三个标签才是金属。

其实Rammstein有一个逗比的灵魂

继续说电影,Stöltzl在《北壁》中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如何把这部电影同Dr.Fanck的山岳片区分开来。老山岳片的镜头语言魅力在于半纪实风格,后来这种风格美学被Riefenstahl极其成功地运用到了在《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中,成为法西斯镜头美学的代表。在30年代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山岳片的拍摄无疑会给演员和摄影师带来极大的风险。Stöltzl指出,Dr.Fanck的电影是“风格化的”,而他的电影则打破了30年代山岳片的纪实风格。《Nordwand》实景拍摄的部分不多,大部分镜头运用了CGI技术,正是这种拍摄手段打破了山岳片的镜头语言,比如说有些镜头明显出现在不可能落脚的地方,所以两者的镜头语言完全不同。但是不得不说这部电影CGI技术运用的太成功了,普通观众其实是很难认识到这一点的。

现实中的艾格峰北壁,不用CGI简直不可想象

另外,电影拍出来怎么解读就由不得导演了。《Nordwand》毫无疑问充满了一种对30年代温情脉脉的怀旧,甚至有一种巴伐利亚(如果不是旧德国)的民族自豪感,而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这些在其他国家很正常的事情在德国就是政治不正确。在纪录片《The making of Nordwand》中,饰演报社主编的Ulrich Tukur激动的表达他对影片的看法:

这鞋太漂亮了!想要想要!

那些粗糙的衣服,自织的麻绳,简陋而原始的登山设备,闪着光的眼睛,晒成的棕色脸庞,剪短的发型,所有这些都让人想起从前的德国。总而言之,我真的很喜欢这一切,因为那时的登山是如此的简单,没有任何复杂的技术和装备,相反,它纯粹基于肌肉的力量和人的决心,凭借近乎愚蠢和疯狂的勇气人类居然能爬上艾格这样的高山。正是对荣誉的渴望,对未知的渴望,登山家们冒着死亡的危险开始了这场疯狂的冒险。

Not text,but texture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对Ulrich Tukur这番话深有同感。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有魅力的一个点就是道具非常讲究,就像纳博科夫说的“Not text,but texture”。每次看这个片我都鸡冻得不行不行的,甚至开始收藏老的岩钉锁具冰镐一类的登山装备。这个电影确实触碰了德国人不愿提及的民族性中的北欧精神。但讽刺的是Tukur在影片中的角色恰恰是一个无耻利用这种精神通过别人的冒险来达到自己往上爬目的的柏林报社编辑.

3.登山的动机——国家荣誉还是自我升华?

所有的电影都要有一个动机,哪怕是漫威那种就是为了特效而生的漫画改编科幻电影中所有的主角也都有一个动机。国产片经常被批评“不会讲故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主角动机模糊不清,这个主要责任在编剧,《攀登者》这个问题就没解决好,所以我总喜欢开“我们自己的山,自己要爬上去”开玩笑。在内核都不稳的情况下苛求导演讲故事是不现实的。动机的问题在电影开拍前就应该解决,所以大多数国产片给我的感觉是一个特种部队的人在喝着咖啡看着报纸,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然后拿起冲锋枪就去打击恐怖分子了,这样不被打死才怪呢。

漂亮的旅行日记

《Nordwand》第一个镜头一本旧皮革装订日记本,随后一只女性的手翻开日记本,本子周围的桌子上放着胶卷,表明这只手属于一个女性摄影师。日记本的封面(只有一两秒钟的镜头)上装饰着金属雪绒花,这是德国山地兵的象征。日记本内所有笔记都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详细记录了这本日记作者的登山探险经历。本子中间夹着黑白照片,一张照片上是电影的三名主角:Toni Kurtz,Andreas Hintersoisser和Luise Fellner,记录了三个人一起爬山的幸福时光。日记最后一页的内容停留在1936年。

我太喜欢这个登山日记了,一直想有一个类似的旅行日记,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写字实在是太难看了,或许我写德语还好看点。一个登山家的探险日记,在一个女摄影师的手里,这背后一定有个故事,而且这个故事是悲剧性的。这个片头的两张照片实际上就给出了登山的动机,登山是为了自己,为了友情,为了爱情,别无其他。而这个动机也正是整个电影的戏剧冲突所在,Toni和Andi两个登山搭档的动机其实是不同的,Luise对登山的理解也和两人不同,但是当一切尘埃落定以后,Luise对山,对生命都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女主,美

接下来的镜头是在一个拥挤的电影院里。这是1936年,也就是日记终止的那年。电影院银幕上正在播放新闻,两名攀登艾格峰北壁的登山家失踪,而他们显然已经遇难。这段影片用了当年的新闻片,片中出现了飞行员Ernst Udet驾驶小型飞机贴着岩壁垂直飞行以寻找遇难的登山家,这是对30年代山岳片的完美致敬(这回能区别致敬和抄袭的区别了吧,抄袭就是抄袭,致敬就是致敬)。接下来的镜头是银幕闪烁灯光照射下的电影观众。第一排有一个穿纳粹制服的人,确定了故事发生在纳粹德国。然后女主人公Luise出场,就是日记本中照片上的姑娘,典型的南德长相,一个黑发、可爱,但并不漂亮的邻家女孩形象。

奥林匹亚剧照,仿佛用太阳点燃了火炬,美

这则新闻短片告诉观众,又有两个登山者在攀登艾格峰中遇难,而他们显然不是第一个遇难者。伯尔尼禁止所有瑞士人攀登艾格峰北壁(对,伯尔尼是瑞士首都,不是日内瓦)。新闻片的片尾提出了疑问“伯尔尼能阻止德国年轻人挑战艾格峰吗?“1936年柏林奥运会即将开幕,所以“我们必须征服阿尔卑斯最后的挑战。”这是一个德国电影院的德国新闻,显然,纳粹政府在号召德国的年轻人去迎接这个挑战,他们给出了德国人的登山的动机,那就是为了祖国,为柏林奥运会献礼。

贝希特斯加登,美

然后就是Luise和新闻编辑们开会,两个奥地利登山家已经决定去攀登北壁,德国人呢?谁能征服北壁是时下最大的新闻热点,编辑们知道在贝希特斯加登两个青年登山家Andi和Toni具备挑战北壁的能力。于是他们的童年的朋友Luise受命前往贝希特斯加登采访并推动她的朋友们去挑战北壁。

哥俩快乐的时光

然后就是可爱的贝希特斯加登美丽的山区风光,在Toni和Andi爬山的段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个人的性格。Toni是两个人中比较冷静沉稳的那个,而Andi比较活泼,更大胆一些。当两个人爬到山顶,Toni专注的写那本片头出现的日记,而Andi则放松的躺在山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手臂在刚才的攀登中鲜血淋漓,这两人真是完美的登山搭档。当他们回到城里后,遇见了好久不见的Luise。在这个段落中我们准确无误的知道Luise和Toni显然是有感情的。大家虽然是童年的伙伴,用北京话说就是“发小”,但是已经出现了一些隔阂,一些巴伐利亚乡村青年和大城市都市白领之间的隔阂,而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巴伐利亚和普鲁士的隔阂,这个问题在后面再探讨。至此电影刚刚1/4,但是已经完全交代清楚了所有德国山岳电影的所有主要元素,剩下的,就是如何颠覆20年代山岳电影了。

Berg Heil

之后的剧情趋于平缓,Toni和Andi经过种种磨合终于达成了去攀登北壁的共识,Toni是为了Andi和Luise,换句话说是为了友谊和爱情,而Andi则更像是一个被鼓动的野心勃勃的登山家,他的攀登是为了柏林,用他的话说,北壁是他的“通往柏林之路”。但Andi的角色同样也是非常孩子气的,他渴望荣誉,但并不是一个市侩,或者一个纳粹党棍。

死亡

Luise的动机则比两个登山家复杂的多,她在性格上其实更接近Andi,更有进取心,想在柏林出人头地。她并非不明白登山的风险,但是还是想让她的恋人Toni去试试,Toni最后同意去挑战北壁当然有她的因素在这里。Luise邻家女孩形象无疑是一个纯洁的象征,而这个纯洁的巴伐利亚乡下女孩显然被柏林给污染了,变得不再像两名“大山之子”一样纯粹。Toni无疑是爱Luise的,两个人的关系也让Toni的登山动机不再纯粹,但是登山最终的悲剧性结局净化了两人的关系和Luise。电影最动人的时刻之一无疑是Toni在攀登前一夜找到Luise,把这本日记交给了她。电影的最后,Luise近距离目击Toni吊在北壁上冻死,这一幕非常有冲击力,但有一种德国式的克制,并不煽情,这时Luise穿着登山装,代表她的心灵回归大山。然后这本日记出现在了片头和片尾,在片尾我们可以看到这次攀登对Luise一生的改变。当然,这一切并不是导演的原创,而是来自德国山岳电影传统,完美的致敬。

Das Ewig-Weibliche Zieht uns hinan.永恒女性引导人类上升。当然这个女性指的是圣母玛利亚,但是即使做一个粗俗的理解也未尝不可,美女永远是男性上升的一个动机,所以一些人可以被称为“女神”,可惜“美女”、“女神””才女”这些词都被用烂了。

4.BergHeil? Sieg Heil?电影的纳粹元素和去纳粹化

理智上我非常清楚纳粹德国在影片中只是一个背景,和故事本身没什么关系,但感情上我又不断地想到纳粹德国。这种感觉和重看1920-30年代的老山岳电影非常相似。实际上早期的山岳电影是在纳粹上台前拍摄的,你可以说他非常德国,但不能说这些电影法西斯美学,法西斯还没上台,何谈法西斯美学呢?但当这种视觉风格被Riefenstahl发扬光大后,这个风格就难以和所谓法西斯美学脱钩了,这种风格的作品也就很难单独存在了

总是有理的墨索里尼说过“所谓法西斯,首先是一种美”。你说这胖子要是不去当什么总理,当个文化部长之类的多好。

登山家的身份:Toni和Andi开始是有正经职业的,对,他们是山地旅的士兵,也就是征服厄尔布鲁士的第一山地师前身。两个人第一次露面是在军营里扫厕所,长官对两个爱爬山的刺头并不满意。攀登北壁的行动没有得到任何来自军队和国家的支持,俩人在被军士长大骂一顿后反倒因此丢了工作。奥地利登山家也同样是山地部队士兵,但他们得到了国家资助,但所谓资助也就是给报销车票和多买了点更好的绳子,跟举国体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在登山家身份上,《Nordwand》完成了“去纳粹化”。当然电影的各个片段中出现了不少穿制服的人,但他们更多是作为背景存在的,和叙事没有太多关系,更多是为还原30年代德国城市风貌存在的。

鹰巢,没办法就是漂亮

贝希特斯加登:故事发生在贝希特斯加登,这是个距离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仅仅20公里的小城,人口8000,目前是旅游胜地。最有名的古迹是什么呢?呵呵就是元首的鹰巢。鹰巢是鲍曼献给元首50大寿的礼物,是一座山山顶别墅,在这里可以俯瞰阿尔卑斯群山。纳粹虽然腐败,但是这种马屁拍的真的很难让人反感,不知比搜出几卡车现金来高到哪里去了,您都当皇帝了,就别用金锄头了呗。为啥元首喜欢贝希特斯加登呢?因为他是一个奥地利人,而且就是萨尔茨堡人。我相信当元首在鹰巢中俯瞰阿尔卑斯山时,脑子里一定会响起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村民谣“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mountain mama”什么的。这点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纳粹,真没办法,写到这我激动的都要像奇爱博士一样Sieg heil了!

报社记者:报社记者是个有意思的角色,作为一个中国人,《Berlin Zeitung》没办法让我不联想到《人民日报》或者《环球时报》,但平心而论这样的人其实哪个时代都有,如果你把这个角色换成天天打左骂右的《明镜周刊》记者也是没什么大问题的。他让人讨厌的点并不是纳粹背景,而是他的市侩和登山家们的品格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这点与其说是对纳粹意识形态的批判还不如说是对城市化的批判。当然电影中有很多情节,比如富商和记者在优雅的酒店中喝香槟吃蛋糕,登山家们却在山上受冻,确实表达了某种批判,但是都是个人选择。这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样的。

奥地利和德国。巴伐利亚在德国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我老铁在德国呆了10多年,拿到了博士学位,从北德搬到慕尼黑就业,还是听不大懂巴伐利亚口音。巴伐利亚一样信天主教,而万恶的普鲁士是新教,虽然都属于基督教但互相不共戴天。在民族国家形成以前,宗教是比国籍重要的多的。巴伐利亚人和奥地利人比巴伐利亚人和北德人亲近的多,民族服装都一样,都穿裤皮短裤长袜子,都唱约德尔调(德国山歌,能轻松灭了忐忑的神曲),口音的差别也没有那么大。历史上巴伐利亚并入德意志而不是奥地利也是个有趣的故事,所以他们对柏林并无好感。在电影后半部分的攀登中,“德奥联合登山队”在山上找到了遇难的德国登山家遗体,大家齐心协力将遗体挖了出来,做了简单的弥撒,然后将尸体从山上扔了下去,两天以后,他们也将面对死亡的命运,这段也非常感人但没有一丝煽情,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了巴伐利亚和奥地利文化上的关联,柏林的普鲁士容克地主才是坏蛋。最后片尾的字幕说明,1938年德奥联合登山队终于沿着1936年Toni和Andi的路线在北壁首次登顶。登山家Anderl Heckmair, Ludwig Vörg, Heinrich Harrer和Fritz Kasparek分别来自德国和奥地利,但他们和1936年的攀登一样,两组人分别开始攀登,爬到一半开始组队的。纳粹把这次攀登作为德奥合并的象征,但我们都知道,这跟登山一点关系都没有。

尾声

电影的结尾处离北壁的悲剧已经过了一些年,这时的Luise生活在纽约,是一名摄影师,Luise的旁白告诉观众“一个人爱过就活过。”显然北壁对她的影响依然存在。Luise稍微苍老了一点,但没有特别老,所以可以推断时间是1940年代末,房间里摆着萨克斯唱片,这恰恰是纳粹不喜欢的“堕落的音乐”,这些镜头都在暗示Luise逃离了纳粹德国。山岳电影,女主角,摄影师,怎么都能让人想到Riefenstahl,作为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佬,她究其一生也没逃过纳粹的标签。

英雄在这样美的夜里走向死亡

2018年才开始爬山,特别后悔大学时候没加入山鹰社。开始爬山才喜欢跟山有关的一切,当然包括山岳电影。尽管这个山可能不是艾格北壁或者珠峰这样的挑战,但每个登山者都要面对什么时候放弃的问题。登山是通过自我挑战带来自我升华,于是很多人把自己推到了极限,而极限通向死亡。

正如电影中瑞士铁道员说的,Eiger,Ogre(吃人的怪物),这是个不祥的山,太多人在这座山上倒下。但相信所有死在山上的登山家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岩钉承受不了三个人的重量,那就一刀砍断绳子,一句“再见吧朋友”都没有。死亡的宿命在山岳电影中不是悲剧,而是一种自我选择,正是选择成就了登山家自由的灵魂。

 2 ) 不要轻易扔了那根绳子

看《北壁》,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救了别人,最后被救的人拖累死。印象里最深刻的还有那根绳子,被他们扔掉的绳子,当时不经意间的信手一扔谁知道扔掉的是自己的后路,断了的是自己的后退的路。成熟一点,理智一点,没有那么多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人还是应该可是保持一种忧患意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总是好的,不要搞到最后弄的自己无路可走。

 3 ) 很早之前写的

人类的求生意志真是顽强。
是你要人家挑战艾格峰的,到头来还要求人家坚持,不准放弃。什么守护天使,你要求的是不是有点多?女人祸水
到了绝境,搜救队员因为天黑雪大回去了,此一折;熬到第二天天亮,又因为没带够绳子而使jony悬在距离生仅几米的地方,死去。有点黑色幽默吧,尽管这么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电影不该这么说。
还是那些黑色幽默的比较好说一些,前提是看懂了的话。
有时候真是很敬佩本能的,那些登山的人,面对风雪,什么都不重要了,只是本能促使他挣扎,活着。面对生死,比如北京暴雨广渠门那个车主,他在求生的时候会想什么?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破事大概都显的可笑吧。
真喜欢极致,它让你回到最初,一切来龙去脉都不重要了。

 4 ) 每一具尸体都是一级台阶

      看完电影,又再看了一遍ueli两小时四十七分拿下艾格北壁的视频,泪水便止不住了。现今,我们制作出更先进的冰镐、冰爪、安全带和背包,我们发明了动力绳和静力绳,上升器、保护器、机械塞和坚不可摧的大力马扁带,我们穿着精良的登山靴,保护性更好却更加轻便舒适的冲锋衣裤,戴着防水保暖的手套和只有几百克却能抵挡致命落石的头盔,我们利用羽绒甚至高性能的人造棉保暖,一块几千块的登山表就能测出气压的异常变化,提醒一场可能的暴风雪的来临,更别说瑞士人提供的精确到小时的山区天气预报了......此外,我们的登山技术,理念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即便是最普通的登山爱好者也可以运用最先进的保护方法......这一切都提高了登山者的生存几率,甚至让登山成为一项可以“享受”的运动:许多都市白领,平时埋在电脑和酒杯前,假期就去攀登一座温和的雪山,然后拍照留念,分享到朋友圈,记录在自己功名簿上。虽然偶尔还是会传出山难的消息,但登山已经变得越来越美好,连艾格北壁都已经成为了登山家们的跑道,而珠峰南壁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也会变成一条"高速公路",登顶的难度不会比考取驾照高多少。
      不过在1937年,当这四名勇士在艾格脚下扎营时,他们什么都没有,他们的装备在今天早已被当做时尚复古的打扮。他们对步步逼近的暴风雪一无所知以致看似顺理成章的登顶其实只是无谓的自杀。为何要攀登?为何不等到装备技术成熟了再去攀登?答案很简单,若没有先人垂挂在山崖上的尸体,我们可能永远也见不到现在点点鼠标就能到手的登山装备,永远也无法知道更好的攀登解决方案在哪,永远只能透过望远镜或是修建各种愚蠢的人工装置来感受艾格的美。对于这种近乎野蛮的血肉攀登者,我一向抱以最高的敬意,不论他们的攀登动机,不论他们中是否有蠢货或是疯子,他们的每一具尸体都是人类通向顶峰的一级台阶。

 5 ) 永远怀着对山的敬畏和恐惧

一个登山者应永远怀着对山的敬畏和恐惧。抛开用意明显的对Nationalsozialismus政治宣传的批判,和其中断续穿插的感情线,单就登山的部分而言,真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杰作。Eiger 峰被真实得有些残酷的再现在荧幕上,对于70年前登山装备的还原,也是细致入微。真的很难想象那些高难度的镜头时如何拍摄的,震撼力比及 touching the void 有过之而无不及。ps. 里面瑞士德语和奥地利德语的口音也很有趣。

 6 ) 不会煽情如德国人,也能拍出如此悲壮的故事

德国人镜头写实,干脆,没有太多的面部特写和细节刻画。岩钉无法承受三人重量,一刀砍绳子连句永别了朋友也没有,对于一个在拍部美食片纪录片都要煽情的国度长大的小孩,这样的利落有点看懵了。

然后就是讽刺。登山队员们露宿山脚吃着简单的麦片粥准备着第二天攀登,达官贵人们杯觥交错爬梯着憧憬胜利。大佬的trophy wife最搞笑,一天到晚穿着裘皮带着礼帽说:啊,我好激动。登山队在山腰上冻了一晚,下面贵人们继续爬梯庆祝。trophy wife切山型蛋糕,还不忘要蛋糕上一个模型攀登小人,泥马,这是吃果果的吃人不吐骨头啊!最后登山队遇险折返,贵人们看不到登顶了就作鸟兽散,管他们是死是活。

是部不太一样的户外片,剧情没那么单调,人性、政治历史背景、友情、爱情,一大堆很忙很热闹。

细节决定成败,死活全在两个根绳子上。

 短评

你害怕一件事,可还是要去做,那才是勇敢

8分钟前
  • 农夫渔夫
  • 力荐

两位奥地利攀登者实际上是他们的队友。感觉这样的背景设置又体现了德国人矫枉过正的战后原罪心理,什么事都要扯到纳粹头上来批判一下。本来就只是德奥四个登山爱好者结队攀艾格峰北壁不幸遇难的悲剧故事,偏要加进国家意识形态搅合一番。Anyway,不管历史还是影像中,Toni的顽强真令人由衷敬佩。

11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精彩的镜头运用。看过最好的登山和极限运动电影。道德和荣誉,生和死的距离如此近。

12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揪心的登山片。如果去年电影节看成这部片子就好了。人物性格塑造略入俗套,扣一星。

16分钟前
  • 浅显
  • 推荐

这是一部根据发生在1936年4名登山青年攀登阿尔卑斯山北壁最后不幸身亡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片子。片子情节紧凑,镜头感足、场景壮观。身临其境地感受一次人与大自然的搏斗,看着人类一步一步被大自然吞噬,实觉惨烈。最后那幕Toni拼尽全身力气自救,半挂空中说出生命最后一句“我太冷了”,触动内心.

17分钟前
  • august
  • 推荐

不错!背后的阶级差异和政治背景值得深思。

22分钟前
  • 菲利普
  • 推荐

真是矫枉过正

25分钟前
  • 有寂
  • 较差

1.我终究觉得人性在面对最恶劣的大自然时,应该懂得取舍。至于爱情,你随意泛滥,开心就好;2.最后的悬吊段落有点作,结果却又让人唏嘘不已,人与希望,往往这副模样。

3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登山者的道德与宿命,山无所谓什么征服与被征服,它一直都在那儿...

33分钟前
  • 都德大白
  • 力荐

論留後路的重要性。。。。。。

34分钟前
  • sarah🇺🇦
  • 推荐

这是献给二战德军山地猎兵的电影。来点政治不正确的便是,几年后在纳尔维克、克里特岛、高加索和巴尔干等地,他们的英勇遍地花开,从来没有给前进帽和制服上的火绒草丢脸。即便被夺去生命,他们也永不言败。

3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女主角太不招人待见了。

42分钟前
  • walkerace
  • 还行

有句台词说对了,这俩家伙不关心政治,用国家激励他们没用,所以这故事其实和国家主义没什么关系.有俗套的情节(三角恋)和脸谱化的人物,但还是拍得很好看的.

43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打从六岁起,我就老盯着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看,央求父亲带我到那儿去。”终于,有一天葛瑞格得偿所愿。“我走到喘不过气,一路呕吐着爬上山。我恨死了当时的感觉,但当我在晨曦中站上山顶,俯视着脚下广袤的非洲平原时,我知道自己注定会爱上登山。”

46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没有思想。

49分钟前
  • 枫桥夜泊
  • 较差

看过的最好的登山片,生死关头,一切都抛开,只有求生的本能,冰雪无情,意志也解决不了问题。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太脆弱了,看得时候忐忑不安,唯有恐惧,此刻阿尔卑斯山已经不能用诗意的句子来形容它,尽管还是很美,当Toni最后说“I'm so cold”时,悬挂在空中,深深的震撼了我。

54分钟前
  • 八月
  • 力荐

「我不想回到柏林,那里有太多像您一样的人」——德国人拍的登山片都这么深刻……

59分钟前
  • 虚弱橙
  • 推荐

以国家和荣誉为由,以新闻热点为由被绑架的运动员都是类似的,连那句“祝所有人平安归来”都是惊人的雷同。我看过满月夜晚的雪山,也在后半夜登过山,看到电影最后岩壁上的夜晚更加感同身受,真正寒毛直竖,后背发凉,是彻底的恐惧。

1小时前
  • 熊阿姨
  • 推荐

1. 让人切身体会到什么叫绝望;2. 永远不要为所谓国家主义做任何的事,因为“国家”中的好多人不会感激甚至同情你;3. 当觉得一件事不应该做时,就不要做;4. 关键时刻利己主义才是真正的利他主义;5. 愿他们的灵魂已安息。

1小时前
  • Soda兰
  • 力荐

德国人不畏冰雪。

1小时前
  • Memento Mori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