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动漫中国大陆2017

主演:杨默,冯盛,张震,张遥函

导演:郑泉宝

播放地址

 剧照

三国演义 剧照 NO.1三国演义 剧照 NO.2三国演义 剧照 NO.3三国演义 剧照 NO.4三国演义 剧照 NO.5三国演义 剧照 NO.6三国演义 剧照 NO.13三国演义 剧照 NO.14三国演义 剧照 NO.15三国演义 剧照 NO.16三国演义 剧照 NO.17三国演义 剧照 NO.18三国演义 剧照 NO.19三国演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4 16:44

详细剧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诸侯混战的结局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又有关羽、张飞这样猛将追随,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益州与荆州等地,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郡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其后,孙权建立吴国。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大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定国号“魏”。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

 长篇影评

 1 ) 聊一下鱼水二人的哭戏并多谈几句刘备的塑造

(一)

三国这个男人戏里的哭戏还真的不少,估计让男演员们也挺心累的。鱼水这一对组合哭泣的次数恐怕最多了。

诸葛亮的哭,早期多假权谋之术,毕竟这样一个豁达潇洒呼风唤雨纵横捭阖的智慧化身哪会说哭就哭呢,电视剧三国不仅有哭周郎的假戏真做(唐老师认为应让孔明真实地哭泣),还有在其兄子瑜来讨荆州时,孔明也是假意陪着兄长泣涕涟涟、哭拜于地,唐老师在此处再次选择了真哭,又是一番假戏真做——这倒要叫观众一时不知该用何心情面对了,本在电视前已被可爱狡猾的孔明诈赚其兄的戏码逗得前仰后合,突然看到一张满是泪痕的脸,不自觉心里咯噔一下然后又酸酸溜溜的。演员选择真哭着实起了迷惑作用,不禁让观者也一阵喟叹,或许孔明此时的心境中也融进了那么一丝兄弟之谊和长兄若父的真情吧。逐渐地,孔明的哭戏到了后期愈发多了起来。先主去后,晚年的丞相已从英姿勃发指点江山的青年至沦落至青丝成雪的垂垂老者,孤独寂寥,明明虽只是知天命的年纪却因疾病侵扰夙夜忧虑已然衰败如斯,脸颊凹陷发若枯草,眼中也少有如青年时期的澄澈明净,灯光昏暗映着朦胧浑浊的泪眼:哭马谡、哭子龙,临终前于病榻于秋风五丈原的数次无声落泪,令人唏嘘感叹心痛如绞一掬伤感之泪,唐老师的哭戏确实已臻化境,感染力太强。

丞相晚年的哭泣大多是入情入景,演员将自身带入丞相的命运以调动情绪之后,把握起来可能不算特别困难(特别是对唐老师这种戏骨),因为此时情绪是比较具体的——壮志未酬,无力回天,心若死灰,尤其恐怕当唐老师造完型在镜中看到了自己迟暮之时的扮相,也难免不会心生自怜呐,孤寂老者的哭是无力甚至是充满倦意的。然而与此相比,演义里的刘备可以说几乎动辄就哭泣,除了托孤这种比较好调动情绪的戏份之外,有些时候演员演起来恐怕相当为难,特别对于一个正值青壮年的男青年或中年男子频繁不断地哭泣,到底怎样处理才不显得让人厌烦,实在是学问。

(二)

记得孙老师回忆说他对于塑造刘备的哭有自己的看法,可哭可不哭处尽量不哭,非哭不可处就痛快一哭(可能这也算是详略得当了吧哈哈)。不过我大致数了数,真哭的次数还相当不少,难怪孙老师说自己哭到头疼:桃园三结义的以情相诉、对三弟丢失徐州几欲自尽的苦言相劝、暂投袁绍在云长连斩颜良文丑时的巧言说服、对刘表病故蔡氏密不发丧的愤慨难耐、携民渡江眼见百姓和家小落荒四散时的悲愤不已、二弟被杀祭奠时的哭倒于地,再加上诈赚鲁肃的从假哭变真哭,以及最后的托孤一场重头戏,可以说让孙老师真实流泪的戏份就至少有八场,刘备的戏份几乎是从头哭到尾。虽然孙老师以及导演为刘备安排了不少处热泪盈眶,不过只有上述这几场才是真正的泪水夺眶。孔明的哭多是无声低泣,不出声音却泪下如雨(少有如吊公瑾和斩马谡时的恸哭出声),也应合了他毕竟是一个少放纵多自持、潇洒脱俗却行为举止怡然自得、令人如沐春风的形象,他的哭多是含蓄的、内敛的;而刘备的哭则是颇带着些英雄气概的哭:有年已将老而功业未建的失意踌躇,也有为亲友为故人为知己的感伤流泪,比起孔明,多是外放的,大声哭泣、声泪俱下,是真正的男儿枭雄的哭法。剩下的一些戏码,孙老师多是以含泪来表现(且次数非常多,有时可能是演员情之所至,偶尔镜头已经拉远,还是能看到眼中清泪闪烁),但那种双目盈盈似欲泫然的哀凄神情依然很有表现力。不知道孙老师究竟怎样调动了如何的情绪,才让刘备的哭戏也显得那么感人至深又不失男子气概,而且最令人不易察觉的是,他设计的哭法,包括多次的大哭和含泪(加上同时调动的其他身体语言),几乎是没有重复的。(实际上唐老师的孔明也有几处热泪盈目,特别是托付荆州于关羽却又忧虑其傲上的预知,以及得报云长失荆州后的惶然,还有最动人肺腑的在先主灵前的伏惟哀祭与临终前神游幻境中目睹汉室复兴的欣然喟叹般的一瞥。)

(三)

对鱼水二人的哭戏印象最深的,一个是开场三结义时刘备至少长达五分钟的“嘴炮哭法”,一个是孔明病逝五丈原时那最后一滴眼角滑落的枯泪,还有一个便是白帝城托孤时两位戏骨的互飙对手戏。(在这里想再提一句,孙、唐二位老师即使对于刘备孔明假哭的戏码时都选择了真哭,可谓:真似假时假似真,真假如何两难分。虽剧中人物使诈,但只有真实动容,才能迷惑观众乃至剧中对手,令人难辨究竟是真在“演戏”抑或戏中之戏。)

桃园三结义的哭戏恐怕是孙老师最着重准备的一个了,毕竟这也是开机戏。刘备的以情倾诉是既哭身世又哭时代(当然也不乏很多人理解为诈取关张二人的手段),在哭泣之前是有不少台词和情节铺垫的,因而拿捏情绪的逐渐变化不易,何时开始切入调动情绪也显得很关键。只见玄德一声长叹撂下酒杯站起身来双臂环抱胸前,叙述身世时眼神逐渐朦胧,至镜头拉近可见眼中已盈盈有泪,直至说到“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时依然没有过多的身体动作,只是已经泪水充盈至极,随后情绪逐渐激动不住踱步,达到第一个情绪小高峰,手上动作也多了起来,说至“心中滴泪”时又重新恢复站立环臂姿势,表面看起来已逐步平静却可见泪水早已奔流成河。几个节点(由平静至激动再至看似已逐渐平复心情)掐得妙极,不早不晚,情绪的推动也层层有序,不得不说得益于演员和导演的天合之功,一定是反复琢磨咀嚼推敲才能如此不差分毫。让孙老师这样一个七尺男儿连续哭上五分钟还毫无违和而只觉此乃英雄悲叹的真诚动人,不得不说蔡导还是很有水平的。

丞相病逝前最后一次临阵检视,乘素舆而出时的他已近灯枯油尽,面色如土、苍然如斯,风烛残年枯槁容颜之时也只剩下心灰意冷,央视版从逝于病榻改为了回光返照的病逝阵前,这时孔明环视的动态镜头中又加入一个兵卒伏地稽拜的环绕镜头、构图极佳的姜维跪拜以及填满画面的飘动的残破旗帜,没有任何bgm,长达20秒的静默,只用镜头语言起承转合,夕阳斑驳狼烟缭绕,只剩荒野的风声在低泣悲鸣,这是真正的留白艺术,无声胜似有声。孔明在目睹士兵们跪地山呼丞相保重之后,饱浸泪水的眼中似有欣慰似有无奈,默然无语,微微仰头,像一尊雕像矗立着,悠悠落下最后一滴枯泪。茅庐妙计已化黄粱。本欲“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而今只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遽陨长星,魂兮归来!丞相最后的一次哭泣又是无声的洒泪,但是却是那样孤独无力、落寞怆然。那一滴泪,用怎样的心态、何种速度流出,还要没有一丝多余的面部表情,真是想来就觉得要演好实在难比登天。

白帝城一场也是重头,无论对于孙老师还是唐老师。这场戏二人表情的精彩几乎可以一帧帧截图分析,真是戏骨飙戏、精妙淋漓。玄德公在对孔明哀告并言及悔不听孔明言以致落败至此时,瞳孔已逐渐离散无神、血丝遍布,然而在转动眼睛瞟向马谡时,迷离的眼神倏地又警觉起来,言至“若太子不才,丞相可自立为成都之主”时眼角滑落一滴泪,殷殷嘱托的眼光又悔又恨,又分明带有几分对太子无能的无奈。在此孙老师和唐老师对刘备此举的解读相反,唐老师认为刘备有试探之意,而孙老师以为刘备早已愧恨难当,对孔明之托是真情实意,确实,孙老师演绎的昭烈帝临终前的那种真挚和不甘着实让人心碎,丝毫感觉不出有任何虚情假意。此时丞相早已泪流满面、汗湿衣襟,被昭烈帝一席肺腑惊得站立不稳,神情中的不解惶惑、一腔忠愤令人心痛,我们似乎从未见到过向来潇洒自信的丞相也会流露出这般神态;而昭烈帝这一世枭雄,直至暮年也似再也没有年轻时肆意痛哭的气魄了,穷途末路时已哭不出声,只剩默默流泪,和丞相逝世前的无声流泪可算呼应。人散曲终,昭烈帝溘然离去。孙老师和唐老师为鱼水二人设计的咽气动作也是不同的,昭烈帝的去世是戛然咽气(生活中也是,老人去世经常就是一口气上不来就走了),仍有丞相在,汉室就有希望复兴,咽气中还怀着一份不舍、一份无法亲眼得见的不甘和微弱的希冀;而诸葛丞相的离去似已冥冥注定,虽有逆天而行的勇气决绝,而天数降至,亦无法与命抗争矣,“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缓缓如游丝一般,丞相吐出了最后的一丝微弱气息,飘尽了最后一分希望,最后一缕魂魄也随风散去。

鱼水经典剧照

(四)多谈几句孙老师的刘备

孙彦军老师多次表示,不喜欢演义里的刘备角色,形容他是“伸展不开的豆芽菜,一伸开演就挡住诸葛亮”,在王导力邀他扮演刘备之后犹豫难决,最后多亏蔡导的劝说拍板,因为他更喜欢大奸大雄的曹操。毕竟关张诸葛曹操周瑜等等每个都是性格鲜明的角色,只要把握住人物气质的其中一点或几点演起来都能有亮眼的效果,容易讨喜。例如曹操,演义虽在政治立场上尊刘贬曹但在人物刻画上却在曹魏一方施墨颇多反倒显得形象更立体,也因此曹丞相虽说正史上劣迹斑斑被看作暴政的代表可奈何“粉丝”终是不少。央三也是借着魏老师将曹操的奸雄之气万丈才情腹有韬略嬉笑怒骂都演得过于出挑,关于他暴戾杀伐的一面却并无太多描绘(央三播出之后有一次观众座谈,很多观众表示看过电视剧后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边上唐国强老师听罢忧心忡忡,认为这样的结果是违背原著本意的,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央三导演手记也明确表示曹操的主导方面应当是“奸”。再往后某品三国更是将曹操送上“可爱奸雄”的神坛,翻案之风阴谋论调肆起,一时礼崩乐坏人心不古。除了曹操,诸葛亮这一人物的民间形象几近于活神仙,演义里也对孔明着墨极多,人物更加立体丰满,最精彩的事迹也基本给孔明包揽了,甚至多智近妖,只要编剧改编故事的水平不差,这个人物不需要怎么演,看完原著都能获得一众粉丝,属于天赋技能带buff的那种。与上述人物相比,演义里玄德公的形象则单薄扁平了太多,似乎只剩下宽厚仁义这一模棱两可且演绎以来难以具象化的性格特征了,如何把握一个“度”尤其困难:演得发力则长厚似伪显得过于腹黑,收着演则把一代枭雄完全演成了唯唯诺诺的老好人。实际上这应当是一个魅力十足的人物,无论在演义还是正史中都是响当当的仁人君子,若说曹操是政治化的道德,那么刘备则是道德化的政治,他向来高举“以德行仁”的旗帜,《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机权干略,不逮魏武。” 如何演出其仁慈爱民乃至伪得真的效果让人如沐春风,又不失在言谈举止间流露人物的野心与壮志,真是看本事了。孙老师自己也认为,对于一个有一定表演素养的人来说,都会明白演刘备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也没见过演刘备能成名的。总而言之刘备的角色颜色是最近乎透明无色的,如何填写涂抹都需要凭借演员实打实的技术和功力。

央三的刘备也的确是初看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色,外表造型比起关张的“极有特点”也显得不甚出众,演员的演技更易被忽视,虽是大师级、超越教科书的,却鲜有人谈及,等回过头来反复细品才惊觉演得绝了。一直以来常有声音认为周瑜和吕布演得“太过”,洒狗血,舞台剧气息明显,不过在那个年代其实也没什么问题,现在过了20年之后再看,倒的确有一些不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口味。以此标准检视刘备的塑造,翻来覆去地琢磨还是觉得孙老师从头至尾真就没见到这种演“过”了的问题(至今再看依然不“过”),因此也自然真挚到了——让人容易忽视的地步,风头直接被其他表面亮眼的角色抢走了。翻了翻旧刊报纸,也没看到批评孙老师刘备演得不好的评论,多数时候评个中规中矩,也就算是夸奖了,毕竟在演义中这个角色本就不讨喜。私以为孙在剧中的水平并不低于鲍、唐,更远胜饰演关张的陆、李。王扶林总导演早在选角最最初期就极力邀请孙老师一定要来试镜刘备,在造完型之后更是毫不犹豫立刻敲定就请孙老师饰演,刘备的角色人选是所有角色里定得最早最快的。王导是何等的艺术审美和选角眼光,相信看过他导演的红楼梦的人都清楚。

没有孙老师的刘备几近化境的完美演绎,关张孔明包括曹操孙权等(指刘备和曹孙的对手戏)也不会被衬得如此出彩。现在青梅煮酒一场戏已经成了经典的b站鬼畜素材,正因孙老师和鲍老师二人对手戏极其精彩,节奏明快毫无费词举手投足气质绝伦仿若古画中走出。一般人在看这场戏时都只盯着鲍老师的曹操,对于刘备一角的表演是很少揣摩的,其实细品刘备数次枚举当世英雄时精神状态神情举止的细微变化,比曹操更丰富,特别是受到惊吓过后拾起筷子从曹操身后盯住他的那一瞬,不易觉察的警惕和杀心在冷峻凌厉的眉宇间一闪而过,旋即又恢复了温和平易的神情。刘备这个人物几乎是和剧中所有主要角色都发生过牵连的,戏份非常之多,串联角色贯穿剧情,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最熟悉却不够熟知的人物,演得好坏与否对于全剧基调奠定也有一定直接作用。也是因为孙老师演绎的刘备越看越出彩,让我反复观看琢磨了好几遍央三,深深感佩季汉的魅力。

实际在孔明出山之前,刘皇叔都有不少精心设计以表现人物坚毅傲然以及胸怀大志的台词动作神情,甚至在化妆层面如胡须、服饰等等也有侧面体现,赵庆霞和李金祥二位服装和化妆老师做了很多功课——可见央三剧组下得功夫有多深(刘备的服装既不能太呆板又不能太华丽,需大方有力有气度,因而服饰基调宜以凝重为主;另外,唇髭也是直至刘备称帝时才选用了两边须尾向上翻翘以彰其帝王气象的造型,多数时候玄德公的胡子显得十分稳重内敛)。孙老师为早期刘备所设计的此类神态动作包括:如面对督邮恶意敲诈时的义正言辞、愤而拂袖转身离去的凌厉决绝,诸侯讨伐董卓时在席间被袁术言辞羞辱后手拉二弟三弟扬长而去的傲气和果断,面对陶谦三让徐州以言辞婉拒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神色决绝掷地有声,白门楼上面对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吕布只一句便断送其命的面不改色,亦包括面对曹操青梅煮酒一席试探时在暗暗惊惧后只在须臾间便恢复镇定自持,真个叫“喜怒不形于色”,使人只观其面色难察其心,可以说,很多眼神举止的微小细节能体现刘皇叔颇有心计深具城府,而且表面上不显山露水,那宽厚仁德的面相和温和自若的神态举止都让人心生好感而致受到迷惑。这样一个胸怀大志宽厚爱人又懂得隐忍和适时示弱的人物形象,其魅力甚至远胜过原著的玄德公,适当减弱了一分演义备的脓包感添加了一些正史备的枭雄气质。三顾茅庐之后,因剧本局限刘备几乎成了诸葛亮的配角,只能收敛锋芒给其让道。但即使是到了中期晚期在有了诸葛亮皇叔本应开始“退化”回大小计策皆赖孔明的状态之时,孙老师的刘备还会时不时展现自我和霸气的一面,如入川后庞统法正私下作主意欲在席间刺杀刘璋时玄德的厉声喝止,那果断凌厉不怒自威的神情和拔剑斩断桌角以立其威的王者之气,谁人看到不心生畏惧;晚年失去二弟之后性情仿佛大变,兴兵伐吴独断专行,双股已锈仍断不回头,乃至暴戾之气杀伐之意侵扰其心,直至于阵前几欲斩杀忠臣。如果仔细看过全剧,都会对孙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些表现兄弟和睦、鱼水情谊的眼神动作小细节深有印象,充满生活气息又显得人物可爱至极……还有会人说这是那个人们心中“极为脸谱化”“只会哭”的央三刘备吗?这是多么丰富立体的人物塑造啊。

其实孙老师本人的个性着实去演义备远矣,而更近似历史上的昭烈帝,是敢想敢做为人正直古道热肠淡泊名利的东北汉子性格,真实的至性至情,看访谈时觉得他尤其有意思,说话幽默风趣却也直来直去,遇到不满和看不惯的事情毫不掩饰,当然也不乏低调谦虚和细腻感性的一面,觉得对自己刘备饰演的好坏也“从不敢多言,一部名著有千万个形象在观众的心中,我如能得一半观众的认同也不枉此力不枉三年心血”。之前拜读过几篇他的文章,文笔真是相当不错,平易近人灵气十足又动人真诚温情脉脉——很像他饰演的玄德公,令人心生亲近之感。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演完刘备之后在创作顶峰时竟然毅然息影掉头南下去创办院校教书育人去了,实在是极有性格。在央视版三国演义中,他认为自己的个性受脚本束缚,被压抑地很不舒服,然而他还是在如此褊狭逼仄又平面单维的原著剧本中拓展了空间和深度,仿佛镣铐下起舞,将昭烈帝这一角色演绎得既生动真挚又自然细腻。

这才是昭烈帝啊(目光深邃神情坚毅,“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举止言谈谦和有礼)
汉中之战
刘备称帝
孙老师自己很喜欢的一张剧照

----------------

* 补充几句:1. 至于说为何是鲍老师最后拿了飞天奖的最佳男主,记得给孔明配音了三分之二戏份的徐涛老师曾经在某个节目里提到过,主要是因为奖项评定时要求必须角色是自演自配的或者至少也需要有一部分配音是自己配的。最后唐老师好像是最佳男主角提名,孙老师因为不是自己配音拿了最佳男配还是没得奖,记不得了。实际上老三国几乎全是配音,尤其主演,也就剩一个曹操是鲍老师从头到尾自己配音的,奖项无论如何也得给鲍老师了吧。鲍老师确实演得好加上有曹操角色buff,但我总觉鲍老师个别场景里配音的感叹词话剧腔有点严重,略显了那么点儿“端着演戏”,不如唐老师自配的部分自然(当然这都是吹毛求疵),另一个问题就是演出来的曹操“雄气”太重“奸气”不足(应该是鲍老师形象太好,另外原著对曹操在历史上的残暴面不多,导致电视剧相应的刻画更少,罗贯中简直在洗白曹操)。孙老师作为同是话剧出身的演员,他自配是毫无问题的,不得不说没用本人配音这是巨大的遗憾。不知道请人配音究竟是出于导演的有意选择还是因为孙老师有档期冲突(10月12日补充:确实是档期问题。看了一个陆树铭老师的访谈,据他介绍,当年是前面演着,同期就已经找人来配音了,就这样还拍了快四年时间。那么话说回来,看来当时飞天奖最佳主角给鲍老师基本可以算是内定的了,其实也就是他和唐老师之间的角逐。很明显,鲍老师水平更高一筹,奖项给鲍老师毫无问题。另外难怪提名奖给的唐,就他们俩比嘛。)。孙老师自己也说过没有自己配很可惜,当时哭关羽时他设计运用了地方哭调,但现在配音之后都没有了。类似的遗憾不禁让我想起李雪健老师,在水浒里演宋江时不仅自留须发而且坚持用山东话来说台词,经赵述仁老师配音之后这些下了功夫推敲琢磨的精彩之处也都一并丢失了。2. 虽是用了配音,好在配音的齐杰老师声线和孙老师比较接近,听来也颇为儒雅且硬朗。齐老师实际才是央三刘备配音的主力,他们一共配了五次,中间因为档期问题请李立宏老师帮忙配了一次(所配部分是从《跃马檀溪》到《三气周瑜》,确实是把刘备最高光的几集主演戏份都挑走了,也难怪大家对他的声线更为熟悉),不过现在在宣传的时候倒总是说李老师配了央三刘备直接忽略甚至不提齐老师也参与了很大一部分的配音工作(尤其齐老师才是没有孙老师时的官定刘备配音),连聚首的时候都只请李不请齐,真是怪哉,难道就因为李老师是《舌尖》的旁白所以更具知名度吗?但这是很不公平的。李配的刘备就是不如齐,声线也不算适合。其实齐老师也是央三全剧的主力配音之一,除了刘备,还配了司马懿、于禁、孙策,包括一众小角色......也是个水平远胜名气的低调实力派配音演员呐。

2020.8.24

 2 ) 三国演义也是人生职场的感悟

1.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 2.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们:进私企,其实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 3.吕布的经历告诉我们:频繁的跳槽,直接导致没老板敢录用你。 4.庞统的经历告诉我们:长得太丑,可能会影响你的应聘效果。 5.马谡的经历告诉我们:专业课学得再牛B,工作时基本用不上。 6.杨修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职场上,总搞得比领导高明,你会死得很惨。 7.甘宁的经历告诉我们:有不良前科,不影响你考公务员。英雄不问来路。 8.袁绍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市场自由竞争,国企未必干得过私企。 9.曹操的经历告诉我们:想在市场上大有作为,必先高举国家政策。 10.关羽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便你是MBA(工商管理硕士),一时营销失误,可能让你输给一个跨专业的。 11.夏侯惇的经历告诉我们:自残,的确很有威慑力。碰到这种二球,哥也怕。 12.蒋干的经历告诉我们:证券市场上,庄家放出的利好,一般都是为了套你。 13.公孙瓒的经历告诉我们:擅泳者必呛水,玩火者必自焚;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14.大小乔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才有钱又长得帅的男人,一般没法陪你到最后。 15.刘禅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型企业被兼并,高层管理者肯定会关注员工的心理动态。 16.姜维的经历告诉我们:双学历,有时比考研更具竞争力。 17.黄月英的经历告诉我们: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18.刘表的经历告诉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再牛B,一旦死了,就会有人睡你的老婆,花你的钱,打你的娃。 19.赵云的经历告诉我们:个人实力再强,若只想着高薪,结果只有一个:有职业,没事业。 20.司马家族的经历告诉我们:为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 21. 孔融的经历告诉我们:让梨是一种美德,也是一场做秀,是从小就策划好为自身提高知名度的一种做法。紧记:出名要趁早。 22. 张飞的下场告诉我们:要善待员工,若是长期压制奴役,必将得到报复,即使不报复也会导致集体罢工或跳槽。 23. 于吉的经历告诉我们:神鬼可以不信,但不可以不敬。 24. 黄忠的经历告诉我们:年龄并不是问题,关健是要有实力。千万别小瞧老员工,有时候会干的比年轻人更出色。 25. 刘禅的经历告诉我们:富二代自己没有本事,即使有再牛的职业经理人也难免被兼并的命运。 26. 二乔的经历告诉我们:嫁人别只顾对方有权有势,一心嫁入豪门,但未必就有好的结果。 27. 曹植的经历告诉我们:职场有时没有兄弟,只有利益! 28. 周公瑾的经历告诉我们:遇到和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时,要沉得住气,扬长避短。不要把个人的成败输赢盖过了大局的利益! 29. 曹嵩的经历告诉我们:儿子亲没亲生并不重要,关健在于有没有潜质,只要是人才花再多钱培养也是值得的。 30. 三顾茅庐告诉我们:一个人有没文凭工作经验并没有关系,主要是会懂得推销自己,自我炒作提高知名度,到时候自然有人提款上门高薪聘请,同时别忘了耍耍大牌,更能提高身价。

 3 ) 诸葛亮的眼泪

小时候是看不懂三国的。会咿咿呀呀跟着电视里唱“滚滚长江东逝水”,但是不晓得什么叫浪花淘尽英雄。倒是知道有诸葛亮这么个人物,语文书里有他的《出师表》,诘屈聱牙,甚是难懂,还偏要全篇背诵。放过孔明灯,会飞的白纸糊的灯笼。知道兰溪有诸葛八卦村,据说住着诸葛亮的后人。
后来渐渐大了,老了,身边有人死了,终于看懂了。或者自以为是看懂。懂了以后便知道,看不懂是幸,看懂了是悲。看懂,就再也不能假装自己是孩童。
我以为红楼、水浒、三国实则讲的是同一个故事。聚而后散,得而复失,喜然后哭。花开花谢,春秋几度。红颜凋零,英雄末路。
老三国百看不厌。相较于后来的片子,老三国的哭戏特别多。演刘备的孙彦军在访谈里说,导演要求的哭有好几种:有嚎啕大哭,有默默不出声的流泪,有哽咽而泣不成声,有泪含在眼中而不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孙彦军所指的虽然是刘备之哭,放在旁人身上却也合适。我猜明清之际尚不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一说,故小说里的英雄好汉都掉眼泪。三国里的哭,大约不比红楼里的少。因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诸葛亮哭的也许不比刘备的少,只是委婉些,音量小些。诸葛出场的那一出,隆中对罢,刘备请孔明出山,孔明坚辞不就,回身欲走。刘备伏首而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孔明回身,见刘备伏于地,泪沾袍袖,衣襟尽湿。那是书中不曾有的一幕:只见孔明双眼噙泪,亦仆地回拜,说愿效犬马之劳。
哭周瑜的那一出真可谓撕心裂肺。莫说是电视里的吴国将士,便是电视外事不关己的我亦不能不感动。早先以为,诸葛亮既然这么兴高采烈地气死周瑜,哭他必然是假哭。岂知不然。我记得那一出戏,孔明在灵堂中放声大哭,后又拿头一下一下撞周瑜的棺材,哭嚎得声厮力竭,直哭至双眼俱红。这又是书里不曾有的场景。初时只道演过了,反觉有些做作。其实不过。自古英雄惜英雄,何况又是一般的壮志未酬。其实算起来,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大展身手、最有看头的桥段,都需有个能与之旗鼓相当的对手。在青年时是周瑜,在暮年时则是司马懿。比智时固然毫不留情,一旦阴阳暌隔,知道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岂不痛惜!
诸葛亮不是没有假哭。东吴派诸葛亮之兄诸葛谨赴川问刘备讨荆州时,孔明一面授意刘备假意答允,一面又协同其兄向刘备哭诉兄长家小被东吴拘禁,竟也哭得双眼通红(唐国强当真十分入戏)。看了不禁令人莞尔。
刘备称帝后,蜀国毕竟胜小败多。白帝托孤,刘备对孔明说:太子能辅则辅之,不能辅,卿当自立。孔明闻言,大惊失色,泣涕涟涟,当即跪倒以头抢地,直磕至额头见血。刘备执其手,两人相对,泪俱不能止。
作出师表的那一集,诸葛亮向小皇帝进言出师北伐。孔明跪于案下陈述衷情,一一呈明北伐利害,字字发自肺腑;小皇帝闻若未闻,兀自与小太监嬉戏。孔明再叩首,言魏贼不灭,将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不敢有负先帝临终之重托。小皇帝只说:“改日再议。”说罢令退朝。孔明喊了一声“陛下”。小皇帝已追随小太监去斗鸡了。群臣顷刻尽退,独留孔明一个仍跪在堂上,两只眼里尽是泪水晶莹。最后他颤巍巍地从地上站起。
刘备生的好儿子,真是对诸葛亮最大的嘲讽。然而也许这又是天意。一个没出息的主子,成全一代贤相最大的忠诚。
及至失街亭,马谡走向刑场,孔明伏案失声痛哭。后再思北伐,不想噩耗又至,子龙老死。孔明跌坐于席,泪溢前襟。面色越发的枯黄,鬓角越发的苍苍。六出祁山前,面对朝廷诸多反对,孔明力排众议,含泪陈明己志。孔明在刘备灵前告祭,声泪俱下,眼见血丝。其后召将整兵待发,又报大将关兴病亡。羽扇扑腾一下跌进尘埃。最后的最后,秋风五丈原。孔明仰天时已没有叹息。“克复中原”的大旗在黄尘漫漫中翻滚。最后一滴眼泪从眼角滑落。
初出茅庐时的诸葛,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何等的英姿疯爽。火烧新野,三气周瑜,何等的意气风发。羽扇纶巾,温文尔雅,进退皆气度从容。呼风得风,唤雨得雨,攻城如探囊取物,平定天下似只在翻掌之间。十数年南征北战,功败垂成。当年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诸葛亮,竟也沦落至斯。面色土灰,意气不再。风灯残烛,几多无奈。活到最后,有心拼命,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当年一道起事的英雄一个接一个离世。
我一向以为早死干净。林黛玉要比宝玉、宝钗、凤姐他们有幸——因早死。早些死了,自己便可少流眼泪,叫他人去伤悲。以是理推之,关公比他大哥和三弟来得幸运,周瑜要比诸葛亮幸运:周瑜死的时候东吴势盛,纵有伤痛,无非是顾惜娇妻弱子;诸葛亮则不然,他死时是秋风五丈原,穷途末路,桑榆晚景——一点希望都没给人留下。伴随他的死,英雄的时代终结。看到诸葛亮死,三国也算完了。当年群雄,至蜀国出师北伐时已所剩无几,只剩孔明一个勉力维系。我能想象那种孤独。周瑜死了,诸葛亮来哭;庞统死了,诸葛亮来哭;刘备死了,诸葛亮哭;子龙死了,诸葛亮来哭;末了轮到诸葛亮死,还剩哪个英雄来哭?陶潜自作挽诗,假想自己死后一家老小在灵前为哭他。诸葛亮这么聪明,是不是早算到了自己的结局?
原来诸葛亮跟贾宝玉是一样人物。一个人站在那里,身遭世移时变,草木枯荣几度,东海三为桑田。故交零落,知音断绝,更无一人知己。彼时有多风光,此刻便有多落寞;彼时越是风流倜傥,此刻便越发形销骨立。一不留神,当了历史的见证。
林黛玉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冷清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信了她的话:有聚就有散,既然要散,不如不聚;有开就有谢,既然要谢,不如不开;有生就有死,既然要死,不如不活。我不知道这样算不算看透。然而人还是要聚,花还是会开,日子总是会继续。相较起来,像张爱玲那样看透反倒是好的:人聚时她便板着脸冷着眼睛,人散尽她大概也无所谓寂寞冷清。
最后我确认使我真正动容的,是那种向死而生,向散而聚的勇气,那种逆天而行的执意,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诚。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全在乎此。千古之后,有人为尔动情洒泪依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红楼》《三国》的演员,演完以后往往因为起点太高,再难超越前作。唐国强自然不是单靠《三国演义》出名的。然而我总觉得,两百年后若还有人记得唐国强,必是因为诸葛亮。

 4 ) 关羽和刘禅——三国中的最大赢家

说起三国中的人物谁最厉害,文采武功首推曹操,运筹帷幄首推孔明,论打架有吕布,论美色有貂蝉。但最近重温三国,我却觉得关羽和刘禅两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整部三国里的最大赢家。

厚厚一本三国演义,前半部刘备带着诸葛亮和五虎将打天下,从一介草民打到三足鼎立,看的人倍感振奋;而后半部这些元老级传奇英雄先后挂掉,连张苞这种后辈都挂了,仅剩诸葛亮一人孤军奋战。北伐中原,两鬓斑白,在老眼昏花中,看到冥冥之中的同样两鬓斑白的赵云在跟自己哭诉,多么令人惆怅。

当年打天下的弟兄,荣华富贵没享几年,匡扶汉室更是遥不可期,却已英雄迟暮,真是可悲可叹。

三国里的人物大多没什么好下场,而且普遍越是厉害的人物,活的越累,死的越惨,可以说那些诸侯、谋士、武将绝大部分都是奔波一生而一无所获,呕心沥血而不得善终,其中不少连个全尸都留不下来。曹操何等厉害,还不是被头疼困扰终生,杀了唯一能救自己的大夫,不仅自断生路在巨大的痛苦中死亡,而且后人重蹈了汉室末年的覆辙,被司马氏取代、受尽侮辱;诸葛亮操劳一辈子,落得未老先衰,呕血不止,不仅大业未成,自己也心力交瘁而亡;吕布骁勇天下无双,却被人耍的团团转,没风光几天就被吊死枭首。

时间是最残酷的,在它的长河里,一个个传奇般的人物,如同过眼云烟。

但在这长河中,有两人却得到了其他人都未曾得到的东西。

其中,关羽得到了身后,享有无尽的美名,成为三国历史中唯一、中华历史中唯二的圣人,与孔子并驾齐驱,可以说达到了声望的巅峰,再难有人超越,曹操诸葛亮再牛逼,能像关二爷那样遍地庙宇和神像吗?

而刘禅赢得了生前,任你说他胸无大志也好、软弱无能也好,但人家起码活的够滋润。诸葛亮在前线打仗,他在后面和太监斗蛐蛐;诸葛亮请求北伐,他却总说人不犯我我何必犯人;诸葛亮的后人战死,姜维用计不成自杀,连自己的儿子都全家殉国,可人家愣是无所谓,照样在异国他乡的酒宴上乐不思蜀。那些老臣看到蜀舞无不潸然泪下,只有刘禅笑呵呵的看着美女、吃着美食。司马昭嘲笑他是个傻子,而自己却在大笑中暴毙,多么的讽刺啊,你笑人家是傻子,可自己反而先挂了,而人家照样开开心心,到底谁是傻子?那些蜀国老臣们就算哭死又有何用?还不如像刘禅这样没心没肺得享受生活,这才叫活在当下。有时候我甚至会想,如果这世界上像刘禅这样的人多一些,那这个世界也许会更加美好。

最近去了一趟云南石林,看到几亿年前的大海如今只剩一堆石头,原来海水侵蚀的痕迹历历在目,但早已没了水的样子,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了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几亿年的时光都能化作灰烬,何况人类这百万年的发展史、数千年的文明史,更何况三国这谈笑间灰飞烟灭的几十年呢?是非成败转头空,当年叱诧风云的人物如果知道自己今天沦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的谈资,甚至是B站基佬鬼畜的素材,估计棺材板都盖不住了。任你再牛逼,别人谁又会真正在乎你,死后谁又会真正把你放在心里?蜀道还在、剑阁还在,当年的将士安在?真是一夜风云散、变换了时空。

不过贯穿整部三国的忠义精神还在。小时候看过好几遍三国,但大都沉迷于那些杀伐谋略,而这次却看到了此书的精神内涵。罗贯中表面尊刘抑曹,实则是尊忠义而抑奸诈。有无数个细节描述刘备多么得仁义,而曹操多么得狠辣狡诈。关二爷赢得身后最高荣誉,不是因为他功多,更不是因为他能打,而是因为他一直把兄长给的旧衣服穿在身上、因为他能在嫂子屋前像门神一样矗立一夜、因为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主的执着、因为他那句大哥若死愿从之于地下的承诺,这就是绝对的忠义。张飞赵云诸葛也忠诚,但他们没有关二爷这种身陷敌营显示忠诚的机会。而关羽有,所以被罗贯中大书特书,读者看到了就惊为天人。人们渴望真挚永恒的感情,因为这太难得。为什么那么多人看忠犬八公哭的稀里哗啦?正因为这种单纯执着的爱在人间无迹可寻。抛开三国那纷乱的历史,其中最可贵的,是桃园结义的义薄云天、是匡扶汉室的远大理想、是刘备不落下新野百姓的仁义、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才是片尾曲里毛阿敏唱的“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5 ) 新三国和老三国相比,不仅输在演技

重看老三国,发现新三国和老三国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无信仰、无灵魂。一部剧没有灵魂和信仰,就像一个人没有骨架,就是一滩烂泥。这不是靠影视特效和动作场面的提升可以改变的。看老三国里的凤雏落坡,庞统和刘备的君臣情,明知道小路可能有险,两人争走小路,让对方走大路,最终庞统争走小路成功但中伏遇险,将士奋不顾身拼死抢救,庞统身带重伤交出西川地形图,并表达不能继续追随刘备而战的遗憾后含恨离世。感人至深。反观新三国,改成为刘备寻找一个出兵打刘璋的借口,庞统自导自演了一场类似日本九一八、卢沟桥事变的苦肉计,狂笑着冲进埋伏被射成筛子,让人怀疑是不是脑袋有问题。老三国诸葛亮骂死王郎,双方唇枪舌剑,诸葛从天下大势开始层层递进,条条反驳,句句直指对方要害,义正辞严,最后愤而起身,痛斥王朗,王朗的表情则从自鸣得意,到惊慌失措、哑口无言,到气急败坏、羞愧难当,最后倒撞马下。而新三国诸葛和王朗双方的对话软弱无力,诸葛稳坐四轮车上侃侃而谈,王朗则面带微笑倾听,最后突然口喷鲜血身亡,有不幸遭投毒暗算而非被论战败北的即视感。这样的剧,居然有人叫好,可见国人的欣赏水准已被广电的一系列神剧荼毒到优劣不分,只能矮个里挑将军。殊不知,无论乌鸦怎么用孔雀的羽毛来装饰自己,乌鸦毕竟是乌鸦。

 6 )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26年之后再品《三国演义》配乐

“刘关张”与作曲家谷建芬 李一丁 词作家王健

一直以来常有这样的念头,总想抽点时间简要地分析分析老版四大名著的配乐。这四部电视剧之所以深入人心,和其中音乐的经典程度亦密不可分。这批作品创作水准之高、思想境界之高、作曲技术之高、歌曲传唱度之广、与原作意境之契合,无论在当年还是在现在一众影视剧配乐中都算得上非常罕见。每每在观看时,总是不自觉地就被或古朴风雅或恢弘凝重或幽默风趣或豪气万丈的配乐吸引,有时浓墨挥毫有时传神点睛。电视剧《三国演义》更是以三国历史的风云诡谲气象万千、以84集总耗资1亿7千万元史无前例的鸿篇巨制,成为亿万观众心目中的老四大成品质量之首。对于这样的一部史诗级巨作,横贯东汉末至三国的八十余年历时,加之又是以今人写古人的音乐,而汉代音乐可供借鉴的资料仅剩散落古籍中的叙述,既无乐谱又无音响,其配乐部分的创作难度以及所要求的风格之严苛可想而知。

需要在此说明,我并没有能力分析电视剧中的所有配乐,也实在找不来总谱加以对照,这篇小文只是在观看过程中借助听辨发现的一些配乐中的奇特有趣之处(基本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虽然看起来多是在细微处琢磨思考,然而正是在这些细节层面反映了作曲家们深刻而准确的理解能力和罕见的艺术才思。

(一)

央视《三国演义》的配乐部分实际由三位作曲家合作完成,谷建芬、李一丁、王宪,前两位是女性,最后一位是男性,如果没有仔细看过各集片头,这后二位的存在很可能会出乎多数人的预料——好像并没有听过似的,其实这两位才是整部电视剧配乐的中流砥柱。片头片尾曲以及主要人物的角色歌均由谷建芬创作,以上歌曲的旋律部分都出自她的手笔。这是一位世所罕见的旋律天才(其实老四大的作曲家们都是一等一的旋律天才)。在写三国配乐之前,谷先生就因创作歌曲成名,她的通俗歌曲儿童歌曲大多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她笔下的旋律起承转合仿佛天成,找不到一个多余的音符,宛如心底之音汩汩流淌,闻其乐如轻风拂面自然清新,颇有“天然去雕饰”之感,也是因为她的旋律天赋,让她仅凭一首《临江仙》便于数位男作曲家中脱颖而出,被王扶林导演相中。令人惊讶的是,除了她作为一位女性可以写得比男性作曲家更豪气恢弘,更是她这样一位之前只创作过风格轻松明快的通俗歌曲作曲家,居然能为三国电视剧写出这样一套古朴典雅又回肠荡气的旋律,这样的音乐风格对于她来说应该几乎是首次尝试,可塑性实在极强。

谷先生创作的这14首歌曲风格各异(片头片尾曲两首及角色歌十三首,但“张飞之歌”未被采用),其中一些配乐有极个别地方在旋法的安排上如音型、尾句收束等显得旋律略有近似或套化的迹象(因而我也见过有人觉得有些曲子之间“有点像”),除了最后没有选入的张飞之歌——这首也相对最不出彩,但电视剧没有采用的主要原因是导演觉得长坂坡一场前面刚唱过赵云之歌,两首角色歌连唱显得歌曲太多——总体而言瑜百瑕一,这是一套水平很整齐的精彩音乐,旋律优美合乎平仄,尤以片头曲《临江仙》、片尾曲《历史的天空》、《这一拜》、《有为歌/卧龙吟》等为最佳,后三首包括剧中的大部分歌曲是带有古典气质的通俗作品,所以演唱风格也相应选择了通俗唱法,《临江仙》则运用美声唱法,调式选择上使用了加入变宫即7音的六声羽调式,这是民族五声调式的延续,确是古香古色又兼具一定现代气息。当年就有批评的声音认为《临江仙》选用美声唱法实在太过阳春白雪不接地气,甚至批评它“脱离群众”,没有声乐基础的人只能哼唱但又唱不好。这样的批评不说全没道理也是偏颇甚多的,一部历史剧如全部选择通俗唱法既显得风格单一又缺乏正剧的历史感,适当加入几首美声歌曲完全没有问题。应在此提及的是,《临江仙》《貂蝉已随清风去》《这一拜》等作品的配器实际均是由李一丁完成的,我们现在听到的片中那些大气磅礴、恢弘瑰丽的背景音乐(包括主题曲、角色歌的变奏,或者像甘露寺刘备娶亲、诸葛亮七纵七擒等这些最为经典的原创音乐),全部出自李一丁和王宪之手。李一丁负责前40集的纯音乐写作,王宪负责后40集,在配器思路上经过二人的交流协商,保证了所用乐器的一致和作品整体风格的一致。因此可以说,三国的音乐创作是三位作曲家的通力协作,互不可缺。李一丁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王宪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二位都是科班出身。王宪在三位作曲家中年纪最小,创作三国配乐时年纪不到四十,之前已为电视剧《末代皇帝》写过配乐,李一丁不到五十,也已为不少影视作品创作过音乐,她在前几年已经去世了,非常可惜。

作曲家李一丁、谷建芬、王宪

(二)

李一丁、王宪二位作曲家在整部电视剧中究竟写了多少配乐,我并没有查过数(在b站一个配乐汇总里显示全剧的配乐至少有200段,如此数量亦可得见作者们所耗精力之巨),然而他们的配器风格之多元、配器思路之活跃令人惊叹不已。二位作曲家都认为写作三国配乐,应求神似而非形似,需把握汉末三国不同于唐、清等时代的歌舞升平富丽堂皇或宫帏争斗末世堪哀,而更多应将英雄人物“大惊大喜,大疑大决,大急大慰”的豪迈之气壮志难酬融入古朴凝重的气韵,以描绘恢弘磅礴厚重绵长的历史感。无论琴歌、舞曲、宴乐,抑或清唱小调、战场鼓乐,均依饮食、婚冠、宾射、飨宴、脤膰、庆贺之礼逐一创作,歌舞宴乐亦可按舞蹈编排为《铜雀伎》《盘鼓舞》《白纻舞》《踏歌舞》《羽笛舞》《蜀宫人舞》《刀牌舞》等包含汉代雅乐俗乐的乐舞艺术,均需整体风格划一但局部多有不同。

李、王二位作曲家在全剧整套配乐的配器选择上仍是以管弦乐队为主,民乐为辅,表现民族气韵主要依靠琴、筝、箫、埙、笙、笛等弹拨与吹管乐器,辅以古香古色用以表现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的编钟编磬,同时加入后来传入的西域乐器如琵琶、管子/筚篥等,打击乐部分则多用锣、鼓、钟、铜铃、扁鼓等。从现在各地汉画像石中的民间鼓吹乐,可以发现其主要乐器也大致有吹奏乐器排箫、笙、竽、笳、角和打击乐器鼓、铙等,汉代的鼓吹乐不仅多运用与宫廷,民间也广泛使用,因此作曲家们的创作思路和配器选用是完全正确的,既谨慎考究又灵动且不拘泥。另外,两位作曲家还模仿了各地区音乐风格的不同,如蜀乐(刘备宴请张松的席间奏乐,也包括刘禅被解送洛阳在司马昭设宴款待之时,要求为刘禅跳“蜀舞”以讥讽其此间乐不思蜀的鸵鸟心态,配乐也正是这一段蜀乐)、吴乐(子夜四时歌等),包括南蛮之地带有异域色彩的音乐等,从调式旋律及配器选择上也可以听出明显不同,如《子夜四时歌》虽然由管弦乐队主奏(弦乐队拨奏),但击打节拍以钟、磬点缀,中间叠入箫声,同时该作是完全的五声调式作品(羽调),因而以种种方式模拟江南典雅清秀的丝竹音乐又富宫廷气息,雅俗兼具,非常符合人们想象中的吴地音乐风貌;蜀乐一段的配乐是宴乐中的典范,音律中正和平、纯正典雅,乐器以笙、笛、筝、鼓、编钟为主,以弦乐队若隐若现地衬底,选用了七声调式(不过因为电视剧里的配乐多是渐进渐消式的,无法听到准确的首尾落音,只能大致判断是七声清乐商调式或雅乐羽调式),竽在汉代乐队中是主奏乐器之一,汉代乐俑和石刻画像中也多有吹竽的图象,同时竽/笙/排笙亦为西南地区乐器代表,因而选用竽/笙(包括笛)为蜀乐一段的主要乐器是准确恰当又神形兼备的选择。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贯穿全剧最重要的主题素材之一,同时各位主角的角色歌也是数次变奏,主题曲(以及《有为歌》)的变奏几乎达到俯仰皆是的程度。如,三顾茅庐前刘备占卜以择吉日之时,《临江仙》主题曲以弦乐为背景以琵琶奏出主题;曹操东临碣石极目远眺以观沧海时,先以竖琴演奏引子音型随后以弦乐队为主,点缀以箫;出师北伐时已变奏为速度激昂的战曲,同时加入了男女声合唱(只吟唱单音节“啊”),彰显此种悲壮犹如颂歌;最后一次变奏最为悲怆凄然,姜维孤身奋战,终是无力回天,举剑饮恨自尽,剑刺入腹,惨状万分,颤抖流血的双手因痛苦高高弹起,此时屋外正暴雨倾盆,一道闪电击破夜空,霹雳而下,管子(筚篥)应声而起,这是最后一次吹奏主题,那凄厉如鸮啼鬼哭般的音色足以令人痛断肝肠,作曲家在旋律的变化上更强调了一个下滑的#4音苦音(原本的临江仙旋律并无),管子如劈裂崩摧,声声泣血,强烈的悲剧性和宿命感压抑地观众悲愤地几近崩溃:英雄末路,国破身死,终是“不可与命抗争矣”,一个辉煌的时代就此落幕,日月同泣,天地同悲,如何让人不同掬一捧神伤之泪!主题曲的变奏在全剧中少说也有数十种不同风格模式的编配,在电视剧中总是以最精妙的方式在最恰当的时机呈现——或表现人物心境展现英雄的广阔胸怀、高远境界,或描摹山川河流沟谷丘壑,一展辽阔壮远之姿,寓情于景,意境非凡。还有一些特别细节的主题变奏,如刘备的角色歌《民得平安天下安》最初完整地出现在《携民渡江》一集,但于前数集如在刘备跃马檀溪误入水镜山庄之时却提前有两处变奏,一是从宴席逃跑驰马狂奔时背景音乐选择了以板/梆模拟马蹄疾驰同时以管弦乐队为背景由长号演奏主题(作曲家很喜欢使用长号、小号等西洋乐器代替“号角之声”并且丝毫不显违和),另一处是进入山庄偶遇一骑牛的吹笛牧童,此时牧童所吹正是刘备角色歌的主题。

除了这些主题变奏之外,两位作曲家也创作了大量的原创配乐,如前面已提及的众多乐舞宴乐,还包括一些抒情状景的部分,或悲凉肃杀或温婉柔情,还有描绘战斗场面的激烈冲突,如三英战吕布中频繁使用琵琶上下滑奏表现战场之激烈慷慨,琵琶擅表喧嚣,早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已有用琵琶展现激昂战斗场景的描述,亦有《十面埋伏》这样的名曲利用划、排、弹、推拉、拼双弦等技巧表现楚汉之争的震撼战斗。此外作曲家们还在两处,即诸葛祭风和天边龙挂,大胆运用了电声技术,以midi合成音效和独特的和弦构成(音丛、高叠和弦,核心音程小二、增四,中国音乐中极少连用)表现这种奇幻波谲之状。总之,这套音乐的创作和配器理念是亦古亦今、西为中用,从不拘泥于何时使用民族乐器何时使用西方乐队,并无明显的界限划分,多数时候是两者混用,大胆别致,水乳交融,毫不违和。

(三)

在这部电视剧的整套配乐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配器思路:全剧居然没有一处使用过唢呐这一乐器,李、王两位作曲家通篇最常用的、并且音色与唢呐非常相近的乐器是管子(筚篥),同时最奇特地方在于,无论是悲是喜的场面中都能见到管子的身影,可以说近乎无处不在。例如除了表现悲怆景致的姜维之死等,在刘备大婚《子夜四时歌》开篇也是以管子吹出一组重复高低八度的引子音型;《这一拜》劳动号子般的副歌段落中也是以管子重叠部分旋律达到起承转合的作用;黄巾起义政权更迭的配乐也是先运用长号奏出“号角”,伴随“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呼号,管子应答乐句的霹雳之声直指苍穹——残阳如血,缇红的余晖几近刺目,掩映着一抹黄沙萧瑟,举目四望,荒凉芜秽。管子这一吹管乐器音色既粗犷又高亢,虽和唢呐一样同可用于悲喜之乐,却比唢呐的音色略显忧郁细腻,唢呐声音明亮凝聚一线又有碗口以放大音量,各音区的音色差异似乎也不如管子更大些,管子总能发出一种近似劈裂的效果,正是这种劈裂声最是动人肺腑,它的高音区并不如唢呐尖利,中低音区则听来颇觉带有那么一丝箫般的呜咽凄凉(记得最早听到双管《江河水》时着实被那种凄厉悲怆深深震撼)。

我认为,选用管子而不用唢呐,反映了作曲家们极高的审美趣味和深厚的史学功底。中国古代吹管乐器中,其实并没有音量特别响亮高亢的,音色柔和音量不大的乐器为多,而管子、唢呐这一对双簧乐器从西域传来之后可谓深得人民喜爱,在鼓吹乐中也成为笙管乐、唢呐乐的主奏乐器。管子前身为古称的筚篥、笳管,宋朝《乐书》称筚篥“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管子的传入大概在唐代或者说最早的记录在唐代可寻(“觱篥、悲篥、笳管、风管;觱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 [唐]杜佑《通典》),而唢呐传入实则晚了很多,现在常见的说法是三世纪从波斯进入中国,然而用以当作证据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上的唢呐后来被证明是并无喇叭口的乐器即筚篥。中国最早的唢呐出现在骑马俑上,明代的文献记录也表明唢呐具有军乐和仪仗乐队性质,大约此时唢呐才被大规模使用。因而,汉代风格的作品配器确实应该避免使用唢呐。历史考证的角度是其一。其二,唢呐作为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其身上带有太过于浓烈的乡土气息,常用于民间红白喜事,音色激昂高亢,质朴豪放,有的网友戏称唢呐是乐器中的“流氓”,还有些人觉得唢呐过于“土气”“闹腾”“太俗”“难听”,对它甚至不太待见。由此得见,若用唢呐来表现三国英雄,则显得气质不搭、格格不入。很有意思的是,在老版《水浒传》的配乐里,唢呐的身影却无处不在,《好汉歌》《王进打高俅》等经典配乐中都可以听到唢呐吹奏的主题旋律,正是因为要表现梁山好汉的性情豪放快意恩仇,展现山东、河南地方音乐的乡土气,赵季平在配器时选择多用唢呐(也包括坠胡等乐器)予以表现。可见,对于作品中主力民族吹管乐器的选择,在三国配乐中贯穿始终地运用管子,在水浒配乐则使用唢呐,都可谓是精准至极的神韵之选,也是出于了精益求精的精神。作曲家们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和审美品味实在让人叹服不已。

《三国演义》这套配乐无论从旋律抑或配器的角度观察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倾尽了三位作曲家数年心血,反复打磨反复思量,意趣高远,回肠荡气,“荒荒油云,寥寥长风”。之前曾经在某期刊上读过一篇评价新老三国配乐的文章,认为老三国的音乐语汇在今天看来已显陈旧,无论在旋律配器还是音色选择上都缺乏新意。对于这样的评论,我只能摇摇头一笑而过,“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然而还有如我等一众爱乐者仍有闲情逸致品评二十多年前的老作品,且颇觉越品越新鲜,越品越有趣,相信以后一定会有更多审美过关的年轻人热爱和品评这批影视剧艺术中的经典配乐。我小时候不怎么爱看电视剧,但很早便喜欢上了这四大名著电视剧,总觉得怎么也看不腻看不倦,甚至有些地方足以让人一个镜头来回观看反复琢磨。或许也正是因为艺术家们“上无愧祖宗下无愧观众”的最质朴又诚挚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为我们带来了极为酣畅美妙的艺术享受,更以其最顶级的审美水准、高远格调、非凡意趣教会了我们敬畏历史,诗意人生。

2020.8.30

 短评

鲍国安简直曹操附体,杀人那段是我童年阴影。唐国强的诸葛亮很符合原著的描写。当年制作非常精良的电视剧。

6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服装差点没事,战争少点没事,文言门槛高没事。你看鲍国安唐国强的表演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演员

9分钟前
  • 宅心仁厚牛小掰
  • 推荐

那个时候的可都是经典啊

12分钟前
  • Odair
  • 还行

这辈子估计都看不到这么追求古风,力求写实的电视剧了

13分钟前
  • Bunny Jack
  • 力荐

😕小时候看三国,觉得真特么难看。长大了看了权力的游戏……觉得国产剧没有可能和权游媲美的……直到和我爷爷假期看完了这个……

17分钟前
  • Joker
  • 力荐

此片耗费巨资,时间之久,规模之大都前所未有。拍摄制作人员历史责任感强,完全尊重原著,人物形象塑造成功,自始至终,布景逼真场面宏大,整片气势磅礴,波澜壮阔,外加配乐优美,乃国产电视剧中不朽之作。

18分钟前
  • TJ
  • 力荐

唐国强的诸葛亮是永远无法被超越的了~~

21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只爱诸葛亮跟关羽。

25分钟前
  • 时间的玫瑰
  • 力荐

一有现在新版相比,这个简直是又复古又美丽啊~

26分钟前
  • mumudancing
  • 力荐

无以言表的憾动,呜呼哀哉。老三国真是部用心拍出的好剧,宏大而细腻。硬要说瑕疵的话,某几个重要角色(魏延、鲁肃、庞统、赵云等)中途更换演员,让人很不适应。

30分钟前
  • 爱的镇魂歌
  • 力荐

虽然技术放到现在不算很好,但是很经典。。。《三国演义》毛版的书前题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被拿来当主题歌,再加杨洪基老师的演唱,喜欢~

31分钟前
  • 豆友2790706
  • 力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4分钟前
  • 电荷守恒
  • 力荐

金庸知道央视要拍《笑傲江湖》时说,只要他们像拍三国那样拍,我就一元钱卖版权,后来版权确实是一元卖的,结果张纪中充分证明自己估计压根都不知道怎么拍电视剧,魂淡啊,金爷爷很悲伤啊。

38分钟前
  • Paradox
  • 力荐

一见子龙终身误。

42分钟前
  • El Guaje
  • 力荐

老版三国耗费巨资,时间最久,制作人员责任感强,场面宏大,场景逼真,国剧经典。

44分钟前
  • 123456昵称
  • 力荐

鲍国安演的曹操真是神了。

46分钟前
  • 苇间疯
  • 力荐

吴导啊,咱别赤壁了,好好学学三国演义怎么说人话吧~

50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老三国是永远的经典。曹操 诸葛亮 的演绎,我想象不出来还有更好的了。

54分钟前
  • 顾盼
  • 力荐

爸爸

58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两字:经典。

1小时前
  • 辛佑齊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