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

悬疑片中国大陆,中国香港2021

主演:张译  于和伟  秦海璐  

导演:张艺谋

播放地址

 剧照

悬崖之上 剧照 NO.1悬崖之上 剧照 NO.2悬崖之上 剧照 NO.3悬崖之上 剧照 NO.4悬崖之上 剧照 NO.5悬崖之上 剧照 NO.6悬崖之上 剧照 NO.13悬崖之上 剧照 NO.14悬崖之上 剧照 NO.15悬崖之上 剧照 NO.16悬崖之上 剧照 NO.17悬崖之上 剧照 NO.18悬崖之上 剧照 NO.19悬崖之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5 20:41

详细剧情

上世纪三十年代,四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从跳伞降落的第一刻起, 就已置身于敌人布下的罗网之中。同志能否脱身,任务能否完成,雪一直下,立于“悬崖之上”的行动小组面临严峻考验。

 长篇影评

 1 ) 演员秦海璐,悬崖高处亦胜寒

《悬崖之上》这种偏男性的、偏刚猛的谍战电影,最有看头的往往是女性角色。万绿丛中一点红,红的是那种温软柔情,柔中又刺得出一种刚强,反差有了,层次有了,值得依附的情绪也有了。

在这部电影里,目光最情愿流连的,是秦海璐。

秦海璐真是那种见到了就能细味出幽微精妙的好演员。你知道她会出现在一个戏里,心中就有一种安定的知觉在落地生根。

电影《榴莲飘飘》《钢的琴》《到阜阳六百里》《桃姐》,以及电视剧《红高粱》《白鹿原》《老酒馆》《装台》等等行云流水的表演,大概无需赘言。光影里见多了,心悦诚服,那年又去捧舞台剧《四世同堂》的场,看她桃红柳绿地把人折服在大赤包的阴阳腔调与瑟缩身段中,又是一种簇新的受用。

看《悬崖之上》,最是冲着这些年鲜少在大银幕上亮相的秦海璐去。看完《悬崖之上》,唯一能够催动我写上几笔的演员,也自是她。

她的表演实在值得回味。如同面对悬崖,总有高低错落,更有那种仰望时不由倒吸一口气的惊动,有那种发自内心想多看两眼又不忍细看愁云的矛盾。

前段的出场,她印证了自己不动声色的本事。尤其是在列车上,要靠目光蛇行,警觉地按捺一切反应,只等该起头的时候,迅速进击,然后收回,仿佛一切无事,但无数复杂念头早在内里舞出了刀光剑影。

控了良久,要等之后厚积薄发。那么最有情绪感染力的,是哭戏。这哭,又哭出了不同的天地。

食物中毒后进了医院,人是魔怔的,疲沓的,最无防线,却又最需要防线。周乙猝不及防地亮了身份,人还没来得及深信,就接住了丈夫张宪臣被捕的重磅炸弹。这炸弹太凶,一时把潜藏心底的关切神经给轰了出来,脸上皮肉都止不住地惊颤,可又想再去确认,确认周乙几分真假,也确认自己是否能把外放的情绪给塞回去。理性的禁制与感性的崩溃短兵相接,秦海璐的脸上,瞬息变动的都是战局的摇摆。

终归还是要等到夜阑人静,密闭的医院中密闭的病房,还有一个密闭的厕所,钻进去,才好谨慎地把情绪泻出五分。人已经矮到了马桶边上,气压还要再锉向下方,要靠那种极差,一下子就把眼泪给崩出来。想嚎,但只允许自己干嚎,声浪拍到了唇边,把嘴一合,就当是吞下一片苦海。彷如历经一场情绪的海啸,连带着把五官都给震荡,发丝乱了,劫后余生一样无从顾及。那种情绪的震撼力,戳到心窝,捣碎了才肯抽出来。

张艺谋说她的好,是好在情绪来得快,又来得准。这场戏,秦海璐自己在洗手间里找到了发挥的高度,自己一蹲下去,千军万马的委屈就撞到了镜头上。拍完了说再来,可再来,早已没有任何的必要。如此浅显的道理,敏锐的导演都知道,如此了得的演员,再蒙昧的导演也不会不知道。

张艺谋确实选对了秦海璐,前前后后不同需求的情感戏,都被她捏稳了。街头枪战中楚良负伤下车,要成全她一个逃出生天的希望。她把着方向盘,千钧一发中只是任泪眼自断牵绊,一个侧影,剪出了一种乱局的悲壮,不想独自潜逃,却又不能让牺牲付之东流,那种矛盾,都是心火,把人烧得心急如焚,却要静若止水。多难都好,果然也没难住秦海璐。

那么多风风雨雨飘来荡去,电影给她指了唯一的温存。行动过后,周乙带来了她与张宪臣赶赴苏联前不得不托付出去的孩子。黎明似乎如期而至,带着那些象征美好的物事一并走来,她是要开怀的,但眉目来不及笑开,泪水先泛了一轮,这乱世中几乎陌生了的喜悦,大概谁都不知该如何体体面面清清爽爽地迎接。只是这种真真切切的波澜,接上了,总有余波泛在心间。

而这心间,总会有演员秦海璐的位置。

 2 ) 《悬崖之上》:张艺谋还是没学会讲故事啊

关注我,故事从这里开始

我们的“国师“张艺谋导演,这两年似乎特别拼。

距离他上一部作品上映仅仅才过去5个月(2020年11月27日上映《一秒钟》),如今,我们又在五一档与《悬崖之上》见面了。

这部片子,在一开始,最大的几个噱头是:

1、张艺谋拍谍战片了;

2、张译与新晋谋女郎刘浩存在《一秒钟》之后,再度合作;

3、于和伟不用替身亲自上阵拍摄手拿燃烧的纸的戏份。

这也是我在走进电影院之前,所知道的一些背景。

我以为张艺谋老师在经历了把一部本来30分钟就能讲完的微电影《一秒钟》硬是拍出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现代版情怀MTV之后,应该能尝试着好好讲故事了。

我错了,自从张艺谋进入新世纪以来,自从被李安那部打开国际市场的华语大片《卧虎藏龙》疏通了任督二脉之后,探索着如何将华语电影拍出高级感,并且在国际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使命感,就让他为之疯狂了近20年。

于是,从《英雄》开始,张艺谋被打上的最大标签就是,他不会讲故事。

这对于一个国际大导演来说,很尴尬。就好像观众一直认为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是他父亲代为执导的作品一样,非常打击人。

但张艺谋似乎不在乎,这么些年来,大片越拍越多,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始,张艺谋的国际范、国际视野也越来越大,动辄大场面,开机就是水墨风、精致影像···

论画面,国内没有几个导演能赶得上摄影系出身的张艺谋,但讲故事,越来越多的后浪导演,已经快把张艺谋拍在了沙滩上了。这不是讽刺,这是陈述事实。

所以,当我在电影院里欣赏完张导这部画面唯美的风雪大片之后,走出电影院许久都缓不过神来,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个啥?

风格化?

就像当年的《影》一样,下了一整部片子的雨,用来塑造全片波谲云诡、暗流涌动的故事背景。

《悬崖之上》依旧是这个套路,下了一整部电影的雪,似乎也想刻画出这部谍战电影的肃杀、惊险的故事背景,营造一种冷到极致的氛围。

确实,在电影院有那么一会儿被冷到了。(当然,这不排除是故事太平淡的缘故)

重视画面的导演,总是喜欢用各种各样的视听语言,将一些读者在书中能够感受的那股氛围,搬到荧幕上。

咸阳城里的万箭齐发,宫廷中的满地菊花,还有贯穿全片的雨和雪,张艺谋很喜欢用这种方式帮助观众感受那个意思。

看张艺谋的电影,就是一次被名导耳提面命。

他说,你看,这里我故意放了点东西,感受出来了没有?

我们只能敷衍地说,是的,张导,我看出来了,这也太牛X了。

要命的是,张导对于“形式大于内容”的玩法太过热衷,这点和王家卫式的“装X无极限”不一样,王导虽然片子的视听语言风格话也很强烈,舍弃了台词,却将氛围营造和人物表演以及故事构建完美融合。

看王家卫的电影,有一种看短小精悍的散文故事的感觉(当然,部分电影不在其列)。但看张艺谋21世纪的电影,越来越有一种阅读装裱精美、设计顶级、文辞华丽、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雍容华贵,字数长达10万以上的《斗地主入门教程》一样。

你看,《悬崖之上》的开头,那片雪中的丛林拍得多美。

你看,东北的街巷雪景多么好看。

你看,张译开枪的样子多么潇洒。

你看,刘浩存饰演的小兰,那脸蛋···(找不到形容词了)

但,细数这些之后,突然就发现,《悬崖之上》的故事太多漏洞,人物设定太过任性。

《悬崖之上》出现的主要角色不算太多,但因为哪怕一个很快领盒饭的角色都请的是熟脸明星,所以会给人造成一种角色众多的感觉。(这大概也是张艺谋大场面的另一种应用吧)

但也正是因为角色看起来众多,却丧失焦点,也使得很多角色性格立不住。

其中张译、刘浩存、朱亚文、秦海璐饰演的四名特工,其中就只有张译和秦海璐饰演的一对夫妻稍微有点人物背景,在片中起到的作用也最大。

这对夫妻靠着对黎明的信仰,以及对找到孩子的执着,确实让观众有信服的立足点。同时,这两个人也是片中战斗力和智商都在线的正面角色。

相反,刘浩存与朱亚文饰演的两个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特别是刘浩存饰演的小兰,很有一种“我这个角色是导演争取来的”感觉,朱亚文饰演楚良,则全程体现了智商不在线,属于无辅助功能的可用可不用状态。

而且,也因为这四个人没有重点聚焦,导致在片子越往后看,四个人的戏份十分游离,演出了一种谁都不是主角的味儿。

这波神操作,大概就是张艺谋导演不会讲故事的明证了。

同样的谍战戏,当年的《风声》角色不比这少,而且也都是演技派,但是每个角色都那么出彩,争奇斗艳,故事环环相扣。

到了《悬崖之上》,愣是没让人看出来,这波人想干什么!

因为,所谓的秘密任务,在这部片子中就不配有行动路线,而且秘密任务的揭秘也太快了,完全没有一点悬念,就和本片每一个角色的身份一样,还未过半,就全部展现给观众了。

张艺谋导演似乎拍着拍着就忘了这是谍战片,或者说,他认为自己关不上悬念了,画面搞起来就行了。

所以,我们很快就知道片中的正反两个阵营,叛变者、潜伏者都浮出水面,而且是非常主动的。雷佳音饰演的叛变者,一开始的挣扎很不错,到了后来,一丝犹豫都没有,这个角色的设定彻底沦为工具人。

而于和伟饰演的高层潜伏者老周,竟然如此堂而皇之在行动几近失败的情况下,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施救老张,甚至还打算为了帮助老张逃命,冒着暴露的风险,要上演被绑架的苦肉计。最后,又为了能营救楚良两人,主动从下线那里要来了与他们联系的暗号,再一次主动暴露。

这老周能混到这个层级,靠的是脑子吗?

我在看到老周与楚良两人以及地方特务坐在一起讨论俄语的时候,当老周也说出俄语,我还以为他会以此为机会与楚良等人交流传递信息,事实证明,这场戏并没什么卵用。

而《悬崖之上》的剧情到最后逐步崩塌,也是基本围绕着老周进行的,从老周暴露身份营救楚良两人,到老周在被怀疑的情况下,依然赴约联系小兰,再到老周莫名其妙就和小兰完成了本片传说中的那个秘密任务,到最后老周给秦海璐饰演的角色找到她和老张的孩子们以及还在车内杀死叛徒(雷佳音饰演的角色)···

本片最后1/3简直是魔幻剧情,跳跃不说,剧情重点也失焦了。

坦白说,本片很多事情不需要老周来亲自动手,四个特工,牺牲了老张和楚良,其实另外两个女同志应该有更重要的戏份,这一点秦海璐饰演的角色倒没太让人失望,还是体现了角色的果敢与机智,但是小兰真的一言难尽,她的存在是想要体现智慧、冷静、力挽狂澜?

到最后小兰这条线基本就靠导演剪辑撑起来,秦海璐饰演的角色逃跑之后也没有任何衔接,却在结尾结了一场找到孩子的戏···

我一直认为,这个老张口中的找孩子,其实完全可以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带过,因为找孩子和迎接民族黎明是一种带有使命性的符号,在一个天亮的时刻,一个远景下,母亲看到两个孩子跑来,抱住她,而周围的人走上街头,人越来越多,这个背影就足够了。硬要整这么一场实实在在找到孩子的戏,没必要,也有点分不清重点。

另外,全片对于谍战戏的目的,也没有很好的把握,要来找到一个越狱的人,电影拍到最后,都没往这个方向推进多少,最后老周和小兰电影院一接头,这事就成了···这不是玩呢吗!

今年已经71岁高龄的张艺谋导演,说他完全不会讲故事这是扯淡,我很喜欢他的《活着》,可能也因为有原著故事加持的原因在吧,但自从张艺谋开始探索华语电影商业化之后,他摄影风格的造诣大于故事表达,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了。

今年,除了《悬崖之上》,据说还有两部电影要上映,张艺谋这么拼,但我们不知道咋说,哎。

-END-

关注我,一起探索更多电影吧!

喜欢的话,记得小手点一下扩散出去哦~

更多影评:娱观(smshe189)

 3 ) 《悬崖之上》为什么输给了12年前的《风声》?

2009年,《风声》的海报上打出了一句宣传语:

“风声之后,世间再无传奇。”

此后十年,果然再无经典谍战片。

12年后,老谋子奉上了一部众望所归的《悬崖之上》,但口碑最后还是输给了当年的《风声》。

其实《悬崖之上》已经算是老谋子近年来的佳作了,很多人(包括我)的观影体验都很不错。

但它似乎又差点味儿。

和同类型的《风声》对比之后,我发现它至少存在两大败笔。

01

《悬崖之上》的第一大败笔,是“人物塑造”。

当年的《风声》,在人物塑造上属于上乘之作。

这部戏的主角有七个:黄晓明饰演的日军将领武田、王志文饰演的伪军特务处处长王田香,以及五个被怀疑是“老鬼”的嫌疑人。

《风声》,2009

影片不仅表现了这七个人的差异性,还表现了他们人性的复杂性。

比如,李冰冰饰演的译电科科长李宁玉冷静,克制,智商高,所以她看起来最像是那个潜伏的“老鬼”。

《风声》,李宁玉

但偏偏,她是最感性,最脆弱的那一个。

黄晓明饰演的日军将领武田甚至不用对她动酷刑,三言两语就击溃了她的心理防线。

作为堂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高材生,秉性也算纯良,李宁玉为什么会心安理得地替伪军做事?

因为她在乎的从来就不是什么大是大非、大节大义。

她在乎的,只有“情”。

当得知男友接近她只是为了获取情报,她其实就已经崩溃了。

后来又得知周迅饰演的顾晓梦是“老鬼”,她再度崩溃,因为她害怕顾晓梦也是在利用她。

当顾晓梦说出了那句“我一直把你当姐姐”,李宁玉就原谅了顾晓梦,所以她不仅没有告发顾晓梦,还协助顾晓梦完成了任务。

自始至终,她不在乎顾晓梦是不是“老鬼”,也不在乎她满口的民族大义,她只在乎对方是不是真把自己当姐妹。

李宁玉就像《色戒》中的王佳芝。

因为在王佳芝的眼中,易先生是敌是友、是正是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对自己真心?

这样的人,当然不是合格的“地下工作者”,所以易先生从未怀疑王佳芝,而武田也断定李宁玉绝不是什么“老鬼”。

这样的人物,刻画得就有血有肉。

再比如,王志文饰演的伪军特务处长王田香。

他虽然是个大反派,但影片也挖掘出了他的复杂性,而不是将其脸谱化,妖魔化。

身为伪军特务处长,王田香能面不改色地用最残酷的手段审讯犯人。

《风声》,王田香

在一般的影视作品中,心狠手辣、冷血无情就是这类角色的全部底色。但《风声》却能展现其心狠手辣、冷血无情背后的恐惧和懦弱。

实际上,恐惧和懦弱才是他真正的底色。

当司令得知自己的男宠白小年被王田香审讯得奄奄一息,司令怒气冲冲地赶来,一脚将王田香踹倒在地。

此时的王田香一改往日的威风八面,他唯唯诺诺地爬起来,继续毕恭毕敬地站着。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环境中,其实王田香和白小年一样,他们都只是司令眼中摇尾乞怜的狗。

只不过白小年是负责卖萌的小奶狗,王田香是负责咬人的狼狗。

《风声》,司令

而看似高高在上的司令,其实也只是日本人眼中的一条狗。

他原本是来救白小年的,但听完日军将领武田的一席话,他就亲手杀死了白小年,为的是向皇军表忠心。

在这一点上,王田香面临着和司令一样的处境。

王田香是爱慕顾晓梦的,所以当顾晓梦遭受酷刑,他几乎是央求道:

“我是真的想帮助你,
快,我们没有时间了。”

他确实想帮顾晓梦,让她免受酷刑。

但也正是因为他的恐惧和懦弱,当顾晓梦拒绝招供,他立马毫不犹豫地,彻底地放弃了她,并用最残忍的手段来审讯她。

生活在恐惧中的懦夫,哪有资格和能力去爱人呢?

司令没有爱人的资格和能力,王田香亦如此。

在那个混乱失序的年代,要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要么出卖灵魂、放弃尊严。

有人选择了前者,而他们选择了后者。

这不仅是他们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因为活路太窄,我们没得选。

这就是《风声》的厉害之处,它不仅展现了人物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还展现了其性格的成因——苍生倒悬、民族危亡、尔虞我诈、等级森严的时代环境。

所以故事虽然集中发生在那座密闭的哥特城堡,但我们能从中窥见这些人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窥见世界局势,窥见时代格局。

这就是《风声》所展现的广度和深度。

02

《悬崖之上》中的人物,却要简单得多。

很多人吐槽刘浩存饰演的小兰太过简单,身为地下工作者,她却单纯得像一张白纸,这不科学。

但简单的又何止是小兰?

张译饰演的张宪臣,秦海璐饰演的王郁,朱亚文饰演的楚良,于和伟饰演的周乙,他们就不单纯吗?

其实他们同样很纯,纯得几乎都面目模糊了。

所以张宪臣可以是周乙,王郁也可以是楚良……他们除了名字、性别、年龄和业务能力的差别,在人性层面区别并不大。

当然,在这几个人中,刘浩存饰演的小兰还是要稍微独特一些的。

因为她最纯,纯得就不像是这部戏里的角色。

她不谙世事,却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在苏联接受培训后,组织派她去执行一项重大任务——“乌特拉行动”。

当敌我两方短兵相接,她却自始至终单纯得像一只小白兔,眼睛永远如一汪清水。

《悬崖之上》,小兰

她既没有后悔过,也没有犹豫过,更没有退缩过。

这是小白兔该有的状态吗?

别忘了,在火车上,她是杀过人的,之后又多次死里逃生。

这样的经历是很难让人保持人畜无害、天真无邪的状态的,除非她藏得足够深。

正常情况下,当面临血腥和残酷的处境,小白兔会出现两种可能的状态:

第一种可能,是继续当柔弱的小白兔,但眼神是恐惧的,不安的,迷茫的,惶惑的,犹疑的……

就像《色,戒》中的王佳芝,当她第一次目睹同伴们砍死了一个特务,她有了幻灭感,因为直到此时她才发现:原来搞革命是会死人的!

《色▪戒》,王佳芝

第二种可能,是成长为猛兽,眼睛由清澈变得深邃,决绝,中间还夹杂着一丝阴郁和忧虑,就像《风声》中的顾晓梦。

《风声》,顾晓梦

但这两种情况,在小兰身上都没有出现。

她一直就是那只天真单纯的小白兔,动不动哭鼻子,眨巴眨巴天真无邪的大眼睛,最后居然幸存下来,并完成了“乌特拉行动”。

被现实捶打过的成年人都知道,现实不是这样的。

因为在穿过刀山火海走向光明的途中,我们将不可避免地经受无数内心的恐惧、煎熬、犹疑、彷徨。

至于她与楚良的感情,要不是一开头楚良说了句“对不起,我没想到会分开”,我几乎看不出他们是情侣。

一对年轻的情侣共赴战场,最后一个死,一个活,怎么能演得那么清淡如水?哪怕楚良临死前想想小兰那可爱的脸庞也行啊。但他没有,他就那么决绝地,干脆地死了。

难道是革命激情让他彻底忘记了爱情?

同样,张宪臣和王郁这对夫妻,感情似乎也能淡出鸟来。

要不是他们还惦记着找孩子,以及王郁察觉出火车上的记号被篡改过,后来又躲在厕所哭了一阵,我也几乎忘了他们是夫妻。

你看《风声》中顾晓梦和李宁玉的“姐妹情”,多么动人,当时看哭了很多人。

《风声》,顾晓梦和李宁玉

但这样动人的感情,我在《悬崖之上》中居然看不到,所以电影院里的人自始至终都哭不出来。

还有潜伏在敌军内部的我党地下工作者周乙,以及敌方的老金。

两人一个浓眉大眼,冷静沉着;一个贼眉鼠眼,傻里傻气。

正与邪,智与愚,如样板戏般黑白分明。

如果把老金塑造成李宁玉式的不讲大义,只讲真情的角色,和周乙上演一出大时代下的兄弟情;或者把老金塑造成王田香式的复杂角色,影片或许会更有余味。

《悬崖之上》,老金

总而言之,《风声》中的主要角色都立得住,也经得起推敲。

相形之下,《悬崖之上》中的角色就单薄了许多,缺乏人性的厚度与深度,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弱化了。

要不是周乙全程在四个地下工作者之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些人会如同一盘散沙。散得我们几乎都要忘了,他们是两对恋人、夫妻。

《悬崖之上》之所以还能让我们觉得好看,是很多剧情确实不错。

比如开头张宪臣不动声色地试探出接头人是特务,比如四个人在火车上相遇,比如周乙在海报上画勾之后将计就计地为自己洗脱嫌疑。

但很可惜,人物塑造实在是太拉胯了。

好的故事能让我们沉浸在电影中,但好的人物塑造能让我们在离开电影院之后,还不断地去回味。

所以我们才会乐此不疲地去琢磨王佳芝的内心,以及她和易先生的关系;我们也会去谈论顾晓梦和李宁玉的姐妹情深,去体会顾晓梦的决绝,李宁玉的脆弱,王田香的虚弱……

但看完《悬崖之上》,除了周乙脸上的凛然之气和眼中的悲悯,以及小兰不合时宜的单纯,其他人很快就变得面目模糊了。

于和伟饰演的周乙

所以周乙才是这部戏的高光角色。

只是可惜了张译、秦海璐这样的老戏骨。

03

《悬崖之上》的第二大败笔,是结尾。

还是和《风声》对比。

当年《风声》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

在影片结尾处,张涵予饰演的“老枪”找到在工厂纺纱的李宁玉,告知其当年实情,所有谜团随即解开。

此时,影片才进入真正的高潮。

《风声》

这样的设计使影片的结构显得完整,精巧。而且因为把悬念留在了最后,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推理的快感。

对比之下,《悬崖之上》的结尾就显得又拖沓,又草率了。

在影片结尾,小兰完成了“乌特拉行动”——找到从日本细菌战基地逃出的王子阳,并将其护送出境。

至于她是怎么完成这项任务的,老谋子也懒得说。

这个结尾确实很草率,草率得让观众觉得自己被敷衍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推理的快感,因为真相早已浮出水面。

真相提前浮出水面其实也没毛病,在《风声》中,我们不也早就知道顾晓梦就是“老鬼”么?

但你总得给我们留点啥小悬念吧,比如,《风声》在结尾处交代的“老鬼”与“老枪”唱的那出双簧,顾晓梦利用身体把信息传递出去,以及顾晓梦留给李宁玉的那段摩斯码遗言。

所以,《风声》的悬念一直持续到了影片的最后。

但同样是悬疑片的《悬崖之上》,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说它的结尾太草率。

《悬崖之上》的结尾不仅草率,还很拖沓。

因为它强行安利了很多光明和崇高。

作为主旋律影片,当年《风声》在结尾也安利了光明和崇高,但它安利得极其干净利落。

《风声》是如何安利“光明”的呢?

几个一闪而过的黑白画面,就把漫长黑暗过后的黎明交代得清清楚楚,真实可感。“老鬼”“老枪”们的牺牲,终于换来了光明。

《风声》

《风声》又是如何安利“崇高”的呢?

李宁玉翻出当年顾晓梦给她缝的旗袍,上面写着顾晓梦赴死前的一段摩斯码遗言——

“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
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
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
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
敌人不会了解,
老鬼、老枪不是个人,
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风声》,李宁玉(上),顾晓梦(下)

电影至此结束,而观众的情感共鸣却在此时到达了顶峰。

你看,这“崇高”安利得多克制,多利落。

再来看《悬崖之上》的结尾,就显得太拖沓了。

要不是于和伟全程用演技撑着,他和刘浩存那段漫长的对话就显得更苍白乏味了,两人叽叽歪歪了半天,分量竟不如顾晓梦的几句遗言。

所以,《风声》的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悬崖之上》的结尾,却有狗尾续貂之嫌。

这是《悬崖之上》的第二大败笔。

当然,《悬崖之上》在部分情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那场追车戏,以及张宪臣半道下车去寻找失散多年的小孩,而导致被捕。

但比起以上两大败笔,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04

《悬崖之上》是老谋子的第一部谍战片。

谍战片最讲究的就是讲故事。

要把谍战故事讲好,首先得把故事讲得悬念迭起,严丝合缝;其次,是要展现身处“无间道”之中人物的喜、怒、哀、疑、忧、惧……因为没有什么影片,能比谍战片更能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

做不到这两点,就拍不好谍战片。

但偏偏,老谋子最擅长的,从来就不是讲故事。

因为他最拿手的,是“造境”,是“写意”。

所以《悬崖之上》最出彩的,还是那白茫茫的林海雪原,那月光下静谧的哈尔滨雪城,就像当年《红高粱》中那绿油油的高粱地,那黄色的土地,那血色的太阳……

擅长“造境”的老谋子讲好了《红高粱》这个写意的民族寓言,却没能讲好《悬崖之上》这个写实的谍战故事。

- 完 -

作者:树上的加西亚

加西亚坐在树上,晃着腿,码着字,看着世界。

文章来自公众号:树上的加西亚(ID:shushangdejiaxiya),欢迎关注!

 4 ) 张艺谋的谍中谍与戏中戏

保罗·维利维奥曾回忆道:二战时,新兵们突然接到前线的任务,会说一句话:“让我们去看电影!”因为他们对战场的感知与想象,都来自于电影。奔赴战场,就仿佛置身于电影中,同时观看与表演。

确实,世上没有不带“表演性”的战场,这个概念在张艺谋的新片《悬崖之上》里被贯彻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片中,谍战的战场成为了一部特殊的“时况电影”。想要在其中幸存下来,就要伪装自己,使自己同时成为这部“电影”的演员与观众,上演谍中谍、戏中戏。

只有骗过对手,才能在亡命的“悬崖边缘”求得一线生机。

《悬崖之上》是张艺谋首次拍摄谍战题材的悬疑商业片。年届72,张艺谋仍旧在“求变”的路上,扩宽自己的类型表达。

国内的电影市场,上次叫好又叫座的谍战片,可能还要追溯到2009年时的《风声》。这么多年的缺席下,没想到是张艺谋破了冰,并且达到了水准之上。

观众都会好奇,张艺谋拍谍战片,与普通导演的差别在哪?对其他人而言,拍出工整的类型完成度,捎带几个亮点,就能超出我们的预期。但对张艺谋来说,如何在电影里挖掘出“高于类型”的内容,才是我们所期待的。

《悬崖之上》的故事,起源于历史现实中的中马城事件。中马城可视作为731部队的“前身”,1932年,日本关东军在此秘密修建细菌杀人工厂,被用作实验对象的中国人被圈禁于此。直至1935年的一次监狱暴动,幸存下来的人说出真相,使得这一秘密工厂暴露目标。

保护幸存的人证,协助他越境并曝光真相,这就是《悬崖之上》里,4人小队的秘密任务“乌特拉”行动,一场典型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本身说不上高难度的任务,由于当地接应人员里有位叛徒的突然出卖,让小队在跳伞降落的第一刻起,就身陷敌人布下的天罗地网中。

原先的接应人员全部洗牌,特务们把自己演成了共产党。张译饰演的张宪臣迅速识破了这一点,他与刘浩存饰演的小兰组成的一队无需过多的伪装。但也由于早早暴露面目,需要不断躲避来自特务的追捕,甚至遭遇虐待。

另一边,秦海璐饰演的王郁与朱亚文饰演的楚良,则身陷敌人的围困。他们要在特务面前演“自己不知道对方是特务”的状态,同时又要保证任务顺利进行下去,自己能脱身。为此,只能靠不断的“临场表演”来稳住局面,人前人后变换几幅面孔。在每个险象迭生的场面下,还要恪守住自己的表演体系。

这一切,宛如在刀尖上起舞。

纵观《悬崖之上》的全片,每个主要演员都需要完成不止一场的“戏中戏”。演员成为角色之后,他们出演的角色也需要成为另一种“角色”。其间人物的多重身份、内在情感都要经受不止一次的翻转。他们隐藏身份底牌,在对手面前表演自己的另一种状态:或是不动声色,等待对方露出马脚;或是在暗中移花接木,骗过他人的同时撇清自己。

与此同时,敌方的特务为了骗取信任,获取关于“乌特拉”行动的情报,也要把戏不断给演下去。双方的不断飙戏,让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被灌满了信息量。连同密码与密信等标准的谍战元素,电影的节奏因此被处理得相当明快。

相比四人组的“演戏”难度,于和伟带来的又一个经典卧底角色——周乙,演戏难度更是上了一个台阶,他需要与倪大红饰演的特务科高科长反复对招。一边要把自己演成穷凶极恶的特务,将自己的嫌疑甩给同事;一边又要控制住度,以免自己遭受嫌疑。于和伟此次的表演在内敛中带有高度的精准,每场戏都演出了深度的潜台词意味,不动声色间,让人完全领会到这个全片最复杂角色的心中所想。

“戏中戏”同时还发生在片中的那座亚细亚电影院内。这也是本片与《一秒钟》一脉相承之处,即电影的放映,与所谓的“时代情怀”没什么关联,更多展开的是其与时代之间的彼此影响。在电影院接头、传递情报,这构成了一种对片中角色身处战场有如身处“时况电影”的明示。

三十年代,特务在当时控制并监视着亚细亚电影院,想在里面做情报传递工作可谓难上加难。周乙在成为被高科长怀疑的对象后,便想办法在排片的暗号上做文章,经过多方调度,从而确保了自己的脱身与任务的继续。

《悬崖之上》与传统谍战片所不同的,更在于从这个层面跳脱出来,回归到人物的本真。敌我难辨、身份暧昧不分的表象之下,张艺谋想探讨的核心主题,不是人性之间残忍、阴暗的角力,而是人物本身在剥离伪装后的真。

成为“谍中谍”,意味着需要抛开自己的欲望乃至亲情。电影中,几位主角一直压抑着本真,却在几个短暂的片刻里完成了情感表达。这让影片在凛冽之余,留下了一抹温情。

张译与秦海璐饰演的夫妻为了去苏联接受训练,被迫寄养了自己的儿女,以至于让他们沦落到要饭讨生活的地步。简单的一句“活着的去找孩子”,已经饱含了人物前史的情感与隐秘。

有些观众也许会不理解,结局里为何“乌特拉”行动被一笔带过,最大的篇幅转而交给了王郁。秦海璐此刻无声的哭泣,她欣喜与伤恸共存的表情里,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历史的宏大是既成的,其中重要的不止于滚滚向前的事件,还有一个个保留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张宪臣的“一件小事”,周乙的“我在现场”,皆是如此。剥离碟中谍的身份,剥离戏中戏的行动,《悬崖之上》令人动容的,仍在于这份人物最后的真。

 5 ) 《悬崖之上》:从炸裂到迷惑

你们要追星、要吹摄影、要缅怀先烈,我不拦着;但谁要敢说这是优秀悬疑片、推理片、谍战片,我跟谁急。

引言

如果看过我的某几年的电影年终盘点的话,可能会了解,我评价电影的好坏,永远是从类型出发。说具体点,就是看这部电影在宣传中呈现的是个什么类型,然后看它是否在这个类型的标准下成功了。这些标准都是客观的,可以最大限度排除主观干扰。

《悬崖之上》,从宣传——比如预告片——来看,它是一部悬疑片、谍战片。做好这种片的第一要务是什么?是表演?是摄影?是拳拳爱国之心?

不!是逻辑!

当然,我不反对一个人因为某一个微小的因素——比如演员俊俏——就喜欢上一部电影,我也会。但我很清楚这些都是我的个人小癖好,不会因此说这部电影优秀,甚至会承认这是一部“合我胃口的烂片”。细品一下这里面,主观上喜欢与客观上优秀的差异。

说回《悬崖之上》。这里面的表演、摄影都很不错;信仰什么的表现得浮皮潦草了一些,但也算可接受,共产党卧底给伪满警察解释俄语和共产主义这个情节设置甚至有点巧妙。但问题是故事整体缺乏逻辑,简直称不上是什么谍战片,那些优点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电影前30分钟是比较炸裂的,后90分钟渐趋失控,结局令我目瞪口呆。

前30分钟炸裂

黑屏、出片名、一阵飞机轰鸣,画面陡亮,大雪纷飞、林海雪原、四朵伞花。

开场就是渗透敌后,营救日军人体实验幸存者。这个开头可谓相当简洁有力、引人入胜。

另一边,伪满警察屋里烤火喝酒、谈笑风生,看着外面行刑。屋内其乐融融,屋外人头滚滚。最终,最后一名被捕党员交代了一切,四人小队的渗透行动一开始就陷入重围。

心狠手辣的反派,也迅速登场了。

接下来就是双方在去往哈尔滨的火车上一番激烈的斗智斗勇:

四人小队一组的张宪臣(张译 饰)略施小计识破了接头人的特务身份,到火车上用向二组报信;

叛徒谢子荣(雷佳音 饰)识破其报信所用暗语,偷梁换柱;

一个不知情的特务对一组的小兰(刘浩存 饰)产生怀疑,将其带离盘问;

二组的楚良(朱亚文 饰)情急之下向接头人(特务)暴露了小兰身份,但隐瞒了张宪臣身份;

一组合力击杀盘查特务,下火车遭遇盘查,张宪臣又略施小计骗到了不会招致怀疑的车票,不过他与小兰失散了,二人只能分头逃跑。

这番火车交锋,双方皆有收获:伪满警察得知了一组的一个成员是女孩,很可能也看到了长相;一组也成功向二组传递了情报,因为张宪臣进卫生间前与妻子王郁眼神交流这个行为本身就说明了有变故,谢子荣不管是抹掉信息,还是改成一切正常,都很难不让十分了解自己丈夫的王郁生疑。其实谢子荣成功率最大的修改方式不是说一切都好,而是说有一些小危险,但行动可以继续。

这一段有智斗,有武斗,还是比较精彩的,比如信息的传递与拦截,还有狭窄空间的搏斗。除了一点不佳:一组的收获是建立在叛徒的失误之上,有点让人失望。这种“失误推动剧情”的情况后面还会出现。

通过这一段情节,角色的人设也逐步展开,比如张宪臣是经验丰富。

不过火车斗争之后,这戏就开始不对劲儿了。

后90分钟迷惑

不对劲儿的部分大概可以分成这么三类:不符合现实逻辑、不符合人设逻辑、不符合创作逻辑。

(一)不符合现实逻辑

不符合现实逻辑就是说,现实中不可能发生这事儿。

1.NPC没有视觉(听觉)

小兰与张宪臣失散后从火车上逃跑,不得不枪杀一个伪满警察,砰砰两声竟然没引来更多人,就算当时是暴风雪也不足以解释,因为毕竟周围那么多人在高度警惕地搜查她。

我后面看花絮知道,其实是拍了更多的人来、小兰藏在火车下面躲过去的镜头,就说明编剧也是知道肯定会引来人的,也提出了解决方案。那你从正片里剪掉了,不能指望我观众去花絮里补充吧?有人说剪掉可能是因为片长太长,那说明你整个故事安排就有问题,才会导致片长太长,对不对?

2.小兰的第六感

小兰的住处暴露了,伪满警察潜入进去等她回家。镜头没有交代小兰是怎么发现他们的,反正她回来时在门口开门,突然就决定不进去了。别说什么锁芯没了,小兰是插了钥匙的,能插钥匙就说明锁眼还在,锁眼还在就说明锁芯还在——再说特务进门还要破坏锁芯,然后还在屋里等,岂不是太笨了?

3.迷惑的电影院

张宪臣被下药后部分地暴露了两个组的接头方式:地点是亚细亚电影院,时间通过电影排期表约定。

于是卧底周乙(于和伟 饰)决定替他去安排两组接头。二组他直接可以告知(为了剧情,顾不上单线联系了,也可以理解),一组小兰需要通过电影排期表去联系。问题是电影院已经被日夜监视,怎么传递这个消息呢?

专业做法:别联系了,这次行动事实上已经失败了。你记住小兰是一个受训特工,你代入一下小兰的视角:张宪臣一直没回来,二组与敌人在一起,伪满警察刚去过你住处,说明什么?至少有一个队友交代了。至于他是主动叛变,还是被下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队友都不可靠了。这时候队友通过某种方式来联系你,你会信吗?小兰这时候应该立刻撤出任务。周乙的当务之急也是想办法救队友脱身,让他们回去接受组织审查吧。

当然,为了电影能拍下去的,我们退而求其次换一种做法:周乙启用备用渠道,想办法向小兰自证是友军(怎么证我也不知道)。如果一组、二组只约定了一种接头渠道,那是他们不专业。我们看谍战片一般默认大家都是专业的,对吧?

业余做法:像电影里那样自作聪明地在电影排期表上勾勾画画。当然,由于他画在了小兰不会出现的时间段,小兰没有出现,他的借口(随便画画给职场小弟上一课)得以成立。但这种情况下,众目睽睽之下去勾勾画画,即使能找到借口推脱,也会引来不必要的怀疑,而隐秘工作最重要的就是隐秘、低调。

并且,电影院难道不是已经被伪满警察24/7盯死了吗(如果没盯死那是他们不专业)?为什么还要安排在这里接头?是头铁吗?还是方便被一网打尽?你丫真不是特务吗?小兰也是,也真敢来。

看这些情节你就会想,苏联怎么能训练出这么不专业的特工呢?这不现实!所以才说本片违反现实逻辑。

(二)不符合人设逻辑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角色的人设是可以完全自由操作的。作者想怎么设定都可以,可以把一个角色设定成圣人,或者恶棍;也可以设定成智商爆表,或者智力障碍。但是,一旦设定完成,角色必须在这个设定下思考和行动。如果他是一个圣人,他就不可以做损人利己的事;如果他是一个高智商,就不可以犯低级错误。这就是人设的逻辑,违反它就叫做“人设崩塌”。

多说一句,人设当然是可以改变的,但必须通过后续情节。比如圣人突然遇到他没有遇到过的诱惑,或者高智商出了车祸。

人设崩塌主要说俩人:楚良和张宪臣。

1.楚良

开场小兰说楚良教她要留一手,侧面反映出这是一个谨慎的人。这就是他的人设:谨慎的特工。

他火车上暴露小兰尚可归于关心则乱,但暴露密码本就太崩人设了。既然他的学生小兰都知道在同志面前留一把枪,他作为老师不知道在同志面前藏好秘密吗?

这是典型的用失误推动剧情,要不然伪满警察该拿不到密码本了。

2.张宪臣

张宪臣更崩。伪满警察都说他富有经验;而且他一脸正气,还是四人小组的头儿,应该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吧?这就是他的人设:经验丰富的特工、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

但经验丰富、久经考验的他做了一件事:跑路过程中找孩子。

首先,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不会抛下任务去做私活儿,哪怕是找多年没见的孩子。不要问为什么,那个年代就是这样残忍。我只是陈述事实。

其次,富有经验的特工,也不会这么做——且不说任务可能完成不了,保不齐孩子都要被牵连进去坑死,这个道理普通人也都明白吧?你不下车,在车上渴望地望孩子一眼,这镜头就绝了。

这又是典型的用失误推动剧情,要不然伪满警察该抓不到活口了。

(三)不符合创作逻辑

类型片创作是自由的,但同时又是不自由的。类型片创作有很多规矩,违反了的话,作者是挺自由的,但观众就会很难受。希望作者都不要打着自己自由的旗号,让他人难受。

1.墙枪必响

这是小说或者戏剧的原则,不用多解释。但电影中不太一样,电影不可能每个镜头中的东西都用到,但有用的东西一定会用镜头语言(如特写)强调。具体到本片中,一组将二组被暴露给特务的事以密码上报,组织以密码回复,小兰记下密码,这里还给了特写,一张纸条,一堆汉字大写数字。张宪臣去买书破译密码,但是被捕,于是小兰全片没能获得密码本——那么组织到底回复了啥?不知道了!下面大家就自由活动了!组织回复了个寂寞。

2.迷惑的书店

一组将二组被暴露给特务的事以密码上报,组织以密码回复,小兰记下密码,但一组没有密码本。密码本是一本公开出版的书,于是张宪臣去书店买。同时伪满警察也通过楚良一个不小心知道了这本书,把卖这本书的书店都盯死了,好几个人盯一本书。张宪臣男扮女装进来了,晃了一圈就出去了,然后一名女特务突然冲下去,发现书已被调换。又是第六感,一回惊二回烦,但这个事儿我就不说了,无伤大雅。

再说换书。我知道一些谍战片会通过“镜头一晃,东西到手”来展现角色神偷技能,比如《谍影重重3》里杰森·伯恩偷路人电动车钥匙。

但前提是,这只是个路人,钥匙也没有被看管。密码本都被伪满警察盯死了,你还不给几个镜头解释一下张宪臣是怎么偷梁换柱的,是不是太偷懒了?请回忆一下《碟中谍》《碟中谍5》《潜伏》这些影视里的特工都是怎么从同行那偷被看管的东西的,可不是镜头一晃东西就到手的,最起码要设计一个十分二十分钟的情节。

最后,伪满警察是怎样发现书店里的妇人就是书店外的男人张宪臣的?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3.立了flag,就得死

立flag这个事儿大家是不太喜闻乐见的,太套路了。但是要是硬拔flag、硬吐便当,那也受不了,因为那之前的遗言之类的就毫无意义了,这情节就浪费了,还欺骗观众感情。

就说张宪臣被注射迷幻剂前逃跑这个事儿,本来后事都交代好了,flag立得刚刚的,驾车冲卡视死如归,伪满警察抱头鼠窜,眼看就要杀身成仁……转眼间又被抓回去注射迷幻剂了。我都傻了。再往下看懂了,就为了把接头渠道套出来推动剧情,然后被枪决的时候和金志德做对比,一个站着死一个跪着死。

真的,你们做编剧的再这么硬推剧情,我可要当编剧了。这个我上我也行。

4.工具人戏不要太多,主角应该发挥作用

还是金志德,这个角色一出场就能看出来,定位就是工具人:心狠手辣、有勇无谋,摆明了就是要被动入党背锅的,就像《潜伏》里的马奎。工具人走流程就行,后面他被楚良捅了,按理来说完成任务了,结果却来了一出假死,搞得我还以为高科长(倪大红 饰)已经知道了他不是卧底,要给共产党们和观众一个惊喜,展现一下反派的智商,结果到了还是毙了。假死应该就是为了给他一个更恶劣的死法,和张宪臣对比吧。但其实你让楚良捅一个龙套不就得了么,何必非得捅金志德呢。

王郁,怎么着也是一个重要角色吧,结果没啥用,任务也没完成就跑了——不过这倒是地下工作的正确做法。她后面还见到了孩子,这就比较搞笑了,任务没完成,孩子领回去了,总有种假公济私的感觉。

5.麦高芬要一以贯之

全文说了半天任务,任务是啥?不记得了吧?营救日军人体实验幸存者呀!那这个幸存者就是所谓的“麦高芬”了。麦高芬说到底也不是什么重要东西,不过是提供一个行事动机罢了,我们都希望英雄的动机尽可能高大上一点,那么拯救幸存者、揭露日本军国主义阴谋这种就不错。但是后来这个麦高芬就变了,变成了两个小组要互相接头,最后周乙和小兰终于接上了。然后快进到救到了幸存者。

这就很蛋疼——也不知道是第几次疼了——因为接头显然是整个行动中相对微不足道的一环,它被浓墨重彩;而体现我们的英雄动机高尚的最终目标,拯救幸存者,反而被草草带过。这实在是太迷惑了,你能想象伊森·亨特花了一整部电影集合队伍,然后一枪把反派崩了吗?

结语

《悬崖之上》的主创都是大牌。导演、演员不用说了,编剧全勇先也是颇受好评的电视剧《悬崖》的编剧,《悬崖之上》就是根据这部电视剧改编的。

作为东北人,我倒是很感谢《悬崖》还有《悬崖之上》瞄准了伪满这段历史。我也很喜欢这些演员的表演、老谋子的摄影,等等等等。

但是作为谍战片它实在是太差了。太差了。整个剧本结构问题很大,看样子是想好了开头结局,但没有想好过程,尤其没有想清楚怎样塑造群像并讲好一个多方博弈的故事,危机四伏的隐秘展现斗争搞得像过家家一样随意。

我不知道电影最后成这样,是创作问题,还是项目管理问题(《悬崖》就出过项目管理问题)。如果是前者,我只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是后者,我不敢多说,我一个普通影迷懂什么。


害,想不到我这文章又火了……好多人来讨论,我总体上是欢迎的。也和很多人进行了畅快的讨论。

但不欢迎两种人:一种是直接开骂开怼的,这种我一般就喷回去了;一种是人不坏,也没有骂我,但反正就是特天真,这种人一多了我也头疼,有时候心情不好还怼了几句,我对做了这样的事还是要表示歉意,理解一下吧。

集中给这第二部分人解释一个问题:“人性”。我发现这是他们最关心的,就是,为什么不能把张宪臣刻画成一个为了孩子而犯错误的人呢?这不是体现了“人性”吗?

那我有一个问题。 红军长征,多少人抛妻弃子,老毛连老婆都不要了;抗日战争,为了躲日本鬼子,冀中军区魏天禄的妻子把孩子活活捂死;解放战争,四野唐凯随军进入湖北老家,这时候他离家二十年了,他没有去找老娘,反而是老娘自己找上门来。

那这些人都是没有人性的喽?

评评理,到底是张宪臣的行为符合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行为,还是这些历史上公认的久经考验的合格共产党员的行为符合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行为?

据我所知,张宪臣的人设是一个长期斗争、经验丰富、苏联受训的“合格共产党员”,不是吗?

你要说他的人设跟谢子荣差不多,那我没话说。

这个问题说到这里就比较明白了,再有人看不懂也不要给我留言了,我会骂人的。如果想夸我,可以留言。

再多说一句为什么有人会有这个问题吧。

高情商回答:这是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低情商回答:现代人就是吃得太饱了。

我知道现在的小资、文青特别喜欢反映“人性”的作品,是吧。说具体点儿,是人性的黑暗面。再具体点儿,任何人,包括英雄,都是会自私、怕死、懦弱、背叛的。

我非常赞同。

饱暖思淫欲。你有了私产,有了更高的物质利益追求,你就会自私、怕死、懦弱、背叛。我也一样。这其实正是毛选中所说的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所在。今天很多人在毛选的标准下都算是小资产阶级了,所以都表现出了这种软弱性,也就是对“人性”的疯狂迷恋。因为,人都不想承认自己软弱,都想把它归为一些客观存在的、不可更改的因素,“人性”这个概念感觉就非常客观。

“你软弱,不是因为你是一个小资,而是因为是人就会软弱!”——嗯,这话我爱听!

“但是客观历史表明无产阶级确实比小资要硬很多呢……”——放屁!历史算什么东西,你这是违背人性的!

但请各位小资文青代入过去的中国人,代入无产阶级的视角,或者至少是无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视角(张宪臣应该就是):

你一无所有,亲人大部分被地主、官僚、日本人杀光了,你觉得没有希望,不如一死了之。这时候有人告诉你,不要死,大家组织起来战斗,总有一天会胜利,全国像你一样的人都会过上好日子。但是胜利不容易,要付出代价,那就是你必须离开你唯一的儿子,到远方去训练。你同意了。等你再次回来,你肩负了组织的重任。当你努力摆脱特务追踪时,你在路上遇到一个像儿子的孩子,你犹豫了。人性告诉你要去相认,但党性、理智和私心告诉你不可以!理智告诉你,你去相认就可能被捕,这样任务就完不成!党性告诉你,被捕的话,千千万万像你一样的人就不可能解放!私心告诉你,被捕的话,你的儿子会被当作对付你的筹码,受尽折磨、惨死狱中!无论如何,不能相认!所以你行色匆匆,只是渴望地望了他一眼,然后消失在哈尔滨的风雪中。

这不也是人性吗?

但是,别搞错,我并不谴责小资。毕竟如果到现在大家都还“无产”,那也挺可悲的是吧。但就千万不要,拿现代人的思维去看历史。说实在的,《八佰》《金刚川》《一秒钟》都有这毛病,《八佰》还是戴锦华老师特别点名的(参考://www.bilibili.com/video/BV1gZ4y1V7gN?from=search&seid=2615589757938396584)。

希望大家做一个了解无产阶级的小资文青,谢谢。这样我们才在物质富裕的同时,没有丢掉精神信仰。毕竟大部分小资文青往上数三代,都是无产阶级。

 6 ) 换个结局,《悬崖之上》会成为另一部电影吗?

五一档虽然有八部(以上)影片,只有《悬崖之上》让我有一种疫情后久违的影迷过节之感,张艺谋的牌子仍然保留着这种号召力。它制作班底、演员、前期宣传物料做得扎实,章子怡也来为张艺谋捧场,而影迷们在线拉片,聊聊电影本身的事。不论电影是好是坏,它让我们发生了有效交流,联结更紧密,就像舒服的春日一般。

其实,电影里也藏着一出中美际会的大戏。

影片出现了《淘金记》海报,体现了一段卓别林面包舞场面,任务的密码隐藏在一本名叫《梅兰芳游美记》的书中。作者齐如山记录梅兰芳首次访美的过程。正是在这次访美,梅兰芳结识了卓别林。

这两个细节的选择似乎跟故事本体没有太深联系,也做不出什么过度解读。但是,它可以成为我们推断张艺谋对电影理解的依据。就像《活着》里的皮影戏一样,张艺谋或许有心回归(他所理解的)电影源头,梳理自己的创作理念。

坊间传言梅兰芳喜欢《大独裁者》。有段未经查证的梅兰芳对卓别林的评价:“他在银幕上几乎看不见有欢乐大笑的镜头,至多是讽刺性的冷笑,或者是痛苦的微笑。他的内心活动是深藏不露,不容易让你看透。一种富有诗意的、含蓄的像淡云遮月、柳藏鹦鹉那样的意境,是令人回味无穷的。”

谍战片和卓别林默片的相似之处就在这段话里,整体含蓄、内敛,可以被允许没有圆润的故事,靠情节巧合来制造表演情境。《悬崖之上》的另一溯源,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电影的部分特征亦可追溯至卓别林。从影像和表演上来看,《悬崖之上》符合这样的观感。

《悬崖之上》是一出群像戏,汇聚了于和伟、张译、秦海璐、倪大红、雷佳音等八九位“戏精”级演员。张艺谋接受自媒体采访时也说,“群像戏得找一批会演戏的人。群像戏找新人难度非常大。”

不过,在剧作上《悬崖之上》是表面的群像戏,内里的大男主戏,所有人物(除刘浩存饰演的小兰外)都在给于和伟饰演的周乙递戏。小兰是看完卓别林面包舞的“戏外之人”,更像是导演心中的一方净土。在这出男人(拍的)戏里,小兰是理想,周乙才是现实。所以,这个五一档几部电影,有那么多精彩的表演,只有于和伟一个角色突围了。

为了突出表演,影片用最精炼的台词完成构建:它展现丰富的手上动作和面部表情;一些重点场面像梅尔维尔《海的沉默》,把台词减到最少,以突出影像和表演的表现力;倪大红饰演的高彬查卧底时对周乙的一句话,便交待了余皑磊饰演的金志德的人物性格。

影片也存在多处巧合的发生,这些巧合是网友口中的逻辑硬伤,小兰在火车之间开枪,没有引来士兵(有个鸟瞰镜头粗糙交代了士兵往相反方向行进)。这些巧合,增强了人物的命运不确定性,人物的行进轨迹没有像任务设计的那般严丝合缝,而更能够考验角色的临场心理、瞬间情绪、毅力品性,给予更有层次的表演空间。

这种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也是本片悬念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麦格芬式悬疑空间内,把信息交待完整或许不是重点(比如影迷@陀螺凡达可在豆瓣指出影片缺少一些镜头),张艺谋借着镜头和剪辑,更多是在依靠表演落定每一处悬疑设计,以建立影片的节奏。影片虽有120分钟,它的观感并没有那么长。

张艺谋还有尝试违反谍战片类型规律的迹象,比如加入幽默,金志德和周乙影院门口的一场戏和后续金志德被审讯,让不少观众笑场,看到这里时,那种被悬念牵引的紧张感便被缓和了。

故事则由任务明线和情感暗线组成。影片像《淘金记》一样在茫茫白雪中展开,四个人分药片,交待任务,铺设悬念,为开篇定调,这一段开场同时也交待了四个人不同的情感暗线,由寻子和爱情组成:小兰带着疑惑、表情纯真;楚良是个感情丰富的人;在面对家庭关系上,王郁比张宪臣更稳定。

为了讲好故事,有些张艺谋的早年视觉特征没有变。室内戏昏黄发暗,室外戏白到发蓝,对比鲜明。《悬崖之上》在视觉上可能相对更像《大红灯笼高高挂》,灰色宅邸铺满白雪,两行大红灯笼,凸显了影片核心的戏剧性。只是《悬崖之上》里,有象征意味的红灯笼变得更加隐晦了,也鲜少体现雪和血的对比。

也因此,《悬崖之上》差了“红灯笼”那一口气,它的雪太明,血太暗,明线盛大,暗线羸弱。在情节设计上,寻找子女的张宪臣和细腻的楚良,两个梅尔维尔《影子部队》式的人物,一心完成任务和大义,却因个人情感和动机而付出生命代价。但梅尔维尔的剧作导向的是以歌颂人性懦弱而完成对时代的反思,张艺谋则似乎在暗示观众,在任务和大义面前,个人情感是绝对要被禁止的。

对比《大红灯笼高高挂》,我们会发现《悬崖之上》的另一个弱点。《大红灯笼》从视觉上做足历史空间的营造,让观众信服,因此批判性很强,它讲述的是现实吞噬了理想,锐利得像一把插入黑暗的刀子。而《悬崖之上》历史构建则非常干瘪,哈尔滨仅作为舞台而存在,或许是审查原因所致,它是迟钝的,历史特征不明显,缺少了一种反思的力量。

于是,整部电影表面看起来很坚固,虽然借来了梅尔维尔的样子,因缺少梅尔维尔式的汹涌情感和历史脉络,便也缺少了筋骨,观众随手一推,血肉便散作了一地:部分打破悬疑套路的幽默,拆了谍战的类型规律(金志德);所设计的情感暗线,让人物不符合明线的逻辑(张宪臣);悬念被营造,又缺少某种系统的串联(寻子和爱情)……

谈及这些主观上的创作缺点时,当然不能忽略审查的因素。我可以主观揣测,创作者或许适应了一些审查规则,或者针对审查做了些许调整,因为剔除情感表达最容易过审,而情感越丰富,红灯笼越晃眼,越容易从立场上被审查刁难。

我曾设想过影片的另一种状态:在丰富历史空间的基础上,不展现完成任务的结局,任务目标始终不要出现。编剧全勇先接受采访也曾说过,“故事的重点是脱困,不是执行任务”。于是,乌特拉任务的营救目标便完全成了麦格芬手法,它推进情节的发展,但它存在与否始终不体现,观众便不会再注意逻辑上的漏洞,而更可能会纳闷,给主角派发任务的家伙和任务本身就像《伊索寓言》里的鬣狗,到底是雄的还是雌的?这肯定不是审查官愿意看到的,因为它质疑了任务和共产国际的合理性,甚至让故事走上与主旋律相反的路。

《悬崖之上》里的影院元素也值得重点关注。近几年,影院是张艺谋最重要的展示空间。《一秒钟》男主角只能在影院看到女儿,《悬崖之上》任务只能在亚细亚影院完成。当范伟把污损的胶片像国葬一样抬进影院,“乌特拉任务”的两名幸存者在影院放映的面包舞中相遇……无论是镜头上还是情节上,两部电影都强化了影院的“政治象征”。

把情感隐忍到表演中,把影像做到纯粹,或许是张艺谋想做以及做了三次的事(《影》、《一秒钟》、《悬崖之上》)。但是,如果把影院当作这个时代每座城镇里的庙宇,那张艺谋想做的,或许就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也离得卓别林和梅尔维尔更远了。

 短评

7.5分。工整、好看。但问题还是那个老问题:这种由一拨会演戏的演员主演、剧本能把故事讲称头、剪摄服化道各方面都到位的电影本应该是中国院线电影的基本水准线,可为什么它成了张艺谋级别的导演才能拍出来的?它不应该是一个崭露头角的青年导演拍出来的吗?反过来看,张艺谋级别的导演还拍这样的行活商业电影有什么意义呢?对电影史尺度上的艺术性或者思想性有任何贡献吗?当然了,张艺谋想拍什么电影都是他的自由(虽然他事实上并不自由),我不是在质问他,我问的是中国电影出了什么问题。【JSZ万达】

7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为什么张宪臣会因为找儿子被抓住,虽然他是特工,经过专业训练,但他毕竟不是超级英雄,本质上还是普通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有私心,更别说这个人还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生儿子。为什么张宪臣越狱失败后不自杀,是因为他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协助周乙诬陷金志德。张宪臣上金志德的车不是偶然,是周乙对他说:上那辆白车。而那辆白车,正是金志德的车。对张宪臣进行电刑的时候,高科长看了周乙一眼,想看看周乙是什么反应。周乙极力保持面无表情,直到高科长走向张宪臣后,他的眼睛才出现了泪光。楚良服毒后,他那么努力地想要把毒药抠出来,身边的人以为他是想留活口,但只有他知道,楚良不是敌人,是同志。楚良死后,他那句“妈的,晚了一步”是带了哭腔的。高科长赶来后,他又变回面无表情了,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1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先说结论,非常惊喜。老实本分地完成这种类型故事该有的样子,不耍花,不耍滑。《悬崖》的剧版已经非常优秀,相比于那个故事在整条时间线上保持紧绷,这个电影版就是只在一个截面的刀刃上起舞。这种已经非常成熟的本格谍战看的其实是演技、氛围、服化道美术等等所有细节的扎实程度,这部电影都做得非常到位。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群戏,除了刘浩存有点跳戏之外,每个演员的举手投足和一笑一颦都有得品咂,尤其于和伟太令人赞叹。当然,有些地方的剪辑回溯显得急躁,可能是囿于篇幅。张艺谋是中国导演中被误解最深的一个,人们希望他是大师,隐士,艺术家和叛逆者,但他自己看起来却极其不爱惜羽毛,其实他很清醒,每件事想要什么,会失去什么都明明白白。他所有片子都在探索一个想要的面向,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从这个角度去看,就比陈凯歌好得太多。

14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风声之后又一部好看的谍战片。画面运镜一流,漫天飞雪的东北大地,暗流涌动,火车上邻座可能就是敌人,哈尔滨化身特工之城,没人知道身边是敌是友。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的先辈仍然能不屈不坚守信念挠,以特有的方式传递信息执行任务,即使牺牲前也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令人感动和敬佩。演员演技都很好,最喜欢于和伟的表演,隐忍又克制,以微表情致胜。国师镜头下的谍战冷静又克制,同时又有大量留白给人思考。影片一开始就基本交代了敌友关系,没有太多的悬念,更多的是探究人物人性本身。但是张译被捕那场戏感觉有点断层,不知道是不是删减了。而且喜剧元素过多,把紧张的氛围破坏掉了,不太喜欢这样。当然整体还是一部好看的国产片。“我们能等到天亮吗?”刘浩存最后的发问让人泪目。感谢先辈们的奉献,换来如今幸福的生活。

17分钟前
  • 芝士奶盖四季春
  • 推荐

跟“风声”走不同路子的谍战片。国师的电影总是意境强于故事,以致于看完只记得漫天飘飞永不止歇的雪花。只要熟悉近现代史就该知道,国破之后便是家亡——这可能是我此生都无法做恨国党的原因吧...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也就是个行活,感觉拍的不是很认真。

24分钟前
  • seth
  • 还行

3.5 是好看的,全程紧张,但不太经得起回想深究,无论是剧本(悬念段落的粗暴堆砌和段落之间的不连贯不严谨)还是调度(无论是追车戏、街头枪战还是密闭小空间的动作戏,拍得都很敷衍过场,有一场戏甚至缺失了重要的角色反应镜头),收尾应该更利索点,表演都很好。

2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老谋子不愧“华语电影色彩学”领军人物,衫乌,雪白,血红,几种颜色,一个世界,被大雪覆盖着的黎明,好珍贵。这又是非常不张艺谋的电影,不浓烈,不奔放,满满的克制隐忍,反而成就了电影气质。70岁了,还是那个让人刮目相看的张艺谋。

31分钟前
  • 壹安²
  • 力荐

冷峻克制,表演工整,剧情还是差了点,张译怎么突然就疯癫下车找孩子了呢,小姑娘怎么就跛着脚逃出火车站了呢,任务怎么就瞬间完成了呢,太神

35分钟前
  • 唱唱反调
  • 推荐

讲真,张艺谋拍商业类型片还是拿手的,从镜头语言到表演调教,没得说,继续高产吧!

38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这电影挺好,只是不太适合上了一天班,明天还要加班的人。不是因为剧情有多复杂——其实并不很烧脑——主要是电影当中许多魅力都凝聚于细节上,需要观众细心看,慢慢品。如果一边玩着手机一边看这部电影,虽然囫囵吞枣也能看个明白,但是魅力就会削减许多。影片节奏并不拖沓,打从一开始就单刀直入的进入主题。但寻常的电影节奏有高有低,有紧凑有缓慢,而这部电影的节奏一直处于同一高调。加上文戏居多,且全程冷峻,没有大起大伏的情感波动,以至于喜欢快节奏的观众可能开始挺满意,但时间一久便不太能感受到节奏的变化;但如果观众精神好或者耐心好的话还是能从许多细节当中品悟到滋味的。像《归来》一样,不看手表根本不知道电影进度如何。

40分钟前
  • 温岭阿浪
  • 推荐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12年后,《风声》之后国产谍战片的下一棒,《悬崖之上》接住了。

45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角色的角力关系与《一秒钟》并无二致,但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情感冗余被拿掉,只在呈现高强度的剧力,张艺谋电影的“动作感”通常也与剧力胶着。定位与伊斯特伍德变得相似。

46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推荐

为了完成任务,在哪里跳车,朝哪里呕吐都很重要。告诉小兰要抱有同志已死的觉悟,终究难以放弃孩子犹生的幻觉。读过伊索寓言便知道,欺骗是立身的母本,谎言是求生的记号,鬣狗与狐狸谁都难以在乱世里幸存。无法从楚良口中掏出的药片,如果成分是剧毒,那毒的名字叫甘愿。抱有幻觉必死,心向黎明永生。

5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小兰车站开枪都没人听见真的说不过去啦!

54分钟前
  • 赵敏🤤
  • 推荐

约莫是老谋子近五年最稳定的一次发挥,也大概率是今年五一档最能看的一部。拍得艰难(冰天冻地,剧组又经历两次隔离),但我却没能从他摄影机不停的紧迫感里看出真正的表达欲:相比《一秒钟》有意反抗的初心,《悬崖之上》显得没那么必要,纯粹是秀一把工匠手艺,没野心探索谍战片的新路子。节奏把控是到位的,文本的悬疑感、紧张感从始至终立住了;但群像的塑造真不如《风声》,都太像创作者的棋子:过于强调行动,没留太多空间深挖人物内心,可动作戏的视听和调度也稍平了些。刘浩存真像一株无辜的水芹,泪眼盈盈却空洞干瘪,实在看不到她作为演员的潜力。无论如何,一位年过七十的大导演,仍在跳出舒适圈、尝试不同类型,学黑泽明谦卑地说“我还在学习拍电影”;反观一些青年导演,一看豆瓣评分低,就骂这届观众不行,对比之下是不是太过惨烈?

59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最大的bug是小兰在车站开枪杀了一个警察后没有被发现

1小时前
  • Sean
  • 还行

一次稳妥、又在各方面都完成得“顺滑”的完成;或许会被诟病于“妥协”,或许被褒奖于纯熟;但无论如何,都属于(最简单意义上)好看的那类就是了。每个抛出去的环,都会在预测范围内的时间里马上解决掉;再抛出,再解;紧紧相扣,就如同几个小标题一样迅速地粘连起来,不准备留下太多缝隙,全情希冀观众的投入。如果这还不足以概述它的优势的话,那就是除去刘浩存以外全员都发挥上佳- -这不是用群星堆砌的繁华,而是好戏之人置身修罗场般的趣味交锋。

1小时前
  • 基瑞尔
  • 推荐

节假日去影院真是种折磨:后排的中年夫妻全程大声解说剧情;右边的中年女人每声枪响都要大叫一声“哎妈呀”;前排的小孩从关灯就大喊着要出去玩,一直喊到张译受刑变成了尖叫。周围人劝妈妈把孩子抱出去吧,他妈妈说要出去你自己出去......于和伟被铐时孩子开始嚎啕大哭,哭了十几分钟,黑暗中终于响起了最悦耳、最有磁性的吼声:“滚出去,别在这嚎!”妈妈终于抱孩子离场了......我他妈简直想冲上去跪舔这位男神!亮灯后我到处搜寻这位伟大的身影可惜找不到了,男神!我爱你!!!p.s. 电影很好看,悬念迭起节奏紧张,摄影剪辑很稳,五一最佳

1小时前
  • 刷鞋大王
  • 推荐

节奏好奇怪,重点不应该是乌特拉计划怎么完成的吗,前面做了那么多牺牲,为什么小兰和老周在电影院碰了个头,镜头再一转任务就成功了?书店那一遭属实有点超能力,人从书架前过了一圈书就没了。于和伟演得真好,张译和秦海璐也很好,朱亚文和刘浩存有点拉,老金好倒霉。

1小时前
  • 堀京子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