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2009

战争片美国2009

主演:托比·马奎尔,杰克·吉伦哈尔,娜塔莉·波特曼,山姆·夏普德,梅尔·温宁汉姆,拜莉·麦迪逊,泰勒·吉蕾,帕特里克·约翰·弗吕格,小克利夫顿·克林斯,凯瑞·穆里根,Omid Abtahi,纳维德·内加班,伊桑·苏普利,阿荣·希弗,Ray Prewitt

导演:吉姆·谢里丹

播放地址

 剧照

兄弟2009 剧照 NO.1兄弟2009 剧照 NO.2兄弟2009 剧照 NO.3兄弟2009 剧照 NO.4兄弟2009 剧照 NO.5兄弟2009 剧照 NO.6兄弟2009 剧照 NO.13兄弟2009 剧照 NO.14兄弟2009 剧照 NO.15兄弟2009 剧照 NO.16兄弟2009 剧照 NO.17兄弟2009 剧照 NO.18兄弟2009 剧照 NO.19兄弟200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02

详细剧情

  山姆(托比•马奎尔 Tobey Maguire 饰)到监狱接刑满释放的弟弟汤米(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饰)。回家后,母亲热烈欢迎,但父亲冷嘲热讽。山姆在美军海军陆战队服役,被派去阿富汗,因此这次聚会除了给汤米接风,也是在为山姆送行。父亲总拿完美的山姆跟差劲的汤米相比,令后者愤然离去。山姆依依不舍地跟爱妻格蕾丝(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饰)和两个女儿告别,奔赴沙场。不幸的是,他所乘坐的黑鹰直升机被击落,他跟下属被俘。慑于阿富汗暴徒的淫威,山姆被迫就范,亲手杀害了下属,此事令他内心充满矛盾。后方以为山姆阵亡,全家人沉浸在悲痛中。痛醒的汤米决心改变自己,慢慢融入了家庭,不但父子关系有所缓和,而且还跟格蕾丝和孩子们相互抚慰,产生了微妙的感情。此时却传来了山姆幸存的消息……  本片翻拍自2004年的影片《血海兄弟》。

 长篇影评

 1 ) 韩寒一样的印度电影

        我向来对字幕组充满崇敬之情如滔滔不绝江水,他们是为丰富中国人民精神生活而奋斗的默默奉献者。但是在迅雷上看到《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神似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译名有理由让很多人错过这部天才作品。没关系,神都有犯错的时候,闹太套~~~

        没有莫名其妙的爆乳,没有制造噱头的床戏,没有壮观的场面,没有高科技3D,宝莱坞说,我们同样可以紧紧抓住你的眼球两个半小时。文化差异并未给观影带来任何阻碍,中国人民反而觉得,印度人民的话真他妈说到咱心坎里去了。原来除了爱情友情和亲情,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是可以相通的,譬如国情。

        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聪明绝顶的人。因为有些博士其实见识没有多少长进,只是学会了怎么把一句人都听得懂的话写得鬼都看不懂。
        一个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居然还不知道自己以后的理想是什么,自己喜欢的是什么,那真是教育的失败。
        数学就是做,不断做,做到你考试的时候发现试卷上所有的题目都做过,就行了。
        我成为现象,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
        ——韩寒
        
        只能感慨英雄所见略同,只能说有些人就是天才,父母老师社会是教育不出来的。兰彻和韩寒一样,你是什么,我看的真真切切;你框不住我,得不到你的认可更影响不了我。拿不拿得到高中文凭学士学位,无所谓。这部电影和韩寒一样,华丽丽的黑色幽默,笑完又觉得疼。犀利,每一鞭都抽在最痛处。

        我儿子会是个工程师。
        法涵•库雷希,技术工程学士。
        我的命运之戳就此盖下
        至于我想做什么。。。从没人过问

        高一下学期,班主任通知回家和父母商量一下,文理分科。当时的我,物理化学已经快考不及格了,听课如天书。我喜欢写东西,作文曾经全班朗读过,也被复印后发给同学们看过,我要学文科。没想到我的选择和父母的想法形成交锋,没办法,长大后理解了他们,这个社会理科生好考大学好找工作。我一度搬出老班的话“作文写那么好,去学文吧。”这个论据被妈妈一把抓住:“我说怎么想学文,原来班主任让的。你以为他为你好,去学文科的同学太少,他肯定多鼓励几个过去,完成学校的任务。”

        我很是郁闷,虽然最后父母非常不情愿地尊重了我的选择。从家里跑出来气愤地走了好一段路,找了个小铺子用公共电话打给一个同班的女生,数理化基本处于不开窍状态的她竟然在另一头毫不犹豫地说自己学理。极度震惊的我讪讪挂掉电话,一度质疑自己是不是错了。分科后老班又找到我,说理科班还有几个名额,可以转回来。我欣喜若狂地打电话回家,老爸说,你想学文就别转了。
非常感谢英明的爹,他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帮我稳住船头。如果学了理,我不知道能不能撑过高三。若干年后我再次欣喜地打电话给担心我跨校跨专业考不上研的老爸,说不如换考山大英语,他再次“放任”我:“做你想做的,考不上也没关系。”

前半部分爆笑,后半部分又让人流泪。热闹的歌舞场景,依然是宝莱坞最拿手的。

Give me some sunshine
Give me some rain
Give me another chance
I wanna grow up once again

ps 有木有人觉得男主像是印度版的克洛泽

 2 ) Aal izz well------《三傻大闹宝莱坞》VS《人在囧途》

    有识之士路过请原谅我把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比较,事情的起因是前几天我向别人推荐了一部除了名字翻译得恶俗,内容却属上乘的印度电影佳作《三傻大闹宝莱坞(three idiots)》,结果居然被贬成还不如《人在囧途》,对于此人的艺术欣赏水平我只能用影片里的一句话形容——剧情太复杂了,而且没有字幕,不适合你。此人我就不点名批评了,只在这里帮你分析一下剧情,让你了解到两部影片PK是完全没有悬念的事,顺便帮你上一堂影视欣赏的扫盲课。

首先,作为喜剧片,在叙事手段上,两部影片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喜剧片发展至今,想在笑料上取得很大突破实在是很难的事。因此,一部优秀的喜剧片手段高明与否取决于对笑料的组织结构。

《三傻》在全片的叙事结构上,采用了现在、过去两条叙事线索交替进行,互为解释。从而加强了影片的因果联系,增加了紧凑感。如果《三傻》采用顺叙的方式拍摄,结果就会成为《囧途》这种拖沓的电影。

再说《囧途》,全片只有一条线索,一种节奏,镜头打一开始就感觉没离开过徐峥。这就不说了,还愣把“春运”和“小三”这两个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主题牵强的放在一起讨论,估计是剧本内容不够硬加的。全片就是一个主人公不停倒霉的故事,这么多倒霉事凑在一起的几率得多低?虽然说无巧不成书,但是把一连串的没有前因后果的巧合毫无组织的机械拼凑在一起,就太脱离生活了吧。举个例子说吧,人踩到屎这种笑料够无聊了吧?但人连续踩到十耙屎难道就变得有趣了。这岂不荒唐?而且连续踩到十耙屎这种烂俗的剧情你信吗?当观众是傻子啊!《囧途》就是一部主人公不停踩到屎的闹剧,而且屎都是清一色的(全是交通问题),看开头就猜得到结尾。我想不通居然中国还有这么多人买账,票房还嗖嗖的,居然买到四千万,成本才五百万,作为商业片来说它成功得一塌糊涂,但演技派徐峥一世英名就砸这片子上了。

第二,真正的幽默是含蓄的,不经意间就埋下伏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包袱”,是笑料在细节层次上的组织结构。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两片的“包袱”:

《三傻》中伏笔比比皆是,我随便就能举出十几个:1,开学时“消音器”不会说印度语导致后来演讲时稿子被改了也发现不了(影片也顺便抨击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2,开学时门口撒尿被电那一幕,结合“消音器”多次在野外随地小便,使最后“消音器”小便被电的发生得很自然;3,太空笔这个线索是影片的一个亮点,套用美苏航天局“太空笔-铅笔”的典故,使“病毒”和Rancho之争到和解以及后来Rancho签名这几幕一气呵成;4,“微薄的供奉”这个举动也是贯穿全片的一个笑料,虽然这种笑料略显粗俗,但是影片用几种不同情感的“供奉”完美的化解了这种粗俗感,给人一种辛酸的喜剧感;5,Rancho教“豪米”免费蹭课,由后来得知的Rancho小时候的蹭课经历回应;6,“病毒” 在开学典礼上说自己儿子三年都没考上工程师,又对自杀的那个学生说儿子死后的第一天他就恢复工作了,这两句话一开始可能没人注意,可是为后来得知他儿子是自杀的真相埋下了伏笔;7,Joy Lobo喜欢发明遥控直升机,最后发现他自杀也是通过遥控直升机; 8,Rancho说教育制度谋杀了Joy Lobo与pia说“病毒”谋杀了他儿子相互呼应; 9,“病毒”双手写字和午睡时修胡子的习惯,分别为后来双手写告状信和被迫履行诺言刮掉胡子埋下伏笔; 10,为瘫痪在床的Raju Rastogi报喜讯的Farhan用的是乒乓球室的电脑视频,而后来pia的姐姐生孩子那一幕也是用的这台电脑的视频作遥控指挥,两者小小的呼应一下; 11,Rancho在pia姐姐的婚礼现场急中生智说要发明一个电瓶供电的装置,并且以“病毒”的名字命名,就是被pia摔坏那一个,最后在生孩子那一幕发挥了供电作用; 12,此外,还有免费建议和薄荷酱等包袱层出不穷,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三,在影片立意上,两片的差距就更大了。

《三傻》反映了许多印度的社会问题:教育制度,贫富差距,高校自杀率,医疗状况等等。当然,重点是教育制度。与此对应,通过主人公Rancho之口提出了“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的人生哲学和求学态度(与我们老祖先“追求而不强求”的人生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反击了功利的教育动机和机械的教育制度,以及励志性的口号“Aal izz well”。 “Aal izz well”来自于英文的“All is well”,意为一切都会顺利,一切都会好的意思。这种印式英语也为口号本身增加了喜剧和乐观的色彩。

回过头来看看《囧途》反映了什么。春运,这是个社会问题,在他那儿就完全变成了单纯的交通问题,而且完全没有提出解决方案,甚至连思考都没有,只有反映没有探讨,就像单纯发牢骚一样。你丫是信访主任出身啊?农民工讨薪,这倒是解决了!怎么解决的?路上遇见老板了,跟老板整出了交情,老板被感化了。真有你的!那没遇见老板的农民工怎么办?纯粹一美化资本家,缓和阶级矛盾的政治宣传片!是资产阶级阵营投向我工农无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然后是小三,连社会问题都不是,就是个社会现象,解决办法?丈夫良心发现,小三情节高尚的退出,资本家的情操再次得到升华。这太童话了吧?唬爹呢?

看看人家印度在探讨制度问题的时候,我们在纠结什么?我们在现象上打转转!人家追求卓越,是一种聪明的理想主义;而我们崇尚王宝强的执拗,是一种傻不拉几的理想主义。“Aal izz well”不是盲目乐观,是贫民在印度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现实面前给自己打气的信念。Rancho和“王宝强”都扮演着单纯的角色。可人家推崇的是睿智的单纯,我们崇尚的是憨傻的单纯;(我就想不通王宝强在中国怎么这么受欢迎?一没长相二没演技的,他演的所有片子全部一个性格,就是本色演出,一个傻劲,连口音都不带改的。中国人就这么喜欢看二傻子学二傻子吗?)人家呼吁把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像Rancho),我们则期望老老实实的有一天会遇上贵人(像“王宝强”)。中国人看这种片子长大,这不是愚民误国吗?长此以往,友邻阿三要想灭了我天朝岂不易如反掌?

 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三傻》的亮点吧,《囧途》就不用比了,因为完全没有。唯一跑错房间这一幕尚算巧妙,都是炒《虎口脱险》的冷饭:

内容和立意上,前文已经讨论过,就不做赘述了;

从风格上,“辛酸的喜剧感”是本片一大特色。一部满是自杀、贫穷、疾病和压力的片子却拍的完全没有沉重和压抑。这种用幽默化解痛苦的风格结合印度歌舞片的热闹正好承载了本片“aal izz well”的乐观精神;

台词对白上,经典层出不穷。如刚才所说的“剧情太复杂了,而且没有字幕,不适合你。”以及“人类行为学第一课:朋友没及格。你觉得悲伤;朋友考第一,你觉得更悲伤。”这样的对白实在令人捧腹;

镜头语言的应用上,花样也推陈出新。Rastogi跳楼时,让他的脚挂到台灯线,然后用台灯的运动代替跳楼的画面,效果比直接拍摄跳楼更悲壮;影片一到Rastogi的家时就变成黑白片,还故意整出劣质胶片的粗糙,这种幽默的方式化解了Rastogi家贫如洗的沉重感;大家兴奋的把遥控直升机升到Joy Lobo的窗前时却拍到他上吊的画面,巨大的感情反差给观众突然的震撼;

桥段的设计也屡见特色。如生孩子那一幕Farhan要主任办公室的钥匙时,“病毒”和Rancho以相同的动作同时扔给他时便产生了喜剧感(Rancho的钥匙是偷的“病毒”的);歌舞部分的幽默桥段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宝莱坞的强项;

同时本片在桥段的设计上也有很多实验性的探索。如,教授骂Rancho白痴,Rancho转身回来,都以为要跟教授争,但是他是回去拿书,并经典的诱导教授自己驳倒了自己的迂腐;“消音器”夺刀都以为要干过激的事,结果只为在墙上刻字挑战Rancho;Farhan父亲先说把作为儿子礼物的电脑还回去,却原来是换成照相机支持儿子最求自己的理想。“在细节上出人意料”打破了传统的许多桥段和套路,小小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演技:“病毒”的演技可谓是已臻化境,把一个迂腐、偏执、严厉的父亲和老师演绎的淋漓精致;其他演员,如扮演Pia、Rancho和Rastogi的演员都有不俗表现,特别是前两者;在配角中,真的Rancho、Rastogi的母亲的扮演者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

如此之多的亮点,不得不说《三傻》的创作团队确实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团队。我就纳闷儿,同样是新近上映的商业片,人家为什么能把商业元素与艺术以及社会责任感结合得这么好?

我不得不为他们喝彩!祝他们越走越远,祝印度电影重新崛起!

而在篇末,我不免俗的要大声疾呼:中国拍喜剧的倒霉孩子们,别老盯着容易钱挣!少整点象《人在囧途》、《唐伯虎点秋香2》这样屎黄屎黄的烂片,多拍点象《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这样辉煌的经典,救救中国人满目疮痍的智商和幽默感吧!若能这样,衷心的,请您接受我们这点微薄的供奉吧!

 

PS:强烈谴责此片片名的翻译,你的媚俗和《人在囧途》有一拼。

 3 ) 校长“病毒”其实是个好人

校长病毒可以定义为好人,他儿子进他们学校都被拒绝三次。 他不是不想让他儿子进,他非常希望他儿子能进去,可惜考不上,没办法的事。 他其实也有权利让他儿子进去,身为校长它却没有这么做,如果在XX国,压根不会这样。 他精力旺盛,老当益壮吧,不偏不倚、 双手写字、休息时间很短、争分夺秒、他也很喜欢他的学校,很照顾他的学生,虽然照顾的方法不太对 他所说的道理很有道理,虽然说的次数太多,连门童都能记住,但是无法否认,确实很有哲理。 他去学校的工具是辆很老的自行车,那么优秀的一所院校,身为校长没有公车和司机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他唯一的缺点就是他的思想,他的思想被束缚着、他认同了这种束缚、连同他以往的教育、他也是个教育的牺牲品。 他就是个顽固的老好人。

 4 ) 该努力还是要努力的

法罕,拉加,兰彻是很要好的大学同学。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他的特立独行引起模范学生阿呆——绰号“消音器”的不满,他们约定十年后再一决高下。十年之后,事业有成的“消音器”归来,要兑现当年的诺言,他找来法罕、拉加,一同踏上寻找兰彻的旅程,一路上,他们回忆起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发掘出兰彻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个剧情不得不说稍显无聊。但是剧情在这里并不是关键的,朗朗上口的歌曲和欢乐的舞蹈,印度式幽默桥段构成了影片的精彩,顺便审视一些争议性社会问题,包括填鸭式教育。 虽然影片抨击了死板的应试制度,但它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呼吁大家去批判,死读书的确并不一定有用,但读书读到无可匹敌一定可以换来相对更好的机会。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平民现状在某种程度类似,除了通过努力学习以改变人生,也没有什么别的正常途径了。 阿呆做为商界成功人士,在影片里被三傻嘲笑戏弄,很大程度上只是人设需要,毕竟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站稳脚跟,除了天生含金钥匙,哪个不是奋力拼搏才得来呢?该努力还是得努力啊喂。

 5 ) 梦醒之后是现实

梦醒之后是现实
                       ——Three Idiots 叙事分析与意识形态批评

2009年上映的印度电影Three Idiots(又名《三傻大闹宝莱坞》、《三个傻蛋》、《寻找兰彻》,由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执导,改编自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这是一部喜剧/爱情/歌舞片,更是一部与青春校园有关的励志电影,其让人笑中带泪的大团圆方式,与08年大热的《贫民窟百万富翁》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试图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分析与意识形态批评两方面入手,来解析这样一部有关于理想,回忆,人生价值与梦想的电影,是如何编织与有效运转的。

关键词:Three Idiots、印度电影、结构主义叙事学、意识形态批评


一,意识形态对抗与想象性解决。
按照阿尔都塞有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学校从来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象牙塔,而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一环,一个按照种种规章制度,将懵懂无知的孩童们规训成为“有用”的社会主体的场所。于是每一个身处校园中的个体,无论学生还是教师,所感受到的压力都不仅仅是学业压力,而是来自校园围墙之外那个巨大社会的压力;每一次有关教育问题的争论与对抗,本质上都是针对这个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所发出的冲击与挑战;而每一部以校园作为背景的电影,都必然在青春、爱情、友谊,追打玩乐的包装之下,展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意识形态之战——沉郁如《死亡诗社》,优美如《放牛班的春天》,戏谑荒诞如《逃学威龙》等诞生于九十年代香港的校园青春喜剧片,通俗如《麻辣教师GTO》等等日系校园剧,莫不如是。
然而,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对抗背后的真正症结所在,是指向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教育体制本身的,因此这场发生在校园内部的意识形态之战,注定不可能在校园内获得彻底解决。于是,作为另一种意识形态机器的校园青春电影本身,必然要编造一个想象性解决,来试图转移和掩盖这一本质上不可解决的矛盾。
这类影片的叙事模式,往往以如下这样一种好莱坞经典的三幕剧方式展开。
第一幕(交代环境、人物与主要冲突):
近乎封闭且自洽的学校,像一个微缩的小宇宙,一切人和事都按照其内部的条条框框,按部就班地运行转动,而校长或者教务主任一类的人物,则作为权力和规则的象征,屹立于这一小宇宙的中心。
随着故事开始,一个周星驰式的叛逆人物闯了进来,以其另类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准则,冲撞着一切既定规则。一种对抗性的紧张关系就此形成。
与此同时,其他配角依次登场,依照其各自性格和利害关系,在故事中发展出不同叙事功能。
第二幕(戏剧冲突与支线情节):
随着主人公一路横冲直撞,与其他人物之间发生种种戏剧冲突,在此过程中,友谊、爱情与插科打诨的小人物等等作为支线情节被编织进去,不断发展呈现,对抗与和解,以丰富主线。而核心的矛盾冲突(以学校规则为代表的主流价值与主人公的非主流价值),则愈加尖锐,最终集中在权威人物与主角之间的对抗上。在第二幕结尾处,由于权威人物的强大力量或者不择手段,主人公被逼入绝境。此时两人之间的对抗已不仅仅是不同意识形态间的冲突,而转化为强大/弱小、正义/非正义之间的对抗。
第三幕(高潮与想象性和解):
主人公无路可退之时,一场意料之外的最大危机到来,将所有人卷入。在大部分电影中,往往是一个来自校园外部的绝对邪恶力量入侵(如不良少年、黑社会、商业大资本,甚至鬼怪、外星人等等),威胁到整个学校师生,而主人公的任务则变成带领所有人同心协力,度过这场危机。于是在故事结尾处,主人公与学校之间原本异质性的对抗关系,在外部威胁的压力之下,被重新整合到一起,在“团结、友谊、忏悔、谅解、人性光辉”等等美好名词的感召下,达成想象性解决。
诚然,这样经典的三幕剧叙事模式,在轻易营造出“青春泪流满面”的大团圆结局同时,也很难避免染上一层虚假做作的白日梦色彩。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尝试进入Three Idiots 这一文本,对其进行更加详尽的叙事分析。

二,Three Idiots 的叙事结构分析
Three Idiots在叙事上的一个最大特色,在于采用了双线套层结构,影片开头的一场打赌,将“回忆中美好的校园生活”与“现在的真实的社会生活”两者连缀了起来,交替穿插,彼此呼应。于是,传统校园青春片中“校园战争只能在校园内部解决”的局限被打破,“校园/社会——理想/现实”被有意构建成一种对应的隐喻关系,伴随几位主人公寻找兰彻的旅途,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对抗绵延到校园之外更加广阔的世界里。十年之后,一切物是人非,对观众而言,一种“社会现实感”油然而生。
如果仅仅从“校园/回忆/梦想”这一层面的叙事来看,与上文所总结的经典三幕剧结构完全相符,主人公兰彻作为一个异质性入侵者,对皇家工程学院的教授与学生们,以及校长的权威性不断构成挑战,包括校长女儿生产的一场高潮戏,也完全照搬“危机——团结在主角周围——共度难关——和解”这一经典模式。然而,仅仅是这样的大团圆,并不足以说服和感动观众,Three Idiots在叙事上最大成功之处,是在“梦想/现实”两个层面上,设置了双重的意识形态对抗与想象性解决,并且巧妙地通过矛盾的转移与错位,将两个层面有效缝合在一起。
首先,在“回忆/校园”这一层面的故事发展中,一组重要的关系是“规则”与“成功”前者是指一套“埋头读书——取得好成绩——顺利毕业——找好工作”的单向度阶梯,而后者则指能否沿着这部阶梯走到尽头,根据此关系,我们可以构建出一个格雷马斯矩阵:

消音器 校长
规则 ←————→ 成功
落选者 ↑ ↑ 兰彻
↓ ↓
非成功←————→非规则
            自杀者 法函与莱俱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中,遵守规则而成功的典范是校长,不遵守规则而成功的典范则是主角兰彻,不遵守规则且没有成功的,是因不能顺利毕业而自杀的学生,遵守规则却未能成功的,包括未能考入这所学校的落选者,也即校长所谓被杜鹃挤出鸟巢的竞争失败者。
这里有两组有趣的暧昧元素:一组是“消音器”为代表的模范学生,他们是规则彻头彻尾的拥护者与奴隶。表面来看,“消音器”遵守规则,也一直洋洋得意于自己的成功,然而在与兰彻的斗争中,他永远都是可怜又可笑的失败者(考试总是第二名,更被兰彻利用其“遵守规则”这一条尽情捉弄)。
另一组是兰彻的朋友法函与莱俱,他们跟随兰彻特立独行的方式,却一路跌跌撞撞,加上家庭问题的困扰,几乎濒临绝望。直到毕业前夕,奇迹同时发生在两人身上,他们通过不同途径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成了“成功者”。
于是我们看到,“成功”这一概念,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微妙的游移,“什么样的成功是真正的成功”,这个问题在“回忆/校园”这一层面中其实并未真正解决,而要去“现实/社会”这一层面中去寻找。
在十年之后寻找兰彻的旅途中,有关贫富分化,有关阶级地位与身份问题,有关金钱与婚姻,一系列更丰富的社会问题被展示出来。将校园里的残酷规则沿着时间维度向前延伸,于是我们看到,找好工作之后是挣大钱,买好车好房,娶漂亮老婆,做成功人士,总而言之,沿着单向度阶梯不断向上爬,做金字塔的塔尖,将其他人踩在脚下。当影片二分之一处,兰彻的真实身份揭晓后,似乎有意在暗示观众,校园里特立独行的兰彻,现实中只是个失败者,毕竟,社会阶级的鸿沟不可能被如此轻易地跨越。
这里我们找到了另一组关系:“理想”与“金钱”,画出另一个格雷马斯矩阵:

法函与莱俱 兰彻
            理想 ←————→ 金钱
        ? ↑ ↑ 假兰彻
               ↓ ↓
        非金钱←————→ 非理想
                                  ? 消音器

于是我们看到,在故事结尾处,最坚持理想的兰彻得到了最多的金钱,而兰彻家的主人(那个让兰彻代替他读学位的人),以及校长女儿的未婚夫,则是没有理想的有钱人。有理想却没钱,以及没理想却没钱的人,这里暂且不论。有趣的是,此前的两组暧昧元素这里再次出现了,没有理想的消音器,最初是以有钱人的身份出现的(名车豪宅,带着嘲讽意味展现在几张照片中),最终发现他与身家上亿的兰彻比起来,简直一文不名。而有理想的法函与莱俱,仅从资产上计算,不过是普通中产阶级,然而对比他们贫困的家庭出身来看,又算是脱贫致富的一群人。

三,意识形态批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出本片叙事中内在的矛盾与张力。那些表面上被刻画成兰彻对立面的角色(校长或者假兰彻),其实与兰彻始终分享着某些共同的逻辑,一边是遵守游戏规则的赢家,另一边是不那么守规矩却反而赢得更多的赢家,本质上殊途同归。于是兰彻表现出的叛逆与不妥协,都成了其另辟蹊径成赢家的必要前提,而之所以不走寻常路,完全是因为其个人与生俱来的才能。就像人们津津乐道的比尔盖茨退学的故事一样,兰彻的故事最终还是沦为另一个“学以致用”的庸俗版,它告诉你,当学校教给你的知识不能保证你挣大钱的时候,你可以质疑学校的教育方法(只要你有能力自己找别的路),但是,它绝对没有质疑教育规则里隐藏的那个赤裸裸的信条:“你要竞争,你要赢,你要做有钱人,有钱才是赢。”当这类故事披着“励志”的外衣广为流传时,它实际上是在看似颠覆的假象之下,又一次成功地捍卫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主流逻辑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消音器”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他代表的是那些一心一意要在竞争中获胜的家伙,那些不顾一切踩着别人脑袋往上爬还要对下面人呲牙裂嘴怪笑的小人得志,我们最嫉恨这种人,是因为他们无所不在,无时不刻不在提醒你竞争的残酷,就好像在马拉松比赛中,我们不会恨裁判,不会恨规则的制定者,不会恨教练,不会恨第一名,而只会恨那些从你身边超过的人。影片对消音器尽极丑化之能事,就是为了让观众宣泄这种恨,于是故意将他安排在兰彻真正的对立面:一个遵守游戏规则,却处处玩得不如兰彻的倒霉蛋。唯有看到他在兰彻面前灰头土脸的惨样,我们受伤的小心灵才能得到一点慰藉。
而对绝大部分观众而言,真正代表他们的角色,是法函与莱俱。他们是迫于生存压力而不得不加入竞争的人,他们是因为资质平平而不得不遵守规则的人,他们是不成功就会连累一家人饿死的人。对他们而言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像消音器那样不顾一切往上爬,要么被竞争所淘汰。这个对观众而言对惨烈也最现实的创痛,在影片中被巧妙地隐藏在兰彻光芒万丈的成功故事下。因为兰彻的超凡魅力以及所谓友谊,两个普通人也跟着得了拯救沾了光,于是当观众对法函与莱俱移情时,也成功分享了兰彻的荣耀,分享了其对消音器的居高临下的羞辱(单凭法函与莱俱个人所取得的那一点“成功”,是不足以完成这一羞辱的),片名Three Idiots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效地混淆了视听。
作为一部印度电影,Three Idiots展现了许多现实问题:升学压力、教育弊病、贫富分化、就业问题、商品化与拜金,等等,然而就如同大部分的好莱坞电影一样,对这些问题的展现,最终是为了提供某种有效的想象性解决方案。在现实世界这座巨大金字塔中,我们有亿分之一的机会成为兰彻;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像假兰彻那样生在一个世代富贵的家庭;有百分之一的机会,像消音器那样小人得志;有十分之一的机会,像法函与莱俱那样通过努力奋斗外加运气好最终成功脱贫;除此以外,剩下的十分之九是那些永远与成功无缘的赤贫者,是所谓沉默的大多数。这部电影归根结底是拍给法函和莱俱们看的,他们需要一个又苦涩又美丽,又真实又虚假的故事,才能慰藉自己那颗看不到希望的疲惫心灵。
如果影片结尾处,兰彻的身份仅仅停留在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小学校长的话,那么我们依稀还能从中感到一丝希望,一种另类的价值观尚能获得合法性叙述的可能;然而当他宣布自己正是那个科技致富的亿万富翁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是金钱的逻辑而不是“理想”获得了最终的也是唯一的胜利——只有金钱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才能为观众达成最终的想象性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兰彻动人的成功故事,既是再虚假不过的白日梦,也是再赤裸不过的“现实”。

 6 ) 政府只是把它建了起来,然后就撒手不管了——电影《三个傻瓜》外的印度理工学院(转载自南方周末)

     “我就是因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到麻省理工来的。”一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印度学生在开学时这样回答教授的提问,当时,教授看到新生里有一位来自印度,好奇地问:“你怎么会在这里?你的国家有印度理工学院,为什么不去那里呢?”
    这是在印度理工学院的校友中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
    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最好的大学,印度人考这所学校比美国人考麻省理工学院要难很多——2010年报考印度理工的学生超过了45万,招收名额只有不到一万名,录取率为2%。相比之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10年秋季的录取率是10%。这一录取比例相对于中国的清华、北大不足为奇,但印度理工却有其独到之处,成为世界级名校。它每年为印度的软件业输送大批人才;在美国硅谷,则聚集着大批印度理工毕业生。
    I、IT、IIT是印度的三个重要标识,I是指印度文化,IT指领先的印度IT产业,而IIT,就是印度理工学院。
    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中,三个“皇家理工学院”的大学生自称“三人帮”,经常在一起搞怪,以消解寂寞的校园生活。 (南方周末资料图片)
    原来吃肉不一定就是坏人
    印度理工学院的许多学生来自农村,一名农村男孩入校后才明白,原来吃肉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坏人。这是他进入印度理工的第一课。
   《三个傻瓜》是一部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小说《五点人:在印度理工学院不要做的事情》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三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印度男生在“皇家理工学院”的疯狂经历。2008年7月开拍,由拉库马·希拉尼指导。2009年圣诞节上映之后仅10天,票房便达到10亿卢比,随后成为宝莱坞历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电影。
影片得到的反馈几乎全是好评。印度影评人萨哈什·贾说:“《三个傻瓜》并非一部完美的艺术品。但它是生气勃勃的、激励人心的当代艺术品,浸染着某种精神。在一个学生会被他们不可能完成的课程逼得自杀的国度,《三个傻瓜》提供了希望。”
     透过网络,《三个傻瓜》在中国也被迅速传播,电影里虚构的“皇家理工”有极为浓烈的印度理工的影子。而在印度乃至全球,它都能称得上是一个现代神话。
    “印度理工学院神话”是许多印度人从十来岁起就被灌输的信念——考上了这所大学,他们的阶层、背景、社会关系都不再重要,仅凭一张毕业证就能立足社会。为了考进这所学校,孩子们起早贪黑,早上4点半就起床去上补习班,上完补习班之后上正课,正课结束之后,晚上还要补习。
    “想象一下,一个19岁的男生5年没看过电影,没读过一本课外书,没看过电视,甚至连女孩都没追过,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印度理工校友桑迪潘·德布在《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一书中写道。
每一名想要进入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都要参加联合入学考试(JEE),它是专为印度理工学院设置的考试,只考理科,分别是数学、物理和化学。物理考卷中的题目常常需要用到微积分。三科分别设置淘汰线,仅仅总分合格是不够的,必须每科都同时高于各自的淘汰线。笔试通过了,还要参加长达五天的面试,并在此期间按笔试的排名顺序选择自己的专业。
    以前,许多人会连续多年报考印度理工学院,在已经入学的学生里,有60%的人都考了两到三次。2007年起,联合入学考试出台了新规定,每人最多只能考两次。
    招考的过程极为严格,就连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墨希都说自己无法把儿子弄进印度理工,“印孚瑟斯”是印度第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墨希被称为“印度比尔·盖茨”,他说:“印度理工没有腐败,这里完全凭本事吃饭。”他的儿子没考上印度理工,不得不遗憾地去念了美国加州理工。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出生在印度,当年,他也没能通过联合入学考试,与印度理工擦肩而过。
    每一个考上印度理工学院的年轻人都是赛跑中的赢家,他们由此坚信 “无论何时、何地、任何事,你都可以做得到”。那些从印度理工毕业的学生,如果随后取得事业成功,这种优越感可能会持续一生;而对那些没有成就大业、以卖肥皂为生的毕业生而言,曾经考取印度理工的经历,可以称得上是他们的人生巅峰了。
    为了写作《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桑迪潘·德布访问了许多印度理工的成功校友。他们普遍不记得自己当年究竟从课堂上学到了什么,他们的收获来自课堂之外。这些人最一致的说法是,在印度理工学到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最优秀的人竞争。
    许多学生在入校前从未离开过自己生活的村庄,大学生活让他们第一次接触到多元文化。一名小镇男孩在进入印度理工后发现,原来吃肉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坏人。这是他进入印度理工的第一课。在家里,大人灌输给他一些价值观,但从来没有人为他做解释。
    影里,新生法兰刚刚进入学校时,多元的文化让他眼花缭乱。看看学生们用什么样五花八门的形式祈求考试通过就知道了。
    一方面,电影里那位刻板的教授反复强调的“竞争”也是印度理工学院的突出特点。新生们原本已是当地成绩最好的学生,他们进入大学才发现人外有人。有的同学每天下课就喝酒、吸大麻,考试的时候你却永远都超不过他。每年都有因经受不了这种打击而退学的新生。
    学院里考试的试题都是开放式的,没有ABCD的选项,教授们认为这样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要通过这些考试相当不易,仅仅是写答案就会写到手疼。《三个傻瓜》里,一位学生因为担心考试通不过而在宿舍电扇上上吊,这并不是虚构的场景,在过去五年里,有八名印度理工学生自杀,其中五名是在宿舍上吊。一个四人委员会在调查了最近的自杀事件之后,建议将学生宿舍的吊扇换为座扇,以避免学生上吊。
     这个学校的学生宿舍房间简陋,供水不足,厕所里满是爬虫。食堂里,鱼肉奇特的味道中混杂着肥皂的气味,而鸡肉则泛着类似于工业油脂的味道。铁质的餐盘虽已千疮百孔,却也堆得下各种“美味”。食物的质量与它的教育地位比起来显得非常不相称。桑迪潘说,在这里呆上几年,真就什么都吃过了。
    然而,六年的印度理工生活,也让德布明白,味觉只不过是主观的幻觉,印度理工的生活“教育我们在将来的职场中要绷紧神经,在疯狂而野蛮的社会中学会逆境生存”。
   《理工学院法案》无疑是印度政府通过的成功法案之一,它给予了理工学院完全的自主权。这在印度高等学府中是独树一帜的。委员会中少了政治掮客,大家开始了真正的、客观的讨论。

——印度理工学院教授印地立桑

○各所学院一切教学,皆遵照为此制定之规章制度,由各学院或在学院之名下进行。

○由印度总统任各所学院督学。督学可任命一人或多人考察任一学院工作、问询校务并按督学要求作出报告。

○每个学院的校委会应该:

    就与学校管理和运行有关的问题作出决定;选定学校的教学课程;制定章程;选定和任命学术即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考虑、修改或取消条例;考虑及通过年度报告、年度账目和认为合适的次年预算,将它们与发展计划一起提交给理事会;行使其他本法案或者章程所赋予或推行的权力和义务。——节选自《理工学院法案》成功躲过官僚的干涉
    印度国会通过的 《印度理工学院法案》保证了它的自主权,学生课程由各个校区自行决定。曾有官员试图干涉校务,被告知有不能干涉的法案,这位官员看了法案后,恼羞成怒:“什么破法案!”但也无计可施。
    桑迪潘·德布1973年考入印度理工学院克勒格布尔分校,学习电子工程。后进入印度管理学院学习管理学。他的父亲似乎已经看到了德布当上印度实力雄厚的斯坦石油公司主席的那一天,但写作才是德布的第一爱好。
    德布转行进入新闻业,并在这个对他来说全新的行业中取得成功。他先后担任过印度最成功的杂志Outlook的执行主编和印度新锐新闻周刊Open主编。为了写作《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德布花费了14个月时间,到世界各地寻访曾经就读于印度理工、如今已经事业有成的校友们,请他们讲述印度理工的日子与今日的成功之间的关系。德布为这本书取的副标题是“一所非凡印度大学的故事及其校友们如何重塑世界”。
    印度理工的织梦人是一位名叫埃德舍·戴拉尔的印度贵族。印度独立之前,他就意识到技术应用将会在独立的印度扮演重要的角色。他提出了印度技术进步的战略:培养世界一流的工程师群体,建立完善的研究基础设施,开创奖学金体系,最终使学生能够享受到世界上最好的研究生教育。
    1946年,由印度实业家纳里尼·蓝金·萨卡领导的21人委员会向当时的教育、健康和农业部提交了一份临时报告,提出了印度理工学院的最初蓝图。他们注意到,印度已有的学院的角色主要是向负责各省民用设施维护的政府部门输送工程师,为学生开设的也只是一些特定的工程科目,缺少数学、科学和人文科目;课堂上照本宣科,每年举行固定的学期考核,而非通过给予学生信任以促进其自主学习。萨卡等人提出了一份四年制本科课程的设计,前两年的课程包括一般工科科目以及科学、数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科目。他们一再强调应把重点放在学术研讨会、研修班和指导性研究,而非传统课程上。
萨卡等人在报告上花了太多时间,以至于政府没有耐心等到他们的最终报告,便按照临时报告开始建设印度理工学院。
    印度理工学院在1950年代建校之初制定的教学目标中就包含了“基于教科书式的流程,但鼓励学生主动创新”。每个从印度理工走出去的学生都应当成为“有创新意识的工程师或科学家”。学院同时还特别强调劳动的传统,土木工程系的学生要自己挖坑、倒水泥,钣金车间里常常看到印度理工学生挥汗如雨。
    萨卡等人的方案从麻省理工借鉴了许多,但也做了大量修改。比如麻省理工的毕业论文需要准备120个小时,而印度理工的需要300个小时。
    以国际优秀大学的普遍水准衡量,印度理工学院的资源谈不上丰富,分校15所、学生3万多名,折合成美元,每年的经费约1.38亿美元。可是,在印度,它是个让羡慕嫉妒恨的“大户人家”,每年印度政府给其它几千所理工学院的补助,总和也不过区区438万美元,只是IIT的3%。
    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理工学院法案》,它使学院在很大程度上躲过了官僚体系的干涉,学生课程也由各个校区自行决定。“政府只是把它建了起来,然后就撒手不管了。而那些政府撒手的领域,基本上都做得很出色。”曾任印度利华公司副主席的印度理工校友R·歌帕拉说。“《理工学院法案》无疑是印度政府通过的成功法案之一,”印度理工学院教授印地立桑说:“它给予了理工学院完全的自主权。这在印度高等学府中是独树一帜的。委员会中少了政治掮客,大家开始了真正的、客观的讨论。所以,他们所做的决定远比那些具有双重标准的政客和官僚们参与时要客观合理得多。而且,由于缺少了政府官员的参与,委员会成员们的决定也越发具有责任感和客观实际。”
    1980年代期间,曾有一个部长尝试对理工学院指手画脚,其他官员告诫他根据法案的规定他不能这么做。而这位部长说:“把法案拿来。”通读法案后,他恼羞成怒地把它甩到一边,然后说:“什么破法案!”事实上,他是明白了自己无计可施。
    在2010年印度全国创新大赛中,五名优胜者有两名来自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理工的历届校友中,包含了沃达丰的首席执行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贝尔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天体物理学中褐矮星的发现者,以及不计其数在硅谷创业的人们。
全世界排名前200的大学里,印度理工位于57;全球前100名理科大学中,印度理工排到33位。美国《新闻60分》在介绍印度理工学院的专题节目中曾说:“把哈佛、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顿加在一起,你就开始知道印度理工在印度的位置了。”
    印度理工的校友不能忍受偏狭的目光。近年来,学校设置了许多苛刻的校规,不准在走廊上打板球,对男女生交往、作息时间都设置了巨细无遗的条款。有校友诘问:“在这一体制下,最终的产物只不过是那些对学院的学位和盖在学位证上的印章感兴趣的人。如果不是为了获取学位的要求,他(学生)甚至连一个学分的课程都不想登记。这还是教育吗?”
    德布说,印度理工学生的社区生活向来都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他们看来,除了愚蠢难以宽恕之外,其他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从在公众面前裸体到午夜时分坐在树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不去计较。事实上,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些怪癖,有一些奇思妙想。
恶作剧是学生们体现创造力的途径之一。曾经出过这样一件事:学生A和B比邻而居。两人在家中度完周末,回到学校,却发现两个房间的位置被交换了,A的被换到了B的位置,而B则到了A的位置。每个房间的布局和物件的摆设都与原来的一模一样,惟一的不同只是一个房间的东西原封不动地被挪到另一个房间。当时A和B除了交换房间外,别无他法。
    一个喜欢在人前显富的富家子弟回到学校,发现他停在宿舍外的马鲁蒂800轿车不见了。他打开门,发现自己的车停在自己的房间里。原来车先是被人拆卸,然后又在他的房间里重新组装起来。
德布曾有一名同学叫品克。品克在印度理工的日子里一直在追求高水平的物理学,下棋也很出色。除了这两样外,他对其他事情都嗤之以鼻。餐桌旁,大家在热烈谈论板球、电影,以及即将到来的竞赛,而品克则常常默不作声地坐在那里吃饭,向他周围那些“弱智”的人群投去轻蔑的目光,认为这些人总是在浪费时间担心这些俗事。
一名同学曾问:“品克,难道你没有想过女人吗?”品克说他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如果他决定要孩子了,那么他会保留自己的精液,然后做一次变性手术,再用它们来使自己受孕,然后生下孩子,最后再做手术,恢复最初的男儿身。如果基因的繁殖最终是为了子嗣的产生,那么品克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为此去和另一个人保持密切的关系。
    许多年后德布才恍然大悟,一个男人可以通过变性手术成为女人,但这个新的“女人”是没有卵巢的,所以,他的同学品克的计划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品克快要毕业时,学校决定授予他校队运动员的称号。同学兴奋地告诉他,他会获此殊荣,请他一定要出席告别典礼。但是品克对此一点都不感兴趣,荣誉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品克,”这名同学请求他说,“我知道你讨厌这些世俗的东西,但是像这样的事情,在你的一生中,可能只有这么一次!人们在台下喊着你的名字,你在欢呼声中上台领奖,这样的事不会再有第二次!”“那么,他们在台下喊我的名字,但我并没有出现在那里,当然也不会走到台上领奖。这样的事情,同样也不可能再有第二次。”品克最终还是没有出席那场典礼。

    2002年起,一项名为“超级三十”的助学计划在印度创办,这项计划专门针对那些在印度理工学院读书的贫穷学生,为他们提供免费接受教育及食宿的机会。来自比哈尔邦的农村学生纳根德拉(右)成为“超级三十”计划的幸运儿之一。 (东方IC/图)
都出国,最终都回国
    印度理工的许多毕业生选择了飞往美国,对此该校一位教授持支持态度,他说:“我觉得我们所有的学生毕业后都应该出国,去美国、德国,或者其他更远的国家。但是他们最终都应该回到自己的祖国”,“因为这里的生活很艰难”。
    自1953年建校以来,大约有两万五千名印度理工校友定居在了美国。印度理工孟买校区的S.P.苏克哈特姆教授在他1990年代出版的《真正的人才外流》一书中说,根据他的研究统计,美国吸引印度理工毕业生的最主要因素包括“舒适的生活”、“追求一流科学技术的使命”、“强烈的正义感和公平竞争的意识”。而印度令他们移居海外的负面因素则包括:令人窒息麻木的官僚政治,脏、乱、拥挤的城市环境,缺乏一流的工作机会。德布认为这些结论时至今日仍然适用。
    “你愿意生活在何处?每个印度理工毕业生,不管愿不愿意,在其生命中的某些时候都得回答这一问题。”德布在他的书中写道。
德布去访问了那些选择移民美国的校友,发现尽管他们过着类似群居的生活,做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但是在美国,供水和供电都是有保障的,而且还有一个相对清廉的政府,飞机能准时起飞,生活也舒适惬意。“美国的生活中的麻烦事要比在印度少得多。”印度理工学院教授印地立桑说。在印度,尽管印度理工毕业生大都属于收入最高的2%的人群,但是,断水和停电从来都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铁路售票处还是供电局,服务质量也都差很远。
德布追问,有多少印度理工毕业生曾斗志昂扬,却在毕业后逐渐远离与生俱来的天分,最终选择一种安全、稳定和枯燥的工作,过着与常人无异的平凡生活?有多少人在学校里学习的是理性思考、摈弃偏见,但从来都不会分辨办公室政治中的细微差别,以致在偌大的办公楼中没有立足之地?
    也有一些印度理工毕业生成功抵御了美国诱惑而留在了印度,积极投身于印度工业的发展,却发现所有技术设计都是来自国外,明明知道它有缺陷却也无能为力,所能做的不过是对这些设备进行维护。
印度理工的毕业生该何去何从?“社会已经倾其所能,将他所能给予的最好部分全都给了你,那么现在你就应该对社会有所回报。而且,你不能抱怨社会的现状,因为你所接受的精英教育就是为了让你能够驾驭和改善这一社会。”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校区的阿斯克·胡恩教授说。
   美国Force.com副董事长安舒·沙玛在看完电影《三个傻瓜》后写了一篇博客,说这部电影让他想起了在印度理工学院克勒格布尔分校度过的日子。印度旧日的英雄是影星、板球手、自由斗士和政治家,“英雄观念的转变在电影中表现得很清楚”,沙玛写道,“电影中的‘英雄’是一个为学习而学习的孩子——去发现、去创造,鄙视印度延续了几十年的机械式学习,并致力于教育更多的小孩。”
    “我觉得我们所有的学生毕业后都应该出国,去美国、德国,或者其他更远的国家。但是他们最终都应该回到自己的祖国。”印地立桑说,“除非你特别聪明,在印度无处施展你的特殊才能,就像诺贝尔奖得主苏不拉曼扬·钱德拉塞卡那样。旅行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这样的旅行有着悠久的历史,英国人在完成学业后都会进行一次欧洲大旅行。我常常问我的学生们:你们的生命中需要什么?他们常常回答说:挑战。那么,什么是挑战?他们回答:做一些艰难的事情。所以我常对他们说:那就留在印度吧,因为这里的生活很艰难。”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54811

 短评

很棒的印度电影,这当中一样的可以看到中印相似的教育体制与贫富阶层问题。轻松、暴笑、热泪中感受积极人生的力量。梦想与事业,做我们喜欢的事情,是成就的不变真理。

3分钟前
  • 天问
  • 力荐

如果这辈子能有过wangdu这样的同学,也值了~

5分钟前
  • 易水寒
  • 力荐

当你不断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知不觉追赶你。害怕明天,怎能过好今天呢?心很脆弱,我们要学会哄它。鸡不会知道蛋的前程。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只为生命而感激。朋友失败,你难过,朋友成功,你更难过。一切顺利。

8分钟前
  • 玲珑
  • 力荐

近三个小时的片长,却没有一个多余的情节,剧情前后呼应之巧妙值得称奇。好电影不一定要苦大仇深,能真正愉悦观众,那也是一种巅峰。“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很幸福……紧跟你的天赋。” 温暖励志美妙如2010年的《天堂电影院》+《阿甘正传》

1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看了这部电影是我2010年最幸运的一件事 力荐!

12分钟前
  • 私喜
  • 力荐

【温馨提示:请忽略这傻逼名字.不然你会错过一部好电影】1、病毒的鸟巢飞来了一只自由之鸟;2、Ta有没有告诉你,朋友就是给你一枚硬币教你自己独立做出选择的那个人.这个人才是你最大的财富 :)

14分钟前
  • Piper
  • 推荐

我们有很多考试,可爸爸只有一个

18分钟前
  • Suave
  • 力荐

三个白痴,这是讽刺,不过讽刺的是那些自以为是的观众。你绝对可以在将近3小时的电影中拼凑出好莱坞喜剧片的种种元素,并对这些老套的剧情不屑一顾,这没问题,这“三个白痴”明摆着一副受人奚落的姿态。但是你被耍了,这些桥段只不过是影片内核外的闪光弹,酣畅淋漓的绝对是你一直错过的东西——爱

23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活在当下,不记得失,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你收获的会是比物质更珍贵永恒的生命体验。

25分钟前
  • Quentin
  • 力荐

如果有一天你变成了奇怪的家伙,生活于恐惧和虚假之中,就念重生的咒语“All is well”,狠狠地给这个世界一脚!对鼓励别样人生价值和给人梦想的片子我是举双手赞成,何况从头到尾都拍得这么欢乐。台词:“朋友是男人最大的胸部”、“你这么害怕明天,又怎么能过好今天”。

29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阿米尔·汗你是个天才!!!

33分钟前
  • 大力麦
  • 力荐

六星都不够。最后男主角戴眼镜那个形象好像吴彦祖!

34分钟前
  • 朴九月
  • 力荐

明明是喜剧,还哭了好几次

39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道理浅显但知易行难——试问有多少人在择业上能真正做到从心所欲?而填鸭式教育,在中印这样的人口大国,更是一百年都不会改变的基本法。节奏感很好的精良商业片。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该片的中文翻译太烂了,差点就错过欣赏一部好作品了。兰彻一直在给大家灌输的一种理念就是:简单生活,遵从心声,为自己而活。 的确,他让朋友们重新认识了自己和所要坚定的方向。很喜欢片尾的那片湖泊,不知道是在哪里呢?

46分钟前
  • 烨色正浓
  • 力荐

中国导演和中国教育者最应该看的电影!

51分钟前
  • 透明
  • 力荐

它又吵又闹、又臭又长,但我想不出什么理由不给它五颗星。

54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1.开始笑了,然后哭了,又笑了,又哭了,最后还是哭着笑了。2.可以看作是反映现当代发展中国家教育体制现状的电影一枚。3.印度的歌舞传统还是没有丢掉。4.当中国电影还在发愁的时候。印度已经开始继承并发展了自己的特长及特色。5.男主让我想起了印小天= =他笑的太用力了眼珠子都要飞出了

56分钟前
  • Muggle、佑。
  • 力荐

一部讽刺社会现象的电影都可以拍的这么轻松,喜剧里还可以有这么多闪光的慧言慧语。情节确实太过随意,下一秒的夸张总是来的让人啼笑皆非,无可奈何中却仍旧乐呵呵的接着看下去。 末了的那段风光让我无比钟情!★★★★★

59分钟前
  • Q。
  • 力荐

这几个月来看过的最好的片——”做自己“,也许才是人生终极的成功。别总嘲笑印度人”阿三“,他们已经追上来了,无论经济、科技还是我们一贯认为只会跳舞唱歌的宝莱坞电影。盛赞!5+1星!

1小时前
  • 少年 遊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