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老公

韩国剧韩国2021

主演:严贤京,车瑞元,韩基雄,池秀媛,千艺瑟,金成熙,姜允,吴丞芽

导演:金哲奉

播放地址

 剧照

第二个老公 剧照 NO.1第二个老公 剧照 NO.2第二个老公 剧照 NO.3第二个老公 剧照 NO.4第二个老公 剧照 NO.5第二个老公 剧照 NO.6第二个老公 剧照 NO.13
更新时间:2023-08-31 18:07

详细剧情

讲述因无法停止的欲望造成悲剧、无辜失去家人的一个女人,在交错的命运和爱情中展开复仇的激情罗曼史电视剧。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这部电影比《罗马》好?

在巴西生活过一些年头,从充斥德国意大利后裔的南部小镇到满是印第安人的亚马逊雨林,基本都走了一遍。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第一感觉是:真实

比起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罗马》,这部电影显然更能反映拉美阶层分化的情况。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阿隆索·卡隆出身显贵,无法超越自身的阶层去正确看待家中女佣。导演对于儿时家中女佣的理解是:她真好,她对我真好,她生活还可怜的。

到此为止,再无更深刻的讨论。

而对于墨西哥上世纪的社会动荡,导演的观点是:社会动荡真讨厌,害苦了我也害苦了穷人。殊不知动荡的根源就在于拉美长期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大,这些都被公子哥导演忽视了,只留下一个动乱的表面。我不知道是导演姿势水平太低,还是为了阶层利益刻意回避这些,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

我们来看看巴西女导演是怎么做的。

首先,完全不回避贫富差距的问题。男主人很平静地对女佣女儿说:“我父亲挣了大笔钱,我虽然不工作,但继承了他的遗产。”

残忍吧?每天辛苦工作的女佣,只能在贫民窟里给女儿租一间房子;而不工作的男主人却可以靠老子的遗产享受精致的生活:让老婆用奢侈品、把儿子送出国读书。

但导演并没有强化这种矛盾,幸好没有,不然就变成我们熟悉的阶级斗争电影了。

导演描述了一种风平浪静的和谐生活:女佣和主人家相互信任。只是这种和谐偶尔会有那么一点不舒服,比如女主人把女佣的咖啡杯换掉的时候。

然后女佣的女儿出现了,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形象,她不顾及规则,觉得客房舒服就请求睡在客房,喜欢主人儿子的冰淇淋就偷偷吃掉。这样的举动在这个死气沉沉的家里太令人耳目一新了,怪不得男主人喜欢她,男主人的儿子也喜欢跟她做朋友。

当观众眼睁睁地看着女佣女儿和女主人的矛盾快溢出屏幕时,导演安排了出口:女佣女儿搬出主人家、考上大学、女佣开始理解女儿、辞职、和女儿及孙子过上独立自主的新生活。

《罗马》只完成了第一步工作:表现了社会不公和社会动荡。而且完成得并不出色。

而本片完成了:

1. 正视社会不公;

2. 揭露社会不公的原因,但并不激化社会矛盾;

3. 提出可能解决的办法:努力奋斗直至独立自主。

虽然我个人对第三点的可行性有所质疑,但导演能在较短篇幅内把以上三点表述完整,已经尽力了。

就好比同样山中起火,有的人路过发现,立刻拨打报警电话,并找到火源,用身上的矿泉水努力把它扑灭,虽然我们都知道成功率很低。

但与此同时,有的人路过拍了几张照片,发了朋友圈,配上文字:

着火啦!火好大喔~


关于电影情节的几个问题:

1. 为什么安排男主人爱上女佣女儿的桥段?

女佣女儿在电影里象征自由和公平,她给死气沉沉的家庭带来一丝新鲜的空气。

男主人爱上她一方面是表现男主人的逆反性,另一方面代表部分是可以接受社会改革的。

拉美素有左翼传统,即使在富人阶层,对穷人也有很大的悲悯心,这是当地的政治正确。

2. 为什么女佣的女儿这么早就有了孩子?

首先,女佣和女儿来自巴西东北,这是巴西的“大凉山”:经济落后且缺少资源。越贫穷的地方,女子初次生育年龄越低。到了巴西东北,你甚至会发现很多未成年妈妈,所以巴西东南部的发达地区也经常以此嘲笑东北。

其次,这和女佣的身世呼应,因为女佣也是在很年轻的时候怀上孩子,但因种种原因无法亲自抚养。

 2 ) 《第二个妈妈》不好当

生性开朗的瓦尔拿出黑白咖啡套装壶杯,得意地对女儿杰西卡说这是我从芭芭拉夫人那偷来的。女儿笑着说你怎么能这样。瓦尔不无炫耀地摸着杯子说这黑白色就像你的性格。这套崭新的物件当然不是瓦尔偷来的。这是她送给主人芭芭拉夫人的生日礼物,却不被女主人当回事,打入了“冷宫”。这次瓦尔跟芭芭拉夫人辞去十几年的女仆工作后,就顺便带到女儿这儿来了。

女儿问瓦尔,你辞了工,接下来准备干什么呢。瓦尔耸耸肩,撇嘴说去学学按摩,反正总会有事做,重要的是你要去把你小儿子乔治接过来,放在我身边。杰西卡笑着摇头说妈妈,你真善变,你想照顾他吗。这是影片当中女儿第一次喊妈妈,之前她一直都是直呼“瓦尔”。瓦尔摇身一变,成了真正的妈妈,这其中隐含多少辛酸、徘徊和不解。瓦尔满溢微笑,好像活泼可爱的外孙子已来到她身边。

瓦尔不用再照顾芭芭拉夫人的孩子法比尼奥了。虽然瓦尔一直视法比尼奥如己出。的确,法比尼奥也觉得瓦尔比亲妈妈还亲。但毕竟孩子已长大,且飞往澳洲读书。人去楼空,瓦尔不想再侍候挑剔过女儿杰西卡的芭芭拉夫人,也不想服侍曾对女儿“咸猪手”的卡洛斯博士了。

是的,这部由巴西女导演安娜·慕依拉堤执导的《第二个妈妈》(2015),丝丝扣扣地再现一个善良、勤快又思虑的女仆人生。13年前,瓦尔跟老公分手后,就来到圣保罗芭芭拉当保姆,女儿杰西卡扔在了巴西北部的老家,辛劳度日,每月寄钱给远方的亲人,替她照顾女儿。可女儿十年中却没见过面,甚至这三年电话也少打。

女儿对母亲的印象只停留在想象上。当女儿打电话说要来圣保罗报考弗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瓦尔既兴奋又担心,怕女儿的到来影响到她的工作。她向芭芭拉夫人告知后,女主人也爽快地答应了,说法比尼奥就是你带大的,让她就跟你一起住。

但女儿的到来,完全颠覆了瓦尔的想象,也让她的担心迅速成真。自从机场接她开始,瓦尔就感到一种无形的距离,横亘在她俩面前。生活并没有女儿带来的椰子糖那样“甜掉牙”。女儿以为妈妈住着大宅,有着光鲜的工作,没想到竟然是替人家当女傭,住在狭小的房间透不过气。女儿哪会体察妈妈的本本分分与谨小慎微,更不要说去体味妈妈百忍成钢的淬火磨砺,更遑论感受妈妈思念女儿的拳拳之心。

大失所望的女儿大大咧咧,却倍受男主人卡洛斯的待见。他请她一起用餐,一起喝咖啡,一起谈心,完全没有女仆家人样,俨然把自己当作卡洛斯请来的客人。更糟糕的是,她竟然开冰箱把法比尼奥的冰淇淋偷吃了,正好被芭芭拉夫人看到,惹得女主人大为光火。毕竟芭芭拉夫人是圣保罗时尚圈知名女大咖。

蹊跷的是,病哈哈的卡洛斯大人,这个每天上午11点才被瓦尔唤醒的男主人,恨不能成为杰西卡的哈巴狗,围着她转才欢快。活力四射又散发青春热力的杰西卡,仿佛一剂强心针,让他病弱的身心一下活络和亮敞起来。他带她四处转悠,站在高楼林立的窗口,情不自禁地搂抱着她。他还在家中大堂竟然单腿跪立请求她嫁给他,搞得杰西卡一头雾水,可他马上说我是说笑的。

当瓦尔陪着杰西卡出外找房子,失望而回,卡洛斯喜出望外,欢迎她再住下去。起初杰西卡能住客人房,就是卡洛斯答应的。给卡洛斯注入了新活力的杰西卡,当然也就不被芭芭拉夫人待见,慢慢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如果不是芭芭拉夫人意外受伤,卡洛斯真不知道会跟杰西卡到底会怎样。

让瓦尔提心吊胆的是,女儿处处跟她作对。你往东她偏往西,从不听妈妈的一句劝。这不仅仅是代沟问题,更是长期分开的隔膜与陌路感。如同法比尼奥动辄躺在瓦尔身上撒娇卖乖一样,惹得芭芭拉生气地对儿子说你愿意瓦尔抱你,却从不愿跟妈妈亲热。法比尼奥说,瓦尔说我聪明,而你从没说过,总是责备我。

片中,瓦尔总是给法比尼奥鼓劲,不管他沮丧时还是得意时,总是笑着对他说帅小伙,你是最棒的。深夜,跟妈妈闹翻的杰西卡独自来到水池边,法比尼奥也过来。姐弟似的谈心。法比尼奥问她是不是还是处女,逗得她大笑,你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

一直担心女儿出问题的瓦尔,终于让担心成为现实,女儿被芭芭拉夫人冷眼,再被瓦尔斥责偷吃法比尼奥的冰淇淋后,倔强的杰西卡立马就提着行李出去,外面正下着大雨,妈妈拉也拉不住,痛哭的瓦尔,痛苦的瓦尔,想着女儿去哪,在哪住,接下来会怎么办,因为明天就是考试的日子。

雨过天晴后,同样参加考试后的法比尼奥,正跟妈妈对着考试题,结果少了几分,搞得这孩子垂头丧气,而这时的瓦尔却推开门兴奋地像只猩猩,又蹦又跳,说我的女儿考68分,通过了。是不少,他们都这样说。可芭芭拉夫人说,接下来的第二轮就不那么容易,她不一定能考得上。

但瓦尔着魔似的开怀。半夜,她还跳进水池,跟女儿打电话,女儿,我以你为荣,你猜我在哪儿,在水池。瓦尔顽童似地踢着水,简直就是忘乎所以,实在有别于她以前的忌惮一切,生怕碰了杯子发了声响,生怕让女主人不高兴,生怕哪儿做得不好。

当芭芭拉斥责她搞坏了她祖母的托盘时,瓦尔就显得越来越不耐烦了,她必须找到出口。幸好女儿替她争了一口气。幸好从女儿那找出一张小男孩的照片,原来女儿在老家有了自己的孩子,跟自己当年一样的身世。瓦尔说,女儿,你怎么能撇下自己的孩子呢。杰西卡哭着说我要是带着他怎么面对人,怎么上学校。妈妈听在心里,于是就向芭芭拉夫人辞职。

女主人眼不抬地说是嫌工资不够用吗。瓦尔说不,法比尼奥也出国了,我在这也没什么大用,我女儿需要我,我希望陪伴女儿。芭芭拉夫人说,那我理解。之前,瓦尔还被女儿的冷漠生气,说过你知道妈妈这些年所受的煎熬和痛苦吗,现在的她却完全被喜悦所融化。人真是善变的动物。一切都似乎烟消云散了。

辞行的瓦尔开心地坐在出租车上,满面春风,这是她人生最为舒爽的时刻,她从没有如此轻盈过,也从没有如此痛快过,她不仅当过法比尼奥的第二个妈妈,现在开始还要当外孙子的“第二个妈妈”,她终于不用再当别人的“第二个妈妈”,终于不用每天早上7点叫醒法比尼奥,而能为女儿做点事,补偿对女儿长期而来的愧疚。她不想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她要做女儿的坚强后盾。她甚至连送给女主人的一套黑白咖啡壶也顺带过来了。瓦尔是多么疼爱自己的女儿啊。

2015、12、21

 3 ) 没有平等的世界

影片中来自于日常的细节之丰富令人乍舌。处处显露着阶级的隔阂却也有着跨越阶级的情感。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里与儿子最亲近的是中年女佣,因为从小带到大,儿子会和女佣一起睡,难过时会与女佣拥抱寻求慰藉,眼神里满是浓于血的爱意。而面对生母时则是冷淡态度,连拥抱都是勉强的,当女主人出车祸受伤后,儿子没有第一时间去母亲房间看望,而是和朋友以及女佣女儿在自家泳池里嬉戏玩闹,直到母亲把他叫到了身边才给了一句冷淡的问候,这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批判景观。而男主人与女佣女儿这个闯入者的关系与互动同样是批判性的,他看似豁达与包容的态度实则来自于对家庭生活的麻木和对年轻酮体的渴望,甚至突然又尴尬的向女佣女儿跪地求婚.......这场说来就来的求婚打了女儿和所有观众一个措手不及,而后在女儿的目瞪口呆中男主人表示“只是个玩笑”,尴尬离开。这场求婚戏可谓是作为博士的精英阶层男主人在日常空洞与压抑的生活里寻求的一次“泄欲”,即使女佣女儿真答应了,相信也不过是一场“泄欲”。在女主人与女佣女儿之间展开的对立倒是最纯粹的阶级矛盾,从女佣女儿“没眼力见”的要求睡硕大的客房开始,女主人与女佣女儿的角力便开始了。当女主人看到女佣女儿和自己儿子在泳池里嬉闹后,她以泳池里有老鼠为由让女佣抽干泳池的水,而后当女佣女儿和女主人儿子在泳池边抽烟闲聊时,女佣女儿问女主人儿子“我看起来像老鼠吗?”这句问话轻描淡写,却也透着无奈与痛苦。影片里还有不少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女主人儿子考试失败,女佣拥抱并安慰他,随后母亲安慰他时却得不到一个拥抱。但当女佣告知他们自己女儿考过了时,嫉妒的母亲除了给出冷淡的祝贺,还不忘提醒有第二轮考试,不要高兴太早.......这盆冷水人性尽显。“她的女儿没有别的出路,只能读书。”这是女主人对儿子说出的话,也是她的自我发泄与安慰,其中也塞满了自卑与傲慢。随后儿子靠在她的肩膀上寻求安慰,她不再像之前那样渴望亲近儿子,而是甩手离开,并嘱咐儿子要努力读书。

女佣和女儿的矛盾同样来自于阶级,虽然她们处于同一阶级,但却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在她们的一次对话中可以充分展现。女儿:“我不知道你从哪里学到的那些规矩,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难道有个手册吗?为什么?谁教你的?你到这的时候他们教给你的?”母亲:“没有人给我讲这些,我们(这个阶级)生来就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感觉你就像个外星人。”女儿:“谁出生就知道这些?”这段对话里的矛盾与差异也在母女二人寄人篱下的生活里处处显现,比如她告诉女儿不应该睡客房,应该跟她一起睡女佣房间;她告诉女儿不应该坐在厨房餐桌吃饭,赶快离开;她告诉女儿不要跳入游泳池,那不是给她准备的;她告诉女儿要学会在男女主人面前拒绝,因为他们说客套话是建立在你会拒绝的基础之上。一个个规章制度不断灌输给女儿,欣慰的是,女儿一个都没听进去,只想离开。有意思的是,得知女儿大学入学考试合格的那个夜晚,女佣“忘乎所以”的走进了泳池这个“禁区”,这个隔离阶级的禁区被她亲自跨越,这是女儿优异成绩带给她的自信与力量。虽说考入名牌大学并不一定能实现阶级的跨越,但至少此时此刻,可以狂妄一回。女佣辞了职,回到女儿身边,同时渴望见到从没见过的孙子,这是她弥补亲情的时光,多年的女佣生活让她赚到了钱却也失去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女儿读书的天分算是对她最大的回报与宽慰。

 4 ) “礼貌”常是掩饰不尊重的假面具

本片一方面通过富人家庭和保姆以及保姆女儿之间的相处,表现人之间的平等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上班女性让别人带孩子,由此产生了孩子和“第二个母亲”(实际抚养人)比和亲生母亲更亲的问题,这篇评论主要对第一条进行讨论。

女性导演拍摄手法很细腻,视角选取很不错。以母亲的角度来看,女儿不懂事,这大家都看得出来,因为本片视角是作为保姆的母亲。但如果以女儿自身的角度来看,她的行为都很合理。

1,客房。客房是女儿最明显利用主人的客套的部分,从她的角度,她不是仆人,为什么有客房却要睡地上。可以责备她没有考虑到母亲的立场,但请记得最开始女儿就不想住进别人的家里,而母亲的佣人房拥挤得她连个看书的桌子都没有,一个高考生+高材生想为自己争取一个良好的复习环境,我认为完全可以理解。

2,和男主人吃饭。这一部分我不认可女儿的行为,虽然她表达了要帮母亲拿盘子,被男主人拒绝了就没再动弹,如果是自己家里,让妈妈帮自己拿甜品没关系,但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是不合适的。

3,冰淇淋。女儿吃这个冰淇淋的理由她在电影中说过,那是男主人同意的。在和男主人吃饭的时候,男主人说过“这个屋子里的东西都是我们的,也是杰西卡的”。母亲告诉那只是客套话不能当真,女儿显然没太重视,但也不是完全没听进去,这在游泳池的部分有所体现,女儿一开始是按母亲说的回答,后来是男孩主动拉她下水。

整体来说,我不认为女儿的行为很对,因为她只考虑了自己,没有考虑到她母亲的处境,但反过来想,母亲又考虑到女儿的处境了吗,明显也没有,我想这和她们十多年的隔阂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也不觉得女儿很过分,虽然很多地方明显可以处理得圆滑妥善,想想她才是十几岁的孩子,待人接物并不成熟。更重要的是,她认为自己并不低人一头,不管她是不是有意利用主人们的客套,每次我看来有些出格的行为,她都是确认过自己是被邀请的,是经过主人同意的。

虽然现代社会说人人平等,仆人升级成了佣人,但在佣人眼里,大多数雇主们的想法依然停留在主人心态上面,认为佣人是下等人,那些客套也不过是客套,佣人自己心里有着一二三条守则。换个角度,从雇主角度出发,他们和佣人的生活层次都不同,是很难像对待朋友那样与之交谈,如果家里有过保姆的应该很能理解这一点吧,尤其是住家保姆。

但是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生活层次是有高有低,雇主可以不和佣人谈爱马仕、梵高和苏格拉底,但这并不表示在日常交流中雇主就可以不尊重佣人。影片里,女主人对瓦尔似乎很亲切,但其实并不尊重她,这体现在很多细节上,比如她数次打断瓦尔的话,比如他们一家人坐着却让瓦尔的女儿一直站着说话,她听说瓦尔女儿要申请特别好的学校时不相信她能做到的表情,比如她说喜欢瓦尔的礼物却不让她拿出来用。这种假的亲切其实会让人更难受,尤其一开始当了真,后来却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的时候。所以,在瓦尔发现自己女儿出息了之后,才下定决心辞职,要弥合母女感情是一方面,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何尝不是瓦尔在这个家里受到过无数看不见的伤害。

值得指出的是,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真实的态度以及它们有多伤人,就像《隐藏人物》里那个白人女性主管说自己不是种族歧视者一样。良好的教养为人们戴上了一层名为“礼貌”的假面,却忽视了自己的内心。这一点我们应当时刻警惕和自省。

影片中体现的这些事情,国人应该很有共鸣吧,到处都有用一部分人(下属)的低人一等来衬托自己(领导)的高人一筹的事情发生。举个例子,出去应酬,有时候司机不能上桌吃饭(不是每次都是,有时候是一起吃的),心里不禁会思考这是否正确。自己的结论是这样做的合理理由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平等相待罢了。

职业理应不分高低贵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有工作上的从属关系,却没有人格上的上下关系。礼貌也从来都不等同于尊重。

 5 ) 平庸的女儿在中国的平行世界

我就是保姆的女儿。

三十多年前,我妈妈高考失利,没考上大学,外公没钱供她复读,于是她只能离开贫困得一无所有的西部,去了北京打工。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成为了住家保姆,这第一份工作后面成为了她十几年的工作,也让她从北京地安门的空后大院跟随雇主来到了上海康平路,最终在上海郊区落脚,和一个本地人结婚。

自我出生以后,她就不做保姆了,只有在春节的时候会被喊去给老东家帮忙。有的时候她会带上我,因为雇主说“让孩子开开眼界”,是的,在一幢600多平方的别墅里窥见中国红色家庭的生活一角。

那户人家之后也有过三任保姆,那三任保姆当然也有她们的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那户人家最喜欢我,因为我看起来很聪明,成绩很不错,一路升学都相对顺利。重点高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211大学,甚至还出了国念了个硕士。

但是我依然只是一个平庸的女儿,至今赚着和我妈妈差不多的工资,一切都平平无奇,工作不算太顺利,从外企到事业单位,从北京辗转到浙江的一个小城市,经常会被问“为什么一个上海人会来这里?”这样的难题。老东家的一个孙女非常聪明,考上了美国藤校,现在在纽约投行;不太聪明的孙子初中就去了英国,今年本科毕业继续读硕士了;最不太聪明的,留在北京的孙女们,好像只考上了专科,但是她们在北京有好多套房。

我们的生活看起来不错,但也只是仅此而已。

 6 ) 第二个妈妈:母爱的尴尬与伟大


       巴西——热情似火的桑巴舞曲、绿茵场上的挥汗如雨、奔放不羁的南美风情。我们透过《中央车站》得以窥见一个温情脉脉的巴西,《上帝之城》则袒露出一个愤世嫉俗的巴西。这个神奇的国度,时而活力四射时而温暖内敛,文化的多样性让这片充满魅力的热土越发焕发出它勃勃的生机。
       “我的妈妈在哪儿?”为芭芭拉夫人家里做保姆的中年妇人瓦尔面对他照看的年幼的法比诺提出的问题,善意的遮掩着:“你的妈妈在很远的地方工作。”如镜面般光滑的泳池边,瓦尔陪伴着法比诺一天天成长。镜头一转,十年的时光倏忽而过。
       作为芭芭拉夫人家的保姆,瓦尔恪尽职守,勤勤恳恳,每天她都为主人家准备好一日三餐,按时叫他们起床,仔细的照顾法比诺,总而言之,她尽到了一个家政人员应尽的本分。芭芭拉夫人的儿子法比诺此时已经长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
       瓦尔的亲生女儿杰西卡要来了。这对瓦尔无疑是一个惊喜,母女俩十多年都没有见过面了。在机场,瓦尔差点没有认出女儿,而是女儿先跟她打了招呼,母女俩在回去的途中,因为要不要先去瓦尔的雇主那里而产生了分歧,这似乎预示着女儿的到来会引发一系列的困扰。
       母女俩先是因为住哪个家而发生争执:瓦尔坚持让女儿跟她睡一个屋,可是率真的杰西卡看上了芭芭拉夫人家豪华客房的厚实床垫,硬是要睡在客房,芭芭拉的丈夫倒很是开明,芭芭拉夫人也默许了;早晨起来,瓦尔看到自己的女儿坐在她的雇主的餐桌上若无其事的吃饭,瓦尔无奈的教育杰西卡,杰西卡却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瓦尔又因为杰西卡偷吃法比诺的冰淇淋而训斥杰西卡,瓦尔说:“他们让我们吃他们的食物的时候,只是出于礼貌。”随后,给了杰西卡另外一盒冰淇淋;杰西卡对芭芭拉夫人家的泳池感兴趣,然而瓦尔却对她说:“这泳池不是为我们准备的。”之后杰西卡却被法比诺强行拖下水,瓦尔觉得这简直荒唐透顶,硬是将没穿泳衣的杰西卡拖上了岸......诸多的令人尴尬的生活困扰,其实是瓦尔隐藏在巨大的阶层对立背后勉为其难捍卫到底的自尊——作为一位远离自己的亲生女儿十多年的母亲,她对女儿心有愧疚;可作为芭芭拉夫人家的保姆,她将自己对于女儿的爱都寄存在了法比诺身上。镜头里,法比诺睡不着钻进瓦尔的被窝,已经是大小伙子的法比诺依然是那么依恋着瓦尔,这里导演用了一个俯拍的镜头,对准了瓦尔和法比诺侧躺的身躯,瓦尔用手抚摸着法比诺的头发,法比诺回身抱着瓦尔,俩人就这样相拥着(第二天瓦尔起晚了)。
       芭芭拉夫人借口自己的姐姐要来,暗示瓦尔让她的女儿搬出客房。女儿杰西卡被迫搬进了母亲自己的“斗室”。躺在床垫上的杰西卡又一次和母亲争执起来:“我是桑德拉养大的。”母亲反驳:“桑德拉养你的钱都是我寄过去的。”母亲瓦尔不知道,自己缺席杰西卡生命中最重要的十年(母亲直到最后才得知女儿杰西卡已经未婚生子了);杰西卡不知道,母亲为了她,寄人篱下忍气吞声。我们没有理由责备瓦尔的不称职,面对法比诺,她显然做的比法比诺亲生的母亲芭芭拉夫人还要称职:没有考上大学的法比诺沮丧的倒在瓦尔的怀里而不是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寻求安慰,法比诺的解释是:“因为瓦尔觉得我聪明,而你觉得我蠢。”
     《第二个妈妈》中的这种尴尬的“母亲困境”正是这部影片的精彩和戏剧的张力之处。芭芭拉夫人的儿子法比诺显然已经将瓦尔当作了自己的另一个母亲,而瓦尔的亲生女儿杰西卡似乎却没能享受到被母爱包围着的温暖。在芭芭拉夫人家寄住的几天里,瓦尔时刻将自己所属阶层的自尊意识传递给自己的女儿。在瓦尔的眼中,什么都没有尊严重要,什么都比不过恪守自己阶层的本分重要——这是瓦尔做人的底线。
      其实,母女二人的争执恰在可以预见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因为母女二人已经十多年没有见面,女儿甚至都无法认同自己的母亲是如此的寄人篱下,过着与仆人无异的生活。在杰西卡看来,世界才刚刚展现在她眼前(杰西卡此行是要考圣保罗的一所建筑学院),她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她无法像母亲那样,用忍耐和坚韧面对生活中的不公,换句话说,对于杰西卡这样的新兴的大学生,潜意识里被灌输的都是西方的“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她对于母亲这样谨小慎微,这样恪尽职守的遵守各种教条,心里的不服可想而知。用杰西卡的话来说:“我只是不想让人觉得我比他们差。”杰西卡也是在用自己的理念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她明明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母爱与阶层、尊严与认同在这部影片里被细腻的糅合在一起。表面平淡的生活内部却蕴含了深刻的社会命题:我们该如何面对陷于身份困境的母亲的无能为力?又如何弥合两代人的心灵裂隙?好在影片的最后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结局:漆黑的夜色中,母亲双脚浸在即将抽空的泳池内,抱着电话对女儿说:“你是我的骄傲。”(杰西卡考上了建筑学院)母亲也接纳了女儿未婚生子的局面,还说要将小孙子借来一起住。略显苦涩心酸的电影质地最后也焕发出了一种鲜亮的色彩。这不是象征性的妥协,而是母爱的浪漫与伟大。

 短评

演員的完成度很高,讓整個作品生色不少。

5分钟前
  • norris
  • 还行

女儿不太成熟,但这不是她可以无礼和行使偷盗行为的借口,而母亲相反她只是个善良老实还有些木讷的人。两人之间的问题是多年的无法沟通,想想没有交流亲情会变得多淡漠。可我没觉得导演把这部分拍出来了。6.5

10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Val/Fabinho,Jéssica/Carlos这两对非血缘的亲子关系,Val决定辞职照顾Jéssica和她儿子;故事从泳池边Val和年幼的Fabinho开始,假如在向女主人辞职的泳池边结束不是也很好吗?Regina Casé有几分像Frances McDormand呢。故事流畅表演舒服,亲子关系雇佣关系各种对照,开头结尾观众会思考同一个问题。

12分钟前
  • vivi
  • 力荐

没有比较大的戏剧冲突,故事用非常克制且生活化的方式展开,讲的是阶级观念,拍的非常的平和,每个人物都很鲜活,每个人都努力的活得更有尊严,更加自我。随着情绪的积累,冲突的升级,是阶级观念的碰撞,是观念的解放,最后的结尾非常有感染力,非常燃,泳池玩水那段绝对是年度最佳之一。★★★★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去年巴西获奖最多的影片,编剧和女主演非常值得称赞!从一个底层保姆的视点,表现了社会各阶层及老年与青年一代的复杂生活状态。这样的题材、制作规模我们完全做得了,但做不到这么好。

1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泳池 波光粼粼 母亲的自豪与快乐

18分钟前
  • 阿路飞
  • 力荐

曾和朋友讨论,家境不好还应该要求家里全力供自己上昂贵的好大学。对方说,我就是父母唯一的骄傲了,如果不投资在我身上,谁替他们挣面子?你可以说我虚荣,但我从小到大受过的气看过的面色,你不会明白的。看到Vol激动地告诉女主人女儿考上了FAU,那骄傲、自豪、还有多年的吐气扬眉,我可能有点懂了。

23分钟前
  • 小小虫
  • 推荐

结尾往包里塞入的那些书籍挺细致的。逆来顺受的反抗绝不是随便跑出去生个孩子再回来。生而不养,打肿自己脸。想象下平时与父母生活在同一城市中,工作日把小孩往父母家一丢,往早教处一搁。双休日见面几个小时,说爸爸妈妈最爱你了。太倒胃口了。

28分钟前
  • 直泣优胜劣汰
  • 还行

真是容易被忽视的好电影!没想到结局是那么燃。瓦尔在泳池里打电话给杰西卡,而后是对女主人说要辞职,为了她的女儿,她做个合格的妈妈。做了十多年女佣的瓦尔在这一刻既修复了母女关系又维护了自己的尊严,相比中产阶级的虚伪,虽然略有些不懂事,但率性的杰西卡到底比这家女主人真实多了

31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不管什么阶级隔阂,也别提中产有多道貌岸然,这穷养出来的姑娘确实没有教养,贪慕虚荣好吃不检点都令人心惊,母亲真有爱。

36分钟前
  • 不要不开心哦
  • 推荐

三星半。即便巴西这么热衷表达情感的国度,也无法弥合两代人的鸿沟。讲礼貌又空虚的上流社会,小心谨慎又乐观真诚的穷人们。他们都有各自的可爱与可怜。当他们为了一个孩子共同的爱与纠纷模糊身份界限的时候,能看到他们又那么相似。而瓦尔真正的痛苦和女儿之间的冲突也是轻松带过,没做更多探索

3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3.5;母亲加分,女儿差评,即使取得高分,母亲不在身边的教养还是有所体现(分数和社会阶层一样不能划分人的三六九等),这可不是所谓「率性」,很难想象已经身为人母还如此莽撞;游泳池段落最佳,夜空下释放心灵的母亲特别可爱。

4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刚开始还以为要走《如父如子》那种纠结路线,往后看发现是个女佣修复与女儿关系、释放自己真性情的故事。导演的节奏感不错,故事顺畅,没纠缠在某个问题上大做文章、大力煽情,这种感觉挺好。女主角的放松的生活化的表演也是本片看点之一。[B-]

47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我带大你儿子,结果你喜欢我女儿:两代人等级观念差异掀起的小风浪。柏林观众选择奖得主,故事虽然发生在巴西,难得的是完全可以平移到其他国家,一部非常接地气的抓马集结号~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为什么我还是觉得这个女儿比较bitchy

54分钟前
  • janet。
  • 推荐

新年第一部五星电影。导演用波澜不惊又真实可信的笔触,描绘了一幢房子里很多个画面。女佣妈妈是可爱的,她的人格魅力和对自己女儿的伤害形成了鲜明反差。缺失母爱的女儿周遭高高的心理防线成就了自信优秀的品质以及自私任性的性格。那个照片里的婴儿最终给了她们修复关系的理由,希望她们有好的未来。

56分钟前
  • 杨欢喜Metiche
  • 力荐

虽然有许多突兀的转折,但导演还是很好地抓住了“亲情”这个主线,母亲的爱超越了时间、超越了阶级、超越了世俗的偏见,其中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镜头机位,而且避免了过度的煽情,反而用几个细节来呈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影片场景虽然基本局限在别墅内,但巴西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可管中窥豹

58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 #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 了解了真正的根深蒂固的阶级隔阂,才会明白你们口中bitchy的女儿这么努力学习奋斗的不易。说白了每个人都是个体,不得已因为血缘因为缘份什么的凑在了一起,也就别往这血缘缘份什么的上面贴金了。PS表演很自然。2017.06.24@UA国际影城。

1小时前
  • 湖边の许愿树
  • 还行

虽然女儿无礼,可她对于阶级却比妈妈更先进,妈妈真的很可爱。

1小时前
  • 胖胖
  • 推荐

CCC | 目前看过的所有巴西电影都给我一种清新的好感:基于某个通俗的现实主义故事,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得到了一种非常轻盈却并不好解的诠释,形式上也同样在做类似意义的尝试。

1小时前
  • yueuriecid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